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养阴、活血安神法

2024-05-01

益气养阴、活血安神法(精选九篇)

益气养阴、活血安神法 篇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多种形式,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1]。由于冠状动脉狭窄、阻塞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心脏异位起搏点发出过早搏动,此为冠心病型早搏的发生机制,其典型特点为同时出现心慌、乏力、胸闷、胸痛等症状,常为活动后诱发,心电图显示ST-T改变并发室性或房性早搏[2]。

林慧娟教授认为心主血脉,藏神明,心系病证论治要注意滋阴补血与活血通络法并进,使心脉之源充足而不凝滞,另佐以少量安神定志之品,则心脉康而神安,故总结了以“益气养阴、活血安神”之法治疗冠心病型早搏的临床经验,疗效显著。

1 历代医家关于心悸病的认识

《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名,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素问·痹论》亦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心悸的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并以炙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

2 病因病机、主症、治则治法及方药

病因病机:林教授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心为十二官之主,主血脉,藏神明。心气心阳主要推动血液运行、心阴心血则可濡养心神。心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证为气血阴阳亏损,实证为痰饮火瘀等阻滞。正虚则无力推动血行,血脉不畅,心神不宁,则为心悸、胸痛。如《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所言:“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怔忡之所端也”。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实证日久,病邪伤正,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也可因虚致实,兼见实证表现。可见心气虚、阴血虚、心脉不畅、血行瘀滞互为因果,可因虚致实,又可因实致虚,虚中夹实。

主症:心悸,乏力,胸痛、胸闷,活动后诱发或加重,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结代。治则:益气养阴、活血安神。方药:黄芪、人参、麦冬、五味子、川芎、赤芍、当归、生蒲黄、三七粉、元胡、炒枣仁、柏子仁、紫石英等。随症加减:痰浊加瓜蒌、半夏、前胡;痰热加瓜蒌、黄连、半夏;胸阳不振加瓜蒌、桂枝;早搏加甘松、郁金、半夏、黄连、青蒿、苦参;血压高加钩藤、天麻。

3 益气养阴、活血安神法组方依据

黄芪、人参、麦冬、五味子取“黄芪生脉散”之意,黄芪、人参补气生津,麦冬养阴清热,五味子生津止渴,四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气复津生,则心之血脉有所生。

生地、当归、赤芍、川芎取“四物汤”之意,生地滋阴,配伍补血活血之良药当归,佐养血益阴之白芍,加以川芎活血理气,共奏补血活血之功,并使补而不滞,心脉得养,心神得宁。

心主血脉、藏神明,临床在治疗心系病证时,加用三七、蒲黄、丹参、元胡、海风藤等理气活血、化瘀止痛,则虚中之实得以温通,心脉通畅,随即胸痛安、心悸平。少佐酸枣仁、柏子仁、紫石英等养血安神、镇静敛神,心脉自然安康。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芎、丹参、三七、海风藤等物具有活血通脉、扩冠的作用。人参、麦冬、五味子、三七、当归等既能补虚又能减慢心率。黄连、半夏、瓜蒌、青蒿、羌活、钩藤、酸枣仁、元胡、甘松等既能泄实又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临床上均可相应加减应用。

4 典型病例

病人,女,76岁,于2014年3月18日因发作性心慌,伴胸痛不适、乏力5年余来院就诊,冬季及活动后发作频繁,每次心慌、胸痛发作时,服用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胸痛不适可缓解,但心慌、乏力等症状无明显改善。查体:舌暗苔薄白,脉结代。血压140/74mm Hg,心率88次/min,律不齐。心电图示:室性早搏,ST-T改变。西医诊断:室性早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诊断:心悸(气阴亏虚,心血瘀阻证),胸痹心痛。治则:益气养阴、活血安神兼以宽胸化痰。方药:黄芪、天冬、五味子、瓜蒌、半夏、黄连、当归、生地、川芎、赤芍、柏子仁、炒枣仁、元胡、郁金、甘松、三七粉。服药7剂后心慌症状明显减轻,14剂后心慌发作次数减少,复诊时无早搏,继服维持疗效。

5 小结

林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益气养阴、活血安神法治疗冠心病型早搏,为胸痹心痛与心悸的治疗开拓了新思路,并将心系疾病的中医诊疗思路得以完善,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供宝贵经验。

摘要:早搏属于中医心悸范畴,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病范畴。临床上,两者常相伴发生,互为影响。冠心病型早搏即发生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基础上的过早搏动。林慧娟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了益气养阴、活血安神法治疗冠心病型早搏。本研究就林慧娟教授治疗冠心病型早搏的中医治则治法经验作一总结。

关键词:早搏,心悸病,冠心病,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型早搏,益气养阴、活血安神法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272.

益气养阴、活血安神法 篇2

【关键词】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 糖尿病肾病 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83-0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均来自我院糖尿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治疗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30-70岁,病程1-20年;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28-68岁,病程2-18年。两组病例均衡性检验,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诊断标准

符合2011年WHO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标准及糖尿病分期标准,排除急性肾炎、尿路感染、结石、心衰、发热及近期使用影响肾功能药物的患者。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学会消渴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消渴病分型辨证标准,为气阴两虚,气滞血瘀型等。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接受糖尿病相关知识教育、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同时根据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小时血糖合理使用降糖药物。 合并高血压者使用洛汀新(10-20mg)每天一次,口服。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中药治疗。基本方:黄芪30g 党参15g 生地15g 枸杞子15g 泽泻15g 益母草30g 山药20g 丹参30g 牛膝20g 当归15g 山芋15g, 阴虚内热者加知母10g 黄柏10g ;兼湿热便结者加大黄5—10g 麻子仁10g;兼水湿者加茯苓15g 白茅根15g 。每日一剂,水煎服,分两次,治疗4周为1疗程,1疗程后評定疗效。有效者继服中药,3月后再进行随访总结。

