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卫生资源

2024-05-18

区域卫生资源(精选十篇)

区域卫生资源 篇1

1 合作模式及内容

在区域内医疗资源整合过程中, 在卫生行政部门主导下, 在充分利用区域内各级医疗资源的基础上, 构建科学、合理的运作平台, 见图1。

1.1 利用三级医院的技术和人才优势, 为下级医院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

1.1.1 医师下社区为社区医院提供技术支撑。

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 瑞金医院医师晋升副高职称前的下基层锻炼已全面延伸到区中心医院和社区。这些医师到基层后主要利用其技术优势为基层医师进行业务和科研能力培训, 在基层帮助指导解决一些医疗疑难问题等。

1.1.2 在人事制度方面医院积极引导有志于社区工作的人员下沉社区。

为了提升社区团队医师的整体医疗水平, 瑞金医院根据对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需求, 积极宣传引导适宜的专业技术人员下沉社区开展支援, 承担临床带教、家床查房、学术讲座、业务指导、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等任务。如建立“社区首席医师”制度, 鼓励三级医院专家担任。

1.1.3 开展覆盖全区医务人员的基本临床技能培训。

瑞金医院利用三级医院的技术优势, 开展了覆盖全区医务人员的基本临床技能培训, 同时也接受基层医院的医师到瑞金医院进行短期业务和管理知识的进修培训, 力图在卢湾区卫生系统营造良好的业务学习氛围, 努力为提高区域医疗护理队伍的技术水平创造良好环境。

1.2 配合社区团队医师在社区开展疾病知识健康教育

结合卢湾区社区居民实际需求, 瑞金医院联合区中心医院以常见病、多发病为切入点, 利用老百姓相信上级医院专家的心理, 配合社区医师每月两次定期循环到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 同时还编制了慢性疾病系列健康知识宣传资料, 希望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 让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从而全面提高整个卢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

1.3 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作开展科研项目

在现有卢湾区居民健康档案基础上, 与社区医疗机构一起, 顺利完成了卢湾区部分常见病病种如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发病率及控制状况的抽样调查, 部分街道也进行了高危人群的检测。同时, 从三级医院下基层的医师也有步骤地对基层医师进行了科研能力的培训和指导, 协助其进行科研项目的设计和课题申报, 这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更高层次的科研项目打下扎实的基础。

1.4 开展区域内纵向转诊工作

开展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纵向转诊, 理顺工作流程和路径是开展区域内卫生资源整合, 合理利用分级医疗资源的关键所在, 也是难点所在。为有利于此项工作的逐步推进, 瑞金医院率先和区中心医院的神经内科以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为切入点, 开展了纵向转诊的试点工作。尽管在试点过程中, 确实遇到很多的困难, 但仍为今后逐步理顺转诊通道打下了基础。

2 存在问题

通过先易后难、以点带面, 点面结合的方式, 卢湾区内的纵向卫生资源整合工作正在有序地开展, 通过一年多的试点, 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已经形成有效的联动, 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 特别是实施纵向转诊试点工作中, 也确实存在一些矛盾, 需要进一步探索。

2.1 政策导向的配套

现行医保政策不能有效支持双向转诊工作的开展, 医保的地域限制、没有实行分级偿付机制、覆盖面不够宽等因素已成为影响双向转诊的重要瓶颈口;此外缺乏统一的转诊标准, 造成转诊过程中无章可循;缺乏医疗信息共享的平台, 造成转诊病人在转诊过程中被动地接受重复化验、重复检查;在转诊过程中缺乏对合作医院服务质量的有效监控及发生医疗纠纷后的责任无法认定等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医务人员和患者参与转诊的热情。

2.2 医疗机构运行机制的配套

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的投入是非常有限的, 各级医疗机构主要靠市场化运作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在市场趋利因素的影响下, 各级医疗机构都在争夺医疗市场, 想方设法扩大市场占有率, 而不能按照各级医疗机构的分工定位来完成其职责范围内的医疗工作, 因此在没有有效调整利益机制或建立相应补偿机制的前提下, 市场的趋利因素也是制约双向转诊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3 病人的就医观念一致性

三级医院无论在技术上、设备上还是人才上都具有诸多明显优势, 老百姓普遍相信和肯定三级医院的医疗水平。由于目前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费用支出无明显差异且还缺乏政策面的有效引导, 加上在宣传面上还比较薄弱, 故很多居民的就医观念尚未转变, 没有充分认识转诊为其带来的方便和益处。

2.4 社区医院的自身建设

近年来, 政府部门在提升社区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使社区医护人员无论在学历层次方面还是业务能力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由于长期以来其所接触的患者群体比较单一和狭窄, 这导致了目前社区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方面相对比较薄弱, 在大病的发现、应急救治能力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3 思考

加强区域内医疗资源整合, 合作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 必须坚持在政府的主导下, 在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共同努力完成。作为区域内的三级医疗机构, 在行使好自己职能的同时,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一步推进该项工作:

3.1 搭建数字化信息平台, 实行区域内医疗信息共享

在数字化建设高度发展的今天, 医疗信息的互认和共享是方便老百姓就医和降低医疗费用的有效手段, 为此瑞金医院目前正在自主开发区域内的双向转诊信息平台, 希望通过实现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医疗信息的共享, 方便居民就医, 也可有效避免重复化验和检查, 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远程医疗咨询和远程医疗教育奠定基础。

3.2 努力提升社区医务人员的整体医疗水平

大力提升社区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 增加其对大病、急病的鉴别能力是目前卫生行政部门急需要做的一项工作, 从长远发展来看, 除了要加强对现有社区医师的岗位培训外, 关键还要做好全科医师培养工作。

3.3 加大对疾病预防的宣传力度, 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继续配合社区医师做好疾病健康知识教育, 同时对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鼓励社区居民加强社区随访, 通过加大宣传力度, 逐步降低社区居民的疾病发生率, 真正做到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为建设健康城区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 也是主要的民生问题。目前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医院, 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卫生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瑞金医院和卢湾区卫生局贯彻中央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思路, 加强区域内医疗资源整合, 积极搭建平台, 建立合理、有序的就医流程, 帮助有效缓解老百姓看病就医问题。本文就合作项目初期取得的成效及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对进一步深化此项改革提出初步建议。

关键词:资源整合,社区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程之红, 寇志军.医疗服务经营链初探[J].中国医院管理, 2002, 22: (7) .

