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村学生

2024-05-23

山区农村学生(精选十篇)

山区农村学生 篇1

关键词:山区农村学生,爱上物理课,兴趣,方法,评价

虽然山区农村的学生从小就与大自然有着亲密的接触, 对自然的感性认识有较多的积累, 但是由于山区农村各种原因使得他们缺少获得学习自然科学资源的基本硬件和软件, 缺少探究性观察、实验和总结规律的引导。因此, 在山区农村爱上物理的学生比例还是较低的, 而让更多的山区农村学生爱上物理课是我们山区农村学校物理教师永恒的追求。下面, 结合自己多年的山区农村教育教学实践, 谈一些本人的看法。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虽说物理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 它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但山区农村的学生感兴趣程度却不是很高。物理需要推理, 需要各个学科的渗透, 有些现象看着是这样, 分析后, 却是那样。知识点繁多, 公式一用就好几个, 想都想不到, 转不过弯来, 学生有点畏惧。物理啊, 我爱你, 却没有勇气!作为山区农村的物理教师, 我认为可以从下几点着手提高学生对物理课的兴趣。

(1) 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 注意紧密联系山区农村生活的实际,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从新课导入还是实际例子的列举, 习题的设置, 都要尽量从山区农村生活的实际出发, 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克服对物理课的畏惧感, 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爱上这门课。例如: (1) “重阳节”到来之际, 刚好是学完“回声测距”原理知识, 可布置学生在重阳登山活动中利用“回声测距”原理测算出某山谷间距。 (2) 引入“物态变化的液化过程和液化放热”知识时, 可让学生思考:我们南方春季时常出现的“回南天”, 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这时候的天气会比较闷热? (3) 学习“光的直线传播中的小孔成像”后, 可布置学生课后到树林中实地观察太阳光穿过树缝后的光斑形状。

(2) 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 对于山区农村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例外。在通过实验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知识, 对于学生来说更加可信, 更容易理解, 更容易掌握牢固。因此, 在山区农村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 将课本上应做的实验尽量呈现给学生。

对课本上现象不明显的实验也应设法予以改进, 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如在演示“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时, 小车在斜面的初始位置和各段路程应到达的终点位置, 学生观察起来不明显、不直观。为了增加实验的可见度和直观性, 可在斜面的初始位置和各段路程应到达的终点位置面向学生侧置上不同颜色的几根粉笔, 就可达到良好的效果。再如, 按课本装置演示“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 所观察到水沸腾时的气泡数量较少, 现象不明显。如在烧杯中加入几块小瓦片, 就可大大增加气泡数量, 从而简单地解决了实验的可观性。又如在做“光的折射”实验时, 往水中注入适量牛奶, 水中的光路就可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了。

再者, 指导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课外小实验。课本上介绍了许多课后小实验, 比如, 自制温度计、照相机模型和模拟望远镜等。还可以向学生推介一些课本以外的自制小实验, 例如, 学广东河源●曾伟锋

习《浮力的应用》中的“潜水艇”知识时, 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废塑料瓶和导管制作潜水艇模型, 让学生通过有趣的实验观察了解潜水艇的沉浮现象和理解其原理。

另外, 尽量让学生动手参与教学实验。实验教学可以在课堂上, 也可以在课堂后;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 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 甚至可以让学生经常使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纸张和橡皮做惯性实验, 用一端削尖的铅笔做压强实验, 用平口玻璃杯、水和硬纸片做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 往两张自由下垂的白纸中间向下吹气观察两纸怎样运动来检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等。这些器材学生较为熟悉, 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 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大大增加。

作为山区农村学校的物理教师, 只要精心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培养和激发, 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相信就能让我们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物理课了。

二、要有科学得当的方法

山区农村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上的困难, 学习成绩和效率都不高。因此, 采取“低起点, 小步子, 高密度, 重实效”科学得当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 低起点, 符合山区农村的学生实际情况。山区农村的学生基础差的情况不能急于求成, 课堂教学起点要低, 特别是课堂训练, 对于基础知识训练应投入较多, 如果急于进行能力提高训练, 往往会欲速则不达。当然, 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之后, 适时进行能力提高训练也是必要的。

(2) 小步子, 有利于培养山区农村的学生的自信心。小步子, 就是知识的深入过程中梯度要小, 逐步提高知识层次, 可以在同一难度层面上举一反三, 大量训练, 使学生融会贯通, 然后再进入下一个层面的学习, 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愉悦, 增强成功的自信心。

(3) 高密度, 有利于山区农村的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实践证明, 对于基础较差的山区农村的学生, 特别是基本技能和方法欠缺的山区农村的学生, 课堂上精讲多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 训练是可以灵活多样的, 如课堂提问、上讲台板书、课堂练习、课后作业、阶段检测、单独谈话等。另外, 训练过程应注意: (1) 要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 有目的地训练; (2) 训练要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学生的参与度; (3) 训练难度方面应小梯度逐次推进; (4) 训练要注意科学性, 系统性, 简洁高效, 忌题海战术; (5) 要注意训练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让学生总结基本方法。

(4) 重实效, 有利于山区农村的学生成绩迅速提高。无论是教学还是训练, 是否具有实效性是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课堂教学最忌讳平铺直叙地满堂灌, 老师精疲力竭, 学生昏昏欲睡, 讲过的内容学生很难记住, 即使当时理解, 也会很快忘记。而且,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能专注听讲的时间不是很长。因此, 构建实效性课堂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课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老师担当好引导作用。

三、注重评价的多元化

新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 评价有观察、讨论、实践活动、书面测试、个人成长记录等。而在山区农村学校的实际教学中, 领导考评教师往往以试卷的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为主要依据, 因此有一部分教师就认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不足取的, 就一头扎进了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中。这种做法是急功近利,

探究式教学模式由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教授提出, 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学习, 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交流合作, 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为学生学习设置探究情境, 建立探究氛围, 促进探究的开展, 把握探究的深度, 评价探究的成败。物理学科恰恰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是主线, 结合生活实际是精髓, 在物理教学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围绕主线,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达到精髓。而教师在这种探究模式的指引下正确使用教学策略,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一、自主备课策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备课, 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备课的过程既要备教材, 又要备学生。探究式教学模式下的备教材, 不能完全按照教材内容, 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而是要根据新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重视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掌握探究方法, 提高探究能力, 从而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完成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则应围绕学生的活动过程来设计。因此, 备课过程中, 要研究教学活动安排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基础上, 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备课过程中除了备好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外, 还在每一节课前抛给学生一定的预习内容, 充分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如在准备做“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之前, 先让学生课前预习, 明确实验中要研究的问题, 组内成员进行分工, 本实验根据什么原理进行实验、需要什么器材、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电路图进行研究?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等?每个合作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 相互提出问题。当这些问题解决后, 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恰当引导策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当学生经过探究解决了一个问题时, 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成功的喜悦会让他再次产生探究的欲望, 从而激发他的学习动机。因此, 中学物理探究课堂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探究,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及时调控策略———使学生的探究具有方向性

探究课堂上, 教师虽然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但也肩负着重要任务。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

反而将学生引入了歧途, 抹杀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丧失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机会。如果在平时教学活动中, 将学生们的小制作和一些实践活动用相机进行拍照记录, 放入到他们的个人成长档案中并进行恰当的评价, 好的作品及时进行展览, 这就可大大地鼓舞他们, 他们也就会喜欢上物理课了。由此, 我认为多元化的评价与山区农村学校的学生成绩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并不是冲突的, 反而是相辅相成的。他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 又能亲手操作与制作, 可使他们自信地认为今后即便进不了大学的门, 也是木工、瓦工和电工等技工中有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领先者, 这不就是素质教育的真正意义吗?当然在多元化的评价过程中, 应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体验, 真正让他们既学题, 教师不能放任自流, 要及时调控。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 帮助学生流畅表达, 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当学生能提出问题, 解释问题有自己的思路, 均应给予鼓励;当学生的回答偏离研究主题时, 也不要给予绝对地否定, 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 教师要适时降低问题的难度, 设置低一个层次的探究点或子目标, 引导学生继续探究。例如,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时, 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标出焦点、二倍焦点, 这样在凸透镜前就出现了二点三区间:焦点、二倍焦点;三区间是二倍焦距外, 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焦点内。前半段我引导学生探究物体在各点及各区间分别成什么样的像, 而后半部分则是镜前物体移动过程中所成的像大小及位置如何变化, 学生通过探究实验, 将凸透镜各点和各区间成像情况熟记于心, 而不致将一节实验课做得七零八落。

