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涂片染色

2024-05-16

血涂片染色(精选七篇)

血涂片染色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700张血涂片均来自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检验科采集的130份患者末梢血或者静脉血血样、120份临床检验科无需保存、排除无传染性的静脉血 (加过EDTA-K2抗凝剂) 、50份学生自愿相互采集的末梢血或者静脉血血样, 每份血样均加EDTA-K2抗凝剂, 根据采血量和病情需要制成2~5张血片分别用瑞氏和瑞氏-姬姆萨氏复合染液染色, 两种染色液均根据第三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由本实验室自行配制。

1.2 染色方法

瑞氏染色法和瑞氏-姬姆萨氏复合染色法的操作及注意事项主要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供医学检验专业用的《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指导》第3版[2]等教材。

1.2.1 试剂

瑞氏 (Wright) 染液:包含瑞氏染料粉1.0g、甲醇 (AR) 600m L、中性甘油15m L。瑞氏-姬姆萨复合染液:包含瑞氏染料粉1.0g、姬姆萨染料粉0.3g、甲醇 (AR) 500m L、中性甘油10m L。p H 6.4~6.8的磷酸盐缓冲液:包含无水磷酸二氢钾 (KH2PO4) 0.3g、磷酸氢二钠 (Na2HPO4) 0.2g、蒸馏水加至1000m L。按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预先配好。

1.2.2 瑞氏 (Wright) 染色法

我们使用配制1个月后的Wright氏染液和p H 6.4~6.8的磷酸盐缓冲液。 (1) 滴加瑞氏染液数滴, 固定0.5~1min; (2) 加缓冲液, 按染液∶缓冲液为1∶1~1∶2加磷酸盐缓冲液, 混匀, 染色5~10min后用接近中性的清水冲洗干净, 待干。 (3) 如需保存, 二甲苯透明, 树胶封片。染色时间与染液的浓度、室温高低和有核细胞数量有关。根据需要每份染1~2张血片。

1.2.3瑞氏-姬姆萨氏复合染色法

染色步骤同瑞氏 (Wright) 染色法, 只是将瑞氏-姬姆萨复合染液代替瑞氏染液。

1.2.4 注意事项

未干透血膜不能立即染色, 否则染色时血膜易脱落;染色时间的长短与染液的浓度、室温高低和有核细胞数量有关;加染液量应适当;冲洗时不能先倒掉染液, 应以流水冲洗;冲洗完的血涂片应立放于支架上;染色偏酸偏碱时应更换缓冲液。

1.3 观察方法

先在低倍显微镜下寻找体尾交界细胞分布好的地方, 再换高倍和油镜认真观察红细胞和血小板染色、形态, 白细胞胞质、胞核、颗粒着色情况, 详细记录观察结果。

2 结果

染色适宜的血膜, 外观呈淡琥珀色, 显微镜下红细胞染成浅红色, 中央着色浅, 周围较深, 血小板染成紫红色, 白细胞胞质中的颗粒能显示出各种细胞的特有色彩, 细胞核染紫红色。瑞氏染色法:对白细胞细胞质和各种粒细胞颗粒染色效果好, 染色时间短, 最适于一般临床检验;瑞氏-姬姆萨氏复合染色法:除保留了瑞氏染色对细胞质和颗粒染色效果好的优点, 又兼有对细胞核染色效果好, 结构显示更为清晰, 更适于制作教学用的标本;但染液变性快、易污染并且成本高。

3 讨论

血细胞染色液种类很多, 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 (ICSH) 推荐罗曼诺夫斯基 (Romanowsky) 染色为标准染色法[3], 但根据我国的情况,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推荐的是瑞氏染色法和瑞氏-姬姆萨氏复合染色法, 这也是目前国内最为常用的血涂片染色方法。通过我们对700张血涂片用两种染色方法染色的观察比较, 我们认为瑞氏染色法最适于一般临床检验;瑞氏-姬姆萨氏复合法更适于特殊标本以及制作教学用的标本使用。也有文献报道[4], 单独用姬姆萨氏染色法更适于特制作教学用的血涂片标本使用, 但该法对细胞质和颗粒着色较差, 我们没有作对比观察。还有一种伊红美蓝快速染色法, 时间短, 只需2min, 但对各种血细胞的染色效果不好, 只有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才能观察, 且对幼稚血细胞的观察也不使用, 所以, 临床上很少使用, 更不能用于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123-124.

