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艺术

2024-05-25

中学数学教学艺术(精选十篇)

中学数学教学艺术 篇1

一、创设悬念、置疑的情境, 诱发课堂高潮

学启于思, 思源于疑, 悬念和疑问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中学生好动好奇又好胜, 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 提出疑问, 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 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高涨的情感中发展智力, 使教学成为有趣有意义有吸引力的活动, 利于教学高潮的形成。

例如, 在讲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时, 先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保证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平面?垂直一条直线可以吗?两条但不相交的直线可以吗?多条平行直线可以吗?两条相交直线可以吗?从而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判定。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很容易就能记住, 也便于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创设悬念、置疑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最佳状态, 寻找思维突破口, 诱发出教学高潮。

二、以巧妙的语言, 激发课堂高潮

讲课的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语言的艺术,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就需要精心修炼课堂语言的艺术特色。

1.幽默生动的口头语言能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教学高潮。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口头语言是情感交流的纽带, 是知识传递的媒体, 也是激发教学高潮的动力。形象的比喻, 激励的语言, 幽默的解释, 紧迫的疑问, 巧妙的点拨, 使抽象变成具体, 乏味变得有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如临其境, 茅塞顿开, 思维畅通。比如在讲到函数概念时, 要让学生清楚一个x能对应一个y, 而y可应对多个x, 学生难以记住这两个限制的不同。可类比为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 一个男人可以娶好几个老婆, 而一个女人只能嫁一个老公 (男的比喻为y, 女的比喻为x) , 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理解。

2.灵活运用体态语言渲染气氛, 激发课堂高潮。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 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口头语言, 而且要借助形象的体态语言。在教学中有时一个恰当的眼神会胜过一次苦口婆心的长谈, 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学习过程中常有疑惑, 受阻, 进展, 成功, 教学时常伴随这些过程。教师要用体态语言, 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此外, 难以言传的内容可通过形象的手势使学生心领神会。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灵活运用体态语言增强教学效果。

3.精心设计板书, 激发课堂高潮。

板书是教师配合教学需要, 在黑板上写出来的讲授提纲。一块好的板书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 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探索规律, 激发联想, 增大知识。在教学中,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充分应用有色笔、字体变化、变换图表图画等方式板书,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 把教学推向高潮。

三、蓄意运筹情感交流, 掀起课堂高潮

要使学生潜心于你所教的学科中, 必须以“情感”这座桥梁联系你和学生。情感融洽, 氛围和谐的课堂教学, 可使学生感知敏锐, 想象丰富, 思维活跃。

建立在融洽的情感交流基础上的良好师生关系, 能使学生兴奋点得到激活, 引起行为顺应, 目标一致, 促进教学双方同频共振, 教学高潮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展示数学美, 刺激课堂高潮

数学具有简洁美、和谐美、奇异美的特征。传统的数学教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忽视数学美的发掘和欣赏, 不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美。数学美是一种真实的美, 是抽象思维与审美意识交融的产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发现、认识、体验和运用数学美, 感受到数学震撼人的力量, 形成强烈的认识动机。在积极探索之后, 一个巧妙的方法跃然而出, 显得那么奇特、新颖, 内心深处产生无比的喜悦与冲动, 刻骨铭心, 这是教学的奇异美;当冗长的陈述, 复杂的关系用数学语言演绎而出时, 学生无不被数学的简洁美所折服;数与形的统一, 对称图形, 对称等式, 对称等式, 对称变换的运用, 显得那么和谐生动, 给人荡气回肠之感, 使学生与数学的统一美, 对称美交融一体。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富有美感的智力活动, 学习材料的生趣和美学价值是学习的最佳刺激, 丰富的心智活动所带来的愉悦和享受是推动学习的最好动力。

中学物理教学艺术探析 篇2

摘 要:物理教学是一门艺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用恰当的教法,而且要用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师生互动,达到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艺术;提问艺术

中学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具有独特的艺术性。中学物理教学艺术是优秀的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尊重科学事实、遵循教育规律,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所体现出的具有科学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教学活动特征。物理教学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模式,只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够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更好更快地掌握物理知识。

