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价值分析

2024-05-04

文化价值分析(精选十篇)

文化价值分析 篇1

一、群众文化的存在现状

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每天承受很多压力去工作, 这种情况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更为明显。在承受了压力后, 如何能排解掉这些压力, 成为人们思考的新课题, 而群众文化恰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

目前, 我国老龄化问题严重, 存在大量的孤独的老人, 于是他们也自发的组织了很多文化活动。

二、群众文化的功能和价值

(一)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1.符号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情趣的逐渐提高, 不同民族、不同城市都加强了对自身文化形象的塑造。塑造出文化形象成为了城市、民族的“名片”或“符号”, 甚至成为这个城市、民族的象征。群众文化在塑造本地、本民族文化形象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 , 因此, 要增加对群众文化重视程度 , 尤其是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在塑造文化形象时, 要继承传统群众文化的精髓 , 促进传统群众文化与现代群众文化结合 , 从而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 同时也使本地历史文化得以传承。

2.仪式功能。国家政治仪式、宗教仪式、民间仪式等仪式, 都促进了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繁荣和发展。日常生活中的仪式种类很多, 如节日聚会、婚姻典礼等 , 这些仪式其中衍生出了很多种类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群众文化活动与仪式的结合为仪式带了不一样的效果, 使得仪式不再枯燥、无趣。仪式的形式不在单一, 更加富有趣味。在政治仪式中融入群众文化 , 不但满足了普通百姓的观看需求 , 也更好的体现出了仪式的正式性和严肃性。

3.团结功能。群众文化活动能够使人们自发的组织起来, 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具有很强的团结功能。这种凝聚社会成员的强大作用, 是其他活动无法比拟的。有效的利用群众文化的团结功能, 不但可以增强社会团结的力量, 还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4.娱乐功能。娱乐功能是群众文化最基本的功能。群众文化活动使人民群众聚集在一起, 增强了活动的娱乐性, 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多样, 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 选择不同的活动, 满足了大多人的需求。群众文化活动为参与者搭建起了娱乐、沟通、交流的平台, 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密切联系。

(二) 群众文化的文化价值

1.传播主导文化的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 需要运用不同的文化手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 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念深人人心, 从而形成社会思潮, 维护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思想基础, 巩固我党的执政地位。要想使普通群众较难理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实现有效的传播, 就要采取一定的文化策略, 而群众文化就是最好的传播方式。群众文化雅俗共赏的特点, 可以寓教于乐, 发挥群众文化的主导作用来武装群众的思想。群众文化可以借助各种群众活动形式将主导文化灌输给参与的群众。群众文化传播主导文化的强大作用, 可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 同时还能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多元文化体系的构建。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群众文化传播主导文化的价值, 积极需找有效的措施, 突出主导文化的在我国社会文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利用群众文化的手段,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体群众的共同思想基础, 从而形成社会的新风尚。

2.促进精英文化的发展。在我国文化建设中, 存在这两种文化, 即群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群众文化具有涉及范围广, 文化对象多、群众认识程度高等特点, 而精英文化与之相反, 它面对的文化对象主要是高学历、高技能的精英型人才。

精英文化与群众文化看似完全不同, 实际上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精英文化的提高必须依托群众文化, 只有群众文化广泛普及, 精英文化才能发展;而群众文化则需要精英文的指导才能实现普及。因此, 我们要将两者结合起来, 统一部署, 促使两者协调发展, 从而使我国的文化建设高效率的进行。

在这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 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满足了人们对物质的需求, 但是我国当前文化的发展现状, 却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 必须重视文化建设, 采取有效的措施, 推动其发展。群众文化的在文化建设中价值和功能已经逐渐被我们所了解, 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发展好群众文化, 为我国社会文化方面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 群众文化由来已久, 既可以将群众文化看作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也可以称其为文化领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群众文化中蕴含着具有一定社会功能、文化价值, 为我国文化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贡献了很大的力量。本文以群众文化为研究对象, 阐述了群众文化的现状, 分析了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及文化价值, 旨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群众文化,社会功能,文化导向,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l]王源浅.析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J].科技支付导向, 2013 (28) :290-292.

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讨论分析 篇2

能、约束的功能、激励的功能。21世纪不仅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时代,也是文化经济时代,文化已逐渐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支强劲动力。所以有人提出:决定21世纪人类消费的是文化,21世纪将是文化营销的时代!这一观点,得到不少学者和企业家的认同。因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延伸,一种新的功能逐渐显现出来,越来越突出,这就是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所谓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就是指通过企业文化的外向传播,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知和认同,从而产生良好、深刻的印象,产生企业与消费者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提高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刺激消费量的增长,从而促进营销工作的开展的功能。

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是通过组成企业文化的几大核心要素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综合体现出来的:

一、企业价值观念

企业的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理念与风格,左右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它对企业外在形象的塑造影响深远,树立一个能被消费者所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念至关重要。比如“走向世界,为国争光”、“创建知名企业,振兴民族工业”、“诚信为先,回报社会”等优秀的企业价值观念都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企业远大志向、博大胸怀、关爱民生的崇高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塑了良好的企业外在形象,对消费者来说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使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品牌均能产生深刻的印象和持久的记忆,从而刺激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二、企业精神风貌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良好的精神风貌是企业的活力之源,比如“团结奋斗、求实创新”、“成就伟业、缘于你我”;“学习进步、团结向上、热情互助、整体为先”等优秀的企业精神,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不但在员工之中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极大地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提高了员工的素养,使员工逐渐形成举止规范、谈吐文明的行为,时时处处能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一种精神风貌。员工在与其它社会群体交往过程中,易于给对方留下好感,轻易得到认同和沟通,“只有优秀的人才能生产出优秀的产品”,最终会引伸到消费者对产品产生良好的印象,现实的消费者会变得更加忠诚,潜在的消费者会变成现实的消费者。

三、企业的视觉形象

企业的视觉形象是最直观、最易于向社会群体传播的企业文化要素。所有构成企业视觉认别的各种元素如企业注册商标、产品包装;各种用于宣传标语、文字、影相、图片材料;员工衣着、厂容厂貌等都直接体现了企业的视觉形象。社会群体通过这些要素会对企业产生一个直观的熟悉和印象,也是消费者熟悉企业和产品的最直接、最重要途径。而这种熟悉和印象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购买行为。

四、企业的质量文化

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度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最关键因素。企业产品过硬的质量水平、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可信的质量承诺构成了企业优秀的质量文化,它的传播会提高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度,成为为消费者决定购买行为的重要参考要素,起到了引导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作用。

五、企业的服务文化

目前消费者消费水平和层次日益提高,在追求产品质量过硬的同时,对产品营销企业的服务质量如何也非常重视。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质量上的差异会逐渐缩小,而服务质量之间的差异性却很大,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会集中到对服务质量的选择上来。免费送货、质量“三包”、定期走访、上门服务等构成企业良好的服务文化,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六、企业的信誉度

人品好的人,会等到大家的尊重和信任,乐于与期交往,会建立起良好的从际关系。同样,企业的“人品”好的话,也能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与信任,从而乐于对其产品进行消费。企业的信誉如何,决定了企业“人品”的好坏,假如企业虽然产品质量很好,但总是大讲空话、假话,承诺不能得到很好的兑现,信誉不好,也就使其信任度降低,消费者会逐渐放弃对其产品的消费。如河南某名牌白酒企业产品质量上乘,多年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在一次瓶盖兑奖活动中,向消费者所作的承诺没有兑现,使许多客户和消费者受到欺骗,某些客户事先已向消费者按企业承诺进行的兑现,因企业拒绝向客户兑现,经济损失惨重,企业因此而引发多场官司,均遭败诉,而且这一事件受到省内多家媒体的关注,从而使消费者对企业产生了

信任危机,产品销量一落千丈,最后使企业陷入困境,难以自拔。

企业文化必将在企业营销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也成为企业经营治理中的重要环节。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就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

