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科技项目

2024-05-09

美国高科技项目(精选八篇)

美国高科技项目 篇1

美国杜邦公司100项化工专利转让。以涂料和漆类技术为主。

煤电厂SCR选择催化还原装置催化剂再生技术

煤电厂为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绝大多数都已经装有或者正在加装SCR选择催化还原装置, 其中催化剂需要定期更换, 是一项大支出。美国某公司拥有专项技术专用设备还原再生SCR催化剂, 使得减排成本大幅度下降。在提供SCR催化剂再生服务方面, 该公司为美国业内之龙头, 可在中国组建合资企业, 在中国开展SCR催化剂再生业务。

美国专利燃油添加剂

蓝钦KM-1炼油添加剂, 被美国联邦环保局称为“环保之星”, 应用于“石脑油”、“炼化后汽油”和“煤焦油”的添加剂, 大幅提高辛烷值和汽油品质, 成本更低, 不含任何重金属, 显著降低燃烧后污染排放。可完全替代目前广泛使用于炼油及调油过程中的含有致癌物质的MTBE和含锰重金属的MMT等添加剂。在氧含量不增加的情况下, 使辛烷值提高30个百分点以上。并能使成品汽油的品质大大提高, 直接达到欧4或欧5标准。同时, 使企业成本降低, 利润增加。这种产品被美国称之为节能低碳型的“环保之星”。国内企业可与美方合资设厂生产KM-1。

蓝钦KM-G炼油添加剂。辛烷值115-116, 动力极好。可以完全替代目前广泛使用于炼油及调油过程中的含有致癌物质的MTBE, 无添加量限制;亦可完全替代汽油使用。这对改善和提高燃油品质, 实现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以及脱离对于石油产品的过度对外依赖, 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该产品也可直接替代高品质军用汽油使用, 是美国目前力推的低碳环保产品。原材料可以用石油化工产品, 更可用煤化工产品制造, 对发展精细煤化工产业有重要意义, 建议在山西、内蒙、宁夏、新疆等产煤大省考虑投资建设。项目投资3000万元, 2年内回收成本实现盈利。国内企业可与美方合资设厂生产KM-G。

美国生物柴油技术与设备

转换速度快 (30分钟) , 转换率80%-95%, 副产品价值大。可生产动力极好的高品质零排放的B-100生物柴油, 被德国称作“白柴油”, 百分百地直接在高档汽车中使用。原材料为不占用耕地的材料, 如:文冠果油、麻风果油、棕榈油、海藻、湖藻、河藻、蕨类、油桐、腰果壳油、地沟油等。国内企业可与美方合资设厂生产KM-3。投资额约3000万元人民币。

生物芯片项目寻找投资

由原美国FDA华人科学家带发明专利技术回国创业, 研发和制造国际最先进的第三代生物微芯片, 样品已多次送检于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鉴定合格, 具有进入美国市场的资格, 同时该产品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美国农产品部的动植物进口检验部的免检证书, 及巴尔的摩海关进口许可证。本年度内可实现投产及生产规模化, 全部海外销售。第二年就能收回全部投资。3年后年产值可达数千万美元。寻找一期投资1200万元人民币。

美国紫外线/红外线吸收剂

纯天然合成, 没有任何有毒有害物质和重金属, 防紫外线指标UPF值可高达1000+, 远超全世界任何其它同类产品, 甚至对UV-C都有防护作用。经过处理后的纺织品, 具有防晒和凉爽的功效, 可吸收短波。有很强的抑制细菌和杀灭病毒作用, 有效地抑制汗臭、狐臭、脚臭等异味。可使处理后的服装具有防晒、舒爽、抗辐射、排异味等特殊功效, 是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产品。现寻找印染或服装企业用户。

成品油生产与批发零售企业

某民营企业具有化工产品生产许可证、成品油批发及零售经营资质, 现寻求收购或合资经营。

世界领先的威洛士杀菌消毒剂

威洛士杀菌消毒剂源自美国杜邦科学家多年研究成果, 可完全替代目前世界上消毒剂普遍采用的氯水漂白剂技术, 次氯酸钠 (Hypochlorite) , 臭氧, 溴, 过氧乙酸 (Peracetic Acid) 和Chlorine Dioxide (二氧化氯) 等现有产品, 可应用于核电站、发电厂、石化厂、炼油厂、污水处理厂的冷却塔、水果蔬菜收获后处理、肉类 (禽类) 加工厂、食品生产设备及瓶罐及包装消毒、饮用水处理、医院疾病控制等众多领域。

威洛士杀菌消毒剂以过氧化氢中加入专有原材料为主要配方研制出来的消毒剂产品, 为无色无味液体, 保存期长 (两年) , 作用温度广 (0-95度) , 效果不变, 不需要冲洗, 无腐蚀性 (和水一样) , 杀菌消毒效果更好, 不产生任何有害分解物, 对环境完全无害。威洛士杀菌消毒剂能显著提高杀菌消毒效果, 延长设备使用时间, 减少生产过程中停车时间, 大大降低消毒剂的运输及存储成本, 更安全环保。威洛士杀菌消毒剂用量按排名来分主要包括:能源工业, 石油炼化工业, 农业, 环保工业, 医院及日用品和家庭用。

该产品寻找国内生产/经销合作。

革命性的生物环保型水治理修复技术

美国绿贝系列水治理修复生物产品, 应用革命性创新的超级嗜油菌技术, 以及强效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技术, 能以100%生物方法完全分解消食各种油、脂、纤维素、碳水化合物和有机废物生物, 高效治理因生活污水、各种废油和脂类、含重金属工业废水等造成的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污染, 使其在1-2个月内无毒、无臭、无重金属, 最终还原为二氧化碳和水, 没有任何二次污染。是目前生物修复的最尖端的高新技术。

该系列产品可直接应用于污水处理厂, 受污染的池塘、湖泊, 水库、护城河、水产养殖池、建筑和工厂排水管道、市政下水管道系统等。通过定期使用, 可长期降低和控制当地水域的有机废物和化学废物含量, 达到长期可持续性环境保护目标。

其主要功效是:

1.使混浊水质变回澄清

2.消除水藻和凝絮

3.显著消除抑制有害细菌和微生物

4.显著消除硝酸盐、亚硝酸盐、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5.消除控制硫化氢、甲烷、氨和其他有毒气体和臭味

6.将废油和脂类分解成完全无污染和残留的二氧化碳和水

7.分解消食淤泥

8.消除各种蚊虫孽生

9.修复水域自然生态系统

10.无二次污染, 能长期维持水质

11.完全生物方式自然处理, 无毒, 对鱼、禽类、植物和人类都安全

12.使用简便, 按比例投入水中即可。修复比例1:20000, 维护比例1:40000

13.大大减少清理淤泥、沉淀物和水藻的费用, 降低维护成本。

产品寻找国内合作伙伴。

绿钦Greenly生物植物优生菌

用于粮食作物、果树、蔬菜、茶叶、花卉、草地等所有植物。绿钦Greenly生物植物优生菌是线虫的天敌, 使用后土地板结和硬化改善, 不需休耕和轮种; (线虫使全球粮食减产12.3%, 直接经济损失为1000多亿美金) 优生菌的开根率极高, 是一般开根产品的6-10倍, 使用后, 抗倒伏能力强、耐干旱, 抗病虫害能力增强;不用或少用肥料, 不用农药。改善土地的生物态相, 蜜蜂及更多益虫益鸟回归;优生菌中含有17种以上的氨基酸, 能有效促进各种植物健康生长, 农作物的营养成分极为丰富。优生菌对各种植物都有效, 增产30%-250%。

产品寻找国内农业基地合作。

固体水技术

科技改变生活 美国十大高科技酒店 篇2

1000酒店

不要被这所在市中心的西雅图酒店的设计氛围骗了。在这些别致的装饰和家具后,它是一所拥有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酒店。

酒店的亮点包括了可以检测体温的无声红外传感器门铃(有了这个,酒店服务人员就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进去打扫)、智能气候控制设置、数字免打扰按钮和一台40英寸液晶屏的高清电视(它兼作一个数字艺术画廊,您可以亲自挑选欣赏作品)。酒店设施中还包括视频点播、环绕声、卫星收音机、高速无线网络连接(房间内也配备)和一系列媒体中心。

其他设施还包括使浴缸水从天花板流下来的创新型管道、在您需要的时候可以通知前台的智能的迷你酒吧、酒店周围的思科视频电话和一个有着来自世界各地50多门课程的虚拟现实高尔夫俱乐部。

拉斯维加斯

阿利亚赌场酒店

这家有着4000多个房间的大型酒店可以让您自己设计您的生活。客房会写上您的名字欢迎您的入住,与此同时,灯光、电视、窗帘都会打开,让您欣赏壮丽的景色。通过一个控制面板,您就可以个性化您房间内的每个细节,例如一个“晚安”按钮,可以减弱灯光、关闭窗帘并激活门外“请勿打扰”的牌子。您也可以自定义灯光强度、温度和歌曲,让它们在早晨唤醒您。

酒店还设有无线上网(包括在房费内),据说它的网速是美国客房的平均网速的8倍,以及一台42英寸的有着智能面板的液晶电视,用以连接电脑、游戏机、数码相机、MP3播放机等。

另外,RFID卡(无线射频识别数据)取代了传统的钥匙卡,当您接近房间的时候为您打开房门。

旧金山

Zetta酒店

这家位于旧金山的新酒店每间客房都设有集成技术,让音乐、电影、电子邮件等从您的移动设备无线传送到有上网功能的46英寸平板电脑。除此之外,它还拥有应用程序库、网页浏览功能和高清频道。

游戏室是一个1500平方英尺的成人空间,它配备了最新的游戏机以及像雅达利(Atari)和任天堂(Nintendo)这样的经典游戏机。同时还配有古董红色的电话亭,这样您就可以进行视频聊天,拍照片或者向酒吧订饮料和食物。

在整体的复古高科技的氛围中,装饰品包括老式软盘改造成的艺术品,互动墙和由像手机、计算机芯片和游戏卡带等过时的硬件改造的艺术装饰。

洛杉矶

贝沙湾酒店

经过为期两年,耗资数百万美元的大修后,这家好莱坞山的地标配备了最新高科技设备以满足从玛丽莲梦露到奥普拉等宾客多样化的要求。当您到达入住客房时,行李员会教您使用房间内所有装置,以确保您之后不会因为不知道如何使用智能马桶而崩溃。

当您接近马桶时,它的运动激活盖子会自动打开。它还配有一个冲洗的控制面板和其它功能,像是座椅加热器和除臭剂。浴室里还设有加热地板和镜像LED电视机。

宾客可以通过客房内的iPad预订按摩和晚餐——这已经成为时下豪华酒店的标准。客房内还有Bang和Olufsen品牌的高清平板电视、有智能情绪设置照明设施和触摸屏手机,这些可以让您从房间温度、灯光和媒体帷幕高度控制一切。

