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家庭教育

2024-05-17

美国的家庭教育(精选十篇)

美国的家庭教育 篇1

到点吃饭, 逾时不候

在美国, 餐桌教育是育儿内容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相比于中国人把喂饱孩子放在首位, 他们更重视“吃饱”以外的其他事情, 比如:孩子能主动吃饭并享受吃饭的过程, 能遵守就餐过程中的礼仪, 学会在餐前餐后布置与收拾餐桌, 学会接待客人等。

美国孩子从会拿勺子时就开始自己吃饭, 尽管他们会弄得满身、满地都是饭粒, 但是通过几个月的训练, 他们的手脑会达到平衡, 可以稳当地把勺子放入嘴中。孩子自己决定吃多少, 因为吃饭是自己的事情, 只有主动去吃饭, 才会真正享受吃饭的乐趣。而且, 到点吃饭, 逾时不候。如果孩子当时因为玩耍而不肯吃饭, 那是真要饿肚子的。这一点对于中国父母来说, 会觉得不可思议:怎么能让孩子饿着?看见孩子饿得直哭, 父母肯定会很心疼, 马上给孩子做饭去。但是也因此, 几乎每个中国孩子都明白:“我现在不吃也不要紧, 反正家里的厨房24小时为我开着。我饿了, 自然会有人给我东西吃。”他们没有主动进食的概念, 也不会遵守严格的用餐时间,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父母常常抱怨孩子不爱吃饭的原因。

2岁开始学习用餐礼仪

大多数美国孩子从2岁开始学习用餐礼仪:吃饭细嚼慢咽, 不能发出声音, 刀叉不能敲盘子, 就算是不小心发出声响, 也必须跟在座的所有人说“对不起”。在餐桌上照顾别人的感受, 是美国孩子很重要的一课, 除了不影响到他人就餐外, 还要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因为喜欢某道菜而放肆吃, 这是不被允许的。大一点儿的孩子, 还会帮助父母做一些餐前准备和餐后收拾, 在减轻父母负担的同时, 让孩子有一种家庭参与感, 学到一些接待客人的餐桌礼仪。

对于美国人来说, 餐桌不仅是教育孩子的地方, 更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时最温馨的场所。美国父母非常重视与孩子一起就餐的时光, 无论是平常百姓, 还是国家总统, 都会把和家人的团聚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情。下班后, 每个人都急匆匆地往家赶, 为的就是一家人能早日围坐在餐桌旁, 享受一顿愉快的晚餐。

可能我们很多父母都没意识到, 一家人一起准备, 一起享用, 一起交谈, 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我们很少把要和家人吃饭当成拒绝应酬的原因;相反, 应酬是不回家吃饭最理所当然的理由。

早餐时父母陪伴很重要

中国人的早餐内容丰富, 却很少家人一起享用。我们经常在早餐摊上吃, 或者把早餐打包带走。即使在家里吃, 也经常是孩子吃饭, 妈妈忙着收拾书包。于是, 美好的早餐时光就这样被匆忙消耗掉了。

美国人的早餐很简单, 各种麦片圈圈泡在牛奶里, 就是一顿。但是, 一家人一定要坐在一起, 慢慢享用。尤其是周末的早上, 爸爸坐在餐桌旁看报, 妈妈给每个人的盘子里放入一个鸡蛋或几片培根, 孩子们给每个人的杯子里倒上橙汁, 这是很常见的场景。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家人在一起聊天、谈心、说笑, 美好的一天就从那一刻开始。孩子从餐桌上, 学习到互相协作的精神, 感受到彼此之间的默契, 享受吃饭的乐趣, 更重要的是, 相比起一顿美味精致的早餐, 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 与父母的沟通, 和他们之间那份亲密无间。

人们常说, 养育孩子是最考验耐心的一件事。但是, 美国人会告诉你, 耐心, 不是等待的时间, 而是等待的状态。他们很小就让孩子自己吃饭, 面对满桌满地满身的狼藉, 他们能心平气和。他们让违反规矩的孩子饿着肚子, 面对孩子的哀求, 他们不动声色, 他们将工作琐事搁置, 期待与享受每一个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这是一种怎样的淡定与平和。当我们为了工作匆忙奔走, 对于孩子的教育无所适从, 急于求成, 我们是否可以尝试, 先陪着孩子一起在餐桌旁坐下来呢?

美国留学:美国的家庭生活介绍 篇2

・美国留学生活带你走进美国的家庭生活。美国经济制度的高生产力使得人民获得更多闲暇。 19, 工厂工人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每周平均高达60小时, 才只能赚到13美元。 今日, 他们每周只要花40小时工作, 却能赚到208美元。 为了协助人民享用闲暇, 城镇到处都有娱乐场、公园及游泳池。 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也会建设大公园及其他的娱乐设备。

美国人将大部分的自由时间消磨在家里。 电视提供各种不同的娱乐, 包括电影、戏剧以及职业运动比赛。 而高传真立体音响更使得家里就像一个音乐厅。 美国人花许多休闲时间阅读和看杂志, 在家招待朋友也是美国人生的重要部分之一。 休闲时间增加的另一结果是“自己动手”. 家长或家中其他人员利用部分休闲时间从事房屋的修补、装修及其他重建等工作。

早期的殖民与拓荒者深信自由平等, 对这个新大陆而言, 这些理想都是可行的。 这儿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不同的信仰与政治。 为了落地生根, 为了开拓土地, 他们以无比的毅力, 面对一切难关。 对拓荒者而言, 每一个人的斧头都是一样好, 而这些理想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纳入美国的生活中。

家庭生活

美国一般家庭平均有3.39人。 美国人对于自由平等的看法也同样扩展到了家庭中, 美国妇女向来是以独立性着称, 她们与男人一样, 在家庭以外的地方平等地参与活动。 几乎一半的已婚妇女都有职业。 甚至连孩子们也分享这种平等, 他们参加家庭活动、讨论与计划。

美国工业产品也同样影响到家庭生活。 电器用品使得家务处理更便捷, 冷冻食品、罐头食品与浓缩食品使三餐的准备工作更为简化。 这种种的好处足以解释美国人何以能在工作、家庭之外, 还真找到时间参加活动。 美国人从事各种不同的娱乐活动, 许多人并非常热衷政治上、社区工作上、慈善事业或其他事业方面的活动。

这些年来医学上的进步使美国人寿命急速地延长, 1900年出生的小孩可望只能活到47岁, 但是今日的婴儿却可能活到70岁。 寿命的延长加老人的百分比, 1880年。 100个美国人中, 只有3个寿命超过65岁;现在, 这个数目已由3人提高到10人。

