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024-05-03

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精选十篇)

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篇1

1 如何解决人防工程内的舒适性、实用性问题

人防工程大体可分为指挥工程和非指挥工程两大类, 非指挥工程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建筑断面小, 封闭性好, 余热大, 余湿大。而指挥工程除了封闭性好之外还具有平时维护, 人员少、余热小、热湿比小, 战时使用, 人员多、余热大、热湿比大。由于这些特点, 使设计人员在通风设计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如:新、送、回、排风组织困难, 设备选择复杂, 消声减震要求高, 设备房间受限制等。

1.1 冷热负荷的问题。

地下建筑的传热特性与地面建筑不同。地下建筑具有蓄热能力强, 热稳定性好, 温度变化幅度小和夏季潮湿等特点。

1.2 Kp与H曲线误差的校核。

由于参数KP与准数H关系图表中刻度不是很精确, 这导致很多设计者在作负荷计算时会觉得计算误差很大, 现在我们假设一个工程计算如下:

平时为商场, 每小时客流量7213人。

h=4, 工程高;b=137, 工程宽;l=149, 工程长;α=7w/℃, 换热系数;hd=1.1覆土厚度;tnc=22℃, 洞内空气年平均温度;t地0=5.3;!nb=0.896"nl=4;, 地表面温度年周期波动幅度;

根据H=0.0715查将KP=0.0783。所以温度

根据λ=1.5, a=0.0025查表得

因6-hd=6-1.1=4.9>h所以hy=4

所以N=2a[l (b+h) +bh] (1-Tpb) =17926.8

夏季壁面传热量为

冬季壁面传热量为

新风负荷:

夏季总新风量:L夏f=20×7213=144260m3/h

新风负荷为:Q夏f=CVρΔt=1×144260×1.2×4.1/1000=710kw

冬季总新风量:L冬f=15×7213=108196m3/h

新风负荷为:Q冬f=CVρΔt=1×108196×1.2×23/1000=2986kw

余热计算:

夏季:Q夏余=Q夏人+Q照明-Q夏+Q夏f=972+264+227.75+710=2174kw

冬季:Q冬余=Q冬+Q冬f-Q冬人-Q照明=826.5+2986-340-264=3208.5kw

该计算中的Kp=0.0783, 是通过计算机较为精确确定的, 假设我们将Kp增大28%, 即Kp=0.1经计算得:

通过上面的计算我们可以知道Kp值的精确度对最终的计算结果影响微乎其微。所以建议规范将该图标换成表格形式, 某个H值对应一个Kp, 中间值可通过插值计算得出, 这样既给设计带来了方便, 又不会影响计算的精确度。

2 冬季空调工况的调节

室外空气的温度、湿度、太阳辐射强度等时刻的变化, 它不仅影响室内负荷的变化, 而且系统引入的新风直接影响到对空气的处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 室外新风本身具体冷却和除湿能力, 运行时应充分地利用这种能力, 以节约能源。因此, 全年空调的系统, 应根据室外气象条件的变化制定运行策略, 以便在满足室内空调要求的前提下节约能耗。

对于任何一个地区, 在h-d图上, 全年可能出现的室外空气状态将在某一曲线与#=100%饱和线所包围的区域内, 该曲线称为室外气象包络线, 即图中的1-2-3-4-5。除了某些工艺型空调外, 夏季与冬季的室内温湿度要求是不同的。

例如夏季tR=26℃, 冬季tR=22℃;相对湿度允许在40%~60%范围内。因此全年的允许的室内状态点为一小区域, 如图中的R1-R2-R3-R4区域。

上图表示了露点送风、采用表冷器和加湿 (除湿) 器的单风道空调系统全年空气处理工况的分区。这里假定了全年室内都有冷负荷, 但夏季冷负荷大于冬季冷负荷。图中S1和S2点分别为夏季和冬季送风状态点。对于露点送风系统, 在冷却去湿工况是无法同时对温度和湿度进行严格控制, 因此所采用的调节方案优先对温度进行控制, 适当兼顾对湿度的控制。各区的调节方案如下:

Ⅰ区:室外空气比焓h0>室内比焓hR的室外空气参数属于该区。该区采用最小新风量。调节表冷器的水流量以控制室内温度。不对室内湿度进行调节, 由于系统是按最大湿负荷进行设计的, 一般情况下室内相对湿度符合要求。

Ⅱ区:h0≤hR且室外空气温度t0>送风温度ts的室外空气参数属于该区。该区大部分室外状态可采用全新风运行。其中表冷器干冷却工况出现在被冷却的新风露点低于表冷器温度时。全新风运行时, 室内温度通过调节表冷器水量进行控制。

有些地区室外空气比相对湿度较干燥, 或室内湿负荷很小, 当采用新风运行时, 可能会出现室内相对湿度$0<%Rmin (允许最小相对湿度) , 这时应采用部分回风, 以调节室内的湿度, 调节新、回风混合比控制室内适度;调解表冷器的水流量以控制室温。

Ⅲ区:t0t4 (最小新风比的温度界限) 的室外空气参数属于该区。该区采用新风与回风混合后直接送入室内消除室内冷负荷。根据室内温度变化调节新、回风的混合比, 调节的极限是最小新风量时所对应的温度t4。

对于室外空气比较干燥的地区, 或当室内湿负荷很小时, 则可以采用喷蒸汽来调节室内温度, 而室内温度仍然采用新、回风混合比来调节。

Ⅳ区:t0

在寒冷地区, Ⅳ区的温度比较低, 尤其当室内要求有较大相对湿度时, 新、回风混合后可能落在&=100%曲线的右下侧“雾区”。这时水汽会立即凝结析出, 空气成饱和空气 (状态4) 。由于空气中析出了水分, 空气焓值减少了一些, 应为h4=h3-4.19 (d3-d4) 。但式中的后一项很小, 可近似认为3-4时等焓变化。空气中水汽凝结后, 有可能产生霜雪。为此, 应先对新风预热, 有的地区冬季室外温度很低, 或冬季室内需要补充热量时, 新风的预热负荷很大 (空气加热前后的温升很大) , 这时宜将新风预热到某一温度 (如5℃) , 与回风混合后在进行加热和加湿 (依室内湿度要求而定, 地下人防工程通常无需此过程) ;室温则通过控制混合后的加热量来调节。

上面谈论了定风量单风道露点送风空调系统的全年运行调节的工况分区及调节方案, 并界定了该系统采用表冷器对空气进行冷却去湿和喷蒸汽进行加湿的处理手段, 且全年都有冷负荷。

结束语:在国家军事实力和经济共同快速发展的今天, 人民防空工程不仅要满足防护要求, 更要给人们舒适之感。这就要求暖通专业在搞好防护的同时充分考虑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为建造新时代的新型人民防空工程做出贡献。

摘要:如何在满足人防工程舒适实用的同时又满足平战结合的要求, 做好工程防护的工作已成为暖通设计任务的当务之急。

测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 篇2

内容详述:由于种种问题,在开发提交代码及测试完毕后,出现需求变更现象。典型项目:密

影响人员:实施、研发、测试

对测试影响:需求变更直接导致开发人员情绪变得消极,导致测试的工作受到影响。可记录数据:需求变更讨论会议次数、更改需求个数、时间间隔

可规避方法:从测试角度出发来规避,只能从前期进入需求调研,前期做充分工作。如果是后期进入测试的话,将很难规避这样的风险,我是这样认为的。新需求文档不全、不详细、不存在内容详述:项目开始时,文档还是可控的,到项目进行过程中的需求变更和新需求,几乎都不会再生成文档。