四、动手操作策略———自主探究进一步升华

探究性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通过动手操作或实验的方式, 自己主动去发现或得出有关的结论。教师要利用好实验教学, 让学生在实验中去解决问题或得出科学规律。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的安排, 可以对演示实验进行创新设计, 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性实验, 并根据实验要求,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实验仪器, 独立进行实验操作, 探究实验结论。例如, 在教学“平面镜成像”时, 很多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认为:离镜子越远, 镜子中的像就越小。因此他们认为:物体在镜中像的大小跟它与镜面的距离有关。为了纠正这种错误认识, 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玻璃、直尺、白纸、蜡烛、铅笔等器材设计实验, 探究“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跟物体距离平面镜远近的关系”。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 自主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活动, 不仅验证了生活经验中的错误认识, 也学会了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实验的积极性, 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总之,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使教师成了课堂的参与者、协作者、引导者。学生由“观众”走上了“舞台”, 全程学习活动是积极主动的, 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落实, 而教学策略的正确使用, 会让教师在课堂上得心应手。这样的物理课堂, 学生学得愉快, 老师教得舒心。

(1.辽宁省瓦房店市第十八初级中学,

2.辽宁省瓦房店市教师进修学校)

到知识, 又掌握方法, 并体验过程。让他们在不断地创造和成功中, 保持着高昂的兴趣, 充满激情地进入物理学知识的殿堂。

山区农村的学生同样是祖国的未来, 他们充满着渴望, 让他们爱上物理课将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天空。

参考文献

[1]丁春海.如何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J].时代教育, 2008 (8) .

山区农村学生 篇2

一、矢志不渝扎根山区,积极投身教学教改

1991年8月,蒲圻师范毕业的我,若按正常情况,完全可以安排在县城,而我却出人意料地在众多亲友及同学的一片反对声中,毅然地选择了到穷偏山区毛田镇从事教学工作,而且在边远山区一干就是24年。理由很简单:知识改变命运,我想用所学的知识,让更多的农村娃走出大山!到教育组报到那天,我主动要求到该乡最偏远的“孟城小学”任教。该校有6个年级,因为学生少,成班率不高,6个年级只有5位教师,每人包一个班还有一个班空堂,所以学校决定开设一个“复式班”,我主动请缨,承担了这个复式班二年级数学和四年级语文、数学的教学任务,并兼任这个复式班的班主任。我一边辛勤工作,一边学习探索,很快就摸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复式班教学方法: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动”“静”搭配顺序合理,过程紧凑,以此来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培养“小助手”,维护课堂秩序,组织同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用手势、眼神、符号等教学手段,减少不同年级间“教”与“学”的相互干扰……一年下来,这个复式班的孩子们不仅养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团结意识,在期末测试时,还在全镇十多所小学近二十个教学班中获得了第一的好成绩。

在教学工作中,我系统地学习了农村小学课堂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大量阅览教育教学刊物,更新观念,了解信息,不断的把他人的先进经验和教法,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积极推行学生互助机制,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的学习氛围,实现个性差异互补,通过生教生、生帮生扩大交流面积。力求建立一种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活跃的学习氛围;

用“谈话式”的教学方法取代了“一言堂、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方式;

用组织讨论式、娱乐式、竞赛式的教学活动取代了单纯的交作业、改作业的评估方式,通过身边的许许多多的例子,真正让学生充满激情、愉快地学习。长年来,我立足校本教研,潜心进行教学研究,学校成立了信息技术小组,带动广大教师学习操作电脑,制作课件,收集远程教育资源。针对教学实际定期学习探讨,带动了全校教师了解前沿教育信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本领,使山区学生享受到了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距。

当十几年校长,我始终坚持上一门主课,取得了突出成绩,所任教班在期末测试中名列我镇前列,2011年岳阳县小学教学质量检测,我教四年级语文获全县第三名,论文《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利于弊及改进》获省一等奖,《建构简约实效的品德常态课》在《中外教研》发表。公开课《角的分类》获县一等奖,2006年辅导刘磊《美丽的秋天》获省征文竞赛三等奖,2012年辅导许官诚《海底热世界》获岳阳市科技创新一等奖。2012至2014年获数学奥赛县优秀辅导员。

二、爱心、细心、耐心,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牛形村山高路险,全是崎岖小路,学生上学必须步行。家住牛形村的我五年如一日,带着同路6到7个学生一同上学一同回家,不论刮风下雨,不管泥泞路滑,从未间断过一次。年龄小的牵在手中,有时学生病了,我背着走。这个冲里的学生家长用不着为孩子上学的安全操心。到学校的路要经过几条小溪和一个水库,许老师总是提醒学生不要东张西望,怕不小心滑倒。一次天下大雨,为了不迟到,我带着学生借着晨光走路往学校赶。突然发现路面塌陷,露出一个深坑,我把伞一丢,将学生一个一个地背过去,雨水打湿了我的衣服,身体瘦小的我背“小胖子”时无力的摔倒了,我把“小胖子”用尽全力一推,学生安然无恙,自己却掉进深坑右腿骨折,将患有严重静脉曲张右腿再添新伤,到现在走路脚都留下后遗症:一拐一拐的。

我校地处农村,许多学生的家长期在外务工,使学校“留守儿童”超过了60%。由于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友照看,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我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我经常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是其他老师学习的经验。“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

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

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

“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

“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2011年,我教了一个四年级,当时班里有一名叫许晓华的女孩,她上课纪律松懈,成绩很差,课下性格怪癖,与同学极不和群,而且爱与同学打架。她的这种行为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及时地对她进行了一次家访,了解到晓华这种性格行成的原因原来与她的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她从小就没有妈妈,与爸爸相依为命,爸爸由于家庭条件困难的原因,外出打工的时间较多,只留下这么小的孩子,独自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看到这种情况,我明白了,因为晓华缺少父母的爱。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总是刻意的去关照这个孩子,向其他同学讲她如何的聪明能干、如何的懂事孝顺,树立她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在工作之余尽量抽出时间给她补习功课,教给她如何合理利用时间;

生活上更是倾心而为,每逢家里做好吃的就让同龄的女儿请她回家一起吃饭。暑假期间,她的爸爸外出打工,我就把晓华叫到家里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并经常送她一些合适的衣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晓华犯错的次数越来越少,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朗,和同学相处的也越来越好。正是因为这件事,学生和家长对我更加信任和拥护。在2012年相思乡举办的“优秀教师演讲报告会”活动中,我以这件事为例,在各个学校做报告,曾让很多的学生、家长、老师为之感动。

老师们记得,近几年来,每逢周二的下午,我的电脑都会准时打开,连上网线,插上摄像头。20多个心情激动的留守儿童早早来的我的办公室,我的手机成了家长与学生热线电话,一个男孩坐在电脑前,笑逐颜开。他对着屏幕说着什么,并不时发出纯真的笑声。对许老师来说,这个叫许亚飞的学生能这样谈笑风生,那真是莫大的安慰!要知道,这个学生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曾经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对学习兴趣不大。而今,许老师让他每周与父母通过网络见面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王亚飞爱说了,爱笑了,爱学习了。这怎能不让许老师倍感欣慰!我吃得省,用得省,一件衣服都是洗了又洗,穿了又穿,但我经常掏钱给学生买文具,买饭菜。邻居的孩子卢中凤,因父母出车祸去世,年迈爷爷无力供他读书,我夫妇当“代理爸爸妈妈”,资助他从小学读到初中,从初中读到高中,现在还没有停止。

三、竭力改变学校面貌,为了山区教育的明天

2010年元旦,教育局领导说:“相思乡珠港完小校舍是危房,学生在集镇民房借读已有两年,现已征地,但矛盾丛丛,群众要求在九月份开学,你是相思人,筹建你敢去吗?”当时的我在毛田镇中心小学当校长,一般人是想方设法进城,相思乡是岳阳县最东边乡镇,比毛田镇更穷更偏,看到领导信任的目光,我毅然说:“珠港完小是我的母校,而且相思的孩子更需要教育,在矛盾丛丛的农村教育园地更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我依靠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耐心做好群众工作,自己吃住在工地上,从平整土地到高标准新建教学楼、食堂、厕所,仅仅9个月。九月份学生顺利的开学。学校改名为相思乡中心小学,我担任校长。2011年5月我校校安工程受到省教育厅、审计厅高度赞扬。为了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努力争取上级部门重视,2011年完成配套工程建设,学校工程开工后,为了节省开支,节假日课余时间,我带领男老师亲自做小工。拌沙浆、筛沙、挑砖,整整五个月(包括整个暑假)。后来在美化教学楼时,为省下一笔油漆工钱,我又放弃整个寒假的休息,自己动手,把校舍油漆一新。还四处求援,申请项目和资金,将必需的教学仪器、班班通全部配备到位。2012年新建综合楼。2013年我们千方百计利用家乡资源,依靠相思籍领导、老板爱心汇报家乡捐资30万元完善学校绿化工程,教学条件得到了大的提升、学习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连续几年来我校在县教育局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中前八名。特色工作“读写成为快乐,书香溢满校园”受到教育局高度评价。我校终于办成规范化花园式小学,成为农村小学一颗明珠。

