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园区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

2024-04-16

高教园区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精选4篇)

篇1:高教园区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

高教园区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

残疾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家庭的一员,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又好又快发展,广大残疾人与全国人民一道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作为大学生,高教园区则是我们的小型社会。在我们身边,也会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我们有时候会无视他们,但是他们很希望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心。残疾人比健全人有着更强的自尊心,他们需要的关心不是同情和施舍。和谐社会,是每一个人的和谐,助残,也应该是全方位的。助残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业。这种帮助就像是春天里的出芽,给他们无私,给他们最值得留恋的。就比如说高教园区为他们提供的一些基础设施。这些公共便民设施不仅是针对残疾人,而是为了便于社会有需要的公民使用的,给各种需要的人群带来便利和关怀。

这一次的调研活动,让身为大学生的我们走出校园,了解校园周边残疾人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既可以提前认识社会,也为今后融入社会做好准备。在了解周边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后,我们可向有关部门提出自己的意见,完善社会对残疾人的保护政策,使他们生活更舒适。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虽然不是什么巨大的工程,但却能够使残疾人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和尊重,减少他们的自卑心理。

残疾人事业是阳光的事业,爱心的事业,文明、进步、崇高的事

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加强无障碍设施作为关爱残疾人事业的重要内容,小的来说,这让我们高教园区,这个小型社会充满了和谐和友爱,大的来说,这为依法推进我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营造一个有爱无碍的生活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残疾人走出家庭,走出封闭的世界,走向社会,投身社会,最终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篇2:高教园区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

【发布日期】2003-08-03 【生效日期】2003-08-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鹤壁市招商引 资建设高教园区若干优惠政策规定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鹤壁市招商引资建设高教园区若干优惠政策规定》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二○○三年八月三日

鹤壁市招商引资建设高教园区若干优惠政策规定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促进我市高教园区建设,根据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第二条 市政府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中外投资商通过各种形式在我市高教园区投资、开发、建设,兴办高等教育。

第三条第三条 凡在我市高教园区投资、开发、建设,兴办高等教育的中外投资商(包括境外客商和市外客商),均依照国家、省法律、法规、政策和本规定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第四条第四条 高教园区内的教育投资项目用地,可以通过协商采取优惠出让或租赁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也可以通过协商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

第五条第五条 对国内外大学、大财团、跨国公司、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我市高教园区创办大学,设立分校、分院的投资项目,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优惠办法,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

第六条第六条 在办理高教园区内的教育投资项目相关手续时,除收取工本费和代省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外,免收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

第七条第七条 市政府不断完善高教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投资环境,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依法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第八条第八条 对高教园区内的外商投资项目的审批,实行“一条龙”服务。各审批、登记机关在收到符合要求的全部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给予批复或转呈。

第九条第九条 市教育局为来高教园区投资的单位或个人提供全程代理服务,在院校筹建和正式建校招生等各个环节的手续的审批、招生计划的申报等各方面提供全面的积极的配合和帮助。市外经贸局、国土局、计委、建委、财政局、税务局、人事局、公安局、开发区管委会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为投资商提供优质服务。

第十条第十条 对高教园区建设项目施工所需临时用水、用电及通讯提供保证条件,对建成投入使用的教育教学设施项目和生活设施项目提供水、电、气、暖、城市道路、公交线路、电话线路、有线电视等“八通”保证条件。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对境外投资商和外籍工作人员实行国民待遇,在用电、水、气、暖,购房、就医、子女上学、旅游等方面,与本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对国内投资商和聘用的工作人员及其眷属享受本市市民待遇,有固定居住场所的,可以办理户口迁入手续。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市财政安排高教园区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奖励资金,对高教园区的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予以奖励,对作出重大贡献的予以重奖。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外商在高教园区投资固定资产2000万元、5000万元、8000万元、1亿元人民币(或相应外币)以上的,市政府分别免费提供1亩、3亩、4亩、5亩土地使用权给投资者,用于建造个人生活设施或其它建筑物,其土地使用权限与投资兴办项目的土地使用权期限相一致。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对在我市高教园区开发建设实际投资额大(超过200万美元)、贡献突出的外商,授予 “荣誉市民”称号。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对为高教园区引进教育投资项目的单位和个人,按引进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给予奖励:

(一)引进本市以外的的高等教育投资项目,按2%予以奖励;

(二)引进国内重点大学、国外著名大学设立的分校、分院项目,或引进大财团、跨国公司、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我市高教园区创办大学的投资项目,按2.5%予以奖励;

(三)奖励的认定和支付,按《鹤壁市鼓励外来投资若干政策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本规定由市对外开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3:高教园区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普及化转变,为解决高校扩招与校园原有用地规模之间的矛盾,政府有计划的选择城市用地引导高校扩张,或集聚、或合并、或扩建,大学校园急速、超规模建设,大学校园开始了一个亟速发展的时期。2004年后,国家宏观调控清理整顿开发区,用地紧缩,进入“后开发区时代”,大学校园也受此影响走向回落,中国的大学校园扩张经历了一个开端——高潮——回落的过程。

校园的集中、超尺度规模建设成为这类大学园区的特点,这一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拓展、满足了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急需,并给校园带来宏伟、壮观的景象;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土地浪费、交通不便、配套不足等诸多问题,甚至造成校园与城市的相隔离、在校学生的心理、社会问题,不有利于校园与城市的良性发展,也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在大学园区规划布局的探讨:如针对下沙高教园区的实态调查,对校园布局人性化设计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顾哲,2005);在新校园建设中突出“以人为本”,并从自然、文化、经济诸方面全方位引入生态学观念,形成合理宜人的校园结构布局(张建华,2005);“提出针对大学城发展的“共享”与“拉动”理念,探讨大学城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格局(任春洋,2003)等等。

2、高教园区建设的理性成熟化思考

回顾近年来大学校园的建设格局,分析事物急速发展过程中走入的误区,结合国内学术界对于高教园区规划设计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无论在决策层面、还是规划技术层面,“后开发区时代”的园区规划格局应赋予理性、成熟化思考,以建设综合性、复合型校园、促进校园与城市共荣为目标,园区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适应城市扩展的趋势,但顺应地势和外围景观环境的资源条件;

2)满足功能区的使用需求,但更需促进各方之间的对话交流;

3)珍视土地的宝贵,但懂得健康有赖于充足的开敞空间;

4)赞赏开发变化的恢弘和大气,但拒绝割舍宜人尺度的放松和亲切。

3、规划设计解析——以台州永宁河西高教园区规划设计为例

3.1项目背景

台州高教园区是台州市城市文化建设和科技立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台州高等教育区块(二期)是台州高教园区的有机补充,该区的规划建设将在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上牵动整个城市,成为推动台州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从事研究、开发和实践的主要基地。该区块拟建浙大台州研究生分院和台州研究院及本科生发展部,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功能配套,亦需妥善解决农民安置问题。

3.2基地概况

基地位于浙江台州经济开发区西部(图1),台州地区城市绿心东侧,三面邻山,南部则是台州市区最大的人工湖泊-东山湖,自然条件优越。用地距城市中心约2.5公里,紧邻台州高教园区—期工程。规划总用地270公顷,其中浙大台州两院主体工程以及相关高等教育部分占地70公顷,其余用地需解决农民土地安置、城市开发以及由此引起的相应配套。

用地内部平坦,现状大部分为农田,零星散布着几个村民居住点。用地的中间有市府大道东西向穿过,东面是30米宽的永宁河,规划宽度为50米,为农田灌溉用。

3.3台州永宁河西高教园区规划设计解析

遵循理性、成熟的大学园区规划原则,在台州永宁河西高教园区概念规划中,我们进行了以下尝试:

3.3.1倚山拥湖、水脉交织——生态优先的山水格局

该区块基地位于台州地区城市绿心东侧,三面邻山,南部则是台州市区最大的人工湖泊——东山湖,三山一湖夹城的地域环境为大学园区提供绝佳的生态、自然基础。

1)规划结构适应城市扩展的趋势,顺应地势和外围景观环境的资源条件,南引东山湖、北靠马鞍山,并以此为轴层层展开城市空间结构;(图2、图3)