3 观察指标

3.1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观察中医症状, 监测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24h尿蛋白,血清肌酐、肾小球滤过率、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并进行生存质量评估;安全性指标包括:血、尿、大便常规及肝功能、心电图检查等。并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症候的积分方法,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的变化。

3.2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有t检验,计数资料用X2J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1组临床疗效比较

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32.61%、89.13%,对照组分别为15.0%、70.0%,2组显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2 2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2组治疗后(除对照组TG外)各项指标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明显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后2组症状积分、UAER、尿蛋白、TG、TC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结合西药常规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优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

4.3 3组3月后随访结果

治疗组随访60例,病情均稳定,自觉症状不明显,42例达到显效标准,另18例TG、TC均较1疗程时有所改善。对照组随访50例,29例病情稳定,17例无自觉症状,4例有不同程度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5 讨论

由于糖尿病肾病病因及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所以对于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特别是在阻止其转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方面仍无突破,因而早期的防治仍是减缓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西药在治疗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良反应。中医论治是糖尿病肾病的有效防治手段。在防治糖尿病肾病的领域为人所关注,尤其是在防治早期糖尿病肾病方面的良好疗效及其降低不良反应的优势,使之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干预手段。运用中医益气养阴,活血通络药物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观察,攻补兼施,标本兼治。组方以黄芪、党参、生地、麦冬、枸杞子益气补虚、养阴生津增液;山药、山芋补脾益肾;当归、生地、牛膝、益母草活血祛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现代研究表明:黄芪能降低血脂和血小板粘附率,减少血栓形成,能促进血液流动,增加肾血流量,改善因高凝状态所致的肾小球损害,促进肾功能恢复。生地、丹参、麦冬、枸杞子等有降糖、降脂、降低血粘度,扩张血管,改善肾微循环,保护肾功能的作用。本研究表明,中医药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能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及UAER,疗效优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该方法疗效确切,服药过程中对患者无副作用,中医药合治疗方案对防治早期和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有积极的临床效应,且安全性良好,经济方便,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宝进, 张惠娟.辩证论治糖尿病肾病[J].四川中医,2010,20,(7)203

[2] 宋红年 朱建.活血通脉法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5(7):

[3] 陈丽,李慧明.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J].新中医杂志,2012,6,304.

作者简介:

益气养阴、活血安神法 篇3

冠心病、高血压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早期基本证型多为气阴两虚, “瘀血”贯穿于慢性心力衰竭病理过程始终[1], 为发病之标。益气养阴活血是治疗早期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

本文从现代研究角度简述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早期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机制, 以期对该病的中医诊治有所帮助。

1 慢性心力衰竭早期之病机

心为人一身之大主, 各种原发病直接或间接损伤心体 (阴) , 进而影响心用 (气) 即心主血的功能, 慢性心力衰竭发病初始阶段多为阴虚、气虚, 进而气阴两虚。此期患者出现气短、疲倦乏力、胸闷 (痛) 、心悸、烦躁不安、自汗、盗汗、口干等症状。气虚则气短不足以息、疲倦乏力;气虚不能推动血行则胸闷、胸痛;气虚不能固摄则自汗。气虚心失所养, 阴虚则热, 热扰心神, 故心悸;阴虚则盗汗、口干。舌红、苔少, 脉细数弱皆为气阴两虚之象。

2 慢性心力衰竭早期之治法

法随证出, 方随法立, 根据慢性心力衰竭早期基本病机为气阴两虚兼有血瘀, 确立其基本治法为益气养阴活血法。

3 益气养阴活血常用药物药理机制

3.1 人参

人参皂甙可增加心肌收缩力, 减慢心率, 增加心输出量及冠脉流量, 在心力衰竭时, 这一作用更为明显。人参抑制心肌细胞膜上Na+-K+-ATP酶活性, 使细胞内Na+增加, 从而促进Na+、Ca2+交换, 使Ca2+内流增加而加强心肌收缩力。药理学研究表明, 人参抗缺氧和保护心肌作用非常明显, 静脉注射人参皂苷可以保护因缺血后再灌流而引起损伤的心肌, 明显提高心脏工作耐力, 加速心力恢复, 抗心肌疲劳等[2,3]。人参可以改善心肌代谢及能源储备, 并能通过抗氧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保护心肌细胞[4]。

3.2 黄芪

黄芪能明显扩张冠状动脉, 改善心肌微循环, 增加冠脉血流量和心肌营养血量[5], 可稳定心肌细胞膜, 减轻心肌细胞的损伤[6]。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 减轻氧自由基所造成的心肌损伤[7,8]。黄芪提取物主要成分黄芪皂甲、α-酪氨酸能改善心功能, 保护心肌细胞, 抗氧自由基损害及降低血黏度, 抑制血小板聚集。黄芪皂甙可通过Na+-K+-ATP酶实现强心作用, 改善心功能状态[9]。黄芪对AngⅡ受体有阻滞作用, 可逆转左室重构[10]。

3.3 麦冬

麦冬含有多种沿阶草甾体皂甙、β-谷甾醇、氨基酸等, 有扩张外周血管作用;麦冬注射液能明显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麦冬具有改善心肌收缩力和心肌泵功能, 对心肌有保护作用, 使已显著受损的心肌细胞获得修复, 减少心肌细胞坏死。另外有抗缺氧、清除自由基等作用[2]。麦冬含有黄酮、维生素A、Cu、Fe、Zn等多种抗氧化物质, 直接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 也可通过提高细胞抗氧化酶活性抑制自由基, 降低过氧化脂质, 增强机体本身抗氧化系统的功能[11]。

3.4 五味子

五味子有β1受体阻滞作用, 通过阻断心肌细胞β1受体, 使心肌收缩力减弱, 心率减慢。还有提高心肌细胞内RNA和心肌细胞代谢酶活性, 加强和调节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 改善心肌的营养功能。有抗氧自由基作用[12]。

