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美术欣赏课

2024-05-02

中职美术欣赏课(精选十篇)

中职美术欣赏课 篇1

目前, 高中生正处在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快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理解能力的增强, 逐渐对美术欣赏活动产生了很大兴趣, 这对我们的教学是非常有利的。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人审美能力的提高, 并不以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和理解能力的增强而呈现上升趋势。因为在当代职校生身上还存在着许多对美术欣赏学习不利的因素。

长久以来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 美育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美术作为非中考、高考科目, 给非美术专业的职校生造成了“美术不重要”的思想, 在此影响下, 学生又怎会对美术这一科目感兴趣呢?

部分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特点没有正确的认识, 以为美术课就是画画, 常以“没天赋”搪塞教师, 不能理解美术欣赏课的真谛。

大部分职校生的审美习惯和方法不能满足对美术作品的审美需要。长久以来, 由于美育一直未被重视, 学生缺少对美术语言的感受训练, 这将直接导致他们对艺术的形态、种类、风格缺少识别能力。某堂课上, 当我展示出毕加索的名作《梦》后, 大多数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好丑啊!”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缺乏理解, 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的欣赏眼光还存在很大局限性, 仅停留在画得“像”与“不像”层面。

通过以上对现状的了解, 笔者认为, 职校在美术欣赏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充分把握学生现状, 切入实际地进行有效教学。在实践教学中, 笔者通过开设一些趣味美术的内容来代替传统说教式讲解, 采取以自主欣赏为主, 教师讲解为辅的教学形式, 深受学生喜爱。

一、注重欣赏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欣赏课上, 可适当结合一些趣味游戏和音乐等内容,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对艺术作品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构图、色彩分析、作者简介等表面层次上, 教师要注意深度挖掘与画作相关的文化情境、时代背景及生活等信息。在讲到毕加索的《拿烟斗的男孩》时, 考虑到此画在2004年以1.04亿美元的拍卖价创下了迄今为止全世界艺术作品中成交价格最贵的记录, 于是我先在班上举办了一场现场拍卖会, 把全班的学生分成8个小组, 每个小组的成员由一名富豪及其竞拍团组成, 这些富豪分别是:比尔·盖茨、拉斯维加斯赌场大亨韦恩、大金融家沙拉、雅诗兰黛继承人罗纳德·兰黛……让学生以当年在现场参加拍卖的超级富豪身份来竞拍此画, 出价最高的那个小组最后要派一个代表讲解购画原因。课堂上, 学生积极出价, 随着学生出示价格的节节攀升, 却迟迟不能成交时, 班上的气氛完全被调动起来了。最终当教师宣布此画的最终成交价时, 学生唏嘘不已, 纷纷表示不值得。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一气呵成讲完该画的神秘买主, 以及他为何愿出如此高价来购买此画, 他与此画有着怎样的渊源, 此画背后又有怎样一个长达半个世纪的凄美爱情故事, (有学生听到这个故事时, 还落泪了) , 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 接下来教师再着重讲述此画作者毕加索, 以及该画区别于传统绘画的艺术风格等。在学生浓厚的学习氛围中, 本堂课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对于大多数职校生来说, 他们对美术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无论是系统性还是宽广性, 都远不能满足欣赏的需要, 更无法把作品与其文化情境相联系, 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例如, 在欣赏古希腊的美术作品时, 如不了解希腊神话就无法理解其内容表现;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时, 如果不了解在此之前的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美术样式, 就无法体会到文艺复兴美术中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只有深度挖掘与画作相关的文化情境、时代背景及生活等信息, 学生才会喜欢。

二、注重学生欣赏作品的主体性

在美术欣赏中, 有的教师往往在课始出示范作后, 便一讲到底, 造成教师投入, 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 欣赏成了“讲赏”, 这只会让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层次而已。我们知道, 学习活动不应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应该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 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 从而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 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 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在讲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 幻灯片展示作品后, 我就让学生一边仔细地“读画”, 一边欣赏着曲调悲壮的音乐, 几分钟后, 再请学生自己说说对这幅画的第一印象。

生:乱!好像死了人!很凄凉!有人在哭!……

师:同学们的感觉都非常正确, 确实是这样!那么,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人们仓皇逃命?从该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人跳楼了, 有人在哭, 还有人死了, 这幅画又到底想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画作者又是谁?

留下悬念, 顺着这条思路往下走, 整个教学程序显得非常的流畅自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首先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情绪体验机会, 肯定比教师讲解感受更加强烈。除此之外, 还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引导。必要时, 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 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三、将小型辩论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自主观察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众多宗教题材的绘画作品里, 它被公认为顶尖作品, 尤以其构思巧妙、布局完美、细密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被人称道。画家选择的故事情节是耶稣得到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后, 吩咐弟子彼得通知众门徒在逾越节的晚上聚餐, 目的意在当众揭露叛徒。所以, 当耶稣入座后, 他马上说:“你们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听到这话, 在座的弟子一阵骚动, 每个人的表情都各不相同。有人向耶稣表示自己有多么忠诚, 有的人迷惑不解, 追问谁是叛徒, 有的人问别人这是怎么回事……场面气氛顿时变得不安而喧哗。他们的手势、眼神和举止, 在画家笔下显得细致入微, 与神态相得益彰。

在欣赏此画时, 为了让学生深刻体验出画家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 我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个小组经过自己的讨论, 找出自认为是背叛者犹大的那个人。几分钟后:

师:同学们找到犹大了吗?