美国人是一个好动的民族。 每一年至少有五分之一美国人搬家。 他们很可能只是为了换个大一点的房子, 或者夫妻俩被主管调任到别的城市。 或者, 如同早期的拓荒者一样, 他们只是为了到另一地区去寻找新的生活方式与机会。

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活跃在保龄球、棒球、高尔夫球、网球以及其他运动场上。 许多人热衷参加职业选手与业余选手一同竞争的比赛。 每年有数百万的美国人选读各式各样的课程, 以增加学识与见闻。 还有些人则选择一些音乐、摄影、集邮、绘画之类的嗜好。 更有许多人把他们的休闲时间花在当地的`政治活动上或在社会服务机构中作事。

美国的家庭教育 篇3

关键词:美国;职业教育;法案

回顾美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从17世纪引进英国的学徒制度开始的。19世纪,美国开始产业革命,美国的职业教育也开始走向制度化。进入21世纪,美国的职业教育更是发展迅猛。

美国职业教育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殖民时期)

最早美国的职业教育是从学徒制开始,17、18世纪,美国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许多制度都是照搬英国,包括学徒制,是以英国的《工匠、徒弟法》以及《济贫法》为法律典范,因此,美国的学徒制度同英国学徒制度没有根本差别。所不同的是,当时美国还没有行会制度。1807年,美国开始产业革命,工厂制逐渐代替家庭手工作坊。生产方式的转变导致学徒制的崩溃。

二、确立阶段(二战前)

l9世纪后期至二战前是美国职业教育的确立阶段。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两个重要法案《莫雷尔法案》和《史密斯·休斯法》。

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规定各州按照议员名额分配土地,每人三万英亩,而且政府可以将土地出售,用来修建职业学院,培养农业、工业人才,提高各阶层的文化水平。所建立起来的大学被称之为“赠地学院”。1890年,通过了第二个《莫雷尔法案》,美国政府每年继续向最初的赠地学院提供15000美元经费。《莫雷尔法案》是美国从实际国情出发,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人才,它的产生标志着英国垄断地位的终结,使得职业教育成为美国教育的重要部分。

1917年颁布的《史密斯·休斯法》,这是美国最早的职业教育法案,标志着美国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该法案规定,在普通中学可以开设职业教育,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择职业课程,政府补助兴办职业教育。这标志着美国形成了自己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

三、迅速发展阶段(二战后)

二战后,为确定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美国的职业教育也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美国国会颁布了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法。

(一)、1945年《退伍军人就业法》

1945年,美国通过了《退伍军人就业法》。由政府出资,使退伍军人能够安家立业,进行在职训练,帮助他们快速转入平民生活,并资助200万退伍军人上大学。这一措施使高校人數猛增,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该法案的推行,不仅避免了战后大规模失业的可能性,而且还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使得美国拥有中等后教育劳动者的比率占世界首位,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二)、1958年《国防教育法》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感到压力,第二年通过了《国防教育法》。该法案要求联邦政府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经济支持,重视职业教育,培养科技人才,对完善整个美国职业教育体系起到了推动作用。l964年,美国国会又通过《国防教育法修正案》,延长了有效期,扩大了适用范围,1967 年,美国国会再次延长了有效期。

(三)、1963年《职业教育法》

1963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这是美国政府在二战后颁布的最重要的关于职业教育的法律文件。它扩大了美国职业教育的范畴,打破了阶层和年龄的局限,冲破了职业的束缚,再一次地确定了美国职业教育的目标,从而推动了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1968年,通过《职业教育法》修正案,进一步地规定,职业教育是使得失业者接受培训后,重新获得合适的职业。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职业教育的范畴。

(四)、1974年《生计教育法》

生计教育的倡导者马兰提出将职业教育贯穿到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去。提出一种以职业和劳动为主的教育模式。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生计教育法》。全国近30%的学校正式开展生计教育。生计教育提倡把职业教育融入到普通教育中去发展,职业教育引领整个人生教育,观念的突破表明了美国职业教育思想上的重大转变。

四、繁荣阶段(80年代至今)

80年代美国处于“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浪潮中,因此,这一时期美国的职业教育法都是以提质量、讲效率为标准,通过与企业间的合作,来推进职业教育。

1982年颁布《职业训练合作法》,主要强调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和“合作关系”,体现了职业教育立法基础的转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强调提高劳动者收入,减少对社会的依赖,各级各类职业训练都要按照企业与雇主的要求进行,扩大企业的支配地位,从而提高了职业要求的“有效性”。

1988年颁布《美国经济竞争力强化教育、训练法》。提出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要“发展经济”。把职业教育的对象扩大到社会各个阶层,强调全民一体化的教育。

1990年美国政府颁布《柏金斯职业教育法》,该法强调从每一个劳动者出发,把学术和职业能力看做一个整体,首次强调“劳动力教育训练”的概念。该法案从立法意义对美国职业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是职业教育改革史上的重大革新,也推动了90年代世界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

1994年的《目标2000年—美国教育法案》,规定成立“国家技能标准委员会”,负责全面开展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工作。其目标是,经过5到10年的努力,在主要领域完成国家标准的开发与制定等工作,建立评估和证书制度,从而全面开展职业技能标准的制定和推广等工作。

1994年颁布了《学校工作多途径法》,这是为美国高中以上的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使学生能顺利过渡到工作。

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同样颁布了法案来支持以及规范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2001年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主要针对社会地位较低家庭的学生群、残疾智障学生群以及不同肤色的学生群,这些学生群的教育问题受到政府的重视,通过教育来使每个孩子得到发展。对于就读职业教育的孩子,有政府出资,提供职业教育的机会。

2005年颁布《柏金斯生计和职业技术促进法》,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共同发展,企业与学校密切合作,开展校企合作模式。

对美国职业教育法案历程的回顾,可以看出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的曲折性和超前性,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警示作用。

首先,美国政府对资金的投入。经济上的支持能大力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反之,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两者相辅相成。因此,美国财政的支持也成为是美国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每次美国政府职业教育立法都有相对应的财政支持,这是美国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而经费不足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绊脚石。在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与相应的保障措施是我国职业教育得以发展关键。

其次,美国政府制定的这一系列职业教育法案,也为美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美国历届政府根据时代特征和各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生的变化,能及时地修正职业教育法案,与此同时这些法案也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指导以及规范的作用。在职业教育法案的制定和完善过程中,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从而推动美国整个教育体系的完善。相比较而言,我国的职业教育法案,远没有发挥其作用。今后,我国也应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变法,制定相应的职业教育法案,保障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湖南省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郭健,张建党.美国职业教育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9)

[2] 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3] 马骥雄.战后美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33.

