阅读照亮的晚上

2024-05-02

阅读照亮的晚上(精选五篇)

阅读照亮的晚上 篇1

从北京回来的这几天, 我十分地忙, 有很多的材料需要填写, 比如杂志工作指导版的可行性报告, 比如全民阅读推广中心的申请表的填写, 比如领导干部个人情况登记表, 比如杂志第四期的编校, 比如杂志第五期稿件的收集处理, 比如整理一天关于阅读的感受。尽管有这么多的事情, 但我还是去赴这个因阅读而来的约会:一是因为履行承诺, 另外这是极度文字工作中的一种调节。在一篇叫做《科学家揭示真正的休息模式》的微文中, 写了法国杰出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心得:“我本不是一个生来适于研究学问的人, 因为我用功的时间稍长一些就感到疲倦, 甚至我不能一连半小时集中精力于一个问题上。但是, 我连续研究几个不同的问题, 即使是不间断, 我也能够轻松愉快地一个一个地寻思下去, 这一个问题可以消除另一个问题所带来的疲劳, 用不着休息一下脑筋。于是, 我就在我的治学中充分利用我所发现的这一特点, 对一些问题交替进行研究。这样, 即使我整天用功也不觉得疲倦了。”先贤的话既启迪又共鸣, 让我心有戚戚。极度文字工作后的谈天说地, 对我来说, 是一种十分受用的休息, 更何况谈的还是阅读呢!

我们的聊天晚8点开始到11:10结束。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晚上。思来有如下的收获:一是王校和乔大姐贡献了几个藏书家的爱书逸事, 一个是藏书家叶德辉先生, 以书给小妾命名。网上查老先生的资料了解到, 其系湖南湘潭人, 前清御史, 著名的藏书家及出版家, 尤精通目录版本, 所著及校刻书达百数十种, 著有《书林清话》、《六书古微》等。《书林清话》是一部在近代学术史上与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并行的书林名著。叶德辉之子叶启倬《观古堂藏书目录跋》曾描述说:“家君每岁归来, 必有新刻旧本书多橱, 充斥廊庑间, 检之弥月不能罄, 生平好书之癖, 虽流颠沛固不易其常度也。”由此, 认识了一位乡贤藏书家的好书之癖, 也认识了一位爱书人以书为信仰, 把书情化为爱意的生活视角, 更多了一个阅读推广的生动案例。

王校又谈到本土藏书家定安县定城镇知海书屋的孙衍吾先生。我回来百度, 在海南民间文学网页上找到孙衍吾先生的蛛丝马迹, 然后通过海南民间文学协会的羊中兴会长找到了孙先生的电话。孙先生谈到自己从小对书的感情, 谈到岛外媒体对自己的关注, 谈到自己的文章在一些有名的报纸杂志上发表。我邀请他来参加海南第八届书香节全民阅读推广论坛, 孙先生十分高兴, 无比感谢读书的好, 也鼓励我做推广阅读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他告诉我知海书屋于1988年开办, 从2008年开始, 受到省委宣传部的支持, 大大拓展了书屋的规模, 目前藏书多达11万册。

谈到读书, 王校也打开了话匣子, 她谈到国兴中学的来由。“国兴”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海南一位叫做王国兴的少数民族领袖。为反抗国民党顽固派镇压黎、苗同胞而制造的惨绝人寰的“中平惨案”, 黎族首领王国兴于1943年带领黎苗同胞, 第一个在五指山区揭竿而起, 发动了震惊全琼的白沙起义。王国兴后来投奔冯白驹, 冯白驹派琼崖纵队挺进五指山, 先后解放了五指山区黎族苗族聚居的白沙、保亭、乐东三县, 使其连成一片, 建立了牢固的五指山革命根据地。解放后, 王国兴曾当过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第一任州长。

而国兴中学的第一任校长王越丰, 是琼中黎族人。他在担任海南省委常委、副省长期间, 积极倡议在海府地区创办一所省级民族中学, 并亲自领导、参与学校校址的选定、方案的设计和资金的筹集等工作。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紧张筹建, 海南省国兴中学在一片荒坡上诞生了。在此期间, 王越丰同志曾前后200多次亲临工地, 检查指导工作, 为学校建设殚精竭虑, 呕心沥血。1990年, 学校建成后, 他亲自出任国兴中学校长, 直至1992年7月卸任后, 他仍关注学校的发展, 为此付出了最后一滴心血。国兴中学的创办大大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素养的提升, 促进了民族的团结。之前那种界限分明, 不通婚、不往来的局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王校还谈到海南的建省也得益于第一任省委书记许士杰书记在去北京的飞机上和一位国家领导人商谈后达成一致意见, 向中央提出成立海南省, 并获得了批准。

