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人才培养

2024-05-02

翻译人才培养(精选十篇)

翻译人才培养 篇1

我国的外语专业是从八十年代中期起开始有翻译方向的硕士,直到2006年国家教育部才正式批准设立翻译(本科)专业。翻译专业相继在各高校的建立,引发了外语界对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如穆雷(2006):翻译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等一些关键问题一直在争议,没有达成共识,更没有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文件;仲伟合(2007):由于时间有限,所开课程有限,学生的翻译实践机会少,结果是培养的学生既不具备翻译能力,也不具备从事翻译研究的能力;文秋芳(2008)认为:现有以输人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设置既不能满足学时迫切运用英语交际的需要又不利于盘活学习者多年积累的语言知识,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现有的教学方法推崇单项技能训练,一方面违背了语言运用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不符合职场的实际需要。探索改革和创新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各高校翻译教学的重点。本文提出以下翻译人才的培养的教学模式。

2 构建“翻译工作坊式”翻译实践教学模式

有别于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翻译工作坊式"的翻译实践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职业化翻译人才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协作翻译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该教学模式不仅符合了我国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同时也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化翻译人才的需求趋势。工作坊式应用翻译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做法工作坊式应用翻译教学模式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小组讨论、协同操作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工作坊式应用翻译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是: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根据教师的引导,自行寻找单语文本,小组课下翻译,教师、学生网上课上评析。这一过程的显著特点是团队精神得到培育和发扬,师生感情得以深化,师生的创新精神、问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进步,提升作为现代翻译人的合作品质、竞争合作意识和思维品质。创新性翻译研究课题的开发。翻译任课教师在工作坊式教学中,可充分开发创造性思维,从教学中得到启发,随时拟定创新性翻译课题,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3 构建以培养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翻译能力包含语言文本能力、IT运用能力、策略能力、自我评估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等多项分力。首先,要根据情景目标和学生的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取舍与组合,如理论研究能力方面不宜有过高的要求;其次,选择课程内容与材料时,把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翻译策略与翻译技巧的能力、自我评估能力以及部分翻译理论方面知识的掌握上,确定课程的相关内容,并具体落实到可用于课程教学的材料上;再次,确定课程实施内容及方法。这是整个翻译课程的核心阶段,各种具体的问题如具体的教学安排、具体的教学目标,课程实施中各种翻译课的衔接与侧重、所要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与非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都要考虑,并要尽最大努力使发展学生翻译能力的目标落到实处。在这一层次,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发挥主体性的作用;最后是检查、评价、反馈改进。

4 构建情境性教学模式

情境性教学观认为: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的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而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翻译能力最好在真实的或模拟实际的翻译环境中加以培养。供学生探索的翻译材料,应是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材料,所选择或供选择的内容应尽量广泛。不仅应包括文学,还应包括科技、经济、管理、外交、外贸、金融、法律、军事、教育、影视、媒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 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

与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相反,该模式强调翻译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要求师生角色转换、教与学观念转变。在这一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不再以翻译知识的传播者和呈现者为主,而是从“教”变为“导”。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构建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对于学生而言,传统模式是教师“要我学”,而“以人为本”的模式则是“我要学”。有的翻译教师做过试验,给英语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教授翻译课时,在不教授任何翻译技巧的情况下,让学生做翻译练习。这充分说明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认知理论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得”。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合理的学习策略,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6 构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将网络自主学习运用到翻译课程教学中来,使教师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新的学习理论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完全符合当前翻译教学发展趋势:网络自主学习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将带来课程资源的变化:扩大课程资源范围与资源共享,同时带来学生方式的革命:网络自主学习有利于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发挥学习者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习者运用各种资源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生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理念;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自测工具,有利于学生自我反馈,发展学生的思维:也可以作为教师电子测评的手段优化评价过程,革新传统的课程评价观和方法。

7 结语

要使翻译教学跟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必须改变。要实现传统模式向新型模式的转变,求新和创新是关键。只有不断求新和创新,翻译教学作为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途径,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明.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4).

商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篇2

摘要:随着国际商务交往日益增多,社会对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商务翻译人才作为复合型外语人才,在处理日常商务翻译工作过程中,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外语语言知识、熟练的翻译技能和较为完备的商务知识外,还需具备良好且高效的职业沟通能力。职场沟通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商务翻译员的工作表现。本文针对如何培养出合格且具有高效职场沟通能力的商务翻译人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期全面提高商务翻译人才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职场沟通;商务翻译;人才培养

1商务翻译人才职场沟通能力内涵

商务翻译人才职场沟通能力指在国际商务往来过程中,商务翻译从业者应具备的有策略地应用自身的综合素养,符合商务翻译职业规范,高效完成商务翻译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包含以下五点要素:第一,翻译员的个体能力。个体能力指商务翻译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自我掌控能力。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掌控能力,才能在紧张的商务翻译活动中充分发挥译员的语言技能和双语转换能力,从而高效准确地完成翻译任务。第二,翻译员的语言能力。商务翻译特殊的职场范围与职场活动要求译者在职场沟通中具备良好的双语知识,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应用策略。第三,翻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译员掌握东西方人文精神,具有全球视野与意识。由于商务翻译工作的特殊性,在翻译实践中,翻译员要理解并尊重翻译对象所在的与自己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政治环境。第四,翻译员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要求商务翻译员具备在进入职场后迅速适应工作环境、继续学习并不断发展的能力。第五,翻译员的管理能力。商务翻译专业的特殊性也体现在翻译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参与商务活动的协商、谈判、管理等过程,这就需要翻译员应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

2传统商务翻译人才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传统的商务翻译人才培养大多着眼于提高学生外语语言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翻译技能和丰富学生商务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上。商务翻译的课程均围绕语言、翻译和商务三个中心进行设置。语言方面的课程包括基础的听说读写课程与翻译专业课程。商务方面的课程为对外商务贸易相关知识课程。这种课程设置能够较为有效地保证商务翻译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夯实语言基础、掌握翻译理论、了解商务知识。但针对如何提高学生毕业后所需的就业能力,依旧是最大的难题。商务翻译专业学生毕业求职时除了要具备上述三种专业能力与技能外,还要具备良好且有效的职场沟通能力。但在传统的商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中,基本忽视了对职场沟通能力的培养。

2.2授课环节存在问题

首先,商务翻译教师在授课环节更多关注在学生语言能力、翻译技能和商务知识的学习上,对于学生在职场中需具备的个体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职业发展规划能力与管理能力鲜有涉及。并且部分教师甚至不清楚应如何提高这些能力,因此也无法在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给予相应指导。其次,目前多数高校的商务英语翻译专业都缺乏既有扎实的语言功底、熟练的翻译技能、完备的商务知识,又有着丰富商务翻译从业经验的“双师型”优秀师资力量。为数不少的高校商务翻译专业教师都是纯语言或文学类教师,翻译经验较少,商务知识储备有缺陷。这种情况导致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教学效果不佳,未能做到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商务翻译从业所需要的翻译技能和商务知识储备。

2.3学生对职场沟通能力的认识存在问题

商务翻译专业的学生对商务翻译的认识存在两个常见的误区:第一,部分学生对专业教学期望较高,认为学习了部分专业课程后就可轻松进入职场,完成翻译工作。第二,一些语言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对专业学习有很大畏难情绪,认为即使学完全部专业课程也很难掌握翻译技能,对将来从事翻译工作没有信心。这两种认识都是针对语言和翻译能力而言的,大多数学生只关注专业能力而对求职时应具备的沟通能力不甚了解。在求职时虽能达到专业能力上的要求,却没能符合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沟通能力要求,导致就业结果不理想。

3提升商务翻译专业学生的职场沟通能力

想要提升商务翻译专业学生的职场沟通能力,首先要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在保证传统商务翻译人才的外语能力与商务知识并重的课程设置基础上,需增加提升学生个体能力、心理素质和自我掌控能力的课程。个体能力的提升对商务翻译专业特别是商务口译专业学生尤为重要。个体能力强弱的外在表现为翻译员在翻译实践环节中的自信强弱与主动适应性高低。个体能力强的学生在从事商务翻译活动时,由于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我掌控能力,能充分利用自己所具备的双语转换能力高效地完成翻译实践活动。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商务翻译专业应考虑把提升学生个体能力的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也应在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中注重对学生个体能力的培养。开设商务翻译专业的院校均较为重视提升学生作为商务翻译员的语言能力,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在课程设置上需平衡语言能力课程、翻译技能课程和商务知识课程之间的比重与开设的先后次序。在平衡三类课程比重方面,要突出语言知识的教学,加强翻译实践实训的比重。对于商务课程的设置,应将重点放在商务知识与商务词汇的学习掌握上。在课程设置先后顺序方面,低年级课程的设置重点应放在夯实学生语言基础上。二、三年级应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增加翻译导论、商务导论、翻译与商务方向的概述等课程。高年级课程设置上需偏重翻译技能的提升,逐步加大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重,同时开设相关商务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商务外贸的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商务词汇。商务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上还需增设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翻译专业的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和理解对其职业生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翻译工作强调对源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相互理解。作为翻译员,特别是口译译员,在从事商务翻译活动时要具有国际视野,要对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处于不同政治环境、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工作对象给予充分尊重与理解。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在师资力量方面,要培养合格的商务翻译人才,首先要提升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教学水平。商务翻译专业教师要既能讲授商务翻译理论课程,又要具有商务翻译实践经验。这就要求高校教学管理部门为专业教师提供便利条件,鼓励教师到相应商务翻译领域进行行业实习,确保一线教师有更多实际的从业经验。

参考文献:

[1]刘静.黑龙江“十大重点产业”战略下英语翻译本科跨界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对外经贸,,(03):139-141.

