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理念创新

2024-05-15

企业财务理念创新(精选十篇)

企业财务理念创新 篇1

一、创新型企业的财务理念

1.人本财务理念。

人本财务是基于人力资本和财务管理理论,以财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为目标,以强化财务治理和改善财务柔性为路径,以财权配置、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关系安排、人力资本的筹集与配置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新型财务观念。树立人本财务理念,就是强化人力资本在财务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充分调动创新型企业中每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人的创新能力,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传统企业不同,创新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创新,创新的主体在于人,人才是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的基础,是企业赖以发展的生产要素。贯彻人本财务理念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 优化财务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在企业资本总额中的比例,加大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投入。 (2) 有效配置财权。促进层级财务管理和平面化财务管理相结合,构建矩阵式的财务管理体系。 (3) 构建人本财务文化。树立财务远景和共同的财务价值观,尊重各级财务管理主体的价值创造行为,保障财务利益相关者尤其是人力资本的合法权益,改善财务管理环境。 (4) 改善财务系统柔性。使财务系统快捷、经济地适应财务环境而提升财务决策效率,并提高财务系统的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知识资本理念。

知识资本是所有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作出贡献的专业知识、应用经验、组织技术、客户关系和职业技巧等(Leif Edvisnsson, 1996)。知识资本作为现代企业一种全新而重要的资本形态,尤其在创新型企业,已成为比物质资本更为重要的一种资本要素,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知识资本管理也成为企业资本管理和资本运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入影响着企业资本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是创新型企业收益递增的主要来源。树立知识资本的理念务必坚持以下措施: (1) 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是创新型企业重要的知识资本和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创新成果或技术被模仿,创新型企业必将很快失去其优势,造成很大损失。 (2) 注重知识资本的积累。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是个连续的过程,在一个创新活动的开始或结束时,另一个创新的活动也同时开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创新、积累知识资本、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保证企业持续性发展。 (3) 注重知识资本价值创造。创新型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体现为知识资本的价值最大化,所以要加强对知识资本的投资和管理,尤其是使知识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并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知识水平和素质能力,使知识资本价值最大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树立知识资本理念、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减少创新成果外部性,是创新型企业保持核心竞争优势的基石。

3.核心价值理念。

核心价值就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坚持不懈,努力形成一个使全体员工都必须信奉的信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核心价值,企业核心价值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优秀的企业都有其核心价值,如沃尔玛把最好的客户服务作为核心价值。创新型企业长久稳定的保持其核心竞争力,需要在财务理念体系中树立核心价值理念。创新型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创新能力。树立核心价值理念力求做到以下内容: (1) 确定合理的价值理念。合理的价值理念能够约束和激励组织所有的人,使理念能够被接受,个人也能从企业的理念之中获得动力。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应体现公司全体员工理念的一致性以及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匹配性。 (2) 落实核心价值理念。通过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来保障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念能得到落实。 (3) 深化核心价值理念。通过公司的管理者特别是公司的高层管理的亲身示范,来宣传公司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利用各种有形的文字宣传、新员工的文化培训、专门组织的主题交流活动、典型示范等各种途径宣讲和贯彻核心价值观念,使公司的核心价值成为创新型企业价值创造在观念上的支持。

4.收益递增理念。

收益递增理论认为,在某些情况下,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增加一名新客户,企业产品的价值就会随之升高,因此,企业的利润率和资本回报率也会提高。早期古典经济学认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当该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每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技术的变革和创新使企业突破了这一规律,克服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因此,以产品、服务和技术创新为主的创新型企业,应树立收益递增的财务理念,实现创新型企业边际收益递增定律。树立收益递增理念的要求: (1) 增强企业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力度。“管理”等服务型产品具有单位成本不断下降的特点,这也是规模收益递增的基本特点。比如微软的office软件,随着客户群不断增大,边际成本不断下降。 (2) 提升产品的吸引力。不断改善和创新产品特性,扩大产品用户群,使边际成本不断下降,实现规模收益递增。 (3) 正确理解规模收益递增理念。事实证明,盲目地采用收益递增理念只会增加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5.财务柔性理念。

企业财务柔性是企业系统的一种适应财务环境的动态变化和系统的不确定性而有效管理财务风险的财务综合调控能力(赵华,2010)。企业财务柔性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能很好适应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环境变化的有利因素。实施财务柔性管理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 财权配置科学化。财权配置科学化要求财权公平有效率地在企业中配置,实现财务决策全参与、财务执行有效率、财务监督有效果、财务利益权合理配置。 (2) 理财行为适应化。企业理财是对企业财务活动的梳理和反馈,也是对人的行为的反映。以人为本的财务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理财环境。因此,增强财务柔性就需要提高理财行为适应能力。 (3) 刚柔耦合化。刚性是保持企业理财活动稳定、有序的前提和基础,而柔性是企业财务系统适应变化的能力,刚柔耦合要求企业的理财活动应在刚性的框架内增强财务柔性(赵华,2005)。

6.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管理是指在降低风险的收益与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并决定采取何种措施的决策过程。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是个高风险高收益活动。因此,创新型企业应树立风险管理理念,时刻关注创新活动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时规避风险和分散风险。创新型企业树立风险管理理念,要做到以下几点: (1) 风险识别,利用各种识别方法对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这是风险预测和风险控制的基础。 (2) 风险预测,实际上就是估算、衡量风险,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掌握的统计资料、风险信息及风险的性质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进而确定各项风险的频度和强度,为选择适当的风险处理方法提供依据。 (3) 风险控制,针对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采取措施进行风险分散、规避和转移。

7.财务学习理念。

财务学习是指财务系统主动学习以吸收外部环境的有利因素以及改善自身不足,完善自身的学习能力。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活动是“学习———吸收———创新”的过程。创新型企业是一个典型的学习型组织。因此,企业的财务系统也应树立财务学习理念,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以适应新的财务环境和管理方法。要善于不断的学习,强调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和团队学习。树立财务学习理念要求做好以下几点: (1) 构建团结、协调及和谐的财务学习环境。由于组织学习普遍存在“学习智障”,个体自我保护心理必然造成团体成员间相互猜忌,这种所谓的“办公室政治”导致高智商个体,使组织群体效率低下。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上下协调以及群体环境的民主、和谐是树立财务学习理念的基础。 (2) 建立完善的“自学机制”。这是财务学习理念的核心。组织成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学习成为工作新的形式。 (3) 建立财务学习考核机制。这是财务系统不断学习、思考和创新的动力和保障。

二、创新型企业的财务特征

创新型企业的财务特征是在科学的财务目标导向下,财务功能在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协调财务关系和均衡财务利益过程中固化的结果,是财务治理和财务决策效率的外部化表征,是优化财务资源配置和承担财务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内在需求。结合创新型企业的特点,笔者认为创新型企业应有以下几个财务特征:

1.财务目标定位合理。

财务目标是企业财务活动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应达到的根本目的,是评价企业财务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准,它决定财务治理的基本方向。财务目标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创新财务决策的准绳、财务行为的依据、理财绩效的考核标准。由于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决定了股东不可能追求到利益或价值最大化,经营者也无实现股东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激励,现代企业由于产权残缺,使得企业利益相关者在实现自身利益时,受到制约,也不可能追求到利益最大化。因此,应该把企业财务目标定位为相关利益者利益的均衡(袁振兴,2004)。创新型企业是顺应时代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企业组织形态,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资源的有效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等。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委托代理关系出现以及产权不完善,所以创新型企业应以财务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为财务目标。这就要求企业在财务决策时,更注重所有企业相关者利益的实现,不仅包括经济利益责任,更应注重社会责任;不仅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也要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目标,即财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化。它有利于财务战略决策效率提升和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有利于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长期发展的财务环境,体现了企业的社会性。

2.财务权利配置科学。

伍中信等(2007)认为,财权可以分为基于企业公平的通用财权范畴和基于企业效率的剩余财权范畴。何进日等(2007)根据理论逻辑的一般推演,认为最优财权配置应遵循如下规则:通用财权配置应坚持公平价值取向,在企业层面侧重保护利益相关者产权利益,为各财权契约方提供稳定预期。剩余财权配置应坚持效率价值取向,在企业层面侧重为创造最大化组织租金服务,从而为各财权契约方提供激励机制。在一项具体财权中,如果通用财权占主导,则该项财权配置应侧重公平价值取向;如果剩余财权占主导,则该项财权配置应侧重效率价值取向。通用财权和剩余财权谁占主导,应根据具体财权契约之完备程度来评判(以《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与公司章程作为重要参考依据)。财权有效配置不仅是财务治理的关键环节,而且是财务决策效率的基本保证。创新型企业应以通用财权配置为基础、剩余财权配置为保证。也就是说要在基于财权配置公平公正的基础之上,保证企业财权配置的高效率。这是由创新型企业的特点决定的,创新型企业扁平化或矩阵型的组织结构及以人为本和群体创新的理念,要求企业在财权配置上更加公正公平,员工参与财务决策并且利益相关者享有企业剩余要求权更加公平;同时创新型企业财务决策的执行权分配更有效率。如相对重要的财务执行权应配置给董事会,一般性财务执行权应配置给CEO,而CFO作为一个专业部门经理,其执行权主要来自CEO财务执行权的委托。

3.财务柔性决策明晰。

财务柔性决策是企业为了能快速而经济的适应财务环境变化及处理财务环境引起的不确定性,对财务方案和财务政策进行柔性化的选择和决定的过程。创新型企业不断成长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使得创新型企业的财务决策需不断调整和变化以适应和促进企业成长。创新型企业财务柔性决策明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筹资决策柔性化。保持良好筹资柔性能保证今天的筹资决策不会危害到未来的筹资抉择,使创新型企业能持续筹资以抓住投资机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投资决策柔性化。投资决策柔性化是指创新型企业在一项投资决策完成或失败时,能迅速采取新方案或调整投资方案以减少损失。 (3) 内部控制完善化。内部控制是财务柔性决策的刚性保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柔性决策在刚性的框架内调整和变化。 (4) 利益分配均衡化。在财务柔性决策下,创新型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决策更加均衡、更加公平。 (5) 增长决策明晰化。创新型企业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可以从两个主要方面实现财务增长:一是成本费用节约。创新型企业进行的创新活动具有成本高、投入大、工作量大等特点。但其优化筹资结构、降低资本成本、合理设计研发过程、减少创新活动的失败率、加快创新成果产品化,就提高了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效率。从本质上看,减少成本节约费用就等于增加了企业利润。二是规模收益递增。创新型企业不断的创新带来的创新收益克服了规模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因此,扩大规模可以不断增加收益,保证企业可持续增长的资金投入,实现企业财务增长。