[2]张宇, 肖十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实施途径和管理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02, 5 (2)

当前区域卫生资源配置的问题与对策 篇2

吴汉朋

作者简介:吴汉朋,广东连平人,1966年5月生,2001年7月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同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结业。现任广东省惠州卫生学校校长、党委书记、高级政工师,政协惠州市第九、十届委员,政协惠州市第十届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惠州市社科联常务委员,青联委员,广东省卫生职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西部教育顾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会委员,《卫生职业教育》和《国际医药卫生导报》理事,汕头大学医学院兼职副教授。

优化区域卫生资源配置,推行区域卫生规划,是政府转变职能,对卫生事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卫生资源使用率,减少浪费,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深入发展,区域卫生资源配置的一些问题已日益显现,因此,分析解决这一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问题与分析

一、卫生经费投入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卫生工作总体是重视的,对卫生事业保持了一定的投入: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毋庸讳言,在一些地方,由于种种原因。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明显不足,从卫生投入增长幅看,也远远低于财政增长的幅度。据资料显示,1999年,我国卫生事业费占中央财政支出仅262%,而美国早在1991年就达到1375%,与我国经济水平差不多的巴西1990年即达到67%。具体到笔者所在地区在广东省应属较发达地区,但1999年的卫生经费也只占财政总支出的319%,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则存在更大的差距。可见,卫生事业投入不足,这个因素已成为制约不少地方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一)从机构上看:城市医疗卫生机构重叠,资源利用不足,不少城市卫生资源已相对过剩;而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医疗资源缺乏,服务功能不全,80%的农村人口只占卫生资源的20%。有关资料显示:1999年,我国城市平均每千人有病床349张,有卫生技术人员524人;拥有多家甚至数十家大、中型综合医院,城市一般还设有肿瘤、眼科、妇儿等专科医院;医院设置的门诊或社区卫生服务站更是分布于各大街,再加上社会办医,以至于“门诊多过米铺”,造成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与这种情况相反,在我国的农村地区,每千农业人口只有病床08张,卫生技术人员127人。医疗卫生机构稀少,一般的乡镇也就只有一间卫生院,有的甚至连一所乡镇卫生院也没有。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乡镇卫生院由于业务用房狭窄、专业人才缺乏、医疗设备落后而名存实亡,这已成为卫生工作的一个较大的现实问题。

(二)从人员上看:既存在着城市与农村、预防与治疗、中医与西医等方面卫技人才配置不合理,又存在学历结构失衡,年龄结构失衡的问题。大专以上毕业生的卫技人员基本集中在城市,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单位人数的40%以上,而农村卫生院大专以上学历只占5%左右,从中西医人力结构看,中医药人员只约占卫技人员数的20%左右。西医师是中医师的近4倍。

在医疗、预防等不同领域的人力资源配置也有点失衡,在不少地方的卫生部门,重医疗、轻预防的现象较为突出。如在中部地区的某省,妇幼机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181%,卫生防疫机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28%,中专学历的达50%,还有无学历的达2249%(1998年统计数)。

(三)从设备上看:存在农村不足与城市过剩的矛盾。一些城市医院,医疗设备年年更新,有的医院不按市场规律办事,不作市场调查,攀比成风,贪大求洋。盲目引进,以致有的经济发达的城市医院一般都拥有CT、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装置),大医院都拥有MRT(核磁共振),X刀大型医用设备,导致大型医疗设备闲置多,吃不饱,造成极大的浪费;然而,在一些农村地区卫生院诊疗靠的还是“老三件”(听筒、电筒、体温计),难于满足临床的需要。

三、当前卫生资源配置存在较大的地域性差异

由于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地理环境、居住人口等情况不同,所以,地区之间的卫生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距,就是在同一区域内,不同的县(市)或乡镇也有不小的距离。就广东省的乡镇医院来说,珠江三角洲的乡镇医院无论是在房屋面积、医学人才、医疗设备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有的乡镇医院业务收入与门诊量比落后山区的地市级医院还多,这些山区的乡镇卫生院更是望尘莫及,有的山区乡镇卫生院只有一两个医生,连一部普通的B超机都未能配置。因此。如何缩小老、少、边、穷地区与富裕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的差距,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工作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策与措施

卫生资源的配置涉及到各个方面利益格局的调整,而且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同。因此,在开展这一工作时,我们一定要把区域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提上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认真抓紧抓好。

一、采取有力措施,改革区域卫生机构设置

首先,从服务地域上进行合理布局。城市医院要着重提高现有的医疗卫生机构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办出特色,上档次、上水平,体现等级医院的服务。在农村,要进一步建立与完善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重点加强农村卫生院建设,尤其是“一无三配套”的建设(即无危房,房屋、人才、设备配套),使之在农村基层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除抓好农村卫生院的建设外,还应着重抓好农村卫生站的建设。

其次,从服务对象上进行适度改进。对卫生资源的调整应该立足于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合理分流病人。在不新设医疗机构的前提下,这一工作要以城市基层医院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提供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在农村,要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广大农民能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与此同时,也要根据城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提供特殊医疗保健服务,以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

再次,从服务手段上进行适度调整。医技人员应客观地因病施治,对症下药,避免开大处方,滥开检查单,甚至开搭车药的情况发生,不要诱发患者超前的医疗保健服务要求,避免或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

第四、从服务的经营结构上进行科学调配。应当采取措施,推动现有资产存量的重组,盘活资产存量,提高规模经济效益,走规模经营之路,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在卫生资产盘组过程中,要以特色医疗卫生机构为中心,以综合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不分所有制,不论城市和农村、地方与军队、事业和企业。组建医疗卫生集团或连锁医疗卫生机构。最大限度地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扩大医疗保健辐射网络,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经营的集团化与集约化,使之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技术效益。

二、开发人才资源,调整区域卫生资源的人才结构

第一,在人才结构上,既要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建立年轻后备队伍,又要多渠道培养不同层次的直接服务于人群的全科医生队伍、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和卫生管理队伍。同时,还要纠正“重医疗、轻预防”的错误思想,使医疗与预防并重,预防人才茁壮成长。

第二,适当地调整医学教育结构。适当发展高等医学教育,控制中等医学教育规模,逐步压缩中专医士类招生,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加强在职培训。特别是针对农村卫生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更需要加大农村卫技人才的培养力度。一是要重点抓好农村卫生院(或卫生站)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二是充分发挥城市医院的技术优势,把为农村卫生院培训人才作为城市医院的一项重要任务,具体落实,并在收费方面减免优惠。农村医疗机构还可以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到农村医院进行传、帮、带。

第三,要正确使用政策导向,采用思想教育、物质刺激等手段,促进人才交流。要为广大卫生技术人才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优惠的政策,努力帮助、促进他们的成长。加强对全体卫生工作者的精神文明教育,大力倡导白求恩精神,保证人才渠道的畅通。在促进农村卫生技术人才的优化配置上,还可以采取一定的行政措施。比如,在职称评定上,可以把农村卫生工作经历作为晋升的必备条件,凡是没有农村工作经历的不予晋升„„这样,既可以使城里的医生得到锻炼,使城市医院的资源得到更大的利用,又可使农村卫生院的医技力量得到加强,从而得到更快发展。

第四,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贯彻卫生部《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按照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单位与职工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单位与被聘人员责、权、利。保证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各类不同人员的特点实行相应的聘用方法,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对未被聘用的人员将实行转岗、待岗、分流、辞退等,而对后勤工作将实行社会化,对条件不成熟的单位,工勤人员将实行合同制。在人事制度改革的同时,医疗卫生单位的工资分配机制将同时跟进,根据不同岗位的责任、技术劳动的复杂和承担风险的程度、工作量的大小等不同情况,将管理要素、技术要素、责任要素等一并纳入分配因素确定岗位工资,按岗定酬。这些措施落实之后,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将脱颖而出。