生 (第2组) :我们认为是耶稣左手边的第1个!

生 (第5组) :不对!是耶稣右手边的第4个!

生 (第8组) :是耶稣左手边第6个!

生 (第1组) :是耶稣右手边第2个!

生 (第3组) :是耶稣右手边第3个!

……

师:下面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互相辩论一下你认为他是犹大的原因。

生 (第2组) :你看他一个人躲在后面, 一看就知道心虚!

生 (第5组) :不对!你看这个人, 他举着双手, 好像在说“不是我, 不是我”, 说明他很害怕!

生 (第8组) :这个人长得尖嘴猴腮的, 一看就知道不是好人!

生 (第1组) :大家仔细看!这个人手里好像拿着一把刀!

生 (第3组) :不对!你看这个人, 他右手拽着一个类似钱包的东西, 身体向后倒, 好像要逃跑, 肯定是他!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辩论也十分精彩, 但是背叛者犹大只有一个, 到底是谁呢?

接下来教师指出背叛者犹大所处的位置, 结合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来阐述作者对人物微妙心理活动的成功把握以及该画的历史时代背景及作者达·芬奇等知识。在接下来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 这堂课成功了!

采用这种小型辩论的方式上课, 激起了全班学生的极大兴趣。首先, 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发言,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课堂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其次, 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身的观察体验, 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可谓一举两得。

四、对争议作品进行合理的欣赏评价

对学生争议较大的作品, 要及时做出点评。某堂课上, 讲到毕加索的《梦》时, 很多学生表示此画很丑, 对于这一突发情况, 教师应冷静处理, 否则会令课堂效果大打折扣。个人认为:首先, 教师可搜集整理出学生对此画的看法, 班级讨论, 并找出其中最独特的见解, 加以表扬;其次, 引导学生理解绘画风格的多样性特点;其三, 指导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 不能仅停留在画得“像”与“不像”层面, 应深度发掘此画所体现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整个讨论过程中, 学生的情绪是高涨的, 他们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 配合教师的教学。所以说, 及时、有效地处理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存在的争议, 是我们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

古人说:“教人未见其趣, 必不乐学。”直到今天, 我们仍然在强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兴趣, “趣”字很关键, 只有课堂内容丰富有趣, 引人入胜, 学生才会有“兴”致去学, 才会积极思维, 从而受教育于轻松愉快之中。因此, 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地改变欣赏课上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模式,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积极地寻求课堂创新, 充分利用身边可利用的资源, 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 有事能做。

摘要:传统美术欣赏课多以教师向全体学生介绍美术知识、剖析美术作品、指导美术欣赏等形式开展, 由于受到场地和设备等的限制, 导致整个教学过程结构单一, 内容单调,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 应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 创新课堂, 在美术欣赏课中融入一些趣味性元素,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关键词:趣味,多视角,自主体验,辩论

参考文献

[1]易镜荣.美术欣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吕云龙.年轻人要知道的100幅世界名画[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8.

中职美术欣赏课 篇2

美术欣赏课是学校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审美素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如何有效的上好美术欣赏课呢?

1. 合理使用多媒体

美术欣赏课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与内容,教师最简单的方式自然是借助多媒体来完成。让学生在播放的音乐声中边看边听教师的讲解,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教师的时时指导下思考、联想、步步深入。在结合电教和书本内容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于始终。使学生在美育教学中进行民族自尊教育,认识和理解民族文化,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 美术作品与文化课相结合欣赏学习法

在中学美术的欣赏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在语文课本或历史课本、政治课本中有较详尽的介绍。如果我们将欣赏内容与其他课本的内容结合起来学习会有让人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学生不仅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更容易对教材理解与把握。不仅学习效果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甚至主动在历史书、地理书、政治书、生物书以及课外读物或杂志中寻找其他欣赏内容的相关材料,以便与教师的电化教学相配合,当一回“助理美术教师”。 历史、地理和生物老师反馈的信息也是如此。这种欣赏学习方法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接受,也更容易让学生记忆与掌握。

3. 点面结合学习法

中外美术发展史以及各流派的学习,除按历史发展顺序排队学习法以外,还可以从美术发展的整体着眼,让学生采用点面结合的办法学习。如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可从绘画艺术比较重要的三个方面: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各选二、三幅代表作。先就各自的主要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地位作一概括的了解。然后再重点欣赏几幅题材、手法、艺术风格不尽相同的作品,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古代绘画的高度艺术成就和独特风格。再如:雕塑方面,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刻中,各选三组比较典型的作品,先就这三类雕刻的主要特点进行学习,再听老师讲解如何欣赏这三类雕塑,然后分别对所选作品进行赏析、讨论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致。