纽约

纽约Yotel酒店

这家位于时代广场附近的酒店白色的墙壁和紫色的背光创造了一个超现代化的氛围,您可以通过触摸屏登记入住。

客房(或者“小木屋”)都挂满了紫色情绪照明灯,还配有几乎无声的加热和冷却系统、一面装有平面液晶电视的电子墙、许多笔记本电脑和其他设备的电源插座、无线网络(包括在房费中)、一个通过电视机扬声器播放iPod和MP3音乐的连接设备和一张通过按按钮可以扩展到全尺寸的电动床。

酒店的高科技在于其运用了世界上有史以来第一个机器人行李处理程序。一个长15英尺的机械臂矗立在酒店大厅的玻璃窗后,其在您办理入住手续前或办完入住手续后会拿起您的行李并将它安全地存储在抽屉墙其中的一个抽屉里。

科罗拉多州

崖岭洛奇酒店

入住崖岭洛奇酒店,就等于住进了一个完美的精品酒店,为您提供了最完善的设施。这里有7间豪华的卧室,配备了私人厨师,室内海水游泳池,游戏室,电影院……甚至还有氧气输送管道。

在位于海拔9000英尺的高空的酒店入住,头痛可能是一个问题。因此所有的客房都配备着按需输氧系统,通过完整的触控面板,您可以为您的房间轻松创建您想要的海拔高度。

达拉斯

达拉斯酒店

这家高23层、拥有1001间客房的酒店可以连接到全达拉斯会展中心。破土动工短短一年半的时间,这里便装饰了满满的高科技产物。大厅配备有触屏式的交互信息板,您可以轻松查阅航班信息,旅游景点、新闻、天气、会议和日程活动等。

房间里除了常见的钟和口哨外,还有一台42英寸的液晶高清电视,一个隐藏在浴室的镜子和在床下由运动传感的LED夜灯。

nlc202309031057

迈阿密

史诗酒店

这座坐落于黄金迈阿密海滨的52层酒店,设有通往私人阳台的落地玻璃门,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从你进入房间开始,便开启了一次特殊的体验。

每间客房外设有INNtouch装置,在房内按下按钮,外边的LED便会显示“请勿打扰”,这样服务员就可以知道什么时候方便来为您打扫房间。在您不开心的时候,您就要将工作与娱乐结合起来。所看的房间内都配备有桌面电脑,高速互联网和微软办公软件,与大厅的打印机连接在一起。

29楼的休闲俱乐部里有一个庞大的智能触控手机,让您可以轻松上网、听音乐、看电影和侦察局部热点。

芝加哥

Wit酒店

这家时尚的酒店美得让人惊讶。位于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的酒店,有从电梯到地下室的锅炉房内的所有基础网络设施。在客房内有气候传感器来检测您的位置,并调整您的体热。一个VoIP的触摸屏手机,让您可以随时打跟客房服务联系,不用多说话,通过iPhone或ipod连接到系统,提醒工作人员尽快满足您的需求。

在公共场所,白天您可以听到鸟叫,晚上可以听到蟋蟀叫,这都是由酒店的数字音频系统提供动力。这里还有一个拥有超大高清屏幕的私人影院。

另外,这里还有令您难忘的夜生活。酒店在屋顶安装了一个三维数字墙。第27楼的休息室通常用于大型的演唱会,华丽的视觉效果,世界级的摇滚DJ表演,为您带来一场音乐盛宴。

纽约

citizenM时代广场酒店

于2013年10月开业的这家酒店紧跟高科技的脚步。

当机器检查您的个人RFID卡时,您的房间已经准备好了,等待着您的入住。高科技让您可以直接运用掌上电脑对房间的一切进行操控。灯光的颜色,电视上的背景音乐,室内温度,百叶窗和特别设计的有情绪的叫醒电话(如“轻轻的叫醒我”或“疯狂的叫醒我”)。完成这一切甚至无需下床,只在床上就可以进行。

美国高科技项目 篇3

科技监督是指对科技活动的监视、督促和管理。从对象上分,包括对科技计划、项目、科技人员、科研机构、专家、管理部门等的监督,从性质上分,包括内部监督、外部监督等,从方法上分,包括专项监督、日常监督等,从执行主体上分,包括政府监督、公众监督、第三方监督等。科技项目监督既是科技监督的重点,也是财政资金追责问效的重要内容,对于政府转变职能,实现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现代科技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由专业机构具体实施项目管理,政府主要负责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监管。监督和评估体系作为计划管理改革的三根支柱之一,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美国实行专业机构管理科技项目为主的多元分散型科技项目管理体系,科技项目分散在国家科学基金会、人口与健康服务部、国防部等11 个政府部门管理,并重视对财政投入的绩效问责,有较为完善的政府监督问责体制,对我国构建统一的科技项目监督机制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以2014 年占美国联邦研发资金21. 8% 的科技计划管理机构———国立卫生研究院为切入点,研究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管理模式下的科技项目监督机制,为我们提供借鉴。

2 制定多层次的法律,保障科技监督实施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美国科技项目监督体系的基础和保障,美国从法律法规、政府通告、政府规范、资助文件等制定了多层次的法律制度,主要有:( 1) 《总检察长法》、 《联邦会计和审计法》、 《单一审计法》、《公共法》、《政府公司控制法》、《联邦基金责任和透明法》等法律,是各级主体开展监督的法律保障; ( 2) 美国联邦预算管理局发布了 《教育机构成本准则》( A - 21) 、《联邦、地方和印第安政府成本准则》( A - 87) 、《联邦和州政府资助和合作协议》 ( A - 102) 、 《非盈利组织成本准则》 ( A -122) 、《内部控制的管理责任》 ( A - 123) 、 《联邦、地方政府和非盈利组织审计》 ( A - 133) 等多个通告,成为政府机构开展经费监督、审计、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依据; ( 3) 美国政府问责署发布了 《政府内部控制准则》、 《政府审计标准》成为政府和机构开展内部控制和审计的标准文件; ( 4) 科技计划管理机构发布的资助通知,政策声明、合同指南等文件中有对科技项目监控的详细规定,明确了内部监督的实施方式。( 5) 《美国联邦法规》 ( CFR) 中涉及研究项目资助、财务利益冲突( FCOI) 等文件也是各级主体开展科技项目监督的重要依据。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美国制定了多层次法律制度,从不同内容、范围和重点明确了监督工作,成为政府监督工作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在预算和支出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绩效评价、成本核算、经费管理、绩效评估等科研项目全流程管理环节都制定了法律法规,确保有法可依。最后,注重各项法律制度间的协同,如 《单一审计法》中明确风险评估的程序和原则需遵循联邦预算管理局的A - 133 通告,法律和政策互为补充和完善,界线清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 建立立体化、全方位的科技项目监督体系

美国注重对科技项目的监督问责,在完备的法律框架下,建立了 “内外结合、分层分级”的立体化科技监督体系,覆盖科技项目管理全过程。按照性质不同,将科技项目监督类型分为: 外部监督、内部监督; 按照主体不同将外部监督分为: 议会监督、政府监督和公众监督; 按照手段不同,将内部监督分为: 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美国实现了对科技项目 “内部+ 外部”、“国会+ 政府+ 公众”、“日常+ 专项”三个结合的多元立体化监督( 见图1) 。这种监督体系对保障科技项目顺利实施和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发挥着重要作用。

3. 1国会监督+ 政府监督+ 公众监督的外部监督机制

外部监督是指建立在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之间不具有直接行政隶属关系基础上的监督。美国对科技项目的外部监督包括国会、政府部门及公众监督三方面监督主体,独立于科技项目管理机构以外,形成了多层级的外部监督机制,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具体包括: 国会监督、政府监督和公众监督。

( 1) 国会监督。美国国会的参议院、众议院都有负责科技事务的委员会,通过听取联邦科研管理部门的各类报告,对联邦科研项目进行总体监督。另外,美国政府问责署( GAO) 是为国会服务的独立第三方机构,国会通过GAO实现对其所拨付资金的使用效益的监督。主要通过对政府机构实施内部控制管理和财务审计、评价、分析、调查等方式监管科技项目,确保联邦政府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政府机构的高效公平运作。GAO直接向国会提交监督报告、法律决定等。

( 2) 政府监督。美国政府部门内设总监察长办公室,监督项目实施的合规性,通过受理举报、审计、调查和审查等多种方式,对其所属部门下属专业机构的科技项目进行监督。例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隶属于美国联邦人口与健康服务部( HHS) ,HHS对NIH的监督主要通过总监察长办公室( OIG) 来实现。OIG主要负责项目的合规性监督,通过受理举报、审计、调查和审查等多种方式的检查,实现对科技项目的全方位监控,总监察长直接向HHS首长汇报,并同时向国会汇报。

( 3) 公众监督。美国科技项目管理注重充分发挥公众监督的作用,根据国会要求,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在决策环节、管理环节接受来自公众的评议和监督。例如,NIH实行国家顾问理事会制度,作为27 个研究所最高的学术咨询机构,国家顾问理事会对各所的资助决策及研究方向起着重要的咨询及监督作用。国家顾问理事会2 /3 的成员来自管理部门、相关研究机构和产业机构,1 /3 的成员为普通公众代表和公共政策、法律、健康政策、经济和管理方面的专家,实现对NIH决策的外部监督。此外,为扩大与公众联系的渠道,NIH成立了公众代表理事会,专门负责接受公众的评议和监督,并且在NIH及各研究所还设有公众联络办公室,使公众和社会团体通过各种形式参与NIH的活动,实现多角度监督。

3. 2 专项监督+ 日常监督的内部监督模式

内部监督是指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对其所管理科技项目进行的监督检查,根源在于其作为财产所有者具有对所管理科技项目的问责权利,措施包括寓于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日常监督和独立于项目管理之外的专项监督。以NIH为例,日常监督是指NIH管理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是对项目执行全流程的持续监控,通过院外研究办公室财务部门、项目管理部门以及下属研究所和中心的资助管理管员( GMO) 、资助管理专员( GMS) 、项目官员( PO) 实现对项目的监控和动态调整。专项监督是对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管理过程就某一方面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NIH成立合规和监督部进行专项监督。

( 1) 专项监督。NIH监督与合规部是专项监督的组织部门,联合院外研究管理政策办公室和院外研究办公室实施一系列的监督项目,包括: 主动现场访问、目标性现场审查、合规性试点检查、主动合规性检查项目四类,重点关注承担单位的合规性和内部控制措施,加强对承担单位的政策宣传和沟通。首先,由NIH根据资助类型、金额大小、单位性质、所在区域,每年主动抽查10 家左右的机构通过非审计或调查的模式进行主动现场访问,增进机构对政策和规定的理解,促进沟通,培养伙伴关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次,另外三个专项监督项目重点是对承担单位满足联邦财务利益冲突法规( FCOI) 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的合规性审查。NIH每年进行的此类专项监督项目覆盖资金总量占当年项目总预算的25% 。NIH通过专项监督项目,加强了与承担单位之间的沟通,进行了政策宣传和咨询,增进了项目实施的合规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2) 日常监督。NIH基于受资助单位内部控制和应用信息化手段的基础上,通过覆盖项目申请到结束全过程的监控措施,及时发现问题,实施动态调整,主要包括以下手段:

