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汉语课程

2024-05-15

高校汉语课程(精选十篇)

高校汉语课程 篇1

宗白华先生说:“中国书法是一门汉字的艺术, 它能表现人格、抒发情感, 创造意境。”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 必然深深地打上中国文化的烙印。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古代文献卷帙浩繁, 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必须学好古代汉语。书法专业的学生学习古代汉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最初习字到进入大学系统地学习, 接触最多的就是常年不离手的历代碑帖, 其中很多既是书法的代表作, 又是古文字的宝贵资料, 同时还是一篇篇优美的古文, 这些都是古代汉语课程的内容及研究对象。

二、书法本科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 没有专门的教材。

为使搜集到的教材信息准确、全面, 我们在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以“书法—古代汉语—教材”为关键检索词, 通过国图网文津搜索, 只检索到《简明书法教程》《中间传统文化双语读本———书画》两本教材, 远远不能满足书法专业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需要。目前, 书法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没有一本适用教材, 各高校教材多选择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采用的王力先生四册本的《古代汉语》, 抑或是郭锡良先生的两册本的《古代汉语》。对书法专业学生来说, 这些教材的针对性不强, 且非常艰深。由于艺术类专业与文学院中文系学生的基础不同, 很多书法专业学生对古代汉语望而却步, 学习积极性低, 学生听课效果很不理想, 因此, 很有必要编写一部专门针对书法专业学生的古代汉语教材。

(二) 相对于技法课的学习, 学生对于基础理论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书法作为一门学科, 不仅需要系统地掌握专业技法, 同时需深厚的理论修养和其他文化知识作为支撑。不仅注重学生的创作技法训练, 还应重视文化修养的提升, 努力实现由“技”达“道”, 完成书匠到书家的超越。很多学生认为只要把字写好即可, 无须掌握古代汉语知识, 因而单纯地死记硬背繁体字字形, 创作中经常出现写错用错繁体字, 或繁简并用的问题。也许字写得再好, 但充其量只能算是写字匠人, 不能称其为真正的书法家。纵观古今知名的一些书法家, 无一例外都是技艺兼善、艺文合一, 语言文字功底扎实的。

(三) 教学课时与教学内容失衡。

目前, 太原师范学院书法系古代汉语课程为72课时, 教材是王力的《古代汉语》 (四册) , 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是很困难的, 基本无暇顾及第三册、第四册。但第三册的古代文化常识、第四册的诗律和词律的教学也很重要, 书法专业学生除了临摹一些经典碑帖、经典诗文以外, 还要经常自主地进行诗文创作, 因此需要系统地学习押韵、平仄、对仗等知识。押韵、平仄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格式, 但如何更好地遣词撰文写出流畅的对仗词组, 是需要长期反复积累与学习的, 因此很有必要让学生学习一些经典的对仗格式, 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等。要实现这一目标, 学生必须系统地掌握古代文化常识, 这在王力《古代汉语》第三册中有详细的内容可供大家学习。但由于课时紧张, 很多第三册、第四册的内容很难顾及, 这种现象在其他高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教学改革探索

(一) 加强文字学板块的教学, 夯实《说文》功底。

汉字书法成为中国独有的艺术部类和审美对象。早在殷商时期, 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它的形体结构和造字方式, 为后世汉字和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原则和基础。传统的“六书”造字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而指事、会意、形声造字法又都以象形为基础。要识别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字形, 必须以《说文解字》为桥梁。《说文》的字头又都是小篆字形, 因此加强《说文解字》的学习很必要。《说文》中华书局本 (2013版) , 增加了音序检字附录, 使用起来极为便利。《说文》的检字法是文字学原则的检字法, 具有提示词义的作用, 对于学生更好地弄清造词理据很有帮助, 变死记硬背为理解记忆, 避免书法专业的学生出现写错繁体字、甚至不会写的情况。《说文》的功底决定了书法专业学生在艺术道路上能否走得更好更远。利用《说文》时, 可以辅以王筠的《文字蒙求》, 这是学习《说文》的入门书,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说文》。

(二) 将语法知识融入文选教学, 适当选取与书法专业相关的文章和书论。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 语法具有较强的稳固性, 我们应该就古今发生演变的部分重点进行讲解。通论部分涉及的语法, 可结合文选内容讲解。文选部分适当选一些与书法相关的甲骨拓片、钟鼎铭文、碑刻、石经内容等, 增强古代汉语课程与书法专业的相关性。文选的编排次序大致以时间先后为序, 在精讲一篇文选后, 可以辅以《古文观止》的练习。课外补充《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格言联璧》、《文字蒙求》等古代蒙学教材内容的阅读, 加深对古代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由易到难, 提高学习兴趣。

(三) 改进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笔者在为书法系学生讲授古代汉语课程时发现学生的听课效果较差。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文选、通论的灌输式讲授法, 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积极主动去学。应该在充实教学内容、讲究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上下工夫。通过对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俗语的分析探寻古代汉语的文字、词汇及语法现象, 从中找到古代汉语的痕迹。比如, 《齐晋鞍之战》里“此车一人殿之, 可以集事”中的“殿”, 怎么启发学生知道它有“镇守”的意思?我们可以从大家熟悉的复音词“殿后”入手。“殿后”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为“行军时走在最后”, 引例“出则居前, 入则殿后, 故其党咸服之, 共推为主” (《旧唐书·杜伏威传》) , 这样可以轻松地掌握“镇守”这个义项的理据, 行军走在最后当然是为了镇守这个目的, 进而从冠军、亚军、季军入手, 启发大家比赛的排名有一、二、三名, 而最后一名就叫“殿军”。这样学起来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再如讲到文字部分, 注意“据形系联”与“据义系联”。以下是“大”、“天”、“夫”、“立”、“人”、“化”、“北”甲骨文的写法, 。“大”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的象形, “天”是在“大”的甲骨文字体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头顶, 本义是“颠”, 就是头顶的意思。“夫”表示男子成年而行冠礼;“立”像一个人站在地面上, 形底下的一横, 表示是地;“人”像侧面站立的一个人, 两个人上下颠倒表示变化的“化”;“北”像两个背对的人。此外, 还有“比”、“从”等, 都可以通过形体或者意义上的联系帮助我们记住更多的古文字字形, 厘清它们的关系。

(四) 充分利用多媒体。

在讲授文字创造的“六书”理论时, 可以通过甲骨拓片, 金文实体图片等, 清晰地理解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造字法;讲《宫之奇谏》一课时, 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虞国和虢国的古代的地理位置, 体会二者“唇亡齿寒、辅车相依”的关系;讲《郑伯克段于鄢》一课时, 可以通过春秋战国时代地图看到“制”、“京”的地理位置, 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到郑庄公的阴险狡诈和共叔段的愚蠢无知。同时教师可以在网上开设一个供学生交流的平台, 将传统教学与新式网络平台联系起来。如教师自己创立一个微信公众号, 内容公开,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实现及时的信息共享与交流, 比老师单独和个别学生交流要好得多。目前做得比较好的微信公众号:章黄国学, 古文字微刊, 万献初 (武汉大学教授) , 汉语学习沙龙等。这些公众号集知识型、趣味性、时效性为一体, 可以供大家借鉴。

综上所论, 笔者就当今高校书法专业古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结合自身课堂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教改建议, 希望努力尽快编写一部专门针对书法专业的古代汉语教材, 以更好地服务书法创作。

参考文献

[1]常敬宇.书法是汉字的艺术[J].汉字文化, 2007 (5) .

[2]王翰颖.高校书法专业古汉语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J].滁州学院学报, 2011 (1) .

汉语课程标准 篇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 录

第一部分前言„„„„„„„„„„„„一„„„(1)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1)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2)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3)第二部分课程目标„„„„„„„„„„„„„„„„(5)

一、总目标„„„„„„„„„„„„„„„„„„„„(5)

二、阶段目标„„„„„„„„„„„„„„„„„„„(6)

小学阶段„„„„„„„„„„„„„„„„„„„(6)

初中阶段„„„„„„„„„„„„„„„„„„„(8)高中阶段„„„„„„„„„„„„„„„··„„·(10)第三部分实施建议„„„„.„„„„„„„„„„„.(14)

一、教科书编写建议„„„„„„„„„„„„„„„(14)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5)

三、教学建议„„„„„„„„„„„„„„„„„„(16)

四、评价建议„„„„„„„„„„„„„„„„„„(21)附 录

一、要求掌握的现代汉语常用字(暂缺)

二、要求掌握的现代汉语常用词(暂缺)

第一部分前言

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现代社会要求少数民族公民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掌握基本的规范汉字,具备汉语基本素养.少数民族学生应该重视学习和使用民族语言文字,也应该加强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以具备包括表达交流与识字阅读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汉语教学要为培养少数民族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汉语教学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汉语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借鉴相关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汉语课程。汉语课程应为提高全体学生的汉语基本素养发挥积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汉语是第一语言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课程的首要性质是土具性,同时兼顾人文性.这是汉语课程的基本特点。

汉语课程应致力于学生汉语基本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汉语基本素养是学生继续深造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汉毋课程的多重功能.决定了它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基本素养

中小学阶段的汉语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汉语基本素养。

汉语课程应培育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爱好,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并逐步掌握汉语言文字,学习使用汉语言文字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1:3语交际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能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促进汉语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汉语课程的学习,应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以利于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充分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应把汉语的工具性摆在第一位,应以培养学生汉语实际应用能力作为基本目标。汉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获得汉语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汉语的能力,尤其是口语交际的能力。要切实考虑学生学习阶段的汉语基础、生活环境、文化氛围和年龄特点等实际,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汉语教学应该注重实效,努力营造宽松、和谐、富有情趣的教学环境,通过不同内容的话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鼓励学生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给他们创设尽可能多的语言学习氛围,引导他们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课外活动以及El常生活中,都能学习使用汉语进行表达和交流。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使学生体验、思索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律,逐步养成自主、合作、交际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汉语实践能力。