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贫困学生,如何号召更多有能力的爱心人士对贫困学生进行帮助?我苦苦思索着。我们以退休老领导、知名人士为顾问,以政府书记、乡长为领导,多次上门拜访。2013年我利用自己堂弟博雅集团董事长许满军回家过春节的机会,反复上门婆婆妈妈的讲山区教育的落后,贫困学子的无助,许满军感动了捐资10万元,并主动联络相思籍在外领导和老板成立“相思学子爱心基金会”,今年许宝平老板捐款150万元。我从自己微薄收入中捐出2000元,首次捐款达资金200万元。暑假首次为贫困教师、学生献爱心5万元,考上重本学子奖励5万元。

四、亏欠家人,为了学子的梦想

长期站立教学,伏案备课、批改作业,加上岁月的侵蚀,身体每况愈下。每天步行往返学校,身患多年的静脉曲张越来越严重,造成手脚经常麻木,有时候正在黑板上写字的粉笔都会不时从手中掉落,每当双腿疼痛难忍的时候,导致无法站立执教,但我不仅没有请假,硬是拿着椅子支撑着身体上课。今年,我做了静脉手术,市二医院的医生再三叮嘱,腕部再也不能用力了,建议休息两个月,不然很难短时期内康复。可是,由于相思乡教师紧缺且没有合适人替代,我硬是带病坚持上课。三年前,我的脚痛得厉害,无法长时间步行,从家里到学校的路上又没有公共汽车可以搭乘,我的妻子劝我买摩托被我拒绝了,因为牵挂学生路途来回安全。妻子说我太敬业了,对家庭不管不顾,疏于对孩子的照顾,对自己的身体不负责任;

一双儿女说爸爸太辛苦了,这样的身体除了当校长还承担语文教学任务,都感到于心不忍。但是,所有的困难,所有的痛苦,我都藏在心里。我只想着教学、孩子,不要耽搁一节课,不能误了他们任何一个人。

从事教育近三十多年来,自己的父亲病逝,母亲患脑溢血卧床一年多,我都未耽搁一节课。经熟人的牵线搭桥,相思乡中心小学于2012年5月和广州市博雅教育集团结为“手拉手”联谊学校。邀请我校去签订协议,为我校音乐教室建设投入资金八万元。而就在这时,患病数月的父亲病情加重。去吧,怕父亲有意外情况,不去吧,这是学校与博雅集团第一次开展活动,还要签订协议。躺在病床上的父亲知道情况后,紧紧地握着我的手对他说:“孩子,去吧,还是工作要紧啊!”我眼含热泪去了广州。身在广州的我一天3次接到父亲病危的电话,而活动的开展使我无法离开,我毅然强忍心中的悲痛,坚持把活动开展下去。父亲弥留之际,我还在广州筹集教育资金,都没有在老人离世之际赶到身边送终,我是家中的长子啊,“百善孝为先”。当我从广州回来时,父亲已病逝了,跪在父亲的灵堂前,我悲痛欲绝。默默地说:“父亲原谅我吧。”

山区农村学生 篇3

关键词:农村学生;作文教学;校园文化;民俗文化;生活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34-01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尤为令教师头疼,农村教师羡慕城市教师的同行们由来已久。因为城市的学生学习条件优越,获得知识渠道广泛。印象中总认为城市学生写作文可随手拈来,易如反掌。认为农村学生语言基础差,阅读范围狭窄,见不多识不广。然而,农村教师并没有挖掘到身边的作文教学资源。那些洋溢着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趣味横生的校外活动;牵肠挂肚的亲情;经久不衰的民间传说;目不暇接的野外风光,都是作文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相比之下,农村学生比城市生的写作素材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何让农村学生快速作文,做到笔下有神,善写,乐写作文呢?

一、亲近自然,激发写作灵感

亲近自然,置身于美丽的山水之间,以欣赏的眼光看世间万物之可以刺激孩子的们的审美器官,引起他们的乐趣,从而激发美感,陶冶情操。“留心处处皆学问”农村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到大自然中去熏陶 。于是,常在课余时间带学生去野外走一走、看一看、闻一闻,用心灵聆听,用感官记录,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观察感知的习惯。教师要交代学生留心观察,观察要细致入微,要做到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和持久性,做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积累写作素材。自然界的花鸟草虫,美丽的风光能激起人们美好遐想,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大胆想象,并用科学,辨证的眼光全面正确的看待问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就不难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

二、体验民俗文化,丰富写作内容

我国有历史优久的名族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生成优质作文资源。浓郁的中国民俗文化情结凸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这种炙手可热的以节日为载体的风俗文化,是综合性学习的开发宝库,蕴藏着宝贵的作文资源。民俗文化类综合性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受到民族人文情感的熏染,激活学习积极的写作动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各种带有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活动相当盛行,农村存在着丰富而独特的写作资源可供师生们去开发。如果教师独具慧眼,善于提醒并引导学生最大限度与最大效度地用好这些资源,那么学生的文思定会如泉水般涌动,学生将不再苦于无物可写,而写作也终将成为一种快乐。根据长期的农村中学写作教学实践,。作为语文教师要很好的利用这种乡土文化作为教育资源。有组织、有目的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这种文化,学生通过这种体验,自然会产生情感和一种写作的冲动。教师再给予引导,这样学生的作文素材来自于生活实际,学生便可以主动、轻松地进行写作了。例如:民族地区每年的三月三、三月十五、四月八、冬至等等,都有“劳堂” 的习俗,这时教师如果组织学生到实地去领略这些民俗,做到亲身体验,这样学生的作文素材来自于生活实际,写作起来就把它当作一件趣事了。农村建房都有“叉将樑”,木匠??师傅唱到:“此鸡,此鸡,不是我要你鸡,是鲁班仙人要你印樑鸡,一印印樑头,子孙代代得封侯……”随着鞭炮声,房樑徐徐升起,一阵阵“斋粑”从天而降,这时,男女老少争相哄抢。这种场景如果学生在场,要他写一篇作文就不再是难事了。农村逢年过节都有很多的民俗活动,如:“多嘎楼”,“多耶”,“刚古”等,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让学生去参与并仔细品味其真髓,对作文写作有极大的帮助。最质朴、最淳厚的农村风俗习惯也是写作素材之一。过年去拜土地公、六月六杀猪求雨;平日里的走家窜户,体现出的淳朴、友善;红白喜事的自动帮忙体现出的团结、和睦,教师都应指导学生以各种方式记录下来,都可以充实写作的素材。有的同学提笔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究其原因,便是在积累上下过功夫,材料储备丰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才会逐步拓宽学生认识社会,感悟人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从中获取写作素材,积累创作灵感。

三、开展校外活动,提炼写作素材

农村每天都能欣赏到的农村田园风光,春夏秋冬景色各异,学生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些都给了他们以美的熏陶,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学生参加校外活动有利而无弊,一可强身健体,二可体验劳动的艰辛,三可培养团队精神,四可获得在教室里无法获得的知识,通过参加校外活动后写出来的作文有一种真情实感,让读者感到亲切,我们现在当老师的想起二十年前的野外活动来还记忆犹新。例如:到小溪边抓螃蟹、到山上吃杨梅等等。所以,农村中学应该利用农村的自然条件,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提前下,多开展些野外活动,比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些捡茶叶、插秧、春夏游、种树等等,只要经常开展和学生经常参加类似活动,学生何愁没有写作的素材。再加上,农村学生经常参加家庭劳动,或多或少地积累了很多的写作素材,只要教师注意挖掘,让学生尽情地发挥,学生的作文便可以有东西可写了。所以,“留心处处皆学问。”农村学生有着城市学生不具备的最原始、最本能的农村生活体验。如:每年春秋的田间劳作;男孩子的割草砍柴、打雪仗、女孩子的捞虾、刺绣;留守儿童的孤独与苦闷,这些属于农村学生特有的经历,将是他们终身难忘的财富。

山区农村学生 篇4

过去20年时间里,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重视就有问题的呼吁,包括普及义务教育,解决农村孩子失学问题,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让更多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等。可现实却令人失望,我们看到,农村的义务教育普及存在的问题超乎我们的想象,初中学生的辍学率很高。截至2009年底,未实现“两基”的省份有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从2010年云南省教育事业统计反映的现状看,小学涉及的地方较多,涉及面广,各地差距太大。小学入学率:有7个州(市)、41个县(市、区)低于99%。初中入学率:1个州、2个县低于95%。在校中小学生辍学率太高,需要深思。小学辍学率:7个州(市)、29个县高于1%。初中辍学率:2个州、16个县(市、区)高于3%,6个州(市)、62个县(市、区)高于2%。残疾儿童入学率在80%以下的有2个州、16个县(市、区);另外,80%~85%的有4个州(市)、22个县。这说明还有较多地区辍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义务教育工作存在较大隐患,辍学率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辍学率较高的地区,少数民族占的比重较大。