一、在课堂中设置悬疑,巧妙运用提问艺术

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从而灵活调整教学进度。通过提问还可以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专心听讲。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对教师的课堂提问技巧有了更高要求。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意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该深入研究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功能、实施的方法和原则,在教学中灵活、自然地实施课堂提问。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兴趣和刨根究底的热情总是与其期望心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一旦产生了某种期望,就会对与之相关的问题产生兴趣,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进行设疑、导疑和释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中学物理教学艺术与学生个体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突出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科学素养的提高。与传统教学相比,艺术化的中学物理教学以其自身散发出来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从根本上摆脱了灌输和说教,使他们沉浸在教学艺术的享受之中,无形中得到了提高和发展。中学物理教学艺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取精神上的享受。例如有位物理教师,他在讲授圆周运动课题时,不需要使用圆规、直尺和三角板,只用一支粉笔,边讲边画,画圆即圆,画方即方,堪称一绝。他用艺术性的板书征服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说明,教学中的美不但能够使学生感到愉悦,而且可以让他们在审美愉悦中启发智慧,发展思维,增强能力,从而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知识。这样,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导动机不仅是为了在各项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多的是出于对学习活动、对知识本身的兴趣爱好。

三、展示物理科学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教学艺术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不仅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仅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智体验的,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的美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程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教师在平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形成审美能力。

四、巧妙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辅助手段。它具有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的特点,使其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能够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要注意的是,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过分依赖,要恰当运用,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在运用过程中教师要力求避免以下几种情况:①通过多媒体传递的信息超量,使学生感到迷茫,应接不暇。②技术含量低,缺乏艺术性。3.过分看重技术,违反认知规律。有的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动画太多,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是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素材和动画等特殊效果的使用一定要把握一个度,要少而精。

五、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的内容与形式要和谐统一

教学艺术中美感的激发,都是由于教育者的智慧在形式上的显现。但对中学物理教学艺术来说,也不能只片面地强调形式,因为形式只能由内容决定,脱离内容的形式就算再完美,也只是形式主义的东西。中学物理教学艺术应该兼顾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形式,使它们达到和谐统一。例如多媒体教学对中学物理教学来说是一种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教学形式,因为这种教学形式能够模拟许多无法在学生面前进行演示的物理实验,且能利用学生的新鲜感对其注意力进行捕获,于是物理教师在教学中非常喜欢使用这种教学形式。但对课型繁多的中学物理教学来说,不是什么类型的课都能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取得好的效果的有些课型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不能盲目使用那些所谓好的形式,只有当形式与内容达到和谐统一时,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利用实验提高学生能力

学生对于实验都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让学生进行实验可以锻炼他们观察、分析、总结和归纳等能力。如学生在实验中取得了一些数据,教师就可以让他们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初步结论,然后对初步结论进行质疑,检查和思考探究方案的严密性,证据收集的周密性,以及所获结论的科学性,再利用已有知识和实验探究释疑,最后得出可靠结论,并用文字、图像和公式等方式表达出来。在实验过程中,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有足够时间与每位学生交流。教师走下讲台,在实验桌前与学生一起交流仪器的使用、实验因素的控制、实验现象的观察和问题的发现,这时教师更像是学生实验的参与者、合作者和热心的助手。当然,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也非常重要。如:指出注意事项,观察指导,记录数据等,保证实验探究过程的顺利进行。这种经常性的活动强化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关系,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种互动关系将进一步迁移到其他课堂教学活动中,同样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

中学物理教学艺术 篇3

关键词:艺术;科学;风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82-01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兴趣。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课教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

一、独特的教学风格的艺术性

1、教学内容要新颖别致

丰富,有趣,新颖,别致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引出好奇心,激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他们就会愿意学,喜欢学,认真钻,自主地动脑探索知识的奥妙,愉快地寻求知识归宿,从而焕发起更高的求知欲,这对学生学习更多知识会起到积极作用。使在获得知识结论的同时想要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了解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怎样一步一步深入的。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在确定了正确的教学目标后,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根据所讲课的类型,知识内容以及学生基础的不同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展现自己的教学艺术,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3、实验操作要多做勤练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切简单易做的实验使学生感到很亲切,觉得物理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感性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分析的良好思维品质和习惯。

4、知识内容要善于总结

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着力将所学内容以比较简单,易懂,很容易记忆的,尽可能完整生动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总结。这些丰富的总结形式,方便学生记忆,使其对物理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实现了由“厌学”到“爱学”的转变,课堂气氛活跃而和谐,形成了独特的教学艺术和风格。

5、反馈评讲要及时准确

反馈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提问,黑板抢答,实验操作,章节小测,作业批改,点评教学等等。即时反馈和延时反馈相间进行,互补长短。即时反馈贵在神速,趁热打铁,把学生已激起的思维推向更高一层,更深一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延时反馈,好在反复实践,功多底深,反馈信息准确性高,时效性长。

