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术

2024-05-08

高血压脑出血术(精选十篇)

高血压脑出血术 篇1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12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9例, 依据手术方式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55例采用微创钻孔引流术设为微创组, 其余54例采用开颅术设为开颅组。男60例, 女49例, 年龄49~82岁, 平均 (64.1±2.1) 岁。两组高血压病史3~11年, 均经CT检测显示平均血肿量 (39.42±5.13) m L。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尽早实施手术治疗[1]。两组手术全程均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两组术后均行综合治疗。 (1) 开颅组:给予患者全麻并于患侧实施马蹄形切口, 骨瓣开颅后切开患者脑组织和行血肿清除, 再依据患者术后颅内压情况采取骨瓣减压或骨瓣漂浮。 (2) 微创组:本组均实施基础与局部麻醉, 再依据头颅CT检测结果确定穿刺点。患者取仰卧姿势并依据血肿深度选择适宜的微创针。通过颅骨钻孔后穿刺入血肿中心并缓慢抽吸血肿, 同时注意对血压的控制。使用生理盐水与尿激酶对血肿腔进行冲洗, 注意每次冲洗液控制在5 m L内, 夹管2 h后给予低位引流。术后每天应用尿激酶对血肿进行1~2次的冲洗与抽吸粉碎。通过CT复查患者头颅以掌握血肿状况, 保留2~3 d引流管, 经CT检查确定患者血肿基本被吸收和脑积水缓解后可拔管。

观测标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 (NIHSS) 和Barthel指数[3]。评定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与神经功能缺损 (NIHSS) 情况。

疗效判定标准: (1) 痊愈:患者神经系统与病症体征均消除。 (2) 显效:患者NIHSS评分较前提升≥10分。 (3) 进步:患者NIHSS评分较前提升4~10分。 (4) 无效:患者NIHSS评分较前提升<4分。痊愈+显效+有效=总有效。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 计数与计量分别采用%与 (±s) 表示, 并采用χ2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术后ADL、NIHSS评分对比:两组术后ADL、NIHSS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疗效对比:开颅组总有效率79.63%, 微创组总有效率92.72%, 微创组高于开颅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多发于>50岁且并发高血压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老年人[4]。该病因其致残率、致死率高, 预后效果差, 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临床对出血较多的患者往往采取手术救治以清除患者颅内血肿和降低其颅内压, 从而达到缓解患者脑组织受压迫状态和减少后遗症的目的。开颅术因其对患者创伤较大且易继发脑损害, 不宜在临床推广。随着当前微创与CT技术水平的发展, 微创钻孔引流术为清除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我院本次观察发现, 术后两组ADL、NIHSS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开颅组以79.63%的治疗总有效率远不及微创组92.72%的总有效率理想 (P<0.05) 。可见, 给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 具有操作简便且创伤小等优点,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郭春.高血压脑出血微侵袭血肿引流术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的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 (2) :149-153.

[2]王育胜, 黄正华, 蔡少明, 等.钻孔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大脑皮层下出血的疗效比较[J].中外医疗, 2014, (2) :60-61.

[3]李文霞.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5) :303-304.

没有高血压脑出血的原因 篇2

1季节因素。

季节的变化以及外界温度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神经内分泌的正常代谢,改变血液粘稠度,血浆纤维蛋白质、肾上腺素均升高,毛细血管痉挛性收缩和脆性增加。短时间内颅内血管不能适应如此较为明显的变化,即出现血压的波动,最终导致脑出血的发生。

2情绪改变。

情绪改变是脑出血的又一重要诱因,包括极度的悲伤、兴奋、恐惧等,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短时间情绪变化时出现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压突然升高,原本脆弱的血管破裂所致。

3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吸烟可以使得体内血管脆性增加,对血压波动的承受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脑血管破裂。而长期饮酒可引起血管收缩舒张调节障碍,并出现血管内皮的损伤,血管内脂质的沉积,使得血管条件变差,易发生脑出血。此外,经常过度劳累,缺少体育锻炼,也会使血粘度增加,破坏血管条件,诱发脑出血。

脑出血的护理措施:

1.患者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特别是发病2周内,应尽量减少探望,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避免各种不良情绪影响。

2.绝对卧床休息2周,头部可轻轻向左右转动,应避免过度搬动或抬高头部,四肢可在床上进行小幅度翻动,每2小时一次,不必过分紧张。大小便须在床上进行,不可自行下床解便,以防再次出血的意外发生。

3.有些病员会出现烦躁不安、躁动的症状,对这样的病员我们会采取约束带、床档等保护措施,这样可防止病员自行拔除输液管或胃管、坠床等不必要的意外。可能有些家属于心不忍,我们理解家属的心情。一旦病情稳定,不再烦躁后,我们就会立即撤离对躯体的约束,但床档还需时时加护,特别是有气垫床的病人,严防坠床。希望大家能配合。

4.病程中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疼,例如头部胀痛、针刺样痛、剧烈疼痛等,这是最常见的症状。我们会予以合理的治疗。随着病情的好转,头疼会逐渐消失,因此您不必过度紧张,要学会分散注意力。如在治疗过程中,仍觉得痛得很厉害,不能耐受,请及时通知我们,以便医生能采取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5.老年病人,心脑血管老化、脆性程度高,季节变化易诱发疾病。长期卧床易肺部感染,痰多不易咳出,药物祛痰,加强翻身、拍背,使痰液松动咳出,减轻肺部感染。无力咳痰者,采取吸痰措施,望能配合。

6.长期卧床,皮肤受压超过2小时,易发生褥疮,应加强翻身。按摩受压处,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肢体放置功能位,防畸形。

7.饮食:要营养丰富、低脂、清淡软食,如鸡蛋、豆制品等。进食困难者,可头偏向一侧,喂食速度慢,避免交谈,防呛咳、窒息。

8.保持大便通畅,可食用香蕉、蜂蜜,多进水,加强适度翻身,按摩腹部,减少便秘发生。病人数天未解便或排便不畅,可使用缓泄剂,诱导排便。禁忌用力屏气排便,防再次脑出血。