王校谈到了自己对读书的热爱, 很感念自己有开明的父母亲。她的父母亲毫无男女不平等的观念。允许她们有自己的梦想, 帮助并促成她们自己愿望的实现。她很小就喜欢读书, 只要是看到有字的东西就拿起来看, 即便是手纸。她从1984年起就开始购买《读者》, 一直持续到现在, 这个读书习惯, 一直保持至今。即便现在网络信息十分发达, 她依然还是要拿纸质书来读, 每天晚上要读上一段时间才能安睡。读书让她感觉自己十分的充实、舒服。她还保持着做笔记的习惯。 虽然现在做到了校长, 她的发言稿依然喜欢自己写, 也并不感到为难。她很重视学校的阅读, 为师生创设了良好的读书条件, 比如建设好图书馆、阅览室、阅读长廊、阅读角;鼓励师生读书, 学校设有专门的阅读教室, 每星期开设一节阅读课, 学校纵横的展板以及文化墙展示着他们的读书成果。

王校还谈到了通过读书, 改变观念, 进而带来周围人的改变, 这也正是读书的魅力和使命所在。书为我用, 提升生活品质。

乔大姐笑起来有点佛意, 锦心绣口的。交谈中一溜一溜的唐诗宋词, 自来水似的, 如“满城流水一城花”, 如“东坡笠屐图拓片”, 如推荐牡丹作为国花。从乔的口里, 我还知道了海师图书馆的陈秀云老师做古籍整理很给力。

王校想让乔大姐给学生做个关于苏东坡在海南的讲座。 大姐说在海南还有一个人比她更了解苏东坡, 这有乔的可爱点, 谦虚自知。

而阅读于我, 是真有过触电的感觉, 我依然能十分清晰地记起在2012年《新华文摘》上看到的朱永新教授的《改变, 从阅读开始》一文时, 那种心灵的神启。我突然觉得自己找到了阿基米德的那个支点, 找到了改变现实进而带来更大改变的钥匙。之后, 自己成了阅读主义者, 看阅读的文章, 买阅读的书, 参加阅读的会议, 做阅读的课题和讲座, 阅读成了我自觉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今晚, 我更悟得, 发现阅读的天使又何尝不是一条有效有意的阅读推广之路呢?于我, 阅读无限好, 只是还应该明白得更早!

小班早期阅读《晚上》 篇2

王明洪

一、活动目标:通过阅读绘本,感受散文意境美;

运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判断;

通过阅读画面,理解散文含义。

重点:运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判断

难点:通过阅读画面内容,理解散文含义

二、活动准备:《晚上》绘本,书架,轻音乐,幼儿对晚上已有的经验准备

三、活动过程:(一)导入:小朋友们,今天王老师要给你们唱一支歌,小耳朵仔细听哦。“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咦,王老师考考你们:什么时候才有小星星呢?

结合幼儿回答,引出晚上。

(二)阅读绘本

第一部分:封面

这也是晚上,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幼儿观察画面)

扉页

这是什么时候,你看到了什么?

P2-3

这是什么时候?你看到了什么?

(小朋友们猜猜太阳是出去呢还是回家休息呢?

太阳回家休息,就是快要到晚上的时候)

P4-5

这是什么时候,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P6-7

你看到了什么?(青蛙,青蛙在唱歌)

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哦,青蛙出来唱歌的时候就是晚上哦。

第二部分:p8-9

你看到了什么?他们在看什么?这是白天还是晚上呢?

晚上大街上会有各种各样的灯,那就是霓虹灯。

P10-11

这是什么时候?(若回答关灯睡觉,则可接下一页,反之则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用白天和晚上是否开灯作对比)第三部分:观察p12-13 他们在干什么?这是什么时候?

结合幼儿生活实际,让幼儿进行讨论“晚上可以做什么?”

讨论结束,教师进行梳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晚上会做些什么,是不是和小朋友们一样呢?

P14-15

她要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P16-17

这是什么?