[4] 于水兰.论影响美国职业教育的法案及其启示[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01

美国的责任教育 篇4

她们学校的游乐场太旧, 准备翻修, 于是学校开始募捐。学校每个年级都设有一个大罐子, 那些大罐子上还画着一条横线。几个老师自告奋勇, 说哪个年级的钱高过那条线, 该年级学生就可以向这几个老师身上投掷冰激凌取乐。这也是小女一天之间把自己两年多的积蓄都拿出去的原因。说实在的, 拿出去那天, 我都有点儿替她心疼:她从来没有用这些钱为自己买过任何东西。

把钱全捐出去了, 就再也使不上劲儿了, 只能看着捐款的罐子干着急。不过, 她又想出一计。她妈妈教过她折纸, 她就自己动手做了许多动物折纸, 拿到学校去卖, 二十五美分一个。可惜, 学校里的孩子们都不是有钱人, 三天下来, 只卖了不到两块钱。于是她和她的一个小伙伴突发奇想, 制作了许多“减价券”, 发给班里同学人手一份, 大家凭这个可以减价买她的折纸动物。这下子生意可火了, 全班排队到她这里来买, 没法上课了。最后老师不得不出来干涉, 让她不要再卖了。不过, 回家后我们把她大大夸奖了一番:不仅热心公共事务, 而且很有创造性, 是块企业总裁的料儿!

对于修游乐场来说, 孩子的那些硬币, 可谓杯水车薪。然而, 学校还是把这件事情弄得这样热闹, 目的就是鼓励孩子参与公共事务, 学会自我管理, 培养孩子对社会的责任心,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 自然也就有了良好的“公民品德”。

美国的社会自由开放, 却又非常有秩序, 公民品德相当高。比如路上一个人跌倒, 素不相识的人叫车的叫车, 救护的救护, 几分钟就组织得很好。人家能做到这样, 重要的一点就是基层社会自治, 有事自己解决, 不去依靠政府。看看小女的经验就知道, 她的老师不会让她捡钱交公, 但是给她创造了一个自然的社会环境, 让她尽可能独立地决定怎样改变自己所处的小社会。这样的孩子长大了, 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当然不是请示汇报, 而是行使自己的公民责任。

美国的法律教育 篇5

由罗伯特W ·戈登

1(在美国法律教育的故事反映了美国民主的演进。有一个更加多样化的身体比他们刚刚几十年前?只能逐步应运而生。直到20世纪时几乎不存在。在反对英国统治的革命,美国人拒绝了贵族和垄断。在早期的美国共和,这种感觉强烈的专业发展成为专业组织特权和民主的怀疑。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教育或对律师考试没有正式的要求,顶多,他们需要在一个律师事务所学徒几年。一些法律学院的成立不过?如著名的利奇菲尔德法学院西部康涅狄格和几所大学的法律与威廉和玛丽,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联网学校。这些早期的法律学校培养了新的共和国的主要律师很多。但是,这些学校入学只需要高中毕业,只有一年或两年的法学研究。他们通常工作人员为兼职从业人员。学生听了讲座和法律科目中学读论文或评论。

6、变革之风开始吹19世纪70年代。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伟大的欧洲(特别是德国)大学的信誉,在行业管理和政府的教育迫切需要的人才,都创造了在受过训练的专家,并作为他们的供应需求的新手段组织专业的信心。领导新成立律师协会的律师,例如,在纽约市,1870年律师协会,美国律师协会,1878年?和就业歧视。一个新的社会监管机构,特别是环境,创造了新的环境法领域的需求。

约翰逊总统在1965年创建了联邦资助的法律服务方案,为贫穷客户,带来不良的客户群代表诉讼。这个方案和其他基金会资助的“贫困法”的启发,创造法学院诊所节目?在学校律师事务所,法律根据临床教师,在这里,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新的干部认为工作人员如律师,但真正的客户代表而下,依法执业律师和临床导师指导的学校。在许多法学院今天,大多数学生获得了一定的经验,代表在出租房屋,囚犯,犯罪嫌疑人,受助人,移民试图进入或留在美国,消费纠纷或环境造成贫穷债务人租户。

新的社会运动也改变了法学院人口。在南方法学院已承认没有黑人学生,在北法学院很少,直到20世纪70年代,自那以后黑人和西班牙裔学生进行约10每班百分之注册。法学院妇女曾在1970年以前严格的配额;1970年至1990年期间,女性从百分之四到法学院入学人数的50百分比。为了适应新的学生,在20世纪70年代法学院和?0一倍大小。

行政和管理的法律,诊所,贫困和环境法,公民权利,都是外部的挑战和变化的反应。法学院也开始响应来自演艺学院内的智力挑战。在20世纪30年代,法学院已调情与其他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而且往往是在法院的意见,那么,既然几个著名的法律经济学教授已经成为联邦法官。新的法律教师,特别是在精英学校,现在常常在经济,历史,政治学,哲学,社会学和法律博士学位。

全球法律

美国的家庭教育 篇6

美国的教育有何特点?疑问将在这里得到解答。温克强校长于2012年参加“深圳校长海外培训班”,与美国教育零距离接触,以鲜活的细节,展现美国教育的鲜明特点。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种种躲闪不开的冲突与思考,种种的疑虑、困惑接踵而至——

2012年上半年,我有幸参加了深圳市校长海外培训班。在来美国学习之前,我就接受了相关培训。其中有一项是“布朗大学”的李瑾教授给我们介绍布朗大学情况及给我们上课的教授,其中有一位叫“蚂蚁教授”的。我当时就感到很疑惑:为什么被称作“蚂蚁教授”?是不是个子特矮小,是不是有什么身体疾患?

第一次作业

2012年5月21日下午,“蚂蚁教授”给我们上课。“蚂蚁教授”身材魁梧,肚子很有份量,红光满面,说话中气十足。刚一上课,教授就叫我们每人准备一张纸,安排我们画“你心目中的蚂蚁”,4分钟以后交卷。教授一讲完,我的头就晕了。老实说,尽管在农村生活了许多年,平时生活中也经常见到蚂蚁,但蚂蚁有几条腿,分别长在什么地方,确实搞不清。我画出的蚂蚁可想而知!我往边上瞧瞧,旁边的校长同学的“杰作”也是百花齐放,有各式各样的蚂蚁。“蚂蚁教授”看到我们的作业后都笑弯了腰!听说每一届学生的第一节课都有画蚂蚁的作业。我暗自思量,也许这就是“雅号”的来源吧。

“蚂蚁教授”给我们介绍了“项目研究法”。首先确定学习或研究目标,提出问题;然后搜集信息、材料、证据;还有“小组合作”:强调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参与探究会给人带来愉悦的体验,强调学生在动手中学,在动手中理解、消化知识,强调学生仔细观察。最后,从所有信息中筛选,推导,得出相关结论,小组将自己的成果予以展示。

