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应从问题开始

2024-05-07

科学探究应从问题开始(精选七篇)

科学探究应从问题开始 篇1

一、简要分析小学科学探究问题意识不强的原因

(1) 小学生所在校方原因分析。首先, 对于目前的小学而言, 学校对于小学教育中的科学学科相对来说, 重视程度不足。因此, 家长们更多地关心自己的孩子的学习成绩怎样。而校方为了提高在家长口中的口碑以及校方在外界的声誉, 会更加注重本校文化课的学习, 对科学学科的重视程度不足。另外就是师资力量的问题, 在一些学校教师的分配较为紧张, 不能为学生们提供足够多的科学学科教师。

(2) 小学生家庭原因分析。家长们会非常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 不会去注重在科学探究方面问题的培养。在小学生们所处的环境中, 家长会不停地告诉他们要努力学习文化课程, 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家庭方面的影响。这也是小学生们科学探究中问题意识不强的普遍原因。

(3) 传统教学认识的不足。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教师们不仅忽视让学生们主动地探究问题的方式, 同时也对学生们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不屑一顾。教师们认为这根本就是在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本来可以直接由教师告诉的知识, 为什么非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去自己探究呢?再者, 学生的探究结果和方式也未必是正确的, 这样就走了更多的弯路。因此,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不支持和赞成科学问题的探究的。

二、不断提升小学科学探究问题意识措施分析

(1) 注重课堂活跃、轻松气氛的营造。对于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方面问题意识的培养, 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们敢于提问, 只有学生们敢于提出问题, 才能够产生探究问题的意识。为了让学生们敢于提问, 教师就需要积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大胆地提问和进行问题的探究。营造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是需要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如在讲到地理知识的时候, 教师可以问大家:“什么太阳总是东升西落呢?”然后, 教师逗学生们说, “因为太阳不认识南北方向。”

(2) 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 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在教师科学的引导下, 学生们才能够正确地进行问题探究。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有很好的问题情境创设的能力。在教师问题情境创设的情境中, 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 学生们以教师创设的问题为引入点展开问题的探究, 这样就能够不断地提升他们的问题探究意识。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们:你见过蚂蚁搬家吗?蚂蚁搬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蚂蚁参与呢?大家知道蚂蚁是怎样过冬的吗?此类的问题, 能让学生们有很高的情趣进行问题的探究。

(3) 培养学生提问技巧, 让学生善于发问。培养小学生们敢于提问的意识, 这对于小学生们的问题探究意识的培养及时基础又是非常重要的。同时, 教师在培养学生们问题探究意识的过程中, 还应让学生们学会怎样提问, 以便让学生们不仅敢于提问, 而且要善于提问, 能够很好地抓住问题的重点, 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教师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 应该做好示范, 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如何提问。例如在学生们经过探究明白了果实与非果实的区别之后, 教师可以示范性提出问题:“请问, 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香蕉是果实吗?”提出的问题要能够让学生们运用到已经学过的知识, 从而不断地进行巩固和更好地理解。这才是学生们学会更好提问的方式。在不断的示范过程中, 学生们也在不断模仿和学习, 这对于他们更好地提升问题探究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4) 加强实践锻炼, 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决定了人们的认识, 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 教师应该让学生们学会在实践中探究问题, 得出正确的结论。在科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注重学生们动手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 在自己的亲手实践中得到正确的答案, 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深刻而难忘的过程。例如在讲到生物方面的知识或者实验的时候, 要尽量找一些典型的材料或者模型, 让学生们能够亲手触摸到, 或者用眼睛看到, 这对他们的探究意识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教师与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 学生们的科学探究问题意识会不断得到提升。

作文,应从“心”开始 篇2

一、帮助孩子寻找写作素材, 挖掘孩子的“内心”

让作文从“心”开始, 需要我们做教师的自身就具有一颗不同一般的“心”, 这颗“心”是“童心”与“真心”的复合体。教师如果具有“童心”, 看到一株草被风吹得东摇西晃, 就会觉得“草在舞蹈”;看见孩子的红领巾掉了, 就会说是“红领巾也调皮”;发现地上有纸片, 会幽默地说是“纸片在旅行”……所有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平常事, 都变得生动活泼了。如果教师具有“真心”, 就会和孩子们经常谈真心、说真话, 指导孩子们说真心话。不管是中听的“好话”还是刺耳的“坏话”, 教师都不会因为孩子在文中如实地记录了父母与老师的一些真人实事而生气。