三、优化医疗设备配置,提高医疗设备使用效益

要建立和完善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审批制度,制定出区域内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标准进行宏观上的调控,各级医疗机构凡购进大型医疗设备,都必须做好市场调查。写出可行性报告和计划,交卫生主管部门审批。卫生主管部门对医疗机构的设备计划要进行审核,严格把关,防止出现重复和盲目购置的现象。城市医院发展较快,经济实力较强,对医疗设备的要求较高,确因需要购置更新一些大型医疗设备是无可厚非的,但切忌盲目扩张,互相攀比。对城市医院更换下来的医疗设备,可通过卫生主管部门有计划地调剂给农村卫生院,使它们在农村卫生院中发挥效益,农村医疗机构则应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并逐年增加

积累,努力抓好设备的添置。

四、加大和优化卫生投入,调整区域卫生资源的投资结构

首先,针对区域卫生资源短缺和总量不足的现实,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卫生的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卫生投入,按中央的要求,增加的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并逐步实现“全社会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5%左右的目标”。

其次,要优化区域卫生资源投入:即在宏观卫生政策指导之下,把有限的资源用于解决主要卫生问题,使投资取得应有效益,这就要按照均衡发展的战略增加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投人,减少资源投入的浪费现象。对此应重点加强三种卫生的投入:一是要加大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的投入;二是要加大预防投入;三是要加大中医药事业的投入,以恢复和发展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五、坚持科技兴医,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医疗卫生工作应以科技进步为主导,走高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使卫生事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一是要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科技意识,大力开展科技兴医、科技兴院活动,在全行业中倡导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热心科研的良好氛围;二是要合理布局,建立和健全医学科研攻关体系、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建立完善医药卫生科研与临床相结合、与生产相结合、与经营相结合的有效体制;三是要加强医学科研;四是要把技术改造与资源配置结合起来,在科学技术作用下,用较少的增量带动较多的存量。

六、抓好卫生扶贫,实现不同地区卫生资源的良性互动

地区卫生贫困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政治经济问题。卫生扶贫是解决地区卫生贫困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制度和方式,也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措施。因此,笔者以为:“十五”期间乃至今后一个很长时期,缩小地区卫生差距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应通过实施卫生扶贫战略,逐步实现地区之间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保障这些落后地区人民的身心健康。各级政府务必高度重视并通过采取各种有力而切实可行的措施,对老、少、边、穷地区有计划、有步骤、有的放矢地进行卫生扶贫,扶贫工作的重点拟放在解决这些地区基础卫生设施、改善饮水条件和疾病控制等方面。

区域卫生信息化隐忧 篇3

新医改推动落实“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对于卫生信息的大集中、大联通、大共享,吹响了嘹亮的集结号。新医改方案在征集意见稿中就首次专门论及信息化:“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和财务监管信息化为着力点,加快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新医改首先对卫生主管部门提出了信息化的新任务。在前文所述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各个先行实践地区,有一个特征很明显,几乎都是由当地卫生主管部门唱主角。对于卫生行业信息化而言,这应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新医改任务的提出,客观上要求卫生部门要敢于作为。卫生部门将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强势地主导卫生行业信息化,卫生行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也将从以往以医院自发投入为主,转向以政府财政投入牵引为主。

目前兴起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热,在很大意义上,是在探索“建设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毕竟这是一项没有太多先行经验的创新性工程。各地在区域卫生信息化探索过程中,百花齐放、因地制宜。但也有相当多的共性问题,有必要引起关注。

譬如,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实践中,各地都纷纷建立电子化的居民健康档案,也纷纷遭遇了基础信息不全、档案激活和更新维护等方面的问题;接下来,各地又都面临一个非常现实而急迫的核心问题:大量的数据收集上来后,如何充分发掘居民健康档案等各类统计信息的价值,创新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真正最终便民惠民?

区域卫生资源规划配置合理性研究 篇4

一、医疗机构布局分析

伴随着经济发展,近几年来国内各个地区卫生机构和医疗床位数的总量都呈现了明显的增加趋势。从医疗机构组成上来看,目前我国仍然以公立医院为主体,并以社会办医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要补充。在医疗机构管理方面,国家也加大了对公立医院的管理力度,从而使公立医院的发展规模、定位和功能得到了明确。同时,民营医疗机构也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始向着大规模、集团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所以,从医疗机构发展布局角度来讲,各地区医疗机构布局正向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二、区域卫生资源规划配置的合理性分析

近几年来,各地区卫生技术人员、千人床位数、千人医生数和医护比都在不断增加,从而响应国家和各省市政府提出的政策号召。就拿山东省青岛市来讲,截止2014年,全市拥有的医疗床位数达到了4.7万张,年均增长率达到6.9%。就目前来看,全市每千人口拥有医疗床位6.0 张,从而使城乡居民住院难的矛盾得到了缓解。同时,全市拥有的卫生机构数量达到3000 以上,卫生技术人员达到了6.3 万,医生占2.5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7%和9%。但就现阶段而言,仍然有不少地区的卫生机构和医疗床位数量没能得到合理的配置。因为,从山东省整体情况上来看,2014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为50.03万张,全省每千人口拥有的医疗床位数仅为5.11张。从全省医院病床使用率上来看,公立医院病床使用率达到了92.24%,全部医院的病床使用率则为86.73%。从医疗卫生机构总数上来看,全省医疗卫生机构为77066个。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2308 个,乡镇诊所14577 个,乡镇卫生院1637 个,村卫生室53872 个。越往基层,好的卫生资源则越少。同时,山东省各地区卫生资源分布也并不均衡。因此,从区域卫生资源规划配置来看,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

三、区域卫生资源规划配置落实情况

从区域卫生资源规划配置的落实情况来看,区域卫生资源配置工作主要由政府牵头,并且由财政、卫生、发改和人社等多个部门配合工作。在落实卫生资源规划配置工作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地区的卫生总费用结构仍然不够合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卫生事业的发展。就目前来看,包括山东、安徽、湖南和新疆等地区在内的很多地区,由政府和社会所承担的卫生总费用不足总费用支出的一半,从而导致个人现金卫生支出仍然为该地区卫生费用筹资的主要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尽管该区域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补助经费在逐年增加,但是该地区的卫生事业发展还是受到了约束,并且明显低于全国水平。此外,由于主要由政府牵头,所以其他部门在区域卫生资源规划配置方面存在着推脱责任的问题。而在各部门无法进行有效配合的情况下,一些地区的卫生资源规划配置工作仍然无法得到切实落实。

四、实现区域卫生资源合理规划配置的目标

考虑到区域卫生资源规划配置情况,目前想要实现区域卫生资源的合理规划配置,还需要设立几个发展目标。首先,为了加快医疗改革,各地政府需要根据各地人口结构变化做好医疗需求结构变化的分析工作,并且采取措施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以便使当地的医疗机构布局得到合理调整。其次,为了较好的发挥各地区医疗机构的功能,还需要进行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结构的调整,并致力于发展对老年人的保健和护理服务,从而缓解人口老龄化给医疗资源投入带来的压力。再者,需要加强各地区各医疗机构的联合运营管理,并设立分级诊疗目标和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等机制,从而使各地医疗机构能够更加合理的运转。同时,还要加强各部门的上下联动,以便为卫生资源的合理规划配置提供足够的支持。此外,各地区需要加大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重点加强对农村卫生、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医护人才的培养,从而为各地群众提供相对公平的医疗服务。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政府部门近年来加大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投入。但由于地区经济水平和卫生资源规划配置工作落实情况的不同,不同地区在卫生资源分配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一些地区的卫生资源无法得到合理的配置。因此,相关部门还需加强对区域卫生资源规划配置问题的研究,从而寻求途径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买买提·牙森,贾巍.我区区域卫生规划及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新疆医学,2010,11:1-5

