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分散管理

2024-05-13

财务分散管理(精选五篇)

财务分散管理 篇1

一、分散、集中、共享三种财务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20世纪80年代, 我国国有企业相继成立了许多大型企业集团, 在初期, 会计核算通常采用按会计主体进行分级核算的模式, 即下属公司仍保留原来固有的一套财务组织, 总部主要对其财务数据进行简单汇总和会计报表合并。这种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与大型组织结构分权化的形式相适应的, 但它存在一定的弊端,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管理层次多, 会计主体多, 存在大量内部交易, 核算复杂, 合并报表的工作量大, 财务报告层次多、流程长、速度慢, 财务人员工作负担重。

2、各下属公司都设有独立的财会机构、开设各自的银行账户, 资金被分散沉淀和闲置, 资金周转速度慢、使用效率低。

3、集团无法对下属公司的资金质量及其运行状况实施有效、及时的监管, 从而容易造成下属公司资金账外循环和管理失控的现象。

4、会计数据分散, 会计信息准确性和及时性差, 会计信息对决策支持功能较弱。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 特别是Internet和ERP技术的发展, 使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的集中成为可能, 集中的财务模式得以发展。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 也就是集团总部将财务人员、银行账户、资金乃至资源配置权、管理控制权都集中于总部, 以此来加强整个集团的财务管控。这种集中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集中处理业务, 简化核算层次, 避免了内部交易抵消不充分现象。另外减少了会计帐套, 缩短了财务报告流程。

2、通过统一标准, 规范会计核算, 避免由于局部利益的影响而造成的会计核算不准、报表不实的问题。

3、母公司和下属单位均可实时查询凭证, 加强了对核算方法和财务事项的监督, 提高了企业财务监控能力。

4、集中核算促进了资金集中管理, 有力地保证了资金安全, 可实现资金规模效益, 降低资金沉淀和资金成本。

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规避了分散模式下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这其中最主要的是资金的集中, 通过对银行账户的统一管理, 集中下属单位闲置沉淀的资金, 统一调度, 调剂余缺。加强了资金的管控, 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缓解了企业紧张的资金需求。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集团都采用了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的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基于价值链的管理,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企业增值模式, 资源的整合成为企业目标的关键, 财务共享这种集成式财务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财务共享是依托信息技术以财务业务流程处理为基础, 以优化组织结构、规范流程、提升流程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或创造价值为目的, 为内外部客户提供专业化生产服务的管理模式。以最为常见且最为繁琐的的报销流程为例, 在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下, 员工出差报销, 无论身处何地, 是否工作时间, 以自己的工号进入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系统, 提出报销申请, 扫描单据上传等待审核, 然后投递实物单据到财务票据箱即完成报销流程。而财务系统依据审核通过的报销申请自动生成会计凭证, 同时运用网银支付报销款到员工的银行卡上完成支付和记账流程, 这样的流程往往不超过几个小时。

比起财务集中, 财务共享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财务集中, 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的财务作业方式的变革, 是对财务流程的再造, 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集成式的财务管理。与集中财务模式相比, 财务共享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运用网络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财务报销、工程费用、应收、应付、资金集中支付、财务报告统一出具等财务工作进行处理。更依赖并最大限度的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而信息系统的运用使业务处理效率大大提高。

2、财务人员分层次提供标准化、专业化的服务。基础的财务工作由专业的财务会计人员来完成, 保证会计记录和报告的规范、标准。财务管理人员则从繁杂的财务工作中解放出来, 将精力集中于经营分析和战略规划, 提高了对公司的经营决策支持。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能得以转型, 成为利润的提升者、企业管理者的参谋、业务伙伴和企业策略合伙人。

3、由共享中心对财务业务进行集成封装, 一个服务端 (共享服务中心) 向多个客户端 (集团成员单位) 提供服务, 客户端共享服务端的资源。服务端可以根据不同单位业务量的多少在其内部的账务处理单元实现负载均衡。因此, 一个财务会计可以不必掌握全部财务流程, 对传统意义上某一个企业的全部业务进行账务处理, 却可对多个企业的相同的流程进行专业化分工处理。