第二次作业

“蚂蚁教授”给我们布置的第二次作业是运用“项目研究法”,自选研究课题,30分钟后回来展示。我们第三小组在组长刘为基校长的带领下,走出教室,准备我们的研究课题。走在校园里,蔚蓝的天空,翠绿的草地,嫩绿的树叶,一尘不染的鲜花,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正当我们不知确定什么为我们探讨的课题时,远处传来激扬的音乐,顺着音乐寻去,原来是学生在开毕业前的聚会。于是,我们灵机一动,确定我们组研究的课题是“布朗大学学生在毕业聚会上的体态语言及各种行为表现”。

我们一行五人朝开毕业聚会现场走,远远望去,绿茵茵的草地上搭建了好几项娱乐设施:有彩色气垫搭建的跳跳床、滑滑梯和游 泳池。有学生好几百人随着音乐节奏跳舞。才到门口,我们就被警察拦住:说是为了安全,任何外来人员都不得入内。我环视场地四周的出入口,已被好几十个警察把守,一个个荷枪实弹,甚是森严。本人是第三组组员兼翻译,见此情形,灵机一动,立马用英语跟警察解释:“我们是‘蚂蚁教授’的学生,现在要进去完成他布 置的一道研究课题。”警察一听是“蚂蚁教授”的学生,现在又要研究课题,马上笑眯眯地放我们进去了。可见“蚂蚁教授”在布朗大学的影响力!

大家进去后,都开始各自观察以及采用与学生交谈的方法,各自还拍摄了一些照片。十五分钟后,大家将所获取的信息进行了交流,相互补充,还得出了相关结论。

布朗大学学生在毕业聚会上的体态语言及各种行为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布朗大学学生在毕业聚会上,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狂”。舞蹈动作的幅度特别夸张,随着音乐狂跳。

布朗大学学生特别高兴时,有脱衣服现象:男生光着上身,女生脱成“三点式”,男女生皆有纹身现象、还有将脸上、身上涂上艳丽的颜色。

布朗大学学生特别高兴时,有的女生骑在男生肩膀上,更有甚者,有男生抓紧女生的双脚倒提起来。

布朗大学学生特别高兴时,有几个女生一起将男生丢进水中,也有几个男生追逐女生,抓住后将女生丢进水池中。

布朗大学学生特别高兴时,喜欢与同伴和朋友们分享。他们看到我们来到他们中间,纷纷乐意与我们合影。

最后,我们小组得出以下结论:

布朗大学是一所十分开放的世界名牌大学,大学管理者拥有着包容、理解、能换位思考、以人为本的气度。

布朗大学很安全,特别是大型活动的安保到位。

布朗大学的学生过着十分幸福的校园生活,换句话说,学生的幸福指数很高。他们遵守法律的同时,也过着无拘束的校园生活。

可以推出布朗大学办学是成功的。

半个小时过去了,我们小组在向全班汇报展示会上,我们不但展示了我们的调查研究成果,而且还展示了我们拍下的照片。我们的探究汇报给全班带来了欢乐,“蚂蚁教授”给予我们组高度评价,他还补充:“有民意调查研究表明,全美大学中幸福指数最高的是布朗大学的学生,只是没有这么深入地探究其表现形式。”“蚂蚁教授”竖起大拇指连连夸赞我们第三小组,五位小组成员脸上露出了微笑。

完成作业后的感想

首先,从美国教授布置的作业来看,美国教育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他们并不反对知识的传授,只是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品质。如:独立意识、自信心、质疑意识、反抗精神,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龙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美国教育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在做中学”,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亲身体会,通过丰富多彩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交流思想,总结提高,达到教学的目标。教学中,能让学生自学的就让学生自学;能让学生动手的就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能让学生展示的就让学生展示;能让学生总结的就让学生总结,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第三,美国教授在教学中喜欢从微观或从具体的内容拓展。例如,为了培养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观察习惯”,居然还想到了叫学生画蚂蚁。教授们喜欢用这样的微观、具体的内容来支撑抽象的概括。

第四,美国教授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知识最近发展区”的特点,以确保教学的效果。如小组探究性的主题,都是以小组成员感兴趣的主题为主,且学生组织的材料肯定是属于学生知识最近发展区的。通过已有知识的链接,对新领域的探究,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易忘记,且易形成与提高学生的能力。

第五,教授教学灵活多样,学生学得积极、高效、愉悦。教授有时带学生在教室上课,有时到草地上讲课,有时到森林里,有时到小河边,有时到博物馆,真是花样繁多。学生总是那么开心,学生总感觉到那么有趣味、那么紧密地联系生活。

我们现在倡导的“以人为本”、“和谐课堂”理念,着力培养创新人才,不也是在向人家学习么?!

(源自《校长》杂志)

【链接】

美国大学对本科生培养的12条标准

1.具有清楚地思维、谈吐、写作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think,speak and write clearly);

2.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reason critically and systematically);

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conceptualize and solve problems);

4.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think independently);

5.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take initiative and work independently);

6.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work in cooperation with others and learn collaboratively)

7.具有判断什么意谓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judge what is means to understand something thoroughly);

8.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distinguish the important from the trivial,the enduring from the ephemeral);

9.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定量、历史、科学、道德、美学)

(Familiarity with different modes of thought);

10.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

(Depth of knowledge in a particular field);

11.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see connection among disciplines,ideas and culture);

12.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

美国教育的秘密 篇7

数年前曾读过一则短文, 说中国孩子画完画, 经常问老师“像不像”, 而美国孩子则问“好不好”。别小瞧了这点发问的差别。“像不像”是从模仿别人的角度出发, “好不好”是从自己创造的角度出发, 从这个细微的差别中似乎就能“注定”他们的人生走向, 甚至可以说“两国孩子将来人生的不同走向, 或许已隐约体现在这不一样的‘问’中了”。“教”美国孩子学画画, 老师往往不设样本, 而且不规定模式, 让孩子自由“构图”, 这样, 也就根本不存在什么“范本”, 孩子画的画也完全是一种“创作”。正因如此, 美国孩子自然也就不问“像不像”了。而如此培养出的孩子, 思维充满创造性和活力, 日后才可能是开放性和创造性人才。

又例如, 美国五年级学生从写作文开始, 就与中国同龄孩子不同。中国是一个班级几十人做同一个话题或同一个题目, 而美国则是每个孩子自己找题目, 他们称之为找课题 (project) 。在中国, “找课题”往往只有对在读研究生及以上的人才有要求。自我写作、自我创作、我写我思, 这才是真正的作文教学。因此, 在美国小学教室里, 你会看到学生带来的各种小“玩意儿”, 有的提着一个有小白兔的笼子, 而有的拿着小鱼缸。不用奇怪, 因为也许他们正在做与之相关的课题。

