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分析

2024-05-02

染色体分析(精选十篇)

染色体分析 篇1

病例1, 男, 32岁, 婚后五年, 其妻孕2次, 均于孕40 d左右胚胎停育, 无家族史, 非近亲结婚。细胞遗传学检查核型为46, XY, t (8;13) (p21;q32) 。其妻核型正常。

病例2, 男, 29岁, 婚后三年, 其妻怀孕2个月时胚胎停育, 后一直未孕。细胞遗传学检查核型为45, XY, der (14;21) (q10;q10) 。

病例3, 女, 27岁, 婚后两年, 怀孕60多天时胚胎停育, 无家族史, 非近亲结婚。细胞遗传学检查核型为46, XY, inv (10) (q21;q21) 。

2 讨论

病例1为染色体的8号和13号相互易位, 因基因没有增加亦没有减少, 是平衡的, 故表型正常。染色体断裂和重接发生于8号染色体短臂的8p21带和13号染色体长臂的13q32带, 且这二断裂点的远侧片段已相互交换重接, 形成了2条新的衍生染色体, 即der (8) , t (8;13) (p21;q32) 和der (13) , t (8;13) (p21;q32) 。其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形成18种类型的配子, 它们分别与正常配子结合则可形成18种合子, 其中仅一种为正常者, 一种为表型正常的平衡易位携带者, 其他16种均为部分三体或部分单体患者, 后16种合子由于遗产物质的增多或丢失, 可引起流产、死胎或畸形, 所以该患者生完全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18。

病例2为14号和21号通过着丝粒断裂后, 二者的长臂构成一大的染色体, 而其短臂丢失, 这种易位称为罗氏易位。罗氏易位在生殖细胞减数分裂时形成6种配子, 这6种配子与正常配子结合后形成6种合子: (1) 一种为正常染色体个体; (2) 一种为45, XX (XY) , der (14;21) (q10;q10) 罗氏易位的携带者; (3) 一种为45, XX (XY) , -21的个体, 因少了一条21号 (21单体型) 而流产; (4) 一种为46, XX (XY) , der (14;21) (q10;q10) , +21, 实际上是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的14/21易位型先天愚型患者; (5) 一种为45, XX (XY) , -14个体, 因少了一条14号染色体 (14单体型) 而流产; (6) 一种为46, XX (XY) , der (14;21) (q10;q10) , +14, 实际上是多了一条14号染色体的14/21易位型14三体患者。故该患者生完全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6。

病例3为10号染色体臂内倒位。臂内倒位在减数分裂时可形成4种不同配子, 这四种不同配子与正常配子结合后形成不同类型的4种合子, 其中一种为正常染色体, 一种为臂内倒位染色体携带者, 其余2种为部分重复或部分缺失的重组染色体, 可造成不育、早期流产和畸形儿的出生, 故生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4。

男性性染色体异常核型分析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来自妇产科门诊及遗传咨询门诊的40例男性患者进行染色体分析,主要为不育、无精子、小睾丸、生育异常儿、其妻习惯性流产等.

作 者:吕军华 刘菲予 俞剑飞  作者单位:341000,江西省赣州市赣南医学院显微实验室 刊 名: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年,卷(期):2006 23(6) 分类号:Q3 关键词: 

★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结果分析

★ 面试结果分析猜测

★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报告范文

★ 四岁宝宝智力测试题及结果分析

★ 光裸星虫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 复杂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功能作图

★ 远洋船员MMPI测试结果的分析

★ Topcon NET-G3 GNSS接收机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ping命令的使用及返回结果分析

染色体分析 篇3

关键词:泥鳅;染色体倍性;染色体核型;浙江东部

中图分类号 S96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8-116-02

泥鳅隶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是广泛分布于浙江省各水体的小型鱼类,也是鳅科鱼类中最有经济价值的一种。经过近几年的人工养殖,泥鳅市场愈发成熟,销售量稳中有升;各地泥鳅亲本来源也愈发复杂,各养殖场泥鳅亲本混杂养殖规格差异较大。为了探索适合浙江省的泥鳅种质资源,笔者采集了浙江省多地的泥鳅野生群体进行倍性分析和核型检测,为泥鳅进一步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2012年9~10月,在浙江省東部的桐乡石门镇、宁波澥浦、临海汛桥、瑞安龙湖镇和温州鳌江采集泥鳅样本。泥鳅全长122~198mm,体重7.04~37.96g。

1.2 实验试剂 实验试剂见表1。

表1 制作染色体标本药品

[药品名\&纯度\&销售商\&氯化钠(NaCl)\&分析纯\&天津市广成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氯化钾(KCl)\&分析纯\&天津市广成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无水甲醇\&≥99.9%\&天津市广成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秋水仙素\&95%\&生兴生物技术(南京)有限公司\&乙酸\&36%\&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聚羟基脂肪酸脂(PHA)\&\&广州医药工业研究所\&Gimesa染液\&\&北京康倍斯科技有限公司\&]

1.3 泥鳅暂养 将收集来的泥鳅经10mg·L-1的聚维酮碘浸泡30min后暂养于120L水箱中,日投喂沉性颗粒饲料20g。

1.4 倍性检测 每个样本按采集数量进行倍性检测。将样品采用100mg·L-1MS222麻醉后,用装有抗凝剂的1mL注射器通过尾椎抽血的方法抽取泥鳅血液,通过PBS溶液稀释至血细胞浓度为106个·mL-1,冰上保存待测。以实验已确认的二倍体泥鳅血样为内参,经DAPI染液染色,大鳞副泥鳅血样∶待测组血样∶DAPI=1∶1∶2,染色5min后,使用流式细胞仪(Cell Lab QuantaTMSC,Beckman Coulter)进行检测。