4、当企业扩张, 在新地区建立子公司或收购其他公司时, 不需要在每个子公司和办事处都设置一套会计机构, 即可得到共享中心提供的与总部一致的、标准化的财务支持。因此整个集团人员的数量及管理层级不增加, 不仅节省了集团整体运营成本, 财务管理水平也得以提高。

财务共享提高了核算标准、提升了核算质量和信息透明度, 还加强了对下属单位的监控, 达到集团内的核算一体化。目前, 全球70%以上的财富500强企业正在应用财务共享服务管理模式。在国内, 中兴通信、中国电信等大型企业集团也早已趟开了财务共享的尝试之路。

二、财务共享对我国国有企业现有的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的借鉴意义

2008年国资委明确要求有条件的央企应以加强财务集中管理来防范风险和提高运营效益。在这种倡导下, 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成立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采用了集中式财务管理, 但目前这种管理模式大都还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人员的集中和资金的集中, 财务流程也仍然保留与分散模式下相似的流程, 甚至一些核算的工作量不减反增。无论是财务的管控程度还是财务处理的效率还都不高, 决策支持的效用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当然, 这与当前国有企业的发展阶段和综合管理水平等制约因素有很大的关系。虽然当前国内外出现了新的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但是并不能盲目地采用拿来主义, 任何先进的管理方法都要和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变成适合自己的方法, 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这种模式, 我国国有企业应取其精华, 最大限度地利用这种模式来获得增值。如何更好地改进与完善现有的简单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 依据企业当前的发展阶段, 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 学习先进的理念, 借鉴国内外企业成功的经验和模式, 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必经之路。目前, 我国国有企业集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人员的调配, 组织结构的变更和观念的更新。

提高财务管理的最重要因素是有效的管理创新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不仅财务人员需要观念上的转变, 企业高管的理念也需要更新。财务人员的岗位被取消或者被集中统一, 对这种人事安排的接受度和对共享模式的接受度都需要一个过程。另外由于财务共享牵涉到财权与事权的重新分配, 牵涉到利益问题, 许多单位管理人员很可能会有抵制情绪, 因此更新观念便尤为重要。

2、财务管理制度的标准化。

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制度政策, 即使进行组织架构改革, 仍然会出现问题, 只有先实现标准化, 才能实现共享。因此需要制订新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手册, 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责、报账流程、审批权限等进行明确规定, 确保有章可循, 规范操作。

3、优化财务组织体系, 梳理、再造财务流程。

有了标准化的制度和操作规范, 企业需要对原有的流程进行重新梳理, 删除冗余、重复流程, 再造高效流程, 优化财务组织新体系。流程再造应遵循六个原则, 即:财务数据业务化;数据全程共享;财务流程标准化;财务流程模块化;集成财务信息系统;将基础业务与财务分析分离。

4、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

共享服务在技术上要有统一的系统支持。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集中共享的基础和保障, 系统平台的统一搭建和整合很重要。如果国有企业集团不能马上上马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 从最基础的着手, 也应建立起统一的流程标准。达到了标准、流程的统一便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更快地实现整合。

5、加强人员培训。

高水平的财务管理对财务人员有不同层级的要求, 不仅需要专业的财务会计人员从事日常的账务处理, 也需要熟悉业务、掌握金融、管理相关知识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对数据分析和经营决策支持, 同时信息技术支持人员也不可或缺。只有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的人员进行培训, 才能为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财务分散管理 篇2

因而, 一方面保证学生在分散实习的情况下达到最佳的实习效果, 另一方面促进学校分散实习管理质量的不断提高, 是目前要集中研究的课题。首先来讲, 将管理机制合理化、合规化, 是保证实习质量圆满达标的基石。再者来说, 完整和健全的管理机制体制是提高实习质量的有力保证。必须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 制定合理的管理规定;在企业和学生中建立畅通的沟通桥梁至关重要, 出台应急的相关措施;培养快速反应的本领, 完美执行上述任务, 必须通过周密的思考和安排来保障, 形成系统的教师远程管理模式, 制定出可以量化考评的措施, 将学校教学与社会实习完美融合, 做到持续推进工作与科学培养经验积累。

