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该反思

2024-05-10

企业应该反思(精选四篇)

企业应该反思 篇1

一、反思成功做法

每一节课都有成功之处,如充满吸引力的情境创设、有趣对话、典型案例、巧妙设问、幽默的讲解、独到而有特色的小实验、有益的启示、精彩的教学设计、恰到好处的多媒体运用等。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把握教材的内容,并以恰当的方法和表现力设计教学环节,或将在教学过程中自己认为在某一方面、某一点做得很不错或很成功、感受最深刻、达到预期效果和引起学生共鸣的做法记录下来,供今后教学利用。这样日积月累,这些记录就成为自己教学中一笔宝贵财富———教学经验。

例如,根据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中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一次性精力集中的时间大概在13分钟左右。针对这个研究结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一堂课的教学时间分割成3~4个小段进行。在学生精力即将分散的时候,把平常收集的一些跟教学内容相关的生物趣闻、小幽默、新闻、生物研究的新进展、学生周围的生物常识等内容穿插到教学中,这样既可解决学生精力分散的问题,也可让学生多了解一些生物常识,从而使学生既学的轻松,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反思疏漏之处

即使是很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也会有许多遗憾和感慨,出现许多课前预设不到的情况。所以,每上一节课后,就要及时地从新知导语、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问题讨论、板书设计、课件应用等方面做出深刻地反思,同时也把课堂出现的不足或一时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课后继续探讨。日积月累,就能为自己的教学研究积累资料,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也会在这种研究中不断提升。

例如,在《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气孔分布》的一次实验教学中,刚开始上课几分钟,突然停电了,加之阴天光线较暗,致使实验不得不改期进行。课下我反思自己的实验教学设计方案,在常规的实验设计方案中又加入了一种实验方案,其大体思路是:引导学生把叶片放到烧杯中,加入一些30℃的温水,根据叶片表面产生的小气泡可探知叶片上气孔的宏观分布。之后结合两种实验方案的优点,把两个方案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同时在微观上和宏观上同时观察叶片气孔的分布,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探究效果。

三、反思教学灵感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难免会发生诸多意外。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形: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确定的教学方法,而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随着教学的展开、师生思维的发展及情感交流的深入不能得到实施,反而会有新的变化。这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有时候也会因一些偶发事件,使教师产生瞬间灵感,而这些“智慧的火花”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如果不能及时地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就会因时过境迁、烟消云散而产生遗憾。若能把机智灵活地应对、恰当处理的方法记录下来,便会为今后类似事件的处理提供借鉴。

例如,在一节有关微生物作用的教学时,有一位同学突然提出“如何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针对这个问题,我突然想到,微生物的相关知识对初中学生来说太抽象,如果学生能亲自动手制作酸奶,不但有助于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还可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于是,顺着这个学生的问题,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增设了酸奶的制作教学课,不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四、反思同行共识

在观课、议课中认真记录那些值得商榷、批驳或质疑的观点和做法,让它在自己教学中引以为戒。自己在对内、对外上公开课时,要虚心倾听观课教师所指出的自己的教学中的不足,如哪些符合学生实际,哪些不受学生欢迎,哪些学法指导到位,哪些学法还是空中楼阁,哪些问题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以注意。教学中的闪光点,需要继续发扬,也需记录下来,作为今后发展和改进的依据。平时在教研活动或集体备课时,多听一听同行对某一教学过程、某一教学环节、某一问题处理的技巧的意见。日积月累,就能做到博采众长,集思广益,为我所用,变为自己的技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例如,好多生物教师都说,在生物教学中,如果能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具体的直观体验式教学,其教育教学效果较好。在各种教学竞赛、公开课以及平常的调研科中,我就发现,现在教育的媒体手段提高了,好多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以辅助教学,好多老师也就在很大程度上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取代了实验、取代了学生的动手。表面上看,这是一种进步,而实际上在进步的同时却忽略了人类的认知规律。有老师做过这方面的比较研究,发现长期高频度的使用现代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是不利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我认为,在大胆使用好现代教育手段的同时,不要轻易抛弃传统的好的教育手段,最好是两者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全面发展。