①年度报告。承担单位需集中提交反映项目整体进展和重要事项的年度报告,主要包括非竞争年度项目进展报告( 或研究进展绩效报告) 、多年资助进展报告、最终进展报告、财务报告、发明报告、财务利益冲突报告。各项报告将关键信息用表格形式进行规范,反映了项目最重要的进展。为减轻项目单位负担,对于部分资助类型和风险较低、资助规模较小的项目,可通过反映项目重要变化信息的精简报告代替多项报告,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承担单位保证报告准确和完整的基础上,年度报告首先提交NIH的财务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等审核,再由研究所和中心的项目管理项目官员和资助管理专员审查,在此基础上,决定下一年的预算,实现对项目的动态调整及处罚。

②审计。根据 《单一审计法》 和美国预算办公室发布A - 133 通告要求,超过30 万美元的项目每年接受一次来自独立审计师或政府审计机构的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同时进行。审计基于对项目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关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财务支出的合法、合规、财务报告的及时、公平、准确; 以及资源分配的经济、合理、效率。为提高审计信息的交换共享,联邦政府建立平台汇总审计信息。对于政府和非盈利组织的审计报告须提交到联邦审计信息交换系统( FAC) ,对于盈利组织和国外机构的审计报告提交到国家外部审计审查中心,有效促进了审计结果的共享和应用。如NIH认为有必要,可以进行补充审计,审计结果是下年度获得拨款的重要依据。

如果审计中发现项目存在问题,FAC将同时向OIG的国家外部审计审查中心( NEARC ) 、政府主管部门HHS提供审计报告。无论是政府审计还是承担单位自行审计,承担单位必须对审计发现和建议采取适当行动,并在30 天内向审计官员反馈。如需回收资助金,按照审计官员和NIH财务管理办公室的指示进行。

③支出监控。项目承担单位通过财务系统监控项目全过程支出。NIH要求支出的类型和比例与项目批准的预算尽量一致,如果不一致,需做出说明。项目管理专员( GMS) 通过审查项目现金支出报告来判断项目支出进展是否过快或过慢。GMS重点关注非常规模式的项目支出,要求项目单位提供更多的信息来判断支出的合理性。必要时,采取适当整改行动。

④结题。承担单位需在项目结束90 日内向中央结题中心提交结题财务报告、最终进展报告等。如有结余,结余资金须归还NIH或按照GMO和支付办公室的指示保留在项目单位。如果项目支出超出预算,GMO可按照标准批准超支预算。项目结题后,承担单位仍具有项目和财务管理责任,可能面临回收资金、整改等处罚。

⑤信息管理。美国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广泛使用信息系统。NIH设立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eRAs commons) ,从指南发布、项目申请、到结题都在系统上完成,利于查找、获取和分析加工信息。另外,从监督的角度,联邦政府设立审计信息交换系统、中央结题系统,项目报告系统等,便于各级监督主体获得和共享信息,实施动态监控。此外,NIH对项目记录的保存也有明确的要求,便于实现痕迹化管理。

4 制定手段灵活、刚柔并济的处罚措施

美国针对科研项目的处罚措施手段多样,方式灵活,刚柔并济。首先,根据项目年度监控和监督结果,对项目实施动态调整。反映项目进展情况的年度报告、审计、支出监控报告等,都是项目下年能否能够获得拨款的重要依据,如相关报告提供不及时、准确、完整或项目进展情况不好,可能会导致对项目更密切的监控、暂停拨款、附加特殊条款等调整措施。项目的动态调整通常按年度进行,便于及时发现和纠正项目进展中出现的问题。其次,处罚手段多种多样,刚柔并济。NIH根据承担单位违规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罚行动,包括: 密切监控、附加特殊条款、降低补助金、从前补助转换为后补助、等较为 “柔性”的处罚,也包括项目暂停或终止、回收资金、暂停或取消项目申请资格、民事诉讼等具有威慑力的 “刚性” 处罚。此外,除违规行为涉及公众健康或福利外,一般会在做出项目终止决定前给予承担单位采取适当纠正行动的机会。总之,项目动态调整和手段多样、刚柔并济的处罚方式,便于及时发现并纠正项目进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处罚的威慑力,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使用。

5 建立 “人性化” 的上诉机制

承担单位可按要求在收到处罚决定后30 天内针对终止项目拨款、项目支出范围、设置特殊条件、回收资金等处罚措施向NIH提出上诉。如果上诉内容不属于NIH司法管辖权范围,承担单位可向上级主管部门HHS的申诉委员会提交进一步审查要求,由部门申诉委员会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上诉。在上诉期间,NIH通常授予一定期限( 18 个月) 的资助替代补助金以维持项目的延续。

6 启示和借鉴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为解决科技资源碎片化问题,转变政府职能,需建立统一的评估和监管机制,实现对科技项目的监督。由此,我们可借鉴美国科技监督的模式,构建内外结合、加强统筹、注重结果应用的科技项目监督机制。6. 1 建立多方面、多层次的法律制度,保障科技监督工作

借鉴美国多层次、全过程、相互协同的政府监督法律制度框架,我国应首先建立科技监督领域的纲领性法律文件,明确科技监督的地位,基本原则、统筹实施等主要内容; 其次,在重点环节建立操作性强的制度和标准规范,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最后,加强与财政监督、审计、纪检监察、科技计划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法律和政策的协同,夯实科技监督工作的基础。

6. 2 建立内外结合,强化内部控制的立体化监督模式

在我国新的科技管理体系下,政府主要负责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监管,科研机构具体负责从立项、评审、过程管理、验收的项目管理。要充分发挥政府相对超脱于项目管理的优势,结合科研机构熟悉项目实施的特点,加强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的统筹协调,区分各级监督主体职责,分层分级实施科技监督。另外,要充分发挥项目单位的法人负责制作用和内部控制作用,实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制约和协调,加强监督主体与项目方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对科技项目内外结合、统筹实施的全方位监督体系。

6. 3 加强对项目的监控和动态调整

美国科研项目管理机构通过对项目实施日常监控和专项监督,及时发现项目执行中的问题,采取纠正措施,实现项目年度动态调整,有效推进了项目实施并促进资金使用效益。我国应借鉴这种模式,加强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年度监测和专项审计、巡视检查、受理举报等日常监督,加强监督结果的运用,将各类监督结果作为项目和预算调整的依据,及时跟踪项目进展,发现问题进行纠正,并反映在下年度的预算中。确保项目方既有能力拿到项目,也要及时组织和推进项目,并对项目结果负责,避免项目方重申请轻管理,重预算轻实施的现象,确保项目目标得以实现。

6. 4 建立统一的监督信息系统,促进监督结果共享

目前的科技计划管理提出要通过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对国家科技计划的需求征集、指南发布、项目申报、立项和预算安排、监督检查、结题验收等全过程进行信息管理,建议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监督评估信息系统,建立相关数据库,通过提交结构化的报告和数据,实现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痕迹管理,汇集项目管理和监督信息,对项目实施动态监控和风险预警,在对项目信息分析的基础上选取项目进行重点监督。加强各类监督结果的汇交和共享,供各类监督主体使用,避免重复监督,提高监督的效率和效果。

6. 5 制定刚柔并济的处罚措施,加强监督结果运用

美国针对科研项目的处罚手段多样,可根据项目违规的种类和性质不同采取一种或多种措施,刚柔并济,易于操作,并具有威慑力。我国的科技计划管理应加强对监督结果的运用,建立奖惩并重、刚柔并济的处罚机制。根据违规性质不同采取适用性强,效果好的处罚措施,探索实施密集监控、前补助转为后补助、降低补助金、附加特殊条件等“柔性”处罚措施,及时防控风险,提升刚性处罚力度,违规必惩、违法必究,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

参考文献

[1]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 GRANTS POLICY STATEMENT October,2013

[2]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Awards Management[EB/OL].[April2015]http://grants.nih.gov/grants/managing_awards.htm

[3]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Grants Compliance&Oversight[EB/OL].[April 2015]http://grants.nih.gov/grants/compliance/compliance.htm

[4]戴国庆.美国联邦政府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及其启示[J].科研管理,2006,27(01):17-22

[5]伍文辉李长健.科技发展权:政府科技监督体系建构的新视角[J].科学管理研究,2007,25(02):29-33

[6]科技部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美国科技经费的监督管理[R].北京:内部报告,2015:19-33

论美国高科技产业政策及其启示 篇4

关键词:美国,产业政策,启示

“产业政策”一词源于日本, 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已经被使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 这一概念开始出现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

在政府干预经济的实践中, 产业政策已经成为了一国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但是, “产业政策”这一概念至今仍缺乏完整明确的定义 (刘畅, 2009) 。有的学者从重视国家对产业整体的影响力的角度出发, 认为“产业政策是促使产业性能提高的所有政策总称” (井木信义) , “产业政策是以实现改善国家状况为目的, 而对产业实施干预行为的总称” (泉三义) 。笔者综合这两位日本学者的定义和中国的实际情况, 认为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某些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有计划地主动干预产业经济运行的各种政策手段的总和。

1 美国的高科技产业政策

美国是一个崇尚民主、自由的国家, 向来认为“政府是自由的天敌”。表现在基本的经济思想上, 继承了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美国高度崇尚自由市场经济, 传统的经济思想信奉“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就连在金融危机大规模爆发引起美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大幅震荡的今天, 大多数美国人也只认为应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合理监管, 但是对于自由市场经济的信念是没有产生动摇的。因此, 要说美国政府存在着明确的产业政策, 那是不合理的。事实上, 除了少数时期外, 美国的宏观调控都是有限度的, 而且通常是根据对宏观经济运行的预测而施行的货币政策。

但是, 自由市场的失灵已是经济学界的共识, 各国宏观调控的不同只不过是政府干预的程度差异, 而政府干预本身对于应对市场失灵的有效性则早已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尽管美国政府没有在官方口径上提到过“产业政策”这一概念, 美国主流经济学界也不认为美国存在“有意识的”产业政策,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 美国政府在宏观调控时在产业间、部门间进行的有计划的资源配置——比如对其农业的大量补贴、对其高科技产业的财税支持——确实可以归入到产业政策的范畴。

技术进步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最为重要的因素, 这是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 美国政府能成功经受日本的挑战, 长期保持其经济霸主地位, 和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保持的领导性地位是密不可分的。因此, 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就成为了我们关注的重点。

