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2024-05-09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通用6篇)

篇1: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文章标题:强化道德认知,推进新形势下的公民道德建设

党中央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关键是使全体公民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指导社会实践。

一、影响道德认知的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随地吐痰、乱丢废物;为一点小事而争吵、谩骂甚至动武;银行信

用卡恶意透支等简单层面的不道德现象时有发生,主要是因为人的素质原因。但是,在复杂层面上,如“选择救人行善”还是“错过时间受罚”,如“诚实守信”还是“善意的谎言”,让许多人对道德产生困惑,则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以致于上世纪末经济学界因了对“市场经济是否需要道德”这一学术问题而分成两派,相互论争。因此,解决道德问题(尤其是道德认知问题),不但有助于建设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能够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道德认知模糊甚至错误,主要有以下原因:

1、将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相对立。这些人认为,搞市场经济,应该以利润为目标,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利润的最大化。道德,体现了对弱者的怜悯与关怀,与市场经济意识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在依据市场规则追求个人利益时,理所当然的将道德放在了第二位,对道德建设不够重视。

2、认知方法的局限。有些人由于个人素质的原因,文化素质低,新生事物见识少,他们的道德观念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实不相适应;有些人理解道德时,常常采用的是“原原本本”学习道德规范,“完完全全”背诵道德要求,只求从表面上认识道德文本,而没有深刻领会其实质内涵。因此,面对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丧失正确的道德判断。

3、道德文本的抽象性。道德规范文本十分精炼,是人类长期开展丰富大量社会实践的结果,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高,必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比如传统道德中的“忠”、“孝”是中华文化的结晶,至今还是日本、韩国、东南亚一些国家管理的基本要求。但是对“忠”、“孝”的理解还必须结合阶级性、时代性等各种条件,否则便成了“愚忠”、“愚孝”,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必然造成不同的理解。俗语“识时务者为俊杰”正说明了道德文本的抽象性所导致的理解差异,“俊杰”在实际生活中毕竟是少数。

4、道德文本的理想性。无论是传统道德中的“仁”也好,还是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也好,本身只是依据对“人或社会的良性的发展”的理解和推广,或凭借对“恶的本性”的“超越”而设计出来的美德及规范,往往只具有理想的性质和力量,而缺少现实的力量。道德在在现实中处于弱势,影响了人们对道德的认知。

5、社会发展的差异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一种,必然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其道德要求必然存在差异。如“随地吐痰”在农村也许不算事情,可在城市却是道德缺乏的表现;“离婚”在城市是一件正常事情,在农村则认为“非常没有脸面”,是道德不足的表现。但是,现阶段中国社会飞速发展,人员流动加快,在急速换位中,必然引起一些人的道德观念混乱。

6、道德建设手段的落后。长期以来,我们的道德建设以宣传、灌输为主,注重道德文本的教育,缺乏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与理解。同时“抓经济建设硬、抓精神文明建设软”的事实造成近年来道德建设力度不足,也影响了一些人的道德认知。

以上六个方面为影响道德认知的主要原因。

一、二为人的主观原因,三、四为道德本身的原因,五、六为社会的原因。

二、多管齐下,深化公民的道德认知

推进公民的道德认知,需要人(认识主体)、道德(认识客体)、社会(认识载体)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

1、把握人、社会、市场、道德的关系,加强对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一员同时又是他本身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幸福依赖于社会同时人的努力能够为社会增加财富。人与社会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互相促进。我们确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就是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促进人的共同富裕,共享幸福美满的生活。道德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表征,是人们精神面貌的反映,是社会风气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之于人,还是社会,都是重要的一部分,具有本质的规定性。

一个有良好道德的人,在社会能够赢得更多的尊敬。“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现代人力资源学同样认为:道德是情商(EQ)的一部分,一个有道德的人能够处变不惊,更能够成就大事。对个人而言,道德是幸福生活的基础,是生存竞争力的一部分。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手段,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严格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力争创造出最大效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道德建设要为经济建设让路。因为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能够建立公平的交

易环境,降低交易费用,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我们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财富,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道德建设的目的是一致的。相反,如果我们道德建设搞不好,社会欺诈横行,不讲信用,暴力冲突不断,将直接影响市场经济建设。因此,市场经济不但是“道德”的,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还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中外

历史一再表明,道德沦丧往往是社会崩溃的开端。我们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放松道德建设。