典型项目:几乎所有

影响人员:开发、测试

对测试影响:没有明确文档作为测试的依据,测试不能发现产品偏差。

可记录数据:没想到呢

可规避方法:自己做好会议记录,同时要求相关人员编写相关文档。开发对测试的责任过分放大

内容详述:程序不稳定,是由于测试测的不充分所至。测试充分就能保证产品质量。典型项目:密

影响人员:测试

对测试影响:开发对测试人员产生依赖,让测试准备数据,重现问题,修改完问题不进行自测,继续让测试准备数据进行测试。导致测试消耗了大量时间。

可记录数据:缺陷重开率、缺陷新建与修正比

可规避方法:测试不是生产者,测试更不是开发的保姆,将测试的责任及职责宣传给研发和实施部门,同时测试应站正自己的位置。迭代式开发造成测试瞬间压力较大

内容详述:一个项目需要多个版本,开发按照迭代式开发,当第一个版本出来时,测试量较大,当第一版稳定后,其余版本的测试任务较小,当最后一版出来后,需要对所有版本间的数据传输做全面测试。瞬间压力可上升到极点。

典型项目:密

影响人员:测试、实施

对测试影响:瞬间的测试压力大

可记录数据:没想到呢

可规避方法:将测试计划中详细描述这种情况下的测试需要较长测试时间,与研发、实施三方进行确认。无论开发计划如何变更,测试人力投入不变。项目因不可抗逆因素造成延期仍按原计

划进入维护阶段

内容详述:项目还差一些小的关键模块根本没有开发,但由于一些不可抗逆因素造成延期,但项目开发计划进入维护阶段。

典型项目:密

影响人员:测试

对测试影响:进入维护阶段后研发和测试的任务将转变,可能会导致对该项目关键模块的开发和测试不充分。

可记录数据:为提示测试模块数量

可规避方法:测试说服项目经理版本变更频发

内容详述:测试执行过程中,流程走不通的小模块多,需要开发立即修正发包。典型项目:通病

影响人员:测试

对测试影响:不发版无法继续进行测试,发版可能会对已测试完毕的部门造成风险。可记录数据:记录发版版本号、版本数量、版本频率

可规避方法:要求开发必须进行自测人员变动问题

内容详述:项目经理不是需求调研人员,测试人员也是后期介入

典型项目:密

影响人员:研发、测试

对测试影响:项目经理的职责及威信会受到影响,对于一些叼酸的需求,需不断与客户确认,耽误研发修改,间接导致测试也无法进行。

可记录数据:无需记录

可规避方法:加强项目管理,文档管理,并保证相关文档的有效性。测试人员本身问题

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篇3

关键词:煤炭资源整合;健康稳步发展

中图分类号:TD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6-0075-03

资源整合,在战略思维的层面上,是系统论的思维方式;在战术选择的层面上,是优化配置的决策。

煤炭资源整合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足十几个省份,事关我国煤炭工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布局和可持续发展。各地贯彻国家有关政策,按照煤炭工业生产集约、经营专业、管理科学、安全长效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引进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发挥集团管理、技术、装备、队伍、销售等优势,通过资源整合、企业重组、租赁托管等方式,深化煤矿体制改革,提高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改善经营管理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合理配置优化矿井布局、提升资源整体开发水平、煤炭企业产业集中度和安全保障能力,切实解决了煤炭生产客观上存在的多、小、散、乱等突出问题。

1存在问题

1.1整合规则变数大、整合周期长

从2004年以来,国家统筹兼顾,快步提高了矿井的安全准入标准、保留矿井的规模及采煤方法改革标准。资源整合后,基建、技改矿井数量多,技改时间长,加之有些矿井资金投入不到位,整合矿井投资者之间意见有分歧或者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引起设计变更等也影响了技改进度。技改工作尚未完成,政府又出台了新的整合标准,原来整合矿井规模又远远低于新的标准,令整合矿井再次进入整合重组的复杂程序,原有整改方案不得不重新设计,已结束或正在施工的工程不得不报废或叫停。

1.2对资源整合的观念和认识不足

尚未整合的矿井矿主对国家资源整合的政策认识不足,尚存消极观望的侥幸心理;已被整合的矿主,在新企业的投资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与矿主的沟通,需要一段痛苦的磨合期。更为普遍的情况是,小煤矿的过度开采已经对煤层造成了破坏,大企业要想整合并进行开采的难度很大。事实上,那些已被整合关闭掉的矿主,凭借手中掌握着的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过剩财富,更迫切地寻找新的资本投资方式。

1.3安全生产问责制的副作用在作祟

受国家安全生产问责制的影响,地方政府工作中存在“宁要乌纱帽,不要煤矿开”的本位主义思想,严重地制约着地方经济发展。煤矿安全生产的主体、原煤矿属地监管部门各自为政,造成省、市、县、乡、村及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村企业办高举冠冕堂皇的监管大权,下矿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或督查,往往一纸停产通知伴随封闭井口的处理决定了事。隐患必须限期整改,但事实上却没有给企业提供必要的整改条件,造成企业安全隐患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不安全局面。这种自相矛盾的作风,常常使企业举步维艰,哭笑不得,无意识地坑害了国家、企业及地方百姓的利益。企业停工,安全是保证了,各级官员的乌纱帽是保住了,可企业如何生存、地方经济如何发展,孰重孰轻,权衡利弊,官员们常常为推脱责任,倾向于前者,久而久之,便成为了资源整合进程中事实上的绊脚石。

1.4旧观念制抑企业发展

地方政府,特别是职能部门,习惯了过去与矿主打交道时履行职能的模式或规矩,遵循着早已根深蒂固的管理思维,一时难以适应大集团控股或托管后的经营模式,在大集团的日常运作中,存在代沟现象,不利于企业正常发展。

1.5对矿井的真实情况把握不准

整合煤矿相当一部分资源储量匮乏,发展潜力不大,周边煤矿越层越界现象严重,没有火眼金睛或配套的探测手段,在短暂的调研时间内,要想准确把握矿井的储量等基本情况难度很大。更何况矿主没有提供矿井真实资料的诚心,对矿井的真实情况遮遮掩掩,即使是已完成改制的煤矿,真实情况也只能像挤牙膏似的挤一下,出一点,这给资源整合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给整合后的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矿井的安全生产、企业内部的和谐发展带来了潜在的隐患和难度。

1.6审计和评估工作可操作性不强

审计与评估工作因为整合时间太紧,往往缺乏对整合企业客观公正的评估,如果审计和评估工作中再掺入腐败行为,受害的恐怕就是整合主体了。目前,各地均没有建立对煤炭资源的贮量、价格等法定的专门评估机构,因此,在煤炭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主观随意性大,导致纠纷不断,阻碍着整合的顺利推进。国家相关部门又没有出台法定的补偿标准与中小煤矿退出的法定补偿机制。

1.7利益关系错综复杂

随着煤炭主业基地跨地区、跨省、跨境的转移,地方外部关系错综复杂,在利益分配上,大到税收、小到福利,甚至村与村之间都有矛盾。原煤矿遗留问题较多,整合后,各类矛盾相继出现,令负重的新企业应接不暇。对整合主体来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全新的关系网,需要花费极大的精力去适应社会、融入关系网。多数地方政府完全依靠协商的办法解决资源整合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已经成为煤炭企业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处理不好区域经济的关系,就难以优化经济运行环境,就不可能实现持续健康稳定和谐发展。

1.8资源整合发展不平衡

各地资源储藏量、矿井产能不等,整合形势不平衡,产业发展格局也不同。有的地方整合方案脱离当地实际,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但对当地特别是贫困县的就业和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给环境和绿化也会带来压力。而实际上现有资源已支离破碎,形不成规模,整合后的企业缺乏积极性,不愿意再加大无为的费用。部分整合煤矿企业整合工作的主动性差,在整合过程中,矿主缺乏大局观念,致使整装的煤田四分五裂。还有个别地方采取政府行为,领导站在地图前规划整合,但不尊重客观事实的强制性整合,反而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开采利用。