李万才, 黄庆华 (2000) 介绍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演进发展, 金乐琴 (2009) 详细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美国的新式产业政策的实践。概况起来, 美国的产业政策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 (1) 创造健康的鼓励竞争的商业环境, 鼓励技术创新; (2) 加大研发力度, 增加研发投入; (3) 改进教育, 提升人力资源水平, 吸引国外高科技人才; (4) 积极促进创新产品的商品化, 鼓励风险投资基金对高技术企业的扶持, 政府与企业共同负担技术开发风险和成本。

总结起来, 美国的高技术产业政策可以简单用一句话来概况——“市场选择, 政府推动”。

美国经济是自由市场经济, 因此, 市场仍然占据着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 市场的选择是高新技术产业演进方向的决定性因素。在这一过程中, 风险投资机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资本天然的逐利本性使得其在寻找新的高利润行业时具有比人们更为敏锐的嗅觉, 风险投资也造就了一系列的传奇式的成功创业——其中就有苹果电脑、英特尔、微软、yahoo等赫赫有名的企业。

而政府所扮演的更多的是辅助的角色, 其政策并不针对某些特定产业, 而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 增强企业的自我发现能力, 然后对“市场选择”的企业进行扶持, 也即是“匹配赢家”, 而非“选择赢家” (金乐琴, 2009) , 也就是说, 赢家是由市场来选择的。美国政府通过打击垄断建立起正常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保护知识产权、积极协调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并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刺激创新热情;通过对风险投资的鼓励, 通过一定的财力支持, 保证高技术小企业的资金来源;通过完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为高新技术创新创造完善的外部条件;并通过积极实现创新成果的商品化, 保证投入成本的迅速收回以进行新一轮的创新产品投资等。

2 我国的产业政策基本现状

由于所处发展阶段的根本性不同, 中国目前没有类似美国的对高科技产业的较为体系化的政策扶持, 因此, 我们这里就讨论中国的产业政策状况。

中国的产业政策更多的是借鉴了日本的“政府选择主导产业”模式, 由政府通过直接干预、间接诱导和法律规制等手段, 对政府确定的主导产业进行扶持, 并通过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从而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杨天宇, 刘瑞, 2009)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 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到如今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三, 也佐证了“政府选择主导产业”模式的有效性。

但是这些年来, 日本的产业政策不断受到质疑, 认为日本的产业政策本身存在相当多的问题。而观察中国的经济发展, 我们发现这些问题也是存在于我国的产业政策之中的, 总体而言, 我国的产业政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产业政策尽管能够弥补市场失灵, 但是同时也会造成市场的扭曲。可能会造成被扶持行业丧失进取动力, 从而导致竞争力低下。一个很能说明事实的例子就是, 日本成功的家电产业并未获得政府太多的扶持, 信息产业却获得了政府的大量扶持但是却在最终被证明是失败 (苏东水, 2003) 。

其次是产业政策极容易导致寻租行为的产生。中国现在存在着的比较严重的官商勾结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最后是主导产业的选择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中国主要依靠感应度系数等标准选择扩散效应强的产业,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政府所获得的信息并不比其他投资者多, 当该标准反映出某行业存在未来的发展潜力时, 该行业必然会吸引到大量的投资——甚至可以说已经吸引到大量的投资——这样的行业是不需要政府再加以扶持的, 而一些真正需要政府扶持的产业则因为其未来的发展潜力的难以显现而难以得到政府的重视, 这就造成了政府资金的浪费以及一些很有潜力的产业难以兴起。第二个问题是根据一定的选择标准, 地方政府选出来的都是同样的或者说相近的主导产业。中国的中间投入率、中间需求率、感应度系数等指标“帮助”中国地方政府选出了重化工业, 由此导致国内相当严重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张平, 李世祥 (2007)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相似系数计算方法, 得出上海与江苏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82, 上海与浙江的相似系数为0.76, 而江苏与浙江的相似系数则高达惊人的0.97。这说明三地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江苏与浙江更是高度趋同) 。

3 中美政策差异

中国和美国产业政策最根本的差异在于:美国的产业选择是市场主导, 政府“匹配赢家”, 而中国则是政府主导, 由政府“选择赢家”。这一点也许更多的是由中美两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两国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决定的。

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市场秩序臻于完善, 市场失灵的可能性逐渐减小, 无形中减小了政府职责, 另外美国崇尚自由的思想传统也使得美国在市场主导还是政府主导的根本问题上倾向于前者。而中国施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到20年, 市场自身发展不够成熟, 且中国尚处于赶超阶段, 需要政府的大量干预以理顺经济波动, 保证经济平稳运行较快增长。

在具体层面上, 中美高科技产业政策的不同具体表现在:

3.1 科研投入的结构差异

中美两国在研发投入的总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尽管这和我国国目前的财力有限有关, 但是中国在高科技产业领域研发投入增长率远没能跟得上GDP增长率的, 这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但是, 笔者认为, 投入总量的不足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 限制中国高科技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中国的科研投入的结构性问题, 而这也体现了中美两国对待科研的不同心态。

舒春, 綦良群, 常伟 (2004) 的研究表明,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之间的比例, 2002年中国为1∶3∶13, 美国为1∶1∶3, 日本为1∶2∶5, 也就是说中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的经费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较仍然偏低;另据测算, 世界上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在科研、成果转化和生产这三个阶段上的投入比例一般为1∶10∶100, 而中国在这三个阶段的比例大致为1∶0.5∶100, 我们知道, 一项创新产品的成果转化阶段具有高风险、低收益、高投入的特征, 企业往往在这一阶段出现资金供给的断层, 中国在这一阶段的低投入直接导致相当多的创新产品难以从完成从构想到现实的转变。

这些情况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在科研投入方面太“功利”了, 或者说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确实是很难达到在短期内就产生足够多的经济效益, 甚至通常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赔钱买卖, 但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研究水平决定了指向未来的科技竞争力。同样的研发资金对于创新产品在成果转化阶段的支持不足, 将直接导致相当多的创新产业胎死腹中。将研发资金投入到“立竿见影”的产业、项目, 短期内可能会赢得相当多的收益, 但是很可能输掉的是未来。

3.2 风险投资的发展

风险投资常常被认为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孵化器”, 它对一些高科技小企业的资金支持不仅弥补了政府财力及投入有限的缺陷, 而且由于其遵循市场的发现机制, 寻找市场认为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企业进行支持, 减少了由于政府选择造成的对市场的扭曲。风险投资之于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硅谷的兴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由于风险投资具有极大的外部性和不确定性, 风险投资要真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资金支持体系, 必须要有雄厚的资本。因此, 政府的支持和创造一个良好的风险投资环境是必要的。美国政府制定一系列法案如《小型企业投资法》、《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股票选择权促进法》等都体现了其扶助风险投资业的意愿, 这是美国风险投资得以兴起的重要因素。而我国的风险投资起步较晚, 适宜风险投资发展的市场环境还不够成熟完善, 风险投资的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更需要政府的扶持和推动。

4 美国高科技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高科技产业政策的核心思想就是“市场选择、政府推动”, 但是要让中国全盘借鉴美国的产业政策也是不现实的, 不符合我国特殊情况的, 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就是两国基本经济制度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前文已有较多交代, 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其次就是我国和美国现在处于不同的发展时期, 在世界经济中所处地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美国处于世界产业链的高端, 在高新技术方面有着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存量优势”, 而其存量优势又有利于在技术创新方面形成新的突破, 这样一个正反馈循环实际上是使得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引领着世界产业的演进方向。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在高新技术存量上存在的劣势以及国内创新产业的配套条件不足, 导致其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创新成本巨大, 相较而言, 进行技术模仿和技术引进, 成本更为低廉, 且耗时也更短, 符合发展中国家亟需快速发展从而改善国民生活状况的基本愿望。因此, 中国至少在现期不可能像美国那样进

行大规模的自主创新研发, 而应该运用产业政策工具尽量缩短技术模仿的时滞, 并依靠产业政策支持本国形成吸引外国技术的市场环境等 (黄兆银, 2001) 。

但是在微观操作层面上, 美国的高科技产业政策对我国仍具相当多的借鉴意义的。

第一是要多发挥市场的力量。前文已经说明, 由政府选择主导产业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 有可能会造成市场扭曲、选错主导产业、重复建设等严重问题。政府应尽量将政策聚焦于产业创新能力的建设, 在监管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风险投资行业, 努力为创新发展提供优良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 并适当的放权于市场, 让市场来决定产业结构演进方向, 这也许是更合理的。

第二是应该适当削弱地方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的权力和扶持相关产业的能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往往不顾一个地区的长期协调发展而选择那些带动性强的立竿见影的产业——在现在大多为重化工业——这往往会造成严重的重复建设, 甚至由于建设的产业不符合当地实际的长期发展状况, 在造成大量的投资损失的同时也给当地的未来发展人为的制造了障碍。个人认为, 对地方政府出让土地进行管制是一个限制地方政府权力的很好的办法。土地出让金现在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最为重要的收入来源, 限制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权力, 将使得地方政府动用财政干预产业发展的能力大为减弱。

第三是应该重视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国企业获得政府扶持的状况基本上符合“马太效应”, 大型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往往能获得大量的金融支持和政策支持, 而大量拥有高效率和发展潜力的小企业、民营企业往往在生存的边缘挣扎, 而正是这些有活力有效率的小企业往往能带来技术创新的突破, 在这个方面, 美国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第四是改变以往“功利”的产业政策, 加大对基础研究、基础教育、冷门学科的投入, 逐步改变被欧美的技术演进牵着鼻子走的状况, 为原创性技术的产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五是中国现在仍需要大量的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中国目前的技术存量水平和发展状况决定了中国还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原创, 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是更为省时省力省钱的发展方式, 其收益也是更为迅速和显著的, 也是适合中国目前的整体发展水平的。当然了, 我们也不应该就此忽略了技术原创的重要性, 毕竟这才是中国持续高速发展步入发达国家行了的最重要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金乐琴.美国的新式产业政策:诠释和启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9, (5) .

[2]杨天宇, 刘瑞.论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产业政策转型[J].学习与探索, 2009, (2) .

[3]阎素萍.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与风险投资[J].金融教学与研究, 1999, (2) .

[4]李万才, 黄庆华.美日两国产业政策比较[J].国际关系学院院报, 2000, (3) .