[2]姚迪.基于微课的口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2):7-8.

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人才培养的思考 篇3

【关键词】中央文献翻译;翻译服务业;人才培养

一、翻译服务业现状与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与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增强,翻译服务业市场规模也不断大,语言服务需求持续增加,翻译服务业的发展受到更多关注。2012年,中国翻译协会联合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了《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首次用具体的数据和客观的分析,描述了我国语言服务业的基本状况,提出我国语言服务业已经初具规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撑地位日益显著。”(2015)2015年,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翻译协会联合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了《中国翻译服务业调研报告2014》,更加专门化地对我国当前翻译服务业进行了现状分析、前景预测,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报告指出,当前翻译服务业是一个颇具可持续增长潜力的新兴服务行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会不断快速发展。不过从翻译服务企业分布的省份区域来看,并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性城市、东部地区及沿海城市。这与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差异关系密切。在翻译服务企业数量上,天津以99家的数量排在全国城市第11位。在地理位置具有相对优势的情况下,这也说明了天津的翻译服务业发展潜力较大,市场空间广阔,人才培养需求也较大。

从翻译服务的业务量来看,有64%的翻译服务企业中译外业务量占业务总量的一半以上,显著高于外译中。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不断深化,并且作用显著。“从侧重对内译介西方文化与文明转为侧重对外译介中国文化和文明,翻译在推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5)报告还对语种使用频率进行了分析:英语和简体中文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日语、韩语、俄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排在其后。从这些方面来看,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人才培养具有重大意义,需要在语种扩充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与完善,以契合翻译服务和国家重大战略的需求。

报告还发现了翻译服务行业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大多数翻译企业以小微企业为主,创新能力不足;高端翻译及其他从业人才严重匮乏,制约行业发展。这说明,翻译服务业的高脑力劳动对学历背景及知识面的要求要远大于其他行业,翻译人才培养也要更加注重系统的专业培训和创新技能的提升。

二、翻译服务业视角下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人才培养的方向

根据报告数据显示,翻译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力培养多元化人才队伍,提升行业地位。“翻译人员既要精通两门语言和文化,又要具备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2015)这要求翻译人员要不断细化专业领域,如法律翻译、医药翻译等。中央文献对外翻译是服务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翻译领域,该领域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翻译基本功底,还需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同时要掌握党和国家重大方针与形势政策。无论是从课程设置,还是教师团队建设,都要有中央文献特色。不僅要与中央编译局这样的国家部委建立双导师制,来指导学生进行党和国家文献的文本翻译实践,还应注重政治理论课的设置,与思政部共同培养。

根据报告显示,计算机辅助已是大势所趋,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翻译软件有:TRADOS、SDLX 和Wordfast,紧随其后的有Catalyst、Passolo、memoQ、雅信 CAT、DejaVu、StarTransit和雪人等,需要进一步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同时,由于翻译是一个充分面向市场服务的行业,还需开设有关翻译规范的课程,包括学习《国家翻译服务标准》、《本地化业务基本术语》、《本地化服务供应商选择规范》、《口译服务报价价格》《笔译服务报价规范》等,让学生了解行业规则。由于市场良莠不齐,也要注重加强学生辨识能力,防止劳动成果被不正当获取,保护自身权利。

报告还指出,“翻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应该积极面对科技创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行业协会应当发挥更强的纽带作用,聚集有效资源,支持以协同创新方式开展对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并在推广和普及先进技术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这提示我们,要树立协同创新的观念,注重政产学研结合与成果转化。正如穆雷所说“借鉴其它成熟专业学位如医学高层次人才对见习实习的要求,在政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秩序地建设语言服务类专业学生见习实习基地”(2014:16)高校培养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人才,应积极与外文局、外交部、中央编译局、外交学院等各类外语类政府机构和大学建立协同创新联盟,为国家翻译事业稳定输送后备人才。并积极与企业创建翻译实践基地,既解决人才实习实践问题,又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解决用人与资金问题。

三、结语

《中国翻译服务业调研报告2014》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我国翻译服务业当前的情况与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有效建议与措施,为高校进一步完善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寻求中译外良好发展前景指出方向。作为人才培养单位,应不断从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对外协同创新等方面做出努力,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导向,为我国翻译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翻译服务业调研报告2014[R].2015.参加网址http://www.catl.org.cn/2015-06/04/content_35737213.htm.

翻译人才培养 篇4

近几年,我国高职类英语专业教育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高职类英语专业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对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要求发生了新的变化,高职类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也面临新的竞争和挑战。相较于前些年大部分高职类英语专业毕业生流向外贸、外事、旅游、文化与新闻出版、教育科研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和教学等工作,近几年,毕业生到各类外企、内资跨国企业就职的人数呈逐年增加之态势,估计这种趋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大的改变。毕业生在工作单位所从事的工作不一定是翻译、研究、教学工作,而很可能是导游、促销、市场计划、商务沟通等方面的工作,因此,高职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从综合型人才培养转向复合型人才培养,出现了除综合之外的“经贸英语”、“科技英语”、“旅游英语”等,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了基于英语专业基础的小语种人才培养,以满足翻译人才市场的需要。

在这种大势所趋的市场条件下,高职院校开始担当起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英语翻译人才的历史重任,因此,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再加上国内企业对既懂英语翻译又有业务技能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促使高职院校转变培养思路,提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新策略。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基于市场需要,以英语专业课程改革为主线,培养面向一线的服务型人才。市场的需求和高职院校自身的资源状况决定了其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要创新培养思路,注重实用,加强听力英语场景的训练,为企业及社会培养出符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所谓复合型人才,即以专业外语 (英语) 和第二外语 (其他小语种) 为核心和根基兼具其他技能的人才。英语复合型人才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能力强、素质高。首先,英语的专业知识必须扎实;其次,相关专业知识也要略通,如经贸、金融、IT,中西方文化等;再次,具备一定的专业之外的综合素质,如个性积极向上、文笔功底、沟通能力,掌握一些普通的自然科学知识等。

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将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了解一定的国际商务往来,能够熟练运用现代自动化办公手段,能够从事报关员、单证操作员、涉外商务秘书、办公室文员、文书翻译与管理等具体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二、高职类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职类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不但其人才培养目标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而且也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当前的高职类英语专业教育存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对接上的偏差,具体表现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经不起市场需求的检验。这是高职类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影响了高职类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高职类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高职类英语教学模式陈旧

多年来,高职类英语教学模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即教师主讲,学生主听。英语专业学生对这种填鸭式的英语教学已经没有太大的兴趣,甚至有些反感。此外,随着不少高职类院校的扩招,招生人数逐年上升,在某种程度上也使一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走进高职类英语专业的课堂,导致学生群体英语学习能力差距拉大。有些学生特别是来自大城市的学生,其英语水平很高,综合应用能力也很强,而有些学生特别是来自于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甚至连高中水平都达不到。如果坚持沿用原有的教学方法,势必对英语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不利。

2. 高职类英语专业学生存在“高分低能”现象

全国大学英语考试委员会每年都会推出两批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很多高职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通过了这类考试,其中不乏成绩优异者。这类考试在测试学生英语水平的同时,也敦促学生努力提高英语水平,功不可没。然而,必须看到是,四级和六级考试对高职类英语专业学生的实用能力检测不够,英语课程教学为了追求及格率,大大降低了对学生应用英语能力的要求,于是就出现了学生记了大量的单词和语法,却不会应用,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听不懂,说不出,在英语翻译上,对于复杂语句无所适从。没有真正掌握英语的运用技巧,没有真正领会特定词组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更谈不上在实际应用中运用自如了。