9.恢复期据医嘱摇高床头10~15○,后按耐受及适应程度逐渐摇高床头至半卧位,每天30分钟、1~2小时不等。

高血压脑出血术 篇3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方法 筛选符合条件的132例高血压脑出血随机分为传统组和微创组各66例,微创组患者接受微创手术治疗,传统组患者接受传统开颅手术,比较两组的病死率,分别于手术后1个月、3个月采用Kamafsky行为能力评分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价。结果 微创组病死率为3.03%低于传统组的27.27%,微创组患者术后Kamafsky评分逐渐增高,高于对照组同阶段的评分,统计学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显著,术后功能恢复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血肿清除术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46-01

脑出血是脑实质内急性的自发性的出血过程,其最常见原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 [1-2]。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方法存在较多争议,目前内科多采取降低颅内压、营养脑细胞、改善细胞代谢等保守治疗方法,外科常采用手术治疗,但是采用何种手术方式却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对于该病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一直是脑外科研究的重要课题外科常[3-4]。随着微创手术的广泛开展和应用,笔者将微创血肿清除术用于高血压脑出血66例患者的治疗中并与采用传统手术的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32例,其中男76例,女56例,年龄47~66岁,平均(55.9±12.4)岁;发病至手术时间<12h。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5],并经头颅CT 或MRI检查证实。其中清醒52例,嗜睡33例,浅昏迷28例,深昏迷19例。其中内囊出血55例,基底节区出血38例,壳核出血17例,丘脑出血22例,其中10例破入脑室,出血量30~40ml。将入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微创组和传统组各6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做好手术和抢救准备。

1.2.1 微创组手术方法:通过CT对病灶进行定位,标记手术切口,选用北京万特福公司生产的一次性颅内血肿碎吸针从头表穿刺点沿确定好的穿刺路径以电钻为动力钻透颅骨达到血肿穿刺靶点,选择直径合适的吸引管对血肿进行吸除。较大较硬的血肿先电凝碎化,再进行吸除,同时严格止血,术后放置引流管。

1.2.2 传统开颅组手术方法:通过CT对病灶进行定位,开大骨瓣,切开脑硬膜,直视下切开皮层缓慢进入血肿腔,直视下清除血肿,严格止血,术后放置引流管,根据脑压情况选择是否去除骨瓣。

1.3 疗效评定 观察2组病死率,手术1个月、3个月采用Kamafsky行為能力评分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价,评分越高,证明功能恢复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有效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访1~3个月,微创组死亡2例,病死率为3.03%;传统组死亡18例,病死率为27.27%;微创组病死率明显低于传统组。术后1个月、3个月对2组患者的行为能力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微创组术后1个月、3个月Kamafsky评分均高于传统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2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Kamafsky评分情况比较 ( X±s)

组别例数1个月后评分3个月后评分微创组

传统组66

6656.56±9.68*

46.35±7.4565.56±8.25*

53.26±8.65 注:和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的血肿形成可分3个阶段,即第一阶段血肿形成期,一般在发病后6h以内;第2阶段水肿形成期,多在出血后6~48h;第3阶段即水肿加重期,出血2d后,出现周围组织的变性、坏死、出血等继发损害,而且血肿和水肿的占位效应更加明显。因此要在出血后6~24h内及时清除血肿,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同时阻止血肿分解产物的毒害作用而引起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

传统的开颅手术对机体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对脑组织和周围组织损伤较大,易遗留各种并发症,特别是对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影响较大,不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尤其是对老年患者、体质较差或有较重疾病的患者要慎重进行手术,以免发生危险。微创血肿清除术在CT引导下进行定位手术,精确度高,对机体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小、止血彻底、清除血肿完全彻底,避免对周围组织的继发性损害,并发症少。本研究结果表明,微创组病死率为3.03%,低于传统组的27.27%,微创组患者术后Kamafsky评分逐渐增高,高于对照组同阶段的评分,统计学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综上所述,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微创血肿清除术可以降低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雷阳 李雷雷.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现状及疗效评价[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0,35(9): 1301-1303.

[2]杜向阳 桂明 韩飞 等.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安徽医学 2009, 30(11): 1312-1314.

[3]王爱平,张小林,朱遂强,等.超早期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治疗的临床研究[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5,9(4):185-187.

[4]黄华东,黄海能,邓元央,等.三种微创术式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疗效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2):47.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制订的相关诊断标准, 且出血量<80 m L。其中男性63例, 女性37例, 年龄57~72岁, 平均 (62.13±7.90) 岁;病人自发病至手术时间:10 h 4例, 10~24 h 59例, 24~48 h 31例, 48 h以上6例。临床症状:患者发病初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 其中8例意识清楚, 92例表现为程度不等的意识障碍, 其中深昏迷9例, 中度昏迷48例, 浅昏迷37例, 嗜睡6例。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程及病情等方面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保守药物治疗, 内容包括常规应用降压药、脱水剂、营养脑神经、清除自由基等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具体方法如下:通过CT片定位法确定血肿位置;选择长度适宜的穿刺针缓慢穿刺至血肿边缘抽吸, 液态血肿抽吸完成后将穿刺针刺入血肿中心, 插入血肿粉碎针, 使用冲洗液快速冲洗, 注入凝血块液化剂, 夹闭夹管2~4 h定时开管引流, 根据引流情况间隔4~6 h反复注入液化剂。术后定期复查CT, 血肿清除达75%以上即可拔管。该组病例中69例5 d内拔管, 31例7 d内拔管。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临床疗效评定

参考中华医学会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制定的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 依据治疗后原积分减少的百分比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 (1) 基本痊愈:病残程度为0级, 评分减少91%~100%; (2) 显著进步:病残程度为1~3级, 评分减少46%~90%; (3) 进步:评分减少18%~45%; (4) 无变化:评分减少 (或增加) 的比例<18%; (5) 恶化:评分增多18%以上; (6) 死亡。