[2]山珂,徐凌忠,王兴洲等.基于GIS的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空间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3,03:339-342

区域卫生规划的意义 篇5

制订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 具体体现.制订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落实国家计委、财政部、卫生部联合制定的《关于 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指导念见》的实际行动表现.区城卫生规划是区城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 卫生事业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促进卫生事业从偏重数最、规模、速度 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向以内涵为主,注重质量和效益的集约型模式转变的和为市场机制调 节失灵下政府宏观调控,管理卫生事业的重要手段。

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卫生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深化卫生改革的需要。长期以 来,我国实行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卫生管理体制,医疗卫生机构不是按区域、按人群 健康需要设置,而是按部门或地方的行政隶属关系设皿.并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造成条 块分割、机构重叠的不合理格局.导致卫生资像重复配置,不少地方出现卫生服务与需求 失衡等状况,这是卫生改革进展到现阶段迫切浦要研究和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区 城卫生规划有利于对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分级分工、服务网络和服务方式进行改革.改变现有卫生管理体制.促进卫生全行业管理的改革。

第二节区域卫生规划的意义

制订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 具体体现.制订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落实国家计委、财政部、卫生部联合制定的《关于 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指导念见》的实际行动表现.区城卫生规划是区城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 卫生事业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促进卫生事业从偏重数最、规模、速度 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向以内涵为主,注重质量和效益的集约型模式转变的和为市场机制调 节失灵下政府宏观调控,管理卫生事业的重要手段。

区域卫生资源 篇6

关键词: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区域差异

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保证广大群众享受合理医疗的前提,也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的保证。那么各地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如何计算呢?比较公认的研究公平性方法包括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集中指数和阿特金森指数等,每种方法各有侧重。国内传统的研究主要以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为主,用它们来反映总体的差异程度。基尼系数对中等水平以上的变化特别敏感,泰尔指数则对上层和下层水平的变化很敏感。由于在研究卫生资源配置时,基尼系数在以省为单位计算时往往会掩盖省内各地区间的不公平性,从而得到资源配置相对较为公平的假象。所以在对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差异分析时,泰尔指数则更加胜任。

胡善联等[1]以全国卫生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数据用泰尔指数测定的方法,衡量了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认为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趋于好转。傅晓等[2]用基尼系数对全国省际卫生资源衡量,认为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在省际间的配置总体处于公平状态。黄小平等[3]从中国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支持角度,从泰尔指数测定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卫生财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张彦琦[4]等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的方法计算了1997-2005年间重庆市床位、医生、护士的资源配置状况,认为床位和医生属于正常波动,护士波动则处于警戒线。车莲鸿[5]用测定基尼系数和洛伦茨曲线的方法以江苏为样本,认为其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较好。刘敬伟等[6]用基尼系数分析湖南省卫生资源配置状况,认为其市、州卫生资源的配置比较公平。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依托长江水运的优势大力发展经济。可以说,重庆、上海、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省(市)(以下简称“五省两市”)的卫生事业是在原有基础上在同一个时间点一起向前发展的。因此五省两市的卫生资源发展及其配置具有一定可比性。而现有资料中对于五省两市的卫生资源配置状况很少有描述。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拟采用泰尔指数的方法,分析长江中下游五省两市的卫生资源的配置数据,从多方面对其卫生资源配置的总差异、各个省份区域间和内部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及其分析依据

泰尔指数具有把整体差异划分为组间和组内差异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区域整体差异以及区域间差异的实证研究。为了能准确反映长江中下游地区整体以及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卫生资源配置差异,本文采用泰尔指数。泰尔指数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上述等式中T总为泰尔指数;在本文中rn为重庆、上海、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5个省市(以下简称“五省两市”)各市(自治州)人口数占五省两市总人口数的比重;zn为五省两市各市(自治州)人口拥有的卫生资源数占五省两市卫生资源总数的比重。T组内为组内差异的泰尔指数,本研究中是五省两市各自内部卫生资源配置的差异;T组间为组间差异的泰尔指数,即五省两市七个区域之间的差异;Rn为七大区域人口数占五省两市总人口数的比重;Zn为各区域卫生资源总数占五省两市总卫生资源的比重。其中T总也可以表示成T总=T组内+T组间。

基尼系数在应用时有临界值作为参考指标,但是泰尔指数并没有类似指标。其在应用过程中得到的数值越大代表资源配置越不公平。所以在分析时,一方面应该根据时间变化得出泰尔指数的演变和趋势,另一方面把本文计算的有关数据和其他同类文献中可得可比的数据进行比较。

1.2 研究单元及其数据选择

以五省两市内现有的69个市作为卫生资源配置区域差异格局的基本单元,五省两市各自行政分区作为区域研究单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各地从1999年开始我国的区域卫生规划。故本文选取了1999年到2007年的连续时间序列上的数据,以此来分析从五省两市区域卫生规划后,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区域差异。结合龚向光、胡善联[7]对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的研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分析可行性,卫生资源指标选择常用的医院卫生院数、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和职业(助理)医师数;所有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五省两市的《统计年鉴》、《卫生统计年鉴》。

2 五省两市卫生资源配置区域差异测度分析

2.1 区域总差异测度分析

根据公式1计算出1999-2007年五省两市三类卫生资源总体的泰尔指数值,结果汇总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99-2007年间医院卫生院数和执业(助理)医师的泰尔指数均有下降,这说明了长江中下游五省两市卫生资源中医院卫生院数和执业(助理)医师的公平性有所好转。进一步分析来看,医院卫生院数这一指标中,1999-2006年间虽然幅度不大但是泰尔指数均稳步下降。但是在2006-2007年,其泰尔指数有上升。究其原因,最主要是2007年江苏和江西两省的内部医院卫生院资源配置不公平导致的。执业(助理)医师这一指标中,1999-2000年曾有过短暂的好转,但是在2001-2006年间,其泰尔指数一直在增大。最主要的原因是五省两市之间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源配置不公平。与龚向光、胡善联[1]的研究结果做一个比较,他们采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得出1999-2002年的4年中我国东部地区的执业(助理)医师泰尔指数从0.055 0下降到0.034 1,中部地区的执业(助理)医师泰尔指数从0.042 5下降到0.034 7。泰尔指数在数值上大于同期的东部和中部地区,说明在这个指标上,长江流域执业(助理)医师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性要超过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平均水平。

1999-2007年间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的泰尔指数上升,说明在这个指标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医院卫生院资源配置不公平性有所增大。进一步分析说明,这些年来医院和卫生院配置向城区、经济发达地区集中。