二、农村山区中小学生辍学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方面的原因

1. 学校远,条件差,没有双语教学

据笔者对云南省某县农村中小学的调查得知,县里有四所高中,而其所在地都在县城附近;每个乡镇上只有一所初级中学;一个村委会只有一所小学。很多学生家住山区,学校离家特别远,从读小学开始就要住校。这些住校小学生的年龄只有六七岁,生活不能自理,离开父母让他们无所适从,家长也不放心,导致山里读书孩子的年龄都比较大。山里这些学校硬件设施较差。教室大多是土木结构的楼房,人在上面走,灰在头上留。没有电脑、多媒体教学设备,只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沉闷的教学方式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是少数民族,刚入学听不懂普通话,但学校没有双语教学,部分学生因此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开始厌学逃学。

2. 教师教学水平低

第一,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是代课教师和以前的中专师范毕业生,他们的学历普遍偏低。2009年我国中小学代课教师达40万人,广西、西藏、贵州、云南等省(区)小学代课教师比例均超过20%,代课教师的大量存在和公办专任教师的严重短缺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与健康发展。第二,农村教师工资水平低,生活条件艰苦,很多岗位留不住教师,教师对自己的事业缺乏热心。第三,教师每天的工作量过大,除了教学,根本没有精力再去管学生其他方面的事。

此外,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不够,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不足。表现在有的山区学校只有一个教师,自己管自己,放松懈怠,无人监管。很多教师家住农村,下课后忙着回家种地,除了上课没有更多时间和学生交流,对学生管理不足,使学生自由散漫,无心向学。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1. 部分农村家长不重视教育

学生所学知识无法适应农村生产、生活实际,使得农村教育长期以来陷入“学非所用”的怪圈,使家长认为学无用处。有的家长认为,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工资也不比农民工高,所以“读书无用”的思想在农村肆意蔓延。弃学经商或打工,对那些急于摆脱贫困或只顾眼前利益的家长以及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2. 家庭经济困难

虽然现在中小学学生免去了学杂费,但离学校远的学生不得不住校,其家庭每个月要承担几百元生活费,这对农村家庭来说还是很困难的。特别是西部农村家庭,两个孩子加在一起就是一笔很大的支出,这让部分家庭无力承担。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1. 教育制度不完善

首先,是招生制度不规范,受现在部分学生只要家里有钱,即使分数低,也能出钱买分数上本科、上名牌大学的影响。其次,还受社会腐败分子的影响,有关系的学生毕业后不用努力也能找到工作,而自己的家庭没钱、没关系,即使毕了业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这些中小学生会对自己未来就业失去希望。

2. 受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确实很严峻,每年都有几百万大学生毕业,总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累积下来就有很多人处于失业状态。本来农村较之城市,能考上大学的学生比例就不高,好不容易考上又找不到工作,这让农村的家长和学生都失去了学习信心。

3. 受社会不良因素的诱导

在商品经济初步发展的地区,做工、经商等社会诱因是造成学生辍学的主要外部原因。

由于生产活动对于科学技术和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高,加之管理不善,一些乡镇企业和个体户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非法雇用童工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农村一些商贩利益熏心,不顾国家法律,秘密向学生出售不健康书籍,让学生进电子游戏室、网吧等,使不少中小学生沉迷于游戏而荒废了学业。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许多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易显得迷茫而不自信,同时又封闭自己,农村辍学中小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很明显。具体表现为:一是许多中小学生意志力薄弱,承受不了学习上或生活上的困难,再加上学习压力大,很容易选择辍学。二是部分学生由于自身智力水平低,无法适应和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还有部分残疾儿童,在学校受到歧视和不平等的待遇,因难以忍受而选择退学。三是部分初中生心理扭曲,认为在为父母或为老师而学习,甚至认为在为别人而活,因此容易选择上网、吸烟和拉帮结派等叛逆行为。农村中学一般都没有心理咨询老师,这种情况只能是听之任之。

三、控制山区中小学生辍学的对策

(一)加强学校管理

1. 改善学校环境

加大学校投入,狠抓学校建设。教育事业要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协同和支持,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先进个人、人民群众伸出援手,帮助修缮学校,让山区学生也能在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中接受科学文化知识。为农村中小学引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和科技知识,把外面的世界与学生拉得更近,增加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其学习动力。

2. 加强对教师的管理

学校可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区和所有的条件,在现有的国家有关规定下,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定或条例,来约束教师不规范的行为,加强教师责任感。设置一定的奖金,对管理学生认真、负责,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师进行表扬并给予物质性的奖励,以此促进学校对学生的优化管理。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当地学校应引进双语教师进行教学。

(二)加大宣传力度,引起农村家长对教育的重视

加大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介形式,广泛深入宣传《义务教育法》等与青少年有关的法律法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树立义务教育不仅要使学龄儿童“全体入学”,而且必须学完规定的年限的观念,对造成学生辍学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情节严重的进行法律制裁。此外,更需要让家长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在21世纪没有知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农村的孩子不仅仅要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更需要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才能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好。

(三)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扶持力度

1. 完善教育制度

国家要进一步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虽然国家在义务教育方面出台了优惠政策,深受广大农村师生的欢迎,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招生工作,彻底制止乱招生、滥招生、委托招生,有钱可以择校上高中、上大学的腐败现象。对此,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实现义务教育蓬勃发展。关注残疾儿童的教育,让他们在一个和谐氛围中健康成长。此外,加大对农村的扶贫力度,要防止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2. 增加就业岗位,制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学习环境

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提高教学质量。一些偏远山区小学严重缺乏教师,一位教师承担一个班所有的课程,不仅要教语文、数学、英语,还要教体育、音乐、绘画等。这样全能的教师事实上很难找到,但限于当地的条件,教师只能赶鸭子上架。由此可见,教育相关部门应到一线调查,适当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另外,农村地区学前教育严重不足,一些小学生入学后不能适应并尽快融入课堂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差。要解决这一问题,需加大学前教育的办学投入力度。

3. 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力度

(1)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

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不仅没有高于生活条件好的地区教师的工资,反而低很多。这是很多支教教师“逃跑”的主要原因。所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和实际待遇,使其实际收入高于各行业的中上等水平,是吸引人才到农村和边远地区支教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

(2)设置特定资金用来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

以前的民办教师和中专师范生为农村中小学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没有他们的坚守,就没有新时代的农村教育。如今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他们需要政府和学校的支持和帮助。设置特定的资金,加大对山区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文化知识水平,使其了解国家对教育的改革要求和发展方向,增强农村教师队伍搞好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让他们能更快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挑战并积极投入到战斗中去。教师有了热情,学生自然会受到感染,从而积极学习。

(四)家校联合,做好对孩子的引导工作

学校和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成长,不仅要关心学习,更要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要做到“三早”:早发现、早预防、早解决。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认真学习、逃学的现象,学校要及时了解学生目前所处的状况,以学生为本位,帮助其解决问题,改正错误,屡教不改者要联系家长,一起商量解决办法。家长不能因为自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给孩子太大的学习压力;而学校也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不能因为升学率和重点率给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而要让孩子感受到在学校学习的快乐。如果真正做到这些,农村中小学辍学率自然会随之降低。

总之,山区中小学学生辍学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一起努力,才能将辍学率控制到最低点。

参考文献

[1]熊丙奇.体制迷墙——大学问题高端访问[M].四川:天地出版社,2005.

[2]张明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生非经济因素辍学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5):51-52.

[3]吴才.农村中小学生辍学谁之过[J].中国老区建设,2008(10):59-60.

