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特征

2024-05-02

区域经济特征(精选十篇)

区域经济特征 篇1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述

现阶段, 我国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属于国际经济的范围, 但是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应该是地区内部人口、经济、资源以及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协调。如果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 南北经济水平差距大, 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比较明显, 国家制定一系列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目的就是为了平衡我国经济的发展, 那么如果从区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协调性来看, 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归属于可持续发展的范畴, 那么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 区域经济的定义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依托于区域开放条件下, 促进区域之间的经济密切联系, 从而减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具体的说, 判断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标准有三个:分别为区域经济联系、区域经济增长以及区域经济差异。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国名竞技水平的整体提高有着密切联系, 并且两者之间的依赖性也在不断加深, 总体来看, 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主要依赖于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关系以及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关系, 总结说来,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主要包括:推进区域经济的公共服均等化, 也就是以区域发展为依托, 实现区域经济的适度发展, 并能够有效的专业区域支付力度, 减少区域之间的服务水平差距。从而使得各个区域的居民都能够享受同样的待遇, 生活水平基本相同;在产业方面实现区域的比较优势, 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可以每一个区域都应该充分考虑本地区资源开发承载力的问题, 并以其为基础, 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 开发其潜能, 从而实现地区特色产业的建立, 带动经济发展;区域间关系需要取长补短, 实现良性互动, 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基础, 各个区域产业的统一化, 一体化, 才能够实现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稳定提高, 虽然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非常长久的时间, 但是在进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 必须还要坚持避免重复建设以及区域之间互补联通的问题, 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推进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 促进中部崛起,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二、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及特征

从整体上看,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有着明显提高, 从我国2001年到2010年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从0.1264上升到1, 上升幅度为691.2%, 这个数据表示, 增长的幅度非常大,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正在明显提高, 这与我国政府所出台的各项政策有着密切联系, 这也说明这些政策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作用明显。有为值得重视的是,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2004年之后, 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了两次比较大的波动:2007年到2009年的大幅度下降, 幅度为70.2%;2009年到2010年, 有下降转为急速上升, 从这个现象中可以看出, 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有着明显的影响, 另外, 我国所指定的各项政策, 不但能够有效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 并且有效维护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对我国经济的回暖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三、四大区域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及特征

上文对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征进行了分析, 下面具体对四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特征进行具体分析:

从我国所记录的相关数据来看, 2001年到2010年东部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呈现出不断提高的现象,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增长幅度非常大, 那么与我国经济一样, 国际金融危机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影响很大, 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经历了两次浮动, 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比较高, 数据表示, 从2001念叨2010年, 带地区的发展幅度略有小降, 下降从到0.97左右, 幅度为3.1%, 并且这个期间也有过两次计较大的浮动, 一次是在2001年到2003年之间, 出现了下降, 并在2004年开始回升, 而另外一次是在2007年到2009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现了快速下降, 幅度在70%左右, 后又有所回升。

从以上阐述来看, 我国中部地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从2004年国家所颁布的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时, 就开始有所回暖, 并且从2001年开始经济协调发展得到了明显提高,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中部各区域也都制订了积极的应对措施, 并且我国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计划, 从而帮助中部地区能够快速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那么从西部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情况来看, 发展情况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 从0.86左右下降为0.30, 幅度达65%左右, 系部地区的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出现明显下降, 并且在2004年开始, 波动幅度比较大, 在2007年到2009年期间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而在2004—2007年之间, 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降幅达74.5%。2007年之后又开始进一步下降了20%。目前, 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度略有回升, 但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东北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也呈现出较大幅度的提高。2001—2010年, 东北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由0.4833提高到1, 增幅高达106.9%。

从以上四大区域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来看, 东北地区的发展情况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 具体来说, 这个过程中共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为2001念叨-2003年明显下降, 2003年到2007年的相对稳定状态, 以及2007念叨2010年的快速回升状态, 其协调发展的幅度比较大, 基本在320%左右, 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出现的几年时间里, 东北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 还出了与东部、中部以及西部所截然相反的发展轨迹, 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情况, 那么从目前我国东北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 其发展的情况比较好, 我国区域站战旅以及政策, 对于东北地区的发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有着促进作用的, 但是在某些方面, 也有了一些不协调的问题。

四、各省市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及特征

从现阶段, 我国各个省市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状况来看, 在2001到2010年, 各个省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出现了两个极端的问题, 其中有二十五个省是不断上升的趋势, 并且所占百分比为80.6%, 广西、湖北、黑龙江、安徽、天津、江苏的协调发展度出现了下降。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2007—2009年, 有15个省市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出现下降, 另有16个省市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上升;2009—2010年, 有21个省市区的协调发展度出现回升, 但也有10个省市区的协调发展度出现下降。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并且, 区域经济发展依托与国家各项经济政策的支持, 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势必须要保持一直, 另外, 区域经济还有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地区经济条件联系密切, 国际金融危机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也非常大。

五、结束语;

文章从我国2001年到2010年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以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那么总结起来, 得到了下面的结论:

首先, 从整体发张情况来看,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提高的政策, 现阶段, 这种我国在这个方面的发展水平也很高。

其次, 从对四大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的形势来看, 在2001年到2010年之间, 我国在这个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形势为两级发展格局, 其中以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发展比较突出, 东部地区呈现出整体上升的趋势, 而中部地区的发展却呈现出整体下降的情况。

最后,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2007年到2009年之间, 我国除东北部以外的地区,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都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 直到2009年-2010年这个时间段, 东部、中部以及系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才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值得注意的是, 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从2004年开始出现大幅度的下降。

摘要: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必然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因为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基础不同, 区域经济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 所以各个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现阶段,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总体上升的趋势, 并且协调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文章在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的基础上, 进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特征做了具体研究。

关键词:区域经济,趋势,特征,分析

参考文献

[1]张燕, 魏后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U型转变及稳定性分析[J].江海学刊.2012 (02)

[2]魏后凯, 高春亮.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与政策调整思路[J].河南社会科学.2012 (01)

区域经济特征 篇2

2011级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城乡规划一班

邓茜2011062124

前言: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特定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非均衡现象。研究区域经济差异一般需要选择某一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运用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各种统计方法来进行测算。本文主要依据人均GDP研究重庆市的区域经济差异。根据《重庆市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计算了重庆市区县和三个经济区人均GDP的标准差、变异系数、极差、极值比率,可发现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分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区位差异。

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大部分位于主城区及其附近,交通较为便利,使得其与周边之间的联系畅通,同时也使得一小时经济圈内部之形间成了密切的经济联系网络。这样使得一小时经济圈成为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腹地。促使一小时经济圈内各个经济体能够发挥要素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促使内部经济飞速发展。

重庆市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由于偏离主城区,丢失了主城区对其的各种溢出效应。加上这些地区山川阻隔,交通不畅,这无疑阻碍了其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因此这些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为低下,难以接受其他地区的经济辐射,难以承接和传导其他地区的产业转移。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地区也难以大力发展其特色产业的优势,提升其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2、县际经济差异悬殊