2.2 长江中下游区域间差异

用公式2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五省市卫生资源配置的总差异进一步分析,得到三个指标的区域间泰尔指数。并将得到的数值分别除以对应的总体泰尔指数,即得到各区域间卫生资源,结果见表2。

长江中下游地区执业(助理)医师资源配置不公平性主要来自于区域间的差异。而另外两个指标则显示出其资源的不公平主要来自于区域内。医院卫生院数和医院卫生院床位数这两个指标则表明这两类卫生资源配置区域之间的差异对总体泰尔指数差异低于区域内卫生资源配置差异。这与傅晓等对全国省际卫生资源衡量得出的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在省际间的配置总体处于相对公平状态的结果相符。将表中贡献率求平均值,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区域间不公平性占到总体不公平性的51.2%,但是显示出下降趋势。

如果将医院卫生院和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作为“硬件”,而职业(助理)医师数作为“软件”,在硬件方面(即卫生物力资源等)各省的整体投入公平性有所好转。而在“软件”方面(即卫生人力资源等)各省的整体性投入差距在扩大,并导致整体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性差距增大。这种现象的产生进一步说明了卫生技术人员往高层次医院或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的趋势。

2.3 长江中下游区域内差异

由于上海和重庆两个属于直辖市,情况特殊,故本文只选取长江中下游5个省份按照公式3来计算其各自内部卫生资源配置的泰尔指数,结果见表3。

纵观数据可以看出,安徽省大多数指标的泰尔指数均高于其余4个省份。这显示出安徽省在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对于其余4省较差。而江西省的大多数指标均低于其余4个省份,这显示出其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对于其余4省较好。从总体指标上还可以看出湖北、湖南和江西3个省份的卫生公平性好于安徽和江苏两省,显示出这两个省份的卫生资源配置有向高层次机构、发达城市集中的趋势。

进一步分解指标来看。湖北省在医院卫生院和执业(助理)医师这两个指标上稳步下降,显示出湖北省在医院卫生院和执业(助理)医师配置上越来越公平。但是,其医院卫生院床位泰尔指数总体趋势是上升。

湖南省1999-2007年的医院卫生院泰尔指数在波动中有所上升,但是在2006-2007年间,可以看出这一指标数值有所下降。在医院卫生院床位数这一指标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情况。说明湖南省已经开始注意医院卫生院以及医院卫生院床位资源配置公平性状况。而在执业(助理)医师这指标中,其泰尔指数从1999年0.002 9升至2007年0.006 1,而且这一数值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汇合以上所有湖南省的泰尔指数,可以看出湖南省在近几年已经开始注意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问题。在卫生物力资源配置公平性上有所改善,但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上则需要投入更多关注。

江西省医院卫生院泰尔指数从1999年的0.003 6下降到2006年的0.001 6,但在2007年则上升到0.006 5。这主要是因为抚州市和赣州市的医院卫生院资源大幅波动的原因。可见江西省内已经有市县率先开始关注医疗公平问题。在医院卫生院床位和执业(助理)医师泰尔指数数值上有下降。期间于2003年这两个指标有较大波动。九江市和抚州市的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的减少和南昌市执业(助理)医师人数同期上升明显引起的。整体来看,江西省在3个指标上优于同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均值,这说明其在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上要好于整体水平。

在1999-2007年安徽省医院卫生院指标上,其泰尔指数在同期均高于其余4个省份,但是从1999年到2007年,有下降的趋势。医院卫生院床位指标上,其泰尔指数在同期也均高于其余4个省份,从数值上来看,从1999年的0.013 9到2007年的0.023 3,期间除了2003年(0.014 3)有短暂下滑之外,均在稳步上升。这显示安徽省在医院卫生院的床位配置上有向高层次医院集中的趋势,其城市与农村地区床位配置不公平性增大,而且这种趋势还在逐步增加。执业(助理)医师指标上,安徽省在数值上高于同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均值,但从1999年到2007年,这一趋势正在稳步降低。结合李绍华等[8]的研究,可以看出安徽省在卫生资源配置方面各地区有一定差别,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用同样的方法来看江苏省医院卫生院泰尔指数,从1999年至2007年,中间虽有波动,整体有上升趋势。而在医院卫生院床位泰尔指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执业(助理)医师资源配置不公平性近几年有少量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00年到2007更为明显。上述数据说明近几年医院卫生院配置向城区集中的趋势明显,执业(助理)医师有向高规格医疗机构集中的趋势。

3 结论及政策建议

根据泰尔指数的测算方法,1999-2007年间长江中下游地区卫生资源总量并不低,但是,在配置公平性上有待加强。其中,医院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配置均有所好转,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公平性有所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出现的医疗资源向城区、高规格医疗机构、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的倾向。应加大对农村等地区的卫生资源配置。

五省两市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安徽省,其3项指标大多都明显高于同期其他省份。而且安徽省卫生物力等资源配置显示出集中趋势。但安徽省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状况正在好转。湖南省在卫生物力资源配置公平性上有所改善,但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上则需要投入更多关注。江苏省则应该注意其某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卫生资源投入差距在省内扩大。总体来说,在卫生物力资源等方面由于各省的整体投入,医疗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有所好转。但是,在卫生人力资源等方面则显示出各省的整体性投入差距在进一步扩大,这种扩大趋势导致了整体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性差距增大,显示卫生技术人员往高层次医院或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的趋势。

在提高长江中下游地区整体医疗资源数量、质量的同时,应该更加关注卫生人力资源在各个省份、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以及城市和农村之间配置的公平性,促进卫生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鼓励新毕业的医务人员到基层工作等等。还应根据卫生服务区域的人口、卫生需求状况以及现有的卫生资源的状况通过多种机制来合理调整、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切实提高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将会使基本药物可及性大大地提高,从而可以更好地保障和提高居民医疗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龚向光,胡善联.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2):73-77.

[2]傅晓,欧阳华生.我国省际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8(11):18-21.

[3]黄小平,方齐云.中国财政对医疗卫生支持的区域差异[J].财政研究,2008(4):41-45.

[4]张彦琦.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在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08,11(5):246-248.

[5]车莲鸿.2000-2006年江苏省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08,11(5):246-248.

[6]刘敬伟,王小万.湖南省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4,23(1):41-42.

[7]龚向光,胡善联.各省、市、区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的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5,24(3):67-69.