1.9整合审批手续时间过长,证件办理繁琐

由于整合难度大、建设步骤缓慢等原因,导致审批手续复杂、时间过长。煤炭生产企业设置证件多,办理证件就多,加之证件适用周期短,审批程序复杂,常常是一个证刚办下来另一个证又需要开始办理,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工作。

1.10整合成本过高

国家在整合这个资源流转过程中没有收益,地方政府及煤炭主管部门等相关利益主体及一些矿主借煤炭资源整合之机,趁机渔利,加大了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在整合中、小煤矿过程中的投入及成本;此外,被整合的小煤矿由于多年的滥采乱挖,煤层的赋存条件、水文地质条件都非常复杂,采空区接连采空区,水、瓦斯、采空区、老空积水等地质问题给大型煤矿的技术改造带来许多新的困难和安全隐患,增加了新的成本投入。企业在投入生产之前,每年高额的资源价款仍得缴纳,这一问题同样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大型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涉及到产权转移这一法律问题,但政府对煤炭资源整合的范围、措施、产权关系变更及有偿使用制度均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在整合过程中,不少地

方往往过分地依赖行政手段。

1.11资源整合方式存在弊端

控股方式的最大弊端在于控制力不够,虽然名义上整合了,但管理模式很难改变,隐患仍然存在。更为普遍的情况是,小煤矿的过度开采已经对煤层造成了破坏,大企业要想整合并进行开采的难度很大。托管并不能算是真正的整合,其形式不是淘汰落后、提高生产力,仅仅是一种责任的划分,没有资产的控制权,大型企业先进的管理很难输入到中小煤矿的管理中,其监管力度显得苍白无力。

2建议

2.1制定政策法规引导资源整合

国家应出台适合各地煤炭工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出台和完善支持大型煤炭企业整合中小煤炭企业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健全和完善资源整合的配套措施。明确煤炭资源整合的范围、产权关系变更及有偿使用制度。国家相关部门应出台法定的经济补偿标准与中小煤矿退出的法定经济补偿机制。鼓励和引导中小煤矿积极参与资源重组。通过规划和政策支持,从体制和机制上提供保障,促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

2.2扶持大型煤炭企业进行资源整合

制定符合实际的扶持煤炭资源整合的政策,明确并细化整合主体的标准和责任。鼓励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合作,制定优惠政策,从项目安排、资源价款、税收征缴、资源储量等方面扶持大型煤炭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

2.3打击非法违法开采正确引导资源整合政策

各地应借力“三项行动”,进一步加大打击非法违法开采工作力度,同时加大对煤矿体制改革、资源整合重组实施意见的宣传、发动力度,提供正确的政策导向。并根据煤炭资源的整装程度规划煤炭整合主体。为大型煤炭企业提供比较整装的煤炭资源,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合理规划资源整合布局

政府统一组织编制煤矿整合重组规划,打破行政区划实现有效整合,对资源状况进行综合调查分析,根据资源规划和改制政策,对煤矿摸清底数,具体分析,科学分类,统筹规划。大中小型煤炭基地建设布局要与城镇发展规划、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相结合。

2.5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关系

对煤矿实行收购、控股的国有大型煤炭企业或其成立的新控股公司是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承担安全生产全部责任,地方政府部门不再实行安全监管;对从事租赁、托管的煤炭专业公司须经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签章委托认可承担安全生产相应责任,安全考核指标单列,同时接受属地主管部门的安全监管:地方煤炭企业应接受属地主管部门的安全监管。完成改制后的煤矿,必须依法依规从事生产经营,政府及有关部门实行依法保护和规范监管,不得乱停产、乱检查、乱摊派、乱收费。

2.6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积极与地方政府协调企业与属地社会关系的同时,因地制宜,制定好与区域经济融合的相关产业的发展战略。充分研究企业产业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文化、政策、资源、环境的融和度,防止出现发展上的“水土不服”。有条件的煤矿企业内部管理可实行军事化管理,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有碍企业正常发展的各类矛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对被整合煤矿实施改造,在资源、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

2.7建立煤炭资源贮量、资产等法定评估机构

国家应制定资源核查、资源论证、资源评估、资源审计等责任制度,按照“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真实有效地出具煤矿现有的地质储量及可采储量报告,对有形固定资产和采矿权价款等进行公正的评估,依法办理法律手续,为整合企业把脉,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8科学安排可持续发展规划

国家应向当年农村承包土地50年不变那样,制定相对稳定的矿井规模及生产年限规划,有利于企业能按部就班地科学安排可持续发展规划。各地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大型煤炭企业要超前谋划,做好基础工作,对整合矿井的规划要尽量一步到位,避免整改过程中二次或多次整合。

2.9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

要用发展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和市场经济的手段,全面推进资源整合、能力置换和采煤方法改革,坚决淘汰生产能力落后的矿井,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和循环利用率、原煤洗选加工率、主要污染源治理达标率、煤层气抽采和利用量。引导煤矿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煤、电、路、港、化工相关产业联营或一体化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被整合煤矿实现可持续发展。

2.10简化资源整合矿井的审批程序

国家应采取政府行为,对建设的相关程序矿井建设、运力匹配、采矿权出让、用地指标、资源价款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简化资源整合矿井的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流程,建立一站式服务的审批制度。

2.11兼顾各方利益。实现煤矿经营高效化

因矿制宜,互利共赢,通过兼顾各方利益,实现煤矿经营高效化。对不同区位、不同资源、不同规模、不同技术的各类煤矿。区别对待,分类实施,采取不同的改制形式,充分尊重和保障所有权人、参与改制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国家、集体和当地群众的合法权益。利用市场手段合理兼顾各方利益,通过利益调整取得煤矿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2.12以先进的企业文化引领整合矿井

企业应提炼适合自身社会环境、发展特点的本土企业文化,用全新的企业精神对内凝聚人心,激励员工锐意进取、履行职业道德规范,改善人际关系,培养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对外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扩大企业影响,拓宽经济发展思路。同时借鉴中、小煤矿在劳动用工、工资管理、办事效率、责权利统一等方面优秀的管理经验与模式,剔除大集团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等致命缺点。

2.13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各级政府部门应按照商务部发布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积极倡导、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缓减国内资源整合压力,保护国内不可再生资源,促进国际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

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篇4

一、同一厂区执行同一设计防火规范的问题

对化工企业而言, 防火间距问题一直是安全评价所关注的重点之一, 以前存在一个现象, 即评价机构甚至设计单位在确定同一家企业厂区内建、构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时, 按区块选择适用的规范, 导致一个厂区同时使用几个有关防火间距的规范。2011年8月, 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出台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 (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令第41号) 禁止了这一作法, 其明确规定“同一厂区内的设备、设施及建 (构) 筑物的布置必须适用同一标准的规定”。但这一规定又带来了另一种极端的作法, 如有些地方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或审查专家认为, 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以下称建规) 和《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 (以下称石化规) 中只能二选一, 甚至在评价依据中也不能同时出现。对该问题, 笔者认为:

规范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 而常常是相互引用的, 如石化规在正文条款中对厂区办公楼、辅助用房、仓库等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并无规定, 但在第4.2.12条的条文说明中则规定“对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 本规范未作规定的均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执行”。这说明对一家防火间距执行石化规的企业, 建筑物之间采用建规确定或评价防火间距是完全正确的, 这样做并没有违反“同一厂区内的设备、设施及建 (构) 筑物的布置必须适用同一标准的规定”, 只是统一执行的是石化规, 但石化规对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无规定且指明要求执行建规, 所以, 按建规确定或评价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也是遵从石化规的要求。像这样规范之间相互引用的情况还很多, 如有些企业内部建有热电站、燃气站、加油站等, 这些设施均有专门的设计防火规范, 但与全厂统一执行的防火设计规范 (如石化规或建规) 之间存在交叉, 我们在安全评价时一定要注意这些相互引用或交叉方面的规定, 切不可误解了同一厂区执行同一标准这一要求。