2、加快社会经济建设,保障良好的道德认知条件。

毛泽东同志在哲学名著《实践论》中总结出“一切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同时也是认识的升华,是检验认识的标准。”我们对社会主义道德的认知也离不开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只有在社会主义实践的检验中,我们才能够分辨古今中外道德遗产的价值,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入全面的社会经济建设是我们道德认知的基础。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是指与社会物质基础丰富相对应的道德。在社会物质缺乏的条件下谈道德认知,只能是理论的推导和空洞的说教,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实践并不具备指导意义。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管子》云:“仓廪实,知礼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可实际感受到,处在一个干净卫生环境中的人,更能自觉保持环境卫生。一定的硬件设施,是我们开展道德认知的必要条件。

加快社会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引导人们提高精神生活消费的分量,寓教于乐,帮助人们进行道德认知。同时,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完善各项生活、娱乐、文化、交通设施,创造一个道德建设的有形环境,对人们的道德认知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制定满足本地实际要求的具体道德规范。

道德认知的核心是培养对道德规范的自觉认同感,知德、懂德、守德。因此,一份实事求是的,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道德规范是开展道德认知的基础。

最近,党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具体道德规范,系统、全面地指导和推动道德建设。

在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过程中,不能满足于“原原本本”地学,“完完全全”地记,必须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道德建设的积极性,组织和引导人民群众从实际出发达成道德共识,制定具体的道德规范,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

在制定具体道德规范的过程中组织人们积极认识社会,辨析社会、道德、个人的关系,检讨实际行为是否合乎道德,从哪些行为中可以总结出具体的道德规范,体会道德的实践性与指导性,因而有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认知效果。

4、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宣讲、道德评比,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

人的认识是“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毛泽东《实践论》)。人们的道德认知只有达到“论理认识”的高度,才能够起到认识指导实践的作用。要让人们“了解其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就必须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宣讲、讨论、辨析、评比等活动,促使各项道德规范入脑、入心。

针对当地群众的特点,选择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宣讲具体道德规范是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的必要手段。选择生活中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互动式的讨论,辨析,能够加深人们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参观先进经验,开展评比对照等活动能够有效地激发人们道德认知的迫切心理,提高他们的内在积极性。

5、不断改进个人道德认知的方法。

社会创造条件,但在认知的层面上,还要依靠个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俗话说:“老牛不喝水,不能强摁头。”因此要充分借鉴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不断改进个人道德认知的方法。

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江总书记也多次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常开展“三个想一想”活动。经常性的深入反思,寻找自己在道德认知方面的不足,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经常参加各种激励教育、警示教育活动,各种正面、反面事例的相互激荡,能够使人在道德认知方面产生“顿悟”。

三、把握好认知与实践的关系

道德认知的目的不是为了理论的空谈,而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人们的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加强组织领导,强调要积极营造舆论、文化、艺术氛围,提供法律支持与政策保障,开展五类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组织人民群众,深入开展这些活动,将道德认知与实践结合起来,能够在社会上形成浓厚的道德建设氛围,有效的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

对社会个体成员而言,道德实践更多蕴含在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在良好的道德认知的引导下,诚实敬业,关心人,尊重人,舍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创造安全、文明、卫生、祥和的生活环境等,均是具体的道德实践。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一再提到共产党员要“慎独”。在道德实践过程中,同样需要把握好“慎独”。要从修养的高度看待自身的实践,从道德的角度评判自身的实践,不能满足与别人的道德评价,实现自身知与行的统一。

道德建设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道德认知也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深入,真正起到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在道德认知过程中,必须打破僵化的、墨守陈规的方式、方法,坚持用开放的发展的实践的的眼光看待新生事物,采用慎重的态度进行道德评价,积极引导人们探索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强化道德认知,推进新形势下的公民道德建设》来源于,欢迎阅读强化道德认知,推进新形势下的公民道德建设。

篇2: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刘云山

去年9月,党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系统阐述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主要内容和方式方法,很好地体现了江泽民总书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重要思想,很好地反映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在规律,很好地总结了人民群众在道德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是我们党新时期指导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贯彻落实《纲要》,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对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坚持从基础性工作做起

落实《纲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先进文化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迫切要求,是宣传思想战线的一项长期任务。当前,要按照巩固成果、拓展领域、突出重点、打牢基础的要求,紧紧抓住倡导基本道德规范、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完善道德监督机制等基础性环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

