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联用

2024-05-07

阿托伐他汀联用(精选十篇)

阿托伐他汀联用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心内科及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有1支冠状动脉狭窄50%以上(未行PCI或CABG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年龄45岁~75岁。排除严重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肌酸激酶异常、血压、血糖控制不良患者。

1.2 分组及处理

受试者知情后,按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联用依折麦布10mg/d,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观察期间继续使用专科疾病常规药物,停用其他降脂药。

1.3 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时均化验血脂、肝功能、肾功能、肌酸激酶并记录数据,一年时统计主要MACE和血运重建情况。终止治疗: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出现肌酸激酶>正常参考范围上限3倍;出现严重肝损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胆红素≥参考上限3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两组MACE发生率、血运重建发生率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研究人群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在入组时性别、年龄、高血压率、糖尿病率、吸烟史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血脂参数比较(见表2)

mmol/L

2.3 主要冠脉不良事件发生率

治疗一年时间内,试验组6例发生MACE,对照组9例患者发生MACE。MACE发生率试验组(12%)低于对照组(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6,P=0.401)。详见表3。

2.4 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

一年时间内,试验组有3例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治疗,均为PCI治疗;对照组有5例患者接受再次血运重建治疗,其中4例为PCI,1例为CABG。血运重建率实验组(6%)低于对照组(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3,P>0.05)。

2.5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肾功能、肌酸肌酶均无明显变化升。

3 讨论

3.1 降脂与冠心病关系

LDL是冠心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合并危险因素越多者,LDL越易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因此,降低LDL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2011年ESC/EAS血脂指南建议对高风险或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CVD)表现的患者均推荐给予他汀治疗[2,3],但他汀类药物降脂疗效主要取决于其初始剂量,若初始剂量不能达标,大剂量他汀治疗效果有限而不良反应却显著增加,因此这类药物在降脂治疗中仍存在局限性。依折麦布是一类新型的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作用于小肠细胞刷状缘,抑制饮食和胆汁中胆固醇的吸收,其作用机制与他汀类药物具有互补性[4]。在多个临床试验中也证明了依折麦布与他汀联合应用较单用他汀能更有效地降低LDL及TC,提高降脂达标率。

3.2 调脂药物的非调脂作用

具有调节血脂作用的药物在其血脂相关性疾病的防治过程中除产生对血脂成分有效影响外,尚表现出独立于降脂以外的有益治疗作用,统称为调脂药物的非调脂作用[5]。现已发现和证实的降脂外作用包括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抗氧化、稳定斑块、改善心肌重构与凝血功能等。冠心病是一种多因性的疾病,血脂异常与炎症两大机制在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调脂药物的调脂外作用可能与心血管事件减少有关;著名的PROVE IT、CARE、ATOZ STUDY、JUPITER等研究均证实,他汀类药物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程度在LDL和炎性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同时达标的患者比LDL或CRP单一指标达标的患者更为明显,二者均未达标者预后最差。但调脂药物的调脂外作用临床意义以及他汀类药物在其他领域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6]。

3.3 本研究结果分析

阿托伐他汀10mg/d联用依折麦布10mg/d在降低LDL、TC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用阿托伐他汀20mg/d,而且试验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在MACE发生率、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发生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有两点:第一是由于他汀比依折麦布具有更多的调脂外作用,联合治疗虽然降脂更强效,但其相对较弱的调脂外作用可能抵消了部分强效降脂所带来的获益。第二是由于样本量不足,要得出明确结论,还需要大样本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胡大一,等.内科学[M].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3-297.

[2]赵水平,于碧莲.2011年欧洲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亮点解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11):1058-1060.

[3]杜瑞雪,叶平.2011年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解读[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3(4):87-90.

[4]李中东,焦正,王宏图.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10):797-800.

[5]Li JJ.Early,intensive and long-term statin therapy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Focus on an anti-inflammatory mechanism[J].Vasc Dis Prevent,2005,2(3):18l-186.

阿托伐他汀钙片说明书 篇2

阿托伐他汀钙片最好与饮食共进,进餐时服药是指进餐过程中服药,药服完后继续用餐,目的是借助于食物中的油类促进药物吸收或利用药物阻止食物中糖分的吸收,加速血糖转化。阿托伐他汀钙片常用的起始剂量为10mg,每日一次。剂量调整时间间隔应为4周或更长。阿托伐他汀钙片最大剂量为每天一次80mg。可在一天内的任何时间服用,并不受进餐影响。

在开始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前,应进行标准的低胆固醇饮食控制,在整个治疗期间也应维持合理膳食。应根据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基线水平、治疗目标和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剂量的个体化调整。阿托伐他汀钙片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胆固醇和血肌酸磷酸激酶。