晚上看电视能不能把声音开得很大啊?

P18-19

他们要干什么呢?

爸爸穿着睡衣,小姐姐已经脱掉了裤子,该睡觉啦。

P20-21

这是什么时候,他在干什么?

睡觉前不要忘了上厕所哦

P22-23

咦,这里有什么呢?

准备上床了,上床前要记得对爸爸妈妈说晚安哦。

缓缓合上书包。这本书看完了,那晚上有什么,晚上是干什么的时候呢?

(三)欣赏原文: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晚上是干什么的时候吧。(教师配乐朗诵)

让阅读照亮学生的生命 篇3

一、 让阅读激励学生的生命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任何一个孩子都蕴藏着巨大的意识潜能,需要我们去激励、去唤醒、去鼓舞。

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时笔者抓住“励志”这个题眼,带领学生阅读课文,指导他们感悟思考:文中主人公徐悲鸿立下的志向是什么?他为什么要励志?立下志向后,徐悲鸿又是怎样奋发学画的?徐悲鸿励志取得了哪些成就?然后再进一步联系历史背景,说说在当时一部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是怎样的,而真正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品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等关键语句,深刻认识徐悲鸿所下的功夫,等等。学生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强烈的民族自尊之感和民族自豪之情。

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这一句句闪烁着生命之光的句子强烈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一定要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学习,要珍爱生命,关爱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

二、 让阅读鼓舞学生的生命

阅读,是一种享受。享受阳光的灿烂,享受春花的烂漫,享受生命的珍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关注生命的内核。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中“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这看似一句平常介绍树木形状的句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虽然树干“不高”,但“枝繁叶茂”;虽然外表普通,却充满生命力。“樟树四季常青”这句话就是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更是韧性的体现。通过品读课文,我们对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生命的魅力,就有了深刻的认识。教材中,《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司马迁的悲壮,《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谈迁的坚强,《安塞腰鼓》中后生们的朝气,《轮椅上的霍金》中霍金的求索精神……都会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百折不挠,学生因此会悦纳自己,善待自己,让自己的生命闪耀出夺目的光华。

三、 让阅读唤醒学生的生命

阅读,是一种体验,体验爱的火花、情的绚丽、生命的价值。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在阅读教学中,尊重、信任、关爱每一个孩子,就能让他们茁壮成长,让他们享受生命的幸福。

学习《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笔者要求学生谈谈生活中父母是如何关爱自己的,将课文内容和学生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唤起孩子们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之情,将孝敬父母的意识根植于心。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笔者教育学生要培养自己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品质;学习《一路花香》一文,笔者让学生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

一篇篇美文,如同一缕缕阳光,照耀语文课堂,照亮学生的心灵。学生在阅读中,懂得了珍爱生命的道理。

读阅读照亮教育有感 篇4

往事如烟,唤醒我对这部影片记忆的是――《阅读照亮教育》一书中谢云老师观看《心灵捕手》后的札记。读了谢老师的札记,我实在难以用语言描述出内心的感慨。

手捧着书,回忆着影片的情节,在回忆中沉思。我不再是学生,而是一名教师了,我的思考应该从“教师”这份职业开始,我的身份是“经师”还是“人师”?我努力地尝试着从中寻找自己的角色。

初出茅庐,站上三尺讲台,我有这样的执著:坚强且美好地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以爱为底色、用真挚的热情、敢于承担的勇气,在讲台之上挥洒青春,努力站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由于太过于急切地盼望出成效,我只是一味地追求传达给学生美术知识、绘画技巧,忘记了这般给予他们是否接受得了。直至我主动要求一位前辈听我上的常规课,聆听了她对我的授课过程的点评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我有点慌张失措了。怎样才能让学习有趣?怎样才能让课堂有趣?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持续不断的动力去探索美术的奥秘?怎样才能让他们在美育上得到些什么?……我困顿了,迫切地想从前辈那得到解决的办法,想从书中追寻答案,不得不承认,我是多么缺乏自信与从容。