科技重塑美国教育 篇5

1∶1计算帮助学生学习

Jemella Chambers就读于波士顿一所有650名学生的公立学校。坐在教室第二排的她, 每天使用苹果公司提供的笔记本电脑, 轻敲键盘, 在栩栩如生的教育软件上完成数学作业。她认为这样的学习活动就像玩视频游戏, 非常舒服。

Jemella还谈到因为使用学者公司 (Scholastic Corp.) 的FASTT数学软件学习, 她和同学在数学竞赛中获得好成绩。“这让我学得更好, 就像玩游戏那样。”

她所在的学校——波士顿的Lilla G.Frederick实验初中, 被教育专家誉为能了解教育未来的一扇窗口。

这里没有课本, 却有电脑。这是一项教育实验, 开始于两年前, 七年级和八年级是第一批接受笔记本电脑的学生。孩子们每天早上领取笔记本电脑, 放学时归还。教师和学生用电脑写博客;家长和学校通过即时通讯软件联系;课堂练习在Google的免费在线办公应用软件比如google docs中完成, 抑或是苹果公司的iMovie, 以及专门的教育软件如FASTT Math。在这里不再有“狗吃了我的家庭作业”之类的孩子为没有完成作业而编的谎话, 因为在这里压根就没有作业本, 作业是通过学校网站提交。

“当我们能买电脑时为何还要买课本呢?课本在印刷出版时就已经过时。”学校主管Debra Socia这样看待这个新的尝试,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体验!”

实验开展至今, 学校的平均上课率从92%上升到了94%, 违规降低了30%左右。连家长也更积极地参与进来了, 任何一位学生家长都可以在网络上与老师进行交谈, 实现家校互动。

由于在同一个教室里面的学生的学习层次各不相同,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要求。而这所学校与传统的学校不一样的是, 笔记本电脑可以跟踪并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水平, 让老师知道学生的弱项, 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 实现个别化教学。

在线课程需求旺盛

互联网也许是促进教育变化的另一重要因素。据北美在线学习委员会的统计:2007年美国注册在线虚拟课堂的学生达100万之多, 是2000年的20倍。

《分散的课堂:学习途径的颠覆性创新》一书的作者之一Michael Horn表示:“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计划到2019年, 全美将会有50%的高中生通过网络授课进行学习。而现在这个数据仅为1%。”

总部在维吉尼亚的K-1 2公司向全美17个州提供在线课程和教育服务。其首席执行官Ron Packard表示, 2007年至今, 注册虚拟课堂的学生人数增长了57%, 目前已经达到41, 000名全日制学生。这些参加在线学习的学生一般都是那些无法顺利进入当地学校的5至18岁的孩子, 而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适合那些特别有天赋的孩子。为此K-12及类似的公司共募集到了近5500亿美元的投资为这些孩子提供线上教学服务。最近, K-12公司开始在阿联酋第一大城市迪拜设立办事处以便于扩张其海外业务。Packard称,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那些想进入美国大学的外国小孩提供初中和高中的教育, 因为在美国以外这种需求非常强烈。

位于华盛顿贝尔维尤市, 经营美国高中远程教育网站的A p e x Learning公司也看到了这个巨大的需求。它从1997年开始就向家庭和学校提供在线高级课程, 如今他们已经向整个州甚至全国的教育部门销售全系列的在线课程。A p e x Learning公司执行董事Cheryl Vedoe在一次电话采访中表示:“特别是在过去的两年内, 我们的在线数字课程业务有了明显的增长。”A p e x远程教育网站的注册人数在2006年~2007年之间增长了50%, 目前是300, 000人, 并且2007年也保持了类似的高速增长。

同时, 在线家教也在快速地增长。位于印度班加罗尔的Tutor Vista在线教育服务公司成立于2005年, 其从事的在线家教业务主要是把来自印度的在线教师介绍给美国本土的中小学生做家教。因为印度大陆到处都是会说英语的廉价的科学和数学方面的人才。据统计其平均每月的全球会员增长率达到22%。

绿色科技——美国VS中国 篇6

美国的绿色经济能够腾飞吗?谁更具有全球竞争力?

举步维艰的公共政策

仅仅依靠国内的市场并不能保证某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市场经济下, 任何工业领域, 不管是绿色科技还是其他行业, 想要蓬勃发展的话, 必须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和服务。

政府可以在许多方面影响市场, 比如通过政策调节增加某特定商品的需求。在绿色工业体制下,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碳价制 (通过税收或限排交易定价) 。碳价制能够增加对低碳能源产品 (如风力涡轮) 的需求, 减少耗能产品 (如热绝缘) 的使用。

重要的是, 仅仅依靠国内的市场并不能保证某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当年的底特律就是如此。几十年来, 美国机动车辆的燃油标准决定着对高效燃油车辆的需求, 但日本和韩国却成为这种标准的受益者。同样, 在2008年底, 虽然美国的风能设施的生产能力居世界领先地位, 可当年有一半新安装的风力设施依靠的是进口。

尽管政策可以影响产品需求 (如, 像碳价制这样的可以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 , 可仅有这些政策还不够。原因在于, 市场经济自身会有另外一些无法克服的固有缺陷 (市场失灵) , 它弱化政策制定者利用价格引导的效果。

这些固有缺陷 (市场失灵) 中, 最有影响的是公共利益的天然性, 令信息不能独享。企业自身进行产品研究和开发, 因此研发成本也由其独立负担, 但他们却不能把全部的产品收益纳入私囊。即使有一个完善的强制性的知识产权系统, 也无法避免由于信息的传播而给其他企业带来的巨大的延伸利益。一家企业的发明和创新会为其他企业带来有价值的信息, 从而延伸出更多的发明和创新。

企业付出研发成本, 但却不能收获所有的利益, 这就导致企业会适当的减少“环境友好”方面产品的研发成本。因此, 还需要其他的公共政策以解决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市场失灵”。

但是, 说得容易做得难。政府并不知道 (理论上也无法知道) , 在无数的尚待发明的科技中, 哪一种是值得政府资助而进行研究开发的。从以往来看, 美国自己并不鼓励这样的资助。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 环境经济项目组主管

美国太阳能硅片新秀常青太阳能 (Evergreen solar) 因不敌中国大陆生产商的竞争, 正将其生产移至中国

美国需要绿色工业的整体规划

要想参与全球竞争, 美国需要出台支持产业创新的政策, 要与整个国家的绿色能源生产规划紧密相联。

常青太阳能关闭其在马萨诸塞州的生产设施转而只在中国生产的公告, 似乎敲响了美国太阳能产品制造业的丧钟。这家有着5800万美元投资的企业, 给马萨诸塞州又增加了800失业人数, 这就是国家能源政策关联制造业的失败成本。

常青太阳能只是许多可再生能源公司中的一家, 这些外国企业被中国丰厚的生产补贴政策所吸引而来到中国, 但必须分享它们的技术, 使用当地的供应品, 而且, 在多数时候, 其生产的产品只能用于出口。此项战略政策十分有效, 中国已经占领了全球太阳能工业四分之一, 风力发电市场二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尽管有可能违反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 中国还是制定了占领全球市场的一体化的工业政策。虽然奥巴马政府已经向世界贸易组织提交了反对中国出台如此政策的议案, 但与此同时, 中国国内的市场仍将保持其可再生能源工业的持续发展。

2010年, 大型公共电力设施生产能力的3%必须由可再生能源提供, 2020年要达到8%。同时, 2009年做出的5860亿美元 (4万亿人民币) 的财政刺激计划中的2210亿 (1万4千亿人民币) 用于可再生能源业和其他绿色工业, 中国通过实施这样的国家政策将保持其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工业中的领导地位。而今年的五年计划则制定了更高的标准和更丰厚的补贴政策, 以支持绿色工业的发展。除了安装和维护, 所有的绿色能源都可以外包。好消息是可再生能源处于高速发展期, 而且美国在创新方面具有优势。

要想参与全球竞争, 美国需要出台支持产业创新的政策, 要与整个国家的绿色能源生产规划紧密相联。前不久通过的五角大楼只能购买本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的限制政策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但与之相随的还需要大量的研究方面的投入, 此项投入每年约需50亿美元。

美国还需要建立国家标准, 以对可再生能源提出更高的要求, 并限制生产商必须在美国境内生产。这样做也许违背了过去所说的“自由贸易”规则, 但现实情况是, 美国所有的竞争对手都在利用国家政策激发创新, 占领生产市场。如果美国出于对理想化的自由贸易的认知而无所作为, 那么我们的未来便会受制于其他有所作为的国家。

美国东北大学法律、政策和社会项目组主管, 《城市维系与经济发展》一书的作者

夺回领先地位

通过国防部资助赎买美国本土生产的太阳能电池, 同时要培训工人。

美国经济政策学院高级国际经济学家

如果不对绿色工业的支持和贸易手段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美国在绿色经济上无法与他国竞争。比如, 太阳能电池这种资本密集型产品。常青太阳能在2008年建厂时, 得到马萨诸塞州政府4300万美元的补贴, 但最近却宣布关闭在美国的工厂, 将生产转移到中国。常青太阳能在中国建立新厂成本的三分之二, 由中国银行贷款, 利率低至4.8%, 且在2015年之前无需还贷和支付利息。

廉价的劳动力尚且不谈, 美国对绿色能源工业的贷款担保无法与中国的贷款补贴相提并论。

中国认可太阳能电池属于半导体, 服从摩尔定律, 即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 约每隔18到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 价格同时下跌30%。对太阳能电池需求的快速增长 (伴随着中国庞大的投资计划) , 两年内便使常青太阳能在马萨诸塞州的工厂遭到淘汰。中国是通过建立和补贴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厂, 来加速这一进程的。

摩尔第二定律, 半导体工厂的投资成本随着时间呈指数级增长。于是, 中国的贷款补贴对于建立下一代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厂至关重要。美国不能听之任之, 奥巴马政府应该采取大胆的决策, 终止中国不正当的扶植工业和货币操纵政策。

美国国防部 (五角大楼) 要由此入手, 国会应该资助购买美国本土生产的太阳能电池, 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美国国防设施中使用。因为国防设施的购买是不在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政府采购壁垒之内的, 国防部可以利用这一点, 来培养关键民族工业的发展。

其他各州和联邦政府可以从伊利湖的风能项目中吸取经验。大湖风 (Great Lakes Wind) , 一个风能生产商和供应链的专家组织, 致力于增长北美地区风力涡轮的国内含量 (domestic content) 。阿波罗联盟 (Apollo Alliance) 和普里西麦特斯 (Policy Matters Ohio) 已经开展了一个三方共进的举措来促进风能业的发展, 通过为生产设施建立可持续的效能标准, 再加上工人培训。

中国已经对美国在太阳能电池、风能设备和配件方面放开了一个迅速增长的贸易顺差, 因此, 美国需要新的战略政策以夺回太阳能电池和其他绿色能源产品生产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如果失败, 美国从现在起10年内,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 将不得不依赖于中国, 如同美国现在的石油, 依赖于进口。

从中国的进步中受益

太阳能电池和风力涡轮的成本会有所下降, 这对各行各业都是一个利好。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环境及生态可持续学院经济学教授, 《城市如何繁荣于高温世界》一书的作者

