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网络成瘾的危害

2024-05-24

高中生网络成瘾的危害(精选九篇)

高中生网络成瘾的危害 篇1

据《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 (2009-2010) 》调查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 网瘾青少年的比例约为1 4.%, 人数约为2404.2万人。与2005年 (网瘾青少年占青少年网民的13.2%约为1105.4万人) 相比, 网瘾青少年的相对比例略有上升, 但是绝对数量上多了两倍。

(一) 网络成瘾名词解释

网络成瘾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 表现为对使用网络产生强烈欲望, 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对于如何界定未成年人网瘾, 国内外学届和业界看法不一。有些人认为未成年人网络成瘾属于一种精神疾病, 有网瘾的人在认知、行为、情绪、情感以及意志方面表现有异常表现。类似于赌瘾这样的需要药物来治疗平衡神经系统。但是也有的人认为这只是属于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后迷茫而逃避生活的一种方式。还有的人则认为网瘾像打架、厌学、早恋一样, 属于青少年偏差行为的一种。

(二) 网瘾的最重要的特征

过分沉溺于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是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重要特征。根据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 (2009-2010) 的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平时 (周一至周五) 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约为80.2分钟, 中度网瘾和重度网瘾则分别达到了113.7分钟和135.5分钟。网瘾青少年中选择以“玩网络游戏”为主要目的的比例远高于非网瘾青少年。很多未成年人沉溺于“聊天室”等网络聊天交友方式。一些人则喜欢“角色扮演”等网游。网络游戏的新奇性、虚拟性、游戏性满足了青少年特殊的心理需求。长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在虚拟的角色扮演中, 有的不分昼夜, 常常难以自拔而导致网瘾症。

二、青少年网瘾的成因分析

首先, 很多青少年认为上网可以缓解心情、释放压力。当他们心情不好时, 通过上网, 例如娱乐、网络游戏等形式可以得到一定的发泄, 缓解不好的心情, 特别是网络游戏, 另外, 获得精神满足也是青少年网瘾的重要原因。

其次, 还有一些未成年人认为上网可以得到精神满足。网络环境是宽松的, 青少年可以把自己内心的各种情绪自由地抒发出来, 同时还能够得到其他网民的回应, 因此, 网络聊天更易获得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精神满足, 容易吸引意志薄弱的青少年沉迷其中。

三、促进未成年人健康运用互联网的建议

(一) 大力开展网络文明监督服务行动, 强力净化未成年人环境。

要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和技术等多种手段, 进一步完善齐抓共管与分工负责与市场机制、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 深入推进网吧、网络、荧屏声频视频、各类数字出版物净化工作。大力开展网络文明监督服务行动。不断增强运用科技手段促进网络文明建设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技手段加强管理的能力, 以先进技术防范和解决新的问题。持续推进网络文明引导行动, 建立健全新闻评议制度。例如, 北京市在全国首创了“妈妈评审团”工作机制, 指导网络媒体设立了自律专员, 成功举办首届网络小说创作大赛、网络新民谣创作大赛。深入推进网吧、网络、荧屏声频视频、各类出版物和校园周边环境净化工作, 修订完善了《北京市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处罚量化标准》, 进一步规范了全市网络游戏市场。实施“净土工程”, 在综合整治学校周边文化环境、交通秩序和治安秩序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 积极推进网络教育工程, 有效提高网民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媒介素养的提升使未成年人能够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面前充分发挥主动性, 娴熟地运用现代化媒介, 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网络的互动性、随意性等特点在信息迅速方便传播的同时也为网民理性地思维、完善的知识结构提出个更高的要求。

(三) 进一步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三管齐下共同杜绝青少年网瘾。

学校发挥有效的教育功能, 强化未成年人健康文明的网络意识。通过系统地介绍网络知识, 减少未成年人对网络的神秘感, 降低网络的非理性诱惑力。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态, 有效地遏制过度迷恋网络的苗头。家庭要营造轻松民主的氛围, 父母应采用频繁、温和的沟通方式, 了解孩子的上网意图、目的, 正确引导孩子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全社会应该为未成年人健康上网营造良好的环境。多建立一些适合青少年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娱乐休闲场所。另外, 成立针对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志愿组织, 帮助青少年摆脱网瘾的困扰。

摘要:未成年人网络成瘾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瘾, 大力开展网络文明监督服务行动, 强力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学校、家长, 社会以及大众媒体都需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未成年人,网瘾,网络游戏

参考文献

[1]李文革.沈杰: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网络成瘾的危害与预防 篇2

瘾的定义:指特别深的不良嗜好,亦泛指对某项事物的特殊兴趣、癖好。比如毒瘾,烟瘾,酒瘾,球瘾,戏瘾,看书上瘾等。成瘾释义:一般指人对某类事物或东西的依赖性达到一定程度。

“成瘾”(addiction) -词在拉丁语中有着“被绑定”(bound to)或者“被奴役”(enslaved by)的意思;现代人多关注“对一种行为的控制能力受损”,同时,我们更关注其对个体、家庭及社会的不良影响。

网络成瘾定义:指的是人们对上网或者网络产生依赖性,深深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导致社会功能受损,影响到学习、工作和家庭;比如学习成绩下降,工作不能完成,家庭产生矛盾,如果停止上网就会出现烦躁、易怒、坐立不安的感觉,即使产生悔意,也还是会控制不住地去上网。

高中生网络成瘾的危害 篇3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现状

网络成瘾也即“网络成瘾综合症”,简称IAD,美国心理学家Kimberlys Young认为,IAD与沉溺于赌博、酗酒、吸毒等上瘾者无异。它是在完成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行为主要可以划分为网络游戏成瘾行为、网络交际成瘾行为、网络信息超载成瘾行为和其他成瘾行为。网络游戏成瘾者将大量精力和金钱花费在网上赌博、游戏、购物和拍卖等活动中,丧失工作职责,破坏重要的人际关系,游戏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实质上使他们得到了现实生活中自我实现过程的满足感。网络交际成瘾行为是指过度卷入网络人际关系中,如在聊天室或QQ中结交的朋友替代了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和家人。网络信息超载成瘾者是花费大量时间致力于在网上查找和收集信息,伴随有强迫性冲动倾向和下降的工作效率两个典型特征。其他成瘾行为是指不以某种特殊的成瘾类型为主,可能是多种行为的复合。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