4. 学生在欣赏课中欣赏方法的学习

当一幅美术作品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首先要了解它是哪个国家、哪个年代或是什么时期的美术作品?然后再了解其风格、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如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先要知道是十四世纪末到十六世纪这一历史阶段;再要知道意大利是最早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国家;三要知道文艺复兴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如:波提切利《春》、《维纳斯的诞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庭圣母》、《雅典学院》等。更要知道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导思想,其主要成就是对现实主义的发展。让学生本着从感性到理性,从形式到内容的方法进行,就好理解了。如果能把电脑课件和实物投影仪及幻灯片结合使用效果最佳。

5. 讨论、探讨学习方法

现在的中学生知识面较广,有不少学生课前就对所欣赏的.教材有所了解,但知识却并未学透彻。学生都有可能对某一作品进行讨论或争辩。教师应积极鼓励这类学生,并在表扬这类学生的同时,把这幅作品的内容又传授给了全体学生。这种方法,学生对其内容的记忆几乎都忘不了。积少成多,形成一种好的学习氛围后,所学内容就很可观了。不仅在课堂上,当你在课下或学生放学时,听到学生们在争论或探讨某一个画家或美术作品时,你的心中也一定会和我一样自豪与满足,还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

论中职教育中的美术欣赏 篇3

中职教育美术欣赏审美能力美术教育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教育的目标和方式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当今素质教育更加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综合能力、个性、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发展,而美术教育也不再拘泥于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和美术修养的提升,指导学生学会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艺术作品,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基于此,美术欣赏课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美术教师应当充分认识美术欣赏课对学生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并积极探讨总结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美术欣赏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一、中职教育中美术欣赏课的重要意义

美术欣赏课是中职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目前中职教学重视实践课程的开设,对学生的动手能力重视程度远远大于专业基础课,所以往往存在着美术欣赏课可有可无的现象,学生对美术欣赏兴趣不高。作为中职学校首先要认识到美术欣赏课的重要意义,才能在美术教育中落实审美素质教育。

1.美术欣赏课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优秀的美术作品具有情的感染与美的感受,它们能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受到感染,沉浸在美的享受中,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目前,各类职校学生进校时所具备的文化素质、审美素质都不太高,所以中职学校中的美术欣赏课教学就应该在结合职校学生特点的前提下,体现美术的人文性,在美术欣赏课中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让职校的学生都能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艺术的感化下形成良好的个性,在艺术美的天地中增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2.贴近生活,提高学生对社会与生活的认识

中职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萌芽阶段,优秀的美术作品能使他们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还能让学生贴近社会、体验生活,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很多学生对美术欣赏有一个误区,认为欣赏课只是了解一些名家名作,而对生活中的美却视而不见,不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服务于生活。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精彩纷呈的审美现象,以其精妙绝伦的姿态,给人们带来审美的享受,诸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都在显露出个人对艺术、审美的追求。因此,中职阶段增加学生美术欣赏的机会对于学生对社会、生活以及人生的认识有较大的帮助作用。

二、如何提高中职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美术欣赏课需要教师多花心思,总结教学经验,寻找适合学生和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1.转化教师角色,参与美术欣赏,引导学生欣赏与思考

以往的美术欣赏课上,教师的角色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注重美术作品的解析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欣赏、思考、交流,这样的灌输教师对美术作品的认识显然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美术素养得不到提高,参与美术欣赏的热情也会降低,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美术欣赏课是以欣赏、交流为主,而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去听老师的见解,所以,教师要改变角色,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对于不同的观点要以包容的心态去肯定,对于有见解的想法教师可以参与讨论。对于某些缺乏自信,害怕说错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鼓励,并指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学生逐渐的消除心理影响,增强参与的意愿,这是发展学生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的前提。

2.学科相互渗透,强化欣赏效果

美术欣赏课不能单纯让学生欣赏作品,更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挖掘作品的内涵,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美术与音乐、历史、网络、文学等学科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在赏析课上采用美术和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以美术和音乐为例,将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更感性的空间,在欣赏国画山水时,结合中国古典音乐《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让学生的思绪和感受随着音乐而潺潺流淌;在欣赏油画作品时可选择与主题较接近的西洋音乐,如在欣赏《蒙娜丽莎》时可以选择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当舒缓温柔浪漫的音乐响起时,人的身心处于一种放松自由和愉悦的状态,此时更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想象力,从而能让人更深入地去感受画面中的意境,体验不同层次的美。

3.转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和评价方式

美术欣赏课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交流,所以教学模式不应死板教条、而是灵活多样。

在欣赏的过程中、有条件的情况下多使用多媒体做好课件,既可以提高效率,更可以给学生形象的认识,每个环节尽量留出给学生思考、交流和总结的时间。在美术作品选择上也不应拘泥于教材,可从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广泛搜集经典的作品供学生欣赏和交流;欣赏的角度、视野也要不断的拓宽,而不是仅仅关注美术作品的技巧等,更应从美术作品中挖掘更深层次的和更贴近生活的内涵。比如在赏析《九色鹿》时,让学生领悟做人的本质;对山水画的欣赏,引导学生联想到现在的环境破坏,从而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从对我国民间艺术的赏析,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通过以上这些赏析教育,能逐渐在学生中建立起一种宽容的审美心理和开放的文化心态,引导他们用这种审美心理和文化心态去看待身边的人与事。

另外,美术欣赏课的评价方式也应改变,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体会的书面表达,同时也应注重对课堂交流的评价,充分展现学生参与交流、表达自我的能力。

三、结语

总之,美术赏析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塑造学生的品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备学生的知识修养以及发达其心智,开发其潜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美术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欣赏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情歌与内涵,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美术素养的提高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林永忠.在中职美术欣赏课中如何落实审美素质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4).