3. 高职类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师水平普遍偏低

高职类英语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是教师水平的高低。一般来说,高水平教师培养出较高水平学生的概率要大,因此,提高英语专业翻译课程质量的重要方面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我国高职类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职类院校的英语教师团队,其水平参差不齐。尽管许多英语教师是英语专业出身,但是,高职类院校教师队伍的年轻化,使得英语教师队伍整体经验普遍偏少,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的效果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4. 高职类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材单一

高职类院校英语翻译课程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课程的重要载体,不同时期高职类英语翻译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其英语翻译课程教材也应有相应的调整。然而,各类英语翻译教材的变化极为有限,多为换汤不换药,导致实际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甚至许多高年级学生虽然顺利通过考试,但在实际翻译实践中却手足无措。一旦学生毕业走向翻译岗位,立即体会到考试成绩同实际工作之间的差距,可能又要花费精力从头来学。

5. 高职类院校英语翻译课程效果评估体系有待完善

课程效果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学生的培养质量,教学评估体系在整个英语翻译课程管理中极为重要。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一些高职类院校在展示翻译课程教学效果时,往往列举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通过率和专业英语考试通过率来说明问题。这往往不够全面。甚至有些院校为提高通过率,想尽一切办法,如让英语水平不够的学生延期参加考试等。如此一来,考试通过率提高了,但英语专业翻译水平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因此,高职类院校英语教学不应过分追求通过率,而应设置一个综合的、具体的、科学的、定性和定量化的评价体系,真实地评估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效果,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英语翻译水平的提高。

三、高职类英语专业培养翻译人才的策略

1. 改变高职类院校传统的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模式

树立以“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在英语翻译课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独立学习能力非常关键。应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翻译课程的内容之一,让学生真正理解词义、句义,了解西方文化。在课后,可以布置学生阅读原版英文经典著作,或者邀请专家、外教举办专题讲座等。另外,互联网的发展也给英语翻译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平台。从网络上查找英文素材,搜索教学案例,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重要途径。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的广泛使用,能够帮助学生使用网络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材料,制订学习计划,提高学习兴趣,促进英语翻译水平提升。因此,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有助于提高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水平,无论是CAI课件、多媒体还是互联网的应用,都给英语翻译课程教学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2. 完善英语翻译课程教学质量监控

高职类英语翻译课程教学,必须根据一定的目标对各个教学要素进行合理组合,并充分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以保证课程教学有序运行,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通常的做法是,建立高职类院校教学管理小组,对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督导。教学管理小组合理整合、调配各种资源,为提高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设立教学督导小组、聘请英语教育学术造诣水平高、授课经验丰富、在教师队伍中有较高威信的教师担任小组成员。通过定期听课以及对英语翻译课堂提纲、英语翻译考试大纲、英语翻译作业、试卷的抽查和监督,实现对教师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活动的监控和管理。

3. 教学管理者与师生在管理措施上需达成共识

大学英语水平考试、英语专业考试应该在翻译教学中占有多大的比重,高职类院校自上而下要有统一的认识。否则,在英语课程教学上会出现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这些考试是加强英语教学的有效目标,可以促进学生翻译水平的;另一种则认为,这些考试是实施学生素质教育的障碍,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管理者要加强教学管理,提高翻译课程教学质量需要师生、院系的通力配合。

4. 注重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翻译课程教学水平,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翻译授课水平。为此,应当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和培训机制,注重高职类院校英语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内部培训、积极参与学术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送英语教师出国进修或访问考察等多种方式,强化教师培训,开阔教师视野,更新教学理念,吸取新的教学方法,引进新的教学技术,提高自身的授课水平。

5. 加强院系部门间沟通交流

抓好高职类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不仅要在教学组织内部加强沟通,在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之间组织交流,还要与各个院系的负责人或者学校行政部门人员加强联系,使高职类院校的各个部门都能配合英语专业院系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和服务。英语专业院系应积极同兄弟院系及其他部门保持联系,努力为英语翻译专业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条件,发挥学生的英语才能,展现学生的英语风采。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英语的实用性,也能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钻研英语翻译技巧。

实际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沟通工具,是负载信息和交流信息的手段。高职类院校开设英语翻译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满足市场对英语翻译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实际解决翻译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职类院校要在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管理上设定明确的目标,并认真落实。高质量的英语翻译课程离不开科学管理,严格的教学管理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基础,是高职类院校英语院系的重要工作。高职类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界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我们也应当在日常的英语翻译课程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中不断总结,使我国高职类院校的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水平与时俱进,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英语翻译人才。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向海外, 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外企进入中国, 需要更多具备专业知识扎实、英语水平精湛、综合素质强的应用型人才。我国高职类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存在教学模式陈旧、学生“高分低能”、教师水平低、教材单一等问题。培养高质量翻译人才, 要求高职类英语专业创新教学模式,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日语翻译能力的培养 篇5

近年来,随着中日两国经济合作的日益加深以及贸易往来的频繁增多,大量的日资企业、日语电视剧、动漫涌入中国市场。为了满足这一现状,各个大学相继开设了日语专业,以便培养更多的日语专业人才,特别是日语翻译人才。因此,学生在校期间翻译能力的培养变得格外重要。所谓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表达另外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日语学习者需要不断地进行训练,以达到准确、流畅、规范的进行汉日互译。在成为一名真正的翻译工作着之前,日语专业学生需要掌握如何熟练运用所学日语基础知识。去进行日汉互译,以达到语言转换的目的。

一、日语翻译课程教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学生日语水平、翻译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在翻译课程教学时的引导与帮助,教师对翻译理论的讲解,在翻译技巧方面对学生的训练都是至关重要的。

1.翻译理论的教学

理论是基础,只有掌握了基础理论,才能进行实践。要成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工作者,对于翻译理论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翻译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翻译的实质。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翻译理论知识,才能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加顺利进行。

2.翻译技巧的教学

在日语翻译的过程中,翻译技巧的运用对于日文翻译有很大的作用。如果能够合理有效地运用翻译技巧,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用翻译技巧,尽量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就需要教师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详细介绍直译、意译、加译、减译、倒译、顺译等翻译方法与技巧,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当然,在翻译方法与技巧的传授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理解翻译方法的真正含义,比如加译和减译,并不是单纯的对原作进行词汇上的添加和删减,而是依据中日文的语言表达习惯,保持原作语言风格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添加和删减。

3.翻译背景的教学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都会产生大量的新的流行用语。为了提高翻译效果,提升译文质量,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必须要了解时代背景,以便使用与其相适应的词汇。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了解翻译文本的时代背景,根据时代背景选择合适的词汇。因此,教师在翻译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翻译方法和技巧的训练,也应该教授学生该如何从原作中挖掘信息去理解时代背景,同时教师应随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向学生介绍新的日语词汇及知识。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日语知识,也能提高学生进行日语翻译的积极性。

二、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日语专业学生而言,要想提高日语翻译能力,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对汉语的掌握能力

很多人认为汉语是母语,可以很好地驾驭,其实则不然。虽然大家都能用汉语进行表达,但是受地区、民族等差异的制约,中国人所使用的汉语会存在很多语法等方面的错误。一旦汉语表达出现问题,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日语表达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培养日语翻译能力,前提是提高汉语表达及应用水平。对中日文化差异的理解

语言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文化的象征,是文化的载体,每一门语言都包含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族的文化内容。翻译作为一种语言转换活动,不仅仅是对两种文字的机械转换,更是承载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日语翻译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便是对两国文化的理解。在平时的翻译练习中,首先应该掌握翻译文本的文化背景,从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思想出发,以免造成理解上的歧义。只有掌握了文化的差异,才能翻译出优秀地道的作品。

2.对日汉同形异义词的理解

日语的文字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中国的汉字,这为以汉语作为母语的日语专业学生在日语学习及翻译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虽然有很多汉字,其中很多词的意义却与汉语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也给日语学习者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这类字形与汉字相同但意义却不同的词汇被称为同形异义词。在进行日语翻译的过程中,这些同形异义词很容易让日语学习者想当然的按照汉语的意思进行翻译,这就导致了翻译的错误,例如,検討这一词汇日语解释为問題となる事柄について、いろいろな面からよく調べて、それがいいかどうかを考えること翻译成汉语就是研讨、研究、审核、讨论的意思,而很多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把其理解为個人また団体の思想上、活動上の欠点や過ちを調べ、その原因を追究して、自己批判をすること也就是汉语的检讨的意思。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类词汇的意义,避免由同形异义词所产生的翻译错误。