1、按照《纲要》的要求,大力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包含了传统美德、革命道德的内容,又弘扬了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特色,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适用于所有社会人群,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贯彻落实《纲要》,关键是要普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人皆信、人人皆行。一是通过多种方式的宣传,让人们记住这20个字。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传媒,利用板报、灯箱、电子显示牌等宣传阵地,运用歌曲、漫画、快板、评书、故事会、公益广告等艺术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20字基本道德规范,使人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阐释,让人们理解这20个字。要采用专题讲座、座谈研讨、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向人们讲清提出20字基本道德规范的背景、意义和思想内涵,使人们对基本道德规范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对一系列典型事件、具体案例和社会现象作入情入理的分析,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三是通过生动具体的引导,让人们自觉实践这20个字。要通过积极引导,让大家认识到20字基本道德规范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进而把基本规范的要求与自身的言行对照起来,深刻体会、自觉遵守、努力实践。

2、按照《纲要》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具体行为准则。《纲要》在制定过程中注意了规范性、操作性,但作为全国性文件,毕竟还是宏观的、提纲挈领的。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纲要》的要求,制定具体行为准则,企业、农村、学校、社区基层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完善有关规章、乡规民约、学生守则和市民公约。一要符合《纲要》总的精神。《纲要》提出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主要内容等,特别是20字基本道德规范,是制定具体行为准则的重要依据,应很好地坚持和充分体现。要对照《纲要》,对已有的规章、乡规民约、学生守则、市民公约等进行修订,把不完善的地方完善起来,把缺乏的内容补充进去。二要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同。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既充分体现相关的道德要求,又符合生产生活实际,符合群众根本利益,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接受。要注意发动群众参与,征求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让人们在参与制定和讨论的过程中受到教育。三要简单明了、便于操作。善于运用群

众的语言,使这些行为准则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于传诵。要增强针对性和操作性,让人们在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对照执行,也便于监督检查。

3、按照《纲要》的要求,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参与,是新形势下加强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是把《纲要》精神落实到城乡基层的有效途径。要认真总结借鉴过去好的经验和做法,把道德实践活动向深度推进,向广度拓展,为广大群众提供实践道德规范的广阔舞台和参与机会。一是与现有的各项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近些年广泛开展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以及“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社会影响较大,群众普遍欢迎。开展这些活动要进一步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把道德建设的成效,作为考核各项创建工作的重要标准。二是与各项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每一项具体业务工作,都包含着相关的道德要求。道德规范的落实,又需要在具体业务工作中得到体现。各行业各部门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把道德建设与行业管理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素质与提高业务水平结合起来,开展具有针对性和自身特色的道德实践活动,使这些活动与各项业务工作真正融为一体。三是与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要从群众反映强烈的不讲诚信、市场秩序混乱、安全生产存在隐患等热点问题入手,组织开展相关的道德实践活动,促使这些问题尽快得到解决。要围绕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家庭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组织开展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大力弘扬团结友善、扶危济困的良好道德风尚,使受助者得到关爱和温暖,使参与者受到教育和启迪。

4、按照《纲要》的要求,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先进典型是时代的先锋,社会的脊梁,群众的楷模。运用典型力量,抓好示范引导,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期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运用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符合道德建设规律,符合人们接受心理,有利于《纲要》的贯彻落实,今后要继续坚持。一要注重典型的多样性,发挥各方面、各层次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既要推出全国性的重大典型,也要积极树立地方、行业和基层的先进典型;既要推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方面的典型,也要注意宣传家庭美德方面的典型;既要推出表现高尚道德情操的个人典型,也要宣传在加强道德建设方面创造出新鲜经验的工作典型。二要注意以小见大,通过平凡的事迹反映不平凡的精神内涵。要把视野投向最基层,善于发现、总结和宣传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通过他们的平凡小事、具体细节,从细微处见精神,让人们感到先进典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三要善于运用典型引导群众,积极开展学习典型活动。运用先进典型推动道德建设,既要进行集中宣传报道,也要注意采用巡回报告、图片展示、影视艺术等多种手段,把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质,形象直观、生动具体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并通过组织座谈、讨论,引起人们进一步思考,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迪,见贤思齐,在社会上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风尚。

5、按照《纲要》的要求,努力建立健全道德监督机制。道德是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统一。如果只讲自律,不讲他律,只讲自觉,不讲监督,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作保证,道德教育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已经取得的成果也难以持久巩固。事实证明,重视道德监督,加强监督机制建设,是实现道德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客观要求,是促使人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要把道德监督机制的建立健全,作为贯彻落实《纲要》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促使人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一是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传媒要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道德热点问题的引导,敢于批评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要利用名牌栏目,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展开讨论,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舆论监督要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与人为善、以理服人,着眼于增进团结、维护稳定。二是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作用。要综合运用组织纪律、行政规章、法律法规等,对公民的不道德行为,给予适当的处罚。要通过制定信誉公约、进行信用考核、建立不良行为档案等手段,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共同营造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三是发挥群众自我监督作用。要借鉴一些地方在社区中建立“道德法庭”,在农村建立“道德评议会”等做法,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吸引群众参与道德监督,引导人们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培养道德习惯,养成文明行为。