4.财务结构效能显著。

创新型企业财务结构在资本结构、负债结构、权益结构、收入结构、成本结构等方面都和传统企业不同,财务结构在创新型企业的效能非常显著。 (1) 无形资本比例上升。创新型企业是基于创意和知识上的创新活动,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版权、商业秘密、各种设计专有权、自有品牌等无形资产比重上升,成为创新型企业的主要资产。新经济时代,创意和技术成为企业的主要投资对象,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成为企业价值体现的主要形式。创新型企业相对传统企业来说,无形资产比例大小是其发展好坏的标志。 (2) 负债结构合理。债务融资是创新型企业重要筹资渠道,合理的负债结构,利用多元化负债手段,权衡短、中、长期负债,充分利用短、中、长期负债的优势,在保证企业有效运行的情况下,使负债成本降至最低,减少财务风险。 (3) 权益结构优化。创新型企业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一改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加速了部门之间、管理层与员工之间信息交流,员工建议能迅速反馈到决策层,让员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和决策。并使员工持有公司的股票成为公司的所有者,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其创新能力,使企业更加有活力。 (4) 收入结构多元化。创新型企业收入包括出售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和创新技术的收入。 (5) 研发成本、销售成本比例上升。研发是创新型企业的主要活动,投资大。同时创新型成果产品化,后期广告销售费用投入相对于传统企业要高。

5.财务功能效应凸显。

首先,财务柔性效应显著。企业财务柔性是以主动适应动态变化的财务环境和处理系统不确定性来管理财务风险为直接目标,以财务资源、能力有效整合为基础和动力,以财务行为决策优化为路径,以财务行为的风险管理过程和结果为表现的一种系统综合能力(赵华,2010)。创新型企业的不确定性、组织扁平化及以人为本的特性,使得财务柔性效应凸显。 (1) 作用乘数效应凸现。财务柔性作为创新型企业的组织资本和无形资本,是促进创新型企业边际效益递增的重要财务能力。可以知道,财务柔性在创新型企业的作用乘数效应明显。 (2) 影响渗透效应凸现。创新型企业本身是一个刚与柔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要寻求创新突破,另一方面要为创新提供稳定的环境。因此,财务柔性刚柔并济、互相制约和相互促进的渗透效应在创新型企业财务系统中尤其凸出。 (3) 风险管理效应凸现。创新型企业是具有高财务风险的企业,因此在创新型企业中,通过积极主动整合财务资源,发挥财务柔性效能来调控和驾驭财务风险,实现风险管理显得异常重要。创新型企业的高风险必须要求有高收益,才能吸引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和贷款,为企业运行筹集到所需要的资本,保证创新型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以创新型企业财务目标导向下的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利益为研究对象, 运用组织创新理论、财务柔性理论、财务战略决策理论, 提出了创新型企业的人本财务、知识资本等新型财务理念, 并从财务目标、财务治理、财务柔性等方面论述了创新型企业的财务特征。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财务理念,财务特征,人本财务

参考文献

[1].何进日, 曹越, 黄灿.最优财权配置论纲.会计研究, 2007;10

创新型企业的理念创新 篇2

[摘要]创新型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理念,依靠创新实现企业持续。创新既是创新型企业的精神核心,又是其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发展理念创新、体制理念创新、经营理念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等构成了创新型企业的理念创新体系。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理念创新;创新发展

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创造力经济悄然兴起的新经济时代,创新型企业要实现持续创新发展,应与时俱进地不断进行理念创新,并指导企业的全面创新。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等以相应的理念创新为基础,理念创新是创新型企业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一、理念创新的内涵和特征

理念,即理性的概念,是指人们基于知识与经验而形成的关于客观对象的理性认知与概括。理念以其概括性、稳定性和深刻性支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动。理念创新,就是指革除旧有的不合适宜的既定看法和思维模式,以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和新的思维模式,形成新的结论或思想观点,进而用于指导新的实践的过程。

通过观念更新推进理念创新。观念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对客观事物形成的相对定型化了的认识、看法、观点和思想,它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观念创新就是对传统观念的否定和扬弃。传统观念是历史形成的文化价值,先进理念是引领未来的文化价值;传统观念具有浓厚的历史烙印,先进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传统观念是先进理念的形成基础,先进理念是传统观念的积极形态。破除陈旧的思想观念,必须树立新理念,开拓新思维。以观念更新推动理念创新,就是以扬弃为手段对传统的思想观念进行审视梳理,紧密结合实践,树立起与市场经济、企业发展和时代精神相适应的理念体系。

理念创新从不同视角分析具有不同特点,其主要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1、客观深刻性。理念创新产生于客观的实际需要和可能,根植于客观实际。没有客观实际需要的理念创新是没有意义的,没有客观实际可能的理念创新只能是异想天开。新理念的产生主要来源于社会实践,不论是自身变革社会实践的挫折和失败,还是经验教训的概括总结,或者是来自外部的变革经验和教训。对实践变革的探索,不断提出新思路、新看法、新观念,实践推动了观念的更新,理念的创新。理念创新的实质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具有深刻性,进而对社会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理念是对客观对象的理性认知与概括,没有认识就没有理念,理念随着认识的深入而产生变革。人类社会的认识历史就是人类社会观念不断更新的历史,它遵循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深化了的认识对社会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对社会实践具有推动作用。理念创新既然是认识的深化,就要在认识深化方面下功夫,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注意总结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不断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行理性的认知与概括,促进认识的深化,实现创新。

2、继承稳定性。理念创新的前提是继承,继承是基础,创新是结果。观念的更新是以

逐步进化的方式前进的,是基于对原有知识与经验的认知,在对世界的求知、改造过程中,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抽象、提炼、升华过程。依凭对纷繁复杂变迁着的客观需求,不断调整自身的认知,改变自身的行为方式,使自身发展与客观环境变迁相一致,提高自身生存与竞争能力。所以,观念更新和理念创新都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即以继承为起点,以适应时代为特点,通过内在的运行机制更新创新使其得到不断发展。由于理念是人们基于知识与经验而形成的关于客观对象的理性认知与概括,新理念形成的参照物是人脑中原有的概念、想象、记忆和经验,是以旧的信息基础衡量、组合、规范新信息和新秩序的,因此,人脑的正常思维在固定的运作秩序内活动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反刍、惯性、定向等特点的思维定势。理念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特质,文化的积淀性对理念的继承和更新起某种决定作用,使理念创新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

3、超越突破性。理念创新的本质在于超越,在于对原有观念的突破。这种超越和突破往往使人的思想和行为偏离社会和事物运作的常规,具有大胆探索客观世界的精神品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超越既成现实,追求和实现理想的过程,是一个超越创新的过程。理念创新的过程实质上是破与立相统一的过程。“破”是对过时的或错误的观念的否定和扬弃;“立”则是对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的新理念的创立和完善。随着对旧观念的否定和怀疑,进一步发展到理性的分析和判断,从本质上认识到旧观念与客观规律不符合的实质,进而要突破和超越,进行理念创新。

4、动态发展性。主客观的统一是实现理念创新的根本。客观事物的变化是必然的、经常的,人的理念也应随其变化而变化。理念属于精神现象,它是以主观形式体现的,其内容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在实践中,主观形式与客观实际不统一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主观认识的原因,即将主观愿望当作客观实际,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照搬他人的经验模式等;二是客观实际方面的原因,即理念所反映的实际情况发生了变化,或者所反映客观事物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但其外部环境条件却起了变化。

二、创新型企业理念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型企业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理念,依靠创新实现企业持续发展。创新既是创新型企业的精神核心,又是其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因为外在的东西、不论是钱、权、法都不可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只有信念,这种人们思想深处的东西,才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优秀企业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秘密就在于能巧妙地将人性化的理念与商业化的操作融为一体。爱因斯坦有一个著名的质能转换公式:E=MC2,这个公式揭示了原子弹巨大威力的奥秘所在。该公式说明,一个很微小的物质M,可以在光速C2中成倍地放大,产生巨大的能量E。企业的业绩大小,主要不是取决于企业物质基础的厚薄,而是取决于人的能力及其创新理念和创新精神,只要有了这种人及其创新理念和创新精神,就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产生惊人的业绩。创新型人才越多,理念越新,精神越足,企业业绩也越好。由此可见理念创新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创新型企业的理念创新,是思想观念上的超前思维创新,是能动性理念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思维创新是企业从事各种创新的基础,凡是有创新意识,而且持续提高其创新能力的企业,往往都能够实现快速发展。相反,如果离开创新,那么企业将不仅不能有效地发展,而且连生存都成问题。理念创新使企业具有强烈的内在的创新冲动,能够积极主动地

去创新,通过各种创新方式推动企业的经营活动,推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经营创新等。理念创新不是一种被动性行为,而是一种完全的内在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的行为,即能动性理念创新。能动性理念创新使企业全体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能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生死,做到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实现“人企合一”,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将指导创新型企业加深对环境变化的认识,使企业理念产生重大创新和转变。企业理念的不断创新又会推动企业运作模式发生重大改变。以创新的、先进的、正确的经营理念指导企业,企业才会有正确的方向,也才会得到企业员工的全力支持和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信赖。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的理念创新,使创新型企业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企业持续发展的含义,对企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升华。