1.5 染色体标本提取 从各群体中各取10尾泥鳅进行标本提取。参考国标方法进行实验[1]。泥鳅按50μg·g-1剂量从腹腔注入植物血凝素(PHA)饲养于22~25℃45L的水箱中,24h后腹腔注射20μg·g-1秋水仙素,培养3h后,剪断鳃部血管,将鱼体倒挂,待血液不再流出后,解剖取头肾。将头肾置于装有0.75%生理盐水的1mL离心管中清洗,后取出头肾转入1mL离心管中滴入2滴0.75%生理盐水,用研磨棒研磨过120目筛,取细胞悬液,转入5mL离心管中,离心(3 000r/min)5min后,吸去液体,加入75mmol·L-1KCl溶液4mL,用移液枪吹打后静置30min,离心(3 000r/min)5min后,加入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4mL,吹打均匀后静置固定,然后离心(3 000r/min)重复3次。最后加入4mL固定液吹打均匀。用滴管吸取悬液,悬空滴在冷冻玻片上,酒精灯加热烘干,Giemsa染色,待常温干燥后,镜检。

1.6 核型分析 在显微镜油镜视野中选取50个染色体中期分裂相进行染色体计数。染色体类型按照Levan等[2]的标准确定。数据用Excel和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倍性鉴定 经流式细胞仪检测,采集到的泥鳅样品均为二倍体,没有发现四倍体(表2、图1)。

2.2 染色体核型分析 在油镜下选取分散良好、形态清晰的分裂相进行分析,选择500个中期分裂相进行统计,见图2。如图2所示,染色体数目为50的分裂相占79.2%,占大多数。

由图3可知,泥鳅的50对染色体中,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4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3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18对。组型公司为2n=8m+6sm+36t,臂数(NF):64。对泥鳅染色体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见表3。

3 结论

3.1 泥鳅的倍性 目前在我国已发现的泥鳅群体有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和六倍体[3-6],不同倍体的泥鳅混杂出现并无一定规律,目前的泥鳅不同倍体的发现均为通过实地采样分析所得,暂无相关理论验证。通过采样调查,尚未在浙江省东部发现多倍体泥鳅。

3.2 泥鳅核型与地理种群 有研究表明,泥鳅存在明显的地理种群现象[7-9],而有学者则认为泥鳅属区域性分布不明显[10]。通过本次实验表明,浙江省东部各地泥鳅核型一致,从染色体核型分析上尚不能进行有效的区分,需要进一步的进行染色体分析实验。

参考文献

[1]GB/T 18654-2008养殖鱼类种质检验[S].2008.

[2]Lejeune,J.A PROPOSED STANDARD SYSTEM OF NOMENCLATURE OF HUMAN MITOTIC CHROMOSOMES[J].The Lancet,1960,275(7133):1063-1065.

[3]印杰,赵振山,陈小奇,等.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染色体组型比较[J].水生生物学报,2005,29(4):469-472.

[4]王元军.南四湖泥鳅资源现状及开发[J].水利渔业,2005(04):61-66.

[5]曾柳根,张伟,甘云飞,等.鄱阳湖泥鳅遗传多样性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10,34(5):966-972.

[6]周玲玲,张桂蓉,魏开建,等.同域分布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群体的遗传结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1(05):624-630.

[7]马纲.中国淡水鱼类染色体形态及其数目变异的研究进展[J].甘肃科学学报,1996,8(3):77-80.

[8]王军萍,戴秀君,韩希福.河北省三种鳅科鱼类的染色体组型[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13(3):51-54.

[9]常重杰,余其兴.泥鳅Ag-NORs带和C带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8(2):71-73.

五种苜蓿染色体核型分析 篇4

1 供试植物品种及种子来源

以龙牧801、WL319HQ、WL343HQ、阿迪娜和先驱者苜蓿为测定材料。龙牧801 种子由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提供,WL319HQ和WL343HQ种子来源于北京正道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阿迪娜种子来源于北京佰青源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先驱者种子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

2 方法

在发芽盒内铺2 层滤纸,将供试种子均匀置于其中,添加适量纯化水浸透滤纸,放在25 ℃ 培养箱中发芽。待幼根长到1. 0 ~ 1. 5 cm时,于10: 30—11: 00 切取根尖放入0. 002 mol / L 8 - 羟基喹啉与0. 1% 秋水仙素1 ∶1 的预处理液中预处理3. 5 h。继续用卡诺氏固定液固定24 h,经无水乙醇冲洗后存于70% 乙醇中,放入4 ℃冰箱保存,备用。制片前将根尖浸入l mol/L HCl溶液中,再放入恒温60 ℃ 水浴解离8 min,然后用纯化水洗净。取根尖分生组织,置于清洁载玻片上,滴少许品红溶液染色,加盖玻片轻轻敲打压片,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染液,在Motic - MODEL - BA300LED显微镜下观察和拍照,并用Photoshop 6. 0 进行图像处理和数据测定。