汉语课程还应注重汉语言文字自身的规律对第二语言教学产生的影响。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结构、含义、用法的整体把握能力,重视综合应用;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会受到第一语言表达习惯的影响,应将汉语与第一语言在文字的结构和表达习惯等方面适当进行比较,以便帮助学生及时排除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

(三)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汉语课程应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B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取得的成绩以及反映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培养合作精神,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由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终结性评价(如期末考试、结业考试等)是检测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终结性评价应以考查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从实际出发,全面地考查学生经过一段学习之后所具有的汉语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运用汉语表达和交际的能力,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运用程度,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汉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四)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习渠道 汉语课程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内容健康而又丰富的学习领域,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引导学生随时随地使用汉语,组织学生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汉语实践活动要以课外阅读为主,可以采用读书、朗诵、讲故事、演讲等形式,可以利用壁报、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还可以组织各种汉语活动小组,拓宽学习渠道,创设运用氛围。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汉语课程标准适用于以民族语言文字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含采用其他双语教学模式)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课程标准从小学至高中一贯整体设计,在“总目标”之下按照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旨在体现国家汉语课程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贯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汉语基本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阶段相互联系,逐级上升,最终全面达到总目标。3.阶段目标分别从“口语交际“(小学阶段为“听力”和“口语表达”)、“识字与写字”、“阅读”、“作文“(小学阶段为“写话”,初中阶段为“习作”)等几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应用学习”的要求,以加强汉语课程的实践性,注重实际应用。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空间。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培育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爱好,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功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精神,拓展视野,丰富阅历,增加对多样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感情,以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在发展汉语能力的同时,逐步形成和发展汉语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3.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汉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交际的学习方式。

4.具备日常口语交际能力。能说普通话。学会主动、积极地用普通话进行表达与交流,熟悉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思维习惯,逐步学会用普通话文明得体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在实践中学习、应用汉语。5.学会汉语拼音。认识现代汉语常用字3000个以上,能掌握其中的3000个左右。认识现代汉语常用词8000条左右,能掌握其中的7000条左右。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书独立识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6.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求做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默读有二定的速度。初步掌握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方法。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理解、把握主要内容,捕捉所需信息,读后有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学会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阅读并背诵一定数量的现代文,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00万字以上。背诵适量古诗文,能理解大概内容。7.随课文学习和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并能在日常口语交际或书面表达中正确运用。学习常用句式、常用关联词语的用法.了解词的分类、单句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闯、反问),体会他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8.具有一定的作文能力。能根据El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作文。能写一般记叙文、简单议论文、常用说明文和一般应用文。要求做到:根据作文内容,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内容具体,中心明确,用词准确,语句通顺,条理清楚;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书写清楚工整,行款整齐。初步具备观察分析周围事物和收集积累语言材料的能力,养成作文和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二、阶段目标 小学阶段(一)听力

1.努力养成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听别人讲汉语,能认真听,认真记,注意力集中。

2.能主动、积极地利用各种机会听别人讲汉语,锻炼听的能力。3.听别人讲汉语,努力听懂大致内容,抓住主要信息或讲话的.中心意思。

4.用汉语交谈时,能边听边与人交流。(二)口语表达

1.具有初步的口语表达能力。敢于开口,善于模仿,多说汉语,在说汉语的场合,尽量用汉语进行交流。

2.学说日常用语,用词尽可能准确,表达基本正确。3.与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三)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常用汉字和词语产生兴趣,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

2.认识现代汉语常用字1800个左右,掌握其中的1300个左右,认识现代汉语常用词4000条左右,掌握其中的3000条左右,并能在口语交际、阅读和写话中比较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比较熟练地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写字姿势正确,字写得端正、规范、整洁,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4.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比较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习词语,学说普通话。注意辨别和熟记所学汉字的声调,了解第一语言和汉语在语音上的区别。5.学习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四)阅读

1.学习阅读,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4.能借助民族语言文字的对照帮助,或借助字典、词典和日常积累,基本理解课文生词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大致理解词句的意思。. 5.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随课文学习汉语常用句式,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运用。注意辨别汉语和第一语言在句式上的区别。

7.诵读浅易儿歌,注意在诵读过程中初步领会儿歌的内容。8.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学习逗号、句号、问号、,ml叹-,l-、冒号和引号的用法。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旬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浅易诗文60篇(段)。

10.努力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并与同学交流谋辫读物潮其他语言材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0万字。(五)写话

1.能围绕某个话题,乐于用自己学过的汉语字词和常用句式写一段话。愿意将自己写的话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写话的快乐。2.模仿或练习写一二百字的语段。能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想说的话.不拘形式地写出来。要求做到:内容比较具体、清楚、连贯,语句基本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学习使用常见的标点符号,书写清楚工整。

3.尝试在写话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尤其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4.学习写日记、留言条、请展条、通知等,尝试甩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5.四年级以后,课内写话每学年不少予20次。(六)应用学习

1.能围绕学习和生话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课外阅读或与他人交谈,共同讨论。.

2.结合汉语学习,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有条件的地方,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汉语实践活动。在话动中,尝试用汉语思维和交流。

初中阶段(一)口语交际 1.听入说话认真耐心,理解其大意,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2.具有较好的会话能力,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3.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4.事先有准备,能用汉语作简单的发言,表达有一定条理。5.用汉语交谈时,语音和语序基本得当。6.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二)识字与写字

1.具有较强的识字能力。累计认识现代汉语常用字2800个左右,掌握其中的2500个左右。累计认识现代汉语常用词6000条左右,掌握其中的5000条左右,并能在口语交际、阅读和习作中比较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2.根据读写的需要.比较熟练地查字典、词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3.用硬笔书写清楚工整.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三)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9.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200字。学习略读和浏览,扩大知识面。3.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阅读程度适宜的文章.联系上下文和平时的积累,理解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基本理解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初步见解。

4.随课文学习和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运用。学习常用关联词语的用法,了解词的分类、单句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能基本辨清汉语和第一语言在句式以及使用词语方面的区别。

5.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学习顿号、分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和括号的用法。’

6.诵读浅易诗文,大致理解作品的内容。背诵浅易诗文60篇(段)以上。

7.扩大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0万字。(四)习作

1.懂得习作是为了用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与人交流。2.学习观察周围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的语言材料,养成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3.学写简单的记实习作和想象习作。要求做到:内容比较具体、完警,语句比较通顺·有一定条理;书写清楚工整,行款整齐;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注意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常用标点符号。. 4·学写读书笔记、读后感、书信和常见的应用文.如表扬信、感谢信、申请书等。

5·初步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6·课内习作每学年不少于20次,有一定速度,60分钟完成300字

(五)应用学习

1.学习利用书店、图书馆、影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语言材料,尝试写简单的学习笔记。

2.学习策划简单的汉语实践活动,学写简单的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组织讨论或演讲,能用.自己的话发表看法或感受。4.掌握查找资料的基本方法,高中阶段 .. 1.能耐心仔细地倾听,并借助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2.能根据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用普通话进行交流。3.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词语和常用句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根据需要调整内容和方式,提高应对能力。

5.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音准确,语句通顺;复述转述,完整准确,把握要点。就适当的话题,事先有准备,能用汉语进行一般性辩论、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6.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根据、有中心、有条理。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二)阅读

1.在初中阶段的基础上巩固和扩大识字量,累计认识现代汉语常用字3000个以上,掌握其中的3000个左右;累计认识现代汉语常用词8000条左右,掌握其中的7000条左右,并能在1:3语交际、阅读和作文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会运用自己喜欢的检字方法,熟练地使用工具书独立识字。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般性文章。3.养成默读的习惯,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性读物每分钟不少于250字。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7.阅读记叙文,了解事件概况,把握文章的基本思路,并有自己的阅读感受;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弄清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阅读说明性文章,了解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8.随课文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运用。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体会他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基本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9.诵读古诗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背诵优秀诗文30篇(段)以上。

10.能利用书店、图书馆j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语言材料。11.扩大阅读面,学会制订阅读计划,课外阅读书报杂志上的文章。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0万字。(三)作文

1.作文要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

2.注意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主要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乐于用文字表达。

3.能写一般记叙文、简单议论文、常用说明文和一般应用文(如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不少于500字。能根据作文内容,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要求做到: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书写清楚工整.行款整齐。

4.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和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5.具有独立完成作文的意识,平时能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列提纲.起草稿.完成作文。

6.根据表达需要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章通顺。能与他人交流作文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7.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20次,每篇字数不少于500字,60分钟完成。(四)应用学习

1.能自主拓宽学习汉语的渠道,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积极主动地进行表达和交流。

2.在表达和交流中,从语音、语序和关联词语的运用等方面,能辨清第一语言和汉语在表达习惯上的不同,提高交际能力。„ 3.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报告或总结。„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观所援引资料的出处。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科书编写建议 l·教科书编写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科书编写应体现现代意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要编排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不断更新教科书内容,设置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保证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现象有足够的再现率,促进学生汉语基本素养的全面提高。

3·教科书编写应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编排的内容和要求,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过渡。

4·教科书应采用自编和选编相结合的形式编写,以适应第二语言学习的特点,防止照搬普通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模式。小学教科书应以自编为主。自编课文应适合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需求,听说读写要合理安排,不同学习阶段各有侧重,语言文字要浅易、规范;选编课文也应贴近学生实际,语言文字应朴实、规范,题材和体裁要多样化,难易适度,适合学生阅读。