[2]孔晨娥.关于中职开设美术欣赏课必要性的探讨[J].知识经济,2011,(7).

[3]袁晓春.中职美术欣赏课之我见教育哲思[J].教育艺术,2009,(7).

论中职教育中的美术欣赏 篇4

一、中职教育中美术欣赏课的重要意义

美术欣赏课是中职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目前中职教学重视实践课程的开设, 对学生的动手能力重视程度远远大于专业基础课, 所以往往存在着美术欣赏课可有可无的现象, 学生对美术欣赏兴趣不高。作为中职学校首先要认识到美术欣赏课的重要意义, 才能在美术教育中落实审美素质教育。

1.美术欣赏课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优秀的美术作品具有情的感染与美的感受, 它们能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受到感染, 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目前, 各类职校学生进校时所具备的文化素质、审美素质都不太高, 所以中职学校中的美术欣赏课教学就应该在结合职校学生特点的前提下, 体现美术的人文性, 在美术欣赏课中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让职校的学生都能接受美的熏陶, 从而提高他们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在艺术的感化下形成良好的个性, 在艺术美的天地中增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2.贴近生活, 提高学生对社会与生活的认识

中职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萌芽阶段, 优秀的美术作品能使他们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 还能让学生贴近社会、体验生活, 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很多学生对美术欣赏有一个误区, 认为欣赏课只是了解一些名家名作, 而对生活中的美却视而不见, 不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 更重要的是服务于生活。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精彩纷呈的审美现象, 以其精妙绝伦的姿态, 给人们带来审美的享受, 诸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都在显露出个人对艺术、审美的追求。因此, 中职阶段增加学生美术欣赏的机会对于学生对社会、生活以及人生的认识有较大的帮助作用。

二、如何提高中职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美术欣赏课需要教师多花心思, 总结教学经验, 寻找适合学生和自己的教学方法, 以提高教学质量。

1.转化教师角色, 参与美术欣赏, 引导学生欣赏与思考

以往的美术欣赏课上, 教师的角色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 注重美术作品的解析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欣赏、思考、交流, 这样的灌输教师对美术作品的认识显然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久而久之, 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美术素养得不到提高, 参与美术欣赏的热情也会降低,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美术欣赏课是以欣赏、交流为主, 而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去听老师的见解, 所以, 教师要改变角色, 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 对于不同的观点要以包容的心态去肯定, 对于有见解的想法教师可以参与讨论。对于某些缺乏自信, 害怕说错的学生, 教师应给予鼓励, 并指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使学生逐渐的消除心理影响, 增强参与的意愿, 这是发展学生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的前提。

2.学科相互渗透, 强化欣赏效果

美术欣赏课不能单纯让学生欣赏作品, 更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 挖掘作品的内涵, 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美术与音乐、历史、网络、文学等学科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 在赏析课上采用美术和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方法, 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以美术和音乐为例, 将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紧密地结合起来, 这样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更感性的空间, 在欣赏国画山水时, 结合中国古典音乐《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 让学生的思绪和感受随着音乐而潺潺流淌;在欣赏油画作品时可选择与主题较接近的西洋音乐, 如在欣赏《蒙娜丽莎》时可以选择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 当舒缓温柔浪漫的音乐响起时, 人的身心处于一种放松自由和愉悦的状态, 此时更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想象力, 从而能让人更深入地去感受画面中的意境, 体验不同层次的美。

3.转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和评价方式

美术欣赏课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交流, 所以教学模式不应死板教条、而是灵活多样。

在欣赏的过程中、有条件的情况下多使用多媒体做好课件, 既可以提高效率, 更可以给学生形象的认识, 每个环节尽量留出给学生思考、交流和总结的时间。在美术作品选择上也不应拘泥于教材, 可从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广泛搜集经典的作品供学生欣赏和交流;欣赏的角度、视野也要不断的拓宽, 而不是仅仅关注美术作品的技巧等, 更应从美术作品中挖掘更深层次的和更贴近生活的内涵。比如在赏析《九色鹿》时, 让学生领悟做人的本质;对山水画的欣赏, 引导学生联想到现在的环境破坏, 从而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从对我国民间艺术的赏析, 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通过以上这些赏析教育, 能逐渐在学生中建立起一种宽容的审美心理和开放的文化心态, 引导他们用这种审美心理和文化心态去看待身边的人与事。

另外, 美术欣赏课的评价方式也应改变, 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体会的书面表达, 同时也应注重对课堂交流的评价, 充分展现学生参与交流、表达自我的能力。

三、结语

总之, 美术赏析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在塑造学生的品质,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完备学生的知识修养以及发达其心智, 开发其潜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美术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欣赏交流过程中, 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情歌与内涵, 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美术素养的提高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完善。

摘要: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求中职生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而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中职教育,美术欣赏,审美能力,美术教育

参考文献

[1]林永忠.在中职美术欣赏课中如何落实审美素质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23 (4) .

