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成果

2024-05-03

实验成果(精选八篇)

实验成果 篇1

一、认识的误区

自我站上讲台的那一天起就暗下决心, 要像我的老师前辈一样, 对学生不厌其烦, 谆谆教导。于是我凭着年轻人的激情给学生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测试、再测试, 把自己备课的内容统统传授给学生, 有时没完成的教学内容则通过压堂、补课来弥补, 学生已经相当疲倦了, 可我还是滔滔不绝地讲。当我叫下课时, 很多学生欢呼着从座位上跳起来冲出教室, 这时才看到他们久违的笑容。但是工夫不负有心人, 在那些年的全县期末统测中我都能争得可喜的成绩, 在镇里被树为榜样, 获得了社会和学校的一致好评, 于是我坚信学生的成绩完全是靠“时间+汉水”得来的

2007年7月, 和我在同一所学校的贾正花老师首次被选派到昆明参加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培训学习。通过培训的贾老师用于讲授知识的时间只有课堂时间的一半, 也没看见她给学生“开小灶”。于是就有老师议论说:“她这样做会影响学生成绩的, 期末考试肯定要吃大亏。”但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当我从贾老师的教室外走过时, 不时听到教室里传来学生快乐的笑声, 探头一看, 才发现学生们在做活动, 有时又看到教室里的学生分成小组在合作学习, 贾老师在小组间停一停、看一看, 有时还与学生讨论、交流, 这让我感到茫然, 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太浪费时间了, 虽然学生高兴, 但教学目标难于达成, 学生的成绩肯定会下滑。于是, 我在心里隐隐觉得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并不实用的形式主义。

二、尝试参与式教学

期末考试后, 贾老师所教班的语文平均分高出同校同年级20多分, 这让我很吃惊。于是我主动和贾老师交流, 这才认识到, 她用参与式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 所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看到前辈取得了好的成绩, 我却不敢与她走同样的教学路。

2009年12月, 县教育局组织我们全乡教师接受一个星期参与式教学培训, 学习了参与式教学的理念与方法, 让我对参与式教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回来后, 在中心校领导的要求和督导下, 全校老师立即行动起来, 但我仍然心存疑虑, 只是应付性地试用参与式教学。在上课时, 由于缺少经验, 没有融入到参与式教学中, 种种问题出现了, 学生上课时笑声虽然多了, 但讲“小话”的人也多了, 课堂上显得乱糟糟的, 有时学生交流讨论还没有结束, 我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 又用原来的模式“满堂灌”, 有时用参与式教学上课, 学生各种各样的思想把教学内容从一个轨道引到另一个轨道, 课堂教学失去了方向, 甚至被学生不可思议的问题弄得不知如何回答。于是我灰心了, 便把我尝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和前辈交谈。贾老师告诉我, 有效运用参与式教学的理念是需要不断实践的, 而且在有效的参与式教学过程中不可机械模仿, 应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 改进学习方式,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贾老师鼓励我要有耐心, 不要怕出现问题, 要大胆尝试参与式教学, 尝试后不但要对成功的地方深化发展, 还要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 并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供以后教学时选择。对于教学设计, 要着眼全局, 在系统梳理教材的基础上, 整体把握, 在研究教材教学意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班级的学情进行处理后再教学, 在开展活动时多考虑如果这样教学, 学生能获得什么知识或技能?在这样慎思、追问后进行教学实践, 相信在调整之后学生学习一定能够更上一层楼。

三、增强自信心

听了前辈的分析和指导, 我认真解读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要求, 再次尝试着去找“感觉”, 在若干次教学总结、反思中, 我学习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 注重观察学生的变化, 参与式教学在我的课堂中发挥了作用, 我逐渐体会到参与式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所起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模式难于达到的, 课堂上我不再看到学生疲惫的双眼, 也不再看到下课、放学后学生欢呼着从座位上跳起来急急冲出教室的举动, 看到的是学生之间交流学习, 学生与我也更亲近了, 交流起来更有话可说了, 教学目标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 渐渐地我感觉上课轻松了许多。而且在教学中能够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组织教学, 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善于思考、敢于提问。这一切让我增强了继续探索和实践参与式教学的自信心。

四、茁壮成长

蓝莓实验推广 高效成果喜人 篇2

有机蓝莓在我市首次挂果

本报讯(于学忠金振焕)近日,东城办事处张郎寨腰岭子村有机蓝莓实验推广种植园内的蓝莓首次挂果,吸引了不少商家前来合作洽谈。

笔者了解到,该蓝莓实验推广种植园去年初由我市邮政局局长高爱武牵头,并与“辽宁果树科学研究所”达成合作意向,多方聘请蓝莓种植专家,采取大苗裸地种植方式,并积极开发利用优质果早熟技术,极力推广高科技、高附加值农副产品,帮助和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带动农民走高效致富之路。该园于2011年兴建,投入13万元,目前是营口地区首家蓝莓种植实验推广基地,现已建成7亩蓝莓果园,所栽培蓝莓一年挂果,五年内达到旺产;预计今年6月下旬,蓝莓产量就可达4000多斤,可创收24万元。