遵循道德建设规律 努力提高公民道德建设水平

道德建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体现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要遵循道德建设的内在规律,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纲要》提出的方针原则和基本规范贯穿于道德建设的各个方面,落实到工作的各个环节,努力把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要充分认识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道德素质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道德水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高尚道德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增强综合国力,离不开道德建设;发展市场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离不开道德建设;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离不开道德建设。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把道德建设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把贯彻落实《纲要》作为提高民族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基础性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摆上重要日程。要建立健全工作体制,充分调动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职能和优势,明确责任,相互配合,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道德建设的良好格局。各级党委宣传部和文明办在道德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职责,要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做好指导、协调和组织工作。

2、要积极反映公民道德建设的时代性,不断改进创新。道德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每一种社会形态的道德风尚都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我们这个时代,正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是改革的时代、开放的时代、发展的时代。站在时代前列,反映时代特点,体现时代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是进步的灵魂,创新带来生机,创新意味着活力,创新孕育着发展和希望。要创新道德建设内容,坚持与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性质相统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相吻合、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原则,积极鼓励和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信用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要创新道德建设方式,坚持加强道德教育与开展实践活动相结合、大众传媒引导与文学艺术感化相结合、运用经济手段与提供法律支持相结合,认真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新途径、新手段。

3、要注意体现公民道德建设的广泛性,吸引群众参与。人民群众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也是道德建设实践的参与者。要紧紧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注意调动和保护群众参与公民道德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和好的做法要及时总结推广。要努力扩大道德建设的覆盖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贯彻落实《纲要》、推动道德建设的工作,做到机关、社区,做到车站、码头,做到车间、班组,做到田间、地头,做到每一个公民。

4、要正确理解公民道德建设的长期性,突出工作重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也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既要看到工作的难度,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又要看到阶段性的成果,树立必胜的信心;既要注意整体推进,又要区分轻重缓急,找准关键部位,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要着力抓好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发挥表率作用。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改造主观世界,立言、立行、立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广大群众树立好的榜样。要着力抓好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夯实工作基础。按照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把道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使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要着力抓好窗口行业的道德建设,树立社会新风。引导各类经营单位强化信用意识,依法从事经营活动,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引导行政执法部门强化法治意识,依法行政,热情服务,为树立良好社会道德风尚创造有利环境。

篇3:关于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研究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几十年来忽视了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文化, 唯以“有之以为利”的“利”字, 制定民族教育方略, 淡化了“无之以为用”, 使整个社会精神领域出现极不乐观的现象, 贪、黑、黄毒难以根治。荀子说, “义”战胜“利”就是治世, 反之则是乱世。他倡议用义德的思想来治理由于“利”产生的乱世。当前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局面, 思想道德的防线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人们心理焦虑、精神负荷加重, 无良奸商的毒食品、毒工厂, 麻木不仁的见死不救, 恩将仇报的“救人反被讹”等极端事件频频冲击社会道德底线、刺痛人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导致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尖锐、多样化, 社会矛盾反过来又加剧了人际之间的不信任感, 如果任其恶性循环, 社会将陷入信任困境。当前, 各种民间和海外来的异教趁着国民精神领域的真空而悄然兴起, 动摇着国本。

建议:尽快扶植和建立本民族的精神灵魂框架, 优先将国粹的道德精神教育体系建立起来。

二、基本原则

坚持“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全民参与、长效机制”的原则。积极借鉴我国传统优秀道德文化, 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 要坚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 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三、具体措施

要想取得成效, 就要针对目前道德教育的对象、环境、条件实施有效措施, 在引导、感化难度加大的情况下, 要开辟新思路、找到新办法, 更好地激发人们的道德自觉、增加人们的道德力量, 营造有德光荣、失德可耻的社会氛围, 应不断创新观念、形式、手段, 在针对性、有效性上下功夫。国家应坚持从顶层设计, 加快建立和扶植传统文化长效学习机制, 将“仁、义、礼、智、信”尽快展开, 全民性的推动道德教育。