区域卫生资源 篇7

关键词:卫生,人力资源,学历,职称

1研究背景

了解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及其发展趋势是实现区域卫生资源整合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采集近两年来上海市不同区域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及变化趋势就这一问题做一分析。

上海市的虹口区和松江区分属上海的市中区和郊区, 由于历史的原因, 其卫生发展状况有较大差异。近几年来, 随着国家和上海市实行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上海市郊区的卫生事业和市区逐步靠拢并实现同步发展。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简称市一) 是这两个区域内最大的三级甲等医院, 同时也是松江区内唯一的一所三甲医院, 负担着这两个区主要的急难危重病患者治疗, 同时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集团还在这两个区内分别拥有一家二级甲等医院, 故探讨这两个区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对整合医院集团卫生资源也有积极意义。另外松江区是上海市第一家拥有三级甲等医院的郊区, 探讨近两年的人力资源变化对上海今后推进郊区卫生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2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通过市一医院及两区内相关卫生人事部门采集2006到2007年虹口区及松江区内三、二、一级医院人力资源状况, 其中虹口区内共调查二级医院3所, 一级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下同) 9所;松江区内调查二级医院6所, 一级医院14所;两区三级医院调查1所 (市一医院) 。

研究方法:对两年来两区内的人力资源状况做现况分析, 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人力资源现况和变化趋势, 将资料录入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 对不同区域和不同年份相关差异用EXCEL中的CHITEST和CHIINV函数进行卡方检验分析。

3结果与统计

3.1 一般状况

上海市虹口区和松江区共有大专以上学历卫生人才2006年共为4 347人, 2007年为4 924人, 增长了13.3%。从结构上来看, 市一的卫生人才在两年里所占比例均为31%, 没有变化, 虹口区卫生人才占两区比例由38%降到36%, 而松江区由31%增加到33%, 说明这两年两区域内卫生人才都有增加, 但松江区卫生人力增加的幅度较大。从两区三、二、一级医院的卫生人才比例来看, 2006年和2007年的比例均为1∶1.15∶1.1, 说明尽管卫生人才在不断增多, 但三级医院的人力资源架构基本保持稳定。

3.2 两区近两年来卫生人才学历分布状况

两区的卫生人才大专学历分别占当年卫生人才数的55%和53%, 本科学历分别为35%和36%, 硕士学历分别为6%和8%。博士学历没有变化。从结构上来看, 近两年来两区卫生人才结构开始向较高学历人才倾斜, 说明近两年来两区的卫生人力资源素质进一步提高, 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 (见表1) 。

从卫生人才在两区三级医院的分布来看, 不同学历的人才在三个等级医院中有着明显的区别。级别越高的医院其高级人才所占的比例也越大, 级别低的医院主要以本科以下的人员为主, 其中硕士和博士学历的人才主要集中在了三级医院。而松江二级医院增长幅度达到了48% (见表2) 。经统计学检验, 除虹口区一级医院卫生人才学历分布两年间无差异外 (P>0.05) , 其他各级医院学历分布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3 两区近两年来卫生人才职称分布情况

表3显示:2006年两区共有初、中、高级职称卫生人员7 565人, 2007年增长到7 839人, 增长了2.3%, 显示职称变化主要集中在中级职称上。一、二级医院主要以初中级职称为主, 而高级职称相对较少;三级医院初中高级职称分布相对比较均衡。2006年与2007年相比, 各级各类医院间初级职称 (χ2=20.99, P<0.05) , 和中级职称 (χ2=14.97, P<0.05) 结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 而高级职称结构变化 (χ2=8.16, P>0.05) 无显著性差异。

职称分布变化在两区医院间有一定差异, 虹口一级医院 (χ2=4.37, P>0.05) 和二级医院 (χ2=3.07, P>0.05) 两个间无显著性差异, 而市一医院 (χ2=14.35, P<0.05) 和松江一级医院 (χ2=7.90, P<0.05) 、二级医院 (χ2=14.44, P<0.05) 均有显著性差异。

4讨论

4.1 上海市不同区域卫生人才实现较快增长

近两年来代表上海市城乡不同区域的虹口区和松江区其医疗卫生机构各类卫生人才都实现了较快增长。大专学历的卫生人才增长了7%, 本科学历的增长了17%, 硕士学历的增长了39%, 博士学历的增长了20%, 可以看出本科以上学历的卫生人才在不断增多, 尤其是硕士学历的人员增长最为迅速。对两区而言, 目前无论是在人才总量还是人才质量上都基本一致并且实现同步增长, 这也是上海市积极推进区域卫生均衡发展所取得的成效。高素质卫生人才的不断增多, 有利于提高卫生服务质量, 更好的为人民健康服务。

4.2 上海市不同区域卫生人力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通过对近两年来上海市城郊两区卫生人力资源的对比, 可以发现卫生人力资源的结构开始优化, 表现在卫生人才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比例增加, 硕士和博士不仅在三级医院中增长较快, 在二级医院中也有很快的增长, 尤其是松江区, 其二级医院的硕士和博士数量分别增长了1倍和4倍。这一方面是由于近几年来高校扩招学生后高学历的学生不断毕业并补充到各级医疗机构, 另一方面是由于上海市加大了郊区卫生建设的力度, 从资金、人员和技术上加大对郊区卫生建设的支持力度。从2004年起, 上海市委市政府就要求进一步促进上海卫生事业的均衡发展, 加强社区和郊区卫生工作[1], 单从这两年虹口区和松江区卫生人才的结构来看,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卫生人才的职称分布情况来看, 高级职称卫生人才仍然集中在三级医院, 二级医院仍以初中级职称为主, 其中变化最大的是中级职称人员, 因为中级职称的卫生人员常是卫生服务的主力军, 所以, 他们的增加对于卫生人力资源的优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4.3 上海市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水平有大幅提升

上海地处经济发达地区, 其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相对于其他地区为高, 加之近两年上海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 上海农村的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很好的发展, 从近两年来上海市松江区卫生人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就充分反映了这个事实, 松江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由以前的农村乡镇卫生院转制而来, 2006年这些一级医院所拥有的卫生人才中大专比例已经达到33%, 而本科比例为6%, 相对于中国全国乡镇卫生院大专学历占17.1%和本科学历占1.6%而言[2], 优势明显。

4.4 存在问题

尽管上海市城郊卫生人力资源近两年来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还是在卫生人才的分布不均上, 高学历和高职称卫生人才过分集中到大医院, 而中小医院的卫生人才总体水平不高, 这对倡导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是不利的。社区医疗机构的卫生人才总体而言学历水平和职称仍偏低, 这对吸引广大社区群众到社区医院进行首诊治疗不利, 因为不少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水平仍持怀疑态度。

大力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做好郊区的社区卫生综合改革, 探索推进医疗资源整合等都是上海卫生未来几年的中心工作[3], 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各级各类的卫生人才去实施。通过对近两年来上海市不同区域的卫生人力资源的状况和变化进行调查, 我们发现上海市的卫生人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在不断优化, 完全可以担负起今后上海卫生发展建设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殷一璀.在2004年上海市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A].上海卫生年鉴2005[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3-7.

[2]王陇德.建立解决农村医疗人才缺乏问题的长效机制[J].中国卫生经济, 2005, 24 (1) :5-6.

