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演唱的教学研究

2024-05-19

综合演唱的教学研究(精选九篇)

综合演唱的教学研究 篇1

关键词:综合,演唱,教学,文化,心理,艺术,声乐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时代, 一切事物都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与格局。全球范围上政治的多极化、经贸的多边化, 导致文化的多元综合化。

同样, 演唱教学也必须从以往单一化教学转变为现在的多元综合化教学, 这是新时代的新趋势、新需要、新课题。

为此, 本文对演唱教学的多元综合化进行多元化、系统化研究, 力求对综合演唱教学提供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与实践参考价值。

具体而言, 演唱教学的多元综合, 可以分解为以下四大要素, 下面分别进行论述。

一、文化学教学

文化学教学是演唱多元综合教学的第一大要素, 也是基础要素, 更是全新要素, 是以往演唱教学从未涉及或很少涉及的要素。

“知识经济”的21世纪, 文化成为全球各国家、各领导的一个时代的大主题。文化作为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 “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 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并传授, 并构成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历史上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文化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又是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素。”[1]

站在文化学的高度来审视、指导、实施演唱教学, 自会将演唱教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引进到一个更深的深度与更广的广度。

例如在民族唱法的演唱教学中, 引入文化学要素, 就可以明确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乐感文化”、“情感文化”的思想, 从而就可以从民族文化学的视角、视域、视点上充分理解民族唱法演唱艺术的情感真挚自然、音色质朴优美、呼息较浅、风格委婉含蓄、注重“以情带声, 声情并茂”, 追求“气韵生动”等等特点, 进而有助于民族唱法演唱教学教学技师与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

又如在美声唱法的演唱教学中, 引入文化学要素, 也可以明确西方文化的“主客分立”与美声唱法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渊源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化内涵, 从而可以从西方文化学的视角、视域、视点上充分理解美声唱法“具有饱满的气息支持和灵活自如的呼吸控制能力, 音色优美、明亮、圆润、丰满, 音与音的连接丫滑匀净, 花腔装饰乐句流丽灵活。”[2]等特征, 进而有助于美声演唱能力的提升。

再如在通俗唱法的演唱教学中, 引入文化学要素, 同样可以明确美国本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创新性神髓, 从而可以从这种文化内涵的视角、视域、视点上充分理解通俗唱法的情感真诚自然、表现自由随意、嗓音真实质朴、表演载歌载舞、唱法创新等诸多特征, 进而有助于通俗唱法演唱能力的提升。

二、心理学教学

“人性化”的21世纪, “以人为本”也成为时代的大主题。因此, 心理学被人们高度重视与广泛应用。

心理学被恩格斯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在演唱教学中引入心理学要素, 是演唱教学综合化的必然选择, 也就是说, 心理学是综合演唱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为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规律的科学, 可以丰富对人的本质的全面理解, 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

演唱活动是演唱者生理活动、声音的物理活动、演唱者的心理活动的三位一体的综合活动。所以演唱教学的综合教学中, 必须以演唱心理学作为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

例如情感。心理学上的“情感”, “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 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 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3]而演唱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表现, 均以情感为核心, 这是演唱艺术的生命与灵魂。

又如想像。心理学上的“想像”, 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它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心理基础。演唱教学离不开对学生想像力的培养, 因为这是塑造与创造歌曲中音乐形象的必要能力。

再如理解。心理学上的“理解”, 是指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心理活动。演唱过程必须以理解为前提, 只有理解才能表现, 否则就会“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

三、艺术学教学

艺术学教学也是综合演唱教学的构成要素之一。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一见钟情实和表现情感理想, 在想像中实现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

演唱艺术是音乐艺术的一部分, 而音乐又是艺术的一部分, 所以演唱教学必须与艺术学教学息息相关, 分离不得。

例如对歌词的理解与表达, 就必须以文学 (语言艺术) 能力为依托和保证。

又如舞台上的表演动作, 又必须以戏剧艺术的表演动作作为参照。

再如服装、化妆等, 又必须以美术 (绘画、雕塑等) 为基础。

如此等等, 不胜枚举。

四、声乐学教学

演唱学, 又称“声乐学”, 它是综合演唱教学的“主体工程”, 自然是整个综合演唱教学的核心要素。

而声乐学的内涵又十分广泛, 主要有识谱能力、发声能力、呼吸能力、共鸣能力、语言能力、听音能力、视唱能力、演唱能力 (技巧发挥能力、形象创造能力、情感表达能力、风格展现能力、个性发挥能力等) 等等, 是一个以各种实践构成的多元完整的综合系统, 也是一个素质系统。

综上所述, 综合演唱教学是一个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多元化的复杂系统工程, 它以文化学、心理学、艺术学、声乐学为四大基本要素, 每一个要素中又包括各种元素, 可以说是大综合中的小综合。

综合演唱教学是我国声乐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这是适应对多元化复化型声乐人才培养的时代需要的最佳选择。而这种综合演唱教学, 又要求声乐教师必须成为一专多能的“多面手”, 成为多元化复合型的新型教师。

参考文献

[1][美]克鲁伯克拉克洪.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M].转引自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P72-73.

[2]辞海[M]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P2312.

小学生歌曲演唱的教学艺术 篇2

歌唱是声音的艺术、情感的组合,其本身就是创作。歌曲教学不能是让学生机械的模仿教师范唱或录音范唱,应让学生学会分析歌曲、领悟歌曲结构、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歌曲风格,并运用自身身心发展特点和审美认知经验对歌曲演唱的总体构思与设计进行艺术的再创作。而对于自己“二度创作”出来的作品学生会极投入地演唱。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善于创新的能力和表现的能力.

一、掌握歌曲情绪激励学生自主参与

每首歌都有一个基本情绪,有的庄严,有的激昂,有的深情,有的活泼欢快,有的雄壮,有的跳跃,有的诙谐……抓住歌曲的情绪,对于歌曲旋律的处理以及对于歌词的理解都会大有好处。在歌曲教学中,教师通过抓歌曲的情绪来帮助学生理解旋律、理解歌词,学生就以歌曲的基本情绪来进行艺术再创造时的依据,围绕着歌曲情绪进行演唱上的总体构思与设计。如:《共产儿童团歌》是一首革命歌曲,反映了当时少年儿童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共产儿童团,随着父兄们向地主、军阀、帝国主义者进行斗争的精神面貌。教学歌曲时,教师先利用幻灯映示抗日时期儿童团员与敌人巧妙周旋的情景,使学生对歌曲的艺术背景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再播放歌曲的录音,强化学生的音乐情绪体验能力。在这种音乐氛围中学生能够准确的感受歌曲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此时让学生自主分析歌曲节奏,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2个乐句,节奏完全相同,而且歌曲较多的出现附点八分音符。歌词中的“底底达底达”给人一种勇敢前进的感觉,歌唱时就要精神饱满、坚定有力。学会歌曲之后,学生自由创编舞蹈动作,边歌边舞,兴趣盎然。这样,孩子的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得到激发。

