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控制探究

2024-05-04

审计风险控制探究(精选十篇)

审计风险控制探究 篇1

一、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及其特点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在反映高校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事项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者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漏洞、缺陷或未被有效执行, 或者内部管理存在重大舞弊时,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客观性与持久性。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无论审计人员如何努力, 都不会将审计风险控制到零的程度。内部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项目过程, 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也同样存在于以上阶段。新颁布的内部审计准则第8号———后续审计准则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后续审计, 以督促、帮助管理人员对审计出来的问题进行整改、处理。这使内部审计在空间、时间上大为扩大, 同时也可能加大审计险。

高校内部审计范围的广泛性。高校内部审计是在学校统一领导下, 围绕和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 实施内部经济监督、评价的活动, 高校内部审计的范围已从单纯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扩展到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建设、修缮工程项目、对外投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有效及风险管理、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等整个学校的经济运转中, 高校内部审计范围的扩大进一步加大了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可控性。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以及检查风险。固有风险是在假定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相关的内部控制情况下, 某一账户或者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漏报的可能性, 固有风险是独立于内部审计而存在的;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者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漏报而未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 有效的内部控制将降低控制风险, 而无效的内部控制无疑将增加控制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均与被审计单位环境相关,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无力改变内部审计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但可以通过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强弱的测试, 运用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 并采取相应的审计程序、方法, 使检查风险达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隐蔽潜在性。由于高校一般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 因此不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不一定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或对审计人员构成实质性的损失, 但导致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对高校造成的各种损失也没有明显的数据来衡量, 但内部审计风险的后果是潜在的。内审部门提供的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对高校领导干部的任期评价, 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对被审计人的任用、提拔, 从而影响被审计人所在部门乃至整个高校的发展。

二、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内审部门在高校的独立性不强由于高校的审计部门是单位的一个内设机构, 机构设置等同于其他职能部门, 与外部审计相比较, 独立性较弱, 权威性不强。

(一) 内部审计环境的局限性

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不同, 在开展审计时使用的审计手段和方法都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一是涉及到审计取证的问题, 内部审计属于单位的一个内部管理行为, 不具有国家审计的特权, 如果需要对与外单位经济往来事项进行取证, 由于内部审计机构没有这个权利, 取证很艰难, 这样会让审计风险加大。第二是审计人员自身的问题, 由于受到工作环境的局限, 内部审计人员相对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人员的视野和经验显得不足, 面对复杂的审计事项, 有时会判断失误, 这样会使整体审计质量受到影响, 使审计风险加大。

(二) 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 学校的工作重心也放在招生和教学, 对管理和监督机构的重视程度较前两项工作要相对弱一些, 这样导致了学校内部控制制度比较薄弱, 但是内部审计的前提就是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及执行情况。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经济活动中的差错, 不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会增加差错的可能性, 为审计风险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三) 内部审计体系不完善

国家审计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并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社会审计也称注册会计师审计, 是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高校内部审计只有《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和教育部出台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 在实际工作中,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只能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或者凭借自身的经验和判断,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策略

在审计实践中, 审计人员必须根据审计工作需要和审计风险水平采取相应的审计风险策略。经常运用的审计风险策略有:审计风险回避策略和审计风险转移策略。但对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来说, 对内部审计风险不应该回避, 只能进行转移。审计风险转移策略是指审计人员采取不同形式, 将面临的审计风险转移给其他有关组织或人员的策略。

(一) 规范高校内部审计程序

首先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批准后的审计计划组织实施高校内部审计活动, 在计划执行过程中, 若有必要, 应按规定的程序对计划进行修改和补充。其次, 规范高校内部审计证据的获取及处理, 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 以使审计风险达到合理的、可接受的水平。第三, 认真编制好内部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工作记录, 是联系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的桥梁。因此,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的好坏对审计工作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 加强内审的独立性

提高领导的重视已成为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关键, 审计人员应不断创造成绩, 并给组织带来直接或间接利益, 以使组织领导特别是最高领导予以充分重视。同时,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之外, 不能参与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能活动。虽然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不可能像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那样完全独立于被审计的单位或部门, 但如果能采用内部审计人员委派制等形式, 由高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委派审计机构的负责人, 就能使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能有尽量的独立;另一方面, 在面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时,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真正做到不偏不倚。

(三) 内审外包以求降低风险

内审外包是指高校内部审计的部分职能委托社会审计机构来承担。因为审计人员知识能力要与审计内容相适应, 要避免承担从事不能胜任或不能按时完成的业务, 否则, 就要承担更多的审计风险。目前, 随着高校办学投资多元化, 加上高校业务活动越来越多, 内部审计的范围也大大扩展。比如随着高校扩招, 各高校的基建工程项目每年都在递增, 使基建修缮项目审计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而这类审计需要工程概、预算的专业知识, 需要施工现场经验, 而一般审计人员对此了解很少。为了降低风险, 本着对被审计单位负责的态度, 同时维护本单位的经济利益, 这就需要对具体工程分别对待, 对小型修缮工程由内审人员来审或聘请资深工程师严格把关, 而对大型基建工程则委托社会审计组织审计, 这样一方面保证了审计工作质量, 另一方面又分散了内部审计风险。此外, 在工程审计中, 由于内部审计的局限性不可能面面俱到, 要注意发挥其他职能部门的作用。对相关部门提供的审计证据, 如施工变更签证等, 必须注意审计责任的分解, 由此引发的审计风险应由出证的单位或人员承担责任。

(四) 建立管理审计模式

管理审计管理审计是以改善组织的管理素质和提高管理水平为目的, 审查被审计单位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决策等管理职能上的表现, 促使被审计单位提高管理水平, 促使资源合理的配置, 以提高经济效益。它是社会政治、经济活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的审计模式, 是对组织的经济活动建立以风险评价为中心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体系, 内涵深广。它是围绕组织增加值的目标, 面对机遇和挑战, 评价各种资源的利用程度挖掘潜力, 化解经营风险, 改善管理环境, 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体系, 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 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在当前形势下, 高校也应构建管理审计模式, 重视预测, 开展战略审计。管理审计是对组织的各项管理活动及过程进行独立的、客观的、综合的、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审查与评价。因而, 管理审计应着眼与未来, 瞄准组织发展的新问题、国内外学术的新动向, 进行有效的预测, 对各种不稳定的因素进行判断, 决定是否采取预防和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叶.关于高校内部审计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3 (12)

[2]王亚男.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创新途径[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 (06)

[3]唐美荣.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与控制研究[J].会计师.2013 (05)

[4]傅扬.浅析高校内部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J].财会通讯.2012 (34)

[5]刘丽华.浅析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01)

审计控制风险论文 篇2

一、审计风险概述

1.审计风险的含义

由于种种原因和突发的意外情况,企业财务报表存在一些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其主要职责不是去找出企业财务报表中所有的错误,并一一纠正,保证财务报表的准确无误,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遵循统一制定的审计准则,执行标准的审计程序,采用科学的审计方法,发现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并将其指出改正,这才是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财报进行审计时应当履行的职责。从这点上来说,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但注册会计师没要遵循审计准则,也没有完全执行审计程序,因工作失误未能及时发现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而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2.审计风险的种类

目前,大多数公司经营业务都较为复杂,有的规模还很大,如果再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每一笔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进行逐一核对,以确定财报是否存在错报,显然这是不现实的,因而现代审计大都采用的是抽样审计,既然是抽样,那就不可避免的会遗漏某些错报,不可能不存在一点错误,因此对注册会计师而言,审计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如何防范公司财报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上,这就需要会计师在审计时,应当充分运用专业判断技能,对审计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并小心谨慎地防范。就目前实践方面看,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可能面临以下几种较大风险。

(1)业务经营

现代企业经营规模一般都比较大,经济业务也比较复杂,给审计工作带来较大风险。比如,有的公司将一些巨额亏损转移到不需要接受审计,不用对外发布财报的关联企业,从而隐瞒其真实的财务情况,虚增企业盈利,特别是那些跨地区乃至跨国经营的大型集团,情况更为复杂,这就给会计师发现其中的错报、漏报带来很大挑战,即使会计师能够从多种渠道搜集到很多有力的审计证据,但若想准确证明其经济业务的实质,进而确定财报的准确有效仍旧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2)调整利润

有些公司违背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随意将会计政策变更或会计估计变更当做调节企业经营利润的工具,用以虚增或压低当期利润,且对这些改变均不详细披露调整的原因和依据,也不说明调整后的影响,致使信息不畅,引发审计风险。

(3)隐瞒重大事项

有些公司为了维护自己正面形象,对会严重影响到公司经营的重大事项,甚至会影响到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损失或重大诉讼隐瞒不报,这将影响到投资者对企业真实情况的获知,也使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面临更多不确定风险。

(4)变更会计师或临时委托

有些企业要求受托进行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按照他们的要求进行审计,并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如果注册会计师就某些会计处理持有不同意见,与企业管理层存在重大分歧,此时企业会以解除委托关系相要挟,迫使注册会计师屈从企业管理者意见,造成审计风险。也有的企业会临时委托会计师事务所,且要求其在极短的时间内出具审计报告,一些小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招揽业务而接受此类委托,往往会因时间较短,工作量大而不得不依赖未经证实的企业自己陈述和相关解释材料,甚至有的会计师对企业意见言听计从,没有遵循应有的职业谨慎,审计风险很大。