6、课外活动要丰富多彩

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学习物理。因为物理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而且很多物理知识就是生活实际的写照和总结.对于中学生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自我意识浓厚,已经不太满足于那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了.乐意按照自己的思维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时老师应该满足中学生的心理要求

总之,物理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都是在教学过程中绑手绑脚,不敢越雷池半步.那么即使全优,将来也会碌碌无为。所以现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凭借自己一桶水对学生一杯水的知识优势,以身为楷模来引导学生,鼓励他们浮想联翩,能发现问题.而且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探索,不断实践,努力做到即”教有教法,教无定法”。

二、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

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怎样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扉,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呢?这就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而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就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下面就物理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作一初步探讨.

1、语言的科学性和逻辑性

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教师的语言必须科学准确,符合逻辑.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清晰正确的知识,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受到严格的物理语言的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风气。

2、语言要充满激情

在语言中饱含对学生真诚的期望,对物理教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精辟的见解,才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学语言应该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富有节奏感.将表情,手势,停顿,操作等无声语言与声调,轻重音等有声语言恰当地配合起来,使教师的讲解有声有色,更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有起伏,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不断地把学习情绪推向高潮。

3、语言速度和高低要恰到好处

教学语言语速太快,学生反应不过来;语速太慢,学生提不起精神。声音太高,神经容易疲劳;声音太低,学生注意力难以保持。因此,课堂教学中语言应快慢适中,高低适宜。应该从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实际出发,尽力取得最佳效果。

4、生动形象,直观性强

所谓语言直观性,就是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既活泼,有趣,逼真,又深入浅出,易于接受。语言直观最好的形式就是打比喻”。教师能深入浅出地选用一些富有情趣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味,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幽默可亲,趣味性强

原苏联教育学家米期洛特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幽默,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可以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可以突出一些概念,规律的特征,解决教学的难点,还可以巧妙地处理偶发事件。

6、巧于点拨,启发性强

孔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指明了教师要抓住恰当的时机进行启发,点拨.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其首要条件就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这要求教师的讲课语言要跟当时学生的思想联系起来,与学生的接受水平尽量贴近,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灵活机动地运用教学语言,使学生接受所学的内容。

中学数学教学中艺术美的渗透 篇4

我们要有个好的教学方法, 要在教学中体现你的艺术, 来吸引学生注意, 发挥他们的潜质, 应用恰当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巧设悬念,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 可以通过巧设悬念, 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 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创造性表现在教师善于捕捉教学中各种因素的细微变化, 迅速机敏地采取恰当的措施, 如巧妙地利用一些突发事件, 或者创设新的情境把教学引向深入, 使课堂教学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等。

二、引起认知冲突, 引起学生的注意

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 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具体可感的形象中, 把理论与形象融为一体, 完成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例如:“圆的定义”的教学, 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圆形的实物接触得也较多, 小学又学过一些与圆有关的知识, 对圆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然而, 他们还无法揭示圆的本质特征。如果教师此时问学生“究竟什么叫做圆?”, 他们很难回答上来。不过, 他们对“圆的定义”已经产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 这时再进行教学则事半功倍。

三、给予成功的满足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造条件, 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都能品尝学习取得进步的快乐。学生对学习总是抱有一定的成功期望。点滴的成功涌动着内心对更高成功的渴望, 这种渴望经过引导就会变成一股不竭的动力。如此反复, 形成良性循环。如果把每次成功比作梯子之间的横木, 层层递增, 一定会到达成功的巅峰。我在教学“用方程解决问题”中, 要求学生能根据新授内容编一道一步计算的含数学问题的生活实例, 其中有一位学生说:“妈妈买来300个苹果, 送给奶奶100个, 我家吃了多少个苹果?”他讲完后, 顿时拾来班上的一片哄笑。我追问大家:“你们家一年里买300个苹果多不多?”“不多!”学生齐说。“既然不多, 你们笑什么, 其实他只不过少说了几个字, 如果添上‘去年一年里’, 你们觉得怎么样?”经我的一提, 学生们个个觉得有道理。与此同时, 我不仅肯定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思考, 还表扬了他的爱心, 其本人也渐露笑容, 从他的笑脸中, 我读懂了——这是一种自信、只有成功者才能体验到的满足感。