就无从谈起,所以企业文化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有效发挥。要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文化的质量和层次。尤其是企业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视觉形象、质量文化、服务文化、企业信誉等方面都是建设和提高的重点,这是一个长期过程,企业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持之以恒。

二、重视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

企业文化只有通过对外传播,影响到消费群体,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才能体现出来。所以重视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体现其营销功能的有效保障。企业文化对外传播的途径很多,但最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三、重视营销人员的传播作用

营销人员是企业中最直接与消费者和客户接触的人员,营销人员是他们对企业信息的了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和途径。营销人员担负着传播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积极传播企业文化也是促进自己销售工作的重要手段。所以营销人员能否把企业精神在消费者面前得到完美的体现和最大限度的传播,对企业精神对营销工作的促进事关重要。所以营销人员必须深刻熟悉和理解企业文化的内容和精髓,积极向消费者和客户宣传企业的价值观念、质量文化,时时处处体现出企业精神风貌、服务质量,言必行,行必果。

四、加强对外宣传力度

商业性广告的宣传,在提高消费者对企业和产品认知度方面作用巨大,但商业广告过分的功利性和消费者接受的被动性对企业文化的宣传却有非常大的局限性。所以企业文化的传播不能过分依靠于商业广告,而应开辟多种渠道,诸如积极开展各种公关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向外界散发企业内刊、加强文字报道等软广告宣传,企业文化被溶于其中,这些活动也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布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和人情味,更易于被消费者所接受,企业文化出就能便捷准确地传播到消费者心中。

五、重视企业参观人员

每一位到企业参观的人员都会对企业产生很直观、深刻的印象,企业文化随之就进行零距离的传播与交流。企业假如给参观人员留下良好印象,美好的回忆,不但会刺激他们对产品的消费,而且他们会向四周的人群进行介绍和传播,会影响大批的潜在消费者。所以企业参观人员非常重要。企业接待人员的热情程度、服务质量、工作效率;企业现场治理水平;员工行为规范、精神风貌都是影响参观者对企业印象的重要因素,必须不断提高,做到尽善尽美。除了被动地接受参观人员外,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邀请消费者或社会群体到企业参观,以此传播企业文化,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如深圳金威啤酒有限公司实施的工业旅游,不但通过参观收入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而且每一位参观者都为企业高度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人文化的治理所赞叹,热情周到的服务所感动,为高质量的啤酒产品所折服,最终会被其优秀的企业文化所感染,对“金威”品牌产生良好的印象,消费忠诚度得到大大提高。其实金威实施工业旅游的举措,目的并不在于赚取参观利润,而是通过传播企业文化,促进销售的一种高明手段。

六、力塑良好的品牌形象

手机文化产业价值链分析 篇3

一产业价值链理论

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在他的《竞争战略》(1997)和《竞争优势》(1997)中,分别提出了著名产业结构理论和价值链理论。这些理论,对相关的理论研究和企业管理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分析波特理论的合理性和不足,对于我们认识手机文化产业价值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波特提出:产业内部的竞争根植于其基础经济结构,并且远远超越了现有竞争者的行为范围。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5种基本竞争作用力,它们汇集起来决定着该产业的最终利润潜力。这5种基本竞争作用力是:①潜在进入者的威胁;②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③供方的砍价实力;④买方的砍价实力;⑤产业内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波特的这一理论也被称作产业竞争结构的5种驱动因素模型。

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提出了著名的价值链理论作为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工具。他认为,一定水平的价值链是企业在一个特定产业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价值链可以从产业内部和企业内部两个层次来考察。产业价值链可分为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价值链、买方价值链。企业内部价值链可以分为基本活动价值链(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营销、服务)和辅助活动价值链(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而竞争者价值链之间的差异是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来源。

从分析手机文化产业价值链角度看,波特的产业结构和价值链理论的合理性在于:(1)波特的理論超出了单个企业行为和具体业务的范畴,从总体上揭示了产业内部和外部各种基本力量对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制约作用,尤其是竞争对产业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2)波特的理论实际上也从总体上描绘了产业链和产业价值链的一般构成情况,对于我们分析手机文化产业价值链具有较为具体的指导意义。

但是,从目前手机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看,波特的理论也显示出一些基本的局限。

(1)波特上述理论的出发点是供方的利润和市场竞争优势,尽管他也看到了“买方的砍价实力”对市场和产业的影响,但始终把它看作是对产业结构的一种破坏性的力量,而在手机文化产业价值链中,用户的参与、体验,尤其是用户作为信息、知识乃至文化的生产者,作为日常生活方式的承担者,却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波特上述理论从总体上看强调的是产业竞争的作用,而且由于忽视了用户的参与的意义,在思维方式上实际是把产业竞争看成了一种“零和博弈”的过程,而在手机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不同产业间的合作,吸引用户参与,做大产业规模,增强用户的体验价值,几乎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主要的着眼点是在于企业内部价值链和供方价值链,它难于描述不同产业合作中的价值活动,也忽视了用户在产业价值链中的重要地位,因此,难以对手机文化产业价值链中价值产生、创造关系作出合理的解释。

(4)波特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过分地强调竞争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各个不同的企业之间和各个相关的产业之间合作的重要性,而这种合作恰恰是把手机文化产业的“蛋糕”做大的必要因素。

二手机文化产业价值链分析的原则

手机文化产业是基于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行业、网络业和其他文化产业相融合的产物。在外延上,按照目前人们运用手机实现的信息、文化交流、传播的媒介形式分类,手机文化产业可以分为手机短信文化、出版文化、游戏文化、音乐文化、影视文化、网络文化、商务文化、生活文化等产业形式,且随着手机媒介功能和产业的拓展,手机文化产业的具体形态呈日趋多样化的趋势。

我们认为,从手机文化产业的技术基础、传播媒介的特征和跨行业特性着眼,在对手机文化产业价值链进行分析时,必须坚持如下原则。

(1)注重产业间的竞/合关系,既要注重有效竞争,更要注重跨行业的合作。

由于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全面应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广播电视技术出现了融合趋势,使文字、声音、图像、影视等可以得到统一的传播。因此,近年来,为数众多的专家、学者反复论证了所谓“三网合一”的趋势,即原先独立设计运营的传统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正通过各种方式趋于融合,使三类不同的业务、市场和产业也日趋相互渗透、融合,并由此使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产业呈现竞争加剧的态势。我们认为,“三网合一”的确从技术上提供了产业融合的可能性,模糊了产业的边界,也内含了激化不同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产业相互之间竞争的

因素。但是,手机文化产业的兴起,反映了技术、文化、产业之间互动的客观要求。因此,利用技术提供的产业融合的可能性,真正实现产业间的融合,目前更需要重视跨行业的合作关系。这主要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①手机文化产业作为技术、文化、产业相互作用的产物,本身要以多产业合作为基础。②数字、网络技术尽管模糊了各产业的界限,但不同产业在资产的专用性、人力资源、学习经验、产销渠道网络、市场准入等方面仍然存在着重大的差别。这些差别的存在要求形成有效竞争、错位竞争和产业间互补的格局。③市场现实中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合作更利于达成产业间的融合,共同开拓新的产业市场。

(2)注重产业发展的总体分析,强调适应、创造用户的手机文化需求 手机文化产业的形成包括原先极为不同的产业,所以,分析手机文化产业的产业组织链和价值链需要有总体性的观念,注意观察不同产业间的联系;同时,在手机文化产业中,用户对价值的创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手机文化产业结构的总体分析中,不应当把用户看做是普普通通的消费者或一些匿名的统计数据,而必须包含对用户价值的分析。这实际上意味着,注重适应、创造用户的手机文化需求,并实实在在地为用户提供满足其文化需求的价值,是手机文化产业得以发展的基础。