[2]吴晓蔓.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指导[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7.

[3]赵捷, 李扬.四种血细胞染色液染色效果的评价[J].检验医学, 2005, 20 (6) :510.

血涂片染色 篇2

1 标本

(1)结核病房送检的痰标本。

(2)模拟的抗酸杆菌阳性痰标本:将不同浓度的卡介苗悬液与痰(经涂片染色法检查为阴性)充分混合后,制成不同浓度的阳性模拟标本。

(3)临床分离培养的结核杆菌纯菌株。

2 试剂

10%巴氏消毒液、二甲苯。

3 方法

3.1 结核杆菌的培养

将标本碱处理后,接种于罗氏培养基上。

3.2 涂片染色法[1]

痰标本直接涂片,干燥后进行抗酸染色,光学显微镜检查。

3.3 巴氏染色法

在留痰的带盖容器中加入等体积的10%巴氏消毒液和0.5ml二甲苯,室温下振荡混合数次(15min)。待痰液化后,室温再静置15min使其分层。用接种环取液相与二甲苯层之间的白色黏膜层物质涂片,室温干燥,分别进行抗酸染色,光学显微镜检查。

3.4 涂片结果判定

按《诊断细菌学》对感染结核杆菌的程度进行结果判定。

4 结果

4.1 2种染色方法的评价

共检测102份模拟标本,其中阴性50份,不同浓度模拟阳性52份。将阴性和阳性标本混在一起,每份标本分别用涂片染色法和巴氏染色法检测。阴性标本,2种方法检测均为阴性。阳性标本中,涂片染色法主要为+,未见++++;巴氏染色法多见+和++。对涂片染色法与巴氏染色法的结果进行配对χ2检验,结果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4.2 灵敏性的推测

将卡介苗研磨均匀,计数板定量,调整浓度,与等量痰充分混合后,制成不同浓度的样本。其抗酸杆菌浓度分别为4×100、2×100、1×100、0.5×100、0.4×100菌/毫升。涂片染色法2×100菌/毫升时为阳性,巴氏染色法0.5×100菌/毫升时可见阳性。

4.3 消毒效果

对10份++以上的临床痰标本、10份加结核杆菌纯培养物的模拟痰标本进行检测。对消毒处理前后的标本分别进行结核杆菌培养。处理前均培养出结核杆菌,处理后均无结核杆菌生长。这说明用10%巴氏消毒液消毒15min是有效的。

4.4 消毒时间对染色结果的影响

对消毒液作用15min、30min、1h、2h、12h和24h的标本进行观察。10%巴氏消毒液作用12h内,结核杆菌维持其染色特性,大于24h细菌染色不规则。

5 讨论

巴氏染色法降低了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结核杆菌的危险性,改进了标本的处理方法,对细菌进行了浓缩,提高了结核杆菌检测的敏感性以及阳性标本的检出率。

参考文献

[1]王秀茹.预防医学微生物学检验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血涂片染色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随机收集两院的住院和门诊患者的阴道分泌物, 共1378例进行检查。

1.2 方法同一女性阴道分泌物分别同时采用常规检查法和涂片染色法[1]。

2 结果

2.1 常规检查法可疑细菌性阴道炎:

可见大量白细胞, 未见滴虫和霉菌, 共447例, 检出率32.4%。滴虫性阴道炎:可见活动的滴虫体, 共118例, 检出率8.6%。霉菌性阴道炎:可见折光性较强的霉菌菌丝体, 共210例, 检出率1 5.2%。总阳性率5 6.2%。

2.2 涂片染色法可疑细菌性阴道炎:

可见较多中性粒细胞或球菌或短小杆菌, 未见阴道杆菌, 共613例, 检出率44.5%。滴虫性阴道炎:可见滴虫虫体, 共120例, 检出率8.7%。霉菌性阴道炎:检出霉菌菌丝体、霉菌孢子体, 共392例, 检出率28.5%。总阳性率81.6%。另查到癌细胞2例。