网络成瘾者对上网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过度沉湎和依赖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业生涯、人际关系、道德观念、身体健康等多方面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凡是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大多会陷入虚幻的网恋中,人格出现异化,道德感弱化。因长时间上网,减少了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正常的文娱活动,日常的生活规律被打破,饮食不正常,体能下降、睡眠不足,生物钟失调、身体虚弱,思维会出现混乱,更严重者甚至导致猝死和自杀。

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大学生的上网费用基本都是由父母垫付,很多家庭是倾全家收入来供其上大学,而具有网瘾的大学生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这无疑给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

极易诱发犯罪,为了持续上网,他们往往不择手段,不惜欺骗父母、偷窃、抢劫,直至实施犯罪。甚至是模仿网络虚拟世界的行为,将网络的虚拟延伸到生活的现实,形成攻击性人格,出现反社会的极端行为。

三、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

1.网络成瘾的主观原因。

一是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多数是因为个人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太差,一味地放纵自己的行为所致。少数是因为个性孤僻,交友能力较差或不善于交际,在网上去寻求友谊和结交异性朋友,满足情感的需要。

二是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形象逐渐清晰的青春发育期,当出现自我设计的理想人生与社会现实难以一致的矛盾冲突时,往往难以摆脱因失意所带来的惆怅与烦恼,而在网络环境下,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不理想、不如意都可以摆脱掉。

三是大学生没有中学生那样大的学习压力,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的大学生活使他们有了更多安排学习和生活的自主权。而他们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对如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行为和时间往往缺乏理性的选择和控制。

四是他们的猎奇心理,大学生正处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之中,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上一些暴力、色情及不受制约的个人英雄主义等不良信息的引导与诱惑,大学生大多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尚不完整,缺乏自制力,常常很容易陷入而难以自拔。

五是逃避压力、现实解脱及精神归宿感的需求,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致使青少年长期生活在考试的重压之下,导致厌学情绪,从而在网络中逃避现实,特别是一些在家中和学校因成绩较差等原因不被重视的孩子更容易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寻找自我为中心满足感;同时一些家庭关系不和谐及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则在网络当中寻求感情、精神的慰藉和归宿。

2.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客观原因。

网络本身的特点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信息快捷,内容丰富,但其信息的排列是没有规律的,没有严格的筛选。网上人际互动行为的方便、即时、匿名特点,使上网者可以很方便地在同一时间与世界各地的不同肤色、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他可以以真实的身份出现,也可以以一个新的人格面具出现,这个面具可以与他的真实的性格相差甚远,甚至完全相反,所以,深深吸引着众多的青少年网民。此外网络游戏具有引人入胜的动画和音响效果,生动的故事情节。超越时空的游戏,使不同地域、年龄和身份的人,可以随时找到共同的爱好者,在游戏中可以交流、团结协作与竞争,让人感受到友好、轻松和快乐。

家庭原因。当前我国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较多,且绝大部分远离父母来到异地求学。成瘾学生的家长往往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用物质和金钱来表达对孩子的爱,从而把亲子关系物质化,并一味地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子女身上。这种教育方式更多地显现出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很少显现出应有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支持,导致子女不愿向家长倾诉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而是选择网络作为他们精神寄托和压力释放的途径。

学校因素。由于教育体制原因,我国的学校过分注重学生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上网成了他们唯一的兴趣。此外同学中有一人上网,就会很快影响一群学生,甚至波及全班,而学校和老师只是提出反对上网或列举上网的危害,没有做细致的分析和有效的预防。

社会环境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已是人们的生活必需,网吧随处可见,许多网吧经营者为了增大诱惑力、吸引力,赚取黑心钱,故意下载、存储一些渲染武打、暴力、色情的游戏和影视片,专门供未成年的上网者观看、浏览,还为他们提供包宿的单间、食品,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面临前所未有的诱惑与危险。

以上分析,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状况不容乐观,网络成瘾的形式多样,原因复杂,我们要在了解情况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措施矫正已成瘾者的行为,更应该从问题的源头来遏制问题的发生。如何防治大学生网络成瘾,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及成因分析 篇4

关键词:网络成瘾,大学生,成因

0 引言

据本课题组对我校近3000名学生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比例为10.5%(轻度者7.9%,中度者1.8%,重度者0.9%)。目前我校在校大学生共计23779名,近三年因故退学的学生362名,80%以上的同学是由于网络成瘾影响学习成绩而造成辍学。网络成瘾问题已经成为近几年来高校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1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

1.1 微观面——对学生个人造成的危害

对自身身体健康的危害。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生理方面主要是由于长时间面对电脑,日常的生活规律变得紊乱。心理方面主要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正常的娱乐活动的时间被网络占用,造成“面对面”真实社会交往能力的下降,社会圈子缩小,严重者可导致心理扭曲和畸形,甚至引发自杀。

对个人成长发展的影响。网络成瘾削弱学习动机,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成绩。许多大学生痴迷于网络,一门心思扎在里面,致使学习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业成绩下降,出现逃课、逃学,有的甚至厌学、辍学。

1.2 中观面——对家庭和学校造成的危害

对家庭的影响。首先,网络成瘾者每天沉溺于网络的各项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尤其是网络游戏成瘾者费用更高;其次,一个家庭培养出一名大学生,需要花费20年左右的时间,这种在物质和精神上投入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当一个大学生网络成瘾后,势必会分散精力造成学习成绩下降,致使学业生涯受到严重影响,甚至造成不能完成学业,这对于当下以独生子女居多的家庭来讲,在培养孩子的机会成本上损失很大,尤其在精神上给家长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对学校的影响。首先,网络成瘾具有“传染性”,由于现在大学生私人电脑的拥有率比较高,大学生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网上看电影等行为会在同学圈子里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这种群体性网瘾最容易在宿舍集体、好友集体中爆发,这对于高校的日常管理甚至稳定发展都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其次,造成师生间交流障碍,一些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结交网上未曾谋面的朋友,渐渐远离现实中的老师和同学,忽视人际交往的真正情感需要,不能有效融入现实人群,加剧自我封闭和人际淡化,使师生交流更加困难。再次,网络成瘾致使高校管理更难,网瘾大学生昼伏夜出、逃课上网的行为已经严重干扰到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威胁到高校良好学习风气和浓郁校园文化的培育,甚至威胁到高校办学质量的维持与提高。

