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N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4-05-23

SDN的应用价值分析(精选八篇)

SDN的应用价值分析 篇1

现阶段, 各界人士所讨论的SDN可以分为广义的与侠义的两种不同定义。在广义角度来讲SDN指的是上层的应用性开放资源的界面, 用以对短剑变成的控制以及基础网络的实现。从狭义上讲SDN就是专门的指符合开放网络的基金会定义出的基于标准的转发面开放协议借以实现软件定义网络的开放构架。SDN的核心是用将网络设备的控制面和数据面相分离的方法来灵活的对网络流量进行控制, 将其作为应用创新以及核心网络的良好平台。SDN主要是由控制器以及openflow交换机两部分组成。控制器通过对交换机数据的收集和统计为SDN分配转发的路径。交换机再讲指令转发到相对应的端口。Openflow交换机使SDN构架得以实现, 基于承载分离和控制的思想, 将转发表发送到转发设备。

二、SDN的技术核心

首先, 网络操作系统是SDN技术的关键要素。网络操作系统也可以叫做网络控制器, 它体现了网络的核心智能功能, 运用控制器调度以及管理转发面来对策略进行转发, 通过对转发面的控制来运行网络控制器上的业务。其次, 转发面的抽象建模也是SDN的关键核心要素之一。第三, openflow这个转发面的控制协议起着是重要的控制和定义交换机的行为的作用。第四, 应用开放界面实现了策略管理和用户之间的灵活协同, 使用户体验得到充分的提升。

SDN具有体现设备基础资源的核心特点, 可以模拟出一个抽象的网络操作系统。SDN把IT技术与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相融合, 对通讯网络的基础构架进行了改变为实现网络集中控制以及可编程性的提高提供了模型。

三、SDN技术在UTN中的应用

中国联通的UTN方案可以使宽带的供应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更能对运营商的实际需求得到满足, 组网能力的提高以及载体方案的灵活多变有利于提供给运营商一个方便、智能、易用的综合承载网络。UTN承载着灵活多变的业务模式, 借以实现全业务的承载和接入。在UTN的运行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挑战。首先3G/LTE网络需要大量的基站才能得以发展, 其单个本地网所对应的移动性的网络承载节点就成千上万。目前, 电信运营商把提升网络的效率与减低综合承载成本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来抓。SND技术在UTN中的应用为IP与光协同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SDN技术有着控制以及转发相分离, 控制平面通用化和集中化以及控制器具有可编程性的软件等基本特征, SDN在UTN中的应用, 可以通过对SDN技术的引入来实现网络转发平面以及控制平面的解耦, 可以抽象虚拟网络设备, 对逻辑节点的数目可以大幅度的削减, 从逻辑上将物理网络分成多个网络。通过SDN技术的应用, 网络模式已经由协议模式转变为业务模式, 借以实现对不同该业务的协同运营维护和管理。SDN在UTN中的应用可以对网络设备进行简化, 使设备成本得到缩减, 有利于引入新业务, 提高网络的自动化运营维护管理能力, 降低运营维护成本。大量的接入点是对UTN进行维护的时候遇到的最大问题。SDN在UTN中的该应用, 首先要从虚拟接入环来完成。SND在UTN中的应用可以使接入设备的管理和自动注册功能得以实现, 减少了人员投入, 降低了运行维护的费用, 同时也实现了网络故障的降低以及网络稳定性的提高。目前由于SDN的在UTN中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 还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 基础设施以及SDN控制器之间的控制协议的研发还在进行中。其次, 集中控制层面是否会产生网络稳定性的降低还有待进一步的确认。第三, 在向SDN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使新的网络设备与原有的设备之间实现共存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SDN在OTN中的应用

传统OTN的特点是刚性带宽管道、固定速率界面。这与当前的众多新业务实时变化、具有突发性的流量模式并不匹配, “刚性”特征不够灵活, 无法根据流量需求适时进行网络资源的动态调整, 因此, 需要更灵活, 更开放的网络架构, 实时调整, 按需分配。SDN在OTN中的应用, 可以达到使用软件来调整光传输资源其动态的目的, 符合业务发展的根本需求, 能够有效的使网络利用率得到提高。SDN的可编程性意味着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改变。传送层的特征和可编程能力取决于组件的可编程能力, 进而使节点设备的可编程性变得灵活多变, 这些能力可以促进上层开放, 这样整个网络的软件定义特征就会得到充分的加强, 提升网络整体资源利用效率以及性能, 借以对更多的应用加以支持。SDN在OTN中的应用, 通过软件对通用的硬件的灵活配置, 对各种因素进行权衡借以找到最佳的传输方式, 使单板类型逐渐减少, 降低设备的运营和维护成本, 有利于维护人员技术要求的降低, 有利于业务的开展和部署。

参考文献

[1]韩少杰.SDN:应用为王的时代[J].通讯世界, 2012 (12) .

[2]阿呆.话说SDN:势在必行的网络变革[J].通讯世界, 2012 (12) .

SDN的应用价值分析 篇2

摘要:目的 剖析急诊手术中运用手术室优质护理的价值,供临床借鉴。方法 将我院2014年5月~2015年11月接收的急诊手术患者共76例随机等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行手术室优质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分析两组的SAS与SDS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2.5%,对照组为84.21%。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SAS以及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急诊手术患者手术室优质护理措施,可帮助其缓解焦虑等不良情绪,提升护理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