涂片染色法检查细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检出率高于常规法,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分别为42.244、70.401, P<0.01) ;而滴虫性阴道炎检出率两种方法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 1 8, P>0.0 5) 。

3 讨论

涂片染色法查阴道分泌物的病原体检出率除滴虫外, 远高于常规法, 这是因为常规法只能在低倍镜下观察白细胞、活动的滴虫及霉菌菌丝体, 对细菌、霉菌孢子体无法观察到, 对活力较差的滴虫和不活动的滴虫容易漏诊。常规法检查时, 取分泌物的脱脂棉丝易被误认为是霉菌, 而涂片染色法则不会, 不仅可以观察白细胞的数量和种类, 还可以观察各种细菌、细胞结构等, 其结果准确, 客观检出率更高[2]。另外, 涂片染色法还能发现异常细胞, 为生殖道癌的防治提供了依据。因此, 笔者认为涂片染色法查阴道分泌物优于常规法, 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误诊和漏诊。

参考文献

[1]熊立凡.临床检验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69.

探究血涂片分析对血常规检验的意义 篇4

关键词:血常规,血涂片分析,临床诊断

医疗科技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血细胞分析的自动化进程, 高效率、高准确度的血细胞分析仪逐步取代了传统的血涂片分析法[1]。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细胞分析仪在血细胞的形态识别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对于某些形态的细胞其识别能力有限, 也造成了临床检验的误差, 而血涂片法可以很好的弥补血细胞分析仪的不足。本实验对本院的1763 例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2 种不同方式的检测, 以探讨传统的血涂片法对血常规检测的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选择2015 年1~6 月在本院检测的1763 例患者的血液样本, 其中男1026 例, 女737 例, 在2 h内完成血涂片的制作和血细胞分析。

1. 2 仪器与试剂KX-21N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购自希森美康公司、CX31 光学显微镜购自奥林巴斯公司、瑞氏- 吉姆萨复合染色液。

1. 3 方法将收集于EDTA-K2 真空抗凝管中的静脉血分别进行KX-21N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和血涂片检测。涂片制作:取1 滴新鲜的血液样本, 滴至载玻片的一端, 保持载玻片45°倾斜, 推片, 使血细胞均匀的分布于载玻片上, 使样本自然晾干。晾干后将瑞氏- 吉姆萨复合染色液滴至载玻片上, 使染色液完全覆盖于血膜上, 保持2~5 min, 使用2 倍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滴至染色液上, 保持10~15 min。用双蒸水缓慢冲洗载玻片, 并使其自然晾干, 以备镜检。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种细胞形态并进行计数统计:红细胞的形态、淡染区的面积及内部结构;白细胞的形态, 是否有异型淋巴细胞或毒性改变等情况;血小板形态, 凝聚性是否异常;是否出现中毒颗粒、空泡、核左移或核右移等异常现象。

2 结果

1763 例血液样本中, 血细胞分析仪显示正常的样本有659 例, 其中血涂片分析法检测为异常的有17 例, 假阴性率为2.58% ;血细胞分析仪显示异常的样本有1104 例, 其中使用血涂片分析法检测为正常的有273 例, 假阳性率为24.73%。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和试验设备不断进步, 临床血液检测分析的手段向着高精度、高效率的方向发展。本院使用的KX-21N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可以分析多种血细胞成分, 但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 如其无法正确的识别嗜酸细胞、幼稚细胞、嗜酸粒细胞等, 也不能准确的辨认中性粒细胞的毒性改变情况和异形淋巴细胞, 有时会将小粒细胞错误地识别为中间细胞, 大淋巴细胞识别为粒细胞, 大片成簇的血小板识别为白细胞等[2,3]。所以在分析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输出的结果时要谨慎的对待, 尤其是在一些指标出现明显异常时, 或患者处于病理状态但检测结果却显示正常时, 这些状态下的分析结果可能是不可靠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诊断的精准性应该使用血液涂片分析法, 因为血涂片分析法可以清楚且直观的了解到患者的血细胞状况, 并且可以分析出血细胞异常的具体原因, 使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更加的可靠[4,5]。