3.5 野葛根

野葛根的主要有效成分是葛根素、葛根总黄酮。野葛根能扩张冠脉血管, 增加冠脉流量;有广泛的β受体阻滞作用, 对β1受体的作用强于β2受体, 可降低血浆儿茶酚胺[13];葛根素能延缓体内神经激素的激活, 尤其是过度亢进的交感神经的兴奋, 有明显减慢心律作用, 降低心肌氧耗[14]。葛根素对AngⅡ受体有阻滞作用, 能逆转左室重构[10]。葛根素能调整心肌顺应性, 有抗氧化活性。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增加心搏量同时, 不增加心率和心肌耗氧量, 可减轻心肌压力负荷, 改善心功能[13]。

3.6 丹参

丹参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缺血和心肌功能, 能调整心律, 能扩张外周血管, 改善微循环, 抗凝、促进纤溶, 抑制血小板聚集, 抑制血栓形成;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丹参还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脂质氧化作用, 并且浓度依赖性减轻过氧化氢对内皮前体细胞的应急损伤[2]。丹参对AngⅡ受体有阻滞作用, 可逆转左室重构[10]。

4 总 结

现代研究表明, 常用益气养阴活血药物可通过调节Na+-K+-ATP酶活性;扩张冠状动脉、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黏度、抗凝、促进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抗缺氧、抗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稳定心肌细胞膜;以及AngⅡ受体有阻滞作用、β1受体阻滞作用, 延缓体内神经激素的激活, 逆转左室重构。从而起到改善心功能的作用。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在治疗心力衰竭的理念上与西医学不谋而合。

益气养阴、活血安神法 篇4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滋补肝肾

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9-0023-02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脑血管因素而致脑实质损害,进而所产生以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具有以下至少三项精神活动受损,语言、记忆、视空间技能、情感、人格及其他认知功能(如计算力、抽象判断力等)[1]。本病属于中医“呆病”、“健忘”、“痴呆”等范畴,认为病位在脑,其本在肾,涉及肝肾心脾,多发于中风之后;病性为本虚标实,治疗应补虚、化痰、祛瘀并用。在临床上笔者以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VD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将其机制探讨如下。

1病机分析

1.1肝肾不足,气血两虚是根本血管性痴呆病位在脑,脑为元神之府,具有统帅精神和全身机能活动的作用。《灵枢·海论》曰:“脑为髄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说明脑活动的正常发挥以脑髓为物质基础。《灵枢·脉经》“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肾生骨髓”。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而通于脑,肾精上聚于脑而为脑髓,说明肾中精气是脑的重要物质基础,肾精充足则脑髓充盈,脑活动方得以正常发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肾生骨髓,髓生肝”,肾藏精,肝藏血,精聚为髓,精髓化生为血,故肝肾同源。肝肾不足,则精血匮乏,髓海失养,脉络空虚则出现痴呆善忘,神志异常,可见肝肾不足,导致髓海失充是影响智能的重要因素[2]。故肝肾不足,气血两虚是本病的根本病机。

1.2痰瘀互结为标血管性痴呆乃本虚标实之证,“标实”即指“痰”和“瘀”。自古便有因痰、瘀致呆的理论,如《素问·调经论》曰:“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血证论》云:“有痰沉留于心包,壅塞心窍,以致精神恍惚凡事多不记忆者”,亦有“心有瘀血,亦令健忘,血在上则浊蔽而不明矣”之说。现代医家也有因瘀致呆、因痰致呆的理论,颜德馨根据“脑髓纯者灵,杂者钝”之说,认为清灵之府因癖不能与脏气相接,脑失其养,遂致此病;张觉人、巫绍中认为本病多因痰而起。痰挟风火而上,迷蒙元神则痴呆[3]。痰浊与瘀血兼夹互结是本病主要病理环节,“瘀”和“痰”贯穿疾病始终,以瘀为主,瘀阻塞脑络,闭塞清窍,神机受损,进而引发痴呆。

总之,“痰”、“瘀”的形成由“虚”而生,进而互结。肾为“先天之本,元阳之根”,肾亏阳虚,推动乏力,血聚而为瘀。肾气亏虚,气化无力,水液不得正常蒸化,变生痰饮。脑为髓海,髓虚脑空,浊邪乘虚而入,气机阻遏终致痰瘀交阻于脑。血虚则脉络不充,血行不畅,涩而为瘀。病程漫长,久病入络,也可导致痰瘀阻络。痰瘀相关,痰可致瘀,瘀可致痰。痰饮积久,阻碍气机升降,气血运行不畅,则成瘀血;瘀积日久,津液不行,聚而为痰。

2益气活血通络法与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发病以肾精亏虚为基础,痰瘀互结,阻滞脉络,酿生浊毒,败坏脑络脑髓,为本病发生发展重要环节,基本病机为脑髓不足,神机失用。经过历代医家的探索总结,笔者可认为血管性痴呆,其根本在“虚”,其标或为“痰”,或为“瘀”,或为“痰瘀互结”,发病缓,病程长,虚实夹杂,迁延难愈。故治疗当以补肾益气为本,配合活血祛瘀,化痰通络治其标,方能标本兼治。如陈士铎《辨证录》言“不去填肾中之精,则血虽骤生,而乃长涸,但能救一时之善忘,而不能冀长年之不忘也”;陈士铎《石室秘录》曰“治呆无奇法,治痰即治呆”;孙思邈《千金翼方》有云“下焦虚寒损,腹中瘀血,令人善忘”[4]。今之医家亦着手于补肾益气,化痰祛瘀的大法治疗本病。韩桂华等采用涤痰化瘀,填精益髄法对3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疗效显著[5]。张利平采取祛瘀化痰开窍,补肾健脑之法治疗血管性痴呆35例,在综合疗效、MMSE及 HDS评分方面有显著优势[6]。周氏自制启智胶囊(党参、黄芪、白术、何首乌、熟地、枸杞子、肉苁蓉、核桃仁、石菖蒲、远志、天南星、全蝎、水蛭、川芎、灵磁石等)治疗本病80例,总有效率93.75%[7]。