重庆市共有区县40个,在反映县际经济差异的主要指标方面,首先,全市县际两极差异很突出。2003年全市人均GDP最高的渝中区达25517元,最低的是酉阳县仅为1977元,两者的绝对差异高达23540元,相对差异(极值比率)高达12.91倍,而同年全国31个省市的两极绝对差异为43115元,极值比率为12.97。重庆区县两极绝对差异低于全国,但相对差异接近全国水平。其次,区县总体差异也相当大。2003年全市区县人均GDP的标准差为6080元,反映区域总体相对差异的加权变异系数为0.7165,而同年全国31个省市两个指标分别为8163元和0.627。重庆区县人均GDP的标准差低于全国,但加权变异系数高于全国水平,说明重庆在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出现了很大的相对差异。

2003全市人均GDP

渝中区 GDP 25517 绝对差异 23540 极值比率12.91

酉阳县

31个省市

1977 4311512.73、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的圈层分布格局

根据重庆市区县人均GDP指数,还可将重庆所辖区县划分为三个圈层。第一圈层,人均GDP指数高于全市平均值的1.5倍,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九龙坡区、江北区、双桥区、沙坪坝区、南岸区、北碚区,除双桥外,其余皆属于重庆市主城区。该圈层是重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面积、人口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为2.7%和12.6%,但创造了全市33.6%的GDP,为全市经济核心区。第二圈层,指数在0.75—1.5之间,包括涪陵区、巴南区、渝北区、江津市、壁山县、长寿区、永川市、合川市、铜梁县、南川市、万盛区、大足县、万州区、綦江县、武隆县15个区县市,除万州、武隆之外,其余均围绕主城区连片分布。该圈层区位与交通条件较好,工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面积、人口分别占全市的36.7%和44.8 %,GDP占全市的43.9 %。第三圈层,指数在0.75以下,包括荣昌县、黔江区、潼南县、垫江县、梁平县、丰都县、开县、石柱县、忠县、秀山县、彭水县、巫山县、城口县、云阳县、巫溪县、西阳县17个县,除荣昌、潼南属于渝西地区外,其余15个县在渝东地区连片分布。该圈层面积、人口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为61.1%和42.6%,但GDP仅占全市的22.5%。重庆市三个圈层的人均GDP由内向外递减,内、中、外层人均GDP分别为19125元、7047元和3800元,人均GDP之比分别为5.03:1.86:1(以外层为1),人均GDP随着与主城区距离增加而递减。另外同一圈层内部的区县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呈现出这一特点。例如,第二圈层的万州、綦江低于更接近于主城区的巴南、渝北等区县;处于第三圈层最边缘的巫溪、酉阳、城口等县也低于第三圈层的其他区县。重庆市区县发展水平成圈层分布,符合区域经济中的空间距离衰减规律,也说明区位和交通条件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第一圈

第二圈

第三圈重庆市区县人均GDP指数 GDP指数 33.60% 43.90% 22.50% 面积占全市的比例 人口占全市的比例 2.70% 36.70% 61.10% 12.60%人均GDP 19125元 44.80% 7047元 42.60% 3800元

4、重庆直辖以来区域经济差异呈扩大之势

重庆直辖以来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总体绝对差异扩大。1997—2003年,重庆区县人均GDP的标准差由3818元上升到6068元,上升了

1.6倍,三个经济区的标准差2014元上升到5273元,上升了1.8倍。第二,总体相对差异有所扩大。1997年区县人均GDP的加权变异系数为0.704,此后在波动中略有上升,2003年上升到0.717;三个经济区域的加权变异系数则基本上呈逐年上升之势。第三,两极差异不断扩大。1997年最高的与最低的人均GDP之比为12.35倍,2003年上升为12.97倍。第四,从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来看,主要表现为1997年以来都市经济区增长比较快,与渝西经济、三峡经济区差异扩大。1997年都市经济区与渝西经济、三峡经济区人均GDP之比分别为2.14倍和3.53倍,2003年分别上升到2.32倍、3.68倍。1997年,都市经济区、渝西经济和三峡经济区占全市GDP的比重分别为37.2%、32.4%和30.5%,2003年变化为39.4%、30.5%和30.1%,都市经济区上升了2.2个百分点,渝西经济和三峡经济区分别下降了1.9和0.4个百分点。

5.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与演进的差异性。

新经济的特征、内涵 篇3

首先,新经济以知识为基础。在新经济中,知识(或信息)取代物质成为生产、分配和销售的主要内容,知识和拥有知识的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重要性的增加意味着无形资本(即教育、研发等)的增长已超过有形资本(如建筑、运输、公路和机器等)。同时,企业财富的创造日益取决于无形资产(如研发、品牌、员工的智慧等),这是传统会计制度无法衡量的。随着知识或信息投入的增加,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或信息含量提高。其次,新经济以IT业为主导。IT产业已在美国新经济产业结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据美国商务部的划分,IT相关的产业分成两大类:IT生产产业(包括电脑硬件、软件、通讯设备和服务)和IT应用产业(主要指IT设备投资占设备总投资比重通常达30%或以上的产业,如电信、广播、银行、保险等)。据统计,1998年,在非农业产值中,ICT生产部门占8.2%,ICT应用部门占48.2%。IT生产部门还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1995年~1999年,这一部门对美国GDP增长贡献率达30%。第三,新经济以全球市场为导向。IT特别是因特网使“地球村”越来越小,使美国企业得以把经营空间真正扩大到全球。除了大的跨国公司外,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也参与全球化,除了制造业外,越来越多的服务业企业也向海外经营。美国经济对外投资和外贸依存度明显提高,1985年~1999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累计额占美国GDP比例从11%提高到24%;进出口占GDP比例从14%提高到24%以上。

肖炼

信息革命、经济全球化以及克林顿政府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是“美国新经济”产生的原因。其特征表现如下:

经济全球化生产要素的组合在全球范围内发生很大变化,知识流(知识生产、知识分配、知识交换、知识传播、知识消费)、信息流和技术流(无形贸易)的规模和发展速度都大大超过以往的商品流和物流(有形贸易)。如果不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体系,就将丧失获取知识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机会,从而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经济服务化特点有二。一是资本要素组合无形化,知识创新能力在要素组合中起决定性作用。知识创新作为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服务于其他变量(资本、土地、劳动力),优化其他变量,从而使生产函数的整体目标值最优。二是服务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经济网络化通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使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社会经济交往方式、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和社会消费方式都发生重大变革。生产者之间的网络,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网络,消费者之间的网络,个人、企业和国家之间的网络,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网络,诸如此类纵横交错的网络系统,使全球经济活动的时间缩短,空间缩小,频率加快,协同性增强,效益增大。