创新型企业在创新理念的激励下,持续创新发展。世界500强企业的排名是根据企业经营业绩每年一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全球企业创新的动态。企业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已逐步从传统的物质产品转向信息化、无形化和连续化的创新能力。世界500强企业普遍鼓励创新,良好的创新氛围使员工们相信为实现一个超常的目标而奋斗是值得的;虽然一个大胆的理念本身不会产生超人的策略,但缺乏这种理念只会产生平庸的模仿对手的策略。理念创新造就世界500强。世界500强企业其产值的70~80%是由科技和文化创造的。世界500强企业发展的历史表明理念创新对企业发展最为重要。持续创新成长的惠普公司其理念创新的价值观是:“我们对人充分信任与尊重,我们追求高标准的贡献,我们将始终如一的情操与我们的事业融为一体。我们通过团队,通过鼓励灵活与创新来实现共同的目标——我们致力于科技的发展是为了增进人类的福利。”我国的海尔集团从一个亏空147万元、资不抵债、管理混乱的集体企业发展为今天的国际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其取得辉煌成绩的奥秘就是创新。创新理念是海尔的灵魂,是海尔保持旺盛生命力和竞争力持续发展的奥秘所在。我国创新型企业的代表华为公司曾提出“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是我们企业文化的精髓。”

三、创新型企业的理念创新

当前创新型企业要实现持续创新发展,应与时俱进地进行企业理念创新,使企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竞争力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创新型企业主要需要以下几种理念创新:发展理念创新、体制理念创新、经营理念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等。它们协调一致,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综合框架。如果企业能够切切实实地实现这些理念创新,那么,将大大地推进企业其它方面的有效创新,使创新能力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创新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1、发展理念创新。创新型企业要实现持续创新发展,就应以全新思维方式进行发展理念创新。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理念创新包括了企业目标观、战略观、文化观、生态观、科学发展观等子观念的创新。这些观念对创新型企业不断探索正确的前进方向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企业树立的目标应该长远,不仅应考虑当前生存目标和盈利目标,还要考虑未来的发展目标;不仅要设计调整好自身的生态发展,还要考虑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肩负社会责任。“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是美国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提出的21世纪企业发展的新战略,这是一种适应新经济需要的网络型的战略。创新型企业的战略观应体现出国际化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新的经济时代,企业面对的是信息化、全球化的大市场,企业要实现发

展理念创新,就要不断分析市场的需求亮点和趋势,分析出现的机遇和挑战,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制定新的经营内容、经营手段、经营策略、管理体制、组织框架、重大战略步骤等。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不断探索正确的前进方向,以全新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企业的前进方向,构建全新的创新型增长模式。

2、体制理念创新。创新型企业的体制理念创新是指企业在制度安排中应具有的创新理念,即将创新精神制度化,在制度安排上鼓励创新。制度创新通过改变产权结构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现代企业是社会发展特定阶段下一定生产力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直接反映,并为法律和条令所规范,具有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科学管理等重要特征,其核心制度主要包括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的内容。体制理念创新主要包括各种制度创新理念,如契约观、忠诚观、效率观和生产力中心观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制度基础,而制度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它体现着人们的愿望与需求、结果与目标、方法与手段等,因而习惯、惯例和流行的意识形态都有一个累积的逐渐发展的过程。体制理念创新就是为建立新的要素组合方式或新的产权制度,即创建在生产激励方式、产权组合、资源利用效率上完全不同于原有组织的新的组织形式,以从根本上实现其经济福利改善的目的。成功的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美国“硅谷”的成功真正体现了“制度重于技术”的内涵:“硅谷”有自由创新和创业的制度环境;有不断促进创新和创业的风险投资市场;有良好的定价机制与风险资本退出机制;有完善的试产机制,高效且高度专业化的市场服务体系。体制理念创新的实质就是要具有生产关系变革的理念,不断完善适应现代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生产关系条件;或者说体制创新的目标就是要创造一个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体制环境。

3、经营理念创新。创新型企业的经营理念创新,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员工应该具有的创新理念。由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实际上就是企业与其外部所发生的业务关系,因而经营理念创新就是企业在处理它与外部关系时应进行的理念创新。企业经营理念创新主要包括市场观、竞争观、速度观、诚信观、法律观等子观念创新。创新型企业的市场观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创新者,根据企业的使命和总体经营战略,通过改变原有的经营要素或者引入新的经营要素,并实现其商品化和市场化,进而开辟新的市场,促进企业生存和发展,并对新市场进行研究、开发、组织管理的理念创新过程。为此,应树立正确的市场导向观念、市场创造观念、开发与合作观念、质量观念和绿色营销观念等。创新型企业的竞争观要求企业不要将自己利益的获得建立在损害竞争对手或危害社会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在能够提供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上,树立比较优势的竞争、理性的自由竞争和规范性竞争的基础之上,树立诚信观和法律观。创新性企业的速度观强调企业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如市场的变化、技术的变化、消费主体的观念变化以及产业政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等,快速调整自己的经营活动的观念。速度和效率是新经济的两大特征,速度可以战胜规模,效率能使企业由小变大。在网络时代,实现速度要靠创新思路和创新精神。没有创新只靠速度赢得的市场难以为继。在创新的过程中,创新还要和速度结合起来,把企业与市场整合在一起,流程全部围绕着用户来转,这样可以实现创新的需求。在网络时代,用户的价值体现在个性化和全球化上。“速度至上”是新经济时代经营的重要理念。

4、管理理念创新。创新型企业的管理理念创新,是指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员工应该具有的创新理念,是主要用于创新性地协调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和矛盾的理念。企业管理理念创新主要包括人本观、效率观、信息观、学习观、共享观和互动观等。以人为本新理念既重视资金、技术、机器、设备等硬件要素,更重视人的感情、创造力、人与人的关系等软件要素。新理念以尊重人的个性为前提,重视企业士气、客户关系、公众关系、社会责任等

企业财务理念创新 篇3

一、文化先导,凝心聚力,竞聘选拔,公开公正

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六队职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家找到了不少大矿,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从1993年到2002年的十年里,根据国家对地勘单位体制改革的要求,六队先后兴办了十多个不同类型的经济实体。但由于文化导向的缺失,思想观念仍处于计划经济的“等、靠、要”状态下,未能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企业的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以及目标都失去了正确坐标的校准,导致正气树不起来,歪风邪气盛行,财务管理混乱,经济效益滑落,所办的实体是办了“死”、“死”了再办,要么就处于存而不活的状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2011年新一届领导班子明确提出了“高举英雄队旗帜,重振英雄队雄风,再铸英雄队辉煌”的宏伟目标和把六队建设成为“成就事业的高地,幸福美满的家园,培育人才的摇篮” 的企业使命,动员、激发全队广大干部职工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敢为人先的气魄,顺势而为,锐意进取,从而唤醒了“沉睡”十几年的六队人,树立起了六队的精神品牌。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实体“一把手”的品行、能力和对财务的重视程度,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选拔德才兼备、有智性、有悟性、有灵性,会经营、懂管理、重财务的干部到“一把手”位置上,是实体单位经济稳定、持续、协调、高速发展的关键。在如何选拔任用二级实体负责人的问题上,我队始终坚持“任人唯贤、唯德、唯才,选人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让职工可以直接选出自己信得过、能力强的人来领导自己。有一位现任的实体负责人在竞岗以前说:我们都是来陪衬的,让谁干领导们早就定好了!结果他以高票当选后,连说:没想到,真是没想到!就这样,职工选出了自己满意的带头人,带头人又有能力带领职工干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体经济开始蓬勃发展。

二、建章立制,明确责任,宏观调控,扶持发展

治乱需先治本,治本的关键是建章立制,制度是一个组织和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为使二级实体管理有章可循,新班子上任后,高度重视资产财务工作,根据我队具体情况,不断进行机制、制度创新,先后制定和完善了《财务管理办法》、《差旅费管理办法》、《内部控制暂行规定》、《設备管理办法》以及《地质及勘察施工业经营者业绩考核办法》、《工贸服务业经营者业绩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强化了内部控制制度,将财务日常工作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保证了二级实体资金的安全运行,明确了各实体单位责任,通过严格的制度来规范二级实体经营行为,彻底改变了过去制度不严、执行不到位、责任不清的状况。

对二级实体的管理我们从宏观调控入手,一方面进行长远规划,掌控发展方向和规模,消除隐患,促其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改善各种工作条件,为二级实体创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助其发展壮大。在新班子成立之初,队领导果断撤销了没有发展前景、工作条件恶劣、经济效益低下的岩土公司、西藏项目部、综合服务公司。把资源公司一分为四(分设为资源一处、资源二处、水文处、物化探处)、探矿公司一分为三(分设为一、二、三探矿处),形成内部竞争机制,提高了抢占市场的主动性,扩大了市场占有份额。就拿探矿公司来说,在没有拆分以前,公司最高的年收入不足两千万元,而拆分后,当年三个探矿处的总收入就超过了一亿元。

由于历史原因,我队二级实体以前普遍亏损,自身没有资金能力购置设备、运作大型项目。为此,我队出台了资金扶持办法:第一,对二级实体购置生产设备垫付全部或部分资金,实体由后期收益中分四年偿还,实体相当于获得了一笔可分期偿还的无息贷款,当然实体也要充分考虑到所购设备能否为自己带来收益用于偿还垫付资金;第二,实体运作大型项目所需资金,可以先期从队部借款,约定还款期限,期限内还款不收任何费用,超期还款的加收银行同期贷款利息。通过这种办法既有效解决了实体资金短缺问题,又不至于让实体有过分依赖思想,有利于企业审慎运作,降低经营风险。

