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邱县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2024-04-27

霍邱县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共8篇)

篇1:霍邱县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霍邱县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大外科手术患者经历手术创伤、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医院感染,而切口感染是手术常见并发症,因手术种类及手术危险因素各不相同,医院感染发生率有显著差异。我科从2012年3月开始对大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进行目标性监测,并定期将监测结果反馈给科室及医生本人,以便分析感染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并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2012年3月10日——2012年9月7日我院大外科病房住院并实施手术的患者共监测28例。

1.2 监测方法:采用前瞻性的调查方法,按预先设计的表格内容,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与床位医生一起每天对手术后患者的切口情况进行观察直至患者出院,并做好记录。

1.3 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4 危险因素:按手术时间、切口清洁度、急诊手术、疾病类型、手术科室进行评估。

2、结果:六个月共监测大外科28份病历,其中妇产科:21份、外科:7份。全院未发现感染病历。

3、讨论:开展手术医师切口感染的监测,能及时将切口感染反馈给每位主治医师,以了解自己手术质量的水平,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主动寻找感染发生的可能原因,及早改进手术操作技能和手术后医护处理的质量,以降低感染率。

外科医生手术切口专率监测是一项目标性监测,是在医院中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举措,通过手术切口的目标性监测,查出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将监测和控制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降低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率,从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为医院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2012-10-10

篇2:霍邱县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一、目的

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二、监测方法和内容

术后第一天开始每天按照调查表(表1)进行登记,月末进行汇总分析。主要登记调查科室手术病人的一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危险因素(如手术种类、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切口类型、手术医生等),并详细记录手术切口的变化情况(如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等)。病人出院后电话随访观察一个月。

监测周期为三个月,自2013年4月1日开始至2013年6月1日,进行一次调查分析,存在问题向科室反馈,并制度定整改措施。

表1 一类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

病人姓名: 性别: 男 女 年龄:(岁 月 天)住院号: 入院日期: 手术名称: 手术类型:急症 择期 手术日期: 手术持续时间: 分 手术切口: 手术医生: 手术医生职称:正高 副高 中级 初级 切口类型:清洁切口 清洁污染切口 污染切口 麻醉方式: 全麻 局麻

危险因素评分(ASA评分):0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失血: ml.输血: ml.术前外周WBC计数:。手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是 否

手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 二联 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时间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时间 天 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是 否

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 二联 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时间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时间 天 手术切口感染:是 否 若是:表浅切口 深部切口 器官腔隙 手术部位出现:红 肿 热 疼

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 血性 脂肪液化 其它 外科引流: 是 否 瘘管: 是 否 脓液病原微生物名称:。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是 否

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 二联 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时间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时间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时间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时间 天 出院后随访感染情况:有 无

若感染,部位名称: 表浅切口 深部切口 器官腔隙

三、资料分析

㈠感染率:即指定时间内每100例某种手术病人手术切口感染(SSI)例数。

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的SSI数

感染率(%)= ─────────────────────── ×100

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数

㈡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

对于外科术后病人,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危险因素即手术时间、切口污染程度、麻醉方式和是否为急症手术来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详见表2。

表2 危险因素(ASA评分)的评分标准

危险因素 评分标准 手术时间(h)≤2 0

>2 1

切口清洁度

麻醉方式

急诊手术

否 0

清洁 非清洁 全麻 非全麻 是 0

0 ㈢计算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

指定手术一定危险指数病人的SSI数

感染率(%)────────────────────────── ×100 指定手术一定危险指数病人的手术数

㈣计算平均危险因素指数等级(ARIC)

危险因素指数等级不同,则不能直接比较感染率的高低,需对手术病人的危险因素指数等级进行调整。

∑(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

平均危险因素指数=──────────────

手术例数总和

㈤外科手术医师感染专率

某医师在该时期手术后病例的感染病例数

外科手术医师感染专率=───────────────────×100%

某医师在某时期进行的手术病例数

㈥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生感染专率

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病人手术的感染例数

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感染专率=───────────────────── 某医师对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病人手术例数