经济轻型化特点有三。一,产值轻型化。例如,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如果以吨位来计算,几乎与一个世纪前相差无几,但实际产值却增长了20倍,如果以不变价格来计算,现在美国出口同样价值的产品的平均重量仅及1970年的一半。二,产业结构轻型化。由于信息技术成为一种知识产品,投入少,产出多,升级快,资源可反复使用和复制,信息作为新型产业逐步替代原材料投入多、能耗高、产出少、升级慢的重化工业。三,经济结构智能化。以高技术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逐步取代粗放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新经济的主导产业,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形式,科技进步的高集约度使产品的附加值成倍提高,并使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质的根本转变。

李长久

新经济的基本内涵包括:

(一)高技术产业成为经济中的主导产业。

2000年,狭义的信息产业(包括电脑硬件、软件、通讯设备和通讯服务等)产值已占美国GDP的8%以上。从1995年到1999年,狭义信息产业对美国GDP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1/3,大大高于建筑业和汽车业分别为14%的贡献率。广义的信息产业(主要指信息技术设备投资占设备总投资30%以上的产业,如电信、广播电视、银行、保险等)产值在美国GDP中所占比重到1998年已达48.2%

新经济是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基础的经济,但新经济不等于信息产业,而是包括以信息技术和产业为主导的高技术和相关产业。日本文部科学省最近公布的“技术预测调查”认为,今后30年最重要的科技领域是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地球环境保护。一些科学家预测,信息技术和产业的高峰期为70年~80年,大体上持续到2020年前后。在信息技术和产业仍处高峰期期间,美国的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航天技术都在迅速发展,相关高技术产业正在形成和兴起。高技术产业在经济构成中所占比重将越来越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也将日益扩大。

(二)高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迈向新经济时代,物质仍是基础,人们离不开衣食住行。但是,传统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是制造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进一步缩小,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01年7月2日一期提供的数字,制造业产值在美国GDP中所占比重已从1960年的28.7%降到17%以下,在西方大国中是最低的。二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美国的资本生产率(所用单位数量资本的产出)比主要的欧洲国家高出约20%。高技术向传统工业渗透,对制造业进行技术改造,将继续减少对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不断降低成本,经济和社会效益日益提高。在美国,已经利用计算机设计并在流水装配线上制造大型产品。据美国《洛杉矶时报》2000年11月19日透露,“波音747”有300万个零件,在旧装配系统需要65天生产一架飞机,波音公司计划在新的流水装配线上用20天生产一架。

(三)新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内涵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经合组织提出的量化标准是:GDP 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就是知识经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1997年9 月26日在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发表演讲时指出:“新经济形态的出现,其实质就是知识经济。为了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美国需要采取新经济战略。”

迈向新经济时代,智力资源逐步成为核心资源。“得人才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市场”。

陶坚

对新经济的讨论,使我想到了“盲人摸象”的故事。这里的“象”可以写成“×”,因为我们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而且,在我们“摸”的过程中,这个对象正在变化,每个阶段、时间点上我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更重要的是,某个时间段上,不同的人在“摸”完之后,其结果也没有很好地整合。对新经济的提法,我看到了十几种(有人说有几十种),每一种说法都有道理(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数字经济、全球化经济、以人为本的经济等)。这也说明,新经济或者说我们研究的这个对象内涵上非常丰富,又不断地发生变化,而且有很多我们未知的方面。这使得我们在讨论时,往往不敢轻易下结论。有人写了一篇关于新经济的文章,到最后讲了这样一句话:“新经济到底是什么?它可能是个机遇,也可能是个挑战,这是到目前为止惟一能够站得住脚的一个概括。”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我也倾向于有“新经济”,但我们在认识过程上是不断深入、变化的。

1996年底提出新经济概念,1999年就有人写了“bye-bye,新经济”的文章。未识真面目,就要说再见,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有人说新经济是昙花一现的东西?我想,各方人士在分析、讨论新经济时的动机、角度是不同的。有人满心欢喜,结果扑了空;有人的确从中得到了巨大利益,正在偷着乐呢。对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或者是新的经济生活方式,或者是行为方式,不同的经济行为主体观察问题的角度、期望值、欲望的满足度都是不同的。欲望没能实现,可能就将新经济贬得一钱不值;相反,也会有人把它捧得很高。两种人各得到了什么?网络公司肯定是得了好处。

现在,对新经济的讨论很热闹,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技术人员都有。这说明,新经济本身不只是个经济现象,它是一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方面的现象,其影响是全方位的。当然,对于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来说,新经济的讨论很必要,可以作为一个前期铺垫,是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过程,是个不能跳过的过程,否则,企业不可能将新经济的观念、方法,实际上是新的行为方式融入到管理决策中去。

李长久

区域经济特征 篇4

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概述

(一)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述

我国的区域经济由于政策因素以及经济地理因素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国家率先在东部沿海地区实施改革开放,引入西方发达国家资本投资,重点扶持,国家多年来投入大量财政补助以及财政预算;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形成区域“隆起”经济带。我国沿海地带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怡人,沿海交通便利,石油、天然气能源工业发达,区域人口密集,劳动资源丰富,极大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达到较高的水平,说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战略和经济政策取得良好的成果。

(二)四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述

我国主要有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四大区域经济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整体水平呈现“一低三高”的经济格局,中部区域经济协调水平较东部、东北部、中部区域经济协调水平明显低下。东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都呈现出较高的上升态势,而西部区域出现明显的态势。在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四大区域经济都出现较大的波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呈现下滑态势。国家及党中央在国际经济危机背景下,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经济刺激计划和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相关经济政策,收获了良好的成效,此后各区域经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

(三)31个省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述

各省市大部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都比较高水平。以2013年为例,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度大于0.9的省市区占全国省市区域的74.2%,达到23个省市区,主要包括广东、河南、宁夏、新疆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大于0.7小于0.9的省市占全国省市区域的9.7%,有天津、云南、福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小于0.6的省市区约占全国省市区域的16.1%,为湖北、内蒙古、黑龙江、安徽、广西5个省市;其中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小于0.2,占全国省市区域的3.2%。全国有25个省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有明显提升,约占全国省市区域的80.6%,其中新疆、西藏、山东、浙江等9个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最为突出;某些省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明显下滑,以广西下降幅度最为显著。

二、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

(一)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

自2000年以来,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有明显的上升,增幅较大,十年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由0.1264增长到1.000,增幅达到691%。期间,2005年和2009年左右出现两次波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降至低点;其它的时间段,保持稳步上升态势。这一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变化过程说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区域经济产生明显影响和冲击;国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果断采取的经济应对政策有效,能够有力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另外,我国长期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潜力。

(二)四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

东部和东北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持续稳步上升,在2000-2010年十年间,东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由0.1617上升到0.8591,环比增幅高达431%,增长态势领先于其它三大经济区域;东北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由0.4833上升到1.0000,环比增幅大107%。东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在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降至低点,得益于国家的经济政策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抵御,区域经济快速回升。东北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时,仍保持上升趋势并上升速度较快;在2001-2003年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下降态势;在2003-2007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稳定维持在低线;在2007-2010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增幅竟达316%。

中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较为平稳,但在2000-2010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由1.000下降到0.9694,降幅为3%。期间出现两次明显波动,2003年和2009年降至低点,2004-2007年处于平稳期。中部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国家实施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有很大关系,促进了中部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

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出现下滑态势,在2000-2010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由0.8520下降到0.2979,降幅达65%。2004年,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出现下滑趋势,至2005年达到低点,2006年有小幅上升,此后一直处于低水平稳定状态。这说明国家要加强对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增强扶持力度。

(三)31个省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

其各省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与对应的四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大体相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水平之间存在微小差异,总体上31个省市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处于较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勇.2011/2012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分析[J].中国市场,2012(10):42-48.