二、对比歌曲因素引导学生巧妙处理

音乐形象往往是跟据文学形象所要表达的内容而进行塑造的。在旋律进行中可运用节奏上的“松”和“紧”,速度上的“快”和“慢”,音量上的“强”和“弱”的对比,或调式转换、音色变化等手法。演唱时如果能很好地把歌曲中的这些内在的因素表现出来,歌曲的艺术形象也就更鲜明突出、栩栩如生。

1、节奏上的对比

如:《小燕子》(胡鹏南词曲设疑激趣导入歌曲教学后,教师运用直观感性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边看“燕子飞翔、捉虫”的动感画面,边聆听歌曲,感受旋律,熟悉音乐。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歌曲可以分为几乐段?”在初听结束时,许多学生已经有了答案——三个乐段,方法是根据节奏的不同来划分。视唱时,学生发现一、三乐段节奏舒展,给人优美抒情的感觉,演唱时要连贯、圆滑,用较轻的力度;第二乐段以XXO紧缩的节奏仿佛让人看到小燕子敏捷轻快的身影,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要唱的活泼、跳跃、轻快,音量可稍强。对于学生的观察教师给予高度的评价,孩子们兴趣大增,对歌词演唱跃跃欲试。此时无须教师多语,孩子们随琴自由演唱,他们已能把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表现得淋淋尽至了。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在歌曲演唱后,让学生自由创编“小燕子”的动作,通过各种动作来深入感知和掌握歌曲的节奏。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不同节奏要用不同的演唱方式,而且在集体活动中表现能力得到提高,创造能力得以锻炼。

2、速度上的对比

速度在整个小学音乐学习中贯穿始终,对学生学习音乐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歌曲演唱时用不同的速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速度对音乐的表现作用,从而促进创作能力的提高。演唱时速度“快”和“慢”的变化是相对的,既歌曲的某一段或几个小节处理的稍快、突慢、渐快、稍慢等。演唱的过程就是激发情感、鼓励表现的过程。如:演唱歌曲《闪烁的小星》时,要求学生演唱两次,一次启发学生想象美丽的星空、无边的宇宙,用慢速演唱歌曲;另一次用天真活泼稍快地演唱。紧接着,教师通过电脑课件演示星星的动画:小星星们聚会、跳圆舞曲、飞翔、进入梦乡……要求学生用歌声表现画面。精彩的动画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变化,从而获得了创作的灵感。他们用快速演唱星星的“聚会”;用中速稍快演唱星星跳圆舞曲;用中速稍慢演唱星星飞翔;用慢速演唱星星睡了……在生动有趣的演唱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创新能力及表现能力得到提高。

3、音色上的对比

对于一些情绪不同、风格不同的歌曲,在演唱时可启发学生考虑采用不同的音色的变化去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演唱活泼、富有朝气的歌曲或民歌风味的歌曲,可用明亮、圆润、清新的音色;演唱抒情、优美的歌曲,可用柔和、轻盈、甜润的音色;演唱忧伤、速度缓慢的歌曲,可用坚实、刚健的音色……总之,运用不同音色演唱不同情绪的歌曲,可以取得各种不同的效果,给歌曲的音乐形象增添艺术色彩。在一首歌中,随着情绪或节奏等的变化也可采用不同音色演唱,以增加情绪节奏的对比。又如:《小燕子》的第一乐段节奏舒展,可用柔和、甜润的音色,第二乐段节奏紧密,可用明亮、清新的音色,第三乐段音乐是第一乐段的再现,演唱的音色可更柔美,抒情。演唱形式的安排是在演唱过程中根据音乐情绪的发展而安排的领唱、齐唱、轮唱、小组唱等,这也是歌曲艺术处理的一种方法。

示范演唱在流行演唱教学中的作用 篇3

流行演唱的学习之初是从模仿开始的。同时模仿也是初学流行演唱的最重要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所以, 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行模仿学习则需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除了介绍一些演唱所必须掌握的技术技巧以外, 例如吐字、呼吸此类并不体现在实质层面上的技术技巧就需要学生在学习中进行不断的体会。而此时介入示范演奏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给学生进行示范演唱的时候也是学生产生最初感性认识的依据, 学生通过对教师的示范演唱来学习怎么表达、处理作品, 此时教师的示范演唱则是学生学习的标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正确的演唱思维。把教师所进行的示范演奏当成学习的目标和标准。例如:学生在学习演唱一段较长的乐段时, 需要具备很高的呼吸技巧, 如果在很难完成或者是完成的较为吃力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示范教学, 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中慢慢体会气息的运用。同时学生在通过模仿学习之后掌握了技巧之后会产生很强的成就感, 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这极大的促进、推动作用。此外, 教师对学生的示范教学也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例如说有的学生在咬字上相对较差, 有的学生在呼吸上略显不足等等, 抓住他们的技术上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地示范演唱奏, 在演唱的同时穿插讲解与学生的模仿。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 并将其列为最需要修正、加强的技术技巧, 这样才能把学习上的难点进行集中性的克服与击破, 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地。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听觉、视觉反应以及心理感受来进行学习的。教师一定要准确的把握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以及掌握技术技巧的能力, 这样才能有效的调动起学生学习流行演唱的积极性, 因为很大程度上学生的演唱技巧以及对作品表现力的把握能力都是在不断的实践演唱中提高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 那么技术水平的提高则会微乎其微, 同时教师的教学程序也会很难的进行下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某些方面也取决于教师, 所谓“身先士卒, 为人师表”则是说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率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教师在演唱作品是带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正面情绪, 那么学生也会被教师的示范演唱所感染, 把老师的示范演唱作为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从自我角度出发来寻求更好的学习方法。这样不仅会以高学习的效率, 也会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分析能力。在不断的学习、表演过程中慢慢形成自己的演唱特点, 也会进一步的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三、激发学习兴趣

教与学虽然是两个对立存在的行为模式, 但是两者确实互利互助、不可分割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对教师的一种模仿。学生除了肢体上进行一定的活动以外, 心理活动更是流行演唱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学生对流行演唱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这与教师的示范演唱也是分不开的。教师在教授学生演唱技巧的同时, 也应该把一定的精力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来。如果学生对流行演唱丧失了兴趣, 那么则会产生恶性循环, 演唱时敷衍了事,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伴随着也会产生一些错误的演唱奏技巧, 最终导致厌烦心理。因此, 老师引导学生的演唱兴趣和欲望则显得尤为重要。有时学生在演唱一首技术难度较高的作品时, 由于长时间的重复练习或是不能突破难点则会产生烦躁的心理, 最后达到逃避练习的地步。这时候教师的适当适时的示范演唱则显得十分重要, 教师可以把正确和错误的示范同时的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从中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别, 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教师不同示范演唱模式的理解来进行分析, 如果通过自身的分析攻克技术难点, 则会产生一定的成就感, 建立自信心, 随后就会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四、启发、引导学生