二、石化规和建规的适用范围问题

石化规规定“本规范适用于石油化工企业新建、扩建或改建工程的防火设计”, 同时又规定:石油化工企业是“以石油、天然气及其产品为原料, 生产、储运各种石油化工产品的炼油厂、石油化工厂、石油化纤厂或其联合组成的工厂”, 在该标准条文说明的表5、表6、表7中有详细的装置举例。似乎其适用范围很明确, 符合石油化工企业的定义, 或者在上述表中列举, 就适用石化规。但笔者遇到过一个很特别的案例, 有一家大型化工企业, 集团公司下面有2个有机硅厂, 分别位于不同的地方, 但都是生产甲基氯硅烷单体, 装置也相似, 大部分生产装置都是框架布置 (无建筑外围护结构) , 只不过一个建于上世纪90年代, 一个建于三年前, 但老厂的总平面布置按建规设计防火间距, 新厂的总平面布置按石化规设计防火间距。笔者细查建规和石化规, 石化规中并未列举有机硅生产装置, 有机硅生产企业也不符合石油化工企业的定义, 而建规中规定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宜采用敞开式或半敞开式 (框架或排架结构) , 似乎设计标准的适用性方面不存在问题。但我们知道, 石化规对甲类装置之间防火间距的规定 (≥30m) 远大于建规对甲类厂房之间防火间距的规定 (≥12m) , 且建规对露天框架装置的安全疏散、消防等方面没有规定, 所以, 在此案例中, 笔者认为老厂的总平面布置按建规设计不妥, 然而找不到明确的规范条文来否定这种设计, 这就是设计规范的不完善之处。对这一问题, 笔者的看法如下:由于目前的标准存在不完善之处, 对于规模为大、中型的企业, 如果生产装置是框架布置的, 不管其是否属石化、炼油、化纤企业, 也不管其是否在石化规条文说明表5、表6、表7中列名, 从提高安全基础水平的角度而言, 均应按石化规进行总平面布置。

对于如精细化工之类的企业, 生产装置布置在厂房内, 总平面布置当然应该执行建规, 但要明确一点, 即建规只规定了建、构筑物应采取的防火措施, 而对于建、构筑物内的生产、储存、辅助设备设施本身及生产工艺过程应该采取什么安全措施则无规定, 而且, 建规侧重的是“消”而非“防”, 所规定的基本是防止事故蔓延扩大和事故后果加重的措施 (如耐火等级、防火分区、防火间距、防爆泄压、安全疏散、消防等) , 基本没有预防事故发生的规定, 而预防事故发生的措施才是第一类安全措施, 是最重要的。所以, 在进行设计和安全评价时, 针对总平面布置执行建规的企业, 其设备设施和工艺过程的安全设施和措施, 只能参照石化规等规范。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就是目前缺少一部非石化企业的综合性的化工厂设计防火规范, 以解决建规存在的“有消无防”、“有建构筑物, 无设备设施”的问题。在此, 笔者呼吁有关部门能尽早制订这么一部非石化企业的综合性的化工厂设计防火规范。

三、几则具体问题

在安全评价过程中, 笔者还遇到过几则标准或规定不明确或不妥当的具体问题, 在此也提出来探讨。

1、液氨的定性和防火间距问题

氨是化工企业常用的危险化学品, 其有两种形态:液化形态和气态, 由于有关规范对其规定不甚明确, 常常导致在确定液氨储罐与周围设施之间的防火间距时无所适从。如石化规第6.3.3条规定:“液氨储罐间的防火间距要求应与液化烃储罐相同”, 液氨似乎等同于液化烃;但该规范第8.10.13条的条文说明又规定:“全压力式及半冷冻式液氨储罐属于该规范中表3.1.2条规定的甲乙丙类液体储罐”, 液氨似乎又被视为乙类液体。建规对液氨无明确规定, 只在第4.3.1条的条文说明中规定:“可燃气体储罐指盛装氢气、甲烷、乙烷、乙烯、氨气……的储罐”, 但这里规定的是“氨气”, 是否包括“液氨”则不明确。这样, 液氨有时与液化烃等同, 有时与易燃液体等同, 有时又与易燃气体等同, 实在是有些混乱。对该问题, 笔者认为:

(1) 液氨储罐防火堤内, 防火间距等按液化烃要求, 这是无疑义的。这是因为, 液氨和液化烃一样都要储存于压力储罐中 (球罐或卧罐) , 其罐间距、防火堤、安全设施等方面的要求的确在实际上是相同的, 故标准中说液氨储罐在这些方面的要求与液化烃相同, 但并不是说液氨这种物质与液化烃这种物质相同。

(2) 液氨储罐与防火堤外设施的防火间距, 笔者认为应按可燃气体储罐要求, 理由如下:

①液化烃火灾危险性是甲类, 液氨是乙类, 所以, 液氨不应等同于液化烃。

②液氨是液化的气体, 其火灾、爆炸的特点表现为气体火灾、爆炸的特点, 所以, 液氨不应视为可燃液体。

③液氨是液化的气体, 氨[液化的]危险货物编号为23003, 仍属气体, 而且, 石化规条文说明表1中, 明确将“氨”归于乙类可燃气体 (注意是“氨”, 不是氨气) , 所以, 氨在石化规中属可燃气体是很明确的。

④液氨储罐宜按液氧储罐的规定, 确定其与防火堤外设施的防火间距, 储罐的总容积应按几何容积 (m3) 和设计储存压力 (绝对压力, 105Pa) 的乘积计算。

但以上只是笔者的看法, 期盼以后相关标准修订时能够对上述问题有明确的规定。

2、氧化性物质储罐的防火间距问题

安全评价时常会遇到如液氧、浓硝酸、浓硫酸等氧化性液体储罐与周围设施的防火间距问题, 除液氧储罐在建规中有明确规定外, 其他液体无论是建规还是石化规都无明确规定。这些液体本身并不可燃, 只是由于其氧化性 (助燃性) , 所以被视为有较高火灾危险性的物质。现行的建规在规定储罐的防火间距时, 只明确是甲、乙、丙类液体, 未明确是否为可燃液体;石化规则直接明确是可燃液体, 将这些氧化性但不可燃的液体排除在外。由于规范的不明确, 导致设计、评价时无所适从。对此问题, 笔者认为, 由于上述液体具有助燃性, 也即具有较高的火灾危险性, 应按相应火灾危险性的可燃液体储罐确定其与周围设施的防火间距, 但也期盼以后相关标准修订时能够对该问题有明确规定。

3、真空吸料问题

2011年12月, 浙江省经信委、环保厅和安全生产监管局联合出台了《浙江省化工行业生产管理规范指导意见》 (浙经信医化[2011]759号) , 对指导和规范浙江省化工企业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实现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该文件的第二十三条规定:“容器间物料的输送及实施桶装物料加料, 不得采用压缩空气或真空的方式抽压, 应采用便携式泵或固定泵输送。”笔者对该条规定有不同看法, 笔者认为:

(1) 对非易燃的物料, 采用空压压料或真空吸料完全是可以的, 而且由于不涉及泵等机械设备, 减少了机械伤害、电气伤害、管道泄漏等危险因素, 所以, 是更安全的物料转移方法, 禁止是毫无理由的。

(2) 对于易燃物料, 要分清况确定, 首先, 为了防止空气的大量引入, 不得采用空压压料的方法, 但真空吸料则不能一概禁止。对真空吸料:

①易燃气体绝不可采用真空吸料, 以免管道系统密封不良将空气吸入, 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火灾爆炸的三要素:易燃物、助燃物、点火源, 对易燃气体防爆, 应同时禁绝其中的两个要素即助燃物、点火源, 才能保证安全 (对常温状态的易燃液体, 一般只要求做到禁绝其中的一个要素即点火源) , 所以, 采用真空吸料的方式是不安全的。

