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共性与个性

2024-05-05

语言的共性与个性(精选十篇)

语言的共性与个性 篇1

世界上的各种语言显然是有差异的,差异在各个方面,正是这些差异使得说这种语言的人听不懂他未接触过的另一种语言,从而不能跟另一种语言的人进行直接的交际。语言学家对世界上几乎所有现存的语言作了调查研究,收集到许多差异现象,比如,在巴西北部有一种叫Hixkaryana的语言只有350人左右使用,其基本语序是宾语—动词—主语,几乎是世界上唯一有这种语序的语言;南非的Bushman语中一个叫Kung的方言是世界上唯一使用吸气音和气息音的语言。有的语言有上百个词指称各种各样的树,却没有一个总称这些树的词;有的语言连一个表示时间的词都没有。这些事实都证明了每种语言都是有个性的。然而,正如矛盾论所说,矛盾的共性与个性是对立统一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就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因此,语言的差异背后还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是通过对大量语言的研究,人们发现有许多相近或相同的特性存在于所有的语言之中,也就是说语言是有共性的。语言的共性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语言都有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基本的语义概念(如“男”,“女”,“人”,“动物”等)存在于所有的语言;语言中词的形式与其表达的意思是任意的:所有的语言都会有历时变化,等等。Hockett还曾指出:如果以动物的交际为参照的话,所有的人类语言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例如,都以发音—听觉为渠道;移置性(语言信息可以指在时间、空间上远离交际地点的事物);可学性(说某种语言的人可以学得另一种语言),等等。

关于语言的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人们很早就有了初步认识。语言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可以表现为“普遍语法”与“个别语法”的关系,早在17世纪德国哲学家Alsted就对这个关系作了首次阐述。在18世纪,法国学者Du Marsais对这两个概念作了更加明确的定义:“在每个语法中都有一部分从属于所有的语言;这些部分构成所谓的普遍语法……在这些普遍的部分之外,还有一些只属于某个个别的语言;这些构成了每个语言的个别语法。”

语言的共性与个性是紧密相连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每种语言都是用来交际的工具。人们首先通过发音———即口语的形式———来和别人交流,因此就有许多人认为语言就是“说话”,但其实语言是从话语中抽象出来的一套语音、语法、词汇规则,而话语则是根据这些规则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这是语言的共性。但由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发展等的不同各种语言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语音、语法、词汇规则,因此根据这些不同的规则就形成了不同的话语,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语言的个性。

下面就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对语言的共性和个性作以下说明。

首先,语言在正常情况下有两种表现形式———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各种语言都可以通过说或写表达信息,而接受信息者都可以通过听或看来获得信息。从这一点上看,听、说、读、写便成了学习语言的基本技能。关于语音形式,国际上有一套国际音标,而各种语言又有自己的一套发音系统。汉语法定使用《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是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采用音素化的音节结构拼写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的一种方案。《汉语拼音方案》包括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四部分,字母表有26个字母(和英语的26个字母写法一样,读法不同),其中有25个字母(除v外)构成普通话语音里的所有音节。声母表和韵母表是根据普通话的结构特点规定的,25个字母拼写了21个声母(如b、p、m、f、zh、ch、z等)和39个韵母(如a、o、e、i、u、ai、iao、iong等)。汉语拼音还有四个音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另外汉语为了避免声母结尾和韵母开头产生歧义,还有分隔符号“’”,如xian(先)和xi’an(西安)。英语则使用音标,但事实上英语音标并不确定,有英音音标、美音音标、kk音标等,大家普遍接受的是由48个音标组成的英语音标。英语音标包括28个辅音(如/b/p/k/d/ts/dz/等)和20个元音(如/a:/u/ai/ei/等)。辅音根据又可分为清辅音、浊辅音、摩擦音等,元音又可分为单元音、双元音等。各种语言的书写形式也是不同的,有各自的特色,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演变形成的。汉语采用四四方方的汉字,英语采用字母,日语则既有假名又有汉字。

其次,关于词汇各种语言也有其共性和个性。前面提到,基本的语义概念存在于所有的语言之中,比如“人”,“动物”,“天空”,“太阳”等,每种语言都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这些概念,所不同的是各自的表达形式。这些概念用汉语表达出来是这样,而用英语表达则是“man”,“animal”,“sky”,“sun”,用日语表达,写成假名则是“にん”,“どうぶつ”,“そら”,“ひ”。同时,各种语言中虽有大部分词汇是表达一般的语义概念,但由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的不同,也会有一些只存在于某一种语言的词汇。最常见的就是关于食物的词语,很明显,各个国家的食物都有各个国家自己的特色,因此对食物的叫法及做法都有自己的一套表示法。英美人爱吃面包,而中国人爱吃馒头,因此,用英语表示的“馒头”就是“steamed bread”,而英美人爱吃的“sandwich”则并不存在于中国的食物中,因此,汉语就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语,汉语中就直接按照读音翻译成“三明治”。事实上,各种语言中的外来语都是受词汇个性的影响而音译过来的。

最后,关于语法。语法的范围很广,可以包括语音系统、词汇构成、句子构成等。各种语言都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己的语言作出描写,并规定各自的语言构成规则,以规范本族语及非本族语者对此种语言的学习。现在比较流行的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是一种从世界上各种语言的个别语法概括出语言共性的语法,乔氏的理论主要以对句子的分析来说明所有语法的普遍原则以及在普遍原则下各种语法所采用的不同参数。比如关于词组的语序就有Head Parameter原则,有的语言是Head First,像英语,动词短语中是动词在前,如:hit him;形容词短语中是形容词在前,如:red pen。有的语言是Head Last,像日语,介词短语中介词在后,如:机の上に(在桌上),介词“に”就放在其宾语“机の上”的前面;动词短语中动词也在后,如:日本语が话せます(能说日语),动词“话せます”就放在其宾语“日本语”之后。同时,句子的语序也有所不同,有些语言是SVO(主—谓—宾)结构,比如汉语:“我在看书”是主语(我)+谓语(看)+(书);有些语言是SOV(主—宾—谓)结构,比如日语:“わたしはほんをみています。”(我在看书)是主语(わたし)+宾语(ほん)+谓语(みています)。乔氏的普遍语法,原则参数理论概括了各种语言的共性和个性。

总之,语言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和个性都不容忽视。世界上的语言有几千种,虽各不相同,但有共性可循。虽然巴别塔试图建立世界语的努力没有成功,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努力尽可能找到语言的越来越多的共同特点,以便于各种语言的相互交流和各个民族的相互交往。

参考文献

[1]程工.语言共性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12.