由此说来, 创新教育从娃娃抓起, 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没有残疾的孩子, 只有残疾的教育

中国教师常常会说,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而在美国, 教师经常说的也有一句话:“没有残疾的孩子, 只有残疾的教育。”在美国人的教育观里, 哪怕是被现行教育标准公认为是智力水平最低的孩子, 实际上也有特殊才能。

美国教师认为, 教育如果专门注视孩子的短处, 那激发的是孩子的自卑。在这样的观念之下, 孩子们不仅在教育中被放在了被动的位置, 而且往往被挫伤学习兴趣, 甚至会产生不可改变的对教育的抵触心理。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孩子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为此, 美国教育的任务是发现孩子的短处, 并想方设法弥补孩子的短处。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 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没有让孩子们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 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思考问题, 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而是竭尽全力肯定孩子们的一切, 并努力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 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美国教师认为, 每一个孩子都是富有创造力的生命, 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他们的天赋。

“没有残疾的孩子, 只有残疾的教育。”教育不仅深刻地作用于人的一生, 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命运。国家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教育。为此,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教育观。

尊重特殊性差异, 才能挖掘潜能

美国教育界普遍认同的另一个教育观就是尊重差异, 不仅尊重一般性差异, 而且尊重特殊性差异。在他们看来, 人的千差万别恰恰构成了人丰富多彩的创造力基础, 而教育的任务恰恰应该是把人的各种各样的能量发掘出来, 而不能像可口可乐的生产线, 把产品造成一个模样。让每个孩子知道自己的潜能, 让每个孩子建立起自信, 让每个孩子从事属于自己也属于这个社会的富有个性的创造, 这是美国教育为自己设定的任务。他们为了完成这个任务, 孜孜以求。教育孩子关注每个生命, 开掘每个生命的能量。这是美国在中小学教育目标上的国家意志, 起码是落在文字上的国家法律。美国教育管理者都认为, 教育是与制造业完全不同的产业。制造业需要的是标准化, 只有标准化, 才能有大工业, 而教育恰恰需要的是个性化, 因为每个人是千差万别的, 开发千差万别的个性潜能, 才是产生创造力的基础。只有千差万别的创造力汇集起来, 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能量。

美国纽约史蒂文斯中学张校长说:“我相信, 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 人的根本素质不是分数能考量的。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点亮他们的梦想, 让他们勇敢地走向未来之路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 每一个灵魂都有质感, 教师与学生共时、和谐成长。立足差异, 努力寻找成就感和幸福体验, 守护人性的尊严。我们坚信每一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价值, 人生真正的幸福在于在各自的生命道路上寻找自我, 进而超越自我。

历史科最难, 鼓励孩子的挑战精神

美国教育鼓励孩子们的挑战精神。孩子进入中学上历史课的时候, 老师甚至会问孩子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有哪些局限。那么, 托马斯·杰斐逊是什么人呢?他是美国立国的伟人之一, 而且是美国精神的代表。他起草的《独立宣言》不仅被视为美国的立国之基, 而且是资本主义最经典的法律文本之一。然而, 老师的这一声询问, 起码让孩子们去做几件事情:好好阅读甚至要研究一下杰斐逊和他起草的立国宣言;认真研究一下各种学派对杰斐逊的评价;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更为重要的是, 老师传递给孩子们一种理念:你们可以对世间的一切进行质疑, 进行思考, 包括对“神圣”和“权威”进行自己的思考。我在想, 鼓励孩子们在思考中质疑权威, 可能不仅是在教授一种奇绝的学习方式, 而且是在培养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品质。

我曾经问过到美国就读的中国孩子, 你在美国最怕的学科是哪一门?他们回答, 不是数理化, 不是英语, 而是美国历史。我很好奇, 美国的历史只有二三百年, 怎么会比中国历史还难学?学生说学美国历史, 不仅是了解美国历史, 而是理解美国历史。例如, 老师的作业“公民权利”研究论文要求写到3至5页, 打印出来, 要双空行, 至少用3种资料来源 (如网上、书籍等) , 至少有5句引文。同时, 对比以下四人关于黑色美国 (BLACK-AMERICA) 的观点:布克·华盛顿、杜伯依斯、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姆。在论文里, 需要把每个人介绍一点, 还必须纳入贴切的材料。然后, 讨论他们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 要把想法写进去, 还要把引文或材料来源列出来, 比如某某网页、某某书。面对这样的作业, 孩子能说不难吗?

可见, 美国学校在一种表面上轻松、开放、自由的教育过程中, 对孩子的基本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进行训练, 对他们的严谨、细致、专心习性进行培养, 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务实精神。美国老师布置的作业, 看上去和玩一样, 但是对过程的要求非常细致, 孩子几乎不可能偷懒。

谁要是认为美国开放自由的教育模式, 是放纵学生, 是让学生有机会偷懒耍滑和投机取巧, 那就错了。美国人的“实用主义”在教育中体现得十分充分, 他们同样要求孩子们吃苦耐劳和刻苦奋斗。美国学校对孩子们高强度思维的训练, 对孩子们高强度吃苦精神的训练也是美国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当然, 这种训练更多地体现在孩子进入中学以后。可能美国人认为, 孩子进入中学后, 身体已经发育得更加强健, 已经有了吃苦耐劳的“本钱”。

美国早期家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篇8

一、美国早期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 正确理解父母角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前提

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是各国文化的共同特质。不同的国家对子女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解。尤其在中国, 父母更是用行动诠释了为人父母的担当。为了能让孩子有好的未来, 大多数的中国父母会倾尽一生精力, 只为孩子衣食无忧。然而就是这个原因导致中国父母喜欢主导孩子的一生,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 父母甚至扮演着“指挥官”的角色, 并时常向孩子展露出“舍我其谁”的价值取向, 试图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牺牲”, 而美国父母是如何看待自己对孩子的“牺牲?”