2)同时,充分发挥用地的地域特点,对永宁河、东官河等水网进行整理,形成互相连通交织的水系,从而形成该区域“倚山拥湖、水脉交织”的生态网络基础。

3.3.2组团、分散间隙式——功能复合的规划结构

在大学校园建设初期,受开发区时代思路的影响,以为建设了足够的设施,就会吸引人才,许多园区建设多以满足实用、功能为主,但从功能的复合性要求来讲,功能设置重工作轻生活,园区气氛单调。主要表现在园区内功能单一,公共设施配套简单(图4)。

美国的科研工作者调查表明,“有无娱乐的可能”和“环境气氛”是影响科学工作者选择居留地的重要因素。可见除工作学习之外,人们还有对所处场所气氛多元化以及复合型的心理需求。

台州高教园区规划设计中,原本设定的教育用地规模不大,给该区块用地的复合性及多元化设置提供了良好的初始条件。

1)规划方案在中心轴上布置高等教育区块、生态绿带、商业、科研中心岛,在两侧城市生活带布置村民安置点以及城市生活区等发展备用地,以“一轴两带”进行区域发展布局。

2)其次,在园区周边穿插安排科研孵化、商务办公、旅游餐饮、城市居住等诸多配套功能,二期与一期工程在上述城市配套之间形成间隙式布局,形成大学与城市适度复合、资源共享格局,以期达到学校与城市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目标。(图5)

3.3.3网络化、生态化、多层次——生态复合的绿地与景观系统

依托自然山水格局,以“山、水、湖”为绿化景观设计主线,建构网络化、生态化、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绿地与景观系统。

1)水域空间的营造:突出水体景观,由东山湖自南至北引出区块内主体水系,与区块内东官河、永宁河及其他水体,纵横交织形成联续水网。整个滨水绿地区域设置绿化节点和亲水空间,沟通规划地块个建设单元。

2)中心生态绿带的形成:放大主水系两侧水域空间,形成带形生态绿带,成为整个高教区块的绿化中心。

3)构建整体绿色网络:在完善水域空间的基础上,规划组团级人工绿带、防护绿带,组织穿插于用地区块之中的绿色网络,在有机分隔功能组团的同时,突出各区域绿色节点,形成基于自然山水的网络化、生态化、多层次的空间布局。

3.3.4道路交通规划

在分区规划确定的路网结构基础上,规划范围内的道路主要方格网为主,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个等级。此外,区域内有两条主要的步行系统,一个位于规划中轴线:从商业——绿地——水域——娱乐及孵化用地系统,规划有城市特色步行街区,林中小径,河边漫步道。另一个则位于永宁河边,与河道绿色开放空间结合,形成居住生态休闲漫步系统。

3.3.5城乡统筹安置农居——着眼于和谐运作的城市开发理念

村庄的拆除和村民的安置是大学校园规划建设进程中遇到的一个难题。在农居安置问题上,一般都是政府出面,对土地进行征用、搬迁,并给予村民一定的赔偿。然而大学校园的建设发展常常极大带动周边地价的攀升,在安置过程中,土地的潜在价值与低额补偿形成的较大落差,致使失地村民对搬迁安置产生不满,“上访”及冲突等事件频频发生。

在以往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中,常择地集中进行农居安置。而台州高教园区则一波三折,其安置点选址几经修改(图6,图7),历经近一年时间,最终用地布局为:安置点环绕高校布局,且与城市主要干道相邻。这一布局是当地政府、拆迁办、设计方与村民共同参与、多次协商的结果,集中反映了失地村民对于城市生活的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村民点在城市化发展中存在合理性的最终认同。

由此看出,对比以往高校周边多偏重于配置城市开发、商业等,高校周边的理想用地开始城乡统筹安排,并适当让位于农居安置。从迁离到与高校邻接,安置点本身成为大学学子社会体验最直接的学堂;村民们改变对土地的依赖,利用区位的优势发展商业、餐饮、出租空置住房,不但可为高校后勤做一些有效补充,更是为村民生计的可持续埋下了伏笔,有助于村民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向城市居民平和过渡,高校与安置点并置的格局构成了城市最丰富最真实的生活画卷。