山区农村危房情况的调查 篇5

岚皋县扶贫办丁世才 吴应田

一、基本情况

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是偏远落后县份的缩影,据统计:全县贫困人口 6.6万人,其中有1100户,4.5万多人属移民搬迁对象,搬迁的原因有路、电、讯、视不通,就学、就医不便,生产、生活困难的问题,但绝大多数都是住房困难,不是无房就是危房,这类情况占到需搬迁户的80%以上。

二、农村危房成因

出现农村危房的客观原因有两条:一是房屋结构问题。全县农村住房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农村经济有了突飞猛进,出现了建房热潮,农村住房得到普遍新建,但当时的标准较低,可以说全部是土木结构房,几乎没有砖混房,到现在房子都在三十年左右,土木结构房的寿命到期了,凡是土木结构房90%都 是危房,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二是新建房选址随意性强。近十年有了移民搬迁政策,高山户有一部分向低山沟、河、路边移动,使公路沿线人口开始密集,可是由于平地少,对宅基地选址不严,新建房的地方大多是过去不敢建房的地方,搬迁心切不管沟有多大,坡有多高都敢建房,加之农户资金缺,政府投入少,河堤,档墙不牢固,为危房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产生的主观原因有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因为家庭成员因病因残造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力建房和无力维修住房,导致无房或所住房屋成危房,这是造成无房户和危房户出现的主要原因,其比例约占全部无

房户和危房户的60%以上。其二是因为家庭成员智力不高或文化素质低,经营能力不强,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劣势,收入低,家庭经济困难造成无住房或住房成危房,这种原因造成的无房户和危房户约占无房户和危房户总数的10%左右。其三是因灾造成的无房户和危房户。我县是山洪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区,每年的灾害都会造成一些居民住房受损。其中一些经济困难的灾民因无力维修住房造成无房或危房。这种情况约占危房户和无房户总数的20%左右。其四是因为本身好吃懒做造成无房和危房,这种情况不多,约占其总数的5%以下,一般发生在单身汉身上。这些人长期好逸恶劳,东凑西拼过日子,住房长期不管,任其损坏、倒塌,时间一长,自己就成了无房户或危房户。其五就是一些举家长期在外务工人员,他们原有住房,但长期无人居住,家中房屋因失修或成危房或倒塌。这部分人也不多,约占无房户和危房户总数的5%左右。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是农村危房改造的方向定位“只建不改、以建代改、脱胎换骨”。从全县的危房形成原因上看,农村危房改造成本高、又没有从根本上除危的技术措施,改造后延长不了多少土墙的寿命,改造很不划算,农民难以接受,使资金浪费,且多数危房户根本没有改造价值。建议,启动实施“土换砖工程”,把土木结构房通过3-5年建设,全部改建为砖木或砖混结构房,使农村住房水平和质量有一个大的提高。

二是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有效的金融扶持和财政补助、奖励政策。进一步研究在农行、发行、信用等金融部门建立农村建房专项扶持贷款

资金,搭建农民建房融资平台。

陕北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调查 篇6

8月初,记者驱车前往陕西省府谷县采访,快到王家墩乡政府的时候,我们首先被山上的景色震惊了:夏末季节,远处山头的土地一片荒芜,几乎看不到绿色!身边少数田地里的庄稼更让我们惊讶:就要立秋了,山地上的玉米不到二尺高,糜子不到五寸!当地的农民说:由于天旱,今年王家墩又是一个大灾年!

府谷县是陕北的一个贫困县,当地许多农民依然生活在缺电缺水、出行不便的山沟里或塬畔上,因此,改变居住环境就成了这些地方新农村建设的头等大事。

“新农村”里少人烟

记者与王家墩乡的三名干部一起来到该乡建设新农村示范点李家焉行政村。接待我们的是李家焉自然村71岁的村支书杨外信。

杨外信告诉记者,李家焉两个自然村共有284人,但现在留在村里的常住人口也只有83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是另外一个自然村杨家沟村。杨家沟原先170多人,现在只有60口人。建设“新农村”用的是国家扶贫移民资金,准备投资60万元,盖30套房子,把住在沟底下的杨家沟村人搬迁到山上来。现在地基已经铲开了,具体什么时间动工盖,他也说不准确。

说到搬迁的事儿,杨外信显得很淡漠。他说,两万元盖一套房最多也就是个主体,内工、门窗要花的钱都得农民自己出,现在呆在村里的人吃饭都成问题,到哪儿寻钱去?

杨外信说,李家焉自然村过去是人不多光棍多,114口人有30多个光棍,当过村长的人都找不上媳妇。现在是钱少、粮少、人更少了,全村只住着33口人!今年的灾荒已经遭下了,有劳力在外打工的人家还好说些,那些没有依靠的人怎么度过这个灾年是个大问题。

在场的一位70岁老人拿起了一个很大的玉米面窝窝头对记者说:“明年春上我们能吃上这样的窝窝,就不怕了!”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目睹了一场令人心酸的“交易”:一个走村串户收废品的人路过李家焉村,该村一个老汉拿着5个类似矿泉水瓶一样的塑料瓶子,打算以每个7分钱出售,但是收废品的人每个只给5分钱,双方僵持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这笔买卖没有成交,就因为1毛钱的争议。后来,收废品的人走了,老汉则把那几个塑料瓶子宝贝似地收藏起来。

记者前往王家墩乡的路上,在武家庄乡段黄河边的一片百亩左右的河滩上,看到了几十套没人居住的房子。这些房子显然是通过统一规划建起来的,都是砖混结构,主体已经完成了,但绝大多数没有做内工,门窗大都用砖干垒着。

路人告诉记者,这是几年前政府修起的“移民新村”,从建起来就没有什么人搬进来住过。记者把这个“移民新村”仔细看了一遍,发现只一套房子好像有人烟。

带着疑问,记者专程赶到了武家庄乡。一名乡政府干部告诉记者,这个“移民新村”叫川头新村,2000年左右建成,是为本乡生存条件很差的园则迪川头两个自然村整体搬迁而建的。没人入住大体上有三个原因:一是原来居住在园则迪川头两个自然村的近700人,近几年走得剩下不到200人,又大都是老弱病残者,难离故土;二是两个村的村民太穷,多数做不起新房的内工,也修不起门窗,因此搬不起家;三是“移民新村”建在没有任何防护的黄河滩上,说不定一场大水就会被夷为平地,想搬的村民也不敢搬。

记者从武家庄乡政府提供的一份移民资料上看到,2000年到2003年,全乡8个村开展了移民工作,共284户,1325人。但是,真正有多少农户搬迁,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

返回的时候,记者穿过了乡政府所在地的武家庄“移民新村”,按说这应该是该乡移民工程最闪亮的“新村”了,但是,我们发现这个2003年建成的“新村”,目前的入住率只有30%左右,大部分的房子也都空着。

前园则村的渴望

前园则是府谷县墙头乡的一个行政村。墙头乡地处府谷县东北部,黄河沿乡而过,拥有耕地13900亩,其中有7000多亩水浇地,是府谷县拥有水浇地最多的乡镇,也是最具有“田园风光”的一个乡。

前园则村村支书李鹏元家是一座上世纪70年代建起的农家小院,窗棂上的油漆很多已经脱落,显得有些陈旧。

李鹏元告诉记者,前园则村在墙头乡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近几年,由于国家免去了农民的各种税费,加之当地农副产品市场的兴旺,村民们从种植业中已经尝到了很大的甜头。虽然村里真正有大积蓄的人并不多,但论起生活水平来,也算小康了。现在,村里的劳动力基本都在地里干活,一般人是不出去打工的。

提到建设新农村,李鹏元一下子来了劲头。他说,建设新农村的事,全村人都知道了,乡里和县上已经把前园则村作为全县首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村,这是村民们的大喜事。前一段时间,县城建局请了外地一家设计院已经来村里勘测过了。

在李鹏元的心里,对前园则村的未来是有初步设想的。他说,由于村民们普遍采用了比较先进的科学种植方法,加上特殊的地理条件,前园则村种植的瓜果蔬菜等农作物,不仅上市早,而且品质也远远超过了塑料大蓬里生长的作物,因此,在价格上具有很大的优势。这几年村民富起来靠的就是果蔬产业,这也是前园则村建设新农村的基础。

现在前园则村的村舍大多数是30多年以前建起的,李鹏元设想将全村搬迁到即将建成的沿村而过的公路边上,统一规划,为每户人家修建一处两层小楼,二楼住人,一楼统一做门面房,使这里在将来成为一个有特色的农贸市场,逐步打出前园则村农产品的品牌。至于旧村农舍则全部拆除,几十亩土地全部复耕变为水浇地。

说到搬迁费用,李鹏元掰着指头算了一下,每户拆旧建新需要10万元,全村搬迁到新村里至少需要1100万元。但是当记者问1100万元的巨额资金从哪里来时,李鹏元看了一眼跟随记者采访的乡政府的王秘书,不大有把握地说,村上和乡上肯定没有这么多,县上大概会想办法吧。

个人出资建新村

从府谷县城出发沿神府一级公路到达新民镇段后,记者拐进了一条山沟。在沟底,我们碰到了新民镇芦草畔村村民刘润羊,他是芦草畔新村建设前期工程的施工负责人。而投资建设芦草畔新村的则是府谷县保榆煤焦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彪。

刘润羊带记者来到芦草畔新村的建设工地。这是一块平展展的土地,大约有50余亩。刘润羊告诉我们,这是刚刚用推土机铲平的,新村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是80套内设楼梯的两层别墅式住宅,每套住宅的使用面积320平方米。同时,还将建设与

之配套的中心街道和绿化娱乐休闲园区。

随后,刘润羊又带着我们爬上了新村村址旁边的一个荒芜的山头。他说,平整这个山头也是芦草畔新农村建设工程的一部分,首先给有130口人的芦草畔自然村修出200亩基本农田。将来把山下矿井里的地下水抽上来,这里就是一片旱涝保收的水浇地了。

在一个山头上,记者看到了对面山崖上的原来的芦草畔村,远远看去,村子里基本没有什么住户了,大部分是被遗弃了的土窑洞。我们走进村里,在村西头找到一家农户,家里住着老两口,男主人告诉记者,现在在村里居住的人不到全村人的20%,而且都是些老弱病残。有劳动能力的轻壮年包括妇女们都到山下的煤矿或者焦化厂里做工去了。为了干活就近,许多人都在打工的煤矿或工厂附近搭建了简易房子全家搬了下去。我们问老人,知道刘彪要在山下新建一个芦草畔村的事吗?老人说知道,还说:“那是大好事呀,不过几时修建起来呢?”