[2]覃成林,郑云峰,张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1):92-93.

[3]张远芝,谷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及特征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农学旬刊,2014(10):72-74.

[4]王茁.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及趋势研究[J].商情,2014(17):71

网络经济的特征探讨 篇5

1)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急剧扩大,也就是说终端与信息源之间单位时间的信息交换量巨大,信息量的巨增缩小了时间上的.差距,使信息快速传播,“今天,比人的头发丝还细的标准光纤,一秒钟可以传输相当于超过九万卷大百科全书的信息。”

2)全球的信息急剧增加和信息流动更为丰富与频繁,全球范围也出现了爆发性的网络潮;

3)使用人数爆发式地增加,这种爆发式增加并引发极大的群体效应,世界上有约4亿人7年前从未听说互联网,到今天已经通过它来查询信息,发电子邮件和进行网上商业活动,不只是如此,它的增长速度更是惊人;

4)利用网络进行的商业活动的交易额呈现爆发式特点;

5)从事网络经济淘金的企业呈现爆发式增加,上市企业数量和股价的爆发式增长程度。

6)财富的爆发式增长。从事网络的企业和个人迅速积聚起来,从股市上批量生产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

对传统经济的冲击

产生这些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信息快速、低廉的复制能力(CopyAbility),这里包括信息的可无限制复制性、技术的复制、行为的学习与模仿能力等。低成本的复制,是信息技术能力快速发展和迅速影响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根本因素。它改变了传统经济学中财富增长规律。同时网络上还具一个现象,就是聚集现象。这里面包括资本、人才和信息技术的聚集现象,在网络生产企业中的“规模”现象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现在网络在资本、人才和信息技术上有一种吸盘动力,将这四个因素都汇聚在一起,诱发了网络企业的财富急剧扩张。

网络经济同时又是对工业经济的超越,并对工业时代的资源进行更有效的组合和利用。在人类发展和经济生产中,信息越来越重要,由于生产的无序而造成的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通过信息的有效处理来减缓或遏止。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网络经济的发展,将有利于消除经济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更为经济资源有效利用和减少投资风险起到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经济中的重复投资和大量的资源浪费,从一定角度来说,也可以通过信息和网络经济的发展来消除,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有效信息的采集将为我国的经济更加有序合理和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广东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分析 篇6

关键词:经济周期 分析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5954(2012)12-66-04

2012年1~3季度广东经济增长为7.9%,高出第一季度0.7个百分点,但为1992年有季度GDP计算以来同期最低增长。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较为困难的时期是否已经过去,如何判断当前经济走势?本文将从经济周期角度对广东经济发展形势进行分析研判。

一、广东经济周期波动的状态和特征

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固有的特征现象,其产生既有经济体系的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

改革以来,广东经历快起快落至平起快落共四轮经济增长周期。通过“谷-谷”划分法可见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四轮经济增长周期(见图1)。

第一轮周期从1978年到1983年,持续六年时间,1978年为谷位,两年快速增长,到1980年达到峰值,然后快速回落,至1983年完成改革以来的第一个周期。这一周期呈现经济振幅大的特征,波动幅度为15.6个百分点。

第二轮周期从1984年到1989年,持续六年时间,从1984年开始起步,到1987年达到最高点19.6%,然后快速回落,两年时间到达谷底,完成第二个周期。这一周期呈快起快落特征,波动幅度为12.4个百分点。

第三轮周期从1990年到1999年,从1990年开始起步,到1993年达到最高点23.0%,随后三年快速回落,然后平稳下降,共经历了六年时间到达谷底,完成第三个周期。这一周期同样呈现出快起快落的特征,波动幅度为12.4个百分点。

第四轮周期从2000年到2009年,持续了十年时间。从2000年开始起步,用了八年时间至2007年,经济增长到达高峰14.9%,然后两年快速回落到谷底,完成第四个周期。这一周期呈平起快落特征,波动幅度为5.1个百分点,为改革开放以来波动幅度最小的一个周期。

四个周期的峰值呈现倒U型特征,从第一个周期的16.6%不断提高,至第三个周期最高达23.0%,随后第四个周期下降到14.9%。周期波动的剧烈程度呈现由强至弱的过程,波动的幅度从第一个周期的15.6个百分点至第四个周期的5.1个百分点,波动系数(标准差与均值比率)从第一个周期的0.522降至第四个周期的0.159。经济周期表现为不对称特征,总体而言,上升期长于下降期,特别是第四个周期,上升期长达8年时间,比下降期多了6年时间。从谷底到快速增长一般需经历2~4年时间,第一周期从谷底到高峰仅用了2年时间,第二、第三周期用了4年时间,第四周期竟然用了8年时间才从谷底到高峰,但用了4年时间经济增长达13.8%,与高峰13.9%仅差0.1个百分点。

广东经济高增长持续时间长,适度增长持续时间短。通过对历年经济增长实际值与趋势值的比率进行聚类分类,把广东经济增长分为三个等级“高速增长、适度增长、低增长”进行研究,同时把CPI低于100%的经济增长归入低增长类,结果显示属于高增长的时间最长,有14年,其次为低增长有11年,适度增长最短,仅有9年时间,呈现高增长、低增长持续时间长,适度增长持续时间短的非正常特征。各阶段转换呈现出由低速到高速转换概率大、由高速到低速转换概率小的特征。经济处于低速增长时,转入高速的概率最高,达45.5%,转入适度增长的概率最低,为18.2%,低速停留概率为36.4%;经济处于适度增长时,转入低速的概率最高,达62.5%,转入高速的概率最低,仅12.5%,适度增长停留概率为25.0%;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停留概率最高达57.1%,转入适度增长的概率为35.7%,转入低速的概率最低,为7.1%。这也反映了广东经济快起、快落、适度增速持续时间短的特征。

二、经济周期波动形成机制

从产业动力看,第二产业的波动直接诱发GDP的波动。从协同性看,GDP与第二产业波动协同性强。改革开放初期,在工业先行、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下,广东工业增长带动经济高速增长,随着工业比重提升,广东经济受工业影响作用越来越强,工业与GDP波动协同性越来越高,从1978年到2011年的34年中,广东GDP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同为上升或同为下降的有32年,其占比(称协同度)达94.1%(见表1),分别高于第三产业的67.6%及第一产业的50.0%。分周期看,第二周期、第四周期GDP增长与第二产业增长波动完全同步,协同度达100%。1978~2011年GDP增长与第二产业增长最为密切,相关系数高达0.95,分别高于第三产业的0.72及第一产业的0.14。