蓝莓素有“水果皇后”之称,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保健作用,蓝莓中的花青素能够延缓记忆力衰退和预防心脏病的发生,因此被人们视为超级水果。美国每日健康新闻报道,最近的研究又为超级水果再添美誉,多吃蓝莓或喝花青素饮料有助预防结肠癌的发生。研究发现,蓝莓能起到这种作用是因为在蓝莓和其他水果中含有一种叫紫檀芪的自然化合物,这有助于阻止癌症前期对身体造成损害。紫檀芪是一种抗氧化剂和抗炎剂,在蓝莓和黑莓中都存在。蓝莓中蕴藏着大量紫色成分,就是花青素。它可以驱除眼睛疲劳让眼睛继续工作,让你拥有魅力双眸,还具有增强人机体免疫等功能。因此蓝莓深受人们喜爱,现已有多家大型连锁超市前来洽谈合作事宜。

“为繁荣盖州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致富,配合政府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每个人应该积极参与和奉献的事情;我市正日益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扶持力度,但由于我市农民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导致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落后于大连以及丹东等地。扶贫帮困,引导农民以往的„粗放式‟管理向„高端性‟过度的经营理念,是我一直在不断寻求和努力实践的目标,同时,这一目标与支持和发展地方经济形成契合点。我愿积极探索蓝莓种植实验推广,力争为盖州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市邮政局局长高爱武如是说。

实验成果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学科的重要性毋须多说,物理学的英勇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学好初中物理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提高科学素养,养成创新型思维方式。这就决定了实验在我们初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至关重要,对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起到积极的租用。笔者认为,物理实验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做好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课堂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

一、以实验带动趣味性

我们的教材中有些实验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实验效果。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对于其中一些效果不理想的实验要加以改正和改进。

比如我们的“成像试验”,书中采用的成像材料是棋子,但是由于棋子的亮度低,效果不明显,我们在教学实验中果断的换成了蜡烛,蜡烛被点燃之后亮度比棋子要高的多,所以透过玻璃板后的成像比较清晰;再有学习“力”的三要素时,可以选择两个学生参与到实验当中,一个力量大的一个力量小的,参与实验的学生可以差别悬殊一些,以增强实验效果,力量大的同学负责在离门轴近的地方推门,力量小的负责在离门轴远的地方向相反的方向推门,实验前可以让同学们进行猜测,通过猜测的结果和最终实验结果的对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二、實验与学习紧密结合

所谓边学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而简单的放手让他们自己实验通常他们的能力又达不到。在课堂教学中,若比较多地采用边学边实验的组织形式,在老师的有效组织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就能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促使大脑对各感官传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探究,如果放手直接让学生探究,往往耗费很长时间学生都不一定能找到清晰的像,所以老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制定实验计划步骤然后按有效地步骤让学生操作、观察,才能较好完成实验目标。

三、强化实验教学的启发性和探索性

在物理教学中,在课堂上通过物理实验来对物理的理论进行说明,有助于学生提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轻松的掌握物理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索。物理实验的应用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通过学生对实验的操作,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了主动学习,同时,由于物理实验的新颖和趣味性,使得学生在操作的时候往往会对实验的结果更注意,所以学习的知识也会更加牢固。因此,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在实验室,老师要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再经过实验将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最终由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的结果得出正确的理论,比单纯的上课进行讲解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通过进行物理实验,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情况,将一些常见的现象,通过物理的知识来进行解答。物理实验的运用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得枯燥的知识变的更加直观和容易理解。

四、充分体现实验报告的价值

实验报告是建立在动手基础上的,把学生的做实验的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将实验的步骤逐一进行整理、在数据上进行个性化处理、追踪误差产生的根源并将进行实验所得出的经验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整理并提出改进意见。这条必经之路是学生将理论联系实践的真理之路。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得出的实验报告的基础上,以实验报告的反馈信息为依据,把学生实验过后所得到的事实结果作为直接助力,把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引向新的突破点。这对教师的授课方式也有了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工具进行更进一步的形象化教学,例如对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并且把仪器的使用原理、操作方法、如何规范操作、如何避免误差等内容穿插进教授内容里面,尤其对实验的注意事项和重点要对学生讲解清楚,且在示范过程中让学生配合进行并进行点拨和指导。

物理史上的所有科学成果,都是经过千百次的实验得来。物理教学的主体是离不开实验的,并且这一理念要自始至终贯穿在学生的学习思维之中,要使学生明白物理这门课程来源于实验且高于实验,课堂的教学只是物理教学的一小部分,真正的物理知识始终是存在于生活之中,这样学生才能为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靖山.《如何上好一堂物理实验课》