语言描写要抓住人物的个性 篇2

一、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一种常用的描写方法,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进行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生活环境的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交代时间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例如:车窗外是蜿蜒的群山,树木葱

郁,云雾弥漫„„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例如:我们在宜人的阳光下,走到一望无际的开放着金黄

色的菜田间,大的小的蝴蝶们总在那里飞舞,我们似乎感到全宇宙都闪耀着微笑,都泛滥着快乐„„

3、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例如:外面春光明媚,可是在他冷漠的注视下,我觉得房间里

依然是冬天的气息。

4、推动情节的发展。例如:杜鹃叫个不息,山上游人来往不多,空气里混着泥土、草木和

各种甲虫的气味,她的心里逐渐温暖起来。

5、深化作品主题。例如:依旧是秋天,依旧是夕阳西下,梦想着能给我带来灿烂的太阳花,今日却分外凄凉。它安静地伏在窗台上,定格在枯萎的瞬间,世界从此与它无关。

二、学会修改作文

“文章不厌千回改”,好文章总是修改出来的。修改作文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修改作文不光是理顺句子和改正错别字,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文章的内容。因此,文章的修改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从内容上,要检查习作的中心是否明确,要说明的意思是否说清楚了;材料用的是不是恰当,是不是围绕中心选取的材料;材料的安排是否有条理,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

从形式上,要检查所选择的体裁是否能有效地表达文章的内容,体现写作意图;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贴切,标点有没有错误,书写格式是否符合要求。

此外,修改时要有一定的顺序,将修改作文的一般程序罗列如下:

1、看卷面是否整洁

这一条是大家都能看得出来的,作文书写整洁、美观能给审阅者以舒服之感,在考场上能得印象分。

2、看错别字有几个

发现错字,要将错字在原文处打上标记,并且写到批语处,再在后面写上正确的字。

3、看作文共有几处病句

挑出作文中的病句,在下面划上横线,写出病在何处,再在文后批语中,写清病句几处,在眉批处或原句处给予纠正。

4、看标点符号使用

特别是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正确。

5、看文章的中心

语言的共性与个性 篇3

[关键词]音乐语言共性品质个性品质音乐片

音乐片是表现音乐生活的影视艺术形式。是作品以音乐语言为主要传递媒介再结合一些画面、故事情节、理性分析等手段与受众进行交流。所以欣赏音乐影视作品或是想更好地理解电影艺术中的音乐艺术成分,没有音乐艺术的修养是不行的。而对音乐语言的共性与个性因素的了解则更有益于对电影中的配乐、插曲、音响气氛烘托的分析和接受。

音乐是通过乐音有序的排列形式产生音响来传输给人们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特殊语言交流方式,向人们传递想要表达美的特殊信息。但它与人们生活中的语言有很大差异,分析和研究音乐语言自身的内在规律,应以音乐语言的共性与个性因素为起点。从而加强对音乐片的理解能力。例如,《费加罗的婚礼》不仅让音乐大师莫扎特找到了戏剧手法,同时也使他的喜歌剧中有了严肃的成分。《费加罗的婚礼》作为意大利谐歌剧的代表作品被广泛演唱并流传至今,它不仅仅用音乐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个性人物形象,更用音乐的共性品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与阶级的矛盾。

一、音乐语言的共性品质

音乐语言是一种没有国界的语言,是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资源,人类无时无刻不在享受音乐所带来的美好感受,音乐会对人们的心灵产生如此共鸣。音乐语言具有不确定的特点,具有无语义和无对应性的特殊规律。从音乐要素的本质上来分析,音乐语言除了具有民族化的个性以外,同时还具有全球化的共性。音乐的全部功能就是表现人类心底内存的、用语言无法描述的纯粹情感,并达到美育的目的。音乐的表现手段及要素,都是以人们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为基本素材,在表现这些情绪时所运用的表情及声调都非常的相似,音乐与人类的情感存在一种必然同构关系,具有广泛的共性特点,这种共性的特点就是利用音乐这一特殊手段来进行表达情感的。中西方音乐由于不断的交流与融合,在音乐的具体表现过程中,有很多具有共性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歌曲《游击队歌》,以鲜明的节奏,轻快流畅的曲调刻画出处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游击战士乐观的情绪、昂扬的斗志和革命的自豪感,通过欣赏,激起观众的心理共鸣,从而对革命先烈的怀念。

1、旋律的共性品质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乐音流动的轨迹,是音乐语言里面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旋律所呈现给听众的是音乐作品的外部轮廓,人们可以通过听觉感受到旋律的起伏状态、运动趋势、句读划分和音域空间分布等一系列的情况,使人们从中感受到旋律的某些共同特征。例如,音程较大、起落幅度较宽、波峰周期较长的“高大”的外形,是形容崇高、辽阔的情景。上行的旋律表现积极、光明,下行的旋律表现暗淡、忧伤,平行的旋律表现平静、安宁等。

2、和声的共性品质

和声是音乐积极展开的动力部分,和声的连接是“动与静”的关系,实际上是音乐在运动的过程中稳定与不稳定的关系。人们对和声音响的反应应该是大相径庭的,如大三和弦的和谐、明亮、积极向上的情绪:小三和弦的柔和、暗淡、亲切柔美的情绪:七和弦的尖端、不协和给人带来刺耳、烦躁、不稳定情绪。这些都是由于和声中的音程之间的张力所形成的,这种张力通过音响所带给我们的听觉感受,以及通过这种听觉感受所带的联想是相同的。

3、节奏的共性品质

节奏是在音乐要素中最早出现的。它是音乐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要素。人类对兴奋、欢乐、激动、紧张这些情绪表现为“心跳加快”:对宁静、安详、悠然的情绪表现为“心跳缓慢”。从这一现象来分析,音乐中节的运用与人类对情绪所表现的这种律动,恰恰形成了一种同构关系。

二、音乐语言的个性品质

1、旋律的个性品质

其个性主要反映在调式调性上,这是使音乐具有民族风格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例如。具有中国民族音乐特征的五声调式、六声调式、七声调式(加上我们民族特有的乐器):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和声小调音乐风格以及西方音乐常用的大小调式特点的音乐等。由于有了这些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音群,所以它们各自所组成的音乐作品都充分反映出了民族特色,从而足以说明旋律所具有的个性特征。从传统音乐上来看,由于中国音乐多是采取旋律性较强的五声调式,注重的是单一旋律功能,旋律的起伏相对平缓,对情感流露采取控制手法,突出了音乐的含蓄性,追求的是音乐的意境。西方音乐运用的是大小调式体系。它突出的是和声功能.强调具有暴发力的情感信息,追求的是典型。旋律的起伏变化较大。

2、节奏的个性品质

节奏是突出音乐个性较为重要的要素之一,在音乐的表现过程中。这种个性会融合到民族性格领域,并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如表现非洲黑人性格音乐中的热烈、自由、奔放、欢乐的节奏。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的节奏也是各有特点,如具有切分节奏载歌载舞的新疆音乐、模仿奔驰中骏马的蒙族音乐。

3、和声的个性品质

和声运用中的个性区域化较为明显,如西方传统与现代音乐中的和声运用较为丰富多彩,同时也作为音乐展开的主要动力之一。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善于大量地运用和声要素,而更多注重的是旋律功能,音乐进行的动力来源主要是靠旋律的循环变奏获得的。

东西方之间、民族之间的音乐基本要素,自始至终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音乐要素中的共性。音乐语言的共性来自于音乐语言个性的不断提炼与发展,音乐语言的共性来自音乐语言的个性。反过来共性因素也会影响个性因素。

韦伯的钢琴曲《邀舞》作于1819年,原作是韦伯送于妻子的生日礼物。作品清新而富有表现力,是倍受欢迎的一首曲子。作品诞生后,许多作曲家都曾将它改变为管弦乐曲或者芭蕾舞剧,但以1831年柏辽兹改编的最为出色和成功。柏辽兹将乐曲从原来的降D大调改为D大调,据说是为了管弦乐队的演奏方便。这首作品表现了在某个非常正式的场合,一位绅士邀请一位小姐跳舞,在几次的谢绝与再邀请后,年轻美貌的小姐还是答应了绅士恳挚的邀请。于是,整个盛大的舞会场面也由此拉开。这首乐曲是一个倍复三部曲式结构,并且具有一定的回旋性。柏辽兹正是巧妙地运用了音乐语言的共性与个性因素,使其成为一首不朽的经典作品。

主持人语言的共性与个性 篇4

一、主持人语言的共性

1. 口语

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通常会以“我”的身份出现, 与受众构成如同朋友交谈般和谐, 平心静气、娓娓道来, 亲切而自然、通俗而平白。主持人的语言状态是轻松的口头语, 散淡通俗。口语要追求通俗, 但绝非粗俗、低劣, 是亲切而不是媚俗;是自然而不是随意。

