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费用

2024-05-16

不合理费用(精选十篇)

不合理费用 篇1

关键词:医保基金,医疗费用,控制

随着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和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不断释放,医疗费用支出水涨船高。如何从根本上控制不合理费用支出,保证医保基金的安全、合理、高效使用,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深化药品流通体制改革,降低流通环节不合理费用

1. 改变现有的医药流通体系。

多年以来,各省、市医药公司都从计划时期的总经销变为代理,以代理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名义向医药生产企业收取各项管理费用和流通环节的价格加成。多重的代理和分销环节使得医药产品费用呈几何式翻番,这些费用最终都转移到医保基金和患者个人身上。如果把当前代理环节变为物流的一个仓储和配送运输环节,取消所有销售环节的利润加成,只有物流过程中的费用,就会极大地降低价格。

2. 改变现有招标模式。

改变卫生部门招标模式是当前降低医疗费用的重要环节。建议成立由卫生、社保牵头,物价、税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的综合审核招标组织,同时将招标过程对广大市民公开,使招标处在全社会监督之下。这种边招标边听证的模式,既可防止招标过程中暗箱操作,又可保证有实力、有信誉的医药生产厂家入围,避免出现“药品一中标就死”的怪现象。中标后,政府招标部门以法律文书形式规范利益双方责、权、利,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保证厂商的市场份额和合理利润,这就破解了许多药品“一中标就死”的困局,进而大大拉低药品的价格。

3. 建立大医院进社区目标考核机制。

政府要对大医院医务人员对接社区医务人员的“传帮带”提出刚性要求,建立一套帮扶目标考核机制,用大医院的技术和经验切实带动并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水平,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真正起到小病进社区的门户作用,从而减少去大医院带来的“小毛病大支出”。

4.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要将坐诊改为走访。

政府要强化社区医疗机构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切实改变社区坐诊制度和行医方式,建立主动走访和重点维护相结合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

二、强化监督机制,剔除不合理医疗费用

1. 完善两定机构动态考核机制。

加强费用支付的动态管理日显重要。对两定机构的诚信考核要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查实的违规行为,在处理上下手要快。在准入上要严格和规范,加大其进入定点的成本,使其为违规被退出付出极大代价,减少医保基金的不正常支出现象。

2. 强化医院对基本药物的使用。

保证基本药物在医院临床的使用率,是医保经办机构对定点医疗机构日常考核和结算的重要指标,定期抽检基本药物品种占全院药品品种的比重,以及每一位参保患者的费用比率,是督促医疗机构的重要手段,也是能够实实在在地减少医保患者医疗费支出极为有效的措施之一。

3. 建立权威的临床病案专家组审核机制。

建立起多家医院同专业专家共同对一家医院病案进行审核的机制,对典型的病案进行分析,对有问题的病案提出警示,这就为规范治疗、合理治疗提供了很好的宣传和交流平台,为全地区规范治疗行为和降低医疗费用进行了一次技术推广,从而达到以审促规范、以审促交流、以审促提高的目的。

4. 实行医疗病案季度审核和专项稽核相结合。

医保经办机构要从技术层面上严格把关,加强对检查项目、收费数量、收费金额的稽查,特别要在贵重医用耗材使用上着力进行规范。要求医疗机构对一定金额以上的耗材实行条形码粘贴病案制度,条形码和收费项目一一核对,从而保证物、账、费用与条形码信息相吻合,杜绝医疗机构张冠李戴的收费现象,防止发生虚假用材或变相调换品牌材料,从而达到防止虚报冒领、乱收费的违规现象发生。

5. 创新稽查机制。

两定机构由于其管理不到位或经营理念的问题,目前发现和查处的违规行为不少。预防和控制这些违规行为,除了依据规章制度加强日常检查外,还需要创新稽查措施。

三、提供优质价廉的医疗服务,从根源上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

1. 坚持“三合理”,引导公立医院责任回归。

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是医院诚信的内在表现。公立医院要用最常规的检查为患者做临床检验、检查,用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患者探清病源,把基本药物作为临床首选药品,解除患者的病痛。

2. 建立奖惩机制。

医院要加强医德医风的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从内部成本核算和医生责任制的考核入手,量化医院、各专科人均医疗费用水平,确保人均费用保持在合理的水平范围内。对于超量化指标定额或明显违反治疗指南、违反用药规定和超范围用药、无相连用药等违规行为的,要与科主任、主治医生、住院医师联动处罚,与职称晋升、劳务费考核、个人经济处罚、处分等措施挂钩,让遵守规章的人有盼头,违反规章的人吃苦头。

3. 加快床位周转,多收快治,降费增收。

由于各地实行了参保人小病进社区收费有优惠、大病进大医院治疗有保障的政策,三级医疗机构的危重病号比重大为增加。床位周转的考核措施使得专科想方设法快治病人,对于过了高危疾病期的慢性病患者,尽快转入社区、其他康复机构或设家庭病房进行恢复性治疗,通过加快床位周转,大大缩短了病人平均住院日,从而有效降低了患者的费用。

4. 控制贵重药物和高值耗材。

医保经办机构要通过团购谈判的方式,促进各级医疗机构精打细算,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控制费用,特别是要控制贵重药物和高值耗材的临床使用。新加坡医保支付条款中对心脏植入支架有专门的规定:凡植入的支架超过三枚,医保不承担超出的费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低水平、广覆盖、保障参保人基本医疗需求的政策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更应控制不合理支出。

参考文献

【1】张国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何以陷入尴尬[J]中国医疗保险.2010.2:55-56

【2】石孝军,代兵,袁涛.统筹推进城乡医保制度一体化实证调查[J]中国医疗保险.2010.3:48-50

【3】胡洋,张亮,马敬东,张翔.医疗费用控制过程中政府行为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7.4:7-8

【4】王小燕,李大平.医疗技术准入的法律功能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6.4:13-14

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汇报 篇2

惠农区人民医院是政府举办的二级甲等公立医院,承担着惠农辖区城乡统筹医疗、保健、预防、教学和科研的职能。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医疗卫生惠民政策的实施,惠农区人民医院坚持“让病人少花钱,早康复,更满意”的服务宗旨,提出“争创全自治区病人满意度最高医院”的目标,狠抓医院管理,规范服务流程,强化内部培训,加强医疗安全,提高服务质量,让党对群众的关爱通过我们来体现,切实让群众从中得实惠。现将近几年来控费工作汇报如下:

一、控费主要指标落实情况

1、住院标准符合率连续三年均为100%。

2、上半年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比上一下降5个百分点。在上海市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援助下,医院危重病人救治,收治疑难病人的水平不断提高,平均每一出院患者医疗费用比上增长8个百分点,此项在2015年上半年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排名中为倒数第二。

3、上半年药品收入占医药总收入的比重为37.24%,比上降低2个百分点。

4、连续三年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均大于95%。

5、由于医院儿科主任离职,妇产科住院病人比上

下降8%,上半年出院者平均住院日10天,较上增长1天。

6、上半年合理用药合格率98%。

7、上半年大型医疗设备检查阳性率71%,比上降低2个百分点。

8、上半年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41.6%,比上降低5个百分点。

9、患者满意度。出院和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均达到95%以上。

二、开展控费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根据自治区卫生厅关于印发《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实施方案》(宁卫医政[2011]483号)文件精神,医院认真贯彻执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努力完成各项控费指标,主要做法有:

(一)成立小组,加强领导。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多次组织召开药事管理例会,制定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及药占比处罚办法,在全院职工大会、科主任例会上,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对处罚办法进行多次解说,提高医务人员对控费工作重视认识和重视程度,将这项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同时为确保控费工作见成效,将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与科主任目标管理责任制挂钩,对当月未完成指标的科主任、主管院长按

照《干部责任追究制》处罚。

(二)专项整治、合理用药。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临床诊疗指南》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严格执行药品“三统一”政策,积极参与全区药品招标,保证招标药品配送率达到95%。积极开展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专项治理活动,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在抗菌药物够用管理、使用率、使用强度上严格控制,定期开展临床检测与评估,采用微机授权管理三线药物经过讨论后决定是否停用。今年上半年以来召开三次药事管理委员会,将每季度用药量超过前三位的药品停用。门诊部处方每月点评,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通报批评。将药占比前超标两位的科室主任和医生进行处罚并且通报批评,与绩效工资挂钩。每月公示“十个排队”以及抗生素DDS,对于执行政策不力的科室和个别医生进行诫勉谈话,使其提高认识。