从拉动力看,工业对GDP的拉动力强。每轮周期的扩张期中第二产业拉动GDP增长提升作用最大,拉动GDP增长提升点数均占了50%以上,特别是第三个周期工业拉动作用最高,在第三个周期的扩张期1990~1993年中,GDP增长提高了15.8个百分点,其中有13.2个百分点为第二产业拉动产生,高出第三产业9.3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对GDP拉动点数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1.4个百分点。在收缩期,除第一周期外,第二产业拉动点数下降最快,特别是GDP收缩最快的第三周期,GDP增长下降了12.7个百分点,其中10.5个百分点是由第二产业拉动作用下降引致。

从需求拉动看,广东经济周期受消费、投资、出口共同作用影响。从拉动力看,经济扩张时,经历消费拉动、投资启动、到出口深化启动过程。在第一个周期的上升期,最终消费拉动提升最快,1980年比1978年最终消费拉动GDP提高了7.7个百分点,分别高出资本形成0.8个、9.6个百分点。经济收缩时,呈现上升快、回落快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轮经济周期,最终消费拉动作用提升最多,在第一轮经济收缩时,其下降幅度最大,对GDP拉动点数下降了7.4个百分点,高于资本形成0.7个百分点;第二轮、第三轮周期主要是资本形成拉动GDP点数下降最大,分别为7.4个百分点及11.7个百分点;第四轮周期主要是出口大幅下降所致,净流出拉动GDP点数下降9.1个百分点。

从价格因素看,广东每轮经济周期的高峰反转均因价格过高引致。价格过高,使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下降,进而使实际消费下降;价格过高,也使实际投资能力下降。实际消费、投资增长下降,引致经济下滑。从政府的宏观调控看,价格过高引致通货膨胀,政府将出台一系列政策抑制通货膨胀,进而影响经济周期。

改革以来第一轮周期的经济高峰期为1980年,CPI也在这一年达到高峰,当年年底广东出台相关政策,提出调整经济的方针,对经济下行产生一定影响。

第二轮经济周期高峰1987年经济增长19.6%,CPI达111.2%,至1988年达129.4%,居民收入增长不及CPI增长,1988年商品零售增长虽然比1987年多16.3个百分点,但扣除价格因素后商品零售的增长不升反而低于1987年3.1个百分点,消费实际增长下降引致经济下行。

第三个周期的高峰1993年,其CPI达121.6%,比1992年提高了14.3个百分点(见图2),扣除价格因素的商品零售总额增长比1992年下降18.9个百分点,同样实际消费需求增长下行,引致GDP下行。

最近一个周期的高峰2007年GDP增长14.9%,CPI为103.7%,CPI比2006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的商品零售增长比2006年下降1.5个百分点;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令出口大幅下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以扩大内需,扭转消费下行,2008年投资、出口下行,使GDP进入下行的通道。

从资源环境看,电力约束抑制经济过快增长。广东是资源短缺省,能源对外依赖程度高,电力、原油、煤的消费大量依靠省外调入及海外进口,能源对广东经济增长起到了严重制约作用。从广东发展历程看,经济增长过高时,能耗、电力就大幅攀升;经济增速放缓,能耗随之下降。这也反映出广东经济高速增长背后是对能源资源强大的消耗,经济周期每次高峰期均出现拉闸限电的现象,电力生产、能源生产供给的约束抑制了广东经济过快增长。

从货币因素看,货币政策的调控弱化经济周期的波动。改革初期货币调控能力不强,1991~1999年货币M2增长与现价GDP增长完全同步,M2快速增长,GDP快速上升;M2增速下降,GDP快速回落,呈现政策一放就乱,一收就紧趋势,货币政策没有有效地熨平经济周期的波动。2000年以来多数年份GDP与M2异向运行,显示出货币调控能力加强,经济过快增长时货币政策适度从紧,经济过慢时货币政策适度宽松,有效熨平了经济周期的波动。

三、广东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

经济增长过快,造成物价过高,结构失衡,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增长过快,一般会带来资源约束的强化,推动物价升高,导致产业结构、供需结构失衡,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经济增长较快时,企业生产大量的产品,容易引致供需失衡。过快增长容易产生社会财富分配两极分化,容易形成泡沫经济,容易引发通货膨胀,激化社会矛盾。

经济增长过慢,造成失业率提高,带来社会问题。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GDP增长速度太低,会给居民收入增长和人民生活带来困难。GDP增长太低,给政府财政收入造成一定压力,进而影响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的实现。经济增长过慢,造成失业率提高,容易激发社会矛盾,给社会管理带来压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经济波动频繁,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剧烈波动必然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巨大浪费,损害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广东的发展历史看,当经济增长发生剧烈波动时,产业结构处于失衡状态,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经济平稳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则呈现渐进优化的趋势。经济周期性波动频次减少和波幅下降是广东产业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在经济平稳发展的环境下才能保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目标的实现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政治、社会的稳定,经济政策的连续更是经济稳定的基础。

四、广东经济增长的未来发展趋势

潜在增长有所下移,经济发展动力依然充足。在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后,目前广东省支撑经济增长的一些要素条件已开始发生变化,潜在经济增长率已开始下移。从生产要素劳动力情况看,农业可转移剩余劳动力在减少,从业人员的增速在下降,劳动力再配置效应将减弱。改革初期,大量外省劳动力进入广东,充裕而廉价的劳动力供给一直是广东经济增长的强劲助推力量。1993年,在迁入率达最高值后开始出现下降。2011年,广东总人口中15~64岁年龄人口比重达76.3%,已经达到了顶峰。广东人口红利继续提升的可能性不大,且之后将逐步回落,但广东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阶段,转型升级动力仍然强劲,消费还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广东2008年以来形成的资本将为未来的经济增长提供重要推动力。从广东历年资本形成计算,2010年、2011年广东资本增长达15%,为改革开放以来较高的水平(见表2),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达38%以上,这也是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经济发展的动力依然充足。

未来经济走势判断。当前广东经济尚未形成稳定回升态势,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外需不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产能过剩等矛盾仍较为突出。从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变化看,广东上轮经济周期在2007年达到高点后,2008年下半年已出现回落的趋势,在此过程中遭遇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速出现快速下滑,2009年降到经济周期的谷底,2010年在国家采取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措施下,出现快速回升,2011年又受欧债危机影响经济再次下行,2012年受欧债危机等国际环境影响,省内消费、投资双双继续下行,全年经济增长低于上年已成现实。如果2013年还继续下行,那应将重新划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个经济周期,或者说第四个经济周期还没有完成,而应以2012年以后的低点作为第四个周期的结束点。从多方面观察,2013年的经济应好于2012年,除非有不可预知的特殊情况发生。