区域卫生资源 篇8

甘肃作为全国首个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省, 立足于当地的中药材优势, 使中医药的简、便、廉、验特点与经济欠发达的基本省情相结合, 提出“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 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 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医改之路,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014年甘肃省努力将综合医院平均门诊费用和人均住院费用降到全国最低。进一步评估甘肃省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地区差异, 对深入推进中医药特色新医改、推动基本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熵权灰色关联法在卫生资源配置、区域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方面有较广泛的应用。本文根据《2014年甘肃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最新数据, 运用熵权灰色关联法对甘肃省兰州市、嘉峪关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14个市州中医药服务能力进行测算, 结合各市州人口分布, 对两者的协调性进行评价分析。

(二) 指标的选择。本文基于数据科学性、有效性和可得性, 选取了中医药卫生人员数量 (人) 、中医诊疗设备数量 (台) 、中医用房面积 (万平方米) 、中医处方数 (张) 、中医非药物疗法人次 (人次) 、中药配备种数 (种) 、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项数 (项) 7个指标组成甘肃省中医药服务能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具体数据见表1。

二、结果

(一) 指标的标准化。假设系统有m个对象, n个指标, 1≤i≤m, 1≤j≤n, 指标值为xij, 矩阵为X= (xij) m×n, 将矩阵X标准化预处理得到标准化矩阵Y= (yij) m×n。指标的标准化为了消除指标计量单位的影响, 本文用向量归一法对实测值进行标准化或无量纲化处理, 得到标准化矩阵Y。

按照以上三个步骤x1~x77个指标的权重如下:

(四) 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公式如下:

基于灰色关联度ri的14个研究对象排名如下:r1>r2>r11>r5>r8>r6>r10>r9>r4>r3>r13>r14>r2。熵权灰色关联评估结果表明, 甘肃省中医药服务能力地区间差异比较明显。兰州、陇南、定西、天水、平凉的中医药服务能力较高, 嘉峪关、甘南、临夏、金昌相对较弱, 武威、庆阳、酒泉市、张掖、白银介于两者之间。

三、讨论

(一) 强化政府在卫生资源配置上的责任。从熵权灰色关联分析中发现, 甘肃省中医药卫生资源多数集中在省会城市及陇东地区,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和河西地区则中医药服务能力较弱。要强化政府在卫生资源配置上的主导责任, 重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卫生资源配置差异性, 有针对性地制定倾斜性政策, 缩小卫生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

(二) 提高中医药卫生政策的精细化水平, 实行分地区分类指导政策。提高中医药卫生政策的精细化水平, 实行分地区分类指导政策, 努力破解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短板效应和瓶颈效应。加大对武威、定西、临夏等地区中医药卫生人员的投入, 增加这些地区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药师、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名老中医、以中医为主的乡村医生的培养和配置。

(三)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的扶持力度。甘肃作为一个多民族地区, 要更多地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事业发展, 努力确保基本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少数民族地区作为甘肃落后地区, 应加大对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的扶持力度, 加大对民族医院资金和人才投入。将符合条件的民族医疗机构、诊疗项目、民族药饮片、制剂纳入到城镇医疗保险、农村医疗保险中去, 提高民族医药报销比例, 全方位扶持民族医药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维忠.关于欠发达地区医改的中医之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区域卫生信息技术浅析 篇9

1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思路

在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天, 全国的各个区域, 都开始着手建立具有区域化特点的卫生信息平台, 以此来满足市民对卫生工作的需求。从客观的角度分析,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在建设过程中, 思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 必须实现区域电子病历。目前, 各类疾病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通过利用电子病历, 能够更好的实施记录和存储工作, 在调阅方面也比较方便, 可逐步的改善当下工作中的问题。第二, 应实现对全区域居民检验、检查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城市在区域化的建设过程中, 居民很少跨区域活动, 利用集中存储和管理的方法, 能够实现对区域卫生的有效管理, 减少矛盾与冲突, 满足卫生发展的要求。第三, 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实现检查、检验数据的共享及调阅。区域化不断发展的今天, 如果仅仅是独自发展, 势必无法取得理想成绩, 通过实现数据的共享和调阅, 完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 能够对今后的发展和居民医疗, 提供更多的便利。

2 区域卫生信息技术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卫生事业直接关系到民生的发展。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 “区域卫生”的理念虽然符合当下的社会趋势, 但在执行过程中并不容易, 很多工作都会遇到较多的难题和阻碍, 这就需要通过技术性措施来解决, 否则很难取得突出成绩。此时, 区域卫生信息技术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当中, 该技术包含的内容较多, 将其良好的运用, 可更快的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实现卫生事业的较大进步。

2.1 医院局域网技术

医院作为区域卫生事业的重要机构, 是服务市民的重要网点。区域卫生信息技术的突出表现之一, 就是医院局域网技术。目前, 几乎所有的工作都被网络化所覆盖, 医院也不例外。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医院运营效率, 提高服务质量, 医院局域网技术的执行, 是非常必要的。就目前工作来看, 医院局域网技术在实施过程中, 主要包括VLAN技术、网络接入控制技术、带宽流量控制技术、防火墙技术等。通过有效实施VLAN技术后, 能够将各个单元进行有效隔离, 针对VLAN发现的问题, 给予相应处理。在该技术应用过程中, 对医院的整体网络并不会造成任何的影响, 一方面确保了医院网络的安全性, 另一方面也达到了计算机中心的最终目的。网络接入控制技术在实施当中, 能够充分的避免恶意用户带来的损失, 尤其是病毒的传播, 可有效维护医院网络的安全。

2.2 区域LIS

区域卫生工作在不断进步的今天, 信息技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 区域LIS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将会进一步的扩大。从客观的角度分析, 区域LIS更加符合当前的潮流和工作的内容。首先, 区域LIS具有建立区域条码管理模块的功能, 其在执行的过程中, 实现对条码的统一规划, 可更好的确保区域内所有医疗机构标本的无障碍流转, 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 利用区域LIS技术, 能够建立严格的质控模块。该模块的建立和执行, 能够针对质量控制标准, 进行准确的设定, 以此来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处理, 不仅可以更方便检验人员对数据的统计, 同时在质量控制图的描绘当中, 也会更加的方便和精确, 在本质上保证了检验结果具有高度的准确性, 能够与其他的数据进行对比。

2.3 区域RIS/PACS系统

区域卫生工作在执行的过程中, 系统组成是必不可少的。但考虑到患者信息复杂, 具体工作比较多样, 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将问题解决。为此, 很多软件公司都开始研究卫生信息处理系统, 力求通过区域化的信息系统, 为现阶段的工作提出更多的解决路径。

目前, 区域RIS/PACS系统受到了比较广泛的重视, 且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较大的积极作用。例如, 区域RIS/PACS系统在执行过程中, 实现了以下目的:分诊叫号排队系统, 安排分诊顺序, 保证检查有序进行, 避免医患纠纷;HIS系统集成, 嵌入HIS系统, 实时通知诊断状态, 保证诊断的实时性;定位线功能, 通过定位线查找微小病变, 保证诊断的正确性;普放检查影像的增强处理, 对大矩阵影像的图像增强, 可以看到更多的病变信息;影像调用速度保证, 保证医生第一时间诊断影像;所见即所得的报告编辑, 有效的保证报告的编辑;全院PACS系统, 包含医院所有影像设备的连接, 实现全院的大影像系统;分级分布式存储方案, 保证系统的存储安全及灵活;跨平台的支持, 系统运行应该可以在不同的系统平台之上运行;单机容灾系统, 保证系统“零故障”运行。