选取30 个染色体分散较好的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进行染色体计数,取出5 个具有代表性的细胞[2],分别测定每条染色体的长臂长度、短臂长度,取平均值。按照长臂/短臂求出臂比值。根据Stebbins核型分类的原则[3]将测得的参数经数理统计,按染色体长度由大到小顺序排列编号,2 对染色体长度相等的即按短臂长的排在前,短的在后,确定核型类别;而后列表并绘出核型模式图,最后进行核型分析比较。变异系数按CV( % ) = S /y × 100% ( 式中: S为核型参数的标准差,y为核型参数的平均值) 公式计算。聚类分析按谭远德等提出的方法计算核型似近系数( λ) ; 按吴昌谋提出的公式计算核型进化距离( De)[4]。将以上数据输入SPSS 17. 0 软件,运用类平均法聚类进行分析。

3 结果( 见表1 和291 ~ 292 页彩图1 ~ 5) 与分析

3. 1 龙牧801

龙牧801 中期染色体相对长度的变异范围在1. 38% ~ 11. 63% 之间。最长与最短染色体之比为8. 43,相邻染色体间长度变化明显,其中第1,4,5,6,11,12,14,15,16 号染色体为中着丝粒染色体,第2,7,8,9,10,13 号染色体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而3 号染色体为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没有随体; 染色体组型公式为2n = 32 = 18m + 12sm + 2st; 核型类别为2C。

3. 2 WL319HQ

WL319HQ中期染色体相对长度的变异范围在2. 50% ~ 10. 79% 之间。最长与最短染色体之比为4. 32,相邻染色体间长度变化明显,其中第1,3,4,5,7,10,11,14,15,16 号染色体为中着丝粒染色体,第2,6,9,12,13 号染色体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而8号染色体为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没有随体。染色体组型公式为2n = 32 = 20m + 10sm + 2st。核型类别为2C。

3. 3 WL343HQ

WL343HQ中期染色体相对长度的变异范围在2. 84% ~ 8. 19% 之间。 最长与最短染色体之比为2. 88,相邻染色体间长度变化明显,其中第2,3,6,7,10,11,12,13,15,16 号染色体为中着丝粒染色体,第4,5,8,9,14 号染色体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而1 号染色体为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没有随体; 染色体组型公式为2n = 32 = 20m + 10sm + 2st; 核型类别为2B。

3. 4 阿迪娜

阿迪娜中期染色体相对长度的变异范围在2. 11% ~ 9. 13% 之间。 最长与最短染色体之比为2. 88,相邻染色体间长度变化明显,其中第1,3,5,6,7,9,11,13,15,16 号染色体为中着丝粒染色体,第2,4,8,10,12,14 号染色体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 没有随体; 染色体组型公式为2n = 32 = 20m + 12sm; 核型类别为2C。

3. 5 先驱者

先驱者中期染色体相对长度的变异范围在2. 82% ~ 8. 59% 之间。 最长与最短染色体之比为3. 05,相邻染色体间长度变化明显,其中第1,3,5,6,7,9,12,13 号染色体为中着丝粒染色体,第15,16 号染色体为正中着丝粒染色体,第2,4,8,10,11,14 号染色体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 没有随体; 染色体组型公式为2n = 32 = 16m + 4M + 12sm; 核型类别为2B。

3. 6 五种苜蓿的核型比较

苜蓿30 个良好的细胞中期染色体分裂相的测定结果显示,5 个供试苜蓿染色体数目均为2n = 32。最长与最短染色体之比龙牧801 最大( 为8. 43) ,WL343HQ最小( 为2. 88 ) 。臂比大于2 的染色体比例由高到低的顺序是龙牧801、阿迪娜、WL319HQ、先驱者和WL343HQ; 核型不对称系数为61. 60% ~63. 13% 。根据Stebbins核型分类原则,龙牧801、WL319HQ、阿迪娜为2C型,WL343HQ和先驱者同分为2B型,见表2。

注: P. C. A,臂比大于2 的染色体比例; As. K,核型不对称系数。

4 讨论与结论

1) 不同植物的细胞分裂周期及分裂高峰不相同,在染色体制片过程中取材时间尤为重要,最佳取材时间为10: 30—11: 00,使用0. 002 mol/L的8 - 羟基喹啉和0. 1% 秋水仙素按1∶1 配比预处理液效果好,最佳预处理时间为3. 5 h,根尖在60 ℃ 的水浴锅中解离8 min效果最佳。

马粪海胆的染色体制备及组型分析 篇5

马粪海胆的染色体制备及组型分析

采用改进的染色体制备方法,分别对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受精卵的二细胞期、八细胞期和囊胚早期的.细胞进行染色体制备,结果显示,于囊胚早期取样的马粪海胆,其滴片效果最好.通过组型分析确定马粪海胆的染色体数目为2n=42,组型公式为2n=42=20m+20sm+2st.