首先, 健全法律法规, 将学习国粹的道德精神教育规范化。社会良好道德的养成, 需要每个人的内在自律, 也需要外在的力量约束。特别是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全社会弘扬正气、激浊扬清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其次, 善于抓住重点人群, 事半功倍。一是“童”。道德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应该从孩子会说话开始就有一个家庭诵读的氛围进行熏陶, 并坚持把道德教育融入幼儿园、中小学、大学等教育全过程, 使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打下坚实的道德修养基础。笔者于近期对某大学图书馆进行了调研, 其中涉及传统文化方面的图书367册, 随机借阅了几册, 发现几乎都是全新的, 无人翻看。从而可以看出如何推动大学生借阅相关书籍进行学习是关键。二是交由社区管理的人员, 这部分人素质参差不齐, 但是他们即参与社会管理又参加家庭建设, 在修德方面应该是重点管理人群。社区应该建立人人参与的机制, 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 鼓励人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为社会道德的提升贡献一份力量。如公共场所的除冰雪、扫垃圾、关心独身老人等活动, 为社会奉献爱心的同时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同时提升了道德意识。另外, 笔者对已退休公务员中的党员进行了调研, 他们的党组织关系仍然在原工作单位, 按时缴纳党费, 但是长期不开展活动, 应该说这部分人的素质相对较高, 退休后多数是在家照看下一代, 如果能够带动起来, 对修德的贡献一定不小。三是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在2013年4月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 习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 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品性言行社会影响较大, 应该成为社会道德的标杆, 所以应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水平和“慎独、慎言、慎权”的能力, 加强自我管理, 使之为全社会作出表率。

第三、改进教育方法。有计划、有组织的针对不同人群, 将道德讲堂、道德论坛、道德模范评选等形式常态化, 进一步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充分利用公众比较集中的场所如:站台、公交车厢内外、受众较多的电视时段等发布公益广告, 如:在电视黄金时段播出的公益广告中姚明的拒绝食用鲨鱼翅、常回家看看等;公交车厢中的24孝的宣传;施工围栏宣传的中国梦等。近期宣传的北京朝阳区图书馆进社区也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好形式。用手机短信、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传递正能量, 要言简意赅忌长篇大论;中央台的孔融让梨等连环画、动漫、微电影等手法可以进行形象化展示, 营造全社会参与的氛围, 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第四, 注重实践。道德教育不应只是说教, 而应重在实践。应把道德教育融入日常工作学习中, 突出行为教育、习惯养成, 引导人们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 在实践中领悟崇高、感受光荣, 使凡人善举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充分发挥社区、党办的作用, 通过举办论坛等形式, 褒扬好人好事, 批评不良现象, 自觉修身律己、崇德向善。

篇4:典型示范引导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可亲可学,关注群众身边的“凡人善举”

新人新事是时代的产物,惟有在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人新事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在选树新人新事时,泰州努力做到围绕中心选树新人新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选树新人新事,选树体现时代精神的新人新事,选树继承传统美德的新人新事,使新人新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群众中蕴藏的好思想、好品德、好做法,犹如精神文明建设的“亮点”,是引导群众自我教育的生动范例和宝贵资源。13年来,泰州选树了20多年如一日,甘做“连心桥上连心人”的信访局长张云泉;选树了用一生履行了战友“生命之约”的刘绍安;选树了倾情帮助重病女孩的“法官妈妈”陈燕萍;选树了10多年如一日,主动公布电话号码,对群众有求必应的邮政职工何健忠;选树了带领乡亲艰苦奋斗,以53年的生命历程践行党的宗旨的村支部书记沈正彬;选树了面对500万元中奖彩票不动心的诚信市民汪东奇;选树了恪守家庭美德,面对生命垂危的丈夫,19年不离不弃的好军嫂李兰英……。选树的新人新事中,既有自强不息、岗位建功的先锋,也有一诺千金、诚信做人的善行,而更多的则是或扶危济贫、或见义勇为、或助人为乐、或尊老爱幼、或拾金不昧,于平凡之处显真情、细微之处见精神的“凡人善举”。这一批批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新人新事,既是社会各界群众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传承,又是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实践。

13年来,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积极的现实意义,为全市广大群众所接受和褒誉。群众身边的新人新事不断推出,在全市唱响了文明与进步的时代主旋律,在群众中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感召力,对于教育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有章有序,创新新人新事的选树模式

推荐、评选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的全过程,是一次生动的公民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的过程:通过各地各单位的积极推荐,吸引了群众的广泛参与;通过挖掘群众身边发生的事情,树立了群众身边亲切、亲近的道德楷模,以典型的力量教育人、以道德的力量感染人,让群众从中受到鼓舞,汲取动力。实践证明,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的评选,对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学习先进、弘扬先进、争当先进,使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成为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载体。