关键词:应用价值;急诊手术;满意度;手术室优质护理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6例急诊手术者,收录时间:2014年5月~2015年11月。按照随机分组原理,将76例患者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实验组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23~76岁,平均(45.2±7.6)岁。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3例;年龄25~78岁,平均(45.8±7.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实验组 手术室优质护理:①查看患者病例,评估其病情。待接到相应的急诊手术通知后,立即安排责任护士去探望患者。积极与患者交流,向其简单介绍自己,以取得其信任。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手术及麻醉的相关知识向患者作出详细的解释,比如:麻醉方法;注意事项;手术安全性。若患者表现出焦虑等负面情绪,需给予其心理辅导。②了解患者对手术的接受以及配合度。若患者不能接受手术,需与其交流知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劝导患者接受手术。③按要求严格执行手术准备工作,包括:合理调整手术室温、湿度;将手术所需的液体进行适当加温;为患者准备好体位枕;置备抢救药物。④入室后,核对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禁食情况。查看患者的导尿管是否发生折叠、弯曲等不良情况。做好输血准备。⑤手术过程中,监测患者基础体征,维持静脉通道的畅通度,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帮助其疏解不良情绪。及时、准确的将手术用具递交到主刀医师手中,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麻醉后,对患者暴露在外的皮肤进行遮盖保暖。手术期间,严禁大声喧哗,避免闲谈与碰撞医疗器械。⑥术后,利用温生理盐水擦净患者创口周围的血迹,同时为其盖好被单。待将患者安全送回病房后,和管床护理人员进行交接工作。搬运患者时,严禁拽、托与过度震动。监测患者基础体征,若有异常,需给予对症处理。患者苏醒后,询问其主观感受,了解其疼痛情况。若患者疼痛较剧烈,需及时和麻醉及手术医师沟通,以采取措施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将术后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同时指导其做一些适当的运动,以促进其病情的恢复。

1.2.2对照组 常规护理:心理教育;病情观察;常规宣教

1.3临床观察指标 采取SAS以及SDS量表,对两组术前/后的焦虑以及抑郁情况进行评分。注:得分越高,提示焦虑或抑郁情况越严重。利用院制满意度调查表,了解患者对本研究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调查的所有数据均以SPSS 20.0软件,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比较以t作为检验标准;计数资料的比较经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SAS与SDS比较 实验组护理后的SAS以及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2.5%,对照组为84.21%。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2.5%,明显高于对照组84.21%。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综上所述,对于手术患者而言,术中的每一个操作都极易使其产生应激反应,再加之大部分患者对手术都不是特别的了解,使得其容易在术前产生忧虑、紧张与恐惧等不良情绪,进而提高了手术风险。另外,术后并发症的出现,还会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导致手术创口难以良好愈合。

优质护理的核心为“以人为本”,即:尊重、理解患者,给予其人文关怀,并结合手术要求及患者自身情况,为其提供最佳的手术室护理服务,以降低手术风险,促进患者病情的痊愈。本研究证实,实验组护理后的SAS与SDS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总之,手术室优质护理能帮助患者舒解不良情绪,维持其基础体征的稳定,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SDN的应用价值分析 篇3

【摘要】文章主要对SDN这种新型网络进行了背景介绍、架构分析和特性分析,并开始通过运营商的角度尝试将SDN网络融入到现实通信网络中,借以提升中国移动IP网的运行效率和实现多功能应用。

【关键词】SDN 通信网络 IP网

一、SDN背景介绍

虽然作为划时代构想的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诞生于2006年,而主要致力于推动SDN架构,技术规范和发展工作的ONF组织直到2011年3月才得以成立。2012年4月,ONF发布了SDN白皮书,其中的SDN三层模型获得了业界广泛认同。80%的通信运营商(包括中国移动)都以此作为基线模型。

第一层是物理层网络设备,包括以太网交换机和路由器等;

中间层是控制器,通过监控流量转发设备了解网络状况,同时调度和控制流量转发;

最顶层是用控制器实现安全、管理和其他特殊功能的应用程序。

二、SDN架构分析

2.1架构剖析解读

了解到SDN架构的背景之后,展开网络逻辑结构,一起掀开SDN架构的神秘面纱。在保持三层结构不变的大原则的情况下,通过组合、耦合和集成的方式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图1)

2.2控制器和APP松耦合集成,平台解耦

APP和控制器平台采用松耦合设计,支持平台可替换。控制器平台支持代码集成,就像是用Android的手机照样可以将Iphone的壁纸拿过来用一样。

2.3控制器平台全面对接APP

控制器平台北向实现细颗粒的多层服务化接口,方便APP的对接、调用和集成。

三、SDN特性分析

3.1开放性

在开放性方面,SDN网络有着相对传统网络无法比拟的优势,可谓是SDN网络第一利器。

1)网络可编程、可扩展:北向支持网络可编程,算法可定义;

2)系统可集成:可集成ONOS,兼容ODL;

3)平台可演进:App对控制器平台可解耦,不因平台替换而重构。

3.2可靠性

SDN网络针对不同的可能故障,都有对应的设计来规避影响。

1)运行控制器:通过异地热容灾搞定。控制器集群A、B互相作为对方的灾备节点,相互备份数据;

2)控制器软件自身故障:通过本地分布式集群解决。逻辑上集中对外表现为一个逻辑控制器单元。物理上分布节点实例可以部署在物理机或虚拟机上,单节点故障不会引起业务中断;

3)控制器和转发器之间通信链路故障:通过多重通信保障。

3.3安全性

SDN网络在北向、南向、东西向提供全方位保护和安全管理,并通过端口认证,用户授权和App认证来确保系统安全性。

四、SDN在运营商的应用

在IP承载网和有线宽带等实际运营商通信网络中,大量的通信数据配置和更新造成了通信网络的互通困难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杭州移动联合国内设备厂家,基于最新SDN架构,规划了一些解决方案,将SDN网络引入现实的通信网络,比如IP网络和有线光网络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但进一步简化业务配置,实现新业务的快速开通,而且可以对网络流量进行优化调整。

五、结束语

SDN的应用价值分析 篇4

SDN是新近网络中较为热门的技术, 无论运营商、设备厂商还是IT厂商都对它投入了巨大的热情, 期望借助它提升网络的运维水平和承载质量, 并降低成本和复杂度。作为在IP网络中起着承上启下关键作用的城域网, 也希望能及时引入和应用这一新技术, 接应双百兆和宽带中国的发展进程。