作 者:常亚青 曹洁 张彦娇 丁君 CHANG Ya-qing CAO Jie ZHANG Yan-jiao DING Jun 作者单位:大连水产学院,农业部海洋水产增养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3刊 名: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LIAN FISHERIES UNIVERSITY年,卷(期):21(3)分类号:Q343.2关键词:马粪海胆 染色体 组型

用染色法分析 篇6

分析与解此题若盲目地去画线、探索,肯定很费时间。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来分析呢?有,那就是染色法。

对16座大厦(都用点表示)用黑白两种颜色进行相间染色,如图2所示。我们可以发现:

⒈在走的过程中总是白点、黑点或者黑点、白点交替出现。

⒉白点共有9个,黑点共有7个,因此,就算先从白点出发,当走完所有7个黑点后,白点也走了7个,还余2个白点,就算最后以白点结束,最后还有一个白点。显然,不能连续经过两个白点。

所以,这样的路线是不存在的。

同学们,这种方法不错吧,一看就明了。

练一练

下面的五个图形能够拼成一个4€?的长方形吗?试试看。

《 用染色法分析》参考答案:

腊梅和浙江腊梅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篇7

腊梅属直立灌木, 叶对生, 落叶或常绿, 花腋生芳香。是良好的园林绿化植物, 且具有药用价值[1]。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是生物进化发育、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核型分析能明确识别植物各染色体的特征, 有助于基因定体和定位的研究, 是细胞遗传学的一项基本技术[2]。蜡梅属 (Chimonanthus) 植物的染色体计数早已有文献报道[3], 染色体基数为n=11。对本属植物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在刘洪谔[4]的报道中对腊梅属的腊梅、山腊梅和柳叶腊梅进行了研究, 核型为2n=2x=22=20m+2sm。本文对山腊梅 (Chimonanthus nitens Oliv.) 和浙江腊梅 (Chimonanthus zhejiangensis M.C.Liu.) 的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 目的是给腊梅属的系统分类提供进一步的信息和资料。为探讨腊梅属内演化提供更多细胞方面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采集婺源大鄣山和浙江杭州的山腊梅和浙江腊梅的种子, 种子经消毒处理, 置组培培养室以湿沙贮藏后播种萌发催根[5], 取以上芽苗长约1.0~1.5 cm的根尖30棵作为试验材料。

1.2 方法

1.2.1 取材。

上午9:30切取材料芽苗上长约1.0~1.5cm的根尖, 再从中切取0.5 cm的根尖。

1.2.2 预处理。

用0.05%的秋水仙碱处理根尖3 h。

1.2.3 固定。

用卡诺液固定2 h。

1.2.4 离析。

用1N的浓盐酸在60℃下离析10 min, 后用蒸馏水洗净。

1.2.5 压片。

用镊子夹取离析好的根尖, 放在载玻片上, 取根尖顶部1~2 mm, 滴上一滴改良苯酚品红, 染色5 min, 捣碎根尖, 盖上盖玻片, 用铅笔的橡皮头轻压, 使捣碎的根尖分散成一薄层。

1.2.6 镜检。

镜检细胞进行染色体计数, 然后选取染色体形态好且分散的细胞用Leica显微镜在40倍高倍镜下拍照作核型分析。

1.2.7 核型分析。

按李懋学和陈瑞阳标准[6]进行核型分析, 按Stebbins的核型分类标准[7]进行核型分类, 并进行同源染色体配对。

2 结果与分析

2.1 染色体数目

体细胞染色体数目都是2n=22 (图1、图2) , 和以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3,4]。

2.2 核型公式

核型分析结果显示 (表1、表2) :山腊梅的核型公式为K (2n) =2x=22=18m+4sm, 浙江腊梅的核型公式为K (2n) =2x=22=20m+2sm。这和刘洪谔[4]对山腊梅的研究结果不同。他报道的山腊梅核型公式为K (2n) =2x=22=20m+2sm, 与本研究的浙江腊梅的核型公式一致。

2.3 染色体长度

山腊梅染色体总长度为70.31μm, 相对长度范围为6.31%~12.27%, 相对长度系数组成为:

2n=22=2L+8M2+10M1+2S, 臂比幅度为1.04~2.03, 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为:Lt/St=1.94, 根据Stebbins的染色体核型分类标准, 属“2A”核型。浙江腊梅染色体总长度为44.44μm, 相对长度范围为7.74%~10.41%, 相对长度系数组成为:2n=22=12M2+10M1, 臂比幅度为1.06~2.59, 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为:Lt/St=1.35, 根据Stebbins的染色体核型分类标准, 属“2A”核型。

2.4 对称性

根据计算出的不对称系数, 山腊梅为57.87, 浙江腊梅为56.68。染色体平均臂比的计算结果为山腊梅 (1.41) , 浙江腊梅 (1.36) 。一般认为, 染色体对称性愈大愈原始, 对称性愈小愈进化。按此观点衡量不对称系数和平均臂比两个参数, 可以认为:山腊梅较浙江腊梅更进化。

3 讨论

山腊梅的核型公式与以前报道的不一致, 测量的长度也有出入。造成的原因可能是:1) 种子采集来源不同。本试验山腊梅标本采自婺源大鄣山, 而刘洪谔报道的材料采自于浙江杭州[8]。2) 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及处理时间使得染色体收缩程度不同。刘洪谔等人采用的是对二氯苯溶液预处理5~6 h, 本研究采用的是秋水仙素处理3 h, 根据刘永安等人[9]研究的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常用方法概述的报道, 秋水仙素预处理效果较好。3) 测量方法不同, 分析结果不一致, 手工测量会造成较大的误差。刘洪谔等人的研究报道是在1996年, 当时的分析手段比较传统。传统的染色体分析方法是将标本底片充分放大, 得到满意的放大照片后, 再将染色体逐条剪下, 测量、配对、复拍, 这种方法误差较大, 影响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准确性。目前核型分析主要是用染色体核型分析系统或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来做, 染色体核型分析系统能够准确、快速地将原始染色体显微图像转变为整齐的染色体分类图像, 并能将结果分析、输出及储存, 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虽然在测量长度时也存一定误差, 但是它与Excel结合能够很好的完成染色体测量、配对及核型图绘制。虽然本研究报道的核型公式与以前报道不一致, 但是染色体数目和核型标准还是相一致的。