二、审计风险存在的原因

1.注册会计师自身能力的有限性

尽管在我国从事审计工作的注册会计师都是经过严格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在取得注册会计师考试成绩合格证明后,还要经历两年实务工作,并由执业会计师出具鉴定意见后,才能正式申请执业牌照,成为一名能够独立开展审计工作的执业注册会计师,理论上说他们已经掌握了完备的会计、审计、财务、法律、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形成了能够适应审计工作需要的专业综合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技术发展,企业造假手段、方式也越来越高明、隐蔽,再加上现如今经济环境十分复杂,即使注册会计师本身能力已经足够,但也难以完全查出企业财报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其中一些会计师也因为自身修养不够,意志不够坚定,容易被企业经济利益诱惑,而与被审计单位串谋,为其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

2.抽样审计方法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

现代审计一般采用的是抽样审计,即使现代统计学已经证明抽样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样本数据的总体分布特征。但我们也要清楚知道一点,那就是抽样调查的有效性是在一定前提条件下才具备的,例如,保持抽样的随机性,如果这些特定条件不存在或没法满足时,大多数情况下是很难完全满足的,那么抽样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对抽样审计而言,在进行测试时,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完善,则抽取的小样本就足以代表整个企业经济业务实情,反之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存在问题,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则抽取的有限样本是不能说明任何实质性问题的。

3.审计范围扩大

早期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现金资产和相关销售收入的会计处理是否准确有效,后来因为银行贷款及投资者的需要,审计范围扩大到对资产负债表的审计上,相应的审计风险也客观增大。后来美国证券市场发生的上市公司财务丑闻,让许多投资者指责注册会计师在公司财务风险爆发之前的几个年度里,没有对公司财报进行严格审查,从而没有及时发现企业财务风险,并发布相关警示提醒,致使投资者损失惨重,注册会计师应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审计范围再一步扩大到对企业内部控制上,尤其确定企业整体经营活动,管理政策,内部制度运行是否顺畅,是否存在重大问题,会计师被要求能够尽职审计,以便揭示出所有重大的差错和舞弊,并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给出客观评价,对企业财报是否健康做出专业报告。当然因为审计范围的扩大,涉及到判断所需的信息越来越多,且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大大增强,从而审计人员做出准确结论的难度大为增加,风险在所难免。

三、审计风险的危害性

1.对政府科学决策的危害

企业提供的财报如果存在重大错报,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没有及时发现,就会导致一些不好的影响。一方面,对于需要通过企业财务报表以了解其真实经营情况的税务、财政、银行等政府部门而言,会因错误信息误导而做出错误决定,监督无效,比如不能及时发现企业的偷税漏税行为,从而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中央政府每年编制的未来几年宏观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制定某些宏观经济政策时,都需要参考大量信息数据,而构成政府决策的微观数据基础就是来自各个企业公布的财报信息,如果这些信息存在重大错误,那么政府搜集到的反映整体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数据就有很大可能的不实,在此基础上所做的任何决策都会缺乏必要的现实基础,导致政策与现实实际不符,难以实现预期目标,甚至还会对实体经济运行带来负面影响。

2.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危害

在上文分析中,我们已经指出因为种种原因,企业提供的待审计财务报表难免会出现一些错报、漏报和失实的财务信息,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因为缺乏必要的职业审慎,没有严格遵循审计程序,工作不到位,造成审计失败,将有可能受到使用此报告做出错误决策并产生重大经济损失的投资者的起诉,这也是近年来为什么起诉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案件越来越多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不仅会对注册会计师的个人操守、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带来负面影响,影响其在投资者心目中的认可度,同样也会对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社会审计组织理应保持的公正、公平、专业形象产生较大损害。

3.对被审计企业的`危害

如果是企业有意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而会计师在审计时没有及时发现,致使存在重大错报的企业财报得以顺利通过,并对外发布,且没有发生任何问题,这种情况会助涨企业管理者继续弄虚作假的侥幸心理,以后还会继续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不过任何谎言总有被拆穿的那一刻,迟早有一天会因此而爆发更大的财务风险,致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当然如果因为一些客观原因,致使财报存在重大错报,这并非管理者有意为之,但如果会计师也没有通过审计加以发现,就会给企业经营者造成一种假象,影响到企业未来发展。毕竟对于大多数企业管理者而言,他们的日常经营决策都是依靠这些财务信息来完成的,如果这些财务信息存在错误失真,没法反映企业真实经营情况,依据这些财务数据做出的经营战略肯定有错无疑。

四、对审计风险的审计控制讨论

审计控制狭义的讲就是企业内部审计,不过本文谈及的审计控制更多地取其广义,主要是指在企业组织内外部都建立起能够独立运行的对企业经营活动及内部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进行监督的评价监控系统,从而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分为社会层面、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自身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

从近年来曝光的审计案件看,不少审计舞弊案都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受到被审计单位甚至是某些政府部门官员的压力而不得不违规、违心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以保证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尽管新近颁布的《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成为承担会计责任的主体,但一旦发生财务风险的时候,真正能够追究到单位负责人失职风险的案例太少,所以应加大会计打假的力度,强化对单位负责人尽职调查和失职责任的追究,以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便于注册会计师开展相关审计工作,遏制会计造假行为的蔓延。

2.会计师事务所层面

(1)强化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意识

注册会计师应当时刻树立风险意识,通过主动学习与审计工作相关的专业理论、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努力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以全方位提高自身职业素质,使自己时刻具备高水平的业务能力。此外,还应加强思想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准,时刻牢记职业使命,不做违法乱纪之事,以免误己误人,尤其在出具审计报告时,要特别谨慎,切不可草率大意。

(2)建立客户风险档案

目前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财报的审计大多关注的是实质性测试,聚焦于财报本身是否存在重大错报,而从近年来的司法案例来看,审计风险最大的来源不是财报而是企业在面临财务困境时有意编制假的财务报表,因为有意为之,所以各部分衔接紧密,前后一致,会计师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故而会计师在开展业务之前,应当了解公司的整体经营情况,尤其是潜在的审计风险,通过对新老客户进行必要的调查了解,以评估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并划分等级,据此合理安排审计工作量,节省成本。

(3)重视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

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会将工作情况,遇到的问题,调查结果详细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上,这既是完成最后审计报告的依据,也是未来有关监管部门追查或调查会计师工作的重要证明材料,因此,事务所必须严格按照审计准则规定的格式、内容进行编制,不能有所遗漏,此外,还应按照审计准则对审计程序的要求,严格独立开展具体审计程序或采取有关替代程序,并将实施情况完整清楚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上。

3.企业层面

在加强外部审计控制的同时,企业更应重视内部审计,完善公司治理,这是因为内部审计是防范财务舞弊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如此才能有效控制审计风险。

(1)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不管是外部审计,还是内部审计,都是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因此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减少内部审计风险最有效的途径,尤其要按照岗位分离原则、分级复核原则、定期巡视原则建立相应的内控制度及质量考核制度。

(2)严格遵循内审工作程序

一般而言,即使是企业内部审计也应按照一定规范的程序进行,包括审计任务下达、审计工作方案编制、实施审计、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向有关领导报告、审计报告存档、后续审计等一整套规范程序,不能因为是企业内部审计就降低质量要求。

(3)运用现代审计方法技术,注意搜集足够审计证据

企业内审人员应当强化审计风险意识,选择风险导向型的风险审计模式,且随着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普及、应用、发展,要注意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及运行流程的考察。在审计过程中注意搜集保留审计证据,因为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的基础,在对某些问题存在怀疑时,应当抱有足够的职业审慎,通过搜集足够的多样化的证据进行多方面验证,才可做出审计结论,不可随意下决定。

(4)重视后续审计

审计风险控制探究 篇3

关键词:审计风险;要素;控制

所谓审计风险,是指由于从事审计活动未能发现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或漏报,发表了不恰当意见,而使审计主体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公立医院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非盈利性事业单位,该性质决定了要严格加强审计监督,控制内部审计风险。从近几年来审计部门对医疗机构的审计结果看,医院每年在违纪事项和金额上呈不断上升态势,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工作业绩和公众形象。因此,医院审计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审计风险愈加突出。

一、审计风险的主要特征

(一)控制风险

审计人员不可能对其发生风险的时间、地点、深度和广度进行准确的预测,这就是审计风险的不确定性,而审计主体可以通过经验的积累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好坏,根据预测的方法和审计业务水平的高低把握审计风险的规律,降低审计风险的不确定性。

(二)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通过检查尚未发现重大的风险,它与审计人员未采取适当的审计程序和未办理必要的审计手续,以及未引起足够的注意相关。也就是说,审计工作多采取抽样调查,有时对所存在的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因此在一些审计项目的审计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遗漏现象,也会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固定风险

审计风险贯穿审计的全过程,它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被审计的项目存在差错的风险,审计报告只能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对被审单位做出所谓公允的审计报告进行反映,因而会产生审计风险。

二、现有医疗环境发生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

(一)审计项目的复杂性提升了审计风险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各类医院实行了重组或兼并等各种形式的资产结构调整,期间涉及到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复杂利益,在审计过程中如审计人员未能做出相应准确的职业判断,就很有可能造成医院资产无形流失,损害医院利益的同时出现审计风险。