要在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工作上做出大量、详细的安排和教育工作, 同时在健全毕业生的实习管理制度上也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具体来说, 应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一、构建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通过构建一个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将学校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出来, 并在与企业对接中建立起一个学生培养、实习、就业、推荐一条龙的平台模式。每年毕业生参与实习前, 学校有关部门应与之前存在合作关系或新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通过主动上面洽谈或发送《毕业学生资源介绍人信》《致用人单位一封信》等文件, 主动同用人单位取得联系。积极收集和整理用人信息, 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同时学校还要定位举招聘会、双选会, 确保招聘活动的常规化、规范化, 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搭建起有效的沟通桥梁。

二、加强过程管理, 完善实习管理体系

确保学生实习过程中的人身、财产等方面的安全是加强学生分散实习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学生在参加实习前学校要要加强安全教育, 系领导要在实习动员暨安全教育大会上做安全教育的宣讲, 校保卫科相关人员要紧密结合案例教给学生一些有关防骗、防盗的常识, 指导老师要专门召开会议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并与学签订“安全实习责任状”, 让学生认识到实习过程中保持较高安全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责任。学校要安排责任心强、有较丰富实习指导经验的校内教师担任学生的实习指导教师, 还要再配备一名具有专业行业实际技能的企业导师。此外, 还可以通过给毕业顶岗实习生、实习生家长、用人单位发送“一封信”的形式, 让各方都明确学生实习过程的责任和义务。最后, 要完善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远程管理机制, 实习指导教师和班级辅导员要通过顶岗实习平台以外的电话、短信、QQ群、微信群等多种渠道与学生保持持续、畅通的联系, 确保学校能够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给学生, 也能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各种动向。总之, 要加强学生分散实习管理的质量控制, 就要不断完善过程管理, 以建立起健全、完善的管理体系。

三、组建高质量的实习管理队伍

一支责任心强、专业知识扎实的实习管理队伍是提高实习生分散管理质量的关键所在。学校要选择掌握先进技能、了解行业前沿、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专业的学生实习指导队伍, 并以下达教学任务的形式为他们分配指导学生的名单和指导任务, 确保每个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都有一个专门实习教师进行跟踪指导和管理。学校要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并为他们制定严格的指导管理制度, 确保他们对学生关心到位、指导到位、管理到位。

四、实习成绩评估和总结

学校和指导教师除要依据毕业综合实践平台上提交的学生实习周记、专业工作报告之外, 还应将《顶岗实习手册》中的实习日志、企业月度评价、单位指导教师评价等纳入顶岗实习质量考核内容。同时, 打破单纯以课堂考核结果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 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融入到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在顶岗实习质量的评定中充分发挥企业考核的要素, 实现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将学生自评、校内指导老师评价、校外企业导师评价与生产实践的各个环节有效结合, 真正践行“能力导向”的过程评价机制, 以激励学生在实习过程教师的指导为索引, 严格遵守用人单位的相关规章制度完成实习任务。不仅评估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业务技术水平, 还结合用人单位的行业企业标准来评估学生的业务能力、礼仪风貌、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五、结语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分散实习管理的质量控制, 学校应该以“第一责任”的心态, 积极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搭建有效的沟通平台, 一方面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方面为把学生培养出高素质专业人才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财务分散管理 篇3

随着我国社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公务车辆的数量日益增长,同时随着信息、舆论网络化程度的飞速发展,公务车辆运行事故,被网络恶意炒作的事情,时有发生,给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因此,公务车辆管理与运行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面临新的情况和问题,急需公务车辆管理模式和水平向信息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当前,如何让公务车辆监管部门及时、准确地掌握每一辆派遣车辆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和消除车辆运行的管理漏洞及安全隐患,已经成为公务车辆管理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针对这个问题,在充分了解公务车辆信息化管理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有源RFID(射频识别)的分散车场车辆管理系统,使某单位地处多地(5个不同地方)的所有车辆都能实现统一、精细的信息化监管。

1 需求分析

根据目前车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公务车辆运行的现状,新形势下车辆管理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实现车辆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主要体现在对各单位车辆的派遣实现自动化,车辆进入大门无需停车人工登记,而是自动识别、自动登记及自动放行;同时车辆监管部门可实时查看各所属单位的车辆出勤状况、进出时间查询,自动进行各种报表的生成等方面。具体功能需求如下:

(1)网上批销假功能。对所有车辆派遣,实现网上请假、网上批假、网上销假功能,使车辆派遣手续更加快速便捷。

(2)快速识别、记录进出大门的车辆。对车辆进出大门,实现快速自动识别并放行,无需人工审查。

(3)自动记录车辆进出大门的时间,并进行各种条件的记录查询,对于超假车辆,能进行信息提醒。

(4)对外来车辆出入进行自动记录。

(5)信息分析汇总功能。能够对车辆的所有运行记录,进行显示,分析和汇总,并生成业务部门需要的各种表格。

(6)具有自动添加和更改车辆、驾驶员信息功能,具有系统维护运行简单、方便特点。

(7)具有用户管理和权限设置功能。使具有不同权限的用户,能够浏览各自管辖的车辆运行状况信息,而不能跨越权限。

2 系统设计

2.1 总体结构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和某单位一总部及四分部的具体情况,设计的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整个系统在总部架设一个系统服务器,然后在不同地方的四个分部各设一个数据采集服务器,总部系统服务器通过广域网同各分部数据采集服务器进行连接和通信;各数据采集服务器通过各分部内部局域网同大门出入两边终端读卡器1和读卡器2进行通信。由于要实现出入大门,自动识别和自动放行车辆,因此,采用有源FRID卡和FRID读卡器[1],对进出车辆进行自动识别和放行。由于有源卡,比较容易识别,同时识别距离也比较远,因此,为每辆车内配备一张有源FRID[2]卡,当车辆进出大门时,读卡器自动识别并读取卡号信息,通过局域网,由分部数据采集服务器对读卡器所读到的车辆卡号信息进行采集,并通过总部系统服务器数据库中的请假记录进行比对,从而确定是否触发读卡器开启道闸放行车辆,同时分部数据采集服务器把所采集到的车辆的出入信息通过广域网发送到总部系统服务器进行存储,以备信息的分析和汇总。

2.2 系统基本工作流程

对于每个分部来说,整个系统的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当单位需要派遣车辆时,通过内部局域网登陆车辆管理系统,进行网上请假,车辆管理人员进行网上批假,然后驾驶员到汽车分队管理中队领取车辆出入FRID卡出车,车辆到达大门口通过地感线圈时,触发FRID读卡器发射信号,FRID读卡器自动读取车辆出入卡信息,并通过局域网发送到总部系统服务器的数据库中去,并依据系统数据库请假信息,自动进行开启道闸控制。同时把对应车辆的相关信息显示在LED大屏上,利用门卫进行简单判别。

当车辆完成任务归队时,到达大门口通过地感线圈,触发入口FRID读卡器发射信号,并自动读取车载出入卡信息,通过数据采集服务器把车辆进门信息,发送至后台数据库,并自动开启道闸,容许车辆进入。驾驶员归队后,归还车辆出入卡及行车包,这样一次完整的出车流程就结束了。另外,对于外单位的车辆,在大门口,进行登记并发给临时出入卡。

2.3 车辆管理系统设计

2.3.1 车辆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

根据车辆管理信息化、精细化的要求和车辆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的车辆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如图3所示。系统主要功能模块有:(1)车辆信息查询,可以对各单位所属车辆信息进行查询,包括车号查询,车型查询,所属单位信息查询,启用时间,车况信息查询等。(2)车辆运行状况显示,通过点击代表每辆车的方块,可以显示此车的当天出入记录信息(出入时间,出入状态,出入门等)。同时,通过日期查询,可以查看所选日期此车的出入信息。还可以查询所选车辆的超假信息记录,日出车统计及月、年出车次数统计。(3)车辆信息管理,能添加新车辆信息(车型、车号、车辆运行证信息、车辆图片、出厂日期、启用时间、所属单位等),删除报废车辆信息。可以单个车辆进行增添,也可以成批量进行车辆信息增添,方便管理人员对车辆信息进行维护和管理。(4)部门信息管理,可以对单位所属部门信息进行增加和删减。(5)驾驶员信息管理,能对各单位所属驾驶员信息进行增添和删减。(6)网上请销假管理,网上请销假包括:网上请假、网上批假、网上销假。实现出车请销假自动化。(7)统计分析功能,能对各单位整体出车情况,以图表形式进行量化显示。并能对各辆车的日、月、年出车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可以生成EXCEL表格,方便车辆管理部门进行分析和打印。(8)系统管理功能,主要包括系统用户管理和角色与权限管理功能。用户管理功能够对用户信息进行维护,并能够查询用户登陆记录。系统基于角色对用户权限进行管理,可以针对不同模块设定不同的角色许可,对每一用户分配相应的角色,使其具有合适的访问权限。如,单位A的管理员,只能访问单位A的所属车辆信息,而不能访问其他单位的车辆运行信息等。