SDN起源于2006年斯坦福大学的Clean Slate研究课题。2008年Nick Mc Keown教授等人提出了Open Flow的概念, 之后进一步提出了SDN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 软件定义网络) 的概念。2012年SDN完成了从实验技术向网络部署的重大跨越:2012年4月, 谷歌宣布其主干网络已经全面运行在Open Flow上, 并且通过10G网络链接分布在全球各地的12个数据中心, 使广域线路的利用率从30%提升到接近饱和。这一部署证明了SDN不再仅仅是停留在学术界的研究模型, 而是已经具备了可以在产品环境中应用的技术成熟度。

2 谷歌公司SDN应用案例

从谷歌公司SDN应用案例资料来分析 (参考《B4:Experience with a Globally-Deployed Software Defined WAN》) , 谷歌主要是在用来连接其世界各地的数据中心之间的骨干网络 (Inter-DC WAN, 即G-scale Network) 上部署了SDN, 而不是在它面向Internet用户访问的骨干网络 (Internet-facing WAN, 即I-Scale Network) 上。

在谷歌的数据中心之间传输的数据被谷歌分为三大类:

(1) 用户数据备份

(2) 远程跨数据中心存储访问

(3) 大规模的数据同步。谷歌认为从前往后排序的这三大类数据, 在数据量依次变大的同时, 对延时的敏感度依次降低, 优先级依次变低。

谷歌G-scale Network的出口设备有上百条对外链路, 分成很多的ECMP负载均衡组, 谷歌认为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连接WAN网的链路带宽利用率只有30%~40%, 同时无法对不同的数据区别对待。这是由于现有路由协议在这些均衡组内的多条链路之间采用的转发负载均衡方式是基于静态Hash的负载均衡方式, 在数据流量很大、每个数据包的大小也很大的情况下不能做到完全均衡。因此在部署SDN之前谷歌只能通过使用过量的长途电路, 提供比实际需要多得多的带宽。

从谷歌的资料中可以看到, 他们部署了一套完整的基于SDN技术的软硬件体系, 最主要的应用就是做针对业务的流量工程, 从而使那些流量较小但要求低时延高质量的数据快速传送, 要求大带宽却可容忍低质量的数据用来撑满各条电路的带宽。这套系统总体上的特点包括特别定制的路由器、以允许丢包换取带宽的高利用率、集中化的路由计算和转发控制系统、软硬件分离。

在G-scale Network中, 谷歌建立了一个集中的流量工程模型。从底层网络的switch收集实时的网络利用率和拓扑数据, 以及应用实际消耗的带宽等信息, 上报到各数据中心的controller。全局的TE Server通过Gateway从各数据中心的controller收集信息, 从而掌握全网的信息。当应用程序发起数据传输需求时, 应用程序评估所需要耗用的带宽、时延、优先级等信息, 由TE server计算出最佳的流量路径, 然后把流表项利用Openflow协议往下写入各级switch设备中。谷歌采用了基于{源数据中心, 目的数据中心, 业务Qo S}的简单分类来维护流表项, 这样做就等同于把所有从一个数据中心发往另外一个数据中心的同类别数据汇聚成一条流, 从而节省了流表开销。

在G-scale Network中部署了SDN后, 据说链路带宽利用率提高了3倍以上, 接近100%, 链路成本大大降低。另外谷歌认为好处还包括网络更稳定, 对路径失效的反应更快, 管理大大简化, 也不再需要交换机使用大的包缓存, 对交换机的要求降低。

3 城域网中如何应用SDN技术

从谷歌的案例来看, 完整的SDN包括对网络准实时运行情况的监测和分析统计功能、对业务传送质量和需求评估功能、对业务路径的策略计算和制定功能、对传送路径的下发和执行功能。

3.1 城域网的层次架构

城域网通常分为两级四层, 包括核心层、业务接入控制层和汇聚层、接入层。通常采用的网络拓扑架构为双星型, 一般不采用网状或环形架构。

城域网承载的业务图, 2-通城域常网被典型分网为络架运构营商自营业务 (包括语音、视频等) 以及客户业务 (包括上网、VPN等) 。客户业务中, 也有语音、视频等各种各样的应用。一般而言, 自营业务的流量相对较小但等级较高, 客户业务流量较大但等级较低。

3.2 SDN技术在城域网的应用场景

3.2.1 第一个场景

比照谷歌的SDN案例来看, 近阶段SDN技术在城域网的第一个可适用场景是:发现城域网设备、链路运行过程中的性能问题, 通过计算分析及时对业务转发路径进行调整。

首先是实现对城域网络准实时的运行情况监测和分析, 对CRC、端口丢包, 全程链路的丢包、时延、抖动等影响传送质量的情况进行监控和告警, 及时发现影响业务的设备、链路。但是谷歌的案例中对这一方面介绍很少。同时现有城域网的网管系统, 只能对设备、链路通断以及设备运行的部分状态进行准实时监控和告警。因此SDN这一方面的功能正是现在IP城域网所缺乏的, 也是下一代智能网管所必须具备的功能, 需要对这方面的其他应用案例加以关注。

其次是结合链路忙闲程度, 快速计算出业务新的可用路径并下发给网络中的相关设备, 改变业务传送的路径, 规避网络故障。这部分功能可以完全依靠SDN技术提供的新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 现有城域网设备是不支持openflow等SDN技术来上报网络状态信息和下发流表的。所以在向SDN架构转变的过程中, 可考虑利用现有城域网网管采集运行信息, 通过接口上报给SDN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利用现有的路由或转发协议来实现计算后的业务转发路径下发。

3.2.2 第二个场景

SDN技术在城域网的第二个可适用场景是:进行链路和设备层级的资源调度和均衡。

在链路层面, 城域网存在GE、10GE、100G等不同的链路带宽颗粒度。现有的技术无法做到相同的业务流量在不同颗粒度的链路上均衡的承载, 所以当设备的上行带宽颗粒度提升后, 原有的小带宽链路要么挪给下行使用, 要么就被替换, 造成了不少资源的浪费。