从经济增长率的季度波动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近几年来广东经济运行态势(见图3)。全国当季增长从2010年第二季度开始下行,至2012年1~3季度,经历了10个季度的回落,已多于上周期3个季度的回落时间。从广东的情况看,2012年第二季度已开始回升,第三季度已高出第一季度0.7个百分点,1~3季度的出口增长虽然低于上半年0.4个百分点,但高出一季度1.0个百分点,PMI(见图4)在今年1月份大幅下滑,2月份以后均处于50%及以上,全国的值在9月份出现回升,可见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较为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但当前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还很多。随着全国稳增长措施的落实,广东全年经济增长向上是必然趋势。

五、启动经济要有新思路

点启动转到区启动。2012年经济增长将低于2009年,稳增长、启动经济变得十分迫切。广东应根据各区域特点区别对待,作为珠三角地区,应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对山区、粤东、粤西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产业转移力度,粤东、粤西、粤北山区应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加快产业转移园的建设,承接符合政策的转移企业落户。

外贸启动转到内外资启动,尤其是内资。启动经济要做到稳外需,强内贸,要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通过显著增加农民收入和城镇低收入人群收入来扩大内需,提高消费的拉动能力,同时保持投资和出口的稳定增长,力争向消费、投资、出口三方协调拉动格局转变。

引进技术启动转到自主创新启动。以联盟和创新型企业为依托,着力实施主导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对产业规模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严重制约的技术瓶颈,重点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攻克关键技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资源启动转到环保启动。广东应把能源、资源、环境、生物技术等放在优先发展位置,集中力量进行研发和攻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环保经济、低炭经济、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树成、张连城、张平主编,《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2011)》,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

[2]陈佳贵、李杨主编,《201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3]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10~2011)——流动性回收与新规划效应下的中国宏观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4]胡鞍钢、鄢一龙、魏星山,《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循环经济有哪些主要特征? 篇7

1 新的系统观

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 将生态系统建设作为维持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2 新的经济观

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 资本在循环, 劳动力在循环, 而唯独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循环。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 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 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 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 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 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3 新的价值观

循环经济观在考虑自然时, 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 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 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 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 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 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 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 新的生产观

循环经济观要求在生产中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 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农家肥等, 使生产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尽可能地利用高科技, 尽可能地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 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 使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5 新的消费观

网络经济发展特征浅析 篇8

网络经济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日益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经济存在形态。这种经济形态从其诞生起就因为它所依赖的技术发展因素而注定了它的特征。分析认识这些特征, 对于把握网络经济发展的规律, 创新和预见网络经济的发展态势有着非常高的指导价值。

一、网络经济的技术特征

网络经济是基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新经济形态, 经过了“烧钱”时代的发展, 网络经济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并不断创新和改进着它自身的存在形态。但是, 无论怎样变化, 网络经济因其赖以存在的网络平台, 决定了它较传统的经济模式而言具有非常明显的技术特征, 这些技术特征为我们把握网络经济的特殊发展规律, 预见网络经济的发展态势提供了技术性依据。

1、技术的高度依赖性。

从广义上讲, 网络经济是从经济的角度对未来社会的描述。从工业社会的产业经济向未来社会的网络经济的转化是一种经济的变迁。在农业经济时代, 很多产品都直接进入市场, 中间环节较少。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社会分工逐渐细化, 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交易方式越来越阻碍了生产率的提高, 由此产生了商业这一中间机构, 传统商业把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时空上分隔开来, 这大大促进了工业企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 但同时由于层层的中间环节, 交易成本也随之增加, 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某一程度产生隔阂。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对话, 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而且可以使交易双方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更大的活动范畴, 可见, 网络经济应是没有时空、地域限制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交易的经济, 即社会化了的经济。正因此, 网络经济必须依赖现代网络技术, 网络硬件的架构成为它生存的平台, 软件平台设计和革新成为它发展甚至是维持生命力的必要手段。离开了现代网络技术, 也就无所谓网络经济。而现代技术的一大特点, 就是更新频率极高, 从而使网络经济要不断适应技术的变化, 改革创新形式和内容, 否则, 网络经济将毫无生命力可言。

2、交易的高度虚拟性。

网络经济不同于传统的实物经济, 它的基本表现方式是以虚拟化形式出现的。这种网上虚拟经济不是与网外物理空间的现实经济相脱离, 而是相互并存, 相互促进, 培育和发展虚拟经济的成长, 己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动向。关于交易的虚拟性应重点了解这样两个方面:

第一是交易双方交易过程的不可见性。传统经济的交易双方一般是面对面地进行交易, 无论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简单交易, 还是货到付款或者是先付钱再交货的方式, 都有一个交易双方面对面的“谈判”过程。通过这个过程, 交易双方可以基本掌握对方的信息, 互相建立起基本的人际互信。而网络经济条件下, 交易双方一般是只是网络上的沟通, 缺少了“面对面”的交流环节, 交易的互信主要是建立双方各自在网络交易中建立的历史资信基础上的。这种交易双方的相对隐蔽性, 决定了网络经济需要探索一种有效的网络资信评价记录系统, 以便为网络交易的高效、高质进行提供确定性较强的互信依据。

第二是交易标的的非实物性。传统经济模式下, 交易双方交易前要以实物 (直接的商品或样品) 为依据进行交易的商榷, 最后直接进行实物的交割。而在网络经济中, 交易前买方所依据的或者是卖方所提供的是图片和描述性的文字, 买方对商品的认知主要是依靠主要是这种虚拟实物。为进一步加深对商品的了解, 买方或会通过各种渠道, 了解验证对方对商品的虚拟描述, 就是通过参看其他买家已买的同样来源的商品, 这种参照依然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在这样的情况下, 交易标的的确定会较传统交易多了一层“不安全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描述性的虚拟商品较传统的实物商品 (样品) 也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就是明确的描述性文字和图片会让消费者更多层面的了解商品, 在发生纠纷时, 也会有更直接的诉求证据。

3、经营的高度风险性。

由于网络经济依赖于特定的技术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 因此这种平台的稳定性成为网络经济风险的主要来源。

经营者经营平台的风险。网络经济在发展, 极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黑客入侵、网络犯罪、病毒侵入等都会造成风险。据统计, 全球近年来的电脑黑客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犯罪, 每年以30%的惊人速度递增, 其中金融业的发案率占61%。利用网络犯罪形式也多种多样, 诸如利用系统缺陷、采用截取信息、使用网络窥探器等等。一旦经营者的平台遭受各类侵入, 整个信息平台瘫痪, 耽搁交易的进行, 或者延误合同的履行;金融信息遭窃, 遭受直接的金融损失;商业秘密被窃, 商业运行受阻等等。

经营者商业信誉的风险。由于网络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体, 它的存在和壮大依靠的受众的注意力, 因此经营者的商业信誉比传统经济中的经营者更能促使它的几何膨胀或者是毁灭速度。而网络作为一个尚未规范的领域, 各种信息未经规范和筛选, 不良的商业行为会很快受到网络的唾弃, 恶意的诋毁也会很快毁灭一个经营者。因此, 经营者的网络商业行为要注意这种风险, 并通过各种方式规避这种风险。