[2]孔晨娥.关于中职开设美术欣赏课必要性的探讨[J].知识经济, 2011, (7) .

[3]袁晓春.中职美术欣赏课之我见教育哲思[J].教育艺术, 2009, (7) .

美术欣赏课初探 篇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这一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适应部分学生报考美术专业的要求,我校开设了高中美术欣赏课。一个民族所具有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对美的感受力是构成民族以至人类品格的一个重要条件。在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受到良好的美术教育,对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学会鉴赏美、感受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情感

高中欣赏课的第一节课十分重要。第一课不给学生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学生是绝对不会重视美术欣赏课的,那也就谈不上愿意上欣赏课了。因此,我的第一课留给学生的不是“读书课”“看图课”,而是一堂别开生面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讨论课。为此,我围绕四个问题:即1.什么是欣赏课?为什么高中要开设欣赏课?2.欣赏课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何好处?3.你了解哪些中外知名的艺术家、画家及其代表作?4.二十一世纪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何新的发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大家各抒己见,讨论第四个问题时,同学们普遍认为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学的世纪、艺术的世纪,如果没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鉴别能力是绝对不能适应的。因为生活离不开艺术,如衣——有服饰艺术,食——有烹饪艺术,住——有建筑艺术,行——有仪表美等。当然,我们将不一定都成为艺术家,但必须掌握一些艺术常识,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学会美化自己的生活。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时,我强调学习历史、地理、语文时经常碰到与美术相关的问题,如果在欣赏课中学好有关知识,对学好其他课程一定会大有益处。例如,一幅画的历史背景涉及历史、地理等许多知识。一幅名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时代。学会欣赏,学会观察,对写作中描写人物、景色,提高观察和想象能力大有益处。同学们认识到欣赏课不能片面理解为趣味课和消磨时间的课,而是知识性强、应用面广、实用性强的课,它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建筑、雕塑、工艺、绘画诸方面的知识,及其对艺术家、艺术作品的评价。我还讲一些名人轶事,吸引学生,为今后的美术教学奠定基础。

二、培养兴趣

课堂教学的成功,要靠师生共同努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引导者,为此,我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上。只有熟练掌握教材,才能在课堂上居高临下,驾驭课堂,才能精讲精练,增加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习兴趣。比如,讲解中国宏伟的宫殿建筑时,将它和中世纪欧洲建筑艺术进行串联讲解,首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几个问题仔细阅读这两节内容,找出东西方建筑在指导思想、建筑时间、地点、基本格局及显著特征的不同点,通过讨论,同学们对东西方建筑艺术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再介绍几幅彩色建筑图片(幻灯),加深学生的理解。欧洲中世纪的建筑高耸挺拔、轻盈灵巧、构造美观,内部空间大;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体系,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东方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为之骄傲和自豪。学生既容易接受,又觉得生动活泼,培养了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

三、引导欣赏

美术欣赏,除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外,还需进行较深入的艺术分析,包括形式美要素和技艺方面的知识,只有使学生感受和鉴赏美的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增强,才可能更深刻地认识作品的内涵,只有使学生真正掌握分析作品的方法,才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感悟,应该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在参与中体验作品的内容、思想,运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对作品的分析、评论。如何教学生欣赏作品呢?一般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从分析美术作品的形式和形象入手;第二步是对内容的理解、体验;第三步是对作品的内涵的探究和领悟,要求学生欣赏艺术作品时均从这三个方面去理解、去分析,才能全面。例如,在分析西班牙现代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时,首先介绍《格》是一幅巨幅油画,画中表现的对象是人和动物,并配有其他物体,整幅画具有恐怖感和战争创伤的气氛。学生对这幅作品的形式与形象有了初步感受和了解;其次介绍《格》是一幅为抗议德国法西斯野蛮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而创作的巨幅油画,但油画中的形象对于不了解现代派美术特点的人来讲,则是相当难理解。根据画家的自述,画面中发生嘶烈哀鸣的马,是象征着西班牙人民,画面左上角露出狰狞笑的牛头,是残暴与黑暗的象征,画面中还有表现人民所受到的种种苦难的形象,以及这些苦难造成暴力恐怖气氛。通过分析,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再次分析一般油画作品色彩都比较丰富,而毕加索的这幅油画打破了传统油画的惯例,全部只用黑、白、灰三种颜色,并对各种形象进行极度夸张和变形。他是运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他对德国法西斯的仇恨,逐步让学生领会作品的内涵。通过这三步的讲授,同学们基本懂得分析美术作品的方法,后来我让学生分析《开国大典》、《蒙娜丽莎》等作品,都取得成功。

要上好美术欣赏课,我只是初步做一些探索,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要适应提高民族素质和现代化建设对美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中职美术欣赏课 篇6