(二)医疗成本支出不实且界限混淆,目前大多数医院医疗成本缺乏真实性,往往用成本的多少来调节收支结余的高低,以完成医院的目标业绩

主要表现在提取的费用和摊销的费用不及时或未摊销,应列支的费用未列或重复列支,固定资产的购进和报废不合规范等,造成成本支出界限划分不清,费用和成本存在混乱,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三)信息化审计系统的局限性

目前各类医院均在逐渐采用信息化审计系统,但因信息化本身的虚拟性、实时性、广泛性等特点,要求有更切实可行和完备的审计信息系统作为审计保障,而医院在审计软件方面受到医院传统管理模式等具体问题的影响,尚没有十分匹配的审计软件可以使用,极大阻碍了医院审计的发展,提升了审计风险。

(四)审计部门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

目前,我国医疗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基本都处于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地位,有些单位甚至还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将内部审计职能置于纪检监察、物价医保、财务科、人事科等部门之下,内审工作很难开展。另外,许多医疗单位负责人既领导财务部门又领导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本院利益的影响,特别是当某些医院领导违纪或者参与违纪时,医疗单位内部审计往往无能为力,不可能对医院的财务进行有效监控,当然也不可能作出真实、客观的评价,所以也就容易产生审计风险。

(五)审计监督缺乏连续性、系统性,防范医院审计风险的能力有限

主要表现在审计计划未与风险管理相联系;审计工作方案存在覆盖间隙或遗漏;组织实施中分工衔接不好;审计工作深度不够,后续审计相对缺失。

(六)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职业道德不良,很有可能引起审计风险

目前,医院审计人员大多是由财务岗位转到审计岗位上来的,相对审计工作比较生疏,缺乏对审计风险的判断力。主要表现在不具备完成全部或部分审计工作所必须的信息技术、医疗保险等知识和技巧,不懂拒绝开展这项业务或者不知向他人寻求有力帮助的技巧和方法。医院内部审计职业道德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进而增大审计风险。

三、规避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健全法律法规、治理和营造审计环境

当前我国的法制建设尚处在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阶段。审计工作亟待建立围绕《审计法》及相关法规而配套的,比较完整的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以树立审计工作者开展审计的信心,增强审计的权威性。通过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开展审计监督可以完善国家的法制和管理体制,维护财经纪律。真正将审计的主客体行为纳入法律体系约束的轨道,从而降低可能发生的审计风险。

完善审计信息化法规的制定。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院内部审计制度中的广泛运用,传统的控制、管理、检查技术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需制定各种严密的风险防范规章制度和规范事先防范审计风险,通过加强医院的内部控制保护自身安全, 吸收和借鉴国际审计经验,不断完善审计法规的制定,最终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维护性。

(二)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防范审计风险充分利用审计监督的控制特点,建立健全一个内部审计指标体系,将各类指标有机结合起来,从审计覆盖率、审计计划完成率、违纪问题重复发生率、审计处理落实率、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考核,并遵循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体系,通过对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产出的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从整体上了解内部审计结果,最终达到总结过去、分析现在、预测未来的目的,并可充分发挥医院内部审计的信息参谋作用,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三)培养专业信息化审计人员

随着审计信息化的广泛运用,精通计算机系统审计和电子数据审计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增,急需一批对审计业务娴熟、掌握信息技术并能独立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多面复合型审计专员。各类医院根据客观条件,加大审计案例的培训力度,利用网络开展网上信息培训等,将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基础培训和中高层培训相结合,统筹规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培养一批核查问题的能手,整体提高审计部门的审计水平。

(四)加快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开发

发展专业审计软件可以更好解决业务数据处理过程中出现的不可见性。利用专业数据转换工具,将数据的不可见性转变为可见性,然后按照审计标准进行相应的查询、分析、总结归纳,提升审计效率,使审计的独立性得到有效保障,充分展现审计软件的专业性科学性、实用性,降低审计风险。

(五)增强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审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保守秘密、廉洁自律、敬业爱岗、开拓进取,形成审计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并用法律形式明确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权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既要精通有关财会审计等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大量的国家政策法规等相关知识。

(六)加强审计质量考评控制

要提高科学内部审计质量,应建立健全一个内部审计质量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定量、定性两方面指标。定量指标包括审计覆盖率、审计计划完成率、被审计单位违纪问题重复发生率和审计出理落实率等。定性指标一般包括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能否胜任审计监控工作,审计机构内部管理与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是否及时、正确处理已查证的各种问题等。考评审计工作质量时,需将各类各项指标有机结合起来,作一整体予以运用,以得出正确结论。

参考文献:

[1]李鹏.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发挥监督服务职能[J].现代医院管理,2009,(4).

[2]白矾.医院审计风险及防范对策探析[J].经济师,2009,(1).

[3]董红卫做好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09,(7).

[4]邱春.医院内部审计的内容及措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4).

[5]周雪燕.浅谈如何保证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质量[J].财会月刊,2009,(8).

审计风险控制探究 篇4

一、审计风险的涵义

在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中, 审计风险包含要求的、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和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实际的、可控制的审计风险两个内涵。

(一) 可接受的审计风险 (Acceptable Audit Risk———AAR1)

社会公众、审计职业界和政府监管部门等为注册会计师设定了一个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 通常为5%。即社会公众、审计职业界和政府监管部门等共同认为, 当注册会计师没能识别已审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从而导致发表的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在5%或5%以下时, 才是正常应当的水平, 才是可以接受的水平。

(二) 实际的审计风险 (Achieved Audit Risk———AAR2)

除注册会计师舞弊的情形, 注册会计师在公布审计报告时, 一定认为审计意见是恰当的, 已审财务报表中不存在注册会计师识别的或推断的重大错报。然而由于选择性测试方法的运用、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证据绝大多数是具有说服性而非结论性的、为形成审计意见而实施的审计工作涉及大量判断和某些特殊性质的交易和事项等方面可能影响审计证据说服力的原因, 注册会计师不能将审计风险降低为零。也就是说, 鉴于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共同约束, 注册会计师即使严格遵循了审计行为规范, 也不可能绝对保证已经识别或推断出财务报表中存在的所有重大错报, 故而存在着这样的可能: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 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这种可能性是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实际的审计风险。

(三) 两种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务中, 只能通过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 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控制实际面临的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AAR2) , 使之低于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 (AAR1) 。

(四) 审计风险因子

审计风险 (Audit Risk———AR) 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 (Material Misstatement Risk———MMR) 和检查风险 (Detection Risk———DR) 。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审计程序,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以控制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 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 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不能降低或避免被审单位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 (DR) , 但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评估和控制检查风险水平 (DR) 来降低实际面临的审计风险水平 (AAR2) 。检查风险的评估伴随着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全过程, 注册会计师应根据不同的检查风险水平收集相应的审计证据, 从而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之下 (AAR1) 。

二、不同阶段审计风险对审计证据的影响

根据准则, 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因而审计风险模型可以表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即AR=MMR×DR

(一) 计划审计阶段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关系

在计划审计阶段, 审计风险应为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 (AAR1) , 重大错报风险为初步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Preliminary Assessment about Material Misstatement Risk———PAMMR) , 检查风险为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 (Planned Detection Risk———PDR) 。在计划审计阶段的审计风险模型可以表述为: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初步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可接受的检查风险, 即AAR1=PAMMR×PDR。该式表明, 在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 (AAR1) 下, 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 (PDR) 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MMR) 的评估结果成反向关系: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 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 计划的、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在计划审计阶段, 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 (AAR1) 为某一设定水平, 三者之间关系可以表示为:检查风险=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 即PDR=AAR1/PAMMR。此关系式表明: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并根据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和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关系式从表面看解释的是审计风险与检查风险之间的关系, 其实质却隐含着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受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在既定的、可接受的审计风险 (AAR1) 一定的前提下, 初步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PAMMR) 越大, 可接受的检查风险 (PDR) 越小。根据检查风险的定义, 检查风险小是指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某一认定存在错报, 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可能性小, 亦即注册会计师能够发现某一认定存在错报, 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可能性大。为保证这个较大的可能性, 注册会计师需要审计的范围就大, 需要的审计证据就多。反之, 当注册会计师评估被审单位财务报表中未审前的重大错报风险越小, 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大, 审计范围越小, 需要的审计证据越少。也就是说, 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数量之间成这样的变动关系:当审计风险水平为可接受水平时, 所需证据的数量受审计对象信息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 重大错报风险越大, 需要的证据数量越多。

(二) 评价审计结果时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之间关系

在审计的计划阶段, 注册会计师应用的审计风险概念一直是指既定的、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 (AAR1) 。例如, 注册会计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为5%, 在此基础上, 初步评估被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水平 (PAMMR) , 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以确定计划的检查风险水平 (PDR) 。此时应用的审计风险模型为:PDR=AAR1/PAMMR。