(3)积极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和监管职能,建设“绿色手机文化”。

发展手机文化产业从根本上看是为了满足人们信息、文化交流的需要,推动社会、文化的持续进步。但是,随着手机的普及,在手机文化生活空问中的各种违法行为和不良信息也在逐渐增多,信息内容安全、健康的问题日渐突出,特别是淫秽色情信息等各种不良信息,和短信欺诈等各种不法行为滋生蔓延,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侵害了用户的正当权益。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就需要完善立法来规范市场,惩治各種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电信运营商、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信息提供商等的监管力度,积极引导手机文化产业内的企业、组织和社会公众为我国先进文化建设作贡献,推进健康、文明、有益的“绿色手机文化”建设。所以,政府在手机文化产业价值链中的监管作用是必须存在的,这也是手机文化产业得以长久发展的前提。

三手机文化产业的产业价值链构成

基于手机文化产业中的突出的跨行业合作、用户参与和政府监管的特征,我们用一环状结构图来综合反映其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并作出相应解释。

(1)用户是构成手机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基本单元。

手机文化产业价值链是以技术和文化创造为纽带,由移动通信业、网络业、信息文化服务业、其他文化产业共同构成的,跨行业之间具有极强的依赖性,且用户是构成手机文化价值链的基本环节或单元。如果把移动通信比喻为一条移动的“信息高速公路”的话,那么,移动通信运营商、网络运营商就是它的“筑路者、导航者”;手机终端制造商是它的“造车者”;信息服务商、内容提供商是它的“供货者”;用户则是它的“驾车者”;影视、游戏、新闻出版等其他文化产业经营商不仅提供文化“货源”,而且极大地拓宽了这条信息高速公路的“出口”。可见,手机文化产业价值链不再是仅存在于某一企业内部的基本活动价值链和辅助活动价值链,更重要的体现为产业之间相互联结的价值链,即手机文化产业链不同构成单元的价值创造活动。所以说,面对用户对于业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在手机文化产业价值链上的每个参与者都需要懂得保护产业价值链的协同和稳定的重要性,唯有合作才能发挥战略联盟的聚合效应,从而为构造和延伸手机文化产业,创造、扩大用户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手机文化产业价值链中,移动通信运营商地位的变化。

移动通信运营商从传统的移动增值业务价值链中的核心地位转变为更加关键的角色,成为整个手机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整合者与组织者。同时,移动通信运营商与产业价值链上的其他参与者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微妙。比如,移动通信运营商为了在产业内获得更大的价值分成,其会进入内容提供商和信息服务商所经营的领域,但是由于文化信息服务具有范围广、受众散等特点,移动通信运营商只能选择性地进入,运营商在很大程度上仍需和内容提供商及信息服务商进行合作。所以说,移动运营商在手机文化产业的价值链中与其他参与者的关系将变得更加微妙。

(3)在价值链构成上,不同内容的手机文化产业业务的关键价值链有着显著差异。

例如,在手机短信(SMS)、移动商务、移动政务等服务中,用户在信息生产和再生产上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因此,移动通信运营商为用户提供优质、廉价、切合用户文化生活和工作习惯的移动通信服务,就成为这类业务得以成功,并使移动通信成为用户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决定性因素;而在传统文化需求的手机信息服务和其他手机文化需求的专门信息服务中,信息、文化内容的提供是否切合用户大众的文化需求、能否吸引用户的参与,则成为决定产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因此,信息服务商和内容提供商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它们创造价值活动的失败,往往会造成移动“信息高速公路”中“有路无货”的局面。在手机文化需求的拓展信息服务中,大规模的大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方式是吸引用户参与、体验和创造的关键环节,广播电视运营商、相关的文化运营单位提供的文化内容和关于大众文化活动方式的创意则成为产业成功并得以扩展的基础。移动通信服务表现为必要的用户参与的条件,决定了手机文化产业必须始终以创造用户价值、创造用户新的文化生活方式为导向;而参与手机文化产业价值创造的各方,在利益分配中,应当以完成的具体的业务量、在不同产业价值创造中的地位、提供的知识产权价值等作为决定利益分配的尺度。

(4)在手机文化产业价值链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分析 篇4

关键词:传统法律文化,价值分析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尧舜禹时期, 伴随着社会阶级的分化与国家的出现, 传统法文化就在习俗文化的基础上得以产生。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显示了其鲜明特色, 独树一帜。主要深受中国特殊的国情和文化传统影响, 礼与法的相互渗透与结合构成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核心。

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演进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源远流长, 丰富多彩的, 在世界法律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的尧舜禹时期, 伴随着社会阶级的分化和国家的出现, 传统法文化也在习俗文化的基础上得以产生。

夏商周三代, 在法律的精神方面, 确定了“明德慎罚”的原则。要求当时的统治者要张明礼仪道德, 加强犯罪预防, 一实现理性结合, 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这一时期, 重视“礼治”, 使得礼学文化得到了充分发展, 成为“制治之源”。

西周时期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 归纳出“礼以遵其志, 乐以导其声, 政以一其行, 刑以防其奸”, 礼, 乐, 刑, 政综合为之的法律学说。中国封建时代的法律文化, 形成于战国秦汉时代, 成熟于魏晋隋唐, 发展演变于宋元明清, 具有完整的发展命脉。

汉朝统治者总结了秦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 确立了以“德主刑辅”为标志的儒家综合为之的法文化学说。这诠释了法律之学, 已经与先秦时期自由研究方法有所不同, 它受制于封建纲常礼教, 听命于官方的权威说教, 基本上是一种官学。唐代是以往各种法律文化的集大成者, 在法学上的最大贡献是完善了封建法学体系, 使封建行政法学分离出来, 形成独立的分支。唐朝开元时期, 在《唐律疏议》的基础上, 制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完整的封建行政法典。形成了相互分立又相互为用的两大法学分支, 对后代产生了重大影响。明清之际, 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初步发展, 影响到法学建设。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显示了其鲜明特色, 独树一帜。主要深受中国特殊的国情和文化传统影响, 礼与法的相互渗透与结合构成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核心。

2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时代特点

以宗法家族主义为本位的的伦理法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基本构成因素。在普遍重视伦常观念的中国古代社会, 伦理观念形成了以权利义务为基本内涵的法律关系。之后, 随着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开始了法律道德化和道德法律化相结合的伦理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也是伦理主义的法律文化。以人本主义为基础, 以家族为本位,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以宗法伦理为核心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特征。其具体表现是:礼法结合, 以礼统法;德刑并用, 以德为主;重人治, 轻法治;重刑法, 轻民法;皇权至上, 以言代法。

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等级的长期存在和牢不可破。礼就在于通过论证等级秩序和结构的合理性, 并使之固定化、永久化, 礼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是通过确立“别贵贱, 序尊卑”的等级制度来实现的。强化社会政治的等级规范, 是礼制的一个重要功能, 以此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 整合社会的目的。礼不仅是严格的政治等级制度, 而且是一种严格的日常行为规范。礼确认王权的特殊地位的合法性,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非常重视礼在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3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分析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因素丰富多彩。如:人治观念、皇权思想, 以言代法, 封建等级观念, 特权思想, 司法与行政合一等, 这些因素与现代法治格格不入, 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彻底根除。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的是,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许多积极因素并未失去其价值, 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国情, 深入研究法学理论, 挖掘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 促进当今法文化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人文精神

中国文明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必然含有对个体人格价值的尊重。他所肯定的是群体而不是个体。个人价值收到了身份, 性别, 血缘等级的严格限制, 个人权利相对于义务是第二位的这是我们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应当考虑的。人本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体现在法律领域, 就是主张立法、司法都以民为本。早在两千六百多年前, 管仲就明确提出:“下令如流水之原, 令顺民心”, “俗之所欲, 因而予之, 俗之所否, 因而去之”。包拯说:“民者, 国之本也”。他主张立法当以便民为本。这种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观念, 在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并不过时。我们知道, 法是由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的需要和利益的表现, 同时也是对人们的各种利益和需求进行调整的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法以确认、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目的, 因此, 在法律实践中, 必须时刻关注和尊重人的需要, 既不能无视民众的需要, 也不能强迫民众接受他们所不需要的东西。

