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不合理设计

2024-04-17

校园里的不合理设计(精选8篇)

篇1:校园里的不合理设计

小学语文《校园里的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过看图和学文,使学生了解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互信互爱,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品质。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待人宽容友好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题,出示图画,设问揭题

1、在学习之前,教师出示谜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去鸟不惊,”进行猜谜活动。(谜底:画)

2、谈话揭题:学校里的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文中插图)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欣赏这两幅“校园里的画”(教师板书课题)

3、学生准生字词,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读准生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二、观察插图,运用比较,培养能力

1、依文看图,训练观察能力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图画

(2)分别指导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画,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校园里的画》教学设计》。提问:想一想谁在画画儿,都画了什么画?

2、缘图悟文,增强学法指导

(1)看图找段:①指名朗读第四五自然段,思考,卡佳和“我”在黑板上分别画了一些什么图画?②让学生围绕这段内容回答,从而理清写作顺序:卡佳画一艘军舰→“我”画炸弹军舰,水兵们都落水→卡佳“救起”被炸的水兵,坐上了小船驶向岸边→“我”画鲸鱼张开大嘴吃水兵。③教师总结:通过他们两个人的所作所为,你知道了什么?

(3)品词诵读:要理解、自然段中语句的意思,必须要理解重点词语:“不服气”,变抽象为形象②诵读指导:在读第四自然段中的“说实话”“可是”时语气强调得要重一些,表示“我”的心,虚;“拿起”朗读朗读进语速要快,强调“我”的`嫉妒心。

3、自学第六七自然段。要求:①回顾学习第四五自然段的方法:看图找段,读文析句,品词诵读;②依照这个方法进行自学。

三、联系实际,发散思维,续编故事

1、朗读表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分组竞赛朗读,集体朗读)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课文的主要情节,加深理解。

2、续编故事,发展思维:卡佳看到“我”满脸不高兴的样子,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四、合理想象,为文配画

文中的“我”和卡佳最后合解了,你有什么感想,如果你是文中的小男孩,你会在卡佳之后画一幅怎样的画,来表示你的歉意。

五、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3、校园里的画 1以诚相待

2友好相处

篇2:校园里的不合理设计

本课在读与写方面承担两个过渡任务:在以前学习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本课第一次提出默读课文的要求,是为即将进入中段的学习“初

步学会默读”的过渡;“我”和卡佳所画的内容本身又自成一个故事,可以用来进行连环画的看图写话的训练,是从写话向中年级“习作”的过渡。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以下五个教学目标:

1、学习12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会认3个新字。

2、借助学生自己制作“我”和卡佳所画的画,凸现小故事,理出故事情节与“我”的内心活动的两条曲线,感受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3、学习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进行课本剧表演,悟一点道理:学习卡佳正确看待竞争,与同学友好相处的良好品质;知道“我”聪明,能知错就改,也是好孩子。

5、(创新目标)分层分类进行看图写话训练:把“我”和卡佳斗智的五幅连环画写成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其中标2、3是第一课时要完成的目标,标1、4、5是要第二课时要完成的目标。

五个教学目标体现了创新学习的过程(凸现小故事,理出故事情节与 “我”的内心活动的两条曲线)、目的(悟一点道理),还重视学法的渗透(凸现,理出,感受,悟,默读、有感情地朗读)体现教为学服务、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其中在老师的示范与引导下理出“我”内心感情变化的曲线是重点,准确评价“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是难点。用数画、勾画、取名等手段凸现小故事,为水道渠成引出两条曲线、准确评价“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是突破本文重、难点的关键。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我以读为主线串起“学、惑、思、行、习”(推陈出新五步法)这五粒珍珠,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儒家把学习过程分为五步,即《中庸》所概括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受此启发,探索出了“推陈出新五步法”:自读自悟——学;质疑问难——惑;突破重难——思;双基训练——习;创新提高——行。推陈出新五步法的顺序也要根据课文内容来灵活掌握,顺序可以进行调整。

四、教学过程

分为“学、惑、思、行、习”五个环节。虽然五个环节分在两个课时里,但因为它们环环相扣,所以我一并作个介绍。

(一)自读自悟——学

告诉学生默读课文的要求:不出声,不指读。第一遍:眼睛看到那里就读到那里,不懂的打上问号。第二遍:回头再想想题目的意思明白吗;不懂的地方再想想;让自己有所感(感动、感悟、感兴趣等)的地方,想想为什么自己有所感。

设计依据:有实验证明,“当给予参与者关于解决某个特定问题的建议或某种形式的指导时,他们的表现比没有获得任何信息的参与者的表现更糟。”这说明让学生自己去读,读懂多少是多少,就可以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自由地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造性地学。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探索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质疑问难——惑

老师范读。(让学生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同时帮助差生扫清一些字词方面的障碍,是在默读的基础上的读完之后,提醒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学生质疑时,老师要有意识地按照与重点目标联系紧密的程度把问题分为两类:简单问题与重要问题。师生共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可能会产生以下问题:

1、什么是“血盆大口”?(让学生做做动作理解)

2、什么是“诚恳”?(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卡佳进行反复地读,渐渐悟到要用“亲切”的语气,让人感到是发自内心的,是诚心诚意的。)

3、为什么不说“在军舰上画了一个个炸弹,水兵都掉进了海里。”而说“在军舰上画了一个个炸弹爆炸的火球,水兵都掉进了海里。”?(这个长句子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读起来有些拗口。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对这两个句子进行比较,知道如果不说“炸弹爆炸的火球”,那么就没有说具体,没有明确地交待炸弹到底引爆没有,危险性就没讲清楚。);重要的问题列出来,可以融入到下一环节去解决。

设计依据:早在宋代,学者张载就曾经说过:“学则须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而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突破重难——思