5·教科书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汉语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汉语知识应少而精,结合语言实际运用适当安排;课堂练习既要重视听说读写的基础训练,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分析的能力,题型力求多样化,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 6·教科书既借鉴相关课程改革的经验,又结合第二语言学习的特点,要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既反映整个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又结合民族地区的现实生活和民族文化,要具有针对性;既照顾大范围使用的要,又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差异,要增加教科书的开放性和弹性。在理安排基本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的需要,7.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要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用.重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汉语基本素养的整体提高。

8.教科书编写应符合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努力体现第二语言课程编写的特色和设计的创新,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汉语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一般图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朗诵会、故事会,书店、图书馆、展览馆、壁报、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新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内容等.也都可以成为汉语课程的资源。2.各地区都蕴藏着多种汉语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积极开发利用潜在的资源。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为汉语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给学生创设汉语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汉语学习活动。

4.汉语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汉语、用汉语的意识.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应用汉语的能力。

三、教学建议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汉语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汉语学习的主人。汉语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交际的学习方式相辅相成。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科书,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二)坚持功能、结构、文化三位一体

汉语教学建该坚持功能、结构、文化三位一体,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科学性。功能,是指汉语教学应以训练语言交际能力为重点。不同的教学阶段.创设不同的语言情境?提供恰当的范例,使学生积极参与汉语学习、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学会正确运用语言的交际功能。结构.是指传授基本的汉语知识。如学习和掌握常用汉字的音形义、偏旁部首和笔画笔顺规则,学习和了解汉语的表达习惯等。因为语言结构本身既符合汉字自身的特点。又能体现循序渐进的规律,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起来感到得心应手,也可以借此训练他们的汉语思维能力,为他们的汉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结构知识的传授,应结合语言实际运用恰当安排,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服务。文化,是指汉语教学也要兼顾文化。既适当提供汉语文化和正确的交际行为,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汉语准确、流利地介绍和说明其他民族文化,能做简单的文化对比,增强对多样文化的认同感。随着年级的提高,教科书的文化内涵应体现得更为明显。

(三)听说读写互相配合.不同阶段各有侧重 汉语教学要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特点,应做到听说读写互相配合。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小学阶段要从学习汉语拼音人手,以训练听力栅识字写字为主,逐步向阅读过渡;初中阶段应以词语教学和阅读训练为主,兼顾听说训练;高中阶段应以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为主,兼顾口语交际训练。

(四)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汉语的综合应用

努力改进汉语的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应用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多给学生创设综合应用汉语的氛围。

(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汉语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汉语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与汉语基本素养的培养、汉语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这些内容应该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六)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选择教学方法

学生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同时注意不同阶段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促进学生汉语基本素养的整体提高。(七)具体建议

1.关于口语交际教学汉语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文明得体地进行人际交流。

从小学阶段一开始,就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话和说话能力。应鼓励学生敢说、多说、说好;对学到的常用句式能够举一反三,大胆地应用于日常说话和交际之中。平时也要充分重视听话和说话调练.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努力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鼓励学生在校内外的各项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中,注意纠正学生因受第一语言习惯或汉语方言影响,而出现的语音和语序等方面的问题。2.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

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小学阶段要多认少写。

识字教学要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应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识字包括“认识”和“掌握"两种不同的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抄写不考试。要求掌握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它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能按照笔顺规则正确书写。识字教学要体现汉字的结构特点,做到音形义相结合。要改进识字方法,注重培养识字能力和查工具书的习惯。

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汉语拼音教学的重点是学会声母、韵母和声调,能够正确拼读,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与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授课的学生加授汉语,开始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小学和初中阶段)内,都有可能用第一语言表达习惯进行思维.这是一般规律。许多少数民族(如蒙、藏、维、哈、朝鲜和柯尔柯孜等)的文字,都是拼音文字?是不分声调的,这一点和汉字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所遇到的难题之一,是难以掌握汉字的声调,尤其是二声和三声;难题之二,是感到汉字难写。基于这些情况,在教学汉语拼音和识字写字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反复练习汉字的声调.弄清四个声调的区别。要使学生懂得每个汉字都是一个音节,有它的声调。有些汉字具有几个声调,不同声调表达不同的意思。只有读准记住所学汉字的声调。才能正确掌握汉字的读音,会说标准的普通话。汉字是方块字,其笔顺规则和少数民族文字的拼写规则是不相同的。写汉字,一定要按照笔顺规则写,注意间架结构才能写好。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克服这些难点,积极地学习汉字。3.关于阅读教学

阅读是搜集信息、了解社会、发展思维、丰富阅历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粤方言区转型高校汉语课程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粤方言区;转型高校;汉语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139-02

随着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需要,粤方言区大学汉语课程传统的教学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 提高粤方言区大学生的汉语水平,适应地方产业、行业岗位的需要,是粤方言区高校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深入和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是使该地区汉语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也将有助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汉语教学体系的形成。

作为一种语言教育,粤方言区汉语课程学习的性质应是“母语学习”。虽然粤方言和高校所上的汉语都是汉语,却是同源异流的关系。粤方言是汉语方言中的一支,但与高校所上的汉语的差别较大,“同中有异”,对于粤方言区的大学生来说,要学好高校所上的汉语课的确不太容易。我们要正视汉语母语教学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又要看到汉语内部共同语与方言之间的差异性,才能实事求是地认识这种教育的性质,才有利于加深方言区母语教育特点的了解,从而提高教育水平。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高校汉语课程的教学有较为丰富的研究,但是对粤方言区高校汉语教学的研究还相对缺乏,随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需要,如何做好粤方言区转型高校汉语课程的教学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具有了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从粤方言区转型高校汉语课程设置面临的问题、汉语师资队伍面临的问题、汉语教学方法面临的问题等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粤方言区转型高校汉语课程设置面临的问题

课程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课程与教学效果戚息相关,有效的教学效果是能让大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获得实践知识并在实际的岗位中发挥作用。因此,课程是高校大学生学习的桥梁,是教学效果的中介。但目前粤方言区高校的汉语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及汉语教材等不能适应转型高校发展的需要。主要问题有:

(一)不能滿足社会及大学生的需求。目前粤方言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必须修读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174学分方可毕业。整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专业主干课、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设置中的理论讲授和实践的比例不太合理,大部分课程主要倾向于理论的讲授,忽视课外素质拓展和创新实践的训练。而且课程设置主要由校方负责,没有与企业合作。因此,有的学生走出社会后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二)课程衔接不合理。有的课程如《普通话训练》应在一年级时就开设,但却被排在三年级或四年级开设;有的课程是必须有一定基础后才能开设,比如:《语言调查》必须是在《语言学概论》的基础上安排的,但往往是要么这两门课被排在同一学期,要么《语言调查》在先,《语言学概论》在后。课程衔接明显不合理,不利于大学生汉语学习的提高。

(三)课程选材存在问题。教材是教学手段之一,是师生之间的桥梁,教材与课程的成败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高校汉语言课程的教师没有精选课程教材,随意地选择教材来给大学生上课,比如大学本科生的教材应选适合大学本科生的教材,但有的教师却选择高职高专的教材。还有的教师没有紧跟形势,不能及时更新教材,等等,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粤方言区转型高校汉语师资队伍面临的问题

(一)合格汉语课程教师较为缺乏

按教育部规定,高校汉语教师必须持有中国汉语言文学类的《高校教师资格证》,但目前粤方言区高校还存在汉语课程教师无证上岗现象,合格的汉语课程教师明显不足。随着高校转型的发展,汉语课程教学需要更多的“双师型”人才,但是粤方言区转型高校汉语语课程“双师型”教师明显不足,大多数教师都是从某高校硕士或博士毕业后被引进粤方言区高校担任汉语课程教师,缺乏行业背景的锻练,这样粤方言区转型高校汉语课程教学质量很难上一个新台阶。

(二)师资队伍管理上存在问题

1、教师工作量超负荷。因为粤方言区转型高校汉语课程教师不足,致使在职的教师工作量超负荷,这些在职教师教学任务相当繁重,既要编写材料、备课,又要完成辅导学生、批改作业、出考题、监考、阅卷等工作,还要完成相当的科研工作,超负荷的工作必定会影响教学质量。

2、教师待遇过低。粤方言区转型高校教师包括汉语课程教师的待遇偏低,待遇低的结果是一些教师选择跳槽或兼职,这样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

三、粤方言区转型高校汉语教学方法面临的问题

汉语课程教学在我国传统上就是语文教学,侧重于书面的读写和语言知识的传授。对于粤方言区来说,汉语教育在语文教学里的影响和作用重要而且微妙,亟待深入探讨。粤语区本土的学生日常生活多用粤语,而汉语课程学习中,他们学习汉民族共同语的语言知识,阅读用汉民族共同语写的文章,在课堂里、在社会环境中他们被训练成具有较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人才,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这实质上在母语教育中是一种探索。粤方言区的学生的汉语课程学习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应该有着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他们的思维如何转换语码、粤方言和现代汉语在语言信息接收和传递中如何相互作用,当中的什么因素对学习产生影响、产生何种影响等等,这个过程的研究,会有助于认识和探索粤方言区汉语课程教学的规律,提高汉语课程教学的质量。

粤方言区高校大学生对汉语课程的学习存在 “负迁移”的现象,“负迁移”是指由于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错误或产生不符合目标语规则的形式,从而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现象。比如粤方言区的大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时总是把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两组音相混,把舌面音j、q、x 和舌根音g 、k、h两组音相混。粤方言对大学生现代汉语习得的负迁移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表现在语音上,还表现在词汇、语法等方面,而语音上也不仅表现在声母方面,还表现在韵母和声调方面。因此,针对粤方言区高校大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汉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粤方言区转型高校汉语课程设置是否适合于社会、学生的需求,是否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关于粤方言区转型高校汉语课程教学问题的对策主要有:

(一)开设特色课程。汉语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语言技能,针对粤方言区的大学生的特点,高校应开设一些特色的课程,如:普通话与粤语比较、汉语会话、普通话与粤语同声口译、粤方言文化等,促使学生的语言技能得到一个更大的提高。

(二)汉语课程设置应适合人本发展。粤方言区高校应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和需求,以此设置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课程,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习动机是学习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粤方言区高校汉语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志向,能极大地促进汉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增加实践教学内容。高校汉语课程应减少理论讲授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并建设实习基地,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实践训练,以促使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

四、校企合作,共同设置课程。粤方言区转型高校以往的课程设置只由校方负责,没有与企业合作,缺乏对校外企业所需人才的了解,所设置的课程不符合企业的要求,学生学习之后也感到没有用处。因此,粤方言区转型高校加强校企合作,共同设置课程,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加强汉语课程师资队伍。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粤方言区转型高校要加强汉语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汉语教师资格保障体系,以此促进汉语课程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高校汉语课程 篇4

古代汉语课作为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但是这门课在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高校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后的反馈, 普遍认为这门课相对比较枯燥, 其中所包含的知识量比较大, 需要记忆的内容也比较多, 为了能更好的让学生学好这门工具课, 进行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认为, 在当前学科调整、深化文科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下, 更应该从多角度着手对这门课进行教学改革, 特别是从改革教学内容入手, 深化改革力度, 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

(一)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教育现代化就是将教育的改革与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紧密的结合起来, 让教育改革不断的推动社会的发展。古代汉语的改革首先应该从其教学内容着手, 使其既能达到教学目标, 又能把握住学科发展趋势, 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 来调整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进行课程内容改革。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经济的进步, 中国在迈向世界舞台的过程中, 其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对于中国的古代文学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 因此, 一些古籍的发掘、整理, 就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面向社会的需求, 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 适应时代的需求, 培养大批专业人才, 促进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发展与传播。

(二)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是古代汉语体系自身特点的要求

古代汉语体系中, 文言文和白话文是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 独立是因为二者的学习不能相互替代, 而联系则体现在对于文言文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对白话文理解的深度。现在大学汉语言文学培养出来的学生, 往往对古代汉语的学习重点理解有偏差, 在古代汉语的学习过程中更注重上古文学, 能够熟练掌握先秦文学, 但是对于中古汉语和白话却知之甚少, 这在从事于中古汉语相关工作时, 并不能将大学所学的上古理论应用于实践。

中古和近古是白话文系统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大量的口语词汇产生, 如此一来, 中古汉语与上古文言文比起来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因此, 在前古代汉语教学中增加白话、口语的内容, 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是汉语教材建设的需要

《古代汉语》教材的编写, 要以培养学生阅读古书能力为目的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定。目前, 《古代汉语》教材有不同种类型, 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 大致分为五种类型:只讲通论, 通论与文选相结合, 通论、文选、常用词相结合, 通论、文选、题库相结合, 还有通论、文选、练习、参考资料相结合。多种教材形式都是为了将文言文的讲解更加深入, 使学生理解更透彻, 从而能够提高学生古文阅读能力。这几种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编排各有利弊, 例如, 将通论、文选、常用词编排到同一教材中去, 就减少了查找工具书的频率, 但与此同时也减少了学生所掌握的常用词的数量。

在全国古代汉语研讨会上曾经有人提出, 对于古代汉语这门课程所用的教材进行统一编写, 但是却没有得到实现, 现在我们必须重新发出这种号召, 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当然, 对于教材的编写与真正投入使用需要很长的时间,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内容的扩充, 提高学生对于古代汉语学习的兴趣, 增强其对于古汉语的应用能力。

(四)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是吸收古汉语研究成果的需要

对于古代汉语的研究, 许多专家学者倾注了很多心血, 也因此取得了丰硕的成功,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更应该注重教学内容与学术前沿的接轨, 在高校古代汉语课程体系的改革过程中应该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吸收进去, 对于学术动态的了解, 有助于增加学生对于古代汉语学习的兴趣, 启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其创新能力, 开阔学生的眼界。

目前的古汉语教材确实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这一问题会影响到古汉语教学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因此, 将古汉语最新成果纳入到教学中去, 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还能够紧跟时代步伐, 培养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

(五)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是建立历史语言观的需要

王力先生多次在其演讲过程中提到历史观点对于古代汉语教学的重要性, 他说:“我们研究古代汉语, 要建立历史观点。注意语言的社会性和时代性”。“通论的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讲历史观点, 讲古今的不同”。“学习古代汉语没有什么秘诀, 说来说去只是一个历史观点问题, 坚持了历史观点, 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这些经典的论断, 对于教学内容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学过程中, 将汉语史的发展与课程内容相结合, 不仅使教学变得生动, 而且还能使学生更进一步的理解语言的发展脉络, 语言知识掌握得更扎实。

古代汉语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历史观点问题, 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有历史背景的, 了解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进, 语言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教学内容能够突出语言的发展历史, 是改革古代汉语教学内容的重要之处。

三、古代汉语教学内容改革的具体意见

(一) 教学内容的改革依据

首先, 教学内容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教育目的, 而古代汉语课程的教育目的就是使学生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 这不仅仅是要求学生理解古籍的字面意思, 而是使其能多层次、多角度的去分析古籍的水平, 这就需要教学内容所涵盖的知识面广, 使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其次, 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往往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 然而古汉语教材内容的编排, 往往由文字、音韵、词汇再到语法, 由于学生对于古籍的接触较少, 在文字和音韵层面的学习就比较吃力, 在没有理解文字与音韵的情况, 去学习更多的语法知识, 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对于古汉语学习的兴趣, 因此, 在教材内容的编写过程中, 应该注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完全消化理解, 从而达到运用自如的理想效果。

再次, 教学内容的编排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适用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古汉语教材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 因为完全依照教材的单方向讲授法, 使学生思维受限, 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因此, 为了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 首先应该从教学内容的更新开始, 使其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改革。

(二) 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

首先, 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是古代汉语教学内容改革的前提。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与课程体系相联系, 因为只有专业课程是成体系的, 只有合理的安排课程结构, 科学的调整教学内容, 才能满足古代汉语课的教学要求, 提高学生古书阅读和讲解文言文的双重能力。

其次, 合理的解决古代汉语与后续课程内容上的交叉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各门课程之间都有其自身的学科体系和教学内容, 但又避免不了学科之间内容的交叉应用, 因此, 要认真思考在教学内容改革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衔接。

再次, 教学内容的改革还要根据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 保持其科学性、简约性和实用性。一门学科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其研究的不断深入, 吸收新的研究成果, 更新教学内容。简约性体现在教材的语言精练程度, 将教学重点突出体现出来。古代汉语这门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工具课、基础课, 其实用性不言而喻。

(三) 教学内容改革的具体措施

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应该从教学所用的教材改革着手, 目前, 各个高校所用的古代汉语教材大同小异, 都包括通论和文选两大部分, 当然这两部分也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构成, 但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还是以通论方面的改革为主, 通论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与古籍阅读有关的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 一是与古籍阅读有关的常识, 当然第一部分比较基础也比较重要, 也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 首先, 文字部分要避免与中国汉字课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复。其次, 词汇部分内容要安排一些与古籍阅读关系密切的教学内容, 一些晦涩的词汇应该放到训诂课的教材中。再次, 语法教学要讲究实用性, 增加针对容易混淆语法的讲解内容, 做到有侧重教学。最后, 音韵的教学比较抽象, 对于这方面的教学内容要增加音韵常识的比例, 这样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也会增加对于古音知识的讲解, 从根本上去解决音韵教学难理解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家忠.关于《古代汉语》课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思考[J].潍坊学院学报, 2005, 5 (1) :47-51.

[2]王玉红.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如何适应培养目标的需要[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 31 (3) :46-47.

[3]杨晶瑜.论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J].成功 (教育版) , 2012 (7) :50-51.

[4]刘家忠.关于《古代汉语》教学内容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05 (5) :90-91.