②对向已经置换好的密封容器进易燃液体料, 也不得采用真空吸料的方式, 以免将空气引入, 破坏了先前的置换效果, 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③其他与空气互为禁忌物的物料 (如自燃性物料、易氧化变质的物料、遇湿易燃物料等) , 也不得采用真空吸料的方法移料。

④对于一般的易燃液体, 从料桶或一只容器转移到另一只容器, 如果容器在移料结束后为常压状态, 或移料结束后再密封、置换及升温、加压, 则完全可以采用真空吸料的方式移料。因为真空吸料时, 系统中是负压, 空气分压是低于外界的, 即使系统密封不良将空气吸入, 或吸料快结束时吸料口露出液面将空气吸入 (泵抽料时也存在同样问题) , 只要系统有一点负压, 系统内的空气肯定比外界稀薄, 最大极限就是负压完全失效, 这时系统内的空气压力也就是常压, 系统内的空气不会比外界多。如果用泵抽料, 系统内本身就是常压。所以, 从防止系统内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角度而言, 真空吸料更安全。而且采用真空吸料, 不用泵, 减少了电气火花、机械火花。尤其对采用便携式泵 (如桶泵) 的情况, 由于桶泵要插入料桶, 用完后要提出来, 这中间有产生碰撞火花、电气火花、泵带料出来造成污染甚至中毒等危险因素, 而且使用过桶泵的人都知道, 泵开动后有震动, 需人扶着, 而且既然是便携式, 必然要采用软管, 这段出料软管要与进料容器上的固定管连接, 泵出料后管道阻力较大, 连接处易脱落;一般常见的情况是直接将软管放在人孔口处进料, 软管在物料的冲力下会甩来甩去, 物料到处飞溅, 极易发生事故。所以, 笔者认为, 如果真空系统抽出的气体能够得到有效处理, 对于一般易燃液体移料, 采用真空吸料是更安全的方式, 相反, 采用便携式泵才是不安全的方式。

安全评价工作关系到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责任重大, 作为评价人员, 我们要尽力做到正确理解相关的规范、规定, 同时, 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及时修订、完善相关规范、规定, 使我们在进行安全评价工作时能够有更准确的依据。

摘要:尽管近年来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在不断完善, 但笔者在安全评价工作中仍遇到不少规范或规定不明确、不妥当之处, 对这些问题, 本文中笔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关键词:安全评价,规范,防火间距,真空吸料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16-2006

[2]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160-2008

[3]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 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令第41号

产筛核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分析 篇5

一、信息比对方面 1、1-2月份与wis比对用的是女方姓名和出生日期,因为做产筛时需要本人的实际年龄,而实际年龄和WIS中的出生日期有出入,所以比对时,出现比对不上的现象。建议市里放开身份证这个字段,县妇计中心导出后和wis进行比对就基本无差错了(社保科已和市里联系)。

2、中心院的产筛名单个案能否提供给卫计局,这样可以省去人工核对的时间,也更加准确,利于乡镇工作人员的工作,也减少了对群众的麻烦。

二、目标人群提取方面

1、为了比对数据的准确性,每月的目标人群是否在提取中应减去婚前孕(孕情超20W+6天的)、迁入人员迁入我县时孕情超20W+6天的、孕情终止的(流产人员)。提取时如果能去掉以上部分人员,也将会减少县、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方便群众,避免了让其再提供相关的证明。

2、每月按照末次月经进行提取,每个月提取的都是应当在本月需要做产筛的人员。

1-2月份(末次月经大于等于2017.8.8小于等于2017.10.5)3月份(末次月经大于等于2017.10.6小于等于2017.11.5)4月份(末次月经大于等于2017.11.6小于等于2017.12.5)以此类推……

乡镇可以根据上表将每个月目标人群提前下通知,具体算法:查体开始日期就是末次月经+105天,查体结束日期就是末次月经+146天,上报时怀孕天数就是孕情上报日期-末次月经。

三、特殊人员认定方面

1、沙沟镇上流庄的目标人员

2、双胞胎孕妇

3、羊水穿刺人员

4、出国人员

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篇6

【关键词】工程监理;施工阶段;质量控制;体会;思考

一、工程监理的概念

工程监理是指项目法人委托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监督和管理,从工程建设的项目策划开始参与,控制项目的总投资、工程的工期完成和工程质量,对工程的合同、人员和技术进行管理,并协调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保证工程的正常完成。工程监理的核心任务就是对项目目标进行控制,使工程可以规范、快速的完成。

二、工程监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材料以及设备进场时的控制

就目前我国的工程建设情况而言,虽然偷工减料的情况已经很少发生,但仍然没有完全杜绝,在施工过程中以次充好的现象依然存在,很多人从中谋取了利益,妨碍了监理工作正常的开展,加大了监理工作的难度。

2.监理对于工程中由于变更引起的投资控制

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投资各方介入工程的时间不同,造成了事先的控制不到位,对于工程中资金的整体控制和把握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关键的是对施工过程的影响。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工程方案的变动,材料价格的变动和技术的变动都会对监理工作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往往会增加资金投入,为监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带来了不便。

3.监理费用较低,行业人员懈怠

监理取费是制约工程监理活动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国际上的监理价位相比,我国的监理费用较低,这就代表着我国的监理水平没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很多监理的自身业务素质得不到提高,不利于整个市场的发展。当然了,好的监理对工程的质量和技术都能进行有效的监督,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为企业谋求更大的利益。

4.监理授权范围得不到落实

监理人员有别于建筑单位和施工单位,应该站在独立客观的角度上对工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当然有些开发商则不是这么认为的,他们觉得监理受雇于他们就应该站在他们的利益上着想,把他们的想法强压于监理身上,这对我国监理行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在项目工程中,监理的授权范围得不到明确,开发商没有负于监理对于投资的控制权,这种情况无法让监理工作得到快速有效的开展,对于工程的质量和技术能力的完成也是相当不负责任的,这跟我们口中所说的对工程的全方位控制还是有很远的距离的。

5.监理内部市场的不规范

(1)监理内部的管理机构不健全:一些监理企业虽然部门齐全,但人员匮乏,一人身兼多职的现象也市场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回影响监理企业的发展,不利于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层面的提高。

(2)监理业务的方式不规范:当前的一些工程还存在传统的管理方式,内部承包或者找内部关系监理,这些都有违了监理工作的初衷,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监理作用没能展现出来,影响了监理行业的规范化。

(3)市场准入制度不规范:要求符合资质的监理企业才能入内,这样才能制止一些素质较低的监理企业利用较少的资金来承揽业务,扰乱市场的正常秩序。当然还有些地方性政策,对当地监理企业进行保护,垄断市场、抵制外来企业的进入,这些政策都不利于当前监理行业的快速有效的发展,影响了我国监理行业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高。

三、监理工作的完善措施

1.法律法规的完善

目前国家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完善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使得工程监理有法可依的进行。但目前仍需提高监理工作的法律意识,熟悉监理工作的程序,让监理工程师在监理程序中有条不紊的进行,提高监理的权威性,增加监理工作的社会地位和工作地位,让监理工作公正而独立的展开。

2.监理工程师应有全方位监控权

对于工程的全方位控制权是指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开始,到项目的完成整个过程中,监理工程师有全权管理和监督整个工程的权力。整个工程在监理的掌控之中,了解业务的资金来源和投资情况,领会业主的项目意图,并了解项目的施工设计和单位招标,为施工过程中监理工作的开展打下好的基础。

3.提高监理队伍的建设

(1)监理人员的素质提高:监理工作对于监理人员的要求极高,要求监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政府主管部门在监理单位的准入时,应该严格把关,首先保证监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以及知识结构,对监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监理人员和市场相匹配的程度,提高监理水平。

(2)监理人员的不定期培训:针对国家当前的法律法规,制定出一系列的管理措施,监理单位应该不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素质的强化培训,确保监理工作的正常完成。提高监理行业的整体素质水平,加强在经济、管理以及法律等各方面的完善,对监理自身利益进行有效的保障。