四、进行情感交流, 增强学习兴趣

教学艺术的情感首先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对所教学科的爱, 这种爱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 它可以深化学生心中的“冰块”,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成为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 是教师搞好教学的原动力。其次表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挥情感的作用, 愉快、和谐、合作、轻松的学习氛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还表明, 情感在教学中不仅有动力作用, 而且能消除疲劳, 激发创造。“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 增进与学生的友谊, 关心他们、爱护他们, 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达到“尊其师, 信其道”的效果。

五、及时反馈, 不断深化学习动机

从信息论和控制论角度看, 没有信息反馈就没有控制。学生学习的情况怎样, 这需要教师给予恰当地评价, 以深化学生已有的学习动机, 矫正学习中的偏差。当通过反馈, 了解到一个小的教学目标已达到后, 要再次“立障”、“设疑”深化学生学习动机, 使学生始终充满了学习动力。比如:“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教学中, 当学生对形如:am+an, a (m+n) +b (m+n) 的多项式会分解以后, 再提出新问题, 形如:a (m-n) +b (n-m) 的多项式如何利用提公因式的方法因式分解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状态, 才能真正地深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浅谈中学物理教学艺术 篇5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要求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

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物理教学同样如此,但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要想使物理教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光彩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这就是教学的艺术。

一、展示物理学美学特征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共振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物质又是运动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光波传播,实际上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有序的,因此,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例如:物理内容的简单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热是众多物理学家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的问题,却以“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十个字做了结论:物理学的对称美,给人一种圆满。匀称的美感,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电”和“电生磁”,平面镜成化电荷的正负。磁场的两极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物理学理论内部相互间的自洽而展现和谐美,自由落体、竖直上抛、下抛以及各种直线的匀加速与匀减速运动都可以统一于运动学的速度和位移两个公式中,牛顿力学公式,可以把地上的物体与天上的星体统一起来。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中学物理中便有许多例证。我们要让物理学美的素材震撼学生的心田。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艺术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其中一条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管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的美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程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教师平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引导学生独立的学习

所谓独立的学习,是指学生离开教师,甚至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也能学习,在物理教学中,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还是“抱着”学生学习,既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不如授人以渔,学到捕鱼的本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对我们教学思想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体现着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有时,还要经过一段过程,使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几个反复中,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要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独立思维,要求自己想通,在学生感到自己无法解决矛盾时,教师再适时予以引导点拨,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设计题目时.题样的设计应该有一定的难度,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刺激智力发展的作用,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时,学生就能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如:教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教师提出,要想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怎么办,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办法越多越好,于是学生会想出许多办法,诸如用电熨斗烫、放在炉火旁边烘、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等,再引导学生面对许多办法,总结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来,这样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艺术 篇6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任务教学 主动参与 合作探究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信息技术课内容更新换代很快,又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地进行教学,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可能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程时兴趣很大,可没多久,兴趣就没有了。究其原因,在于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在我们的教学中却常常发现同学们上课时百无聊赖、无所事事或是千方百计地找机会上网、玩游戏,根本不愿参与到教师们精心安排的课堂活动中来。本文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谈以下几点思考。

一、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1.结合学生情况,精心设计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中的每一章设计一个大任务,同一章内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小任务组成。例如,学习“文字处理Word2000”一章时,给同学们布置一个大任务,即要求每一位同学完成一份非常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2)文字、段落的编辑;(3)Word的表格功能;(4)图文混排的方法;(5)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把这5个知识点又隐含在5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可以分别把任务设计为学录课文、学排小论文、学做文摘卡、学制贺卡。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如第一节课的任务是按要求对现有文档精心修改。要求中隐含着3个知识点,即:(1)Word的基本概念;(2)文档的建立、打开与关闭;(3)编辑文档。这3个知识点分别设计在3个更小的任务中。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

2.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并提出问题

每一个任务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想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时,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老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例如,讲EXCEL电子表格时,要求学生完成一份漂亮的全班期中考试学生成绩汇总表。给出任务后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如数据的输入、格式设置等,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如函数的使用、页面设置等,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运用类比法讲授知识

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结合学生心目中比较熟悉的事物,进行适当的类比,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不仅复习巩固了已学的知识,而且更有利于对新知识的学习掌握,事半功倍。例如,教学FRONTPAGE 2000制作网页时,可以和WORD的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弄清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心中有底,学习起来更容易上路。学习电子邮件的知识时,运用以下图表:

这样可以把电子邮件的知识讲述地清楚明了,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三、定期开展作品展示法