口语经过筛选加工, 最后提炼出的自制品才是主持人语言的口语化。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和意识的更新, 可供主持人使用的口语日益丰富和多样。特别是在娱乐节目当中, 主持人的语言已十分接近于日常生活用语, 使受众更加感觉到与主持人的“零距离”。

2. 简明, 准确

赵忠祥说:“我们主持节目时应尽量少说废话, 减少装饰性词汇, 降低夸张, 充分利用有效时间给观众以更多的信息和文化上的启示。”少说废话的关键是要对所表述的问题有深入的研究, 把话说到点子上。崔永元说:“三个老人或者三个普通老百姓表述一个问题, 他们要用10分钟时间, 而一个对这个问题很有研究的专家表述它只用30秒。”

3. 真情付出

主持人节目属于人际传播的一种, 要富有人情味。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要以“情”为先导, 与受众进行面对面的、直接的、平等的、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只有以诚相待、真心付出, 才可能被受众很快接受。

4. 注意受众的多层次性

虽说电视节目越来越专业化, 针对性也越来越强, 但这也绝不是说不用考虑受众的多层次性。即使相对统一的受众群也有不同的情况和特点。由于性别、年龄、职业、性格和文化因素, 人们的爱好也有典雅和通俗之分, 所以语言要体现兼顾性, 说每一个受众都爱听的“情话”, 做“大众情人”。但这也绝非一味迎合, 讨好受众。

二、主持人的语言个性

语言的个性化并非传播的目的, 而是优化传播的手段。优秀的主持人有一个共同点, 拒绝官话、套话、空话, 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 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悟人生, 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得, 用自己的语言说给受众, 和大家共同交流。个性化, 是主持人节目缩短传受心理距离的重要传播手段, 使传播更具亲切感, 更有人情味。同时也是主持人节目传播的一个特色之一。

1. 个性融合于节目

个性化语言不是个人化语言, 而是贴近栏目风格、使栏目立起来的语言。成功的主持语言应该有意识地突破某种司空见惯的节目语言模式, 构建新的语言艺术框架, 让受众或多或少地有人人心中有, 人人口中无的感觉, 并以自身独具个性的艺术魅力, 推动观众从陌生到认可、熟悉和欣赏。白岩松在《焦点访谈·海纳百川》中对“开放”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理解:“海风吹来, 龙的传人当然不会弱不禁风。中国引进资金也在引进竞争;引进朋友也在引进对手。当古老的大门终于对外开启的时候, 它的含义, 绝不仅仅是对门外的人说一声:欢迎您, 更重要的是要对门外的世界说一声, 我来了。”这样形象的比喻和贴近栏目的深刻见解, 自然反映了主持人的素质和语言个性。

2. 个性化表达

语言学家徐世荣说:“严格地说, 书面上写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语气、语调、语势、语感, 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书面上受到局限, 全都表达不出来。”赵忠祥在主持节目《动物世界》的解说中, 抛弃书面话语的表达模式, 大胆口语修饰。除了坚持他自己丰富的气声特点外, 不仅在语音形态上, 而且在句子、语段的画外音表达方式上突破标点、突破常规的断句方式, 从语意、语势、语感、内韵、节奏等表达的需要出发, 设计色彩鲜明的语气语调、取舍轻重停连。

三、“有稿主持”和“即兴口语 (无稿主持) ”

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时候, 既有虚拟语境, 也有现实语境和复合语境。没有语言往来, 没有来自交流对象实时反馈的虚拟语境, 主持人往往是有稿主持;反过来, 言语过程是互动的现实语境, 或者交流指向不断转换, 既带有虚拟性的交流, 又有实际的交流, 主持人多采用即兴口语形式主持。

1. 不要轻视“有稿主持”

不论是自己采写的文字稿件, 还是别人采写的文字稿件, 都是再创作的依据。自己写的东西比较熟悉, 但并不一定就能在有声语言表达上“锦上添花”, 因为文字稿件的写作和有声语言表达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创作过程, 有着不同的创作规律。以为凡是自己写的就一定表达的好, 那恐怕是还没有认识有声语言也是一种创作, “写”难“说”易的看法是“重文轻语”的一种表现。在传播上也是有害无益的。

2. 注重“即兴口语 (无稿主持) ”能力

现在直播节目很多, 一些依靠别人给准备的稿件的主持人是在当撰稿的话筒架子的主持人, 把稿子背完后, 就心里无货嘴上无言了, 要不就是那么几句翻来覆去的话。这就难以与观众充分交流, 开挖话题的火花。主持人的即兴口语表现力和感染力, 对现场的组织和串联, 是产生观众与节目, 场内与场外情感互动共鸣的重要条件。在急场的时候, 还能化险为夷。

主持人无论是有稿还是无稿都要做到“自己在说话”。有稿件的时候, 有一个转变过程, 把稿件变为自己要说的话;无稿件的时候, 有一个生发过程, 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变为自己要说的话。从传达的感觉、状态上说, 要真想真说, 有“非说不可”的强烈愿望, 还要得心应口, 有“心口如一”的表达技巧。

语言能力是每个节目主持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节目主持人必须加强语言艺术修养, 掌握表达技巧。■

经典语言个性签名 篇5

1、过往的青春,抒写着白纸一样的纯真

2、不要单纯的总是被别人骗,不要妄想着每个人都待你如朋友

3、你是我人生最好的闺蜜,所以我希望你能一直幸福

4、当我发现你已经离开以后,我真的好害怕你永远都不会理我了

5、我们是一对,很聊得来来的好姐妹

6、女的有闺蜜、男的有兄弟,我闺蜜最懂我

7、闺蜜,只要有你们在,我就会一直都很幸福

8、你是我的最佳损友,所以我发誓永远也不允许你离开我

9、你的未来我会奉陪到底——致闺蜜

10、心里很清楚,我们还会是很好的朋友

11、我庆幸身边有几个打不散的好姐妹,这一辈子永不改变

12、姐妹,你最懂我的心,所以从来就没有伤过我心

13、闺蜜要比男友好的多,就这样我会用一生去珍惜

14、下辈子我还要和你们遇见,还要和你们做铁一样的姐们

15、我的闺蜜和我好有默契,永远的都是把爱给彼此

16、姑娘,怎么洒脱怎么过,自己开心就好

17、永远守护着属于姐妹的幸福,永远也不担心她会离开自己

18、我们之间相处的时间太短,好像要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19、混好了,别忘了当年的兄弟姐妹