一、美术欣赏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生活的必须性

1. 艺术的起源决定了欣赏课必须来源于生活。

不论是中国古代《说文解字》中, 对“美”所作出的“羊大为美”的解释, 还是学术界关于艺术起源提出的神示说、模仿说、游戏说、劳动说、巫术说和表现说[1], 无一例外地说明美术的发源本就是生活中的感悟和体验。中职学生的知识面相对较窄, 在生活中也较少接触美术活动, 美术欣赏的教育若一味只是由教师一人“填鸭式”地介绍高雅的艺术作品, 无异于切断了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而脱离了学生的生活, 学生便无法从中获得自然的感悟, 对美术所带来的愉悦体验也会大打折扣。

2. 中职美术欣赏课的目的的体现。

美术欣赏的目的具有丰富的内容:认识目的、教育目的、审美目的、交往目的、娱乐目的, 等等, 但美术欣赏的终极目的是净化人的灵魂[2]。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它与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在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等现代社会生存必备的人才素质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3]。由此可见, 在非艺术类专业中开设美术欣赏课的目的, 并非要将学生培养成画家、艺术家, 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净化思想、陶冶情操、提升素质。因此, 不论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 最终都应为学生的生活服务, 只有切实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 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在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时所需要的素质, 才能真正发挥出中职美术课开设的意义。

3. 是新课程改革下,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对教育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出新的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充分分析学情, 根据学情安排教学内容, 重视学习过程和方法。新课改还改变了过去课程统一教材、教参, 统一标准的教学模式, 鼓励教师开发校本教材、乡土教材。这些都要求中职美术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核心,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根据学情和地区发展情况安排教学内容, 将一些学生愿意学习或感兴趣的内容添加进教学中作为补充, 让学生内在的发展需求同教学相吻合, 以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

4. 符合中职学生学情, 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入校门槛低,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素质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学习自觉性差等问题。虽然如此, 但中职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对于时尚流行的话题或身边发生的事总是充满关注的热情。教师以学生生活为教学元素, 重视处理教材与生活中的联系, 就充分地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发挥主动性, 建立美术与学生生活的桥梁

1. 要善于发现学生生活中的美。

对于大多数中职学生来说, 由于缺乏艺术鉴赏能力和学习压力等方面的原因, 往往对身边美的事物无动于衷。这时美术欣赏科任老师能否起到充分的引导作用, 通过美术欣赏传递正能量, 就显得尤其重要。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提升自己的观察力、感受力, 善于发现学生生活中的美, 并引导学生展开欣赏,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美。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喜欢佩戴漂亮的饰品、收集精美的文具, 因此在工艺美术的课程中, 我引导学生寻找自己身上的工艺美术品, 并请学生来介绍自己的藏品。这样的方式让许多学生都不由感叹, 原来身边处处都有美术的身影。我还进一步通过讨论、评价等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美与商品价格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 注重美术欣赏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并不意味着摒弃高雅的艺术欣赏和理论介绍。

注意美术欣赏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并不等于将传统艺术欣赏的精品剔除, 或是完全忽视对艺术大师的了解和学习。每一件人类艺术精品身上, 都渗透着丰富的文化历史, 体现着深厚的人文精神, 表达了人类的高尚情感。每一位艺术大师背后, 都藏着许多发人深思的故事。这些故事给后人留下前行的动力, 是德育渗透的好素材。作为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 对教材内容做适当的选择和删减, 选择教材中的精品, 以及学生最熟悉、知名度最高的作为重点来介绍。在《外国绘画艺术》这一章节课程安排上, 我选取了《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重点。一方面, 该作品在西方油画史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学生对于它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了解, 另一方面达·芬奇作为绘画大师的同时还是医学家、解剖学家, 这个身份能很快拉近艺术大师与我所教授的卫校学生的距离。当多媒体展示出《蒙娜丽莎的微笑》的时候, 学生纷纷展开讨论, 迫不及待地将自己所知道的画作信息分享给周围的同学, 我及时地肯定又给了他们鼓励, 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之后这幅作品本身的传奇色彩更加引发了学生的好奇。而达·芬奇在当时社会背景下, 追求真理、勇于质疑、不懈探索的精神更是让卫校的学生感到震撼。

3. 结合所学专业、所在地区和学生特点, 开发校本课程。

新课改鼓励教师开发校本教材、乡土教材。因此, 教师要坚持继续教育、深入调研, 发现学生专业与美术欣赏的关系, 了解专业对于美术方面的需求。例如我在建筑艺术教学过程中, 结合本地文化特点, 介绍本地传统建筑, 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拍摄校园周边或各自家乡的传统建筑, 收集资料, 以小组为单位, 制作简单PPT展示。通过互动参与的方式, 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让他们得到了一个组织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同时也以家乡建筑为切入点, 了解了中国建筑的魅力, 可谓一举多得。讲授凡·高作品时, 我结合医学类专业特点, 增加了色彩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讲授色彩与心理间的关系, 加深了学生对色彩心理学在医疗方面的运用的理解。

4. 组织开展校园美术活动, 营造良好的美术氛围。

具体来说, 可以: (1) 组织“学生社团活动”; (2) 定期开展各类艺术节活动, 让学生在自由的活动中感受美的魅力; (3) 设立文化艺术展示窗口, 将学生的艺术作品加以展示, 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通过以上活动, 让美术的氛围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 丰富学生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同时又拉近学生与艺术的距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得学生的生活与美术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了“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的“生活教育”理论, 从这一理论中我们不难发现生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切教育都应该紧扣学生的生活, 以生活为教育的素材, 为影响学生的生活而服务。中职学校的美术欣赏课程不应只是空谈艺术, 而更应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拉近艺术与学生的距离。任课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灵活运用教材, 通过各种手段, 架起非艺术专业类中职学生同艺术的桥梁, 让美术欣赏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 走进、贴近并改变学生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马凤林.美术起源学:美术的本质综合认知手册——美术学简释之六[J].北方美术: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08, (2) .