这一重点环节分为两个训练板块:凸现小故事;理出两条曲线。其中第一板块又是为第二板块服务的。

1、凸现小故事

(1)数图。

在默读的基础上快速浏览,数出有几幅图。

再与事先准备好的六幅图相互映证。

设计依据:这是一篇新课文,没有现成的教学挂图、幻灯片、电教等辅助手段可供使用,而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出示这几幅图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激发他们的兴趣。

(2)勾画

这几幅图是根据课文中哪些提示画的呢?请大家快速阅读,在书上用“——”勾出画的内容。

设计说明:从教材中来,又回到教材中去,图文对照,有利于学生更快地凸现小故事。

(3)取名

先问学生:有哪几幅图可以组成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呢?(确定后面的五幅图。)

再提出要求:每个小组给这五幅图各取一个名字,比比哪组取的名字精彩。要想取高水平的名字,我有两个建议:一是字数工整,就是说每幅图的名字字数一致,都是两个、三个,或者四个、五个,不要太多了。二是意思连贯,把这五个名字连起来要使大家大致知道是个怎样的故事。三是用水彩笔,尽量写大些,方便展示。

接着是展示小标题,说说自己取的名字好在哪里,评出优胜小组。

最后老师可以说说自己取的小标题:前进落水得救糟了OK

如果学生取的名字取得好,也可以用学生的作板书。

设计依据: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优生带动差生,可以共同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这与课标“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致的。

2、理出两条曲线

两条曲线指的是故事发展曲线和我的感情变化的曲线。

第一条由老师对应小标题示范画曲线:你们看老师画一条曲线,考考你们的观察力,听老师的语气、看曲线的走向,也许你能悟出点什么?(曲线向上表示故事向好的方向发展,向下表示向不好的方向发展。)曲线起伏不平,说明这个故事很曲折。(明确告诉学生“曲折”这个词。)

第二条曲线要引导学生画:先找文中的那个小男孩“我”也因为这个故事的曲折向前发展,感情发生变化,什么变化,在书中去找。比如第一幅图,是不服气,第二幅图没写,你觉得用什么词合适?(“高兴”“解气”都行。)后面的几幅图,你自己去找出来。

然后把有关的词语板书出来:不服气解气有些生气挺得意满脸不高兴

再问学生:你能帮“我”画条感情变化的曲线吗?(用红色粉笔与前一条线区分开来。)

两条曲线出来了,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老师要启发学生:“我”的心里可真复杂呀!明明故事往好的方向发展,却要读出不高兴,明明坏事了吧,偏偏还很高兴,情绪一会儿低落一会儿高涨,起伏不平。谁能读读4-6自然段,自己先试试。然后通过指名个别读、师读、小组读、齐读等方式充分地读,引导学生走进“我”的内心世界。

设计依据:两条曲线横向比,一样的有起有伏,我要让学生感受到“曲折”,因为“曲折”是故事的生命;纵向比,线的走势形成强烈的反差,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有助于帮助学生走进“我”的内心,感受“我”争强好胜已经到了妒忌的地步。

尽管“我”的内心如此复杂,但“我”毕竟是个小孩,学生与“我”在情感方面具有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心理学认为的:“小学生的情感表现得比较明显,喜怒哀乐往往表现在脸部上,同时又具有不稳定性,情感容易转换。”所以学生能够走进“我”的内心,去感受“我”的复杂的情感变化。

(四)创新提高——行。

进行课本剧表演。

表演后让学生议议:你觉得卡佳和“我”这两个孩子怎么样呀?(学生通过以上学习和亲自参与表演,能说出这两人都很聪明,卡佳待人宽容友好,“我”争强好胜,但能知错就改,也是好孩子。在善意地笑“我”的同时,悟出妒忌是不好的,应该正确对待竞争,与同学友好相处。

设计依据:考虑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是无意注意占优势,而且

极不稳定,持续的时间短,所以决定采用趣味性较强、操作简单又能激发情趣的课本剧表演的方式,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同时依据我校正在开展的《以“三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三创”指创造性地教、创造性地学、创造性地评价。)进行设计的。目的在于给他们提供一个创新的机会,展示他们的理解力、想象力、表演才能及协作能力。

(五)双基训练——习

以《有惊无险》为题,把五幅图的内容连成一个小故事。

提出两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作。

1、抄写:把课文中描写这五幅图的内容找出来,适当地增加、修改一些字词,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并全文板书出来。

一艘漂亮的军舰出发了。

突然,敌人投来一个个炸弹,水兵都掉进了海里。

掉进海里的水兵坐在一条条小船上,向岸边划去。

哇!来了一条大鲸。大鲸张开血盆大口向小船扑去,耶!大鲸是来救他们的。所有的水兵都骑在大鲸的背上。大鲸愉快地 向岸边游去,还拖着一串小船。

2、创新作业:能干的同学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编一个精彩的故事。

设计依据:体现分层分类教学的原则。“抄写”是为差生设计的,可以让学生知道写连环画,要一幅一幅地写,写完一幅图要空格提行另起一段。“创新作业”是为优生设计的,每幅图都是一个相对静止的瞬间,一个个瞬间与瞬间的联结,就是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学生在动手写的时候再一次感受“曲折”在故事中的重要性。

五、板书设计

13、校园里的画

前进 落水 得救 糟了 OK

不服气 解气 有些生气 挺得意 满脸不高兴

篇3:校园里的“男生危机”

一、我们的现状

(1) 来自一所农村初中的惊人数据:在浙江省临海市沿江镇中学的最近一次考试中 (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总分成绩排在前20名的学生中, 男女生比例在初一、初二、初三这三个年级中分别为3∶7、3∶7、4∶6, 而总分成绩排在后20名的学生中, 男女生比例在初一、初二、初三这三个年级中分别为15∶5、15∶5、19∶1。