20、亲爱的闺蜜,我们之间从来就不需要解释

21、以前我们无话不谈,现在我们无话可谈

22、一生闺蜜,一声闺蜜,除了亲情没有什么会比友情更珍贵的了

23、和最好的朋友冷战,滋味不亚于失恋

24、一生能叫一个真心的朋友,我感觉就值了

25、闺蜜随叫随到,打不走、骂不跑

26、摩挲带着悠悠墨水味的书页,一个一个字的轻读

27、感受文字之间互相碰撞的独特气息,感受你的温度

28、浅笑每个文字之间擦出的.火花,那是你和我的记录

29、回想当年我们像热恋的小情侣,时而清浅嬉戏

30、那时我们时而恬静儒雅,时而悲伤成河,时而浅吟呢喃

31、时而激情蓬勃,时而缠绵不愿分离,现在还能那样美好吗

32、那年槐花飘香,晨光里你微笑如常夜未央,我辗转如常

33、时光他只负责流逝,而你需要自己学会成长

34、多做些有意义的事吧,不要等到有一天我们都老了

35、信念如同无处不在的月光,皎洁透明却无坚不摧

36、如果可以穿透任何缝隙,直达成功的彼岸该多好啊

37、辗转红尘生生世世千万年,不过是奈何桥上孟婆汤一碗

38、不是每把钥匙都能打开一扇门,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

39、一个人的自由竟如此身不由己,万般场景,皆如昨日

40、你早已走了,可总觉若你还没走,一定月更圆,花更艳

41、只有内心越孱弱,才越需要身外之物来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

42、想不到就不想,得不到就不要,世间哪有事事如自己所想

43、我们都会如此,眷恋上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喜欢一件事

44、南北相去,中间辗转典藏的都是断裂的记忆,一如既往

45、那些思而不得的东西,都是这辈子朝暮持诵的佛偈

46、你愿意让我成为你生命里为数不多的秘密吗

47、最美好的邂逅,最难的再见,美好的东西往往如昙花一现

48、我依然站在原地等候,等待着那个再也不会出现的你

49、每一次和你共挽手都难永久。你要走,我绝不挽留

学生个性化语言的形成途径 篇6

一.个性语言是学习借鉴的果实。

为字注释。给字注解,不是让学生查字典来解释字义,而是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独立地根据上下文语境来解释一个字的含义。通过这样的练习,帮助学生选用恰当的字词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由字而词,连词组段。通过遣词造句的方式,帮助学生对学过的词语会用、善用、活用。这种陌生的撮合,对学生求异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往往更具有挑战性和益处。钱钟书说:“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

借鉴成功的文章。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写藤野先生的出场,写到“其时近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一段简短的文字即把藤野先生的外貌神情描绘出来,令人读之而难忘。

二.个性语言是关注自我的发声。

让学生关注自我一些独特的内在的东西,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自我的烦恼,发现自我的快乐,发现自我的特长,发现自我与周围的不同,进而在自己的作文中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展现、抒写出来。如对自己家庭状况的分析思考,对自己身边的亲人、老师、朋友的评价取向,对自己内心复杂矛盾震撼的东西产生共鸣。这些内容是我们作文教学时永恒的话题,也是写不尽的话题。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深入观察,指导运用。如一位同学在作文《我的同学》里这样写道:“……在我眼中,某某是一个从来不浪费粮食的人,而且他还有点背运,是班上的“衰哥”;他的头发乱蓬蓬的,因为他留了一个杂草头,浓眉大眼,高高的鼻梁,大大的嘴巴,习惯于装帅,看上去像梁山好汉。”这样的语言非常鲜明,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读来活泼有趣。这样的文章才是清新的,这样的语言才是自然的,有个性的。

三.个性语言是自由表达的花朵。

“爱在爱的环境中成长。”同样的道理,个性也只能在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健康地发展。新大纲强调作文的核心是“自由表达”,这有助于个性化语言的发展。学生能不能自由表达,题材是个很大的制约因素。既然是教学,就要有序,每次训练都要有一定的作文范围,训练次数多了,也就自然涉及到了题材的方方面面。但具体到每一次习作,若只局限于一定的范围而画地为牢,就有可能制约学生的自由表达。如“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写出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这样的题目,假若有的同学喜欢写大动物怎么办?也应该允许,前面的题目补上“也可以写大动物,写自己熟悉的方面”,这样一来,就照顾到全班同学都能自由表达,每个同学所写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喜欢的,不就容易体现出“个性”了吗?

四.个性语言是新潮涌起的浪花。

引导学生关注当代汉语。社会日新月异,电影、电视、网络、广播如潮水一般涌来。知识爆炸,信息瞬息万变,新词汇、新语言不断涌现。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语言教学怎能固步自封?现在这些90后的学生感受新词汇的速度令人目瞪口呆,他们脱口而出的是:菜鸟、腐败(吃饭)、汗(尴尬)、顶(支持)、年轮(岁数)、养眼(好看)、灌水(发贴)、留口水(羡慕)、 闪(离开)、超女、快男等,不了解的还以为他们是在说天书。为了让学生主动融入现实生活,了解鲜明的民族人文精神,理解新鲜的进步思想,及时把握时代脉搏,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课外阅读收集当代汉语中的新鲜陌生词汇,如CPI、和谐社会、MBA、产权保护、绿色奥运等,然后进行分类,如生活用语、网络用语等,记录出处,考察渊源,解释词义,分析使用语境,或是寻找新语病。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认识到当代汉语的巨大表现力,初步了解当代汉语发展的语言规律,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也使他们认识到汉语的某些弊端,规范他们使用健康的母语。促使学生为建设健康、新鲜、充满活力的当代汉语作出应有的贡献。

品味穆青新闻语言的个性特色 篇7

看似平常的奇崛精警

穆青是一个记者, 也是一位语言大师, 看似平常而又奇崛精警是他语言最突出的特点。他植根人民, 深入基层, 文风朴实, 语言通俗, 生动感人。穆青作品中的引语, 有的是生动的比喻, 如“干部不领, 水牛掉井”, “光棍村”、“冒失队长”等;有的是形象的民谚和顺口溜, 如在实行大包干前集体经济的财务被群众说成是“糊涂病, 糊涂神, 糊涂糨糊一大盆”;这些充满农村生活气息的语言如果不经记者深入现场采访, 是写不出来的。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 许多语言令人过目不忘, 成为名言警句, 如“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等话, 朴实无华而富有哲理, 折射出主人公思想的光辉。

穆青具有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他的叙述语言, 以一当十, 概括力极强。如《抢财神》中对“财神”刘凤理着墨不多, 仅用“他到哪个队哪个队的棉花就增产, 而且一倍两倍地往上翻, 社员很快就富起来”这样一句话就把一个“活财神”身上的价值点了出来。文章在对农民们如何争抢“财神”的叙述上, 则重点着墨, 写得生动有趣。穆青把农民抢“财神”、抢“财神婆”、抢“财神”的铺盖、抢“财神徒弟”等行为和情节描写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 让读者在这些生动的叙述描写中体味到农民的淳朴形象和对科技人才的渴求。

用多种手段表现人物

为避免冗长沉闷的叙述, 穆青善于把描写和叙述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开篇有这样一段文字:“1962年冬天, 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 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啊!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 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 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 枯草在寒风中抖动。”在人物出场之前作这样的叙述和描写,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写出了焦裕禄“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特定历史背景。通过细节描摹, 刻画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 也是穆青常用的表现方法。凡是读过写焦裕禄长篇通讯的人, 都不会忘怀焦裕禄的那把椅子, 以及他在一个大雪封门的夜晚去看望两位孤苦无靠的老人等细节。正是这些感人肺腑的细节, 使焦裕禄的形象得以在神州大地屹立。

穆青提倡用散文手法写新闻, 他的不少作品情景交融, 语言充满诗情画意。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从此, 树影斑驳的村道上, 人们每天都看见吴吉昌弯着残废的手, 拖着打伤的腿, 艰难地跪在地上打扫。人们记得, 这街道两旁的白杨树, 还是几年前吴吉昌领回来的奖品……如今, 这些白杨树已经有碗口粗了, 可是, 为全村赢得这些荣誉的人, 却受到这样的折磨。白杨树迎风呼号, 那是为老汉呜咽, 还是为这不平而愤怒?!”作者把描写、叙述、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既有悲愤的诗情, 又有苍凉的画意, 扣人心弦, 发人深省。再看《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中是如何描写主人公潘从正的:“为了绿化荒沙, 二十年来老人抛家离舍, 从住地窨子起, 一直坚守自己的岗位;风沙, 吓他不跑;断粮, 逼他不走;有病, 他不肯离开;老了, 他不享清福, 这不由得使我联想起在风口织网的蜘蛛, 狂风把网撕破了, 它们仍然继续织下去;一次, 再次, 三次, 生命不息, 吐丝不止……”这段文字, 给人以情趣之美和读后的愉悦, 令许多读者赞叹不已。