在设备层面, 各厂家不同BAS在并发session数、pppoe拨号响应速度等性能资源方面有很大差异。虽然在网络设计上规划了双上行双归属等负载均衡措施, 但实际运行过程中各设备、链路的业务量、流量并不能达到均衡, 需要人为进行干涉调整, 资源比较浪费。

这些问题在SDN体系中, 可通过网管系统准实时的采集, 把链路带宽、链路流量、并发session数、拨号响应速度等因素加入到SDN网络路径计算的策略中, 实现网络整体资源的负载均衡和动态调整。

实现了这样的功能, 就可以逐步将BAS设备集中部署, 便于进行资源的调配;就可以综合利用各种带宽的链路, 降低网络扩容和改造的成本。

3.2.3 第三个场景

SDN技术在城域网的第三个可适用场景是:根据网络中不同等级的业务流量变化情况和链路忙闲程度, 对各链路上的业务流量进行调整调度, 以实现基于不同业务等级的差异化传送。

首先是业务传送质量和需求评估功能。IP城域网本身缺乏对业务传送质量的评价和测量功能, 也不了解各种应用和业务对网络传送有何种质量要求。但是SDN本身也不提供业务质量评估的能力, 而是通过外部接口让应用自己提出需求。因此这方面需要城域网自己构建基于应用或业务的质量探测和评估体系, 同时允许用户通过接口输入他们的业务需求。

其次, 现有城域网业务差异化是基于IP的QOS技术, 只能以设备为单位进行策略部署, 不能全程全网部署。因此需要SDN新技术带来全网统一策略统一部署能力。

最后, 与谷歌案例的最大差异在于, 城域网当前对外提供业务服务的任何一个级别都是需要保证业务无损的。所以差异化只能体现在优先级高的业务被传送的更快更安全, 同时优先级低的业务也必须保证没有丢包且时延可容忍。故城域网业务差异化的策略需要仔细的进行制定和完善。

4 总结

展望未来, SDN技术带来的全程全网统一管理、快速自动的策略生成和配置、开放灵活的网络管理接口等特性确实是城域网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因此, 城域网在演进策略上近期可以在上述三个场景中先行与SDN技术进行接触、协作和融合;远期可以随着支持SDN、NFV (网络功能虚拟化) 等新技术的设备投产, 更好的为各种业务提供协调统一的承载服务。

摘要:SDN (软件定义网络, 下同) 技术在科研机构生根发芽, 在互联网企业发展壮大, 现在被全球运营商认可并推广。随着国家出台了宽带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等多种政策导向和发展规划, 有线和无线网络开始向“双百兆”迈进。如何引进和应用SDN技术, 更好的为城域网的宽带用户服务, 提高业务感知, 我们即将起步。

关键词:SDN,城域网,感知,应用

参考文献

[1]Sushant Jain, Alok Kumar, Subhasree Mandal et al B4:Experience with a Globally-Deployed Software Defined WAN。

[2]李博杰揭秘Google数据中心网络B4

SDN的应用价值分析 篇5

孙晓玲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中医院中药房

277000

【摘要】目的:分析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对优化医院中药管理的价值。方法:我院自2014年9月开始将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引入中药管理中,根据现存问题改进管理方法,对比改进前后的管理情况。结果:经过持续质量改进措施的应用,中药管理中药品过期、药品储藏缺陷、以及自备药数量与基数不相符方面的问题发生率得到明显下降,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能够减少中药管理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对优化中药管理水平意义突出。

【关键词】中药管理;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应用价值

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measures to optimize the manage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nXiaoling Zaozhuang District, Xueche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TCM

Pharmacy 277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measures to optimize the manage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hinese medicine management,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ect.Results: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measures, the occurrence rate of adverse event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 < 0.05).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measures to optimize the level of Chinese medicine management.【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nagement;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measures;application value

持续质量改进是一项非常科学与合理的管理方法,此项措施以全面性质量管理与基础,强调过程性管理理念[1],通过对过程环节的质量控制以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的各方面需求。同时,在整个过程当中不断收集资料,进行质量评估,依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进而使效率与效果更加的理想[2-3]。发展至今,持续质量改进已成为新时期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的一大核心内容。将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引入对医院中药药品的管理中,对提高药品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而言意义突出。为分析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对优化医院中药管理的应用价值,我院自2014年9月开始将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引入中药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数据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4年9月开始将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引入中药管理中。组建中药药品管理持续质量改进小组,对当前我院中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分析认为,当前我院中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药品储藏条件不符合规范。各类中药药品的有效期均受到温度、光线、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若实际储藏不符合理论要求,则将导致药品有效期的缩短,影响药品效价,严重时会出现毒性反应;2)药品放置条件不符合规范。当前我院病区备用中药针剂均同意用食品盒存放,检查中发现同一食品盒内混合放置了多种针剂,再加之未按照药品保管制度执行药品取放操作,导致安全隐患非常突出;3)药品基数不合理。新的替代药品用量加大而出现配备紧张,导致基数药品的品种越来越多及药品基数数量与使用率不符。常用药品基数的不合理使患者的某些治疗不能按时执行,并影响护士的工作效率,使一些极少用或已不用的药品积压或过期。1.2 方法

根据当前在中药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与缺陷,在引入持续质量改进措施的条件下,可采取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药房设置药品质量控制专员。在药品管理中,除按照班次对药品进行检查以外,设置药品质量控制专员,按照每月一次的频率检查病房所储存各类药品的完整性与完好性。若在检查中发现药品存在过期、沉淀、标签模糊、变色等问题,需要及时记录并作出处理,同时向持续质量改进小组进行反馈;2)优化中药药物储存条件。中药药品的储藏条件包括温度适中、湿度适中、以及避光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般而言,中药药物根据《药典》要求,适用于低温保存条件的药物温度宜控制在2.0℃~10.0℃范围内,适用于常温保存条件的药物温度宜控制在30.0℃范围内,适用于阴凉保存条件的药物温度宜控制在8.0℃~20.0℃范围内。针对有特殊需求的药物,持续质量改进小组需要会同药剂科、信息科在病区信息管理系统中设置警告标志,通过黑色喷漆的方式达到避光效果;3)规范药品放置。中药房各类药品应当依据其类型以及性质的不同分类定位放置,特别需要注意相同颜色的同类型口服药物以及不同剂量的同类型针剂药物不得混合放置。由持续质量改进工作小组列出未按照规定放置的药物种类,结合实际情况设计药品规范放置图,明确存放位置,要求中药药方按时完成整改措施。1.3 观察指标