㈦医师调正感染专率

某医生的感染专率

医生调正感染专率=────────────

某医生的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四、资料反馈

篇3:霍邱县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骨科手术患者1920例, 其中男1046例;女874例;年龄11~82 (48.7±12.5) 岁。排除标准:术前合并有感染的患者;其他脏器合并有严重疾病的患者;有精神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将其中感染患者进行分层对比, 从年龄、手术切口类型、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给予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与资料的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染率

1920例患者中手术切口医院感染患者63例, 占3.28%。

2.2 病原菌

63例患者送检样本中共分离出5种病原菌, 包括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真皮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等。

2.3 年龄与感染率对比

年龄在50岁以上患者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年龄低50岁的患者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4 手术时间与感染率对比

手术时间在3h以上患者的感染率明显高于手术时间低于3h患者,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5 切口类型与感染率对比

Ⅲ类切口类型患者的感染率明显高于Ⅰ类与Ⅱ类患者,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2.6 住院时间与感染率对比

住院时间超过半年患者的感染率明显高于低于半年患者,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3 讨论

骨外科手术患者切口医院感染, 其最为常见的原因为细菌感染, 主要的途径为空气、手术室器械等[2]。骨外科患者术后大多采取强迫体位, 只能卧床, 生活与处置均在病房内进行, 加大了感染的机率, 如:人员走动, 清扫病房均会致使细菌与尘埃散布于空气之中, 加之人体的飞沫, 易在切口换药时, 出现污染, 从而引发感染[3], 因此, 骨外入病房要定时给予通风, 医生在换药前, 应使用紫外线给予空气消毒, 并使用消毒液对地面进行消毒, 确保空气清洁, 另外, 骨外入病房应坚持每日二次紫外线照射, 且每次确保照射达1h以上。

本研究结果显示, 年龄超过50岁的老年患者, 术后切口医院感染机率较大, 这是因为老年患者机体的各项功能均在减退, 长期卧床, 感染率较高, 此外, 患者的住院时间越长, 切口医院感率越高, 对于该类患者, 要积极给予营养的支持, 提高其机体免疫力, 促进切口早期愈合。手术时间在3h以上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机率较大, 所以要求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尽量控制手术时间, 严格遵守各项消毒制度, 降低切口医院感染发生机率。Ⅲ类切口类型患者的感染率明显高于Ⅰ类与Ⅱ类患者, 由于Ⅲ类切口属污染切口, 手术医生在止血或清创时, 常常因姑息伤口周围的组织, 处理不彻底, 致使感染组织残留, 细菌继续繁殖, 造成再次的感染[4]。所以, 手术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应增加无菌观念, 在减少损伤机体正常组织同时, 要尽可能彻底清理创口, 对各层组织要给予细致缝合, 避免形成感染灶或死腔。

综上所述, 控制与预防骨外科手术切口医院感染是一项综合性的措施, 需要增强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的防治意识, 在治疗过程中合理应用抗生素类药物,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 才能够保障医疗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陆惠根, 张中伟, 徐红伟.骨外科手术切口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8) :38-39.

[2]刘原莹.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的探讨及护理对策[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2, 10 (2) :2136-2137.

[3]占加树.骨外科手术切口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 2012, 31 (20) :114-115.

篇4: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资料与方法

监测对象:3083例患者来自2004年10月我院外科病房住院并实施手术的患者。

监测方法:采用前瞻性的调查方法,按预先设计的表格内容,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与床位医师每天对手术后病人的切口情况进行观察,直至病人出院,并做好记录。

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测小组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危险因素:按手术时间、切口清洁度、急诊手术、疾病类型、手术科室进行评估。

结 果

手术类别与医院感染率:I类1176例,感染2例,感染率0.17%,II类 1706例,感染20例,感染率1.17%;III类201例,感染12例,感染率5.97%;合计感染34例,感染率1.1%。

各科室手术切口感染率:外1科943例,感染率1.06%,外2科821例,感染率2.80%;骨科525例,感染率0;妇产科794例,感染率0.13%。

切口感染与疾病的关系:肠道疾病感染16例(其中阑尾炎10例),感染率47%;泌尿系统疾病感染7例,感染率21%;其他疾病感染11例,感染率32%。

讨 论

从本监测中发现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低于非清洁手术,外科病人手术切口感染率高于骨科及婦产科,急诊手术切口感染率高于择期手术,在手术时间的长短上未发现明显差异。从疾病情况看,发生切口感染例数最多的是肠道疾病,其中阑尾炎占10例,其次是泌尿系统疾病。从月切口感染发病率看,2005年7月最高为2.65%,通过查找原因考虑可能为气温高,病人出汗多有关。根据此原因,我们从术前准备、手术中无菌操作、手术后换药这三个方面加强管理。以后手术切口感染率逐渐下降,10月份下降到0.41%。