3.对中日两种语言结构的理解

虽然汉语和日语看起来较为相似,存在很多相同的汉字,但是汉语和日语的语法结构却完全不同。日语属于粘连语系,而汉语则属于独立语系。汉语的句子结构必须严格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来构成,而日语则不然。日语的句子结构以谓语为主,在很多情况下都会省略主语。在翻译的过程中,就要调整句子的结构及语序。再有日语的修饰词多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而汉语却与日语恰恰相反。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调整句子结构及语序,只有真正了解了句子的结构,才能准确的进行翻译。

翻译人才培养 篇6

关键词: 商务英语翻译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策略

引言

商务英语翻译是文科专业,实习机会较少,一般的企业只能容纳一两名学生。另外,因为商业机密的需要,一些外贸企业并不愿意给学生核心岗位的实习工作,一些学生甚至在实习过程中并不能接触和本专业相关的内容,实习效果不甚理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校企合作就成了当前商务英语翻译专业解决学生实习问题和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满意度,还造成了学生就业质量不好的结果。

一、商务英语翻译校企合作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满意度较低。

笔者经过调查及查阅资料发现,现在校企合作的满意度非常低。一方面是企业并不能够向学生提供满意的岗位,一些学生的实习岗位甚至不能对口,另一方面是校企合作的模式过于单一,合作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层次的合作。

(二)人才需求和专业设置并不能有效对接。

有些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仍然是走形式的合作,选取的企业并没有代表性,或者选取的企业要求过高,学校的教学能力并不能达到。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除了学校对企业的调查不够严谨、对所属区域的经济发展估计不正确之外,学校自身的原因占一大部分。学校方面的教学经费不足,教师的教学压力较大,学校没有正确对待校企合作,只想敷衍了事等造成了当前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实用性。

(三)学生顶岗实习的满意度较低。

学生对顶岗实习不满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多数学生是因为顶岗实习的岗位和专业不对口,并不能使用到学校学习的知识;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企业中的实习教师并不能给予自己有效的指导;少部分学生觉得实习的工资待遇过低;极少数学生认为是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过关,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其实,针对这些问题,有的学校已经采取行动,包括扩大合作企业数、同企业签订长期的合同及加强学生的管理工作等,但是收效甚微。

(四)学生就业率虽然高,但是就业质量并不高。

实行校企合作的学校虽然有较高的就业率,但是其就业的岗位和质量并不是特别高,学生还是存在就业岗位不对口、工资低、合作企业的聘用率低、就业后频繁跳槽的问题。

二、对商务英语翻译中校企合作出现问题的建议

从上述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现在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仍然存在许多困难。产生这些困难的主要原因为:企业对商务英语翻译方面学生的需求量小;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对校企合作进行规范,也没有成功的范例供学校和企业参考;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和企业并没有正确地认识校企合作这件事。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在校企合作中,有许多企业提出实习学生并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没有掌握某些技能。为此,在市场需求下培养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实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市场对于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学生就业率不好的原因除了自设能力的欠缺以外,学校对市场的把握不足,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也是一方面。所以,学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在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发挥行业商会的作用。

行业协会作为行业的监督者和领导者,是学校实行校企合作的重要力量。首先,行业协会可以将企业和学校联合起来,搭建沟通的桥梁。商务英语翻译教师可以了解最新的行业标准和市场需求,这样有助于他们改进教学方法,设置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和外界接轨,从而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教学质量。然后,行业协会的成员组成一般是本行业的精英人士和高校的专家学者,通过与他们接触可以帮助学校制定合适的课程标准和培养方案。这些人员在了解学校之后也能帮助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事宜,资源共享,共同开发,共同提高。

(三)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现阶段大多数校企合作是“学校投资,企业配合”的模式,这种模式较为单一并且没有深度。还我们可以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或者校企共建合作课程的方式进行校企合作。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同时可以扩宽商务英语翻译的培养空间,增强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校企联合中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强化能力培养的新课程体系构建。

为了实现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结合课程体系设置与社会配套的课程体系。例如,有的学校就根据教育部的规定,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职业能力拓展课及能力实践课五部分。这样就能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商务技能为核心,以商务翻译能力为重点,培养商务英语翻译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

(二)设置完整的教学活动。

为了尽量真实反映商务活动的场景,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例如,采用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真正将教学做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真实仿真的环境中锻炼自己的专业职业和职业技能。学校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例如定期开展英语口语大赛、英语翻译比赛,在比赛时采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能力。

(三)建设行业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校可以引进有扎实专业基础和丰富商务经验的教师或者行业能手来担任教师,派遣骨干教师去企业或者市场进行商务实践培训,请专业人员来校做报告,使学生及时了解行业的第一信息,在学校营造浓郁的商务英语氛围。学校可以派学生或者专职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或者兼职,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而且能够使老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之后更好地运用在教学中。

结语

商务英语翻译是一门同社会结合紧密的课程。校企合作的联动机制能够帮助学校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进而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的人才。当然,人才培养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尝试和创新。当然所有的尝试和创新都必须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先育.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施[J].中国西部科技,2008,(6):78-80.

[2]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2(8):65-70.

河北省经济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篇7

一、河北省经济翻译人才现状

随着河北省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全方位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既熟练掌握外语又懂经济和技术的翻译人才的参与和合作。然而,河北省外事办调查表明,河北省外语翻译人才一直“青黄不接”,口语普遍弱于书面,小语种普遍弱于大语种。在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等小语种领域,翻译人才严重供不应求。近几年来,河北省招商活动频繁,许多跨国企业瞄准河北,不少国外科研机构、企业在河北设立办事处,但翻译人才在非常紧缺的情况下却大量流失。近3年来,在中国人才网录入个人资料的河北高校外语人才共有823人,其中近90%选择在沿海城市工作。在省内经过专业评审的中、高级翻译只有980多人,而能在正式场合为高级别活动担当口译的年轻翻译非常缺乏,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等小语种翻译更是凤毛麟角,这给许多重大涉外活动带来不便。与此同时,由于翻译力量薄弱,尤其是专业外贸类翻译人员紧缺,导致信息传达不准确,相当一部分贸易机会无法把握。翻译能力的薄弱已成为制约河北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高国庆在2007年第2期的《外事与侨务》上发表的《解决外语人才短缺的对策与思考》一文,对河北省外语人才短缺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供了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如省外办机关作为全省对外交往的窗口部门,能为省领导担任翻译的也仅有英语翻译10人,日语翻译3人,法语翻译2人,德语翻译1人,韩语翻译1人,俄语翻译1人,柬埔寨语翻译1人,共计19人。这样的翻译人数和河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严重不相称,而河北省每年毕业的全日制外语本科生、研究生约3 000多人,虽然人数不少,但由于学校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又缺乏足够的实际经验,所以很多学生毕业后不能胜任外事部门的翻译工作。这种供需矛盾揭示出河北省高校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经济翻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翻译专业建设在中国正处于起步阶段,翻译专业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目前河北省只有河北师范大学设有翻译专业,其他高校翻译依然是隶属于外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在这些院校,翻译课程只在高年级才开设,无论从课程数量和种类来说都远不能满足翻译人才的培养要求。《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中明确指出:高等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也就是说,英语专业注重学习者对语言文化知识的掌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对翻译能力并无特殊要求(庄智象,2007)。就河北省几所主要高校而言,外语系或外语学院对外语人才培养目标有如下3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培养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注重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对象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从事涉外企业、事业、政府部门的相应工作以及高等院校和中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

第二种类型是: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与文化基础和较广博的专业知识,掌握英语并且熟悉有关科技、教育与教学、商贸、金融或法律等专业方向的业务;能在国内外企业、研究院所、新闻与出版、政府机关及学校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研究、情报、管理等工作的英语高级应用型人才。

第三种类型是:以培养具有坚实的德语基础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面向外事、外贸、科技、教育、涉外企业等部门,从事商贸、教学、研究、翻译和管理的高级德语专业人才为目标。

从上述归纳的培养目标我们可以看出,河北省翻译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河北省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着定位不恰当,目标不明确的问题。

大部分学校的培养目标依然是基于中国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制定的,翻译人才没有制定专门培养目标,许多学校在三、四年级开设的翻译课程也是隶属于外语专业,没有明确培养目标应该是制约翻译人才培养的关键。

2. 河北省高校翻译人才培养还存在着培养体系不健全、层次不明晰的问题。

河北省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多年来坚持的是教学翻译,教学翻译只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手段,和完整的翻译教学是不同的。“翻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翻译教学区别于纯正意义的语言教学,翻译需要进行专门的翻译训练。”(让·德利尔,1988)目前河北省只有河北师范大学有翻译本科专业,但其还没有翻译专业的专科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这样的教学体系很不完备,翻译人才的培养没有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和层次。