教学中可以展示历届全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活动中获奖的作品,也可以展示教师、校内外同学制作的动画、网页、程序设计等电脑作品,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审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思维,开阔视野。

四、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

计算机课作为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而学生的操作水平往往又参次不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碰到一些问题只要有人稍微指点、提示一下就可以了;但还有一部分操作水平比较低的学生,碰到问题如果没有人能够及时讲解,就根本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那么一节课也许什么也没做到就下课了,几次下来学生就有极大的挫折感,对学习也就渐渐失去兴趣了。对于信息技术这样操作性强的课程来说,老师不可能及时解答所有学生的问题,很多学生得不到你的帮助而影响学习。开展小组学习小组竞赛,鼓励小组同学互助学习,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小组学习是把全班按一定方式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个组长,由操作能力或者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担任,并主动帮助成员学习解疑、向老师反馈小组学习情况。小组学习可在一般的课堂教学和小组阶段性的作品制作中体现。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每节课讲完后,设置一定与目标一致的检测题或相关的练习题,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学生一般自己先独立完成,在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小组同学间可协助解决,如果解决不了的就及时向教师求助;同时组长要检查本组学习情况,并向教师反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留言观察并主动加入各小组学习讨论和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小组;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指导学生正确展开学习。在小组阶段性作品制作过程中,由小组自定一个主题,自选一到两个负责人,然后进行人员分工,包括素材的选择、采集、排版等。规定在一定时间内作完,在作品展示课中各小组派代表上去展示讲解自己作品,由全班进行打分评选出较好的作品。通过小组学习,给学生创造的一种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愉快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与交流,用协作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中学物理的教学艺术探究 篇7

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求知欲望就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使学生产生渴望获得知识、不断探究真理、认识客观世界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兴趣,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他们乐趣的源泉和精神的需要.

1. 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物理情景,使教学内容变得灵活、生动,让学生把对物理的情感转变为学习动力.如,在讲授“光的折射”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情景:一支筷子斜插在空的玻璃杯中,向杯内注水,随着水面深度的不同,请学生从不同角度:正上方、斜上方、侧面等方向观察筷子的弯折及粗细等情况,并让学生尝试作出解释.学生会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呢?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光的折射”.

2. 引导学生“实验探索”,体验学习乐趣.

物理教材中所呈现的大多是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时,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亲自体验知识、探索知识.如学习“压强”时,教师可以出示海绵、长方体木板、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让学生思考用以上器材尽量多的方法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比如,有学生设计如下:矿泉水瓶、海绵和水,(1)将装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直立于海绵上,观察矿泉水瓶在海绵上下陷的深度;(2)向瓶中灌满水再直立于海绵上,观察下陷的的深度;(3)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倒置或平躺在海绵上观察下陷的深度.通过以上现象,学生能得出什么结论?你们还能有什么方案?学生用海绵、长方体木板、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将长方体木板竖放、平放、侧放在海绵上,然后将矿泉水瓶放在木板上,再放在海绵上,分别观察海绵的下陷深度;通过不同的设计方案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在当“实验探索”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他们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从而发现物理规律.

二、要展示物理科学美

物理学科并不是美学,教师要想使物理教学变成美的课堂享受,就要在平时教学中向学生展示物理学美的一面,也是物理教学的艺术所在.第一,要展示物理学美的特征,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美的意识.如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加速,引力与斥力、正极与负极、凸透镜与凹透镜、反射与折射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存在、结构、变化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第二,要在艺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物理学的审美能力.教师的教学是否达到艺术效果,不仅要看教师精心设计的备课和教学程序,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审美能力的艺术情趣.比如,从粒子到宇宙,教师要在网上多查资料,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界的美和规律.

三、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完成教育培养目标做出贡献,这也体现着教师的艺术水平.

1. 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学校教育有所偏颇,形成一整套应试机制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式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想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情景、习题情景、动画情景等让学生的大脑思维积极主动起来.如,在教“重力”时,播放我国航天员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轨道舱舱门,首度实施空间出舱活动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真正的失重情景,感受到人类在宇宙中有多么的渺小,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学到了物理知识,并让学生举出不受重力的合理场景.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通过播放返回舱的一些失重情景,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 引导学生独立学习.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理论知识,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其独立地参与学习活动,并不断地认识和学习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冬天要怎样很快晾干你的头发?”,学生会发表各种见解:要把头发散开,吹风机吹干,毛巾擦干,炉火旁边烤干,出去让风吹干等,还有学生甚至说在灯泡底下烤干等等,教师再提出问题:“通过这么多的办法,谁能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呢?”这样在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一节成功的物理课,是艺术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达到的一种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教师要灵活运用这种艺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展示物理科学美,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邵长泰.物理.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1,(8).