监测中发现手术后换药基本上是低年资医师和实习医生,操作不熟练,对切口感染诊断标准掌握不熟练,发生漏报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对新分配人员及实习人员进行理论上和操作上的严格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及掌握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

外科医生手术切口专率监测是一项目标性监测,是在医院中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举措。通过手术切口的目标性监测,查出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制定控制错施,将监测和控制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降低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率,从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为医院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卫东,袁媛,范秋萍,等.手术切口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暴露率长期趋势分析.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5,15(10):113-115

2 张卫东,范秋萍,张会芹,等.手术切口医院感染的分布与长期趋势.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5,15(12):1349-1351

3 赵明红.普外科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研究.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4,14(5):5190

篇5:霍邱县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与2013年我院收治的1 134例ICU住院患者, 追踪观察48 h。男705例、女429例, 年龄4岁~92岁, 平均年龄 (58.42±13.36) 岁。对2年期间的住院人数、感染人数、感染率、感染例次、例次感染率、住院天数、日感染率、患者平均病情感染率 (ASIS) 、调整日感染率等指标进行对比。

1.2 方法

根据2009年颁布的《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进行调查: (1) 订制出目标监测的方案;设立整理出ICU的感染病例表、ICU患者日志、病情危急程度评估表和月报表。 (2) ICU内的护工、清洁工以及医护人员需要进行统一培训与考核, 固定专人对患者日志进行填写;医生每周评估1次患者的病情, 如出现医院感染, 通过主管医师进行上报。 (3) 专职人员负责核实与填写医院感染的登记表, 每个季度对监测得来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并针对问题提出意见。

1.3 预防控制措施

(1) 在ICU现场进行防控知识培训, 然后进行考核。不达标者, 施行处罚后再培训, 直至及格为止。 (2) 在治疗车与床尾处存放快速手消剂。 (3) 制订各种标准程序并随时监督检查其执行的情况。 (4) 出现耐药菌时, 需进行单间隔离或者同种隔离。 (5) 如家属要探视病患, 需要更换服装, 在手消后方能进入。若病患有耐药菌, 家属还需穿上一次性的隔离衣后才能进入。

1.4 诊断标准

以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基础标准。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监测2009年的429例与2013年的705例ICU患者医院感染情况, 见表1。

2.2 感染部位分布

感染87例次的ICU医院感染部位分布构成比为:上呼吸道67例 (77%) ;下呼吸道57例 (65.52%) ;泌尿道19例 (21.84%) ;血液5例 (5.747%) ;伤口67例 (77%) ;胃肠道13例 (14.94%) ;口腔67例 (77%) ;其他13例 (14.94%) 。

由此可见, ICU的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 并且呼吸道感染中的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 感染发生率超过50%。

3 讨论

肺炎 (HAP) 属于我国最为常见的医院感染, VAP更是其中的典型, 预后较差[2]。结合临床实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1) 对HAP高危患者, 使用含0.2%的氯己定进行口腔护理, 每6 h 1次。 (2) 如无禁忌证, 可将床头抬高30°。 (3) 鼓励术后患者尽早下床进行活动。 (4) 引导患者使用正确的咳嗽方式, 有助痰液引流。 (5) 建议使用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4.45~5.55 mmol/L。 (6) 不适宜常规使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对HAP (VAP) 进行预防。 (7) 患者如使用过呼吸机, 应考虑: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 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如要插管, 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建议保持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0 cm H2O以上;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吸痰前、后, 医务人员应进行手卫生;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 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 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 每天更换;每日停用镇静剂, 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 减少插管天数。 (8) 对于医务人员以及护工进行与预防措施相关的定期培训。另外, 在环境的管理方面, 应该保持空气清新, 加强探视后的消毒, 随时保持环境的清洁度。

本文中, 经过开展落实目标性监测与干预措施, ICU的医院感染率明显下降, 调整日感染率从2009年的4.30%降到了2013年的2.38%。说明经过目标性监测的实施与规范感染控制的指导, 能有效预防和最大程度地降低医院感染的概率。

综上所述, ICU属于医院感染的集中高发区, 任何因素都可能导致医院感染, 所以需要从细节上给予预防, 采用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 加强监测, 将ICU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控制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栾丽莉, 朱琪, 杨宝忠.综合ICU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8) :2759-2761.