(三)规范行为,有效控制。积极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目前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病种25个。今后逐步扩大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改善诊疗环境,优化服务流程,改进服务态度,加快床位周转,减少等候时间,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控制医药费用增长。每周公示各科室和医生管病人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药占比并进行排名公示,取得警示教育的良好效果。

(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调动医务人员参与控制医药费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严格落实合理医学检查。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实际需要实施检查,在保证临床诊疗质量、安全的前提下,面向大多数患者提供简便、廉价、有效的适宜技术。强化医疗服务价格监管。医院安排专人负责价格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价格监督管理机制,采用多种形式,实行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公示,方便患者查询费用,并按规定格式和内容免费为患者提供费用清单,增加服务、收费透明度,自觉接受公众监督。严格执行医药价格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定,严禁、多收费、分解收费、擅自增设收费项目、擅自提高收费标准等。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将价格管理、费用控制工作纳入科室综合目标考核内容,与医院管理、廉政建设、行风建设、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从严格控制“大处方、大检查”入手,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严格控制服务项目中“除外内容”的增加和准入。

三、控费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医务人员对控费工作认识有待调高;二是控费工作管理有待加强;三是尽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控费工作要求仍有一定差距,需要长期持续不断改进。

四、今后控费工作努力方向

下一步医院逐步针对问题,持续改进,保障控制医疗费

用不合理增长目标的实现。

(一)继续深入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加强处方点评工作,完善考评机制。

(二)继续推进临床路径工作,探索单病种付费的医疗模式,并纳入考核机制,加大考核力度。

(三)严格控制各项控费主要指标,加大在薪酬分配体系中的权重。

培训费用有限,如何合理分配? 篇3

站在老板的角度来看,把无法衡量的投资砍掉,确实是节约成本的一个有效手段。请问,在培训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将培训费用合理的分配到不同部门 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A公司是一家大型制造业,2003年成立,截止到2013年底,员工人数已达到5000人。公司产供研销四大体系是重头。

为了使2014年的培训费用能够花在“刀刃”上,2013年底,A公司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开了个“竞标会”。会议由人力资源总监主持,就像NBA的摘牌,培训费总共就这么多,各个部门依次提交自己的培训需求项目,项目必须清晰说明为何要培训、目的是什么、费用是多少、效果如何验证?由董事长、总经理、董办等高管组成评审团,若问题都能通过,就批准,否则就不批准。

用这种方式分配培训费用预算,是否合理?是否具备可实施性?

投标的方式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也能起到一定的激励效果,但关键是培训项目的评价体系是不是足够完善?如果各部门负责人对于培训项目的评价标准不一样,是不是就会在会议期间产生众说纷纭的情况?即使有完善的培训项目评价体系,也要考虑各部门对于这套评价体系是否了解并且认同,如果不认同的话,也很容易引起争议。这就跟招标一样,要有招标书,每个部门都要了解这次招标的流程和运作方式,这样看来,前期是不是需要对各部门进行动员和培训?

同时,在会议中,评审团也需要清楚的定义以下七个问题。

(1)公司的年度目标是什么?按目标分解的各个部门的KPI指标是什么?

(2)各个部门团队现有的知识能力离公司的战略要求有多远?

(3)培训要达到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4)各个部门的培训项目都能获得什么收益?

(5)可选择的培训方案有哪些?有没有除了培训之外的更经济、更高效的方案?

(6)各个培训项目的优先次序安排合理吗?如果不合理应该怎么排序?

(7)从实现培训目标的角度来看,这项培训是不是必要的?

评审团针对每一项培训需求,都应该依据上述七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且达成一致。

所以,这种分配预算方式的突出优点在有三个。(1)有利于管理层对整个培训活动进行全面审核,避免培训费用的随意支出;(2)有利于提升各部门负责人的分析、预测、判断、预算和控制能力;(3)有利于将组织的长远目标和培训目标以及要实现的培训效益三者结合起来。

但是,这种方式一方面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在确定培训项目的优先次序上,难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主观性,一旦项目排序不到位,就会引发冲突或制造矛盾。

再来看另一个案例:

B公司是一家大型制造业,2003年成立,截止到2013年底,员工人数已达到5000人。公司产供研销四大体系是重头。

为了使2014年的培训费用能够合理分配,2013年底,B公司对各个部门进行了部门价值评估。为了保证部门价值评估的公平性,公司分别从人力资源部、利润中心/业务部门、高管团队、年度绩效四个角度进行评估,四个方面的因素各占25%的权重。然后,根据评估出来的部门价值分数,将培训费用按比例分配到各部门;再对各个需要培训的岗位进行岗位价值评估,分别从人力资源部(30%)、利润中心/业务部门(30%)、协作岗位(40%)三个角度进行评估,最后根据岗位价值分数,将部门培训费用再按比例分配到各岗位。

B公司的培训费用分配方式,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这种方案的优势在于:

1.将培训费用与部门价值、岗位价值挂钩,符合二八原则,即将80%的资源投入到20%的企业骨干培养中。

2.采用这种方式的核心思路是以业务为导向,将其他所有部门都看成是为利润中心/业务部门服务的部门。

当然,这种方案也有一定的劣势:

1.部门价值和岗位价值较低的职位,可能分配到的培训费用很低,甚至费用低到不足以开展一场培训,这将导致团队士气的低落;

2.采用这种方式,可能会使企业内部最薄弱的环节分配到的培训费用最少,从而导致“弱势的部门越弱,强势的部门越强”的局面。但是,薄弱的环节可能更需要培训来提升。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综合一下这两个案例的优劣势呢?

先进行部门价值评估,然后根据部门价值,给每个部门预先分配一定的培训费用作为基数,作为部门培训费用的底线。然后各个部门依次提交自己的培训需求项目,项目必须清晰说明为何要培训、培训哪些岗位、效果如何验证、有何效益产生、需要增加多少费用?公司内部组建一个评审团进行评审。

当然,采用这种方式的前提是有一个完善的且被各部门认同的培训项目评价体系,并且在实施前,要对相关利益方进行动员和培训。

因此,评审团需要事先了解并认可培训项目评价体系,在评估标准和项目排序方面达成一致。若部门提交的培训项目通过评审团的审核,就在其费用底线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培训费用,没有通过审核就不加。

这样分配培训费用预算,既有可实施性,又能保证培训效果,而且还能增强各部门对于培训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

根据以往的经验,很多部门往往不太重视培训后的跟踪和转化环节。然而,培训后的跟进,是个系统且长期的工作,光靠培训经理是无法达成的,学员的直线经理是第一负责人。员工能否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培训所学内容,就取决于训后转化环节,所以,训后转化是培训经理和学员以及学员上级共同的责任,但是,如果部门负责人无需对培训结果负责,部门领导不重视这个环节,培训经理提供再多的工具和指导也不一定能起到效果。

医院如何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篇4

一、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原因

1、政府投入不足。

卫生管理和运行机制没有理顺, 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医疗机构, 由于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客观上形成了医疗机构靠市场筹资维持运行和发展的局面, 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医疗费用大幅攀升、群众负担加重。

2、药品的虚高定价及医用卫生材料的高额进价。

近年来, 国内药厂如雨后春笋, 新药层出不穷, 各种进口药、合资药, 特效药更是多如牛毛, 而且政府对这些药都有优惠政策, 出现同一种药, 产地不同, 名称不同, 价格相差好几倍的现象, 很多生产企业利用这种优惠政策, 通过改用新名称, 新包装, 大幅提高药品价格, 很多基本药物改头换面后价格就上涨了好几倍。

3、医生的诱导性收费等。

有的医务人员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 利用病人对医生的信任, 诱导病人做多种检查, 医疗过程中在众多诊断和治疗方案中通常会选择较复杂、档次较高的方案, 本来一般检查可确诊的, 却劝病人做彩超、CT、核磁共振等特殊检查;普通药可治好的病, 却开贵重药品或者纯粹大处方, 加重病人的负担, 有些不用做手术的病诱导病人采用手术治疗等。

