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扫除卫生区域划分责任表

2024-05-07

大扫除卫生区域划分责任表(共4篇)

篇1:大扫除卫生区域划分责任表

大扫除卫生区域划分责任表

本次大扫除区域由管理部统一划分、监管、检查,各单位负责具体分配.三楼:

1、厕所由制二部指定人员分别负责打扫男、女洗手间,肖英监检(硫酸的清洁使用要特别注意安全,防止腐蚀皮肤,作业时一定要带防护用品)

2、负责区域:三楼车间所有区域,外加双边一至三楼楼梯所有, 所有在三楼作业人员一切须听从官梅芝课长统一部署安排.3、打扫时间:下班前1小时(打扫完后5分钟由管理部肖英负责检查合格状况)。二楼:

1、男厕、二楼两个会议室前台接待处茶水间过道由所有在二楼工作男性打扫,女厕

贵宾洗手间大办公室(空调、窗户、门等)由所有在二楼工作的女性负责打扫,2、打扫时间-16:30-17:30(下班前5分钟前由袁燕兵负责监管)

一楼:

1、负责区域:所有一楼与宿舍楼周围。全权由胡小未统一指挥一楼所有工作人员。

2、一楼厕所须安排2个以上专人负责,硫酸的使用要特别注意安全,防止腐蚀皮肤。

3、打扫时间:下午下班1小时之前。(由董学生负责监检)

卫生标准及要求:

1、厕所地面要干净明亮,墙壁上无污渍,厕所无异味,使用硫酸清洁时要带防护用品。

2、地面:必须用洗衣粉洗、拖干净清洁,地面不能有大量积水。

3、墙壁/角落:干净明亮,死角无蜘蛛网等,楼梯扶手、窗户要擦干净.4、厂区无重大碎石与垃圾,各单位打扫完毕后垃圾必须及时清理丢于垃圾处。

5、各单位负责作业区域:窗户空调桌椅板凳电话机电脑等要打扫干净无灰尘

6、各单位需领打扫物品的请于开始作业前提管理部肖英统一领取。

管理部2011/11/26

篇2:大扫除卫生区域划分责任表

办公室卫生管理责任区域划分

为创造一个整洁、舒适、优美的工作环境,树立公司的良好形象,特制定本卫生管理制度。

一、卫生管理的范围为公司综合行政办公楼各部门、卫生间、阳台、门窗、楼梯等办公场所及其设施的卫生。

二、卫生清理实行部门责任制,部门负责人为责任人。

公共卫生清理实行区域负责,区域划分为:

网络部:办公室男女厕所

咨询室负责:办公室大厅及阳台

企划部负责:会议室

财务室负责:楼梯/楼梯扶手

综合办及人力资源部负责:院长办公室

三、部门责任区卫生每周四集中进行清理一次。

四、各部门要认真对待卫生清理工作,积极主动地搞好卫生清理,不得因卫生清理不达标而影响公司的整体形象。

卫生管理准则

1.本公司为维护员工健康及工作场所环境卫生,特定本准则。

2.凡综合行政办公楼卫生事宜,除另有规定外,均悉依本准则执行。3.综合行政办公楼卫生事宜,全体人员,须一体确实遵行。4.凡新进公司人员必须了解卫生的重要与卫生管理制度,由办公室负责。

5.综合行政办公室各工作场所内,均须保持整洁,不得堆积足以发生臭气或有碍卫生之垃圾、污垢或碎屑。

6.综合行政办公室各工作场所内,严禁吸烟、随地吐痰。7.如当天值日员工轮休或临时外出,自行安排部门其他员工替代,保证正常执行值日制度。未值日人员或未达到清洁标准每次处罚20元人民币,月底交予财务科从当月工资中扣除。