篇6:霍邱县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关键词】 普外科 手术 切口感染 分析

【中图分类号】 R 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063-01

在临床当中,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为临床较为多见的感染类型,依据临床相关资料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在临床各种感染中位居第四。积极采取合理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对于降低普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有着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我院于2010年7月~2013年3月期间对45例普外科患者手术资料予以了回顾性的分析,以此探讨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相关性因素,为有效控制切口感染提供较为可靠的临床依据。现将临床具体研究分析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7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45例普外科患者,男性29例,女性16例;年龄为5~81岁,平均年龄为42.7岁;45例手术患者当中,12例为浅部切口感染;33例为深部切口感染。

1.2 方法

1.2.1 切口感染评定标准[2]

切口出现红肿热痛症状,周围存在脓性渗出液(或者伴体温大于38℃),即可确定为切口感染。

1.2.2 临床研究方法

分析45例普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其中包括辅助检查结果,体温记录、临时及长期医嘱等,根据临床手术切口感染评定标准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切口感染,并整理记录相关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8.1对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5例普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与手术切口类型相关性分析

在45例普外科手术患者当中,共11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切口感染发生率约为24.44%;8例Ⅰ型切口患者中,1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切口感染发生率约为12.50%;21例Ⅱ型切口患者中,4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切口感染发生率约为19.05%;16例Ⅲ型切口患者中,6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切口感染发生率约为37.50%。在切口感染发生率方面,Ⅰ型切口患者与Ⅲ型切口患者之间,Ⅱ型切口患者与Ⅲ型切口患者之间均有显著性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注:Ⅰ型切口属无菌手术;Ⅱ型切口属污染手术;Ⅲ型切口属感染手术。

2.2 切口感染其他相关因素分析

24例60岁以上老年手术患者中,7例发生切口感染,约为29.17%;21例小于60岁手术患者中,4例发生切口感染,约为19.05%;老年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手术患者。应用1种抗生素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20.69%(6/29)明显低于应用2种以上抗生素患者31.25%(5/16)。

3 讨论

在临床当中,手术切口感染为较为多见的院内感染[3]。普外科手术患者在通过临床手术治疗之后,机体免疫力、体质状况均较手术前有所下降,同时由于临床侵入性检查、治疗操作,手术之后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等相关因素,促使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不利于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生活质量的提高。

本文60岁以上老年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为29.17%(7/24);小于60岁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为19.05%(4/21);由此可以看出,老年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手术患者。因而对于老年手术患者,要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检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应用1种抗生素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20.69%(6/29)明显低于应用2种以上抗生素患者31.25%(5/16),因而在普外科手术治疗过程当中,要加强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尽可能通过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选用有针对性的抗生素,提高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效果,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4]。

在45例普外科手术患者当中,共11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切口感染发生率约为24.44%,其中Ⅰ型切口感染发生率约为12.50%(1/8);Ⅱ型切口感染发生率约为19.05%(4/21);Ⅲ型切口感染发生率约为37.50%(6/16)。在切口感染发生率方面,Ⅰ型切口患者与Ⅲ型切口患者之间,Ⅱ型切口患者与Ⅲ型切口患者之间均有显著性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而有效控制Ⅱ型与Ⅲ型切口感染发生率,对于控制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要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Ⅱ、Ⅲ型切口感染发生[5]。

普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相对较高,因而临床要积极采取合理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降低普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凤梧.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原因浅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8):66.

[2]胡海彦.基层医院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问题的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9(18):76.

[3]张桂萍,邱莉.普外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使用及切口感染情况调查[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15):2801-2803.

[4]苏志峰.浅谈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9):76.