人物语言个性化

自然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社会生活中没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由于人的身份、地位、教养等方面的不同, 就形成了人的不同个性特征。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是指新闻作品中所报道人物的语言, 包括对话、独白等是人物思想、感情、气质、性格的具体表现。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 不能千人一腔, 也不能人为编造。穆青下工夫锤炼语言, 在人物个性化方面, 表现十分突出。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 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 埋在沙堆上,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 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这段话反映出焦裕禄一心想把沙丘治好的理想愿望, 符合他坚强的性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符合焦裕禄这位灾区县委书记的身份, 符合他即将离开人世时的特定心情。在《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 吴吉昌反复考虑了很久, 决定离家出走。他对老伴说:“这里不让搞, 就到外地去, 走到哪里就在哪里革命, 沟死沟埋, 路死插牌, 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呢?”这段平实朴素的语言, 铸成冷寂的画面, 产生出巨大的张力, 体现了吴吉昌作为一个农民科学家的性格特征, 也体现了他哪怕是死, 也要搞实验、搞科研的科学痴迷精神和献身精神, 这段农村化、通俗化的语言, 出自吴吉昌这位农民科学家之口, 非常贴切自然, 如果那些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说出这样的话, 就显得不可思议。再如《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中:老汉暴跳如雷, 推了老伴一拳大声嚷嚷:“你懂什么?他毁, 俺栽, 他再毁, 俺再栽, 俺要做给大伙儿看, 到底谁正确。”短短一句话, 就活画出潘从正的“老坚决”个性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绘画个性化语言的探索 篇8

关键词:潜意识,个性化,传统文化,时代性,个性化语言的价值

当今世界各种文化观念波澜起伏, 让人困惑;各种流派粉墨登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形形色色的美术作品, 让人目不暇接, 艺术是什么?绘画是什么?已经成了我们永远争论并且也回答不完的问题。艺术需要个性, 绘画也需要个性, 那么怎样才能给“当代人”以一种回答呢?这是本文研究的课题。

一、个性化语言探索的四大基石

1.“人之本性”是个性化语言探索的根[先天]

人性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相互内在联系, 对艺术创造有重要的影响。

1.1 性、人性、个性化

“性”一般指“人性”的概念:人生来具有的自然属性、生理方面的本能和社会属性、道德伦理方面的及其性格的形成;在艺术中, 则是指体现在艺术家作品中的“人性”、“人情”及其气质等也就是“个性化”。可见, 性是人对现实的审美生理基础, 性在客观现实的作用下, 形成人的情感及人格;体现在作品中就是有了自己的风格和绘画语言;所以我们要对“人性”进行全面的分析——以人之本能欲望“潜意识”为切入点来揭示艺术成长的深层根源。

1.2 潜意识的发现是揭示人本性的重要心理分析的手段

潜意识是无意识的重要部分。无意识包括潜意识和前意识。潜意识是有别于前意识的无意识。前意识有可能重新进入意识, 而潜意识则是不准侵入意识的, 是被压抑的无意识。在弗洛伊德看来, 意识只是人的精神结构中很小的一部分;它源于无意识, 无意识包括潜意识, 潜意识包括意识。每一个意识都具有一个潜意识的原始阶段;而潜意识也许停留在那个阶段上, 不过却有完全的精神功能。“潜意识”乃是真正的精神实质。他不完全否定意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 认为意识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心理活动。它的地位相当于人的感觉器官, 以抑制作用为其主要功能。意识一方由感觉而来;一方是由内部精神世界而来, 直接来源于无意识, 而无意识进入意识, 可见无意识中的潜意识的作用是精神生活的一般性基础。潜意识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核心是其理论的基础。在我们艺术创造中发挥着深层根源的作用。

1.3 性本能论是艺术创造的源头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就是强调在人的一切行为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本能, 以“性本能”为出发点的本能论。是潜意识的重要体现, 也是绘画的深层感染力的基础, 从古到今始终延续着以潜意识的状态表现出来。例如原始社会的雕塑则是最好的体现。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 对这一认识给以崇高的敬意;如罗丹的男女组合雕塑给人以心灵的净化。

潜意识不仅体现人的“本性”也是以人的本性为出发点的整体意识的体现。我到过一位画家的画室, 发现其绘画用品与生活用具的摆放, 是与其画面的节奏构图方式是一样的;这些物品的无意识摆放, 正体现了这位艺术家对画面结构力度的把握;可见就是这种“潜意识”的流露, 才是真正精神的体现。所以, 对人之本性的挖掘是艺术成长的深层根基。

2. 传统文化精髓是后天的给养

东西方的传统文化, 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我们不仅借鉴中西的绘画表现形式;而且借鉴其他艺术表现的本质规律和吸收其他学科知识。绘画不是单一的一门科学, 它涉及社会人文科学;心理学, 美学, 哲学, 宗教玄学和数学, 物理学, 化学, 等等学科。可见我们要成为学者型艺术家必须博采众长, 这样才能有所发展。艺术的发展与成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2.1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传统”与“现代”是相对而言的, 历史的不断发展现代也将变为传统;可见现代是由传统发展而来的, 脱离传统, 现代是不存在的。所以只有扎根传统才能更好的体现现代。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从传统中生长出来的, 不是臆造出来的, 也不是断章取义得来的。就绘画而言更是如此, 每一风格的背后, 潜藏着另一风格的诞生;就是这样一浪胜似一浪、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一种风格接一种风格相继出现, 体现着传统与现代的变幻交响。

2.2 东西方绘画的本质区别与会通

东西方早期原始绘画是很相近的, 都处在人类的萌动期。在这之后, 西方以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以“数”来认识世界, 这种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直到文艺复兴发展到以“科学观”来认识世界;这种局面直到“现代主义”才被打破, 形成东西融合的局面。东方我国绘画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 特别是“道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对我国绘画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道”为中国古代各家各派共同使用, 代表他们对世界本原及自然社会的规律和法则的认识, 由此反映他们对美的产生、表现形式和本质的理解。在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中, 道是独立于客观世界之上的绝对精神;是不可把握的、超越人类认识的, 是人心的产物、是人自身意识的结果。

西方现代主义接受了东方的美学观, 对其影响深远。这种以“宇宙意识”为核心, 耦合起来的文化心理;应该是把握中西艺术的根本点。为我们以此找到了相互比较的逻辑起点;使东西艺术会通。

2.3 对东西方绘画精华的吸收[拿来主义]

2.3.1 对西方绘画形式的借鉴与我相融[形式上]

西方绘画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 都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天地。你可以借其形式融入自己的精神面貌, 也可以一同吸收。

对西方科学造型观念形式“明暗造型法”的吸收如徐悲鸿;以中国传统造型手法“线”与西方“明暗造型法”相结合, 形成中西结合的面貌。这种结合手法,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西方造型观念的引进作用。对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形式的吸收;如刘海粟:以中国写意与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相融合;吴冠中:借鉴西方形式美的手法融入东方精神;赵无极:以西方抽象主义和中国大写意相融合;产生了他们的绘画表现形式。

所以, 我们要对其各种表现形式进行研究, 来丰富我们的绘画语言。

2.3.2 西方科学造型观的发展与东方意识的融合, 对我们有直接现实指导意义。[精神上]