中学化学教学语言艺术初探 篇8

一、化学教学语言的特点

1. 科学性和规范性。

化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体现在传授化学知识时要准确无误, 要正确规范地使用化学术语。有一位教师在讲碱指示剂反应时, 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观察了颜色的变化后, 教师问学生:“这一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碱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教师满意地说:“很正确, 今后我们需要鉴别一瓶溶液是不是碱溶液时, 就可以用这种方法。”看似讲得很清楚, 但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并不准确。因为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不一定是碱溶液, 如碳酸钠不是碱而是盐, 但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可见在化学教学中, 如果不重视化学语言的科学性, 会严重误导学生。化学教学要求教师语言规范, 正确运用化学术语。如把氯化氢说成盐酸、把气味说成味道、把无色说成白色等都是教学语言不规范的表现。

2. 直观性和趣味性。

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化学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化学教学中有些内容不能在课堂上演示, 需要用形象直观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 从而引发联想和想象。例如, 在讲硬水的危害时, 可以联系烧水壶内壁常见的水垢。讲解硬水对生产和生活的危害时还可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 使教学语言形象直观, 富于感染力。化学教师讲课时运用趣味性语言、小诗等, 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启发性和节奏性。

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展开联想与想象。化学教学语言的启发性主要体现在教学中运用引导语、设问语等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 如初中化学讲到溶液的饱和与溶液浓稀的关系时, 可设问:“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吗?”再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去思考, 便于得出正确的结论。化学教学语言还要有节奏感, 讲课的语速要快慢相间, 声调要高低起伏, 富有感染力, 讲课的语气要有轻有重, 轻重相间。

二、提高化学教学语言艺术的途径

1. 丰富化学知识。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 只有掌握了丰富的化学知识, 才能在教学中准确表达。我们越来越感觉到, 具备丰富扎实的化学知识是讲好每一节课的基础, 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学习, 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积累经验, 活学活用, 在努力学好化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2. 认真备课, 充分了解学生。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技能要靠长期的积累和实践。但要将教学内容讲正确、讲明白则必须认真备课, 细致钻研教材, 充分了解学生。为此, 备课时要对如何表达下一番工夫, 即如何设计导入语引入新课, 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时, 对重难点问题要反复推敲, 讲解化学概念则应字斟句酌。在课堂小结时, 要用精辟的语言提纲契领系统地进行概括。

3. 训练语言的规范性。

化学语言的科学性很强, 来不得半点含糊, 化学语言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化学教学的科学性。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严格训练, 提高语言的规范性。化学概念、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等专业性很强, 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化学专业基础知识, 才能掌握准确的化学语言。

4. 训练思维和语言的逻辑性、敏捷性。

语言表达是否清楚明白,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讲话者的思路是否清晰, 是否合乎逻辑。因此, 化学教师必须通过刻苦训练和长期的语言实践逐渐提高语言的逻辑性。

中学素描教学的艺术和方法 篇9

一、素描教学的意义

通过素描教学, 能使学生获得坚实的造型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掌握素描的基本技巧和技法, 并逐渐运用于艺术创作实践中, 为进入艺术院校和适应社会美术工作奠定基础。在素描教学中, 是自然规律和艺术规律相结合, 让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找出区别、在虚实中寻找层次、在大小中确立主次等各种艺术技巧和处理手法。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因材施教, 重视训练学生独立感觉、思考和作画的能力。要调动学生的主动精神,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潜能和创造精神。

二、形体结构和整体感是素描教学的关键

素描学习过程中, 构图、比例、形体结构以及画面的整体感是构成一幅画的关键, 如何提高学生对画面整体效果的控制能力, 增强全局观念, 真实、生动地表现物象的空间结构及体积关系, 是我平时教学强调的重点。学生平时画素描易出现的错误之一是死抠局部, 造成局部之间相对孤立, 缺乏整体意识, 导致画面极不协调。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会运用辅助线, 逐步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在表现对象某个局部时, 所花时间不宜太长, 应逐步转移到其他部位, 做到同步进行, 使画面完整统一。错误之二是学生画好物象的大致轮廓后立即上调子, 机械、被动地抄袭对象, 从不研究对象的内在结构关系, 把立体的对象平面化。在提高学生结构意识方面, 我要求学生面对物象应积极主动由表及里地分析研究对象的内外结构, 研究外部表象的内在成因, 做到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弄清楚物体的起伏凹凸、明暗虚实关系, 都是光线作用于物体的内在结构的外部表现。让学生建立起结构概念和整体的空间想象能力, 从而使他们明白应该怎样去观察分析、怎样去表现。