篇7:霍邱县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普外科接受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1.2 调查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 制订统一表格, 由经过培训的感控医师负责填写, 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接台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合理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等。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每天到普外科观察了解监测情况, 查阅病历, 询问医生, 观察换药及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等直至患者出院。

1.3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患者的数据录入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以P<0.01为非常显著。

2 结果

2.1 手术切口感染率

调查期间共计1312例患者在我院普外科接受手术, 排除手术较少、局部麻醉、二次手术及剖腹探查的患者, 最终纳入调查统计分析786例, 其中男519例, 女267例:年龄15~82岁, 平均43.7岁。786例手术患者中有43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 感染率为5.47%。

2.2 不同手术切口感染率

手术切口感染率排在首位的是胰腺手术, 其次是结肠手术, 直肠手术排在第三位, 见表1。

2.3 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

切口感染与年龄 (≥60岁) 、手术时间 (≥2h) 、体质量指数 (≥24.0) 、切口长度 (≥15cm) 、接台手术、术后应用抗生素等因素有相关性 (P<0.05) ;与患者性别无关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调查的786例普外科手术患者中手术切口感染43例, SSI发病率为5.47%, 与楼晓莉[1]报道的数据近似。发病率最低是静脉结扎手术0.00%, 最高是胰腺手术14.29%, 与刘荣辉等[2]报道接近。

从表2中得知切口感染相关因素主要与患者年龄 (≥60岁) 、手术时间 (≥2h) 、体质量指数 (≥24.0) 、切口长度 (≥15cm) 、接台手术、术后应原因为: (1) 年龄≥60岁的患者, 随着年龄的增长, 机体生理功能下降, 组织再生能力降低, 常合并基础疾病, 自身免疫力低下, 抵抗外界细菌感染的能力下降, 是切口感染的高危人群。 (2) 体质量指数高的患者可能与其腹壁脂肪层厚, 血运差, 切口愈合能力低, 加之手术机械作用, 致使脂肪组织损伤, 缝合时易形成死腔, 造成腔内积血、积液等增加感染危险性[3]。 (3) 接台手术中医护人员频繁进出手术室, 破坏了手术室的洁净环境, 自净时间缩短, 空气质量难以保证。 (4) 手术时间长致使术野暴露时间过长, 增加了手术部位与细菌接触的机会, 并且手术时间长易导致出血量增加, 机体抵抗力下降, 增加了感染的概率。 (5) 切口长度较长, 切口暴露的面积大, 所受的创伤性比较大, 术后护理不当均可导致切口感染。 (6) 临床医师存在依赖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的现象, 而不规范应用抗生素, 可引起患者菌群失调、二重感染和耐药菌长生等, 尤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患者防御能力较差, 感染容易发生[4]。

针对目标监测发现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采取有效措施, 如做好术前准备及患者评估, 加强对老龄患者的关注,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手术操作熟练度、手术技巧, 缩短手术时间;加强手术室管理, 合理安排手术, 减少接台手术次数, 保证自净时间, 改善手术室环境;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严格无菌技术, 仔细操作, 爱护组织, 除去渗液和渗血等, 减少感染机会;做好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生素及其管理等, 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达到有效预防与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楼晓莉.普外科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的研究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21) :4472-4473.

[2]刘荣辉, 杨静, 张长风, 等.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前瞻性队列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7) :1569-1571.

[3]宋猛.普外科腹部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5) :1047-1048.

篇8:霍邱县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所有入住ICU患者, 并对转出ICU患者随诊48h。

1.2 监测方法

制定目标性监测方案, ICU兼职护士或护士长每日晨8时填写“ICU患者日志”。每周一根据“ICU监测患者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对正住在ICU患者进行临床病情等级评定, 并记录于“ICU患者各危险等级登记表”;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周一、周三、周五到ICU跟随医师查房;ICU兼职监控人员每天监测每位ICU患者, 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有无院内感染发生、感染部位、感染因素、感染日期、感染天数、抗菌药物使用天数及药敏结果、病原学监测结果等, 并填写“ICU病例登记表”;重点关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和使用呼吸机的患者, 并每天进行评估是否可以拔管。对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例, 医师需要填写“报告卡”和“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所有数据兼职监控人员输入数据库, 月底形成ICU月报表上报感染管理科;对感染病例及时查找原因, 采取干预措施。