从“心”开始后, 孩子们的文章真正呈现出了“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现象。许多孩子都纷纷从身边寻找趣事趣闻:《体育节》抒写了我们班团结拼搏争得第一后的欢快心情;《风筝节》抒写了陈慧斌同学那20分钟的飞跑让我们班的“蓝衣服长尾巴”飞得最高最久的兴奋之情;《桌子也穿新外套》写出了桌子穿上桌套后的惊喜;《新操场》写出了大家面对新操场的高兴表现;《闯祸了》的小作者写出了自己不小心碰倒饮水机后的忏悔……

二、要多和孩子们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在孩子们纷纷用“心”抒写文章后, 教师也要多和孩子们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因为这就像是“下水文”, 孩子们会在细细揣摩中慢慢体会和模仿。

一次外出听课回来后, 看到教室里井然有序, 我马上连夜赶写了一篇《开心》的小文章, 并在第二天晨间谈话时表扬了大家的自觉懂事:

先来猜猜看, 当老师急匆匆地赶回学校, 看到空荡荡的教室, 心情怎样?

……

老师沉默, 老师微笑, 老师聆听。顾名思义, 老师心情——出奇地好!

真的, 看, 蓝桌套全都“消失”了, 那是大家的功劳呀!所有金黄金黄的桌子摆放在教室中, 整整齐齐, 多像排列整齐的士兵。最整齐最特殊的是凳子, 它们齐刷刷地倒放在桌子上, 虽然凳子从来没有一次如此摆放, 但是这么放, 全都一个样, 那么整齐, 那么精神, 那么有创意。

再看看卫生角, 从前可是卫生死角, 不管何时, 如果没有我监督, 卫生角保准是扫把东倒西歪, 垃圾到处都是, 但今天呢?好整齐好干净。

窗子呢?不仅关好了, 还关紧了。这在以前可都是“人去室空”后我的任务呢!

有大家真好!连没有亲眼所见的事都能让人浮想联翩, 胜过亲眼目睹。

总之, 空荡荡的教室让我看到的是大家做事井井有条、齐心协力。谢谢, 你们让我每天都沉浸在快乐中、惊喜中。

此文虽然不是“下笔如有神”, 但却是“真情流露”。我的开心, 给了大家很大的鼓舞, 给了大家很大的鼓励。相信这不仅仅是一次晨谈, 更是一次心灵交流, 一次“下水作文”的指导范文。

与学生沟通应从“心”开始 篇3

当我们付出的爱不被学生理解时,你是否想过,你用心了解过孩子的心吗?

有时,我们总会抱怨:我们为学生付出了那么多,学生却无动于衷,爱得不到回报,真不知他们是怎么想的。有时,我们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进行耐心教育,却还是一如既往地不戴红领巾,上课不注意听讲。有时,我们对抄作业的学生进行严厉批评,虽然我们自认为是一切为了他们,是爱之深、恨之切,但收效不大。我班有一个学生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上课积极发言,按时完成作业,懂事,经常为班级做好事,他一直是我的骄傲,但从这学期开始,却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上课经常溜号,没精打采,有时作业都不完成,发现之后,我曾经对他进行了耐心教导,告诉他,老师是如何信任他,老师相信他是刚开学 ,心还没有 收回来 ,一定要改 正过来 ,但一个星 期之后,他仍然这样,通过与他父母和同学交谈,才知道他假期上过游戏厅,使他上课不能集中精力,知道后,我火冒三丈,不管三七二十一,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当时,他哭得很伤心,待我的火气消了一些后, 他怯怯懦懦地和我说出了原由,原来他在假期去过游戏厅,被他妈妈知道,教育后再也没去过。开学了,他在努力克制自己。他心里很难受,也很着急。当时我的心微微一震:我在批评他时,我真正了解过他的心吗? 于是,我改变了教育方法,和他谈心,谈他的理想,听他对班级管理的见解,又告诉他怎样克服缺点,他都欣然接受了。现在他又像原来那样,是我的骄傲了。所以说,要想让学生了解你的心,只有彼此都了解了,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