摘要:对腊梅属的山腊梅和浙江腊梅2种植物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2种植物的染色体基数都是11, 其中山腊梅核型公式为2n=2x=22=18m+4sm, 浙江腊梅核型公式为2n=2x=22=20m+2sm。山腊梅核型属于Stebbins核型分类中的“2A”核型, 浙江腊梅属于“2A”核型。根据核型不对称系数, 浙江腊梅在腊梅属中较山蜡梅属于较原始的物种。

关键词:山腊梅,浙江腊梅,染色体,核型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三十卷第二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4:98.

[2]侯小改, 段春燕, 刘素云, 等.中国牡丹染色体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通报, 2006, 22 (2) :307-309.

[3]Suglura T.Alist ofchromosome numbers in Angiospermous plants.Bot MagTokyo, 1931, 45:353.

[4]刘洪谔, 张若蕙, 黄少甫, 等.8种腊梅的染色体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 1996, 13 (1) :28-33.

[5]肖德兴, 俞志雄, 林新春, 等.华木莲染色体核型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8, 20 (1) :56-59.

[6]李懋学, 陈瑞阳.关于植物核型分析的标准化问题[J].武汉植物学研究, 1985, 3 (4) :297-302.

[7]Stebbins G L.Chromosomal evolution in higher plants[M].LondonEdward Arnold LTD, 1971:87-89.

[8]张若蕙, 刘洪谔, 沈锡康, 等.8种蜡梅的繁殖[J].浙江林业科技, 1994, 14 (1) :1-7.

濒危鱼类稀有白甲鱼染色体核型分析 篇8

迄今, 有关鱼类染色体核型的研究, 已有较多的报道[2,3,4,5,6,7]。鱼类核型的研究, 旨在了解鱼类遗传学特征、鱼类的分类地位及其演化历程, 而目前对稀有白甲鱼核型的研究尚未见报道。该文开展稀有白甲鱼的核型研究, 确定其染色体数目及其核型模式, 拟为研究稀有白甲鱼的进化地位、遗传育种和种群关系以及对其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所用材料于2010年10—12月采自沅江水系贵州境内清水江, 为性腺发育成熟的野生稀有白甲鱼9尾, 体长为 (225.6±12.8) mm, 体重 (410.8±36.2) g, 均为雄性。

1.2 试验方法

1.2.1 预处理。

按6μg/g·体重, 向试验鱼腹腔注射PHA, 注射后在室内暂养20 h, 最后按2.5~3.5μg/g·体重向鱼体腹腔注射秋水仙素, 再培养6 h。

1.2.2 细胞收集。

将试验鱼进行尾部放血致死, 然后打开腹腔, 取其头肾于装有0.75%鱼用生理盐水的培养皿中。用镊子将肾组织反复清洗至生理盐水无血色, 再取出置于10 m L离心管, 用镊子反复撕夹, 使其中的游离细胞全部释放出来以制成细胞悬液, 用尼龙纱绢过滤, 再用吸管吸取细胞悬液于另一离心管中。

1.2.3 低渗。

将收集于离心管的细胞悬液离心 (离心速度1 000 r/min) 30 min, 离心后弃去上清液, 加入0.075 mol/L KCl低渗液用吸管吹打均匀, 然后低渗60 min。低渗结束直接离心 (离心速度1 000 r/min) 20 min。

1.2.4 固定。

弃去上清液, 然后顺管壁加入新配制的固定液, 用吸管吹打均匀, 置于室温条件下固定45 min, 离心 (离心速度1 000 r/min) 20 min, 弃去上清液, 然后再固定, 离心。

1.2.5 滴片。

离心后, 吸去上清液, 加入5 m L固定液, 用吸管吹打均匀后, 吸取滴片。

1.2.6 染色。

用p H值=7.2的磷酸盐缓冲液按10%的浓度配工作染液。将干燥过的滴片置于染色缸染色, 时间60 min。

1.2.7 镜检拍照分析。

将染色后的玻片镜检并拍照;按Levan等[8]的染色体分类标准作核型图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稀有白甲鱼染色体数目

选取清晰的染色体中期分裂相 (图1) 计数确定染色体众数。在显微镜下对215个中期分裂相进行计数、统计。结果表明, 82.79%的中期分裂相染色体数目为50 (表1) , 据此可确定稀有白甲鱼二倍体染色体众数为50, 即2n=50。

2.2 稀有白甲鱼染色体组成

选取30个分散效果良好、着丝粒清晰、长度适中、2条染色单体适度分开的中期分裂相放大、测量、统计。根据Levan等[8]的分类标准统计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和臂比以及染色体类型, 结果见表2。稀有白甲鱼核型公式为2n=50, 12m+16sm+10st+12t, NF=78。染色体对的相对长度范围为 (2.84±0.30) %~ (4.57±0.56) %。