教师的一切教授专业知识的手段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 那就是让学生更快、更高、更多的掌握的演唱的技术技巧以及对作品内涵的把握能力。示范演唱是众多教课手段中最为直观的一种。但是教师的示范演唱并不只是让学生进行单纯的模仿, 更多的是要通过示范演唱让对学生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另外, 教师的示范演唱中也包含了教师对作品的理解以及演唱经验, 这无疑能够避免学生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很多的技术技巧或者作品内涵是并不能通过语言表述得清的, 这就需要通过示范演唱来进行配合讲解, 从中不断的启发、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在将之理解之后再运用到演唱技巧中来, 帮助更加科学有效的提高演奏水平, 同时在对作品的把握方面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结语

从上面笔者的分析中不难看出, 示范演唱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作用。教师在给学生做示范演唱的时候要以启发、引导学生的艺术思维为主要目的, 培养学生对作品的分析能力,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脱离了教学之后还能更好的进行演唱。但是值得教师注意的是, 在进行示范演唱的时候一定要尽量的保持技术技巧的正确性, 语言也要生动、平实。示范演唱并不是教学的唯一手段, 但确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技法之一, 教师如果能够合理、适当的运用示范演唱则能够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同时也会营造出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 当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流行演唱, 让这门艺术得到更长足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越来越多的流行演唱爱好者开始接触并学习流行演唱。但由于流行演唱学习者们的接受、理解能力以及自身嗓音条件的参差不齐, 所以并没有一本书可以准确的记录出流行演唱的标准方法。同时我们在演唱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有些关于如何演奏出作品内涵以及增强艺术感染力等问题并不能完全的通过语言表述清楚。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标准的示范演唱, 从听、看、感三个角度进行综合性教学, 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理解作品以及演奏的精髓。

关键词:师范演唱,流行演唱,教学

参考文献

[1]郭伟平.试论高师声乐教学的示范作用[J].内蒙古示范大学学报, 2002年2月

[2]顾元成.浅谈流行音乐演唱教学[J].辽宁高职学报, 2006年2月

歌剧演唱与声乐教学 篇4

一、歌剧的声乐教学意义

学习声乐演唱的人如果有机会完整地演绎歌剧将会对自身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有所提高,歌剧的演唱会让学习者渗入声乐艺术的实质。声乐是一种艺术形式,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产生,可起到熏陶、感染人,提升整个人类的思想境界、审美理想的作用,也可满足人们心灵、情感的寄托和需要,达到启迪教育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学习这门艺术过程中要本着对艺术真谛的追求。以崇高的境界要求声乐的教与学。

在当今的美声演唱领域中,艺术歌曲与歌剧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目前我国声乐教学与演唱中最为大家所熟悉的艺术表现形式。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是诗歌、戏剧、文学、美术、灯光、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至善至美的综合体。它的伴奏气势宏伟,一般使用管弦乐队,是在舞台上用演唱来表现的戏剧,是戏剧的一种音乐形式。大多戏剧是分幕的,幕与幕之间又是彼此联系的,具有一定的情节性,是按照一定的故事情节背景展开的。歌剧每一幕通常由咏叹调、重唱与合唱组成,并且它们之间通常又由宣叙调衔接并贯穿发展起来,歌剧这一艺术形式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带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哲理性,可以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和时代背景,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人们现实生活的一种体现。歌剧是人们的情感所需要的,同时又能使人们得到娱乐和满足。它的存在并不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而是迄今为止独立的几种艺术的融合。作为综合艺术的歌剧有其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歌剧表演对声乐演唱提出更全面、更高层次的要求,它一直以来都是声乐的最高艺术殿堂。

二、歌剧与声乐演唱教学的关系

(一)歌剧演唱要求音乐与戏剧情节发展相结合歌剧的综合艺术特征对演唱者的综合素质提出挑战,除用美妙声音表达出音乐,还要与戏剧、表演等其它舞台艺术协同配合。在歌剧的演唱与声乐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对演唱者多方面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歌剧是戏剧与音乐相结合的产物,对演唱者来说。将情节发展、戏剧冲突与音乐流动起伏相融合是必要的。情节,可以理解为戏剧发展中人物性格及人物关系的展示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人物之间的冲突则成为戏剧发展的动力,没有冲突便没有戏剧,离开戏剧冲突歌剧情节便不可能引人入胜。如果演唱者在表现这些过程时对人物性格有形象逼真的刻画,对人物关系、情节的展开和冲突认识、理解得深刻透彻。拿捏得恰当,演出会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欣赏者也会被吸引。而要想塑造出人物角色,做好案头工作很必要。要研读剧本,清楚每幕、每段、每句在说什么,原因后果、来龙去脉做到心中有数;要对人物性格,行为动机进行分析,对每一阶段的心理活动深入揣摩,这是成功塑造人物的关键。需要我们对剧本故事人物诞生的文化背景、植根的土壤有所认识和了解。因此宽泛的知识及敏锐的触觉和理解力对演唱者都是有用的。

然而众所周知,音乐是歌剧的核心,能获得成功的歌剧首先是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歌剧中的声乐除了具备以上戏剧的思想认识手段,更重要的它是用人声的音乐形式体现歌剧主题和内涵,有力地烘托歌剧艺术效果。歌剧中声乐形式有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等,它对演唱者提出演唱时要具备高超的声音技巧、准确识谱能力等各方面与音乐有关素质要求,为声乐的教与学注明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

(二)歌剧中各艺术体裁的共同存在对知识结构的完善

歌剧艺术体现了一种和谐的境界,在歌剧中,它的构成要素很多。是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绝佳组合。音乐分为声乐和器乐,声乐里有宣叙调他称“朗诵调”,旋律近于说白,节奏随着语言的变化而变化,用于陈述剧情和戏剧动作紧密配合,也常作为咏叹调的引子用于咏叹调之前、咏叹调(是角色动作处于平静状态下演唱的独唱曲,相当于戏剧中的独白。主要刻画角色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一般篇幅大,结构完整,音域宽,技巧复杂,音乐富于抒情性和戏剧性,可以在音乐会上作为演唱曲目来演唱)和合唱或重唱(相当于戏剧中的群众场面。能烘托剧情的发展,使剧情富有动力)。歌剧的器乐结构:器乐分为前奏曲(开幕前演奏的管弦乐曲,起提示或概括剧情的作用)、幕间曲(幕与幕之间管弦乐曲,起烘托气氛的作用)、终曲(全剧结束时演奏的管弦乐曲,带有总结全剧的意义)和舞曲(富于生活气息,常起到配合剧情、活跃气氛的作用),这是器乐曲独立演奏的部分,而在整部歌剧中器乐是在连续不断地奏出旋律,除了联系各独立的幕,更联系各唱段、宣叙调、咏叹调和合重唱,并为其伴奏。咏叹调旋律优美,成为声乐教学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而演唱者在歌剧表演中除了演唱精美的咏叹调外,更要将宣叙调表演得完整而准确恰当。