2.3.2 车辆管理系统的开发系统设计

车辆管理系统采用B/S结构模式。系统网站服务器部署在总部的系统服务器上。通过内部局域网,各车辆管理部门和人员均可通过局部联网来访问车辆管理系统,简化了系统的部署,并可以作为单位门户网站的一部分,有利于单位管理系统的统一管理和集成。

(1)系统开发环境配置选择

PHP是服务器端的一种编程语言,可以嵌入到HTML中使用。PHP和其他的编程语言类似,使用变量存储临时数值,使用操作符处理变量。PHP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应用程序服务器PHP。PHP具有数据库访问速度快、运行效率高、性能稳定等优势。它支持完全SQL标准,可以兼容绝大多数数据库系统。因此,本系统选择采用PHP++APACHE+MSSQL模式进行系统开发环境的搭建。

(2)系统配置示意图

系统各配置情况如图4所示。

3 系统实现

3.1 数据采集功能的实现

对于整个车辆管理系统来说,车辆出入的实时数据采集尤为重要。它提供了整个系统管理和车辆出勤情况分析、汇总的基础。在此系统中,对于各分部车辆出入数据,由位于各分部局域网内的数据采集服务器分别进行采集。这样不仅减少了延时,而且在某一分部与总部间的网络链路一旦中断的情况下,仍然不影响整体系统的安全运行。从而达到分统结合、互不干扰的效果。

数据采集模块通过专门的网络监查线程对局域网上的车辆出入信息,进行侦听,一旦有正确信息发送过来,就及时接受,并把卡号信息,解析为对应的车辆信息,发送至系统数据库保存。由于,FRID读卡器在车辆经过时,会不断地读取并发送数据至网络,这就造成对每一个出入卡,数据采集模块会同时收到多条重复的信息记录。而且由于采用FRID技术,使得出入两个读卡器,很有可能出现互读现象。因此,在对从网络上接受的数据进行处理时,对数据冗余的处理是个重点[3,4]。

数据采集模块对数据冗余问题的处理步骤如下:

(1)首先设置一个时间阈值Ts,Ts用于判断间隔记录是否是连续读取,一般设Ts=10s。

(2)在内存堆中创建两个能够存储20条出入记录的队列;一个用于存储出读卡器读到的记录,一个用于存储入读卡器读到的记录。

(3)读取一条记录。

(4)选择队列。先判断记录是由哪个读卡器读到的,如果是入读卡器读到的,就选择队列1,否则就选择队列2。

(5)把读取的记录同步骤(4)所选的队列里的上次记录进行比较,如果两次记录卡号不同,就把此记录放入队列中,回到步骤(3)重新读取下条记录。如果卡号相同,则计算时间间隔ΔT1,如果ΔT1<Ts,则抛弃此条记录,回到步骤(3)重新读取下条记录;否则转入步骤(6)。

(6)计算出前后两条记录的时间间隔ΔT;如果ΔT<Ts,则说明是连续读取,因此抛弃此记录,回到步骤(3)重新读取下条记录;如果ΔT>Ts,则说明不是连续读取的记录,存入所选择的队列中,回到步骤(3)重新读取下条记录。

3.2 管理系统的实现和主要功能

基于RFID的分散车场车辆管理系统的管理系统,采用B/S架构[5]。后台数据库采用Sqlserver2005,利用Apache进行网站的构建。任何具有访问权限的用户,通过任意联网计算机都可以对车辆管理系统进行访问[6]。可以实现查看本级车辆的运行状况,进行网上请假,销假,分析车辆运行的状况,打印车辆运行统计信息,添加车辆、驾驶员基本信息,部门添加删除及权限设置等操作。系统的主界面如图5所示。

