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战术

2024-04-30

战略战术(精选十篇)

战略战术 篇1

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米歇尔·德·塞都(Michel de Certeau)在他的《日常生活实践(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一书中对于战略与战术有精彩的引用和描述。德·塞都着重关注了在社会学意义中,人们每天是如何在已经规划完善的城市及其生产物中寻求变通的,比如在井然有序的街道中进行各种活动,或者在法律体系中运用语言使自己获得利益。也就是说,在由社会科学编织的传统、语言、符号或者艺术不断产生交流的时候,人们有充足的机会去扰乱这个系统,重新寻找使用系统的可能性,这便是文化产生的缘由。在通常认为的“实践”过程中,这点往往被忽略。

德·塞都指出了“实践”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行为,即战略与战术。这两个引用自军事的术语在此书中被成功的赋予了全新的社会学意义,并具有可操作性。

战略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由权威制订的系统组成。它可以是任何与规划设计者的部署相吻合的行为,大到政府商业活动,小到个人活动与行为。战略作为一种支配事物的秩序,显然是由其所赋予的权力所决定。它关注如何提前安排合理利用可支配的资源。换句话说,战略是相对稳定不可变的,因为我们必须坚持战略的“正确性”以达到可实际操作的目的。而战术,则是产生于当个人或小群体分散于未确定的场所时,根据需求而改变对策的能力。因此,战术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不可预知的需求,需求对其起到了促进作用。

无独有偶,斯坦·艾伦在2006年1月期间分别在荷兰贝尔拉格建筑学院和伦敦AA建筑学院做了主题关于战略与战术的讲座,他在讲座中成功转译了德·塞都对于战略与战术的定义,并且赋予其建筑学的意义。斯坦·艾伦描述到战略是提前进行的规划的行为,它与现场发生的事件保持一定的距离。而战术则是在现场进行的即时的策略选择,它表现为对不断改变的现场条件所做出的反应。斯坦·艾伦使用了如图1所示的图表对这两个概念在建筑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解释。

战略所涉及的工作由具有一定的权威力量,目的在于掌握并控制并完成目标,具体则是关于如何计算结果,预知未来,建立系统结构等等的工作。这项工作必须具有相当丰富的知识。仅仅靠建筑师的参与,则相对力量单薄。因此,建筑师自身必须尽可能的具备更多的相关知识,并且学会如何与不同知识领域的专家合作。因战略的这种幕后操纵的特殊性,它所关注的尺度是空间的、三维的。所要再现的内容可以包括距离,领域,地图,视觉,符号等。

战术则更多针对具体问题。它具有即兴的,不确定的,由直觉及经验所决定的等特征。因此它不得不涉及时间尺度,在现场进行机动的调度与调配。对于建筑师来说,面临的可以是各种在解决客户需求及建造中所面临的问题。

斯坦·艾伦认为建筑师固然会面对现场的诸多不确定的条件,但建立有效准确的战略却可能是建筑师需要并且正在做的工作。在《数字综合体(The Digital Complex,Log5,2005)》一文中,斯坦·艾伦阐述到:

“这并不是一场关于数字科技本身组织的运动,而更多关注了新的思维模式因网络化的技术不断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产生的可能性。如今,最进步的设计者们的工作已经开始关注如何运用电脑数字科技的战略。……新实施的战略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建筑关系,即建筑师-客户-建造者的关系,使得建筑实践更加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

正如斯坦·艾伦所论述的那样,许多当代西方建筑师已经清醒认识到建筑战略的建立对建筑师自身的实践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已经在实践中不断实验并完善自己的建筑战略,以从容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不确定性。一个比较鲜明的实例是荷兰的MVRDV事物所。在面对全球的各个建筑实际项目同时,他们与荷兰的计算机专家共同设计制作了称为“城区制造”(Regionmaker)的软件。这是一款用来分析给定城市地区的空间数据配置的软件,它帮助用户理解并重新安排现状的数据,并让用户方便的把他们的意图和决定图像化。这款软件帮助MVRDV完成了为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省(Catalunia)所进行的城市人口迁徙和重组的研究(图2)。尽管到现在为止,我们还不能确定MVRDV的这些工作对他们的建筑城市设计究竟有多大的影响,但我们的确看到了他们在面对现场问题时,着重于数据及其关系的再现和描绘重组多个场景并做出综合选择决定的工作方法。而这一方法,在他们和中国客户的合作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数字综合体

MVRDV的这种战略,符合斯坦·艾伦在《数字综合体》一文论述的从技术层面探讨建筑战略的观点。并且,MVRDV所关注的数字科技的简单再现与表达,也在此文中通过几个非建筑学领域的案例被论证。

斯坦·艾伦首先指出了自数字科技诞生以来,西方建筑领域如何认识数字科技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早在80年代。当时的数字技术并不成熟。尽管CAD系统的诞生仍然使得许多建筑事物所乐于使用这个方便的建筑“流水线”生产工具,使设计图纸最终得以高效率的绘制,并抛弃了手工绘制图纸的工作方式,但显然,计算机和软件在当时成本及高,难以被普遍应用。因此在这个阶段,建筑师对数字科技,仍然从艺术角度采用隐喻手法进行一些具有批判性的工作,并未形成任何关于数字技术的建筑战略。比如早期的由建筑师和艺术家们所制作的一些装置艺术和数字图象。在大多实际建筑项目中,建筑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设计建造。

第二个阶段则是从90年代起,数字技术在建筑领域被大量运用和研究。许多相关的实验工作室在此期间在许多著名建筑院府开设,比如哥伦比亚大学、南加州建筑学院、加州大学洛城分校等。随之而来的建筑实践也带来全新的艺术评判标准,数字技术使建筑的复杂性更容易被表达出来,建筑也前所未有的着迷于建筑表面的连续性和类生物形态的复杂建筑形式。因此,这期间的作品往往最终以古怪的建筑形式为结果,比较熟知的建筑师有格雷戈·林恩(Greg Lynn)、渐进线(Asymptote)、NOX等。2003年底在巴黎篷皮杜艺术中心所举办的非标准化建筑(non-standard architectures)展览可以被认为是对这一阶段建筑师对数码技术战略思考的一个总结。

在经过第一阶段的筹备期,和第二阶段的积累期后,数字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已经不再新奇,因为计算机早已深入我们的日常建筑活动中,成为了标准配置。毫无疑问,我们必须进入第三阶段来为数字化的设计建立一个标准协议,即巩固并思考数字技术在建筑领域中应用的可能性。建筑师们开始对数字技术本身的意义进行思考,从而建造他们的数字建筑的可能性。他们更多愿意思考数字与模拟,真实与虚拟,这些传统和新事物之间的关系。斯坦·艾伦认为,在数字技术更容易掌握,应用成本更低廉,使用更普及的今天,即第三阶段,在建筑战略上,建筑师们应当试图打破数字应用已经形成的隐晦的建筑形式语言,而采用这种高新技术进行低技术化的表达,使建筑战略更具有普遍的实际意义。他用了三个非建筑界的例子来论证了这个观点。其中最鲜明的则是理查德·林克莱特Richard Linklater在2001年导演的动画电影《半梦半醒的人生》(Waking Life)。

在这部影片中,每一个动画角色都是由真人所扮演,并通过动作模拟设备转换成电脑轨迹制作出最终的效果。这种需要现场进行操作的工作方式让艺术家能够进行非常敏锐细致的观察与思考。而另一方面,好莱坞著名动画工作室PIXAR,通过数字科技给我们带来了全3D动画制作的玩具总动员(图5)、超人总动员及其他各种电影特效,这些电影具有前所未有的强烈的视觉冲击。但是斯坦·艾伦却倾向于前者的工作方式。他认为对建筑工作者来说,具有较高概念而采用较低技术的表达,比徒有高科技的表达却缺乏深层次思考的工作方式更有效的提供了更多思考建筑问题的空间,即更具有战略性。因此,建筑师不应沉醉于数字科技所带来的绚丽的形式结果,而应当更多的利用数字科技来思考科技所能提供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可能性,这样才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战略与中国当代建筑实践

斯坦·艾伦对战略在建筑实践中的讨论值得我们拿来对比当代中国建筑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基本的特性,一是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中充满了如同战场般的不确定性,二是数字科技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而且普及。身处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的建筑人是怎么应对的呢?

2005年6月的《时代建筑》(T+A)中李翔宁的《权宜建筑:青年建筑师与中国策略》讨论了中国第五代建筑师在应对中国当代特定问题时所采用的独特策略,具有相当的启发性。在文章的英文附案里,策略一词被翻译作tactics,而文章也在最后一部分着重讨论了“策略”,也就是本文所述的战术,而全文并没有提及“战略”作为建筑师所不能忽略的部分在中国建筑实践中的重要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略”在中国建筑实践中的缺失。建筑师们更乐于在实践中拼帖各种西方建筑语汇,以表明西方建筑语汇在中国国情下的可变通性。技术环境的研究与思考往往被建筑师们所忽略或无法有效展开。这样,许多建筑师虽然能够形成自己的有效战术,但往往被自己这种“小叙事”语境而限制了眼界和思路。

而另一方面,在中国建筑领域,数字技术的应用和世界事实上是同时起步的,也就是说,就数字技术本身而言,中国并没有落后西方建筑界。但是,在斯坦·艾伦思考数字技术为建筑学所带来的战略意义的时候,中国的数字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却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北京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于1995年开始利用数字科技进行辅助建筑设计和建筑视觉表达的工作,到今天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效果图公司。他们的建筑效果图不仅达到照片般真实的结果,而且亦可以制作成水彩化般的美学的效果,就连设计CCTV的库哈斯都成为了水晶石的客户。与此同时,大学校园里建筑学生们也都早早的使用起了数字技术,如3dsMax、Autocad,Sketchup等软件,为他们的设计学习提供且只作为辅助“表现”工具(图6)。有意思的是,无论是水晶石还是建筑学生,都没有脱离,使用数字技术来表达传统建筑教育中所必须完成的平面,立面,剖面,和透视效果图,而这些在建筑设计中,都只是最终产品,而非设计与思考过程的推动力。当这些图纸因数字技术而变的美仑美奂的时候,这正是斯坦·艾伦在他的《数字综合体》一文中所批判的徒有高科技的表达却缺乏深层次思考,也就是缺乏战略性的建筑学。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中国参与实践的建筑师,热忠于剪切拼帖各种已经成为了结果的西方建筑形式,以此作为战术(也就是李翔宁文中所描述的策略)来应对各种实际面临的问题,从而达到形成自己的建筑语汇。他们忽略了战术必须由战略所指导和控制,并且没有认识到当代数字技术为建筑的战略的思考和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可以看到的结果是,西方90年代对数字技术的研究与思考所形成的各种建筑形式革命,并没有在中国出现。另一方面,掌握当代数字技术本身的年轻一代,在中国传统的建筑环境下,无法认识到对数字技术在建筑领域应用的思考能够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建筑战略,为将来更好的在建筑实践中实施各种即兴的战术表演提供后盾力量。这无疑是中国建筑学在发展中所丧失的一次绝好的机会。

企业战略不要为战略做战略 篇2

关于企业战略的认识

企业战略是对企业发展的谋略,是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阶段性问题的一种规划和谋略,是一个公司对品牌、产品和市场在竞争领域的定位与选择,包括企业的行业定位、经营范围、经营能力和管理机制等层面。具有一些特征: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竞争性、风险性、阶段性。