我院自2014年9月开始在中药管理中引入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实施6个月后,对持续质量改进前、后的中药管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相关数据资料录入SPSS 15.0版本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表示为%,通过X2检验,统计学处理期间可信区间取值95%,检验水准取值0.05,在检验P<0.05情况下认为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经过持续质量改进措施的应用,经过持续质量改进措施的应用,中药管理中药品过期、药品储藏缺陷、以及自备药数量与基数不相符方面的问题发生率得到明显下降,对比差异显著(P<0.05)。数据如表1所示。

表1:持续质量改进前、后中药管理情况对比表

组别 改进前(n=600)改进后(n=600)药品过期 28

药品储藏缺陷

2

自备药数量不符 3

缺陷率 93(15.50)7(1.17)讨论

对药品的管理是药剂科工作人员以及临床护士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药品的质量与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临床疗效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4-5]。随着现阶段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对临床药品的保管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持续质量改进措施所强调的是预防而并非监督,要求在计划实施的各个阶段中最大限度的预防差错事件的发生,而并非对问题实施中的监督。因此,在对中药药品的管理中,通过对持续质量改进措施的应用,使我院中药药品的管理要求更加明确,药品管理流程更加的规范与有序。本研究中数据显示:经过持续质量改进措施的应用,中药管理中药品过期、不按有效期顺序摆放、自备药数量与基数不相符、近效期药物无提醒标识方面的问题发生率得到明显下降,对比差异显著(P<0.05)。分析认为,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在中药管理中的应用优势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能够减少药品管理工作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使药品管理工作有据可依;其二,能够确保药品管理的安全性,使患者的安全用药护理最终体现在患者身上,确保药品质量,且方便了护理人员对药品的取用,减少了差错事件的发生。

综合以上分析可证实的是: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能够减少中药管理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对优化中药管理水平意义突出。参考文献:

SDN的应用价值分析 篇6

随着终端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 网络传输能力的扩大, Web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网络所承载的信息量急剧膨胀, 互联网已经由通信网络转变为信息承载与分发平台。由于人们对信息获取方式 (有线、无线) 和信息类型 (数据、视频、语音) 、信息质量、信息安全等呈现多元化需求, 网络因此不断引入大量的控制协议, 且均与特定的转发协议进行绑定。这些协议均运行在网络设备中, 给整个网络功能的扩展和网络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另外, 云计算的兴起, 利用虚拟化和面向服务技术, 能够为智能终端提供更加广泛的业务服务。在这种计算模式下, 数据中心逐渐平台化, 网络成为连接数据中心和用户的纽带, 这也就要求网络要实现不同接入方式的融合、不同信息类型的传输、不同等级服务质量的保障以及不同安全方法的应用。因此网络需要更加灵活, 接口更加开放, 实现模块化、可定制和易扩展。

软件定义网络 (SDN,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 的出现和理念演进, 开始改变网络被动性的现状, 使网络具备较大灵活程度的“定义”能力。这种可定义性, 是网络主动“处理”流量而不仅仅是被动“承载”流量, 并使得网络与计算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对接”, 而是“交互”。SDN架构如图1所示。

SDN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控制面与实体数据转发层面之间分离, 这对网络交换机的工作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端用户原本就不满足于使用网络预先设定好的功能, 而是希望在自己的业务功能不断丰富变化的过程中, 能够按照自身需求快速进行调整。而在控制层面分离出来后, 或者说控制层面可以开放出来, 更能实现虚拟化的灵活性, 使得用户能够进行程序编制, 那么基于应用与流量变化的快速响应, 便不需要完全依赖于设备供应商的长周期软硬件升级来完成。

二、SDN理论研究进展

SDN思想源于斯坦福大学在2006年启动的关于网络安全与管理的Ethane项目。此项目研究议题便是通过一个集中式的控制器, 让网络管理员定义基于网络流的安全控制策略, 并将策略应用到网络设备中, 从而实现对整个实验环境下网络的安全控制。这一技术便是SDN最知名实现技术——Open Flow的原型。2007年, Ethane项目组成员成立了Niecira公司, 并将Open Flow进行抽象, 提出了SDN架构, 至此基于Open Flow的SDN网络已经具有相应技术支撑。

来自ONF Open Flow白皮书

(一) ONF

2011年, 开放网络基金会 (ONF, Open Network Foundation) 成立, 致力于推动SDN标准化, 其愿景是使得基于Open Flow的SDN成为网络新标准。ONF目前已经拥有85家成员, 知名互联网巨头如Google, Facebook, Yahoo, 服务器厂商HP, IBM, Dell, 网络设备厂商Cisco, HP, Juniper, 通信运营商等均是其中一员。目前ONF分为7个工作组, 分别负责相应子领域定义和市场推广工作。自成立以来, ONF已经发布多个版本的Open Flow规范 (OF协议) , 它的成立有力地推动了SDN在学术界、工业界的推广和发展。

(二) IETF

IETF在SDN研究方面分为2个工作组, 分别是For CES (Forwarding and Control Element Separation) 和ALTO (Application-Layer Traffic Optimization) 。其中, For CES已经发布了9个RFC, 主要涉及需求、框架、协议、转发单元模型、MIB等;ALTO主要通过为应用层提供更多的网络信息, 完成应用层的流量优化。目前IETF也以软件驱动网络 (Software Driven Network) 为出发点研究SDN, 并提出了IETF的SDN架构 (如图2所示) 。