五、反思学生问题

由于学生受知识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往往教师认为很简单的一个知识点,学生却用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掌握,成了教学难点。这时教师不要责怪学生,而是要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提出的深度与广度、知识点的呈现方式、突破知识的重点及难点的方法进行深入反思,从而了解到学生学习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大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有的放矢地运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奇思妙想还是胡思乱想,是“钻牛角尖”还是“究根追底”,教师要迅速作出判断。对“奇思妙想”,要善于进行“点石成金”、“拨云见日”式的引导。对“胡思乱想”要进行拨乱反正,让学生头撞南墙及时回。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独到见解或新颖问题,对问题的分析理解优于教师预先设想的方案,那是学生迸发出的思维的火花,能给课堂增添异彩,教师应给予鼓励,并及时记录下来,以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例如,在一次光合作用的教学中,一位同学说了一句话,结果周围同学爆笑起来,致使教学暂时中断。这位同学说,“如果我身上也有叶绿体就好了,只要晒一下太阳就可以不用吃饭了。”旁边的同学听到后就忍不住爆笑出来,原来是这样。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告诉同学,虽然这个问题现在听着有点天方夜谭的感觉,但若干年后,难说就可以成为现实。就像飞机、录像机、电视机、照相机、夜视镜等物件的诞生,都是从一些奇思妙想开始的。接着,我又问了同学一个问题,在我们地球上,有地下结马铃薯,地上结西红柿的植物吗?有同学说没有,有同学说可能有。作为课外活动的内容,我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同学。在课外活动时,我把同学收集到资料汇集在一起,展示出来,好多同学惊奇地发现,地下结马铃薯,地上结西红柿的植物是可以通过嫁接实现的。

六、反思再教设想

每上完一堂课后,教师都应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认真地回顾和总结,反思自己在这堂课教学上摸索出了哪些规律、教学方法有哪些创新、组织教学有何新招、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把记录下来的这些得失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同时反思在下一次教学中应当如何改进。教师只有这样不断总结反思,才能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让我深深感受到反思的重要性,“经验+反思=教师成长”。

在完成《种子的结构和萌发》教学后,我发现部分来自城镇的学生对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比较陌生,学习过程中兴趣较低,学习的效果不好。针对这些问题,我重新设想该课的教学策略:提前两个星期用精致的小花盆,分别培养几株菜豆幼苗和几株玉米幼苗,并在上课前用一个纸箱装好带到教室里。开始上课时,突然展示给学生观察,然后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氛围里,再展示出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同时提出问题,“小小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是如何发育成幼苗的?”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讨论,然后指出,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有什么样的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功能。那么,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呢?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后,采用直观教学后,让学生结构教材,动手解剖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辨认各部分的结构,再让同学就解剖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然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与汇报,并总结出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两种类型的种子结构及其特点与异同。课后,让同学把一些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带回家播种,探究它们的萌发条件,观察种子萌发时各结构的变化,两个星期后,根据探究结构,分小组交流、汇报、评比。后来的教学比较研究发现,采用这些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种子的结构和萌发》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企业应该反思 篇2

观点如下:

第一:在引导学生完成转型期角色转换工作上,学校负主要责任。背井离乡的大学生,远离家庭、脱离社会,故引导的重任便毋庸置疑地落到了学校肩上。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机构,其在引导学生方面拥有夺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大学未能如高中一般,充分发挥其优势,引导好迷茫的大学生。当看着新生们一双双满怀憧憬双眼,由于迷茫不知所措而颓废懈怠时;当面对“百无一用是书生”等大学无用论肆意在校园蔓延时;当学校试图通过几个小时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便解决成千上万学生的职业规划问题时,我不禁为学校的草率,为学校的不作为感到痛心,由此,难道学校不更应该反思吗?

第二: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考核制度,才能有效地解决逃课现象的泛滥。调查研究表明,学生逃课主要出于两个原因:其一:教学质量不高;其二:学生自制能力有限。寻得原因,便需要对症下药。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学校的能力处在了绝对优势地位。因此,解决此问题,需要学校改变单方面的灌输模式,实施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而对于后者问题,学生由于贪玩天性的使然以及高中与大学间管理模式的差异,导致学生自身难以克服此问题。然而学校可以从考核制度入手,建立健全考勤制度,及时发现问题,把学生的惰性扼杀在摇篮之中。唯有如此对症下药,方可见效。

第三:学校的行为主导着整个大学系统的发展。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今天在此讨论这个辩题,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一届或几届学生的逃课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勤奋、好学、上进的学风、校风薪火相传。因此,唯有学校真真切切建立起完善的教育教学体制,并通过一代代学子的努力,才能使大学真正成为华夏民族复兴的 源泉所在。

经济学人应该反思了 篇3

经济学人的苦恼

曾被称为“世上最伟大的央行行长”的艾伦·格林斯潘主政美联储18年,在格氏政策的影响下,美国经济出现了创纪录的长达10年之久的持续增长,人们称之为“经济沙皇”、“反通胀斗士”。

而如今,格氏成了众矢之的,因为格氏的“魔杖”使世界充满泡沫。如今,泡沫破灭了,格氏难辞其咎。格氏感到委屈和苦恼:“以前我因莫须有的原因受到赞扬,而现在又因莫须有的原因受到责难”,“我想不出美联储的决策过程有哪一次是不对的”。

格氏认为,他的建议不等于美联储的决策,决策是投票产生的。如,降息政策是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投票通过的,伯南克当时也是最早支持降息的人之一。