有的老师批评教育学生时,往往会说:“你真没良心,老师是怎样对待你的,你又是怎么对待老师的? ”有时,面对你真心的付出,学生不领情,有时甚至顶撞你,完全不顾你的心理感受,有的老师会指责学生不知好歹,继而对其失去信心,也不再对其关心。无可否认,这些老师的心都是好的,他们都是为了学生。其实,真正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如果把你的想法强压给学生,则学生会感到很累,完全按照你的模式做,那么不就像应试教育一样了吗? 我们要用真心换取学生的真心,以心交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你的爱,而不是把你的爱强压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真诚的爱,而不是要回报的爱。

一、选取有利的时机

“打铁看火候 , 穿衣看气候”。教师和学生谈心要讲究时机,且要抓准时机。比如:当学生遭受了突如其来的不幸,痛苦异常,需要他人安慰时;当犯了错误,有了自责,需要他人谅解时;当遇到矛盾,无所适从,需要他人指点时;当学习进步,内心欢愉,需要他人认同时。此时谈心效果往往较好。因而,教师要注意把握好时机,掌握好火候及时谈心,做到情况紧急立即谈,如同学间、甚至和任课老师发生冲突,萌发敌对心理,要放下一切工作赶紧谈,以防止事态扩大、矛盾激化;情绪不稳缓期谈,如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心情激愤,不易听取别人的意见,可边着手查清问题结症,边给学生一定的缓冲时间,等有了缓和气氛再谈;抓住时机主动谈,如学期初、生活遇到困难等,这时教师要主动找学生谈话,指明方向,解除思想顾虑,帮助克服困难,等等。正所谓:“当其时,一语千金;背其时,一文不值。”

二、选取适宜的场合

谈心似乎无所谓场所,室内室外、教室操场,到处都可以交谈。根据心理学分析,环境气氛对人的思想、情感表露有很大影响,轻松、愉快的环境能使学生无拘无束、敞开心扉;而紧张、压抑、严肃的气氛则会使其产生戒备心理,不露真情。因而对不同问题应选择适宜场合谈心,从而收到期望的不同效果。如单独的批评和告诫,使学生感到老师对其的真诚和爱护;大众面前的表扬和奖励,使学生得到鼓舞和激励,更可以激发一个人的自信心; 宿舍里无拘无束的交谈, 产生亲切的感情交流;校园里散步式的漫谈引起彼此感情上的共鸣;办公室里慎重谈话,使学生感到问题的严重;双方促膝推心置腹地谈,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和融合。

三、选取灵活的方法

谈心成功与否,方式方法是否得当亦十分重。因为,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 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谈心效果。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采用不同谈心方法。对稍有进步、表现不错的学生采用激励法,多用肯定的语气、称赞的目光、明快的语言,鼓励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明显错误的学生采用批评法,以温和的语气、诚恳的态度、火热的希望,给予批评帮助,并期盼他成才成器;对心有疙瘩、认识糊涂的学生采用开导法,和风细雨地谈心交心,使其解除心结;对遭受意外挫折的学生采用安慰法,伸出援助之手,用炽热的感情关心他、温暖他,使其解脱苦闷与烦恼;对有事故苗头的学生采用提醒法,明确要注意的问题,以防患于未然,等等。总之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达到理想的谈心效果。教育家陶行知说曾说:“真教育是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灵深处。”所以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倾诉。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倾诉愿望,而且可以明确谈心方向与要点。笔者认为倾听时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宽心、虚心和会心。

课堂改革应从学会敬重开始 篇4

关键词:教学改革,了解认知,敬重课堂

我想从我支教时的一次观课活动说起。

那天早上, 我们来到一所实验小学, 参加当地研培中心组织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怀着一份美好的期待, 我静静地坐在座位上, 等待着精彩的开始……

第一节课执教的是《中彩那天》。这个课堂给我的感觉是老师很努力, 学生很配合。第二节课执教的是《翠鸟》, 我的印象是老师很主动, 学生很听话。两节课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开展小组合作实验, 做出了当地课堂教学模式特点, 为大家以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范例。在课堂所有的环节中, 我最喜欢课前活动中孩子们的“大家唱、大家跳”, 和着美妙的音乐, 做着优美的律动, 一切都是那样可爱。说实在的, 我很喜欢看刚进教室的孩子的样子, 那是他们最本真的天性。然而, 经过老师在课堂上“调教”之后, 他们似乎失去了些许东西。难道, 这就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吗?顿时, 我曾经美好的期待变成了一种说不清的祈祷……