1.3.2 患者生活质量评价

对每组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 采用36条目简明健康情况调查表 (36-items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 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量表采用方积乾编制的汉化版, 共包括36个条目和8个维度, 分别为生理功能 (PF) 、生理职能 (RP) 、机体疼痛 (BP) 、健康总体自评 (GH) 、活力 (VT) 、社会功能 (SF) 、情感职能 (RE) 、精神健康 (MH) , 前4个为生理健康内容, 后4个为心理健康内容。

1.3.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包括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心脏改变、中枢性高热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频率及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2.2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共出现消化道出血3例, 肺部感染6例, 心脏改变3例, 中枢性高热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8.0%;对照组发生消化道出血7例, 肺部感染12例, 心脏改变5例, 中枢性高热4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56.0%, 组间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2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在生理职能 (RP) 、社会功能 (SF) 、生理功能 (PF) 、健康总体自评 (GH) 四个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3。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属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临床治疗原则为尽快清除颅内血肿, 有效地减轻血肿及水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症状, 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4]。近年来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它可以在最大程度减少创伤的情况下有效清除颅内血肿, 降低颅内压, 同时正常脑组织的破坏较小[5]。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可在局麻的情况下于30 min内完成手术[6], 从而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 提高抢救成功率, 对于高血压脑出血之类的危重患者尤其适用[7]。患者在手术过程仅需接受1次直径约为3 mm的穿刺针刺入, 对脑组织创伤较小, 减轻了术后的炎症反应的发生。该术式具有以下优点: (1) 定位准确, 不易损伤对周围血管和脑组织造成损伤; (2) 清除血肿彻底, 不会发生因抽吸或引流过度造成颅内负压而造成再次出血; (3) 操作简便, 只要有CT机的医院即可开展; (4) 对患者全身干扰较小, 不受患者年龄及其他情况的限制; (5) 在穿刺冲洗液中使用血块液化剂, 使血块快速溶解, 降低了患者的死残率[8,9,10]。

该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共出现并发症14例, 对照组出现28例, 组间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随访6个月后发现观察组在生理职能 (RP) 、社会功能 (SF) 、生理功能 (PF) 、健康总体自评 (GH) 四个方面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表明与内科保守治疗方式比较,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恢复, 同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因此, 可做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最佳方法在临床进行推广试用。

参考文献

[1]陈锐锋, 黄勇.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4 (11) :123-124.

[2]魏海亮, 李翠君, 李建华, 等.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 (11) :112-113.

[3]陆业平, 赵文旭.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0例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1) :49-50.

[4]孙永, 孙辉, 姚凯华.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00例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 2013, 42 (21) :2534-2536.

[5]牛庆东, 王雪梅, 叶平平, 等.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脑血疏口服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7) :1048-1049.

[6]余宇星, 罗飚, 陈唯实.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21) :41-43.

[7]文奎.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 2012, 21 (10) :725-728.

[8]冯文萍, 张波.采用管状物标记定位定向法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18) :3157.

[9]魏文化.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5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8) :71.

一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护理查房 篇5

一.场景情景名称: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护理查房 二.场所 神经外科监护室 三.教学对象

教员:张婷、学员:于娟、崔莹、薛晶晶、赵荣、吴信、刘灿灿、折军霞 四.教学目标

1.熟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 2.掌握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前的护理重点 3.掌握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的护理重点 4.掌握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发症的处理措施 五.设计概要

让学员就该病案提出自己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大家互相讨论补充,并检查评价具体实施的效果,最后教员总结查房结果,并提出问题及要求。

查房具体实施如下:

教员:大家现在就上述的资料结合自己的临床观察提出护理问题及措施,并展开讨论,互相补充。1.学员于娟:据我观察此病人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有:1.意识障碍:护理措施有:勤观察患者的意识及瞳孔变化,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测等治疗。2.清理呼吸道无效:护理措施有:按时雾化吸入,叩背,吸痰。2.教员张婷:我补充一下清理呼吸道的护理措施,这个患者始终没有拔除气管插管,我们针对此类患者一般除了雾化吸入外还应该按时给气管内滴入气管滴液来湿化痰液。

3.学员赵荣: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有:1.有皮肤受损的危险:护理措施有:给予加铺气垫床保护皮肤并严格2小时翻身1次,做好晨晚间护理工作。2.呼吸模式的改变:护理措施有:患者经口气管插管并术后使用呼吸机,应加强吸痰。

10.学员刘灿灿:我觉得患者还存在: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的问题,护理措施:遵医嘱进行静脉营养及肠内营养保证患者基础需要量。

11.学员折军霞:患者还存在尿路感染的可能性,护理措施:尿管应保持通清洁,尿液及时排放,做好会阴冲洗。

七讨论的问题

1.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前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2.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时的处理措施有哪些? 3.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停止,抢救措施有哪些? 4.患者有脑脊液鼻漏时给予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八具体场景设臵

1.张婷先介绍病例,由此病例引出本课堂要讲的内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2.根据病例提出手术后的护理问题,然后张婷总结。3.根据本次病例让学生提出相关护理问题及措施。通过本次护理查房,我觉得同学们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后护理基本掌握,准备工作比较全面,教学查房是落实整体护理的有效手段,在收集患者资料时,同学们不仅仅要了解病情,更要了解患者的病后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对于脑外科病人来说,危重症病人占一多部分,相对家属就是护士的沟通对象,病人病情危急、重,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要注意沟通技巧。查房时要注意措施落实情况,注重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把整体护理贯穿到工作中并落实到实处。我希望通过本次查房不仅提高你们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能激发你们学习的兴趣。

定义: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指由高血压引起的原发性脑实质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男性发病率稍高,多见于50~60岁的老年人。