4.规范监理市场,抵制不良竞争

监理市场的规范化对于整个监理行业的发展都尤为重要,开发商在进行监理单位的选择时,应根据法律的规定进行公开招标,选择符合条件的单位进行监理。目前行业中存在一些单位故意压低价格来去的监理业务,这就需要开发商对监理工作有个正确的认识,监理工作是对整个工程的负责,同时也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形象。

5.对材料使用过程的控制

对于材料使用过程的控制就是要抓住建设单位工作人员的弱点,及时发现和处理,对工程的整个施工过程进行记录整理,对于工程的质量进行监督管理。检验人员对其质量进行检查确认后,如果发现设备的质量不符合要求时,监理工程师不予验收,这对于整个工程的完成质量都有所提高。

6.正确的使用监理权利

监理工作在整个工程的完成中还有很多权利,对于重要的工程部位、工序技术,或临时改变的工序流程进行及时的检查,监理工程师是对整个工程质量的监督。监理工程师有权利再次对监理的权利进行确认,对于每天的工程监理工作进行及时的上报并处理临时出现的问题,确定监理对整个工程的管理程度。

7.进行周期汇报制度

为了监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制定出日报、周报、半月报等,定期的对工程的进度进行检查和上报,通过分析和对比对整个工程的完成度达成一定的共识。汇报的工作内容包括,一是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的比较结果,包括完成的进度、技术偏差;二是对于工程中的技术偏差提出解决的方案和措施,提高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三是重新安排下个周期的任务,并协调好各部门的状况,保证施工计划和正常作业的一致程度。

四、结束语

在工程监理过程中对于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的控制是工程监理工作中重要的三项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完成度和工程建设项目的目标。但是由于建筑市场不规范导致了工程监理没有对工程完成起到应有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监理行业的发展。工程监理作为建筑市场的主体之一,对于我国还在完善当中的市场来说,需要克服目前的不规范因素。但克服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市场对于监理工作的正确认识,以及企业的重视程度,同时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与支持,共同营造公平和谐的管理市场,才能有利于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尔昌.监理人要承担不作为责任[J].建设监理,2001(02)

[2]孙新,秦拥军.论建设工程监理若干问题及对策[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7(01)

[3]杨文玫.浅谈建设工程监理市场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经济,2008(01)

[4]刘永杰.我国建设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2008(01)

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篇7

1 发生问题时紧急处理

1.1 故障发现及应急处理

生产过程中遇到装置工艺管线泄漏、法兰阀门腐蚀渗漏、危险化学品泄漏等问题时, 应立即切断泄漏的物料或动力线。

1.2 上报维修计划

当班操作人员应及时向属地相关人员和单位调度作如实汇报, 请求维修作业, 同时采取预防措施 (如降压、降温等) 等待抢修。

2 召开工具箱会议

接到抢修任务后, 检修主管单位立即召集生产工艺、安全、设备、施工检修单位的技术人员及有经验的班组长到现场进行实地察看, 开展如何应急处理的讨论, 制定抢修处理方案, 包括工艺物料切断、安全风险辨识、危险源大小识别及控制措施等, 制定详细的工艺处理方案。在组织召开的工具箱会议上, 要充分发挥参加人员的智慧和力量, 明确如何消除危险源, 充分辨别风险并制定按完全可行的消除方案, 指派精通生产工艺的专业技术人员, 选用经验丰富的检修人员, 委派工作责任心强的现场监护人员, 同时要明确各类人员的职责。

3 检修开始前的准备

3.1 检修单位要认真编写检修施工方案及风险识别

属地单位和主管部门对已制定的抢修方案和已讨论的作业风险辨识认真审阅审批, 切实做到与先前制定的抢修方案一致, 保证抢修科学、安全。

3.2 人员安全教育培训

对计划进入现场的作业人员进行检修前的安全培训, 详细讲解生产工艺及物料可能产生的危险因素, 对特种作业人员的特种作业资格证进行资格审查, 确保操作证有效, 对检修方案作认真细致的讲解, 对检修规程进行了要求, 杜绝违规检修和检修过程中违章。

3.3 设备机具的检查验收

对检修使用的设备进行验收, 在防爆现场作业时, 要使用防爆工具, 检修使用的电器设备要接地设施, 压力容器要检验合格、辅助设施要完好等。

3.4 现场确认风险的预防措施落实

对辨识出的风险是否制定出了详细的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是否可行, 对抢修现场进行安全隔离。

3.5 中压瓦斯线法兰连接处垫片损坏, 瓦斯泄漏应急处理案例

上下游瓦斯阀门已关闭, 在现场发现螺栓生锈, 常用工具不能直接卸下, 管线处理由于没有蒸汽无法全面吹扫, 达不到动火条件, 因此不能动火。

4 抢修作业时

4.1 作业前召开现场会

所有安排的人员应到现场进行作业前的检查确认, 确认作业现场周围的井口是否封堵, 检修现场是否安全隔离, 检查作业人员是否接全部接收了安全教育, 作业人员穿戴的防护用品是否正确、使用的工具是否完好、安全距离是不是符合规定要求, 备足应急和消防器材, 对特种作业人员的特种作业资格证件再次审查确认, 办理各种作业票 (如作业票、火票、受限空间作业票、电票等) , 有需要分析的要进行气体分析, 在办理票证的过程中, 票证办理人员应到现场逐级确认工艺处理、风险消减措施等的落实情况。

4.2 检修作业开始时

检修人员应当根据作业要求做好个体安全防护措施, 比如打开法兰时人体面部尽量躲开法兰面连接处, 高空作业需系好双钩双挂的安全带, 受限空间需要用空呼器等。在检修过程中检修人员应遵循检修过程中的管理规定, 如高空作业人员、受限空间作业人员的轮换制, 按要求规定分析时间间隔2小时或4小时, 分析完后30分钟内要开始动火, 超过30分钟的要重新进行分析等的要求。

5 检修作业完成后

作业完成后作业人员要检查作业现场, 尤其是动火作业现场, 确保不留隐患存在。对检修过程中产生的“三废”要及时清理到指定的收集处, 不得随意排放或处置, 对产生的废料要拉运到指定的废料存放处, 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 生产单位应及时组织操作人员开展试漏检查, 确保无泄漏后, 通知检修人员撤离, 做开工的准备。

总之, 抢修作业是一项高风险作业, 在抢修过程中, 只要参加抢修的人员集思广益, 制定出科学的检修方案, 风险识别全面, 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同时参加抢修的各类人员立足于现场实际, 各负其责。就可以消除隐患, 杜绝事故的发生, 发现问题立即商讨解决处理, 将抢修工作安全、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

参考文献

[1]马振军.浅谈化工企业设备内作业安全注意事项[J].化工安全与环境, 2003 (39) :17-17.

[2]李圆.浅谈化工设备的维护与检修策略[J].中国化工贸易, 2012 (9) :27-28.