三、注重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经之路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注重学习方法, 方法得当可事半功倍, 方法不当则事倍功半。笔者认为, 要想学好素描, 学生必须做到五多:多看、多想、多问、多练、多记。 (1) 多看, 是指不能光画、死画, 而要多看古今中外优秀作品, 多看他人的习作, 好的差的习作都能给自己以启发。也要多看自己的习作, 退后看, 换个环境看, 画完后挂在墙上反复看, 用镜子照着画看等。变换看的角度, 可以避免错觉, 容易发现毛病。 (2) 多想, 是指多动脑子, 善于思考, 善于找规律, 多给自己提问题, 能起举一反三的作用。 (3) 多问, 就是虚心求教, 多问容易通窍。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是前人求学之道, 我们要发扬光大。 (4) 多练, 即多画、勤画速写、慢写、默写、想象画等。铁杵磨成针, 功到自然成, 要想获得过硬的造型本领, 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吃苦精神。 (5) 多记, 就是要培养形象记忆的习惯和能力。既要长期持久地积累形象, 又要坚持随时随地地默记形象。只有日积月累地下工夫, 才能达到招之即来、下笔生辉的自由境地。

四、示范教学, 因材施教, 强调素描教学的针对性

素描训练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一门学科, 教师应该及时给学生示范画法, 学生学起来更形象直观。老师及时地立竿见影地帮助修改其不足, 将会使学生铭记在心, 牢固地掌握。有时遇到画面整体问题, 只需侧重从大处调整整体关系, 不必面面俱到示范更多局部。有时遇到画面局部问题, 只需稍加调整即可, 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对不同基础的学生, 采取针对性的示范, 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会感到吃得饱。素描训练的每一环节力求进步都是相当艰难的, 甚至感到乏味或单调。它是锻炼学生的毅力和恒心的苦练阶段, 不少学生望而生畏。教师应该对他们充满爱心, 引导突破各个难关。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可喜之处, 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要用赏识的目光看待他们, 从心理上多予以关怀、沟通, 多次帮助其修改画面, 讲清修改意见, 让学生明白其中的规律和道理, 力求更大的进步。

优化中学课堂教学的艺术 篇10

一、精心的备课准备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

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正所谓“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是也。备好一堂课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 备教材。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包括钻研教材大纲、教材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这是备课的基础和前提。很难想象一个连教材都不熟悉的教师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因此, 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反复钻研教材, 做到“胸中有书”。当然教师掌握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 一般都需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所谓懂, 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要弄清楚、弄懂。所谓透, 就是要透彻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 掌握知识的逻辑, 能运用自如, 知道应补充那些资料, 怎样教好。所谓化, 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要溶化在一起。达到化的境界, 就完善地掌握了教材。

(二) 备学生。

所谓备学生就是指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 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等等。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应该对学生学习新知识会有哪些困难, 可能产生哪些问题, 要采取哪些预防措施等问题有所预见, 这样才能使教学卓有成效地开展。

(三) 备教法。

备教法主要是解决如何把自己掌握的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问题。它包括:如何组织教材, 如何确定课的类型, 如何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 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此外, 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方法, 包括预习、课堂学习活动和课外作业等。

二、新颖的导课艺术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

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开端, 虽然所用时间不长, 但是很关键。一般说来, 导入新课就是用几分钟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并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地思考与本堂课内容有关的问题。导入新课时力求做到“引人入胜”,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导语设计一般应注意以下方面:一要符合教学目标, 提出时应开门见山, 莫要生拉硬拽、生搬硬套, 忌曲折离奇;二要符合教学内容, 一定要讲求科学性;三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四要从课型的需要入手, 依新授课、讲授课、复习课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五要采取多样化的导入形式, 比如可采用故事导入、创设情境导入、问题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六要把时间控制在三到五分钟左右, 以求做到短小精悍。

三、灵活的提问艺术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 这门艺术的作用在于开启学生智慧, 开启学生智慧, 让学生多做思维运动的体操。美国教学法专家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 评价教学效果, 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1]