3.2 礼法的相互渗透与结合构成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核心

在古代中国律多指制度规范, 法的价值剥离为礼, 于是礼就成为了中国古代法律所追求的目标。以礼为主, 礼法结合是中国古代刚柔相济的管理模式。在实践中, 中国古代管理者发现礼治并不是完美无缺.礼治必须得到法治的配合, 才能刚柔相济, 相得益彰, 相辅相成, 二者成为中国古代管理的两根支柱。同时强调礼治居于主要地位, 是仁治的基础, 法治位于次要地位, 是以弥补礼治不足。所以, 礼是一种“序民”的“度量分界”, 是一种所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经纬蹊径”。社会安定, 政治稳定, 则偏重于礼治;若社会动乱, 政治不稳定时偏重于法治。礼治是基础, 是前提, 礼治必须有法治的配合。礼由氏族社会一般的祭祀习惯, 演变为中国古代法的精髓是古代由具有极强血缘关系合为一体的家国相通统治模式的结果, 也是数千年立法、司法的实践、选择的结果, “礼”蕴涵的天人合一, 重教化, 崇尚自然, 圆通、和谐的特征, 至今闪现理性的光芒。

4 结束语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历经几千年积淀而成, 在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过程中, 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需要批判, 也要继承, 要吸收中国产同法律文化的精华, 去其糟粕, 我们既要实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化价值体系的转化, 也要警惕西方的文化霸权。这是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需要特别注意的。

参考文献

[1]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第二版.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武树臣.中国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 1

[3]张晋藩.论礼—中国法文化的核心.中国法律文化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5.

清朝避暑山庄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篇5

一、清朝避暑山庄的历史发展

承德避暑山庄修建于康熙四十二年间,该建筑物的表面价值是为清朝皇帝提供休闲、避暑的场所,也可兼作处理政事的场所。然而,从当时历史发展的情况上来看,承德避暑山庄的修建还具有非常浓厚的政治色彩与背景。承德避暑山庄修建时的康熙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内有吴三桂等藩王的叛乱,外有蒙古国边境的动态。康熙机皇帝为了安抚少数民族的民众,稳固国家整体政权,于是下令修建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自康熙四十二年开始修建,共历经康熙、乾隆两个阶段,至乾隆十九年修建完毕。自承德避暑山庄修建以来,清朝皇帝每年都会在山庄内接见少数民族的首领以及外国出使使节,使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加的畅通与有效。据史册记载,清朝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有很大一部分都在承德避暑山庄内处理与进行。因此,承德避暑山庄也就成了都城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

乾隆曾经在这里接见并宴赏过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台吉三车凌、土尔扈特台吉渥巴锡,以及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等重要人物,还在此接见过以特使马戈尔尼为首的第一个英国访华使团。换言之,承德避暑山庄已成为了清朝时期多民族沟通与交流的一个重要场所。

二、多民族地区融合

有相关研究中指出:清王朝的建立与巩固,乃至长久的统治不单单与历任君主英明的管理有关,更与本朝与各民族间关系处理的得当这一因素密切相关。清朝皇帝大多非常注意去争取与团结其他各个少数民族的领头任务,共同商议国家大事。而在其中,避暑山庄可以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承德避暑山庄修建以后,康熙皇帝开始将其作为第二政治中心,成为了接见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外国使节的重要场所。

自康熙至乾隆,他们在位期间先后于承德避暑山庄接见了高山族、藏族以及哈萨克族的首领与使节,为各个民族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乾隆年间,承德避暑山庄作为接见外宾场所的这一职能得到了更加深入的体现。以乾隆二十四年间为例,乾隆下令让准格尔蒙古的`一支部队迁入承德避暑山庄内居住,将该部队安顿在热河行宫中,实质上使他们成为了清朝的部族,一方面彰显了清朝时期我泱泱大国对少数民族的热情与友好,另一方面对促进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多民族融合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除此以外,避暑山庄还成为了清朝皇帝接见重要宗教人物的场所。其中,康熙皇帝就在承德避暑山庄中接见并封赏了喇嘛的三大**。可以说,承德避暑山庄所扮演的角色是接见重要宗教任务,故而有效地帮助了清朝时期统治者对边境事务、政务的处理,且通过积极地沟通与交流,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了宗教信仰对少数民族地区民众所起到的作用于意义。乾隆为了加强对蒙古喀尔喀部落的控制与管理,在哲布圆寂后还下令帮助部落在西藏地界中选出下一任哲布,并且在承德避暑山庄中亲切地接见了他。

通过这种方式,清王朝统治者实现了与蒙古宗教**的密切沟通与交流,进而加强了对蒙古族部落的管理,在促进清王朝政治局面稳定以及各民族团结共存方面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在与外国使节的交流中,避暑山庄同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清朝皇帝与外国使节在避暑山庄中进行交流沟通,一方面获得了诸多来自于外国的信息,另一方面也更好地将本朝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向世界,对促进文化的双向沟通而言有非常确切的价值。在这一背景之下,各个地区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实现了促进本朝多民族、多文化发展的重要目的。

三、丰富的建筑文化内涵

清朝时期避暑山庄的建筑艺术博大精深,在体现文化融合的基础之上,建筑风格上面还体现出了多变、多样的特点,具有自成一派的艺术风格。承德避暑山庄从建筑布局上来看可以分为平原区、湖区、宫殿区以及山区四个部分。其中,宫殿区位于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湖泊区在宫殿区的北面,湖泊内共有8个小岛屿,将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层次分明,洲岛错落,碧波荡漾;平原区在湖区北面的山脚下,地势开阔,有万树园和试马埭;山峦区在山庄的西北部,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众多楼堂殿阁、寺庙点缀其间。

整个山庄将南方、北方的建筑特色以及建筑风格充分融合起来。建筑上的“如诗如画”也是对清朝时期所宣扬“满汉一家亲”理念的充分印证。同时,在避暑山庄周边也一并新建了大量的寺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外八庙,分别为:溥仁寺、溥善寺、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须弥福寺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外八庙以汉式宫殿建筑为基调,吸收了蒙、藏、维等民族建筑艺术特征,创造了中国的多样统一的寺庙建筑风格。这些寺庙虽然与避暑山庄相互独立,但在建筑结构整体上又相互衬托,通过这种方式,将避暑山庄的和谐之美淋漓尽致得展现了出来。

同时,康熙皇帝更是在避暑山庄的每一处景点题词,更是将汉文化中的诗词之美充分地展现了出来。换言之,清朝时期所修建的避暑山庄中处处可见汉文化对建筑风格以及建筑意蕴的影响,这不单单是清朝时期统治者对汉文学推崇的一种体现,更是对“满汉一家亲”这一政治理念的贯彻落实,在促进清朝政治政权高度统一,促进多民族间文化和谐交流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以承德避暑山庄为代表的清朝时期避暑山庄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这些避暑山庄不但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胜地。在清朝历史中,这些避暑山庄的修建与应用同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清朝历史背景下的避暑山庄除了是皇帝们夏天避暑的行宫,更成为了帮助清朝皇帝与多民族领导人进行交流合作的场所,可谓是清朝时期的第二大政治中心。文章即以承德避暑山庄为典型代表,详细分析清朝时期所修建避暑山庄发挥的历史文化价值,望能够促进当代社会对避暑山庄的保护,以更好地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精髓。

参考文献:

[1]徐兴志,陆贵巧。东西方皇家园林的比较分析――以凡尔赛宫和避暑山庄为例[J]。河北林果研究,,25(4):418―422。

[2]舒苑。读戴逸先生的《应该建立“避暑山庄学”》――编写《避暑山庄学概论》的总体思考[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33(3):14―16。

[3]岳爱华,段钟嵘。避暑山庄“水”的审美妙趣[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8(1):6―9。

[4]冯春芳,张斌,邱珊珊等。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对清代承德多元文化的影响[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5,28(1):109―112。

[5]樊淑媛。“避暑山庄学”一题――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特征[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32(1):19―25。