2.3 稀有白甲鱼核型模式

按Levan等[8]分组排列标准, 并依据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臂比及染色体形态类型, 将稀有白甲鱼50条染色体排列如图2。

从表2、图2可以看出, 稀有白甲鱼50条染色体中第1~6号为中着丝粒染色体, 第7~14号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第15~19号为亚端着丝粒染色体, 第20~25号为端着丝粒染色体。未发现异型染色体、随体染色体和次缢痕。

3 讨论

3.1 鱼类核型研究方法的比较

鱼类染色体标本制备有许多种方法, 例如外周血细胞培养或肾细胞PHA短期培养[9,10,11]、细胞系细胞培养[12]、活体组织和胚胎细胞分裂增殖能力强的器官组织[13,14]。目前, 鱼类染色体标本制备多采用头肾-PHA注射法[15], 头肾-PHA注射法具有制备标本快速、方便、易于操作的特点, 可获得大量可供分析的中期分裂相细胞。而组织细胞增殖或细胞系细胞培养法对于小型鱼类染色体标本的制作则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 特别是越小鱼类或鱼苗[16], 但该方法耗时较长, 细胞丢失严重, 标本制作质量较差且保存时间短。该试验以稀有白甲鱼头肾为材料, 采用腹腔注射PHA-秋水仙素法, 制片效果良好。对制好的稀有白甲鱼染色体标本进行仔细对比和观察, 未发现异型染色体、随体染色体和次缢痕。

3.2 稀有白甲鱼与白甲鱼属其他鱼类核型特征的比较

迄今, 有关文献记载了4种白甲鱼的染色体核型, 它们是南方白甲鱼 (Onychostoma gerlachi) 2n=50, 12m+12sm+14st+12t, NF=74[17];细长白甲鱼 (Onychostoma elongatus) 2n=50, 12m+12sm+14st+12t, NF=74[17];白甲鱼 (Onychostoma simus) 2n=50, 10m+16sm+16st+8t, NF=76[2]。在已记载染色体核型的白甲属14个种 (亚种) 鱼类中 (包括本研究在内) , 约占白甲鱼属28.57% (4/14) 。稀有白甲鱼与上述白甲鱼属染色体特征比较见表3。可以看出, 白甲鱼属4种鱼的二倍染色体数 (2n) 均为50;南方白甲鱼和细长白甲鱼的核型相同, 稀有白甲鱼、南方白甲鱼、细长白甲鱼的m染色体数目相同;染色体臂数最高则是稀有白甲鱼。上述研究表明, 白甲鱼的二倍染色体数目都为50, 在自然界中未出现多倍现象。分析白甲鱼属的核型特点, 其2n数不变, 有差异只是染色体臂数NF不同。染色体臂数的不同, 说明了其在进化程度的差异。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其自身遗传因子所决定, 也可能是其分布地理差异引起的[18]。

3.3 稀有白甲鱼的进化地位

稀有白甲鱼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鲃亚科, 根据余先觉等[19]认为鲃亚科染色体的基本二倍体数为2n=50, 该研究中稀有白甲鱼染色体基本二倍体数目均与之相符。而鲃亚科的另一些种、属2n数为96~100, 被认为是多倍体类型[20,21], 对此昝瑞光等[22]曾做过阐述。鲤科鲃亚科鱼类其染色体数目的进化是十分保守的, 而其染色体臂数逐渐增加是这些鱼类核型进化的一个主要趋势[23]。因此, 究其稀有白甲鱼染色体数目, 其进化也是比较保守的, 而其染色体臂数与其他白甲鱼染色体臂数相比, 则有相对的进化。李树深[24]认为, 在特定的分类群中, 具有较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的种类为原始类群, 而具有较多中部或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的是特化类群, 即染色体臂数多的类群比染色体臂数少的类群更为特化。表3所列的4种白甲鱼进化程度南方白甲鱼、细长白甲鱼、白甲鱼稀有白甲鱼的顺序递增。鱼类细胞系在一个成熟的细胞系中会发生成千上万的染色体变异, 这些变异受来自于自然发生的变异或受环境条件影响发生的变异而不影响到细胞系的存活[25]。白甲鱼属种间这种染色体特征的变异差异, 显然是受自身遗传变异和不同地理差异引起的。而王世峰[26]则指出进化程度变高原因可能是染色体结构的进化是原始核型经染色体易位、倒位等染色体重组进化形成的。因此, 西江种群稀有白甲鱼是较为原始的类群, 但是比其他几种白甲鱼属的鱼类进化程度相对较高。

摘要:以稀有白甲鱼头肾组织为材料, 采用腹腔注射植物血细胞凝集素 (PHA) 、秋水仙素和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 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稀有白甲鱼染色体为50条, 核型公式为2n=50, 12m+16sm+10st+12t, NF=78。未发现异型染色体、随体染色体和次缢痕;其核型符合典型的低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

2种虾虎鱼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此次试验采用的2种虾虎鱼均对照《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鲈形目 (五) 虾虎鱼亚目》进行分类鉴定。纹缟虾虎鱼取自厦门鼓浪屿沿岸;拟丝虾虎鱼取自海南陵水海域。