(三)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在国内,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CCSA) 已经开始研讨SDN作为未来网络核心技术的可行性, CCSA将会从SDN应用场景、术语定义、系统架构、功能模型、设备技术规范、互通规范和测试规范等多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并启动SDN相关标准预研工作。

三、SDN部署与应用

像互联网最早同样是应用在校园科研机构网一样, SDN架构脱胎于大学科研项目, 其最早的应用当属科研网环境。目前已有包括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Internet2, 日本JGN2plus等在内的诸多名校及科研机构在其内部网络部署基于Open Flow技术的SDN网络。国内的清华大学亦在其信息楼内部署了Live Sec网络安全系统。

(一) 网络设备厂商方面

一般将SDN作为其增强现有网络的一种新思路, 而不是取代当前网络, SDN主要是在设备虚拟化和控制软件化方面进行突破。设备虚拟化是对各种现网络设备形态进行整合, 而控制软件化则是提供网络可编程性的实现方法, 允许用户利用各种协议 (不仅是Open Flow) 对设备和网络进行编程。目前已有多厂家发布基于SDN架构的硬件平台和相关软件, 例如Cisco在去年发布其SDN战略, 名为ONE (Open Network Environment) , 其one PK计划将提供包括支持Cisco多种设备在内的API集合, 并验证控制器和Open Flow代理, 实现多租户云部署。HP/H3C则推出了VAN (虚拟应用网络) 概念, 从用户面向应用需求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SDN便是其中重要一环。VAN目前提供三大方案集:基于Controller/Agent的SDN全套网络交付, 基于Open API的网络平台开放接口, 基于OAA的自定义网络平台。

(二) 运营商方面

多数欧美运营商认为SDN有助于提高现有网络的能力, 但并不会取代当前的网络, 目前主要处于技术研究阶段, 一些主流的运营商计划联合成立专门的ISG (Industry Specification Group) 。日本的运营商NTT目前走得比较前, 其自主研发了Virtual Network Controller Version 2.0, 主要用于多个数据中心的统一服务和按需配置, 已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的数据中心进行了虚拟数据中心的部署。

目前运用SDN最成功的案例是Google, 其在2010年开始进行相关的研发, 制造了网络设备 (2010年市面上并没有支持SDN的设备) 。Google通过10 Gbit/s网络链接分布于全球的12个数据中心, 并部署了周密的流量工程和优先级调度程序, 将链路使用率从平均的30%~40%提升至95%。Google的应用案例无疑是SDN努力的方向。

四、SDN对产业界影响

SDN对网络的影响如同虚拟化对服务器的革命性影响, 将对整个通信产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和深远影响。通信行业是个相对封闭的产业生态系统, 大部分设备厂商目前仍然需要时间去接受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SDN本质上是一个IT化的网络、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其核心是将网络软件化, 变革的原始推动力也来自于IT而非电信业, 这一点从ONF成员单位多为软件厂商及服务器厂商亦能有所体现。

对于电信运营商, 主要在组网架构和运维模式方面受到影响, 现有的基于网络硬件进行控制和转发的架构将发生改变, 随之而来的运营维护也必须作出相应调整;同时, 网络的核心将向网络操作系统 (软件为主) 转移, 运营商对其控制和管理也是一个新课题。总的来说, 电信运营商也须考虑如何利用SDN的相关优势和规避SDN的潜在风险。

五、SDN在金融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纵观目前金融行业发展, 以银行业为首的金融机构IT架构正朝着互联网化、数据化与平台化方向发展。原因是作为传统信息与信用载体与交换媒介的金融企业, 在IT技术变革的浪潮下, 逐渐暴露出信息脱媒与信用体系重建等问题。此外, 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与市场发展规律, 使得更多的金融机构开始涉足其他行业进行混业经营。而互联网化带来的是用户体验的提高与多渠道的接入, 金融数据中心平台化整合则是提供丰富服务与混业经营的趋势下的必然选择, 同时后台数据化则是提供个性化服务与大数据挖掘的前提要求。可以说, 金融行业信息架构的变革正是由其自身发展需要所驱动的。

SDN作为一种全新的架构模式与思想, 其开放性与可控性是其最基本的两个特点。针对目前金融业务, SDN可在以下方面进行应用。

(一) 面向数据中心的部署

目前金融数据中心规模不断扩大, 同时多渠道接入与平台化整合带来的是数据中心内部系统互访需求增多, 带来中心节点流量激增。此外, 云计算带来的虚拟化趋势与自动化要求, 服务器和虚拟机需要快速配置和数据迁移, 如果不能在庞大的服务器集群中进行高效寻址和数据传输, 很容易造成网络拥塞和性能瓶颈。基于SDN架构的网络, 可以有效地实现寻址、优化传输路径、负载均衡等功能, 从而进一步提高数据交换效率, 增加数据中心的可控性。

(二) 面向金融骨干网的部署

金融机构混业经营如果选择企业收购完成, 则意味着后台IT系统的整合与隔离, 在企业将数据中心平台化之后, 其骨干网络必然运行多种业务数据, 相对与传统的金融骨干网只传输单一类型的业务数据而言, 其安全性与隔离性需要重点保障。SDN数据流由控制器作出转发决定, 使得骨干网络的分流变得简单易行, 尤其是流量管理、负载均衡、路由切换等功能, 通过配置控制器, 提前部署转发策略, 便可轻易实现。

SDN的应用价值分析 篇7

2014年, 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运营商的SDN商用项目浮出水面, 而设备商与电信运营商就SDN的技术交流也越发地频繁。不难看出, 这个起源于大学实验室、定位于IDC网络应用的SDN技术, 在近10多年的发展演进中, 不仅在技术成熟度、演进方案以及标准规范等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 其最初的概念和内核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和外延。

现在, 各大运营商都在为这种追求“控制与转发分离”的SDN网络技术找寻更多的适应场景, 在这方面, 中国联通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发展规划。