(2) 摘自《拯救男孩》的两组数据:上海某学校各年级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积极分子的男女比例分别是1∶7、1∶5、1∶6。在北京市和上海市, 从2006年~2008年连续三年的文、理科状元均为女生。重庆市自2000年~2008年, 连续九年的高考状元中, 19人里仅有4人是男生。家有男孩的家长们一直头痛着老师的告状, 管理班级的老师对“不守纪律”的男孩们心烦不已。如何帮助更多男孩获得成功体验, 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二、剖析“男孩危机”的深层原因

(1) 师资结构引致“男孩危机”。教师性别失衡问题在我国的中小学表现得非

方琴

(浙江省临海市沿江镇中学, 浙江台州317022)

常突出。尤其是在小学和初中阶段, 女教师数量占绝对优势。比如本人所在的学校, 12个班级中有8个班的班主任是女教师;在本人所教的三个班级中, 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这五门主课的任课教师的男女性别比例均为1∶4。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接触的多是女性的思维方式。这样不但在课堂教学中会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 而且在其他方面, 比如对学生出现问题的解决方式, 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 教师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模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进而决定他们的行为和人生发展。女孩子显然能对这种思维方式很快接受, 而男孩子往往对其中的一些方式难以适应, 难以理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这会直接影响他们对老师的看法, 从而消减他们的学习兴趣。

(2) 传统课堂教学挑战男生天性。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决定了我们的课堂不利于培养男孩子的学习兴趣。男孩天性调皮、活泼好动, 其聪明也多表现在好动、好说, 这种性格特点从传统教育理念上, 一般会被老师看做影响课堂纪律, 干扰课堂教学。但相比之下女孩比男孩更能忍受这一点, 因此, 在课堂上, 男孩常常被打压着, 造成男生不敢表现, 也不能表现。其实, 近10年来人类在脑科学上的突破性研究, 发现男女大脑存在巨大差异, 男孩血液中的多巴胺含量较多, 流经小脑的血流量更大, 而小脑是控制“行为”和“身体运动”的部分, 这种运动对男性大脑的学习至关重要。男孩大脑的特点, 是需要更多的触觉型的体验, 以便激发大脑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说男孩更需要“体验式学习”, 而不太适合静坐学习。性别教育专家迈克尔·古里安也曾有类似的理论。而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正是缺乏教育男孩行之有效的教学技巧, 偏重于死记硬背和语言表达, 忽略了动手能力和创新, 少了点“男孩气”。

(3) 评价方式单一且呈现女性化倾向, 男生深感挫败。男生甲说:“如果没有个性, 如果我听话, 我就会变成一个老师眼中的好孩子。”男生乙说:“老师喜欢安静、乖巧、听话的女孩, 不喜欢淘气、任性、有想法的男孩。”目前学校对学生实施的评价标准强调服从、遵守纪律, 这样的评价标准不仅被老师们运用, 而且也被学生所接受。我个人认为, 这样的评价标准更接近于女性的行为模式而背离了男生的行为模式。美国著名的男孩教育专家杜布森博士说,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 男孩爱冒险、爱挑战、爱争吵、爱跑动是天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 当前的教育评价导致了“新的性别差距”的产生。目前学校对学生在学业上的评价也大多集中在学习成绩、考试分数上。我们的考试很多时候需要的是死记硬背书本知识, 它并不适合那些活泼好动、擅于动手操作的男生。其实这种认识已得到了许多专家和老师的认同。曾有国内著名考试专家把现今的考试归结为知识型考试, 并斥责这种考试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因为这类考试侧重于考察对知识的记忆, 也就是需要死记硬背的能力。而女生比男生更能静下心去贯彻老师的要求。

(4) 校园里的“男孩文化”的负面影响。在西方的某些国家对“男孩危机”的解释中, 其中一点就认为受流行文化的影响, 学校中存在着一种lad culture (少男文化) , 现在在学校中, 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认为个性张扬、对学业不甚重视、体育成绩好 (尤其是篮球打的好) 的男孩更酷, 反而对认真学习的男生较为鄙视。学校里的这种“男孩文化”也影响男孩的学习。

另外, 社会上流行的选秀文化也影响着男孩们, 一位重点学校中学的校长发出这样无奈的感叹:“男生说话细生细气, 动作扭扭捏捏;女生装扮中性, 言行粗犷泼辣……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 男生不像男生, 女生不像女生的。”选秀文化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男孩越来越“娘娘腔”, 越来越缺乏阳刚。在性别形成过程中, 模仿是一个重要途径, 在缺乏正确榜样的情况下, 许多男孩直接把这些所谓“好男儿”作为模仿的榜样, 直接复制他们的外部特征, 因而阳刚不再, 阴柔有余。

三、“拯救男孩计划”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PISA) 组织对35个国家的研究结果显示, 女孩在所有教育评分上都胜过男孩。国际上已有报告出炉:“21世纪的基本国民教育, 更要关注的是男生的受教育问题。”欧美一些国家甚至为此提出“拯救男孩计划”。拯救男孩, 在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下, 我们的学校该怎么做?