企业战略是对企业各种战略的统称,其中既包括竞争战略,也包括营销战略、发展战略、品牌战略、融资战略、技术开发战略、人才开发战略、资源开发战略等等。

对企业战略的认识误区

1.档案式战略:一些企业做战略,不是为了实现,而是为了充实档案资料。这就是档案式战略。这种战略成文后,往往被锁进档案柜尘封,有些甚至被决策层遗忘。

2.应付式战略:为了应付招商引资或应付上级检查所做的战略,属于应付式战略。这种战略既害他人也害了自己。这种战略本来就不打算实施的。那么也就没有多少使用和参考、档案价值。

3.拿来式战略:照抄他人企业的战略模式,改头换面,甚至理念、精神、宗旨等意识层面都照抄不漏。这种战略被照抄者认为他人的真理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殊不知这种战略对自身企业已经失去实施意义。

4.盲目式战略:是指没有经过调研分析,盲目给企业定调所做的战略。这是最无知的战略取向。

企业战略不要为战略做战略

企业战略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企业品牌目标,包括生产、营销、管理、公关等等层面的目标而编写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谋略。

企业战略的编写往往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些大企业一般有自己的企业发展部这一机构,全面负责企业战略的编写。

中小企业或者发展中的企业,一般借助专业谘询机构的智慧和智力资源,完成自身企业发展战略的编写工作。

但是,很多企业对企业战略的理解还依然停留在层面上或者对企业战略的认知、重视不够,导致很多企业战略编写后,没有去检核、推进、实施、修正。

企业必须走出为战略做战略的误区:

1.企业战略编写完成,关键还是及时推进、实施。不然这个战略就只是一份档案罢了。

2.企业战略必须在实施过程,对各个战略层面和环节进行充分的检核,才能使企业战略得到及时的修正和补充、完善。

3.战略编写必须对自身行业特点、品牌个性、目标市场等进行充分研判,全面梳理相关数据,进行充分论证,保证企业战略的可实施性。

高考历史应试的战略战术 篇3

一、 不打无准备之仗

考前准备充分、周到,考试往往能镇定自如,产生一种“万事俱备”的平稳感、踏实感,使应试能够高效发挥。这些准备包括三类:

1. 知识准备:对照2010年高考《历史学科说明》中的“考试内容及要求”——这是各省市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据——它告诉考生高考要考的知识点,及其对考生能力的要求程度,应当认真回顾、反思。

2. 物质准备:应试之前,最好将所必需的各种物品,如准考证、身份证、文具等列一个清单,在去考点前全面检查一遍,进考场前再检查一遍,并且提前半个小时到达考点——这样即使出了什么意外,也有回旋的余地。

3. 心理准备:考生应该树立必胜心态——别人会做的试题我一定会,并且能得满分;别人不会做的试题我可能也会;这次考试不过是一次普通的知识检测和能力训练,考好考坏也没什么要紧。

二、 认真对付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任何情况

1. 试卷到手,首先填好个人资料。

高考一般是提前15分钟进场,提前5分钟发试卷。进场之后,我们经常说应该摒弃“杂”念,使大脑处于“空白状态”。很多同学明知这个道理却无法做到,有些考生进场后往往带着探听和比较的心理相互聊天,借此来比较自己的实力和胜算程度,这种做法不好。建议刚进试场的考生谈些与考试无关的话题,最好是一些既幽默又含蓄的笑话,尽量使心情放松,排除干扰。

试卷发放之后,考生应先在规定的时间、指定的地方写好自己的考点、考场、考号和姓名,然后将试卷快速浏览一遍,清点试卷页码是否相符,看看试卷有无缺损和漏印、重印、字迹不清等,如发现问题,则迅速报告监考老师处理。

2. 合理安排作战方法。

高考是限时考试,既考查答题速度又考查准确度。这就要求考生要有“大将风度”,统筹全局。在快速浏览试卷之后、离正式答题尚有一两分钟的“空闲”时间内,初步拟定一个大致的答题时间分配方案——一定要预留复查试卷的时间,确定解答试题的“战略框架”,以期在规定时间内取易得之分,夺可争之分,避免因粗心而漏做题目,防止“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3. 集中优势兵力,先易后难,切勿恋战。

集中注意力是考试成功的关键。一定的神经亢奋或紧张有利于大脑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活跃思维。高考历史试题的编制一般都有先易后难、在试题中穿插文化常识知识、利用教材中现成图表来设置试题等特点。考生在进场之初情绪有点紧张,心态还没有达到思维的最佳状态,因此,审题要“慢”——题意未理解清楚,匆忙动笔往往误入歧途;答题要“快”——解答了几道容易试题后,心态渐趋稳定,智力活动恢复常态,思维的灵活性和批判性大大提高,解题速度明显加快,而且,容易题做起来得心应手,会使你获得好心情,并且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做得越多,拿到的分数就越高,底气越足,自信心大大增强。这样一来,就能留下更多的时间来思考那些不熟悉的题目。

遇到利用教材文物图片、数据、表格、地图设计的试题时,如2009年上海卷第6题草原文明图题、广东历史卷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南美的殖民地图题、山东文综卷第29题环渤海地区图题、安徽文综卷第12题安徽行政区划图题等,要准确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能联系教材的前后知识分析其变化;遭遇以前未曾接触过的难题时,若把握不准,则干脆跳过去,千万不能纠缠不休,防止花很多时间只得到很少分数,先把时间用在那些较易、分值较高的题目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4. 做完选择题就涂答题卡。

许多同学都是把答案卡放到最后去涂,这样很危险。万一由于最后一两道题做不出来,冥思苦想之际忘记了时间,就会造成终生遗憾。做完选择题后,最好马上涂答案卡。这样涂错的可能性小,即使涂错,也有时间改正。

5. 主观题的回答要简练、卷面要整洁。

主观题的评卷往往采取“采点赋分与采意赋分相结合”评分办法,并且赋分的限度还有一定的弹性。阅卷老师在这种高强度、枯燥、单调的批改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种疲劳、厌烦的心态。若试卷改改涂涂,不堪入目,阅卷老师自然无法喜欢。可是,一旦阅卷时突然发现一份字迹清楚、布局和谐、整洁美观、答案简明扼要文理兼通的试卷时,一定会眼睛一亮,精神振奋。这样的试卷,不仅能得到客观上应得的分数,还可能得到阅卷老师弹性限度内的“感情分”。

6. 仔细清点战果,彻底打扫战场。

试题解答完成后,遗漏和错误是难免的。必须在“剩余时间”内认真复查、修改。在高考这样高度紧张的氛围中,大脑往往会同你开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或者心里知道该选A的,鬼使神差地在解答时将C填了上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宁可少做一道没有把握的题目,也要挤出时间把做完的试题复查一遍,以免“煮熟的鸭子”又飞掉了。现在的高考卷子往往由光电阅卷机等设备来采集考生的考号、科目、答题等信息,然后由计算机套用评分标准自动评判具体得分。这就要求填涂答题卡必须做到准确性、规范性、完整性。若考生漏填或填涂不当——太轻、不匀、涂偏等,都将严重影响阅卷机的准确性,甚至根本无法通过。若因解题过程中突遇难题而跳过去,从而造成试卷题号与答题卡题号的错位,后果更不堪设想。检查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正确的复查方法有:

(1) 浏览。对整份答题卡和答题卷(有些省区是卡、卷合一的)作一个粗略的检查,先检查试卷和答题卡上的姓名、考号、座位号是否已按规定准确地书写(填涂)齐全;再检查答题卡上有无漏涂、错涂(错位错号),是不是符合填涂要求,卷面是否整洁。

(2)仔细检查有没有遗漏或没有做完的题目,如有就抓紧补全。对确实不会做的选择题,一般可集中选A或B或其他,不留空白,但也不宜此题选A,另一题选B,以提高答案的命中率;对模棱两可的题目,宁可相信原来解题时的直觉。经验表明:在犹豫难决,且又无法找到新的途径进行演绎、检验的时候,最初的直觉往往是正确的。

(3) 复查主观题的答案。对试卷上的历史材料分析题,不要顾忌因修改丧失卷面分或卷面空白不够,一定要重新审题,还要检查答题时有没有关键字误写或错别字现象。一经发现,立即纠正,只有临场纠错填缺才能补救应试中的遗漏和错误,不然出了考场,后悔也晚了。

(4)检查答题卡和答题卷上是否有与答案不相干的文字或符号。若有,务必擦去。

三、 考后切勿急于对答案

战略战术 篇4

当TCL和长虹诸类企业还在现金短缺的窘境中举步维艰的时候, 中石油却已经在享受充裕的资金所带来的成功的快感了。自2002年以来, 随着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 中石油利润保持了5年增长, 如下图中石油2002年以来的净利润数据: (亿元)

计算分析可知道中石油2002年到2006年净利润增长率分别是48.4%, 47.9%, 28.4%, 6.6%。可以知道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企业, 中石油2002年到2006年阶段的盈利能力和筹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在全球能源领域权威机构普氏能源发布的2006年全球能源企业250强的排名中, 中石油连续第5年摘取了亚太地区能源企业的桂冠。以2005年度的业绩, 中石油以1333.9亿元的净利润, 超过日本丰田公司成为亚洲最赚钱的公司, 这也刷新了其上市以来的赢利纪录, 净利润增幅高达28.4%。

中石油2002年到2006年取得的盈利记录主要取决于期间原油和天然气价量齐升。中石油的主营业务主要有四个板块:勘探与生产板块, 炼油与销售板块, 化工与销售板块, 天然气与管道板块。中石油2006年生产原油8.307亿桶, 同比上升0.9%;生产可销售天然气13719亿立方英尺, 同比增长22.5%;油气总产量10.594亿桶, 增长4.9%;实现油价上涨23.55%, 达到每桶59.76美元。应此得益于油价的大幅度提升, 勘探与生产板块获利达到2189.6亿元, 化工与销售板块盈利50.58亿元, 天然气与管道板块盈利89.86亿元。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油价的不断上升, 中石油的油气操作成本也不断上升, 从2005年的5.28美元/桶上升到2006年的6.74美元/桶, 炼油单位现金加工成本从145元/吨上升到169元/吨, 导致2006年的炼油与销售板块直接亏损291.64亿元, 较2005年的亏损额198.1亿元增长了47.22%, 成为中石油四个主要业务板块中唯一出现经营亏损的, 不过综观数据中石油整体利润同步稳定增长。

2 中石油投资状况分析

随着国际能源市场的普遍萎缩, 石油开采的成本越来越高, 石油市场的竞争也开始激烈起来。我们不得不提醒:中石油的赢利能力和筹资能力已经过强, 而投资活动却不够活跃。也就是说, 中石油所面临的质疑是:其现有的投资能否确保公司赢利的长期稳定并持续增长?