1.3 宏观面——对社会,国家人才培养造成的危害

对传统文化及道德观的冲击。网络交流语言夹杂着大量的英语单词、不规范的自创缩写词等,在网络上中文是一种弱势语言,网上大部分的信息是英文,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中文在网络文化中得不到应有的地位,必将影响大学生中“网上一族”对“母语”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游戏具有强烈的感官刺激性,许多网络游戏都包含着“攻击、战斗、竞争”等内容;为了吸引大众参与,网络游戏突出其新奇、刺激的特点,甚至不择手段,将攻击、欺诈等不良行为方式作为取胜的法宝。这就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起到了反面的诱导作用,使一些大学生不能区分游戏与现实的差异,道德认知模糊,将网络上惯用的不道德行为方式当作合理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应用。(1)

对思想政治教育冲击。网络在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也对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于目前网络中的强势语言是英语,网上的信息大多来自西方,在这些信息的背后隐藏着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有的甚至含有恶意的目的。大学生所接触到的许多西方国家的宣传言论、文化思想等,往往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相冲突,使得不少大学生价值观念产生倾斜,甚至产生崇洋媚外的思想和反社会的不良意识。

诱发恶性犯罪,严重危害社会。在网络空间,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由于不必与其他人面对面打交道,从而缺少现实中以教师、家长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对他们行为的监督,使他们可以在网上肆意妄为,充斥在网络里的暴力和色情不断地抨击他们的道德底线,诱发其犯罪。网络成瘾者也容易在窃取他人电子邮件或机密信息、传播网络病毒等方面导致违规、违法行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谣言也乘机滋生蔓延。造谣生事者置道德、法纪于不顾,或无中生有,或恶意中伤,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严重污染网络舆论环境。大学生由于自身法律意识淡薄、辨别是非能力欠缺,就容易不知不觉掉进网络谣言的陷阱,被造谣者所利用。

2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

2.1 主观因素

(1)从高中到大学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不适应。在大学中,无论是从学习的方式还是授课的技巧都和高中有着显著的区别,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就是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从以前的被动“获取式”的学习到大学的主动“擭取式”学习,这个转变过程中,缺少学习的监督者,使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思想松散,不适应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加之电脑网络对其的诱惑力,使一些学生逐渐走入网络成瘾的道路。

(2)大学生心理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造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观因素之一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自我的心理需求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群体,一个是刚进入校门的新生,另一个就是临近毕业的学生。这两个群体反映出来的共有特征都是自身的心理需求偏离了实际的情况。刚进校门的学生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没有中学时期亲密,造成环境与人际关系适应困难;而面临就业压力的毕业生在就业择业观上的不成熟使其在就业过程中容易遇到挫折、打击,不能正确地面对现实。而网络提供的虚拟空间,能顺理成章地弥补现实的不足。

(3)大学生心理特质表现出来的认知水平偏低。在校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共性特征是:精力旺盛,自我意识强,有实现自我的欲望,富于挑战性、冒险性,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但相对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性意识觉醒但处理相关问题的知识、能力却较为欠缺,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正是由于大学生现阶段正处于心理、行为上的变动期,加之校内生活相对较为封闭,与社会生活有着某种程度的隔离,所以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差,极其容易受到网上新奇、刺激的信息的诱惑。

2.2 客观因素

(1)学校管理不够严格,网络限制建设不够健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高校在网络信息建设上加快了步伐,网络快速发展给高校教育信息化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时也给高校学生网络成瘾提供了成长的温床。比如在校园网络的安全上,由于网络安全管理难度较大,使得虚拟网络世界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不时地冲击校园网络文化,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深入,校园思想文化匮乏。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良好的道德观采用的最广泛的教育方式,对学生成长成才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但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却面临着新情况,大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通过网络更加迅速、更加广泛,致使东西方价值观念在大学生头脑中的碰撞、冲突更加直接、更加激烈。如果不注意利用互联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互联网所带来的一些负面作用。所以,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建立形式多样,内容上丰富、健康的网站,也是摆在面前的工作任务。

(3)校园周边环境复杂,滋生成瘾条件。在校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校园附近的店铺变为商家盈利的宝地,网吧做为一种快捷的盈利手段,迅速在校园周边出现。一些网吧为了招揽生意,不断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比如提供包月优惠,吃、玩、住“一条龙”服务等,对学生的各种需求提供充足的供给,为学生超时消费、通宵达旦提供了充足条件,使得有些学生难以抵抗这种诱惑力,长时间沉迷于网吧中。另外,有些网吧在经营中疏于管理,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网络安全意识也非常淡薄,使得进入网吧的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淫秽色情网站和网络游戏等,大学生由于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对外界的诱惑通常无法抗拒,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网络成瘾”创造了条件。

(4)缺少家庭的沟通与监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一方面,虽然电脑网络已进入大多数家庭,但是许多大学生都是远离父母来到异地求学,远离家庭后,脱离了原来那种严管严教的约束环境,来到一种没有家庭监督的无拘无束的新生活环境,于是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逃避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离异家庭环境中,使他们的心理、性格上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容易使其心理和性格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往往比较内向、孤僻。这一部分缺少家庭关爱的大学生通常会寻找一个自己可以倾诉和交往的对象,而网络正好是一个无拘无束的虚拟环境,他们便会在网络中寻找可归依的群体,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2)

3 结束语

大学生网络成瘾不能简单归结于网络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既有内在的主观因素主导,也有外在的客观因素辅助,主客观两个方面决定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出现和滋长。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仅凭学生自身的力量很难纠正成瘾行为,单纯教化也难起到有效作用,要真正戒除还需要社会、学校的努力和专业人员的指导以及同学、老师特别是家人的支持和帮助。