三、集中核算,审计监督,注重效益,保障利润

近几年,我队一直实行“大财务”管理模式,六队设一个资产财务部,各二级实体不再单设财务科,由队资产财务部对各单位的财务收支集中管理,统一银行开户并分户核算,不收取实体任何财务费用。财务部安排人员具体负责二级实体账务核算和管理工作,并及时做好成本分析,强调监督服务职能。财务集中后,既有利于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又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还有利于财政集中支付、成本费用的控制和内部控制制度的严格执行。在财政集中支付过程中,我队先把财政项目根据项目工作内容进行分解,然后依据各二级实体应承担的实物工作量确定资金限额,实体在限额内据实报销,所有支出均由财政集中支付,不足部分由队自筹资金协调平衡,保证了财政集中支付的认真贯彻执行,做到了专款专用,不占用、不挪用。

财务集中的最大特点就是人员集中、账务集中、资金集中,特别是资金集中后,便于统一支配、协调使用,保证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又能对资金运行全过程进行监督,可以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问效、事后问责。从队整体来看,一是能够随时掌握实体经济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工作方法加以应对。二是可以完善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改善财务管理的内部环境,形成流程顺畅、运行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增强制度的执行力,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二级实体而言,不仅对资金和实物资产仍具有支配、使用权,还得到了免费的“账房先生”和“无息贷款”,节省了财务费用开支。

随着地勘经济近几年的强势发展,地勘单位内部难免会留下一些风险隐患,我队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和效能监察等手段,强化监控职能,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有效降低了实体经营风险。首先,在日常的合同评审、费用报销等业务中,审计人员全程参与,有利于提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实体年终考核的各项指标必须通过审计,保证了考核指标的真实、有效,并为下一年度考核指标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三是离任审计和特殊事项审计,二级实体负责人发生变动,都要对原负责人进行离任审计,以确定其经济责任。在上级安排或遇到突发事项时,实行专门审计,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我们通过限期整改和严格处理,使实体负责人意识到经营成果的好坏都要由自己承担,提高了自律和创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经过这几年的不断探索和更新,我队管理制度更加完善,思想观念也从以前的注重产值转变为注重利润,业绩观更加务实。在内部管理上树立了“企业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建立了 “以队为利润中心,以实体为成本中心” 的管理模式,坚持先算后干、边干边算、没有效益不能干,对地质勘查业、工勘施工业实行按项目核定利润、对工贸服务业实行核定利润率的办法,避免了只见发展规模,不见规模效益的现象,使二级实体逐步走上了独立经营、单独核算、定额上交、自负盈亏的良性运行轨道。

企业财务理念创新 篇4

一、现有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以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产生的“报账型”为主的财会工作模式,已不适应高校发展的要求。其主要表现在:

(一)大多数高校对财务管理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职能定位较低。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管理的影响,学校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只局限于会计核算与记账功能,对其作为学校重要管理部门应当在学校宏观调控以及重大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如,在土地购置、设备购置等重大项目的立项、可行性论证等过程中鲜有财务人员参与。

(二)没有树立财务风险意识,银行贷款规模过大产生负债风险。

相对于快速的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而言,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使得高校不得不通过向银行借款来谋求快速发展,从而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高校建设性、发展性债务规模日益剧增,据教育部公布资料显示,截止2005年,全国各类高校向银行借款形成累计负债总额约为5000亿元。部分高校因过度举债收支矛盾日益突出,资金调度异常紧张,赤字额不断增加,预算得不到平衡,已陷入财务困境。

(三)收入来源渠道单一,学费收入已成为大部分高校收入来源的主渠道。

据预测,2010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将转变为买方市场,由于招生不足造成的收入风险,将直接带来高校的生存危机。大多数高校将面临办学规模已形成,大批软硬件已投入,招生减少导致大量资产闲置的情况,办学成本增加,出现规模不经济性。

(四)经费使用不当,形成资金营运风险。

当前,高校资金紧张与浪费同在、投入不足与效率不高并存。对经费的使用计划不周,预算控制不严,支出结构不合理,直接用于教学、科研的比例较少,对资金使用效益缺乏财务分析。资金运用上存在着“重投入,轻管理;重项目,轻效益;重资金,轻物资;重购置,轻维护”的状况,造成了办学资源的隐性浪费。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理念

企业是营利性组织,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对于提高企业长期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可能性具有重要意义。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分配决策三个方面。投资决策是指利用投资项目评价的基本方法对事先准备的一个或几个备选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从中选择一个满意的行动方案,实现资金使用效益的最优化;筹资决策是通过比较各种筹资方式的优缺点及筹资资本,从而确定最佳资本结构,有利于企业降低财务风险;股利分配决策是如何分配、使用节余资金。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包括:财务决策、财务计划和财务控制。三者组成了企业财务管理循环,形成了企业财务管理日常工作流程。其主要环节包括:制定财务决策,即针对企业的各种财务问题决定行动方案,也就是制定项目计划;制定预算和标准,即针对计划期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拟定用具体数字表示的计划和标准;记录实际数据,即对企业实际的资金循环和周转进行记录,它通常是会计的职能;计算应达标准,即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计算出应该达到的实际水平;对比标准与实际,即对上两项数额进行比较,确定其差额,发现例外情况;差异分析与调查,即对足够大的差异进行调查,以发现产生差异的具体原因;采取行动,即根据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行动,纠正偏差,使活动按既定目标发展;评价与考核,即根据差异及其产生原因,对执行人的业绩进行评价与考核;激励,即根据评价与考核的结果对执行人进行奖惩,以激励其工作热情;预测,即在激励和采取行动之后,经济活动发生变化,要根据新的经济活动状况重新预测,为下一步决策提供依据。

三、对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设想

针对高校现行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高校的管理者,特别是领导层应当树立投资意识和效益观念,借鉴企业财务管理的先进管理理念,构筑新形势下适合高校发展的财务管理模式。在效益中求生存和发展,以办学效益的提高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科学定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职能,确立财务管理在高校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宏观调控功能。

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和职能进行延伸和扩展,将资源筹划、资产管理、资本运营等重大财务事宜纳入高校财务管理职能中,使之具有财务决策、财务计划和财务控制三项职能。财务管理人员应主动参与到重大项目方案的前期调研、可行性论证和风险评估、决策等环节发挥其专业优势,提出决策建议;制定长期的财务规划和完善财务预算制度,使之摆脱长期以来对预算制度即包干经费管理的认识;财务控制即通过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标准进行差异分析,奖优惩劣,达到优化管理的目的。

(二)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高校财务管理日常管理流程。

财务管理部门依据其职能对立项项目制定项目计划,制定预算和计算标准,记录实际数据,将实际情况与标准进行比较、差异分析调查、得出评价结果。项目效益评测量化,避免评价的主观随意性。高校不同于企业,在设定评价体系时应考虑项目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建立多元化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应用型的科研项目应当以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作为评估标准;对教学和基础科研项目应当建立以成本效益观为切入点,以“资源利用率”为导向的评估指标体系;对于维持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各部门的办公费用,应当合理核算定额标准,实行定额预算管理,并对定额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三)建立教育资金筹集的多元化渠道,培育高校自身的造血功能。

高校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形成政府投资、学校自筹和社会集资、捐助等多元化投入格局。一是积极吸引社会捐助。在国外,高校都非常重视筹措社会捐资,把吸引社会捐资作为校长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衡量指标,教育捐赠作为高校多元化筹措资金的渠道,约占高校教育经费的8%-10%,而我国社会捐赠占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的比重一直徘徊在2%左右。因此,各高校应将筹措社会捐资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长期工程,组织专门人员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落实。二是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双赢”。通过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或从企业承担科研项目,学校可以从企业筹措科研经费,为学校增加经济收益。通过合作,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现场、设备及技术手段作为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以便减少对教学场地及设施的投入。三是高校可以通过吸引投资者联合办学及采用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筹措办学经费。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能大大减少高校向银行大量举债所带来的沉重负担,优化资本结构,有利于高校长期健康发展。

(四)加强学校的资产管理,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资产利用率,发挥资产的最大效益。

一是建立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制度。高校应结合自身业务特点,选择适当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以及综合考虑使用年限、净残值、折旧率等因素,计算折旧额计入成本费用中。二是对某些大型设备、设施或场地推行向社会开放,提供有偿服务的办法,来提高创造效益的能力,发挥资产的最优效益。

参考文献

〔1〕陈俊忠.地方高校贷款风险问题研究〔J〕.经济师,2007(5).

〔2〕宋玉军,贾丙海.市场化:地方高校市场问题的求解途径〔J〕.价值工程,2008(4).

企业营销理念的创新 篇5

一、营销理念创新:不断追求顾客价值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营销理念注定只能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但是,在不同历史阶段,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核心需求,往往是不相同的,因而,营销理念的内涵也应随之变化。目前,国内消费者已经完成了由“产品购买者”向“需求满足者”的历史转变,到信息时代,消费者又由“需求满足者”向“价值创造者”转变,构筑信息时代的营销理念,自然应该以这一转变为基本的出发点。

传统营销管理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是厂商理论,即企业利润最大化,实际的决策过程是市场调研——营销——战略——营销策略——反向营销控制这样一个单向的链;没有把顾客整合到整个营销决策过程中去,它是将厂商利润凌驾于满足消费者之上。传统经济体系中的消费者,只能以购买企业生产的产品的方式,来实现需求的满足,尽管这一产品是经过厂家市场调查后开发的,但并不是对每一个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的设计,因而消费者的这种满足,只是一种约束条件下的满足。

在信息时代,消费者掌握选择的主动权。他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以低廉的费用,与网络空间中的任何一个企业进行双向、全面的信息沟通。这是传统经济体系所无法涉及的。消费者不是在企业能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中作出取舍,恰洽相反,企业应该生产经营什么产品,是以消费者的选择为取舍。消费者有足够的便利条件,将他们对人生、世界的认知,情绪与情感的体验,以及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融入对产品、购买行为以及消费方式的选择中。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消费者不是在购买产品,甚至也不只是纯粹的谋求需求的满足。在一个允许充分展现自我的时代,消费者已经把购买视为体现自己的价值准则、实现价值追求的重要途径。因而面对信息时代的“价值追求者”,笼统意义上的满足需求,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立足于顾客价值这一中心,帮助他们实现其价值追求,企业才能有效地迎合顾客千差万别的需求,最终求得企业自身的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即时互动的特点使顾客参与到营销管理的全过程成为可能,这就迫使企业必须真正贯彻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的现代营销思想,将顾客整合到营销过程中来。为此,企业就必须将顾客的需求和利益最大化放到同等的位置,以追求顾客价值实现为出发点,形成信息时代企业营销的整合模式。在这一模式下,通过企业和顾客的不断交流,清楚地了解每个顾客的个性化4C(顾客的需求和期望,顾客的费用,顾客购买的方便性,顾客与企业的沟通勘)需求后,在这个基础上作出相应的使企业利润最大化的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策略决策。