(1) 在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中中石油面临利润减少的威胁。

中国成品油的价格机制尚未理顺, 在中国政府对成品油价格实行严格管制的背景下, 中石油在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中无法受益, 加之原油产量增长很低, 中石油在未来的业绩增长速度很难达到期望值。

在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中, 中石油面临三大减利因素:一是开采成本上升因素, 目前中石油的开采成本增幅基本与油价涨幅相当;二是特别收益金因素, 原油价格高于60美元即征收40%的特别收益金;三是成品油价格“政府管制折扣”, 68%的产品价格不能同步原油价格上涨, 直接造成整体盈利下降。

据测算, 国际原油价格在高于80美元时, 每桶上涨10美元, 中石油开采成本上升约1美元/桶, 特别收益金收取4美元/桶, 如果68%的收入被政府管制, 则中石油公司盈利下降1.8美元/桶;如果国内成品油价格涨幅为原油价格的一半, 68%的产品收入限制了油价上涨受益, 公司实际收益为1.6美元/桶。只有国内成品油价格涨幅达到原油价格涨幅的26%时, 中石油才能免受政府管制的影响。

(2) 中石油股价惨遭“腰斩”。

中国石油自2007年11月5日上市交易以来, 股价一路走低, 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该股即跌破被视为生命线的30元, 之后更是新低不断, 2008年1月30日更是创下23.80元新低, 与其上市首日最高价48.62元相比, 跌幅更是高达50%以上, 中石油股价遭到“腰斩”。从中石油走势来看, 该股票自上市以来似乎走上了一条没有止境的漫漫跌途, 期间没有连续5日的上涨记录, 这种走势砸蒙了股民, 也戏弄了中石油自己。

综上分析, 中石油明显地采用了过于保守的财务战略, 使得近年企业的筹集资金一直处于闲置的状态。这种做法对企业的现金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并且从长远来看, 会造成发展能力不足, 起码不足以支撑公司现有的赢利水平和发展趋势。

另一方面, 中石油现在所采取的财务战略, 还会使企业的价值被低估, 或发挥不出自身的发展潜力, 换句话说, 它损害了股东的股份价值, 甚至会吸引投机冒险家展开收购。

虽然作为一家国有企业, 中石油不用担心会被恶意收购, 但是一个更为严肃且严重的问题却不容忽视:中石油以现有的投资频率和规模, 如何才能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在全球能源短缺的情况下, 它如何为国内企业提供足够的石油材料?这不仅关系着中石油能否获得更多的赢利空间, 而且进一步对中国企业的资金融通和寻找投资赢利点的能力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考问。

3 中石油避免”财务向左, 战略向右”的策略

当企业被推到一个行业中的领导地位后, 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新的发展瓶颈。经营扩张上的过度投入会造成企业的过度成本, 致使企业失去竞争力。此时, 企业要想突破发展瓶颈, 就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机会, 显然, 中石油今天所面临的, 正是这样的瓶颈。

(1) 以中石油目前的财务状况, 应当采取充分利用闲置的现金剩余做资本调整来增强企业的经营效益这种积极的投资战略。也就是说, 它现在要做的是积极地参与投资活动, 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融资能力, 投资于未来会给企业带来赢利的项目, 来确保产出和赢利性不会下降, 或者投入资金改善企业现有的经营结构, 加强内部控制, 增加资产周转率, 提高运营效率以降低成本。

(2) 中国石油是我国油气行业占主导地位的最大的油气生产与销售商, 拥有大庆、辽河、新疆、长庆、塔里木和四川等多个大型油气区, 是我国最大的油气一体化世界级企业, 是我国销售收入最大的公司之一, 也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 2005年实现盈利首次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 是目前亚洲最盈利公司。

在全球油气上市公司中, 中国石油的油气储备量位居第二, 仅次于埃克森美孚, 在亚洲油气公司中油气储量最大。

在国内三大石油公司中, 中国石油的油气储量和产量在总量上均远超出中石化和中海油, 比较而言, 中国石油的优势在上游勘探开采领域, 中石化在下游炼油加工领域有一定的优势, 而中海油业务集中在海上石油勘探与开采, 由于生产基数低, 成长性非常突出。中国石油近三年平均的储量接替率为164%, 与中海油不相上下, 2007年5月公司对外公布发现冀东南堡油田和龙岗气田, 保守估计公司未来几年内的储量接替率将保持100%以上水平。

(3) 受益于勘探周期上升趋势。与国外油气公司相比, 我国油气公司的储量接替率高, 中国石油有较稳定的钻探成功率, 其油气发现和开发成本相对较低, 目前中国石油持有的勘探许可所覆盖的总面积达184万平方公里。由于我国目前尚处在原油勘探周期的中部, 国土资源部估计我国有望在十一五期间新增40-50亿吨地质储量油气。

过去两到三年时间, 中石油发现了六个主要气田:普光气田、龙岗气田、克拉玛依和徐家围子断陷深层气田、松辽盆地以及高桥气田。随着勘探支出的增加, 勘探技术的改进, 加上较低的勘探程度, 这些将促使更多的油气被发现。

(4) 目前我国的天然气和成品油价格仍受到国家严格管制, 未与国际接轨, 一旦监管放开, 上升空间巨大, 产量增长和价格上涨有望使天然气和下游成品油业务成为公司长期增长点。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市场定价改革方面积极探索, 很可能建立一套新的成品油产品定价机制, 即以原油成本加上一定的合理利润率为基础定价。如果我国成品油和天然气转变成完全以市场为基础, 中国石油的利润上升空间非常之大。

(5) 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目前仅占3%, 远低于24%的世界平均水平, 天然气在我国的发展空间巨大, 未来十年内中国石油的天然气产量将保持两位数增长, 管道业务将受益于天然气需求的上升, 如果规划中的西气东输二线能在2010年投产, 将推动中国石油的天然气业务获得跳跃式增长, 同时公司在炼油和销售等下游业务规模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由于炼油销售价受到管制, 目前炼油业务毛利率尚处于微利状态。

(6) 现金流稳定, 募股项目利于产能释放和改善财务状况。募集资金主要投向上和下游产能扩建, 上游包括长庆油田、大庆油田和冀东油田产能扩建, 下游包括独子山石化加工进口哈萨克斯坦含硫原油炼油及乙炔技术改造项目, 由于实际募集资金远超出计划募集资金规模, 多出资金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用于一般商业用途, 公司每年实现的经营现金净流量逾两千亿元, 基本能够满足公司每年的资本性支出, 资产负债率不足30%, 利息保障倍数达到165倍, 同时2008年两税合并后所得税将调低, 超额募集资金将进一步增强公司的财务实力。

(7) 公司自2000年4月发行H股时开始实施一项股票期权激励计划, 期权受益者在行权时, 公司以现金支付股票增值的金额, 公司董事会成员和监事会成员及高级管理人员有资格参与该项计划。高级管理人员被授予8700万股期权, 董事及监事会成员被授予3500万股, 此项期权自授予起三年后, 即2003年4月8日至2008年4月7日止可行权。行权价相当于首次公开发行H股的价格, 即每股港币1.28元。

截至2007年6月30日, 股票期权的所有者均未行权, 又此项期权而产生的负债以行权价与股票市场价之间的差额计算计入应付职工薪酬, 于2007年6月30日累计计提11.85亿元。公司的此项股票增值权计划相当于影子期权, 虽然其激励时间截止于2008年4月7日, 但总算赶上了A股发行, 预计该项激励计划对股价有一定的提振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亦晴, 杨静.从中海油—功亏一篑—到中石油—功成名就—学习跟着游戏规则跳舞[J].河北企业, 2006, (1) .

援越抗美战争战略战术的探索与反思 篇5

——纪念援越抗美战争45周年

越南近现代长期遭受西方国家的侵略和殖民统治,抗法和抗美战争接连不断,是一个饱经战乱的国家。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了支持越南的抗美救国斗争,实现国家的南北统一。应越南共产党和越南政府的请求,派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陆海空军中的防空高射炮兵等大批精锐部队。着越式服装,秘密从陆路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友谊关,云南省河口及海路多头并进,分批分期进入越南北部地区,担负战时公铁路港口等重要设施的修建和要地防空等作战任务。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来,继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抗美援朝战争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进行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斗最为惨烈的第二次援外战争。

这场旷日持久的大规模地区战争,持续了十多年。由于主战方美国天时(战争时机)、地利(地缘政治)、人和(国内反战),特别是地缘政治的先天劣势和越南人民的顽强抵抗。虽然有强大的军事优势,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从越南净身出户,无条件的完全撤军。其所支持的吴庭艳傀儡政权彻底垮台,南北越最后达到完全统一而结束。

然而,战争不是天使。战争这部绞肉机,是残酷而无情的,他使战争各方损失都十分惨重。美国在战争中付出了高于对方数倍的财力

—1—

和军力,数万军人丧生。战败创伤的阴影,至今不散,是美国永远的痛。获胜方胜得也不轻松,实属惨胜。交战期间,美国倾其全力,动用了强大的陆海空军力量,南打北炸,战火燃遍越南南北两地全境。经济萧条,百姓流离失所,城市乡村,工厂学校满目疮痍,颓垣断壁随处可见。北方地区,偶进村镇,举目皆妇孺,难见青壮年。数百万军民战死沙场,悲剧波及众多家庭。中方轮战部队,昼间战事频繁,夜幕降临少敌情(克夫战区)。会有众多的少男少女,成群结队,自发的聚集到驻地军营,联欢玩耍,流连忘返。话语不通,以歌代言。几十首中越歌曲,交替轮唱,友谊之情动天地。届时,一首越语《解放南方》歌曲,那悲壮的旋律,可使他们动情以致落泪,甚至泣不成声。因为,他们的父兄为了南北的统一付出了太多的代价,以至生命。

中国人民节衣缩食,为越南提供了二百多亿美元的无偿巨额泾济援助。战时的越南,军需民用,大到飞机大炮,小到针头线脑,百分之九十以上来自中国。“辽阔的中国领土是越南的可靠后方,七亿五千万中国人民是越南人民的坚强后盾”。这不是豪言壮语,而是当时的客观事实。进入越南执行援越抗美作战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二万指战员,先后有一千四百多人壮烈牺牲,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永远的留在了异国他乡。数千人负伤,终身致残。无论战时,还是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的现在。越南政要都心知肚明,如果没有中国人民的鼎力支援。那场战争连一天也维持不下去,奢谈打赢战争那更是梦想,这是连他们的敌人也不否认的事实。遗憾的是,国家间只有永远的利益,而无永远的朋友。越南战后仅几年的时间,他们便抛弃了其

—2—

领袖胡志明生前一贯倡导并坚持的“中越两国是同志加兄弟”的传统友谊。从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出发,推行地区霸权主义。与中国反目成仇,悍然挑起了中越边境武装冲突,又将他们的人民再次拖入到战争之中,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事情。

越南近现代历史上,数十年的战乱,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和牺牲。从人类社会学意义上看,只是本民族历史长河中泛起的一个小小的浪花,所完成的也只能是简单的政权更替。而现代文明史已经充分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中,政权的交替不一定必须采取流血的方式,战争并非唯一手段。分裂数十年的东西德国,就是在社会震荡极小的状态下,实现了统一和政权的变换。和平的方式,总会比战争流血的方式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历史的脚步永不停息,弹指一挥间,上个世纪中后期发生的,全世界瞩目的东南亚战争——越南战争,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战争的尘埃早已落定,战争的决策人和指挥者大多已仙去。世界的政治格局已今非昔比,多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昔日刀兵相见的敌人,现今大多已化干戈为玉帛,甚至成为座上客。真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时间是最好的磨合器,这也是大千世界奇妙之所在。作为历史,越南战争已远远逝去。后来人判断和分析那场战争的性质、意义和利弊得失并不困难。而且会少干扰、多理性、更客观。但是,那应当是政治家和史学家的事情。作为那场战争的普通亲历者,只能从军事角度,从战略战术层面进行一些粗浅的剖析。力争透过战场那纷繁复杂奇异多变的现象,发现和揭示战争中某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3—