4、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医疗卫生的法制和职业保险不健全。

不断增多的医疗官司使医院感到很无奈, 医疗风险的重重压力, 迫使医生采取保护性的职业行为, 不得不实施大而全的检查。

二、医院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对策

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应当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药品市场的监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和医院发展等方面进行控制, 单从医院角度来看, 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我院的做法是:

1、坚持因病施治, 合理用药。

医院制定了《抗菌药物分级 (分线) 管理制度》、《处方管理规定》等管理办法, 每月开展处方点评, 针对医生的用药情况进行检查, 对大处方及违规用药等情况在院内大会上进行通报、张榜公示并进行处罚, 认真落实处方点评制度, 对提高处方质量, 规范医疗行为, 促进合理用药, 确保医疗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实行了抗菌药物使用分级管理, 在抗菌药物的分级原则中规定, 使用二线抗菌药物, 需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 使用第三线抗菌药物, 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 处方需经副主任医师以上资格或科主任同意后方能使用。

为了减轻病人负担, 降低药品收入, 规定药品收入不计入科室产值, 将药品占业务总收入的控制比例下达各临床科室, 每月核算, 对超指标的科室, 按规定给予扣罚。如果科室药品连续超标3个月, 科室领导就被免职。药品比例超过限定比例对医生的处罚:超第一个百分点扣1%, 第二个百分点3%, 第三个百分点6%, 第四个百分点10%, 第五个百分点15%, 第六个百分点开起每个百分点加10%扣罚。这些强硬的措施, 改变了以往药占比居高不下的现象, 各科收入中的药品占比得到有效控制。2011年1-10月, 全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35.78% (年目标药占比例小于40%) , 比去年同期下降约4个百分比。

2、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

院领导多次在周会上强调控制不合理检查、治疗, 如有违规, 将对违规医生进行扣罚。医院明确规定医务人员必须根据患者病情实际需要实施检查, 凡是费用较低的检查能够明确诊断的, 不得再进行同一性质的其它检查项目;不是病情需要, 同一检查项目不得重复实施。同时, 推行同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 避免重复检查, 减轻病人费用。医院要求医务人员严格遵循医疗原则和诊疗常规, 坚持因病施治、合理治疗, 质控科每月对医疗质量检查情况进行通报, 对违反质量管理规定的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和处罚, 提出具体措施, 组织整改, 不断改进提高, 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按照市卫生局要求, 每半年进行一次单病种统计和评价, 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问题, 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 推进合理检查、合理治疗。自2011年下半年起, 每个临床科室试行一个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 通过试行, 掌握临床路径管理要点与经验, 推动、促进了医疗质量的科学管理。通过临床路径管理, 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医疗行为, 杜绝大处方、乱收费行为。

3、坚持合理收费。

医院严格执行《南宁市医疗服务价格》, 实行了计算机收费管理系统, 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 增加收费透明度, 坚持医疗收费价格及药品价格公示制度、医药费用查询制度和住院费用清单制度, 设立了投拆电话, 广泛接受患者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基本杜绝了乱收费现象, 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病人的医疗费用。

4、动态监控医疗费用。

针对医保病人住院费用不断增长的情况, 医保科每月对市医保住院均值进行监控, 对院住院人均费用超过南宁市二级医院平均数而被拒付的金额, 从院、科4、6分担到8、2分担, 甚至从9月开始扣款由超支科室全额负担, 这一举措表明了院领导控制医药费不合理增长的决心, 有效控制了医保病人的住院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10月, 市保住院均值与南宁市二级医院的住院人均费用基本持平, 达到了既定的效果。

5、规范高值耗材的管理。

为了进一步规范医用耗材、检验试剂、器械等物品的采购管理工作, 医院出台了《医用耗材、检验试剂及器械采购管理制度》, 加强高值耗材使用管理, 规定在使用高值耗材时, 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 1000元以内由科主任审批, 1000-5000元由副院长审批, 5000元以上由院长审批。一定程度上, 遏制了高值耗材的不合理使用。

6、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医院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平安医院建设活动”、“质量万里行”与“三好一满意”等活动, 不断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 先后开展了“服务之星评选”、“廉洁行医从我做起”、廉政格言警句创作、廉政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 大力推进廉政文化进医院, 教导职工爱岗敬业, 遵纪守法, 廉洁行医, 自觉抵制商业贿赂, 大力弘扬高尚医德。

2011年, 为有效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 逐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医院通过采取上述控制药比、高值耗材审批、医保超支扣罚等一系列强有力措施, 医疗费用控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医院应不断总结经验, 采取有效措施, 努力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切实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 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优质价廉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黄伟.控制医院费用不合理增长的点滴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 (3)

培训费用有限,如何合理分配 篇5

培训是企业投资人才、提升绩效、经营好雇主品牌的最佳方式。但是,培训这项投资的收益难以衡量和显化。对于企业的培训负责人来说,最头疼的问题就是,一旦企业效益下降,就会想到削减培训费用。

站在老板的角度来看,把无法衡量的投资砍掉,确实是节约成本的一个有效手段。请问,在培训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将培训费用合理的分配到不同部门 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A公司是一家大型制造业,2003年成立,截止到2013年底,员工人数已达到5000人。公司产供研销四大体系是重头。

为了使2014年的培训费用能够花在“刀刃”上,2013年底,A公司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开了个“竞标会”。会议由人力资源总监主持,就像NBA的摘牌,培训费总共就这么多,各个部门依次提交自己的培训需求项目,项目必须清晰说明为何要培训、目的是什么、费用是多少、效果如何验证?由董事长、总经理、董办等高管组成评审团,若问题都能通过,就批准,否则就不批准。

用这种方式分配培训费用预算,是否合理?是否具备可实施性?

投标的方式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也能起到一定的激励效果,但关键是培训项目的评价体系是不是足够完善?如果各部门负责人对于培训项目的评价标准不一样,是不是就会在会议期间产生众说纷纭的情况?即使有完善的培训项目评价体系,也要考虑各部门对于这套评价体系是否了解并且认同,如果不认同的话,也很容易引起争议。这就跟招标一样,要有招标书,每个部门都要了解这次招标的流程和运作方式,这样看来,前期是不是需要对各部门进行动员和培训?

同时,在会议中,评审团也需要清楚的定义以下七个问题。

(1)公司的目标是什么?按目标分解的各个部门的KPI指标是什么?

(2)各个部门团队现有的知识能力离公司的战略要求有多远?

(3)培训要达到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4)各个部门的培训项目都能获得什么收益?

(5)可选择的培训方案有哪些?有没有除了培训之外的更经济、更高效的方案?

(6)各个培训项目的优先次序安排合理吗?如果不合理应该怎么排序?

(7)从实现培训目标的角度来看,这项培训是不是必要的?

评审团针对每一项培训需求,都应该依据上述七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且达成一致。

所以,这种分配预算方式的突出优点在有三个。(1)有利于管理层对整个培训活动进行全面审核,避免培训费用的随意支出;(2)有利于提升各部门负责人的分析、预测、判断、预算和控制能力;(3)有利于将组织的长远目标和培训目标以及要实现的培训效益三者结合起来。

但是,这种方式一方面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在确定培训项目的优先次序上,难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主观性,一旦项目排序不到位,就会引发冲突或制造矛盾。

再来看另一个案例:

B公司是一家大型制造业,2003年成立,截止到2013年底,员工人数已达到5000人。公司产供研销四大体系是重头。

为了使2014年的培训费用能够合理分配,2013年底,B公司对各个部门进行了部门价值评估。为了保证部门价值评估的公平性,公司分别从人力资源部、利润中心/业务部门、高管团队、绩效四个角度进行评估,四个方面的因素各占25%的权重。然后,根据评估出来的部门价值分数,将培训费用按比例分配到各部门;再对各个需要培训的岗位进行岗位价值评估,分别从人力资源部(30%)、利润中心/业务部门(30%)、协作岗位(40%)三个角度进行评估,最后根据岗位价值分数,将部门培训费用再按比例分配到各岗位。

B公司的培训费用分配方式,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这种方案的优势在于:

1.将培训费用与部门价值、岗位价值挂钩,符合二八原则,即将80%的资源投入到20%的企业骨干培养中。

2.采用这种方式的核心思路是以业务为导向,将其他所有部门都看成是为利润中心/业务部门服务的部门。

当然,这种方案也有一定的劣势:

1.部门价值和岗位价值较低的职位,可能分配到的培训费用很低,甚至费用低到不足以开展一场培训,这将导致团队士气的低落;

2.采用这种方式,可能会使企业内部最薄弱的环节分配到的培训费用最少,从而导致“弱势的部门越弱,强势的部门越强”的局面。但是,薄弱的环节可能更需要培训来提升。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综合一下这两个案例的优劣势呢?