[2]郑广杰.《谈物理实验的物理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实验成果 篇4

关键词:小学体育,JIP实验,主体参与

1研究背景

多年实践证明, 小学JIP实验符合我国教育改革实际需要,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它突出并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自觉性。我们应该积极探求主体参与型的体育教学模式, 利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JIP”实验的成功经验来推进素质教育, 以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方法为主,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2 JIP实验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

2.1启示一, 要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 教师首先要有“主体参与”意识和远见, 从而赋予教育教学中去。即要对构建“主体-创造-发展”育人模式的原则有正确认识。实施这一模式的原则是16字原则, 即“主体参与、分层指导、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主体参与。JIP实验的主体参与是指学生作为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主动、创造性的参与学习活动并达到一定的质和量。所谓“质”, 是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按照学生主体性发展内在逻辑, 可分为三个层次:浅层次参与, 是学生感性的参与, 虽不够稳定, 却是学生从依赖性向主动性转化的起点, 是实现后两级“参与”的基础;中等层次参与, 为理性的参与, 此时学生的认知动机已具备独立性和自觉性, 从感性参与走向思维参与, 表现为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性活动;深层次参与, 是创新性参与, 也是学习主体参与的最高层次和目的。表现为学生善于思考、求异、创新的思维习惯和敢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综合素质。主体参与的“量”, 指的是教育教学中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机会, 这是“质”的保证和条件。

分层指导。是针对班级授课中明显存在的个体差异, 要求小学体育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过程。“教育不是为了消除差异, 而是要使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小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而是需要小学体育教师的积极引导, 分层指导是促进大面积学生主体参与由潜层次向深层次发展的关键。

及时反馈。是指依据现代控制论的反馈原理, 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适时的信息交流, 并对双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对学生来说, 通过反馈及时进行自我评价, 实现自我调节, 提高学习质量。

激励评价。按照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以尊重学生的自尊、自爱为前提, 以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 主动尝试成功为目的, 通过评价, 激励、矫正、引导学生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激励评价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2.2启示二, 确立并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是观念的转变, 同时又有教师的工作和教学思想的调整问题。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能力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转变旧有的教育观念, 确立起新的教育观念, 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质量观。教师的教学思路要从单向的教学活动, 发展到双向的教学活动;从单纯的知识传授, 发展到思维启迪、能力培养、学法指导。教师从备课到教学都要注意融入到学生的思路中去。观念和能力紧密相连, 新观念能否实践, 要靠能力驾驭;能力不及, 再新的观念也难以实现。JIP实验十分重视从观念和能力上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提高。

2.3启示三, 学习质量是学生成长过程的重要展示标志。学习质量应该涵盖学生成长的全部要素, 即思想品德、文化知识、学习能力、身心健康、审美情趣等。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就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小学体育教学对JIP实验成果的应用

3.1构建主体参与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构建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与能力的主渠道, 基本构建思路包括:

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 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为特点, 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与能力为目标, 由统一设计同步推进的、教师教的程序与学生学的程序有机组成。它的实施原则就是“主体参与, 分层指导, 及时反馈, 激励评价”。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应以完成知识教学、思想品德教育、个性发展这样三位一体为教学目的, 并以此为前提认真设计备课。

为学生小组与个人学习活动提供最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指导学生在新的现实情况下理解原有知识, 形成新概念和新的操作方式, 进而独立运用已学知识形成智力操作和实际操作的技能和技巧。

3.2形成主体参与型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在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主导作用的前提下, 着重通过以下渠道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

三维的教学设计。根据人的主体的生成机制设计教学,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为教师调控活动、学生认知活动和学生心智发展同步设计的三维教学结构。教师在课前操作层面上, 要认真了解学生知、情、意、行底码, 在学生“最邻近发展区”着力, 提供教学支架, 精心设计每节课每项的教与学活动, 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优化, 为课堂教学提供鲜活、生动的脚本。

构建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基本过程。启—疑,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诱导学生主动质疑, 制造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议, 教师在前设“情境”中导出问题,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使学生主体感知, 进行消化、理解。讲—求, 教师有针对性地讲授教学内容, 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知识、了解其形成和发展过程, 使学生思维将旧内容与新认知衔接、同化。矫—练, 教师通过分层设计练习, 帮助学生进行应用性实践, 及时反馈与矫正, 促进学生运用知识并形成技能。归—结, 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概括所学知识, 优化学生认知新结构。设—创, 教师通过分层设计探索性问题, 激发想象, 诱导发散, 举一反三,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

激发兴趣, 促进参与。在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游戏、表演、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上教师生动的语言、直观形象的教具、颜色鲜明的场地设施都会深深地吸引学生。还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再创造, 使课的内容故事化、情境化、唱游化、趣味化, 使他们在欢乐宽松的氛围中, 不知不觉就学习了本领, 磨练了意志, 完成了教学任务。