文化价值分析 篇6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关于潘岳其人、其文及创作思想的研究》,项目批准号:2008-GH-143

摘要:

中原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心所在,中原文化的发展对华夏文明历史进程的推动,对于现代社会的繁荣与发展,都发挥着其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中原文化名人潘岳不仅容貌俊美,被誉为中华第一美男,而且才华横溢,是西晋文人的代表,是中国文学史上悼亡诗作的开创之人。潘岳其名其人其文其貌其孝其官声政绩早已走入千家万户,具有多元价值的潘岳文化早已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充分挖掘潘岳文化的价值将能够进一步推进华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华夏文明;潘岳;文化价值

夏文明的源头在中原,中原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心所在,中原文化对华夏文明历史进程的推动,对于华夏文明的形成,对于华夏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于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在发挥着其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明确提出:中原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原经济区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要将中原经济区建设成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以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原文化,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中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河洛之旅”中曾慨叹:“中原,是中华儿女的心灵故乡”。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在海内外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本课题依托潘岳文化研究平台,在深入研究中原文化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对其传承与创新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进一步创新中原文化的传播内容和形式,推动中原文化的快速发展,提出发展中原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相关措施及建议。

中原文化名人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县大潘庄)人。最为人民大众熟知的是他的美貌,“貌比潘安”使他成为千百年来中华美男的唯一标准;潘岳自幼颇有才名,是西晋文人的代表,是悼亡诗的开创者,对我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除此之外,潘岳对妻至情,对母至孝;为政清明,官声颇佳。潘岳作为一位有建功立业理想的文人,在黑暗的魏晋时期,却被卷入党争,惨遭三族夷灭。但作为中原文化名人,其人其貌其事早已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其作品,其故事传说均流传广泛,潘岳文化现象具有多元文化价值。

一、具有姓氏文化、根亲文化价值

中原是海内外华人的根,是他们心中的故乡。数千年来,中原大地孕育出的大批杰出的中原文化名人。这些名人文化是宝贵的根亲文化资源,是传承弘扬中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桥梁和纽带,更是建设富强国家的强大推动力量。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河南大力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建设和谐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全面提升中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说:“河南有很好的文化资源,如果不能很好地继承、弘扬、发掘,就对不起老祖宗,对不起这片土地。”进入21世纪,文化建设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还承担着巨大的“教育、组织、鼓舞、推动”作用,为建设现代社会主义新中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能够让中原历史名人文化真正走进人民的生活,使传统的华夏文化更彰显出时代精神。

在潘岳故里,今天的河南省中牟县大潘庄,每年都有不少散播至海内外各地的潘岳后人及族人等宗亲人士返乡寻根。宗亲大会的召开、名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充分发挥中原文化名人姓氏文化、根亲文化对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相关文化产业的产生与经营,将进一步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二、具有无可替代的名人文化价值

潘岳是驰名古今中外、国人家喻户晓的中华第一美男子。潘岳出生于尚美的时代,潘岳之名已经成为美的符号,而且他爱花、爱美,在他身边又聚集了美——美的容颜、美的文字、美的婚姻、美的孝名、美的政名、美的传说等等,可以说,潘岳文化本身具有多重美的元素,因此潘岳文化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潘岳文化具有悼亡诗开创者的文学传承价值。潘岳是太康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写出了汉魏以来第一长篇大赋《西征赋》,而且以凭吊亡妻的《悼亡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悼亡诗派,其诗赋更是“语词轻敏、锋发韵流”,语言文字考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其诗赋哀诔对中国文学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深刻的影响作用。

西晋文学家潘岳,作为驰名中外、名贯古今的历史文化名人,无论是他““貌比潘安”的美貌,还是他“河阳一县花”的美政,还是他“辞职侍母”的孝名,还是他“用情至深”的感情,还是他开创悼亡诗派的文名,这一切的一切,都使“潘岳”二字穿越时空,使潘岳其人成为不折不扣的历史文化名人。如今,在讲求名人效应的社会背景中,潘岳的文化无疑具有不可忽视的名人价值。

具有孝道传承价值。潘岳辞官奉亲的故事被列入中国二十四孝故事的版本之一,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关于潘岳忠孝节义的事迹传闻,潘岳文化具有较强的伦理道德,尤其是孝道的传承价值。

三、具有文化应用与传承价值

潘岳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他身上集聚了各种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他不仅有“潘才如江”的文才,更有着“貌比潘安”的貌才;不仅有“河阳一县花”的政声,更有着“辞职侍母”的孝名;不仅对妻子用情至深,对亲朋感情也颇为真挚。潘岳身处乱世之官场,虽然历史上对其评价不甚高,但也是时世使然,但潘岳一旦有机会,还是为百姓着想,为民办实事,造福于民。潘岳的俊美姿仪、悼亡诗作、孝母忠妻、勤于政绩以及关于潘岳的具有永久生命力的各种传说,使其千百年来永存于百姓的内心深处,源远流长。

民族文化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原文化对于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潘岳足迹以中牟为原生地,延至开封、尉氏、通许、新郑、新密、登封、荥阳、巩义、许昌、长垣、封丘、武陟、孟州、洛阳、临沂、徐州、西安等市县。潘安死于政治党争之祸,属于非正常死亡,其后代、族人纷纷迁到南方。因此,其资料存于国内外100多个大型图书馆、大学和科研机构,其传说也留及冀、鲁、晋、陕、鄂、皖、苏、浙、贑、粤、桂、湘、港、台等省区。潘岳的生活时代、人生历程、故事传说、作品成就、思想特征、历史审视、仕途政声、感情婚姻、深远影响等相关文化内容所构成的潘岳文化已成为中原文化、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传承与创新将进一步提升中原文化内涵,增强对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

中华第一美男潘岳作为华夏文明、中原文化的一部分,于2008年被认定为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潘安的传说”2009年5月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潘岳之名自西晋开始远播以来,后人对其人、其文、其政、其传说等文化元素的评价不胜枚举。

关于实现档案文化价值的途径分析 篇7

档案记录着人类文明发展与活动中的一些重要的活动和事件, 能够作为一种后人还原历史真实情况的重要依据文献。人们在进行社会实践与社会活动的同时, 就形成了丰富的、有着重要文化价值的档案。因此档案具有记录性以及历史再现的性质, 能够有效的将历代社会的文化、经济以及生活的发展现状展现出来,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民族精神在里面, 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1]。

1. 档案文化的价值与特点

档案是一种人类文化的体现, 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历代人们对一些具有价值和意义的文化或者事物进行选择性和目的性的存储, 既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资源, 也是历代人们的精神成果, 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1.1 档案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遗产

档案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成分, 它的形成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来对人类的社会实践与活动的全过程中所出现的事件、思想及其结果进行统计记录, 然后保存下来, 以便后世人的研究和参考, 所以档案对于人类社会的实践与活动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同时档案也是人们进行有意识的挑选和保留的成果, 因此档案的形成属于人类自觉活动的主观选择的产物, 是人们根据自身的意识和需要来决定档案的留存, 深刻的体现了当代人类社会的需求和意志, 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研究和发展价值。

1.2 对档案的管理体现了当代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

对档案的管理体现了人们对于档案文化价值的重视, 同时人们在对档案的管理工作中, 不断的尝试着使用不同的技术和手段来对档案中所包含和体现的文化价值深入挖掘出来, 这就充分的体现了如今人们对于档案文化价值的认识和探索的精神。人们不断的进行档案管理工作, 使得人们能够借鉴前人的经验和后果作出正确的判断, 这就充分了体现出档案的文化价值以及给人精神方面的成果。

1.3 档案管理活动延续了人类的文化和传承

档案的形成是由人们根据当代的需要进行有意识、有选择、有目的的进行选择和保留的结果, 是一种将精神成果保留在实物物质的方法。而对档案管理的活动则是将这精神成果从实物物质中剥离出来, 从而实现对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同时这在历史文明的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一条相应的文明产物制约轨道, 使得人们在对档案的开展和实践当中找出来一条规律, 同时还制定了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能够促使对档案的管理始终处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的精神制约的轨道上, 从而保证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传承[2]。