通过考察全球运营商的SDN试验项目以及结合SDN本身技术特性, 中国联通最终将SDN在电信网络中的适应场景定位在了IDC内部、IDC网间互联、移动承载网IPRAN, 以及移动核心网等几大领域。

业务需求“倒逼”技术变革

与产业界很多SDN的追随者不同, 中国联通在最初并没有急于为SDN找出路, 而是选择从自身需求出发。在中国联通看来, 增长停滞、流量压力与OPEX (运营成本) 走高是目前自身在业务运营和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三大难关。

中国联通研究院专家告诉《通信世界》记者, 过去10年运营商的业务增长主要依靠国内的人口红利, 而现在用户市场已濒临饱和, 尽管中国联通在3G时代凭借成熟的网络技术短期内实现了移动用户的快速增长, 但如今4G已然发牌, 联通相比其他两家的技术优势地位正在消失, 从近两个月用户增长放缓的趋势中可以看出, 4G时代中国联通的确需要找到全新的市场增长点。

流量压力也是中国联通的痛点之一。一方面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移动视频在内的新增业务不断施压于承载网, 而另一方面, 用户对于使用体验的要求也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运营商最近的一项关于手机用户满意度的调查中, “网速与稳定性”以29.1%的得票率位居榜首。业务膨胀与体验敏感对运营商造成了双重挤压, 且集中爆发于两大方面:一是由于IP骨干网采用分布式路由, 导致全局网的带宽利用率还不足30%;二是移动核心网的VAS (增值业务系统) 随移动宽带流量激升而面临扩容压力。

最后是一路飙高的OPEX, 这应该不仅是联通的困惑, 更是国内运营商共同的烦恼。有统计显示, 2002年, 运营商IT&CT的CAPEX支出从13%降至8%, 而OPEX支出却从77%上涨至82%, 现在运营商已经将70%投入都用于运营成本, 这其中, 人力成本投入又占据了较大份额。

正是基于这些迫在眉睫的网络业务需求, 才使得中国联通产生了引入SDN的核心动力。

按照其SDN发展规划, 中国联通将通过引入SDN技术实现网络虚拟化以及与计算和存储的联动机制, 以实现市场向公有云服务的延伸;其次通过在运营商大网中引入SDN技术, 优化网络结构、提升带宽利用率, 进而缓解流量压力;最后, 通过SDN实现接入层海量设备的虚拟化以及汇聚层网络策略的集中部署和自动化下发, 大幅简化运维难度, 并以此减少可能产生的运维成本。

IDC与承载网:SDN商用加速

经过近3年的研究和部署, 目前中国联通在SDN技术引入方面已经大有斩获。中国联通研究院基于SDN理念, 很早提出了CUBE-Net (Cloudoriented Ubiquitous-Broadband Elastic Network, 面向云服务的泛在宽带弹性网络) 网络体系, 即服务功能、逻辑功能、部署功能三个角度, 数据域、互联域、用户域等六个面的解耦型宽带网络架构。

在2012年, 中国联通宣布将在其主要用于智慧城市支撑的“沃云”平台上, 率先进行针对SDN、Open Flow等技术的试商用测试, 经过近4个月的试运行, 中国联通的“沃云”平台在新业务上线周期、网络管理成本以及网络资源自动化调配方面, 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而在今年6月, 中国联通又将SDN落地于IPRAN领域, 四川联通率先发布了全球首个SDN IPRAN的商用网络。通过对无线接入侧的海量网元进行虚拟化, 网络功能被收敛至汇聚层的SDN控制器的虚拟板卡中, 网络管理不再需要对每一台网元设备逐一调整, 而是采用集中部署自动化下发的方式, 由此, 网络运维的难度和频次得以大幅度降低。更重要的是, 未来伴随SDN控制器北向接口的标准化, 运营商的业务创新周期将大幅缩减, 而开放出的网络功能也将为政企业务提供更多的业务权限。

“五个维度”体现联通思路

针对SDN在网络架构中的部署思路, 中国联通也从“五个维度”进行了阐述。

第一是分域SDN化, 因为SDN对于电信网络并非革命式的推倒重来, 中国联通将根据不同区域的现网设备实施不同的SDN演进策略, 比如传统网络如何改造, 新建网络如何部署等等。

第二是分层SDN化, SDN将实施逐层部署, 亟需网络改造的环节将率先得以实现, 比如目前来看比较棘手的无线接入侧, 通过网元虚拟化简化运维流程和难度, 在未来联通还将基于SDN IPRAN网络进一步减少网元设备。

第三是分步SDN化, 网络的虚拟化进程将从接入层开始, 逐渐向汇聚、核心层延伸, 最终推至全网。

第四是控制分层化, 中国联通将采用两层控制器架构, 针对不同网络环境添加不同的SDN控制器, 上层再部署统一控制器实现对下层网络的统一控制。

SDN的应用价值分析 篇8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互联网各类业务的发展,传统以路由器为核心的网络逐渐变为以数据中心为核心。数据中心内的网络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外部用户对数据中心内某一服务器的web访问是非常常见的业务,基于网络安全或是用户行为控制的需要,常常要对主机防火墙规则(iptables)或是路由器的访问控制列表(ACL)进行繁琐的配置。SDN(软件定义网络)控制与转发分离的核心理念可以为网络提供更好的全局视野和集中管控[1]。本文提出基于SDN的web访问控制应用开发,在SDN的应用层部署一个访问控制APP,使管理员可以非常方便的控制用户对web服务器的访问。

1 SDN简介

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是一种新兴的网络管理模式,Open Flow是其开放的标准协议。如图1.1[2],SDN技术架构通过把原有封闭的体系解耦为数据平面、控制平面和应用平面,提供了一种可编程的网络实现。它们在工业界和学术界已经有广泛的推广和研究[3]。