1. 对孩子的所属问题:孩子主导还是父母主导。

“我希望未来有个好的孩子”vs“我希望孩子有个好的未来”。鼓励孩子参加实践, 去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挖掘自己的潜能, 提升自己的创造力与自信等, 这在美国是一个常识。子女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 他们有自己的意识、思想、朋友圈等, 作为父母, 不管孩子在哪所学校或者哪个场所学习, 都只是一个过程、一种手段。终极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具有独立、好奇的合格公民。成为一个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被摧残的人。美国父母以孩子的视角看子女———自由比分数重要, 品格比学校重要, 成长比成功重要。他们的出发点是“我希望我的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而不是需要一个事事依从的“好孩子”。著名诗人纪伯伦在他的诗作《论孩子》中提到过父母能做的就是给孩子“爱”和“自由”, 让他们尽可能的去发展自己, 去为自己创造好的未来。[1]

2. 父母的义务:对子女是终身义务还是阶段义务。

家庭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起着重要影响的地方。家庭成员也是孩子一生中的特殊“老师”, 父母更是责无旁贷, 但这份责任包括了孩子从出生到成年后的一切生活起居吗?竞争充满着美国整个社会乃至每一个家庭。人人依靠自己的能力生活, 没有人生依附。所以, 美国父母虽然都很爱自己的孩子, 但为了让孩子长大后能适应如今“弱肉强食”的世界, 绝大部分家长都不会“承包”孩子的所有起居, 从幼儿起就开始培养独立思考、坚韧、甚至冒险的各种品质。在美国, 对孩子履行的义务只有阶段性的, 而并非终身的给予帮助。任何植物都需要水, 但一旦将整株植物都浸泡在水池中时, 结局必然是个悲剧。

(二) 尊重孩子, 重视孩子自主权

1. 美国家庭教育人印象最深的一点是:

从小就尊重孩子。父母很少强求孩子的言行, [2]美国人十分讲究对孩子说话方式。当孩子在与父母对话时, 父母不但要认真倾听, 而且还要蹲下来与孩子保持同一高度, 目的是能让孩子有平等、亲密的感觉。在美国, 家长十分注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而存在的事实, 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幼儿园里, 大人都不能过多的干预、限制孩子言行。目的是让孩子们感觉自己是小主人。有人曾提出, 美国的这种教育方式是否会给孩子太大的空间, 导致弊大于利。但事实证明, 这种教育方法会让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合作更近紧密, 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更加独立、自信。

2. 美国人很重视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许可在合适的条件下自理、自主、自我选择。

一旦孩子年满18周岁, 父母不会替孩子做什么事, 更多的是从旁提醒、参谋和引导。即使孩子的决定是错误的。只有让孩子撞破了头的时候他才会意识到墙是硬的, 否则, 永远不可能知道墙。美国家长也不会对孩子的学习施加压力。孩子有选择的权利, 人的差异性决定了没有提前预设好的行走模式, 无论道路上会发生什么, 都要让孩子亲子去面临、应对。

3.“温室里育不出万年松, 庭院里养不出千里马”。

良好的家庭教育, 应该建立在父母和孩子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 而这种尊重体现在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权, 能和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 花费时间来观察孩子, 肯定孩子, 鼓励孩子。每一位孩子在早期教育阶段, 更需要父母“无禁锢”的关爱和许可。

(三) 从小培养孩子经济独立意识和理财观念

和中国相比, 美国父母对于孩子外出打零工的态度是非常支持的, 作为孩子, 他们也更倾向于选择去兼职的方式来开支平常消费。在美国人眼里从小给孩子树立经济独立的意识就是对儿女表达爱的方式。只有经济独立, 孩子才会学好掌握生存的本领, 进而才会驾驭财产的机会, 甚至, 只给孩子一根火柴的力量, 孩子会靠自己去点燃整个草原。世界首富盖茨在他所有的资产中, 只留给了极少的一部分给孩子, 父母对孩子都有普遍的一个观念, 再穷不能穷孩子, 但一旦这条原则落实得过于彻头彻尾, 就对孩子产生了适得其反的结果。因此, 美国父母对子女的独立经济意识的培养却喊出了:再富不能富孩子。

2. 在美国, 对孩子的理财教育从3岁就已经开始了。

精打细算是美国家庭公认的理财标准。美国父母对孩子的零花钱是定额的一次性支付, 让孩子逐渐知道量入为出, 合理安排支出;父母也会给孩子一些理财的机会。除此之外。美国父母从小培养孩子要习惯将每一美分的用途都记载清楚。在这种环境下, 从短期看, 能让孩子们懂得节制。美国父母认为, 理财教育, 父母力量高于一切, 他们尽可能多的向孩子提供理财机会, 例如培养孩子储蓄的意识、

让钱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等。[4]美国父母所诠释对子女的爱, 不是无休止的满足他们的欲望, 而是用行动告诉孩子们什么是正确的金钱观。

(四) 重视孩子生活技能的学习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战胜这项挑战, 能都独立生存, 美国父母是如何从小培养子女意识到掌握技能的重要性呢?一位美国父亲和他的三个孩子们有一天在湖中心的船上, 父亲说道:“如果我有两件礼物要送给你们, 第一件是工具箱和一堆木头, 甚至还有修理东西的技术。第二件礼物是一条船。”他要求孩子们只能选取其中的一件, 三个孩子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第二件礼物。父亲摇头说:“不, 孩子们, 你们选取的肯定不是最佳答案。”父亲告诉孩子, 如果是船虽然可以使用一段时间, 总会有破旧, 出问题的一天。而如果没有了修理工具, 更重要的是没有修理技术, 那最后孩子们面临的将是失去这艘船。但是如果他们选择了第一件礼物, 才算彻底的拥有了船, 因为第一件礼物不但可以制造船, 还可以修理船。面对父亲的解释, 第二个儿子不满的回答道“不, 爸爸, 你错了, 因为当船坏了, 我可以请人来修。”父亲笑了:“你说得对, 不过, 万一对方不愿意帮修呢?那么你只能买一只新船了, 而新船的制造者却恰恰还是拥有第一件礼物的人, 孩子们, 你们仔细想想, 这是不是很可怕?!”孩子们听了都改变了原来的想法, 选了第一件礼物。通过这则父亲与孩子对话的故事我们知道, 在美国, 父母从小给孩子树立的是拥有“金手指”比拥有“金山”更长久, 更牢靠。[3]

(五) 从孩子破坏力中培养创造力

“涂鸦”对于美国父母并不陌生, 他们认为孩子拿着水彩笔在一片洁白光滑的墙壁上留下的不是破坏, 而是孩子未来的潜力。美国父母看见孩子在墙上乱画, 拿剪刀在书本衣服上乱剪, 更多的不是痛惜东西被孩子损坏了, 而是会告诉孩子一些操作技能。雨果有句名言:“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心胸。[4]”对待孩子, 也要有这样的胸怀, 孩子在他走路的过程中会踩坏路边的一些花草, 但是, 孩子总是会成长, 成长过程中难免会“踩坏花草”, 难道我们就该阻止吗?也许在我们的“阻止”中, 将扼杀比“花草”更可贵的东西。破坏与创造在往往可以成正比。