由此可见,虚实夹杂是血管性痴呆的病理特征,补肾与祛邪二者兼顾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思路,通过益气活血通络法补虚、化痰、祛瘀并用,从而使痰瘀化消则窍开络畅,脑髓得养,神安智生。

3典型病例

刘某,男,72岁,家住河北唐山,因患者头晕、反应迟缓1年多,近日逐渐加重,于2011年5月13日来诊。家属代诉:患者1999年检查为脑动脉硬化、供血不足,自2004年上半年开始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明显下降、时常丢三落四、自私、固执、反应迟钝、走路不稳、不知大小便、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既往无特殊病史。检查:T36.6℃、R20次/min、P85次/min、BP160/100 mmHg;神志清、表情呆滞、目光无神、流涎、语言不利、说话颠三倒四、反应迟钝、步态蹒跚、记忆力及理解能力差、判断及定向能力明显减退,时有幻听,幻觉、答非所问、头颅五官端正、心律齐、两肺呼吸音稍粗糙、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四肢欠温、神经反射无异常,舌质暗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头颅CT检查: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脑萎缩。常规检查:血:RBC:4.32×1012/L、HB:144 g/L、WBC:14.7×109/L。血脂:TG:1.70mol/L、CE:2.2 g/L、HDL-C:0.35 mmol/ L、LDL-C:3.25mmol/ L。西医诊断:(1)血管性痴呆;(2)脑梗死,中医诊断:呆证(痰瘀阻络,髓窍失养)。治疗:应用益气活血通络法,组方:黄芪30 g,鹿角胶30 g,熟地15 g,制首乌15 g,枸杞30 g,远志30 g,山药30 g,当归15 g,地龙10 g,红花10 g,酸枣仁30 g,川芎12 g,丹参12 g,菖蒲20 g,益智仁30 g,水煎服,每日早晚各1次,15 d为1个疗程。辅以针刺等理疗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原有走路不稳、语言不利、流涎、失眠、记忆力减退、丢三落四等症状明显好转,嘱患者再服用2个疗程,三诊患者走路平稳,双腿有力,定向力明显恢复,知道大小便,生活基本上能自理,续服2个疗程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患者各方面疗效明显。

4小结

血管性痴呆多继发于中风等脑血管疾病,病情复杂,临床表现变化多样,病程长,呈渐进性,同时易夹杂其他病症。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久病气血两虚,肝肾不足为主,标实则为痰浊内生,瘀阻脑窍,神机记忆受损。虚、痰、瘀互结阻络贯穿疾病始终;基本病机为脑髓不足,神机失用。肝肾不足,气血两虚为本病发生的基础;痰瘀互结,阻滞脉络,酿生浊毒,败坏脑络脑髓,为本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治疗当从其根本着手,兼顾标证,补肾益气为主,配合活血祛瘀,化痰通络,方能标本兼治共奏其功。本病病程较长,以辨证论治为主早期综合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疾病的发展。在中医日益发展的将来,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治疗必将取得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李涛,田桂杰,韩景献.血管性痴呆的中西医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西医结合心脑管血病杂志.2008,6(3):333-336.

[2]蔡春华.加味左归丸治疗肝肾阴虚型老年性痴呆31例[J].江苏中医,1994,15(11):9-10.

[3]周霞.健忘证防治方药的中医文献研究[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2002.

[4]关东升.益肾化浊、祛瘀逐痰法论治血管性痴呆[J].中医研究,2013,26(8):6-8.

[5]韩桂华,常明华.涤痰化瘀填精益補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45.

[6]张利平.通窍健脑汤治疗血管性痴呆 35例[J].中医研究,2009,22(4):23-24.

[7]周端求,周广青,杨铮铮,等.启智胶囊治疗老年痴呆80例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3,21(2):239.

益气养阴、活血安神法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消渴痹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符合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 同时排除其它严重并发症和严重疾病者。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患者男23例, 女17例, 年龄48~72岁, 平均年龄 (60.2±4.3) 岁, 糖尿病病程为 (10.5±4.8) 年, DPN病程为 (15.8±10.2) 个月;观察组男25例, 女15例者, 平均年龄 (58.5岁±5.6) 岁, 糖尿病病程为 (11.3±4.2) 年, DPN病程为 (14.6±11.7) 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特征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80例患者均采用基础治疗方式进行治疗, 基础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运动、饮食治疗和糖尿病教育工作, 同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和血糖水平选择注射胰岛素方式或口服降糖药方式进行治疗, 必须要严格控制患者的血脂和血压, 并在治疗前后密切观察患者的上述指标, 如果指标发生变化要及时进行用药调整。

1.2.1 对照组

患者给予口服弥可保方式治疗, 弥可保又称甲钻胺片 (日本卫材株式会社生产, 由卫材 (中国) 药业有限公司进行分装[2]) , 每次口服500μg, 每日3次, 3个月为1个疗程。

1.2.2 观察组

患者给予口服益气养阴活血药剂方式治疗, 药方主要成分包括鸡血藤、黄芪、水蛙、地龙、生地、桂枝、葛根等。上述药材清洗干净, 干燥处理后磨碎成细粉状, 粉末过筛混合均匀, 干燥后制作成水丸形态。该药剂由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制剂室生产。每次服用40粒 (相当于5.5g/次) , 每日3次, 3个月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一般指标主要包括呼吸、血压、脉搏、心率、体重、尿常规、血常规, 肝功能、肾功能、消化系统状况、心电图、泌尿系统彩超、胸片等方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体征和病理特征, 并认真填写临床观察检测项目。同时检测患者血糖含量、血脂含量、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 观察患者的肌电图变化。