先进行部门价值评估,然后根据部门价值,给每个部门预先分配一定的培训费用作为基数,作为部门培训费用的底线。然后各个部门依次提交自己的培训需求项目,项目必须清晰说明为何要培训、培训哪些岗位、效果如何验证、有何效益产生、需要增加多少费用?公司内部组建一个评审团进行评审。

当然,采用这种方式的前提是有一个完善的且被各部门认同的培训项目评价体系,并且在实施前,要对相关利益方进行动员和培训。

因此,评审团需要事先了解并认可培训项目评价体系,在评估标准和项目排序方面达成一致。若部门提交的培训项目通过评审团的审核,就在其费用底线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培训费用,没有通过审核就不加。

这样分配培训费用预算,既有可实施性,又能保证培训效果,而且还能增强各部门对于培训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

根据以往的经验,很多部门往往不太重视培训后的跟踪和转化环节。然而,培训后的跟进,是个系统且长期的工作,光靠培训经理是无法达成的,学员的直线经理是第一负责人。员工能否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培训所学内容,就取决于训后转化环节,所以,训后转化是培训经理和学员以及学员上级共同的责任,但是,如果部门负责人无需对培训结果负责,部门领导不重视这个环节,培训经理提供再多的工具和指导也不一定能起到效果。

不合理费用 篇6

2016年初,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制定了新《内蒙古自治区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并于5月1日在呼和浩特、鄂尔多斯等4个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医院试行。

自治区新医疗服务价格共计9221项,按照国家的“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将大型检查设备和化验项目价格向下做了调整;对医务人员技术和劳动服务项目的价格向上浮动;对一次性耗材的使用进行了规范或统一打包收费等限制。

以下是笔者所在的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执行新医疗收费标准月收入和旧收费标准月收入统计数据分析;

(单位:万元/月)

一、医院新旧标准总收入结构统计数据分析

从统计数据(表1)分析,医院执行新收费标准后月总收入明显增加,比按旧收费标准增加了363.2万元,增长1.9%;其中药品销售已经实行了“零差价”,在新标准收入中收入比重由原来的35.1%降低到34.5%;卫生材料收入比重由原来的15.8%降低到13.6%,许多过去一次性收费材料,现打包在一起,不单独收费,降幅明显;大型检查收入减少了286.2万元,下降了9.2%,降幅明显;化验收入没有下降,反而上升3.7%,没有达到降低的目的,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是调价的化验项目数量少还是降价幅度偏小?技术服务类收入比重由原来的17.6%提高到22.2%,月收入增长了945.7万元,增长28.5%;说明新收费标准在医生劳务服务、护理服务、手术费、中医治疗等方面调高幅度明显,达到价格调整的目的。

(单位:万元/月)

二、医院门诊患者新旧收费标准数据统计分析

从统计数据(表2)看,医院执行新收费标准后次均门诊费用由335.2元增加336.3元,仅增长了1.1元。药品销售在“零差价”的前提下,总收入由原来的1794.3万元增长到1815.3万元,增长了11.7%,经调查,原来外流药店的患者处方因药品销售“零差价”而回流医院取药的人数增加;大型检查收入减少了62.8万元,下降了4.3%,降幅明显;治疗费收入减少了46.2万元,下降了4.9%,降幅明显;卫生材料收入减少了77.7万元,下降了28.8%,因一次性收费材料统一打包,不能单独收费,卫生材料收入降幅明显;诊查收入增加了67.3万元,上涨了66.8%,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门诊手术费收入由原来的76.8万元,提高到207.6万元,增长了170.3%;门诊费用和医院总费用均实现了手术费等技术服务、医生劳务服务、护理服务、中医治疗等收入类大幅度提高;大型检查收入、卫生材料收入下降幅度较多,新收费标准调整幅度合理,达到了价格调整的目的。

(单位:万元/月)

三、医院住院患者新旧收费标准数据统计分析

从表3统计数据看,医院按执行新旧收费标准后人均住院费用由12391.4元增长到13449.7元,增长了1058.3元。药品销售在“零差价”的前提下,总收入基本持平;大型检查收入减少了222.4万元,下降了13.5%,降幅明显;诊查收入增加了55.2万元,上涨了280.2%,收入增长幅度明显;治疗收入增长了178.5万元,上升了13.6%;住院手术收入由原来的627.6万元,提高到1104.1万元,增长了75.9%;卫生材料收入减少了284.6万元,下降了10.5%,降幅明显;医保和农合报销比例在医院实行新收费标准后基本没有变化,农合报销个人负担比例偏重;医保报销目录中自费项目较多。住院费用和医院总费用均实现了手术费、医生劳务服务、护理服务、中医治疗等技术服务类收入明显提高;大型检查收入、卫生材料收入下降幅度较大,新收费标准调整幅度合理,达到价格调整的目的。

四.存在的问题及对应措施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发现,医院启用新收费标准后,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医院医疗总费用增幅较快,药占比较大约34%(合理比例20%左右);高质医用耗材占比较大;大型设备及检查治疗项目投入和更新快使得收费大幅度增加;分级诊疗落实较慢、出现不合理就医导致医疗服务总量增加较快等。如何有效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切实减轻患者医药费用负担,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新一轮改革应强调综合治理,重建系列新政策和制度,包括符合实际的控制指标。应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医疗、医保、医药政策综合配套,“三医”改革同步;医疗费用增长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医保基金运行和群众承受能力相协调;抑制医疗费用总量不合理增速,降低药品和高耗材占比费用;优化公立医院收支结构、强化内外监管;改革医保支付方式,规范并监督医疗行为,不能影响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与创新;尽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地方主管部门要制定区域医疗费用增长幅度和监测体系及指标,如区域医疗费用增长率、患者次均费用及增幅、单病种例均费用、平均住院日、医保报销比例等指标,遏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势头。

2. 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主要措施。

(1)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配置卫生资源标准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控制三级公立医院床位数量、办院规模和大型医疗设备配置标准,禁止举债扩建和超标建设。

(2)加强医院内控制度建设,根据行业发展规划和医疗费用控制目标,强化医院预算标准及审核。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公立医院临床、药品、耗材、费用的审计水平,加强医院全成本核算、财务预决算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控制支出。

(3)推行临床路径管理,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落实处方点评、抗生素使用、辅助用药等常态化管理,严控不合理用药。严禁给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不得与药品、耗材、大型医用设备检查等项目挂钩;严格执行医疗收费明码标价和医药费用清单制,公立医院特需医疗服务控制在10%以内;要优化医务人员薪酬结构。

(4)改变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在降低大型设备检查治疗价格的基础上,切实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政策;为保证医院资金周转,医保基金对医院要按时足额结算;医保和农合报销比例应逐年提高,二者应实现制度统一和并轨。要定期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医院取消了药品差价,如何解决药品价格虚高是一个新问题。

(5)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和分级诊疗体系,提高基层服务能力,促进三级公立医院优质资源下沉,使就医秩序更加合理;同级医疗机构在统一质量标准前提下,实现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强化全民健身教育,提高生命整体机能和自愈能力;重点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

3.要提高对控制医疗费用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制度建设和组织实施,制定控费目标及监督考核办法和问责机制,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药品供应、公共卫生、监管体制等综合改革,形成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白剑峰.控制医疗费用减轻就医负担.人民日报,2015.11.9