优化教学环境, 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价值。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 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 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 这个时空就会破碎;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 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教师的职业容易给人居高临下、爱批评人的角色, 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隐性距离, 学生始终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例如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经常鼓励学生说:“你真棒!”、“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做好!”等等。这些语言激发了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要努力!”的良好心理。实验证明, 这种民主、和谐、平等、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 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心境状态, 架起了师生感情的桥梁,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乐其学。

因“材”施教,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在教学实践中, 首先做到“多层次”, 旨在人人参与。根据同一教学班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 采取分层次教学, 创设成功体验的教学情境。针对学生不同的层次设计相应的教学要求、内容、目标和方法, 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对于好生, 充分满足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 用“优秀”的标准来严格要求, 不断提高水平。对待中等生, 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他们不断改进, 提高成绩, 争取带到“优秀”标准。对待差生, 教师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选择适当的练习内容, 激发兴趣, 鼓励其积极参与, 努力达到“及格”, 力争“良好”, 使之通过练习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信心。就这样, 教师把好、中、差的学生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 使他们朝着各自的目标努力拚搏, 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 要做到“频活动”, 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较为频繁的为学生提供多种参与机会, 旨在学生深入参与。体育教学过程是一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而学习的过程是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的主体性活动。素质教育的特征之一是内化性, 内化性必须经过主体才能实现。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要求学生:一要动耳能听、会倾、听-听老师讲解, 听他人意见;二要动眼能看会观察-观察别人如何做动作, 做动作的顺序等;三要动脑能想会思考-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四要动口能说会分析评价-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给他人正确的评价;五要动手能做会练习-练习所学动作以及创新动作。通过五动到五会, 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不仅让肢体参与, 而且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 从而确保学生主体地位。

积极创设多向互动的教学情景。互动是师生间、学生间动态信息交流, 它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 行为规范等。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之间的交流, 小组讨论, 进行思想的沟通乃至碰撞, 以达到集思广益、突破创新的目的。

建立与完善学生学习质量综合评价制度。学生学习质量综合评价制度制定的目的是建立面向主体、科学全面、便于操作、寓导于评、全面反映学生学习质量综合水平的评价机制。在评价方法上, 突破传统、单一的学生被动接受教师鉴定的局限, 实行三级评估制度, 即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总评相结合, 其评估比例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进行适度的调整。在评价内容上, 从学生运动水平, 身心健康、合作交流等方面对学生主体性发展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实践证明: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评价比过去以学科成绩为中心的评价, 更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全面的发展。

4结束语

随着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把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作为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最好的老师, 是让学生知道他们自己是自己的最好的老师。亦即,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怎样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小学体育教师要解放思想, 给学生创造广阔的自主发展的空间, 学生主体参与, 师生互动合作, 开拓创新,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不断探求。

参考文献

[1]罗希尧, 王伯英.《学校体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史根东主编.《主体教育概论》, 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3]倪传荣.《主体创造发展-中学JIP实验在中国》,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4]张天宝.《基础教育新概念-主体性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5]张文菁.《主体参与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学刊》1999年第二期.

实验中学德育创新成果总结报告 篇5

——咏诵传统明礼诗文,创建国学氛围校园

满城县实验中学 申龙 田振冀 周杨 杨永珍

德育创新成果总结报告

——咏诵传统明礼诗文,创建国学氛围校园

一、背景分析:

我校是县城内一所重点初级中学,现有在校学生2000多人,学生大多来自城镇,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但多数家长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文明礼仪观念淡薄。学校有教职工140多人,教师们能尽职尽责,但课程育人观念薄弱。教师多缺乏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以滋养学生优秀品质的意识。面对这种现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本着“为学生的道德提升提供动力,为教师的师德修养拓展途径”的原则,决定在校内实施“咏诵传统明礼诗文,创建国学氛围校园”的课程育人尝试,将诵读经典诗文作为我校创建国学氛围校园的突破口,努力实现“国学校园,人文课堂,涵养教师,儒雅学生”德育目标。

二、实施理念:

一个追求:植根经典土壤,实现德育渗透,提升师生品位,创建礼仪校园。

三个原则:

①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要求。

②对所背诵的古诗文能达到理解,即本着:“直面经典、但求背熟、咀嚼回眸、终身受益”的方针指导学生读经诵典。

③实现“读有所获,诵有所悟,悟有所得,得有所为”的课程育人原则。

五条途径:

听:班级播放古诗文录音,让学生听。

看:我校设计了传统文化氛围,如《弟子规》、《三字经》的明理墙,五常“仁义礼智信”图腾柱等,重在陶冶学生情操。

读:我们筹集了古诗文诵读方面的教材,学生可以在早读课前5分钟,和睡前10分钟进行朗读吟诵。

讲:利用早读课,教师可以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解诗文大意。

赛:每学期,全校和班级组织不同级别的古诗文背诵大赛。

三、建设目标:

1、进一步加强学校传统文化环境建设,使阅读特色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相融。

2、围绕“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这样一个主题开展读书活动。

四、任务和措施:

1、开展好古诗文诵读、讲演等活动。古诗文诵读教材,学生天天诵读。教师带头诵读,不断充实自己文化积淀。

2、利用故事会、报告会等活动。巩固渗透传统礼仪文化,提升道德思想建设。

五、具体实施过程:

1、学校层面

学校通过升旗仪式上的讲话,积极宣传诵读中华古诗文的意义,并定期举办大型诵读汇报会,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2、学生层面

(1)指导学生诵读。利用语文阅读课让学生诵读、背。根据课标及学校的要求,认真落实下达的背诵内容。通过指导,提升学生审美品味。

(2)汇报展示。采取学校集体、年级集体、班级等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诵比赛,心得展示,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经过一年多的实施,现在教师和学生精神品位得到升华,文明礼仪修养大大提升,走进校园同学人人会用礼貌用语,走进课堂人人会诵经典诗篇,校风校貌品质积极提升。冰冻千尺,非一日之寒,所有成绩的取得,与我校一年来,实施“咏诵传统明礼诗文,创建国学氛围校园”的课程育人尝试是分不开的,与德育教育的创新是分不开的。

为了使我校德育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我们将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工作制度、方法、途径,不断总结创新开发新成果,创造新业绩。

实验成果 篇6

一、“科教协同”的理念

1.内涵解读。“科教协同”是指为了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 以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成员为主体, 从教师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出发, 恰当地进行研究课题的规划与管理, 以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教学难点的突破、问题疑惑的解决、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等为主要活动目的, 有效地组织教师与同行及与专家学者进行对话交流、合作研究, 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在相互交流、研讨中相互学习, 获得问题与疑惑的解决, 获得方法的借鉴, 实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发展。

2.运用价值。促进学校在协同管理机制上为科研服务教学、科研促进教研提供充分的保障;在教研和科研的协同管理下, 围绕有效教学的研究重点, 引领教师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 探索有效教学的理念、做法和规律, 真正实现减负增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教研和科研的协同合作, 能够高效率地组织教师通过科研引领下的教研活动, 去探索遵循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之路。

3.运行机制。

(1) 学习机制。将理论学习、经验分享、案例剖析、问题研讨等多种方式纳入到教师的学习活动之中, 促进教师以前瞻的方式、理性的高度思考自己的教学实践, 同时在教研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过程中, 具有学科特质的“协作共享”的能力与素养得到共同生长。

(2) 磨课机制。以教研组为单位, 开展“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系列磨课活动。采取“案例剖析”的方式, 逐个环节评议分析, 在讨论、修订、完善中形成自主能动的“磁场”, 吸引和带动每一个成员自主地参与研究。

(3) 反思机制。反思是“科教协同”的基础。我们倡导教师思教学得失, 品教学心得, 悟改革创新, 引导教师边实践边反思, 总结精彩, 汲取教训, 寻求矫正, 采撷火花, 教学相长。

二、“科教协同”的实践

1.依托课堂阵地。课堂不但是教师专业能力增进的重要舞台, 还是教师形成专业归属感与学科崇拜的发源地。我们立足课堂, 紧紧围绕“实施有效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重点, 组织“行政导航课”、“骨干教师领航课”、“青年教师探航课”、“师徒汇报课”、“资深教师风采课”等不同层面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引导教师围绕某一主题, 精心琢磨教学细节, 探究反思教学问题, 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审视课堂, 经营课堂。

2.拓展研究途径。以“同伴互助”为科研活动的基本方式, 纵向方面, 实施“一个学期一个主题, 一个主题一种形式, 动静多样有机结合”的策略;横向方面, 则采取由点到面, 由管理者到执行者, 由科研骨干到全体教师, 层层展开。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效果显著的“教师沙龙”活动,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网上评课, 主动进行“智慧型”课堂研究。

3.倡导多元评价。积极倡导和开展“同行评‘教学有效度’, 孩子评‘教师接受度’, 专家评‘课堂优化度’”, 多种评价方式组成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这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能的关键。同时, 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作为研究内容之一, 以校评、自评、互评、家长评和学生互评等形式, 促进师生教与学的行为改变, 优化课堂教学, 全面提升质量。

三、“科教协同”的保障

1.行政支持。在教学科研活动实施时, 无论经费、人员、时间, 学校总是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无论是对成果的专项奖励、“双线教研”活动的组织、“勿华悦读项目”的开展、“科研共同体”的成立等, 不断营造学校科研氛围, 不断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2.细化管理。“科教协同”机制下的教科研活动具有独特的特质, 学校对教研组研究专题 (即微型课题) 的管理也有所创新。教科室主动与各处室联手, 依托目标管理, 紧紧依靠教研组、备课组, 真正用心服务于每一位教师。为落实目标管理, 学校先后推出《东实小微型课题申报、立项制度》、《东实小教研、科研协同管理制度》、《东实小课题组学习制度》、《东实小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东实小科研课题年度检查、阶段总结制度》等, 对科研管理、研究、学习及实验总结等工作作出了明确的要求。