二、营销方式创新:关系营销的倔起

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一种被称为关系营销的概念正逐渐称为营销新热点。根据瑞典营销学者的观点,所谓关系营销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建立、维护和巩固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成熟交换及履行承诺为主要方式,使企业的营销目标在与各方的协调关系中得到实现。关系营销理论是建立在系统论的基础之上,系统论的观点是: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对于每个系统来说,它必定从属于一个更高级的系统,即与一定的环境发生联系。一方面,系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要适应环境;另一方面,系统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反映性,能反作用于环境,改造环境。仅就单个企业而言,中间商、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政府及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者共同构成了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外部社会经济环境,企业不但要适应外部环境,而且还应不断地改善外部环境。根据这一理论,关系营销将营销视为一种关系、网络相互动行为,并由此导出结论:驱动市场的不

仅是竞争,更是合作。

合作意味着所有团体都要积极地承担责任并使关系和网络发挥功能。在此理念下,营销市场上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营销和销售部的努力,而更需要整个组织的紧密结合,以及与外部相关机构所建立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关系营销中,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乃至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都通过无往不至的网络和企业紧密相联,这种格局模糊了企业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界限,使企业能更好地溶入自己为之服务的社会中。在前信息时代,人们给予竞争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合作。因为就一个企业而言,可供运用的资源有限,活动的市场空间有限,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只能进行有限的信息沟通,能够为各企业分享的利益也是有限的。前信息时代缺乏充分分享资源、信息和利益的机制。撇开超经济力量的影响,企业不得不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竞争因素,以谋取相对有利的市场地位。攻击性广告、竞争性定位、对消费者的信息封锁,诸如此类的竞争行为,都源于此。

而在信息时代,网络的无限空间充分突出了合作的重大意义。网络使得任何企业可以在全球开展业务活动,但任何企业仅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实现这一交易功能的。如果没有高效的物流通道,不充分借助企业外部的力量和资源,企业不可能将产品直接送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消费者手中,交易也就根本无法实现。信息时代,一个企业通常只执行具优势的职能,非优势的职能则交由其它企业负责。既然企业只执行优势的职能,非优势的职能由别的企业负责,那么企业就必须通过外部合作的方式,拥有为自己所需要的全部职能,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实现对各项职能的有效整合。

信息时代的关系营销还体现在企业内部之间的合作以及与外部各有关机构的合作上。传统的企业营销各环节原先由不同部门和人员负责,这种分工固然能减少重复劳动带来的资源浪费,但同时增加了部门之间信息的传递和协调成本。对大型企业而言,这种成本是十分高昂的。然而,网络使分工和合作得以有效结合,可以将市场调研——产品设计与生产——价格变动——销售——服务融为一体,营销各职能、营销和其它部门之间能保持持久的合作,从而充分、有效地发挥营销的功能。

三、营销策略创新:4P新整合1.产品策略:消费者个性需求的满足

传统营销中,企业在通过市场调查后,便根据统计结果中出现频数最高的需求特征来设计、生产产品,最终将产品通过广泛的销售渠道推向各个细分市场。这种状况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企业无法了解也无法满足顾客的独特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传统消费者的需求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没有形成或意识到自身的个性需求。然而在信息时代,企业所面对的消费者与传统的处于被动商品接受者地位的消费者有本质的区别,他们要求自己在市场中处于主动地位,要求供应商提供给他们个性化的商品,要求企业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来设计、生产产品。由于网络使得消费者不仅可以接受信息,而且可以发出信息,形成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充分的双向信息交流,从而使生产者可以为消费者“度身定做”。

2.价格策略:消费者接受为底线

在前信息时代,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广泛存在于传统商品市场中,人们活动范围的局限性及人们对信息了解十分有限,一般仅从有限的媒体中获得商品信息或自己进行实地搜寻。如果搜寻是没有成本的,消费者会不断地搜寻直到他们发现最便宜的价格为止,但事实上,这种情况在信息沟通有障碍时是不会发生的,因为消费者的搜寻是有成本的,其搜寻行为也是有限制的,这就使得同一商品的不同价格策略得以存在。在信息时代,由于网络突破了传统媒介在信息传播中的时效性、地域范围和容量上的局限,基本解决了传统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间存在的非对称信息问题,消费者可以在网络上漫游、搜寻,直到最佳价格显示出来,并据此作出理智的购买决策。因此,多样化的价格策略在网络上难以实施,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大大增强。因此,要求企业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

3.渠道策略:方便顾客的购买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外出购物的时间越来越少,迫切要求快捷方便的购物方式和服务。在这样一个交互性的信息时代,企业怎样才能抓住和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很简单的一个方法是为他们提供方便使他们保持忠实,而最方便的购物莫过于网上购物了。无庸置疑,网络交易的产生对于企业现有渠道结构将是一大挑战。互联网直接与消费者建立联系,将商品直接展示在顾客面前,回答顾客疑问,并接受顾客订单。这种直接互动与超越时空的网络购物,无疑是营销渠道上的革命。每个企业的成功取决于它形成能够重复购买的忠实顾客群体的能力,顾客往往是因为他们感兴趣而回头,而不愿去尝试培养另外一个供应商。

4.促销策略:强调双方的沟通

传统大众传媒的促销方式如人员推销、广告等,其信息流动是单向的,且流动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有关物理媒介的空间移动速度,在信息发送与反馈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时滞”。网络的实时性则为企业与顾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沟通方式,几乎所有传统的促销方式都能在网上找到实现的方式。在网络上提供与产品相关的专业知识进一步服务消费者,不但可增加产品的价值,同时也可提升企业形象。网络促销除了将企业产品的性能、特点、品质以及顾客服务内容充分加以显示外,更重要的是能以人性化与顾客导向的方式,针对个别需求作出一对一的促销服务。所有这些活动和目的在于加强企业与消费者的深入沟通。

四、营销手段创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传统的营销手段莫过于在信息媒体上进行大量的广告轰炸,或配之以名人效应、上门推销等加强手段,并依赖于层层严密的分销渠道,来赢得消费者的注意力。这些方式,无论是从企业成本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消费者满意度出发,都存在多种多样的缺陷,而且,它的营销成本在今天看来已成为无法负荷的奢侈。在未来,人员营销、市场调查、广告促销、经销代理等传统营销手法,将与网络营销结合并充分运用网上的各项资源,形成以最低成本投入,获得最大市场销售量的新兴营销模式。

网络营销目前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是因为它具有传统营销所不能比拟的优势。这个优势在于能够将产品说明、促销、顾客意见调查、广告、公共关系、顾客服务……等各项营销活动通过的文字、声音、图片及视汛等手段有机整合在一起,进行一对一的沟通,真正达到整合营销所追求的综合效果。正因为网络营销具备诸多的优点,它一出现便对传统营销方式构成了强大的冲击。每一个希望自身业务持续发展的企业都必须重新审视营销活动的各个方面:从广告宣传、销售策略、合同签订、货物发运、付款方式到售后服务,并考虑将营销战略的重点转移到互联网上。

企业财务理念创新 篇6

[关键词] 财务治理 人力资本 理念分析

一、人力资本参与财务治理:产权特征

1.人身依附性

股东至上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价值的人身依附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物质资本那样用于转让及清偿债务等,不具备风险抵押功能。因此,所有者在运用其人力资本时,必须承担绝大部分风险,只有尽力运用专属于其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获得高于其自身价值的收益。另外,经营风险贯穿于企业经营全过程,而并不仅仅体现在破产清算上。物质资本并不能主动地制止风险形成和降低风险概率,货币资本对风险的承受是事后、消极的;而人力资本的风险承受是全过程、主动的,它是企业风险的事实上的承载者。

2.专用性

随着生产力发展及社会分工的细化,人力资本专用性愈强,专业技能适用范围日益缩小。人力资本所有者在其他公司所能支配的生产率与工资,将远低于其专用化所在公司的水平(Blair,1995),这种进入障碍意味着放弃其现有专业技能的巨大机会损失,而逐渐养成的技能创新“惰性”,又会增强其承担企业风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团队特征

人力资本专用性决定了其价值只能在团队合作情况下才能实现。但在团队协作中逐渐形成的互信、团队精神等无形资产与共享财富使人力资本的退出面临巨大机会成本与沉淀成本,人力资本具有退出障碍。

在信息网络时代,由于要素、资本市场等非人力资本形式运作的市场体系日益完善,使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逐渐弱化和间接化,它能很方便地逃离企业、规避风险。但人力资本的人身依附性特征使其具有承担风险的主动性,专用性与团队特征又使其具备抵押性,从而具有承担风险的自觉性。人力资本与企业的关系日益密切,日益成为企业实际风险的承载者。

二、人力资本参与财务治理的理念

企业所有权归属最终决定于一定生产力下该企业经济活动水平对两种资本的需求度及其稀缺度(陆维杰,1998)。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愈高,人力资本日益稀缺,其所有者参与企业的契约筹码日益增大;伴随着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代理人逐步加强自身与委托人就组织剩余进行讨价还价的权力。另外,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逐渐弱化,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日益强化,其承担风险的能力日益增强。剩余风险承担者应是剩余索取者,剩余索取者应是企业控制权的受让者(Alchian,1972),因此,人力资本所有者理应纳入企业资本范畴,成为企业所有者之一。