不合理费用 篇7

1 我县医药费用现状

近3年来, 我县参合农民住院医药费用均在以40%以上的幅度增长, 2005年全县参合农民住院医药费用为1 549.6万元, 报账补偿307.15万元, 而2009年全县参合农民住院医药费用上升到1.13亿元, 报账补偿达4 895.5万元, 分别上涨了7.4倍和15.9倍。2009年住院医药费用较2008年上涨了50.49%, 报账补偿较2008年上涨了75.7%。这其中有政策调整刺激农民健康需求的因素, 也有补偿政策逐年提高的因素。但近两年医疗机构因不合理用药、过度服务、放宽住院指征等因素导致的医药费用过快增长也十分突出。2009年全县49.03万人参合, 共筹集新农合基金4 903万元, 但仅住院报账支出就达4 895.5万元, 其它如门诊统筹、慢性病等支出等达1 300多万元, 基金总支出超当年基金近1 300万元, 新农合基金风险已迅速凸显。由于新农合筹资水平达到150元以后, 将在一定时间内稳定在这个水平, 如果医药费用如此持续增长下去, 新农合基金将迅速透支, 这样对新农合制度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2]。医药费用快速增长与有限的基金已经成为较突出的矛盾。

2 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的成因

2.1 对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不到位

现行财政体制下, 县本级财政对医疗机构的投入严重不足。一般医疗机构除预算2~3个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工资外, 其余均为自收自支, 财政对医疗机构几乎再没有什么投入了。但医疗机构人员工资津贴、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更新、房屋维修、人才培训、“三金一险”等都是靠医疗机构业务收入来实现, 无形之中医疗机构就会以创收作为工作的重心, 势必会助推医药费用的快速上涨。

2.2 药品、卫生材料定价机制不合理

药品卫生材料定价机制不合理。一方面药品、卫生材料生产成本、出厂价与最高零售价之间差距太大, 确定幅度不合理, 流通环节利润空间太大, 价格虚高;另一方面中间商用部分利润去贿赂医院、医生, 造成医生对利润高的新特药品材料“情有独钟”。

特别是近年来特殊骨科材料价格暴涨, 钢板等高质耗材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些医疗机构没有把大型特殊材料纳入医院统一询价采购, 助长了医药费用虚高。

2.3 医疗机构内部收入分配体制不完善

目前, 大多数医疗机构的内部收入分配体制均是将医护人员、科室的经济指标与个人收入挂钩。药品返利、开单提成的现象在医疗机构还十分普遍, 为了“多劳多得”, 在强大的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医务人员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就有源动力, 千方百计地增加收入, 个别医生不惜冒着违规违纪的风险“创造收入”。过度经济利益驱动, 导致经济杠杆失衡。

2.4 医疗机构违规操作

医疗机构违规操作是导致医药费用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些医疗机构没有在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上下工夫, 却想方设法来分吃新农合这块“蛋糕”, 擅自提高医疗收费标准, 分解收费, 开大处方, 过度服务, 滥用新特药品, 盲目做各种不必要的检查, 误导患者过度消费。造成医疗费较快增长, 使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最终造成患者得不到实惠, 合作医疗基金流失, 打击农民参合积极性。

2.4.1 不合理用药日益突出

近年来各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较为突出, 是医疗费用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新农合补偿比例逐步提高, 农民住院医药费用自费金额减少, 因此医院医生为了追逐利益, 存在过度用药、过度检查治疗, 诱导患者过度消费, 滥用抗生素 (个别软组织损伤或骨质增生患者使用三联抗生素) , 不合理用药。乡镇卫生院不合理用药十分突出, 许多医院用药走入了三大怪圈:每张处方不离抗生素或激素、每位患者天天都输液、每个患者均使用参麦黄芪针;县级医疗单位过度依耐新特药和疗效并不确切的中成药, 增加了医药费用和基金的支出。部份乡镇卫生院药品费用占医药费用比例超过了50%, 导致医药费用结构不合理。

2.4.2 随意放宽住院指征, 住院率上升过快

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将门诊串换成住院或将大量无住院指征的患者收治住院, 纳入新农合报账, 使住院率上升过快, 全县2009年仅参合农民住院人次达38 994人次, 较2008增加13 620人次, 增长了53.7%, 住院率达到了7.9%。

2.4.3 乱收费、高收费现象突出

主要表现在自立项目乱收费 (如收取处置费、治疗费、手术材料费等) 、未经审批高收费 (如床位费、手术费) 、重复收费、多计收费项目次数 (如一个内科病人一天静脉注射计了30多次) 、不按实际服务项目多计收费项目 (如正常分娩普遍收取人工破膜、难产接生、会阴侧切、脐带环纳等手术项目;硬膜外麻醉病人普遍收取基础麻醉费、椎管内麻醉、椎管内置管费;剖宫产病人收取了剖宫产手术费, 又收取接生费;住院病人普遍按一级护理计费, 但病历记录和服务并未按一级护理规定进行等) 。

2.4.4 违反药品材料加成规定, 大型卫生材料成本虚高

一些医院违反药品加成规定, 部分品种销售价格达到进购价的四五倍以上。特别是近年来新材料不断涌现, 昂贵的骨科材料层出不穷, 许多骨科材料高达数万元, 但一些医院在骨科材料进购中把关不严, 未纳入医院集中招标采购, 形成材料价格虚高, 助长了医药费用的快速增长。

3 医药费用控制对策及建议

3.1 积极争取财政投入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利用国家医改这个大政策, 努力争取国家财政对卫生的投入, 特别是要在医院建设改造、设备投入、人才培训以及公共卫生服务上把国家所给的政策投入全部争取到位, 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要争取到人头工资的财政补助,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医疗机构经济压力, 彻底从以前以医疗创收为主转变到以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上来, 回归其公益性。

3.2 改革药品、材料定价机制

要彻底改变看病贵、药价虚高的现状, 只有改革现行的药品材料定价机制和药品流通运行体制才能实现。一是积极推进“医改”, 实行国家基本药品制度和药品零利润制度, 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医疗费用。二是建议国家统一制定药品制剂制作工艺流程和质量标准, 统一核定同一品种药品的生产成本, 统一制订药品的出厂成本价格, 不论哪个厂家生产该药品都不允许超过该出厂成本价。然后由药品流通企业统一将药品直接配送到医疗机构, 消除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 药品流通中不再加成, 由医疗机构按出厂价实行零利润销售。药品流通企业由国家招标物流公司承担, 药品的流转成本由国家财政补助。这样直接消除了药品流通环节层层加价, 到医疗机构就变成了价格虚高。三是在医院内部药品管理上, 全面实行招标采购, 防止药品经销商与医生勾结, 切断利益链。

3.3 改革医疗机构内部收入分配体制

医疗机构现行的以单纯经济指标为考核依据按劳分配制度已暴露出很多的弊病, 造成单位内部收入差距过大, 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 刺激医务人员过度用药过度检查等问题。因此要抓住新医改的良好机遇, 积极探索职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推行绩效工资, 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注重实绩的原则, 取消经济收入指标考核, 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 这样使医务人员从原来只在经济指标上下功夫转变为在工作质量上下功夫, 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注重工作实绩。

3.4 规范医疗机构内部管理, 切实降低医药费用

3.4.1 集中招标采购, 统一加成比例, 控制药品材料价格

全县医疗机构药品、卫生材料由卫生局在网上集中招标采购, 统一药品价格, 各医疗机构药品销售只能加成15% (卫生材料加成按规定执行) ;并在2011年全面推行医改, 实行国家基本药物零利润销售, 医疗机构由此减少的收入由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这样就从根本上控制医药费用的上涨, 彻底改变“以药养医”的状况。

定点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物价部门关于药品零售价加成 (西药15%, 中草药15%~30%) 的规定, 药品零售价不得高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指导价格和省物价部门规定的最高零售价。医疗器械、医用耗材一律按《四川省物价局关于公布部分增补医耗材临时零售价格的通知》 (川价函[2007]92号) 实行差别差率管理, 最高加成不超过250元。

医疗机构的药品材料采购要按相关规定实行集中招标采购。配合国家医改, 2011年乡镇卫生院将全部实行药品零利润销售, 从源头上控制药价虚高。实行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药品可以由乡镇卫生院招标代购, 但乡镇卫生院不得从中加成得利。