为落实目标管理, 学校提供给课题组较大的自主空间。选题时, 组织教师探讨课题价值, 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灵活参与科研;研究进程中, 定期组织课题组长交流研究进程, 定期对课题组长进行目标达成考核, 引导、帮助、鼓励教师不断调整研究策略, 去实现阶段性研究目标和总体研究目标。

学校为教师小专题研究承担着服务角色:教师们急需理论支撑, 教科室收集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发展动态, 并在校园网开设“做智慧的东小人”专栏呈现;学校定期邀请专家到校, 为课题组的小专题研究指点迷津;课题组取得了研究成果后, 学校为教师搭设平台, 举办“东旭声音”教师科研沙龙、举办课题成果交流会;教师的优秀论文和案例被编辑成册, 与校内外同行交流。这些措施的实施, 使教师的总体研究能力、研究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也日趋科学、规范。

实验成果 篇7

●本课题研究总结了基于博客平台的东西部教师跨区域的专业成长研讨内容

1.开展基于教育博客的东西部教师跨区域的集体备课评课活动。借助苏州教育博客学习—发展共同体搭建的“东西部同行”这个网络教研平台, 东西部语文教师之间采用1+X情境工作坊方式开展网络环境的跨区域的集体备课评课活动, 集思广益、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流程, 在成员同伴互助、互动合作中提高备课、评课的质量。这样, 在评课过程中发现的授课教师的优点则能使评课教师得到启发, 给上课教师指出的缺点则能帮助授课教师进步。课题开展以来, 东西部教师撰写、上传研讨了200多篇教学设计。

2.开展基于教育博客环境下的东西部教师跨区域的教育信息交流。在教育博客这个平台上, 同行成员彼此间开展教育信息交流活动, 大家把自己拥有的经过思考和精心筛选、收集整理起来的教育信息资源, 借助“东西部同行”这个平台奉献出来, 与团队成员一道学习分享交流, 使同行成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汲取到先进教育信息资源带来的营养。

3.开展基于教育博客环境下的东西部教师跨区域的经验共享。优秀的经验只有被激活、被分享, 才会不断升值。同行成员之间把自己的成功事例和体会、失败的教训和感想与其他成员分享、交流, 通过从同行中获得信息、借鉴和吸收同伴经验, 反思和提升自己的经验, 来避免走弯路。同行成员还把自己对某个教育现象的经验、困惑、感悟及反思展示给团队成员, 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同行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法的回复中去, 和回复者进行论证思辨, 实现思想上的深度碰撞。

4.开展基于教育博客环境下的东西部教师思辨式的专题讨论。东西部团队成员共同围绕教育教学中的某个问题展开专题式的讨论。同行成员之间畅所欲言, 各自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这个讨论过程中, 由于每个同行成员讨论的切入点不同、看问题的视角不同, 每个同行成员一方面在为自己的观点进行激烈的辩护, 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思考和质疑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5.开展基于教育博客环境下的东西部教师跨区域的沙龙式深度会谈。同行成员之间形成真诚的人际关系, 无拘无束地发表意见, 产生思维互动, 实现团队成员之间的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交融和碰撞。这样的深度会谈能诱使同行成员把深藏于心的甚至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看法、思想、智慧展示出来、表达出来, 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最具有生成性和建设性的, 它会冒出和形成很多有价值的新见解。

●本课题研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为扩展与深化支持西部教育创造了条件

课题研究表明:开展基于跨区域的博客教学研究, 是创新教研形式、拓宽教学研究途径、缩小东西部及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不是在改善办学条件上, 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才是实现均衡的根本点。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一个条件是资源均衡, 跨区域的博客教研就可以有所作为, 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东西部城乡可以形成无障碍的交流, 不仅可以省去路上的奔波, 而且较课堂教学光盘更加互动、灵活, 现场氛围更加强烈。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帮助西部教师同步感受到东部教育改革的进程及其思想和业务的成果, 掌握与东部同步的自我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方法, 加速西部教师的专业发展步伐。值得一提的是, 这项志愿者行动借助已经建成的苏州教育城域网, 没有额外的投入, 是一次真正“无价”的网络环境支撑的同侪互助行动, 超越了人们通常对援助西部的理解。

●本课题研究使东西部教师都熟知了全新的情境工作坊研讨方式

情境工作坊是一种以头脑风暴为特征的创新教研方式, 是“同侪互助、激发教育智慧”的卓有成效的实现方式。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课题组成员采用1+X情境工作坊教研方式进行教学案例研讨。在这里, 上传的教案代表着“1”, 教师们的讨论意见, 群发智慧就是“X”。在情境工作坊环境下, 上传的教案及其回复, 反映了网络教研、同侪互助的过程, 以及在互动过程中建构的新的认识。每个人在这里都可以得到启发、收获成果, 并且往往会引起教育智慧迸发, 从而实现教师业务素质的全面提升, 实现普通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和创新型教师转型。这个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在网络上实现的活跃的过程, 也是一种对某一课教法的意义建构, 与新课程要求的通过过程从事意义建构是一致的。