该文系“西南交通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辅导员专项)”重点项目《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现状和防治教育研究》阶段成果之四

参考文献

[1]许渭生.网络成瘾与青少年人格障碍的矫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初中生网络成瘾原因探究与对策 篇5

初中阶段是人生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而特殊的阶段,又称为"反抗期","麻烦期"或"危机期",而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最容易走进的误区就是网络成瘾。目前,网瘾已经成为初中生厌学、休学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这一势头仍在快速发展中。孩子染上网瘾,家庭陷入了痛苦的泥潭,家长们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自己的亲生孩子会因为上网不听自己的教导,讨厌父母的唠叨,甚至对父母谩骂、施暴。针对此现象笔者对初中生网瘾的心理成因进行了初步探析,并如何解除网瘾提出以下尝试。

1 导致初中生网络成瘾的有两大原因

1.1 初中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是导致易上网成瘾的主观原因。

(1)自控能力欠缺。初中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他们对于外界的各种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相对传统媒介而言,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更能激发他們的兴趣。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抱着试一试、看一看的心理接触网络。但初中生正处于心理、行为上的变动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尚未定型,与成年人相比,其自制力和自律性较为逊色,因而他们一旦上网便难于抵制网络的诱惑,往往可能被网上光怪陆离且层出不穷的新游戏、新技术和新信息网住。

(2)认知能力有限。青少年从小接受的是正面教育,在涉及国家命运和民族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他们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还是很强的,但是虚拟网络毕竟充斥着大量垃圾信息和虚假资讯,对于身处社会边缘、分辨能力有限的初中生来说,面对网上新奇、刺激的信息极易受其诱惑。

(3)自我意识强烈。网络自由平等的特性为青少年创造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天地。在网络上人人平等,在匿名的保护下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受到什么审查,带来什么惩罚,而且观点越新、奇、特,可能得到的反响越大、回应越多。网络成为中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

1.2 中学生身处的不利环境是导致易上网成瘾的客观原因。

(1)社会环境。目前,网吧遍布大街小巷,尽管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条例,但在实践中因金钱的驱使对网吧尚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富有互动娱乐性的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室对初中生有着强大诱惑,驱使他们将网吧当做乐土。

(2)家庭环境。当前,我国初中生多城镇居民,以楼房式独门独户的家居结构为主,这不利于身为独生子女的初中生与同龄伙伴交流。而父母极有可能因忙于工作和生计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这就造成了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的初中生,便会在网络中寻找可归依的群体,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

(3)教育环境。在电子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电脑和网络成为青少年不可缺少的学习工具和信心,但缺乏老师和家长有效引导的初中生则更多地是把电脑和网络当成一种娱乐工具。

2 现实生活中该怎样有效预防初中学生上网成瘾问题,笔者就其抛砖引玉,与专家、学者、同行、家长共勉

2.1 端正学习生活态度,树立远大理想,用坚定信念指引人生方向。

初中生之所以迷恋网络,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教育的老师更应该加强对他们的中国梦、人生梦、价值观的教育,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用高尚的情操鼓舞学生。可以利用主题班会、板报、演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寓理想教育于课堂实践,寓人生指引于课内外延伸。让同学们从古今中外、身边周围的许许多多的鲜活的事例中感悟理想信念的宝贵与珍重,从而自觉地跳出网络世界的荒诞与虚妄,回到触手可及的美好现实中来,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快乐生活。当他们的学习生活态度端正了,理想确立了信念坚定了,就会自觉形成免疫的抗体,百毒不侵,网瘾也就不攻自破了。

2.2 学校、家庭、社会联合、多管齐下,构筑祛除网瘾的立体网络。

教师平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身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不仅从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入手,还注重于学生生活技能、生存能力的培养,逐步过渡到学习基本技能的培养。这样不仅可以强化他们的素质,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但是不能只依靠教师,需要学校与家长乃至社会的广泛接触和密切配合,从而构筑一道立体的防护网。为防止学生上网成瘾,教师应多联系家长,对孩子上网时间做出一定的限制,以免孩子沉迷其中难以自拔。另外,要求家长监督学生做到安全上网。比如,在计算机里安装过滤程序或者"防火墙",以屏蔽不良网站;网瘾学生由于失去了上网场所,渐渐的也就会收心了。

2.3 积极引导,活动移情,转移网瘾学生兴趣偏好。

教师在运用课堂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之外,还应该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以此来转移他们不健康的网瘾偏好。教师在平时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可以让那些平时沉迷于网络的学生转移注意力,让他们领略到"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辽阔风景。我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就非常重视课外活动的设计与安排。我先对学生进行摸底,根据他们的兴趣特长,分成几个小组,如羽毛球组、篮球组、象棋组、绘画组等,布置任务,让他们在组内活动。我对各组进行检查督促,定期评比,期末进行总评,评出优秀组和优秀个人,作为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我班曾经有名网瘾学生,其家长伤透了脑筋。我从同学中了解到他喜欢下象棋。掌握这一情况后,我拿出了一副象棋,以请教的口吻请他教教我。他用连续的几个课外活动的时间耐心的教我,从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于是,我抓住时机,与他交谈能不能由他带头,组织一个象棋兴趣小组,他乐意的答应了。从此以后,他看到了自身的价值,做起事来很认真负责。由于他身为"领导",工作繁忙,又要注意自身形象,此后就再也没有去网吧了。他的网瘾就这样在我悄无声息的诱导下消失得无影无踪。

结语:

高中生网络成瘾的危害 篇6

从学历层次上分析不难看出, 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占了34.6%。全国3000多万在校大学生中, 95%左右都是网民, 而大学生中平均每天上网在2个小时以上的人数已达到学生总数的29%以上。网络成瘾的状况显然已经形成。