8.每日各部门责任区卫生清洁由各部门主任帮助督促指导,每日公共、个人区域整洁卫生由综合办及人力资源部检查考核,办公区所有人员无条件接受考核。

9.以上规定自2015年9月5日起执行望遵照执行,有违反规定者,处20元/次罚款,如当月值日部门或者个人被处罚三次以上者,扣除当月奖金。

10.每次扣除的罚金,列入单独计项,奖励给最佳清洁部门。

安徽XXX投资集团

篇3:大扫除卫生区域划分责任表

一、教育收益与财政能力:政府间责任划分基础

教育的公共收益与政府教育投资能力,应该是政府间教育财政责任划分的基础。由于社会及其组织系统的空间边界,公共收益总是受到一定的地域限制——教育收益存在区域性。

1、高等教育收益的区域性

区域是具有自然、经济、社会、政治特征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的地域单位。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办学、以省管理为主的体制特点,本文所指的区域和“地方政府”主要是以“省”为标准划分。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区域性的准公共产品,必须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区域发展服务,其收益的区域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招生的区域性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根据我国大学招生政策以及国外大学的招生经验,有相当比例的生源来自大学所在地区。招生的区域性可以增加本地区人口的入学机会,提高地区升学率及人口中大学生的比例,进而提升区域人口文化素质。人口文化素质高的地区,拥有较强的捕捉、接受、吸收、消化高新技术的能力,从而有力地推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2)就业的区域性及其对区域经济的促进

就业也存在区域性。大学所在区域在吸引本地毕业生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大学作为培养创新型高级人才的基地,其毕业生就业的区域性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3)大学科技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及其对区域经济的提升

大学作为区域创新活动的中心,聚集了大量的高学历、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他们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或者可以直接转换为区域发展的生产力。美国的硅谷,北京的中关村、武汉的光谷就是典范。

(4)校园文化对区域文化的辐射功能

(5)教育消费市场及其对区域市场的拉动

在受益原则下,教育收益的区域性决定了地方政府应该承担地方高等教育的主要责任。正是基于这种原则,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西方国家,在联邦制政体构架之下,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责任分配中,以州政府为主承担高等教育财政责任。

2、高等教育收益的跨区外溢性

教育收益的跨区外溢,是指教育收益在不同的区域间流动,一个地区的教育投资,在另外一个区域产生收益。产生跨区外溢的原因是:(1)区域社会经济的开放性。现代社会,特别是在一个国家政体范围内,区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协作分工,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社会的开放使区域之间的信息、技术、文化交流成为常态,也为教育收益的跨区流动成为可能。(2)人口的流动性。随着我国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的改革,人才市场的开放,地方培养的高校毕业生不一定会在当地就业,区域间人才可按市场化渠道进行配置。(3)教育收益本身的超区域性。教育收益,特别是发展教育产生的文化、技术,是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共同财富,被社会共同享有,跨区外溢是教育收益的一种常态。

教育收益的跨区外溢应该在政府间建立教育成本补偿制度。但是,同级政府之间实现教育成本的补偿缺乏可操作性,只有通过上一层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才能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以省为主,省际间教育成本的补偿必须由中央政府实现。

3、财政能力区域差异性

政府教育投资取决于两个方面:既定的财政政策和政府的财政能力。理论上,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教育财政政策将不断完善,不会成为教育财政投资的制度性障碍,而影响我国教育财政能力的主要问题是:(1)相对于中央,地方财政能力不足。分税制改革以来,国家财政收入的重心不断地上移,而支出的重心却在不断地下移,造成地方财力普遍紧张的局面。(2)地区之间财政能力的不平衡性。一个地区的财政收入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有关,发达地区的财政收入要远远大于落后地区。

区域间财政能力差异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任何国家都存在的问题,但在我国尤为严重。因此,解决教育收益外溢和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问题,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中央政府负有重要责任。

二、责任划分:收益与能力原则下的现实矛盾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没有及时跟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在政府间财政责任划分上,还存在着责任模糊,责任与收益、能力不匹配的现象。