1.4 疗效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参考2002年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 (糖尿病) 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相关疗效标准, 疗效分为有效、显效、无效三个等级。

1.5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来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实验数据采用正态检验与方差齐性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经治疗,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浓度比较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含量 (FPG) 、餐后2h血糖含量 (2hPG) 、糖化血红蛋白含量 (HbA1C) 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含量、餐后2h血糖含量、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效果明显,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s, m/s)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消渴证发病初期患者体内含有热气, 且长期出现燥热症状, 易导致气阴两虚证。若气血两虚状况持续时间较长, 会造成患者血液凝滞, 引起血流不通畅;同时气虚易导致患者全身无力、血液循环缓慢, 长此以往将引起血流阻碍现象, 患者进而出现麻木症状, 且不能进行视听言动, 气血不通畅会造成全身疼痛, 最终导致消渴病痹证。采用辛温通阳方法可有效治疗消渴病痹证。

中药益气养阴活血主要成分包括鸡血藤、黄芪、水蛭、地龙、生地、桂枝、葛根等。药方中黄芪味甘、性温, 有益于脾肺经络通畅, 促进气血流通, 可补充患者体内阳气。黄芪与桂枝混合使用, 可促进气血通畅, 提高脾肺经络流通。《本草纲目》[4]中记载:“黄耆既补三焦, 实卫气, 与桂同功, 特比桂甘平, 不辛热为异耳。但桂则通血脉, 能破血而实卫气, 耆则益气也。又黄芪与人参、甘草三味, 为除燥热、肌热之圣药。脾胃一虚, 肺气先绝, 必用黄芪温分肉、益皮毛、实腠理, 不令汗出, 以益元气而补三焦。”消渴病痹证患者病理特征较为复杂, 治疗应先采取调理气血措施。药方中生地味苦, 呈黄色, 性微寒, 具有滋阴清热的功效, 有利于患者补血。生地与葛根配合使用, 可起到滋阴生津的作用。大量中医文献表明, 生地可滋阴清热, 还可补血养血, 有助于消渴病痹证患者的临床治疗。《本草考汇》[5]中记载:“地黄, 《本经》主治, 首举伤中, 逐血痹, 即继填骨髓, 长肌肉, 续绝筋。夫痹者, 闭而不通也, 随其血之不通而为病, 如在目则赤, 在齿则痛, 在肉里则痈肿, 在心则昏烦, 在肺则咳血, 壅遏而为身热, 枯耗而为燥涩痿软, 泛滥而为吐衄崩漏。血痹颇广, 当各以类推之。逐者, 俾其流通者也, 性惟润下, 功力到时, 得二便通利, 以为外侯。”

4 结论

采用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消渴病痹证效果明显, 所含活性成分可起到“主攻佐补, 扶正祛邪”的作用, 从根本上治疗消渴病痹证。“扶正祛邪”中“扶正”主要为益气养阴, “祛邪”主要为活血化瘀。药方中黄芪具有益气的作用, 结合桂枝, 可保持血液循环通畅;生地具有滋阴养血的作用, 结合葛根, 可促进患者经脉和筋骨通畅。

综上所述, 采用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消渴证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宁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0, 26 (3) :32-33.

[2]郑筱萸.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 (糖尿病) 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

[3]高妍.重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抗氧化治疗[J].国际糖尿病, 2010, 2 (3) :55-56.

[4]侯英, 张艳券, 张国鑫, 等.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消渴病痹证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 2012, 2 (3) :277-278.

益气养阴、活血安神法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自2008年5月至2011年8月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12例, 男67例, 女45例, 年龄32~76岁, 平均为54岁。随机将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56例 男33例, 女23例, 糖尿病病程3~17.6年, 平均10.3年。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冠心病15例。对照组56例 男34例, 女22例, 糖尿病病程2.8~18.1年, 平均10.4年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冠心病1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轻重、并发症等情况基本相同,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

入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T2DM的诊断标准[1]。排除标准①磺脲类药物原发或继发失效。②妊娠期糖尿病③伴有严重并发症。④近1月内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合并严重感染。

1.3 治疗方法

(1) 两组以饮食总热量控制, 适当运动, 改善生活方式为基础。并辅以口服药物, 西药组予格列齐特 (达美康) 80 mg, 2次/d;二甲双胍 (格华止) 0.5 g, 3次/d, 口服拜阿司匹林0.1 g, 连服4周;丹参注射液30 ml+生理盐水250~500 ml静脉滴注, 14 d为1个疗程。并辅以饮食总热量控制, 适当运动, 改善生活方式。治疗组在上述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活血中药, 并随证加减。自拟方如下:党参30 g, 生黄芪30 g, 黄芩15 g, 葛根30 g, 玄参30 g, 麦冬15 g, 天花粉20 g, 山药30 g, 熟地30 g, 玉竹12 g, 知母15 g, 丹参20 g, 黄连6 g, 黄精30 g。气虚甚者, 重用黄芪60 g;脾虚者加扁豆12 g, 生米仁12 g, 白术10 g;肾阴不足者, 加枸杞12 g, 山萸肉15 g;热毒蕴结者, 熟地改生地30 g, 金银花30 g。水煎服, 分两次温服, 连服1个月。 (2) 观察指标:于治疗前后抽取清晨静脉血, 测定空腹血糖 (FBG) 、餐后2 h血糖 (2 h- FBG)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甘油三酯 (TG) 、总胆固醇 (TC) 。治疗开始至1疗程结束期间测上述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结果采用χ2检验和组间、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血糖降低30%;有效:血糖降低10~20%;无效:血糖降低10%以下, 空腹血糖<6.1 mmol/L, 餐后2 h血糖<7.22 mmol/L为显效, 空腹血糖<7.22 mmol/L, 餐后2 h血糖<8.33 mmol/L为有效, 空腹血糖>7.8 mmol/L, 餐后2 h血糖>10.00 mmol/L为无效。显效和有效合为总有效。