病因:高血压病常导致脑底的小动脉发生病理性变化,突出的表现是在这些小动脉的管壁上发生玻璃样或纤维样变性和局灶性出血,缺血和坏死,削弱了血管壁的强度,出现局限性的扩张,并可形成微小动脉瘤.高血压性脑出血即是在这样的病理基础上,因情绪激动,过度脑力与体力劳动,或其它因素引起血压剧烈升高,导致已病变的脑血管破裂出血所致.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主要有内科治疗和手术治疗.内科治疗包括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2)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维持血压比基础血压稍高 3)静脉输甘露醇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维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 5)积极防治并发症

内科治疗适应于以下情况(1)出血量较小者一般认为壳核出血或大脑皮质下出血小于30ml或血肿直径在3cm以下可进行内科治疗.(2)出血后意识一直清楚或仅嗜睡者(3)发病后即陷入深昏迷,或病情已发展至晚期,昏迷不宜手术治疗.(4)患者年龄大大,且有心,肺及肾脏疾患,或有严重糖尿病者.对大脑半球出血量在30ml和小脑出血10ml以上,均可考虑手术治疗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护理诊断

1)有再出血的危险:与脑动脉纤维样变性,弹性减弱有关 2)舒适的改变:与头痛,颅内出血有关 3)生活自理缺陷:与偏瘫有关

4)语言沟通障碍:与血肿累及语言半球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护理措施

一)有再出血的危险

1)密切监测甚至瞳孔,观察血压的动态变化,必要时记录出入量。

2)患者绝对卧床,保持病房安静舒适,减少人员探视,避免环境刺激、情绪激动。

3)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静脉输入甘露醇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预防性使用止血药物

5)监测大便的性质、颜色、量,进行大便潜血试验检查,及时发现有无潜血。补充足够的水分,多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以预防便秘 二)舒适的改变,与头痛,颅内出血有关

1)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环境刺激加重头痛

2)观察头痛的性状、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程度及伴随症状,能否耐受等,并做好记录,汇报医生。

3)耐心向患者解释头痛的原因,安慰病人。

4)头痛不能耐受者遵医嘱给予脱水剂及止痛药,并评估疗效。5)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轻柔,以免加重疼痛。三)生活自理缺陷,与偏瘫有关

1)脑出血急性期专人陪护,协助病人完成自理活动,恢复期鼓励病人独立完成生活自理活动,以增进病人自我照顾的能力和信心

2)将病人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易拿取的地方,以方便病人随时取用。3)信号灯放在病人手边,听到铃声立即予以答复。

4)恢复期与家属制定功能锻炼的计划,并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四)语言沟通障碍,与血肿累及语言半球有关 1)主动关心和询问病人的感受及需要。

2)耐心倾听病人的言语,鼓励病人表达清楚。

3)病人发音不清时,鼓励并教会其使用手势后其他方法表达自己的需要 五)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1)饮食的更改要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指导其合理进食。2)监测并记录病人的进食量,咨询营养师制定病人饮食计划 3)鼓励适当活动以增加营养物质的代谢和作用,从而增加食欲 4)提供良好的就餐环境

5)根据具体情况可静脉给与营养。

1.病情和生命体征观察与监测

意识:主要是观察患者是否清醒、意识障碍的程度额演变的过程。通过患者对语言的回答、眼镜的活动、定位动作来判断患者是清醒、嗜睡、朦胧、浅昏迷或深昏迷等。术后24小时内容易出现颅内再次出血,当患者意识继续加重,呼吸变慢、脉搏慢而有力,或者躁动患者突然安静,嗜睡或突然出现鼾声呼吸,应考虑颅内再次出血可能,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高血压脑出血术 篇6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颅内穿刺术;护理

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是近年来治疗颅内出血的简便可行的新技术,操作简单,创伤小,不受年龄和重要脏器功能的限制[1]。我院采用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选自2005——2012年在我院住院的500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其中男300例,女200例;年龄45-70a,平均55a;均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时血压150-280/90-140mmHg;CT检查:额叶出血10例,颞叶出血10例,基底节区出血20例;出血量30-110ml;发病时间6h-7d。

1.2治疗方法患者剃头,根据CT片测量好合适的穿刺部位,在无菌操作下配合医生在定位处经头颅钻孔,然后将直径0.3cm、长35cm的硅胶管经钻孔置于血肿腔内进行冲洗引流,末端与无菌引流瓶连接。

2护理

2.1做好术前准备,向家属交代病情的危害性及手术的目的、方法、优点,消除家属的心里负担,取得配合,认真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记录。

2.2保持引流管通畅。尿激酶是一种纤溶酶激活物,有较强的溶解血块作用,还可以清除抑制因子对纤溶酶的抑制作用,无抗原性及毒性。小剂量应用短时间内可达到分解血凝块的作用,体外血凝块分解实验证明,4h对血凝块的分解作用可接近完全[2]。每日更换无菌纱布及引流袋,保持局部干燥清洁,并做好引流液的记录。

2.3术后患者未清醒前,垫高其头部或将床头摇高30°,以利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对于躁动患者为严防垫床及其手抓引流管,应加床档及保护带约束其双手。

2.4注意观察引流液颜色,引流颜色正常时,呈暗红色,比血液稍稠。如引流量多与血肿不成正比,颜色呈淡血水样,说明出血部位已破入脑室,引流液中混有大量脑脊液。如引流液突然变红且外流速度加快,则提示有再出血可能。

2.5当引流量与血肿的比例基本相符时,一般在置管2d内如无引流液即可拔管。拔管时间一般为3-10d,拔管时,钻孔处用碘伏消毒,纱布覆盖,加压包扎。

2.6瞳孔意识的观察,意识的变化是判断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2.7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8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采取侧卧位或侧俯卧位,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除。每2-3小时翻身一次,并扣背部,使痰液容易排出。舌后坠影响呼吸者采取侧卧位,并托起下颌或取侧卧位(昏迷体位)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导管。均可改善呼吸道的通气情况。痰液黏稠时可用生理盐水20ml加沐舒坦15ml雾化吸入,每日3次。