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课 篇7

一、准确把握美术作品的美点,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对于要欣赏的美术作品一定要把握好作品的美点, 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所侧重的美点各不相同。有的作品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等等。老师可以对教材作品灵活处理:哪些做重点分析欣赏, 哪些点到为止, 哪些让学生课后自查资料欣赏。教师不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所有美点, 而且能准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 切忌千篇一律。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 那么欣赏课还有什么意义呢?

对于教师而言, 只有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 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最独特、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 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 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逐渐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二、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 提高欣赏课的教学效果

1. 合理引导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 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 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学生是凭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的, 学生的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 所以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根据这些, 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 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有关的资料, 让学生有备而“赏”, 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 不要立即讲解, 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 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 然后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颜色是暖色调, 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 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 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提高欣赏课的教学效果。

2. 赏绘结合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 可适当让学生临摹作品, 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学生有了绘画实践, 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艺术作品。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了作品中美的因素, 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 真正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例如:在教学工艺品欣赏课时, 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很想动手做一做, 这时不妨让学生临摹一下, 最后对自己的作品和图上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 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 还能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

3. 创设情景

优秀的艺术作品都蕴涵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当学生接触了作品后, 教师应及时调动学生的审美经验, 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把音乐和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 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 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纤夫们不同的表情、姿态, 放上一曲《黄河号子》, 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进入某种情景, 展开想象, 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 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 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转轴拨弦两三声, 末成曲调先有情”, 情景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境界。

对于教师而言, 应不断提高自身美术素养, 以适应学生的审美需求, 提高教学效果。

美术欣赏课教学浅析 篇8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教学,教学方法,审美能力

美术欣赏课教学是从美术的审美特征出发,主要通过对古今中外各种优秀作品、有代表性作品的介绍、赏析,使学生逐步掌握美术欣赏的方法,不断提高美术欣赏的水平,同时获得审美的愉悦,收到教育和启迪的效果。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此次课改主要是转变课程的功能:由单纯的重视传授知识转向既重视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对学习过程与方法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美术欣赏课教师就要改变原来那种完全注入式教学的方式为启发式教学方式,相应地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相应地由单纯地传授知识转变为知能并重的教学方法。下面我对如何开展美术欣赏课教学、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率等问题作探讨。

一、师生角色的转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是沟通学生与作品的桥梁,其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分析,并传授必要的知识,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并积极创设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符合学生心理的趣味性、生活性的东西,吸引学生参与到美术欣赏的教学中来,主动感知艺术形象和体验艺术情感,让学生成为美术欣赏的主体。以20世纪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的《粉色的音调》为例:在上课前老师可以就这幅作品对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这幅作品带给你怎样的感情体验?(2)康定斯基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的情感体验的?(3)作品透露出了什么信息?(4)你喜欢这件作品吗?为什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先用一个简单的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感受,把每个人的感受都记录下来后,再让学生就自己的感受进行说明,因为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对画面上的点、线、面、体、色、肌理等进行分析,说明自己是如何感受到这种感受和情绪的,并互相分享这些感受,也就是进行综合感受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会共同收获快乐、意外、惊喜……同学的创新思维会被调动起来。任何作品的形象背后都蕴含着某种意义,或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在上课时必须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情感想象,多角度感受艺术想象,尽量不让教师的审美表述成为唯一的审美标准,而限制学生的想象思维。学生在认真分析后,都会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当然这种价值判断应当完全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的认识基础上的。只要是认真的,是真实的感受,教师就应该给予尊重和认可,并在总结所有同学感受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提示或是补充,但绝对不要轻易地将专家或是老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因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本无统一的标准,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才会慢慢懂得作品的真正内涵。一味地崇尚标准答案,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师生角色互换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教师的引导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既可以将图像、文字、声音、影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当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特别是在欣赏各类美术作品时,作品的图像质量要高,作品数量要大。而现有的美术欣赏教材中所展示的作品有限,并存在画幅小的缺点,加之美术欣赏课的课时少,而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已不满足于教材上的介绍,他们需要更多的信息、更多的交流和更多的艺术体验。要解决好这些教学中的矛盾,如果仍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很难实现的。欣赏美术作品的感知过程依赖视觉形式进行,多媒体的表现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与艺术有相通之处,在视觉形式上其点、形、色、线信息强度和画面吸引力比课本图片要强许多倍,而且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例如,在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格尔尼卡》的欣赏中,如果只有老师枯燥、单一的讲解,则学生很难真正认识和理解作品的主旨和美感,但充分地运用多媒体,将高质量的美术作品图像、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引人如胜的音乐和身临其境的影像等信息瞬间展现在学生面前,则大大节省了使用传统手段所需用的时间,给教师和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欣赏、感受、讨论、分析作品的美。这样能激发学生认知的浓厚兴趣,使学生进入到美术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使视、听感官相互配合,达到一种通感的审美效果,从而领略该作品的艺术内涵。