2.2 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

两组患者在治疗1月后按疗效判定标准进行评价, 治疗组56例患者显效24例, 有效26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87.5%;对照组56例患者显效18例, 有效22例, 无效16例, 总有效率71.4%, 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 结果见表1。

2.3 两组治疗前后FBG、2

h-FBG、TG、TC水平比较 (见表2) 。

注:①两组比较, *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

3 讨论

糖尿病是慢性代谢性疾病, 其治疗主要是以饮食、运动、药物及血糖和尿糖的自我监测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其中包括:①积极控制血糖, 尽早使其达标。②抗凝, 减少血小板聚集, 改善血液循环。如使用阿司匹林、丹参注射液以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2]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中医认为, 糖尿病的发生是由于素体阴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所致。其病变着重于肺、胃、肾, 而以肾为关键。肺主治节为水上之源, 如肺燥阴虚, 精液失与敷布, 则胃失濡润, 肾失滋养, 胃热偏盛, 则可灼伤肺津, 耗损肾阴;而肾阴不足, 阴虚火旺, 亦可致肺燥, 胃热肾虚常可同时存在, 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亦常相互并见, 且久病必淤。本方中黄芪、麦冬、知母、天花粉、熟地、玄参合用, 益气养阴, 此乃糖尿病的基本治法;据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黄芪可以降低血小板活化程度, 抑制血小板内5-羟色胺的合成和释放, 降低血小板聚集性, 减少血栓形成, 减少尿蛋白排出的作用[2]。丹参起活血化淤作用, 因糖尿病在漫长的病理发展过程中, 常伴有淤血病症。此乃津与血同源, 阴虚者血必虚, 阴血亏虚, 脉道失充, 而致血行不畅, 淤血内停。淤血既是糖尿病病理变化的产物, 反过来它又是导致糖尿病许多并发症的致病因素。黄连有养阴清热作用。故诸药合用可发挥益气养阴、活血化淤作用, 攻补兼施, 标本同治。因此, 本方与西药合用, 有协同作用, 可提高疗效, 除有效降低血糖外, 减少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减少西药的副作用,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钱荣立.对糖尿病诊断与分型新建议的讨论.中国糖尿病杂志, 1999, 6:67-69.

[2]张家庆, 郭赛珊.关于糖尿病并发症中西医结合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6, 16 (1) :3-5.

益气养阴、活血安神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4例病例均为我院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 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32例, 女性患者20例;年龄34~74岁, 平均 (53.74±10.76) 岁;病程2~15年, 平均 (9.17±2.45) 年;其中12例患者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8例患者伴有冠心病。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33例, 女性患者19例;年龄35~76岁, 平均 (54.38±11.28) 岁;病程2~16年, 平均 (10.56±3.78) 年;其中13例患者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8例患者伴有冠心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等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和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同时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糖尿病的辩证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排除磺脲类药物失效的患者;排除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排除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排除近期发生严重感染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就诊后均进行饮食的控制, 并进行适当的锻炼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善。对照组患者同时给予传统中西药治疗, 包括0.5g二甲双胍口服, 每日3次;80mg格列齐特口服, 每日二次;0.1g拜阿司匹林口服, 每日1次;30ml丹参注射液加入到250m 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疗程为14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给予益气养阴活血法随证加减治疗, 方为:党参、黄芪、葛根、玄参、山药、熟地、黄精各30g, 丹参、天药粉各20g, 黄芩、麦冬、知母各15g, 玉竹12g, 黄连6g。伴有气虚严重的患者, 重用黄芪60g;伴有脾虚的患者, 加入扁豆、生米仁各12g, 白术10g;伴有肾阴不足的患者, 加用山萸肉15g, 枸杞12g;伴有热毒蕴结的患者, 加用金银花30g, 并将熟地改为生地。水煎服, 每日一剂, 分早晚两次服用, 疗程为1个月。

1.4 疗效判定

显效:患者的血糖下降30%以上, 空腹血糖6.1mmol/L以下, 餐后2h血糖7.22mmol/L以下;有效:患者的血糖下降20%~30%, 空腹血糖7.22mmol/L以下, 餐后2h血糖8.33mmol/L以下;无效:患者的血糖下降10%以下, 空腹血糖7.8mmol/L以上, 餐后2h血糖10.00mmol/L以上。

1.5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 (FBG) 、餐后2h血糖 (2h-FBG) 、三酰甘油 (TG) 以及总胆固醇 (TC) 。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数据资料用t检验, 组间对比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52例患者中, 显效23例, 占44.23%;有效25例, 占48.08%;无效4例, 占7.69%;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52例患者中, 显效17例, 占32.69%;有效21例, 占40.38%;无效14例, 占26.92%;总有效率为73.08%。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见表1。

2.2 生化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FBG和TG的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2h-FGB和TC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内分泌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抵抗以及患者的胰岛β细胞的功能发生减退所引起的代谢性疾病[2]。糖尿病会造成患者全身多个器官的受累。

糖尿病属于慢性代谢性疾病, 主要的治疗是控制血糖和尿糖。糖尿病的最主要慢性并发症是血管病变[3]。糖尿病在中医上属于消渴之症, 主要是由于患者素体阴虚、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原因引起患者阴津亏损以及燥热偏盛而发病[4]。病变主要累及的器官是肺、胃、肾, 其中以肾最为关键[5]。根据中医的病因机制,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是糖尿病的主要治疗原则, 因此, 笔者在传统的治疗基础上, 给予患者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 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血糖, 并起到延缓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情进展, 还可以有效的减轻西药的副作用, 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6]。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 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血糖, 改善患者的症状症状,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许建秦, 米海慧.阿魏酸钠配合降醣药治疗糖尿病肾病22例[J].陕西中医, 2005, 26 (8) :752.