阿托伐他汀联用 篇3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冠心病;心绞痛;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94-01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由冠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所致,与血脂水平密切相关。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病情,可进展至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导致心源性猝死[1]。目前他汀类药物是冠心病患者常用的调脂药物,本文分析了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6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均有心前区压榨性疼痛症状,并经心电图检查确诊。研究对象同时排除肝肾功能障碍、心律失常、生命体征不稳定、其他心脏疾病引起的胸痛、他汀类药物过敏者。

根据随机方法分组,对照组患者共计34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52岁~75岁,平均年龄(61.64±8.25)岁;体重55kg~84kg,平均体重(65.38±11.65)kg;冠心病病程2年~12年,平均病程(5.32±1.64)年。

实验组患者共计34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50岁~76岁,平均年龄(61.83±8.48)岁;体重54kg~85kg,平均体重(65.12±11.33)kg;冠心病病程1年~15年,平均病程(5.41±1.70)年。

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冠心病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综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吸氧、应用硝酸酯类、抑制血小板聚集、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等药物治疗。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口服辛伐他汀片(山东罗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20mg,国药准字H20065120)治疗,20mg/次,1次/d[2]。

实验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商品名:立普妥,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0mg,国药准字J20120050)治疗,20mg/次,1次/d[3]。

1.3评价指标

显效:心绞痛症状消失或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80%,静息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恢复正常;

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80%,静息心电图下降的ST段回升,但未达到正常水平,或倒置T波变浅50%以上或由平坦转为直立;

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静息心电图未改善[4]。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数据处理

相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学分析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代表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近期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3.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机制复杂,与冠脉斑块不稳定、炎症反应激活、血栓形成、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破裂后,可引起血小板粘附、聚集,继发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导致不完全闭塞,心肌供血供氧发生急剧的暂时性中断,从而引起心绞痛。

血脂异常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的危险因素,血脂异常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脂蛋白进入内膜,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脂类物质大量沉积于血管壁,进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冠状动脉不通畅。心绞痛病情进展迅速、变化多端,如处理不当可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应重视二级预防,推荐在应用阿司匹林、硝酸甘油类抗心绞痛治疗的基础上,采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血压,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其中降脂治疗是心绞痛二级预防的重要环节[5]。

他汀类药物以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为代表药物。两者均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该酶活性而限制内源性胆固醇的生物合成,从而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同时还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缩小斑块面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从而减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炎症反应,对血管内膜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炎症反应得到有效控制后脂质聚集减弱,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趋于稳定,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6]。阿托伐他汀的降脂效果更强,可更好的控制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更有利于保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次数。

本研究中阿托伐他汀治疗者总有效率高达100.00%,明显高于辛伐他汀治疗者的88.24%;阿托伐他汀治疗者随访1年内心绞痛再次发作率仅为5.88%,明显低于辛伐他汀治疗者的23.53%。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均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其中阿托伐他汀近远期疗效更佳,具有更大的临床优势。

参考文献

[1]魏贵红,林邹琼.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6):70~72.

[2]刘恩代.辛伐他汀短期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炎性因子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11,4(4A):8~9.

[3]邹文,李海涛,翟英惠,等.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28):5516~5519,5526.

[4]庞东,鲁璐.强化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7):5~6.

[5]李勇逵,杨彩红,郑玉美,等.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其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8):1364~1365.

阿托伐他汀联用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试验工共选择冠心病(CHD)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满足中华医学会制订的冠心病诊断标准当中的相关要求。该86例冠心病(CHD)患者当中均没有伴发肿瘤、感染、肝肾功严重不全、严重心衰以及严重心功能不全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30例;年龄48岁至79岁,平均62.5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6例,平均3.6年。将该86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全部86例患者均给予包括给予血管扩张药物、利尿剂、吸氧、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硝酸盐等在内的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曲美他嗪,20 mg/d, 3次/d;联合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与曲美他嗪联用治疗,其中阿托伐他汀10 mg/d, 1次/d,曲美他嗪,20 mg/d, 3次/d;观察并记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冠心病(CHD)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临床有效率以及是否存在不良反应等。

1.3 疗效标准

(1) 显效:1周内无心绞痛发作,ST段回升0.15m V以上,主要导联T波倒置变浅达50%以上或由平坦变直立。 (2) 有效: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程度减轻,心电图ST-T段不同程度改善。 (3) 无效:心绞痛发作无改善或加重,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或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以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

治疗后,联合组患者在胸闷、胸痛、乏力以及心悸等等方面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临床疗效