还记得接手“装饰画社团”的第一节课,望着讲台底下那三十多个孩子,他们的眼里写满期待,我感受到,他们是一群喜欢画画的孩子。我满怀信心,心里总觉得,爱画画的孩子应该会更容易接受一些绘画上的技巧,他们应该能很快地画出是我满意的作品。于是,一上课,我就开始滔滔不绝地介绍了装饰画概念、讲述了描画基础知识。示范画法之后,马上让学生们试着动手尝试涂鸦。此时,我的心里有点忐忑,自己讲清楚了吗?我讲清楚了,他们理解了吗?孩子们画得对不对?……巡视期间,有个孩子小声地问我:“老师,咱们画这个要干嘛?”我愣了下,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眼里,画画一般都是画出具体物体或是想象的物体。刚才的讲授把步骤分解出来,让他们在纸上的小格子里画些各种各样的线条组合,他们就不理解了。这个问题是我备课中预想不到的,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于是,我对全班孩子说:“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一个小任务,猜想下今天咱们画的线条有什么作用,下节课来告诉老师。”虽然及时补救了尴尬的场面,说了句看似引导性的话,让学生课后进行自主探索,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松懈。课后,我随即在备忘录上写了这节课所画的线条组合如何在将来的绘画作品中巧妙运用,并设计了游戏环节,尝试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上节课为何要着重线条练习。这样的设计,避免了一味枯燥地传授绘画技巧,让学生在游戏中、绘画实践中慢慢感受美术的奇妙和魅力。

有人说,美术课只是为了教授学生绘画技巧吗?当然不是。我希望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们能提高对美术历史的认识,学会观察、运用美于生活中。可是,我却常常把目光停留在教材、课标上,忘记自己面对的是一群鲜活的孩子,他们是一个个独立且不一样的个体。兵法云:“攻心为上”.这个“妙计”用在教育上也是上乘之道。影片中的尚恩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正如谢云老师所说:“尚恩像是一位机敏而富有智慧的捕手,极有耐心地慢慢接近威尔,以自己的真诚获得威尔的信任,最后捕捉到威尔的心跳,帮助他敞开胸怀,拥抱生命。”或许我们会问,威尔为什么会对尚恩敞开心扉?那是因为尚恩知道威尔的问题所在,他更懂得关注威尔自身的需要。

读到这里,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我没懂得去关注“学生的需要”,而是太过于重视学生是否达到我的教学目标,导致忽视了与学生心灵沟通的重要性。由此我想,赢得孩子们真正的悦纳,营造这样的活力课堂,就应和他们站在一起,一起站成美好的风景。我时常反思,自己是否放下“急躁”的心绪,学会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他们丰富而稚嫩的童心?是否放慢脚步和学生们共同感受美的存在?是否将美育变成一种熏陶,潜移默化地塑造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教学中我尝试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育人艺术。备课中我尝试着收集课本以外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画家名作小故事,如“杜尚与《泉》的故事”、“谁是叛徒(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赏析)”等等。亦或“我们祖宗的宝贝(奇特文物初了解)”、“用颜色来说话(颜色定义)”等等。美术课前进行“课堂分享五分钟”,虽然分享时间较短,但是我相信在这样的美术体验下,总会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不一样的影响。而课堂讲授的内容我也根据每班孩子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作业设计尽量做到多样化、层次化,让每个学生均能参与其中,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尝试阅读教学 点评照亮精彩 篇5

语文学习是读者以文本为媒介,通过作者的文字语言和作者精心铺垫的语言情景,去感受去倾听作者的内心世界,去发现社会的万紫千红,并能学会运用作者的写作技巧,倾诉自己的真实想法。可是,阅读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也就是说,阅读是学习者个人的事,任何人都不可替代。笔者认为可以实施尝试教学,努力凸显学习主体,培养主体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点评作品的过程中领会语言的魅力,同时让课堂教学实现真正的实效和灵动。

一、以人为本,营造课堂氛围

何谓“尝试阅读教学”呢?我想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感悟的一种阅读形式。这种形式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个体行为。为了促进个体行为的最大化应该努力营造尝试性阅读的氛围:宽松,和谐,安全。这就要求实施者做到:

首先、要尊重主体,减少限制。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必须充分理解,尊重个体,让个体有充分的自主权,比如学生爱怎么阅读就怎么阅读,只要能把文章读懂就可以,老师无须“指手画脚”。不过学生毕竟是学生,由于知识基础,社会阅历,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局限,尚不能很好地读懂课文,因此还要老师加以指导。减少限制,并不意味着“撒手不管”而“放任自流”。这就要老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根据课堂实际因人而异,相机引导。