(1) 成为男生尊敬的教师。英国的教育标准局公布的一个报告称, 男生之所以在几乎所有的科目上成绩都不如女生, 是因为男生比女生对教师更挑剔。魅力的感召, 是任何一位教师吸引学生的制胜法宝。人格魅力, 语言魅力应该都是一个教师应该长期修炼的。个人仪表、生活习惯、个性特征都是我们应该时刻注意的。在教学工作上, 我们除了应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及学科外的知识外, 还应有更高的要求, 在课堂上充满激情, 教学组织科学严密, 能从容正确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对学生的奖励和表扬很慷慨, 既能关注全体又能适度注意“特别的学生”。而在课外更能表现出睿智、博学、幽默。

(2) 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或者学习的方式, 大体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学习, 另外一种就是“体验”———通过亲身实践去学习。应试教育过于偏重书本学习, 忽视亲身体验和实践, 事实上这是在否定大多数男孩的学习方式。比如说有时让男孩理解某个东西很有困难, 但如果让他动手, 他很快就能弄明白。所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动”起来吧。

(3) 改革评价机制———发掘男孩的优点。男孩身上的很多特点, 是优点, 还是缺点, 往往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如果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发展, 那么我们就有希望看到, 有更多男孩的特点与优势在校园中得到展现和认可, 就可以帮助更多的男孩找回自信, 走上正确、健康的发展轨道。

摘要:最近几年, 在初中阶段, 男生和女生在各门文化课上的成绩差距日益变大, 不但如此, 在德、智、体以及言行表现上的差距也在变大。教师性别失衡, 传统课堂教学理念, 评价方式单一且呈现女性化倾向, 校园里的“男孩文化”可能都是其中的原因。成为受男生尊敬的教师, 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评价方式都是我们目前应该做的。

篇4:校园里的不合理设计

罗宾逊对人类的未来做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想象,不过,我认为数《2312》最靠谱。300年后,人类已经找到了一种可以在恶劣的外星环境中生活的创造性的方式,从炎热的水星到严寒的土卫六。眼睛不要只盯着大行星或者卫星,那时人类已经开始在小行星上生存了:将星球内部挖空,种上作物,然后在星球内部复制地面上的一切——大气、土壤、重力、日照以及地上的所有“居民”。结果呢?一个量身定做的、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诞生了,而且是物理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体!设想一下,如果地球的生态系统是向地球内部延伸而不是向外太空伸展,那么,人类的“上”“下”等空间感就不再取决于天空,而是取决于地心。

罗宾逊是这样描述这一情形的:

“整个地面将在你周围弯曲,从两边同时隆起,然后在你头顶上交会。因此,看起来地面将你包裹了起来,像安迪·戈兹沃西(英国艺术家——译注)在岩石内部雕刻的艺术作品,像一个晶洞,或者像法贝热彩蛋。”

这几近疯狂的想法真的奏效吗?人类开始对太阳系及其以外的行星进行开发之时,是否也可以将我们的生态系统延伸至岩石空间?这种封闭的穴居生活是否值得一试?

每当思考这些深刻的问题时,我都特别感谢我的兄弟尼克·斯通给予我的指导。他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天体物理学家。

重力、光线和运动

在设想这个小行星容器如何运作时,罗宾逊用船来做比喻。首先,从船尾说起(这是你钻入小行星的起点),一定要记得留一个洞口,因为在挖掘过程中需要将岩石碎屑运出去(罗宾逊提醒说,身边要留一些岩石材料,以备将来造山或塑造其他地形之用)。船头有一个“前舱单元”,用来操纵整个船只。

但是,船头的“前舱单元”还有另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让小行星转动起来。转动产生的离心力让站在行星内部的人有一种类似重力的体验——这股力量把你拉向地面。如果你曾在游乐场玩过“快乐向前冲”或者其他旋转类游戏的话,道理是一样的。该离心力的大小与小行星的半径以及旋转速度成正比,运用简单的物理运算,就可以准确计算出与人类在地面上受到的引力相匹配的旋转速度。“可能需要相当大的能量来帮助启动,”尼克认为,“但是一旦启动起来,就会永远转动下去。记住,在真空环境下,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除非有某种外部阻力使它们慢下来。”

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内部表面的任何一点都能受到这种“人造重力”的作用,也就意味着,在这个小行星容器里,你永远不会“浮在天花板上”。从另一个世界(行星外部的)看来,这里的地形结构都弯曲向上,将你包裹在里面,使得一切——从树木到候鸟——看起来都是“倒挂”着的。

接下来,就是阳光与能源的问题了。罗宾逊认为,我们可以用“人造阳光”来照亮地心生活,并根据地球上相应纬度的日长来计算地心日长。

有趣的是,你可以通过改变“太阳”的速度来改变日长,模拟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日照周期的长短。这对精确模拟环境条件非常重要,比如,加拿大针叶林与厄瓜多尔热带雨林,它们的生长环境是非常不同的。

但是,所有这一切需要多大能量?如果没有太阳,我们将如何制造足够多的能量来支撑整个生态系统?为什么不在小行星外面覆盖一层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汇集到行星内部供我们使用?当然,在传输过程中会损失部分能量,但我宁愿相信23世纪的人类已经能够大幅度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

但是,利用太阳能电池板的前提是小行星距离太阳足够近,那样才能吸收到相当数量的太阳辐射。但如果像罗宾逊设想的那样,我们的小行星容器同时兼做运输工具,负责太阳系内部人员往来的话,问题就变得比较棘手了。对太阳能电池板来说,距离太阳越远,单位面积上的能量通量会下降为1/r2,其中r为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拿木星来说,木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地球与太阳之间距离的5倍,那么它接收到的太阳能就是地球的1/25。

“距离一旦超过火星,太阳能将不再那么有用,”尼克认为,“在远离中心的太阳系外层空间,人们需要用核能来维持物体运动。目前,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探测器使用的动力是核裂变能,将来很可能会使用核聚变能。”他还说:“小行星容器四处走动也会给它的照明和加热带来相似的问题。如果有核聚变反应堆,运行起来相对方便很多,否则的话,可能得需要一个较为被动的设置,比如太阳帆,虽然推动力小、运转缓慢,但不需要太多能量。”

“太阳帆”一词名副其实。太阳帆表面覆有大面积薄如纸的膜片,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尼克说:“太阳帆就像船上的帆,你可以凭借它免费遨游太阳系。”2010年,日本宇航局成功发射“伊卡鲁斯”飞船,这是人类首个成功用太阳帆作动力系统的空间飞行器。