以上两种风险是网络经济中比较典型的, 实际交易中, 由于网络经济的特殊性, 在交易中诚信、法律方面也会产生一些不同于传统经济的风险, 这也是网络经济经营者要注意的。

4、形式的高度创新性。

网络经济是创新性经济, 这源于现代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网络经济需要强调研究开发和不断创新。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还需要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等等的配合。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在网络经济的竞争中, 竞争方式花样翻新、各种各样, 往往是所料不及。因此, 谁能有前瞻意识, 超前把握趋势的能力, 谁才有可能在突然事变前而立于不败之地。

从网络经济盈利模式的探索历史不难窥视出这种网络创新特点:最早的门户网站除了少量的广告收入外, 没有其他的什么盈利点, 因此维系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烧钱时代”;后来门户网站的广告模式花样百出, 为他们争得了更多的广告客户, 随着是电信增值业务的开展, 收费邮箱的服务, 门户网站的电子商务等等。接下来的发展, 是以谷歌、百度等搜索门户网站为代表的新的盈利模式的产生, 阿里巴巴、当当等专业电子商务网站的崛起, 更有MSN、QQ、web2.0等的风起云涌等等。纵观这些网络经济的潮头儿, 可以看到网络经济创新速度之快, 频率之密。

二、网络经济的社会特征

1、全球化特征。

网络经济时代, 比起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富有全球化的进程和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地理空间上, 互联网可进行全球信息传播, 全球性的交易没有地理位置的障碍限制, 人们之间的距离被缩小到了咫尺, 使网络经济具有市场全球化特点。二是在信息资源上, 互联网体系因适应无限制的信息存储空间成为全球个人的信息资源库, 全球各地的网上信息可以快捷地检索和迅速地传播, 使不同地域的经济联系更加便利。三是网络经济没有工作时间的限制, 可以全天候服务, 24小时随时上网。

2、整合性特征。

网络经济的竞争是高层次的竞争。超时间性和地域性, 使竞争广度人为拓展, 企业着眼于全球市场, 面对全球性竞争。高层次、全球性竞争极为复杂, 竞争需要包括技术、营销、管理、知识、文化、信息、法律等各个方面合力的科技才能取胜。

3、消费和经营个性化特征。

网络经济具有直接性、快速性、信息量大等特点。直接性是指通过网络, 企业可以绕过经销商直接与需求方沟通, 客户也可以直接订货甚至指令生产。这种供求双方直接的关系, 取消了中间环节。快速性是指现代信息网络以光纤传输信息, 可以高速度传播、收集、整理、利用信息。在直接、快速、大量信息前, 最引人注意的信息才有时效性, 因此, 高度的注意力是网络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在信息繁杂的网络世界里要引起足够的注意, 必须要达到足够的个性化特征, 否则就会成为“被淹没的信息”, 毫无价值可言。

4、互动性特征。

与传统经济相比较, 网络经济强化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性, 从而使消费者在经济活动性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这种互动的方式更加以消费者为中心, 甚至是消费者积极参与生产的整个过程, 其结果必然产生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企业通过和顾客的不断交往, 也能了解每个顾客个性需求进行生产。

本文只是对网络经济的一些典型特征进行了分析, 认真深入全面研究分析网络经济, 把握网络经济的运行规律, 对于即将到来的网络经济大时代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希望本文能对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摘要:网络经济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存在形态, 作为一种新型直接经济存在形态, 具有高度的技术依赖性、交易虚拟性、形式创新性以及经营风险性等技术特征和全球化、整合性消费和经营个性化及互动性等社会特征。网络经济作为信息经济和服务经济两者的结合, 必将从全局上对以工业经济为主的国民经济全局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关键词:网络经济,技术特征,社会特征

参考文献

[1]、土全胜等编著:电子商务原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林毅夫, 刘明业:新经济形势下的网络经济与中国的对策

[3]、任维平, 李习华: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研究, 经济师, 2003~2

浅析仁怀经济发展特征 篇9

立足仁怀市情, 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品牌强市、旅游兴市”战略, 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 推动跨越主基调, 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和城镇化带动战略, 全市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局面。呈现出以下特征:

酿酒业成为强大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

仁怀有900年建县历史和上千年酿酒传统。仁怀人充分利用赤水河流域资源和得天独厚的酿酒工艺, 致力于发展酿酒产业, 特别是在国酒茅台的带动下, 酿酒业已成为全市强大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茅台酒产量2011年达到28万千升, 产值200多亿元, “茅台”品牌被尊为国家名片;茅台集团成为强力推动仁怀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发动机”。地方规模企业62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2家, 其中6家进入遵义市白酒行业“十星”企业, “茅台王子酒”等4个白酒品牌入榜“贵州十大名酒”。全市白酒产量2011年22万千升, 产值232亿元, 规模工业增加值180亿元, 酒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55%。全市正朝着把茅台酒打造成“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中国国酒之乡”、把仁怀市打造成“中国国酒文化之都”, 最终实现“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的宏伟目标迈进。

旅游兴市优化经济结构。

仁怀茅台是贵州省级风景名胜区, 也是黔北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之一。因红军在茅台“四渡赤水”而列国家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 同时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市内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极为丰富, 酒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盐运文化、茅台高速公路景观、生界苗山人家等, 相互交融, 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条件。在“十一五”期间, 累计接待游客529万人 (次) , 旅游综合收入达49亿元。旅游业已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构建支撑“千亿产业”、“千亿强市”战略图。

紧紧围绕茅台集团“三步走、三跨越”战略规划, 支持国酒茅台做强做大, 加快地方酒业战略性重组, 实现“十二五”规划“双千亿”目标。国酒工业园、名酒工业园、循环工业园、配套产业园的规划和实施, 为引进外资, 发展物流、汽车零部件、食品与保健品、电子通讯、生物工程等产业创造了良好环境, 是继白酒产业之后的又一个新型工业化支撑产业。

地方经济发展强劲, 且前景乐观。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重, 地方经济势力强劲, 市域经济呈良好态势。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72亿元, 较“十一五”时期, 年均增长16.2%, 高于全省15%的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力度加大, 为仁怀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仁怀市在“培植特色产业, 发展特色经济, 建设特色城市”的目标指引下, 通过建立并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加强与国内外友好城市, 协作单位和周边毗邻地区的联系与合作, 引进了“小糊涂仙”、“金士力”等以酿酒、煤炭、建材、加工为主的大型骨干企业, 2009年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签署《携手共建西部开发示范市合作框架协议》, 新加坡仁怀产业园建设进展顺利, 已协议引进20亿美元的资金开发制造业、环保产业、城市开发建设、旅游业等新兴产业。标志着仁怀已从不沿边、不沿江、不沿海的内陆封闭区域, 走向与国际资本、贸易、知识连接的开放平台。“十一五”期间, 共引进102家企业落户仁怀, 引进项目115项, 到位资金115亿元。