高校汉语课程 篇5

比较教学法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教学时可在一篇文章内进行比较,也可用教材中同类教材进行比较,还可以将课内文章同课外阅读到的文章进行比较,教学可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教师要调动一切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比较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对比分析,深刻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

一人物形象之间的比较

人物形象是文章的重点,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特色。人物描写在文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往往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要通过人物形象的行为动作折射出来,因此在教学课程中,对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异常重要,当我们在分析一个人物的时候会联系到另外一个人物,然后重温一下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温故而知新”。既能重温旧的知识,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譬如我们在学习《战国策》的时候,当我们学到《庄辛说楚襄王》,我们对庄辛进行分析时,我们对庄辛分析时便会想到另外一篇文章《冯谖客孟尝君》,冯谖和庄辛都算是一名谋士,庄辛他见微知著的发现问题,并毫无避讳直言上谏,他两次进谏,在楚襄王根本听不进的时候,庄辛以其超凡的智慧拯救了落难的楚襄王。对于冯谖,为了报答孟尝君的收留与照顾,冯谖帮助孟尝君脱离多钟危险,并在百姓心中留下了良好的形象。

再如,我们知道孔子弟子众多,颜渊与子路都是孔子的弟子,他们都受孔子儒家文化的熏陶,但是他们的思想却有着各自的差异。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卿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子路希望把他的车马、衣服等都拿来与朋友一起享受,就算坏了也不后悔。可见子路是一个非常有气魄、很有侠气的人。而颜渊却是另外一面人物,他的道德修养非常高,与子路完全是两个典型。他说:“愿无伐善,无施劳”。意思是希望有好的道德成就,对社会虽有善行贡献,但却不骄傲。英雄与圣贤的区别是,英雄可以施劳,把自己的理想建筑在别人的烦恼、痛苦上。圣贤则想担起天下的烦恼与痛苦,所以子路与颜渊的形象是有区别的。

人物形象之间的比较在学习古汉语课程中是很重要的一步。对一个人物形象的掌握,通过与另外一个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中的异同点,便会轻松了解人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对人物特别感兴趣,无论他是英雄或是草莽,如果我们利用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好奇心理,那么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顺着思路引导学生回忆过去的知识,使课堂学习氛围更加浓厚,效果更好。教师对教学内容也要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引领学生学习。

二表现手法上的比较

表现手法的使用,使文章增加感染力,富有文采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文章表达效果的重要途径,所以表现手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显得相当重要。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表现手法包括想象、联想、类比、对比等。

《过秦论》与《六国论》虽然出自不同作家之手,但有同曲异工之妙。两篇文章一说秦国灭亡缘由,一说六国破灭原因。《过秦论》和《六国论》虽然都运用了评述结合的手法,但两文的侧重点不同。《过秦论》侧重于记述,因为本文主要是运用大量的事实来进行对照比较,从而证明秦灭亡的原因。《六国论》主要在分析阐述六国破灭的原因,赂秦弊端所在,所以全文侧重点放在议论分析上。《过秦论》先述后评,以述为主;《六国论》采用先评后述,以评为主。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过秦论》如将秦国的实力与山东九国对比;二是将秦国的实力与秦统一天下后的秦朝对比;三是将陈涉的实力与九国对比,陈涉实力很小,可以说“不可同年而语”的程度,说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而《六国论》中,同样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将六国与秦的关系和宋王朝契丹、西夏的关系作对比说明,宋王朝如因贿赂敌人而亡国,实在令人不可思议和最为下策的做法了。两文采用叙议结合的手法,先叙后议,夹叙夹议。《过秦论》擅用排比、夸张、叠句、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波澜起伏,读之有荡气回肠之慨。《六国论》却巧用了比喻、引用、设问、夸张之技法,使语音层层叠进,环环相扣,极具逻辑思维的缜密性。巧妙对比,令人心悦诚服。[3]

三相似作品之间的比较

古汉语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其间的内容与特色都是鲜明的。在古代社会,人们将发生的事件都记录在史书中,但没有详细的叙述,因此人们对某些事件便只知其发生但不知其结果等等。古代汉语中的作品有的就是在于叙述,作品叙述的详细使人们对古代事例有了更多的了解与认知。每一部作品都有各自的特色之处,作品在交代事情发生历程的同时也描绘了细节等,并在各方面展示独特特色。在古代汉语教材内容中。以《左传》与《战国策》的比较为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由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事件,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面貌,是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战国策》是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这部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在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动态以及策士们游说诸侯或互相评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门争策略,同时也反映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复杂激烈的门争,暴露了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愚蠢自私,表现了人民在封建压榨、兼并战争中的痛苦生活。

《左传》的主要思想是儒家思想,作品中的每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及结尾都能深刻的体现儒家的仁爱思想。以《郑伯克段于鄢》为例,时因“莊公寤生”,于是其母“遂恶之”而爱其弟公叔段,并多次要求立公叔段为太子,甚至还帮助小儿子来攻打大儿子,在计谋失败后,莊公将其母安置在城颖,并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但最终莊公最后还是很后悔,于是便在颖考叔的帮助下与母亲相见了。这不仅是儿子对母亲的爱,更是一种儒家的仁爱思想的一种体现。而与《左传》儒家思想显然不同的《战国策》主要倾向了战国纵横游士的思想,内容不再受就道德观念的束缚,对“孝”、“廉”、“信”这些道德观念作了大胆的否定。以《鲁仲连义不帝秦》为例,当时秦国围攻赵国,想让赵国尊秦为帝王。魏国派大将前去营救,但秦国威逼魏国,赵国陷入困境中,魏王有派辛垣衍进入赵国,想让赵国屈服,正在此时,鲁仲连正好在赵国游玩,于是鲁仲连根据一系正义的事指出尊秦王为帝王的弊端,最终成功的说服了魏王和赵王。

在风格上,《左传》的文风纵横云涌,充分表现了高才秀士的智慧策略,如江已、触龙等;而《左传》是曲折的历史记事或委婉的外交辞令。《左传》的作者善于用曲直兼施,严谨的笔法,如实的描写春秋历史舞台上诸侯国之间的夺权争霸,相互兼并的一幕幕社会场景,将风云激荡的政治生活与个人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左传》在文学和语言方面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战国策》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和复杂争斗,七国的合纵连横,统治集团的争夺权利,荒淫残暴以及战争下人民生活的痛苦和当时的伦理道德,习俗风尚等,表现了这个时代的概貌。在人物刻画上,《战国策》的人物语言描写是对《左传》的人物刻画的进化。

通过《左传》与《战国策》的比较,交待出作品的异处,这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增加了阅读量,这也是比较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独特之处,对比分析学习,全面的掌握知识是教育界所提倡的,也是教师对学生的最终追求。

综上所述,比较教学法在古代汉语中的运用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众所周知,古汉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各个方面的价值。学习古汉语,使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有助于继承传统并传承文化。在新课程改革中对于语文教学也提出要求,要求改变以往单一的接受学习,而积极倡导自主、新型的学习方式。古汉语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汉语教授方式伴随着时代进步也在不断地改进中,当前,古汉语教学依旧不够完善,学生对古汉语学习的兴趣较缺乏,教师教授方法过于单一。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比较教学法是利用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和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古汉语教学中应用比较教学法,能使教学双方都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高校汉语课程 篇6

应用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类课程主要指“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三门语言专业基础课程。这三门课程在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语言技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作用。在高校应用转型的背景下, 一些高校对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认识存在有误区, 认为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 所谓的“应用”就是能够胜任“文秘”之类的实际工作, 因而热衷于开设诸如“文秘学”、“应用文写作”和“广告文案写作”之类的实用型课程[1]。传统的语言基础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 “语言学概论”等则因其理论性、专业性较强的特点, 被当做是最“不实用”的课程而受到了轻视。与其他课程相比, 汉语言类课程在课时设置, 师资配备和教材建设等各方面均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加之语言类课程教师没有及时转变观念, 因袭传统教学模式, 致使应用型高校语言类课程的教学状况不容乐观, 具体表现在:

( 一)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语言类课程教学不考虑教学对象的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 教学内容的选择没有针对性。例如重庆三峡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和文秘两个专业同时开设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三门语言类课程, 所使用的教材完全相同, 教学内容也基本没有区别。显然这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同的, 但教学内容理应各有侧重点, 师范专业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 教学内容应该针对这一培养目标, 突出服务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这个中心, 不仅要系统讲授汉语基础知识和理论, 还应该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规范意识; 文秘专业培养的是办公室文秘人员, 更应该侧重于口头和书面表达的实际应用能力, 如果这两个专业不加选择地使用相同的教材和教授相同的内容, 就体现不出各自的培养特色。

( 二) 不能协调处理相关课程之间联系与区别。由于课程的性质决定, 语言类课程在教材内容上有重复或交叉, 这是不可避免的且必要的。但一些教师在教学时不加取舍地全部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感到重复厌倦, 缺乏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比如“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语音“部分本来应该介绍普通语音学理论知识, 宏观地探讨人类语音的各种理论问题, 但现有的“语言学概论”课程语音部分教学不少仍在炒现代汉语声韵系统的“剩饭”; “现代汉语”的语音部分本来应该密切关注现代汉语语音本身的事实, 解决语音规范的现实问题, 而实际情况却是不少现代汉语教学为了提高理论意识, 大量地介绍语音理论, 这样就导致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打架。

( 三) 不重视应用能力的教学和考核。传统的汉语言类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强调“知识性”, 忽略“能力性”, 实践教学环节被看成是理论教学之外的辅助性活动, 不被重视和利用。考核方式一直沿用传统的闭卷笔试模式, 重点是期末终结性考核, 往往只凭期末的一次作业或一次闭卷考试评定学生成绩, 而不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不仅导致考核结论不够客观全面, 还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应用型高校汉语言类课程协调式教学改革探索

传统汉语言类课程的改革数量不少, 但成效不佳, 其最主要问题是忽略了汉语言类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应用型高校汉语言类课程应该看着一个系统整体, 各门课程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互之间应该呈现一种互补的状态, 课程改革必须在互相沟通的基础之上协调统一地进行。

( 一) 融通相关课程, 构建语言类课程群

对于汉语言类课程中那些重叠或交叉的知识, 教学中应该处理好不同课程之间的协调与对接。基于此, 对相关课程进行融合和规划, 构建汉语言类课程群显得尤为重要。建立语言类课程群就是要打破现行语言类课程的典型学科课程性质, 改变语言类课程之间严格的课程界限及其各自的封闭结构, 将任务本位课程理念融入其中, 将课程的实施与学生语言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对应起来, 把语言类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整合和构建[2]。具体操作方案是: 以“语言学概论”为核心, 以“现代汉语”为重点, 以“古代汉语”为难点。

“现代汉语”课程的学习直接关系着语言的实践运用水平, 理应是教学的重点;“古代汉语”与现实生活语言有了较大的距离, 不容易理解, 是教学的难点; “语言学概论”是语是在学习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课程的基础上, 将学过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理论加以系统化, 从而整体提高语言理论素养, 所以建立汉语言类课程群要以语言学概论为核心。