如果还想再快一点的话,可以考虑磁帆。太阳会发射一股带电粒子流——质子和中子流,通常被称为太阳风,这些带电粒子的轨道会因磁场干扰而发生弯曲。“理论上来说,人们可以利用太阳风作为动力在太阳系快速环游,但前提是要有一个磁场才可以。而这可能得花些心思。”

头顶上的天空

大气层是生物圈维持其生命的关键组成部分,在这一点上,我觉得罗宾逊的小行星容器设想需要进一步完善。罗宾逊掩盖了大气层的问题,只是提到人们“可以呼吸充入室内的混合气体……就像地球上的人们呼吸含有氧气的混合气体一样”。这听起来似乎很合理,但是一旦涉及生活,那样的大气组成很快就会露出马脚。

我首要关注的是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浓度的极大不稳定性是否会导致小行星容器的气候失控?大量出现的树木以及藻类会不会把吸收热量的二氧化碳消耗殆尽,从而将小行星容器变成一个冰球?在地球地质史上,曾经有过因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的细微变化而引起的气候极寒与极热时期。

nlc202309031307

但事实证明,这种末日景象可能不会发生在一个小行星内部,源于我所担忧的同一个原因:即封闭性。在地球上,每平方米所接收的340瓦的太阳能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被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反射到太空中。最终逃逸出地球的太阳能的具体数量,与温室气体浓度密切相关。温室气体越多,逃逸的太阳能就越少,地球表面温度就越高。这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简单描述。但是在小行星内部,大气层是封闭的,被坚硬的岩石包裹得密不透风,这将有效地阻止太阳能逃逸。温室气体同样会吸收小行星容器内的热量,但是这股热量却无处释放(不会对任何东西进行加热)。当然,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就算将气候变化抛到一边,微量气体在封闭空间中的快速增多或减少,也可能给其他生物带来威胁。浓度为1%的二氧化碳会对大多数动物的生理产生负面影响,当浓度达到7%至10%时,则会发生中毒。我们大概不希望在小行星容器中拥有一个易发火灾的生态系统,除非我们有办法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从大气中排出去。

脚下的土地

最后,就是土壤的问题了。土壤的构成非常复杂,是矿物质、有机物与微生物的大杂烩,而对依赖土地生存的生命来说,土壤就是它们的回收工厂和营养储存器。在毫无生命的岩石中弄出土壤来并非易事,罗宾逊提出,第一步要在地面上“播种”微生物。这些小家伙们会蚕食坚硬的底层岩石,为营养物质和有机物提供生长空间,从而启动土壤的形成。罗宾逊说:“为了使它更温馨,你还可以对周围的岩石壁进行刮磨,将刮下来的碎屑打磨成大小不等的碎块。”在这堆混合物上倒一点水,再把温度稍微提高一点,这时候,它“就像发酵的面团一样开始生长,开始变成最美味和稀有的物质——土壤”。

罗宾逊所描述的实际上是加速风化:增加热量和水分是为了促进岩石风化,通过事先刮磨小行星容器内壁表面,人们可以扩大风化反应和微生物生长的面积。

在此提醒一句:尽管人们试图加快事情的进展速度,但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使现在就开挖,至少也得千百年时间。或许我们得用几千年的时间来拍摄一组“面团”发酵的延时照片,这是一个长期投资的过程。

个人观点

尽管问题重重,但这仍不失为一个令人振奋的想法。对我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我们将如何建造这个小行星容器,而是为什么。因为无论你规划得多么详细得当,凭空创建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将花费大量资源和漫长的时间。

如果出于经济考量,是否就意味着耗费食物、自然资源建设它,然后一定时间过后,再通过创收来弥补先前的投资?如果真的要种植粮食作物,人们需要考虑的就不仅仅是培养土壤与保持人工阳光过程中所涉及的时间和资源问题,还得考虑运输成本:将在小行星容器里生长出来的粮食运送到地球上。肯定还有大量其他花费,比如灌溉、废物回收、虫害防治,还有小行星容器的维修费等,没法一一列举。

但是,如果这个设想的目的是物种保护,费用问题就不重要了,但是需要政府足够重视物种保护才会对此进行投资。我们是否愿意承担必需的费用,在茫茫宇宙中不惜代价地播撒地球的种子,目的就是保护我们的遗产,或者延长我们卑微的生命?如果你是科幻作家奥克塔维亚·巴特勒的粉丝,你会发现这是天命所定,而且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地球之子》(科幻小说——译注)。末日之时,地球的种子会不会帮助人类逃过一劫,继续作为一个物种而存在?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所有的花费、资源、时间以及所有相关的、不相关的,或许都不在话下。因为在末日之时,生存才是终极目标。

篇5: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设计

1、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学准备:

1、教师在校园内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

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展开研究。本课的编排始终围绕植物的形态进行。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有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利用“说说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同时也为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寻找一个“增长点”。本课的主体活动是对植物进行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教学过程:

一、从整体认识植物

1、了解学生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说说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师生交流。

2、指导如何观察,提出观察要求:下面我们要到校园里去观察这些植物。出示表格,讲解要求。我认识的校园

里的植物名称 生长环境 生长特点(可以写也可以画)高矮排队(按由矮到高顺序排出)„„

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

4、汇报交流。

5、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二、从局部认识植物

1、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察树皮:先摸,有什么感觉?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3、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

4、讲解如何观察花: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5、师生观察后交流。

6、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

(集中在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结构特点上,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长大,都要呼吸„„)

三、认识植物多样性,给植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17页,提问:你认识这些植物吗?还认识哪些植物?