网络成瘾又称为“互联网成瘾症”, 最先由美国心理学学者Ivan Goldberg提出。Goldberg将其定义为“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 患者通过对网络的使用产生一种满足感, 其行为变现为一种的强不自主迫性网络使用行为。长期的网络成瘾会使个体智力及自我控制力下降;经常出现严重的动机冲突和情绪困扰;导致个体体内激素失调影响免疫系统;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极大的损害。台湾学者周倩将网络成瘾定义为, 因重复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 并且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网络的欲望, 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耐受力及克制退瘾等现象, 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 大学生上网的成本越来越小, 他们每天都可以接触到网络, 无论是课堂上、宿舍里, 还是图书馆、实验室, 甚至有些大学生自诩“网络弄潮儿”。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带给学生很多便利的同时, 也使大学生们遭受着种种困惑和痛苦。很多大学生因为痴迷于网络游戏、在线聊天、浏览网站和其他各种需求而导致对网络的依赖。“寒窗苦读二十载, 一招却被网络害”成了许多因沉溺于网络而葬送学业的大学生的真实写照。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每年因学习原因受到学籍处理的学生中有80%以上是因为在网上耗费太多时间而导致学习成绩严重下滑而造成的。因此, 网络成瘾带给学生的危害正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根据对上网成瘾的大学生进行调查总结, 网络成瘾对大学生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成瘾, 容易使人的新陈代谢、正常生物钟遭到破坏, 使人身体虚弱, 严重网瘾者还会出现神经紊乱、免疫功能下降, 同时还会引发焦虑症、忧郁症。

(2) 导致学习兴趣下降。网络成瘾容易挤占原本属于学习的时间, 容易出现厌学、逃课等现象。

(3) 导致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网络成瘾者在网络中充分张扬个性, 获得心理满足, 认为现实人际交往可有可无, 拒绝融入社会。

(4) 导致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弱化。网络成瘾者容易在网络游戏和暴力、色情网站中放纵自己, 弱化道德意识,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5) 导致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网络内容复杂, 良莠不齐, 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信息杂陈于网上, 容易使辨别力较弱的网瘾者出现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我们知道,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是一个自我整合、综合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阶段。但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好奇心强、情绪情感丰富强烈, 渴望交流, 而他们又缺乏社会经验, 自制力较差, 容易受不良诱惑的侵蚀, 缺乏对社会生活是非曲直美丑的辨别能力。如果引导不力, 容易导致大学生自我行为失控。

当前大学生网络成瘾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 作为学生网络教育主阵地的学校, 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 让学生能在在网海中自由地遨游而避免成瘾, 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问题;本人作为一名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师, 深有感悟, 提议如下。

首先, 要探究大学生上网的内在动机, 寻找大学生上网成瘾的心理特征;俗话说,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想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根源, 就要把握大学生上网成瘾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内在动机, 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所产生的内在原因;很多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 都是以“获取知识;劳役结合, 结交朋友”等为理由, 但是, 笔者通过跟踪调查不难发现, 学生虽有以上原因, 但同时也喜欢在网上进行情感交流, 网络游戏, 对新鲜事物好奇, 并参与体验等等因素在里面, 还有一些同学, 不管是学习方面还是其他任何想知道的问题, 都会上网百度来解决, 学生可以不相信老师的话, 但绝对相信网上的解释。这是一种普遍但很严重的现象, 必须要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

其次, 要寻找方法来实现大学生注意力的转移;笔者通过七八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后认为, 在课堂上呼吁大家认真学习, 不要上网聊天玩游戏这种说教式的教育无异于隔空喊话, 基本没有收效, 要想从根本上让大学生戒除网瘾并转移到其他方面, 必须要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笔者认为, 可以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比如辩论赛、PPT制作大赛、体育活动比赛等, 再比如, 定期开办相关的讲座, 组织一些活动锻炼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通过这些活动, 让学生从网络上转向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去做, 逐步的让他们从网瘾的习惯中走出来。

最后, 学校里应该积极配合教师, 不给学生上网成瘾的条件;笔者曾走访了学生的男生宿舍, 发现80%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个人电脑, 大部分都在宿舍里无节制的上网打游戏, 有的学生甚至整个通宵的玩网络游戏, 因此学校很有必要采取相关措施;比如, 规定晚上11点钟定时断网断电, 控制上网时间段, 控制上网流量, 清除学校周围的网吧等措施。通过这些措施, 学生只能望网兴叹, 时间久了, 学生自然形成不上网的习惯。

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 如果我们能够逐步的解除大学生上网成瘾的习惯, 那么, 这对学生本人、对学校、对社会都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 对学生本人来说, 可以把精力转移到学习、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当中, 我们知道, 大学生每天平均花费在上网的时间在两个小时以上, 如果把这些时间用在读书、学习、体育活动等有意义的方面, 那么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健康成长将会是极大的提升, 当时间有了保障, 学生也会更容易在自己感兴趣的事业当中获得成功。其次, 对学校来说, 学生能较好地遵守校纪校规, 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因为, 网络相对于单纯的校园, 它是一个很复杂的地方, 在网络里面充斥着各种不健康不文明的东西, 而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好奇心强、情绪情感丰富强烈, 渴望交流, 容易被网络所蛊惑, 做出一些违反常理的事情, 所以, 当减少学生上网时间, 预防学生上网成瘾的问题后, 这方面的问题将大大减少, 这对于校园的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最后, 对社会来说, 大学时期是学生的一个自我整合和提升的重要阶段, 也是今后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的基础阶段。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但他们又缺乏社会经验, 自制力较差, 容易受不良诱惑的侵蚀。如果能够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这将能使大学生逐步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有用的人才。

总之,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 积极参与, 积极响应“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活动, 使广大大学生树立健康、文明上网理念, 弘扬先进的网络文化, 为大学生创建绿色网络空间, 促进大学生的成长进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敏, 丁晓玲.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11, 15:172.

[2]马晖, 张远智.探索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影响[J].教育研究, 2010 (3) :39.

[3]刘梅, 卢捷.学生上网成瘾现象及行为的探讨[J].沈阳大学学报, 2008 (6) :97.