( 二) 以课程群为载体, 开展合作协调教学

整合与构建语言类课程群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效率, 为充分实现培养高级语言应用人才的目标服务, 而语言类课程整合与建构只有各门课程的教学实施中展开分工协调才能发挥其作用。具体操作如下:

1、合理分配教学

根据具体课程在课程群中的定性和定位, 统筹安排教学内容。针对不同课程中重叠或交叉的内容, 同一语言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开, 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以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共有的“语音”部分为例, 具体操作如下:

现代汉语“语音”部分教学分工: 理论教学环节: 系统讲授现代汉语的语音知识: 声母、韵母、声调及声韵配合规律等; 实践教学环节: 针对学生母语方言指出其学习普通话的重点和难点, 促进学生在掌握现代汉语语音知识的同时, 更好地掌握规范的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 提高普通话水平。

语言学概论“语音”部分教学分工: 理论教学环节: 从宏观的角度来介绍有关语音科学的基本理论, 如音素、音位、国际音标、语流音变的原理等, 千万不要仅仅局限在现代汉语中, 多摄入英语、方言等语料, 更不能把适合现代汉语的术语照搬到这里, 例如不能再采用“音韵学”、“声母、韵母、声调”等这样一些术语来概括一般语音现象。同时紧密联系实际, 向学生介绍一些语音方面新的技术和研究成果蕴涵的理论。实践教学环节: 国际音标的发音和记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语音现象。

2、统筹安排教学计划

从时间上根据先基础后发展、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 合理安排语言类课程群相关课程, 使其贯穿于四年大学学习的始终; 从结构上以“语言学概论”、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三门课为框架, 在期间穿插相关的选修课, 使线索鲜明, 结构合理, 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特点。以“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为例, 这两门课程都是基础性的必修课程, 但是也有不同。“现代汉语”突出的是现代汉语的个性和事实。“语言学概论”是站在全世界所有语言的基础上, 强调的是语言最基础、最普通的规律。

2、创新考核方式

语言类课程创新考核方式的总体思路是: 以适应应用型高校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原则, 以符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和语言类课程的特点为依据, 以强调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为目标, 实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考核成绩构成为: 学生成绩总体评价 = 50% 形成性评价 + 50% 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即学习过程的动态考核, 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参与状况、学习方法等方面作出评价。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进度和相关教学内容, 合理、有序安排不同阶段性的能力小测试, 以“语言学概论课程“为例: 主要包括文献检索与材料归纳能力测试、语言表达与语言教学能力测试和语言调查与语言研究能力测试等三个阶段性测试。终结性评价即传统的期末统一考试。

三、小结

在应用型高校建立汉语言类课程群, 进行合作协调式教学不仅可以扭转语言类课程教学“各自为阵”, “相互割裂”的局面, 解决“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课程之间教学内容重叠交叉的问题, 还可以解决传统语言类课程缺乏明确针对性, 重理论、轻应用, 与专业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从而使应用型高校汉语言类课程的教学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培养出具有良好语言理论修养和较高语言应用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我们的改革理论是否合理, 具体的改革措施是否具有操作性, 改革的效果怎么样, 这样都需要通过实践来证明和检验。但在应用转型的背景和要求下, 我们必须要有改革的意识, 针对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因和不同学生而因材施教。

摘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下, 汉语言类课程改革应该遵循各门课程之间的天然联系, 把它们看着一个系统整体, 在互相沟通的基础之上协调统一地进行。具体的改革措施是:建立汉语言类课程群, 并以课程群为载体实行合作协调式教学。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汉语类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国志.谈高职汉语文课程群建设[J].语文学刊2008 (3) .

[2]彭泽润、陈长旭、吴葵.“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协调改革研究[J].云梦学刊2007 (4)

高校汉语课程 篇7

为进一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开展双语教师培养及培训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 实施了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在有力的政策支持及完善的制度保障下, 积极探索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方法, 提高双语教师的培训质量, 一直是从事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近几年, 许多研究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在教学方法、手段、学习方式等方面做了实践探索, 这种 “教研结合”的研究思路与教学改革, 使得双语教师的培训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大激发了参训教师学习的热情及积极性, 使得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 研究缘起

自2011 年以来, 笔者一直承担学校双语教师培训的课程, 尤其在小学科学专业汉语课程讲授中, 以38 名参训教师为研究对象, 发现其在任教学科、学科背景、汉语表达能力及专业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利于学科知识培训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任教学科: 38 名参训教师中, 只有14 位教师长期或者间接从事过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 占总人数的36. 8% 。这意味着多数参训教师不了解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及学科特点。

学科背景: 38 名参训教师均为非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 其中有理科学习 ( 物理、化学、生物等) 背景的为18位老师, 占总人数的47. 4% , 这意味着在科学专业汉语理解方面, 大多数教师或许存在理解的障碍。

汉语表达能力: 通过入学前口语表达测试来看, 只有4 位参训教师发音基本标准, 吐字清晰, 与测试教师沟通没有障碍; 有18 位参训教师基本能听懂测试教师的表达内容, 基本能用句子表述, 但回答与交流时, 表现出吐字不清晰、语序颠倒、用错词语等现象; 剩余16 位参训老师, 在测试的时候, 要么基本不回答用点头或者摇头表示, 要么只能断续用两到三个词语来回答问题, 基本不能完整表述句子, 更有甚者完全听不懂测试老师的表述。这意味着在科学专业汉语课讲授中, 增加了专业术语强化的难度。

专业知识方面: 38 名参训教师在入学时都参加了培训方组织的专业摸底考试, 目的是了解他们的学业水平及存在的问题, 以便更好地展开教学。试卷类型包括填空题 ( 针对专业汉语常见的词汇组词、标注拼音, 占总分值20% ) 、判断题、连线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 ( 测试内容来自小学科学书, 难度适中, 占总分值80% ) 。通过测试、分析试卷得出, 只有2 名教师考了60 分, 期中78. 9% 的教师处于45 分以下; 从答题情况来看, 基本在专业知识方面丢分严重。

很多参训教师没法理解专业汉语词汇的内涵和外延, 鉴于此现象,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在分析小学科学专业教材知识结构后, 结合参训教师的学习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最后发现, “做中学”不但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让教师能够放开束缚, 积极愉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而且可以充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 更重要的是在做的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专业术语的含义, 快速掌握相应的学科知识。

2. 概念界定

双语教师: 也叫双语教育岗位教师, 指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班分别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进行相关课程教学的教师。双语教师可以是少数民族教师, 也可以是汉语教师; 可以是使用汉语授课的教师, 也可以是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教师; 可以是能够使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两种语言文字授课的教师 ( 具备双语能力的双语教师) , 也可以是只能使用汉语或少数民族语一种语言授课的教师。

但本文中的双语教师特指少数民族教师, 只能使用少数民族语一种语言进行流利授课的教师, 即使是掌握了另一种语言能力, 也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专业汉语: 为提高双语教师专业知识而设置的一门课程, 主要呈现的是义务教育阶段所涉及的各个学科专业词汇及教法, 教师参训根据自己进修的学科, 选择相应的专业汉语课程。比如, 本文中指的小学科学专业汉语, 使用的教材由新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编写, 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 章节体系是按照小学3 ~ 6 年级内容体系进行梳理的, 主要包括两个模块, 以内容提要呈现的科学知识模块和以教与学呈现的科学活动、科学方法等。

“做中学”: “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最早是由20 世纪美国最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杜威提出的。而我国普遍专家学者整体认为, “做中学”是针对科学教育而言的, “做”和 “学”的真正内涵是指科学探究活动和科学学习, 其核心是要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这与杜威的教学论思想在内涵上一致的。

但本文中的 “做中学” 并非指纯粹意义上的科学探究, 而是包含了参与式活动、验证性实验、课堂教学模拟等在内的活动, 参训教师在参与此类活动中在专业术语理解、专业知识、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

二、 “做中学”课堂教学案例

1. 案例描述

纸是小学科学专业汉语课程中第一部分的内容。此节内容由两个概念 ( 纤维、纸浆) 和三个教学活动 ( 纸的观察、造一张纸、不同用途的纸) 组成。笔者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及参训教师的学习特点, 引导参训教师 “做中学”中完成 “造一张纸”教学活动。

【教材内容呈现】

活动目的: 经历纸浆—灌浆—滤水—压干成纸的简单手工造纸过程, 感觉到纸张的来之不易, 培养珍惜、节约用纸的习惯。

材料: 纸巾、杯子、水、搅棒、棉布、毛巾。

步骤:

( 1) 把一小张纸巾浸湿, 揉成纸浆团, 放在杯中;

( 2) 加一点水化开, 调成糊状;

( 3) 再加些水, 搅拌成均匀的稀纸浆;

( 4) 把稀纸浆倒在平铺的棉布上, 盖上毛巾挤压吸水。

注意: 纸可以是餐巾纸、卫生纸、皱纹纸等质地柔软的纸; 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滴加蓝墨水或红墨水, 造出蓝色或红色的纸。

2.活动设计与教学过程 (18分钟)

【教师引导】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 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但不知道同学们了解过没有, 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呢!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 想想跟我们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关的地方。

【播放录像】古代造纸的录像。

【教师提问】说说古人造纸与我们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 纤维)

【活动开始】我们来造一张纸

教师: 鼓励参训教师阅读课本中有关造纸的操作流程, 在阅读的过程中请其他学员认真听, 并标出发音不准或者读错的字词, 之后大家一起纠正。 ( 此环节, 参训教师抢着要阅读, 表现很积极, 因为提前预习新课是每天的作业, 通过阅读可以检查学员作业的完成情况) 。教师再次强调活动中的注意事项及活动要求。