3. 河北省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存在翻译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优势不突出的问题。

大部分高校的翻译都隶属于外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市场定位不明确,没有自己的翻译人才培养特色,造成外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工作难找和用人单位实用型翻译人才难求的矛盾。我们对河北省18所主要高校外语专业的翻译人才培养进行了调查,在收回的13张问卷中发现有7所院校在进行外语专业课程设置时考虑到本地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翻译人才,另外6所对本地经济发展需要的翻译人才类型并不清楚,而其中只有2所院校对本地翻译人才的需求情况作过调查。即使回答知道本地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翻译人才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没有去充分体现这个目标,满足这种需求。

三、河北省经济翻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河北省经济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翻译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努力,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实用型翻译人才,为河北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做出贡献。

1. 明确目标,确定高校翻译人才培养层次。

河北省高校基本分为本科院校、专科院校和职业教育三类。这些院校的办学历史、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不尽相同,人才培养的规模和目的也有很大的区别。相同的是大部分院校都设有外语学院或者外语系,尽管各个院校之间培养人才的方向不同,种类也各有侧重,但在外语人才的培养上却没有明确的层次,许多外语学院人才培养的目的和课程设置大同小异,重复性的课程设置势必会造成人才培养的单一性与资源的浪费。而且,除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其他学校的翻译学科依然没有摆脱英语、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束缚,依然没有形成独立的翻译学科,更是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翻译教学体系也不够完善,缺乏完整的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一条龙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中国港台地区和国外高校的翻译专业建设起步较早,也比较完备,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比如中国香港各高校已经形成了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的一个完整系列,如岭南、浸会、中文、城大、理工和港大等6所大学都培养翻译学硕士和博士,浸会大学和理工大学还设有翻译研究中心。河北省高校可以以河北师范大学的翻译专业开设为契机,多层面地申请翻译专业的设置。办学历史较为悠久、外语教学实力较为强大、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的本科院校,比如燕山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理工大学等可以积极申请翻译本科专业的设立,本科历史较为短暂的本科院校和职业教育类的院校可以申请翻译专科的设立,而河北师范大学作为河北省外语学科发展的龙头可以在翻译专业本科基础上再积极申请翻译学的硕士和博士,从而使河北省高校之间形成一个层次分明、体系完整的翻译学科,为河北省经济发展提供不同层次的翻译人才。

2. 针对地方经济特点,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

建设一个学科的主要目的是因为国家建设的需要,根据河北省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更多的是对应用型翻译人才大量的需求。河北省应在积极建立完整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外,对翻译人才的培养还要以市场为导向来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根据对一些国际著名翻译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对比我们发现,这些院校的市场定位准确,培养目的明确,学生毕业后能够立即从事经济、商贸、法律、传媒、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翻译工作。河北省高校应在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之前,就应对本地经济发展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作一个详尽、完备的市场调查,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种类、数量、程度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对那些目前不太需求但随着经济发展会越来越热的翻译人才的需求也要给予充分的考虑。培养大批高层次的翻译专门人才是河北省对外改革开放、满足社会需要的必然要求。各个高校应该结合本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翻译专门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探讨河北省高校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高校翻译课程的设置提供具体方案,为河北省翻译人才的培养机制提供可行性依据,为河北省经济发展输送合格的、高水平的翻译人才,使翻译人才确实成为经济发展的有效辅助力量。

3. 发挥强势学科优势,打造精品翻译人才。

中国香港河北省各个高校的翻译专业建设不仅完备,而且各具特色。“据2006年9月4日的《21世纪报》报道,中国香港河北省浸会大学主要培养传媒翻译;中国香港河北省城市大学以法律翻译和科技翻译为主;中国香港河北省中文大学则以计算机翻译为两年制研究生班的主攻方向;中国香港河北省理工大学除法律翻译外,还有商务翻译等非文学翻译项目;中国香港河北省岭南大学则以文学文化翻译为特点。”(庄智象,2007)中国香港河北省的翻译专业建设带给我们诸多启示。根据河北省经济发展现状和河北省高校情况,我们不仅要积极进行翻译专业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学科建设,形成层次分明、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进而针对地方特点培养本地急需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此外,各个高校还应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实行强强联合,利用本校强势学科的优势和翻译专业相结合,打造高素质的专业性、方向性较强的翻译人才。发挥强势学科优势就应在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得到体现。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庄智象教授对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有自己独到、全面的看法,他认为“我们在总体规划、课程设置上应该立足社会和个人需求,不仅要考虑当前的社会和市场需求,还要考虑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发展战略需求,围绕培养目标,结合地域、学校特色和师资、办学条件等实际状况,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如其他学科、专业方向的师资或企事业单位的资深译员等)因校制宜,开设相关课程,充分体现翻译的学科交叉性和实践性。”(庄智象,2007)因校制宜开设翻译专业的相关课程给我们发展本专科院校的强势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我们培养多层次、高质量的翻译人才指明了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各个高校的特色,培养出精品翻译人才。

摘要:经济翻译人才的培养是开放式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翻译人才的数量、质量直接影响了经济的飞速发展。河北省经济翻译人才严重缺乏及定位不当,因此,应明确目标,加强高校不同层次经济翻译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应用经济翻译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

关键词:经济发展,经济翻译人才,河北省

参考文献

[1]姜秋霞,曹进.翻译专业建设现状:分析与建议[J].中国翻译,2006,(5).

[2]李长栓.以正当程序保证翻译质量和翻译教学效果[J].中国翻译,2006,(3).

[3]穆雷,郑敏慧.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设计探索[J].中国翻译,2006,(5).

[4]穆雷.翻译教学与翻译学学科发展[J].中国翻译,2004,(3).

[5]让.德利尔.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M].孙惠双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6]武光军.翻译课程设计的理论体系与范式[J].中国翻译,2006,(5).

[7]仲伟合.翻译专业硕士(MIT)的设置——翻译学学科发展的新方向[J].中国翻译,2006,(1).

论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篇8

在以前的英语课程教育中, 翻译属于一类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所以在大多情况下容易被忽视, 教育工作者更为注重的则是词汇、语法以及篇章的教学, 当学生的听说能力提升之后, 他们仍旧没有对翻译投入过多的重视。在各大高等院校翻译课程的安排上, 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强制要求熟记一些翻译性的理论, 在进行翻译考试时也大多以理论性知识为主。但是我们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学生在完成学业走向社会之后, 必须要面临各式各样的工作。尤其是在上学期间主修翻译课程的学生, 当其切实地投入至翻译行业时, 所学的翻译知识就起到了用武之地, 这些学生要将一些需要交流的语言进行翻译。但是我们实际上在课堂中到底学到了什么?只有理论性的知识, 学生只注重听说读写, 缺少对翻译的重点讲解。在翻译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教育工作者只是说明了翻译理论, 缺乏对学生进行实际化的翻译训练。从另一方面来讲, 即使对学生进行翻译训练, 也缺少一定的系统性与规律性。在进行英汉互译的课程教学中, 教育工作者将课件向学生讲解, 并找出重点内容, 让学生牢记, 划出课后习题让学生们练习, 再次上课时对其进行讲解。

2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在翻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如果想要改变其中的误区, 就一定要切实地理解翻译教学的实质。我国应当大力培养一些具备相应翻译水平的人才, 这些人才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并且在他们所学习的专业中找寻到可用之处。英语属于一种应用性工具, 其能够使世界各地的关系密切相连, 我们在学习英语翻译的过程中, 应明确学习的目的, 并培养出应用型的翻译人才。在培养应用型的翻译人才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第一, 必须要有先进的翻译理论作为基础。我们不能墨守成规, 只局限于学习其他国家的理论知识, 却不发展属于我们国家的翻译知识, 但是在学习时也不能只求速度, 而忽略了传统翻译理论对我们的引导。总而言之, 是要采用先进的翻译理论用来教学, 做到教育实践有因可寻, 有理可查, 有典可用。 第二, 在翻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教育工作者要具备明确的教学思路, 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巧妙的结合, 切记绝不可以仅讲述理论知识, 应正确地规划好课堂上的时间, 将翻译实践作为翻译学习的主体。第三, 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学任务, 切实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 并对学生采用系统性以及规律性的翻译训练。第四, 教育工作者在对翻译课程进行安排时, 应结合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改进, 切忌墨守成规。在此过程中, 应多安排一些可以提高学生翻译水平的课程, 除了一些必修的课程之外, 让学生能够选择学习一些个人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翻译, 有侧重性地为学生创造翻译语料库开阔其视角, 提高其专业水平, 为学生们今后的发展做铺垫。