高中生网络成瘾的危害 篇7

一、行为特点

我通过较长时间亲历网络游戏,以及对广大网络游戏成瘾者的观察与调查,得出了关于网络游戏成瘾者的一般行为特点的认识。

(一)不玩游戏时精神萎靡,暴躁散漫。

玩游戏的时候,精神特别振作,所有的疲劳都顿时消失,全身心地投入游戏,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一旦离开游戏,整个人马上就像瘫痪了一样,身体困乏,精神萎靡不振,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能专心致志,受到指责时极容易暴躁,听不进建议。

当不玩网络游戏时还会情不自禁地回忆游戏的某些场景,发生戒断性反应。

长期沉迷网络游戏容易导致个体的自我效能感降低,对学习、工作的要求降低,得过且过,成就感下降,停留在最低限度的边缘。

(二)生活与游戏相混淆,缺乏规律性。

不能合理安排生活。比如,不按时吃饭,睡眠时间大大减少。

曾经在《魔兽》贴吧里面的一个“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一天内引起了数以十万计的网友狂热跟帖,并演变成当年最火的网络流行语。贾君鹏不知是否确有其人,这个现象却揭示出一个问题:很多学生沉溺网络游戏,通宵达旦玩游戏,逃学、不回家,不按时吃饭甚至不吃饭,不按时睡觉甚至不睡觉,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

玩家沉溺网游,模糊了时间概念,甚至不分黑夜白天。有很多网游痴迷者更喜欢通宵达旦玩游戏,似乎更能找到感觉。为了尽情享受游戏的乐趣,把吃饭、睡觉的时间都省下来,时间长了,眼睛、颈椎、腰椎等都较容易发生疾病,生活变得更糟糕。

网络生活原本只是生活的一种方式,然而,过度使用网络则会适得其反,影响生活的质量,生活没有规律,人往往会不经意间产生一种消极的自我认知,发现不了生活的美好,会催化网瘾的负面效应,从而步入恶性循环。

(三)沉溺于虚拟人际关系,忽略真实的人际交往。

沉迷网络游戏的人,究其本质,沉迷的不只是网络游戏本身,而是沉溺于网络游戏中的虚拟人际关系。网络游戏是呆板的,正是电脑前面坐着的个性迥异的人使得它更具魅力。游戏玩家各行各业都有,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每个人现实中交往圈子的局限性。有的人在现实中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虚拟世界里却能找到“朋友”“战友”“兄弟”。在《热血传奇》里面流行着一句感人肺腑的话语:无兄弟,不传奇。电影《网络妈妈》中的网瘾少年佳佳由于沉溺网络游戏而经常逃课,当满天星阿姨问她网络游戏有什么好的时候,她非常高兴而肯定地说:“朋友多啊,大家一起玩,不断升级才不会被杀死。有成就感,虽然我学习不好,但在游戏里他们都喊我大哥。”佳佳妈妈说,自从佳佳玩了网络游戏,再也没有喊过一次妈。佳佳说“老班长”(妈妈)把她当犯人。

不得不承认,游戏的有它存在的价值,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初的几年主要就是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婴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是有共同性的,典型地表现为人可以通过游戏满足现实中所不能获得的。然而,沉迷网络游戏会让人在现实生活中更加孤僻,不喜与人交往,有时因留恋虚拟的人际活动而以各种理由拒绝现实中与朋友的聚会、陪父母购物、和同学的联络等。沉迷网络游戏的人往往都认为自己独一无二的、受人关注的,几乎每个想要放弃游戏的人在临走之前都会满世界喊喇叭发感慨,既表达对游戏中朋友的留恋,又企图警示他人适度游戏。其实这都是自我陶醉,对于大型的网络游戏而言,多数在意的只是少部分钻石玩家,消费很少或者不消费的人对游戏的影响力微乎其微,对于在网络中所构建的人际关系网而言也构不成威胁,喜欢游戏的依然继续,不在乎的依然满不在乎。网络游戏中的人际关系具有较强的不稳定因素。

(四)凸显暴力倾向,出现不良行为。

网络游戏中存在诸如“网络代骂”[1]“淫秽信息”“暴力厮杀”等不良现象,容易误导人的道德选择,从而影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许多网络游戏中都有PK系统设计,在网络游戏里面可以随便杀人,杀了人也不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反而都被认为是PK能力强的表现。玩家长期置身于其中,容易模糊道德律例,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较多的不符合主流社会价值观念的行为,如攻击、偷窃等。由开心网研发的偷菜游戏盛极一时,有的人不满足于网络中偷菜,跑到农家菜园里偷菜,被抓住时竟然说在网络上偷菜挺刺激的,没觉得有什么不对。

有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不满,试图在游戏中寻找平衡,孰不知虚拟世界里的潜规则也不少,有时会越演越烈,毕竟网络游戏中的人际沟通是非常有限的,有时仅仅因为一句话说不准就会反目,交朋友快,决裂也快。玩家会发现,游戏里除了厮杀就只剩下谩骂了,满眼都是血腥和无理。当个人遭受不快时,可以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有时也会产生一种“没有天理,何处评理”的心理。当攻击、欺骗、偷窃、谩骂在虚拟世界里成为一种习惯,将很难保证现实世界的纯洁性。

(五)自控能力下降,偏离自我追求方向。

电影《网络妈妈》中的网瘾少年佳佳说:“我也想做个好孩子,可我管不了自己,不玩游戏我好像要疯了。”

一般而言,沉溺网络游戏的人都明白这样会耽误工作,影响学业、生活,容易忽略现实中的亲情、友情、爱情。但是不能自拔,即便尝试离开,过不多久又回到游戏并表现出游戏时间更长的趋势。

(六)自我定位扭曲,自我同一性混乱。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H.Erikson)在他所倡导的“人格发展渐成理论”中提出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年必须摄取明确的价值观并形成独立的人格,[2]他认为,自我同一性实际上就是生存感,其反面是同一性混乱或角色混乱,也就是同一性危机。