1.理财主体多元化

人力资本所有者成为企业所有者后,两种资本所有者共同成为公司治理主体,从而形成共同参与决策和相互制约的格局。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收入水平与企业绩效捆绑的长效机制,不仅可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也调和了两种物质资本所有者间的矛盾,使其成为长期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实现了权力均等、收入平等和经济民主,大有助于整个社会和谐进步。

2.资本结构二元化

随着知识经济条件下资本概念的泛化,企业应适时突破传统资本同质假设和一元束缚,建立以非同质假设为基础的二元资本结构。二元资本结构可较好地反映出两种资本所有者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一个企业的最佳人力资本结构,首先要能实现人力资本效率的最大化——相对于特定非人力资本存量而言,不存在人力资本能力剩余或不足;其次要能实现其内部能力平衡——相对于特定人力资本而言,其他任何类型人力资本,均是适度和协调的(向显湖,2004)。

3.剩余分配模式

作为企业资本,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对企业的价值贡献虽不定相同,但二者地位平等,缺一不可。因此,从社会公平角度出发,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比照物质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方式进行;二是人力资本既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也得承担企业亏损。

(1)资本必要补偿

物质资本投入企业后,形成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其损耗可以成本费用形式得以补偿(通过产品销售)。同理,人力资本消耗也应得到补偿,以维持其再生产。这除在公司治理上应采用相机治理与共同治理相结合的全新方式外,还应形成具体实现路径:即应比照物质资本计量模式,科学计量以切实实现人力资本产权化;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其专用性、边际报酬递增的动态性等特征,使之享有与其价值贡献度相匹配的共同而有所偏重的财务治理权。

(2)剩余分配

赋予人力资本参与分配的产权,首先要对其价值进行评估。但目前计量方法尚无定论。吴志达(2004)认为,可运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等方法对其进行人才测评,确定一个接近其价值的初始值,人力资本以此价值的折股数额为基础与物力资本共享企业收益;同时建立能力显示机制,并相应地适时调整其折股数额及应享收益。

参考文献:

[1]陆维杰:企业组织中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经济研究,1998.5

[2]吴志达等:试论人力资本股权化及其安排.财会通讯,2004.11

[3]向显湖等:试论人力资本融资财务.会计研究2004.9

[4]Alchian, Armen A., and Demsets, Harold.. Information Cost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62

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与理念创新 篇7

1.财务管理目标多元化, 增加了财务管理难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改变,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受此影响, 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也更加复杂烦琐, 而且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 有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 这样一来, 无疑增加了现代化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财务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 企业的发展与经济利益挂钩, 以盈利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 就必须要遵循多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实现财务多元化管理。就目前而言, 发展财务管理多元化目标主要包括能力目标、利益目标、效益目标等。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有效结合, 这就需要企业各个利益方进行配合, 因此, 也给创新财务管理带来了难度。

2.资源配置需要加强优化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就要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按照一定的原则, 有效配置合理资源, 在配置过程受到外部产权理论约束, 才能确保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但是由于我国财务管理工作在产权理论以及相关制度建设方面不足, 因此, 对于财务管理配置合理资源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改进。随着知识产权不断深入, 对财务管理资源的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知识资本没有受到重视, 容易引起企业股东、管理者以及员工三方面的利益矛盾, 资源配置如何加强优化, 也是企业财务管理需要面临的挑战之一。

3.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提高了要求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给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作用。从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来看, 大部分企业对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足, 对财务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高, 因此在财务信息化建设方面, 在完善财务管理平台以及实现财务信息共享方面, 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财务管理信息化在管理规划程度上也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效率。

二、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的弊端

1.法律意识淡薄

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 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开展进行有效的处理, 在此条件下, 在进行各种税负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时, 企业可实行合理避税。但是因为一些企业缺乏财务法律知识, 没有通过正常的途径、渠道进行合理的税务筹划, 给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这也是现代化中小型企业以及传统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弊端。

2.管理理念与方法较为滞后

管理理念的创新有助于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现代化财务管理理念及方法滞后, 给不同实力的中小型企业带来了重大影响。管理理念的滞后主要表现在缺乏财务管理结构, 抗风险能力不足, 设置不完善, 等等。以管理理念为指导之下的方法滞后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手段不足, 方法简单等。以传统管理方法实现财务管理, 对企业参与社会竞争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及方法势在必行。

3.资金管理存在弊端

合理的资金管理才能帮助企业有效发展。虽然在传统财务管理方面, 不断改进了管理方法, 但是依然存在一些资金管理方面的弊端, 如资金管理人员意识薄弱、对管理不够重视。企业财务管理弊端显露, 缺乏科学有效的预算机制, 容易导致资金紧缺, 会对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4.财务管理队伍有待加强

财务管理是整个企业的核心, 加强财务队伍的管理, 有利于资金的供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之下, 企业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参与者, 也是其最重要的主体, 财务管理从侧面上反映出企业的竞争力与实力, 影响财务管理效率的因素则是财务管理队伍素质。经济快速发展之下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

三、企业财务管理的理念创新

1.创新财务管理理念

加强财务管理创新, 不断创新财务理念, 增强管理方法, 这才是新时期创新财务管理的方向。企业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实现创新财务管理理念, 就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理念, 摒弃传统管理方法, 对财务管理实现全方位创新。为了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有效增强企业实力, 就需要从管理角度出发, 重新认识财务管理, 建立新的财务管理理念, 给财务管理者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并将财务管理工作深入到企业发展之中, 深入到企业的各个部门与岗位。同时也要注重财务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培养, 坚持资金引入渠道的正确性, 建立科学化的负债方式, 加强企业资金流动。

2.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和资金管理

预算是指企业对市场进行预测之后, 以盈利为目的的前提进行预算编制, 其中应该包括销售、采购、成本等各项预算。加强预算管理的核心意义在于企业对资金使用的合理性, 加强企业内部对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对整个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以实现企业经营的目的。对资金进行管理时, 企业应该加强对财务管理者的培养, 让管理人员意识到资金预算的重要性, 将预算管理作为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目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领导要加强监督并把握预算目标。另外, 加强资金管理, 是为了将资金的占用率降到最低, 促进效益最大化。

3.创新监管, 加强各部门监督体系

监管的方式不应该是简单、单一的。创新财务管理, 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把财务管理与其他部门有效地结合起来, 实现财务活动的开展, 从企业内部完善监督体系。除此之外, 各级政协及人大常委会等组织对企业行政部门应该加大监督力度, 从法律上积极完善财务体系, 推动我国财务法律政策的实施, 对财务预算管理进行决算审核, 发挥其监督职能。

4.提升财务管理人才的岗位技能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行政单位要增强自身对财务管理的水平, 就必须要对财务管理者进行培训。首先对财务管理结构进行优化, 采用优胜劣汰方式进行考核, 加强财务管理者的引进和招募, 提高选拨条件, 注重选拨人才的要求, 制定完善的财务人员考核制度, 构建合理的培训机制。只有提高财务人员的知识以及技能, 才能有效完善企业财务管理。

四、总结

财务管理关系着企业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从侧面体现了企业的实力, 关乎着企业内部管理状况的同时也关乎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为更好地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企业需要不断精细化管理理念, 创新管理方法, 为企业在活动中提供坚实的财务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斌.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调整与理念创新探析[J].时代金融旬刊, 2014, (3) :202.

[2]吕蔚琼.试论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与理念创新[J].财经界:学术版, 2015, (8) :237-238.

企业财务理念创新 篇8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方法、思想都将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新经济时代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将面对新的经济环境,意味着企业的财务管理也惟有创新才能够适应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的基本途径。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所以,面对知识经济给企业带来的挑战,企业必须将自己的经营逐渐向网络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二、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知识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指以知识作为基础的经济,是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的基础上建立的经济。知识经济主要是以高新科技产业为主的,并以对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依托的,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主要基础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一)财务管理目标将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各企业的价值更多的体现在对知识和智力的占有上,在知识的流转过程中,企业也需要资金的流转,但已经不是主要的了。因此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目标已经不再是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追求相关主体的利益,而由于企业相关主体的多元化使得财务管理的目标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知识经济的产生引发了产权利益之争

知识经济的产生不同于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因此,现有的产权制度及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实际中,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那些创造、掌握、利用、接受、加工信息的知识技术人才为企业创造的财富是十分重要的。当传统的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时,现代企业的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之间已经成为利益相关者的产权合作。因此,面对不断加剧的所有者、经营者、企业员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明确谁的利益最大化将是企业的理财目标。

(三)理财风险问题的凸现

在知识经济时代,风险理财管理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经营活动会受到不断提速的信息的传播、处理、反馈的影响而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企业的各种信息如果对内对外披露不充分、不及时将会影响企业的决策,从而给企业带来决策风险。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不能随着知识水平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其知识结构,企业将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最终增加企业的风险。随着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网上银行”、“电子货币”逐渐兴起,使得国际间各企业的资本流通加快,企业资本的决策可以在瞬间完成。货币形态的变化增加了企业货币风险的出现。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投入变化较大,速度变化较快,已经不能清晰地划分出投资的期限与阶段,从而加大了企业的无形资产投资的风险。故此,企业在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中为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各种风险,迫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加强对风险有效的防范和抵御。

(四)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投资决策与财务管理的不协调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专利权、商标权、人力资源的素质、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产品的创新等无形资产在企业的资产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无形资产将逐渐转变为企业最重要的投资对象。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中队无形资产涉及的内容很少,而在现实的财务管理中,很多企业并没有将无形资产充分利用对其进行资本运营,低估了无形资产的价值。因此,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已经不再适应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投资决策。

(五)目前企业财务人员素质制约着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的经济活动必须遵循快、准、全的信息导向。企业在财务机构的设置上应该遵循管理层次、中间管理人员的减少原则,财务机构必须能灵敏、高效、迅速的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做出反应。但是,我国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机构设置基本呈现出金字塔的形状,中间管理层较多,管理效率低下,缺乏应有的灵活性和创新性。而企业的财务人员普遍存在管理理念落后、严重缺乏理论知识、理财方法落后、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缺乏主动学习新知识的动力。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企业信息化、知识化、网络化理财的进程。