系统主要分为三个区域:左边上部为单位部门栏,各部门以树形结构显示,并可以灵活进行增添和删除;中间为显示区,显示车辆信息或者车辆运行状况及统计分析信息;左边下方为车辆信息管理、驾驶员信息管理、网上请销假及系统管理等功能模块。

4 结束语

采用FRID有源系统技术实现了车辆出入的自主化和管理的精准化,同时利用合理的网络架构,把分散在5个地方的不同车场的车辆运行情况实现了统一集中管理,达到了各单位车辆信息的资源共享,方便了总部对下属单位公务用车的统一精细化管理。整个系统满足了前期的需求,运行状况良好,在提高对公务车辆监管水平的同时更进一步提高了车辆管理的效率和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孟宏.射频识别(RFID)技术[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2.

[2]周晓光,王晓华.射频识别(RFID)技术原理与应用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徐雪慧.射频识别技术中防冲突算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4]唐力坚,孙志锋.有源FRID系统的防碰撞算法设计[J].江南大学学报,2008(6):715-718.

[5]张大方.软件测试技术与管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财务分散管理 篇4

一、我国企事业单位档案分散管理模式的特点

目前,我国许多企事业单位实行文书档案与科技档案分开管理,采取的是一种档案分散管理的模式。在这种档案管理模式下,一个立档单位内分别设有文书档案室和科技档案室。从管理上来说,文书档案室一般隶属于办公部门,科技档案室一般隶属于科技管理部门,自然地,文书档案人员一般隶属于办公部门,科技档案人员一般隶属于科技管理部门。从办公场所与业务范围上来说,文书档案人员在文书档案室工作,业务范围上只负责文书档案的管理;科技档案人员在科技档案室工作,业务范围上只负责科技档案的管理。从档案实体的保管上来说,文书档案与科技档案一般也都分开保管,都有各自封闭的保管场所。可见,我国企事业单位档案分散管理模式的特点是“四分开”,即管理分开、人员分开、业务分开、场所分开。

二、我国企事业单位档案分散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事业单位档案分散管理模式虽然考虑到了文书档案与科技档案各自不同的特点,但也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

一是分散管理,不利于档案工作的全面规划和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不论是文书档案还是科技档案,都属于档案的范畴,都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2],都具有档案的本质属性和一般属性,二者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一个单位内分设文书档案室和科技档案室,由于二者隶属关系的不同,势必造成领导力量分散,而且由于分管部门不同,分管领导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认识也会不一样,必然导致管理上的差异和协调上的问题。这种分散管理、多头管理的模式从实体上割裂了文书档案与科技档案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利于档案工作的统一领导、全面规划和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二是条块分割,不利于人力、物力的合理配置和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首先,从人力资源的配置上来说,我国企事业单位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一般都不多,有些还是兼职的,分摊到文书档案室和科技档案室以后,每个档案室的人手都显得有点捉襟见肘,除了做好基础的档案收集、整理、排架、保管和利用外,根本没有人力和时间从事档案编研、数字化等方面的工作,导致许多单位档案的信息化水平和档案资源的开发能力相对落后,停滞不前。其次,从财力和物力上来说,文书档案与科技档案分开保管后,每个档案室都要按照防火、防潮等“八防”要求和各单位的安全保密规定来配置一些必要的硬件,如专用库房、防盗门、灭火器等,这种小而全的档案分散保管方式容易造成资源的重复配置和浪费。

三是界限不清,不利于文件的归档和利用。企事业单位在日常的科研生产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科研生产管理性文件,这些科研生产管理性文件有的既有文书档案的特点,又兼具科技档案的属性,在文件归档时由于难以界定清楚而造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者导致操作上的简单化,必然会出现同类档案“分居两地”的现象,不仅影响了档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也影响了档案利用的效能。

四是业务单一,不利于档案人员业务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档案分散管理模式下,文书档案人员只负责文书档案的管理,科技档案人员只负责科技档案的管理。由于文书档案与科技档案不同的特点,因此也就决定了文书档案与科技档案在管理方式、方法上的不同,而档案管理对象的单一性也就决定了档案人员业务范围的单一性,从而造成这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利于档案人员业务能力的全面发展和复合型档案人才的培养。