篇6:《校园里的号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上课铃声响了以后该做些什么。

2、明确每种铃声、哨声、广播声音的含义并按要求做到、做好。

3、初步懂得遵守学校生活的规则与纪律的重要性,形成规则意识。

教学重点

能分辨校园铃声的不同含义,初步形成规则意识。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器材、课间不同安排的图片、奖章、毽子、跳绳、皮球。

2、学生准备:提前让学生找一找、看一看课间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在做什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问:上课铃响后应该怎么做?

2、板书课题:校园里的号令

二、新授

1、活动一:上课铃响后(1)听听铃声。

(2)讨论:上课应该做什么?

(3)体验:老师边放录音边给学生讲故事,音量放小。(4)问:

①怎样才能听的好?

②当老师进行讲解或同学发言时,眼睛看着哪? ③耳朵听什么,脑子想什么? ④认真听时怎样?认真听时怎样?

⑤当自己发言时,别人在下面说话、玩东西,会是什么感觉?

2、学生上课的纪律要求

(1)要按老师的要求做好课前预习;要穿着整齐,带齐当天上课需用的课本、作业本和文具。体育课要按体育教师的规定着装。

(2)预备铃响后要有秩序地进入课堂(体育课要在现场列队),将课本、文具放在指定位置,安静地等待老师上课。

(3)老师进课堂,全体学生要听值日生的口令起立向老师致意,待老师还礼后,轻声坐下。

(4)上课时要端正坐好,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课。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要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发言时要先举手,老师允许后起立回答。发言声音响亮、清晰、说普通话,别人发言要注意听,不随便讲话,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发言完毕,自动坐下。

(5)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进行科技、劳动制作,要听从老师指挥,注意

(6)要根据老师的要求认真做好课堂作业练习。要保持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做作业练习时要做到书写规范、书面整洁、格式整齐统一。做作业或自习时,要保持课堂安静,不随便下位,以免妨碍他人学习。

(7)要学会自己学习,要学会提问题。对不懂的问题要主动问老师,弄清问题的答案,不要不懂装懂。

(8)上课时,不得进行与本课学习无关的其他活动。在上课时间内,要进出教室,必须先向老师说明原因,经允许后,才能出入教室。

(9)上课时要注意教室或场地清洁,不乱丢纸屑,泼洒墨水,不随地吐痰,不在上课时吃东西。上课前,上课后,值日生都要及时擦黑板。

(10)下课铃响,老师宣布下课后,听值日生口令起立,待老师还礼后方可离开座位自由活动,室外上课时,由老师整队宣布下课。下课后,一般应在室外活动,当天值日生要将当堂教师对上课情况的评定结果记入《班务日志》。

三、升国旗,奏国歌

学校每周一都会举行升旗仪式,要升国旗,奏国歌,那么每当国歌歌声响起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国歌吧!《义勇军进行曲》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四、保健节拍

我们每天上午都要做两种操,你们知道是哪两种操吗?配合的音乐又分别是什么样的呢?

1、眼保健操

2、课间操

有很多同学都表示自己做操做的不够好呢?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做好吗?大家讨论一下并与其他人进行分享。

篇7:2校园里的动物教学设计

嘉善县实验小学 沈菲菲

【教材简析】

《校园里的动物》一课将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去寻访动物,认识身边的常见动物,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交流表达的能力。教材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校园里生活着哪些动物”是调查学生对校园动物的原有认知,通过说一说、认一认的活动,帮助学生来聚集和认识校园里的一些常见动物。第二活动是“到校园里去寻找动物”中,将带领学生学习使用科学有序的观察方法,借助一定的工具,寻访校园里生活着哪些动物?生活在哪里?它们的身体特征和运动情况等。在寻访后的研讨活动中,学生通过交流观察记录,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名称、生活地点、在做什么等信息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提升学生对校园动物的认识,并为后续活动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在带领学生初步感受动物多样性的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环境与动物之间的联系,即动物需要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因此校园实地寻访是重要环节。学生在习得观察、寻找动物的方法后,使用一定的工具到校园实地去寻找动物,并用图示记录观察到的动物的外形特征及生活地点,促使学生更细致和深入地观察。通过交流研讨活动,把学生的寻访结果汇总成“班级记录表”,帮助学生强化校园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提升了学生研究动物的兴趣。

【学情分析】

儿童从小就对身边的动物充满了好奇,在成长过程中也时刻有意无意地进行着观察,但是这些无目的、随意观察中获得的信息比较零碎。一年级学生对生活在周围的动物有一定的观察,知道它们的名称,像甲虫、蜗牛等,知道它们生活的环境,却无法从自然环境中准确地找到他们。孩子们虽然经过了上学期“观察校园里的植物”的实地考察任务,但是在走出教室寻访校园里的动物时,由于缺少相应的观察技能和寻访方法,仍然很容易出现兴奋有余,活动目标不明确等现象,显得“无序”、“盲目”。在观察时常常忽略记录,而在研讨时,却不够准确。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科学探究

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及运动情况。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科学态度

通过实地观察动物,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愿意倾听、分享同伴发现的有关校园动物的信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感受到校园动物的多样性,形成珍爱生命,保护身边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觉动物的名称用其特征。难点:在实地观察中,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器材准备】

为学生准备:放大镜(四人小组1个)、棉签、笔、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确定寻访区域、布置寻访动物的环境、观察地点的平面图、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校园里生活着哪些动物?

1.老师这里有两个关于动物的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名字叫小花,喜欢摇尾巴,夜晚睡门口,小偷最怕他。——狗 两撇小胡子,油嘴小牙齿,贼头又贼脑,喜欢偷油吃。——老鼠

2.狗和老鼠都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动物,你的周围还有哪些地方也生活着动物?生活着什么动物?