以此来纪念那场令人终身难忘的援越抗美战争。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是政治的最高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是战争的铁律,也是战争的本质所在。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冷战时期包括越南战争在内的各种地区局部战争,莫不都是如此。所不同的是战争的手段,即战争中使用的武器装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战略战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争发动和决策者,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都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投入战场,这具有必然性。武器装备在战争中扮演何种角色,它与人的关系以及作用如何界定。如此简单的课题,古今中外,仁人志士,众说纷纭,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对立。武器决定论者有之,人决定论者也为数不少。然而无论持有何种见解,战争中武器装备水平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同步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就会有什么样的武器装备水平。对此并无太大争议,已被广大有识之士所认同。因为它反映了战争的内在规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所进行的越南战争,具有那个时代的特点,与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各类战争不能同日而语。越南战争是介于传统战争与现代战争之间的过渡形式,某些方面已具有现代战争的特征,是现代战争的雏形,属准现代战争范畴。由于战争当事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投入战争的武器装备相差十分悬殊,双方打的是一种不对称的战争。

当时以致现在,美国都是世界唯一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超级大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极高,经济实力雄厚,无人可比,军费投入巨大,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周期极短。二战时期以及朝鲜战争中使用的各类武

—4—

器装备,大多已淘汰出局,代之以新的更现代化的武器装备。越南的南北两个战场(南越以陆战为主,北越以空战为主),几乎成了美国军方除核武器外所有陆海空常规武器的试验场。美国为了支持南越傀儡政权,派驻了数十万装备精良的地面部队,在十七度线以南与南越共产党游击队作战。对北越则以海上航母以及南越和泰国机场为基地,备有上千架可空中加油的各种型号超音速战机,全天候作战。因其手中掌握绝对的空中优势,战争中一直狂妄的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始终处于进攻态势。装备有先进电子设备及雷达和高清晰照相装置的高空侦察机实施战前战后空中照相获取地面情报,携带有先进空地导弹(百蛇鸟导弹)海空军攻击机远距离监控对方的近远程雷达,并伺机进行攻击,以破坏情报和火炮的炮瞄雷达及数据系统。轻重型战略战术轰炸机,对地面具有政治军事价值的各类目标及地面战斗人员投掷包括高温气浪弹在内的各种不同型号重磅炸弹,菠萝弹、子母弹和火箭弹,以摧毁国家的的经济和军事系统。每天出动数百架各种不同型号,战略战术目的各异的战机,不分昼夜,多批次、全方位在北越上空游弋,对北越领空实行全面封锁。高峰期,在中国广西凭祥市的轮战待命部队和当地百姓,均可看到美军战机机群在越方一侧谅山地区,爬高、转向、俯冲投弹的情景。而且,由于越南土地面积狭小,无战略纵深可回旋,美军战机进出越南领空误入我边境的机率很高,曾屡屡遭到我国的抗议和反对。因北越机场被毁,北越战机难以起飞升空与其抗衡,双方减小了两军空中格斗环节。从而造成美军战机如入无人之境,更加肆无忌惮、横冲直撞、猖狂之极。整个越战期

—5—

间,美军出动战机的架次,被击落击伤的战机以及总投弹量都大大超过了朝鲜战争,是二战后的冷战时期最为惨烈的地区战争。

美越战争的越南一方,无论从经济和军事实力上看,还是从战略战术及战争经验上看,两者强弱对比都不成比例,有着天壤之别,越南处于绝对的劣势。当时的北越,五十年代初期在中国庞大的军事顾问团强有力的帮助下,才刚从法国殖民统治中解放出来不久,抗法战争的创伤还未来得及医治。国家南北分裂状态导致北越经济十分落后,国民经济尚属恢复时期。做为国家捍卫者的武装力量,军队的建设特别是空军的建设刚刚起步。中苏两国援助的苏式米格飞机,品种单

一、质量低劣,与美国战机根本不在一个档次,难以形成战斗力。况且机场已被不同程度的毁坏掉,难以升空作战。因此,战略上只能避战自保,空战能力几乎为零。偶见单机起飞训练,只能超低空在山谷中穿行,不敢轻易进入中高空。以避免遭受美军战机空空导弹袭击,国家领空的制空权基本丧失,这也是无空战能力的弱小国家的悲哀,地面防空军仅有数量不多的高射炮部队,装备更为落后,而且缺乏严格的技术战术训练。面对美军地毯式轰炸,为保存实力,应对持久战争,战略上被迫取守势。战术上避其锋芒,利用攻其不备的灵活战法,有时只打机尾不打机头,所以空防形有实无。在美军的空中打击下,当时不仅关系国计民生的工农业生产受到毁坏难以正常进行,依赖国际援助维持战争的海陆交通运输线也处于瘫痪状态,已经到了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尴尬境地。为此,胡志明主席亲自到中国长沙求见毛泽东主席,请求中国出兵救援。帮助修复和新建公铁路交通,为接受外

—6—

援打开通道。同时,进入中国高射炮兵部队,加大北越地区防空力量。以保护交通线的畅通无阻和国家主要设施的安全,两国联手抗击美国的侵略,中国的援越抗美即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原苏联,当时被北越认为是名存实亡的社会主义阵营首领,两国有着超乎寻常的友好关系。但是,那仅仅表现在政治上,经济上原苏联却十分吝啬,对越援助十分有限。而且当时世界范围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体系已基本瓦解,原苏联早已失去了做为老大哥的资格和地位。国内经济不景气,甚至危机四伏,解体前兆已经初现,在美苏两极争霸中已败下阵来。他们从其自身的国家利益出发,对越援助更多的是象征性的,无太大实际意义。越战时为了避免因越战与美国形成公开对抗而开罪美国,军事上援助北越的仅有的几个地空导弹营,属地空导弹家族的初级产品,准确率不高。且只能应对高空侦察机,对中低空各种集群战机无能为力,只能望机兴叹、观战为上。战略上消极避战、守株待兔。战术上打单不打群,而且为自己设置了很多清规戒律。尽管如此,为免遭美机轰炸,导弹基地布防都远离要地。而美军所谓单机飞行,基本都是对要地进行战前高空侦察。飞行过程中,至多与苏军导弹基地擦边飞行。接近导弹射程,也是末端,发射的机率很低。即使偶尔发射,大多在临界点,弹机脱离,未见其击中过目标。这就是我轮战部队经常看到的,只见苏军导弹上天,未见美军战机落地的奇怪现象的原因。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射炮兵部队,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抗美援朝初期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以国土防空为主要任务的新的兵种。由于历

—7—

史的原因,国家经济水平的限制,装备比较落后,更新换代十分缓慢。武器装备大部分为苏联二战时期投入使用,经历过抗美援朝战争,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单管高射机枪、三七炮和八五炮,仅有少量的仿制苏式五七炮和一百炮。

接受援越抗美作战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射炮兵部队,视越南如兄弟,视援越抗美为己任。几乎是倾巢而出。毫无保留,高中低各种型号火炮配套,门类齐全,整建制开进。先后有十六个支队(师),从祖国四面八方。铁路摩托行军到达边境待命。然后以夜幕做掩护、以汽车为运输工具带足全部给养,进入北越前线。常年始终保持有两个以上加强支队(师)的规模,驻留北越要地执行反空袭作战,是抗击美海空军空袭的中坚力量。面对美军战机的狂轰滥炸,始终坚持集火近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不怕牺牲,英勇奋战,将高射炮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连我们的敌人,美国海空军飞行员不得不承认,他们进入北越领空,最难对付的是中国高射炮兵部队。那是一支敢拼命的队伍,往往对他们造成致命的威胁。越南战争期间,我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射炮兵部队共击落美军战机1700多架,击伤1600多架。战果辉煌,基本保持了越南战时生命线——海陆公铁交通线畅通和要地的安全。用四十年代的武器装备抗击美军六十年代的战机,创造了防空史上的奇迹。但是,综观那漫长的援越抗美战争,打的确实十分艰苦。我高射炮兵部队是在特工和近远程雷达情报不畅;反高空侦察地空导弹手段缺乏;空军航空兵空中拦截为零;友军配合不协调;武器装备极为落后的状态下,孤军奋战。所以那场战争,实际上双方打的是消

—8—

耗战。美军在空袭过程中,数千架飞机被击落和击伤,成百上千飞行员被俘和毙命。而我方高射炮兵部队,作为地面一种防御性武器。没有其他军兵种的配合,是难以完全拒敌于国门之外,百分之百确保防卫目标安全重任的。越战中,凡被美军列入空袭计划内的目标,在其反复攻击下,大多达到了目的。区别在于,其付出代价的多少。交通线的基本畅通和重要设施的基本正常运转,大多是在修建——炸毁——再修建的循环中实现的。援越抗美战争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堪称世界一流的最能战斗的部队。他们头顶上有美军战机重磅炸弹的威胁,脚下有菠萝弹、子母弹以及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的危险。不怕伤亡牺牲,奋力抢修被炸毁的各种设施。既流血又流汗,为越南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决定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高射炮作为防空武器,是在近现代战争中,随着飞机的出现而产生的以空中飞行器为射击目标的火炮。从战术上看,它与其它火炮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用火药做推力将弹头通过炮膛推向远方,以爆炸或穿甲的形式摧毁目标。然而,从战略上看,因其打击的是空间动态目标,而且是超音速的运动目标。其自身和所守卫的目标在陆地上处于静态。这就决定了,高射炮只能是一种被动性的防御性武器,很难具有进攻性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防空武器会不断更新换代,门类可能会增加,自动化程度会提高,但是它在战争中的防御性本质不可能改变。

建国以后国内长期处于和平环境,高射炮兵部队除少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以及六十年代前后,阻截美蒋P2V特务间谍机外。不断扩

—9—

大的高射炮兵部队,主要担负国土要地防空。震慑敌人,并无实战。进入越南的轮战部队,新的环境,老的对手。基层作战分队指战员,都是义务兵参军。有相当数量的战士是入伍不到一年的新兵,平时大多为技术性模拟训练。真实的美军战机,从未谋面。初生的牛犊不怕虎,初次参战的指战员求战心切,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轻敌思想。中高级指挥员,大多出身步兵,经历过国内国际各类重大军事斗争的严峻考验,有着极为丰富的陆战经验。但是,对空作战,除少数抗美援朝战争有过短暂的防空战经验外,基本上还处在理论认识阶段。国内的实兵演习多为图上作业,技术成分多,战术成分少。进入战场,面对如此凶恶强大的敌人,真机实弹,面对面的较量。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边打边总结经验教训,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开战之初,难以避免的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特别是当时中高级指挥员头脑中“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传统陆战思维惯性较为突出。自觉不自觉的将消灭敌人为主,击落更多数量的敌机放在了首位。反映在兵力使用上,几乎重点都放在了有利于击落更多的敌机的基点上。高中低武器部署,是以敌机向守卫目标投弹俯冲点为中心,依次拉开,形成月牙形包围圈。集中火力,近距离打击敌机群俯冲点。

这种战法,短期内击落击伤敌机的数量,确实相当可观。1967年1月11日上午9时左右,以F105为主机型的20余架美军战机编队,对布下防区新建的铁路大桥进行阶梯式轰炸和攻击。铁路大桥是东西走向,长约100公尺左右。美军战机为扩大弹着面,采取西向进入,东面退出。桥面窄而狭长,迫使敌机只能从中空进入,然后降低