三、我国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模式创新的策略选择

1. 转变档案观念,增强档案意识。

受传统档案工作的保密性、封闭性和管理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些人的思想或潜意识里,以为档案工作是一项比较清闲的工作,只要把接收来的文件塞进库房,不丢不坏,用的时候找得到就行了,把档案室看成一个没有技术含量、便于安置闲杂富余人员的场所。这种落后的档案观念是造成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落后于企事业单位发展要求的思想根源。

其实,现代档案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由于档案时空跨度大,涉及学科领域广,门类、载体和信息需求多样,管理技术复杂,管理方法不断改革变化,对档案人员在业务知识、科学技术知识以及管理操作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档案管理已经从封闭系统发展到开放系统,从手工管理发展到计算机管理,由经验管理发展到科学管理,从行政管理发展到法制管理,从简单管理发展到复杂管理。正如前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瓦洛先生所说的那样:“档案事业正处于一个完全被重新塑造和重新接受的时代。”那种“重保管,轻利用”,认为“档案工作是简单的工作,什么人都可以做”的观点已过时。

2. 创新管理模式,整合档案资源。

王刚同志指出:“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创新档案服务机制,是推动档案工作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重要举措。”充分肯定了科学整合档案信息资源的战略意义。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们要树立大档案、大资源的观念,突破现有的档案分散管理模式的束缚和影响,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档案管理模式,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整合。有条件的单位可以通过合并文书档案室、科技档案室、资料室等部门,成立综合档案室,实现文书、科技、会计、人事等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实现档案、图书、资料的一体化管理。同时,档案资源的整合既要立足本单位,也要面向本系统、本行业;要善于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档案人员的集体智慧;要通过经验交流、学术交流等方式促进档案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要通过无偿或合理的有偿使用、委托加工等方式实现档案信息、设备条件等资源的共享,推动和促进各单位之间的协作。当然,档案资源的整合不是简单的人、财、物的叠加,更关键的是要构建统一的共建、共享的档案信息处理平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2001年11月,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作出了档案馆和城建中心整合的战略决策,实行浦东新区档案局、档案馆、城建档案信息管理中心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统一管理,实现新区档案管理体制整合、功能整合、资源整合,推进了机制重塑,优化了资源配置,提升了服务实力,方便了社会利用;2004年5月,安徽省档案局确定和县为档案资源整合试点县,实行档案资源管理模式的大变革,改变以前的档案分散管理模式,打破行业、部门、单位所有制的限制,将房地产、交通、城建等各类专业档案转为综合档案馆集中统一管理,实现了县级专业档案由多头管理、分散保管到集中统一管理,档案馆藏由38200卷猛增到116280卷,专业档案与文书档案的结构由21:100上升为104:100,档案利用人次增长了近20多倍[3],取得了良好的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述这些成功的做法无疑值得好好的学习和借鉴。

3. 树立“人本立档、人才强档”的管理理念,加快复合型档案人才的培养。

我国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者是我国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创新和发展的主体。我国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都离不开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档案工作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复合型档案人才是我国企事业单位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的档案人才队伍的总体素质与以前相比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档案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表现在知识结构上不尽合理,学历层次上稍微偏低,思想观念上进取与创新意识不强,档案从业人员的流动性还比较突出,兼职与“半路出家”的情况十分普遍。各单位要树立“人本立档、人才强档”的管理理念,关心、支持和尊重档案人员的工作,通过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来稳定档案工作队伍,做好档案从业人员的岗前和在岗培训、教育工作,引导档案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培养既懂档案专业知识,又懂信息技术,具有综合工作能力的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为我国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档案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宗培岭.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研究[J].浙江档案,2005(2).