去年九月, 时报发表了一篇有关中国如何在发展绿色科技中做手脚, 为新兴的可再生能源工业提供廉价的场地和贷款的文章。但现在, 绿色能源符合全球公共利益的新知, 已经遍及世界。

Facebook起初只是简单的想把互联网上的个体联结在一起, 但现在商业圈却使用Facebook的平台来进行产品的口碑传播。与此类似, 中国对绿色能源的投入给全世界带来了延伸性的利益。

美国将会从中国推动绿色科技的行动中受益。由于专项经营和边做边学, 太阳能电池和风力涡轮的成本会有所下降, 这对各行各业都是一个利好。无论是沃尔玛还是Google、国防部, 这些“非绿色”的实体将越来越可能享受到绿色能源的服务,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对绿色经济的投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美国将经历一场“绿化”工业的变革, 因为美国是中国可再生科技产品的净进口国。

2011年, 美国绿色科技的相对优势在于拥有科技能力领先的大学。大学里那些刻苦钻研的科学家们知道, 如果在研究中取得突破, 他们的成果将在中国遍地开花。而中国也知道, 美国大学将继续研究出新的科技成果, 因此, 中国的工厂和工人随时准备着开工完全合乎道理。

美国中产阶级又会从这个趋势中得到什么呢?要知道, 绿色能源设备甚至都产于国外。一个可能不令人满意的答案是, 空气质量将会得到提高, 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减少。

我知道这种长期的利益无法提高目前的就业机会, 可是现在就有一个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真实的例子。就在几天前, 我和我的同事麦克尔.尤拉谈论在毕业生住宅区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的可能性, 但高昂的投资成本使其无法实现。但当中国在绿色科技中取得进展时, 其成本就会降低, 洛杉矶分校也就能够推进这个方案了。而这将创造出“绿色就业机会”, 需要负责安装和维护的工人, 同时校园的碳覆盖面也会降低。国际贸易会给贸易双方带来利益的定理再次被证明, 大卫.里卡多 (政治经济学家1772~1823) 又要微笑了。

政府要做催化剂

国会要引导美国公用事业企业的投资组合走向多样化, 更好的开发利用美国丰富的可再生资源。

美国发展中心高级研究员, 《绿领经济》一书的作者。2009年, 奥巴马政府绿色经济就业顾问

随着数十亿人加入消费大军, 世界对能源的需求急速窜升。那些消费能源少生产能源多, 进口能源少出口能源多的国家, 将在国家经济和国家安全上处于极其有利的地位。

但糟糕的是, 美国在从中东进口污染能源转变成从亚洲进口清洁能源的这一过程中, 可能会丧失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创建企业的机遇。

我们可以避免发生这种情况。尽管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能源消耗大户, 但我们还拥有最强大的投资力量、创新能力和企业基础架构, 足以彻底改变市场。美国现在需要的是灵活有利的政策来催化市场。

私人企业 (非政府) , 能够也必须成为创造绿色就业机会的领头人。因为绿色经济对全社会的影响是如此之大, 公共部门的资源和工作无法独自承担这一切。

幸运的是, 私人投资一直都发展良好, 并在2010年创记录的达到了2430亿美元。Next10风险资本协会认为全球40%的绿色能源风险投资在美国, 而且主要集中在加利福尼亚。但这股投资浪潮也仅限于此, 不可能再高, 并会转移到国外, 除非美国政府成为有益的合作伙伴。

那什么是有益的合作伙伴呢?首先, 我们需要的是“透、长、稳”, 即透明, 长期, 稳定, 而最终这就意味着对碳污染的定价, 给企业一个长期的前景, 发出基于市场的信号, 以衡量成本和未来的投资环境。

直到那时, 国会再去引导美国公用事业企业的投资组合走向多样化, 更好的开发利用美国丰富的可再生资源, 如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由于制定可再生能源的标准能够引发对绿色能源产品的巨大需求, 与此同时国会要建立起“绿色银行”, 提供贷款, 以帮助公用事业企业达到绿色能源的生产标准。各方面齐头并进, 绿色经济的相关政策将会创造出良好的就业机会。

我们还需要适当的鼓励和补贴, 以令绿色能源与传统能源具备一样的成本效率, 在技术、业务、工程方面培养未来绿色经济所需的劳动力。最后, 我们必须维护环境保护局管理温室气体排放的权力, 迫使污染排放者革新过时的生产技术。

美国具有相对优势

一旦绿色科技的生产过程得到普及, 生产终将迁移到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国家。

斯坦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环境及生态可持续发展项目组主管

在一个阻碍较少的国际商品流通的环境下, 进行贸易的国家会发现如果他们专注于自己有着相对优势的商品生产上, 将会收到可观的效益, 这是一个基本的国际贸易经济理论。

由于中国、印度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对于美国的大量的低价劳动力, 这些国家专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样道理, 拥有丰富的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和尖端技术设备的美国专注的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

这种世界分工的生产形式远优于各国独自生产各种类型的产品。例如, 美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价格必然要高, 因为他们昂贵的人工。而发展中国家由于高端技术的匮乏, 其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也只能居高不下。这就意味着美国不可能在绿色科技产品的生产市场上占有主要地位, 因为清洁能源产品并不属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密集型产品。

尽管在新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 美国在创新引发的产品生产方面有着相对的竞争优势。但是这些新技术最终会普及, 相应的生产过程也转变成可以使用一般技能的劳动力, 生产也终将迁移到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国家。

这些经济因素, 本质上与大多数儿童玩具由美国开发, 却在中国或其他发展中国家大规模生产的经济因素没有什么不同。一旦产品生产过程可以标准化到世界各国都可以生产的时候, 全球竞争将驱使生产转移到成本最低的国家, 而这些产品的消费者也会最终受益。

这也就意味着, 美国绿色经济想要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对新型绿色科技的开发和实现方面给予经济、管理和法律上的支持。经济方面, 要实施限止温室气体排放的碳定价, 从经济上鼓励绿色工业的发展。

不仅仅是碳定价, 在能源制造业方面还有许多管理与法律上的障碍, 制约着绿色科技市场的发展。比如, 由于现存的管理和法律限制, 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已经不可能广泛适用于未来。排除这些限制可以刺激发展绿色科技产品所需商业模式去的增长, 而美国目前在绿色科技产品的生产上具备相对的优势。

共同的目标?

除非我们一致认可绿色经济的重要性, 否则, 那些税收、补贴、生产定额之类的政策徒劳无益。

著名环保网站Grist.org高级撰稿人

专家和政策痴迷者通常会想当然的认为, 绿色能源的新观念及其经济发展是共同的理想目标, 是跨党派的。但是, 这些目标真的受到两党的共同认可吗?

不, 当然不。事实上, 国会的共和党人反对给环境污染定价的一切举措, 虽然这些举措可以给美国带来对绿色能源的需求。他们坚持保留传统能源工业的补贴, 削减绿色能源的投入资金。

虽然共和党人在国会议员中占少数, 但他们还是在第111次议会中抵制了绿色能源课税扣除延期一年的决议。共和党人新当选的新墨西哥州州长和新泽西州州长则在忙着收回两州的绿色能源政策。就在不久前, 美国商会能源项目组主管公开反对在绿色科技上投入研发资金。

事实上, 现在大多数共和党官员并不认为推动美国的绿色能源业是一个多么有价值的目标, 更不要说需要投入现金以及剥夺现有能源业的特权以实现这一目标了。这才是推动美国绿色能源产业的主要障碍, 而不是制定那些令人头痛的税收、补贴、生产定额之类的政策。

美国国家科技预算决策分析 篇7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 科技竞争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一个重要领域, 科技领先是国家综合国力处于世界前列的必要条件。纵览当今发达国家, 无一不是科技强国。有效的科技管理工作是科技发展的基础, 业已成为各国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科技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使有限的科研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用。作为世界科技强国, 美国国家科技经费的有效配置, 得益于其合理的国家科技预算决策。因此, 系统地研究美国国家科技预算决策, 对于我国国家层面的科技计划管理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1 美国科技管理体制概况

美国科技体制及政治体制的特点都是分散与分权。美国联邦政府科技管理的主要机构有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总统科技事务助理、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以及国家科学基金会等。其中, 国会负责科研预算的审批, 行政部门主要负责科技发展计划和预算的提出。美国没有专门的科技管理部门, 总统通过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和总统科技事务助理来协调全国的科技工作[1]。

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是直接负责科技项目选择的行政部门, 主要负责科技项目评估工作, 具体来说就是为联邦政府制定科技发展目标, 为总统提供科技分析和判断的依据。它和管理与预算办公室 (OMB) 一并, 每年都会在制定科研预算时与联邦各部门以及科学界会商, 确定优先选择的任务或项目。

美国对于各项科技预算项目的支出, 均遵循一个严谨的计划流程:

(1) 某一特定领域的研究人员就研发重点达成共识, 提交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

(2) 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对上报的项目进行评估;

(3) 评估后将其融入到政府的整体科技预算建议案中提交总统批准;

(4) 经总统批准, 提交国会审议;

(5) 审议通过, 交由具体的科研部门或政府部门如国家科学基金 (NSF) 、能源部 (DOE) 等下达执行。

由此可以看出, 美国联邦政府大多数科技预算的制定是自下而上的, 而执行过程则是自上而下的。

2 美国不同层次科技预算的制定

在美国, 参与科技计划和预算决策的行政部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属总统层次;第二层次是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 属管理部门层次;第三层次是相关的科研机构[2]。后两个层次分别以各自的上一层次预算报告为依据, 逻辑递进地进行自己的预算制定。

在第一层次中,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与总统会商, 制定出国家总体预算目标, 呈于总统的总体预算报告;

在第二层次中, 科技管理部门 (主要是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 OSTP) 根据第一层次中总统制定的国家总体预算, 制定领域预算, 具体分为科技总体预算目标和各个领域的预算支出两个部分;

在第三层次中, 具体的科研机构 (如国家科学基金会NSF, 能源部DOE等) 根据第二层次中科技管理部门 (OSTP) 的总体目标、预算计划制定出本机构在下一时期将会支持的预算项目。

可以看出, 美国整个科技预算过程拥有上层指导下层、下层支持上层的严谨预算决策机制。

3 美国科技预算支出的确定

3.1 总统和国会在科技预算决策中的主导地位

由以上层次分析可知, 美国有着清晰的科技预算制定层次, 下一层次的预算必须根据上一层次而制定, 于是预算之限最终要归结于第一层次中的每年国家为整个科技领域下拨的资金预算。这便决定了美国总统和国会在科技预算支出决策中的主导地位。

美国宪法赋予国会立法权和预算审批权。凡涉及科学技术的政府预算、机构设置与撤销、重要的规章制度, 均需经过国会审查批准方能生效。国会参议院与众议院分设若干委员会, 分别负责审查各项相关领域的提案。