这是决策圈内经济学人的苦恼,圈外人士同样也有苦恼。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80岁高龄的茅于轼,被人称为“市场原教旨主义者”。茅老主张,把一切经济活动“交给市场”。去年面对“春运”难题,他提出:要尊重市场规律,以铁路票价上涨的方式化解“春运”困局,并以此遏制“黄牛党活跃”、“服务质量下降”等现象。没想到,这一席话遭受猛烈炮轰。今年以来,他的“耕地论”和“经济适用房不建厕所”又连续遭到诟病。

经济学人的建议,有的被采纳,有的不被接受,都是十分正常的事。令他们苦恼的是:有些观点甚至被歪曲。你说的是马,他解释为驴,你只得无奈。

经济学人不是算命先生

经济决策来自于对经济现象的判断,判断的重要依据是经济学人的预测。经济学人不是“算命先生”,而有人却愿当“算命先生”。结果,预测与现实大相径庭,令人大跌眼镜。

2007年,中国股市高歌猛进。同年10月,当上证综指突破6000点时,世界著名投资大师罗杰斯在接受英国《每日电讯报》采访时说:中国股市不能说是泡沫,明年1月沪市股指突破9000点没有什么困难。结果如何?沪指见顶6124点后,一路下行,2008年9月16日跌破2000点。

由此想到货币学派创始人、耶鲁大学教授费雪。费雪一生写了30多部专著,用经济学原理观察和投资股市,在1920年代赢得了“华尔街先知”的名声。

在经济危机来临时,这位“先知”却“不觉”:1929年9月他对《纽约时报》说,“股票价格可能会有所回落,但绝没有任何崩盘的可能”;10月16日,他又断言“股价看来永久地达到了较高的稳定水平”。可是,不到两周,华尔街股市崩盘了,费雪在股市中积累起来的巨大财富也随之化为泡影。

经济预测是件难事,因为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也因为预测者难以突破自身的经验和思维定势。“算命先生”先得算算自己的命。

经济学人莫“扯淡”

当今的经济学人,大多不甘寂寞。从书斋中走出来,投身于市场经济的实践,是件好事,也值得提倡。但有点儿灵感,便发表宏论;有点儿利益,便忘了身份的,也为数不少。这些人擅长于“扯淡”。

鲁迅《书信集·致增田涉》中说;“所谓‘扯淡’一词,实较难译。也就是没有可说而又强要说,既无帮闲的才能,又要做帮闲的事之类。”

普林斯顿大学哲学教授哈里·法兰克福出了一本仅1万余字的畅销书《论扯淡》,该书在美国畅销的原因是:人们痛恨扯淡,而扯淡的人太多。哈里•法兰克福说:“扯淡不是说谎”,“扯淡比说谎更可怕”,“因为说谎的人知道何者为真,讲的却是假话。而扯淡的人既不关心何者为真,也不关心何者为假,只在乎自身利益。”

10多年前,笔者曾应邀参加某地区的一次考察活动,目的是为该地区的发展建言献策。考察组内有位颇有名气的专家没有去实地考察一天,却在总结会上滔滔不绝地描绘该地区的发展前景,地区领导大加赞赏。我哑然,自叹不如但内心不服:专家扯淡,领导也怎么跟着扯淡?

扯淡或许在政治或社交场合中还有些积极的作用,如缓和矛盾,给人一个台阶下,等等。然而在经济决策中则必然延误时机、导致失败。

经济学人的责任

年初,美国经济学会年会召开。有人评说:在这个著名经济学家齐聚的场合,一般人若想从他们身上找到解决经济不景气的药方,恐怕要大失所望。因为经济学家们对这次金融危机事先无力预告,事后束手无策。这一评说显然是偏颇的,经济学家若都这般无能无用,就该“告老还乡”了,全美1.5万名经济学家就该加入失业大军。

事实并非如此,2007年次贷危机发生前后,美国就有不少专家指出,房市泡沫化可能会引发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又会蔓延为金融危机。当然,这场金融危机来得如此快、影响如此广、危害如此大,是大多数专家没有料到的。对此,经济学人有责任反思。

美国的经济出了问题,由美国的经济学人去反思。

金融危机波及到中国,中国的经济学人尤其是决策圈内的经济学人也需要反思。

国内数以千计的官方、半官方及民间研究机构,在全球金融危机初显端倪到蔓延成灾这段时间,为决策层提供了多少实实在在的研究报告?

股票从“一路飘红”到“一泻千里”,房价从“一路攀升”到“骑虎难下”,经济学界那些忽悠、扯淡的言论,损了多少人的财、伤了多少人的心?