先说说《中彩那天》。本来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父亲面临一个什么样的道德难题”, 学生早就已经弄懂了。但是, 教师还是牵着学生绕了半天, 还让学生分为两大组进行了辩论———“还车”还是“不还车”, 课堂完全游离于文本之外。这样的课堂怎么能高效?李政涛教授说过, 学生已知的不讲。那么, 作为教师, 我们了解孩子已有的知识吗?对学情充分了解过吗?学生能力的提升点在哪里?应该运用什么方法和策略?显然, 这位老师缺乏思考。在后面的环节, 为了让学生练笔, 教师让学生写写父亲在把彩票上的“K”字擦去时的心理、动作、神态。这一点我也是存有歧义的。因为, 在那时的父亲最真的想法是想拥有汽车, 想占有库伯的彩票, 因此他才擦去了“K”字。在这里让学生感受父亲的心理是不合时宜的, 它教的是一种心理的阴暗。怎样把握好读写结合的时机?怎样找准读写结合的点?如果真要写, 完全可以放在父亲给库伯打电话之后, 那时的父亲是怎样的一种释然, 这个写作的点才是充满正能量的。看来, 很多语文老师在琢磨教材上还缺乏精致。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做而做, 有时还不如不做。

《翠鸟》更是让我诧异。首先, 教师出示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 了解翠鸟特点, 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住特特点点进进行行观观察察描描写写的的方方法法, , 以以及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我在想:三年级的学生, 能看懂吗?对于这种目标的表述, 教师完全没经过斟酌, 照搬教参上的内容, 硬生生地甩给学生“自学”。对于怎么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也就是策略问题) 是一片模糊。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孩子能读懂的语言表述呢?很显然, 有的老师缺少“一根筋”, 这根“筋”就是对课堂教学的敬重。我真可怜这个班的孩子, 总有一天, 他们会被“拔”的不行。总有一天, 他们会厌恶我们的语文, 厌恶我们祖国的文字。

还记得这样一句熟悉的口号:简简单单教语文, 完完全全为学生, 扎扎实实求发展。我觉得首要的是“完完全全为学生”。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要给孩子带来什么?我还是那样认为———爱语文, 爱我们的文字。这种情感胜于一切其他的所谓训练。很多朋友都对我提到的英国的《灰姑娘》教学很感兴趣。在那样的课堂里, 看到的是一种人性的美, 是一种温暖的生长。我们首先应该弄明白的是“为什么教”, 而不是“为了教而教”。只有弄清了“为什么教”, 我们才会真正明白教学的意义, 了解教育的真谛。

作文训练应从写日记开始 篇5

写日记在写作训练中的根本作用 (目的) 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受事物的能力, 捕捉写作素材的能力。学生如果有了对客观事物的关注之心, 有了对现实生活产生兴趣的自觉性, 写作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 从而就实现了对写作的热爱。

写日记不受文体、题材的限制, 没有格式和措辞的讲究, 不要求字数的多少, 它追求的只是真实, 即事情的真实, 感情的真实, 思想的真实。

在把写日记当做一种写作训练时, 我们的重点应放在两个方面, 一是让学生关心一切事物, 即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这是我们解决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无话可说”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对视觉、听觉进入的信息都很感兴趣, 哪还有无话可说呢。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 自己的头脑去看待生活, 让学生做一个有思想的人。这是我们解决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流水账”问题。如果我们的学生对视觉、听觉进入的信息能经过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而不是“人云亦云”, 那么学生才会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

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现实生活时, 可以由大家在课堂里把自己得到的信息用叙事的方式说出来, 供大家参考, 然后学生自己选择事件进行写作。教师对学生这一环节的引导可以设计不同的主题, 大家根据主题来说自己的见闻和经历,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下一环节——议论做准备。