美国总统将其与国家科技委员会制定的总体预算提交国会后, 由国会相关的委员会负责组织听证会, 邀请社会各界人士与会提出相应意见。委员会有权批准、修订甚至否决相关议案。由委员会批准后, 该议案需提交参议院和众议院大会进行公开辩论, 经两院通过后, 总统签署, 形成《年度科技计划拨款授权法》, 遂即正式生效。此时各个层次的科技管理部门才能够制定各自的科技预算。

3.2 美国国家科技预算分配程序

美国目前对于分配联邦科研资金并没有标准的程序, 政策制定者和研发组织者共同控制联邦科研资金的配置。

在具体实践中, 有关在各个国家目标之间、在各个联邦政府部门之间分配科研资金的决定, 通常是由选出来的官员、高级公务员以及国会的参谋通过政治决议达成的。

而在部门与机构的项目层面上, 对于资金在各个项目之间的分配以及项目执行者的确定, 则是先由研究机构通过竞争优势评估以及其它评价科学技术优势的方法给出建议, 然后再由专业机构中的技术专家给出决定意见。

另外, 一些非政府人员的意见, 比如专业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有时也会影响特定研发提案的资金预算分配。这些第三方机构在为决策者提供科技咨询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构成了美国科技预算决策机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中包括美国科学促进委员会、国家生物伦理顾问委员会等等。

3.3 美国国家科技预算分配方法

美国在确定联邦资金资助的研发项目以及项目的执行者方面有一定的方法。具体方法的使用, 则取决于项目的性质, 它与项目任务、不同的研发团体、机构的历史及文化等方面有关。最常用的分配方法有以下三种[3]:

(1) 竞争优势评估法

竞争优势评估与项目间的资金分配最为相关。战后美国研发系统进步的一大标志就是出现了各个科技研发机构的详尽科技发展规划。为了粗略设计规划, 政府部门设置了一系列科技发展目标和方向, 科技研发机构以此为依据制定项目、确定各个项目间的优先性并评估项目结果。这便是竞争优势评估法。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国家科学基金会使用了这一方法。这一方面表明, 评价一个项目的标准是该项目在政府宏观目标下的优先性;另一方面表明, 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项目官员在拨款时, 具有依据国家的基本科技政策对资助对象进行选择的自主权。

同时, 二战后出现的科技领域与政府的 “社会契约”, 使科学家在科技发展规划方面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各个承担科技任务的科研机构倾向于听取其内部的科研人员的自主判断, 并对研发项目的结果进行自主评估。政府部门所负责的是提出一系列的战略目标, 并提供达成目标的相关资源。这一惯例反映了科研机构必须对达成政府所设定的目标负责, 同时科研工作的完成是基于契约而不是拨款。

(2) 同行评议法

从传统来看, 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机构在给大学拨款支持其基础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时, 早已开始使用同行评议法来评判所提交上来的一些具备竞争力的项目议案。同行评议法中的同行专家主要是各研究机构中成名的现役科学家或工程师, 他们对于所研究的领域具有深刻认识, 能够对研究员的能力、被提议项目的科学重要性、研究计划的可靠性以及成功的可能性做出公正的评判。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 国家科学基金会就要求同级专家思考那些被提上日程的研究课题对国家有哪些效用、对研究生教育及科学基础设施的自身建设有哪些潜在功能。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国家科学基金会以外的其他一些部门和机构——包括能源部、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美国农业部和国防部——也开始使用各种形式的同级评审。不同部门和机构在使用这一方法时的主要区别在于, 项目负责人在多大程度上必须遵循同级评审的建议才能获得拨款。另外还有一些机构, 如海军研究室和高级研究计划局等, 使用有效的项目管理方法对提议中的科技项目——特别是更为基础性的研究项目——进行预期评估。此外, 越来越多的机构, 诸如环保机构、美国农业部、能源部等已经应用外部同行评议来增加对内部员工的评判, 提高客观性和公正性。

(3) 经济-财务模型

由此可见, 美国在分配科研资金到国家科技计划各个层面的过程中, 专家的判断是科技预算决策的主要依据。但这种判断通常会受到专业知识、经验以及对研发过程的理解的影响, 主观性较强。同时, 专家们在预测研发项目的结果时也存在着固有的不确定性。因此, 经济和财务模型, 诸如成本-收益分析法, 可作为客观的实证工具加以应用, 只适用于技术和资金不确定性较低的开发项目。

4 美国科技预算决策中存在的问题

美国的科技管理工作起步较早, 对于我国有其借鉴意义, 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总统和国会在协调各部门的科研预算时存在困境

科研预算在各个部门、项目间的协调是各国科技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美国也不例外。美国国会在研发方面并没有相应的协调机构。下院的科学委员会负责监管所有联邦非国防研发机构, 比较类似于协调机构, 但是它对于国立卫生研究院或农业部、国防部、内外部并没有立法权。在审核总统的预算时, 国会及其委员会经常对其进行增加或削减, 甚至可能将所要求的研发资金替换成其他形式的支出, 而很少站在多部门间战略的高度上考虑问题。甚至当诸如“全球气候变化”这样的总统的协调项目从国会预算和拨款过程中出现时, 可能已经与其起初在预算中提到的形式存在了极大差别。

美国总统采用了一系列制度安排来协调机构、部门间的研发预算规划, 这一方面是试图为国内问题找到合理的协调办法, 另一方面是着眼于减少各个科研部门的项目交叉重叠。从20世纪60年代早期开始, 白宫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就已经在国会的鼓励下为研究开发设立了正式的协调机构。克林顿政府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便是其努力的结果。以前的机构作用均有限主要是由于多方抵触, 受影响的机构、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国会的授权人和专有者、以及政治趋势等彼此抵触挤压, 这种挤压效应的作用力超过了协调的推动力。

(2) 各个部门间的预算水平差异显著

为了获得更大支持, 包括政府机构和研发机构的各个部门都千方百计地为自己的规划争取更多的资金预算支持。由于国家安全和国民的健康是关系到人民福祉的重要领域, 因此每年美国国防部和卫生与人类服务部都是最强势的两个部门, 获得的科研研发预算也最多。但是, 轻易获得较多资金预算支持的部门将不可避免产生低效率项目, 而与此同时, 一些始终获得较少预算支持的部门却有些重要的项目无法得到资助。由于国家过于单纯地依据某一方面制定科研预算, 使其他一些重要方面遭到忽视。

对于总统和国家这样的最高政府层面而言, 在做预算决策时需要从国家整体角度出发来进行思考。以2009年为例, 美国政府需要从维护国家安全、提高美国竞争力、促进经济繁荣预防经济下滑, 提高医疗健康水平以及减少低效支出等方面考虑来做出预算决策。对于承担特殊责任的部门要多予以考虑, 但不可因此而忽视其他部门, 要全方位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

(3) 影响预算决策的因素众多

美国科技预算决策是一个开放、多元参与的过程, 决策主体必须要考虑很多政治因素, 主要有国会议员、游说集团、压力集团等等, 它们的立场和所代表的利益不同, 因此会对科技预算做出多方挤压, 最后形成一个折中的方案。具体来看, 国会更多的是从党派选举角度出发;在游说集团方面, 大型企业和组织的游说集团自然会去努力推进利于其自身发展的科技研发项目;非营利性科研组织则会从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 等等。这些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着科技预算决策的进行, 最后通过的决议案是各利益团体彼此博弈、互相妥协的结果, 与总统的初始提案也必然有所差别。不过从总体上看, 行政部门的主张在此过程中占优势。概括来说, 美国的科技预算是在考虑整个国家利益基础上各方讨价还价的一个结果。

参考文献

[1]刘云, 段异兵, 肖广岭, 等.中美基础研究比较[A]//赵刚, 李昕.中美科技政策论坛文集[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7:185-186.

[2]http://www.whitehouse.gov/omb/.

美国硅谷科技创业经验研究 篇8

人们常说, 硅谷的成功难以复制。硅谷之所以成为硅谷, 与其独特的区域科技创业模式密不可分。硅谷模式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的历史过程, 全盘照搬并不可取, 但是其科技创业的成功经验, 包括成熟的风投机制、创新人才的吸引和激励方法、包容以及创新的文化、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等, 则是值得借鉴并学习的。

1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链和投融资机制

目前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有300多家, 规模达到116亿美元, 占到美国的40%以上, 且以每年60%的速度高速增长, 成为硅谷不断成长壮大的重要条件。硅谷发达而成熟的创业投资环境, 源自于其完善的投融资机制。

1.1资本灵活的投入机制

2011年美国风投总量约为284亿美元, 其中116亿美元投放在硅谷。硅谷的风投体系有着鲜明的美国烙印:一是资金来源渠道多样。既包括政府直接出资和大公司的风险基金, 也包括金融机构贷款和个人资本、外国公民投资、养老保险基金等民间资本;二是私人资本占据了主导地位, 据统计, 硅谷80%以上的投资资金来源于独立资金和天使投资, 而政府很少直接参与到风险投资的运作与管理[2]。

1.2高效标准化的运行机制

在硅谷, 开发一个成熟的项目通常需要多个承担者, 这就意味对于项目的投资方式是模块化的。在这些模块项目协作配合的过程中, 高效的、标准化的投资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以风险投资为例, 由于和不同项目模块的承担企业间存在着通畅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投资方因此具备了全局协调的优势和能力, 能够依据标准化的开发路线来约束和掌控项目的整体进程, 并通过各个模块资金的投放来实现适度的调整。与此同时, 各企业也能够参与到标准化路线方案的制定过程之中。这种投资运行机制是在风险资本和创业企业的长期利益博弈过程中形成和完善的。在这种运行机制中, 投资方通过阶段性资本承诺来实现治理和选择的目的, 而赢得阶段性锦标竞争的创业企业则更有希望实现创新成果的商业化[3]。

1.3成熟的退出机制

硅谷的创业资金拥有成熟的风投退出机制和途径。最主要的两种是公开发行上市 (IPO) 和并购 (M&A) 。通过IPO获得金融市场认可和支撑的同时, 参与企业管理的风险投资依然可以维持较高的独立性, 并且获得较高的受益。M&A方式更适合于无意继续经营企业的风投方, 是一种更稳妥获取回报、更快开始新一轮投资的退出方式[4]。值得一提的是, 受到近年金融危机的影响, 通过纳斯达克市场IPO退出的硅谷风投大幅减少, 而采用M&A退出的企业比例则逐渐上升。

2与高水平大学的良性互动

周边发达的教育体系推动着硅谷的诞生和成长, 不仅为其提供了多层次的创新人才, 还提供了最为重要的、能够通过市场转化为效益财富的科技创新成果。另一方面, 硅谷的发展反哺了教育, 不仅为大学等公立科研机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还持续影响着教育的理念和人才培养的准则。经过多年的发展, 硅谷及其周边的大学、科研院所之间早已形成了一种财富—人才—科技成果的良性循环产出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孕育出推崇创新创业的科研及经营理念, 这些都是硅谷能够安然渡过多次金融风暴及产业发展危机、成为世界高新产业技术发祥地的重要保障。