目前,泰州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评选经过以下程序:由各单位和群众推荐,市有关部门组织评选小组对推荐的新人新事进行初评,选出候选对象20人(事);在市各新闻媒体上同时公布新人新事候选者的简要事迹,接受群众投票评选;综合群众投票结果,经评选小组评议,报文明委审定,确定10名当选者和10名提名奖获得者。这种由群众投票评选的方式,既增加了评选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也更容易吸引广大群众到评选活动中来,从而达到活动的最终目的,即弘扬正气、教育群众和凝聚民心。

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评定之后,市文明委命名表彰。紧接着还要开展一系列的后续活动:在市各新闻媒体对新人新事逐个进行专题报道和跟踪报道,召开新人新事先进事迹报告会,深入村镇、社区、机关、学校、企业巡回宣讲等。

传递文明,放大新人新事的示范效应

贯穿新人新事评选全过程,泰州组织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宣传报道,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宣传有声、有影、有文字。一是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刊播新人新事的先进事迹、追踪评选过程、报道社会反响等,从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和乡村等各个方面,图文并茂,进行新人新事专题集中宣传;二是充分运用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中国泰州网、泰州网、泰州新闻网、互联星空·泰州网等开辟新人新事专栏报道评选工作,泰州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和电信公司通过发送手机公益短信等方式,拓宽新人新事宣传载体;三是重视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如创作以张云泉事迹为题材的淮剧《信访局长》、拍摄以刘绍安事迹为题材的专题片和电影《生命之约》、创作歌曲《连心桥上的连心人》等,让新人新事在舞台上鲜活起来,让群众在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评选期间,全市各地、各部门还将刊有新人新事事迹的报纸放置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乡村、商场、广场和有关重点单位的宣传橱窗、阅报栏,供广大干部群众学习。

在集中各类资源、形成环境氛围的基础上,泰州因势利导,精心设计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培育更多的新人,带动全社会都来做好事。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交流、座谈研讨他们的先进事迹,积极参与爱心志愿服务、构建和谐社会从心开始、文明行业(单位)帮困助学大行动、开心宝贝、博爱万人捐、慈善一日捐等“学习新人新事、倡导文明新风”系列活动。市卫生系统开展了“学习新人新事,争当白求恩式的好医生”活动,广大医务工作者组成医疗组、博士团深入边远农村、社区街道,为百姓送医送药。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384名民警每人每天节省1元钱,建立“一滴水爱心基金”,滚动资助1名贫困家庭学生。随着系列学习活动的深入,泰州还涌现了一批关爱贫困学生、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关怀鳏寡老人生活的“爱心奶奶”群体,他们积极开展爱心毛衣义卖、关爱留守孩子、六月圆梦行动、暖冬行动等,从开始的为孤儿捐衣赠物拓展到邻里互助,从参与网吧管理拓展到协助治安等社会各个领域,从爱心奶奶扩展到爱心爷爷、爱心叔叔、爱心哥哥、爱心姐姐等众多人群。现在,广大市民自觉做好事的多了,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多了,大家更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传递文明、播撒爱心。

13年来,泰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评选牢牢把握“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工作主旨,为全市人民树立了一座正义、良知、良心的道德丰碑。新人新事的评选,是泰州公民道德建设的可贵探索与实践,它适应群众的接受能力,采取群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因势利导、润物无声,使群众在主动参与中得到了深刻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道德情操,提升了思想境界,从而弘扬正气、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恒久的动力之源。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

篇5: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李建国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使之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动员和激励全国人民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第一,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形成的,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顽强奋战,展开了一场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在这场伟大斗争中,我们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和从容,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爱心和热情,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勇敢和智慧,培育和弘扬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短时间内集聚迸发,不是偶然的,它深深植根于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展开的抗震救灾斗争是抗震救灾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我们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领导核心。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党中央心系人民、总揽全局,坚强领导、科学指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充分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各族人民战胜地震灾害的勇气和信心,从而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抗震救灾精神形成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越是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我国的制度模式越是显示出巨大政治优势。正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动员起巨大力量、汇聚起强大合力,才能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抗震救灾精神形成的丰厚土壤。抗震救灾斗争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全面检阅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30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社会全面进步。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积累了强大实力,我们国家才能迅速聚集起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普通群众才能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可以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是我们战胜困难和风险的基础所在、力量所在、信心所在。日积月累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抗震救灾精神形成的重要条件。广大军民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昂扬的精神风貌,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的实际成效。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正是由于一点一滴的不断积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广大干部群众才能在危难关头表现出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总之,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产生于伟大的实践和伟大的时代,也必将升华为推动历史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第二,抗震救灾精神为伟大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活力,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增添了新的瑰宝。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化,五千年沧海桑田的悠久历史,始终传承着不屈不挠、奋发进取的民族传统,始终体现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始终挺立着压不弯的民族脊梁,这集中表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伟大精神总是在历史进步中不断得到丰富,在灾难考验中不断得到升华,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