在府谷县城,记者见到了刘彪。

刘彪的头发梳理整洁,略有点花白,看上去更像个中年教师。今年53岁的刘彪出生在芦草畔村,由于家境贫寒,上小学期间就辍学了。他当过泥瓦匠,在小煤窑挖煤当过炮工。刘彪告诉记者,在井下挖煤那几年,他从一个井下矿工开始,逐渐懂得了煤矿的生产、管理和经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刘彪在芦草畔村的山脚下办起了一座煤矿,开始几年吨煤坑口价只能卖十几元,有时还卖不出去,常常负债经营。1999年以后,煤炭市场兴旺起来,煤矿也值钱了。他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把原有的煤矿生产能力从10万吨提高到了15万吨(今年底可以达到30万吨),并于2001年成立了一个煤焦公司,进行煤炭的深加工。

记者想让刘彪透露他现在有多少钱?他没有正面回答。不过,他轻松地告诉我们,建一个芦草畔新村的钱,自己是不用借债的!

说起建设芦草畔新村,刘彪强调他并不是赶时髦,而是很早就有了这个想法。他说,他的煤矿可以开采30年,现在芦草畔村民们只要在他的企业里干活,不用种地也能过个好日子。但是,30年以后怎么办?现在不考虑芦草畔村的后路,到时候就怕来不及了。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对芦草畔村未来着想,否则良心上也是过不去的。

记者问到建成芦草畔新村最终需要多少钱时,刘彪回答:“初步预算1000万元,不够再加,总之花多少算多少,我全认!”

山区农村学生 篇7

一、创设语境, 激励学生“敢说”

生长在边远山区农村的大多数孩子, 由于家庭 (大多数学生由于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低、知识面窄、见识不广, 往往没有认识到从小训练孩子说话能力的重要性, 致使孩子从一开始在说话能力方面就存在很大的缺陷。) 、社会环境、生活条件、留守儿童增多等因素的制约, 导致大d部分山区农村孩子在课堂上都不大敢说话, 口头表达能力较差。因此, 为了激励学生敢说, 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创设良好的“语境”, 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大胆发言。首先, 教师要在课堂内外与学生多接触, 在充分了解学生口语能力的基础上, 对一些表达相对比较差的学生, 采取鼓励性的谈心, 讲清楚口才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由我怕说到我想说, 要适时抓住这个契机, 课堂及时提问, 给他们创造在众人面前说话的机会, 一旦有所进步, 便不吝啬鼓励, 让他感到成功的喜悦。其次, 教师要努力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 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胆大发言。另外, 教师还应常在课间活动时或活动课上利用良好的机会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诱导, 与他们在游戏中沟通, 讲一些熟悉的人和事, 久而久之, 最怕发言的学生也敢在课堂上举手发言了, 使学生敢说话, 而且敢在众人面前说话。

二、发展思维, 使学生“能说”

说话能力是思维能力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和思维能力是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加强口语训练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而思维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思维训练和说话训练应该是同步进行的。在语文教学中, 复述便是进行思维训练和说话训练的一种好的形式。既能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又能锻炼思维, 在指导学生学完一篇课文的基础上, 让学生放下书本, 进行理解和记忆性复述。可以简单复述、创造性复述、内容提要简述、听取别人复述后复述、也可以多人接力复述等, 这既能促进学生记忆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又可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想象能力, 说话有条理, 用词正确, 提高逻辑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学生会想, 会思维, 也就能说了。

三、培养说话技巧, 让学生“会说”

“敢说”是前提条件, “能说”是基本要求, “会说”才是终极目标。在“口才发展训练”中教师应重视在对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要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连贯、完整、有主题、有条理、有层次、语词丰富、描述具体的语言表现力。如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会说”呢?

1. 教师要做“会说”的典范。

教师的话说得如何, 直接影响着学生。为了让学生把话说好, 教师的语言交际应成为学生的模仿标准。在课前准备时, 我把课堂上要说的话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来备。哪些话该加重语气, 哪些话该放缓语速, 抑扬顿挫、表情动作都要严格把握。上课时做到口齿清晰, 用词准确, 同时恰当运用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说话的技巧。

2. 多形式的训练。

课堂口语训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每一种都有其阶段性和针对性的特点, 如果应用得当, 将会起到良好的作用。下面就此谈谈笔者的一些尝试。 (1) 新学期的自我介绍。到一个新的环境里, 教师渴望了解学生, 学生也渴望了解老师, 这为口语训练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我的做法是利用1~2节课的时间, 让每个学生介绍自己的姓名, 并说出取这个名字的原因, 再谈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2) 品味语言, 模仿创作。在初读课文的时候, 我往往根据课文的需要, 精心设计1~2个问题, 在学生朗读之后, 及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看法。尽量让学生多说, 尽量让学生评议, 我从不越俎代庖, 让说话匆匆而过。这样的回答, 既能使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理解, 又能大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 指导学生贴近生活, 让学生有话可说, 他们才会说。例如, 春天来了, 我带领学生走进自然,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春天的景物入手, 观察花草树木、田地山川、河流小溪和各种动物, 寻找春天的特征。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 比较容易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春天, 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果然在交流中, 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发言, 有的说:“春天来了, 小溪里的冰雪融化了, 沉默不语的小溪又唱起了那首古老的歌谣———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作文源于生活, 说话也如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当地农村的自然资源, 指导学生学会贴近自然, 学会体验生活, 为说话训练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

另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聊天训练、课本剧表演训练、访谈训练、导游训练等多种活动形式, 让口语训练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较好较快地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使学生敢说、能说、会说。

摘要:贫困边远山区农村的小学生受生活环境、语言环境、教育环境影响, 语文成绩普遍不理想, 表达能力较差, 大部分学生都有个通病, 就是在课堂上、在公众场合不敢说话、不会说话、不愿说话。针对这一现状, 我从语境、思维、技巧三方面进行了“口才发展训练”, 让大山里的孩子也敢说、能说、会说。

高原山区农村公路选线问题 篇8

关键词:高原山区,农村,公路选线,生态,地质地貌

0前言

随着我国不断增加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的投资, 高原山区的农村公路选线工作就成了该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高原地区, 坡陡流急、山高谷深、地形较为多变复杂;河流的水位变化较大, 给该地区的公路选线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但是清晰的山脉, 不是横山越岭, 就是顺山沿水, 给公路选线工作指明了方向。

1 高原山区的地质地貌特点

高原山区的地貌主要分为山岭地貌和重丘地貌, 而山岭地区和重丘地区有着气候、高差垂直差异性大, 地质、地形复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山岭地区和重丘地区的地形以河漫滩、陡坡、台地、鸡爪形为主, 在纵向上高差较大、地形起伏较为明显, 地质地貌非常复杂, 水系和山脉的走向明确, 地上自然横坡陡峭。

2) 地质较为复杂。危害性地质状况较多, 例如积雪冰冻、沼泽、软基、泥石流、顺层边坡、崩塌、滑坡等。

3) 水文的影响较大。河流的流向不稳定不规则, 对河岸边路基经常会造成不规则地冲刷。与此同时, 季节变化对于河水径流量的影响较为明显, 在夏季, 因为河水的径流量大, 河床较为崎岖陡峭, 对路基形成的冲刷较为严重;在冬季, 降水量少, 河水径流量较小, 因此, 对岸边路基的冲刷破坏较小, 但是冬季常有积雪冰冻的现象发生, 这给人们的行车安全带来了较大影响[1]。

4) 垂直气温的变化较大。在这类地区, 由于海拔高度的不断提升, 夜间和白天的温差变化较大, 经常会出现一座山同时存在四种季节, 相邻地域内天气状况不同的气候现象。