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意义

在各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迫使企业财务管理必须进行创新,并对企业管理和经营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财务管理的创新优化卒于对知识经济时代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的解决。其次,财务管理的创新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进行。最后,财务管理的创新有助于帮助企业朝着知识型、创新型的企业的目标发展。

四、新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理念

知识经济的到来,改变了企业的经济活动空间和方式。网络化的发展使各企业将激烈的竞争演变到网络中。虚拟银行的产生、电子支付的发展,使得企业的购销活动变得更为简便、低廉。这些在知识经济时代出现的新特征和经济活动方式,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必将面临着创新的要求。

(一)管理理念的创新

进入20世纪以来,联合国就把人类的发展目标归结为人的发展,从而也使人类的自我发展提高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地位上。因此,企业的发展必须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人的发展与企业的管理发展紧密联系的必然趋势。现代企业的每一项财务活动均离不开人的操作和管理,而管理的成效更是取决于人的知识和智慧以及人才的努力程度。企业的财务管理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发展,将各项财务活动进行“人格化”设计,并结合企业的责利关系建立起财务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以此来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另外,企业的理财观念必须要更新,要不断建立起信息化的观念、知识化理财的观念、无形资产的新理念、知识资本的观念、以及企业的竞争与合作统一结合的观念。力争实现企业的发展要不断顺应现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形成企业之间竞争的双赢效果。

(二)风险管理理念的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已经将风险投资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方式和内容,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显得尤为突出。高新技术产业不同于传统的产业,它的投资风险高,投资期长,但是具有较高的收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一旦成功将会为企业带来数倍于投资额的收益。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大了对高新技术的投资。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媒体空间的加大、产品的寿命周期的缩短都是企业的投资面临着新的风险。这些都迫使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必须将风险管理的新理念摆在重要位置。

(三)无形资产管理理念的创新

当知识经济成为企业的生产要素的核心时,企业的专利技术、商标权、商业信誉、商业信息等这些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均作为企业的重要资产而存在,并对企业的经济活动产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资料统计显示,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国家经济的增长贡献已达到60%~80%。因此,面对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将在企业中所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并对企业的现金流量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这就要求企业改变过去重视有形资产而忽视无形资产的管理理念,将无形资产的管理视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点工作。

(四)分配制度管理理念的创新

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对于在整个企业的财富创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员工并不重视。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员工在利用、接受、加工、创造信息、知识、技术中所显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企业必须树立起以知识资本为主的地位,使得员工对知识的利用、创新能力等成为分配的重要依据。这意味着知识资本的所有者——企业员工必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参与企业对收益的分配。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收益分配的方式和格局,不断树立起提高企业员工的工资及其他形式报酬的新的理念,将其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新理念。

总之, 新经济时代不仅是知识的时代、信息的时代、网络的时代,更是人类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这个特殊的时代,企业必须立足于科学的发展观,用创新的方法使企业的发展永葆生机。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必须时刻保持创新精神,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为企业的发展开拓出新的思路,不断为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而采取科学的创新。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尤其是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影响更大。知识经济的到来改变了企业的资源配置结构、使企业在与国际经济发展接轨的同时, 更使企业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摆在企业面前的新问题, 企业的财务管理也必须更新理念, 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为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而不断创新。

关键词:知识经济,财务管理,创新,理念

参考文献

[1]高振斌.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创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 2006, (6)

[2]曹瑾.浅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J].科技信息, 2010, (08)

[3]何学松: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创新[J].当代经济, 2010, (16)

浅谈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的理念创新 篇9

随着高校规模扩张的黄金时期的结束, 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指出, 今后5年国家将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指出:“随着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经费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经济活动日益复杂,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发生变化, 客观上对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今后一段时期, 如何完善高等教育投入体制, 建立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绩效评价, 将成为政府、高校以及专家学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防止出经济问题, 平稳渡过改革矛盾积累的消化期, 应是当前加强财务管理的现实目标。高校要面对一系列的问题:规模扩张后如何适度发展, 即战略调整;财政的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将在全国普及;化解、清偿债务工作任重道远;民办高校和股份制高校等多种所有制高校数量的不断增加, 人民大众家庭财力的不断增强和国外大学的优惠政策, 使得国内生源出现分流在所难免……

那么, 高校财务将如何应对呢?笔者认为, 转型期的高校财务管理首先要进行心态及思路的调整, 进行理念创新。

一、创新财务管理机制, 努力适应现代大学制度

1. 财务工作职能要由传统的“核算型”、“事务型”向“管理型”转变。

为适应现代大学制度, 财务工作重点要由传统的事后核算, 转移到事前计划、事中监督、控制上来。财务部门应设置专门的科室和高素质人员, 常规化地开展财务专题调研、财务问题诊断、财务状况分析、财经形势预测、财务决策论证、资金筹划、教学成本核算等管理活动, 为学校决策服务, 为提高办学效益服务。

2. 财务管理要从以资金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一直把资金作为管理对象, 而现代管理者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 在人、财、物资源中, 人是最重要的资源。财务管理既是对资金的管理, 更是对人的管理, 应把人视为管理的主体。因为人是单位的主体, 人管理不好, 资金就难以管好。实现从以资金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 就要营造全员参与管理的氛围, 以价值观的塑造为核心来引导, 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才能, 凝聚积极性, 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形成财务管理的合力, 财务管理才能真正有效, 取得成功。

3. 财务管理方式要从控制为主转向引导和激励为主。

传统的财务管理往往就是财务控制, 学校的财务管理目标就是按照预算控制支出, 加强经费支出的合规性、合法性、合理性的控制, 保证学校中心工作的完成。实践证明, 在信息经济时代, 高校财务管理的职能, 已经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控制, 更赋有引导和激励的职能。在激烈竞争环境下, 学校要想生存和发展, 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而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励广大的教职员工, 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能。只有通过有效的引导和激励, 才能更好地优化人们的财务行为, 提升财务管理的效能。

二、注重资金投入效益, 加强财务分析

增加投入与提高效益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尽管现阶段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 但提高高校投资效益的呼声却越来越高。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高校经费收支规模快速增长, 但收支平衡程度却在下降, 发展建设所产生的还本付息压力有增无减, 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因此, 树立以效率为中心的理财思想, 优化学校资源配置, 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绩效预算管理模式, 是当前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

要以绩效为目标, 进行高校内部预算管理机制改革。将校内部门经费和工作目标捆绑, 与工作绩效挂钩, 建立有效的预算管理奖惩机制, 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 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预算是学校组织收入和控制支出的依据, 预算管理贯穿于财务活动的始终, 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 是学校经济活动的指挥棒。现阶段, 高校的内部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的考评与激励机制, 预算资金在高校内部分配时, 只考虑人员和学生规模, 以及以前年度经费使用情况, 几乎没有考虑绩效。预算缺乏刚性, 预算期内追加指标现象较普遍, 经费使用部门基本没考虑资金的使用效益, 花钱随意。因此, 我们要进行高校内部预算管理机制改革, 实行绩效预算, 建立追踪问效制度, 并且要把节能指标列入校内各部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之中。

要加强财务分析, 提升财务管理的高度。财务工作职能由传统的“核算型”、“事务型”向“管理型”转变, 财务分析是关键。通过年度与年度的比较、季度与季度的比较、项目与项目的比较, 分析变化情况, 找出变化原因, 是有利因素还是不利因素, 为学校决策提供财务信息。财务每一个岗位都有分析的内容, 都能具体地反映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和漏洞, 通过分析反映, 学校及时采取措施, 完善制度, 提高经济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效益性。

三、重组财务业务流程, 构建财务业务信息化、网络化、一体化平台

由于高校内外部财务环境的深刻变化, 办学过程中的经济活动日趋复杂, 财务工作的作用更加突出。不仅要会做账, 还要会分析;不仅要会管理, 还要会服务;高校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已不能满足高校目前快速发展对财务管理与服务多样化功能的需求。因此, 我们要对现有财务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适应性评价, 及时发现各业务处理流程间存在的潜在和显现的断点、漏洞和矛盾, 分析并制定出相应解决方案, 修正业务处理中不合事宜的管理点, 实现财务业务流程的再造。这种流程再造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其实质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管理方法, 搭建高校财务工作的技术支撑平台, 解决高校财务运行中信息披露不够、有效交流不足、效率低下的矛盾与问题。

具体说来, 在各高校普遍实行会计电算化、学生收费委托银行代扣代缴的基础上, 通过数字化校园、校园“一卡通”的建设, 实现校园信息的标准化和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整合, 促进校内各单位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分工协作, 确保各项收费、资金划拨、预算控制及信息传递等财务工作的顺利实现。 (1) 要建立财务信息基础数据库, 支持校内相关管理信息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 提高财务信息共享程度。 (2) 不断完善学生收费查询、教职工个人收入及个人所得税查询、部门经费查询等信息化、网络化服务系统。 (3) 逐步改变传统的资金结算手段和运作方式, 可以开通网上银行业务, 实行网上结算。另外, 为了减少现金流动, 方便教职工报支现金, 可在柜台安装POS机与银行联网, 教职工领款直接刷卡。 (4) 在会计核算基础上开发财务管理系统, 加强教育直接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等功能设计, 以提高财务分析、决策水平和效率, 更好地发挥会计核算的基础性作用, 为财务管理服务。

四、做好中长期财务规划, 确保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伴随着高校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繁荣, 高校建设性、发展性债务规模与日俱增, 少则几千万, 多则数亿甚至十多亿元。高额的负债, 引起了政府、贷款银行、学生家长的空前关注。而作为实际意义上的债务人的高校, 由于资产负债率的节节攀升, 筹资成本的有增无减, 倍感还本付息的现实压力。以新贷款偿还旧贷款成了高校首选对策, 这样做虽然暂时掩盖了突出矛盾, 但债务数额却越滚越大。银行作为企业, 它投资的“风向标”是随市场变化而变换的。曾几何时, 银行对高校贷款还实行鼓励政策, 现在却紧缩银根, 加以严格限制, 突然将高校滚动贷款的链条切断, 学校偿还贷款没有了退路, 问题一下子凸现了出来。