随着审计过程的推进, 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审计证据是否满足充分适当的要求。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将实际面临的审计风险水平 (AAR2) 与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 (AAR1) 相比较的过程。注册会计师实际面临的审计风险 (AAR2) 取决于计划的检查风险水平 (PDR) 与再次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 (Revised Judgement about Material Misstatemen Risk———RJMMR) 。即:AAR2=PDR×RJMMR。在确定审计程序后, 如果注册会计师确定再次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 (RJMMR) 接近于初步评估的重大错报水平 (PAMMR) , 即RJMMR≈PAMMR, 则PDR×RJMMR≈PDR×PAMM, AAR2≈AAR1。这个结果表明,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所搜集的审计证据已经使得实际面临的审计风险水平 (AAR2) 接近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 (AAR1) , 从而使得审计证据满足充分性的要求, 数量适当。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已经搜集的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 发表审计意见。如果注册会计师确定再次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 (RJMMR) 小于初步评估的重大错报水平 (PAMMR) , 即RJMMR

随着注册会计师对被审单位了解的深入, 如果注册会计师确定再次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 (RJMMR) 大于初步评估的重大错报水平 (PAMMR) , 即RJMMR>PAMMR, 则PDR×RJMMR>PDR×PAMM, AAR2>AAR1。这时表明注册会计师实际面临的审计风险水平超过了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 这就使得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增加。此时, 根据初步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的审计程序将不再适用。注册会计师应当选用下列方法将实际面临的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一是如有可能, 通过扩大控制测试范围或实施追加的控制测试, 降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并支持降低后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二是通过修改计划实施的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降低检查风险。

三、现代风险导向下审计证据的收集程序

现代风险导向下, 注册会计师收集审计证据的工作程序如下:首先, 针对被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 估计财务报表各层次的错报风险;其次, 根据职业经验判断评价重大错报风险;再次, 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 估计审计程序, 收集审计证据, 使注册会计师控制的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低于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最后, 当评价审计结果时, 若重新估计的重大错报风险高于初步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则需要补充收集审计证据, 满足审计证据的充分性要求, 以支持合理保证的审计意见。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S〕.2006.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149~159.

〔3〕Alvin A.Arens, James K.Loebbecke.审计学·整合方法 (第8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249~271.

〔4〕谢盛纹.审计证据、审计风险与合理保证:一个哲学视角的分析框架〔J〕.审计研究, 2006 (3) .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篇5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履行经济职责和廉洁勤政情况的审计。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为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进行考察考核、综合评价、任用和奖惩兑现提供重要依据。其审计结果是否客观公正,不仅关系到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和工作业绩是否真实、准确,而且也关系到审计工作是否落到实处。因此,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而言,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与风险要远远大于一般项目的审计。那么,如何认识审计风险,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是我们当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关注的问题。结合我县近几年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际,笔者组织本局相关股室人员就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进行了深入调研。现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及其表现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所收集的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可靠、未能全面了解责任者所在单位的情况而作出了错误的估计和判断,从而导致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准确或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引起不良后果的可能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和其他审计风险一样,处处存在,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在审计实践中,我们常见的风险有以下方面:

(一)审计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

审计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前未按规定的审计程序开展工作,而使被审计对象以不按法定程序进行操作为由提出异议或申请行政诉讼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忽略审计通知书的时间界限;

2.审前不作调查,对责任者和所在单位的情况心中无数,抓不住重点,责任不明确,措施不到位。

(二)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

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因专业技能、政策水平、综合素质等主观和客观原因的影响,导致审计结果产生偏差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取证风险:如果审计人员所取得的审计证据不完备就不能满足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就会导致审计结果偏离事实,而产生风险。

2.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由于在实质性检查的现场作业中所造成的失误使审计结果偏离事实的可能性。在进行审计抽样检查时,选取的样本量不够,使审计结果误差较大,可能会遗漏违纪违法的审计事项。

(三)出具报告阶段的审计风险

出具报告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由于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把握不全面,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评价不准确,未能按照规定征求被审计对象的意见,给审计主体带来不良影响和某种损失的可能性。

——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

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人是主要的风险源和管理单元。负有经济责任的管理人员,担任着实现组织目标的任务,承担着一定的防范风险的责任。明确管理人员的经济责任,并且对他们进行经济责任的审计,是风险管理的主要控制点。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法规制度,规范运作,加强立法,建章立制,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根本措施。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行政执法责任的相关法规和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权责对等,机制平衡的经济监督形式。其关键就在于使审计内容,操作程序,方法体系,评价结果应用以及部门协调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所以,在环境因素方面我们应做到:了解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明确对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范围,正确理解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提出切合实际的审计要求,建立健全的经济责任体系。

(二)在审计内容、程序、方法等方面注意审计风险的规避,合理选择审计方案

1、注重内控制度的评审,预测潜在风险。内控制度评审是审计的重要内容,而且其本身也可起到防范审计风险的作用。若内控制度不存在、不合理、不健全或执行乏力,就必须实施详细全面审计并予以提示,从而降低风险。并且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和管理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加强内控制

度的评审,则奠定了对责任人评价的基础工作,可以提前预测潜在的风险。

2、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和范围,规避风险。经济责任审计一定要限定在审计所规定的范围和内容之内。对在审计中未涉及到或虽然已涉及到但未获得充分证据或难以分清责任的事项,不做任何评价,规避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3、规范审计工作程序,预防风险。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审计法规和审计规范,从确定审计项目计划、编制审计方案、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到最终审计结论等每个环节都要按法定程序和要求进行,避免审计人员执法的随意性,预防程序不当引发风险。

4、运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查账与查实有机结合,避开表面信息的干扰,减少风险。分清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在常规的财务审计过程中,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并针对其薄弱环节及时加以纠正,督促其整改,促进被审计单位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并做好审计资料的有效利用。在此基础上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能够减少审计风险。

5、加强复核、征求意见、化解风险。内部审计机构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关的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规范操作,严把质量关。如制定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制度,在满足对审计工作底稿复核的要求的同时,也有利于提——

高审计工作质量。另外,对每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报告,可组织有关主管进行反复讨论修改;对出具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力求措词适当、评价公正,经得起推敲;对于审计中未涉及和证据不充分的问题不做评价、不下结论;审计报告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人的意见,认真落实不同意见并妥善处理。这样才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化解、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评价进一步健全相关性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要客观、公正、谨慎。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审计评价应建立在查清审计事实、准确界定经济责任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政策、市场等主客观因素,尽可能用量化方法来进行。评价时应注意: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和审计证据不足的审计事项只用客观真实的方法将有关事项反映清楚,不作审计评价;对某些事项要全面辩证分析后再作评价。要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以审计查明的事实为依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不能照搬照抄被审计对象的述职报告和工作总结。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该到位的必须到位,审计什么,评价什么。杜绝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以外的多余评价,如政治坚定、作风民主、工作扎实、政绩突出等等。审计就是一种监督,没有义务、没有责任进行这样的评价。另外,评价时注意区分是责任者任期前还是任期内的责任、是直接责任还是管理责任、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经济责任、是职责范围内还是范围外的责

任等,以有效地防范风险。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是搞好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环节。审计人员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的好坏和审计风险的大小。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对控制和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有着根本性的作用。首先,要在经济责任审计立法中确定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必备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配备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其次,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第三,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不但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还具有较高的审计业务素质,能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第四,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职业关注意识对审计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最重要的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严格执行审计规范,才能真正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其最终目的是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从而提高审计结果的可信度与权威性。

审计风险控制探究 篇6

【关键词】审计  质量控制  风险方法  内部控制  监督

一、引言

审计是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能及时发现财务工作存在的不足,采取改进和完善对策,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但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受到制度、人员等因素制约,影响审计顺利进行,导致审计风险没有得到有效防范,审计质量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今后应该转变这种情况,认识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改进和完善对策,实现对审计风险的有效防范,促进审计工作质量提高。

二、审计质量控制及审计风险防范存在的不足

审计质量是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的最后有效程度,该项工作贯串审计工作全过程,受到审计部门的高度重视。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包括工作人员、管理制度等,目前在审计过程中,一些审计单位的审计质量不合格,对存在的风险没有及时处理和应对,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风险控制意识淡薄

随着对审计工作的进一步重视,审计监督领域不断扩展,审计内容进一步增加,审计任务也越来越多,压力进一步增大。但一些审计部门在这样的趋势下,对审计的重视程度不足,风险控制意识淡薄,一些部门纯粹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审计,没有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日常工作中难以发现审计风险存在的领域,无法从整体上评估审计风险,制约审计质量提高。

(二)工作人员素质偏低

一些审计人员思想观念落后,缺乏专业技术知识,风险控制意识不强,缺乏会计专业知识、审计专业知识,难以很好胜任审计各项工作。实际工作中往往应用会计知识解决问题,知识结构单一,陈旧,难以有效应对复杂的审计局面。或者责任心不强,难以客观公正开展审计工作,影响审计风险控制和质量提高。

(三)管理制度不完善

审计部门缺乏完善的审计制度,难以推动各项工作有效进行,工作人员配备不足,没有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导致一些工作人员未能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一些工作人员风险控制意识淡薄,没有严格遵循规章制度开展审计工作,难以有效提高审计质量。

(四)现场审计及监督不到位

开展现场审计时,收集审计证据,应用审计技术开展各项业务时,缺乏科学、完整、细致的方法,搜集的资料和证据可用性不高,影响审计质量控制。另外内部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未能落实到位,对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处理和应对,难以有效控制审计风险,制约审计质量提高。