3.同学们,我们的校园里生活着动物吗?老师这里有一些校园里生活着的动物们,我们去认识一下它们吧。(课件出示动物,学生认识)

4.(教师出示观察区域图片)你看,这是学校里的一个花坛,里面有大树、有草丛等各种植物。你猜猜这里可能生活着哪些动物呢?生活在哪里?(提示,那在地底下有动物吗?)小组讨论,汇报。

教师将动物卡片贴到对应的位置上。

二、寻找动物的准备

1.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要到这个花坛里去寻找动物。2.去之前,老师有三个问题想请大家思考一下,①哪里去找动物?②怎么找?③怎么记录。

①哪里有动物?(大树上、草丛里、枯叶堆里、泥土里……)

②怎么找?(轻轻地,不要打扰动物的活动、不破坏它们的“家”,注意安全)在教室里进行模拟寻访。在模仿时解决以下问题:

对于一些难于接近的小动物如何来观察呢?如蝴蝶、蜈蚣……

(出示放大镜、棉签分别介绍作用)老师带来了放大镜,如果动物太小了,使用它可以让我们把动物的身体看得更清楚。出示棉签:寻访观察动物的时候,可以轻轻拨动草丛泥土甚至一些危险的小动物。

③怎么记录。(记录在活动记录手册上,看到什么画什么,尽可能画得与我们看到的一样,在图的下面记下它们生活的地方。)

3.找到了动物后,你打算观察什么呢?

观察动物的身体、运动情况,动物在干什么?数一数有多少数量。教师小结,再次确认要点:到大树、草丛中、或者泥土里借助放大镜、棉签来观察动物,看看身体、运动情况,在干什么,也可以数数数量,边观察边画出它们的样子,观察时不惊动、不伤害、不破坏它们的“家”。

让我们带上工具到校园里去寻找动物吧。

三、寻找并观察校园里的动物

1.现在,请小朋友们拿上工具,看哪组小朋友又快又安静,整齐排好队列,我们就最先出发啦!

教师带领学生排队到观察区域。2.现场演示如何有序寻访动物。

(1)以队列的形式,安静地看,观察周围环境中有什么动物,如天上飞的小蚊虫、小鸟等,记录下寻找到的动物。(2)教师演示轻轻地、悄悄地走到树边,观察树枝、树干、树叶,记录下寻找到的动物。

(3)教师演示轻轻地走到草丛里或树底下,翻看,记录下寻找到动物。3.明确寻访的方法后,分小组确定观察地点,进行观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4.观察后教师整队,带领学生排队回教室。

四、交流研讨

1.说说你们小组找到了哪些动物,是在哪里发现的。(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边介绍边评价)

2.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句子来汇报:①我找到……种动物,有……。

②我最喜欢的是……它在……(板书学生所说,形成班级记录表)

3.展示环节可以让其他小朋友猜一猜,这位同学观察到的是哪种动物?猜不到的让展示的学生自己来介绍下是哪种动物。

五、小结

1.今天我们在这个花坛里寻找了这么多生活在校园里的小动物,那整个校园里会生活着多少种动物呢?学生猜测。在我们的校园里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

2.关于这些生活在校园里的动物,你还想知道什么?

板书:

校园里的动物(班级记录表)

日期:

蚂蚁

草地上、树上……

蜗牛

草丛里、枯叶堆……

潮虫

枯叶堆……

……

……

【活动手册使用】

篇8:校园里的不合理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猜一猜的活动,知道校园的各种铃声是校园的“指挥”,老师和同学都在铃声的指挥下工作和学习。

2.通过师生交流明白为什么要听从校园铃声的号令。

3.通过听一听校园铃声,了解每种铃声的具体含义并能现场模拟不同铃声所代表的具体行为。

4.初步懂得遵守校园生活的规则与纪律的重要性,形成规则意识,进而快乐、主动地适应学校生活,让自己的校园生活更有序。

教学重、难点

1.明白为什么要听从校园铃声的号令。

2.了解每种铃声的具体含义并能现场模拟不同铃声所代表的具体行为。教学准备

校园各种铃声音乐; 笔记本电脑、音柱;

学生带手帕(用于火灾逃生演习); 火灾疏散演习正确逃生的视频;

师生依据铃声开展校园活动的视频(学生、教师、校长听到铃声做出反应的视频;教师带领学生寻找校园广播的过程视频;高年级学生安全有序排队的视频)。

教学时间 共二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24—25页“神秘的指挥”和“铃声告诉我”两个三级课题内容; 第二课时完成教材26—27页“升国旗了”和“保健节拍”两个三级课题内内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猜一猜,认识校园“神秘的指挥”

1.出示谜语:小小“指挥家”,威力非常大。只要它说话,我们都听它。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我们来猜个谜语吧。在我们校园里,有一个小小的“指挥家”,它的威力非常大。只要它说话,我们都听它。

学生猜谜语。

2.揭示谜底,印证谜语。

师:这个“指挥家”就是它(教师手指教室中的广播)。这个小小的“指挥家”可不得了,只要它说话,我们都听它,不信你们瞧,它说话的时候全校的老师和同学是怎么做的?(教师课件出示全校师生依据铃声出操、上课、下课、放学的视频)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叙述铃声响起后师生的做法)3.找找这位“指挥家”。

师:是啊,我们都听这位小小的“指挥家”的指挥,它呀就是我们校园里的号令。(出示课题:校园里的号令)

师:大家找找,这位小小的“指挥家”藏在哪里呀?走,我们一起去校园探秘吧。学生观看老师和部分学生在校园中寻找广播的视频。交流:说说看,你在哪里找到了这位“指挥家”?