3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创建

如果想要创建全新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方式, 就应当积极改善各大高等院校传统的翻译教学方式, 进而适应世界各地对翻译人才的需要, 要想改善这一现状应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 在翻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应用翻译教学, 并提高学生翻译能力与操作能力。

1) 不断提高基本知识教学, 提升学生英语基础

翻译课程属于一项综合性技能学科, 其所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 主要包含词汇、语法、语言知识、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等多个方面, 所以其也可以充分地展现出一个人综合性的语言能力。所有英语、汉语等语言水平的缺乏以及语言文化的差异均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 应提升翻译科目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与英语基本能力。与此同时, 在对学生展开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加强学生们的汉语基础表达水平与文化素质涵养, 以培育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第一, 协助学生发现并了解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模式, 特别是在词汇的掌握与实际应用等方面应重点突出。例如:倡导并激励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提升其英语基础水平与语言交流水平, 理解英文词汇的含义将会更加有助于学生领略英文词汇的意义以及其所所处的语境等, 有助于学生熟练地掌握英文词汇, 并能够学以致用, 将其应用至实践中。

第二, 不断提高对语法方面的学习。在长期的英语教学中, 我们可以了解中国现有很多的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主修英语学生的语法水平比较差。即使各个高等学校将有效针对英语学科的学生进行英语语法专门教育, 然而, 因为所开展教学课程的时间毕竟有限, 相关教学内容难以实现全面实施, 本专业学生又对其缺乏一定的关注度, 继而使得英语学科的大部分学生英语语法水平依旧十分薄弱。所以, 高等学校翻译课程仍旧要求进行体系性的英语语法教育。

第三, 文化背景知识需要有效连接英语基础课程教育的始终。在高等学校翻译学科基础英语教育过程中, 有效引进相关英语单词的文化元素以及跟学习文章内容有关的文化环境知识, 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与文化差异相关的学习障碍, 有效规避或解决中西方文化差别在理解、阐述与运用上的不良作用, 继而从更深程度上有效提升英语学科学生正确实施运用文体翻译练习与阐述的才能。

第四, 英语专业老师在进行基本英语教育的过程中, 要采用一定的有效措施, 正确引导学生对英语文章进行深刻解读与剖析, 锻炼他们对英语文字信息的总体认知能力, 继而进一步增强英语专业学生对运用型英语文章的剖析才能、阐述才能与翻译才能。

2) 改进翻译课教学项目, 提高应用文体翻译比例

目前, 我国众多高等学校的英语翻译课程均一致运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进行教育教学。在这些教材中, 以《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与《新编英汉翻译教程》应用最为广泛。然而, 这两部教学材料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出大量学识深厚的文雅书生, 但却不能切实贴合社会现实, 难以有效符合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对实用型翻译人员的急切要求。所以, 降低翻译课程中文学语篇翻译的比例, 进一步提高实用型文体翻译的比例迫在眉睫。分别进行政治、经济、科技以及文化等不同领域应用文本的翻译训练, 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明白各个领域应用文本的功能特征、写作特点的不同之处, 同时训练学生对于各类应用文的特定翻译方式以及特定的策略, 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特殊训练, 即针对不同类型的应用文本形成特定的翻译方式与准则。长此以往, 学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方能得心应手, 高效准确地完成特定任务, 进而促进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之间文化的融合交流。

3) 推进教学方式转变

推进教学方式转变, 采取现今的思想引导形成崭新的科学的翻译教育指导规范。教学活动的进行必须将学生作为主要的参与者, 课堂上减少基本概念的讲解时间, 将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 努力找到可以提升学生实际翻译能力的教学方式方法。举例而言, 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采取相应举措调动同学们进行训练各类应用文体翻译的兴趣, 并且进一步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能力以及实际教学水平, 进而使得学生能接受更好地翻译能力教育, 运用科学先进的翻译授课以及能力指导进而逐步提升同学们的自身翻译水平。并且, 要明白应用文本的翻译并非文学题材的翻译工作, 所以, 此种翻译工作十分注重译文实际功能, 并且能够明确表达原文的实际作用。原文的文字表达以及语言特征不用过多重视, 表达清楚其实际的功能与作用才是进行翻译工作的根本目的, 这种翻译的评判方式并非文字表达、语言风格的相似度, 实际功能能否实现才是其评判标准, 译文是否可以在特定语言环境内发挥特定功能, 达到预期的应用目的。换言之, 应用文本的翻译工作十分注重达到应用目的。应用文本大致包括下列类型:商品说明书、机构团体简介、使用说明、景点简介等, 此类翻译工作的性质十分注重实际功能的, 其目的是加速推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碰撞融合、交流提升。所以, 在进行翻译训练时必须明确这一基本目的, 只有这样方能训练出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翻译精英, 这样的人才方可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4)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的应用文体翻译能力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的应用文体翻译能力, 训练出满足当今社会需要的、紧缺的实用性翻译工作者。基本的教学方式主要分为两种, 即课堂教学以及课下实践。举例而言, 寻找网络教学材料, 利用网络开发新型辅助教学方式, 这样学生才能够进行十分全面的、科学的、符合实际的翻译能力训练, 进而培养出更好的翻译能力。并且, 学校应积极寻找社会实践的机会, 积极寻找社会事业集团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进而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进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4结论

不能只是看重眼前的效果, 应当注重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导学生翻译的技巧, 并不注重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在训练翻译人才时, 教师团队理应深入研究翻译教学的方式方法, 进而增强语言的学习、运用的整体过程, 明确语言学习的步骤, 进而建立起实战型翻译能力训练模式;应仔细观察生活的现象与事件, 总结规律与学习方法, 并将此应用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培养学生的翻译语言能力与相应文化素养, 做到能力与方式方法并重, 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人才。此种翻译人才训练方法对于未来的教育事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将此方式推广到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 有利于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

摘要:伴随着翻译学科的逐渐发展, 各大高等院校的翻译教育课程也随之进行相应的改革, 进而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当前状态下, 在进行语言交流的过程中, 翻译是必不可少的, 该文主要从传统翻译、应用型翻译及地方高校三个方面的翻译人才培养展开叙述, 探讨在现阶段的翻译教育中如何才能将翻译理论与实践进行巧妙的结合, 并培养出复合型的翻译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翻译人才模式

参考文献

[1]吴汉周.“订单式”教育模式下实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探索——以北部湾经济区为例[J].高教论坛, 2014 (2) .

[2]何乃平, 贾岩.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探索, 2013 (5) .

[3]穆雷, 仲伟合, 王巍巍.从职业化角度看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J].中国外语, 2013 (1) .

[4]吴汉周.北部湾经济区应用型英汉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教论坛, 2012 (12) .

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篇9

关键词:翻译人才,市场导向,培养,建议

一、国内翻译市场现状

(一) 翻译市场规模

翻译作为一项有着较为悠久历史传承的产业,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对推动外开放有着重要意义。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 国际间的商贸往来越来越频繁, 对翻译的需求也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增长着, 翻译市场也持续扩大。据中国翻译协会的调查显示, 近十年间, 我国内陆地区的在册翻译公司以超3000家, 翻译市场上也有着由国家部委退休翻译人员、留学生、归国华侨以及外语专业人才等所组成的将近50万人的翻译队伍。据统计, 全球外包的语言服务的市场规模近年来在持续扩大中, 2009年整个市场的产值为23.5亿美元, 到2012年已经增长将近20亿美元, 高达33.05亿美元, 2014年为37.19亿美元, 2015年的市场规模也预计将达到38.16亿美元。这个市场规模还将持续扩大, 而与持续扩大的市场相矛盾的是人才的短缺, 365翻译网CEO刘禹表示:“目前我国的翻译人才缺口高达90%, 这就还有着90%的翻译市场仍未得到满足。”

(二) 翻译市场对翻译人才需求多样化

翻译市场的不断增长使得其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逐渐细分, 就目前市场需求来看, 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 复合型人才。复合型的翻译人才主要指的是具备外语能力和专业能力这两种能力人才, 这种类型的人才在未来的几年内将快速在翻译市场走红;第二类, 小语种人才。小语种指的是法语、德语等的联合国通语, 这些语言的使用者和学习者都较英语或者汉语较少, 所以被称为小语种。目前我国在政府机关、驻外机构、国际性组织、大型央企等岗位上, 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量都较大, 且小语种人才的薪资待遇普遍较高;第三类, 口译人才。口译指的就是翻译人员需要在讲着仍旧在讲话时进行“同时”翻译, 这类型的翻译人员包括着商务口译、陪同口译、会议口译三种。