在本实验1763 例血液样本中, 血细胞分析仪假阴性率为2.58% ;假阳性率为24.73%。在假阴性样本中使用血涂片分析法观察到有3 例样本显示有中毒颗粒, 5 例样本出现不同程度的核左移和核右移, 2 例样本的白细胞形态异常, 细胞明显增大。造成假阴性的最为主要的原因为血细胞分析仪对细胞形态的识别能力有限。假阳性样本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血小板计数不准确, 其中126 例分析仪显示血小板减少, 而血涂片观察其仅为血小板聚集;23 例分析仪显示可见大血小板, 而血涂片观察血小板大小接近正常;15 例分析仪显示白细胞计数增高, 而血涂片观察白细胞计数正常。造成假阳性结果的主要原因为血小板的聚集, 其原因为冷凝集作用和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白细胞计数增高是由于聚集的血小板在体积上与白细胞相近, 会被分析仪误当成白细胞计数。

综上所述, 血液分析仪的检测结果虽然并不能准确的反应患者的血液状况, 但可作为一种高通量筛选的手段, 一旦发现异常的情况应及时联合使用血涂片分析方法, 从而更加精准的对异常的样本进行分析与诊断。血涂片分析进一步提高了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为进一步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精准可靠的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杨必清, 番云华, 李轶勋.血液细胞分析显微镜复片的必要性探讨.中国民康医学, 2014, 26 (18) :17-20.

[2]郭晖, 郭普, 钟政荣, 等.XE-21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2种血小板计数方法的差异性比较.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13 (10) :37.

[3]刘杰平.从Kx-21血细胞分析仪测得结果看血涂片的重要性.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 5 (10) :11-13.

[4]张秀青, 康翠娥.使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须同时涂片镜检.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29) :45-46.

血涂片染色 篇5

现将两种褪色法介绍如下。

1 酸化高锰酸钾液褪色法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甲液

0.5%高锰酸钾液

高锰酸钾(potassium permanganate) 0.5g

蒸馏水加至100ml

乙液:0.5%硫酸水溶液

硫酸(sulfuric acid) 0.5ml

蒸馏水99.5ml

两液分瓶盛装,临用前等份混合

1.1.22%草酸液

草酸(oxalic acid) 2g

蒸馏水加至100ml

1.2 操作步骤

(1) 在瑞-姬氏染色涂片上滴加95%乙醇固定5分钟,流水冲净; (2) 滴加酸化高锰酸钾液5分钟,流水冲净(氧化作用); (3) 滴加2%草酸液1-2分钟至涂片无色止(还原作用); (4) 流水冲洗5分钟; (5) 进行HE染色。

2 盐酸酒精褪色法

2.1 材料与方法

1-2%的盐酸酒精液

盐酸1-2ml

95%乙醇98-99ml

2.2 操作步骤

(1) 在瑞-姬氏染色涂片上滴加95%乙醇固定5分钟,流水冲净;滴加1-2%的盐酸酒精液至涂片基本无色止; (3) 流水冲洗5分钟; (4) 进行HE染色。

3 讨论

酸化高锰酸钾液在瑞-姬氏染色涂片去色中比盐酸酒精液褪色更完全,涂片可达到无色的效果;酸化高锰酸钾液褪色法可以用来鉴别黑色素颗粒:若有疑为黑色素的颗粒,经酸化高锰酸钾液褪色后,与未经酸化高锰酸钾液褪色的同病例涂片比较,脱色的为黑色素;瑞-姬氏染色涂片经酸化高锰酸钾液褪色再行HE染色,其染色后的颜色比盐酸酒精褪色的涂片更加清晰,红兰分明;盐酸酒精液褪色法,方法简单,试剂易于配置,用时短,在这一点上,它优于酸化高锰酸钾液褪色法。

以上讨论的两种褪色方法的优缺点,应用哪种褪色方法好呢?我们觉得应该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在整个褪色再染色过程中值得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涂片的固定,它将影响着HE染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凌启波.实用病理特殊染色和组化技术[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血涂片镜检在血常规检查中的意义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2月—2012年2月对我院儿科门诊及病房775例患儿进行血常规检测,其中125例为血液分析仪提示为异常结果。