治疗后,联合组显效22例(51.2%,22/43)、有效18例(41.9%,18/43)、无效3例(7.0%,3/43)、总有效40例(93.0%,40/43);对照组显效18例(41.9%,15/43)、有效17例(39.5%,1/43)、无效8例(18.6%,8/43)、总有效35例(81.4%,35/43),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不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和完成之后,两组患者均出现了不良反应,其中联合组失眠1例,呕吐1例,恶心1例,对照组失眠1例,呕吐2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冠心病患者常随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呈现不同的变化,常表现有明显血液粘滞度的异常,而他汀类药物具有拮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及降低血液粘稠度功效,可激活纤溶,扩张冠脉,改善冠心病血液流变学。本研究所用曲美他嗪、阿托伐他汀均为他汀类药物,其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以降低血粘滞度等功效,因而可改善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并最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曲美他嗪还可部分抑制脂肪酸氧化,从而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阿托伐他汀则可缩小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脂核,从而稳定斑块防止其破裂[1]。阿托伐他汀与曲美他嗪联用治疗冠心病拥有更加确切的临床疗效,并且不良反应与单纯采用曲美他嗪治疗差距不大,建议在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同时评价阿托伐他汀与曲美他嗪联用治疗冠心病 (CHD) 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我院在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共收治冠心病 (CHD) 患者86例, 将该86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 即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3例, 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给予血管扩张药物、利尿剂、吸氧、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硝酸盐等) ;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曲美他嗪, 20mg/d, 3次/d;联合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与曲美他嗪联用治疗, 其中阿托伐他汀10mg/d, 1次/d, 曲美他嗪, 20mg/d, 3次/d;观察并记录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冠心病 (CHD) 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临床有效率以及是否存在不良反应等。结果 :①治疗后, 联合组患者在胸闷、胸痛、乏力以及心悸等等方面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②治疗后, 联合组显效22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0%;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1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1.4%, 2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③在治疗过程中和完成之后, 2组患者均出现了不良反应, 其中联合组失眠1例, 呕吐1例, 恶心1例, 对照组失眠1例, 呕吐2例, 2组患者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不显著, 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阿托伐他汀与曲美他嗪联用治疗冠心病拥有更加确切的临床疗效, 并且不良反应与单纯采用曲美他嗪治疗差距不大, 建议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治疗冠心病 (CHD) ,阿托伐他汀,曲美他嗪,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阿托伐他汀联用 篇5

我今年50岁。去年底,我在参加单位组织的体检中被查出患有血脂异常,医生建议我使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我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脂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不过,上个月我去医院复查时,被查出存在转氨酶升高的情况,转氨酶的水平高达92国际单位/升。医生说,我的转氨酶升高是由于服用阿托伐他汀引起的。请问,我是否应该停用阿托伐他汀?

广西 柳东升

柳东升读者:

阿托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治疗血脂异常的首选药物。此类药物治疗血脂异常的效果非常好,而且价格便宜。不过,他汀类药物有一个缺点,就是容易引起转氨酶升高。这是因为他汀类药物可对人的肝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使用他汀类药物后出现转氨酶升高的患者是否应该停止用药呢?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临床上早有明确的规定:①使用他汀类药物后出现转氨酶升高的患者,其转氨酶的水平若高于正常值的3倍(转氨酶的正常值应小于40国际单位/升),应立即停用他汀类药物,换用烟酸类药物进行降脂治疗,并服用保肝药,直至转氨酶的水平恢复正常为止。②此类患者转氨酶的水平若在正常值的1.5倍~3倍之间,应将他汀类药物的用量减半,同时加服保肝药,并每两周检测1次肝功能。一般来说,大部分转氨酶水平在正常值1.5倍~3倍之间的患者通过减少他汀类药物的用量和服用保肝药,都能使转氨酶的水平恢复正常。③此类患者转氨酶的水平若在正常值的1.5倍以内,可继续按照原剂量使用他汀类药物,但应每两周检测1次肝功能。

你的转氨酶水平在正常值的1.5倍~3倍之间,应将阿托伐他汀的用量减半,并服用泰特、肌苷、水飞蓟素等保肝药进行治疗,而且应每2周检测1次肝功能。

广东 主任医师 丁明

阿托伐他汀联用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心内科就诊的阵发性房颤患者82例, 男51例, 女31例, 年龄 (56.5±11.3) 岁。入选标准:房颤发作频繁 (>2次/月) ;房颤发作时症状严重;同时具有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指征;左房直径<45mm。排除标准: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瓣膜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扩张型心肌病、电解质紊乱等。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2例。研究组男25例, 女15例, 年龄 (56.9±10.9) 岁;合并高血压8例 (24.3%) , 冠心病7例 (21.0%) , 糖尿病9例 (27.0%)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3.44±0.36) mmol/L, 左心房内径 (36.8±7.8) mm。对照组男26例, 女16例, 年龄 (56.4±12.0) 岁;合并高血压10例 (29.0%) , 冠心病6例 (16.6%) , 糖尿病10例 (28.5%) ;LDL-C (3.33±0.40) mmol/L, 左心房内径 (36.0±10.0) mm。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开始治疗前均行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甲状腺功能、电解质、肝功能、X线胸片等检查。对照组给予盐酸地尔硫艹卓的用药流程为30mg, 每天3次, 连用7d;然后改为60mg, 每天2次, 连用7d;最后90mg, 每天1次, 长期口服维持。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口服, 每晚1次。用药1个月后开始记录患者用药期间的房颤发作次数, 随访1年。