如果个体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有可能引起同一性扩散或消极同一性发展。个体在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中,如果难以忍受这一过程中的孤独状态,或者让别人去把握自己的决定,或服从别人的意见,或回避矛盾,拖延决定,就会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这类个体无法“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没有形成清晰和牢固的自我同一性。消极同一性是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形成了社会不予承认的、反社会的或社会不能接纳的角色。在人类生存的社会丛林中,如果没有同一性的意识就没有生存的感觉。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中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而不是消极的同一性或同一性扩散,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忠诚”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按照社会规范去生活,尽管它存在着不完善和不和谐之处。这并非要求个体接受不完善,如果一个人热爱自己所在的社会,当然希望自己所在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但“忠诚”意味着能在既定的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中能奉献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有意义于社会的同时也感受自己生活的意义。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决定着个体自我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影响着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固。[3]

长时间迷恋网络游戏会导致自我同一性混乱。网络游戏成瘾者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往往是以一种近乎完美的理想自我的形象出现,隐藏自己的缺点,以自己所设计出的理想形象与其他玩家交流,从而极容易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更加对游戏欲罢不能。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往往很骨感,不能提升现实自我以适应理想自我或者不能摆脱理想自我而接受现实自我,都容易导致自我同一性的混乱。

二、严重危害

长期沉溺网络游戏,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感情,不仅危害人的生理健康,对心理的健全发展也有严重危害,甚至会影响到周边群体的成长。

(一)生理危害。

过多地投入精力,PK时始终保持高度紧张,长此以往,对神经系统有不良作用,容易神经衰弱、失眠、多梦,以致产生各种疾病,如颈椎腰椎疼痛、视力下降、头疼等。

(二)心理危害。

1. 游戏是虚拟的,显然其中的人际关系和现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远不如现实中受到的制约那么多。网络游戏中的虚拟人物只是一个数字ID,只要人物角色是异性便可以结婚生子,而与现实中操控游戏角色的人的性别没有直接相关,唯一要求的是“两个数字人”。[4]当然,游戏时间长久了,一般而言对对方的性别会有一些朦胧的好奇感,因人的游戏目的的不同会选择不同的交往对象。结婚容易、离婚更容易,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婚恋观。

2. 玩家在更多关注被尊重的同时却容易忽视对他人的尊重,有钱就是老大,惟我独尊,这容易误导价值观。

3. 沉溺网络会让人变得孤僻,不喜与人交往,不利于个人长远发展。忽略现实,冷淡亲情、友情、爱情,让人变得冷漠。游戏里面的友情既让人痴狂,又容易分裂,可能仅仅因为一件虚拟的装备就反目,容易误导交友观,对他人不易信任。

4. 网络游戏中存在的恶意人身攻击、暴力厮杀、代骂等现象会误导人的道德观,甚至引发不正当攻击等暴力行为。

参考文献

[1]孙凤忠.“网络代骂”兴起之忧思[J].中国记者, 2004, (12) .

[2]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416.

[3]陈香, 张日昇.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与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J].张家口师专学报, 2000, (4) .

初中生网络成瘾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8

一、初中生网络成瘾的成因

1、家庭原因

父母是少年儿童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言行是少年儿童认知的主要途径。中国的父母常常不把子女视为独立的个体而将其视为自己的私有物和附属品, 因而对子女进行教育时表现出明显的操纵、控制和惩罚的行为倾向。另外, 由于个别家庭不健全, 如单亲家庭, 或是父母忙碌于自己的事业, 缺乏对子女应有的教育交流沟通。正处于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初中生由于在现实中得不到来自父母的理解、安慰和支持等情感上的满足, 不愿面对现实与自我, 容易转向虚拟的网络世界, 通过网络得更多自信, 通过结交网上朋友来获得情感支持, 从虚拟的网络生活中确立自己的社会角色。

2、自身因素

初中生处在青春期, 极富好奇心、精力充沛、性心理尚在发展, 同时又存在着性萌动, 很难抵制住性诱惑, 往往对新事物比较好奇, 什么都想尝试, 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再加上网上信息传播的隐蔽性和开放性, 使他们很容易目不必花太大风险就可以获得他们想要的一切。对初中学生而言, 心理素质尚末成熟, 由于学习能力较差或学业成绩不好, 对于学习压力常感到力不从心, 容易导致在网络空间寻找寄托, 但由于初中生本身自制力差, 因此, 一旦重复利用网络, 并且缺少家长、老师的监督干预, 就形成种习惯性的放纵行为模式。男生利用网络多是为了释放被压抑的能量, 满足对自尊的需求。女生利用网络更多为聊天交友, 更多是为了建立一种亲密的人际关系, 从而得到认同感、归属感。

3、学校原因

学校往往都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抓教学质量上, 抓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可能出现的网络成瘾问题没能引起足够重视。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指导下, 有些教师很自然把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当成教学工作中的包袱而不是工作对象。我国向有“有教无类”的传统, 教师把双差生视为害群之马, 不进行耐心教育帮助, 而是以粗暴态度训斥甚至体罚, 或者赶出教室, 甚至索性放弃对最需要接受教育的末成年人的教育, 把他们推向社会, 推向网络成瘾之路。而初中生的识别能力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差, 一旦浏览非法、色情、暴力网站后, 很容易被腐蚀, 继而沉迷之。

二、解决初中生网络成瘾的基本对策

1、家庭对策

我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朱庆澜先生十分重视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他说:“小孩子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在家里养活六年, 好似第一道染缸;六岁进入学堂, 好似第二道染缸;二十岁以后出了学堂, 到世界上来同人办事, 好似第三道染缸。”他认为关键是“第一道染缸”。青春期孩子的最大愿望就是渴望尊重、渴望独立, 希望别人把他们当成大人平等相待。父母亲在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的同时, 还要根据自己孩子成长的需要, 来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 要以身作则,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民主作风, 尊重孩子合理的意愿, 平等地对待他们。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让初中生生活在充满温暖、充满爱的环境中, 这样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不良家庭关系会导致初中生个性和人格缺陷, 从而影响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 因此, 家庭中应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给孩子以合理的期望, 不要过多施加压力, 尤其对网络成瘾学生要以“家庭温暖法”帮助孩子戒除网瘾。