1.2 仪器和试剂

血液分析仪为SYSMEX-4000i,试剂为SYSMEX相应配套试剂。显微镜为奥林巴斯CX31,细胞染液为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瑞氏吉姆萨染液。

1.3 步骤方法

按照血常规检测操作流程进行血常规检测。仪器提示异常的标本,均行手工推片。混匀异常标本,取血滴1小滴在洁净玻片一角,用推片稍压保持45°角度匀速向前推,将推好的推片片头保留1 cm~2 cm距离方便编号,两端留有1 mm~2 mm空隙,头体尾明显,厚薄适宜,细胞分布均匀,呈舌状,自然晾干备用。在滴加瑞氏染液覆盖血膜染1 min~2 min,滴加2倍瑞氏染液量的磷酸盐缓冲液继续染10 min~15 min,流水在血片一边缓缓冲洗,干后镜检。镜下染色良好的血膜,红细胞呈粉红色,白细胞浆、核明显,颜色鲜艳极易辨认。然后镜检观察细胞形态。

2 检测结果

2.1 判断标准

平均视野有形成分,可估计数量,与血液分析仪结果做对比观察。通过观察细胞: (1) 大小均一程度; (2) 中毒颗粒:胞质中部分或全部颗粒变粗,着色深,颗粒分布及大小不等; (3) 空泡:可在胞质或核中出现,常为多个; (4) 核左移:外周血中出现不分叶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幼稚粒细胞)超过5%; (5) 核右移:指中性粒细胞核出现4, 5叶或更多,其百分数超过3%。这些改变只能通过直接显微镜检查来最终核实,确认血细胞形态和种类,仪器在形态学上绝不可能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查。

2.2 实验结果

检测775例患儿,有125例血常规异常,依照判断标准涂片镜检,其中经血涂片确认异常有42例。可见血常规提示异常比例为16.1%,血常规及血涂片镜检同时异常比例5.42%,血常规提示异常中假阳率高达66.4%。

3 讨论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是一种理想的过筛工具,它不但精确度高,重复性好,检测参数也日趋增多。但现在很多医院过分依赖仪器, 忽视了血涂片镜检的重要性, 造成血细胞检测的错误结果在临床上比较多见。目前, 外周血细胞涂片镜检是临床检验工作中的薄弱点, 应予以重视。

众所周知,儿科患儿多以感冒、发热和肺炎来就诊,故血细胞检测时多见白细胞及分类异常。在白细胞计数时,运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首先将血液稀释标本加入只作用红细胞的溶血剂,使红细胞溶解破坏,而白细胞基本保持完整状态,但溶血剂对白细胞计数、形态都有一定的影响,只是影响的程度不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提示幼稚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异常,单核增多等机器提示异常都应该血涂片镜检。

目前,国内使用的血液分析仪都是根据白细胞的体积大小分类,不能很好地识别异型淋巴细胞及白细胞的毒性改变[1]。尽管现代高科技不断在血液分析仪上应用,利用电阻抗原理经小孔计数出白细胞数量及体积测定,或利用传导性利用高频电磁波测量细胞内部结构,如细胞核、细胞质的比例,细胞内颗粒的大小和密度;光散射是利用激光对每一个细胞进行扫描分析,区别细胞表面的结构和颗粒质量,根据这三种方法测定数据经计算机处理进行白细胞五分类。但至今血液分析仪也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进行白细胞分类,而只能起筛选作用[2]。因此,临床检验的质量保证,除了仪器化的宏观质量保证外,显微镜下微观质量保证是不可忽视的。忽视形态学观察,使许多疾病不能及时得到准确诊断及治疗,严重危害医疗质量,以至造成漏检、漏诊及误诊的现象常常发生[3],甚至引发医患纠纷。

总之,血涂片镜检在血常规检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绝不可忽视。通过本组结果我们发现,血常规分析仪自动化程度高,省时、省事、省力,报告快速,但仪器提示的假阳性率很高,极易因此造成误诊、误判。而血涂片操作虽然繁琐,人员技术及经验要求较高,但若能与血常规检测很好地结合就可以大大提高检测的准确度,为临床出具高质量的检测报告,更好地为医生服务, 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叶应妩, 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7:7-10.