2. 档案文化价值的实现途径

2.1 应当转变档案管理的思想, 改变传统的服务理念

重视收藏, 却忽视利用, 是历年来档案管理部门在对档案的管理当中一直存在的问题, 因此就需要档案管理部门摒弃这种传统的思想, 应当树立起收藏的同时充分的对其加以利用的理念, 这样才能加强对于档案的使用效率。同时还需对于档案使用时所要进行的繁琐的申请手续, 这样真正的扩大档案的使用范围, 从而进一步实现物尽其用的原则。使得广大的民众能够切实的体会到档案的文化价值, 这就充分的体现了对档案的有效使用, 同时也是实现档案文化价值的关键一步, 因为档案只有获得使用才能最有效的发挥出其文化价值。

2.2 对档案的传播机制进行改善, 以新技术、新手段来实现档案文化价值

以往使用和查阅档案的方法是民众们自行前去档案部门进行查阅, 这种较为传统的档案传播方式所受到的局限是非常的明显的, 最主要的是受到空间以及时间上的限制, 在如今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这种局限性越加明显。因此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渗透, 对当今时代各大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中传播方面的方式和手段尤为明显, 而档案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信息资源。因此,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就必须重视对档案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的重视, 这就应当将档案的传播于是当前迅速发展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 实现对档案的数字化以及网络化的转化, 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实现档案的传播。

2.3 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促使档案资源与社会群众的互动作用, 实现档案的文化价值

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必须坚持实现其文化价值的目的, 而档案资源的文化价值的体现主要在于社会公众间的普遍利用, 所以档案资源的利用和社会公众两者间的互动成为如今实现档案文化价值的内在目标。对于一个档案部门而言, 必须具备充足的、具有特色性质的档案资源, 这样才能具有丰富的档案文化, 从而开发出具有资源特色的档案文化。因此, 相关的档案部门以及其档案管理者就必须充分发挥其档案方面的征集优势, 同时也要做到对社会的力量进行充分的利用, 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档案资源的建设工作。另外, 则必须加强档案部门的内部建设, 应当具有建立精品档案的意识, 对部门内的档案典藏进行优化, 这样才能体现出其特色, 从而结合社会力量实现档案资源的集成化发展, 最终实现档案文化价值的目的[3]。

2.4 促进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交流, 实现档案文化间的文化传承

档案资源建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文化的传承和接续, 同时还要考虑到为当代以及未来社会进行服务。所以对于档案文化的利用和发掘必须集合现代文化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以传统的文化资源被基础, 在现代文化资源的平台上促使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两者的互相交流, 在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需保证当代档案文化的文化价值。

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指出实现档案文化价值的途径主要有应当转变档案管理的思想, 改变传统的服务理念、对档案的传播机制进行改善, 以新技术、新手段来实现档案文化价值、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促使档案资源与社会群众的互动作用, 实现档案的文化价值、促进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交流, 实现档案文化间的文化传承这几点。要求我们在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还需对当代档案文化价值作出保证, 从而真正实现档案的文化价值。

摘要:档案文化是历代人们对一些具有价值和意义的文化或者事物进行选择性和目的性的存储, 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源, 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成果的体现。因此, 如何充分的实现档案文化的价值, 成为如今档案管理部门所要研究和面对的问题。本文针对实现档案文化价值的途径进行分析, 并为此提出几点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档案文化,档案文化价值,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范玉珍.档案文化及其研究意义[J].西域图书馆论坛, 2013 (03) .

[2]倪丽娟, 尹航.去行政化背景下档案文化功能实现机制的构建[J].档案管理, 2014 (05) .

文化产业品牌的特征和价值分析 篇8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文化改革发展”“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为全体人们提供昂扬向上、多姿多彩、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文化产业被赋予了“重任”,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品牌的功能在于阐明产品属性,承诺产品价值、寄托消费者体验、承载消费者情感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等。文化产业品牌体现了文化精神的影响力和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文化的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凝聚。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是提升文化产业影响力和软实力的关键所在,是文化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走向成熟的标志。因此,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具有重大的价值。

1 文化产业品牌的特征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们消费已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消费,而更加追求文化精神层面的消费。文化产业作为需求拉动的新兴产业,相对于传统行业来看,具有盈利空间更大,市场范围更广,可开发性更强的优越性。将文化产业与品牌的概念结合起来,综合文化产业品牌化的成功案例,归纳文化产业品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1 文化产业品牌的增值性

文化产业除了其自身带来的价值外,还有很强的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带来的价值有可能会超越原文化产业本身,带来文化产业品牌的增值。与品牌的扩张性与增值功能相比,文化产业品牌的溢出效应会给活动主体带来外部收益。电影《捉妖记》自2015年7月上映以来,获得24.40亿的票房,成为中国首部破20亿的电影。从高票房的背后衍生出了一个文化产业,胡巴的“萌文化”,时尚界掀起了头上长草的浪潮,服饰中胡巴萌萌的图案,各种玩具玩偶的风行,甚至QQ的表情包……将近一年过去,我们日常生活中仍然有“萌萌哒”的形容词来卖萌。这些《捉妖记》的萌文化带来的经济价值已远超20亿的票房。

1.2 文化产业品牌的排他性

品牌拥有者经过法定程序的认定,享有品牌的专有权,有权要求其他企业或个人不能使用、仿冒和伪造自己的品牌,文化产业品牌亦是如此。这种特性是由文化的地域性和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力的表现,文化产业植根于特定的民族文化,而这种民族文化只能在特定的区域内。如耳熟能详的京剧、豫剧、粤剧,根据名称就可以推断出这类文化产业的地区性,只能在此地区才能更好发展。此外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法律,比如版权法和专利法。法律法规的强制力决定了文化产业品牌的排他性。

1.3 文化产业品牌的溢价性

因为品牌价值,消费者往往认为自己消费的产品价值非常大,即使这个产品成本价值非常低,这就是品牌带给消费者的溢价性。星巴克咖啡涨价1到3元,但依旧门庭若市丝毫不受影响,这与微观经济学的供需价格曲线明显不符,原因就在于星巴克品牌文化营造了“小资聚集地”的氛围,符合都市白领品味。即使星巴克价格上涨,星巴克文化带来的品牌溢价也是消费者愿意接受的,这种用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方式,既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又与消费者感性诉求相结合,更重要的是满足了消费者特殊心理需求而产生的愉快感觉。

1.4 文化产业品牌的网络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与经济发展的结合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品牌的塑造上都有体现。如现在普及的电子书、数字电视直接将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相结合,拓展文化产业在互联网上的市场。自从淘宝打响了网络购物的第一枪,各种购物网站纷纷上线,为自己代言的“聚美优品”,专门做特卖的“唯品会”,物流快速的“京东”,做旅游推广的“途牛”等等,都是利用便利的互联网技术打造的文化产业的品牌形象。

1.5 文化产业品牌的风险性

由于文化产品研发、生产和消费的不确定性程度高,品牌构建的风险大,文化产业品牌的形象易受文化产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伴随着品牌成长的全过程,产品服务质量、消费者需求变化、企业经营决策、竞争者打压、甚至是替代品出现都会影响到品牌形象。

1.6 文化产业品牌的体验性

消费者的消费感受建立在消费的基础上,文化产业的产品优良与否需要大众进行评价。目前网络化的发展促生了消费者点评这项业务,人们言论越来越自由,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消费者在消费后的体验性评价对品牌的影响越来越深远,例如,目前集玩购娱于一体的“去哪儿网”、“大众点评”、“美团”等都非常注重消费者的售后评价。而消费者更加注重外界的评价,也导致了网络效应和马太效应的出现,即越多人使用的文化产品,其品牌价值越大;越畅销的文化产品,消费的人就越多。