1.2方法

参照雷景涛[7]的试验方法并作了一些改进。

1.2.1 前处理

将尾鳍剪开一部分使之形成较大创口, 将鱼放入温度适宜的海水 (含0.01%秋水仙碱) 中4 h左右。

1.2.2 低渗

取创口处小块鱼鳍, 加入0.0375 mol·L-1 KCl低渗液, 室温低渗30 min。

1.2.3 固定

吸除低渗液, 加入临用前配置的卡诺固定液[V (甲醇) :V (冰乙酸) =3:1]固定, 移入-20 ℃冷冻室中放置15~45 min。

1.2.4 滴片

将鱼鳍放入0.5 mL离心管中, 加50%乙酸分离液, 摇动使细胞脱离下来。吸取细胞悬液滴于52 ℃的玻片上, 自然晾干。

1.2.5 染色

染色体玻片用10%Giemsa液 (pH 6.8缓冲液配制) 染色30 min, 流水冲洗, 自然干燥。

1.2.6 染色体观察和计数

每种鱼观察计数100个中期分裂相的染色体数目, 确定二倍体染色体众数;选取几个形态良好的分裂相进行拍照, 用Leica QWin V3软件测量染色体臂长;按LEVAN等[8]的命名和分类标准分类。

2 结果

2.1染色体数目

观察纹缟虾虎鱼的染色体中期分裂相分散较好的细胞100个, 其中染色体数目为44的细胞有89个, 占89%, 少于44的细胞有8个, 多于44的细胞有3个 (表1) 。观察拟丝虾虎鱼染色体细胞100个, 其染色体数目为50的细胞有81个, 占81%, 少于50的细胞有11个, 多于50的细胞有8个 (表1) 。据此可以确定纹缟虾虎鱼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44, 拟丝虾虎鱼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50。

2.2染色体核型

纹缟虾虎鱼的染色体核型分为4组, 第1组有2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M) , 第2组有13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SM) , 第3组有2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ST) , 第4组有5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T) , 其染色体核型构成模式为2n=44=4M+26SM+4ST+10T, 臂数 (NF) 为78 (表2) 。核型构成模式图见图1。

拟丝虾虎鱼的染色体核型也分为4组, 第1组有9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M) , 第2组有13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SM) , 第3组有2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ST) , 第4组有1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T) , 其染色体核型构成模式为2n=50=18M+26SM+4ST+2T, 臂数 (NF) 为98 (表2) 。核型构成模式图见图2。

观察结果表明, 纹缟虾虎鱼和拟丝虾虎鱼均未发现随体染色体、性染色体或其他特殊标志的染色体, 这2种鱼的核型指数见表3和表4。

3 讨论

制备鱼类染色体有多种方法[9,10,11]。自OJIMA等[12]首次采用空气干燥法低渗处理制片对鱼类染色体进行研究以来, 肾细胞制片的方法被广泛使用, 其效果良好。虾虎鱼的个体相对较小, 肾脏体积很小, 不能取到足够的材料供试验使用, 因此, 笔者参考了雷景涛[7]的方法, 通过对这2种虾虎鱼染色体的研究, 发现采用鱼鳍细胞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有丝分裂相, 且采用该方法不必杀死试验鱼, 试验结果良好,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不同的鱼类在前处理、低渗、固定、染色和干燥等操作过程中, 均有可能存在不同的最适处理剂量、浓度和时间等问题。从表1可以看出, 2种虾虎鱼的染色体数目 (2n=44, 2n=50) 出现频率分别为89%和81%。尹洪宾[13]指出, 每种生物体的染色体数目都是相对固定的, 在低渗或制片等操作过程中少数染色体丢失可能会导致具有非众数染色体细胞的产生, 但每一种试验鱼的个体差异是绝对不会造成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在此次试验结果中, 纹缟虾虎鱼和拟丝虾虎鱼非众数染色体分别占11%和19%, 这可能是低渗时间过长或低渗液浓度不合适导致细胞染色体丢失等, 今后应加强这一环节的处理。

在已报道的虾虎鱼亚目鱼类染色体中, 近50%的鱼类染色体数目2n=44[4], 而虾虎鱼科鱼类染色体数目主要有2n=44, 2n=46和2n=48这3种类型[14]。此次研究的拟丝虾虎鱼染色体为2n=50, 这是文献中尚未报道的一种虾虎鱼染色体类型。纹缟虾虎鱼的染色体数目与毛连菊等[4]和费志清和陶荣庆[15]的研究结果一致, 均为2n=44。但NF却不同, 分别是NF=78、NF=76和NF=84, 而且核型也不相同, 分别为2n=4M+26SM+4ST+10T、2n=44=20M+12SM+12T和2n=44=10M+28SM+2ST+4T。在核型组成上大多数虾虎鱼T染色体相对较多, 有些核型全部是T染色体, 有些核型均有M、SM、ST和T染色体, 但这4种染色体所占的比例存在差异, 表明虾虎鱼染色体核型具有多态性[16]。在核型进化过程中, 染色体变异的方式有罗伯逊易位 (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 和臂间倒位 (pericentric inversion) 等方式[17]。罗伯逊易位指整臂易位, 包括着丝点融合、解离和衔接融合, 臂间倒位可能使染色体着丝点由端部或亚端部变为中部或亚中部。对于染色体核型的变异性, 桂建芳等[5]认为是由于染色体重新排列 (罗伯逊易位, 臂间倒位、易位或缺失等) , 在虾虎鱼类的物种形成和进化等过程中可能染色体重新排列起了一定的作用。张兴忠等[18]提出试验方法和试验材料的差异可能是造成染色体变异的原因, 但染色体的多态性是导致其变异的主要原因。纹缟虾虎鱼核型的差异, 可能是由于纹缟虾虎鱼的生态栖息场所不同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造成其染色体变异, 从而产生染色体的多态现象。因此, 虾虎鱼类的核型具有一定程度的物种特异性, 有必要加强不同生态习性和不同地理分布的虾虎鱼类核型的研究, 为虾虎鱼类的分类和遗传育种提供指导。