1.3 疗效判定标准

以患者有临床症状并做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的房颤为准。显效:1年内房颤未再发作或虽有发作, 但次数较服药前减少>50%;无效:1年内房颤发作与服药前比较无显著变化, 或发作次数减少<5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研究组显效28例 (70.0%) , 其中房颤完全控制18例 (45.0%) , 房颤发作次数显著减少10例 (25.0%) 。对照组显效19例 (45.2%) , 其中房颤发作完全控制11例 (26.2%) , 发作显著减少8例 (19.0%)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LDL-C水平变化

治疗后研究组LDL-C水平低于治疗前, 且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安全性

2组在服药期间, 各出现盐酸地尔硫艹卓诱导的甲状腺功能亢进1例, 停用盐酸地尔硫艹卓后甲状腺激素水平逐渐降至正常。2组均未发现肝酶严重升高病例。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盐酸地尔硫艹卓与阿托伐他汀联用能够显著提高预防阵发性房颤发作的效果, 同时并未增高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研究表明, 房颤的病理生理机制极为复杂, 有多种因素参与其中。新近的研究显示, 房颤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升高, 提示炎性反应反应在房颤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3]。这一发现的意义在于, 通过抗炎这一途径可能对于治疗房颤亦具有一定的作用。现已证实, 他汀类药物的主要作用虽然是调脂, 但同时该药还具有重要的抗炎作用。从这一思路出发, 近年多项研究证实, 他汀类药物确实能够显著降低具有某些特定临床特征的房颤的发生率, 如冠心病合并的房颤或者心脏手术后的房颤等[2]。然而, 单纯应用他汀类药物来控制阵发性房颤发作无疑是远远不够的, 毕竟它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并不是很强。因此, 他汀类药物与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特别是与盐酸地尔硫艹卓联用则很可能具有疗效叠加的效果,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了这一推论, 这一结果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在房颤患者人群中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血脂异常, 加之近年调脂治疗的适应证逐渐放宽, 因此推测相当一部分患者具有联合应用盐酸地尔硫艹卓和他汀类药物的指征。需要注意的是, 在联合用药时, 需要特别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盐酸地尔硫艹卓和他汀类药物不仅都具有一些少见但却严重的不良反应, 而且两药联用还有可能出现新的药物不良反应或加重另一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 在安全性方面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然而, 本研究在随访过程中, 并未发现两药联用所导致的不良反应, 特别是肝酶, 均在正常范围。这一结果显示, 这一联合用药方案基本是安全的。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样本例数尚少, 因此, 上述研究结论还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加以验证。同时, 本研究的随访时间仅为1年, 而大量研究显示, 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 其有效性会逐步下降, 因此, 长期联用胺碘酮与辛伐他汀的效果与安全性亦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书中, 夏云琨.静脉注射地尔硫艹卓控制心房纤颤伴快速心室率疗效和安全性观察[J].武警医学院学报, 2004, 13 (4) :285-287.

[2]Patti G, Chello M, Candura D, et al.Study (Atorvastatin for Reduction of Myocardial Dysrhythmia After cardiac surgery) fibrilla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ac surgery:results of the ARMYDA-3randomized trial of atorvastatin for reduction of 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J].Circula-tion, 2006, 11 (4) :1455-1461.

阿托伐他汀联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于该院就诊的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50 例, 与WHO在1999 年制定出的DM诊断标准基本完全相符。按照不同用药方案为这些患者分组: 单用胰岛素的25例患者归入对照组, 加用阿托伐他汀及氯沙坦的25 例患者归入研究组。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为:对照组有男性患者17 例, 女性患者8 例, 年龄最小者45 岁, 最大者75 岁, 平均 (60.41±17.82) 岁, 病程短则1 年, 多则3 年, 平均病程 (1.71±0.62) 年;研究组男性患者18 例, 女性患者7 例, 年龄最小者44 岁, 最大者76 岁, 平均 (60.98±18.13) 岁, 病程短则1 年, 多则2 年, 平均病程 (1.12±0.37) 年。

该研究纳入标准为: 尿白蛋白24 h定量介于30~300 mg之间, 排泄率超过20 μg/min, 尿常规中尿蛋白检测结果为阴性, 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3 项中至少有1 项有明显的升高, 未患有系统器官疾病与恶性肿瘤, 无急慢性感染, 甲状腺功能、心肝肾功能正常。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先接受2 周左右的洗脱处理, 在洗脱处理期间, 使用常规方案进行血糖控制。 若患者原发症为高血压, 则要以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或神经节阻滞剂进行降压治疗, 以免其他他汀类药物给研究结果带来影响。 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以洛汀新治疗糖尿病肾病, 单次剂量为10 mg;研究组则加用氯沙坦及阿托伐他汀, 前者剂量为2 次/d, 50 mg/次, 后者为1 次/d, 10 mg/次。 以上两组疗程均为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临床指标:为两组患者在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静脉血液约2~3 m L, 制成标本并放置于生化分析仪中进行血脂指标的测定;同时, 为患者留24 h尿, 对尿液中的微量白蛋白进行含量测定, 以评定患者肾功能在治疗前后有何变化。