西方科学的造型观为我们认识自然提供了佐证, 在此基础上融入东方的绘画精神。例如;毕加索在充分掌握自然形体的基础上将形体打破创立立体主义;融入东方的精神, 对于东西方绘画的融合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可见, 西方向东方学习来求得真正的艺术本质;这无疑说明“艺术在东方”, 这更坚定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这样的例子很多如马帝斯, 凡高, 蒙克等等都向我们学习。我们也应向西方学习, 在充分了解自然的基础上而更主观。

2.3.3 西方精神分析学说的融入, 增强了对人本性的深层理解和认识。

心理分析“潜意识”、的发现对揭示人的内在心理活动, 起到重要的作用;丰富了艺术家对客观对象和自身的深层认识并且是重要手段, 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如弗洛伊德的绘画, 对人的内在精神本质的分析。

2.3.4 以东方的艺术精神为总的精神指向

西方人是站在各个山峰上看艺术, 而中国人却是在空中看艺术。西方尤其是现代主义时期及以后的美术发展, 各家各派各领风骚, 都形成自己的阵营;而我国始终以一种“道”“宇宙意识”这一思想为终极美学目标, 体现中国艺术的博大精神。

2.3.5 对东方历代艺术精神与形式的借鉴。

在当今绘画的局限性被打破“自助餐、拿来主义”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我国的绘画“传统”是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魏晋以前的绘画十分直接质朴, 这种美学观我十分喜欢。汉代的雕塑造型观及唐代的形式美感和宋明时期的对个性的追求都是我们所吸取的宝贵财富。

总之, 打破东西方的界限立足自身“你这棵种子”尽情地吸收你的养分, 形成你的面貌。

3. 时代的脉搏对艺术成长的影响

3.1 当代西方文化与我国文化的主流分析, 架上绘画的意义

西方文化已进入“后现代”这一文化状态是后工业文明的结果;而我国正处在向工业文明的过度期, 其文化发展是受西方文化的“侵略”的, 主要原因是经济水平的差异。如果, 我们盲目的崇拜西方, 必然导致失去自己的文化本位;来赢得西方的认同, 失去民族自信心;这种出发点是不会久远的。所以, 我们必须看到经济的发达不等于艺术的先进, 艺术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立足本民族、立足自身, 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 由文化单一向多元方向发展的文化转型期;各种艺术思潮活跃, 是形成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架上绘画应具有它的魅力。

有人说:“架上绘画过时了, 可对于我们国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整体水平。人们对西画的认识还滞后, 我们只有对其掌握了才能更好的丰富我们的绘画语言。架上绘画有它存在的意义, 是不用置疑的;无论我们国家经济多么发达它都不过时, 因其是艺术不是科学;如电脑绘画永远也取代不了架上绘画。

3.2 对当代中西方文化精华的吸收, 是推动个性化语言形成的直接动力。

对当代西方文化应以科学的态度加以吸收, 吸收其合理的创作观念和思想意识。如:冷军、石冲的绘画在写实主义的基础上都融入了强烈的观念性, 使其作品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尚扬以“观念”、“抽象的符号化”的表现手法, 来表述自己对当今文化状态的批判。在当今中西文化的融合中, 丰富并提高了我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意识, 有利于开拓我们的创作思路。在文化日趋趋同的今天, 立足自身民族的文化根基更加宝贵;所以, 我们应以自身本性为切入点, 向历史与现代两个极点延伸。

我们的时代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正以本土意识向多元方向发展。这一巨大的变革期产生多种文化心理。所以、立足自己的精神世界, 来源于你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而不是花样翻新的“创造”象“皇帝的新装”。

3.3“笔墨当随时代”艺术性与时代性的关系[时代性是艺术的评价标准之一

“笔墨当随时代:指艺术作品及其作者的气质与时俱进有时代性, 具体指其绘画语言的运用具有时代感体现时代精神。在具体绘画语言中你的“笔触”就是你情感的流露, 体现你的精神面貌。所以, 我们在看画者做画时, 其一动笔就知道他{她}的精神面貌了。

任何一件好的艺术品, 都有鲜明的时代性, 是其时代精神的反映;也就是说每个时代的文化背景是其艺术发展的良好动力, 把握住时代特色才能出好作品。如;罗中立的《父亲》

4.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差异;对绘画个性化语言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因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形成不同的美学心理, 对美的理解也不近相同;同一民族因地域差异也风格各异。这是很好理解的, 在这里不做详细解释。

总之, 影响绘画个性化语言的因素很多;除“个体”差异之外还有“环境因素”, 就是这样为我们形成个性化语言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以上的理论是有机结合的, 哪一方面都不能忽略;否则就不能形成自己的绘画表现形式。

二、实践与创新是个性化语言探索的必经之路

1. 对“画面”结构的分析[情感与形式三个层次、三个境界]

画面是情感与形式的统一体, 他们是不可分的, 是相对统一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存在, 精神与物质相融;借助物质的表面体现其精神本质。

画面外层:人可视可触之像, 给人以光色点, 线, 面等视像是内涵的媒体;是对形式美, 技艺美, 材质美的必经之路。

画面中层:内容主题和作者的主观情感心绪格调的综合体现。

画面内层:艺术的核心, 具有精神内涵, 思想文化观念, 极强的思想穿透力;给人以可思、可悟之理, 得到精神启迪。

经过情感与形式的分析, 得出绘画发展的三个精神层面;一是对物质的简单的模拟, 二是有主观心绪的表达, 三是达到高度的文化思想境界。这对我们在艺术上的追求有了明确的认识。

2. 科学的学习态度是个性化语言产生的前提[入境]

2.1 对“真诚”二字的理解“诚”字的意义

真诚是打开绘画艺术之门的一把钥匙, 没有它你的智慧将枯竭。内心没有感受到的, 都是虚假的;所以你自己最清楚你画的是否真实, 心灵的真实。“诚”字在前。

2.2 对心胸境界的培养是艺术成长的根本

降低你高贵的身躯, 愿化做“风”化做“雨”倾听自然的声息, 融入宇宙般的生命意识当中去。意境是指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的生活形象容为一体后, 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是鲜明性与含蓄性的统一。艺术家所追寻的, 就是这一境界的不断的高升。不是为技术而提高, 技术是在情感的推动下的提高。所以追寻内心的审美境界, 不断提高修养是艺术成长的根本。这要求我们融入社会, 融入自然。

2.3 融会贯通原则的运用

2.3.1 各种绘画风格表现形式的贯通

各种绘画表现形式所涉及的绘画语言因素是一定的, 只不过是某种或几种因素或“全因素”的强调, 就形成了其不同的风格面貌。由古典主义的“全因素”绘画向绘画的其它风格转变;体现色彩因素, 向浪漫主义过度;由浪漫主义的色彩向“印象主义”转变, 印象主义又给康定斯基以启示创立抽象主义, 给凡高以表现主义的启示;而“塞尚”又给毕加索以启示创立立体主义, 都是对画面的某种因素强调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对各种绘画形式都要研究, 体会某种因素的表现力;而且, 每一种主义里的每一位画家又不完全相同。表现主义里的凡高与蒙克可以说都是心灵表现的大师, 但他们采取的绘画图式不同;凡高以日本的“浮世会”为媒介, 追求平面和一定的装饰感, 蒙克以自我物化的意象为图式有三度空间, 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感官效果。从表现心理上凡高更外露直接, 蒙克则相对显得含蓄内向一些。中国的李苦禅与潘天寿也是如此;李苦禅绘画作品从里往外喷发一种力量很直接, “柔中带刚”, 外露;而潘天寿则是:“刚中有柔”, 精神力度往里走, 向内。

可见, 艺术表现形式的奥妙, 我们需认真学习;从中掌握规律来指导自己的表现形式。

2.3.2 学习方法的贯通[向大师学习, 大师绘画的基本特征, 向中西方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学习, 大的绘画观念]