染色体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2015年因原发不孕不育、精液异常、第二性征发育异常、反复流产 (流产2次以上) 、生长发育迟缓及智力低下等原因来我院产前诊断中心遗传咨询的患者, 共2560例。其中男856例, 女1704例;年龄15~35 (平均26) 岁。

1.2 方法

采用广州达晖公司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试剂, 常规制片及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 镜下计数30个中期分裂相, 分析3~5个核型。结构、数目异常者计数100个中期分裂相, 核型分析加倍。

2 结果

2560例患者中, 检出性染色体异常核型128例。这些异常核型中, 结构异常12例, 占9.37%, 数目异常包括58例, 占43.75%;, Y染色体变异42例, 占32.81%, 另外还有真假两性畸形异常6例, 包括2例男性, 核型为46, XX;4例女性, 核型为46, XY, 占4.68%。见附表。

3 讨论

性染色体病又称性染色体异常综合症, 是指由性染色体 (X或Y) 的数目异常或结构畸变引起的疾病。性染色体病有多种类型, 但都有共同的临床特征, 即性腺发育不全或两性畸形。发生的原因也不明了, 可能与不良接触、病毒感染或遗传等有关系[5,6]。特纳综合征、X-三体综合征、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症等为常见的染色体异常综合征。

3.1 性染色体数目异常

为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综合征, 又可分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数目, 本组病例中, 性染色体异常中数目异常比例最高, 占到43.75%。特纳综合征 (45, XO) 和克氏综合征 (47, XXY) 在临床上最常见。克氏综合征的发病率为2%~3%, 为出生男孩中1/1000比例。在我们的接诊病人中, 克氏的临床表现大多数无异于正常人, 没有特殊的临床表现, 只是因为不育或精液常规不正常来做染色体检查, 对于多次精液常规检查为少精、弱精的男性要高度怀疑性染色体综合征的可能性。对于此类病人的体格检查大多数会表现为睾丸偏小或正常, 但功能低下, 喉结小或无, 身材较高。性激素六项的结果也往往提示多项指标的不正常, 如LH和FSH的升高。乳房也有少许发育, 呈女性型乳房。从父母的描述中, 这些表现大多数是从青春期或更晚时间才表现出来的。少数的病例也会表现为精神方面的异常, 如情绪多变, 不信任或有依赖性等女性化倾向[7,8]。

特纳综合征又称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身材矮小和第二性征的发育不良。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迟缓。我们接诊的这20例特纳患者中, 平均身高小于1.5m, 女性外生殖器有不同程度的发育不良, 包括无子宫或幼稚子宫、发际低、颈蹼、乳房发育不良、通贯掌以及身体其他器官的发育不良等全身表现。性激素六项也有LH和FSH明显升高。很多特纳综合征都有嵌合体, 根据嵌合的比例不同, 临床表现也有差异, 正常细胞占得比例越高, 临床表现就越轻, 反之就越明显[9~11]。

3.2 性染色体结构异常

缺失、倒位和等臂染色体是最常见的性染色结构异常[1]。我们的研究病例中, 共有2例等臂染色体和1例环状染色体, 因为都涉及到X染色体, 所以他们的表现都与特纳综合征很相似, 归根于X染色体功能的缺失。但结构的异常并不常见, 相比常染色体的结构变异要简单很多。

3.3 Y染色体长度变异

决定男性性别的染色体—Y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长度的的变异是长臂异染色质部分长度差异造成的。Y染色体的大小本身变异很大, 我们一般以18号和21号染色体为标准来判断Y染色体的大小。小于或等于21号染色体为小Y, 大于或等于18号者为大Y。大Y一直以来被视为正常的遗传多态性。而小Y要引起重视, 因为Y染色体的微缺失是导致男性不育的主要遗传学因素, Y染色体的微缺失可导致性的发育障碍、精子发育障碍、不育或身材矮小[3,6,12]。

3.4 两性畸形

本研究检出的6例两性畸形均为假两性畸形, 包括2例女性假两性畸形和4例男性假两性畸形。两性畸形是一种先天性的生殖器官畸形并有第二性征的异常。两性畸形的类型繁多、表现各异, 两性畸形可分为真两性畸形和假两性畸形。真两性畸形是在机体内同时存在卵巢和睾丸组织, 染色体核型可以为正常男性型、女性型或嵌合型, 生殖导管和外生殖器往往为两性畸形。假两性畸形是机体内只有一种生殖腺, 但外生殖器常有不同程度的异性表现。2例46, XX女性内生殖器为卵巢和子宫但发育不良, 外生殖器有男性化倾向, 表现为阴蒂肥大、喉结和胡须有不同程度的发育。而4例46, XY男性则表现为内生殖器为睾丸但发育不良, 男性特征不明显。外生殖器好像女性的阴蒂, 多数有尿道下裂似女性的阴道口, 极少数具有生育能力[13~15]。

上一篇:钉子下一篇: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