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篇8

林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 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当前,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并且经济增长的模式也在不断转变, 促使企业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转变, 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 还要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林业经济的增长模式如果仍然沿用传统模式则与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相背离的。所以, 应积极的调整林业经济的发展, 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在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林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也要转变观念, 不断创新, 拓展林业经济的发展空间, 同时也要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问题。

2 林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2.1 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

当前对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认识不足, 存在偏见和疑问。林业经济建设通常都是国家建造树林, 相关的林业部门争取投资, 没有想过引入民营资本或发动整个社会的力量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虽然有些地方通过政策进行了引导和支持, 可是因为组织和支持措施不合理, 仍然只有少数人参与非公有制林业经济, 没有发展成一定的规模。

2.2 林业主导产业的建设滞后性较强

林产工业的发展总量很大, 可是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企业很少。主要是由于林业工业的项目不够先进, 林产品仍停留在发展原料阶段, 缺乏对林产品的精深加工。同时水利灌溉方面的基础建设也不够完善, 经常出现森林浇灌困难的问题。同时森林中基本的道路建设滞后, 导致林业产品运输困难, 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2.3 政策方面存在着问题

政策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融资贷款和林木采伐。从融资贷款方面来说, 林权通过评估后可以抵押贷款, 所以林业大户存在着贷款困难的问题, 因此林业大户缺乏后续发展林业的资金。从林木采伐方面来说, 因为采伐限额, 很多投资者无法依据计划更新和改造承包或者租用的地产林, 还有就是在主伐林龄、审批程序、采伐计划等方面受到限制, 导致投资者无法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采伐, 也降低了个各界人士开发林业的积极性, 这对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另外,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林区一般集中在山区, 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缓慢, 人们过于注重经济利益的追求, 导致对森林资源过度采伐等。

2.4 缺乏合理的林业产业结构

因为林业具有单一的所有制、薄弱的宏观调控、较低的集中度、较差的规模效益等特征, 市场机制以及产业协会无法发挥作用, 产业的素质和管理理念也无法适应市场形势的发展。同时林业改革的缓慢, 林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 加上过多的限制和过重的税务负担, 导致一些经济政策根本发挥不出预期的调节作用。

2.5 林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

(1) 林业资源开发过度。目前, 我国工业化以及城镇化发展迅速, 因此对木材资源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城镇化的发展缩小了林业资源的范围, 使得林业资源保护问题日益严重。

(2) 林业缺乏较高的产业化程度。目前, 我国林业具有较低的产业化程度, 林农的经营模式一般是分散经营, 缺乏完善的行业协会, 也影响了林业和市场的接轨, 影响了林产品的销售, 此外, 也对产业的纵深发展有不良影响。林业产业化发展已经失衡, 但有些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和规模, 有些地区虽然具有丰富的林业资源, 可是因为缺乏管理和引导, 无法把握市场发展的趋势, 产业链和规模相对落后。

(3) 林业执法不严格。林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保护林业资源, 监督林业资源的使用情况。目前, 我国已经建立了林业监察体系, 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林业行业基层执法检查站, 依照有关法律管理和监督林业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这些都促进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在林业资源的管理和监督中仍存在着问题, 有些林业部门的领导不重视林业工作, 同时执法人员也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 经常出现以权代法和以言代法的现象, 这些也对我国林业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3 林业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3.1 加快改革三项制度

(1) 改革林业产权制度。通过对林地、林木“三项”政策进行完善, 将所有权稳定, 放活使用权和经营权, 促使民营资本和整个社会都参与转到非公有制林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来。同时分类经营国有林场, 依照现行体制管理公益林, 依法享受国家的各项补偿。依法出租、转让、拍卖商品林, 增加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流转。根据市场发展, 转让出乡村集体林场, 增加林业经济发展中的民营成分, 促使林业经济更具发展潜力。

(2) 改革林木采伐制度, 也根据分类经营的要求, 针对公益林、商业林、乡村集体林场的实际情况, 制定并实施不同的采伐政策, 放松采伐商品林的限制, 实施采伐限额单列, 促使林业经营者可以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自由确定采伐的方式和期限, 这是促进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一个有效措施。在采伐村庄片林以及在册农田营造的商品林时要单独报批, 没有采伐的限制。

(3) 改革林业税费制度。在对非公有制林业进行发展时, 要降低税费, 促使林业经营者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如果非公有制林业的经营者在“四荒”地上营造生态林时, 可以免除一切税费;如果营造的是商品林, 只需要交育林基金。如果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者在应税耕地上营造林, 只需要交农业税, 免除了其他的附加税费。

3.2 加快改革林业经营的管理体制

虽然当前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可是林业的管理体制还是具有较强的计划经济特点, 林业一直都是政企不分、企事不分。因此, 为了切实落实保护天然林的工程, 就要改革林业的管理体制, 促使企业资源转变为国家资源, 从企业中分离出资源管理的行政职能, 将一些林业工作转变为管理和护理工作。完全分离企业中一些采伐和加工工作, 也就是分离管理权和经营权。

3.3 建立健全四项机制

首先是森林资产评估机制。以县级以上的相关林业部门为基础, 建立专门的评估森林资产的机构, 然后在进行资产评估之后才能进行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流转。其次是林权流转机制。目前, 林权流转不够规范, 国家一定要改进和完善相关法律, 鼓励和引导林地以及林木形成规范的拍卖、租赁、承包等流转形式。再次是融资和投资机制。引导银行以及财政部门研究非公有制林业融资和投资问题,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办法, 允许林业经营者使用林权抵押贷款, 切实解决非公有制林业贷款问题。同时因为林业生产周期较长, 金融部门在提供贷款时要提供周期长、利息低的贷款。最后是林业产品质量认证机制。如果国际和国际上有相关标准, 就依照相关标准执行, 如果没有相关标准, 就及时制定和调整, 对林产品以及加工等进行规范, 确保林产品的质量。

3.4 因地制宜, 采用多种经营模式

首先, 要对产业发展规划进行编制, 从宏观上完成布局和调控生产力。其次, 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 促使林业经营者可以了解正确鼓励、限制、有限、淘汰内容。接着, 拟定的经济调节和资源管理政策要和产业特点相适应, 以促进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再次, 要严抓市场体系建设, 既要抓好硬件建设, 对林业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进行完善, 也要抓好软件建设, 完善各项规则, 规范市场秩序。也要对各项林产品标准进行指定和完善, 引导并支持林业企业在科技方面取得进展, 尽快赶上国际的步伐。最后, 做好林业产业的市场信息服务。这样促使林业经营者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 及时做出调整。

3.5 林业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1) 林业经济产业化要确保可持续发展。林业资源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虽然是可再生资源, 可是如果过度采伐, 超过森林的生产速度, 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为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我国林业资源, 就要确保可持续发展, 创新资源利用的模式, 促使林业经济产业化之路走得更远。

(2) 对产业链结构进行细化。林业管理要进行宏观调控, 制定产业发展的政策, 以进行鼓励和引导, 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更深入的优化产业链结构。

3.6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加强对林业产业发展的调控立足于市场需求产业基础等条件对林业生产进行合理规划同时为了促进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制定出相关的产业发展政策, 提倡培育品牌产品扩展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林业发展的动力。

(1) 加大人工林集约经营不断提高林业生产力水平可以选择在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发展特色经济林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解决退耕还林后林民收入过低的问题开展林木良种工程从根本上提高造林质量。

(2) 加大研发抗逆性品质的林木以便满足东北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再次积极引进并推广品质高的新林木这样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以及城市林业充分满足人民对森林和生态多样化需求。

4 结语

林业资源是一种重要资源, 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环境, 所以在发展林业经济的时候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合理利用林业资源, 转变林业资源产业发展模式, 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摘要:指出了林业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探讨了林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提出了促进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创新经济增长的模式。

关键词:林业经济,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红霞.解决林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华章, 2012 (35) .

[2]魏环.刍议林业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济, 2012 (21) .

[3]于爽.浅谈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河北林果研究, 2009 (4) .

[4]赵慧刚.浅谈我国林业经济走可持续道路的发展前景[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24) .

[5]于潜洋.浅谈黑龙江省速生丰产林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华章, 2009 (8) .

[6]赵波, 王东.论辽宁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科协论坛 (下半月) , 2011 (1) .