我们必须以“自我理解”为前提, 即使是“误读”也不怕;因为这是你感受到的, 到一定程度就是你的情感, 你的发现;哪一种风格不是在自己的理解下产生的。

大师的绘画作品都具有:内在的“生命力”, 强有力的穿透力, 透过物质表层达到深不可测的精神世界;具有:鲜明的形式感, 情感与形式达到完美统一, 内在, 深沉, 厚重, 沉稳, 秀雅, 飘逸。

我们学习大师可“从里到外, 从外到里”。

从里到外;是指从情感入手到外在形式。学习大师的思想情操, 思维方式怎么理解的, 为什么以这种形式来表达;学习大师的真诚的创作心态和过程对你的启示和引导。

从外到里;是指通过其绘画形式了解其精神。以自我的理解来临摹, 既有你又有他, 这样就相当于他扶着你走路。如“达利”、“博特罗”的绘画作品。

我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总结艺术本质规律, 利用其进行新的创造。

每一位大师都有自身的局限性, 就是在这些局限性当中才是他们的闪光点;所以我们吸取他们的不同闪光点来丰富我们的绘画语言。如:达芬奇的智慧、米开郎基罗的英雄气概、鲁本斯的造型凡高的直接性的创作激情、康定斯基的抽象性及对艺术精神的本质把握、蒙克的心理激荡、马帝斯的狂野与愉悦、毕加索对表现形式的创新精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巴尔丢斯”的形式美、齐白石的返朴归真的艺术境界等等都是艺术所涉及的“众因素”的本质规律的具体体现。我们以这些本质规律来把握自己的绘画语言或继承继续发展或反其道而行之也是一种继承。

当然大师也只是每个时代具体“点”的体现我们将这些点串连起来将是美丽的珍珠项链, 照耀我们前进。我们还要从点到线, 对东西历代艺术精神进行把握;由自己喜欢的点为切入口进行局部到整体的全面了解。

面对当今西方的艺术状态, 对其合理的部分给以吸收借鉴;这是有一定评价标准的:看其是否是对传统的继承、是否是个体意识与时代碰撞的结果、是不是与你有心理上的“耦合”。打破单一的架上绘画观念, 吸收其它美术形式;打破单一的美术观念吸收其它艺术表现的本质规律。从而, 形成大的美术观念;如对音乐内在表现形式的吸收、对舞蹈造型的体会、对诗歌表现气势的感受、对表演艺术处理手的解读等等。艺术本质规律是一定的, 我们尽情的吸收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三、个性化语言的体现评和价标准

1 个性化语言的体现和评价标准

1.1 个体审美文化、美学思想, 是其个性化形式美的文化根基。

我们只有立足自身追求艺术修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形成自己的美学观念;才是个性化语言形成的深层基础和重要保证。这是透过形式看本质, 虽然有些画家形式很完美, 但缺乏精神力度;就是其内在的认识修养还不够对艺术的深层挖掘还不够, 需要进一步提高;充分认识艺术与人本性的关系再加强艺术修养。

1.2 内容与形式是高度统一的。

杰出的艺术作品都是形式与情感的完美统一, 使形式就是内容、这样的内容必须以这样的形式来体现。齐白石的绘画作品、毕加索的绘画作品等等。在做画时, 一切表现形式手段都服从你的内心意境。

1.3 对某种绘画语言的偏爱是其个性化语言的具体体现

面对当今丰富多彩的绘画表现世界, 你选择的切入点是受你的内在心理需要来决定的;随着自身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如西班牙当代画家洛佩斯早年以表现主义为切入点后转向以超写实的手法达到一种高度的精神抽象。显然, 其观念的转变导致创作形式的转变。

四、个性化语言形成的意义

油画语言的个性化探究 篇9

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画家个性化的材料技法和个性化的语言, 这样有助于自己个性化的材料技法和个性化语言的发展与提高。

一、材料技法的个性化

个性化的材料技法是指画家根据个人对可观物象的不同感受, 选择用适合于表达自己个性情感的特殊的材料和工具以及表现手段等。和我们在一般油画材料技法书上学到的最基本的油画材料技法是有根本区别的。画家的个性化材料技法蕴含了画家自身的艺术个性特点, 例如对不同绘画工具的喜好、使用习惯及表现技法等, 甚至在不自觉中养成的对画面处理时的习惯性动作等等, 这种具有个人鲜明特征的材料技法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不同于他人的艺术语言。

作品中艺术感情的表达, 艺术家总是要寻找一种与作品内容相适应的语言表达方式, 而这种相适应的语言表达方式恰恰就是材料技法发展创新的突破口。寻找和研究材料技法, 是画家提炼艺术语言的主要途径, 画家通过对材料技法的反复试验, 最终取得表现语言所需的个性化材料技法。油画艺术作品的技术性要求很强, 不仅要受形式、风格和材料的影响, 更重要的还要受到油画技法的制约。为了体现油画作品中的个性构想, 就必须对自己的个性的技法进行锤炼。技法本无规律可循, 贵在推陈创新, 每个画家都有喜爱并适合于自己表达的某些油画材料工具和技法, 这种适合就是画家的个性艺术语言。比如有人喜欢西方古典油画表现语言, 从间接的绘画技法中找寻出适合于自己的路子。技法如同画派的艺术风格, 不同的画派有不同的艺术风格, 画家的艺术个性则就需要个性化的材料技法去表现, 找到适合于自己的绘画材料技法是画家对材料技法不断探索的目的。

油画艺术家段江华对油画材料技法通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 掌握了一套适合于表达自己个性语言的材料技法。在系列作品《空稷》中, 他以写实风格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 画面体现了一种深邃、厚重、大气的效果, 同时又不失高雅和稳重, 画面视角采用了全景式的构图方式。为了使画面有更强的视觉表现力度, 他充分利用油画颜料的可塑性对画面中的景物进行厚堆, 历史的沧桑用这种肌理效果恰当的表现了出来, 天空的变幻莫测则巧妙的运用了大拍刷的笔触来表现。刚狂的用笔, 强烈对比的色彩, 厚暗的色调, 再现了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另内场景。

由此可见, 画家对材料技法运用的成熟与否, 主要是看他个人的艺术个性与材料技法的完美结合, 用材料技法恰当的展现个人的艺术个性, 使很普通的油画材料变为自己个性化的材料技法。

二、油画语言的个性化

语言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产物, 是文明的象征, 是人类用来交流和表达思想的一种工具。随着时代观念认识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语言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着扩展。“语言”这个词汇不断地出现在其它一些领域, 如绘画艺术中的视觉语言、行为艺术中的表象语言、舞蹈艺术中的肢体语言等等。

艺术是精神世界的一种无形产物, 它只有依靠有形的语言符号才能表达出来, 所以, 艺术语言就是艺术家在搞艺术创作时, 所采用的一切有价值意义的潜意符号和表现符号。其实绘画艺术家的艺术语言和其他艺术类语言是一样的, 都有一定的组成元素。如绘画中的点、线、面及色彩就是绘画艺术语言中最基本的组成元素, 把这些最基本的元素合理有效的组合、运用在画布上就构成了现在我们所说的绘画语言。

绘画语言是画家在长期的艺术探究中总结的一种艺术表现经验, 是绘画特有的表现手法。它是画家为了表现自己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受, 所采用的属于画家个人词汇的特殊符号, 是观众直接感受艺术美的符号, 是艺术形象创作所离不开的客观化和对象化的物质传达手段, 在物质与感性中蕴藏着的意识和精神的内涵。绘画语言有它特有表达方式。是艺术家运用艺术创作手段表达思想的一种语言形式, 是一种非表达语言的系统。绘画以其特有的艺术表达思维的方式, 创造出了具象、变形、抽象等各种艺术形象, 以绘画语言来反映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审美情感以及对生活的认识。