分组实验: 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活动小组, 开始实验。期间教师巡视指导, 答疑解惑。

本环节共20 名参训教师, 分为4组, 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都有任务分工, 大家齐心协力, 献计献策共同操作, 边做边记录, 为实验之后的汇报交流做准备 ( 每次活动结束后都会评选出在操作、实验结果分析、创新等方面最优秀的一组, 计入考核成绩) 。

【交流分享与评价】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组造的纸, 介绍内容包括纸的制作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创新部分、发现等。

在本环节参训学员除了评价自己和其他小组的造纸过程外, 还说出了今后在自己教学中讲授此内容的一些想法, 针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关科学探究与实验操作不理解的地方, 大胆向老师及同班有经验的老师询问, 以求解答。通过交流, 发现学员对纸浆、搅拌、纤维等核心词汇已经熟练掌握, 而且应用恰当。

【总结提升】

教师提问: 我们造的纸与现在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师引导下的回答: 相同点都由纤维组成, 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处是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

教师提问: 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

学员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教师纠正其吐字发音, 帮助发言者梳理、组织表达的语句。

【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的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让学生在“做中学”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而科学教师如果不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不熟悉“做中学”的操作流程, 怎能更好地教学生? 所以, 在小学科学专业汉语中倡导 “做中学” 学习方式, 既能帮助参训教师更好地理解核心词汇的含义, 还能帮助其熟悉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活动流程。

三、总结

总之, 通过这种 “一举多得” 的“做中学”活动, 我们看到了参训教师在语言表达、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成长, 这需要我们继续坚持。

参考文献

[1]方晓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解读[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2.

[2]田征.小学科学专业汉语[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3]卢苇.“做中学”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04.

高校汉语课程 篇8

“汉语史”是研究汉语发展演变历史的一个学科, 是关于汉语发展内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大致可以包括汉语语音史、汉语词汇史、汉语语法史等内容, 通过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演变, 我们研究现代汉语是怎样形成的。“汉语史”是中文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是在学生学习了《古代汉语》、《音韵学》、《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课程以后开设的延伸课, 目的是使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发展演变方面得到“史”的认识, 建立“史”的观念, 通过语言的历史演变探索语言发展规律, 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汉语打下基础。当前, 各个高校在开设《汉语史》的问题上, 方式不尽一致, 有的高校在本科阶段开设, 有的在研究生阶段开设。相对说来, 由于本科生积累的语料相对有限, 所以他们学习《汉语史》困难很大, 研究生阶段开设该课程比较适宜。本文拟探讨“汉语史”中“汉语语音史”的教学方案, 以就教于大家。

二、汉语语音史的教学方案

1.当前使用的主要教材及其缺陷。目前, 各高校开设汉语史课程主要采用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 (迄今为止已经发行13万余册) 作为教材, 还有向熹先生的《简明汉语史》, 可以作为参考。《汉语史稿》在《语音的发展》部分以中古音为立足点, 上推上古语音, 下探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音, 将现代汉语每一个声母和韵母的来源、演变通过丰富的语料展示出来, 勾勒出汉语语音演变的历史线索, 有助于我们认识汉语语音的发展和现代汉语音系的形成, 但是该教材也存在一些前后矛盾、条理性不强的现象。如:在讲解中古音的时候, 以“考古派”的原则和观点, 将《广韵》归纳为61个韵部、91个韵母 (实为92个, 见《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年版P63-65) , 而在讲上古音的时候, 却以“审音派”的观点将上古韵部分为29部 (后在其专著《汉语语音史》中修定为30部) 、152个韵母 (见《汉语史稿》P73-79, 93-120) 。“审音派”和“考古派”的分歧主要在于“入声”分立不分立, 在一个作者的一本书中, 也没有得到统一。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好处理, 学生难以掌握。另外, 《汉语史稿》将汉语语音发展史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 在分析每个时期的语音系统时, 都按照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分别讲述, 尽管这样安排符合语音实际, 但是不太适应教学要求, 内容繁杂, 条理性不强。

2.本人对教学内容的处理。针对王力先生教材内容前后矛盾, 我们将分析上古音部分的“审音派”的原则和观点贯穿始终。“审音派”根据韵尾的情况将韵部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并且三类互相配合 (即王力先生在上古韵部韵母所谓的十一类, 其中每一类的主要元音相同, 只有韵尾不同) 。在讲解中古音的时候, 我们也将中古韵部分为阴、阳、入三类, 这样中古韵部按照“主要元音相同、韵尾相同”的原则就可以分为95部, 韵母根据“介音、主要元音、韵尾”三者的不同就有142个, 而不是王力先生的阴声韵和阳声韵两类 (入声韵部和韵母仍然存在, 只是归入了阴声韵) , 这样与上古音就可以对应起来, 消除学生在理解时的分歧。为了增强教学内容讲解的条理性, 本人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 总结出“四个时期、三条线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案, 将汉语语音史的教学内容条理化, 即“上古、中古、近代、现代”与“声母、韵部 (韵母) 、声调”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以三条线索为主线, 结合四个时期, 也就是将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中古声母系统, 上古声母系统, 近代汉语声母系统, 现代汉语声母系统;二、上古韵部和韵母, 中古韵部和韵母, 近代汉语韵部和韵母, 现代汉语韵部和韵母;三、中古声调、上古声调、近代现代汉语声调 (1) 。

3.汉语史必须要有大量的语料支撑, 要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来探索语言发展演变的规律, 因而是一门难度很大的课程。《汉语史稿》列举了很多语言材料, 如各地方言、各种古文献的材料, 甚至还有一些汉语与外语的对音材料, 但是学生不太熟悉。语言材料的列举原本是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现象, 说明语言发展规律, 由于学生对语料不熟, 有时候这些语料也成了教学的负担, 在课堂上还需要讲解语料本身, 冲淡了主要内容的讲解。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尽量列举能够反映语音发展演变的、学生又比较熟悉的语言材料, 这样就降低了课程的难度, 也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 有助于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知识。

4.汉语语音史涉及音韵学的很多内容, 音韵学向来被称为“绝学”, 概念众多,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人言言殊, 矛盾重重, 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在教学中, 我们需要对音韵学和语音的一些概念和术语进行界定, 准确把握术语的实质, 抛弃一些神秘化的论述, 还原其本来面目, 把音韵学的一些术语讲解清楚了, 可以说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学生就基本能够掌握了,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关键。

三、结语

“汉语史”的研究和作为教学内容时间相对短暂, 该课程是王力先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的, 建设时间短, 只有五十来年的时间, 虽然当前研究者众多, 但是每个研究者都只在某个比较狭窄的领域做深入的研究 (目前汉语史专著只有两部:王力《汉语史稿》、向熹《简明汉语史》) , 缺少像王力先生那样的全面研究, 因而课程体系不完备, 如《汉语史》没有“甲骨文”语言研究 (向熹《简明汉语史》有所补充, 但也有一些缺陷) , 没有汉语修辞史的阐述。“汉语史”学术研究还应该加强。“汉语史”是中文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汉语语音史的学习, 可以帮助学生理性的理解自己的方言, 寻找自己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 有利于进一步学好普通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古书中的语音现象, 特别是古书中的特殊读音, 便于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古代文献;汉语语音史的内容对于我们理解文字现象也有极大的帮助, 如形声字的声符问题、假借字问题以及一些训诂问题等等, 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该课程的研究, 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

摘要:“汉语史”是中文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其中汉语语音史是教学难点。通过调整教材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条理性、降低难度增强趣味性, 可以全面提高汉语史教学的质量, 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汉语打下基础。

关键词:汉语史,汉语语音史,教学内容,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蒋冀骋, 刘晓南.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材改革研究的调查报告[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6, (4) .

[2]柳士镇.古代汉语教学与教材琐谈[J].中国大学教学, 2003, (11) .

对外汉语课程教学研究 篇9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汉语学习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 电影、电视、广播、网络, 演讲会、戏剧表演, 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 等等。

2.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 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 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汉语学习课程的资源。

3.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汉语学习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去努力开发, 积极利用。

4. 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 努力为汉语学习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给学生创设汉语学习实践的环境, 开展多种形式的汉语学习活动。

5. 汉语学习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汉语、用汉语学习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汉语学习能力。

二、教学建议

汉语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汉语学习的主人, 汉语学习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下面是对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些建议:

1. 关于识字与写字与汉语拼音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是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 要多认少写。识字教学要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 同时充分利用来华学生的生活经验, 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 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 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2. 关于阅读

阅读是获取信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享受汉语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 关于听力

听力是来华学生学好汉语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回应的能力。听力活动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鼓励教师尽可能用汉语组织教学, 以锻炼学生的听力。鼓励学生在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提高听力能力。

4. 关于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能力是来华学生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模仿、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5. 关于写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由于来华学生汉语水平有限, 对写作不做要求, 可以根据学生需求和水平, 从写句、写话入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 少写命题作文。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表达真情实感。

6. 关于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汉语学习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汉语学习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 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 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 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 与其他课程相配合。

三、评价建议

1. 评价目的

汉语学习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汉语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改善课程设计, 完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要突出汉语学习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2.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 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 收集能够反映学生汉语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如, 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接待家庭的信息等。

终结性评价主要以HSK考试成绩为依据, 原则上要求所有来华学生参加初级考试, 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中级考试。

3.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汉语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 客观地描述学生汉语学习的进步和不足, 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 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 采用激励性的评语, 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实施评价, 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还应该让学生的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汉语基础和个体差异。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4. 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 进行综合的评价

识字与写字

(1) 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 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 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的情况。

(2) 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 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 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3) 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 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