三、审计质量控制及审计风险防范的对策

为应对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为有效方法风险,笔者认为今后应该采取以下改进和防范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风险控制意识

审计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注重提高审计质量,综合采取有效对策,提高审计风险防范水平。相关领导要高度认识审计的重要性,加强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工作,为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准备条件。健全审计程序,突出重点,这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环节,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促进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工作人员要提高审计风险防范意识,以严谨的态度和作风做好各项工作,严格遵守审计流程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一步提高审计水平和审计质量。

(二)完善奖惩激励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建立健全的奖惩激励机制,激发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使他们严格遵循各项规范要求,最大限度的做好自己的工作。要重视审计队伍建设工作,培养高素质审计专业人才,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范。选派技术资格强,专业能力强的工作人员从事审计工作,不断充实审计队伍。注重对审计人员的管理及培训,使他们熟练的掌握审计基本理论知识,业务流程,增强他们的审计查证能力、审计协调能力、审计表达能力,更好适应具体工作需要。健全审计质量指标体系,加强审计人员及他们工作量的考核,降低人为因素带来的审计风险。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部门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并将其与职称晋升、待遇等联系起来,调动工作人员热情,使他们出色完成审计各项工作。

(三)健全管理制度,提高内部控制水平

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制定完善的审计质量内部管理制度,健全组织机构设置,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负责制定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的制度、控制流程、质量检查考评标准等,处理审计质量问题,组织审计经验交流活动等。审计质量标准应该科学合理,并严格落实到位,完善质量控制制度,并在审计过程中落实各项规定。建立审计工作责任制,明确工作人员和部门的职责,确保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落实到位,当发生偏差时,应该分析偏差的原因,做好调整工作。另外审计部门还要落实内部管理及控制工作,遵循各项规定进行内部审计,实现对各种风险的防范,有效保障审计工作质量。

(四)做好现场审计工作,加强监督工作

进行现场审计时工作人员要提高责任意识,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走好各项工作。全面收集审计证据,综合采取审计技术措施,保证资料收集完整和可用性,为预防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奠定基础。落实内部监督管理制度,监督管理人员要履行自己的职责,遵循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审计监督,发现问题时及时处理和纠正,控制和预防审计风险,确保审计质量提高。

四、结束语

对审计单位来说,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增强审计风险防范意识是十分的重要内容。实际工作中应该认识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具体需要综合采取有效对策,从工作人员、制度、监督等方面入手,推动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确保审计质量,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促进各项工作水平提高,实现全面控制和防范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娟.浅议审计质量控制与审计风险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4(4),263-264.

[2]王谦明.加强审计质量控制,降低审计风险[J].财会通讯,2013(4)上,77-78.

[3]吴英文.关于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风险防范探析[J].时代金融,2014(8)下,127-128.

[4]张舒.对提高审计质量控制与防范审计风险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7),213-214.

[5]王宏伟.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J].财经界,2014(3),261.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探究 篇7

一、内部审计和审计风险理论概述

1.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之父索耶关于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 以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 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 是否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 是否在实现组织目标。内部审计, 是组织内部建立起来的、为组织管理部门服务的一种高度独立性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 它既可用于检查、监督和评价内部牵制制度是否有效充分, 又可用于检查、监督和评价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 对组织资产的安全、完整, 以及企业自身经营业绩、经营合规性进行评价。

2.审计风险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96年底公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中对审计风险定义为:所谓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 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报告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

我国在审计风险定义上与国际基本保持一致。3.内部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弊端和漏洞, 而内部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告是合法、公允, 以及经营管理是健全有效的, 并因此提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之中。

二、发电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成因探究

发电行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性行业, 发电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逐年加大。但由于国企的历史问题, 导致发电企业的内部审计不能与市场相接轨, 惯性思维框架还在影响着内部审计人员的, 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现代审计理念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我国发电企业的内部审计还面临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工作人员对内部审计职能认识不够

我国内部审计较之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 造成了行业内的“先天不足”, 在初期过度强调内部审计的外向型服务作用及过分强调作为国家的审计基础。现如今, 这种认识导致工作人员对内部审计职能认识模糊, 只会对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表现在广大发电企业中则为其内部审计难以融入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 内部审计工作不能有效的进行, 内部审计应有的内向服务作用也难以发挥, 这种情况越来越不能适应发电企业市场运作的需要。

2.内部审计思想观念落后、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现阶段, 发电企业的内部审计绝大多数是差错防弊型, 内部审计的工作主要是对财务报表、账本、各类凭证等资料的审计, 绝大多数工作停留在表面层次, 对会计科目的审计。审计方法也仅限于“就账查账”, 审计效率不高。同时, 会计电算化的大潮已经铺开, ERP系统在发电企业中也已经大规模应用,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现阶段我国发电企业中的内部审计人员组成相当复杂, 有有着丰富实践会计实务经验的老会计, 也有刚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 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内部审计人才过少, 而这部分人往往是工作多年的老员工, 思想观念比较落后, 不能紧跟市场经济的发展, 往往这部分审计人才在思维上还停留在“查错纠弊”的层面上。面对繁重的审计任务, 审计人手不足、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在逐渐显露出来。

3.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据资料显示, 发电企业已经拥有了自上而下的相对比较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 但是即使是内部审计部门有企业内部最高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部门仍然是企业的一部分, 正因为如此, 这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内部审计部门成员的职位升迁、绩效考评等个人利益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决策层即为企业的决策层, 这就导致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看似很高实际上却是非常有限的。此外, 作为子公司级别的内部审计部门不仅要服务于子公司还要受到母公司这个利益主体的领导, 有时甚至还会接到母公司相关领导部门的审计指标, 这严重超越了内部审计原有的职域, 独立性也被大大破坏。

4.内部审计方法单一、审计范围狭窄、技术手段落后

当前我国发电企业的内部审计方法主要局限在“就账审账”的传统审计阶段。随着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发展, 企业的运作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就要求内部审计的内容、范围也随之变化。此外发电企业内部审计的事后审计的局限性明显。这突出表现在工程审计领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电的需求在不断的加大, 每一年, 发电企业都会投入巨资新建电厂, 以及对现有电厂资产进行维护, 大修和技术改造项目的支出越来越大, 但是内部审计没能适应这种变化, 很多情况下发现问题也为时已晚。此外, 虽然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有财务会计工作背景, 但是发电企业的内部审计不同于其他行业,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电力专业和相关管理知识储备不足, 内部审计很少接触到电力经营管理的领域, 使得内部审计仅仅成为了财务部门的自我审查, 为企业发展战略、经营决策等较高层次的贡献不大。

5.内部审计报告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的“先天不足”, 以及发电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出现的偏差, 不能够很好地与市场经济接轨。就如上文所述, 现阶段发电企业的内部审计局限在“就账查账”阶段, 内部审计人员出具的审计报告质量也不高, 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报告主要把着重点放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的描述, 难以对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建议, 且审计报告过于程序化, 报告使用者普遍反映是审计报告晦涩难懂, 不具有吸引力。较之西方先进的内部审计, 其出具的审计报告注重严谨性、准确性、清晰性和建议的可行性, 并同时辅以图表、照片、语音的直观的方式来阐明发现的问题, 争取得到决策层的支持。

6.内部审计问责制度不完善

内部审计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 发现问题之后就要严格对待严肃解决问题。内部审计问责制度如果不能被很好地建立并完善起来, 审计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审计的监督作用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现阶段我国发电企业, 甚至包括其他的大型国企, 除了严重的违纪行为, 内部审计揭露的问题人由于位高权重, 很少接受问责。此外, 问责的时效性也不够及时, 问责的时间大多是在问题人职位升迁、个人利益得到满足之后, 这就严重的影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此外, 大型国企长期的上行下效制度和国家相关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不尽完善也是影响内部审计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

三、完善我国发电企业内部审计对策

研究内部审计风险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防患于未然, 而我们知道, 内部审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在这里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为发电企业减少损失, 防止有害后果出现。发电企业大多数是国有大型企业, 国有企业的这种特殊企业组织形式和特殊的社会历史大环境决定了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必然大大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就完善我国发电企业内部审计, 减轻其内部审计风险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职业素质强化审计风险意识

组织行为学上说所有成功的组织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组织好他们自己, 内部审计也是人的活动, 提高审计质量, 充分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就要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转变内部审计人员的观念, 要让审计人员充分认识到审计风险。同时要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发电企业应该增加内部审计方面的专项培训, 使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充分应对国有企业错综复杂的内部业务关系, 理顺国有企业盘根错节的遗留问题。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内部审计工作时, 应该积极寻找风险控制办法, 树立自身风险意识, 严格依照审计准则进行审计, 确保审计质量。在培训方法上可以选择“以审代培”, 即由发电集团公司组织, 抽调各个下属分公司的内部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 充分利用大家的专长, 为不同背景的人提供学习和交流借鉴的机会。