油画艺术主要通过色、形和线等视觉词汇在画布上的组合和运行, 构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油画语言。油画语言是用色彩表达思想情感的手段, 是在艺术美学的支配下, 运用油画的工具材料和技法表达一定审美价值观的语言综合体。油画语言的物质载体是油画材料和工具, 语词材料是表现手段, 语法规律是审美原则。从它们的结合上来看, 油画语言其实就是材料技法的一种本质展示, 这包括油画语言构成元素中笔触的运用、色彩的处理和肌理的制作等等。

油画语言的个性化体现了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的生活经验、艺术能力和思想表现等精神的艺术个性特点, 是艺术家较为稳定的、具有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一种艺术表现。这也就是说, 艺术家对个性化语言要进行充分的理解、掌握并运用, 其创作的作品才会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永久的艺术价值。

个性化语言涵盖了艺术家特有的形象思维、气质特征、冲动和记忆等特点, 还包括艺术家创作时个人对景物的深刻感受, 这是主观的东西。艺术家的观念和情感的表达要靠与其相适应的个性语言。油画语言在艺术创作中, 艺术家对材料技法的处理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对形象的刻画与塑造在时间上会相对减少, 材料技法是艺术作品的载体。个性化语言的深度与广度, 是检验一个画家艺术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在材料技法上不断探索和深化语言, 使自己个性化语言更加丰富和完善, 使语言更具个性化。

艺术家个性化语言受“个体”差异和外在“环境”的影响, 如果从不同角度去看, 就会很容易看出, 油画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还是主要体现在对油画材料工具、技法的运用上。艺术家绘画语言的独特性, 正是艺术家对材料和技法的主观性处理, 这种带有目的性的主观性处理正是艺术作品魅力的所在和作品艺术价值存在的现实意义。

恰当的语言形式是由内在的情感转换成, 艺术灵感是具有特定艺术效果的共鸣的爆发物, 它离不开对艺术语言形式的探索, 但艺术语言的形式可从多方面进行研究。

个性化语言是艺术家来自内心的真切感受, 是对生活的一种冲动, 只有对艺术语言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挖掘、研究和探索, 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个性化艺术语言。在艺术创作中, 有“性格”的艺术创作作品是最受观者欢迎的。在一幅成功的油画创作作品中, 画面上存在着不同的肌理、色彩、笔触和线条等完整的个性语言表现形式。语言的个性化和人的性格特征是有别的, 不能混在一起, 有别于其它性格特征等多个层次。画家个人的民族、地域和生活经历等许多因素对艺术语言格性有很大的影响, 作品面貌会有不同的呈现。同时代的人, 面对同一个问题, 思维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即便是最简单的一条线或一个面传达的信息, 对人思想上的触感也会有很大的差别。绘画语言的色彩、肌理、笔触和线条及其有关的个体和个性经验都会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化语言。艺术家把个人的客观感受转变为绘画语言要素, 对语言要素的不同侧重和适用工具材料、表现方法的不同, 形成不同体系的语言符号。每个艺术家都有一些个人艺术风格的小法则, 这些艺术风格的小法则便构成了艺术家个性语言符号的特征。

不同的人面对同一组景物, 有着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表现手法, “个性化”的语言在画面中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在油画的学习中对表现语言的探究和积累是十分重要的, 学习和探究不仅帮助自己解决了对油画语言技术方面的问题, 还加强了自身对油画的理念及修养, 提高了对艺术语言的理解程度。

结语

艺术家只有充分掌握油画材料技法与表现语言的特性和关系, 获得对油画材料性能的全面了解和技法的熟练运用, 才能在材料处理、工具使用、技法技巧等方面转化为具有个性化的材料技法, 最终呈现于画布, 形成不同于其他艺术家的笔触、色彩、肌理、线条等统一的、完整的表现形式, 即油画的表现语言。

油画语言中蕴含了巨大的信息, 观众在感受油画艺术作品完美的同时, 可以从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画家的思想、个性和修养等内涵。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 以及审美观念的转变和要求, 单一的艺术表现形式已不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人们在欣赏油画作品时更多的是看中作品的审美意味和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画家要注重着眼于油画艺术语言的探索, 对油画的材料技法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艺术表现语言, 形成作品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价值。

摘要:油画作为一门外来艺术, 在中国发展已有百余年。油画是一种具有独特材质美感和技术制作美感的综合体, 画家在长期的油画材料技法探索中, 形成了一套适合于自己的个性化材料技法, 这就形成了油画语言的千差万别和各具特色。油画材料技法的独特性造就了油画艺术语言的独特性, 这也正就是油画作品魅力的所在。因此, 油画材料技法是形成个性化艺术语言的基础, 个性化艺术语言的形成有赖于画家材料技法的个性化, 材料技法和油画语言有着紧密地联系, 二者不可分割、相辅相成。

学生个性化语言的形成途径 篇10

一.个性语言是学习借鉴的果实。

为字注释。给字注解, 不是让学生查字典来解释字义, 而是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己独立地根据上下文语境来解释一个字的含义。通过这样的练习, 帮助学生选用恰当的字词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由字而词, 连词组段。通过遣词造句的方式, 帮助学生对学过的词语会用、善用、活用。这种陌生的撮合, 对学生求异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往往更具有挑战性和益处。钱钟书说:“撮合语言, 配成眷属, 愈能使不类为类, 愈见诗人心手之妙。”

借鉴成功的文章。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写藤野先生的出场, 写到“其时近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 八字须, 戴着眼镜, 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 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 向学生介绍自己道:……”一段简短的文字即把藤野先生的外貌神情描绘出来, 令人读之而难忘。

二.个性语言是关注自我的发声。

让学生关注自我一些独特的内在的东西, 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自我的烦恼, 发现自我的快乐, 发现自我的特长, 发现自我与周围的不同, 进而在自己的作文中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展现、抒写出来。如对自己家庭状况的分析思考, 对自己身边的亲人、老师、朋友的评价取向, 对自己内心复杂矛盾震撼的东西产生共鸣。这些内容是我们作文教学时永恒的话题, 也是写不尽的话题。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 深入观察, 指导运用。如一位同学在作文《我的同学》里这样写道:“……在我眼中, 某某是一个从来不浪费粮食的人, 而且他还有点背运, 是班上的“衰哥”;他的头发乱蓬蓬的, 因为他留了一个杂草头, 浓眉大眼, 高高的鼻梁, 大大的嘴巴, 习惯于装帅, 看上去像梁山好汉。”这样的语言非常鲜明, 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读来活泼有趣。这样的文章才是清新的, 这样的语言才是自然的, 有个性的。

三.个性语言是自由表达的花朵。

“爱在爱的环境中成长。”同样的道理, 个性也只能在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健康地发展。新大纲强调作文的核心是“自由表达”, 这有助于个性化语言的发展。学生能不能自由表达, 题材是个很大的制约因素。既然是教学, 就要有序, 每次训练都要有一定的作文范围, 训练次数多了, 也就自然涉及到了题材的方方面面。但具体到每一次习作, 若只局限于一定的范围而画地为牢, 就有可能制约学生的自由表达。如“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写出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这样的题目, 假若有的同学喜欢写大动物怎么办?也应该允许, 前面的题目补上“也可以写大动物, 写自己熟悉的方面”, 这样一来, 就照顾到全班同学都能自由表达, 每个同学所写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喜欢的, 不就容易体现出“个性”了吗?

四.个性语言是新潮涌起的浪花。

上一篇:护理技术小组下一篇:高职类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