阅读

(1) 阅读评价

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 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2) 朗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 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 可从语音、语调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3) 精读的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 根据各学段的目标, 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4) 略读、浏览的评价

高校汉语课程 篇10

一、古代汉语教学现状与观念误区

建国以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经历了草创之艰辛与改革之新变,迄今方显星火燎原之势。而相较于传统文科,仍是年轻的学科。汉语国际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增进异质文化的理解与交流,成为沟通思想的桥梁,而现阶段其研究重点仍在语言本体与教法研究。近年来,文化教材的研发虽有进展,但就整体文化教学研究的深度与课程推广的力度而言,皆无法与语言教学研究相提并论。

在国内高校中文系的专业教育中,古代汉语课程实际上起到专业分水岭的作用,学生对此课的兴趣浓度与学习成绩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未来深造时专业方向的选择。而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中,对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等文化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却常显不足。究其要因,主要有三:其一,课程无用论,认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疏离,学习古代汉语缺乏实际意义。其二,畏难情绪,认为很多中国人都学不懂古代汉语,何况是外国人。其三,轻视国际学生的汉语接受能力,低估其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求知欲,认为留学生只要能背诵两首诗词就算是学过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了。

执此谬见从事教学,呆板、枯燥地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学生昏昏欲睡;不准确地讲解,导致学生理解知识似懂非懂,混沌迷茫;因教师知识储备的欠缺而造成语言要点、文化常识的漏讲,影响日后古代文学课程的授课进程;移植中文系传统试题模式,甚至初学文言就考课外古文语篇翻译……种种做法都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挫伤了学习自信心。由是观之,古代汉语素来成为国际学生考试“亮红灯”频率最高的课程,教师对此并非全然无责。

二、古代汉语课程设置深意解读

回顾国际学生的汉语学习历程,从学习拼音到听、说、读、写课程,都属于语言学习范畴。即便是中国历史、文化概况等课程,也都是以现代汉语写成的简介性内容。而古代汉语则不同,是国际学生与“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初次接触。因此,教师应在充分理解古代汉语课程设置意义的基础上,以科学、实用的教法开展教学。

第一,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根源,教师应站在促进学生加强现代汉语理解力与汉语应用得体性的基础上,来完成古代汉语的教学,帮助国际学生提高欣赏汉语的品位与词汇应用的层次。授课之初,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文言在汉语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在以往三千余年的岁月里,文言雅语是士子的必修课,文言文一直居于书面语的垄断地位,作为首要文化载体的地位从未动摇。自20世纪筆起新文化运动开始普及白话文,文言之于现实生活的影响日渐衰退,但其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客观现实则无可取代。无论是应用时间的长度,还是精神内涵的深邃程度,白话文皆无法与文言文相比。文言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建立、文化性格的养成相伴相生。时至今日,其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依然渗透于现代生活的诸多细节中,只是人们在“习以为常”中忽略了对文言的认知,比如成语、典故的应用等等,不胜枚举。上述道理,是引导学生端正态度,建立正确学习观念的有效阐发。

第二,各高校选用教材的难易程度与课时安排的进度均已力求适合国际学生的汉语接受程度,师生双方皆不必存在畏难情绪。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两部古代汉语教材,一是徐宗才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是李禄兴先生主编的《今用古代汉语》,在篇章选择、课文注释、语法讲解、课后习题等环节虽体现出编者不同的教学理念,但都对国际学生的接受能力做过充分考量,教材编写的难度与深度已远远低于国内中文系使用的专业教材,汉语言本科二、三年级的国际学生可以接受。

第三,以古代汉语课程激发国际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持久兴趣。庞大的汉语学习群体水平呈现金字塔结构,即初、中阶学习者人数众多,高阶学习者相对较少。虽说无论汉语水平高低,学习中文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体现,但各领域在促进国际信息互通中做出突出贡献,发挥强大助推作用的精英,往往是汉语高阶水平人士。尽可能多地激发初、中阶学习者潜能是教师职责所在。

相对于全部人生而言,国际学生驻华学习时间毕竟短暂。支撑他们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继续学习汉语、研究中华文化,浓厚的兴趣显然是保持学习动力与恒久毅力的最重要精神支柱。国家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阶段设置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学课程,用意深远。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应提高对此课的重视程度,以持久发展的眼光,善用此课来调动学生探求中华文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我国文化推广事业的深度与广度都将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师资优选与教法调适

纵观学科发展史,20世纪50年代虽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初创时期,教学规模相对较小,师资队伍却精英荟萃。吕叔湘、朱德熙、邢公畹、童庆炳等名家巨擘都是为事业奠基的功臣元勋。回顾前辈学者的治学共性,无不以精研国学为根本,兼善西学,既躬耕于教学一线,又在学术上独树一帜。这对当代师资选拔与素质培养亦应有所启发。汉语国际教育领域,若优选中国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典文献学、古代汉语史等相关专业出身的教师担任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或可体现以下优势。

首先,入选教材的语料佳篇嬉笑怒骂无所不包,但文言不同于白话,即便是非骈体对仗的散文,亦或是措辞强硬、语气激昂的辩论文,皆自有其文言雅韵。而此份深蕴于字里行间的雅致,确需长期沉潜于典籍方能领悟。

古文本无标点,同一段文字,句读不同,或文意生变,或情韵有别。广为流传的“雨天留客”事典与对杜牧《清明》七绝诗的宋词版改写即为显例。前者“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是饱含期待的问句,若标点为“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则是生硬的拒绝了。后者将晚唐杜牧的七绝诗28字只字未改,标点停顿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变为宋词风格后,更添一份怅然蕴藉之思。

汉语音、形、义紧密结合,若声调变化,则意随音转,声调教学始终是国际学生语音操练的重点与难点。古代汉语中存在着通假字、古今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等情况,都给国际学生识读、记忆文言带来困难。因此,专业教师的标准范读,不仅可以读准文言字音,更有助于学生体会“文言之韵”。

其次,需要申明,以现代汉语语法生搬硬套古代汉语语法讲解的做法绝不可取。文言语序、词法与现代汉语多有不同。若以现代汉语语法来讲解文言宾语前置句、使动与意动用法,莫说是国际学生,就是中国学生,也必定如坠云雾。专业教师在处理文言语法讲解时,相对富于经验。比如,词句释析更为清楚,补充例证更为得当,词法讲解更为灵活,尤其对古今异义词的源流辨析也更为准确。

最后,专业教师的知识积淀有助于应对学生提问,随机应变穿插文化扩展内容,促进课堂互动。汉语国际教育的课堂充满挑战,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正确理解并习惯接受学生的即兴提问。在非语言技能教学的文化课上,答疑与提升学生兴趣正向相关。如何巧妙答疑,恰当扩展文化知识,是教研过程中常需深思的课题。例如,在讲授《多多益善》课文时,学生提问:“这是韩信与皇帝的私人谈话,别人怎么知道的?”千万不要误以为是学生刁难老师,按照国际学生的现代理解,若非秘密监听,君臣二人间的对话如何得以记录而流传千载?教师刚好可以“借题发挥”,向学生介绍“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史官制度以及“秉笔直书”的史官精神,是中国历史记载不曾中断的重要保障。若课时允许,良史董狐、太史伯兄弟、司马迁故事都令学生兴趣倍增,并对中华文化肃然起敬。

专业教师具有以上三方面学养优势,但要胜任汉语国际教育文化类课程教学,还需用心研习学科特点,进行教法调适。谨举三例以资参考。其一,古代汉语授课尤需“出言谨慎”,用符合学生实际接受水平的汉语讲解,力求简明、易懂。其二,联系现实多做“古语今用”练习,强调实词的古今意义联系,适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三,改变传统文言教学的严肃课风,秉持严谨而富有亲和力的教学态度,善借课文设计文化讨论环节,营造“有用处、有趣味、有深度”的课堂氛围。综上所述,专业教师将学识素养与汉语国际教育经验相结合,务求在短时期内形成适合国际学生的教风与教法,无疑将对提升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四、师资培训与素养提升之建议

直接吸纳古代汉语相关专业教师加盟汉语国际教育教师队伍,固然是师资建设之捷径,但文化素养的提升非朝夕可就,确需日久年深潜心“修行”,以下三点建议或可参考。

第一,重视传统经典文献的学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坚实的专业基础有赖于每天点滴的积累。研习经典,非止于增长知识,其要义更在于通晓事理,养德修身,“知书达理”正谓于此。透过先贤行藏与灼见,感受其超拔的人格魅力,体悟传统文化的深邃哲思。学生的问题也许很简单,但若想做出精彩的回答,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可堪回味的见解。

第二,研习二语习得与跨文化交际理论,并与每日教学实践相结合,于应用中思考与古代汉语教学的契合点与变通之处。以研究的心态从事教学,在课堂上以恰当、得体的方式传播正确的文化观念,是教师对文化传承尽职尽责的具体表现。

第三,培养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的职业习惯。无论是多媒体应用技术,还是教材、教法研发的最新动态,都要及时掌握并跟进学习。作为文化课教师,尤需牢固树立“文化存在于生活中”的理念,对新生事物或文化现象,应有探求之心,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清楚文化演进嬗变的来龙去脉。在与学生交流时,可更好地解释古今关联。

惟愿拙作能够引起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对文化类课程的更多关注,促进师资优选与素养提升。所论所言以资同行研判,亦期方家赐教。

参考文献:

[1]王金娥.论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7).

[2]朱焱炜.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古汉语教学[J].上海大学学报,2007,(3).

[3]张和生.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3).

[4]黄爱华.谈留学生的古代汉语教学[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1).

[5]崔立斌.谈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6).

[6]程伟民.论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

上一篇:河西走廊水文化述论下一篇:膜分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