此外还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特殊的审计活动, 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不高也会造成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大环境, 部分审计人员甚至想法设法掩盖不法行为, 刻意或者无意的就会放弃审计的独立性, 因此发电企业也应该增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2.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防范风险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自从我国电力体制改革, 电力市场化运营依赖, 广大发电集团面临的资产评估与剥离等一系列涉及财务工程物资的问题, 发电集团内部部门错综复杂, 子公司繁多, 这给发电企业的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目前发电集团的子公司来看, 其内部审计部门既要受到子公司的领导, 也还要受上一级审计部门的领导, 正如上文所说, 其职位升迁、绩效考评等个人利益问题仍然掌握在公司内部, 这也给独立性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发电企业应对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从源头上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 不能出现诸如办公室行政人员转向内部审计人员这种外行转内行的现象, 更不能出现任人唯亲。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高度独立性, 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作出的判断不会屈从于企业领导的意志, 不受外界干扰。同时可以对内部审计岗位人员实施定期轮换岗位, 并规定内部审计人员不得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据资料显示, 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如福特汽车、波音飞机等, 不仅设立了审计委员, 还设立了副总裁级别的总审计师 (General Auditor) 或者首席审计官 (Chief Auditor Executive) 专门负责内部审计工作。我国的几大发电集团公司诸如中国华能、中国华电、中电投等也同属世界级的大公司, 在组织机构设置上也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成功经验, 以更好地服务于内部审计, 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3.改进内部审计方法, 扩大审计范围

发电企业的专业属性很强, 经营管理上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部分, 必须要与之相适应。许多发电企业都认为, 发电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使用使得发电企业内部管理走向信息化和科技化, 且在会计电算化的大背景下, 计算机也会加快审计数据的处理速度。而实际上, 发电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使用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这本身就要求内部审计要极大地提高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发电企业的内部审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对企业中存在的普遍性、带倾向性的问题, 特别是财务风险、经营风险, 进行常规的调查分析。在审计方法上可以采用动态审计的方法, 及时弄清问题产生的根源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 会计电算化已经形成, 计算机在内部审计中也应得到广泛的应用, 内部审计人员要学会利用计算机对审计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并将自身的审计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结合起来, 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减轻内部审计风险。

此外, 笔者认为发电企业内部审计还要向管理审计靠拢。国企中一些侵犯国有资产的行为在账面上难以反映, 给内部审计造成一定困扰。内部审计与管理结合起来, 二者相互融合能弥补这一缺陷。发电企业母公司通过对子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计划指标完成情况实施审计, 确保其与母公司的发展战略相一致, 通过对财务数据的监控, 及时发现问题, 使得内部审计逐步向管理审计方向发展, 减轻内部审计风险。扩大审计范围还要与发电行业特点相结合, 内部审计应该结合发电行业的生产经营流程, 将内部审计从传统的“就账查账”拓展到线损管理、风险管理预警与评估等各个领域, 发挥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重要职能。在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集团, 内部审计涉及的领域甚至包括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生产研发、履行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作为我国的发电企业, 在内部审计工作中, 也应该更加积极主动的尝试, 努力成为内部审计创新的先行者。

4.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对于审计报告中所揭露的问题, 即审计成果, 应将其尽快送达报告使用者。笔者认为, 就发电企业而言, 企业领导层应充分重视, 对审计报告中所揭露的问题要有整改的决心。要提高审计质量报告不仅要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扭转审计人员的观念, 更重要的是领导决策层应该为内部审计部门创造一个宽松的审计环境, 要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 重视内部审计结果, 积极调动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的积极性, 提高内部审计报告质量。

此外, 还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各项规章制度, 国家层面则为加强内部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现有规章制度的完善, 积极支持内部审计行业研究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建设, 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内部审计思想。企业层面则要建立严谨的内部审计控制组织体系, 要注意发挥内部控制在内部审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内部审计问责制度, 对问题责任人加强监督, 并将相关信息记录在案, 防止再犯。

四、结论

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完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 促进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审计风险虽然已经备受人们的关注, 但仍然局限在外部审计, 即社会审计, 对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重视还不够, 主观原因在于内部审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客观原因在于企业内部的重视程度和我国内部审计起步晚、发展慢的现状。本文分析了我国发电企业内部审计风险, 得出以下结论:首先, 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且是普遍的, 形成内部审计风险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其次, 内部审计风险是无法完全避免的, 但是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来规避风险, 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我国发电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全面权衡审计环境, 精准定位, 树立新的审计理念, 全面检测发电企业的运作, 为发电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可行性强的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斌, 李小波.增值型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比较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 2014, (02) .

[2]刘治民.强化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J].经营管理者, 2013, (05) .

[3]肖赛兰.浅谈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J].中华民居 (下旬刊) , 2012, (12) .

[4]张诗敏.浅议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广西电业, 2012, (09) .

[5]王俊兰.发电企业的内部审计[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 (12) .

[6]李欣.试论火力发电企业内部审计制度[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03) .

[7]薛菁.强化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探讨[J].改革与开放, 2010, (20) .

[8]毕鹏.浅谈如何加强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J].经营管理者, 2012, (09) .

[9]唐瑞坤.对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06) .

[10]郑世明.试论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中的风险控制[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3, (06) .

[11]孙晓辉, 孙晓珍.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风险防范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09) .

浅析审计风险控制 篇8

关键词: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审计程序;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审计风险, 一方面是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审计后表示, 该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也就是说, 审计风险是财务报表本身风险和审计人员专业判断风险二者的结合。在审计实务中, 由于审计人员的意见或结论是建立在一种职业审查和专业判断上, 有时可能会错误地估计和判断审计事项, 以至发表了与事实相悖的审计报告。审计风险就是审计过程中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该风险虽不能完全消除, 但可以控制和降低其水平, 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审计各环节进行分析和研究, 以便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1、审计取证可靠性不强。

审计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财产受托人虽然是审计的作用对象, 但他并不是完全被动的, 市场经济越发达, 各种经济组织与外界的联系就越丰富。在审计取证中, 经常由于被审计单位不配合, 管理当局怕问题被揭露, 有意使信息资料和数据不能真实反映其全部经济活动内容, 致使审计证据要素不全, 过程不清, 引用法规不当。加上有些审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不遵守职业道德, 有的甚至于直接运用企业的自我陈述, 未加以判断、分析、复核而作为审计的证据。这都直接影响了审计取证的可靠性和证明力, 增加了审计风险。

2、审计方法不恰当。

由于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受审计成本限制, 不可能把所有审计事项全部查清。目前, 在审计方法上一般采用抽样审计。抽样时可能出现:一是对被审计单位一些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大的项目选择的样本量过小;二是只求样本数量, 不求质量。如存货审计, 往往只对存货的品种数量进行抽样, 而忽视对存货的计价方法、质量、现行价格、所有权等方面进行审核, 因而可能使审计人员对存货的真实性、完整性做出误判。加上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未遵循审计工作准则, 忽视遗漏一些审计事项, 都加大了审计的潜在风险。

3、审计对象越来越复杂。

现代审计的对象也越来越复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经营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会计核算中出现记录不当的可能性亦随之增加, 而且这种记录不当很容易被大量的其他信息所掩盖, 在抽样审计中被忽视的可能性亦增大。另外, 随着交易日趋复杂, 对其进行恰当记录也日见困难, 审计结论与实际情况发生偏差的可能性就更高。

4、社会对审计需求和依赖程度扩大。

政府和广大投资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关心, 使人们更加关注已审的财务报表, 对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也日益重视, 依赖审计意见的人也越来越多, 除证鉴会等政府部门外, 还有投资人、债权人, 甚至包括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等, 他们都会关心审计, 并且聘请审计人员, 提高信息可靠性, 以降低他们的投资风险。因此, 审计不但要克服客观存在和主观努力结合的审计风险, 同时更增加了对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负有提供准确审计信息、维护国家及公众利益的责任。

二、审计风险控制的措施

1、严格执行审计程序。

审计风险有固有审计风险、控制审计风险、检查审计风险三种具体表现形式。固有审计风险和控制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检查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和主观努力的结果。因此, 审计人员在决定是否承接某一审计项目时, 可以将固有审计风险、控制审计风险与检查审计风险进行比较, 然后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决定取舍。在审计过程中, 应尽量严格执行所设计的审计程序, 使终结审计风险等于或小于预先设定的可容忍审计风险。

另外, 特别要提出的是, 审计人员和被审单位要建立融洽协调的工作关系。实践经验说明, 在审计实施前, 要对被审单位进行全面了解, 审计人员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与被审单位公平对话, 多方面听取情况, 及时沟通和协商, 以征求意见的态度出现, 才能消除对方对审计带来的顾虑, 取得理解、支持和配合, 这样也更有利于了解到实际情况, 更好地实施审计和及时纠错。

2、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循审计规范。

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循审计规范, 制定严密的审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认真进行审计工作准备, 对审计工作各程序进行规范性控制, 做到审计程序合法合规、内容完整、方法恰当。如, 对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 除对企业会计六要素财务上的正常审计外, 还须考虑对企业的核算体系、生产流程、销售、仓库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调查, 确保审计程序和内容上的完整性。

作为审计组长或主审, 对组员的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查和监督,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审计人员还要善于选择科学、严谨的审计工作方法, 对一些企业内控管理薄弱、资产流动性较强、所有权难以确定、企业经济状况不佳、经营业务繁杂等风险高的审计事项, 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将抽样和详细审计程序有机结合, 适当增加样本量, 扩大审计覆盖面, 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和灵活的审计手段, 进一步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