2开发环境搭建

本文采用软件仿真的方式来搭建网络环境。SDN控制器使用Open Day Light[6]的Lithium-SR2版本,其作用是连接网络中各交换机,对网络进行资源调度和集中控制。Open Flow交换机以及host主机节点用Mininet[4,5]实现,Mininet主要功能就是虚拟出交换机以及主机节点,并且能自定义的构造网络拓扑结构。软件开发环境:在win7下安装python,这里使用的版本是Python 2.7.11[8]。安装一个python的http库——Requests。

使用Mininet模拟的交换机是Openv Switch2.3.1版本,北向接口采用Open Flow1.3.0协议。在一台PC机器上VMware Workstation中安装Ubantu14.04LTS虚拟机,并在其中安装Open Daylight和Mininet。详细硬件配置信息表1.1,仿真软件信息见表1.2。

3 web访问控制应用的设计

3.1编程所需的ODL控制器北向API

1)获取拓扑信息的API

功能:获取实验拓扑信息,包括节点信息以及各节点之间的链路信息。

2)删除流表项的API

功能:删除一条指定的流表项。

3)添加流表项的API

功能:添加一条流表项到指定交换机

3.2应用的主要模块,如图3.1

黑名单控制模块分为添加黑名单和移除黑名单两个工作模块,各模块工作流程如图3.2和3.3:

应用设计思路:根据管理员输入,获取需要加入黑名单的主机和禁止此主机访问的目的端口,然后转换成对应的流规则,并设置此规则的转发行为为丢弃匹配此条流规则的数据包,下发此条流规则给对应的交换机。如果需要从黑名单移除,则根据用户的输入删除对应的流表项即可。

4 web访问控制应用的实现

4.1网络拓扑和web服务器的搭建

1)搭建网络拓扑,拓扑文件的执行脚本由python编写,使用Mininet的Python API。拓扑如图4.1。

2)搭建服务器

1在虚拟机中输入xterm h5,打开h5节点终端;

2在h5终端中输入sudo python–m SimpleHTTPServer 80,把h5的80端口开启HTTP服务。

3在虚拟主机h1上运行firefox,并在firefox中访问web服务器h5(10.0.0.5)。

访问结果如图4.2所示,在未添加黑名单之前,每台主机都能都顺利打开服务器网页。

4.2应用程序界面如图4.3所示

应用程序主界面由“黑名单控制”界面、“实验拓扑”界面以及“黑名单记录”界面三部分组成。其中“黑名单控制”界面可以指定添加某主机、某协议、某端口的黑名单信息,也可以移除相关黑名单的操作;“实验拓扑”界面用于显示拓扑中各节点以及节点连接情况;“黑名单记录”用于显示当前系统中已存在的黑名单信息。

5 web访问控制应用的测试

5.1不指定协议的添加黑名单操作

1)将h1、h2加入黑名单

2)查看交换机流表

由图5.2可知,在交换机中添加了两条流表项,内容是源地址为10.0.0.1目的地址为10.0.0.5,action=drop;源地址为10.0.0.2目的地址为10.0.0.5,action=drop。由此验证不指定协议和端口的黑名单添加成功。

3)ping操作

在上述步骤2)的基础上进行h1、h2 ping h5的操作。如图5.3所示:

由图5.3可知,h1、h2不能与h5 ping通。由此可见,当不指定协议和端口号添加黑名单时,主机与服务器是无法做任何通信。

4)各主机访问主机h5结果

5.2指定协议的添加黑名单操作

1)将h1、h2加入黑名单

由图5.4黑名单记录界面可知,主机为h1协议为TCP端口为80的黑名单添加成功。

2)查看交换机流表

由图5.5可知,在交换机中添加了两条流表项,内容是源地址为10.0.0.1目的地址为10.0.0.5,协议为TCP且端口号是80的流就丢弃;源地址为10.0.0.2目的地址为10.0.0.5,协议为TCP协议且端口号是80的流就丢弃。由此验证指定协议指定端口的黑名单添加成功。

3)ping操作

在上述步骤3)的基础上进行h1、h2 ping h5的操作。如图5.6所示:

由图5.6可知,h1、h2能与h5 ping通。由此可见,流表可以实现基于协议和端口的流量细粒度的控制,当指定丢弃TCP协议的80端口的数据包时,是不影响icmp协议的数据包的。

4)各主机访问主机h5结果

5.3移除黑名单功能验证

1)移除黑名单操作

由图5.7黑名单记录界面可知,主机为h2协议为TCP端口为80的黑名单不在记录中。

2)查看流表项(如图5.8所示),验证黑名单是否移除。

由图5.8可知,当执行移除黑名单操作时,原有的源主机为10.0.0.2目的主机为10.0.0.5,协议为TCP且端口号为80的流表项被删除。由此可见,黑名单移除成功。

4)访问结果

6结束语

本文基于Open Flow的SDN网络构,使用当前比较受关注的Open Day Light控制器和拓扑仿真软件Mininet,搭建了软件实现平台,并实现了针对用户的访问控制。通过限制用户使用的通信协议和端口访问,提供了比较细粒度的控制。有助于读者理解SDN下Web访问控制的原理。

参考文献

[1]吴庆彪.软件定义网络Web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WU Qing Biao.Research On Web Authentication And Access Control in 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D].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2015.

[2]Kreutz D,Ramos F M V,Esteves Verissimo P,et al.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A Comprehensive Survey[J].Proceedings of the IEEE,2014,103(1):10-13.

[3]Dave T.Open Flow:Enabling Innovation in Campus Networks[J].Acm Sigcomm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2014,38(2):69-74.

[4]Mininet Python API Reference Manual[EB/OL].http://mininet.org/api/annotated.html.

[5]Introduction to Mininet[EB/OL].https://github.com/mininet/mininet/wiki/Introduction-to-Mininet.

[6]Open Day Light[EB/OL].https://www.opendaylight.org/software/release-archives.

[7]Open v Switch Manual[EB/OL].http://openvswitch.org/support/.

上一篇:供需研究下一篇:激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