在山岭地区以及重丘地区进行公路的修建, 由于该地区的原始植物较为丰富, 在公路修建时会对该地区的植被与地貌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进行公路建设的选线工作时, 应对山区的地质、地貌、地形进行详细地勘察分析, 进而加以充分利用, 以求最少的工程施工量以降低对该地区的环境与生态的破坏, 并且降低工程的成本, 这是高原山区道路选线工作的指导性思想[2]。

2 路线布设的原则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在高原山区的农村进行公路选线的工作时, 应遵循下列有关路线布设的相关原则。

1) 路线布设的平面线形要充分地利用高原山区的地质地貌特征, 尽量达到相关规范的要求, 对于一些特殊地段, 在使用要求得到有效保证的前提下, 可以适当地降低有关的技术标准, 但要增加由于安全保护的配套设施。

2) 在进行高原山区农村的公路选线工作时, 要科学合理地处理横向、纵向、坡度三者间的关系, 做到横向稳定、纵向顺适、坡度合理。

3) 必须使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度得到有效地保障。

4) 应对道路沿线存在较差地质地段进行仔细地探勘调研, 明确掌握该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 避免较差地质地段, 使工程合理且经济[3]。

5) 在进行高原山区农村的公路选线工作时, 应尽量使周边的自然景观和布设的线路相协调, 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6) 在积雪冰冻地区, 应尽量在阳坡上进行道路路线的选设, 以降低冰雪冰冻对道路和行车安全造成的危害。

7) 科学合理地选设路线控制点, 比如山岭垭口、沿线城市或村镇等。

8) 尽量避免对原有建筑构筑物的影响, 比如一些重要结构物、高压线塔等。因为在道路工程的建设中, 一般会对影响道路工程的一些构筑物进行搬迁或拆迁, 这会增加工程造价, 增加工程的任务量与难度[4]。

3 高原山区农村公路选线的方法

要达到预期的目标, 将高原山区农村公路的选线工作做好, 在进行场地踏勘的工作时应坚持多比、多问、多看、多跑, 以更为全面地掌握搜集第一手的资料并广泛地征求来自各方的不同意见进行综合地分析研究, 同时还应将路线类型进行明晰地分类, 进而才能够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高原山区的农村公路, 依据路线经过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 可以分为山脊、沿河线 (或沿溪线) 、越岭线三种类型。

3.1 越岭线

越岭线指的是那些为到达路线的终点而必须要翻过山岭的道路路线。在进行公路越岭的选线布线时, 应对展线选择的方法、垭口的海拔以及垭口的位置等进行终点的分析研究。

1) 垭口的位置。应选择道路一定要路过的山岭山脊高程的最低位置作为道路路线的垭口, 可以适当地挖深垭口的路堑, 以降低垭口的高程, 减缓道路的坡度, 缩短道路的里程, 提高路线的各项指标。作为道路选线工作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垭口的选定是道路路线选定最为关键的一个控制点。

2) 垭口的高程影响着路线的距离。要想使路线的长度合理经济, 较高级别的公路路线选定可以使用隧道穿越的形式, 但是这种形式的选线工程建设成本较高;对于那些标准较低的道路路线选定, 在翻越垭口的路段应对垭口进行细致地观察研究, 若厚度适当可以将垭口深挖, 以减少路线的长度, 进而获得良好的纵向线形;若翻越的垭口属于宽厚类型的, 不能对垭口进行深挖, 因为这会极大地增加施工工程量并会增加边坡处置的难度[5]。

3) 垭口两边路线的布设。在海拔高并且常有积雪冰冻情况发生的垭口, 应尽量在山地阳坡面进行垭口两边路线的布设工作, 并将高原海拔高程拆减以后最陡、最大的纵坡为标准对纵坡进行有效控制并对平面进行调整。当阳坡面比较短的时候, 可以使用回头布线的方式以取得有效距离, 进而克服高差。在进行高原山区农村公路的选线时, 平均纵坡、连续坡度、坡长、坡度都不能超过规范数值。在进行回头布线的平面设计时, 应尽量避免使用规范中的极限指标。

在高原山区农村公路的越岭路线选定时, 应多使用回头布线的形式进行道路路线的布设。回头布线的位置要在对路线场地进行实地踏勘以及对已有地形图的分析后继而决定的, 然后再用罗盘仪或者水手准, 在实地从上到下地放出合适的纵坡路线与之进行衔接。回头布线的最佳地形是平缓的山包、山梁以及山坡, 在进行路线选定时, 应对这类地形进行充分地利用, 这不但能够有效地降低工程量, 而且能够使上线与下线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 以确保路基的稳定性。回头布线是条件有限时的次优选择, 因此, 要最大限度地拉长路线之间的距离, 并减少回头的次数, 尽量避免同一坡面路线的重复频率, 降低上线与下线间的相互影响、减少支护设施的布置。

3.2 沿河 (溪) 线

沿河 (溪) 线指的是沿溪流或河流流向为道路路线的走向并直通目的地的道路路线。在进行沿河线的选择时, 应对跨河地点的选择、路线线路的高度以及河岸的选定进行分析研究。

1) 河岸选定。在对道路路线进行实地踏勘后, 根据所掌握的情况, 应将路线选定在水文地质较好、有可利用的台地、地形较为开阔的河流或溪流一岸, 进而减少构筑物和土石方工程;在高寒地区因为常有冰冻积雪的情况发生, 因此, 路线应选定在迎风和阳坡的一岸, 以提高该路段行车的安全性。同时路线应选定在居民点较为密集、村镇较多的一岸, 以使道路发挥更好的效益[6]。

2) 线位的高度。在对水文情况有较好地掌握并完成实地调研后, 除了有可以利用的台地外, 还应将路线设置在免遭洪水侵害的高度之上。但是也不能设置在相对高程过高的位置, 以使路线的纵向面和横向面的线形平缓、顺直, 取得较高的标准, 与此同时也能有效地降低土石方工程的工程量, 并利于在沟口直接跨过主河道。安全防护工程不应复杂、太高, 因为一旦路基发生损坏, 对防护工程的抢修修复工作易于开展。当应强化防护设施, 避免遭受洪水侵害, 以确保路基的稳定。减少耕地占用量, 做好后续的废方处理。

3) 桥位的选定。当路线因地质、地形条件有限需要换岸建桥的时候, 桥位应该选择在河滩较高较窄、河床地质较好、河道稳定顺直的河段上, 同时还应对桥头以及桥位路线布设的问题进行充分地考虑, 否则会导致增加桥体建设工程量、标准低或者线形差等情况的发生, 进而对整体路线的布局产生不利影响。

3.3 山脊线

山脊线指的是大致上沿着分水岭进行布设的线路。山脊线一般有着桥涵结构较少、地质水文状况良好等优点, 但是也存在着水源匮乏、工程材料短缺、同居住区距离较远以及线为相对高程较高的缺点。是否应采用这种方案, 应对以下几方面条件进行考虑。

1) 分水岭方向不应同路线总方向偏离太远。

2) 分水岭的平面不应太过曲折迂回, 竖向上各个垭口之间不应存在悬殊较大的高差。

3) 各控制垭口之间的山坡应有较好的地质状况, 地形不应过于凌乱陡峭。

4) 上下山脊之间的引线间应有适当的地形用以过渡利用。

一般情况下, 条件完全符合以上规定的分水岭数量较少, 因此, 距离较长的山脊线并不多见。一般是作为山腰线或者沿河线的局部越岭线以及比较线两边路线的衔接而出现。在决定使用该方案以后, 应解决好山脊线布设的问题。因为山脊线一般都是沿着分水岭进行延伸的, 大致的方向已经确定, 在进行布线时应将以下三方面的问题解决好:控制垭口的选定;各控制垭口之间路线应布设在分水岭哪一侧;路线中点的控制。[7]上述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的。

4 结语

由于资金的投入有限, 因此, 高原山区农村公路的选线应遵循经济、合理的原则, 在总体上应减少工程的成本, 有效控制工程的施工量, 优化路线的布局, 使其达到相关的技术标准, 满足安全基本的使用要求。从而制定出运营安全、经济合理的高原山区农村公路选线方案, 最终促进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发展, 使宏伟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得到有效地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王佐.高原山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 2011.

[2]甄晓云, 阮旭伟, 陶磅, 等.云南高原山区农村公路建设的生态保护技术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2, 8 (8) :177-180.

[3]李珍, 王佐, 张直云, 等.高原山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5, 8 (3) :56-57.

[4]鲜守刚.高原山区农村公路选线探讨[J].交通建设与管理, 2014, 51 (14) :233-235.

[5]熊燕.高原山区农村公路建设综合技术研究通过验收[N].云南日报, 2012-04-020 (1) .