3、建立各级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各级内部控制制度, 一是强化工作职能分工。对审计项目质量实行主审负责制、复核制、集体审理会议审定制的三级负责制, 把好审计证据质量关, 突出证据的有效性, 必要时可进行二次取证;二是实现内部管理控制。如建立对审计人员质量考核制、审计目标责任考核制、审计人员廉洁自律规定等, 对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程序、职业道德等方面形成有力的控制和约束。另外, 在审计工作中要树立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 倡导敬业精神, 正确地对待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 使之恪守审计规范。为审计人员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 加速知识更新综合分析能力、提高相关的政策理论水平。

4、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

注册会计师的作用是向投资者公开披露审计报告, 作为沟通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与投资者之间的桥梁, 也是约束公司管理当局行为的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对注册会计师聘任是由公司股东大会决定的, 由于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国有股东缺位问题, 导致上市公司存在较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 股东大会往往流于形式。会计师事务所聘任与解聘实际上也是由公司内部管理层来决定, 这种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致使会计师事务所不能代表所有投资者, 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出具审计意见。因此, 审计风险的降低不是单靠注册会计师行业自身就能解决的, 一个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能为注册会计师审计提供良好的执业环境。

5、加强职业界自身建设。

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体制应进一步改革, 逐步向“法律规范, 行业自我管理, 政府监督”的模式转化, 强化注册会计师协会在行业监管中的地位, 充分发挥其在审计准则的制定与审计质量的检查、职业后续教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另外, 还可设立“同业互检委员会”, 加强职业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惩戒。完善的制度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审计质量, 降低审计风险。

总之, 规范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和降低审计风险等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 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和配合。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经济出版社, 2008.

[2]郝新春.关于审计理论若干问题研究.会计研究, 2006.1.

[3]万霏, 王芳.新会计准则研究.会计研究, 2006.5.

控制风险、增量审计收费与审计努力 篇9

审计风险是影响审计收费决策的重要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控制风险, 即被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发现舞弊、错报和遗漏的可能性, 是审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安然、世通等一系列财务丑闻后, 事务所越来越关注控制风险。这引起了学术界对控制风险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这包括Raghunandan和Rama (2006) 、HOGAN和WILKINS (2008) 、戴捷敏和方红星 (2010) 以及张旺峰等 (2011) 等。从获取的文献来看, 它们均认为当期控制风险影响了当期审计收费。根据审计风险模型“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在既定的可接受审计风险和固有风险水平下, 控制风险的增加则意味着审计师需要更多的审计努力, 即扩大测试范围和实施更多的实质性程序, 来降低检查风险。但是, 是否有可能存在这种情况, 即当控制风险增加时, 审计师会相应提高可接受的审计风险, 增加的审计收费主要不是用于增加审计努力, 而是作为提高可接受的审计风险的“投保费”。换而言之, 增加审计收费并非出于考虑未来会扩大测试范围和实施更多的实质性程序, 而是提前收取的风险承担费。正如Hogan和Wilkins (2008) 指出, 审计收费的增加可能反映了风险溢价而不是增加的审计努力 (audit effort) 。这是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 是对研究控制风险与审计收费议题的进一步深入。

二、文献回顾及假设的提出

Hoitash.R和Hoitash.U (2008) 发现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会导致更高的审计收费。Raghun andan和Rama (2006) 证明, 对于实施SOX404的公司而言, 更多的内部控制缺陷与更高的审计收费相关, 因为需要花费更多的审计投入 (例如增加测试的范围、花费更多时间与客户管理层进行沟通等) 。Hogan和Wilkins (2008) 也在SOX302下发现了内部控制缺陷数量与审计收费正相关。与国外学者普遍使用内部控制缺陷衡量控制风险不同, 戴捷敏, 方红星 (2010) 、张旺峰等 (2011) 使用了评估的内部控制质量, 均得出低内部控制质量会增加审计收费。由此可见,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事务所会对控制风险高的审计客户收取更高的审计收费, 高出的部分在后文中简称增量审计收费。

这些文献验证了高控制风险会导致更高的审计收费, 但是没有进一步探讨更高的审计收费是否确实用于扩大测试范围和实施更多的实质性程序。对于增量审计收费, 注册会计师可能有三种做法:第一种, 将增量审计收费全部用于增加审计努力, 从而降低财务报表中的操纵性应计利润或错报、漏报;第二种, 根本不用于增加审计努力, 将增加的审计收费作为提高可接受审计风险的“投保费”;第三种, 将增量审计收费部分用于增加审计努力, 部分作为“投保费”。注册会计师会权衡增加审计努力与承担诉讼风险的利弊, 最后做出如何处置增量审计收费的决策。Mock和Wright (1999) 研究应收账款项目后发现, 对于风险因素的变动, 存在审计测试性质的调整, 但是没有发现审计范围的调整, 总的来说就是审计计划并未很大程度上调整, 与早期研究 (例如Bedard, 1989;Mock和Wright, 1993) 结论一致。同样, O’Keefe等 (1994) 使用了一个事务所的数据, 并未发现审计时间或者劳力投入与对内部控制的依赖的关系;Felix等 (2001) 也未发现在SOX法案以前存在这种联系。这些研究以个案的形式初步讨论审计收费与审计努力之间的关系, 且研究背景为SOX404条款实施前。尽管在脱钩改制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但由于存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有效监管机制尚未能形成、激烈的行业竞争以及高度集中的股权下所产生的大股东与事务所之间的利益链条等问题, 我国事务所重业务量轻业务质量的情况还比较普遍。这种情况下, 事务所倾向于将对高控制风险公司多收取的审计费用作为承担更高风险的保险费, 而不将这部分费用用于扩大测试范围和增加更多的实质性程序。因此, 我们假设:

H1:增量审计收费并非主要用于增加审计努力, 而是作为提高可接受的审计风险的“投保费”。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思路

首先检验所选取的样本是否存在控制风险与审计收费的显著正相关关系, 即控制风险高的公司相比控制风险低的公司是否存在增量审计收费。接下来, 检验增量审计收费是否用于增加审计努力。内部控制质量与操纵性应计利润负相关 (如Doyle等 (2007a) ;方红星和金玉娜 (2011) ) 。如果事务所将增量审计收费充分用于增加审计努力, 则控制风险高的公司与控制风险低的公司在操纵性应计利润上至少应当处于类似水平。如果控制风险高的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甚至比控制风险低的公司更低, 即审计收费与操纵性应计利润显著负相关时, 则意味着增加的审计收费被充分地用于增加审计努力。

(二) 样本来源

我们从CSMAR数据库中选取2010年2215家上市公司。我们剔除了2010年在巨潮资讯网公布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 以便获取更加准确的财务报表审计收费;剔除金融类样本、当年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公司;剔除变更事务所的样本;数据缺失的公司。最终, 获得样本数据839个。我们对所用到的连续变量的极端观测值进行Winsorize处理。数据来至CSMAR数据库或从巨潮资讯网年报中手工收集。

(三) 模型与变量设计

为检验选取的样本是否存在控制风险与审计收费正相关的关系, 建立如下模型:

在模型 (1) 中遵循国内的做法, 采用评估的内部控制质量作为控制风险的替代变量, 特别地我们采用了上期内部控制质量;对于审计收费的其他影响因素, 我们对那些在确定审计费用时 (当期起初) 可预见性较好的直接影响当期审计工作量的因素采用当期的数据, 其他的影响因素则采用以前年度数据, 详见表1。公司的平均增长速度和资产报酬率的波动性反映了公司经营的稳定性, 经营越稳定则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相应越低;总资产、存货、应收账款和长期股权投资占比则直接反映了注册会计师的工作量;外币业务、分部数量则反映了审计的复杂度;事务所的声誉直接影响到审计要价能力;而事务所的服务年限则反映了事务所与审计客户的密切关系, 也会影响审计收费。

为了检验假设H1, 参照以往文献 (LU等, 2011;方红星金玉娜, 2011) 建立如下模型:

对于操纵性应计利润的衡量, 我们参照Kothari等 (2005) 的做法, 采用修正的琼斯模型, 如下:

其中TA为总应计利润/上年末总资产, 等于 (经营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上期末总资产;Assets为上年末总资产额;ΔREV为当期与上期的营业收入变动额;ΔAR为当期与上期的应收账款变动额;PPE为当期期末固定资产原值;ROA为上年资产收益率;ε为残差, 亦即操纵性应计利润。在计算操纵性应计利润时, 我们进行了分行业回归。

四、描述性分析

为了初步检验控制风险是否与审计收费正相关, 以及增量审计收费被有效地用于增加审计努力, 我们分别按照控制风险高低情况、审计收费高低情况进行分组, 进行了T检验和Z检验 (鉴于篇幅限制, 表格略) 。比较控制风险高组与低组, 表明:控制风险高组相比控制风险低组审计收费显著更低, 与以前的研究结论相反。这可能源于单变量检验未能控制其他重要的影响因素, 例如控制风险高的组的资产总额、是否存在外币业务以及是否为国际“四大”审计等方面就显著低于控制风险低组。比较审计收费高组与低组, 表明: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差异性检验结果不一致, 需要在多元回归中进一步检验;公司规模越大审计收费显著越高, 印证了前文对控制风险高组相比控制风险低组审计收费显著更低的解释;营业周期越长, 股权集中度越低则审计收费显著越低;当期控制风险越高, 当期审计收费越低, 与以往研究结论不一致, 也佐证我们在模型 (1) 中采用上期内部控制质量而不是当期控制质量的合理性;国际“四大”审计收费更高。