歌剧中的宣叙调有着交代剧情、表达情感、作为程式的段落、激化矛盾、结构转换的意义。音乐上突出的语气化音乐风格,旋律走向呈直线的平稳进行,节奏的均分,模糊的和声功能和分句,其实这些也都是为实现它说话的意义。在演唱技法上,要求比咏叹调更清晰地吐字,更生动的语感;唱法为增强声音的表现力会更自由些;分析判断说与唱的比例,与歌剧总的格调保持一致。高水平的演唱,不仅是技巧与情感的高度配合,同时也是艺术中的协和、对称、平衡美的表现,我们在演唱咏叹调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宣叙调,它可训练演唱者歌唱的整体感、统一感、连贯感。也使得演唱者深入对音乐的分析理解,扎实音乐修养。相信了解宣叙调并对其进行细致演唱后会对其它的声乐体裁有相应的促讲和指导,除了咏叹调、宣叙调之外歌剧中的重唱及合唱在声乐演唱及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因为它在音准、节奏、气息的训练过程中比独唱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此外还使得演唱者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处理、演绎能力得到立体的强化和提高。再者歌剧中的重唱除了具备一般重唱的特点外,要在保持声音和谐的基础上又要唱出具有角色的个性特征,和谐而不失个性。

重唱使得歌剧音乐中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兼而有之,它几乎都发生在主要人物情感交融或纠葛的时刻,为歌剧的发展提供了速度。如果说宣叙调强调了戏剧语言而忽视了音乐价值;咏叹调虽能自如地展现音乐力量,但有时又对戏剧语言产生了阻碍;重唱则是寻求音乐戏剧在戏剧性因素与音乐性因素之间获得平衡的一种最佳形式。这是由于重唱本身具有的多声部叠置的特点,因而能把歌剧中不同性格的人物在同一时间内不同的心理活动、不同的情感表达同时组织进自身的逻辑结构之中,把不同内容的剧诗、不同性质的旋律按多声音乐逻辑和情节发展要求组合起来并加以戏剧性的展开。因此歌剧中重唱的特点是它在同一长度单元中,所表现的戏剧容量要比单声部陈述得更丰富,结构上更为紧凑,并且中间所包含的不同人物音质也加强了歌剧的戏剧性。

在合唱的学习排练中,要求队员以集体性的歌唱实践、学习、理解和掌握声乐作品,还要学习与指挥的密切配合,将音乐形象线条化。这是一个新的、独特的学习实践途径。因为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其表现形式极为内化。而通过与指挥和乐队的配合,在一定程度上会将音乐具体化,拓展了音乐学习通道。同时,我们通过对指挥手势的感悟,对作品的各声部协调、平衡的多维立体的分析过程,会进一步地使内心的音乐形象丰富起来,也从学习中掌握了分析、建立音乐形象的方法和过程,这对个人的声乐学习和演唱是一个独特的促进和发展形式。

一般情况下,演唱时比较注意的是声音的优美和纯净,对于作品的处理则会忽略一些。因为平时学习中的模仿会占据很大的成份,不可避免,学生在歌曲内容情绪上的表现和理解会出现模糊,而在声音上过于重视,在情感的表现上落后,以声掩情,使歌唱的感染力降低。在合唱的训练过程中,由于群体学习和多声部的学习难度较大,每个片段的学习时间相对比较长,在排练学习中注重对作品各声部感情和内容的分析,比较细致地从各声部歌唱速度、力度、音色的对比上进行练习。这种极为细致的分析和练习,会使学生在练习中通过聆听各声部的变化及整个重合唱的效果而感受到音乐形象的表现要求,使得在声音的表现中更注意的是整体形象的树立,从而能正确理解和演绎作品。作为一种群体艺术形式的歌剧重、合唱学习;学习者会在排练、演绎过程中,通过指挥的要求、自身的合唱实践,不仅在基本素质、理解作品上有很好的进步,而且对声音的判断、调整和认识也将有一个飞跃。同时,由于是群体的学习,学习者也能在同一曲目和统一要求下互相交流和提高,这对激发演唱者对声乐艺术的学习和认识有着重要意义,是单纯声乐课学习无法做到的。现在的很多音乐院校都不会忽视重唱、合唱、重奏、合奏在学生学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会摆好它在教学中的位置,这样歌剧中众多的重、合唱便会使得声乐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它对学习者的声乐演唱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另外,歌剧表演是声乐与器乐的配合,此外它又是音乐与舞蹈的结合,与雕塑、服装、造型等的融合。它们共同体现一个时代场景,一种美的艺术效果。因此,声乐教学中又必须要注重声乐与器乐等各有关要素的配合,并要对画面视觉效果及有关的各种艺术要素进行审美与评价,不断探索、改进与提高。

(三)歌剧舞台实践与声乐教学

声乐的表演性艺术特征,决定了舞台实践对歌唱学习的重要性。实践是在积累经验,有了某种经历或体验,便会得出教训和经验,才可能使得事情越做越好。歌剧的演绎和普通的音乐会形式不同,因为它涉及的内容更多更复杂,要求具备的能力更高,需要演员的综合条件和素质。首先它是由多人演出的,需要演员与多方的配合,要求与其它成员发生互动,在眼神、动作、声音、情态进行交流,与自己一个人表演是不同的:它是由多幕连续不断的具有戏剧冲突的故事情节组成,每一场故事发展的阶段戏剧张力的程度,人物在此时的心理活动,都需要演员有较好的把握和塑造;歌剧的音乐流动需要随着指挥与器乐配合进行,还需要融进氛围,与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去展现一件完整的艺术品。歌剧的演出要求演员在对戏剧思想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配合其它艺术元素,将歌剧艺术完满地呈现。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歌剧的演出会使各演出成员的能力得到多方面的锻炼、熏陶与提高。

无论西方歌剧还是中国歌剧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都是重点,它体现并展示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魅力。歌剧是声乐艺术的最高境界,它对声乐演唱提出了更高、更难的要求,演唱者在解决问题,努力达到这些要求的同时,也促进了技能水平的提高。