1.3 诊断标准

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并结合卫生部下发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和有关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依据:①X胸片出现持续性浸润;脓痰;②白细胞计数>10×109或者<4×109;③体温>38.5℃或者<36.5℃;④Pa O2下降>15%超过48h[1]。

2 结果

2.1 感染率

监测期间平均感染率为7.08%, 例次感染率为7.69%, 日感染率为12.73‰, 调整后的日感染率2.90‰, 平均病情严重程度 (分) 4.39, 详见表1

2.2 部位感染率

医院感染发生部位均为肺部感染, 与呼吸机相关的肺部感染占78.26%。

2.3 侵袭性操作相关感染率

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发病率16.64‰,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0‰, 泌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发病率‰, 详见表2。

2.4 感染病例病原菌检出结果

病原菌共检出28株, 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占78.57%, 居首位的是鲍曼不动杆菌, 占35.72%, 详见表3。

2.5 感染病例多重耐药菌检出结果

多重耐药菌感染9人, 共检出多重耐药菌11株, 以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为主, 占63.63%, 详见表3。

3 讨论

3.1住ICU患者常有严重的基础疾病或伴有免疫功能低下, 故其医院感染发病率高于普通病房患者。同时, ICU患者接受多种或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治疗, 易出现多重耐药菌[2]。

3.2本次调查的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 感染发病率16.64‰, 是美国NNIS系统结果9.9‰的1.7倍, 低于卢建华等[3]所报道的36.4‰。

产生VAP的原因主要可经两个途径:细菌定植及误吸;其他导致VAP的高风险因素有三个:宿主相关性因素、工具相关性因素、人为相关性因素。宿主相关性因素是指患者体质差、免疫力低、意识丧失等。工具相关性因素是指使用呼吸机、鼻胃管等。人为相关性因素是指医护人员洗手不正确或不足够所导致的交叉感染[1]。

3.3本次调查ICU多重耐药菌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送检标本均来自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呼吸道标本, 且严格按照流程操作。结果表明, 本次调查的ICU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分离标本多为革兰阴性菌, 这与国内医院报道的基本一致[4]。

本次调查我院鲍曼不动杆菌63.63%, 低于秦桂英等所报道的89.01%[5]。

革兰阴性菌是目前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且大多具有多重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逐年增多, 该菌的分离率及耐药性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多重耐药菌株迅速出现, 故对鲍曼不动杆菌治疗目前已引起国内外的密切关注。鲍曼不动杆菌是条件致病菌, 广泛存在于医务人员的手、病床、桌面、呼吸机管路、各种医用导管等, 可引起呼吸道、伤口及泌尿道感染, 甚至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由于其定植范围广, 耐药机制复杂, 而成为一个治疗难点[6]。从目前我院ICU对其预防与控制结果发现, 呼吸机内部气路及其他特殊部件的清洁消毒存在感染风险。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目前被视为超级细菌, 并被列为世界三大最难解决的感染疾患之一, 应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应加强院感的监测与控制工作。

ICU的特殊环境使医院感染问题成为其监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采取目标性监测, 掌握ICU医院感染发病特点和规律, 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以达到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目的。

摘要:目的 了解综合ICU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 对本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ICU发病率、侵袭性操作相关发病率、感染病例病原菌进行监测。结果 监测期间的感染率为7.08%, 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发病率16.64‰, 感染病例病原菌居首位的是鲍曼不动杆菌。结论 ICU医院感染率高, 尤其是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发病率。应重视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工作, 加强呼吸机内部气路及其他特殊部件的清洁消毒;重视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

关键词:ICU,目标性监测,病原菌

参考文献

[1]陈永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呼吸机集束干预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3 (3) :197-200.

[2]李华茵, 何礼贤.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肺炎临床与病原学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05, 7 (4) :266-270.

[3]卢建华, 黄国孟, 李淑霞, 等.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临床与病原学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6) :654-656.

[4]何晓雯, 曾一芹, 左江成, 等.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病原菌及耐药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10) :1441-1443.

[5]秦桂英, 邱隆敏, 杨泽敏, 等.重症监护病房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分布及预防控制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9) :1903-1904.

上一篇:金巴兰海滩之旅作文400字下一篇:林农花卉培训班开班仪式讲话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