[2]吴宝康.档案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财务分散管理 篇5

本系统开发是基于B/S架构和A S P.N E T平台, 而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5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对系统数据库、数据备份自动化、数据库安全、数据库监控等数据库管理操作。在系统中通过对设备的可视化界面对系统的安全保证进行相关的预警, 防止出现各种危险。

(1) B/S架构:基于互联网的各分散加气站的集中可视化监督系统与一般的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相似, 分为前台操作和后台操作;前台操作是运行于服务器端的B/S模式, 即浏览器/服务器的模式, 这种模式因其更科学、更方便的特点取代了C/S模式, 并且已经广泛运用于各大信息管理系统, 客户端只要通过浏览器就可以对该系统进行操作, 当然与系统交互的实现都是在服务器上完成的。 (2) Microsoft SQ L Server20 05数据库管理系统:Microsoft SQ L Server2005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种重要的数据库开发平台, 由数据库引擎、Analysis Service、Reporting Seveices和Intergration Services四个部分组成。数据库引擎主要负责数据库的检测与存储管理以及联机事物处理 (OLTP) ;Analysis Service主要负责数据的挖掘;Reporting Seveices实现支持Web方式的企业级报表功能;Intergration Services负责数据的提取、转换和加载等操作。

2 系统权限控制设计

系统设计过程中, 根据不同的岗位职责, 对同岗位职工施以不同权限的职责。管理权限分四层:领导、分管领导、负责人、工作人员。按照可视化分析预警管理的实际需要各系统用户的组织结构和岗位关系如图1所示。

3 系统数据模型设计

基于互联网的各分散加气站的集中可视化监督系统总体设计概念据模型需要考虑怎样全面并且准确的体现系统所涉及的实际数据情况, 不需要去考虑系统在数据库中具体是怎样实现的。通过这种数据模式可以实际的体现用户的需求, 这样很容易的让人理解数据结构模式。同时在本系统中也是稳固的数据模式, 概念性数据在用户和设计者之间建立了桥梁。是基于互联网的各分散加气站的集中可视化监督系统数据库设计的基础。

基于互联网的各分散加气站的集中可视化监督系统主要业务在系统中心站进行, 系统其它业务主要集中在系统所有用户均能够通过远程的方式进行系统的登陆和对系统信息的操作。系统的所有业务需要的数据均以分布式的形式存储到数据库服务器中。在系统用户进行业务处理的过程中, 用户按照使用权限分布到程序的各个层次上, 主要集中到系统的表现层和业务层。具体划分为三层:表现层、业务层和数据层。

表现层:基于互联网的各分散加气站的集中可视化监督系统的表现层体现在系统各级用户和系统之间实现交互层次。主要是利用电脑的外部接口设备例如, 键盘、手写板、触摸按键和鼠标、打印设施与系统进行人工交互。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各分散加气站的集中可视化监督系统部门内部网内/外任何时间地点的访问支持。

业务层:即事务逻辑层或中间层, 完成事物处理规则和业务流程约束数据的处理。考虑到本系统问题的规模以及复杂程度、难度等, 本系统业务层应用MicrosoftIIS、FTP等完成业务层的功能。

数据层:基于互联网的各分散加气站的集中可视化监督系统的数据层就是系统的一切数据资源的管理内容, 数据层主要实现对数据的管理操作 (例如:数据的创建、数据的更新、数据的删除、数据的备份) 。并且包括在不同数据库下对数据的数据存储过程的管理和数据

4 系统实现

该功能为用户在总站系统中队子站进行查询。功能流程 (如图2) 在进入系统后在系统中进行相应子站的选择, 系统将查询请求打包数据通过互联网络中发送到加气站管理中心的前置机, 加气站管理中心前置机将数据解压处理后将指令发到加气站管理中心数据库进行查询, 将查询结果返到前置机后经前置机打包压缩后在经过网络发到加气子站, 在系统上经程序分析解压把数据在界面上显示供客户查询。

摘要:随着我国加气站的数量增加, 对于加气站的安全管理和全局管理显得非常重要, 把分散的各加气站的关键数据统一发送到某电脑终端, 在终端上通过可视化界面, 能实时了解加气站的状况和主要设备的关键数据, 包括:加气站有无事故, 加气站是否正常运行, 储气罐压力, 关键设备 (如压缩机) 有无故障, 每日的产销量, 营业额。通过互联网的各分散加气站的集中管理可以保证加气站的可视化监督管理。

关键词:可视化,加气站安全,互联网

参考文献

[1]卫春红, 朱欣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2]黄韬等编著.《LTE/SAE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7.

[3]章坚武编著.《移动通信 (第二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6.

上一篇:数控机电一体化下一篇:草坪主要病害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