声乐演唱的技巧研究 篇5

一、掌握正确的呼吸控制方法

对于声乐表演而言, 表演者必须注重对自身呼吸的正确运用。从功能性角度看, 呼吸功能不仅使个体实现吐故纳新, 同时正确的呼吸运用, 将强化表演效果。尤其对于声乐艺术表演而言, 唯有对呼吸节奏的精准把握, 方才能够彰显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如若表演者无法调节与控制自身的呼吸, 则将导致其对作品的艺术诠释大打折扣。现今, 对声乐表演者呼吸控制训练的主要方法为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此种方法乃是要求表演者在训练中注意保持快吸慢呼的节奏, 同时表演者应保持挺胸且肩部充分舒张状态。在吸气时, 保持腹部呈略鼓状态, 胸腔则进行主动阔张;在呼气时, 腹部保持放松状态, 胸腔则继续保持阔张状态。要有效掌握这一呼吸方法, 重要的地方在于吸气时胸部要处于放松状态, 使横膈膜向下运动, 进而实现气息自然地进入人体。而在呼气时, 胸腔要扩张挺起, 使横膈膜向上运动, 从而将气息由肺部挤出。此种方法乃是现今训练声乐表演者实现呼吸控制的最佳方法, 此种方法的长处在于能够使表演者发声器官的功用得以最大程度显现, 同时使其能够实现对呼吸的效度化控制, 进而使表演者在声乐表演过程中具备灵活的表现技巧。不过需要指出的是, 此种方法的习得并非朝夕之事, 唯有表演者经过系统化的学习方才能够实现对这一方法的扎实掌握与灵活运用。而在其掌握此种呼吸技法之后, 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合格的声乐表演者素质, 为其日后的声乐艺术表演奠定了坚实的技能基础。

二、注重声乐表演共鸣技巧的运用

声乐艺术表演的动力源自表演者对呼吸技巧的正确掌握与运用, 而在这当中, 共鸣在表演者进行声乐艺术演绎过程中的效用至关重要。并且, 表演者音色、音域的优劣与否, 特别是表演者音色的变化情况, 均同共鸣存在直接关联。声乐共鸣的通道类似于管乐, 其实质为表演者身体内管状腔体振动情况。举例而言, 小号演奏者如若只吹号嘴位置, 则小号发出的声音小且刺耳。再如小提琴, 假如只在指板上上好弦, 没有琴身, 拉起来声音很刺耳, 非常难听, 给提琴按上琴身, 提琴有了共鸣腔体, 声音就非常好听。我们人声乐器的道理也是一样, 打开腔体, 让声音通过腔体振起共鸣再发出来的声音, 就成为音色优美动听的歌声了。唯有在声乐表演中合理的使用共鸣技巧, 方才能够使歌声传递给听众。表演者共鸣腔体 (诸如鼻咽腔等) 的打开依托于其舒服的深呼吸, 也就是当表演者张大嘴部, 观者能够由其张开的嘴部看到其后咽壁, 此即声乐艺术表演中尤为关键的共鸣腔体。

表演者的歌声藉由腔体通道, 将贴合于后咽壁所发出的歌声反射至前, 而非向眉心处唱, 眉心位置能够反射出共鸣的部分, 然而其并非一种有效的发声方式, 并且自表演者腔中所发出的歌声, 自其头顶位置至前额位置均存在共鸣。表演者打开腔体的首要步骤乃是喉位的遴选, 如若表演者深呼吸毫无阻滞, 则其共鸣腔体随之增大。

三、注重将作品中承载的厚重情感彰显于外部

基于对作品艺术内涵的完美诠释, 表演者必须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主旨以及作品艺术内涵进行全方位的把握, 进而在深刻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主旨以及作品艺术内涵的基础上, 在声乐艺术表演中将其中的厚重情感向听众充分的展现出来, 从而使作品获得艺术生命力。

(一) 表演者应注重对歌唱技能的灵活运用

表演者欲对声乐作品进行完美的艺术诠释, 则应具备卓越的声乐歌唱技能。如若表演者声乐歌唱技能缺失, 则无论其对作品艺术内涵、作品思想性与时代性的领悟何等精深, 也难以在表演中掌控自身的声音, 进而出现发音不准、气息无法贯通等现象。有鉴于此, 作为声乐艺术表演者而言, 必须借助系统性、专业化的发声训练, 掌握扎实的歌唱技巧, 进而增进声乐艺术的艺术感染力与艺术表现力。

(二) 表演者应借助歌词诵读的形式, 充分领悟作品的艺术价值内涵

表演者藉由对歌词的诵读, 将帮助其发现作品特定的艺术情境。在这个过程中, 表演者应屏心静气的诵读, 藉此去体悟作品中的真情实感。在诵读时, 表演者应把握诵读的语速, 以便在慢读中进入作品营造的艺术情境。

(三) 表演者应注重生活经验的积累

唯有具备深厚的生活阅历, 方才能够使表演者在诠释声乐作品时带出其真情实感。如当年以一曲《青藏高原》红遍神州的歌手李娜, 为演绎好这首作品, 她赴藏进行生活体验。可以说, 唯有能够将声音同情感实现效度化结合, 方能给听众奉上优美的声乐作品, 这也是声乐艺术表演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同时, 此种声情并茂的演绎方式, 亦将展现出声乐表演艺术的独立魅力。

四、结语

作为声乐培训而言, 乃是通过对历代歌者的演唱技法与演唱经验的归纳总结, 从而所创设出的、旨在培养优秀声乐艺术表演人才的系统化训练方法。历代歌者藉由其多次表演实践, 逐步实现了对声乐技巧的完善, 基于此种情形, 现今的声乐艺术表演者必须注重对其演唱技法与演唱经验的借鉴、学习与吸收, 方才能够使自身的声乐演唱能力得以切实提升。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引起注意的是, 不能对先前歌者的演唱技法与演唱经验的简单照搬, 而是应结合科学的声乐技巧理论, 在此层面基础上进行有的放矢的借鉴与学习。要注意技巧应用的适度和分寸.生搬硬套不行, 我们只能借鉴, 这个借鉴能否成功应该经得起考验.此外我们在学习技巧的同时, 还要提高自身文化艺术的修养.凝练自己的艺术气质, 增强自身艺术想象力, 从而在合理使用技巧的同时, 使表演更具艺术张力。

参考文献

[1]包圆.论述声乐演唱技巧的构成要素及作用[J].赤子 (上中旬) , 2015 (3) .

[2]黄圣琦, 徐玲.浅谈歌曲中声乐演唱的技巧运用[J].音乐时空, 2015 (5) .

[3]王韻晶.声乐演唱技巧的构成要素及作用[J].大舞台, 2013 (12) .

[4]李芳.浅析影响声乐演唱的因素与技巧培养[J].大众文艺, 2011 (11) .