疗效判定标准如下:痊愈:相关症状与对应体征均彻底消失, 血脂含量及肾功能已恢复至正常水平, 最近3 次尿蛋白检验均为阴性结果;显效:相关症状与对应体征已消失大半, 血脂含量及肾功能已趋于正常状态, 最近3 次尿蛋白检验中“+”号减少了1~2 个, 血肌酐降低幅度超过20%, 内生肌酐清除率至少上升了20%。 有效:相关症状与对应体征有较为明显的好转, 尿蛋白检验中“+”号减少了1 个, 血脂与肾功能也有所恢复, Scr降低幅度与Ccr清除率同上。无效:症状与体征无变化, 指标依然处于异常状态, 功能没有恢复[3]。 显效率、痊愈率及有效率之和即为总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 (n, %) 表示, 并行 χ2值加以检验。 计量资料行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并进行t值检验。

2 结果

2.1 血脂水平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发生的变化可见表1, 两组患者的各项血脂指标在治疗前非常相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就各项血脂指标而言具有一定的改善, 且研究组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t与P均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组间对比结果。

2.2 肾功能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见表2, 研究组患者在血肌酐、 尿白蛋白排泄速率以及尿素氮3 项指标上要远远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综合疗效

两组患者综合疗效可见表3,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 研究组远远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0, P=0.03<0.05) 。 此外, 研究组有1 例低血压, 1 例一过性肝功异常, 总不良反应率8%;对照组有1 例恶心, 1 例腹痛, 总不良反应率同为8%。两组就不良反应率而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病因分析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 糖尿病肾病在最初以肾小球肥大为基本病理改变, 之后系膜细胞外的基质将会不断增多, 最后导致肾小球硬化, 肾功能丧失, 发展至终末期肾病[4]。 虽然糖尿病肾病在发病机制上尚无统一定论, 但是普遍观点认为, 糖尿病肾病在发生发展上受到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其中发挥最大作用的因素便是糖尿病, 即糖脂代谢紊乱、 炎性反应、 氧化应激以及RAS的过度兴奋导致肾脏发生了病理性改变[5]。

糖代谢紊乱导致肾脏在血流动力学上出现了异常, 炎性物质和多种细胞因子的增生, 使得肾脏功能发生了变化。 而脂代谢异常使得患者机体内累积下大量的血肌酐及尿素氮, 使患者患上高血脂症, 纵观诸多患有原发性肾病或继发性肾病的患者, 其临床表现常为高血脂症, 可以说高血脂症会加重糖尿病肾病的进一步发展。 付士玲在其研究报告《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保护作用研究》中指出, 在动物实验中, 血脂紊乱可以诱发肾小球不断向硬化发展, 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则会诱发糖尿病肾病, 并能明显加重糖尿病肾病的病情[6]。 因此, 临床若要缓解与抑制糖尿病肾病的继续发展, 则需要改善患者紊乱的糖脂代谢, 抑制其血脂水平。

3.2 用药分析

氯沙坦和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改善紊乱糖脂代谢, 其疗效可见该研究结果, 联用这两种药物的研究组, 其肾功能指标与血脂指标均要远远超过单用胰岛素的对照组 (P<0.05) , 其疗效更是高达92%, 远高于对照组的68%。 两种药物的具体机理可见如下分析。

氯沙坦是一种血管紧张素抑制剂, 对患者的肾功能可以起到强力的保护作用。 患者服药后, 系统器官内的高血压会得到明显缓解, 肾小球中的出球小动脉会因血压降低而在扩张程度上远超入球小动脉, 肾小球的滤过膜屏障因此出现了孔径变化, 在通透性上有所增加, 阻断了RAS带来的不良反应;同时, 患者在服用氯沙坦之后, 其系膜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外基质的累积也会得到抑制, 故对于肾小球硬化与肾间质纤维化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此外, 该药还能促进胰岛素的介导作用, 使骨骼肌加强对葡萄糖的摄取, 所以对糖脂代谢有明显的改善作用[7]。

阿托伐他汀作为一种还原酶抑制剂对低密度脂蛋白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长期使用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抑制炎性反应与氧化应激带来的不良影响, 从而实现高血脂症的有效治疗。 再加上药物对血管平滑肌的刺激, 可以使动脉恢复弹性, 加大肌酐的清除率与排泄率, 加强血管的舒张能力, 所以可以有效减轻肾组织受到的损害[8]。 两药联用, 既可以有效保护肾脏组织, 也能抑制病情的进展, 使肾脏功能有所恢复, 故具有极为显著的临床价值。

4 结语

氯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用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脂, 抑制肾小球的继续硬化, 改善其肾功能, 故对于早期糖尿病肾病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秀荣, 杨勇, 曹茂荣, 等.氯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内皮功能及血管弹性的影响[J].武警医学, 2014, 25 (5) :468-471.