3.4.2 规范诊疗行为, 做到合理诊断、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住院

要求医疗机构严格执行诊疗护理规范, 积极推行“临床路径”, 严格遵循用药规定, 在保证患者救治需要的前提下, 临床用药应首选国家基本药物和一线药物, 坚持“四个不” (能用国产药就不用进口药、能用低价药就不用高价药、能用普通设备检查就不用高档设备检查、能明确诊断的就不重复检查) [3]。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住院、合理手术、合理转诊。要合理使用营养药物, 控制目录外药品使用, 规范特殊用药审批。乡镇 (中心) 卫生院应全部配备和使用《新农合用药目录》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品。对医生特别喜欢使用而疗效又不确切的新特药, 医疗机构要给予警示, 并查明其中的利益链, 对确有吃“回扣”的医务人员要严肃处理。

3.4.3 严格目录外自费药品使用, 提高参合患者新农合实际补偿比

今年起, 乡镇卫生院全部配备和使用《新农合用药目录》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品, 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新农合自费药品费用占药品总费用的比例必须控制在10%和5%以内, 住院患者新农合实际住院补偿比县级医疗机构要在50%以上, 乡镇卫生院要在63%以上, 切实保障参合农民真正受益。

严格控制、规范使用高值耗材和贵重药品, 2 000元以上的大型材料和5 000元以上的大额医药费用要先报新农合经办机构审批后方能使用和报账。未经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的自费费用或超比例范围所发生的费用由医疗机构承担。对特殊用药、特殊检查和大额费用要实行申报审批制度。对特殊用药的审批必须坚持“特殊疾病治疗必须、急救挽救生命、疗效确切”的原则, 严格控制审批数量。目录外抗生素使用申报必须要有药敏试验;原则上非治疗特殊疾病必须的中成药及新特药不得纳入申报范围。

3.4.4 日平均费用及人均总费用指标控制

定点医疗机构必须采取硬性措施严格控制参合患者门诊、住院费用的增长幅度。严格执行物价收费标准, 严禁巧立名目乱收费、高收费、分解收费。 严格执行单病种限价政策和《临床路径》。2010年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病人日平均费用和人均费用要在2009年基础上下降8%以上, 凡住院报账医药费用超过控制标准的, 县新农合服务中心将在结算审核时按比例予以扣除。

3.5 积极探索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 遏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是目前控制医药费用增长的成功经验, 它作为今后医疗费用管理的发展趋势。我县要在以前实施单病种限价的基础上, 总结经验, 进一步完善方案, 以实施《临床路径》为依托, 扩大单病种限价的病种, 逐步过渡到实行单病种定额付费上来。积极探索按床日付费和总额预付的管理办法。同时要逐步在乡村两级开展门诊总额预付制, 采取门诊统筹基金总额控制, 按人头或者门诊人次定额包干, 预付给定点医疗机构, 定点医疗机构按规定要求为参合人口提供医疗服务。把医疗机构被动接受外部监管转化为主动开展内部监管上来, 把被动控制费用转变为医疗机构主动控制费用, 切实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

3.6 加强费用控制监督, 落实奖惩措施

各定点医疗机构要对本院的医疗收费、医疗质量、新农合政策执行情况开展自查和整改, 切实纠正乱收费、高收费、不合理用药、门诊串换住院等违规行为。卫生局将定期组织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物价等部门对各乡镇、各医疗机构基金管理、新农合报账情况和医疗收费进行专项检查和清理整顿,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严格追责, 决不姑息。

3.6.1 实行医疗费用通报和警示制度

县新农合服务中心对各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平均医疗费用通报和警示制度[4], 每月对所有的定点医疗机构费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公布所有定点医院的新农合补偿比、住院人次、日平均住院费用, 次均住院费用、自付药品比等情况, 同时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收费状况、审核存在的问题及不合理用药情况发布信息通报, 对连续3月存在费用超标的给予黄牌警告, 对连续2次受到黄牌警告的医疗机构将暂停新农合报账并限期整改, 同时追究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 整改不合格的将取消定点医疗资格。

3.6.2 实行超标医药费用及不合理用药费用审核扣款制

我县充分利用资金拨付的经济杠杆制约机制, 凡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超人均住院总费用、单病种限价等规定控制指标的, 县新农合服务中心将对超标费用按该级别医疗机构的新农合报账比例进行扣款 (即超标费用乘以报销比例) ;自费药品使用比例超标的, 按超标费用的30%扣款;无指征用药的按药品费用50%扣款;违反药品、材料加成规定高收费的, 将对高收费用按新农合报销比例扣款。挂床住院、门诊串换住院、无指征住院的, 经查实, 县新农合中心将不予结算。

3.6.3 实行违规处罚责任追究制

卫生局纪委、县新农合服务中心加强日常监督与检查, 对定点医疗机构违规违纪行为及医药费用超标的除按规定扣款外, 并对医疗机构负责人追究相应的责任, 特别是对乱收费、滥用抗生素、不合理用药、不合理住院的要加大处罚力度, 确保各项费用控制措施落到实处[5]。对医药费用控制好的定点医疗机构要给予表彰和奖励。2010年, 调查处理了5起新农合住院、门诊报账中发生的违规违纪行为, 收回违规资金2万多元。1—7月, 县新农合中心在审核中扣回定点医疗机构违规收费、不合理费用52 278元, 有效控制了一些定点医疗机构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朱宁, 王俊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视野下的乡镇卫生院[J].江苏卫生保健, 2007, 9 (2) :26-27.

[2]汤敏, 尹爱田, 范学玲, 等.从费用控制角度谈新农合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8, 28 (1) :20-23.

[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医药费用管理的若干意见 (卫办农卫发[2005]243号) [Z].北京:卫生部, 2005.

[4]陈玉江, 冫工强.南江县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监管与费用控制策略初探[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9, 29 (9) :671-673.

不合理费用 篇8

一、建立和完善安全投入管控机制, 加强基础管理工作

按照国家政策规定, 开滦集团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从2004年4月至今, 先后制定下发了《开滦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和《开滦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 并在办法中明确了提取和使用管理安全费用应遵循的原则, 相应建立和完善了安全投入机制及安全费用项目和预算管理责任制。为此, 开滦集团按照国家政策规定, 自2004年5月开始, 在原煤生产成本中从按8元/吨到不低于15元/吨标准提取和使用安全费用, 同时, 还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财政补助资金、银行贷款的支持政策, 多渠道筹集资金, 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企业安全投入不足的瓶颈问题并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

二、加强安全费用项目程序化管理, 科学合理安排使用安全费用

开滦集团按国家规定的煤炭生产安全费用具体使用范围内的十项内容, 以提高和完善矿井防灾抗灾能力为目的, 以更新和改造安全基础设施为重点进行细化分类, 实行项目管理, 并编制安全费用项目更新改造论证方案, 履行项目的申报和审批程序。安全费用项目更新改造论证方案必须进行必要性分析和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研究论证, 确定项目的技术方案、设备规格型号、所需费用预算、预期目标等项目要素后进行申报, 并按项目所需费用划分标准和管理责任, 履行相应的项目审批程序。

开滦集团安全费用实行专项预算管理, 单独编制安全费用预算, 严格按照预算进行管理。安全费用预算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安全费用具体使用范围, 在履行安全费用项目更新改造论证方案的批准程序后编制。

开滦集团为保证煤炭生产企业安全投入的实际需要和解决涉及全局性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所需费用的需要, 在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费用管理文件的规定与管理要求, 以及开滦集团现行管理体制条件下, 对集团公司所属各专业公司中的分公司所提取的安全费用按照一定比例集中管理, 统筹使用。各专业公司对其所属分公司所提取的安全费用也可按照一定比例集中管理, 统筹使用, 并将有关内容报集团公司备案。同时, 安全费用实行总工程师负责制, 并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预算编制方法, 一般一年编制一次预算。安全费用预算按以下程序和要求编制报批:

1. 由各专业公司总工程师负责, 按照集团公司编制年度安全费用预算的要求和下达的安全费用指标及时间要求, 结合本公司实际, 以批准的项目更新改造论证方案为依据, 组织所属单位编制本公司安全费用预算。