孩子的调皮常常散发出智慧花朵的芳香, 他们的破坏性里又常常埋藏着巨大的潜力和养分, 只可惜这些花朵很容易被我们这些自以为什么都懂的成年人掐断。没有不对的孩子, 只有不对的方法。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 每个人都需要被鼓舞, 都需要支持, 尤其是孩子。他们需要探索的东西很多, 为人父母者, 当然是从最身边的事开始, 用言语和行动激励孩子尝试。[5]

二、对我国的启示

纵观美国的教育, 我们可以发现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在与孩子的关系中所处的位子亲而不密, 孝而不疏。这也是当今中国最需要的亲子关系。从美国父母教育子女的特点中, 我们可以看到, 父母始终扮演着的是一位指导者和支持者。把花种播下去, 一定会开花吗?一定会如每个人所愿, 只要每天给他应有的养分, 它就会活吗?答案不是肯定的, 所以的工作都面面俱到, 却没有成功。事实证明, 我们只注意了完成的事项, 却没有把握好适度原则, 只能让它殆尽。

我曾看过一个日本纪录片电影, 讲的是野生狐狸的生活, 其中有一幕非常令我震撼, 一群小狐狸长大后, 狐狸妈妈开始逼它们离开家。曾经护子的狐狸妈妈忽然像发疯了似的, 又咬又追, 赶小狐狸走, 看着小狐狸们夹着尾巴落荒而逃, 我被刺痛了。多么残酷的生存竞争, 多么冷酷的心理“断奶”……但是, 却是非常智慧、理智的生存教育。世界上最难做的事情之一, 莫过于“当一回狐狸妈妈”———父母的庇佑越多, 孩子的独立性越差, 生存能力就越弱。

亲子教育, 我们说管教, 美国亲子教育理论里说要管束 (control) 和支持 (support) 相结合, 道理大同小异。管教, 顾名思义, 除了管还要教, 但这两者的标准是什么, 过则不行, 所以就出现了很多的父母会管得太多太细?

家庭关系作者丹尼斯和芭芭拉·雷 (Dennis&Barbara Rainey) 曾撰文称, 人必须恭敬地离开父母。心理学家丹·艾伦德在《亲密同盟》一书中说:“从忠于父母向忠于配偶转变的失败, 几乎是所有婚姻冲突的核心问题。”可是受孝顺文化的强大影响, 有时候子女在情感上难以“断奶”。我只能呼吁做父母的自觉一些, 少些管控, 多把子女当成独立的人去看待。“亲子关系”不能狭隘理解为你和孩子多紧密。理应亲而不密, 不让对方窒息。[6]有时候在多方面观念冲突的情况下, 甚至要“孝而不顺”, 摆脱原生家庭的观念束缚, 形成自己的主见, 建立小家庭价值体系, 不要使用父母过时的“操作系统”来处理问题。

摘要: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起点, 无论在正式教育还是在非正式教育中, 家庭教育始终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功能性是其他任何一种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孩子自出生来到的第一所学校便是家庭, 也是孩子终身受教育的场所;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便是父母, 也是孩子的终身导师。因此, 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当今的中国, 不缺乏富有的家庭, 缺的是富足的精神:不缺乏优秀的孩子, 缺的是良性的鼓励;不缺乏卓越的家长, 缺的是得体的家庭教育方法;甚至缺的是易操作、易接受的实践。在美国的早期家庭教育中有不少闪光之处, 其中有些正是我国目前正待完善, 努力改进的地方。深入了解美国家庭教育是对我国开展早期家庭教育的补充。

关键词:家庭教育,美国式,儿童,中国式

参考文献

[1]冯琳.感受美国教育[M].基础教育, 2005 (1) .

[2]李盛.美国家庭教育的启示[M].教育评论, 2004.

[3]张云裳.尊重理解互动——美国家庭给我们的启示[M].2006.

[4]艾琳.美国式家庭教育[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

[5]张华.敢让孩子做自己[M].湖北教育出版社.

美国学校的公民教育 篇9

美国学校利用一切宣传教育手段宣扬美国的民主与自由, 将美国的政治制度标榜为世界上理想的政治制度, 灌输美国政治制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政府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国是最强大的国家等观念。培养知情的、有效的和负责任的公民即“好公民”是美国学校公民教育最为重要的目标和任务。在美国, 好公民就是爱美国, 爱美国的社会制度, 遵守美国的宪法和法律。

2. 民主法治观和道德观教育

美国学校要求学生学习宪法, 学习独立宣言、联邦宪法、人权宣言。美国的公民教育就是为学生参与公共的民主生活作准备的, 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政府机构、政治原理、社会与政治发展趋势, 以及不同层次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问题。《美国的公民教育》指出:“公民教育的目标, 是对政治体系有所了解, 以及如何在实际上和理论上去开展工作, 培养参与公民生活的技巧, 增进公民能力, 奉行民主制度原则的道德标准, 同时有能力分析这些道德标准所产生的结果, 以及养成自重的习惯。”

3. 培养负责任的公民

美国政府颁布《公民学》教育大纲和《公民学与政府》的全国课程标准, 通过系统的《公民学》教育, 使学生知晓法律上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义务和责任, 懂得尊重他人、履行自己的承诺, 培养作为公民的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知道, 有责任心的公民就是把自律作为实现个人生活目标的手段。美国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就是对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学习认知, 使学生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4. 公民教育的途径

美国的校企合作教育 篇10

关键词:美国,校企合作,合作教育

合作教育是美国校企合作中所采取的最为典型、最为成功的一种教育模式。自1906年辛辛那提大学教授汉曼·施奈德首次提出这一教育模式以来, 美国的合作教育至今已走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合作教育模式不断完善与有效运行的过程中, 形成了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和特征, 并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特征及影响

(一) 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

美国合作教育的模式主要是交替模式。交替模式开始于20世纪初, 主要是学生的学习与工作时间交替进行, 一般以周、月或学期为单位时间, 学生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大约是40小时。在工作期间, 学生与企业达成协议, 并取得相应的报酬。到20世纪60年代末, 出现了“半天交替制”, 即学生一般在学校接受半天的理论学习, 下午或晚上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性的兼职工作, 而且可以获得应有的报酬, 这样学生每周工作的时间大约为20小时。这种“半天交替制”除了适用于全日制学生外, 对那些超过传统入学年龄或有着不同学习要求的学生有着特别的意义, 其普适性与方便性大大增强。

(二) 美国合作教育的特征

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合作教育的美国职业院校, 从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到实习, 一切都以企业的需要为中心, 培养目标为企业所需的合格实用的专门人才, 教学均在企业的参与下开展。对学生而言, 一方面, 可以认识到学习关系到未来工作的重要性, 自觉地将课堂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 避免一味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 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可以把握最新科技动态, 跟上科技发展速度, 进行具体问题情境分析, 研究如何解决问题, 从而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同时, 学生在工作中的责任心与义务感也可以得到培养。对企业而言, 参与合作教育的全过程, 可以密切关注学生的各项情况并不断做出调整以便有效录用, 省却不必要的职前培训经费及时间成本。