五、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模型 (1) 和 (2) 的多元回归结果分别为表2中 (1) 和 (2) 。

根据 (1) 可知, 上期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收费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 表明控制风险越高, 审计收费越大, 与以前的大部分文献结论一致。另外, 资产规模、长期股权投资占比、外币业务以及业务分部数量直接影响到审计师的工作量与复杂性, 与审计收费均显著正相关;具有更高声誉的国际“四大”要求的审计收费更高;事务所任期越长收费显著越高, 能源于公司更能从任期长的事务所购买审计意见, 从而需要付出更高的审计费用。

如 (2) 所示, 在控制本期内部控制质量, 即控制审计前操作性应计利润情况下, 审计收费与操纵性应计利润正相关。这表明, 对于高控制风险公司增加的审计收费并未有效地降低它们的高操纵性应计利润, 即增量审计收费并未有效地用于审计努力。另外, 内部控制质量与操纵性应计利润显著负相关, 与Ashbaugh-Skaife等 (2008) 、Doyle等 (2007a) 以及方红星和金玉娜 (2011) 等结论基本一致。国际“四大”与操作性应计利润显著正相关, 表明整体上国际“四大”事务所并未有效地降低操作性应计利润, 其所要求的更高的审计收费可能仅仅是源于声誉, 而非更多的审计努力。前五位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操纵性应计利润显著正相关, 表明较差的股权制衡结构可能会导致致大股东更频繁地操纵公司的盈余。

六、结论

在验证高控制风险会导致高审计收费情况下, 我们进一步探讨了增加的审计收费的最终流向问题, 结果发现:因控制风险高而增加的审计收费主要作为提高可接受审计风险的“投保费”, 即事务所消极应对高控制风险下的高盈余管理行为, 而非充分用于增加审计努力。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上期控制风险会显著增加当期审计收费;国内事务所主要将增量审计收费作为提高可接受审计风险的“投保费”, 而非充分用于增加审计努力。

关键词:控制风险,增量审计收费,审计努力

参考文献

[1]戴捷敏, 方红星.控制风险、风险溢价与审计收费[J]——来自深市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的经验证据.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0 (, 3) :46-53.

[2]刘运国, 麦剑青, 魏哲妍.审计费用与盈余管理实证分析——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审计研究, 2006, (2) :74-80.

审计风险的控制研究 篇10

下面针对不同表现形式的审计风险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控制审计风险的改进意见。

一、审计风险表现形式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反映在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相应的,审计风险有如下表现:

1. 接受业务委托阶段

由于审计行业竞争激烈,为了拉客户扩大市场,取得竞争优势,在承接审计业务时审计人员并没有考虑被审计单位的诚信问题,仅仅出于对经济效益和报酬的考虑,没有风险防范意识。审计人员为了绩效工资在审计过程中重数量轻质量,为了工资绩效忽视了对职业道德的要求。另外虽然审计人员站在独立立场上监督被审计单位,但是又从被审计单位获取收入,使得审计人员很难坚持独立性原则去开展工作,因此审计风险也增加了。

2. 计划审计工作阶段

在实际执行审计程序搜集审计证据之前,审计人员要根据审计目标制定审计计划,基于审计成本的约束,审计人员在制订审计计划时没有认真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即使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较大,审计人员也会为了拉拢客户审计收费草草了事,这就使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真实财务状况不够了解,也就增加了审计风险。

3.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阶段

在实际审计过程中,为取得竞争优势审计人员会收取较低的审计费用,而较低的审计费用,使得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不节约开支,减少一些审计程序,这会使得审计人员很难收集到充分恰当的证据,最终会导致审计风险增加、审计质量下降。

4. 应对重大错报风险阶段

注册会计师在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后,应当运用职业判断,实施审计程序,但是在实际执行审计过程中所搜集的审计证据不能保证质量。众所周知的审计中必不可少的既耗费人力物力又耗费时间的实质性程序存货监盘,仅仅可以证明存货是真实存在但是却不能对资产的金额和所有权进行准确判断,然而即使是进行了实物检查,对于寄存的存货和存放在别的企业的存货,如果被审计单位不事先告知,审计人员仍然发现不了。在实际操作中,各类存货形态差异,储存贮藏方法各有不同,数量庞大,也给监盘带来了难度,由成本效益原则约束,审计人员往往敷衍了事,造成监盘的错记漏记,增加了审计风险。

5. 编制审计报告阶段

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可能没有意识到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比如说被审计单位故意隐瞒客户名单和存放在别的企业的存货;也可能对一些重大不确定事项视而不见,比如说重大诉讼;也可能为了审计费用故意忽视可能会产生重大错报风险的事项。由于以上种种,在审计过程中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进而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审计风险也会增加。

二、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审计风险的大小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可以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以下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审计风险的成因:

1. 固有风险

市场经济环境下大部分公司的管理层薪酬都与企业的经营业绩相挂钩,管理层为了达到治理层规定的目标,会故意的对真实的财务报表掩饰,这也会增加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企业会计准则中涉及主观判断的事项也给财务报表带来了一定的错报风险,如果被审计单位有意美化真实的财务状况,财务报表会与企业的真实状况差异很大,但是从表面上看又看不出来违反企业会计法律制度。

2. 控制风险

大部分的企业都将内部控制当做死板的规章制度并有所抵触,认为获取收益追求利润才是第一目标,内部控制只是监管员工的并不完美的手段,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企业收益。如果内部控制的成本超过了运行内部控制避免的损失,被审计单位就会放弃或减少内部控制。以职务分离制度为例,实行职责分离可以避免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发生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但是也会增加多雇佣一个员工发生的人力成本,以及发生两个员工串通舞弊的可能性。

3. 检查风险

实际上和审计人员签订业务委托书的大部分都是由管理层决定的,并且由管理层支付审计费用,这就让管理层占据强势的主导地位,增加了审计人员为了获取报酬不按照审计准则执业忽视重大错报风险的可能性。部分参与审计项目的审计人员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或者因为违规成本过低而存在侥幸心理的在审计过程中不认真仔细,没有保持谨慎怀疑,敷衍塞责,即使出现错误也由于不是签字注册会计师而不承担责任,也会增加检查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审计行业要想长足发展,事务所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具备并保持竞争优势,扩大审计市场,就必须谨慎地对待审计风险,认真及时地加以防范。通过以上审计风险成因分析并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特征,总结出以下控制审计风险的措施。

1. 谨慎选择被审计单位

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业务时,要慎重地选择被审计单位。如果承接了高风险的审计客户也就意味着要承担高的审计风险,这会使会计师事务所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

现代风险导向原则要求注册会计师要注重对企业的风险状况的测试,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结果尽可能选择低风险的客户,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与控制审计风险的发生。

2. 规范审计收费

目前我国会计事务所大部分都是小型的,为了获取竞争优势,拉拢客户,会主动降低审计收费,审计收费普遍偏低,基于成本效益原则,过低的审计收费会导致审计人员减少审计程序,审计风险加大,由于违规成本过低,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建立起规范的审计收费标准体系迫在眉睫。

建立规范的审计收费标准,将审计收费公开化、透明化、制度化,加强投资者和公众的监督力度,形成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防止出现低价吸引客户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由于被审计单位与会计师事务所直接存在直接的审计费用支付关系,使审计人员为了审计费用处于被动地位,无法保持独立性。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呢,可以引入第三方类似支付宝的角色来介入,在签订业务委托书的时候被审计单位将审计费用支付给第三方,审计结束时由第三方付款给审计人员,这样可以减少审计人员为了审计收费而委曲求全不能保持独立性的状况。

3. 提高审计人员薪资待遇

不管什么行业人才都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审计行业,但是审计行业中人才流失的现象非常严重。常见的审计人员工作模式是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几年具备了丰富的审计经验后被高薪挖角到企业担任财务经理,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做出完美的财务报表应对前来审计的审计人员。

造成审计人员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内容与薪酬不配比,随着审计收费的偏低,除了能够取得分红的合伙人,大部分的审计人员的薪酬普遍偏低,但是审计人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审计工作要经常加班出差,工作满意度普遍不高,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很难留住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经验丰富的人才,跳槽率偏高。

因此有必要提高审计人员的薪酬,付出与收获配比,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这样才能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留住专门人才,才能更好的进行审计工作,提高审计效率,降低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活动共同发生,审计人员需要采取恰当的方法对其进行避免和控制。

对于现阶段审计行业出现的收费不合理现象应加快行业监管和法律制度的完善;对于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现象应着手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能;对于行业存在的固有风险和缺陷,要加快法律制度建设完善审计外部环境;对于现阶段审计人员执业道德缺失的现象,应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审计质量等。

通过实施这些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程度才能被有效地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处理好审计风险避免与控制的问题,即有利于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又有利于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强.DH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5.

[2]陈星.浅析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商业经济,2014(07).

[3]樊翠云,刘炜.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05).

[4]马马妮.A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控制的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3.

[5]李冬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问题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

[6]张奇.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14.

[7]朱晓培.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控制研究[D].南京:南京审计学院,2014.

上一篇:肉鸡饲养下一篇:已婚女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