2.9防止泌尿系感染原则是保证排尿通畅,预防感染和训练排尿功能。对尿潴留进行导尿及留置导尿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无菌,以免因此引起尿路感染。凡留置导尿者应定时开放,必要时每天用甲硝唑250ml膀胱冲洗,2次/日,每周更换尿管一次。对男性尿失禁的患者,可采用接尿器或直接用尿壶接尿。女性患者,在卧床期间,每周做一次会阴冲洗,每天用0.5%的碘伏消毒尿道口。女性失禁应根据排尿规律,经常主动地用尿盆接尿或及时更换尿布。

2.10加强营养护理危重患者术后一般应禁食1-2天。长期昏迷患者待3天后,肠鸣音恢复时可采用鼻饲流质,鼻饲量应2000-2500ml左右,常用的有能全力,要素饮食和混合奶。由于禁食时间长,消化吸收功能都有减退,因此,开始时应逐渐增加鼻饲量。当吞咽反射恢复后,即日开始练习喂食,开始少量饮水,确定吞咽功能恢复后,可喂少量食物,如稀饭或低脂面条等。食物和品种应逐渐增加,使胃肠功能逐渐适应,防止消化不良或严重腹泻的不良后果。

2.11皮肤护理可预防褥疮皮肤护理重点是防止压疮,且以预防为主。勤翻身,并保皮肤清洁干燥,避免一个部位长期受压或使用充气垫。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不可在床上拖拉。易发生压疮部位,如骶尾部、髋后上、股骨隆突处、踝部、脚跟部等处,注意保护,避免长时间受压。可用气圈或褥疮贴等,增强营养,提高全身抵抗力极为重要。

2.12口腔及角膜护理昏迷患者吞咽反射消失,口腔有多量分泌物残留,易发生口腔炎、黏膜溃疡等,应做好口腔护理,2次/日。昏迷患者眼睑闭合不全,角膜易溃疡,涂红霉素眼膏或凡士林纱布覆盖保护双眼。

2.13保持大便通畅长期卧床,活動量少,易发生便秘,指导病人合理饮食,多食蔬菜、水果等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多饮白开水,指导病人腹部顺时针按摩腹部,顺序为右下腹、右上腹、左下腹,5-10次,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开塞露、甘油栓等以避免排便用力时而致血压上升引起再出血。

2.14准确记录出入量,病室定时通风,每天空气消毒2次。

参考文献

[1]刘安玲.急性脑出血血肿穿刺引流术后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09):855.

高血压脑出血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3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00例, 所有患者资料均符合研究要求。其中男251例, 女149例, 平均年龄 (57.1±0.3) 岁。纳入标准: (1) 年龄14~70岁; (2) 发病72 h内; (3) CT检查为自发性脑内血肿; (4) 可随访病例; (5) CT显示血肿最大直径大于2.5 cm或幕下血肿量大于10 ml; (6) 幕上血肿量大于30 ml; (7) 昏迷评分大于5分; (8) 无严重全身疾病等手术禁忌证。排除标准: (1) 发病超过72 h; (2) 无法随访病例; (3) 血肿由血管畸形或动脉瘤等引起; (4) 外伤性脑内血肿; (5) 血肿累及脑干或脑干出血; (6) 昏迷评分小于5分。随机将患者分为A、B两组, A组患者200例, 其中男136例, 女64例;B组患者200例, 其中男115例, 女85例。按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标准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判断, 其中小骨窗手术组评分为 (8.6±2.6) 分, 钻孔引流手术组评分为 (8.9±2.8) 分。两组患者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A组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术清除血肿, B组患者采用钻孔引流术清除血肿。

1.2.1小骨窗开颅手术

采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在头皮处开一直线形切口, 骨窗尺寸小于3 cm, 将硬脑膜十字剪开, 行脑针穿刺检查血肿情况, 皮层切口应小于2 cm, 并避开功能区, 经侧裂入路时应防止重要血管受损。在显微镜下进行血肿清除手术, 清除量应大于原血肿量的60%, 根据手术情况决定术后是否留置血肿腔引流管, 硬脑膜应尽量缝合并进行骨瓣复位, 手术时可视情况进行血肿腔内尿激酶注射。

1.2.2钻孔引流手术

以头颅CT检查为准进行血肿定位, 可借助标尺手工测量或立体定向头架进行定位, 对患者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钻孔时要尽量避开功能区和重要血管, 采用普通吸引器或专业的神经内窥镜或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等器械进行血肿清除手术, 最好在发病2 h后进行手术, 第一次血肿清除量不限, 手术后在血肿腔内留置引流管或硬式引流通道。并比较两组手术平均出血量。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疗效判定

患者术后预后情况按格拉斯哥评分, 分为残死与恢复。残死为格拉斯哥评分1~2级, 恢复为格拉斯哥评分3~5。

2 结果

2.1 病死率及预后情况比较

400例患者中共残死88例, 残死率为22.0%, 两组患者残死率、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出血量比较