2. 列入预算的项目, 必须按照项目更新改造论证方案确定的矿建、土建、安装工程和设备购置与其他费用的内容分列。

3. 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项目, 在其项目名称项下按照具体的安全费用用途分类分项填写。

4. 预算表格填写要求:必须按预算表格设置的内容, 分项填写齐全并作安全费用用途分类汇总。项目名称按照批准的项目更新改造论证方案填写。

5. 预算编制内容:按照集团公司制定的预算表格进行填报汇总, 并作编制说明。编制说明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有:编制预算的依据、指导思想和原则, 预算主要内容和重点项目的分析说明, 编制预算的预期效果或目标评价, 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6. 预算审批:预算编制完成并由各专业公司总工程师组织审查后, 以请示文件的形式报集团公司审批。

7. 项目更新改造论证方案和安全费用预算一经确定和批准后, 确需变动或调整的, 须按照上述项目批准程序规定的费用划分标准和预算再审批程序。

控股公司编制的安全费用预算, 在履行相关审批程序后, 报集团公司备案。

安全费用预算履行审批程序后, 下达并执行, 逐步解决了各生产矿井安全重点工程、重点部位、重点设备等关键环节的资金问题, 减少或消除了威胁煤炭生产安全的重大安全隐患和危险源, 从而建立健全了安全保证体系, 进一步规范了安全费用的使用和管理, 为集团公司创造了良好的安全健康环境。

三、发挥安全费用资金效能, 效果显著

开滦集团通过科学和合理安排使用安全费用, 效果显著:

1. 通过“一通三防”方面的治理, 使矿井防灾、抗灾能力明显增强。

(1) 按照《煤矿安全规程》有关规定, 结合各矿业公司采区通风系统现状, 开展了采区通风系统专项整顿, 专题解决一条上山分段使用问题, 进一步强化了采区专用回风巷的建立, 对通风阻力大和断面小的巷道进行了维护治理, 使集团公司现有各矿采区通风系统基本达到有关规定的要求。

(2) 在瓦斯抽采管理上, 严格落实“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十二字方针, 利用企业自有配套和国补资金, 从抽放泵、钻机、管路等方面进行完善, 并在原有抽放系统的基础上, 新增各类抽放泵、钻机、抽放管路, 从而增强了抽放能力, 也满足了生产需要。

(3) 矿井安全监控系统更加稳定可靠。各矿对原有系统进行了大规模升级改造并基本完成。

(4) 随着国家“三条线”工程的实施, 各矿进一步完善了防尘供水系统和防尘加压泵, 进一步推广了综掘除尘风机的使用, 除尘效率达到90%以上, 彻底解决了综掘防尘问题。

(5) 矿井防火坚持隐患排查、预防为主、重点治理的原则, 杜绝了内外因火灾发生。

2. 以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为目标, 通过对机电、提升、运输等设备的更换, 为机电的安全工作提供了保障。

(1) 几年来, 集团公司在全面完成了煤矿大型设备“MA”检验和认定的基础上, 又制定了“采区无‘MA’机电设备整改五年计划”。到2008年底共整改无MA标志设备40936台套, 采区内无MA标志的设备22591台套, 更换纸绝缘电缆57340米, 更换纸绝缘铠装高压电缆82638米, 同时, 更新改造第二批井工煤矿禁用设备5335台件。

(2) 在提升、运输、排水、通风、供电等各个系统自动化改造的基础上, 继续加快矿井综合自动化改造的步伐, 同时, 加大了提升系统电控系统自动化改造和主要机械部件的更新步伐, 大大提高了矿井提升能力和提升效率, 节电效果显著, 保证了提升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3) 在通风、排水系统方面, 以节能高效、安全运行为目的, 继续大力推进风机和水泵高压变频、远程监测监控技术改造。

3. 做好煤矿水害事故的预防工作, 水害事故呈现下降的趋势。为做好防治水工作, 每年至少投入1500万元以上的资金。采用钻探水文孔、三维地震等多种手段, 查清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重点确定与煤矿开采有关的充水水源, 各类水源的赋存条件;掘进巷道时通过采用超前探测技术、疏水降压等措施保证了安全生产。

4. 完善矿井安全监测系统。各矿井已全部装备了安全监测系统, 并实现了监测系统在集团公司局域网上联网。建立了瓦斯监控信息报警系统, 瓦斯超限时自动向管理人员发送手机短信;井下各采、掘、开工作面已实现100%瓦斯监测。

5. 消除了大量安全生产隐患, 提高矿井安全可控程度。针对井下斜巷屡次发生跑车问题, 集团公司专门组织工程技术人员, 设计开发了斜巷本质安全运输系统, 并投入使用, 保证了斜巷运输安全。解决了突出矿井、高瓦斯矿井、有易燃煤层的采区、煤层群联合布置采区专用回风巷问题。对不符合现行安全法律法规的诸如:老井无过放距离、防撞装置、托罐装置和主提升箕斗无定重装载等历史遗留问题进行了全面治理。

6. 安全信息化建设。近几年来, 开滦集团紧密围绕企业发展的主题, 坚持着眼于提高企业的整体安全技术水平, 推进安全信息化建设, 形成了覆盖培训机构、基层区科、管理部门, 依托网络平台和有线电视, 集培训、管理、考评为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式安全信息化体系。在国家局培训中心的指导下, 结合企业实际, 引进了网络版多媒体安全信息化培训系统。

综上所述, 开滦集团通过直接加大安全投入力度并科学合理安排使用, 使开滦集团安全生产形势逐年得到好转, 原煤百万吨死亡率保持在0.3以下。

四、存在问题和建议

一是随着国家加大对煤矿企业安全改造和排除重大安全隐患项目的力度, 使企业安全费用项目相对集中, 资金需求大, 从而加大了企业安全生产经营压力。

二是煤矿安全技术装备落后, 全国大、中煤矿大多是解放前和五六十年代建设的, 跟不上目前安全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要求, 往往原有问题刚刚解决, 新问题随之显现。尤其是对具有130多年煤炭开采历史的开滦集团来说, 显得尤为突出。

三是煤矿人员素质低。从管理人员看, 一个煤矿十几年没有进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 工程技术人员得不到补充;从技术工人方面, 煤矿的技校没有生源, 学校萎缩或关闭, 技术工人得不到补充;从采掘一线工人讲, 目前煤矿用工多采用短期的农民工等等。为此, 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1. 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上落实安全发展、科学发展观。各级人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 时刻把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国家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科学合理的安全投入长效机制, 显得尤为重要。

2.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法》和行业规范。按照国家政策要求, 煤矿企业要结合实际不断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逐步形成煤矿企业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相适应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以此来规范企业、员工的管理、操作行为, 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纠, 体现安全监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使“安全第一”的思想观念真正落实到煤矿日常生产过程中。

3. 强化安全费用管理, 确保安全费用使用管理按程序运行。建立规范的使用安全费用的运作程序, 按程序将安全费用使用管理责任落实到位。

4. 强化安全费用的监管机制。严格按照《煤矿安全生产规程》对标, 紧密结合与区别不同矿井实际情况的投入需求, 在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前提下, 加强安全费用统筹平衡力度。确保完善煤矿“一通三防”安全保障系统、防治重大水害隐患和整改不符合国家煤矿安全生产标准要求等重点项目资金投入需求。

不合理费用 篇9

一、对煤炭生产安全费提取的政策依据及使用情况探讨

新疆焦煤集团是新疆煤矿焦煤类生产企业, 提取的安全费用主要用于矿井主要通风设备的更新改造支出;完善和改造矿井瓦斯监测系统与抽放系统、综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防灭火、防治水、机电设备的安全防护设备设施、供配电系统的安全防护设备设施、运输 (提升) 系统的安全防护设备设施支出;完善和改造矿井综合防尘系统支出;其他与煤矿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

2009年6月, 财政部出台《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 规定了高危行业企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会计处理方法。高危行业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 应当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或当期损益, 同时记入“专项储备”科目。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 属于费用性支出的, 直接冲减专项储备。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形成固定资产的, 应当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所发生的支出, 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同时, 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 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