—10—

高度,以低空俯冲方式投弹。306大队五七炮各分队布防在桥东侧渡口附近,八五炮各分队布防在桥的南北两侧(东西是高山不宜部署重炮),三七炮各分队被安排在敌机俯冲点周边地区。而高机连阵地则放在了桥西侧一公里处,相对高度400米左右的高地上。此处正是西向敌机俯冲投弹,然后拉起的最低点,即俗称“钉子阵地”上。

美军战机编队中空进入后,接近防区便开始降低高度,约三千米时,前列四架战机怀疑为佯攻机放行未打。很快后列二线战机迅速向下俯冲,即将投弹。此时已达我方80%的火炮射程范围内,指挥所下达了射击命令,防区高中低火炮齐鸣。尽管是昼间,由于三七炮和五七炮炮膛口径相对较小,其发射频率却极高且带有洩光成分。高机连九挺高射机枪三十六支枪管开火后形成巨大的火墙,升空后红绿相间,加上美军战机攻击阵地投放的菠萝弹、子母弹母箱空中一级爆炸的火光。整个战区各种弹头弹片纵横交错,布满天空。以红色为主色调的铁路桥上空,色彩斑斓令人眼花缭乱,爆炸声如雷贯耳,此起彼伏,美军战机犹如进入了天罗地网。最激烈的交火虽然仅有数十秒,却令人惊心动魄。指战员真切体会到了何谓枪林弹雨,何谓立体大战。在我方猛烈炮火打击下,当即一架F105型战机空中开花解体。另外两架战机中弹燃成两个大火球,向其飞行前方依其惯性栽落下去。多架敌机负伤,失去平衡,左右摇摆,仓皇逃回基地。猛烈的炮火直接影响了攻击机飞行员的操作,致使其投弹大多偏离了目标,在铁路桥的周边,主要是桥的西北侧留下了几十个被炸出水的弹坑。说明此次空袭铁路大桥使用的都是重磅炸弹,仅个别炸弹落入铁路桥头。因为

—11—

是初战,火力过于集中,有些顾此失彼。对携带火箭弹、菠萝弹、子母弹的美军战机低空偷袭缺乏应有的防范,致使美军战机向铁路桥发射的火箭弹命中而受损。

防区中心地带的三七炮分队遭受了子母弹的攻击,首次出现伤亡。有战斗就会有牺牲,战场上伤亡牺牲确实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事情。但是,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看,此战没有拿出足够的兵力应对敌机低空偷袭,确实是一个值得指挥员深思的问题。这就涉及到战略上消灭敌人与保存自己的关系问题,随着战局的深入发展,这一矛盾便逐步显露出来。在重点防区则更为明显,304大队1967年所守卫的克夫车站和机场,是美军战机重点攻击的目标。该部队配有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一百炮和五七炮,命中率极高,被敌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每战必拿出相当数量的战机压制地面炮火。到当年五月份进行的数十次激战,击落击伤近百架战机,可谓战果辉煌。但是,同时我方战损也相对较大。4月10日一战,驻守在克夫东南两公里处的一百炮分队遭受敌机的攻击,造成数十人伤亡,分队几近瘫痪,其他分队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失。支队被迫将304大队与驻守在布下的306大队换防,以事修整再战。并从国内紧急补充兵源,充实受损的作战分队。

北越的战争往往与南越战局密切相关,时值南越共产党游击队的规模和声势越来越大,形势发生了更加不利于美军及其傀儡政权的变化。为了打压北越对南越的支持力度,1967年雨季开始,美军加大了对北越全境的空袭规模,战争进入白热化。克夫、布下和塞高的32支队,太原的62支队及其后续部队都面临着巨大的美军战机大军

—12—

压境的严峻形势。战局的急剧变化,引起了中共中央军委领导的高度重视。主持工作的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在北京召开了援越抗美部队代表会议(史称620会议),回顾和总结了1965年——1967年近三年来的援越抗美作战经验教训,依据形势的变化,提出了今后的作战方针和任务。毛泽东主席日理万机,听取了会议汇报并接见了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会议的更多细节不得而知,传到前线部队的信息却非常重要。一是毛泽东主席在会议汇报中听到援越抗美的解放军战士,为抗击美帝对越南的侵略英勇作战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而潸然泪下。士为知己者死,此情极大地鼓舞了前方将士,士气大振。二是毛泽东主席以伟大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气魄和胆识,根据越南防空战的特点,果断指出,援越抗美战争,要实行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有机统一。以保存自己,及确保守卫目标安全为主,将消灭敌人击落更多的美军战机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的战略方针。从而为整个援越抗美战争定下了基调,成为当时以致整个越南战争期间的战略指导方针。

前线作战部队,闻风而动。随之所有参战部队,依据新的战略战术方针,大规模调整军事部署。针对美军战机空袭战术虽然多变,然而,其惯常使用的战术是将战机编队依机型特点分为三种类型。一为佯攻机主要吸引我方火力,掩护其它战机作战;二为主攻机专门对我守卫目标实施各种手段的空中打击;三为偷袭机用以攻击地面作战部队,以减轻地面炮火压力。在兵力使用上,拿出20%强的以低空目标为主的枪、炮分队。应对美军偷袭地面部队的战机,以保障中高空重型火炮分队的完好率。集中主要精力消灭敌之主攻机,以确保守卫目

—13—

标的安全。将三七炮各分队由过去集中在钉子阵地及其周边,转变为以钉子阵地为中心兼顾打击敌之低空偷袭机。特别将四联高机连化整为零,由过去的以连为单位作为独立的火力点,转变为以排为单位,专门用来打击敌之低空战机,以保护炮群整体安全为主。在兵力部署上,根据各火炮分队的实际射程,以美军战机攻击目标俯冲点和水平投弹点为中轴,形成三级火力网,实行层层打击。重点干扰其投弹动机和过程,力争将敌机击落在弹下之前或拉起过程中。困难的是实战中,美军战机对目标投弹的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再复杂的事物也会有规律可循。根据以往的战例看,美军战机投弹方向要受目标的几何形状;周边地形地貌;气候(风向);天象(阳光);战机出发地以及我方地面部署状态等制约,基本可以判断出美军来袭的主要方向。当然,美军机群四面出击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但是,机率不高。1967年7月4日中美双方在克夫进行了一场十分激烈的交战,是一场大仗恶仗。空中鸟瞰克夫地区,车站和机场呈几何片状。弹着面积大,水平投弹和俯冲投弹攻击的机率参半。依此状况部队做好了敌人多重攻击的准备,五七炮各分队和八五炮各分队作为打击敌主攻机的主力,交叉布防在车站和机场的东西两侧,以防敌机多向不同方式攻击。三七炮各分队安排在车站和机场中间及南北两侧,个别分队穿插安排在五七炮和八五炮之间,以应对低空目标和俯冲投弹的企图。高机连以排为单位,分散布防在重型火炮及八五炮分队周边。形成点多面广,以保护重型火炮安全更有效打击敌主攻机。

上午十时左右,指挥所下达了当天第一个攻击波的指令。指战员

—14—

进入阵地仅十几分钟,美军战机巨大的轰鸣声,由远及近而来。身影未现时,首见一枚长约3-4米左右,短机翼,银白色,形如小型战机模样的空地导弹(百蛇鸟导弹)。由西向东,从克夫车站北侧山谷中飞驰而来低空进入防区。高度几乎与笔者所在阵地山头平行,相距仅50公尺左右,从峡谷中穿越而过。其攻击目标显然是装备有一部旧式雷达的八五炮一分队。由于雷达操纵手发现其企图,突然减压进而关机,使空地导弹如无头的苍蝇,失去制导目标。便在距一分队一公里处,一头栽进当地的一座小型水库中,溅起数十米的水柱。与此同时,克夫防区偏西北方向,约有三、四十架F105和F4以及一架类似空中加油机或B52轰炸机的战机,前后分成若干战术编队,鱼贯而入,即将进入我防区。此次交战,与以往不同。前列战机并非惯常的佯攻机,而是中空进入,刚刚接近防区,便以4000米左右的高度,并不俯冲,即开始水平投弹,企图依飞机飞行惯性将重磅炸弹带入防区目标。其投弹前后的瞬间,已达到我八五炮射程之内。各八五炮分队开火指令已经发出,众多八五炮弹飞向敌前列机群。空中投弹与地面火炮射击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发生,难分先后。八五炮弹升空后,爆炸呈放射状,弹片散落在敌机群前列战机周边,个别战机中弹起火,栽落下去。随着距离的临近,部分五七炮高频率炮弹犹如火箭般射向敌机群。重型火炮已发挥出应有的威力,对中空战机实施了有效打击。这时敌机群后列战术编队,在前列战机投弹过程中突然转向南北两侧,迂回实施南北双向降低高度小角度俯冲,企图攻击地面部队和用火箭袭击停靠在车站装满援越物资的专列。由于战前部队制定了敌偷袭和

—15—

多向攻击的应急预案,各火炮分队随机应变,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对南北多向进入射程的美军战机给予猛烈还击。火红的弹头从四面八方射向早已不成编队单机进入防区的美军战机。低空武器三七炮和各高机排大显神威,成百上千穿甲弹、洩光弹一起射向南北双向企图攻击阵地的敌机。有的还未来得及投放菠萝弹和子母弹即被击伤和击落,破坏了他们的攻击企图。一时间,克夫地面各火炮分队开火形成的浓烟四起,各种弹头弹片满天飞舞,与各种型号美军战机在空中交织在一起,上下左右纵横交错的立体大战壮观而惨烈。其中四架战机当即被击落,个别飞行员弹射跳伞逃生,多架敌机在混战中被击伤或与空中弹片巧遇而受伤。据俘获的美军飞行员披露,此次执行空袭任务的美军飞行员,是刚轮换到基地不久即升空作战。多为20岁左右的青年飞行员,面对如此猛烈的地面炮火,有些手足无措。此次大战是越南战争进入高峰时期的一场恶仗,然而,由于水平投弹本来准确度就不高,在我沉重打击下就更大打折扣。所以,重磅炸弹大部分落入了车站和机场之间的开阔地。对守卫目标损伤不大,另有数十枚定时炸弹和已死火的废弹横七竖八的躺在了公路及其两侧。以杀伤地面人员为目的的菠萝弹和子母弹,在我三七炮和各高机排不间断持续射击过程中,大部分偏离了战前侦察的预定攻击目标,部分落入车站和机场。由于其威力有限并未造成大的损坏,仅伤及皮毛。有相当一部分散落在并无战斗人员的空旷地带,仅有少数子母弹落入三七炮分队阵地和高机排阵地不幸造成高机排3名战士当场壮烈牺牲,部分人员受重伤。重型火炮分队在三七炮和高机排掩护下都安然无恙,守卫目

—16—

标完好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初步显示出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有机统一战略方针的正确性,实战充分证明这一方针符合援越抗美战争防空战的内在规律。为后续部队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是准现代战争时期防空部队应对立体战争战略战术理论的尝试和创新。