[2]李家增, 王鸿利.血液实验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16-20.

血涂片染色 篇7

关键词:血涂片检查,血常规,临床价值

显微镜血涂片检查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血液细胞检查方法, 这一检查技术在各类血液细胞疾病的临床检查和诊断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这一检查技术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血片染色和制备效果较差, 因而细胞鉴别准确性差。血常规检查的主要项目是白细胞分类计数。现阶段, 部分检查人员仍未完全掌握和了解自动化血液分析仪计数原理等问题, 且并未认识到血涂片检查的重要性, 因而易出现误诊和漏诊等。本研究对血涂片检查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接受血常规检查患者220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抽取血液标本进行血常规检查。

方法:血涂片检测设备需由专门人员每天进行保养和维护, 从而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所有血液标本均在血涂片镜下进行染色观察。血涂片检查结果异常但血液分析检查结果正常的患者, 可确定为假阴性;相反则可确定为假阳性。所有患者同时接受血液分析检查, 对比两种检查结果。

结果

本研究220例患者中, 急性白血病4例,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3例, 缺铁性贫血10例, 巨幼细胞性贫血8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例, 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症2例。另外190例患者血液分析检查结果与血涂片检查结果相符。

讨论

血液分析设备能够对细胞的分布、大小以及相互的比例等相关指标进行准确判断, 但无法准确反映其发生异常的原因。因此, 血液涂片检查便逐渐成为血液疾病的细胞形态学临床检查的一种主要方法, 且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对于各种血液疾病的临床诊断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1]。

若血液分析仪检查结果证实N%水平增高, 则需实施血液涂片检查, 对血液内是否存在核左移、空泡和毒颗粒现象进行观察, 如果检查结果证实确有上述现象, 则表明血液感染现象较严重, 甚至存在恶性肿瘤危险。如果血液分析检查结果证实L%明显升高, 或WBC总数有所降低或正常, 若患者同时存在发热症状, 需考虑异型淋巴细胞的可能[2]。若果异型淋巴细胞所占比重超过40%~70%, 则证实患者存在病毒感染症状, 特别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对于并发血小板减少或者贫血、L%升高、WBC单数减少的患者, 需考虑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可能, 需实施更深入的骨髓检查。对于L%升高伴WBC单数增高的老年患者, 需考虑白血病或者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可能[3]。

若血液涂片检查证实E%升高, 且血液分析检查结果证实E%升高, 则表明患者存在皮肤疾病、寄生虫病或者病态反应性疾病的可能。若患者血液分析检查结果证实B%与M%同时升高或M%升高较明显, 尤其是M%>20%时, 则患者必须接受进一步的血液涂片检查, 以证实其是否存在幼稚细胞, 如有需要还应进一步给予骨髓检查, 从而做出更加准确的临床诊断[4]。如果血液分析检查结果证实WBC为不分类或+++, 则有必要进一步实施血液涂片检查, 以此确定患者是否存在白血病细胞。

对于临床诊断为贫血的患者, 需进一步检查其RDW和MCV的变化情况以及HB和RBC的比例, 同时, 通过血液涂片检查患者是否存在中心浅染区消失或扩大、体积减小或增大以及RBC有无大小不等等情况, 并进一步判断患者的贫血类型, 以此为基础实施骨髓检查。

综上所述, 血液分析仅是一种血液过筛检查方法, 若患者出现血细胞直方图、分布、比例和数量异常现象, 且伴有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发热等血液系统疾病症状, 需进一步实施血液涂片检查, 以实现血液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谢中斌, 王丽霞.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漏诊3例白血病的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7) :421-424.

[2]李雪莲, 等.血液常规检查的诸多影响因素[J].医学信息, 2010, 1 (9) :1098-1099.

[3]李文华.血小板形态学检查的应用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31) :308-310.

上一篇:运输层安全下一篇:纳米瞬变电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