[6]吴文娟, 王绍笳, 陈海堰.山岭重丘区公路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编制重点问题浅析——以四川甘孜藏区为例[A].四川省首届环境影响评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 2009, 6.

山区农村学生 篇9

由于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生产和生活条件较差,经济发展落后,既是“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地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加快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的发展,必须在“山”字上作文章,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保护战,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培植生态化的思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农民主体,整合各级项目资金,逐步、分类推进,才能最终实现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首先,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制定一个好规划。科学发展必须规划先行。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劣势的基础上,突出本村特色,科学、合理地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以村为单位的好规划和实施方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地形复杂,村庄分散,村与村之间的经济基础、自然条件、传统习惯千差万别的客观实际,充分考虑区域特点、地方特点、民族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目标和任务,只有吃透各村村情,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各村的发展重点,以及各村应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各村的优势,找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好路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出各村经济发展的特色。

其次,要以山为本,突出特色,打造一个好产业。“生产发展”是二十字方针的核心和根本,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才能宽裕;只有物质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乡风文明才有牢固的基础;在强大的经济支撑下,村容整洁才具有物质基础;农民群众手里有钱,他们才能更好地参与民主管理。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最根本的任务来抓,把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作为发展农业的大事,着力培植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为农村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打下坚实基础。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的发展,受交通、区位、土地的制约较大,但同时也有自身山场面积广阔和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所以,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要紧紧抓住林权制度改革的机遇,依托山林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果业和经济作物,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抓实林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着力培植特色、优势、外向型农林产业。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农民群众人均占有的耕地资源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成为直接增加收入的根本途径,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规模,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输出质量。要坚持市场导向,突出重点产业,稳定完善政策,强化科技支撑,培育优质特色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尽快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格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再次,要科学发展,良性互动,维护一个好生态。生态环境是山区、半山区群众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培植生态化的思路,高度重视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切实抓好林业生态、水资源、地质资源建设和保护,维护好地区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要认真实施好农村“五小”水利建设,改善农村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用水条件,大力开展清洁能源建设,加大沼气池建设和节柴改灶工作力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鼓励和支持发展循环农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做到产业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发展经济中保护生态环境,在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建立起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和谐。

最后,要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实现一个好目标。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关键也在农民,只有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才能用有限的项目资金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创业的积极性。要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的浓厚氛围,把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作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克服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长期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体村民的共同行动。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农民增加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逐步实现由传统思维向现代思维方式转变,由保守思想向进取意识转变,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有效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带入市场,平衡农业产业链条上农户与企业两大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解决农民与市场脱节、农业生产无序、农产品质量低等一些村、组“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户农民“办”不了的难题,全面提升经营水平,能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群众买难、卖难的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在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解决好农民“入市”难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要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龙头,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契机,进一步畅通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市场流通渠道,形成工业品下乡、农林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网络,实现农村传统商业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健英:《少数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及解决途径》,《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皖南山区农村公路设计要点浅析 篇10

安徽南部山岭较大,路线经过地带会有许多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全方位的收集资料以加强环境和人文景观的保护;由于山区地形地貌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在路线设计时要探明沿线地质状况,如崩坍、滑坡、软土等不良地段,采取切实合理的措施,尽量的避免或减少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再次破坏和地质灾害对公路的影响。

2 合理的设计理念

由于山区地势一般较高,地形比较复杂,导致原有农村公路一般线形都比较差,而农村公路改造工程资金比较有限,无法进行大的改造。青阳县朱备至陵阳公路,设计速度20km/h,路线经过既有风景秀丽的九华山、有风景规划的在建水库,也有交通相对闭塞的村庄。要求公路不仅安全、舒适,还要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和旅游相融合。

3 设计的要点

3.1 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山区自然风景秀丽,山体、沟壑、河流、植被本身就是风景;朱备至陵阳公路经过地带风景较为美观,有比较古老的参天大树和古村庄,也有可发展旅游前景的水库和对望的九华后山,设计公路时尽可能的与这些景观相融合。使自然风景环绕于公路两旁。

3.2 平面选线要兼顾旅游发展

山区地形地貌变化较大,路线不仅要依据地形选择还要考虑对自然山体植被的保护,以及公路建设对地区经济和旅游发展带来的社会效益。农村公路建设由于受资金限制,而随着建筑材料的不断上涨,建设每公里的山区农村公路远大于国家补助。因此,选择一条经济、环保和效益性道路意义尤为重大。朱备至陵阳公路选线时根据地质状况和村落分布,考虑公路建设后对山里居民出行和旅游资源发展,最终筛选较为可行的两个方案:A线和B线,A线的优点是绕开了水库,避免了公路运营后可能对水库的污染,路线几乎经过山里的每一个大的村庄,大大的方便沿线居民的出行等;B线的优点是沿水库绕行,有意识的把一些小山包置于水库中,水库对岸是九华后山卧佛美景,让司乘人员能领略到优美的自然风光;B线比A线缩短3.1公里,既节省工程造价又避免对自然环境过多的破坏,方案在每个村庄出入处的原有道路设计为公路支线,也大大方便了沿线居民的出行。公路与水库、九华山风景相融合;为青阳县旅游发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础。因此B线成为项目最终方案。路线方案如下图所示:

3.3 桥、涵设计及施工材料就近利用

鉴于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紧张的特点,应尽量节省工程造价,设计时应仔细分析原有公路桥梁、涵洞,尽量沿用原有公路桥涵,当确实需要新建桥涵时,涵洞孔径在1.0m及以下的,首选圆管涵,1.0 m以上时可选用盖板涵的形式,对于新建桥梁,由于项目地处山区,石料较为丰富,而且考虑到农村公路建设新建桥梁不多,而且施工点较为分散,所以尽量不要采用装配式桥梁,桥型可考虑选用石拱桥或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桥,这样既可方便施工,也可降低造价。朱备至陵阳公路环水库段为新线,满足国家相关标准后,结构物设计利用开挖的石料和山砂,水库段涵洞设计全部为矢跨比1/3的阶梯式石拱涵,K8+060桥梁设计为石砌拱桥,与水库及九华后山景色融为一体,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现一道涵洞一端为软基,变更设计时采取利用就近石料,以台阶式基础稳固涵端,既解决了石方堆放的问题,又增加了景观效果。

3.4 断面设计兼顾美景观赏

在满足公路使用功能后,断面设计要与景观相协调,在环水库段开挖后的断面有条件处沿水库进行加宽设计作为临时观景台,以满足行人驻足观赏山水一体的景色。为旅游开发做好前提工作。

3.5 安保设施

对于安保设施的设计,不能考虑建设资金不足等因素,安全是工程的关键,农村公路由于资金的原因,往往在设计时不能很好的对平纵线形进行优化,设计阶段要采取一切措施,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设置,保证公路自身的安全、车辆行驶安全和行人的安全。

1)对于地势较为平缓地段以设计交通标志牌、交通标线为主。2)对于髙填方路段除做好标志牌和必要的交通标线以规范车辆和行人;还采取示警桩、隔离墩和钢筋砼防撞护栏等安全设施。3)环水库段纵坡设计3处采用极限値10%,由于直线段能满足公路安全视距,只设计了必要的交通标志牌、标线。鉴于不是旅游功能专用道路,没有进行减速带设计。

3.6 绿化设计

安徽省地形较为复杂,淮河以北为皖北大平原,中部为江淮丘陵,南部为山岭重丘区。中北部地形地貌较为简单,农村公路绿化设计一般采取播草籽、种植当地树木;但是山区自然条件复杂,公路建设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为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提供和谐公路的目的,设计中灵活采用绿化方式,在坡面采取草籽和植草皮绿化,稳固了边坡、美化了环境并防止水土流失,路肩采取草籽绿化后种植矮松树或乔木,有观赏景观处采取花卉等可观赏的植物,不但降低了噪音污染,同时也减少了公路本身的突兀感,使公路工程更好的融入了周围的自然环境。

4 结语

任何一个项目的建设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而农村公路建设,存在资金缺口大的问题,设计时应首先在能满足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控制工程造价,不能一味追求高指标、高标准,要兼顾好工程本身必要的特点,有效的发挥其使用功能。但一定要高度重视安保设施的设计。解决好这些问题对整个农村公路设计的质量和投资的控制才有一定的意义;发挥好公路的营运、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将公路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是项目建设的重点所在。

摘要:现在公路建设要求安全、快捷、经济、舒适。由于山区地貌、地质条件复杂, 自然环境脆弱, 公路设计时必须考虑与环境相协调并有条件的促进当地旅游资源发展, 以及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农村公路建设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

关键词:皖南山区,农村公路,开发旅游,环保

参考文献

[1]农村公路建设暂行技术要求 (交公路发[2004]372号) 文件.

上一篇:高职师生下一篇:超高层建筑之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