2、自身提高认识

思想上的成熟预示着行为上的成熟, 初中生应提高自身对沉溺网络危害性的认识, 在使用网络中应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意识, 培养优雅的网络情趣和审美格调, 不断提高在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认知能力、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辨识能力。思想认识的端正是使青少年走出沉溺的第一步, 青少年应该清醒地认识沉溺网络会危害自身的身心健康, 长时间专注或痴迷虚拟生活, 会加剧焦虑, 造成视力下降、思维混乱、判断力降低等, 会使人的身体和精神不堪重负。青少年还应该认识到沉溺网络会荒废自己的学业。随着对网络兴趣的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就会减少, 同时, 花费在网上的时间越多, 学习时间就越少。对学习既没兴趣又没有时间, 学业久而久之便荒废了。

3、学校对策

初中生网络成瘾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9

关键词:初中生,网络成瘾,对策

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优点, 又有信息传播及时、方便、信息量大、价格低廉等特点, 因此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得和交换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一方面, 青少年利用网络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了解外而多彩的世界, 学习知识。另一方面, 网络也会像鸦片一样, 使得众多青少年深陷其中, 欲罢不能, 因迷恋网络而无心学习、精神颓废, 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因此, 研究网络成瘾发生的原因, 并找出相应的对策, 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 成为网络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初中生网络成瘾的成因

1.1 家庭原因

父母是少年儿童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言行是少年儿童认知的主要途径。中国的父母常常不把子女视为独立的个体而将其视为自己的私有物和附属品, 因而对子女进行教育时表现出明显的操纵、控制和惩罚的行为倾向。另外, 由于个别家庭不健全, 如单亲家庭, 或是父母忙碌于自己的事业, 缺乏对子女应有的教育交流沟通。正处于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初中生由于在现实中得不到来自父母的理解、安慰和支持等情感上的满足, 不愿面对现实与自我, 容易转向虚拟的网络世界, 通过网络得更多自信, 通过结交网上朋友来获得情感支持, 从虚拟的网络生活中确立自己的社会角色。

1.2 自身因素

初中生处在青春期, 极富好奇心、精力充沛、性心理尚在发展, 同时又存在着性萌动, 很难抵制住性诱惑, 往往对新事物比较好奇, 什么都想尝试, 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再加上网上信息传播的隐蔽性和开放性, 使他们很容易目不必花太大风险就可以获得他们想要的一切。对初中学生而言, 心理素质尚末成熟, 由于学习能力较差或学业成绩不好, 对于学习压力常感到力不从心, 容易导致在网络空间寻找寄托, 但由于初中生本身自制力差, 因此, 一旦重复利用网络, 并且缺少家长、老师的监督干预, 就形成种习惯性的放纵行为模式。男生利用网络多是为了释放被压抑的能量, 满足对自尊的需求。女生利用网络更多为聊天交友, 更多是为了建立一种亲密的人际关系, 从而得到认同感、归属感。所以, 与其说青少年网络成瘾, 同时也是网络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互联网的易进入性、易支付性和隐匿性正好可以满足青少年的诸多心理需求, 起初接触互联网如遇知音, 网络成为“心灵的港湾”;由于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的不成熟, 之后会产生心理的依赖性, 发展为带有强迫症意识, 从而沉溺其中, 欲罢不能。

1.3 学校原因

学校往往都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抓教学质量上, 抓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可能出现的网络成瘾问题没能引起足够重视。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指导下, 有些教师很自然把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当成教学工作中的包袱而不是工作对象。我国向有“有教无类”的传统, 教师把双差生视为害群之马, 不进行耐心教育帮助, 而是以粗暴态度训斥甚至体罚, 或者赶出教室, 甚至索性放弃对最需要接受教育的末成年人的教育, 把他们推向社会, 推向网络成瘾之路。而初中生的识别能力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差, 一旦浏览非法、色情、暴力网站后, 很容易被腐蚀, 继而沉迷之。

2 解决初中生网络成瘾的基本对策

2.1 家庭对策

我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朱庆澜先生十分重视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他说:“小孩子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在家里养活六年, 好似第一道染缸;六岁进入学堂, 好似第二道染缸;二十岁以后出了学堂, 到世界上来同人办事, 好似第三道染缸。”他认为关键是“第一道染缸”。青春期孩子的最大愿望就是渴望尊重、渴望独立, 希望别人把他们当成大人平等相待。父母亲在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的同时, 还要根据自己孩子成长的需要, 来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 要以身作则,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民主作风, 尊重孩子合理的意愿, 平等地对待他们。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让初中生生活在充满温暖、充满爱的环境中, 这样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

2.2 自身提高认识

思想上的成熟预示着行为上的成熟, 初中生应提高自身对沉溺网络危害性的认识, 在使用网络中应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意识, 培养优雅的网络情趣和审美格调, 不断提高在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认知能力、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辨识能力。思想认识的端正是使青少年走出沉溺的第一步, 青少年应该清醒地认识沉溺网络会危害自身的身心健康, 长时间专注或痴迷虚拟生活, 会加剧焦虑, 造成视力下降、思维混乱、判断力降低等, 会使人的身体和精神不堪重负。青少年还应该认识到沉溺网络会荒废自己的学业。

2.3 学校对策

培养兴趣爱好可以起到转移注意力的作用, 摆脱对网络的依赖。沉溺网络的青少年一般兴趣较少, 课余生活单调, 除了上网外, 较少有其它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趋向引导组建学生社团, 配备专门指导老师, 充分利用学校己有的可供学生使用的休闲娱乐场地设施 (如学生活动中心、图书馆、运动场地等) , 经常举办一些科技、文化、娱乐活动, 让学生展示特长, 交流沟通。让学生习得正当休闲技能在课余时间会自我消遣, 同时应有序指导学生进行时间管理, 引导学生充实课外时间, 使其在参加科技、文化活动中找到友谊和自信心, 获得自我偷悦。一方面, 给青少年一些自由的空间, 必时时刻刻都派老师监督学生的上网, 给青少年一个宽松的上网环境。另一方面, 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学生建立的自己学校的论坛、贴吧等, 老师可以经常去浏览了解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也可以在上面与学生进行沟通, 这样可以增进相互的了解。

2.4 社会对策

上一篇: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下一篇:奶牛蹄病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