二、目前翻译人才培养中的不足

(一) 人才培养方向不符合与市场需求

市场目前目前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除了基本的专业知识以外, 同样看重这些翻译人才的相关能力和个人素质。例如在一些工科领域, 翻译人员如果词不达意或者译文拙劣, 则很可能使得一桩交易难以继续;再或者翻译人员在工作中, 可能会接触到一些较为机密的商业文件, 倘若翻译人员将这些内容泄露给了第三方, 必然会给客户造成不小的损失。而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往往是只重视了专业知识的培养, 而忽视了相关能力和个人素质的培养。

(二) 教学内容欠缺实用性

目前的翻译教学中, 主要是将翻译练习作为整堂课的重要内容, 以文本为对象, 向学生授课, 过分依赖教材, 照本宣科, 不能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起来。翻译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需要涉猎商务、旅游、文化、农业、生物等众多领域的知识, 课堂上教师的讲述却鲜有这方面的内容, 教师的授课重点放在语法与单词上面, 致使学生即便能够充分掌握课堂的授课内容, 在岗位工作时仍旧觉得困难重重。

(三) 教学方法与理念落后

受行为主义思想的影响, 目前本土的教师在实际授课时多多少少都以“示范—模仿—重复”教学思想为主导, 先是由教师阐述理论重点或者相关的翻译技巧, 在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进行了理解与记忆之后, 教师会通过举例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模仿和重复, 以此来加深记忆。其实翻译工作就是一项沟通工作, 译者除了需要具备基本的语言转化能力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人际交往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想象能力、信息加工能力, 并对原文化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等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说, 目前的教学里面与市场相脱节, 较为落后。

(四)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在目前的翻译教学中, 评价学生译文质量的主要评价人就是教师, 而且评价标准也多以“标准译文”为参考, 凭借教师的主观印象来对学生的译文做出相应的评价。而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 一份译文质量高低的判定除了需要审议、客户等的检验, 还有着一些语言质量之外的衡量标准, 诸如翻译策略的有效性、对原文意识形态的变通、术语的统一、译文文体的把握、文化信息的处理等, 远比单单由教师依据“标准译文”来进行评价要复杂的多。

(五) 对翻译技术和软件运用不足

在无纸化办公时代, 如果仍旧单纯地用笔和纸来工作, 则工作效率低下且人工成本高昂, 而且目前很多公司都已经在使用Bgoport、Trados、Dejavux等翻译软件来协助翻译工作了, 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的翻译项目中, 几百万字的翻译文本里重复率甚至可能高达30%, 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借助于翻译软件进行译文句型和风格的统一。然而, 我国目前对翻译人才的培养仍旧是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也相对薄弱, 这样一来, 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也难以得到提升, 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机制

(一)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机制

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翻译工作已不再是单纯的语言与语言间的简单转换, 而是一种需要综合考虑语言、文化、社会交往等因素在内的活动, 翻译者也不再是独行侠了, 其翻译的活动空间和任务规模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扩展, 因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的培养就需要在注重对翻译人才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 需要注重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两个方面。

(二) 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教师除了需要采用一定量的文学类文本作为教学素材, 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美感之外, 还需要尽可能从真实市场中获取素材, 尽可能将科技、旅游、财政等不同领域的真实的翻译案例引入课堂, 帮助学生掌握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另外, 还需要注重翻译工作环境的营造和模拟, 规定翻译项目、翻译实效、翻译量、翻译搭档等各项客观条件, 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强化学生对语言互动活动的理解和对社会文化情境以及社会行为的认知。

(三) 更新教学方法与理念

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的培养, 需要更新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除了前文所说的, 教师应当注重翻译情境的营造, 引导学生遵循市场中的翻译规则和流程完成翻译练习以外, 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是认真领会教材, 做好备课工作。备课作为教师实施授课的前提工作之一, 对教师的授课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 教师应当认真领会教材的内容, 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步骤, 对课堂教授的重难点有着清晰的划分与深刻的理解, 尽量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 教师应该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在加强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的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再次, 重视课堂板书, 方便学生学习。教师在进行板书时, 应当加强对板书的重视, 尽量方便学生参看。

最后, 适量布置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能够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加以复习和巩固, 但是如果作业任务过多的, 就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此在布置课后作业时, 要注重“质”而不是“量”。

(四)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诚如前文所说, 目前衡量学生译文质量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与市场实际相脱离, 而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除了需要教师评价之外, 还应当引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客户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在具体操作中, 学生可以参照教师所提供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标准对译文进行优缺点的点评, 在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完成之后, 教师在从宏观的角度对学生译文中的语言质量、篇章结构以及翻译风格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建议, 促使学生能够在评价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加强对翻译技术和软件的运用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翻译技术和翻译软件就是翻译从业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完成翻译任务的重要工具。早在欧美一些较为发达的国家, trados之类的翻译工具已经被引入了课堂, 成为了翻译人才在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未来的翻译市场将持续扩大, 翻译人才在短时间内又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为了进一步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 翻译技术和翻译软件必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大受重视, 由此说来, 我国在对翻译人才进行培养时, 也应当加强对翻译技术和软件的应用, 进一步打造市场所需要的人才。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 培养翻译人才已经不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更是为了保障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然而我国目前对翻译人才的培养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难以满足市场所需, 本文就从市场导向的角度出发, 分析了我国目前翻译人才在培养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理念、教学评价方式以及对翻译技术、翻译软件的应用等方面的不足, 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以帮助尽快培育出一批市场所需的翻译人才, 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穆雷, 杨冬敏.从翻译企事业员工的现状和市场需求看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 (03) :57-60.

[2]程林华, 刘芹, 禹一奇.翻译市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研究——以理工科MTI为例[J].语文学刊 (外语教育教学) , 2012 (11) :59-62.

[3]王银泉.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微[J].外语界, 2013 (02) :20-26.

[4]仲伟合, 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语, 2013 (06) :4-8+14.

[5]白莹.市场需求视域下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要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12) :170-172.

[6]吴赟.翻译能力建构与中译外人才培养[J].外语学刊, 2015 (01) :148-153.

[7]连彩云, 荆素蓉, 于婕.创新翻译教学模式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J].中国翻译, 2013 (04) :37-41.

应用型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10

信息要全球共享, 得依靠翻译, 特别是应用翻译。我国翻译市场和语言服务迅猛发展, 翻译人才的需要猛增。 (方梦之, 2013) 然而, 大部分高校培养的翻译人才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呈现出“懂翻译的不懂专业, 会专业的不会翻译”的尴尬局面。截至2014年, 湖北省67所普通高校中仅17所高校设置翻译专业, 翻译人才培养体制的建立还未能满足市场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翻译专业基本都是按照《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或《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组织翻译教学, 毕业生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所需。应用型高校不同于学术研究型大学, 也有别于高职高专, 自身办学性质决定了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作为应用型高校, 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更务实, 更贴近市场需要。在对湖北省翻译人才现状、文华学院翻译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 本课题组提出适应市场发展的应用型高校翻译专业语言能力+职业能力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2 语言能力+职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2015年9月, 课题组对本校英语专业的任课教师和翻译方向的学生, 就翻译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教师和学生对翻译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上持肯定态度, 但有以下三个建议:一是在初级阶段, 除了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外, 还要增强学生的汉语文化素养。二是在高级阶段, 翻译教学要有明确的专业针对性。三是要加大实践教学环节, 强化翻译训练。 (张永花, 2015)

同时, 课题组对华中地区最大的翻译公司传神翻译公司和本校往届毕业生所在的企事业单位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湖北省翻译人才现状和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状况。结果为:一是湖北省现有翻译从业人员在数量上不能满足翻译市场的需求, 特别是应用翻译人才数量欠缺;大部分翻译从业者英译汉的能力强于汉译英的能力;大部分翻译从业者翻译理论知识掌握较好, 实际动手翻译能力较差。二是翻译公司和企事业单位对翻译应聘者的共同要求是要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良好的双语能力;较好地掌握某一行业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 具备宽广的知识面;要有一定的翻译经验和较强的翻译实践能力;要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良好的品德和团队合作精神。三是对高校翻译教学的共同建议为:除了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适当减少翻译理论的输入, 加大翻译实训;多采用应用性文本或企业真实项目资料作为翻译材料;使学生接触并学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包括翻译辅助软件。