[5]柴慧霞.声乐演唱艺术的技巧与情感[J].大众文艺, 2011 (23) .

[6]李西林.再论声乐演唱中情感表现的方法与技巧[J].科技信息, 2010 (27) .

声乐演唱的情感表现研究 篇6

一、情感对于声乐演唱的重要性

(一)情感概念

真正深入人心的声乐演唱,除了具备过人的演唱功底之外,还得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声乐演唱的灵魂———歌唱者的情感内涵。情感是反映客体和主体的联系,是人类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个人倾向。情感表现有包括两方面;一是基本情绪的表现;二是精神特征的表现。情感是以一定的认识为基础,它源于生活体验,源于社会实践。声乐演唱的过程是演唱者表达深情实感的过程,是演唱者根据自己对作品的领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演唱表现出来的。所以,演唱者要想达到深入身心,打动观众,必须能对生活有所领悟,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带有感情地去演唱,真正达到“人曲合一”的地步。

(二)情感表现是声乐演唱的灵魂

每个声乐演唱都有自己的情感表现,它是指演唱者对音乐作品和情感内涵进行诠释和表达的状态。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情感是重中之重,是声乐演唱的“灵魂魅力”。演唱者想要先声夺人必须得情感“先行”才能深深地打动观众的内心。声乐演唱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形式,它是音乐和演唱的完美统一,是演唱者内心深处情感的流露,具有强大的情感冲击,给观众带来心灵上的冲击,更容易深入人心,感人肺腑,令人流连忘返。

所以,声乐演唱是情感表达的特殊形式,情感表现是声乐演唱的灵魂。声乐演唱要表达演唱者的情感,就是“以声传情”、寓情于声。然而,一些演唱者忽视了情感表现,一昧追求歌唱技巧的提升,这是万万不可取的错误做法。实际上,在演唱中,声音只是情感表现的载体,打动观众的不是优美动听的声音,而是演唱者传达的情感魅力。

在演唱中,演唱者的情绪尤为重要,它能够深深地打动观众并深入人心,正是演唱者带着符合音乐内容的情绪去演唱的结果,让观众在不同的时刻有不同的感受。演唱者要想打动观众的内心,必须正确地诠释音乐作品,把握作品的情感变化,在适宜的时机表现出来,激发观众自身的情感,声乐演唱要达到完美的地步,不仅要有高超的演唱技巧,更在于细腻的情感表现。

二、如何在声乐演唱中做到声情并茂

(一)掌握作品的背景内容

1明确作品的时代背景。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所以每一部声乐作品都与自身的时代背景密切联系,就是说它体现了某个历史时期的改变和局势。演唱者要想真正地理解作品,必须了解作品在哪种环境中创作的。作曲者在不同的作品中赋予不同的情感,如喜悦、痛苦、难过、称赞、想念等情感,即使是同样的感情基调的几个作品,演唱者凭据什么来准确地区分其中蕴含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演唱者通过各种方式,例如查阅文献资料、上网查询等方式分析和比较作品的时代背景。而演唱者要想在适宜的时刻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必须对作品的时代背景、音乐要素了如指掌。

2研究作品的深刻内涵。声乐演唱和一般的艺术形式不同,因为它有自己的歌词,还要通过人的声音对其进行诠释。歌词是声乐演唱特有的,是经过艺术处理的通俗语言。歌词是优美生动的语言,与重音、轻音、节拍、节奏等音乐因素一起组成了音乐语言。歌词是作品情感传达的根据,诠释歌词就是通过演唱者的演唱来进行的,所以演唱者必须反复推敲、琢磨歌词内在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演唱技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让自身与音乐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演唱者要使演唱有更好的感染力与震撼力,必须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歌曲中。

(二)提高声音技巧的训练

1吐字与情感表现。良好的吐字方法有助于作品情感的表达。其中,吐字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例如喷口吐字法、报音吐字法、切分吐字法等。在演唱时,歌唱者要想更好地表达音乐的形象,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吐字方法。

2气息与情感表现。在演唱中,演唱者的呼吸控制在情感的表达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歌唱一首歌曲中应该合理控制呼吸点,从而让歌曲更有震撼力。另外,要控制气息连贯还得掌握演唱的速度。演唱者只有仔细地理解歌词内涵,合理把握作品的速度、节奏,合理调整呼吸,才能正确把握歌曲的演唱速度。

3发声与情感表现。在演唱中,演唱者的发声与自己的情绪密切联系,因此要在发音中适宜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在日常的训练中,我们就该带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这就是所谓的“以情带声”。另外,我们要将自己的所见所感所闻所悟与发声训练联系起来。有感情的发声才能进一步打动人,进一步深入人心。坚持一直练习,持之不懈,形成良好的演唱习惯,我们就会在演唱中获得更好的演唱效果。

三、结语

声乐演唱是独特的表演,要想获得较高的表演,演唱者必须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声乐演唱要赢得观众的喜欢,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歌唱技巧、嗓音条件,还要将歌唱者自身的感情与歌曲融为一体。声场演唱要想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演唱者要真正地把握歌曲的创作背景及其思想感情,还要运用各种发音技巧,通过带有感情的演唱将音乐形象表达出来。这样的演唱才识真正的表演艺术。

论流行演唱声乐的教学策略 篇7

关键词:教学策略,流行,演唱声乐

一、流行演唱的相关理论

流行演唱, 特指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 主要是运用通俗的唱法对音乐进行诠释与表演。其历史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喜剧与音乐结合而产生的音乐剧身上, 随后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在文化、政治与经济的影响下而增加了全新的音乐风格, 最后产生了受人民大众追捧的流行音乐文化。流行音乐在表达的层面上, 一般运用到的是情感演绎, 这是由古典音乐传承与发展而来的, 是流行音乐主要的构成部分, 在具体特点层面, 则主要运用真实的与自然的情感来进行现场演唱。

二、流行演唱声乐在教学方面所遇到的问题

(一) 在高音部分的教学上不合理

高音演唱作为流行演唱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在表演的诠释上可以发人深省, 听觉上犹如天籁之音, 让听众久久不能忘怀, 从而充分的调动起听众的情绪。因此, 演唱者在高音部分上的技巧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在此部分的处理上, 如果无法掌握尺度, 将会直接导致整个歌曲演唱水平直线下降, 而传唱度同时也黯然失色。