2 文化产业品牌的价值分析

文化品牌体现了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对文化产业有着巨大的提升和带动作用。

2.1 品牌是文化产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

单单的产品价值是不具有潜力的,如果哇哈哈的酸奶装进一个不为人知的品牌的包装中,没有消费者愿意去购买;如果老凤祥珠宝、公司被毁损,那也只是失去一部分成本,“老凤祥”这个品牌的价值是不会被毁损的。因此,品牌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一个企业存在和延续的价值支柱,没有品牌的文化产业生命力是不会得到延续的,只有重视品牌,构筑自身发展的灵魂,文化产业才能长久的发展,并走向世界。

2.2 文化品牌有助于提升文化产业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

品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本身就体现了企业的形象、精神以及文化等内容,对于文化产业也是如此,建立一个优秀的品牌可以提升文化产业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例如湖南卫视有“快乐大本营”的支撑,靠着“快乐大本营”这个王牌综艺品牌一直以来的炽热,从1997年至今,打造了一个属于湖南卫视青春、快乐、活力的产业文化,从而提升了卫视的形象和精神。

2.3 文化品牌可以提升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文化品牌可以提升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助推文化产业的发展。拥有一个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姿态,例如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和“中国好声音”,每一季都炒的非常火热,这也让很多从来都不关注浙江卫视的年轻人把眼光投放过来,这两个节目品牌打响了浙江卫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收视率也在不断提升,很多人都成了浙江卫视的忠实观众。

2.4文化品牌可以带动文化产业中其他产品的发展

文化产业品牌具有增值性的特征决定了品牌可以带动文化产业中的其他产品的发展,这就是品牌所具有的强大的连带效应。一旦文化产业中有了新的产品进入市场,原先建立好的品牌效应此时就会作用于消费者,文化产业的品牌形象已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因此产业中推出的新产品就会借助品牌优势,很快就会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可。例如百度糯米的出现,由于百度在大众心中已经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凭借百度的市场,百度糯米的发展也会比其他的团购网站更加容易推广。

2.5 文化品牌对构建城市精神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文化产业品牌的发展不仅能够产生强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够产生巨大的文化传播力,提高人民素质,从而塑造起城市的外在形象、营造城市浓郁的文化氛围。甚至将城市文化传播到全世界。山东省把孔子作为核心文化品牌,着力做大做强孔子文化产业,培育形成了“一节、两会”的品牌优势,国际孔子文化节已连续举办24届,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带动年旅游收入超过20亿元。

3 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打造适合市场的新兴文化产业知名品牌,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文化产业品牌的增值性和品牌溢价性为文化产业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文化产业品牌的排他性要求法律必须为其发展提供保障;文化产业品牌发展的网络化为其发展拓宽多种渠道;而其风险性也说明了这条路并不好走。文化产业品牌有助于推动塑造文化产业知名品牌,打造品牌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文化产业的品牌竞争力,因此,文化产业应致力于打造能够体现其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以谋求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俭.省域文化品牌建设的思路与对策—以山东为例[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04):2-5.

[2]尹良润.文化产业品牌的基本特征与传播策略[J].新闻爱好者,2013(,07):3-4

[3]黎建新.品牌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0-14.

[4]刘洪丹.浅谈文化品牌的重要意义[J].戏剧之家,2010(,08):76-77.

庆阳香包的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分析 篇9

1.1 上古遗风浓郁

庆阳香包本身的地域特色非常鲜明闪亮, 且群众性非常广泛, 其象征了辟邪、避凶、祈福、去病趋吉等意义, 其寄托了庆阳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与追求, 同时其艺术表现手法具有非常明显的象征性, 其崇尚的是朴实和率真, 秀雅而古拙。庆阳香包的个性独特、粗犷、夸张, 其存在的上古遗风非常的浓郁, 即效法自然、敬畏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充满信仰、充满热情。因此是古代人民积极健康、善良淳朴、乐观向上的风貌与精神的重要写照。庆阳香包中包含了民族文化的雄奇瑰丽、博大精深, 其阳刚的气魄代表着传统文化思维习惯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影响。

1.2 颜色跳跃大胆

在庆阳香包制作的过程中, 其颜色绮丽隆重、大胆泼辣, 大多都是自然生态中的原色, 例如纯蓝、纯绿、纯红、纯黄等。颜色激情四射、浓烈而艳丽, 非常热闹, 很少出现复色或者灰色等颜色。庆阳香包的用色, 与民俗心理因子、民情心理因素以及庆阳的地域环境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鉴于清扬所处的地域位置, 造成了黄土高原颜色上的缺陷, 成为了人们对某些色彩产生一定的心理慰藉。因此大部分的庆阳香包, 在颜色上比较侧重于靓丽、灵活、自由的搭配。

1.3 借物言情精准

庆阳香包具有率真、稚拙、浓烈的写意, 因而其表达的借物言情的效果非常精准, 尽管香包外形较小, 但却是借物传情、寄托精神的重要工具。庆阳香包的艺术特色, 即体现了从古至今, 庆阳人民对昂扬向上人生态度, 同时也体现出了远古先民对童年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因此象征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睿智与奇巧、精深与玄妙、博大与厚重。

2 庆阳香包的文化价值

2.1 陇东民俗文化的重要旗帜

在陇东地区, 庆阳香包是展现起民俗文化的重要旗帜, 是民俗文化以及民间文化代表中的典型。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 庆阳人民通过积淀大众智慧以及文化, 形成了庆阳香包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结晶, 其不仅将庆阳的社会形态以及地域时代特色很好的刻录了下来, 同时也是庆阳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这种民俗文化即是民族文化。庆阳香包不仅要促使庆阳香包文化事业发展的更加繁荣, 同时还需要对民族文化以及民俗文化中的各种资源加以保护, 并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传承和保护起来, 这样才能有效的推动民族精神、民族信仰以及民族历史树立起更大的自信。

2.2 激励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庆阳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以及劳动过程中, 发现了庆阳香包这一民间艺术, 同时创造了香包的刺绣艺术, 因此庆阳香包是庆阳人民记忆和喷发的情感。庆阳香包不仅是联系人民情感的发条, 其印证了庆阳人民生存、发展、生活以及进步的轨迹。在经历了长期的雨雪风霜, 以及见证了民族历史的喧闹与祥和之后, 孕育出了具有艺术韵味以及张力的庆阳香包, 它的轮廓之妙、抽象之美承载了庆阳人民对梦中轻抚以及现实景色的美好眷恋。

2.3 促进文化以及经济双重建设

在庆阳香包文化中, 其包含文化价值非常独特, 且具有深厚的民俗内涵, 同时其艺术上还具备非常独特的思维观念。在开发、研究、整理、记录以及挖掘庆阳香包文化的过程中, 其不仅丰富和充实了传统的民俗文化, 同时还对民族文化起到了良好的弘扬作用。在新时期, 为了将庆阳香包这一艺术品牌不断做大, 使得香包文化产业能够得到有效的加强, 就必须对其文化价值加大研究, 同时不断将该民俗文化弘扬出去, 这样才能确保庆阳香包获得更好的发展和进步。结束语

庆阳香包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印证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 并且预示着庆阳人民消灾祈福、避害趋利的心理, 因此是解读古人意识和心理, 以及解读生命意识的重要基石, 承载着古代先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同时也是传递“去害祈福”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黄国鑫.甘肃庆阳香包的艺术特色及文化价值[J].艺术科技, 2016, 02:56.

[2]张梦雨.论庆阳香包的图案设计特色[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16, 04:124-125.