[2]廖益飞, 傅槟槟, 桂志红, 等.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5, 31 (3) :172-174.

[3]丁玲, 胡毅, 袁野.阿托伐他汀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脂、炎性因子及肾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房, 2015, 26 (15) :2035-2037.

[4]陈庆, 欧伟宁, 庞丹丹.阿托伐他汀对62例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5, 37 (1) :19-21.

[5]吴长秀.阿托伐他汀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5, 22 (13) :150-151, 154.

[6]付士玲.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保护作用研究[J].临床医学, 2012, 32 (5) :42-43.

[7]朱鸿玲, 沈佩玲.氯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23) :2869-2870, 2896.

阿托伐他汀联用 篇8

关键词:阿伐他汀钙,氨氯地平,高血脂,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 在临床中的发病率较高, 本病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是很多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疾病发展, 还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近年来调查发现, 高血压患者合并高血脂的发病率非常高, 且此类患者的人数逐年升高, 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目前临床中主要采用药物对疾病进行控制, 有研究证实, 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氨氯地平在本病中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1]。为此, 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选择126例高血脂合并高血压患者, 对阿托伐他汀钙、氨氯地平联合应用在高血脂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126例高血脂合并高血压患者, 根据患者病例号将其分为两组, 单数为试验组, 双数为对照组, 每组各63例。对照组男34例, 女29例, 采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缬沙坦胶囊进行治疗, 平均年龄 (57.6±15.4) 岁, 高血压平均病程 (5.2±3.7) 年, 高血脂平均病程 (3.5±2.4) 年, 患者舒张压平均 (98.5±5.4) mm Hg, 收缩压平均 (165.2±13.5) mm Hg;试验组男33例, 女30例, 采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氨氯地平进行治疗, 平均年龄 (58.2±15.6) 岁, 高血压平均病程 (5.5±3.5) 年, 高血脂平均病程 (3.6±2.3) 年, 舒张压平均 (98.8±5.5) mm Hg, 收缩压平均 (166.4±13.9) mm H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缬沙坦胶囊80 mg口服, 早起空腹服用, 可根据患者血压控制水平调节药物剂量, 最大剂量不可超过160 mg/d;阿托伐他汀钙20 mg口服, 每晚睡前服用, 1次/d, 治疗时间为3个月。

1.2.2 试验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20 mg口服, 每晚睡前服用, 1 次/d;氨氯地平5 mg口服, 每晚睡前服用, 1 次/d, 治疗时间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血脂水平进行调查, 根据患者血压、血脂水平评估患者治疗效果, 所有内容均由患者主治医师负责调查、整理。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著: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恢复正常, 血压恢复正常, 或收缩压下降幅度超过30 mm Hg, 但未到正常值;有效: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明显改善, 收缩压下降幅度超过15 mm Hg, 但未恢复正常;无效:患者治疗后血压、血脂水平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 (显著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为71.4%,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 高血压患者通常存在代谢异常表现,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血脂代谢异常。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与患者血压之间有着很多的联系, 两者能够相互影响, 对疾病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1]。若单纯治疗一种症状, 很难让患者疾病得到良好的控制, 因此, 需要对两种症状进行共同治疗。

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且多数临床实验已经证实他汀类药物能够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同时也证明了他汀类药物能够改善患者心血管功能。阿伐他汀能够调节金属蛋白酶的水平, 抑制心肌蛋白细胞生成, 同时能够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传递, 达到改善心肌功能的作用[2]。阿托伐他汀还能够降低患者钠敏感度, 降低钠排泄分数。他汀类药物同时还能够在短期内改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 抑制体内血栓生成, 提升抗炎因子水平, 促使高密度脂蛋白固醇分泌量增高, 达到长期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缬沙坦胶囊是一种非肽类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能够抑制ATP的转化, 阻断ATP的生理效应, 同时能够达到降低患者血压的作用[3]。但在实际临床中, 缬沙坦在患者体内的代谢速度非常快, 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非常短, 因此, 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氨氯地平则不同, 氨氯地平在体内的半衰期较长, 患者服用后, 体内血药浓度能够维持较长的时间, 因此能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4]。

在笔者所在医院的调查结果中显示: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评价总有效率为88.9%,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1.4%,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笔者所在医院调查结果与文献[5-6]基本相同, 因此, 可以认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氨氯地平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情, 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 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氨氯地平在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中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压和血脂水平, 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齐丽彤, 孙跃民, 李树仁, 等.苯磺酸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复合制剂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中国新药杂志, 2013, 22 (18) :2159-2163.