仔细研究这四份问卷调查发现, 尽管调查对象不同, 但结果指向却惊人的相似, 那就是在培养翻译人才的过程中要重视以下几点:双语语言知识能力的培养、翻译课程的专业相关性、翻译材料的应用性、翻译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学会使用翻译软件、培养就业通用能力等。课题组认为, 要培养具有较强应用翻译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翻译人才, 就必须改变现有的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学轻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的培养模式需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设定, 重新设置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方法教学材料、双师化教师队伍等。实践证明, 采用语言能力+职业能力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不失为应用型高校行之有效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3 语言能力+职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应用型高校语言能力+职业能力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不仅是基于高校本身对翻译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审视, 也是基于翻译人才市场的现状及企事业单位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状况, 更是基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近年来, 湖北省社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对外交流合作日益增多, 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然而能胜任中外合作沟通的高素质翻译人才却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在经过调研和分析后, 课题组对本校翻译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合理调整, 使之成为有利于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型翻译人才的语言能力+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语言能力+职业能力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重点在于校企合作。通过高校与翻译公司或企事业单位合作, 加强翻译实践训练, 培养学生的应用翻译能力。

3.1 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对翻译硕士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明确的说明:培养具有专业口笔译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 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 熟练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 能够用途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级翻译工作。《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对翻译专业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定义:培养具有坚实的英语基础、广博的多元文化知识和较强的口笔译能力、双语信息处理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人际沟通能力, 并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市场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口笔译工作者、口笔译老师及涉外管理人员。

显然, 翻硕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本校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比较适合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但作为应用型高校, 我们根据自身办学性质和生源实际, 将本校翻译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义为:培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 掌握较好的翻译理论与技能, 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我们认为在构成翻译人才的能力结构中, 必须包括四种能力:语言能力、专业能力、个性品质和通用能力。其中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决定职业道路发展的长度, 个性品质和通用能力决定职业道路发展的广度。因此, 在实现该目标的过程中, 我们加强翻译实习实践环节, 突出技能和能力培养, 加强校企合作, 打磨学生吃苦耐劳的个性品质, 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与职业素养。

3.2 课程设置

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紧靠科技与人文并重的原则, 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 共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 (许忠尔, 2015) 黄友义 (2007) 认为, 翻译专业的毕业生在外语水平较高的基础上, 还必须具备扎实的中国历史, 文化, 政治等方面的素养, 更进一步说, 必须做到内知国情, 外晓世界。问卷调查也表明, 在基础阶段, 有必要对学生加强汉语文化的熏陶, 开设中文散文、诗歌欣赏, 古代、现代汉语, 大学语文, 中西文化导论或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以增加学生双语语言能力。同时, 为了扩大知识面, 翻译专业 (方向) 的学生还可在全校范围内选修其它专业的课程, 学习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多方面知识, 增加对时事的了解, 丰富知识结构。

黄友义 (2007) 也认为, 大部分知识, 特别是专业知识来自工作实践和参加工作后的继续学习, 但翻译专业毕业生在毕业时, 应该具有一些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翻译能力。在翻译专业的高级阶段, 所开设的课程应该具有明确的专业指向性。专业翻译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掌握一门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翻译能力, 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生涯的拓展。

翻译专业教育不仅要考虑本科教育的基础性, 也要考虑学生对于翻译工作岗位的职业知识。 (许忠尔, 2015) 因此, 在翻译专业 (方向) 的初级阶段, 译界专家或翻译公司或企事业单位高级技术管理人员被邀请进课堂, 宣讲翻译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情况, 使学生对翻译专业及其发展趋势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在高级阶段的课程中, 某些专业性强的课程可直接由业界专家进行授课, 结合行业前沿热点, 让学生直接了解翻译职业发展趋势。

3.3 实践教学

翻译院系的毕业生市场对口率低, 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翻译专业或MTI课程有“两多两少”:理论型课程多, 文学欣赏类课程多;实践课程少, 翻译技术课程少。 (方梦之, 2013) 为了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 翻译专业 (方向) 除了开设翻译理论课程外, 还需增设翻译实训课程。理论课程不是不开设, 而是要将之视为提纲挈领的点睛之笔, 重在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而课程的重心则是放在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的实践性课程上。 (文军, 2010)

因此, 翻译专业 (方向) 应加强校内处实践基地建设, 积极筹建校内语言实训室, 大力拓展校外实习对口单位, 形成校内外相互相结合、互为补充的良性布局。而在实践教学内容上也进行了大胆改革, 课堂教学不仅只是翻译理论, 更辅以丰富多彩的课内实训课程, 积极引入翻译市场的实用型文本作为实训教材, 让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实践翻译能力。另外, 对原有的毕业实习进行扩充, 新增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不同形式的实习实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也构建了实践教学从基础层次到提高层次再到综合层次逐渐递进的体系, 多层次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和应用能力。这些实习实践还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个性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与人为善等通用能力。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既有效地完成了实习教学环节, 又让学生学以致用, 初步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将带有普遍性的现象、技法和手段进行综合、归纳和提升, 形成翻译经验, 从而提高翻译能力。 (连彩云, 2011) 同时,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运用语言优势, 为合作单位提供语言服务, 推动了实习单位的语言产出, 实现双赢。

3.4 师资队伍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必须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刘宏伟, 2013) 目前, 应用型高校翻译教学教师队伍大多由原来英语专业教师队伍转化而来, 很少有教师接受过系统的翻译理论的学习, 具有较强的翻译实践操作能力的翻译教师更是少之又少, 翻译教师的培养跟不上应用翻译发展的步伐。通过短期培训或外送进修原有的专业教师、引进或返聘具有翻译教学经验的翻译教师、聘请高级翻译人员授课, 都可以解决应用型高校翻译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同时如果条件允许, 应用型高校可以选派教师深入翻译公司或企事业单位翻译部门挂职锻炼, 或随同学生进入实习单位陪同实习, 充分接触相翻译实际工作, 了解翻译工作环境, 熟悉翻译项目分工、流程, 掌握实际翻译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常见解决方案, 这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捷径。

3.5 翻译技术

霍氏翻译路线图将翻译辅助工具与翻译批评和翻译教学并列, 作为应用研究的三个组成部分。 (方梦之, 2011) 随着翻译的本土化和信息的全球化, 应用翻译越来越多地依赖现代化的翻译辅助软件, 以提高翻译效率和译文质量。问卷调查显示, 翻译公司和用人单位在招聘翻译人员时, 要求应聘者会使用一到两种翻译辅助软件, 对于已经掌握翻译辅助工具的应聘者会优先录用。作为翻译专业 (方向) 的学生, 在专业翻译和实现翻译本土化的过程中, 除了需要学习相关翻译理论知识, 掌握CAT技术更是职业翻译的必备条件。因此, 在高级阶段, 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要引入课堂教学, 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相关软件的使用培训, 掌握软件各个模块的功能, 并能熟练用于教学和翻译实训。

3.6 个性品质

语言桥公司总经理朱超则从翻译的本地化和全球化的角度谈了现代化译员的要求。无非是两个方面:翻译能力和个人品德。 (方梦之, 2011) 黄友义 (2007) 也认为社会需要具有良好作风的翻译。在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时, 除了翻译能力, 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通用能力也要加强培养。个人翻译实训和项目合作翻译, 既可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良好品质, 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培养分工协作、团结互助的一般能力。不畏困难、甘愿吃苦耐劳的个性品质, 善于沟通、乐于助人、良好的团队精神是支撑一个人职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应用型高校不是培养学术研究人才, 而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这类人才更需要有脚踏实地、务实肯干、从基层做起的奉献精神。

4 结语

应用翻译是市场发展的新型翻译趋势, 发展势头强劲。因此, 应用翻译研究应紧贴行业发展需求, 与时俱进, 对行业发展保持高度地敏感性, 能及时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 并在应用翻译教学上做出调整。应用型高校翻译专业语言能力+职业能力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模式正是出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快速反应。人才培养特色鲜明、人才培养目标具体、专业方向性强、课程体系符合市场需求、翻译实践强化、教师队伍双师化、翻译辅助软件辅以教学、重视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 做到了这些, 应用型高校翻译专业 (方向) 语言能力+职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才真正落到实处, 也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摘要:该文在对湖北省翻译人才现状调查的基础上, 提出应用型高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建设、翻译技术教学等方面做出调整, 更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 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 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关键词:人才现状,应用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方梦之.应用翻译研究的新起点[J].上海翻译, 2013 (3) .

[2]张永花.应用型高校英语翻译方向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J].海外英语, 2015 (11) .

[3]连彩云.创新翻译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翻译, 2011 (4) .

[4]黄友义.本科标准+职业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 (36) .

[5]黄友义.社会需要更多的实用翻译人才[J].中国翻译, 2007 (1) .

[6]方梦之.我国的应用翻译:理论建设与教学[J].中国翻译, 2011 (3) .

[7]文军.以翻译能力为中心的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J].外语界, 2010 (2) .

上一篇:高企业认定政策下一篇:小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