越是大灾大难面前,越是关键时刻,民族精神越能显示其威力,彰显其风采,诠释其真谛。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锤炼形成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这一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巨大地震灾害是对我们党和人民的一场特殊考验,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全国人民守望相助,实现空前的团结和凝聚,形成了休戚相关、坚不可摧的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勇气概。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广大军民临危不惧,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在挫折中拼搏,在逆境中奋起,用无所畏惧的勇气开拓生活的希望,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民族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大无畏精神。这一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抗震救灾中,人民至尊、生命为上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强烈共识和一致行动,从争分夺秒抢救被埋人员到及时开展医疗救护、卫生防疫,从妥善安排人民生活到情感关怀、心理疏导,每一项举措、每一个环节都围绕人来展开,特别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为自然灾害遇难同胞设立全国哀悼日,更是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闪现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光芒。这一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实事求是、崇尚理性的科学态度。抗震救灾全过程始终按客观规律办事,科学决策、科学调度、科学救援,既充分发挥人的能动精神,又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充分显示了理性精神和科技手段的强大力量。总之,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以其鲜明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特征,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斗,自强不息、敢于胜利,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民族品格,展现了改革开放条件下我国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铸就了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上新的丰碑。

第三,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对于凝聚民族力量、战胜艰难险阻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总的看国家发展形势很好,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不容忽视,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发生这样那样问题的可能性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现实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优势,更好地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把党和国家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应对困难和挑战,不仅需要通过发愤图强积累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需要通过艰苦奋斗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我们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的精神武器,也是我们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的精神支撑。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有助于人们从抗震救灾实践中领会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有助于人们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看到中国制度模式的强大发展活力;有助于人们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有助于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形成全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塑造人们精神、培育社会风尚的基础性工作。经过抗震救灾斗争的洗礼,人们对思想道德建设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期望更加强烈,对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要求更加迫切。抓住重大事件、重大考验提供的契机,总结和运用好蕴藏其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公民道德建设更能够引起共鸣、取得共识,产生集聚和放大效应,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十分珍惜用生命和热血浇灌出来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把抗震救灾斗争培育和弘扬的崇高思想、优良作风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材,把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作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努力贯穿到公民道德建设各个环节,使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过程成为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精神支柱的过程,成为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过程,成为引领社会风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过程。

第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必须加强宣传教育,使之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一种思想和精神,只有为人们理解认同,融入心灵深处,才能产生广泛影响,才能持久地发挥作用。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通过生动活泼、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人民军队好、人民群众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引导干部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宣传教育活动,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也是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有效途径。要把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贯穿到各级各类媒体宣传报道之中,大力宣传抗震救灾精神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决策部署和规划安排,宣传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强意志和全国人民支援灾区的实际行动,宣传各条战线在抗震救灾精神激励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显著成效。要把抗震救灾精神作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内容,体现到学校思想品德课及相关教育教学之中,引导广大青少年自觉做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弘扬者、实践者。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各条战线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和先进集体,他们的英雄行为是对抗震救灾精神的有力注解。要大力开展学习宣传先进典型活动,使他们的感人事迹在中华大地上广为传颂,使他们的崇高精神在人民群众中落地扎根。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是文艺创作的深厚土壤和不竭源泉,要精心组织好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让人们在艺术欣赏中感受心灵的震撼、获得思想的升华。

第五,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贵在知行统一,真正落实到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上。认知是前提、是基础,践行是归宿、是落脚点。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要紧密联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联系各条战线的工作实际,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把认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思想与行为统一起来,在落实上下功夫,在实践中求成效。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最好体现。要引导人们以抗震救灾精神激励和鼓舞自己,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完成好每一项工作,创造出一流业绩。热爱祖国、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就要引导人们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奋不顾身、挺身而出、敢于担当,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携手同心、守望相助、共渡难关,在人民生命财产遇到危难的关键时刻见义勇为、扶危济困、乐于奉献,在日常的生活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总结推广抗震救灾斗争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完善志愿服务机制,推动城乡志愿服务深入开展,让一切爱心充分展示,让一切善举竞相推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进入恢复重建的重要阶段。夺取灾后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尤其需要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要进一步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大团结大协作精神,动员和引导社会各界关心灾区、支援灾区,积极为灾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各种形式的支持。要引导灾区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用自己的坚强和毅力,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重建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要注意把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同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始终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使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过程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