(二) 演唱的声音不够自然

改革开发事业在我国开花结果后, 我国国内不断的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而国际化的流行演唱方法由于在青少年中间具有较大的优势, 其在我国逐渐的衍生出多种的音乐类型, 由于本身具有的积极性、时尚性与通俗性, 目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运用相关歌曲来表达自身在生活上、学习上的感受与愿望。然而流行演唱声乐自古以来最大的特点就是要自然的感情流露与演绎, 通过本身对某一事物的感情来诠释音乐作品, 表达音乐力量。但是,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的相关高校教学上, 学生在对流行演唱进行学习时, 可能是出于模仿其他歌星特性方面出发, 较为缺乏运用自身甜美而自然的声音, 在这种情况下, 流行演唱声乐在美学与听觉感知上逐渐的失去本身具有的纯真, 无法充分的表达出流行演唱感情流露的特点。

三、流行演唱声乐在教学层面的相关策略

(一) 提高对学生发声原理的传授力度

目前, 在流行音乐的演唱上, 高音部分是感情表达最为重要的载体, 对整个歌曲具有升华的作用, 如果在演唱的过程中无法妥善的把握好高音演唱的尺度, 一般会直接导致整个音乐作品失去该有的韵味与感情, 很难博得观众的喝彩与掌声。而大部分歌手在成功历程上为什么比别人来的快, 其秘诀就是可以良好的掌握高音演唱与表达方法, 进而使其在唱功方面得到整体的提升。因此, 学生在学习高音部分的唱功时, 做好对发音原理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只有有效的把握好发音的原理, 才能在最大程度的领悟到高音演唱发声的策略与方法。与此同时, 老师在流行演唱声乐教学的时候, 一定要最大尺度的尊重学生在演唱上的体验与想法, 做好沟通与交流工作, 通过点拨的形式来提升学生在情感方面的流露, 当然, 老师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创作、演唱与情感演绎的情境, 从而促进学生的感情培养与表达。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上, 老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提高与学生的探讨、交流与学习, 尽量用肯定的方式来鼓励学生的音乐创作。而老师作为学生的引导与传授者, 其在相关方面的要求与指导对学生风格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 因此, 在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 一定要做好学生对自身高音发声特点的传授工作, 使学生充分的掌握到自身的发声特点, 进而提高本身对高音部分的领悟能力。

(二) 对学生在创新性层面的乐感进行培养

乐感, 通俗的讲就是演唱者对音乐的感觉。随着现代生活的快速化, 大部分在都市生活的人们在身体与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而音乐在表达上由于具有相关的情感, 可以使听者产生共鸣, 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人们的压力, 所以受到大部分人们的青睐。因此, 演唱者在流行音乐演唱的过程中, 把握好情感的流露直接关系到歌曲的好坏。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上, 音乐老师与其他老师具有很大的不同, 其需要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有针对性培养, 从而激发出学生对音乐的感情, 在传授工作上, 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培养, 杜绝出现所教学生千篇一律的现象, 在歌曲演绎上, 一定要做好感情的自然流露, 而不是刻意模仿。

本文由于篇幅有限, 在流行演唱声乐教学策略上只是对常见的问题与较为重要的教学办法进行浅论, 并未形成系统的教学理论。因此希望我国相关人员提高对此方面的研究与探讨力度, 进而促进我国流行演唱声乐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林.流行声乐教学法——中国流行声乐教学体系的建构[J].人民音乐, 2010, 13 (08) .

[2]胡玉兰.关于跨界演唱及其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探讨[J].江西师范大学, 2010.

浅谈提高演唱教学质量的方法 篇8

演唱教学是中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通过演唱学生能直接感受、表现音乐, 表达内心情感, 享受美的愉悦, 受到美的熏陶;通过演唱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提高音乐素养。

如何优化音乐教学, 提高演唱教学质量呢?

一、运用无意注意规律进行演唱教学

无意注意主要是受外界事物的刺激而不由自主发生的, 它对教学活动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一种是消极的干扰作用, 一种是积极的组织作用。在演唱教学中一个好的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积极组织作用为教学活动服务。

1. 注意讲演技巧在演唱教学中的运用

“凡音者, 生人心者也, 情于中, 故形于扬。”《乐记》的这段话, 揭示了声从情发的道理。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指挥, 无形中都给学生传递情感信息, 加深学生对歌曲美感的体验与感悟。

如在教学《我是中国人》时, 我用抑扬顿挫的语气讲解了, 京剧是我国的民族艺术, 是我国的国粹等相关京剧知识;在导入新课后我进行了范唱, 在范唱时加人动作, 传递给学生板眼在乐曲中的作用和我对歌曲的情感处理信息;在学生学唱时用表情来给他们暗示学得很好。在播放视频时, 边听边跟表演者学身段, 无形中传递学习的方法。这一系列的行为、表情, 大大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他们热爱京剧艺术, 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高尚情操。总之, 讲演技巧就是用不同的动作, 语言与学生心灵产生强烈的共鸣, 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意采用多种形式, 广泛参与演唱

多样化的活动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 保持对演唱教学的注意稳定性。演唱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参与演唱活动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积极参与, 从多个角度去感受、体验、表现歌曲。

如在教学《龙的传人》时, 由于歌曲流传较广泛, 王力宏版的《龙的传人》大多数学生会哼唱。所以在教学时我采用了比较法。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版后再跟王力宏版进行比较, 看二者在情绪、速度、演唱方法上有何不同。在学会歌曲后, 由竖笛掌握较好的学生为高潮部分伴奏, 其他学生演唱歌曲。我还辅之组织了游龙出海的游戏, 分两组完成。通过这一学习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愉悦要求, 更懂得集体合作的重要意义。

3. 注意教具的使用

配合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教具可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 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

如在教学《说唱脸谱》时, 采用了歌曲中人物脸谱的展示。新奇的脸谱和剧照形象地说明了各种颜色在京剧脸谱中各代表了什么。通过教具的展示使学生得到直观的享受, 激起学唱的热情。

4. 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

能满足需要, 符合兴趣的刺激物易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 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 应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 结合学生的已知组织演唱教学,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有效维持注意。

在教学《奥林匹克风》时, 课间以《北京欢迎您》为背景音乐给导入新课作铺垫;上课后以提问的形式导入奥运主题, 播放奥运健儿在奥运会上夺牌的精彩瞬间, 让学生说说感想;播放那英、景岗山演唱《奥林匹克风》的视频, 让学生跟录音学唱。在学会后给学生分析歌曲让学生讨论该用何种情绪来演唱歌曲,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来理解歌曲, 诠释歌曲。

二、运用有意注意规律进行演唱教学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 在必要时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1. 创造良好的演唱教学环境

为了使学生集中注意学习, 要避免和排除外部无关的刺激干扰, 每节课前我都会将音乐室打扫干净, 布置好与教学相关的板报、背景使学生在进入教室时就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如在教学《青藏高原》时, 课前我用投影仪在墙上投了一幅青藏高原的美丽风光图, 使学生看到天空湛蓝清亮, 白云触手可及, 雪山近在咫尺, 草原广袤无垠, 感受高原独有的神秘的气息。