预设:教室里、走廊上、教学楼、功能教室(科学室、美术史、音乐室)、校园的围墙上。师:你还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广播室,了解学校的广播室是校园广播的运转控制系统)

活动二 议一议,理解为什么要听从校园铃声的号令

1.师: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每位同学和老师都要按照铃声来进行学习和工作,铃声就是我们校园的指挥。

2.师:可是不同的学校却有不同的铃声,比如说与我们学校只有一街之隔的白鹭街小学的上课铃声是这样的——(现场广播播放白鹭街小学的上课铃声)。不同的时代也有不一样的号令,比如很早以前校园的号令是这样的——(视频播放上世纪很早校园的手敲钟声)可是现在的号令都是广播里发出的音乐铃声。

3.师:为什么每所学校、每个时代都需要校园的铃声呢?如果没有,会怎样呢?不着急,我们来体验体验吧。请同学们和自己的同桌就刚才老师的问题互相说说你的想法吧。

学生同位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现场模拟口令:123——坐端正,小眼睛——看老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刚才全班同学都在进行各自的讨论,怎么这么快就都停止了讨论、并且都坐得这么的端正?

预设:有了口令,有了123,有了小眼睛„„

师:看来,只要是集体生活,都需要统一的指挥,而校园里的铃声就是这统一的指挥,它告诉我们要遵守集体生活的规则,要不然,校园的生活和学习就会乱了套。

活动三 演一演,铃声告诉我

师:那么,校园一天之中会有哪几种铃声呢?想去听听吗?

教师电脑广播依次播放校园铃声。

(一)常态的铃声

1.播放预备铃声

这是什么铃声——预备铃声。这个铃声告诉我们要怎么做呢?——快进教室,做好下节课的准备。

你们平时听到预备铃都是回座位做下节课的准备吗?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看你们会不会做课前准备。

教师创设情境:

下节课是语文课(播放预备铃)——学生做课前准备(拿出书和笔,坐好等待老师来上课)

下节课是数学课(播放预备铃)——学生做课前准备(拿出书和笔,坐好等待老师来上课)

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像下一节课是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这样的在教室上的课程,听到预备铃声后要快速回到教室做好课前准备,拿出书和笔,坐好把课上。

师:那下一节课不是在本班教室上的课有哪些呢?——美术课、音乐课、科学课、体育课。我们又该怎么做课前准备呢?(学生先说一说,说完后现场模拟)

下节课是体育课(播放预备铃)——学生在门口站队。

教师指导的重点:快速有序的排队、安静排队(换位思考,其他的班级要开始上课了)、整齐的排队。

播放三年级学生在门口排队的情景视频,再次训练。

总结:在教室门口站队要做到快速有序,一个一个地出座位出教室保证安全,不讲话保证安静,值日小班长要喊口令让全班同学快速站齐,做好了这些之后就安静的等着上课的老师来带我们去美术室、音乐室、科学室或者操场去上课了。

2.上课铃声

师:听听,这是什么铃声?——这是上课的音乐铃声,上课铃声响起表示我们要正式上课了。

回忆一下,一般情况下,我们上午能听到几次这样的铃声?(5次,一节是早读,四节是上课)教师评价:真会观察,通过上课铃声知道了有几节课。

3.下课铃声

师:这是什么铃声?听到这个铃声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生1:这是下课铃,听到它,我们可以下课了。

师:嗯,每当老师听到这铃声时,我会结束我的课,说一声“下课。”

生2:听到它,我们可以去教室外面玩了。

师:如果是上午第二节课或下午第一节课听到下课铃,我们可以到教室外面玩吗?

生3:不行,我们要做眼保操,做完眼保操才能离开教室。

师:对呀,虽然都是下课铃,但是也要分清是哪节课的,这样才不会出错。

(二)非常态的铃声 1.集合整队铃

师:这是什么铃声呢?——这是集合整队的铃声。

听到这种铃声,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安静、快速地集合整队准备到操场进行阳光大课间活动或者参加升旗仪式。如果在集合整队的过程中我们尤为同学的鞋带散掉了为了不影响队伍的整齐,这位同学应该怎么做呢?——在队伍的旁边去系鞋带。

师:仔细回忆一下,这种铃声在什么时候播放呢?

生:周一早晨升旗仪式之前。(指导:下雨的周一不参加室外的升旗仪式)

生:上午第二节课之后。(指导:下雨或者雾霾严重的时候不参加室外的阳光大课间活动,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在教室里头做室内韵律操)

2.防暴警铃

听到过这种铃声吗?(教师抓住学生紧张的样子顺势追问:为什么会感觉紧张)这个铃声会让我们感到紧张,告诉我们有危险情况发生,校园里头有坏人进入了,这个时候我们要跑回教室关好门窗进行安全躲避。我们来模拟一次,现在是课间,请同学们在教室外面活动,听到防暴警铃声就快速的跑回教室进行躲避。现场模拟

反馈要点:回教室躲避的时候要避免拥挤、防止踩踏受伤,也要检查是不是所有的同学都回到了教室,是不是关好了门窗?

再次模拟。

3.火灾的紧急疏散铃声

师:有时,我们的校园还会播放这样的铃声,你们听(教师相机播放紧急情况下疏散的音乐)

(音乐结束后)师:听过这种音乐吗?

师:的确,这种音乐是告诉我们,发生了火灾、地震,我们需要赶快疏散到操场或者空旷的地方进行避险。

师:发生了火灾或者地震在教学楼内往空旷的操场上进行疏散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这个方面的知识。

播放安全逃生的视频。师:你了解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用打湿的手帕捂住口鼻,依次从自己的座位上出来,低腰靠墙根行走,按照平时下楼梯的顺序进入到操场上空旷的位置。

现场模拟;教师带领学生逃生到操场。

在操场进行最后的反馈:谁来为我们的逃生做评价?(全班交流)活动四 说一说,发现校园铃声的规律

1.师:校园里的这些铃声是我们一日学校生活的号令,通过它们,你们发现校园生活有什么规律?

2.四人小组说一说

3.全班交流

上一篇:病区消毒隔离制度下一篇:微心愿领取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