广泛性———各方紧密联系、全程参与美国合作教育的开展并非仅仅是学生、学校及企业三方的事情, 其所涉及的部门与人员相当广泛, 而各部门与人员之间也并非相互独立, 而是各方互相配合, 达到合作教育的有效运行。学生是合作教育的主体, 学校必须结合本校及学生的实际, 围绕企业需求进行招生、课程设置、管理方式的选择等一系列工作。企业更要参与其中, 为学生提供资金投入、实习场所、教学设备等。各级政府及家长进行监督与支持, 新闻媒体也进行积极的宣传, 银行在经费上给予强力保证。可见, 各部门各司其职, 又有机统一, 使得美国的合作教育得以有序进行。

本土性———合作教育服务于本社区美国各社区学院进行的合作教育均以服务本社区经济为宗旨, 学校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教育, 围绕当地企业的需求不断进行各方面调整。学校招生也以本地区学生为主, 既帮助其实现就业, 又服务于本社区经济发展。学校同时为企业提供新型研发技术, 引导本地企业更好地发展。美国合作教育的这种本土化理念使得合作教育在专业设置、教学、教师要求等方面具有灵活多样的形式, 适用性也更强。

(三) 美国合作教育的影响

合作教育这一教育模式在美国取得了显著成效。统计数字表明, 97%的合作教育大学毕业生认为结合工作实际的教育是他们事业成功的源泉;80%的合作教育毕业生表示他们就业的单位就是他们上大学期间实习过的单位;63%的毕业生认为他们的就业机会确实比别的毕业生多, 而且所从事的职业大多是在学习期间最后去实习的那些单位提供的;40%的毕业生承认不管工作有何变动, 其职业总是与在校期间获得的工作经历密切相关;占合作教育项目毕业生总数一半以上的人从事着令人羡慕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还有15%的毕业生考上了研究生, 得以继续深造。

美国合作教育成功的原因

(一) 美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及市场人才结构不断变化, 要求美国的职业教育必须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并重的高素质人才, 尤其是美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 各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不再只是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更要求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 这样才能不断给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增强企业的生命力。在这种情况下, 为顺应经济与市场的需求, 担负高技术人才培养重任的职业院校通过与企业紧密联系进行合作教育, 无疑对学生、企业、学校三方都是正确的选择。

(二) 美国实用主义的文化价值取向

美国作为一个多种族国家, 其文化必定呈现出多样性特征, 各种文化聚集到一块, 虽有冲突, 但更多地是相互借鉴与不断融合。美国文化的最典型特点是实用性, 实用主义的文化价值取向左右着美国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尤其是美国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威将实用主义这一文化意识推向了高潮, 直接应用到了教育领域之中。在美国, 几乎每个社区至少拥有一所社区学院, 美国人并不为进入社区学院学习, 然后成为一名技术人员而感到羞耻, 相反, 在美国, 高级技术工人的待遇往往更高, 地位也更突出。美国人的这种强烈的实用主义文化价值观, 使得校企合作教育的开展变得更加容易。

(三) 美国联邦政府的积极支持与宏观调控

在美国的校企合作中, 联邦政府起了积极的引导与协调作用, 不仅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设立专项资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更通过具体立法规定、保障了美国合作教育中各方的权利与职责以及需承担的后果。1994年5月4日, 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学校至职场机会法案》, 简称STWOA。该法案要求各州建立“学校至职场机会”教育体系 (STWOA, 1994, Sec.1) 。该体系包括三个核心组成部分:以企业为基地的学习活动 (注重实际工作经历、现场辅导、掌握技能、工作培训等) , 以学校为基地的学习活动 (注重学术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大纲及内容的融合) 和连接性活动 (把学生和雇主联系起来的各种活动, 以及帮助学生获得附加训练的活动) 。该项法案的签署及实施, 对规范、促进美国的校企合作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 也有力地保障了合作教育模式的适用性。

(四) 美国合作教育自身运行体系的有效运转

合作教育部在每所进行合作教育的学校中均设有自己的合作教育部, 在这个部门有两类人:一是承担合作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一是沟通学生、学校与企业三者关系, 起承上启下作用的项目协调人。项目协调人对外代表学校一方与用人单位联系、谈判和签约, 组织校企进行合作教育;对内是学生的顾问和辅导员, 根据学生的特长、学校开设的专业及社会劳动力市场需求, 为学生选择专业、确定方向, 并安排学生外出实习。项目协调人通过有序地安排学生的课堂教学和外出实习, 协调、解决学生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 保证合作教育的顺利进行。即使在学生上岗后, 项目协调人仍要经常去工作单位进行监督与指导, 并征求工作单位对学生的意见, 不断协调与改进学生、学校和工作单位三者之间的合作关系。

制度保障对学校而言, 每一所开展合作教育的学校都需制定正规的合作教育计划, 包括合作教育的模式、招生标准等, 并要做出标准的书面说明。对学生而言, 学生在参与合作教育的过程中对应承担的责任与应享受的权利都要知晓, 如学生参与实习工作的正式文件、来自学校及雇主的对学生的评价等均应加以保存。对雇主而言, 雇主需要平等地满足自己的最大利益, 学校需向雇主提供书面说明或有利于合作的共同信息材料, 雇主还可以获得评价学生工作的权利等等。可见, 完善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美国合作教育的顺利进行。

评价体系在美国的合作教育中, 对学生的评价并非只由学校一方或学校与学生双方做出, 企业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 更能显示出合作教育的成功之处。学校与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不会因学生所在地点分散而受到影响, 学生在工作期间, 学校依然会进行监督、指导并做出评价, 企业同样会对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观察、评价。学校与企业共同从理论知识和实践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判断其在合作教育中的表现。

对我国校企合作开展合作教育的借鉴

校企合作已越来越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和发展趋势, 如何通过合作教育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显得至关重要。美国合作教育的许多地方值得我国借鉴, 如对开展合作教育的法律保障、国家制度的保障、培养人才的本土化目标、自身完善的运行体系及评价体系等等, 都值得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借鉴, 不断改善、调整, 以形成我国独特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有观.美国的合作教育[J].世界文化, 2003, (3) :16.

[2]徐平.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 2003, 30 (8) :1-4.

[3]陈国平.美国合作教育的几个特点[J].职教论坛, 1997, (12) :48.

上一篇:复发与治疗下一篇:行业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