如何化解债务风险, 由跨越式发展向适度发展转型, 既促进目前的事业发展, 又不至于给今后学校带来风险, 这就要求学校财务部门编制好中长期财务计划, 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必须与财务收支计划相适应。

编制中长期财务收支计划, 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中长期财务规划应充分体现学校的整体战略思路和战略发展目标, 根据学校的发展战略, 确定政策导向。对于符合学校长远利益的、层次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办学项目予以有力的财力支持, 而对低层次、低效益、不利于学校发展的办学项目应通过分配政策调整, 加以引导和限制。

2.要以学校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来预测收入, 正确测算和把握学校的自筹能力, 使自筹经费能与对学校发展的投入相匹配, 如规划中的学生人数、新增校舍建筑面积、实验室建设等的目标要求, 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避免财务风险和发展风险。

3.要以稳定学校师资队伍为前提, 首先要保证吃饭, 然后考虑建设。本着“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量力而行”的原则, 优化资源配置, 科学发展。

4.合理运用商业贷款, 适度举债。对银行贷款需持特别慎重的态度, 它只能是作为实现期间发展规划的一个临时辅助手段, 必须与经费的自筹能力相当, 也就是说, 必须保证自筹经费能如期还本付息。

此外, 由于制定中长期财务计划是预测的, 而高校理财是一个涉及自身财务活动和外部环境各个方面的复杂的动态过程, 未来的事项具有不确定性特征, 计划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完全可能发生偏差, 如:收费标准的调整, 财政拨款定额的增加等。因此, 当发生比较大的变动时, 就要对财务计划进行调整。

总之, 我们要树立市场经济观念, 提高学校财务应对风险的能力。高校经济工作要遵循经济规律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坚持成本效益观, 又要统筹兼顾, 加强管理, 促进高校事业协调发展, 要把握资源的经济属性,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多渠道筹措教育资源。

摘要:随着高校规模扩张的黄金时期的结束, 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机遇和挑战, 首先要创新财务管理机制, 财务工作职能要由传统的“核算型”、“事务型”向“管理型”转变, 财务管理要从以资金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财务管理方式要从控制为主转向引导和激励为主;要注重资金投入效益, 加强财务分析;重组财务业务流程, 构建财务业务信息化、网络化、一体化平台;做好中长期财务规划, 确保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转型,理念

参考文献

[1].石立强.高校进入“大众化”高校财务处长如何理财[J].教育财会研究, 2008 (1)

[2].张静, 张乔.关于高校财务实行绩效预算管理的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 2007 (5)

[3].唐万宏.试论新时期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改革与机制转换[J].财会通讯 (学术版) , 2006 (4)

[4].戴新明.关于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 2008 (1)

企业财务理念创新 篇10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努力创新服务理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作了深刻阐述,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高校财务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就是将广大师生员工置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确保教师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创新服务理念,提高高校财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多年来,浙江工商大学财务处始终把“会计服务”作为立处之本,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为方便师生报销,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不断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开展文明礼貌服务活动,通过在处内外广泛征集“金点子”活动,不断推出服务新举措,如:实行“财务零距离”、财务叫号服务、学院(部门)财务分析月报、设立小额报销窗口、建立财务联络员QQ群、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文明用语、设立学生事务专窗、业务导向牌、工作意见箱等各项服务措施实施以来,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从而也为财务处的工作创造了和谐的环境。

二、树立全面协调的发展观,不断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由于国情所限,资金已成为高校最稀缺的经济资源。尽管中央和地方政府对高校的投入逐年递增,但资金短缺、经费紧张仍是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如何将有限的资金安排好、运用好,必须从学校的全局和发展战略出发,合理安排资金,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合理编制预算,不断优化资源配置

高校预算是指高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收支计划。它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和关键,也是高校开展各项经济活动的基础,预算管理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事业发展计划和办学目标能否实现。

高校预算必须贯彻全面协调的发展观。在编制预算之前,高校必须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清晰的年度工作计划,财务部门围绕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投入,使学校的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财务预算的安排,必须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不能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应按稳健的理财原则安排和实施预算收支。具体而言,收入不能高估,执行收入预算应做到“颗粒归仓”;支出不能低估,执行支出预算应做到“坚守阵地,不得突破”,以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所以,高校内部各部门在做计划时,必须细致、全面,不能有漏项。财务部门在安排支出预算时,首先必须处理好“吃饭”与“建设”的问题,遵循“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优先次序,优先安排教职工及离退休人员工资,学生奖助学金等人员经费支出,以稳定师生员工队伍。其次,合理安排建设性和运行性支出,重点保证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科研投入等,确保必要的公用经费、教学科研经费以及设备购置等运行经费支出;建设性支出,应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财力水平,切忌盲目攀比或不切实际乱上项目。只有充分协调好各方面利益,才能既促进各方面积极性和维护稳定局面,又使高校建设得到健康发展。

(二)采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

要充分发挥高校财务预算的作用,预算编制方法必须科学合理,否则不但达不到预算效果,反而加重了学校财务负担。目前高校采用多种预算编制方法,有基数预算、零基预算、滚动预算、综合预算等等,无论哪种方法都有它的优缺点。高校应根据本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基础资料的完备程度、规章制度的健全与否来决定采用何种预算编制方法。这就要求预算编制人员懂得各种预算编制方法的利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案,可以单独使用一种预算编制方法,也可两种预算方法相结合,从而达到更好的预算效果。

(三)建立预算执行分析与考核制度,不断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编制和执行。高校财务通过预算执行和分析,把执行结果与预算加以比较,以便对预算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收入方面,重点分析收入完成情况及其未完成的原因,进一步拓展创收渠道;支出方面,重点分析支出完成情况及其构成,超支原因及相应解决与控制措施等。同时,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执行考核制度,明确考核内容、指标,将各部门预算申报的准确性、及时性、预算执行结果与部门年度考核挂钩,对严格执行预算的部门提出表扬,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不严格执行预算的部门要提出批评,并扣减其部门经费,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经济责任。

(四)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高校财务行为

高校是一个复杂的经济体,要使这样一个经济体能够健康有序地运行,没有科学、严密、系统的财务管理制度是无法实现的。高校的经济政策和财务制度要体现全面的发展观,这就要求高校财务管理应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制定科学、全面的经济分配政策,以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开拓创收渠道,增强学校的综合财力,促进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高校还应根据《会计法》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并狠抓制度落实,做到严格执行会计制度,规范高校的财务行为,促使高校的财务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三、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完善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

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取得信贷资金后由于债务负担过重而影响高校正常财务支付和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而导致破产的风险。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校为满足不断扩大的招生需求,纷纷向银行大量举债,用于新校区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一些高校在基建项目上马前没有组织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也没有论证贷款规模与办学规模是否适度问题,更没有考虑随之而来的财务风险。因而,使得高校投资存在盲目性,贷款规模过大,超出经济承受能力。随着高校还贷高峰期的到来和还贷能力的约束,巨额的本息支付使高校面临严重的财务风险,甚至可能使高校脆弱的资金链崩溃,从而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贷款风险预警机制

高校要认真研究国家有关贷款政策和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国家政策和资金市场利率走势以及项目建设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减少财务风险。高校应根据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教财[2004]18号)中给出的高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确定适度的贷款规模。

(二)合理安排贷款组合,优化负债结构

银行贷款种类繁多,选择合理的贷款组合将直接影响到学校借贷能力和还款压力。深入研究贷款组合、合理调度资金均衡负债,对控制财务风险,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是至关重要的。高校要根据财务预算的付款进度,根据项目计划、工程进度、收支情况分期分批贷款,将短期、中期、长期贷款有效结合,合理确定贷款期限的长短,使债务到期时间均匀分布,尽量与现金流入同步,避免资金集中支出和闲置,以减轻财务负担。

(三)拓宽筹资渠道,增强高校偿还能力

高校应积极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增强偿债能力,应经常联络主管部门和国家有关部委,为学校建设争取尽可能多的专项资金支持。在积极争取政府增加投资的同时,广开财源,利用各种能扩大高校收入的渠道。如:充分挖掘学校教学资源,利用自身人才和资源优势扩大招生规模,开展对外合作、开发、培训和其他服务,满足社会不同层面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为学校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加快培养高校科研的领军人物,加大科研的团队建设,努力提高高校的科研能力和获取科研经费的能力,促进科技发明创造转化为资金;盘活资产,增加出租收入;积极寻求社会团体及个人的捐赠和赞助;高校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要解放思想,改变办学思路,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学生公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四)加强对贷款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益

1. 贷款项目要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

在贷款之前,学校要认真制定学校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校园建设规划,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和高校的实际偿还能力确定贷款项目及合理的贷款规模。贷款项目和贷款规模必须经过严格、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并制定周密可行的还款计划,最后由学校最高决策机构集体研究决定。高校财务部门应严格控制贷款资金的投向,确保贷款用于解决制约高校当前和未来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对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不能把贷款资金用于平衡预算,弥补日常经费开支的赤字,更不能把贷款资金用于提高或变相提高人员待遇,严禁用贷款资金进行再融资活动。

2. 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高校财务部门要配备专职的会计人员,对贷款资金建立台账,按贷款银行逐笔登记贷款日期、金额、利率、到期日等项目,定期向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信贷资金报表,每年向教代会通报学校贷款资金使用情况;同时,要监督基建对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贷款资金的使用与贷款项目及相关预算一致。

总之,高校财务工作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理财思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防范财务风险,实现高校可持续和谐发展,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董虎.浅议科学理财观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实践指导〔J〕.教育财会研究,2008(5).

〔2〕蒋业香.从科学发展观看高校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06(8).

〔3〕丁清,徐安兴.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8(5).

〔4〕杨元贵.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2008(5).

上一篇:病案的管理研究下一篇:区高中篮球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