城乡经济表现为二元结构。

仁怀市农业人口占80%, 虽然建立了红粱、小麦种植、绿色蔬菜等基地, 但地方经济“立体农业”特征仍较突出, 市域二元经济在短期内仍不能改变。由于以国酒茅台为主体的白酒产业起点高、规模大、装配好, 而农业经济还未形成主导能力, 传统农业经济效益较差, 因此, 落后的自然经济与现代的酿酒工业形成了二元经济结构。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较高, 但收入差距较大, 特别是边远乡镇村居民纯粹传统农业种植, 经济作物发展较少, 除外出务工、少量高粱、烤烟种植、家禽家畜养殖外, 没有其它经济来源, 收入仍然较低。

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

在经济结构方面, 仁怀市产业结构明显不同于发达地区的金字塔, 表现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第二产业持平, 第三产业有所上升;在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中, 传统农业占有第一产业的主导地位, 现代服务业数量较少, 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尚未形成。

从以上分析看, 仁怀经济发展与东部相比, 差距仍然较大, 并且只有白酒的独特优势。全市经济结构单一, 经营粗放, 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工业集约化水平较低, 产业结构不合理, 区域发展不平衡,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等困难。

在“十二五”时期, 要继续实施“三市战略”, 抓住国家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机遇, 把白酒工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全力支持茅台集团做强做大, 全面推进仁怀名酒工业园区建设, 加快地方酒业战略性重组, 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形成集聚效应, 全面促进地方酒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壮大, 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 扩大对外开放, 为外资外企落户仁怀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始终坚持把农业结构调整和提升农业综合能力作为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点。加强旅游开发,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使旅游业更具活力。充分发挥仁怀独特优势, 挖掘潜力, 力争进入西部强县市前10位, 挤进中国百强县市。

参考资料

摘要:仁怀市依据自身独特的酿酒优势, 大力实施“三市战略”, 强力推进“三化”进程, 紧紧围绕加速发展, 加快转型, 推动跨越主基调, 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在国酒茅台的带动下, 地方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关键词: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2]《当代贵州》 (2012年02期) ;

区域经济特征 篇10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从沿海到沿江, 从沿边到内地, 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使我国经济一直以远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持续、快速的增长。但是, 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 我国的区域经济分布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变化。徐逢贤 (1997) 通过研究指出,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地步。周良民 (1997) 研究后发现我国90年代相比80年代而言,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有加速扩大的势头。杨开忠 (1993) 通过研究发现, 自建国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呈“U”型变化, 即我国从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逐步缩小了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又重新扩大了。因此,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差距近年来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区域经济入手, 以我国沪深两市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 研究区域经济特征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2 区域经济差异因素与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2.1 区域经济差异因素分析

在区域经济研究的过程当中, 大部分的学者采用了人均国民收入、人均社会总值、人均GDP、人均GNP、GDP增长率、社会总值增长率等指标来研究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 如M.D.莫里斯 (M.D.Morris, 1989) 研究并提出了实际生活质量指数 (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 简记为PQLI) 。该指数是由识字率、预期寿命和婴儿死亡率三个指标合成一个综合指标, 用以衡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福利和经济发展水平。又如美国社会卫生协会 (1991) 提出ASHA指标法, 该方法通过失业率、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人均GDP增长率、恩格尔系数、人口出生率、婴儿死亡率等多项指标来衡量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情况。

2.2 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自20世纪30年代起, 就开始有学者来研究企业经营绩效以及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从研究结果来看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研究财务指标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如Beaver (1966) 以1954~1964年间经营失败的79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采用14项财务指标来衡量企业经营绩效。第二类是研究非财务指标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如Fama与French (1992) 等研究了公司规模、公司股权结构以及公司所在区域经济状况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本文根据Fama与French的研究结果, 在区域经济差异因素中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恩格尔系数和失业率作为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如图1所示。

3 研究设计

3.1 模型建立

本文通过建立下述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区域经济特征对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

假设: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对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具有正相关性, 恩格尔系数与失业率对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具有负相关性。如表1所示。

3.2 样本数据选取

截止到2012年9月27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953家, 其中电力行业上市公司有26家;深圳证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1531家, 其中电力行业上市公司有12家。本文搜集了2008~2011年四年的沪深两市的38家电力企业上市公司的数据, 按照上市公司的所属地将这38家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划分到“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所所规划出的五个经济区域中。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在我国西部地区共有14家、东北地区3家、中部地区6家、东部地区14家、边疆地区1家。从上市公司分布情况上来看大致可以看出西部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达, 边疆地区由于受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目前只有1家电力企业上市公司, 如表2所示。

本文运用修正DD模型对上述五个地区的电力企业上市公司进行筛选, 选取盈余质量最高地区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经营绩效研究。

EQ表示盈余质量的表征值, EQ数值越接近0, 企业盈余质越高。

运用修正DD模型计算后得出2010年各个地区的盈余质量征值EQ (由于边疆地区只有一家样本公司, 并不能够代表该地区盈余质量高低, 本文未将该地区盈余质量表征值纳入到比较中) , 如表3所示。

表3中, 各地区盈余质量表征值 (EQ) 平均值为0.231、0.252、0.237、0.221, 其中东部地区电力企业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最高, 所以本文选取盈余质量最高的东部地区的电力企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进行经营绩效影响研究。由于东部地区的14家上市公司的上市时间并不统一, 本文选取了该14家公司2008年~2011年间的各季度报表共224个观测样本, 进行经营绩效影响研究。

4 实证结果

根据上文的分析与假设, 本文将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OIGR) 作为因变量, 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RGDP) 、恩格尔系数 (EC) 以及失业率 (UR) 作为自变量, 将选取的样本数据代入到回归模型, 通过SPSS 17.0进行回归分析, 在SPSS Statistics查看器窗口的输出结果如表4所示。

表4中列出了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从该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因变量OIGR、EC和UR与自变量RGDP之间的系数分别是0.006、-0.024和-0.279, 也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呈现出较弱的正相关性, 恩格尔系数与失业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呈现出负相关性, 其中失业率对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负向影响要强于恩格尔系数。该结果与本文先前的假设一直, 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对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具有正相关性, 恩格尔系数与失业率对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具有负相关性。

5 结论

本文从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中选取三个因素, 并以我国东部地区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通过线性回归的方法, 研究了区域经济特征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从上文结论可知, 如果上市公司所在地区经济较差, 那么该地区的经济会直接导致该地区的公司经营绩效的低下。因此, 笔者建议国家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以及振兴老工业基地等发展战略, 加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投资, 同时增强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 使先富地区可以带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这样有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冀, 严汉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演进趋势分析[J].经济问题, 2010 (12) :14-18.

[2]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基础与欧盟国家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3]孟建民.企业经营业绩评估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4]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 (2008-2011)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2011.

[5][美]彼得.F.德鲁克等.公司绩效测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6]Masahisa F, Hu D.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1985-1994: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01, 35 (1) .

[7]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 1994 (12) .

上一篇:活动单教学下一篇:叙事教育中的护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