我们在引导学生写日记时, 首先要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 即让学生没有任何压力和负担, 也就是说怎样让学生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下写作, 把写作当做游戏———写着玩。“玩”的就是文字和思考, 在玩中显示学生的智慧和能力。让学生进入这一层面是比较困难的, 我们可以用文字游戏完成。如让大家共同来写一篇短文, 具体做法是先让一个学生写一个字, 下一个学生组成词, 再下一个造成句, 接下来一个学生根据上句的意思写下句, 依次下去写成短文, 最后大家共同评说和进行修改。这样的游戏可以经常搞, 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来搞, 用这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在一开始写日记时, 规定学生必须写两段话 (或两句话) , 第一段 (第一句) 写事或写景, 第二段 (第二句) 写自己的感受 (想到的) 。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 侧重二者的结合, 看是不是叙和议脱节, 是不是议的不够准确, 或者牵强, 或无病呻吟。有自己的见解, 有深度, 这样的议论才是我们训练的目的。景和情的结合也是同样的。只是写景比叙事要有些难度, 远近高低的方位顺序, 景物变化的时间顺序, 整体局部的安排, 这些都需要精心构思, 我们在写日记训练的时候, 不必要求, 应重视引导, 教他们如何去观察, 而不是去讲解知识。

学生的日记写出来之后, 在征得本人同意之后, 可以在班级里进行交流。教师先选出若干篇具有特点的 (即符合训练要求) 日记供学生们欣赏和评点, 然后由作者本人发表意见, 谈自己的体会。这个过程是对作者本人的一次提高, 也是对全体学生进行的一次具有有效操作意义的引导。选择的日记应该有一个大体的计划和分类, 即有侧重点, 如一周或两周以真情实感为主要引导目标, 待目标完成后再进行第二个目标:议的准确 (议论的深刻、议论的有独特见解) 。如此逐一设立目标, 不断提高学生写日记的水平。

在日记的欣赏和评点中, 教师还要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对那些优秀作品装帧成册, 成为写作成长“日记”, 激励学生用心写出更好的日记

总之, 在写日记训练中, 轻要求, 重引导。一旦向学生提了写作要求, 学生在心理上就会有负担, 也会限制学生个性写作的发展, 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植, 很容易形成学生写的东西千篇一律。做好日记写作训练的一系列工作, 使常规的作文写作基础更加扎实。

摘要:本文论述了把写日记当做作文训练的重要性, 并指出了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去实现通过写日记达到作文训练的目的。

作文指导应从“心”开始 篇6

这里的“为什么写”指的是写作的目的, 也就是学生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即学生的“心灵”。笔者认为, 作文指导首先应从“心”开始, 也就是说作文指导应从激发引导学生的思想情感出发。

一、新课程呼唤作文指导应从“心”开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就是习作, 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交流”, 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教师必须转变作文教学的观念, 作文教学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样重要, “不应该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作文应是心灵的释放, 情感的寄托。我们经常讲:“文如其人”、“文以载道”, 意思就是说写文章要表达一个人的思想。一篇文章水平的高低, 首先取决于作者的认识水平和思想水平高低。郭沫若说:“文章要写得准确、鲜明、生动, 首先要看写文章的人思想、立场、作风怎样。……这是基本问题。”由此可见, 思想情感是文章的灵魂, 是文章的“根”。当我们对写作技巧孜孜以求, 而忽视思想情感的激发与引导时, 作文的“根”被砍断了。

因此说, 作文不仅是技术层面的, 更是思想情感层面的。例如, 一个对父母没有感恩之心的孩子, 写《我的父亲》这样的文章, 能写好吗?一个不热爱集体的学生, 让他写《我们的班集体》这篇作文时, 心里是空虚的, 即使写出作文来也缺乏真实性、生动性, 文章定然是干巴巴的, 枯燥无味。

从许多孩子的作文中, 我们几乎感受不到孩子的灵性与活力, 体会不到少年儿童特有的稚气与眼光, 看不到敏感的情思和丰富的想象力, 读不到鲜活灵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作文中没有孩子, 没有灵魂, 没有个性和个体, 有的是千人一面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有的是急功近利和文字游戏。要改变这种状况, 作文指导必须从“心”开始。

二、解决“无米之炊”, 必须从“心”开始

许多学生都认为, 现在的生活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与社会接触少, 缺少丰富多彩的生活, 哪有东西可写, 这似乎成了写不好作文的一个通用理由。甚至有一些教师也是这么认为, 其实不然。曾经有人说过:“活着就有生活———有生活就有素材。”

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罗丹的话告诉我们, 造成学生写作陷入“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 并不是生活不丰富精彩, 而是不具有发现美的能力。笔者认为, 所谓“发现美的能力”主要是指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丰富的情感, 即人的“心灵”, 一个思想认识水平低, 情感贫乏的人, 是不可能发现生活的美。一个思想认识水平低, 情感贫乏的人对生活是麻木的, 哪怕再美的事物, 再有价值的事物, 就在眼前出现或发生, 也会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那又何谈去自觉观察呢?何谈有话可写呢?