A组患者平均出血量为 (54±25) ml, B组患者平均出血量为 (52±23) ml, 两组的平均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目前国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成熟的方法有小骨窗开颅术和钻孔引流术两种。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种手术方法效果无较大区别。早期所用的大骨瓣开颅手术虽然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 但因其手术创伤大、损伤严重, 故仅在脑疝中有极少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手术水平的提高, 显微手术在临床上的使用已经得到了认可, 该方法能最大可能地减小血肿消除术对全身和脑组织的干扰和损伤, 这种技术对神经外科医师而言已经不算难题[1,2]。自从Baeklund和Holst首创立体定向方法来消除脑出血血肿后, 国内外已针对钻孔引流手术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3]。这种手术方法成本较低, 操作简单, 便于进行规范化操作并应用[4]。通过临床实践证明, 该种手术方法的疗效已得到了很多外科医生的认可。外科手术的目的就是消除脑出血血肿, 以缓解或解除其造成的颅内压, 减轻其对四周脑组织的损伤。所以手术越是能最大限度的消除血肿, 就越能减少其对颅内压的影响。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手术能够最大可能地在直视条件下消除血肿, 故在临床应用上有一定的优越性。然而无论开颅手术如何的微创, 都无法避免对患者机体和脑组织造成较大的伤害。这种损伤大大减小了其能彻底清除血肿的优势。有研究[5]根据往常脑出血手术治疗资料进行分析, 得出采用开颅手术治疗脑出血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反而较高。另有研究[6]指出手术时机等因素的影响是造成手术无效的重要原因, 所以这也成为手术时神经外科医生需要考虑的因素。相较于开颅手术, 钻孔引流手术在血肿清除的彻底性方面较差, 但是其手术操作对脑组织的损伤较小, 因此如何在保证机体较小损伤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血肿清除率, 已成为钻孔手术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摘要:目的 探讨小骨窗开颅术和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3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00例, 随机将其分为两组, 各200例, A组采用小骨窗开颅术清除血肿, B组采用钻孔引流术清除血肿, 对两组不同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A组患者病死率为9.0%, B组患者病死率为8.5%, A组残死率和恢复率分别为20.0%和80.0%, B组为24.0%和76.0%, 两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小骨窗开颅术和钻孔引流进行血肿清除的效果相当, 手术过程中各医疗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自熟悉的方法进行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

关键词:小骨窗开颅术,钻孔引流术,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韦英光.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观察与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31) :88-89.

[2]杨光.小骨窗微创开颅术与颞叶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对比[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5) :85-86.

[3]王涛, 刘从国, 王翔宇, 等.微创钻孔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的效果比较[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 (10) :622-624.

[4]张绍政, 朱春风, 李言飞.小骨窗微创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4) :20-21.

[5]吴祖善, 韦浩.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13) :98-99.

高血压脑出血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脑外科在2010年9月至2012年3月期间收入的134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见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出血量在25~95mL,发病时间距离就诊1~3h,有长期高血压史,按随机原则分为小骨窗开颅术组(A组)和骨瓣开颅术组(B组)两组,各67例。A组中,男性43名,女性24名,年龄在49~68岁,平均年龄为(55.1±4.7)岁;按照颅内血肿部位分类:脑桥区4例,脑室区7例,基底节区52例,脑叶区4例。B组中,男性42名,女性25名,年龄在53~71岁,平均年龄为(56.2±3.9)岁;按照颅内血肿部位分类:脑桥区5例,脑室区4例,基底节区56例,脑叶区2例。两组患者症状、出血量、年龄、性别等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具体操作如下:(1)准备工作:此类患者一般由急诊送入,多病情危急,应做简单对症处理,特别是保持患者呼吸道疼痛,且作常规检查,明确病情,并给剔除患者头发,作皮肤清洁,准备手术物品。(2)手术操作[2]:a.小骨窗开颅术组:患者取合适体位,麻醉、消毒、铺巾,作头皮切口,然后行颅骨钻孔,并扩大到3cm,接着切开并其悬吊硬脑膜,再用探针穿刺直达血肿部位,缓慢抽吸血肿,并对活动性出血给予电凝止血,清除完全后,将明胶海绵贴敷在血肿壁,最后置入引流管,冲洗、缝合切口。b.骨瓣开颅术组:患者取合适体位,麻醉、消毒、铺巾,作头皮切口,自颧弓上耳屏前1cm沿耳廓上方至顶骨正中线,再向前至前额部终,骨瓣大小为12 cm×14 cm。采用游离骨瓣,并切开硬脑膜,暴露颅内组织。切除颞极,暴露血肿,分离血肿周边组织,电凝止血,清除大部分血肿,放出脑脊液。最后血肿腔置入引流管,生理盐水冲洗、缝合切口。(3)术后处理:密切关注病情,给予抗感染及补液治疗,一级护理,预防肾衰竭、再出血、消化道出血、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出现并发症后予以对症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给予功能锻炼指导。

1.3 观察指标

以患者治疗有效率、致残率、致死率等为指标,比较疗效。

1.4 疗效标准

(1)效果良好: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正常,头痛、呕吐消失,无感觉障碍,意识清晰,活动自如,无残疾,无再出血,病情较稳定,颅脑CT扫描发现颅内血肿已基本被清除;(2)效果不佳: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基本趋于正常,有轻微头痛,呕吐消失,意识较清晰,有感觉障碍,活动不利,有程度不等的偏瘫,遗留有残疾,有再出血,病情不太稳定,颅脑CT扫描发现颅内血肿已大部分被清除。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数据处理数据,应用χ2来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

A组治疗有效率为68.7%,B组治疗有有效为82.1%,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两组治疗有效率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致残率及致死率

A组残疾15人,死亡6人,致残率为22.4%,致死率为8.9%,B组残疾9人,死亡3人,致残率为13.4%,致死率为4.5%,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临床急危重病之一,是指高血压患者非外伤性原发性自发性脑实质内出血,可见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头颅CT或MRI可确诊。其发病率很高,占脑血管疾病1/3以上,且有上升趋势。此类患者由急诊送入,病情凶险,抢救不及时,轻则致残,重则致死,因此及时抢救意义重大[3]。而目前在临床上,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主要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本文中,A组治疗有效率为68.7%,B组治疗有有效为82.1%,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致残及致死率方面B组亦低于A组,说明骨瓣开颅术治疗,疗效较好,可有效降低致残率、致死率,改善患者病情。但对于年龄较大且合并其它严重疾病患者,因耐受能力较差,忌用骨瓣开颅术[4]。

摘要:目的 研究小骨窗开颅术和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3月收入的13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小骨窗开颅术组(A组)和骨瓣开颅术组(B组)两组,各67例,分别施行小骨窗开颅术和骨瓣开颅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致残率、致死率等。结果 A组效果良好46例,效果不佳21例,治疗有效率68.7%,残疾15例,致残率22.4%,死亡6例,致死率8.9%;B组效果良好55例,效果不佳12例,治疗有效率82.1%,残疾9例,致残率13.4%,死亡3例,致死率4.5%。B组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合理选用骨瓣开颅术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小骨窗开颅术,骨瓣开颅术,高血压,脑出血

参考文献

[1]廖新学,王礼春,李欣.高血压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68-172.