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篇9

1 就诊登记

患者到医院就诊时, 在挂号室办理登记的人员负责根据患者姓名、性别、家庭住址、年龄、身份、费别等内容来对患者进行分类, 并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帮助患者选择对应的科室。在这过程中, 对患者的身份、费别进行详细的分类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较大的帮助。因此, 在就诊登记环节为患者做出正确的分类对医院和患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门诊收费

在经过上一个环节并经过医师的初步诊断后, 病人通常会到门诊收费处交纳一些药费以及由大夫开具的治疗费单据。对于不同的患者, 由于不同的病症所收取的费用金额也不尽相同, 一般的费用大都以药费和治疗费为主。若患者对费用质疑, 继而要求退费的, 必须由患者或家属写清退款原因, 并经科室主任或护士长签字, 收费人员在系统中搜索原始交款记录经验证后, 可予以办理退费。要求门诊收费人员每天打印收费日报表, 稽核人员应当每天登陆系统对每位收费人员每天操作的收费额、退费额进行进一步核实, 并对有关退费手续是否符合规定要求进行核查。

3 门诊治疗

患者在门诊治疗时主要是由临床和医技科室配合完成的, 这也是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

首先, 门诊收费一般是统一由收费人员收取相应的费用, 再开出统一发票以证明费用已经交付, 以此作为进行治疗或索取药品的凭证。在这过程中, 比较重要的就是防止因失误而发生的漏费问题。由于在治疗时没有及时收取小票, 在患者做完治疗之后, 小票完整的情况下, 患者做出退费的行为, 这时, 科室应及时与收费人员协调, 在患者退费前尽可能制止这种行为。同时, 也要防止因失误而造成的多收费和少收费, 也要真正做到依法收费、规范收费[1]。

其次, 财务部门的稽核人员运用系统稽核功能, 核对某个患者的交费信息, 并及时发现和纠正收费人员因为服务数量的较多而导致的多收、少收或漏收现象。

第三, 医院的考核人员随时抽查患者的就诊卡与医师书写的病历信息以及患者本人是否相符, 及时发现并纠正冒充城镇医保对象身份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者身份的现象。同时, 杜绝了科室私自收费或以公谋私的现象[2]。

4 费用优惠

门诊主要对离退休干部和城镇医保对象的病人, 凭其所持有的医保凭证可以有不同程度的费用优惠减免。其他类型的参保人员则需将门诊开出发票带回其参保地进行报销。在确定患者是否为医院需要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费用优惠减免时, 应当在为患者办理就诊卡时就正确的选择患者的类型, 在收费过程中根据不同类型, 对不同的医保对象进行或减或免或按全额收取费用的行为。

5 服务质量

由于门诊患者大多数病情并不严重, 所以对医院的印象首先是从服务质量开始。如果患者对医院的服务质量印象很好, 则有利于患者对医院建立良好的信心, 对患者健康的恢复和医院的口碑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相反, 患者会对医院失去信心, 这样的情况从某种程度对于医院来说, 也意味着患者在患病的情况下, 到同一家医院就诊的机率减少。

与此同时, 由于患者对医院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较高, 也会从另一个方面提升门诊的收入, 在这样的情况下, 加强对门诊分诊人员、收费人员及医护人员的培训, 提高自身的素质, 倡导微笑服务, 这也是提高门诊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

尽管门诊收入占医院业务收入的一小部分, 门诊收入的多少也是影响医院业务收入的重要因素。因此, 医院各级管理人员也应当重视门诊收入的管理工作, 切实做到规范收费和科学组织门诊收入, 进一步落实国家卫生部“医院管理年”活动对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家贵, 王定奎, 赵晓清.门诊收入实现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管理对策[J].中华医学丛刊杂志, 2004 (4) :109-110.

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篇10

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 教师的观念和自身素质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的推行要求教师树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理念, 把对教师的要求提到了一个理想的高度, 而新的教学理念真正内化为教师自己的教学行为需要一个过程, 这对于刚从传统教育转型过来或还没来得及转型的老师而言难免有些勉强。当前部分教师对推进新课改存在患得患失和等待观望的心理, 存在“实施新课改会影响教学成绩”、“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是浪费学习时间”等错误认识, 在实施新课改方面缺乏主动性、积极性;还有部分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不强, 教学模式老套, 教学手段落后, 教学能力退化, “穿新鞋, 走老路”;有的老师即使用上了新教材、新方法, 教起课来也走样、变味, 教学中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 刻意追求多媒体的运用, 课堂合作和探究活动没有实在内容, 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当前, 转变教师观念和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推进新课程一个必须正视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2. 学生的素质和学习方式与新课改不适应。

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对学生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普遍不强, 不少学生习惯于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甚至是没有教师督促就不学习。同时, 由于学生长期受接受式教学方法的影响, 再加上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 真正能“动”起来的只是少数, 而大多数学生只是“观察员”, 合作学习只能是形式, 更谈不上探究过程的落实, 长此以往, 学生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就会拉大, 容易造成两极分化。

3. 新课程教材处理难度大。

新课程改变了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观念, 不再过分强调物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材在内容顺序的安排上做了一些调整。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过去一个整体的知识, 被人为的割裂开, 显得系统性不强, 不好处理。其次是新课程要求教师以课标为准绳, 用好教材, 给教师留下了更多的自主空间, 让不同的教师根据各自的不同特点去创造性的开展物理教学, 这让教师感到教什么内容都心里没底。再次教材与配套练习有些脱钩, 教材讲授的知识相对比较简单, 特别是物理方法介绍得不是很系统, 可是配套的练习却很难, 需要用到的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比较多, 综合性强, 学习难度很大。如在受力分析一节中, 要求用到三角函数, 学生若没有良好的数学基础, 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另外, 新课程在教材编排上, 初、高中知识衔接不够好, 学科之间存在不协调的现象, 也给老师处理教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速度———时间图象一节课后, 习题中就提到了能够看出加速度, 而且要证明它就是斜率, 但是学生在数学解析几何上还没有出现斜率的概念, 所以在课堂教学上出现了“冷场”的局面。

4. 评价机制滞后制约了新课改的推进。

评价机制是制约新课改推进的“瓶颈”。在目前高考存在的条件下, 考试是一种导向、一种最主要的评价方法。多数家长们因“害怕自己孩子成为教学改革的试验品”, 而对新课改表示不支持。教师顶着巨大的压力搞课改, 在教学中也不敢放开手脚, 在新课标减少知识点和降低难度的同时, 不少教师担心是否会因此降低了教学质量, 故按原教学大纲或教科书的知识要求加以补充, 导致课时紧张, 冲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制约了新课程的实施。

二、推进新课改的对策

1. 理解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新课标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课程结构上注重共同基础, 体现课程的选择性;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 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 促进学生发展。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它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 更是体验课程, 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 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 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 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 是促进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吃透课标, 理顺教科书的编写思路。对教科书中教学内容的编写顺序, 按照服务于教学需要的原则, 进行再加工, 创造性地使用好教科书。要充分利用好“思考与讨论”、“实验”、“演示”、“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科学足迹”、“STS”等栏目内容在教学中的作用, 将物理课教“活”。

2.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学习者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为主, 从而导致了学习者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在新课程理念下,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 更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把学习变成学习者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的最大看点。因此, 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要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挖掘新的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究、认识和掌握新知识, 使知识象滚雪球一样发展, 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善于释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积极要倡导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有效地沟通, 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立足物理学科, 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知识、关注能力发展。要引导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上,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要联系生活、生产和科研实际, 创新问题情境,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 创设开放生动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一起去感受、认识、探索, 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 从中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通过优化教学方式, 努力构建开放、平等的课堂,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4. 创新评价机制, 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推进新课程, 需要国家出台与新课程理念相应的考试政策, 进行考试改革;需要学校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制度, 拓宽评价的视野, 合理使用评价结论, 注重教师长期的发展;更需要学校建立对学生的科学评价体系, 淡化评价的功利色彩, 实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重视过程性评价, 注重发展性评价, 改变过去过分倚重定量评价方法, 积极推行等级评价, 以期达到全员发展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教育自身实现内涵发展的需要。在高中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只有把准新课程标准, 加强学习, 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才能在课改的道路中不断积累经验, 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S].

上一篇:PBL高职高专医学教育下一篇:实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