例如:笔者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 他的妈妈为了他的健康成长, 无论是生活, 还是学习上都倾注了所有的爱。这位学生刚上三年级时英语老学不会, 语音总读不标准, 为了孩子尽快学好英语, 这位母亲竟会频频登门拜访孩子的老师, 自已先学会, 而后回去再耐心地教自已的孩子。多么令人钦佩的母亲啊!可这位学生在四年级拿起笔写《我的妈妈》时, 竟然无话可写。这位学生认为, 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此感人至深的母爱, 都会熟视无睹, 难道仅仅是生活不丰富的问题吗?当然不是!如果一个人不善发现美, 不知感恩, 思想认识水平低, 生活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会被“理所当然”掉。

因此说, 只有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才能解决学生“无米之炊”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丰富的情感, 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发现写作材料。笔者曾教过一位学生, 她天天记日记, 有时一天还写两三篇, 每篇日记都写得很生动, 很感人, 而她的生活与别的同学并无多大区别, 原因她是个很有思想, 情感丰富的学生。

三、如何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丰富学生的情感

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丰富学生情感的训练, 可从多方面的指导下功夫, 如从阅读中指点;从观察中指点;从学生辩论中指点;从突发事件中指点;从影视新闻中指点等等。下面仅从四个方面谈谈笔者的做法。

一是利用多媒体强化训练。截取影视或现实生活视频的某个片段, 反复播放, 让学生观察。这些片段基本上都是学生在学校、在家里、在街上经常看到的, 但其中闪烁着可贵的品质, 或蕴含着引人深思的道理、问题。看第一遍时, 大多学生没什么感受, 因为都是些司空见惯的事, 但经老师点拨引导后, 学生都有了新的体验和感想。强化训练一段时间后, 学生就能从平平常常的生活中, 明白什么是美好品质, 什么是做人做事的道理。例如:前年学校因上下楼拥挤问题, 在教学楼东侧施工抢建一把新楼梯, 为了不影响学生学习、活动, 工人们利用中午和傍晚时间加班加点浇注水泥, 学生在校期间, 工地总是收拾得齐整, 工人们见到路过工地的小朋友总是微笑着提醒“走路要小心”。新楼梯提前近一个月竣工了, 学生上下楼梯方便多了。学生每天都见到那些汗流浃背的建筑工人, 却没有一位学生留意他们。我用摄像机拍下一段工人收拾工地、提醒学生的视频, 让学生观察, 学生开始觉得很平常, 没有任何感想, 后来在我的引导下, 感受到了那些建筑工人身上闪耀着的美好品质。

利用多媒体进行强化训练后, 学生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有了更多的感悟, 体会到了生活中各种形式的美, 明白了许多道理, 为学生在平平常常的生活发掘写作材料奠定了基础, 切实感受到了“生活处处是作文”。

二是结合生活实际、时事等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如针对小学生不懂什么是尊重他人的现状, 在班内开展“这就是尊重他人”“尊重他人从我做起”等活动;秋天来了, 设计“秋天颂”的活动;北京奥运开始了, 开展“XXX, 我为你骄傲”演讲会。活动后才让学生动笔, 这样先让学生“心动”, 再让学生“笔动”, 学生不但有内容可写, 而且有情可抒。难道这样还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各方面的思想素养吗?

三是在创造性想像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诗人看到月缺花残, 会黯然泪下, 看到绿叶颤动, 能感受生命的跃动, 在他们的眼中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气的, 因为诗人的情感是丰富而敏感的。学生若情感匮乏, 就会对身边的事物反应迟钝, 描景状物就会呆板干巴, 毫无意趣。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是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效手段。

学生在生活中的独特体验, 不只可以用写实的方法进行表达, 也可以用想像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真切独特的感受与体验。在体验的驱动下, 想像一旦张开了情感的翅膀, 特定情境中的死物也会“活”起来。例如, 学生高兴时, 我让学生倾听春雨声, 发挥想象, 有的学生说:“那是妈妈在床前轻轻诉说着一个遥远迷人的故事”, 有的说:“那是无数的小手轻轻抚摸着小草, 小树, 希望它们快快长大”学生难过时, 再让学生倾听春雨声, 有的说:“那是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墙角哭泣。”