[2]赵世光,刘恩重.神经外科危重症诊断与治疗精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18-327.

[3]田福.经颞叶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脑疝52例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9,9(1):78.

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并经颅脑CT证实。其中男32例, 女28例。年龄47~82岁, 平均66.27岁。基底节出血34例, 丘脑出血13例, 脑叶出血9例, 小脑出血4例, 破入脑室31例, 出血量25~120m L, 平均51.02m L。深昏迷12例, 中度昏迷18例, 浅昏迷22例, 嗜睡或昏睡8例。

1.2 方法

发病至手术时间4~7h。根据CT选血肿中心为靶点, 对单纯脑内血肿者行脑内血肿抽吸引流;对破入脑室者则加单或双侧脑室引流;对血凝块不易抽吸时, 则插入血肿粉碎针, 抽取冲洗液对半固体及固态血肿进行连续冲刷和融碎, 最后注入尿激酶2万单位, 夹管4h后开放引流, 直至血肿消除。

2 结果

治愈31例, 好转13例, 总有效率73.3%, 死亡12例, 占20%。

3 观察与护理

3.1 术前护理

迅速吸氧, 建立静脉通道, 静脉滴注20%甘露醇降颅压。保持呼吸道畅通畅, 对呼吸衰竭患者做好气管插管及切开准备。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呼吸、血压、躁动患者给予安定镇静, 血压过高者控制血压, 做好头部备皮、各种手术包及无菌器械抢救药品的准备, 同时做好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让家属对患者病情手术措施及可能出现的意外予以说明, 以取得家属的配合和理解。

3.2 术后护理

病情观察, 意识状态是判断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因此要密切观察神志及瞳孔变化, 每15~30min巡视患者一次, 如患者意识逐渐好转, 则预后较好;如出现双瞳孔不等大, 对光反映迟钝, 且伴有呼吸缓慢、脉搏慢而有力、血压升高, 说明意识障碍加重, 要立即报告医生处理。另外, 应密切观察患者头疼情况。头疼一般发生在术后脑水肿高峰期, 持续2~4d, 常伴有恶心、呕吐、血压升高、脉搏变慢, 需用脱水剂, 以减轻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 改善脑缺氧。如患者体温39℃以上, 则给予冰帽降温, 以降低脑细胞代谢, 保护脑组织。在物理降温过程中, 每30min测体温一次, 并注意观察皮肤颜色及降温效果。术后血压的监测也相当重要, 但降压不宜过快、过低, 应控制血压在109~150/71~90mmHg范围内, 以免引起脑供血不足而加重脑组织损害。护理中尽量避免过度刺激和重复的护理操作, 以免造成大范围血压波动而导致再次出血。

3.3 术后体位

保持正确的体位是预防术后再出血的另一重要措施, 出血量较大的患者经微创治疗术后有残腔, 患者头部活动幅度不可过大, 以免造成脑组织移位, 血管撕裂, 导致再出血, 因此翻身幅度范围宜在25°~40°, 头部保持中立, 床头抬向15°~30°, 有利于静脉回流, 降低颅内压。

3.4 保持引流管畅通, 防止颅内感染

患者术毕夹闭引流管4h后, 立即在无菌操作下接上无菌密闭引流管, 根据引流管部位不同, 确定引流管高度, 防止低颅压。引流袋应低于穿刺部位20~30cm, 以防返流。妥善固定引流管, 躁动患者可用约束带约束双手, 以防引流管被挣脱。观察、记录引流量、颜色、性状及引流速度, 引流量每日不得超过500毫升, 如有异常, 应立即通知医师。防止管腔堵塞, 每日进行颅内冲洗2~3次, 如有引流不畅, 应检查引流管是否有扭曲变形、受压或血凝块堵塞, 可用尿激酶2万单位加入生理盐水2mL冲洗, 冲洗后, 夹闭引流管2~4h开放, 引流期间, 每日挤压引流管2~3次, 及时更换引流袋, 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如有漏夜, 则需要找原因并且及时更换。在给患者翻身、治疗和护理时, 动作宜轻柔、缓慢, 暂时夹闭引流管, 防止逆行感染, 及引流管脱落, 上述操作完毕, 再次检查引流管是否受压、扭曲、打折,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进行各项操作时, 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防止交叉感染。

3.5 预防并发症发生

再次脑出血是微创术后最危险的并发症, 因此应严密观察病情和精心护理, 其次是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压疮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护理人员应给患者经常更换潮湿的衣物, 保持患者皮肤和床单位清洁、干燥。做好皮肤护理, 按摩受压部位, 必要时卧气垫床。对瘫痪肢体防止肌肉萎缩和足下垂, 保持良好体位。应给患者定时翻身拍背, 如痰液黏稠则行雾化吸入, 必要时做好气管切开手术准备[1,2]。室内定时开窗通风换气, 保持空气清新, 限制探陪人次, 保持环境安静、整洁。鼓励患者早期进食, 不能进食者鼻饲供给营养, 观察记录大便颜色、性质和量, 以及有无呕吐、肠鸣音亢进, 鼻饲前抽吸胃内容物, 以判断是否有胃出血发生, 发现异常, 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4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的病死率近年已有所下降, 但多数人统计在40%~50%左右, 本组病例出血量均>25mL, 病死率为20%, 应该说是很低的。我们认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操作简便, 安全有效, 创伤小, 可迅速实施, 为抢救患者争取了时间, 尤其是对于年老体弱者, 同时该方法对深部脑组织损伤小, 血肿清除迅速、彻底, 各种并发症得以避免。术后严密观察、细心护理、医护密切配合, 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等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方面。该手术费用低、患者恢复快, 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 降低了致死致残率。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高血压脑出血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6例。入选标准: (1) 有高血压病史; (2) 头颅CT证实为脑出血, 出血量均>30ml; (3) 出血部位为基底节、丘脑、脑叶, 部分患者出血破入脑室; (4) 采用手术治疗 (微创治疗或开颅) 。排除标准: (1) 出血部位排除脑干和小脑出血; (2) 随访失访者; (3) 资料不完全无法统计者; (4) 明确有脑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者; (5) 治疗过程中放弃治疗者; (6) 选择非手术治疗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81例和开颅组45例。微创组男51例, 女30例;年龄52~82岁, 中位年龄66岁;术前意识朦胧30例, 浅昏迷46例, 深昏迷5例;肢体瘫痪74例;据多田公式计算出血量, 基底节区出血73例 (30~80ml) , 皮质下出血8例 (30~50ml) , 其中破入脑室18例。开颅组男27例, 女18例;年龄51~80岁, 中位年龄65岁;术前意识朦胧17例, 浅昏迷25例, 深昏迷3例;肢体瘫痪41例;原发出血部位在基底节35例, 丘脑4例, 脑叶6例。2组性别、年龄、意识状况、出血量、出血部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脱水、对症治疗, 同时完善相关术前准备。 (1) 微创组:术前据初始CT片定位, 选取最大层面中心点为穿刺靶点, 确定穿刺针长度, 头皮标记物标记。常规消毒铺巾, 电钻驱动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性穿刺针 (国产YL-1型) 按预设穿刺路径钻颅, 并于CT辅助下微调