●本课题研究在实现东西部教师专业化同步成长中凸现优势

课题研究表明:基于教育博客平台的博客教研活动在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跨区域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三方面与常规校本教研相比发挥着更大的效应。

1.跨区域的博客教研实现了东西部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改进, 有利于推动教师的成长专业化。借助教育博客平台, 教师的教学苦恼、问题、体会, 都可以通过“发帖”的形式自由地表达出来, 阅帖人又会对帖子所介绍的问题、现象或是进行询问, 或是进行答复, 或是表明自己的观点, 这些质疑、批评与讨论都促进了教师们的进一步反思, 实现了从现象到问题原因的研究。

2.跨区域的博客教研实现了教师与教师间的互动, 有利于实现教师成长的同伴互助化。博客教研打破了空间、环境的限制, 使得人人参与、人人发表意见成为可能, 教师个体之间的素质差异得以缩小, 优秀教师的互助作用得以强化, 同时, 也让互动的教研资源成为教师学习的有力工具。

3.跨区域的博客教研实现了教师与专家名师间的互动, 有利于教师获得专业化引领。借助教育博客平台, 一线教师可以足不出户地走进优秀教师、教育专家的讲座和课堂, 可以通过自己的博客站点实现与优秀教师、教育专家零距离的对话, 实现与名家大师们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交融与碰撞, 得到专家的指导和同行的建议, 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引领。

4.跨区域的博客教研改变了研教分离的状态, 有利于实现教研的广泛化。博客教研增强了教师参与教研的自主性、回应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和实现互动交流的广泛性。博客教研优点之一就是能够实现“泛研”。“泛研”不仅是针对内容广泛化教研, 也不仅是针对活动的教研广泛开展, 而是指教研手段、教研过程、教研形式等教研行为、教研思维的广泛化。教研不再仅仅是以教研部门为中心, 而是能够使得教师在超越时空的同时还能超越自我, 构成丰富多彩的“社会大教研”。所以博客教研不再仅仅是一种参与形式而是一种行为变革, 更是一种创新思维, 这会对教研的动力、教研的质量进行深度催化。

●本课题研究是一次用教育博客进行课题规范管理的有益尝试

课题的动态过程管理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的质量。很多课题在研究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状况, 有些课题甚至还会出现拼凑”现象。究其原因, 归根结底还是缺少了课题的“动态”管理过程。那么, 如何切实加强课题的动态管理, 克服课题研究过程中这些不实的问题, 打造真实的课题研究, 让课题研究在一个自然的动态过程中扎实完成, 并随时接受监控、交流、指导呢?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对运用博客平台进行课题动态管理的一次有益尝试。

1.用博客来实现课题的动态过程管理, 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课题研究的最新动态、研究进程、阶段性研究成果, 真正实现对课题的全过程管理, 避免因终端性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课题组的每一位成员的博客都建立了“东西部同行”管理分栏, 苏州教育博客学习—发展共同体首页上也建立了“东西部同行”专栏, 这样, 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就可以把自己撰写的文章资料及时地上传到“东西部同行”专栏和自己的分栏, 形成我们课题组和每一位成员的课题研究原始资料积淀。这既见证了我们课题研究的动态过程, 也为今后总结课题研究成果,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积累了原始素材。

2.博客管理课题可以实现课题组成员之间智慧和思想的交流碰撞, 帮助课题组成员在交流中提升, 在碰撞中发展, 实现通过课题研究来促进自我发展的目的。传统的课题研究中, 课题参与者所总结的科研经验不管正确与否, 往往是写完就了事, 很少获得与他人分享、交流、碰撞的机会。而用博客管理课题有利于发挥博客教研的优势, 课题参与者所总结的经验可以获得无限大的分享、交流、碰撞的时空, 这种交流碰撞又反过来促使课题参与者不断地修改和完善自己的经验总结, 日趋接近真理。

3.博客管理课题可以促使教科研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东西部同行课题本身就是行动研究, 是实践研究, 目的是在研究中不断吸收积累先进经验, 研究内容定位于探讨东西部在教材分析、课堂教学、教法研讨、资源利用、教育理念、教育科研等教学“软件”方面同步发展, 同时做到课题研究者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 分门别类、即时即地将研究的感悟、心得、案例、叙事、论文、课件等上传或发布 (也可隐藏) , 超越传统时空局限, 及时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因此说, 我们的课题研究是真正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而开展的, 有其真正的实际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几点反思

借助教育博客实现东西部教师专业化同步发展, 在充分发挥博客平台的特长和优势的同时, 应注意到博客教研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

1.跨区域的博客教研活动的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动组织者的准备工作和主持活动过程中对反馈信息的敏感性。博客教研主持者必须制定明确的研讨主题, 设计合理的活动程序, 并善于在活动过程中发现典型的、有价值的问题, 捕捉各种重要信息, 积极引导研讨, 使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展开、逐步深化, 还要及时归纳, 落实预定的教研目标。