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的越南战争,越美两国虽经数次无果的谈判,仍无休战的任何迹象,双方互不相让,战略上处于胶着状态。仗是越打越残酷血腥,援越抗美轮战部队与美国海空军的较量,真可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美军不断变换空袭战术,花样不断翻新。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空袭战法受时空制约,时间久了,至多交替使用,并无新意。我方战略战术日趋成熟,应对各种类型美军战机也已轻车熟路,双方实属势均力敌。中后期为了弥补轮战部队武器装备落后的不足,国防科工委研制的苏式双管三七炮和四联高射机枪大量装备部队。虽然并无质的变化,可是有了量的改进,火力呈数倍的增加提高了战斗效率。为了有效的保存自己,更有利的打击敌人。军内科技人员与轮战部队指战员相结合为近远程雷达研制安装了反导报警装置。杜绝了早期误判的现象,使美军战机携带的百蛇鸟空地导弹几乎失去了作用,雷达遭受攻击的机率降为零。对自动化程度较高,无操作人员裸露在外的火炮,安装了伞式防护钢板,可百分之百的将菠萝弹和子母弹阻挡在外,完全确保战斗人员的安全(笔者1971年参加援老抗美战争重型装备已都有此类装置)。土办法也能解决大问题,为在实战中减少或降低落入掩体内的菠萝弹和子母弹的杀伤率,号召指战员深挖五十厘米深蜂窝状洞穴,使其爆炸形成的360度放射状杀伤降

—17—

低到垂直90度杀伤,也起了很大的保护作用。遗憾的是1967年已在参战部队试穿的防弹衣,因国内文革内乱,军工企业停产闹“革命”而未能批量生产,直到战争结束也未能装备部队。四联高射机枪,可减少操作人员,提高射击精确度并可装甲防护的飞机航线角度及距离仪表重大革新项目,因设计者壮烈牺牲而搁浅,并永远失去了机会。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作为特殊政治现象的战争也毫不例外。它虽然有着巨大的破坏力。同时,也带来一个副产物,战争的巨大需求可以刺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促进军队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尽管人们的主观愿望并非如此,但这却是客观事实。建国后和平建设时期的第二次援外战争,给人们特别是决策层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援越抗美战争又一次告诉人们,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优劣与战损呈反比例,武器装备先进则战损低,反之则高。这是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犹如生产工具先进可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同理,武器装备先进,也可大大提高战斗效率。否则,武器装备及防护差,拿命换是十分残酷的。初期入越的部队因武器装备落后,除构筑掩体外基本无任何防护措施,是吃尽了苦头的。越南战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射炮兵部队,采取渐进的方式,从1970年开始逐步淘汰已无继续使用价值的落后装备,诸如探照灯以及高射机枪和三七炮等非自动化低空武器,入库封存,改装为地空导弹部队。1985年起基本取消了高射炮兵部队建制,代之以新的由各种型号的防空导弹和全自动化的高射炮编成的混成旅,从而使我国的国土防空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空的跨越和发展变化不可阻挡,人类历

—18—

史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飞速发展的军事科技,已将世界带入空天时代。未来的空防,电子战、网络战、太空战是其主要特点。航天飞机,宇宙飞船,反导系统和卫星已悄然进入空防领域。传统的空防武器和空防理念即将失去昔日的光辉,现有的武器装备仍存在巨大差距,处于低端的仿制的各类空防装备显然不适应未来战争。我有960万平方公里领土领空的泱泱大国,武器装备需要创新,作战理念需要提升。目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越南战争后长期处于和平时期。未来的武器装备走势如何,仗怎样打,采用何种战略战术,都是摆在担负共和国国土防空重任的军队面前的重大课题。国家一旦有战事,胜算几筹。包括上个世纪多次境外作战的幸存老兵在内的国人都将拭目以待。我们坚信,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有了飞速发展,国防实力大大增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空防能力一定会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不远的将来,迎头赶上和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强国。

援越、援老抗美老战士——沪虹桥 于2010年国庆

好战略,坏战略 篇6

这是一部理清近20年“战略”管理思想的重要作品。

十几年来,关于战略的图书汗牛充栋,概念泛滥。本书运用最热门的企业案例与最熟悉的热点事件,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好战略与坏战略的区别,并从9个方面阐述了制定好战略的思路。

苹果公司——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苹果公司曾一度陷入破产的困境。乔布斯重新回归后,抓住了好战略的核心思想,使得公司起死回生,并一跃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业。

沃尔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与零售业巨头凯马特的竞争中,沃尔玛发现了好战略的强大优势,另辟蹊径重新定义“店面”, 将各个门店组成一个网络,开创了“供应链管理系统”,这使它一跃成为全球零售业巨头。

除此之外,本书案例还包含了IBM、星巴克、宝马、戴尔等诸多企业近几年的成败,非常具有可读性与参考价值。如何让你所在的企业成为行业翘楚呢?赶紧来本书中寻找答案吧!

作者简介:

理查德·鲁梅尔特,曾被《经济学人》评为“当今25位对管理理念和公司行为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麦肯锡公司则将其形容为“战略中的战略家”。他在著名的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任教多年,并为全球知名跨国公司担任管理咨询,提出众多关于战略管理的深刻见解,帮助企业理清思路,迎接挑战。

电力营销战略与战术研讨 篇7

1 电力企业电力营销战略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企业总体的电力营销战略设计

很多电力企业没有根据自身的发展和电力市场未来的预期建立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这导致在企业战略层面出现了缺失,不但形不成对电力营销的指导功能,更会对电力企业其他工作带来制约和影响,难于及时对市场和用户需要做出正确反应,无法形成电力营销的优势,不利于电力企业的发展。

1.2 电力企业电力营销战略的目标不明确

很多电力企业将电力营销战略定义为对经营情况、生产情况的具体掌握,这会形成电力营销战略目标和实际战术的模糊,将战略性的工作等同于销售细节和营销战术,不能对电力企业发展形成有力支撑。特别是由于战略目标过细过精,导致在基层容易出现数据和信息的不准确问题,给电力企业带来经营上的困难。

1.3 电力企业管理体系尚不完善

管理体系是确保电力营销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关键,当前很多电力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尚未健全,各部分管理职能和范围还存在着沟通问题和实施漏洞,这导致电力营销工作中出现任务不明确、计划不科学、条块分割等问题,进而出现各自为战的状况。

2 电力企业电力营销战略和战术的组成

2.1 电力企业的品牌战略

电力企业应该具有品牌意识,建立电力营销的品牌战略,通过品牌创建和企业宣传实现社会对电能的新认知,明确国家对电能支持的政策,形成企业和居民应用电能的策略。要树立电力企业的品牌和形象,以更好的服务扩展能源市场的占有,实现企业经济的长期发展。

2.2 电力营销的扩张战略

首先要实现电力营销地域上的扩张,电力企业应该立足本区域,在条件和环境允许的情况下积极进行市场扩张,主动出击占据周边潜在的市场,形成电力营销不断扩大的优势,更好地利用市场实现企业发展。同时,电力企业还应该做好能源领域的扩展,及时推动以电能替代传统能源的工作,形成对电力营销的积极扩张态势[1]。

2.3 电力营销的战术

一是优质的产品战术。电力企业应该通过改善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改善电能的质量来提高对客户的吸引力。二是优质的服务战术。必须把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作为促进电力市场营销的自觉行为,并体现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使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都为企业的社会形象负责,真正树立全员营销的观点,与客户建立并保持一种共同发展的新型供用电关系。三是价格战术。积极推行新的电价政策,建立具有灵活弹性的和具有激励作用的电价体系。四是经营管理战术。电力企业应该积极调整内部管理,规范各项管理制度,使之与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需要相适应[2]。

3 把握电力营销战略和战术的要点

3.1 促进观念的转变

要在电力企业内部转变“电老大”和“皇帝女儿不愁嫁”的观念和心态,树立以客户满意为宗旨的市场营销意识,建立一种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的新的经营作风。

3.2 强化电力企业内部的电力市场观念

电力企业应该树立新形势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新的发展思路。要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来处理市场中出现的问题,要学会驾驭市场的本领,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努力研究打开电力市场的新思路和新途径,主动迎接市场的挑战[3]。

3.3 树立市场观念

要具有开拓市场的共识,要形成服务永无止境的观念,形成企业赖以生存的载体和环境。开拓市场伴随着企业生存发展的全过程,要抓住不断变化的市场机遇,以迅速的应变能力和高效的决策机制,确保企业在变化中求生存,在开拓中求发展[4]。

3.4 树立供电企业的正面形象

电力企业广大职工要不断增强形象意识,牢固树立形象就是生命、形象就是效益、形象就是品牌的思想,通过良好的形象展示企业自身的实力,得到社会认可,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5]。

4 结语

电力营销是电力企业的业务中心,也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对于企业竞争能力和长远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应该在战略的高度上去重新审视电力营销工作,形成电力营销的长远规划。同时,也需要在战术和细节上去解构电力营销工作,真正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来确保电力营销的质量,在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活力的基础上,构建出电力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

摘要:本文根据电力企业电力营销的管理经验,分析了当前电力企业电力营销战略存在的问题,简述了电力企业应该具备的电力营销战略和战术的构成,以要点强调的方式提出了战略和战术措施,希望对开展电力营销,完成电力企业基础性工作起到启迪的作用。

关键词:电力企业,电力营销,市场,观念,战略,战术

参考文献

[1]周旭.服务导向的供电企业电力营销战略体系[J].科技经济市场,2007,(03):42-43.

[2]徐洁.当前国际环境下电力市场化改革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04):51-52

[3]卫茂忠.浅谈供电企业的服务营销理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4):24-25.

[4]张继明.新形势下供电企业与电力市场营销管理[J].科学之友(B版),2009,(08):58-59.

企业薪酬战略与人才战略刍议 篇8

关键词:薪酬战略,企业战略,人才战略

薪酬管理不仅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 同时还控制员工受激励的状态, 对员工的态度、行为、能力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进而影响个人和组织的绩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求薪酬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适应, 为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也就是说薪酬管理必须具有战略性。

一、薪酬战略的内涵

薪酬战略是具有战略性的薪酬决策, 是薪酬战略要素和薪酬政策的组合。包括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组合形式、薪酬变动形式和薪酬管控。

1、薪酬水平。

指企业如何参照竞争对手的薪酬水平对自己的薪酬水平进行定位, 考虑的是企业薪酬是否具有外部竞争性。企业在考虑整体薪酬水平时会面临两个选择, 其一, 是否参考市场的薪酬水平;其二, 如果参考市场的薪酬水平, 采用领先、跟随或滞后策略。

2、薪酬结构。

指内部的纵向结构, 是同一组织内部不同职位之间或不同技能水平之间的比较, 反映企业薪酬内部一致性的问题。薪酬结构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薪酬等级确定的依据。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有职位薪酬体系、技能薪酬体系和能力薪酬体系。二是是薪酬等级有多少, 这一般有窄带薪酬与宽带薪酬之分。窄带薪酬制度薪酬等级多, 员工一般只能通过职位的提升来增加薪酬;宽带薪酬制度的薪酬等级少, 每一个等级的档次多, 员工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增加薪酬。

3、薪酬组合形式。

可以理解为薪酬的横向结构, 即员工薪酬可以以何种形式发放, 它主要考虑的是激励性和时间性等因素。薪酬组合形式从不同角度考虑有: (1) 固定薪酬和变动薪酬。固定薪酬比例高, 意味着风险低, 但预期总收入也低;而变动薪酬比例高则意味着风险高, 但预期总收入也高。 (2) 短期薪酬和长期薪酬。短期薪酬一般是基本薪酬和奖金, 长期薪酬如股票期权等。 (3) 非经济薪酬和经济薪酬。非经济薪酬如成就、认可、培训机会、工作环境、职业发展前景等, 以满足员工的精神需要。