1、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特征:两级管理,以省为主

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高教管理体制进行了历史性变革,基本结束了部门办学体制,初步确立了由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办学、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中央政府只管理一部分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在高等教育中起示范作用的高水平大学以及少数行业性强、地方不便管理的学校。地方政府在中央高等教育宏观规划指导下,对地方院校进行直接领导和管理,直接负有筹集高等教育的办学经费的责任。截止到2007年12月,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908所,其中中央直属高校72所,仅占3.77%。2004、2005、2006年中央直属高校全日制本专科生人数占全国普通高校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9.52%,8.16%,7.24%。“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已经建立。

2、中央政府高等教育投资责任既越位又缺位

目前,我国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出现的偏差,表现为责任越位与缺位并存,即中央政府在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投资责任相对越位,在欠发达区投资责任又表现为缺位。

由于吸纳技术、资金和人才能力较强,教育收益存在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外溢的趋势。从能力上考察,发达地区又较强的投资能力。因此,中央政府的高等教育投资应向欠发达地区倾斜,但事实恰恰相反。

我们对2006年中央对各地区高等教育投资进行了分析(见表一),发现中央政府在北京、上海、湖北、江苏等四个发达地区或较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投资占总投资比例分别为24.58%,11.89%,8.46%,7.95%,这四个地区的投资占据了中央政府总投资的一半以上,中央高等教育投资过分集中于发达地区,既违背了财政责任划分的受益原则,也违背了能力原则。

注:数据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7整理。其中,中央投资主要指教育事业经费投入,由于统计的困难,未包括中央以专项经费的形式对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共建投资。

3、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投资责任缺失与过度

地方政府作为地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代表辖区履行高等教育的投资责任。由于高等教育收益外溢的存在,造成了地方政府投资收益与能力不匹配,责任缺失与过度并存。

我们以GDP为标准,对我国最发达5个省市和最不发达的5个省市进行了教育投资能力对比分析发现,发达地区预算内高等教育财政投资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明显低于落后地区(见表2)。说明在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投资主要依赖于中央政府,地方投资责任缺失;而在欠发达地区,由于财政能力限制,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责任过度,难以承受本地区的高等教育投资责任。

注: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及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7计算整理。为了与上表统计口径一致,这里的投资也是指省级教育事业投入。

三、有效路径:责任明晰与共建高校机制改革

1、强化地方责任,确立省级政府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地位

由于教育收益存在较强的区域性,从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来看,不论是实行中央集权式还是地方分权式的国家,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统筹管理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高等教育责任基本以地方政府为主,是分权制的典型代表,即使法国这样典型的中央集权式国家,地方政府的的高等教育责任也正逐步加大。我国高等教育投资同样必须强调以地方为主,地方政府应成为高等教育投资的主要力量。

中央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投资既要讲究效率也要注重公平,中央政府投资的领域和功能也应当转变。

(1)高等教育中“全国性事务”的投资

按照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权的规范,中央财政的投资范围是“全国性事务”或受益范围遍及全国的公共物品,地方政府的投资范围是“地方性事务”或受益范围在某一区域内的公共物品。目前的投资机制是假定部属高校属于“全国性事务”,省属高校属于“地方性事务”,但是如果严格按照高校的服务范围进行区分的话,事实上没有一所高校是完完全全的“部”属或者“省”属。因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具体的高等教育事务的具体受益范围来划分,中央政府负责“全国性事务”的投资,如关乎全社会进步的基础性学科投资、基础理论性的科学研究投资等。

(2)直接投资部分欠发达地区高校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大学布局(特别是高水平大学)高度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在分级管理、分级投资的体制下,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更易获得充裕的教育经费,可以实现更好的发展。而在欠发达地区,教育投入不足与教育收益外溢共同造成欠发达地区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因此,必须落实中央政府在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责任,中央政府在分配高等教育投资资金时应考虑适当向欠发达地区倾斜,给予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一定的财政性专项投资,补充欠发达地区的财力不足,使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财政性投入比重提高到60%的国际标准,从而实现全国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3)从制度上引导地方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投资