经济学人以“言”济世。言为心声,这个“心”应当是良心、真心、爱心、责任心。

经济学人应忌两年前“股市万点论”之类的妄言、自诩为“××”第一人之类的大言、“盛世说”之类的美言。

经济学人要敢直言,但不是乱放炮、瞎打雷,这个社会需要的是言之有理有据、言近旨远的直话。

经济学人尤其是大牌专家要慎言。言不及义,会令人如堕云雾;言不由衷,会把你看轻;言过其实,等同谎言;言之凿凿,自绝退路。想明白了再说,是对社会负责。

血案之后应该反思些什么 篇4

尽管我们有很多的法律法规, 有不少的组织和机构, 有许多动人的口号和美丽的说辞, 但政府部门显然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为他们提供安全、可靠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方面未能完全尽责。本人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一所小学地处城区车流如织的大马路边, 放学时学生一涌而出十分危险, 有学生因此而被车撞伤。为此, 曾向当时十分流行的市长热线打过电话, 建议在学校门前设立交通标志牌和斑马线, 提示司机减速慢行, 保证学生安全。遗憾的是, 这个建议终归石沉大海, 没了音讯。可我们却常常可以在一些权力机关门前看到醒目的车辆减速标志, 高峰时段还有交警在此执勤维持秩序, 保障安全。如果不是权力的作用, 不是官本位作祟, 任何人都可以判断出那些未成年的学生与我们的官员相比, 谁更应该也更需要得到保护。

据有关方面统计, 每年全国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中交通事故占居首位, 而事故大多发生在上学和放学途中。所谓“一切为了孩子”, 在现实当中往往显得很苍白, 甚至具有某种讽刺意味。在南平血案之后, 许多地方采取了相应措施, 在校园周边配备了警力值勤巡逻, 但如果仅仅是权宜之计, 不从根本上进行反思和反省, 那么, 各种悲剧仍会不可避免地发生。

所以, 政府不能只是出台一些法律法规和空洞的概念, 而将保护未成年人的具体责任过多地推给社会, 推给学校, 推给家庭, 自身反而无所作为。不少人在网上感叹美国的校车有多“牛”:统一车型, 坚固安全;统一颜色, 醒目鲜亮;配有警灯, 用以示警;其他车辆在行驶中必须与校车保持一定的距离;校车要停靠时, 红灯闪起, 与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具有同等效力, 其他车辆必须减速停车, 以保证学生上下车的安全。它体现的是一种由政府主导的对于未成年人的高度重视和人性关怀。我们的特权车倒是有不少, 但都是属于权力部门的, 与老百姓和弱势群体无关,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每天都有

无数不合格的校车超负荷地承载着幼小脆弱的生命, 穿行于危险的车流之中。就目前国家的实力和公车消费的慷慨而言, 并不是没有能力为学校配上最好的校车, 也完全可以制定出相关的法规, 让中国的校车也“牛”起来。之所以未能如此, 说明直到现在, 它并没有进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对于未成年人的态度, 可以折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的走向。我们常常说要与国际接轨, 却不肯在保障未成年人安全这个关系民族未来的问题上有所作为, 其中的原因是不是值得我们深思呢?

在缺少政府协调主导、没有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的情况下, 公众只好把学生上学期间的安全完全寄托在学校身上, 而事实上单靠学校很难保证所有学生的安全, 它所能负责的范围也十分有限。所以, 在强大的安全压力之下, 学校会千方百计地寻找免责的办法, 比如减少集体活动, 取消有一定危险性的体育项目, 尽可能缩短学生在校逗留时间, 等等。南平血案就是学生们在校门口等待开门的时候发生的。教育部门和学校之所以不愿把学生们尽早地放进学校, 就是怕学生在校园内发生意外而承担责任。可问题是, 学生在校门外发生不测, 真的就和学校一点关系都没有, 就可以心安理得了吗?试想, 如果各个与学生安全相关的部门和单位都不想在如何保障学生安全方面做过细的工作, 承担必要的义务, 而是想方设法尽量减少自己的责任, 避免出现问题后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那么, 学生的人身安全还会有着落吗?

从历史的角度看, 中国应该是一个具有尊老爱幼优良传统的国度, 但在现实中, 这种让我们引以自豪的美德正在逐步褪色, 整个社会的日益商业化、功利化和竞争的日趋激烈, 使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很大冲击, 在血缘关系之外, 少不尊老、长不爱幼的现象已经变得十分普遍。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 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珍爱和呵护自己的子女, 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 许多人在对自己的孩子关爱有加的同时, 自私心理也在不断加剧, 不但对别人的孩子缺少爱心, 甚至把他们当作竞争对手, 生怕自己的孩子会在竞争中吃亏。前不久就发生过这样一个案件, 一位家长为了惩罚欺负过自己女儿的小男生, 竟然一不作二不休, 把这个孩子残忍地杀害了。成年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 自私就像病毒一样正在漫延开来, 相互攀比, 彼此妒忌, 人人旨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哪里还会有“及人之幼”的闲心呢?

上一篇:解读计算机网络安全下一篇:双师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