篇6: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公民伦理也许是公民道德概念的更适合的形式,因为我们用这个词指称的必定是人们作为公民的相互间的态度与行为习惯。何谓公民伦理?是否可以说,公民伦理就是我们在公共生活中可以相互提出的那些有效性要求,即每个人对于他人的恰当的尊重态度和出于这种态度的恰当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儒家伦理传统对于公民伦理的发展有何种影响:是与它根本冲突,还是既有冲突又有某种助益,抑或是――由于它把一个人同家人等等的关系与同陌生人的关系看作是根本同质的――从根本上解决并取消了公民伦理的问题?

作为说明这些问题的起点,我以为需要首先确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角色与作为公民的政治社会角色之间有何种关系。人们都会同意,一个人的种种日常生活的角色是他/她生来就自然地承担着的:一般地,一个人先是一个儿子/女儿,进而是一个男人/女人,一个丈夫/妻子,最后又可能是一个父亲/母亲;此外,他/她还可能是一个兄弟/姐妹,一个朋友、同事或邻居,等等。这些角色在一个人身上彼此交叠,其中每一种角色都处于一种特殊的关系之中,都确定着他/她的一种特别的身份。这些关系发生根源上的这种自然性质向来在法律中受到尊重,所以在东方与西方都普遍地被视为伦理的关系。这种自然性质一则在于这些关系是基于血缘或地缘关系的,二则在于它们包含着生命过程中自然的抚育与互助关系。由于这些关系而结成的是最为自然的生活共同体,其成员享有最多的共同生活,并且由于这种共同生活而具有最密切的感情联系。

另一方面,一个人的公民地位以及人们作为公民的相互关系则是通过社会的法律体系确定的。在一个法律的社会,家庭的成员之间同时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关系:血缘关系与作为公民的关系。不过在家庭中,由血缘关系确定的相互关系是基本的关系。法律总是首先肯定这些关系,并把这些关系所产生的自然义务变为法律。尽管与家庭财产的析分和继承密切相关的事务也是立法的对象,但是立法总是朝着巩固正常的家庭关系的方向,并且使法律的干预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一旦家庭成员之间作为公民的关系成为第一位的关系,这通常表明家庭作为生活共同体的实际解体,这时成员间的相互关系只能依照关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法律来解决。

公民关系的自然基础,是由兄弟关系引申与扩展的同邦人关系。在古代城市国家,同邦人也像家族的关系那样是一种感情的关系。但是由于它远不及家族关系的感情那样强烈,公民的关系从它在古代社会产生起就是一种建立于法律基础上的关系。近代以来,随着个人主体地位的提升和民族国家的共同生活日渐发达并衍生出许多新的平等自由的形式,同邦人的感情成为被抽象了的对陌生人的关系,稀薄得几不存在,公民间的关系更是渐渐成了无感情的政治与法律。所以公民是一个人在一法律的政治社会中的成员资格。现代民族国家的边界是一个法律的政治社会同其他社会相互分隔的界限。在今天的多数国家,一个人仅因出生而具有的国籍便使得他在法律上具有公民的资格。

交往关系在这两个水平上会显示很大区别。伦理的关系都是个别的、独特的关系。在每种关系中,关系对象都是一个同我们处于特殊关系中的单数的他者。每种关系都与其他关系不同:父子关系同母子关系不同,同兄弟/姐妹关系更不同。每种关系中这一方同另一方的关系也与另一方同这一方的关系不同,例如父亲同子女的关系与子女同父亲的关系不同,每一方可以向另一方要求的也相互不同。同时,每种伦理的关系都是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直接的关系,并且要求个别的、直接的相互回应。由于这些性质,人们常常把这种交往关系视为私人事务。法律对于这类事务的干预必须小心地限制在非常有限的范围之内:仅当一方的合法利益违反意愿地受到另一方的非法侵害时,法律才能作出必要干预。另一方面,人们作为公民的相互关系则是一般的无差别的关系。在公共生活中,典型的交往关系是一个人同陌生人的关系:他/她面对的是同他/她没有感情关系、不具有直接的个别的相互回应性、因而对他/她而言没有差别的陌生人。所谓没有差别,是说他/她同这一个陌生人的关系和同那一个陌生人的关系没有差别。这种无差别性,使一个具体的交往对象失去个别性而显现为无差别的对象整体,即一般的、复数的他者。(参见廖申白、孙春晨主编,第82-83页)

上一篇:中国梦新时代个人心得下一篇:特殊感染手术配合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