注:与开颅组比较, *P<0.05

进针角度。钻进颅骨及硬脑膜后, 拔除钻头, 放入圆钝头针芯, 推至血肿腔, 拔除针芯, 即见暗红血液流出, 拧上帽盖, 连接侧管, 用5ml注射器缓慢抽吸血肿液态部分, 拧紧帽盖, 插入针型粉碎器, 用生理盐水冲洗并进行等量置换, 术中一般能清除血肿总量的20%~60%。待引流液较清亮后注入尿激酶20 000U+生理盐水2ml, 保留4h后开放引流。术后每天冲洗脑内血肿残腔。2~4d后, 根据复查CT片确认血肿基本或大部分清除后, 予以拔除穿刺针。 (2) 开颅组:开颅组采用全麻插管下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或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手术。骨瓣开颅取“∩”形切口, 清除血肿后置引流片, 去骨瓣。小骨窗开颅根据CT扫描确定血肿最大层面距皮层最近点, 尽量避开重要功能区及大血管, 头皮作长约4cm直切口或8cm弧型切口, 颅骨钻孔后扩大骨窗直径约3cm, 血肿清除后置引流管。术后48h内拔除引流装置。2组术后均予控制血压、营养神经、预防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等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1个月后临床疗效、术后血肿清除情况、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1.4 疗效判断标准

1.4.1 临床疗效:据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依据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少 (功能改善) 和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 (评定时的病残程度) 进行疗效评定。基本治愈:功能缺失评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失程度评分减少46%~90%, 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功能缺失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失评分减少<18%。显效率= (基本治愈+显著进步) /总例数×100%。有效率= (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 /总例数×100%。

1.4.2 血肿清除:完全清除:清除血肿100%;清除:清除血肿81%~99%;基本清除:清除血肿60%~80%;部分清除:清除血肿<6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微创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开颅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其中微创组未发生死亡病例, 开颅组死亡2例 (4.44%) 。

2.2 术后血肿清除情况比较

2组术后血肿清除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

微创组住院时间短于开颅组, 住院费用少于开颅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开颅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主要目的是解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 减轻颅内高压。开颅可在直视下清除血肿和减压, 但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 病死率高[2], 需在全麻下进行手术, 且操作技术较复杂, 对患者耐受性要求高。微创血肿清除术操作简单, 条件要求较低, 紧急时病房即可实施手术, 避免了反复搬动患者所致的血压剧烈波动及全麻所致的躁动、呛咳等再出血诱因的发生;避免了手术通道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粉碎针将血肿液化剂全方位输送到血肿各部位, 血肿清除有效率及安全性远高于机械碎吸方法;穿刺引流时先抽吸出血肿中心部血肿液, 再以尿激酶溶解血肿, 且排空速度可控制, 避免了因骤然减压使原处于高颅压低灌注的脑组织遭受急剧的再灌注损伤。微创血肿清除术能以较小的损伤达到充分减压、尽可能保护脑组织、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的目的[3]。许多学者主张传统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对于脑疝前期的高血压脑出血有独特优势。笔者认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只要无脑疝发生, 可尽量采取微创引流方法治疗。尤其是对年老体弱、心肺功能差及经济负担重的患者, 微创术更具优势, 大大降低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 再辅以其他综合治疗措施, 可明显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4]。

总之,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较开颅血肿清除术效果好, 操作简单, 安全性高, 手术病残率、致残率及预后改善情况均优于传统开颅手术[5,6,7], 且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较开颅治疗具有明显优势, 是一种简单、有效、经济、安全且实用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

摘要:目的 观察微创血肿清除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 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12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81例和开颅组45例。微创组行微创血肿清除术, 开颅组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对比2组临床疗效、术后血肿清除情况、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 微创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开颅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微创组住院时间短于开颅组, 住院费用少于开颅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微创血肿清除术较开颅血肿清除术效果好, 操作简单, 安全性高, 且减少了住院费用及缩短了住院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开颅术

参考文献

[1]黄如训.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275.

[2]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864-870.

[3]Zuccarello M, Andaluz N, Wagner KR.Minally invasive therapy for intre-lated hematoma[J].Neurosurg Clin N Am, 2002, 13:349-354.

[4]张苏明, 褚倩, 梅艾农.脑血管病防治研究的回顾、进展与展望[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5, 38 (3) :140-144.

[5]赵继宗, 周定标, 周良辅, 等.2464例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多中心单盲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 2005, 85 (32) :2238-2242.

[6]盛春平, 杨文东, 孙传芳.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J].微创医学, 2008, 3 (2) :146-147.

上一篇:母体效应下一篇:英语课堂上的智力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