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价值分析 篇10

一土家族摆手舞的种类

土家族摆手舞的历史悠久、规模之大远近驰名。在清朝的《永顺府志》里就有记载, 每年正月初三与正月十五夜里敲锣打鼓男女汇集一起唱歌跳舞。清朝诗人彭施铎有一首关于土家族歌舞的诗句:“福石城中锦作窝, 土王宫畔水生波, 红灯万盏人千叠, 一片缠绵摆手歌。”摆手舞的表演可分为两种:首先是大摆手舞, 规模相当庞大, 主要以祭祀“八部大王”为主, 表演土家族先祖的起源、民族迁移、抵御外敌与生活等方面的模仿。其次是小摆手舞, 活动规模不大, 人数较少, 各村寨的村民无论男女老少均可参加。舞蹈的表演是以祭祀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和各地的土王为主, 动作形式主要是体现土家族劳动人民辛勤耕作的场景。

二摆手舞的表演形式

摆手舞的动作简洁大方, 适合男女老少, 在跳舞的过程中双手自然摆动, 幅度无须过大, 舞步为一步一颤, 上肢摆动时要借助肩部力量, 肩带动手在身体的周围自然摆动。身体一定要保持直立状态, 大家借助铜锣与大鼓的声音再配合摆手的动作, 惟妙惟肖地展现心中的喜悦。舞蹈方面最具特色的有摆手舞、巴山舞、仗鼓舞、梅嫦舞、造旗舞、团鸡舞、跑马舞、八宝铜铃舞、茅古斯、八幅罗裙与跳丧舞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是摆手舞。

1.大摆手舞的表演形式

大摆手舞是在土家族摆手堂当中举行的。摆手堂正中央供奉着土家族的祖先八部大王及其夫人“帕帕”的神像。摆手堂大厅前的广场中央竖立着一根高24米的旗杆, 上面悬挂有两面龙旗。旗杆最顶端有一只“白鹤”振翅欲飞。大摆手舞活动一般按三年两摆的传统习俗祭祀, 举行时间为正月初三至十五。各村寨要依姓氏或者族房分成摆手排, 每排成为一支单独的摆手队伍, 每排人数可以不等。但每排必须设有摆手队、祭祀队、旗队、乐队、披甲队、炮仗队等, 队伍人数众多, 场面壮观。

第一队为龙凤旗队:龙旗与凤旗分别要用白、红、兰、黄四种颜色的绸料制成四面三角大旗。旗长约3米, 旗边要镶有鸡冠形的花边, 走在队伍最前列的分别是白龙旗与红凤旗。

第二队为祭祀队:分别由各村寨德高望重的老者所组成。他们身穿皂色长衫, 手握齐眉棍、朝筒、神刀等道具, 尊者必须手捧贴有“福”字的酒罐, 带领捧五谷、担猎物、端粑粑、挑团馓、担豆腐等祭品的老者, 随掌堂师祭祀并哼唱祭祀歌。尾随祭祀队后边的是舞队, 各村寨的男女老少着节日盛装手握长青树树枝或朝筒列队入场。

第三队为小旗队:每户一面色彩鲜艳、镶有荷叶边的三角形旗或长方形旗。敬献于“八部大王”的神坛下, 以感谢祖先的恩德与庇佑。

第四队为乐队:乐队可分为摆手锣鼓与馏子两种, 再配上土号、牛角、咚咚喹、野喇叭等, 演奏出土家族文化独有的旋律。

第五队为披甲队:由身披色彩鲜艳的花铺盖 (土家语:西兰卡普) 的青壮年所组成。土家族人天生具有尚武、顽强勇敢的精神品质。在摆手舞当中可以用锦为披甲, 以显示男性的威武与雄壮。

第六队为炮仗队:由三眼铳与鸟铳所组成, 炮仗队进堂后先扫邪, 后安神。掌堂师手持扫帚大声谴责那些不顾道德、少斤缺两的行为, 再用扫帚清扫那些“起心害人”的民族败类的内心, 充分表现了土家族纯朴善良的品德。

祭祀的时候须在掌堂师的引领下依序虔诚跪下左腿, 与祭祀队一领一合, 齐唱神歌。歌唱结束各排将各自的供品献于神案, 祈求祖先保佑土家族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祭祀完毕, 礼炮三响, 撼天动地, 催人起舞, 全场沸腾。最后土家族各部落一起跳摆手舞, 整个祭祀活动结束。

2.小摆手舞的表演形式

土家族人的“舍巴日”译成汉语的意思是“小摆手”, 小摆手舞是土家族人祭祀先祖与重要节日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娱乐节目。始于远古时代, 在明清朝时期最为昌盛, 在古代战士出征的时候作为战舞表演以鼓舞战士士气。小摆手舞的动作多数都是模仿祖先在打仗时候的英勇与土家族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与狩猎迁徙等内容。主要体现土家族人强悍、勇敢团结的精神品质。表演人群不限, 可以以各寨、各姓氏为单位举办, 人数不多、规模不大, 小范围的祭祀可以选择各寨的祠堂。举行祭祀的时间可分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 各村寨的男女老少均可参加, 大家齐聚摆手堂前一起载歌载舞。

小摆手舞的动作特点是必须摆动同边的手躬腰屈膝, 以身体扭动的姿势带动手的甩动。模仿内容可分为三种形式, 第一种表演是出战时候战士的粗犷勇猛, 场面宏大;第二种表演是狩猎时候的动作如雄鹰闪翅、拖野鸡尾巴、犀牛望月、跳蛤蟆;第三种是表演农作与生活时候的场面, 如挖土、割谷、插秧、薅草、种苞谷、砍火渣、烧灰积肥、挽麻蛇、织布、纺棉花、打蚊子、抖虼蚤、水牛打架、擦背等。

三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价值

1.摆手舞的民族文化价值

摆手舞是土家族历史文化的传承, 展现了远古时代毕兹卡人的勤劳质朴、顽强勇敢、诚实守信、团结互助与尊老爱幼的优良品质。土家族是一个有着独特信仰的民族, 他们崇拜祖先、热爱民族领袖、信奉神明。为了缅怀先祖、更好地弘扬土家族历史文化, 毕兹卡人用自己家族的生产方式、生活细节与祭祀祖先的场景创造了摆手舞, 在跳摆手舞的过程中巫师 (土家语:梯玛) 一边歌唱祖先的丰功伟绩, 一边祈求神灵的庇佑, 带领全族男女老少进行跳跃。潜移默化地对毕兹卡人宣传了土家族的民族历史, 毕兹卡人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当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 有效地起到了传承和强化民族特性的目的。为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真实有效地反映了千百年来土家族劳动人民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 是一种珍贵的历史文化展现。

2.摆手舞的健身价值

摆手舞是一项能够达到休闲娱乐目的的体育项目, 在土家族的历史演变过程中, 人们一直处于生产耕作的忙碌之中, 人们为了怀念祖先同时也为了丰富自己的休闲时光而创造了摆手舞。摆手舞最开始是人们对劳动过程的一种模仿, 经过了千百年来毕兹卡人对舞蹈本身的加工提炼, 发展到今天成为风格独特、具有民族健身价值的一项民间体育运动。土家族人在跳摆手舞的过程中不仅满足了对先祖的崇拜之情也体验到了心灵的净化, 同时展现了毕兹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摆手舞的动作简单易学, 上肢主要有三个动作:单摆、双摆与回旋摆, 此动作可以通过上下摆动缓解劳动人民肩部的不适, 腿上动作必须配合手的方向左右摆动, 有效地防止了腰肌劳损。作为娱乐休闲活动, 不仅丰富了业余生活也起到了锻炼身体的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 它主要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生存理念与对古代历史的缅怀, 不仅传承了土家族先祖的勤劳智勇, 同时展现了土家族人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 土家族人通过原始祭祀舞蹈的演变, 创造了土家族人独一无二的舞蹈。这对全民健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摆手舞以它独有的魅力赢得了世人的喜爱。土家族摆手舞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开发其文化价值, 使摆手舞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作为一项民族健身项目, 中国应广泛推广并保护好历史文化瑰宝。

参考文献

[1]贺泽江.论土家族摆手舞的发展与前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 :93~95

[2]袁革.论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特征及其健身价值[J].重庆社会科学, 2005 (4) :103~105

[3]杨敏、陈光玖.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内涵及文化价值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4) :23~25

上一篇: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下一篇:质控样品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