在新的核算办法下, 安全方面的投入在实际支出时才可以税前抵扣, 这实质上已经取消了安全费用计提政策。在原有安全生产费用计提政策下, 所预提的安全生产费用实行所得税前列支, 能够充分鼓励煤炭企业计提安全生产费用, 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投入, 对煤矿企业建立安全生产投入长效机制起到保障作用。在新会计政策下, 虽然所计提的安全生产费用也可在“盈余公积——专项储备”中反应, 但也只是进行一般的会计处理, 没有实际意义, 不能很好地发挥鼓励企业计提安全生产费用的作用。为了建立长效安全投入机制, 从而有力保证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 建议:一是将煤矿安全生产支出界定为资本性支出部分, 即安全生产设备投入, 使安全生产支出概念更为清晰、边界更为准确;对建立煤矿安全长效机制真正起到保障作用。二是将目前执行的所得税法中关于煤炭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 (1) 允许煤炭安全生产设备投资额的50%-10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 可以在以后3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 (2) 将优惠政策所涉及的相关设备范围从“安全生产专用设备”扩大到“安全生产设备”或重新对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种类进行界定, 以充分反映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设备现状, 使税法充分发挥鼓励煤炭企业建设安全本质型矿井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二、对煤矿企业维简费的提取和使用情况探讨

煤矿维简费是由煤炭生产企业按规定标准提取, 专项用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资金。煤矿维简费不包括安全费用, 但包括井巷费用。企业根据原煤实际产量, 每月按规定标准在成本中提取煤矿维简费。煤矿维简费的提取和使用, 是按照 (财建[2004]119号) 《关于规范煤矿维简费管理问题的若干规定》的通知文件要求, 遵循先提后用, 量入为出的原则, 专款专用, 专项核算。煤矿维简费年度结余资金允许结转下年度使用。

煤矿维简费, 主要用于煤矿生产正常接续的开拓延深、技术改造等, 以确保矿井持续稳定和安全生产, 提高效率。具体使用范围是:矿井 (露天) 开拓延深工程;矿井 (露天) 技术改造;煤矿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固定资产零星购置;矿区生产补充勘探;综合利用和“三废”治理支出;大型煤矿一次拆迁民房50户以上的费用和中小煤矿采动范围的搬迁赔偿;矿井新技术的推广;小型矿井的改造联合工程等。

企业提取的维简费和安全费一样, 也相应纳入到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核算体系。新的维简费核算办法与原有的核算办法相比, 费用的核算简洁、明了, 但是会给煤炭企业的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一是煤炭企业不能有效发挥原有核算办法中先提后用, 量入为出的原则及以丰补欠的作用。在原有的核算办法下, 预提的维简费一般可税前抵扣, 这样就能使煤矿在正常生产的情况下计提的维简费, 可以用在矿井技术改造, 矿区生产补充勘探, 塌陷区环境治理等, 如遇特殊情况 (如矿井透水、矿井瓦斯突出) 造成企业不能正常生产, 但在费用投入上仍可充分利用以前年度预提的维简费用, 保证煤矿能够早日投入生产, 使企业不致于因为没有生产, 不能计提维简费而无法进行恢复生产的工作。二是在新的核算办法下, 维简费在实际支出时才可以税前抵扣, 在原有维简费计提政策下, 所预提的维简费实行所得税前列支, 在新政策下, 虽然所计提的维简费在“盈余公积———专项储备”中反应, 只是进行一般的会计处理, 没有实际意义, 不能很好地发挥维简费的作用。三是维简费的具体使用范围与安全费的使用范围没有严格的区分标准, 如:安全费中矿井主要通风设备的更新改造支出与维简费中矿井技术改造;矿井新技术的推广;煤矿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固定资产零星购置等使用范围不能明确划分。

为确保煤炭企业生产性再投入, 矿井持续稳定和安全生产, 对建立企业安全长效投入机制真正起到保障作用, 建议: (1) 煤矿维简费允许结转下年度使用, 允许税前列支。 (2) 考虑到在核算当期不容易分清是属于安全费范围还是维简费范围, 为加强管理与考核, 并接受煤炭安全监察等部门的安全费用检查, 建议安全费、维简费使用统一考虑, 综合平衡, 用足用好, 为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及再投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不合理费用 篇10

►►一、目前, 企业在成本核算的成本费用控制中所存在的问题

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效益, 以适应经济市场的发展, 所以企业的任何经营管理活动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的, 企业成本核算中的成本费用的控制也是如此。但是, 在成本费用的控制过程中, 还存在这一些问题是需要企业经营管理者积极研究、解决的。首先, 预算编制机制还不完善。目前, 大部分的企业已经认识到预算的重要性, 并积极进行企业财务预算, 以控制成本费用的消耗。但是企业预算编制的执行与控制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漏洞, 两者之间不均衡的发展, 严重影响了企业成本核算的成本费用合理分配的发展;其次, 成本核算中的总量分析缺乏。总量分析是指企业整体发展基础上的, 对财务成本消耗的控制, 这是对企业全局发展的统计与分析;最后, 企业成本核算理论基础已经日趋完善, 但是实践控制力量还很薄弱。这与企业领导者的认识有直接关系。领导者强调成本核算, 目的是合理分配企业的成本费用, 提高财务资金的利用效率。但是控制力量的薄弱, 这种合理分配不能落到实处, 导致企业整体成本费用利用效率的降低。

►►二、企业成本核算中的成本费用合理分配的相关策略

第一, 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思想认识。企业员工是企业发展的人力基础, 同时也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源泉, 所以, 要想有效进行成本核素中的成本费用合理分配工作, 就必须使全体工作人员树立以成本费用合理分配为工作出发点的意识, 发挥工作人员的集体智慧以及工作积极性, 使所有人都参与到成本核算的成本费用合理分配的工作中来, 以提高成本费用分配的工作效率。

第二, 完善企业预算编制, 提高企业财务的执行力与控制力。企业的成本核算是对财务预算的一个检验与总结, 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即财务预算是成本核算的基础。所以, 要想进行成本费用的合理分配工作, 就必须完善企业财务预算编制, 提高企业财务的执行力与控制力, 并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与经营管理的整体战略目标, 将企业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进行优化分配, 并在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 检验这些资源的利用效率, 计算出成本费用的消耗情况, 从而为未来的财务核算提供数据与理论基础, 为企业领导者的财务决策提供数据材料。

第三, 提高成本核算的总量控制与分析。在企业进行成本费用的分配时, 需要对企业的资源总量进行控制与分析, 从而得到优化资源分配的策略, 有效地控制企业成本费用的消耗。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活动时, 需要对企业的现有资源进行有效的分析, 将成本费用根据生产消耗、管理成本等分类进行合理分配, 这种优化分配方式是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与发展潜力决定的。所以, 提高成本核算的总量控制与分析, 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消耗, 并对成本费用起到合理分配的作用。

第四, 加强对库房资源的管理, 提高成本核算效率。通常, 企业的成本核算也包括对库房资源管理的成本消耗数额, 所以, 要想有效、合理分配成本费用, 就要降低企业在生产资源管理上的成本消耗, 这样才能提高成本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 需要企业加强技术开发, 以创新的技术提高管理效率, 改进生产工艺, 降低生产消耗, 提高产品的质量。这样才能够降低成本消耗, 将更多的成本费用用于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中, 达到合理分配成本费用的目的。

►►三、结束语

企业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 通过有效的成本核算, 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协调、贯彻企业经营管理计划, 优化企业资源的分配方案, 促进企业资源发挥其最大化的作用。在企业进行成本核算与成本费用的合理分配过程中, 需要企业管理者以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想、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 进而促进企业降级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提高, 提高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使企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摘要:企业要想发展, 主要的策略是提高产品质量, 同时有效降低企业成本。通常, 企业管理者都是以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 来分配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但是, 目前企业成本核算中成本费用的分配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需要企业管理者积极探索解决办法。本文主要针对企业成本核算中的成本费用的合理分配问题, 提出几点建议, 希望可以为企业成本费用分配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成本核算,成本费用,合理分配

参考文献

[1]施婧.通过预算管理来加强企业成本费用精细管理[J], 消费导刊 (管理视野) , 2009;10

[2]黄永富.关于港口物流企业成本费用管理的探讨[J].时代金融, 2011;10

上一篇:留学生心理适应问题下一篇:电压稳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