其次、要多点宽容。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是有差异的。所以在交流点评时多一点宽容可以让学生心领神会地投入到内容中。例如在《老王》一课中,让学生点评文中人物的“幸运者”和“不幸者”时,学生各抒己见,特别是说到杨绛先生在干校里,没能拿工资,要接受劳动改造,被批斗,被定为“特务”“反动权威”,甚至作者自己说“人人可以起来欺凌戏辱”,这样的处境应该是十分艰难的。杨绛先生是绝对意义上的幸运者吗?她为什么会觉得“愧怍”呢?通过这样的尝试推敲,通过对“幸运”“不幸”“愧怍”这几个词语的解读,学生理解了愧怍是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为不幸者做的还不够。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等等。诸如此类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加以传授或有机地加以渗透,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这种方法的传授要长期坚持,随时相机指导。若能如此,学生就能更好地阅读本文内容。

二、引导探究,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阅读教学,很多时候都是把现成的答案直接给学生。学生根本用不着思考,也就谈不上探究活动了。所以,《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就要有意识地落实这一要求,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呢?前提条件就是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若能提出问题是最好的。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是在动脑筋思考的。能动脑筋思考,才能对文本做深入的探究、从而获得更深的体验。那么,学生如何提问题,这里有个方法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提醒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提抓要点:

(一)重视整体,掌握中心思想

语文教材有很多体裁,同时还具有很多不同的特点。老师提醒学生从学生文章的整体上进行把握,抓住文中的重点。例如,有文章的中心思想、体现作者的情感、讲述的道理、表达的观点等等,对于这些内容的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应该从深层次思考,一边读一边做好批注,然后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互相学习各自的优点。有的学生刚开始可能点评不到位或比较浅薄,掌握不到重点,但是在大家激烈地探讨之后,学生们便有了新的认识,加上老师的鼓励和支持,学生更增加了阅读的信心,并且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二)抓关键词,领会内容主旨

点评式阅读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掌握一些关键词,只要抓住了这些关键词便可以理解作者的思想。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老师要教学生如何找出重点词汇,然后进行讨论和交流,同时根据当时的情景进行合理的点评,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重点词语,如菜畦、皂荚树、首乌根、覆盆子果实等一些植物,还有“扫开、撒些、支起、看、牵、走、系、拉”等一些动词,重点抓住这些词语将极大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

此外,对诗句也可以进行合理点评。例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的时候,当读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时候,学生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无限惆怅的思想感情。由此,可以在旁边批注“惆怅”二字。

(三)抓重点句,强化核心知识

在文章中,往往具有一些关键句和重点句,针对这些句子,学生可以细细琢磨,然后添加批注,可以写下自己的真实感觉,也可以写下作者体现出的情感。例如在学习《我的第一本书》,文章的最后“人不能忘本”这一句非常关键。又比如在阅读文言文《陋室铭》的时候,我们应该抓住的关键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这一句就可以表达出作者的人生失意和仕途坎坷,同时也体现出人生的乐观态度。从这些句子中,学生可以读到作者当时所处的情景和体会他的思想,也可以从中学到更多做人的感悟,因此可以适当进行点评批注。

三、读评结合,实现有效链接

都说阅读和教学之间有着种种阻隔,可是通过笔者和课题组的同仁们多年的尝试,只要掌握了文本的多层次的引导,就可以实现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有效链接。在语文课本中,每一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都可以作为阅读的典范,而文章中写作方法更是可以借鉴。如果学生可以对写作方法进行合理的点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掌握更多的写作方法。例如在文章《春》中多处使用到了写作方法,其中对于“春风”的描述就是非常形象的,将他拟人化,就像母亲一样温柔,将春风带来的生机勃勃描写的淋漓尽致,学生可以在此进行批注和点评,然后大家再进行热烈讨论,讲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之后自己仿写关于四季中你喜欢的季节片段作文。这样将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进行顺势链接。实现既关注了经典作品的写法又做到了学为己用。

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一个自我剖析,自我构建的发展过程,更是充满自信和快乐的输入与表达的过程。如果教师都将课堂变成学生施展自己才华,张扬自我个性的舞台,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和自由的空间,他们定然会在广袤的宇宙空间自由地呼吸,自主地去发现、创造!

参考文献:

①《中学语文教学》,2011 (2)。

②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

上一篇:日本帝国主义下一篇:大众文化中的广场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