4、薪酬变动形式。

指薪酬的动态情况, 它主要考虑员工薪酬增加和减少的依据。比如提薪的依据, 有的是基于绩效, 有的基于资历, 有的两者兼顾。从信息获取角度来看, 大部分岗位的绩效难以准确测量, 资历涉及到的工龄、学历、职称等信息容易获取。

5、薪酬管控。

主要包括涉薪酬信息公开程度、员工参与薪酬决策程度等内容。 (1) 公开或秘密支付。秘密支付会导致员工之间互相猜疑, 降低信任水平;公开支付则能增加企业管理的透明度, 但容易导致优秀员工遭受排斥、非优秀员工不合作和相互攀比等问题。 (2) 集权管理与分权管理。薪酬制度由总部还是部门来制定, 是集权与分权管理的区分标准。一般而言, 部门独立性小的公司, 其薪酬制度倾向于由总部统一制定;反之, 由部门决定自己的薪酬制度。 (3) 员工参与度。员工低参与度意味着薪酬制度主要反映公司高管人员的意志, 高参与度意味着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影响或决定薪酬制度的内容。

二、薪酬战略与企业战略的联结

在不考虑具体的职能战略的情况下, 企业战略通常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企业的发展战略或公司战略, 二是企业经营战略或竞争战略。前者解决企业扩张、稳定抑或收缩的问题, 后者解决如何在既定领域中竞争制胜的问题。

从薪酬战略和企业战略的“联结” (linkage) 、“一致性” (congruence) 、“适合” (fit) 、“匹配” (match) 的观点出发, 薪酬战略的选择和企业战略是紧密联系的, 随着组织战略的变化, 企业的薪酬战略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1、公司战略与薪酬战略

(1) 成长战略。追求成长战略的企业强调创新、风险承担以及新市场的开发, 与其相适应的薪酬战略往往是:员工与企业共同分担风险并分享企业未来的成功, 以促成企业目标的达成, 同时使员工有机会在将来获得较高的收入。企业在短期内提供水平相对较低的固定薪酬, 但是同时实行奖金或股票选择权等计划。此外, 成长型企业需要灵活的方应, 因此在薪酬管理方面往往注重分权。同时, 由于公司的扩张导致员工工作岗位不断变化, 薪酬系统更加关注员工的技能。

(2) 稳定战略。稳定战略是强调市场份额或者运营成本的战略, 采取稳定战略的企业增长率一般较低, 企业维持竞争力的关键在于维持已经拥有的地位和技能。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 主要以稳定已经掌握相关工作技能的人才队伍, 因此企业对薪酬内部一致性、薪酬管理连续性以及标准化有较高的要求。在薪酬管理方面, 薪酬决策的集中度比较高, 确定薪酬的基础主要是工作岗位。从薪酬的构成上来看, 这类企业往往不强调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风险分担, 注重较为稳定的基本薪酬和福利。薪酬水平一般与市场持平或者略高于。

(3) 收缩战略。收缩战略通常会被那些由于面临严重经济困难而想缩小一部分业务的企业所采用。这种战略往往是与裁员、剥离以及清算等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收缩战略本身的特性, 这种企业强调将员工的收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起钩来。除了降低稳定薪酬部分的比重外, 许多企业往往还力图实行员工股份所有权计划, 以鼓励员工与企业共担风险。

2、竞争战略与薪酬战略

(1) 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是以产品的创新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为导向的一种竞争战略, 采取这种战略的企业往往强调风险承担和新产品的持续推进。这种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强调客户的满意度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因此, 薪酬系统往往非常注重产品创新、技术创新, 其基本薪酬通常会以劳动力市场上的通行水平为基准并且高于市场水平, 以帮助企业获得勇于创新、敢于承担风险的人才。

(2) 成本领先战略。所谓成本领先战略, 实际上就是低成本战略, 即在产品质量大体相同的情况下, 企业以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向客户提供产品的竞争战略。因此, 追求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非常重视效率, 其目标是用较低的成本做较多的事。这种企业通常会对职位进行详细的描述, 强调员工工作岗位的稳定性。在薪酬水平方面, 既不能低于竞争对手, 也最好不要高于竞争对手, 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控制薪酬的成本支出。在薪酬构成方面, 通常会提高薪酬或奖金在薪酬构成中的比重, 以控制薪酬总成本。

(3) 客户中心战略。客户中心是一种以提高客户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服务速度等来赢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采取这种战略的企业所关注的是如何取悦于客户, 客户满意度是这种企业最为关心的一个绩效指标。为了鼓励员工持续发掘服务于客户的途径, 提高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 这类企业的薪酬系统往往会根据员工向客户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来支付薪酬, 或者是根据客户对员工或员工群体所提供的服务的评价来支付奖金。

三、薪酬战略与人才战略的关系

企业薪酬极大地影响企业对人才的吸纳和使用, 而人才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此, 一个良好的薪酬战略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

薪酬战略是吸纳人才的重要手段。一套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之所以有吸引力, 不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货币报酬, 还体现在它能够根据被吸引人群的特殊需求提供各种非货币形式的待遇, 体现出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一方面, 传统的货币报酬为员工提供了物质回报, 使之能够满足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 非货币报酬部分, 比如学习和成长给员工提供了个人价值提升的机会, 而令人满意的工作氛围又给员工提供了身心愉悦的外在条件, 可以说一套良好的薪酬战略对于吸引人才起着很重要的导向作用。

科学的薪酬战略能够更好地激励员工。激励理论认为, 要想让员工达到高绩效, 就要想方设法强化员工努力工作的动机, 除了企业文化的引导和规章制度的强制以外, 最根本的是要满足员工的需要。据有关调查显示, 员工最基本的需求分别为:报酬、成长的机会和身心愉快。此外, 对于员工满意度而言, 几个要素的重要性正日益显现:深入交流;获得与工作相关技能的机会, 来自于公司的表彰、主管以及同事的赞许和员工意见对公司决策的影响;培训和工作内容等等。一套良好的薪酬战略使员工的这些需求基本上都可以得到满足。

良好的薪酬战略对留住关键人才具有重大影响。企业不仅仅要能够吸引人才, 更重要的是要把对企业维持竞争力、最有价值的人才保留下来。良好的薪酬战略既满足了员工的基本需要, 又帮助其实现了自我, 员工自然就不会轻易跳槽。由此可见, 对于如何把核心人才留下来这一重大问题, 设计合理的总体薪酬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解决之道。

总之, 在人才成为企业最重要竞争力来源的今天, 得到人才, 才能获得竞争优势。薪酬战略的核心就在于支持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 通过提高企业吸纳、激励和留住人才的能力, 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帮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 使之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构建企业薪酬战略的步骤

1、全面评价内外部环境及其对薪酬的影响。

企业的薪酬管理是以企业的战略和经营目标为导向的, 而无论是企业的战略、经营目标还是薪酬本身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包括:企业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区域竞争压力, 企业文化, 员工需求等等。因此企业首先必须全面准确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 然后才能确定在特定环境中取得竞争优势所需的薪酬策略。

2、制定与环境背景相适应的战略性薪酬决策。

薪酬决策的核心是具备外部竞争性、内部一致性和薪酬管理过程的有效性, 使企业的薪酬系统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由于不同类型的薪酬决策支持不同的企业战略, 因此企业必须根据组织的经营环境和既定战略来作出合理的薪酬决策。

3、将薪酬战略转化为薪酬实践。

薪酬战略实际上是企业在做薪酬设计时所坚持的一种导向, 企业所要做的是将这些指导思想用薪酬技术、薪酬系统体现出来。这一步骤是从理念层面到操作层面的跳跃, 好的薪酬战略能否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 薪酬技术的选择、薪酬系统的设计至关重要。

4、对薪酬系统的匹配性进行再评价。

媒体战略转型与标准化战略 篇9

[前面的话]标准化工作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也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新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统一的技术标准,标准对促进新闻信息的整合与利用、交换与共諿,提升中文新闻信息的传播能力,提高我国新闻科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为提高我国报业新世纪全球新闻竞争能力、增强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全国中文新闻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定于2010年11月24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国家新闻标准推荐会·东三省报业峰会。大会召开前夕,本刑记者专门联系了此次大会上的部分演讲者,并提前将他们的演讲内容在此刊发。此外,在大会闭幕后,本刊还将在下一期杂志中做出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当前,新闻媒体的领导都在关注媒体的战略转型,并且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探索着转型之路。但要成功实施战略转型,不可不注意新闻信息技术的标准化。从国际和国内新闻媒体的实践经验来看,实施标准化战略是媒体成功转型的必要条件。

两个案例的启示

先看国外的案例——路透社。

本世纪初,路透社的核心业务——金融信息服务实现了“三个转向”,即网络平台从专线专网转向开放的互联网,用户终端从专用终端转向通用终端,金融服务从专为大金融机构服务转向为各类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此之前,为了做好“三个转向”的技术准备,路透社重新制定了自己的新闻信息技术标准,这个标准后来成了国际新闻信息技术标准NewsML的基础。

再看国内的案例——新华社。

近几年来,新华社在战略转型方面,正在实施“三个拓展”,即向多媒体形态拓展,向终端受众拓展,向国际舆论阵地拓展,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此之前,它制定了新华社新的信息技术标准XinhuaML,为实现三个拓展作了技术准备,XinhuaML后来成为我国中文新闻信息技术国家标准CNML的基础。

上述两个案例宣示了同一个道理:要成功实现媒体的战略转型,标准必须先行。也许有的同志会说,你举的都是大通讯社的例子,我们可是小报社。事实上,包括报业在内的所有媒体都将遵循同样的规则:标准化是媒体战略转型的先决条件。下面,我就报业战略转型与标准化的关系问题谈一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什么是转型?转型转什么?

首先,我们来讨论报业战略转型的含义,报业战略转型要“转”什么?

“转型”被列为“2006年十大流行关键词”之一。各行各业都在讨论和实施“战略转型”。2007年6月底,还出版了一本叫《战略转型》的专著。那么,什么是转型,什么是战略转型,什么又是报业的战略转型呢?