2.跨区域的博客教研应针对新课改背景下一些教学热点问题进行研讨, 要关注教师的发展, 突出人文性是博客教研工作不可勿视的重要部分, 还要防止博客教研脱离学术专业, 走上闲聊、诉苦的庸俗化, 甚至因为不正当活动走上低级化。所以, 注意净化博客教研的空气, 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是需要特别加以重视的。

3.根据教研的主题, 参加活动的教师, 应结合自己的工作, 认真思考, 积极发言, 达到相互切磋, 相互交流, 达成共识, 共同提高的目的。每次组织活动策划者应提前在博客教研平台上发布教研的主题, 使大家事先有所准备, 发言时不偏离主题;参与者应提高发言的质量, 提高研究的深度和研究的能力, 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实验成果 篇8

此次会议由武汉市教育局主办、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这样的教育科研工作会每五年举办一次, 此次会议是一次继往开来的盛会, 全面总结了武汉市“十二五”教育科研工作的成绩, 并展望了“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的美好前景。会上, 通报表扬了一批科研工作业绩突出的单位、个人和新一届规划领导小组及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颁布了“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和课题指南;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汉南区) 教育局局长余学泉、汉阳区教科室主任王王泆朗主任和科员王世芳、崇仁路小学教师汪亭、江汉大学科研处处长丁建军分别代表单位和个人交流了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全程参加大会的武汉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程斯辉认为, 武汉市“十二五”期间的教育科学研究, 克服了以往教育科研中普遍存在的“虚化”现象, 化虚为实, 做到了“三个服务”、“三个倡导”, 即教育教研课题立项引领服务、检查指导服务、总结推广服务;倡导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 倡导把教育实践发现的问题转化为课题, 倡导课题的研究基于实践的改进, 走向行动研究的范式, 体现了很高的教育科研的管理水平, 具有了信度, 具有了时效性, 具有了影响力。这样连天接地的教育科研前景广阔。

会上,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王池富作了“立足新起点实现‘十三五’教育科研良好开局”的主题报告。他首先总结了武汉市在“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教育科研成绩, 认为全市坚持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 引领和促进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内涵发展, 充分发挥了服务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决策的功能, 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教育科研工作呈现良好局面;教育科研服务决策和实践的能力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管理效能不断增强;课题成果转化力度日益提升;教育科研培训力度不断增强;教育科研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有突破。在总结成绩的同时, 他指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教育科研整体水平和质量不够高, 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精品力作不多;教育科研发展不平衡, 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 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之间, 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差距较大;科研方法的运用仍显不够, 低水平研究、重复研究尚未得到根本改观;教育科研的投入水平不够高, 部分区、校按规定配套的经费落实不到位;有的区或校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和重视不足, 教育科研氛围不浓, 教育科研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对市属高校科研的指导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此, 他要求从事教育科研的同志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予以解决。最后, 他根据“十三五”时期教育科研面临的形势, 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的预期目标与应重点抓好的五大任务。未来五年的预期目标是:保持总量, 提高品质, 突出重点, 注重绩效, 创优品牌;应重点抓好的五大任务是:着力前瞻, 统筹各类研究;着力创新, 优化科研管理;着力素养, 加强队伍建设;着力应用, 促进成果推广;着力常规, 提升服务能力。

最后, 武汉市教育局局长孟晖就此次会议作了总结, 他充分肯定了大家会上总结的经验和对存在的问题的透彻分析以及“十三五”规划所确立的教育科研工作的新目标、新思路, 要求会后抓好落实, 并就“十三五”期间如何通过科研助推教育内涵发展强调了三点意见。一是要深刻认识教育科研对全市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他明确指出, 要揭示教育规律, 必须依靠教育科研;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 必须借力教育科研。二是要准确把握武汉市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他认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要求教育进行新谋划;武汉城市地位的新提升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人口变化的新趋势要求教育做好新应对;人民群众的新期盼要求教育作出新回应。这些都需要教育科研作支撑。三是要抢抓机遇, 切实发挥好教育科研在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为此, 他要求大家一要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大力鼓励和支持校长抓教科研工作, 校长要大力鼓励和支持热爱教育科研工作的教师从事教育科研。不仅要鼓励支持, 还要建立保障机制、考核奖励机制。二要加强领导, 加强培训。要加强和完善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 加强科研骨干培训。三要突出重点, 破解难点。要加强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问题的研究;重视对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研究;要出科研品牌。他指出, 当前武汉市教育科研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在全省和全国有影响的科研品牌还不够多。要通过重大课题研究、团队协同攻关研究、充分发挥高校专家资源优势等途径, 锻炼科研队伍, 做强科研品牌, 深化成果转化, 加强成果提炼, 强化成果推广, 争创全国一流教育科研品牌。

上一篇: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下一篇:对外贸易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