[2]许锋成, 刘天虎, 晏明君, 等.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和左旋氨氯地平联用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J].华西医学, 2011, 26 (11) :1633-1635.

[3]陈涛, 倪美玲, 朱立场.瑞舒伐他汀钙与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的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35 (8) :2017-2019.

[4]寿飞燕, 赵振华, 杨芳芳, 等.瑞舒伐他汀钙对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3, 32 (6) :589.

[5]潘红梅.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打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伴高血脂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35) :49-50.

阿托伐他汀联用 篇9

关键词:2型糖尿病,颈动脉中膜厚度,复方丹参滴丸,阿托伐他汀钙,粥样硬化斑块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人民健康。2型糖尿病病人往往伴血管病变,其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AS)[1]。2型糖尿病病人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健康人,控制血糖能有效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发展[2]。他汀类药物不仅能调节脂类代谢,且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炎性反应、平滑肌细胞增生、血小板凝集及保持斑块稳定等诸多方面均有明显成效。复方丹参滴丸是丹参、三七、冰片组成的复合方剂,能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部巨噬细胞的集聚,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3,4]。

本研究分析复方丹参滴丸联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2型糖尿病伴颈动脉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降低血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2型糖尿病并发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病人。纳入标准:所有病人病程至少6个月,且经过饮食控制及运动疗法后空腹血糖仍在7.0mmol/L以上或是用餐后2h的血糖浓度大于11.1mmol/L;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在1.5 mm以上,证实合并有动脉粥样斑块。排除标准:对于确诊为1型糖尿病,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疾病,肿瘤且甲状腺功能不全,严重贫血,近期患有糖尿病酮症及酸中毒,内环境紊乱,无法坚持服用规定药物者。

入选病人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与对照组(38例)。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41岁~78岁(61.2岁±4.23岁),病程(8.3±1.3)年。对照组

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42岁~79岁(58.2岁±4.43岁),病程(8.7±1.4)年。经统计,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以及血压、血糖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在常规降低血糖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用阿托伐他汀钙(国药准字H20120021),用量为10mg,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复方丹参滴丸(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0丸/次,3次/日。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每个疗程3个月。

1.2.2 观察指标

(1)血脂变化,检测两组病人治疗前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变化情况。晨起抽取空腹静脉全血3mL,采用肝素进行抗凝,然后室温下进行密封保存,注意避免剧烈振荡引发溶血现象,离心后上机检测。(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指标及判断标准,采用LOG IQ7彩色超声诊断仪(美国通用公司),进行彩超诊断分析,探头频率为8 MHz。受检查对象一般须采取仰卧姿势,头部须低于枕头,保证其颈部尽量向后伸展,安慰病人使其尽量不要紧张。切记在检测一侧的颈动脉时,头部须略向对侧稍偏,然后从受检对象的锁骨内侧端开始探查,依次检查颈总动脉主干、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做检查时须将血管的走向与超声束的纵轴保持平行。观察颈动脉管壁内膜厚度来判断粥样硬化斑块有无、数目、性质;测量颈动脉血流参数,主要包括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血液平均流速(Vmean)与收缩期血液峰值流速(PSV)。判断标准:在颈动脉分叉处近侧2cm处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对颈动脉的血管内径进行监测。当IMT>1.0mm,为颈动脉内膜发生增厚;IMT>1.5mm时,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中斑块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扁平斑,由早期少量类脂质沉积在内膜而逐步形成,动脉管壁偏心性增厚,内膜不光滑呈均匀的低回声;软斑,多不规则,且多突出管腔,呈低回声;硬斑,强回声,伴声影;混合斑,呈多个低回声或者是表现为强回声混杂。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完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脂变化检测结果

两组病人治疗前各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TG、TC与LDL-C均下降不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TG、TC与LDL-C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TG、TC与LDL-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观察组在降脂治疗方面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

mmol/L

2.2 两组病人彩超检测结果

两组治疗前各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IMT、BCCAD和管壁增厚例数下降均不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IMT、BCCAD、管壁增厚例数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下降(P<0.05)。详见表2。

2.3 两组颈动脉血流参数等检测结果

两组病人治疗前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斑块检出率、各斑块类型与动脉血流参数均变化不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斑块检出率、各斑块类型与动脉血流参数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下降(P<0.05)。详见表3。

3 讨论

糖尿病病人的大动脉粥样硬化以颈动脉的病变发生率最高,其病变往往早于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研究证实糖尿病与早期颈动脉结构改变有明确的关系。持续高血糖状态可促进颈动脉内膜增厚,进一步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致斑块形成,严重时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5]。