中央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各种财政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稳定拨款。对不同地区的地方政府,中央政府采取的财政政策也应有所不同。对欠发达地区中央政府可以采取转移支付等形式来弥补教育收益外溢的成本,如中央政府按照地方政府投资总额一定的比例追加投资。对发达地区而言,其高等教育的财政投资主要依靠当地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不直接投资,但是要监督、引导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

3、政府责任法定化

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都应该在高等教育投资中分担责任,这已被社会普遍接受。但是,如何科学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高等教育投资责任,一直是各国政府探讨的重要课题,发达国家对此均有严密而明确的法律规定。例如:美国实行教育分权制,政府以奖学金和研究费形式间接承担教育费,州立大学由州政府设置与管理,承担基本经费;德国高等教育法规定联邦政府对新设大学承担一半,州政府负责另一半;英国国家通过有关教育经费审查机构提供补助金;日本则规定公立大学由地方政府全面负责,接受国民捐款,国家向私立大学提供科学研究补助等经费资助。相比之下,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立法明显滞后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没有从法律上规范政府的投资责任,而且已出台的高等教育投资文件和政策措施又难以得到全面实施。在缺乏法律约束下,政府投资随意性大,政府间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时有发生,政府投资责任出现偏差时,缺乏法定约束机制。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快政府间高等教育投资立法的进程,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资责任法定化,规范政府的投资行为。

4、创新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模式,改革以高校隶属关系确定政府投资的财政责任实现方式

高校“共建”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投资高校,共建的基本模式有:中央属高校,地方参与共建;地方属学校,中央参与共建。目前,应该改革简单地依据学校的行政隶属关系确定投资责任的划分模式。

在确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投资责任时,不能按学校的行政隶属关系来划分。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完全是服务地方经济的地方学校,以地方政府为投资主体,中央政府侧重根据地方政府实际财政能力大小进行补偿投资;(2)服务行业为主的地方学校,这类学校其收益外溢明显,中央政府侧重依据收益外溢的大小来确定投资总额,同时要结合地方的财政能力作进一步的补偿;(3)服务全国为主的学校,这类学校受益范围遍及全国,但是学校所在地获得的收益比重相对较大,因此中央所属高校应该由中央政府投资承担大部分投资责任,但是地方政府也要根据自身的能力承担一定的财政责任。

摘要:教育收益的受益主体是受教育者和社会。学费,体现了受教育者个人的教育成本分担,政府投资,体现了作为教育社会受益主体代表——政府的公共责任。从地域上考察,教育收益具有天然的区域性和外溢性特点,在受益-能力-责任-权利对等的原则下,如何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科学合理的划分教育财政责任,是教育财政体制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我国,存在中央政府高等教育投资责任既越位又缺位,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投资责任既缺失又过度的双重矛盾与困惑。重构、明晰政府间高等教育责任,改革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机制,是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与重点。

关键词:高等教育,收益原则,财政责任

参考文献

[1]陈上仁、李兵.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2.7-8

[2]芮国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地方政府作用分析[J].江苏高教.2006.6

[3]唐英.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3

[4]李建发、郭鹏.中国大众化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及其改革问题探讨[J].教育与经济.2004.4

篇4:班级卫生区域划分

学前班:教学楼前一楼走廊

一年级:教学楼铁门至三楼全部楼梯间,每个楼梯间至护栏部分 二年级:操场下台阶,教师办公楼铁门至二楼

三年级:教学楼前花坛操场,到水沟边为止,班级门前走廊 四年级:教师办公楼前操场包括垃圾桶。班级门前走廊 五(1)班:学校门口大路路口至民房处中线。班级门前走廊 五(2)班:学校大门路灯处至民房处线,以线为准。班级门前走廊 六(1)班:操场中线到厕所包括垃圾桶,教学楼前排水沟。班级门前走廊 六(2)班:操场中线到操场入口及围墙包括垃圾桶,教学楼后排水沟,班级门前走廊

垃圾桶负责班级,将垃圾倾倒完毕,清理外观即可。厕所由三年级以上轮流打扫

上一篇:一级建造师经济试题下一篇:酒店宣传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