(一) 课堂提问应注意整体性, 须立足全篇文章的整体要求。

关系是指人或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2]从哲学上讲,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彼此联系的, 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课堂提问要捉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 将问题设在重点、难点上, 要提问跟教学要求密切相关的知识。例如《崇高的理想》是一篇长达10多页的课内自读课, 共分为8个自然节, 它的中心论点在第7段中才提出。对这样长而只安排一个学时的自读课文, 课堂提问一定要立足于对全篇文章的整体要求。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第几段中提出来的?学生在朗读了第7段后, 再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这样两个问题: (1) 前6个段落的论述同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2) 课文在论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学生根据这两个问题思考、讨论, 很容易在一堂课的教学时间内弄通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能够对议论文的重点内容有很好的把握。

(二) 课堂提问应该由易而难, 注意问题的逻辑性。

要上好一节课, 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 教师需要站在高处, 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 有计划、有步骤设计出一组系统化的提问, 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 学生的实际水平, 把疑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 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 层层深入, 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 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 我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 然后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学生的热情高涨, 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 我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 但有一点是没变的, 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 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 我就顺势利导, 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 在我的引导下, 学生很容易地解决了本文的重点、难点。

(三) 课堂提问要巧妙设计, 注意提问的启发性。

《劝学》一文是紧扣“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来进行论证的。设计问题:本文是不是紧扣“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来论证的呢?部分学生说是, 原因是预习提示就是这么说的, 难道课本上的会错吗?部分学生说不是, 因为一篇文章如果有中心论点, 那么全文都要围绕它来论证, 而这篇文章写的是学习要“善假于物”, 要善于积累, 要锲而不舍, 要“用心一也”, 显然是阐明型论文, 而不是论证型议论文, 何来中心论点?通过这个问题的思考与争论, 不少学生受到启发。

四、巧妙的教育机智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备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 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表现, 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 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 并采取恰当措施以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 它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3]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教师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教育机智。如果教师利用得好, 不唯教案是从, 点石成金, 妙趣横生地加以发挥, 则一定会活跃课堂气氛, 使教学充满情趣, 从而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具体说来, 教育机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机智。

课堂教学是受到诸因素影响的师生的双边活动, 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思路、性格特点各不相同, 学生的认识水平、学习态度和道德情感互有差异, 环境也在随时变化。因而, 教学过程的各种意外情况随时都可能出现, 关键是教师要保持冷静机智的头脑, 采用机智的对策, 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

(二) 处理自身失误的机智。

教师授课是一种复杂的劳动, 尽管教师认真准备, 但仍避免不了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自身失误, 如读错字、写错字、算错了题、做错了实验等。每个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可能出现程度不同的失误, 需要掌握处理自身失误的机智。出现失误并不奇怪, 关键在于教师要正确对待, 随机应变, 实事求是地纠正失误。

(三) 处理教学疑难的机智。

教师在课堂讲解、提问、组织讨论时, 会碰到难度很大的问题, 甚至一时难以回答。学生视野有时比教师思维活跃, 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 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知识修养, 而且要灵活地运用知识, 机智地处理问题。

(四) 处理恶作剧的机智。

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冲动、偏激, 恶作剧现象时有发生, 有些恶作剧往往使教师处于尴尬境地, 进退两难:课堂上处理会拖延上课的时间, 还可能伤害很多学生感情。不予理睬又会损害教师威信, 任事态扩大, 可能会造成不良影响。这也需要教师临机处理的智慧。例如, 有一位姓缪的老师第一节上课作自我介绍:“同学们, 我姓缪……”他正准备板书, 突然一位学生发出一声模仿猫的叫声:“喵……”于是引起哄堂大笑。这时, 只见缪老师微笑地发挥道:“同学们别忙着先夸我‘妙’, 从今天起我们一起学习, 到时候你们再给我作评价, 看看我上的课到底是妙还是不妙……”这一发挥, 机智地设计了一个“误解”, 使师生首次见面出现的“危机”转化为亲切和融洽。这样机智的处理, 既没有干扰正常教学, 又使学生受到了教育。由此可见, 随机应变能力是教育艺术的高度表现, 也是教育机智的重要特征。

五、结语

课堂教学艺术的探索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它不纯粹是一个理论层面的问题, 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 并时时总结经验, 才能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陈宏飞.浅谈中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J].北京:教育研究, 2009, (4) .

[2]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修订.新华字典 (2001年修订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上一篇:创新研训下一篇:成人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