复方丹参滴丸的主要成分为丹参素、三七和冰片,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丹参素具有肝素样作用,研究证实,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有肝素结合位点,丹参素进入血液循环后,可以通过增强内皮细胞内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活性修复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6]。三七具有扩张血管与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还可以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防止钙离子超载以及扩张冠状动脉等诸多功效;此外,还能降低体内氧自由基的含量,进而减轻对内皮细胞的损害作用[7,8]。阿托伐他汀钙具有抑制HMG-CoA还原酶及胆固醇在肝脏合成代谢的功效,降低血浆中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含量,且阿托伐他汀钙在抗凝、稳定并清除粥样斑块等方面亦具有切实的疗效[9,10]。

本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TG、TC与LDL-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IMT、BCCAD、斑块检出率、各斑块类型动脉血流参数恢复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复方丹参滴丸联用阿托伐他汀钙可以调节病人的脂质代谢,降低病人的IMT、BCCAD,逆转管壁增厚,能显著降低各类型的斑块检出率,改善病人的颈动脉血流情况,且治疗效果优于单用阿托伐他汀钙。

复方丹参滴丸联用阿托伐他汀钙对2型糖尿病病人血脂、动脉中膜厚度与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具有明显的干预作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3[J].Diabetes Care,2013,36(suppl 1):s11.

[2]Almeda-Valdes P,Cuevas-Ramos D,Mehta R,et al.UKPDS risk engine decode and diabetes PHD models for the estimation of cardiovaseular risk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J].Curr Diabetes Rev,2010,6(1):1-8.

[3]马荣炜,邹大进,王奇金,等.复方丹参滴丸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8):833-837.

[4]李桂平,彭娜,李绪娴,等.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4):631-633.

[5]Baber U,Auguste U.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diabetes mellitus:the high risk profile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Curr Cardiol Rep,2013,15(8):386-388.

[6]李艳彬,李博,杜贤兰.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6):2898-2899.

[7]杨缙,邓华聪,廖璞.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和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4(5):372-375.

[8]李会霞,刘士英,张秀起.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糖血脂水平的关系[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2,17(4):280-282.

[9]蒋蕾,孙明晓,迟家敏,等.复方丹参滴丸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5):514-516.

阿托伐他汀联用 篇10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老年患者;急性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34-01

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供血不足或突然停止而造成血管供血区出现缺血、缺氧现象,最终导致患者脑组织软化或坏死的一种脑部病变,多发于老年群体中,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其发病率也日益升高,因此必须重视对脑梗死的预防及治疗[1]。本文对患有急性脑梗死的76例老年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入住我院内科进行急性脑梗死治疗的76例老年患者,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8例,其中,对照组男24例,女14例,年龄60~89岁,平均年龄(75.3±2.9)岁,实验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61~90岁,平均年龄(75.9±2.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即在老年急性脑梗死发病72h内,静下滴注20ml的复方丹参;实验组则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即每次口服20mg阿托伐他汀,每晚1次;两组疗程均为2周,患者需连续用药1个疗程,此外,在用药期间还应停用其他具有抗炎作用的药物,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血脂、细胞粘附分子及C-反应蛋白的變化情况。

1.3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范围达90%,病残程度评分为0级,则为治愈;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范围在45%~90%间,病残程度评分介于1~3级,则为显效;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范围在18%~45%间,生活基本能自理,则为有效;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范围低于18%,或患者死亡,则为无效[2]。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治疗疗效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以x2表示计量资料,并以t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经有效治疗后,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9例,有效1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8.4%,治疗组治愈10例,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1%,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治疗前后细胞粘附、C-反应蛋白比较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脂、细胞粘附以及C-反应蛋白均有所下降,但实验组的下降幅度更明显,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数比较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期间,实验组出现头痛、恶心及上腹不适等不良症状3例,不良反应率为7.9%(3/38),对照组出现胸闷、腹泻及局部疼痛等不良症状6例,不良反应率为15.8%(6/38),由于两组不良反应症状轻微,且经停药后迅速好转,未对整个治疗疗效造成影响,因此可忽略不计,此外,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及肌肉组织均正常。

3讨论

目前,他汀类药物已成为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药物之一,有研究表明,其能有效预防缺血性卒中与再发,减少心脑血管的发生率等。阿托伐他汀是一种适用于降低致死性与非致死性卒中、血管重建术以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风险的他汀类药物,其适应症为高胆固醇血症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其除了具有明显的降脂作用外,还具有一定的抗炎及调整心脑血管内皮功能作用[3]。

在本实验中,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4%;实验组的血脂、细胞粘附分子以及C-反应蛋白下降幅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此外,实验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任何的不良反应,此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在治疗老年急性脑梗塞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不仅能有效控制血脂、细胞粘附以及C-反应蛋白的含量,而且无任何不良反应,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蔡鸣凡.阿托伐他汀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16):98-100

[2]何荣芬,仇君.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中国药业.2012(20):56-60

上一篇:与他人相处下一篇:读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