2.1以大学作为技术创新的源头

硅谷的诞生, 是斯坦福大学科研同产业“联姻”的结晶。从此, 这片土壤中融入了学术的种子, 并在几代创业者们的努力下, 硅谷逐渐成为科技创新创业的沃土。斯坦福大学为硅谷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技术和人才诸多方面的强大支撑, 尤其是全美首屈一指的斯坦福电子工程专业, 为硅谷提供了多领域内连接基础研究和市场应用的解决方案。可以说, 学术创造了硅谷、 孕育了硅谷, 学术是硅谷产业技术创新的不竭之源。

2.2以大学作为产业创新的有力支撑

多年来, 硅谷始终坚持将大学的创新精神融入到产业发展理念之中, 始终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业的高度结合。此外, 斯坦福大学还为硅谷创业企业提供了一流的科研设施以及源源不断的超前创意, 这些都是硅谷产业始终能够先人一步的根本保证。据统计, 目前硅谷内超过6成的企业源自于斯坦福大学的科研团队;而与斯坦福大学科研项目有关的产值占到硅谷总产值的50%以上[5]。

2.3卓有成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为鼓励创业和成果转化, 斯坦福大学和硅谷联合出台了很多鼓励政策。例如:斯坦福允许教职人员在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去硅谷的公司兼职, 甚至允许某些拥有重大科研成果的教授停薪留职1~2年去硅谷创业。斯坦福还出台了一系列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鼓励教职人员的职务发明向企业转移, 学校视情况仅提取收益的10%~15%;对于1年内没有转移的职务发明, 允许发明人免费向企业转移;此外还专门设立了知识产权办公室, 负责上述政策的执行落实和转让转移协议的签署。如今在硅谷, 很多企业家同时也身兼斯坦福大学的教职, 这为斯坦福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带来了天然的优势, 据统计, 该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能够达到80%以上。

2.4重视企业家精神和创业主体的培育

创新、敏锐、无畏的企业家品质和精神是企业创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尤其是在以创新著称的硅谷, 这种精神品质显得尤其重要。硅谷和斯坦福大学的文化氛围塑造了大批具有创新和冒险精神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一方面, 斯坦福大学先进的自主创新、创业、创富办学理念, 盛行并得到充分尊重的工程师文化, 完善的创业辅导项目和创业导师制度, 大量成功创业的校友典范, 激励并培养了在校学生敢于创业、乐于创业、不怕失败的企业家精神, 从而源源不断地为硅谷提供了创业创新的主体。另一方面, 硅谷也拥有自己的创业英雄, 例如惠普、英特尔公司、易趣公司、雅虎公司的创业者们, 这些英雄的传奇对新一代的创业者们起到了积极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2.5校友资源进一步促进大学繁荣

创业成功的企业家通过为母校捐款、设立创新基金, 开展创业培训, 为创业项目注资等方式, 反过来促进了大学的繁荣。硅谷—斯坦福这种源自学校、反哺学校的模式非常重要: 一方面, 校友的资金支持能够以奖励、基金、天使投资等多种形式, 促进科研基础条件的改善, 推动在校项目的产业化进程, 从而使学校的创新能力更加强大;另一方面, 成功校友在思想辅导等方面的支持, 进一步加深了母校的创业氛围, 使学生的创业思维更加活跃。例如, 斯坦福大学举办的企业家领袖思想论坛会邀请成功的创业人士与企业家讲述其创业过程中的失败与成功, 为在校师生带来灵感和启发, 同时也带来了宝贵的创业经验。

3符合创业规律的社会服务体系

硅谷拥有高度发达的的创业服务体系, 包括成熟的创业政策体系、法律服务体系和中介机构服务网络等。特别是创业中介服务机构种类繁多, 组织形式多样, 专业化程度高, 活动能力强, 能为技术转化和产业化提供信息、技术、人才和资金等多角度、多层次的服务, 有力地推动和支撑了硅谷创业创新的繁荣。

3.1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美国成熟且不断发展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对创业者和相应创新主体的一种直接制度激励和利益保护, 也是硅谷创新活力的根基所在。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水平的制度建设和强劲的执法力度, 以及对受害人及时、到位的救济措施。20世纪80年代以来, 美国先后制定了《拜杜法案》、《联邦技术转移法》、 《技术转让商业化法》和《美国发明家保护法令》等法案, 有效推动了本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转移;利用综合贸易法案的 “特别301条款”和关税法的“337条款”, 强化了对美国专利权人海外权益的保护, 并有效阻止了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的他国商品进口[6]。

3.2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

硅谷拥有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 包括多种金融中介服务机构, 如金融资信评级公司与基金评级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金融经纪公司 (包括证券经纪人公司) 等。这些机构为创业企业在各个阶段的发展都提供了必要的中介服务, 极大地降低了创业门槛, 提高了创业成功率, 推动了企业发展壮大。

3.3良好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

硅谷所在地方政府注重营造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一方面, 当地政府主要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立法的措施, 鼓励创新创业的发展, 而不过多干预企业的具体事务和运营, 保证了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竞争的有序进行,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另一方面, 硅谷形成了完善的法律服务体系, 拥有大量的分工明确的从业律师, 包括专利律师、合同律师、税法律师等, 涵盖了早期的刑事辩护、兼任法律顾问、提供咨询、代理诉讼、办理非诉讼法律事务等多个业务领域, 为科技创业活动提供了法律环境上的保障。

4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

硅谷的精英们在创业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求新求异、宽容失败、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为特质的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又为硅谷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高层次科技人才, 持续地推动了硅谷产业经济的高速发展。

4.1源自学术, 求新求异

繁荣的学术之风是硅谷高科技发展的基石。斯坦福大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一流学府不断地向硅谷输出各类人才, 这些人才不但具有深厚的技术功底, 并且在学校里就收到了创新文化的熏陶, 接受了系统的创新教育, 拥有了非常活跃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硅谷民主、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下, 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在这里碰撞思想、交流知识、传播信息, 不同文化在这里交融, 进一步形成了独特的创新区域文化。学术的繁荣和创新的氛围培育了新创意、新技术, 并不断促进创意和技术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4.2勇于创业, 宽容失败

宽容失败、热衷创业的文化氛围是维持硅谷创业创新活力的社会基础。近5年来, 平均每年硅谷有4万6千家公司倒闭, 1万7千家创立, 失败和成功的比率虽然高达3∶1, 但其实已经远远高于其他的科技产业园区。正因为这样, 硅谷的冒险家们清醒的认识到, 成功创业并不容易, 但是如果不能忍受失败, 惧怕失败, 那就无法立足于硅谷。硅谷的雇主们对于应聘者的创业经历也非常看重, 他们认为敢于创业冒险是最为可贵的精神品质。对于意图跳槽进行创业的技术人员, 硅谷的公司通常不会加以阻挠, 甚至会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和合作机会, 有的还会提供启动资金, 并且欢迎失败的创业者回归原来的公司。

4.3自由平等, 以为人本

硅谷文化是一种充分尊重人性、个性自由发展的文化。一方面, 科技人员往往被认为是企业的财富, 企业努力为他们提供自我价值能够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机会、条件和环境, 使他们创新的自由得到很好的保障。例如, 很多公司提供优厚的福利, 休闲舒适的工作环境;允许技术人员有一定的自由度, 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项目或者技术工作, 也可以随时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小组中工作等等[7]。另一方面, 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发挥。技术精英们秉承着“工作带来挑战, 挑战带来乐趣” 的理念, 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工作。因此, 硅谷先进的企业文化不仅充分保障了个人的兴趣、意愿和发展空间, 也激发了个人的创造活力和工作热情, 进而在最大程度上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4.4共享开放, 追求卓越

硅谷是一个高度发达、开放的技术社会, 主要表现在:一是财富的共享流动。硅谷的投资者往往会把收益再度投入到创业环境中, 以期创造更多的财富, 而不会保守地落袋为安。高科技公司通常推行持股分红制度, 员工在投入创新活动的同时也分享了公司成长所带来的利润;二是人才的高速流动。高科技公司员工的跳槽是普遍现象, 伴随着人才流动的技术溢出和信息传播, 对于吸引、凝聚高素质人才, 以及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是至关重要的;三是知识共享和团队创新。硅谷营造了一种开放性学习型社会的氛围, 强调知识的共享和团队创新; 四是开放的移民文化。硅谷凝聚了来自于世界各国的大量优秀人才, 高技术移民有力地推动了硅谷的创新, 为硅谷充盈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8]。

5结语

综上所述, 硅谷是一个综合性的、有机开放并且具备持续自主演化能力的科技创业生态系统, 其成熟、先进的科技创业体系是其竞争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当前, 我国许多较为发达的创业园区也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 但与硅谷模式相比还是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尤其是缺少硅谷发展模式中的创新创业精神及文化氛围。究其原因, 一方面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积淀有关, 儒家文化并不推崇个性的发扬, 而是强调群体规范;另一方面则与我国相关的制度体系有关, 尤其是现存的产权制度在对创新活动的保护和激励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因此, 我国各地区在建立高新科技园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 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综合考虑资源比较优势、 地区文化、相应的环境配套等因素, 有针对性地科学借鉴硅谷模式, 因地制宜, 内联外引, 培养积极的创业创新氛围;此外, 还需要相应地对包含专利权、产权、税收等在内的政策体系进行调整完善。只有这样, 才能培育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文化内涵的中国硅谷。

摘要:硅谷是美国乃至世界上最为成功的高技术创业区之一, 引领着世界科技创业创新的最新方向。文章研究了硅谷的科技创业模式, 着重介绍了其投融资机制、人才机制、社会创业服务体系以及创业文化, 通过总结硅谷的科技创业经验, 为我国区域创业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硅谷,科技创业,模式,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汤汇浩.高科技园区综合发展要素及其作用实证分析——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与美国硅谷的比较研究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 2011 (6) :87-93.

[2]林学军.美国硅谷的研究模式和中国创新战略思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4) :64-68.

[3]庞业涛, 谢富纪.创业驱动的区域创新体系模型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 2008 (1) :61-64.

[4]施丽涵, 王林萍, 郭慧文.美、德风险投资比较及启示[J].科技和产业, 2009 (7) :71-74.

[5]佘凌.美国硅谷:创业环境和园区文化[J].江南论坛, 2010 (8) :8-10.

[6]包海波, 盛世豪.美国专利制度创新及其影响[J].科研管理, 2003 (4) :6-14.

[7]高冬成等.李开复:领导谷歌天才[J].管理学家:实践版, 2009 (9) :8-9.

上一篇:公益文化培训下一篇:厚德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