3 区域卫生信息技术讨论

随着国家对卫生事业的要求不断提升, 很多工作都告别了以往的工作模式, 开始运用较多的系统、软件、技术来完成, 力求在更大程度上, 完成卫生信息工作的进步。在现有的工作当中, 区域卫生信息技术的执行和体系的建立, 为医疗工作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以往的各项问题, 均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未来的形势是比较理想的。但是, 区域卫生信息技术本身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 深入研究的可行性较高, 所以, 还是要在不同的内容上, 与客观实际相结合, 避免造成理论与实际不符合的情况。同时, 我们在研究和应用区域卫生信息技术的过程中, 需加强与其他技术的联系, 实现共同应用, 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4 结语

本文对区域卫生信息技术展开讨论, 现阶段的工作成果在总体上是比较令人满意的。相对而言, 在区域卫生信息技术介入工作后, 区域内部的医疗工作、病历档案工作、日常接待工作等, 都获得了较大改善, 即便患者数量较多, 也可以进行分类管理, 减少了矛盾与冲突, 实现了卫生工作的健全和规范化。日后, 应在区域卫生信息技术方面进行深入的探析, 健全各部分的技术体系, 加强操作的简洁性。

摘要:当前各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如火如荼。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 需应用较强的技术来完成。目前的区域发展当中, 卫生信息的涵盖量比较庞大, 涵盖范围也在不断的拓宽, 如何更好的建设优质平台, 必须在技术上做足努力。以现有的区域卫生信息技术来看, 各个地方在发展和研究过程中, 需充分结合本地的情况来完成, 应在多方面实现技术体系的健全, 加强实践的应用, 完善卫生信息的各项内容, 以此来实现工作水平的较大提升。

关键词:区域卫生,信息技术,局域网技术

参考文献

[1]陈云忠, 曹定舟, 许源.浅析基于云计算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构建[J].中国医疗设备, 2011 (9) :57-60.

[2]张真诚, 范玉成, 刘淮虎, 等.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慢病管理技术路径和应用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 2011 (6) :61-65.

[3]范玉成, 李芬富, 朱美英, 等.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业务规则引擎技术应用分析[J].中国数字医学, 2013 (5) :97-99.

[4]安平.浅析项目范围管理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中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 2012 (13) :209, 217.

区域卫生信息协同平台建设方式 篇10

关键词:区域卫生信息协同平台,共享医疗资源

进入21世纪后, 信息管理系统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 由于医疗资源不平衡以及无法共享所带来的医患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区域卫生信息协同平台在欧美发达国家应运而生, 它是连接规划区域内 (医疗卫生机构、行政业务管理单位以及各相关卫生机构) 各级机构基本业务的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 它是让区域内各信息化系统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整合的基础和载体, 它能够把多元化子系统整合成为一个综合的业务平台。

区域卫生信息协同平台的设计是基于业务大集中的理念, 它能够实现上到三甲医院, 下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业务和数据的集中。通过医疗专家系统, 社区管理系统, 档案管理, 博客等新的协同模式, 各级卫生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加快了学习的步伐, 提高了交流的效率, 它使得团队协作更高效, 使病人无论是到社区还是到医院看病, 都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专家体系的服务, 从而充分利用和平衡了医生资源, 实现“小病在社区, 大病到医院”的目标。通过这一平台, 三级医院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医疗技术和人才资源优势, 实现区域卫生资源的优化及整合, 将一流的医疗技术和规范的管理引进一、二级医疗构让患者得到实惠, 从而解决社区内群众大病、重病、疑难病的就医难问题。真正做到了让老百姓在原一、二级卫生服务区域内用使用二级医疗消费享受到三级医疗技术水平的服务。

区域卫生信息协同平台建设的核心主要有:

(1) 电子病历研究与服务中心

医疗信息平台是基于电子病历的建立和共享的基础上的, 它能够有效地整合医疗卫生业务应用系统, 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业务协作网络。通过建立电子病历信息数据中心和交换平台, 可以实现各种医疗健康信息的共享和交换, 从而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全域医疗健康信息管理系统, 进而为政府、医疗机构以及各级医生提供全面的医疗与健康信息服务。为了搭建这一平台, 首先要建立医疗信息档案数据中心, 然后在数据中心和交换平台的基础上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 最后设置应用门户, 使整个信息系统采用统一的入口进入, 以便使用和管理。另外, 通过对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的规范化设置, 还可以方便地实现其与外部其他信息系统的个人健康信息的共享与交换。

(2) PACS存储及远程阅片中心

依托区域内大型医疗机构的医疗康复机构和先进影像设备密集的集中优势, 打造面向区域内各医疗机构的PACS影像中心及数字远程阅片平台, 从而提高区域医疗的医学影像服务水平。

(3) LIS存储及检验服务中心

依托区域内的医疗康复机构和先进检验设备密集的集中优势, 打造面向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中心平台, 从而提高区域内的医学检验服务水平。

(4) 远程会诊中心

依托区域内医疗康复专家和知识密集的集中优势, 打造面向整个区域内的数字远程会诊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打破资源分布壁垒, 面向区域内提供对疑难症状、久治不愈等患者的数字化会诊, 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掘大型医疗机构的服务潜力。采用射频标签技术, 可以实现远程、长期和持续的采集随访病人的生命体征数据, 然后通过移动通信网络, 自动反馈到电子病历中心, 最终达到发生极限数值时能够实现实时报警处理的效果。

(5) 医疗集团电子商务中心

在电子商务已经被广泛应用的时代, 建立医疗特色电子商务平台, 首先能够满足区域内患者的医疗配套服务要求, 其次在医疗配套服务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增值服务, 瞄准建立集原料交易、药品流通、设备器材销售为一体的电子商务中心平台。

(6) 患者一卡通中心平台

首先在区域内建立统一的MPI病人主索引, 然后将各级医疗机构收集上来的临床数据中的个人ID统一为标准身份索引号, 从而实现业务信息互联共享, 提高医疗卫生管理和服务水平, 方便患者查询个人相关的诊疗和费用信息。

(7) 患者社区平台

面向区域内的患者群体建立患者社区平台, 建立服务增值通道, 从而实现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服务对象与社区之间的互动, 及时倾听社区的反馈, 为适应和调整服务水平提供通道。患者社区和家庭服务除了作为一扇通向患者的互动窗口作用外, 还可以广泛发掘服务增值空间, 开拓患者配套服务市场, 为病人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为区域内大型医院取得更高的服务产值。

区域卫生信息协同平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 平台建立后, 通过信息共享系统可以实现双向转诊。通过信息共享系统, 组建社区卫生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网络, 凡是不适合在社区进行诊治的疾病, 均通过区域内某领域专家远程会诊确认后, 直接转入其医院的对口科室住院治疗, 让重危疑难病人感受到入住医院的方便。医院住院患者进入康复期后, 通过网络联系, 直接转入合作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康复治疗, 其康复过程由医院派专人全程跟踪, 使社区居民能从社区通道享受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

其次, 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协同平台可以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充分利用区域内某个医疗领域的专家团队和先进的设备, 通过远程会诊、远程实验室结果审核等现代化的信息手段, 实现医院间的优质资源共享, 检查结果互认, 这样一来, 患者既可以地大大减少就医环节, 又能有效地降低就诊费用。

上一篇:抗菌药物的滥用与危害下一篇: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