2. 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

在每节课开头扼要地阐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及难点知识, 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促使他们更有效地组织自己的注意。

谈声乐演唱与教学的共性原则 篇9

一、均匀的气息

气息不仅在演唱过程中严重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而且还是提高演唱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因此每个人在演唱的过程中都需要掌握到气息的技巧。一般对于气息的掌握, 必须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 在演唱过程中, 歌唱者不需要吸入过多的气息, 只要吸的适当, 觉得舒服、够用即可, 避免由于吸入过多的气息而造成演唱的负担。其次, 是在演唱的过程中, 歌唱者需要使用正确的部位进行吸气。这里的吸气与在日常生活中吸气有很大的区别, 吸气过深, 会增加了换气的难度, 过浅则不利于提气, 因此歌唱者需要有一个吸气平衡且舒服的部位。在实际中很多教师要求歌唱者吸到后背和后腰, 从而有利于气息的运用。再次, 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必须掌握气息的运用技巧, 虽然目前运用气息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 但是都必须得遵守一个原则, 那就是不能在气息上使用任何力量。在实践过程中, 只有掌握了气息的运用技巧, 才能出现声音。最后, 歌唱者在换气的时候, 必须要吸入足够的新鲜空气, 并同时放松身体, 从而更容易做到换气自如的地步。均匀的气息在气息运用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均匀的气息不仅可以使发出的声音平稳不颤抖, 而且还是声乐艺术的共性原则之一。

二、平衡的音量

声乐艺术中的音量与日常生活中的音量有着很大的不同, 并不是声音越大越好, 而是追求音量的平衡性。由于在一首曲子中, 一般都是按照中低音区到高音区的顺序进行演唱的, 如果音量在中低音区就已经很响亮了, 那么在高音区的时候, 音量就很难以再次提高。因此, 想要保持音量的平衡性, 教师必须先从中低音部分开始教学, 要求学生用平时说话的音量唱歌, 到高音区的时候教师再继续强调这一点便可以了, 从而使学生用内心、自然的说话引出自然的音量, 从而为中低音区的音量协调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种声音使人听起来感觉比较平衡, 不会出现颤抖、破音等现象。

如果再中低音区便强调音量的大小, 必然会产生多余的力量, 从而使音带、气息以及各部分的腔体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配合协调, 进而让歌唱者对高音区部分的演唱感觉吃力, 甚至还会出现唱不出的现象。歌唱者想要获得平衡的音量, 首先就需要用说的感觉去演唱中低音区域, 放松身体, 这是保持平衡音量的基础条件;其次, 在演唱过程中, 歌唱者要善于利用均匀的气息, 为音量的平衡性提供前提条件;最后, 在上述两种方式的基础上, 保证在高音区不要嘶吼, 按照中低音的唱法继续演唱高音区, 从而保持音量的平衡性。

三、低位且稳定的喉头

演唱过程中的喉头位置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引起了相关专业人士的重视与研究, 其中意大利的声乐专家贝基先生就曾说过, 其歌唱的方法总结起来共有三种, 其中一种就是降低喉位, 并同时需要保持喉位的稳定性。因此, 本文对这一点进行了以下的探讨。

(一) 低喉位

从目前来看, 关于对低喉位的认识, 众所纷纭。但是综合起来看, 还是有很大部分的音乐家认为在演唱的时候, 喉结应该保持在较低的程度, 但却不能是最低的位置。这主要是因为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将喉结放在何种程度的位置, 是因人而异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如果学生的声音开度比较合适, 声音通畅, 就说明学生的喉结是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如果学生的的声音开度太小, 声音过窄, 这就说明喉结的位置比较高, 喉咙没有完全的打开, 这就需要学生适当的放低喉结。

在一般情况下, 学生在吸气的时候, 其喉结处于正确的位置。如果在演唱的过程中, 喉结能够保持不变, 那么发出的声音就比较通畅。而目前实现低喉位的方式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打呵欠的方法。人们在打呵欠的时候, 喉结会自动降低位置, 但是需要演唱者值得特别注意的是, 打呵欠能够实现低喉位的时期主要是呵欠的开始阶段, 并不是结束阶段。这主要是因为打呵欠的开始阶段其喉部处于放松的状态。

第二种就是深呼吸的方法, 这种方式的使用比较广泛, 但如果只用深呼吸就能打开喉咙的这种说法或方法是不正确、不可取的。只有在深呼吸的同时伴随着打呵欠的感觉, 才是打开喉咙的最佳方法。

(二) 稳定的喉位

其实, 低喉位是很容易实现的, 但是如何保持稳定的低喉位却是非常困难的。稳定的低喉位在声乐演唱和教学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稳定的低喉位可以直接决定着声乐教与学的成败。因此, 文章对保持稳定的低喉位的方法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总结:首先, 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必须要保持平静的心态, 心理作用对于演唱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 这时歌唱者的喉头和身体也会处于放松、稳定的状态, 从而能够发挥出正常的水平, 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反之, 由于心理紧张, 会导致身体、颈部、喉头僵硬, 从而给嗓子的发音增加了许多困难, 进而影响到演唱的质量。其次, 在演唱前不发声, 尽量将嘴张开最大, 然后慢慢的深呼吸。在吸气的过程中, 演唱者需要注意体会喉结会随着吸气的动作而下降的感觉, 从而清晰的意识到喉结处于低喉位的位置, 之后就可以用手指摸着喉结, 一下一下的降低喉结位置,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环甲肌的收缩, 而且还能拉低喉结的力量。最后, 是在演唱发声过程中, 在中低音的旋律向高音区升高的时候, 演唱者应该尽力将喉头的位置保持在起音的位置。

通过上述的分析与探讨, 对声乐演唱和教学的共性原则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进行声乐演唱与教学过程中, 应主要从气息、音量以及喉位这三方面都进行控制与学习, 只要演唱者和教师掌握了气息均匀的技巧、保持音量平衡的方法以及注意低喉位及其保持, 便能够提高演唱者的演唱质量及教师的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 学习声乐逐渐成为家长培养孩子文化素养的重要方式。本文从声乐实践教学经验作为出发点, 对声乐教学的原则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并从气息、音量与喉位三个方面的教学提出了相关的看法, 以期促进我国声乐演唱与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声乐演唱,教学,共性原则,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徐桦.地方音乐色彩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体现——以湖北民歌及其改编歌曲的演唱为例[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4 (3) .

[2]王雪敏.声乐演唱技巧中表演感觉教学的改革与研究[J].音乐创作, 2013 (4) .

[3]黄旻.试论声乐演唱课技能与教学实践课的关系[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4 (2) .

[4]贺星.探索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不同观点[J].教育与职业, 2007 (3) .

上一篇:地域文化艺术下一篇:耦合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