按照辞义解释,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

从报业信息化的实际演变过程看:报业的信息化是从上世纪80年代由计算机照排取代铅字排版开始的,接着,采编、广告、资料、发行、财务等相继实现了数字化。但是,在上世纪末之前,报业的数字化都是为了提高报纸本身的出报时效、印报质量和生产效率,没有跳出纸质报纸的范畴。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互联网商业应用的快速发展,给报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报纸开始突破了报“纸”的边界,向互联网和移动网延伸,出现了数字报纸、手机报纸等新媒体,进而踏上了由单一的纸媒体向多元的数字媒体转变的漫长而又艰巨的发展进程,人们一般称之为报业的战略转型。

报业战略转型的目标,从近期来看,要实现所谓的“数字报业”,即以纸质报纸为主体的、兼有多元(或复合)出版功能的传媒产业,此时,纸质报纸仍占主导地位,因此,沿用了“报业”这个名称。从远期来看,最终要实现数字内容产业,到那时,纸质报纸仍然存在,但已不占主导地位,因此,“报业”让位于“内容产业”。

报业战略转型要“转”什么?从近期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报业的业态由单一的纸媒体向多元的复合媒体方向拓展;二是新闻信息的形态由文字、图片向包括音视频在内的多媒体方向拓展;三是运营服务模式由单向的、普适化的服务向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方向拓展。

标准化在战略转型中的重要性

报业战略转型上述三个实质性转变,都有待业已发布的国家新闻信息技术标准的推广应用,有待加快建立我国中文新闻标准体系,有待实施新闻信息标准的国际化战略,一句话:有待依托我国新闻信息技术的标准化。

2009年,中央宣传部在中宣发[2009]26号文《关于2009到2020年我国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完成我国中文新闻标准体系建设”和“实施新闻信息标准国际化战略”两项重大任务。

我个人理解,中宣部将新闻信息标准化写入“红头文件”,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顺应了当前世界新闻传播及其技术的发展趋势,推动我国新闻媒体的战略转型,以提高我国传媒的传播力、影响力,增强我国重点媒体在国际舆论搏弈中的话语权。

下面,我就报业战略转型的三个方面的实质内容,具体谈一谈媒体的战略转型与标准化的关系。

报业业态的拓展与标准化

伴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和接收工具的多样化,由单一的纸媒体逐步向多元的复合媒体方向拓展,已经成为多数报社的战略抉择。现在,有些报社已经办起了电子报纸、手机报纸等,有的还办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那么,怎样实施复合媒体战略呢?决不可以采取增加一种媒体形式,就增设一个部门、增添一套系统、设计一套流程、增加一套人马的做法,必须实施一体化的系统架构、集约化的生产模式,灵活统一的工作流程,复合型的人才战略,才能最大限度地合理整合、有效利用内容资源和人才资源,达到效率和效能的最大化,以及生产成本的最小化。

2006年,由国家标准委发布和实施的国家标准“中文新闻置标语言”(CNML),是一个与国际接轨、具有中文特色、跨媒体的中文新闻信息技术标准,它具有面向多媒体、元数据描述、跨技术平台等特点,它能够有效地组织、管理、包装、发布多媒体新闻信息,实现在统一技术平台下的新闻信息的复合出版。因此,报社要实现报业业态由单一的纸媒体向多元的复合媒体拓展,就必须采用“中文新闻置标语言”国家标准,实施标准化战略。

新闻信息形态的拓展与标准化

过去,报社的任务就是办报出报,新闻信息形态主要是文字和图片,现在开始涉足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光文字和图片新闻就不够用了,一些报社已经开始涉足音视频新闻了;过去,文字新闻和图片新闻都有各自的传送专线,往后,文字、图片、包括音视频需要在同一个宽带网络上传输;过去,文字和图片新闻各有各的标准,往后,文字、图片、音视频新闻要融会一体,就需要统一的新闻信息描述标准。

业已发布的国家标准“中文新闻置标语言”(CNML)支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多种形态的新闻信息的描述,也支持多媒体混合形态的新闻信息的描述,实现统一的格式和架构,可用于多媒体新闻的编辑、存储和传送。因此,报社要实现新闻信息形态由文字、图片向包括音视频在内的多媒体方向拓展,就必须采用“中文新闻置标语言”国家标准。

信息服务模式的拓展与标准化

伴随着信息爆炸式高速增长和受众多样化信息需求,新闻运营服务模式由单向的、大众化的服务向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方向拓展,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吸引受众眼球的必然选择。用户和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已经逐渐从阅读新闻转向搜索咨询、数据挖掘等各种个性化服务。那么,怎样才能满足用户和受众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呢?当然不能采取人海战术、手工操作的方式,必须采用智能化技术手段和工业化生产方式,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最低的代价,满足不断变化的用户和受众的信息需求。

已经发布实施的“中文新闻分类与代码”和“中文新闻信息置标语言”国家标准,采用了新闻分类法和元数据描述,能够对新闻信息作属性及语义描述,对各种形态的新闻稿件进行全面准确的标引,从而为新闻信息的自动化处理和又快又准的查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报社要实现新闻信息服务模式由单向的、大众化的服务向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方向拓展,就必须采用中文新闻信息技术国家标准,实施标准化战略。

增强媒体领导的标准化意识是关键

标准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值得注意的是,走在我们前面的欧美媒体仍在发力前行,落在我们后头的邻国媒体正在努力赶超,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为了实现媒体的战略转型,已经制订的标准需要加大推广应用的力度,新闻信息技术的标准体系有待尽快制定,在此基础上,按照轻重缓急逐个制订尚缺的技术标准,逐步形成我国比较完整的新闻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并实施新闻信息标准国际化战略。

媒体行业要在更大范围内实施标准化战略,重要的是提高全体新闻从业人员的标准化专业水平,其中,增强新闻媒体领导的标准化意识是一个关键因素。

从CS战略到CL战略 篇10

满意是需求得到满足后愉悦的心理体验。顾客满意就是顾客通过对产品或服务的可感知的效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满足的心理状态, 是可感知值与期望值之间的差异函数。顾客对所购买的产品和服务, 都有一个期望值, 这个期望是在厂家的广告宣传、同类产品或服务的比较、过去的购买经验以及人际传播基础上形成的。顾客满意战略的指导思想就是企业的一切活动要从顾客的愿望和需求去研究、设计产品和服务, 重视顾客参与和顾客管理, 积极倾听顾客的意见、抱怨, 不断完善生产系统和服务系统, 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感到满足、安全、舒适和便利, 使顾客的感知值符合甚至超越期望值, 令顾客满意, 通过满足顾客需要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顾客满意战略兴起的诱因是, 随着卖方竞争的加剧, 作为买方的顾客有越来越多选择产品和服务的权利, 越来越容易不满。“有权”的顾客, 如果对产品和服务满意, 就可能会更多、更经常的购买, 继续成为企业的顾客 (忠诚顾客) , 并传播有利于公司的言论, 影响他人购买, 给企业带来增值利润;如果对产品和服务不满, 就很容易流失, 并传播不利于公司的言论, 影响未来利润和潜在顾客存量。据统计, 一个满意的顾客会引发8笔潜在生意, 其中至少有l笔成交, 一个不满意的顾客会影响25人的购买意愿, 而且90%以上的不满顾客不再光顾企业。顾客是否满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如今, 顾客满意的价值观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众多企业的共识。在美国, 汽车业、银行、证券、运输、旅游等服务性行业都已发布顾客满意度排行榜, 美国政府设立的国家质量奖中, 有60%的评定指标与顾客满意度有关。在日本, “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已成为企业优先考虑的问题。在中国, 许多企业将顾客满意上升到企业战略、企业经营哲学的高度。可以说顾客满意战略已成为当今企业活动的基本准则。

然而, “满意”毕竟是一种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常常是不稳定的, 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而且, 顾客满意是对企业现有产品和服务的满意, 一旦出现了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或对手竞争性减价, 受利益驱动, 即使是满意顾客也可能会背离企业。调查显示, 65—85%表示满意的顾客会购买竞争对手的品牌, 美国汽车制造厂的顾客满意率都超过90%, 但实际再次购买相同品牌汽车的顾客只有30—40%。对丰田汽车十分满意的顾客中, 只有75%的人愿意再次购买丰田产品。而在餐饮业高达60—80%的满意顾客经常变换饭店。有些企业的顾客满意程度评分不断提高, 但市场占有率和利润却不断下降。也就是说, 满意并不等于忠诚, 顾客满意不能确保顾客成为企业的忠诚顾客。对企业来说, 仅仅是顾客满意是不够的, 必须推动满意顾客向忠诚顾客转化, 这才能确保企业生存和发展, 实现长期利益。因此, 近年来, 基于顾客满意战略, 顾客忠诚 (Customer Loyalty) 战略又应运而生, 简称CL战略。

顾客忠诚是顾客基于满意的心理体验而采取的持续购买行为, 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指向性购买。指名购买同一产品和服务; (2) 重复性购买。经常、重复购买同一产品和服务; (3) 相关性购买。愿意购买同一企业生产的新产品或其他产品和服务; (4) 推荐性购买。向他人积极宣传、推荐这些产品和服务。顾客忠诚追求的是与顾客建立一种持久的关系, 它不仅能给企业带来持续增长的销售收入和利润, 而且能够产生良好的口碑效应, 影响其他顾客的购买行为, 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它能使顾客感受到自己受到如此的关心, 如此有价值, 以至于他们自觉自愿地忠诚企业。正是因为如此, 西方学者常常用“顾客终身价值”来表明顾客忠诚的价值。

“顾客忠诚”之所以日益受到重视, 是因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买方市场中, 获取新顾客的成本越来越高, 顾客流失带来的损失越来越大。据统计, 吸引一名新顾客的花费是保留一名老顾客的6倍。而顾客忠诚是长期的购买行为, 给企业带来的是持续增长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他们自愿为企业进行有利的人际传播, 影响其他顾客的购买行为。他们比新顾客更了解和信任企业, 因而可以降低企业的信用费用、服务费用和促销费用。美国商业研究报告指出:多次光顾的顾客比初次登门者, 可为企业多带来20~85%的利润, 忠诚顾客数目每增长5%, 企业的利润则增加25%。美国学者赖克尔德和萨塞对汽车保险等8个服务行业的调查也表明, 当顾客忠诚度上升5个百分点时, 8个服务行业的利润上升的幅度分别达到25~85%。可以说, 顾客忠诚是企业长期利润的源泉, 是企业宝贵的资产。要争取顾客忠诚, 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树立“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和行为。企业因顾客生存, 因顾客发展。可以说, 顾客是企业的生命源泉。“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早已成为全球企业界的共识和基本准则。“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要转化为具体的经营行为, 即向顾客提供高品质的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产品的质量满意是构成顾客满意的基础因素, 它包括产品质量、功能、价格、设计、包装等方面的满意。没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就谈不上顾客满意, 企业要赢得顾客对产品的满意必须强化质量管理意识;服务满意是产品概念扩展后对企业的要求。服务满意要求企业在产品售前、售中、售后采取相应的服务措施, 并以服务质量为中心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 设身处地地为顾客着想, 做到有利于顾客、方便顾客, 使服务手段和过程处处体现真诚和温暖。总之, 企业要以“顾客满意”为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标准。

2.细分顾客群体。树立“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 并不等于在具体的经营行为上对所有顾客不加区别地一视同仁。不同的顾客有不同的价值, 他们对企业的贡献是不同的, 因此, 也就应该有不同的策略。根据帕雷托80/20定律, 一个企业20%左右的顾客创造了80%左右的利润, 在其余的80%左右的顾客中, 有20-40%的顾客也许是无盈利的。美国学者雷奇汉的研究表明, 企业从10%最重要的顾客那里获得的利润往往比企业从10%最次要的顾客那里获得的利润多5至10倍。所以, 企业要通过对顾客的细分, 识别哪些顾客最能使本企业盈利?哪些顾客不具有盈利价值, 且服务成本较高, 可以任其自流?哪些顾客有价值潜力, 将来有较高的回报率?从顾客的价值和潜力看, 可以将企业的现有顾客细分为高价值顾客、低价值顾客, 将企业的未来顾客细分为高潜力的顾客和低潜力的顾客。对那些有价值、有潜力的顾客应重点培养, 使其成为企业的忠诚顾客, 为企业发挥更大价值。

上一篇:净水装置下一篇:博客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