[2]杨桦.逍遥散为主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分析[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4, 6 (3) :819-821.

[3]曹宏尚, 陈斌.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33例[J].陕西中医, 2009, 30 (2) :149-150.

[4]陆霞, 郑姜钦.活血化瘀法治疗118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J].福建医药杂志, 2001, 23 (2) :76-77.

[5]王光洁, 张敬芳, 杨雪琴.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实验研究[J].循环杂志, 2007, 17 (1) :20-21.

益气养阴、活血安神法 篇8

关键词:银屑病,糖尿病,益气养阴,活血解毒,疗效

临床上,糖尿病、银屑病属于常见疾病,但关于糖尿病并发银屑病报道比较少,二者间机理仍不明确[1,2]。对于糖尿病合并银屑病患者,治疗银屑病难度大,同时也会增加糖尿病控制难度。 该文分析益气养阴活血解毒法治疗糖尿病并发银屑病疗效,坚持活血解毒、益气养阴原则,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5 年1 月—2016 年1 月收治的40 例糖尿病并发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与观察组(20)。 对照组中,11 例女,29 例男,年龄平均为(42.34±11.09)岁,病程平均为(12.09±3.45)年。 观察组中,12 例女,28 例男,年龄平均为(42.78±11.45)岁,病程平均为(12.23±4.54)年。 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基础治疗, 对患者采取糖尿病健康教育,控制患者饮食,适当活动,按照患者实际病情给予胰岛素治疗。 对照组采用迪银片( 国药准字H21023168,有效成分:氨肽素0.2 g,氨茶碱20 mg,马来酸氯苯那敏0.5 mg)治疗,2 次/d,5 片/次。 根据活血解毒、益气养阴原则,观察组给予降糖消银方,组方:30 g生黄芪、15 g白术、9 g防风、30 g百合、18 g生地、12 g玄参、12 g当归、30 g赤芍、30 g丹参、30 g白花蛇舌草、30 g地肤子、30 g白鲜皮、30 g徐长卿、15 g土茯苓、6 g全蝎、2 条蜈蚣、6 g生甘草,水煎,1 剂/d,取500m L药汁,分为早晚两次服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水平, 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1.4 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参照《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白疕疗效评定》。 临床兼证、主证消失,患者舌脉恢复正常,皮损消退>95%或者是全部消失,仅有色素脱失斑或者是色素沉着斑残留,即为治愈;临床主证消失,患者舌脉基本恢复正常, 有个别顽固皮损残留或者是皮损消失>60%,但仍伴有轻度浸润情况,即为显效;兼证明显改善,患者皮疹消退>20%,其他皮疹颜色变淡、变薄,且瘙痒减轻或者是鳞屑减少, 即为有效; 患者皮疹消退<20%,偶尔出现新疹,甚至伴有瘙痒症状,即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为单位,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对比

治疗前, 两组空腹血糖,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χ2=4.329,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2。

3 讨论

中医认为,糖尿病基本证型为气阴两虚,阴虚为内在因素,血癖为兼证。 糖尿病并发银屑病以毒、癖、热、燥为标,气阴亏虚为本,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治疗以益气养阴、活血解毒法为主,辅以祛风除湿。该组采用降糖消银方治疗,其中防风、白术、生黄芪可补气固表、益气扶正;玄参、生地、百合可凉血解毒、滋阴清热;白花蛇舌草、丹参、赤芍、当归可凉血养血、祛瘀解毒;土茯苓、徐长卿、白鲜皮、地肤子可解毒散结、除湿止痒;蜈蚣以及全蝎可解热毒、通经络;诸药联合应用,共奏活血祛瘀、祛风除湿以及养阴清热功效。 该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70.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提示降糖消银方能使气糖尿病并发银屑病患者气阴两虚得到明显改善, 控制血糖水平,效果显著,与王照伟[3]研究结果一致。 总而言之,对糖尿病并发银屑病患者采取益气养阴活血解毒法治疗,安全有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道喜.益气养阴活血化痰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2,27(9):1176-1177.

[2]赵进东,方朝晖.益气养阴活血法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2):109-111.

[3]王照伟,王祉邦,王延钢.糖尿病合并银屑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4(5):5-6.

[4]Hu Shaowen practical learning[M].Diabetes people's military medical press,2003

[5]wan-zhang qin editor.Skin disease research[M].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1990

[6]Gu Bohua editor.Practical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M].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85

[7]Gu Bohua Ed.Chinese medicine surgery clinical handbook[M].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1980

[8]Beijing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clinical experience Zhao Bingna set[M].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1975

[9]ying flourished at,white Chang Chuan sanni,Xia Yukun.Soil huai decoction to treat experimental research with psoriasis vulgaris[J].Chinese journal of leprosy skin disease.2006(4):95.

[10]huang.Liu wali,director of the physician's experience in the treatment of with psoriasis vulgaris[J].Journal of shanx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6(1):99-100.