三、重视课余时间的利用

在每次美术欣赏课结束后,教师都应留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预先告诉学生下一节课要讲授的内容,这样学生就会带着老师提出的疑问去探索求知,也会利用各种工具———图书馆或是网络进行预习,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培训学生的审美能力,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

初中美术欣赏课浅见 篇9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欣赏兴趣

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是欣赏成功的关键。美术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在学校硬件设施逐步完善的今天,运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中外美术史上的名作以及它们的艺术特点,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也提高了欣赏课的有效性。

二、找准欣赏的最佳角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作者的生平、性格、作品创作的过程等素材进行有选择地编排,根据作品的特点来找准欣赏的最佳角度。无论教材怎样变化,最重要的是要能找出一件作品中最为突出的美学特点。例如,我在讲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时,首先请学学生生通通过过自自己己课课下下搜搜集集的的资资料料,,介介绍绍一一些些莫莫奈奈的的生生平平故故事事和和画画作作风风格格,,使使学学生生对对莫莫奈奈的的画画作作风风格格有有所所了了解解,,莫莫奈奈的的绘绘画画创作常把表现对象的形神与自己的感受体验相融合,通过情景交融的形象来创造作品。

三、发挥学生潜能,让学生主动参与

初中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去思考和研究问题了,对别人的意见不轻易相信。这也正是审美活动所必需的,因为艺术欣赏不仅是逻辑推理,而且带有许多主观情感因素。为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尝试了以下做法:一是学生对作品进行理解而发现美、感受美。二是学生亲身体验来发现美、感受美。三是学生通过把多种学科融合到一起来发现美、感受美。

谈初中美术欣赏课 篇10

一、在欣赏课中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

初中生刚好十三四岁,正处于由快乐、无拘无束、天真活泼转变为沉默、羞涩和严肃的阶段,他们要寻找一种新的适合表现自我意识的方式。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如果要灌输他们一种起着心灵感应作用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就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熏陶。上欣赏课时要选择优秀的、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进行充分地了解和分析,使他们了解画家的思想和为人,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得到思想教育。譬如在讲述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时,可着重分析“父亲”被太阳烤得发黑、爬满皱纹的脸、流淌的汗水、无怨无悔的眼神、稀疏的黄胡须、干裂的嘴唇,一只树皮似的满是泥的大手端着盛满水的大碗的画面,让不仅领略到写实主义的艺术表现魅力,而且明白作品中的“父亲”其实就是我们的衣食创造者,从而使学生在灵魂上受到极大的震撼,感悟到生命的真谛,从而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在欣赏课中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观赏者观赏美术作品的最初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的直觉因为受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是很有限的。所以教师课前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收集和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美术课还应该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特殊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创造潜能。例如:在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不急于讲解,可以让学生先“读”画几分钟,然后以讨论的形式,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印象,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并且通过师生共同评价的方式,创造生动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画,进一步培养创新意识。

三、在欣赏课中让学生掌握作品的意蕴和价值

意蕴是作品中的一切有限事物的无限延伸,意蕴解释是否清晰关系到能否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由于有一些作品其意蕴处于可喻与不可喻之间,教师有时很难将超越作品的意蕴揭示出来。学生又缺乏精神和生活的深度体验,要想使他们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的意蕴,就需要较长时间循序渐进的引导。例如欣赏作品《散步》,一开始学生只注意到画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张的动作,房屋、地面较特殊的绿色。经过提示,学生注意到画面突出的人物表情,红色车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等。此时教师可通过对画家个性思想、艺术观的介绍,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学生就能够理解画家为什么会画这样的人物动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方式,进而领会画家的意图,分享画家的喜悦,欣赏画家独具儿童般幻想的艺术魅力。

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判断是从内容、形式与风味,革新与继承等方面对作品的优劣作判断的。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而应该采取开放式的、多元化的判断,引导、启发学生学会自己对作品进行评价。如在评价达-芬奇《蒙娜丽莎》时,除了指出它的“优”外,还有意指出它的“劣”,如人物与背景处理不自然,似剪贴一般;受材料的限制,色彩单调、灰暗等。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明白绘画作品的判断是多元的,没有固定的结论。

四、在欣赏课中渗透作品的思想性并树立学生的理想

一幅优秀的历史作品,是深刻感人的。教师引导学生欣赏革命历史画卷时,要提醒学生通过作品的具体形象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魅力、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在欣赏中,分辨出美、丑,评价出优、劣。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如选择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作为欣赏材料时,教师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介绍作者和创作时代背景,向学生展示震撼世界的“开国大典”这个真实的历史史实,使学生感受到“开国大典”的气势雄伟、庄重严肃与灿烂辉煌,同时,又有效地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上一篇:综合艺术课程体系下一篇:诗歌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