通过创造性想象训练, 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 情感世界更加丰富了, 在平常的生活中, 感受到了生活的多姿多彩, 写起作文来, 自然就情趣盎然。

四是正面引导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体验。

讲情感真实, 更要讲思想的正确性。班上有一位学生, 因为老师误会她上课玩玩具, 无意间把她心爱的生日礼物———一块手表摔坏了。她在文中写到“我伤心死了, 我恨死老师了, 我一辈子都不会原谅她。”毋容置疑, 这种情感是真实的, 但出现了偏差, 应及时予以疏导。我们知道, 只有认识正确, 情感才是健康的、积极的;认识得深, 情感才是炽热的、深厚的。可是,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受年龄、性格、家庭环境、阅历等的影响, 致使他们的情感往往带有一定的冲动性、盲目性。因此, 我们必须把好学生写作激情的正确导向, 指导他们准确深入地认识生活、理解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作文教学的创新田园里, “心”才是源头活水, 只有从“心”开始, 才能换来作文课的“新”, 换来作文的“新”, 才能在作文课中培育出一个个新鲜活泼的生命来。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交流”, 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作文教学指导不能只注重“写什么”和“怎样写”, 更应重视“为什么写”, 在作文教学指导中应努力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丰富学生的情感。

关键词:作文指导,提升思想认识水平,丰富情感

参考文献

[1]徐家良.生活中的作文[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2]毕建华.多媒体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2012 (14)

数学教学应从了解学生开始 篇7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他们的发展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备课时要格外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如在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前, 我通过调查问卷发现有57.1%的学生想了解百分数的意义, 58.9%的学生想了解百分数的作用.因此, 在完成教材中确立的百分数意义概念这个教学重点之外, 我增加了一个新的教学重点, 即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百分数存在的价值.这样, 就可以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

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 已经有不少学生掌握了计算法则.面对这样的情况, 可以了解有多少学生掌握了这一法则, 他们的思维水平如何.我对还没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前测:你能想办法计算出32×12等于多少?有68.75%的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分析他们采用的方法, 进而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 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采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说明这个学生可能已经提前学习;采用累加这种非常基础的方法计算说明这个学生对于乘法概念的本质有所把握;而采用转化成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方法计算的学生, 说明他会学习.通过实际操练, 笔者有这样的感叹:计算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法则、理解算理外, 还能让他们获得模型的支撑及转化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图表的意识.

三、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

调研学生的思维状况, 主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如何, 已有经验如何, 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结合点在哪儿, 思维基础如何.在教学“圆的面积”时, 为了了解学生对圆面积公式的认知情况, 一位教师作了前测调研:你认为圆面积公式可以怎样推导?有近50%的学生对圆的面积已经产生了兴趣并根据自己的思考有了一些困惑.有40%以上的学生对于圆面积求解的方法有了自己的思考.想法和教材相同的学生只占全班的11.1%.其中的一种方法为学生后面学习高等数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这些方法虽然在教材上不曾出现, 但它们的意义是深远的.学生在圆面积公式的探索中, 不仅思路开阔了, 而且掌握了新的思考方式.

四、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研究其学习的障碍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进行“厘米的认识”的教学时曾出现了以下两个问题:问题1:测量时, 把被测物体的左端与0刻度线对齐, 被测量物体的右端对准10, 从0到10共有11个数, 所以被测物体的长度是11厘米.问题2:测量时, 把被测物体的左端和1对齐, 被测量物体的右端对着11, 所以被测物体的长度是11厘米.出现这两个问题与学生多年来的计数方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们在计数时总是从“1”开始, 而不是从“0”开始, 所以学生在测量时认为被测物体的左端应该和1对齐.结合前测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不难得出:对厘米的认识不等于对尺子的认识, 学生需要建立1厘米的深刻表象.

在教学过程中对厘米的认识的具体环节如下: (1) 建立1厘米的表象 (每组有若干根) . (2) 建立若干厘米的表象. (3) 测量照片的长边, 体会测量的标准一致了, 但小棒容易滚动. (4) 测量数学书的长边, 体会小棒不滚动了, 但不容易看出结果.

这样学生不仅对厘米有了深刻的认识, 而且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上一篇:激趣写作下一篇:三门江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