益气养阴、活血安神法 篇9

1 益气活血法理论基础

益气活血立法源于《内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定其血气, 各守其乡, 血实宜决之, 气虚宜掣引之。”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以芍药黄芪汤治疗产后心腹痛等疾病, 方中常用益气药有人参、黄芪、党参、白术, 活血药有当归、芍药、川芎、红花、桃仁等。

蒋老认为, 随着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饮食多肥甘厚味, 且久坐少动, 易聚湿生痰, 痰湿中阻, 阻碍气机, 气血运行不利, 久之引发各种病证。目前, 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在中年人群较为普遍。

根据以上理论, 蒋老临证以益气活血方为基础加减治疗, 具体方药:力参20g、黄芪40g、炙甘草6g、麦冬24g、五味子6g、当归12g、赤芍15g、丹参24g。方中力参甘、微苦, 微温, 归脾、肺经;黄芪甘, 温, 归肺、脾经;炙甘草甘, 平, 归心、肺、脾、胃经, 三味为补益心肺之气主药。麦冬甘、微苦、微寒, 入肺、心、胃经;五味子温、酸、甘, 归肺、心、肾经, 两药益阴敛气, 有助气之功, 防气之耗散。当归甘、辛, 温, 归心、肝、脾经;赤芍苦微寒, 归肝经;丹参苦, 微寒, 归心、肝经, 三药合力, 行活血之功效。

2 活血化瘀法治疗内科病应用

2.1 益气活血治疗心律失常

蒋德隆老师认为, 气与血关系密切, 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气滞则血瘀, 气虚无力推动血行, 亦可致瘀, 而血瘀又能使气滞、气耗。肺气不足不能助阳以治节, 气虚推动心血无力, 气虚血瘀, 血行不畅, 心失所养, 发为心悸。

(1) 病人自感心悸不安, 伴有失眠, 脉成数象而偏细, 心率整, 心电图示大致正常, 病属心血管神经官能症者, 采用益气活血基础方加用炒枣仁30g、柏子仁12g、生地20g、牡蛎30g等四味药物, 具有安神定志、益阴潜阳之功效。

(2) 患者主要表现为惊悸不安, 脉象呈促、结、代者, 心电图示为频发性房性早搏或为室性频发性早搏, 病属中、重度心律失常, 舌质为舌尖红、心烦、失眠等心火偏盛患者, 采用益气活血基础方加用川连15g、莲子心15g、葛根15g、苦参15g等四味药物, 具有清心、降火之功效, 可用于治疗房早、室早, 疗效明显。

(3) 患者自感胸中颤颤而动, 脉呈解索象, 心电图示心房快速颤动, 阵发性或持续性, 采用益气活血基础方加用育阴潜阳安神定志之品, 方药组成:生地20g、牡蛎30g、炒枣仁30g、柏子仁12g、炙龟板20g、炙鳖甲20g、云苓20g、葛根15g、苦参15g、川连12g、莲子心12g、陈皮12g、白叩8g、厚朴15g。

2.2 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范畴[1]。蒋老认为, 冠心病虽为标实, 实为本虚, 所谓本虚多为心中之气血不足, 心气虚是冠心病发病的初始原因, 并贯穿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气为血帅”, 心气亏虚推动血液运行无力, 血流缓慢导致脉道瘀滞, 从而使络脉失养失充, 若有劳累受寒情绪过激等因素, 致使脉管拘急挛缩而发病。气血与心系生理功能关系密切, 且气血乃生命之本, 益气活血有利于调节和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 起到预防和治疗心系疾病的作用, 应用广泛。

2.3 活血化瘀法主治心肌炎后期发热

当患者病发温热病后, 自感心悸不安, 虚烦不得眠, 脉现促、代象, 舌质红而有薄黄苔, 傍晚有轻度低烧, 病属心肌炎 (病毒性) 后期[2], 其机理为温热之邪损伤心阴, 心阴、心气均有不足之象, 在益气活血基础方中选配:银花15g、大青叶15g、公英15g、炒黄芩12g、川连12g、莲子心12g、焦栀子10g、炙百合20g、浮小麦20g、生山药20g、竹叶8g、竹茹8g、羚羊粉 (冲服) 1g、丹皮12g。

2.4 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属祖国医学“中风”范畴[3], 多见于老年人群。该病多因元气亏虚, 鼓动血脉乏力, 脉络瘀阻, 筋脉肌肉失养, 故见半身不遂、口角歪斜等证。现代医学治疗脑梗塞多提倡在梗塞发生6h内早期或超早期进行溶栓, 但往往患者入院治疗时多已发病超过6h, 治疗重点应为缩小梗塞面积, 抢救“缺血性半暗带区”, 即抢救处于低灌注状态的梗死边缘区脑组织。

蒋老认为该病病机为本虚标实, 气虚为本, 其标为痰瘀互结, 阻于脑络, 气血运行不畅, 脑失所养, 气虚血瘀贯穿于缺血性中风的始终。因此, 治疗上应标本兼顾, 扶元气、化瘀血, 疏通经脉, 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在运用益气活血法基础方中, 选配舒筋活络之品, 具体为:全蝎12g、炒僵蚕10g、天麻12g、炒地龙10g、桑枝20g、怀牛膝20g、秦艽15g、海风藤20g、羌活15g、防风15g、菖蒲8g、天竺黄12g。

2.5 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肺心病实为本虚标实之病, 本虚有五脏气血阴阳虚损之不同, 而标实共性皆为血瘀, 虚可致瘀, 瘀又能致虚, 故补虚化瘀乃肺心病重要治法。尤其在肺心病缓解期的治疗中, 患者多表现为气喘胸闷、乏力倦怠、动则加重、脉虚大等肾不纳气肺气上逆之象, 在益气活血基础方中加选:炒杏仁12g、炒苏子12g、炒卜子15g、葶苈子15g、盔沉香 (后入) 10g、蛤蚧 (冲服) 6g、核桃仁30g。方中杏仁、苏子、卜子、葶苈子四味药物合用以泻肺平喘, 盔沉香、蛤蚧、核桃仁三味合用以益肾纳气, 七味药标本兼治。

3 结语

益气活血法为中医治疗大法, 冠心病、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等疾病其共同病理变化均可按中医气血不畅、脉络阻滞的病理概念认识, 疾病的病位及病理变化有不同, 以益气活血法为治则立方选药均可收到一定的疗效, 因而益气活血法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利鲲, 黄文权.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研究概述[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7, 6 (10) :78-79.

[2]王晓臣, 曲宝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46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 2005, 45 (1) :120.

上一篇:沥青路面的再生技术下一篇:布置家庭作业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