4、结语

大学校园急速发展引发的若干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后开发区时代”的园区规划格局应赋予理性、成熟化思考。在台州永宁河以西高教园区概念规划中,我们对这种思考进行了可行性尝试。其建设景象我们希望能这样来描述:多重复合空间、有机布局形态、城市乡村一体、城市校园互动、景观形象共享。

摘要:文章分析了中国高教园区建设在1999-2004年急速发展期走入的误区,提出理性、成熟的园区规划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并结合台州永宁河以西高教园区概念规划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高教园区,理性,成熟

参考文献

[1]顾哲华晨,杭州下沙高教园区规划设计.建筑学报,2005(3),p22

篇4:高教育园区教育资源共享的探讨

一、实现教师资源共享

教师资源共享就是打破原本高校之间师资不流动,分布不合理,彼此不互补的相对封闭状态,解决高校高质量的教师资源不足,使有限的教师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各大高校可以建立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结合、兼职与专职结合的制度,充分发挥流动编制的功能,各高校根据本校外聘教師的比例,可聘任其他学校的教师来弥补本校教师的不足和课程特色的不足。在一定条件下,鼓励不同学校相近或相同学科的教师,联合进行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和建设,既可以融合各自的特色,又可以弥补不足。同时吸引企业、科研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或兼课,充实教师队伍。职业学校通过引进企业、科研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建立一支兼有教师资格和职业技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鼓励教师跨校联聘、互聘、兼课。

建设师资共享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高校的教师可以进行交流,把自己的教学技术,教学想法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换。同时可以在平台上公布教师招聘信息,教师也可以自我推荐自己有建树的学科。

另外,高校还可以聘请其他高校的优秀退休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对自己的学科十分熟悉,可以为一些高校在弱势学科上提供即时的帮助。这样,可以缓解有些学校在新兴学科上的经验不足。同时,高校也要注意利用这些师资通过帮扶和帮带及时培养自己的青年教师。

二、加强信息资源共享

教学园区内各高校教育教学上都存在着共性,将各个学校的校园网有机链接起来,建立园区的信息资源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益最大化。通过建设网络平台,解决学生跨校区选课的现实困难,实现网路课堂教学和精品课程网站访问,也可以实现信息发布、信息检索等,对推进资源共享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搜集各高校精品课程的资源,做出完整的全面的系统的精品课程库。以此来满足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但还要避免课程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现象。这就要求各个高校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和协作,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网络上的精品课程跨越了时间空间,使学生能够真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选择资源共享手段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基础。在教学园区内,成立园区联合学术委员会,建立以选课制为基础,学分制为依托的课程管理模式。在园区联合学术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统一进行校际之间的学分管理工作,各校实行统一或相容的联合学分制。达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效果。

采用学校间的学分互认,满足一所高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另一所高校选择专业学习的需要,既不妨碍获得学分又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积极鼓励高等学校之间的跨校选修课程机制,加强高等学校之间学分互认等,使学生享受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

四、图书资源的共享

大部分高等学校的图书资源基本上都采用本馆管理模式,只对本校人员开放,服务对象单一,资源利用率不高。并且各高校技术力量不均衡,部分学校资源的投入不能发挥最佳效能,更不能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服务,因此无法满足高校的长远发展。

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实行馆际互借,提高图书网络化程度,建立长效图书捐赠机制等措施真正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馆际互借可以将其他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作为本馆藏书的延伸,弥补各自馆藏的不足,实现资源共享;增加网络图书的数量,方便学生的查阅,缓解图书资源紧张问题;图书捐赠机制可以收集到各个高校更为全面更为专业的书籍,使图书资源的共享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图书的使用效益。

高校教园区作为中国发展高等教育而出台的一项重大举措,集聚了大量优质教学资源,为广大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环境,我们必须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打破封闭的教学环境,通过完善组织体系,改变思想观念,彼此交流,提高园区高校合作和共享意识,实现创建高校教园区的宗旨,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促进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和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

参考文献:

[1]饶勇,饶远.南昌高校园区教育资源共享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07,(4):74-76.

[2]龙丽君.教育与图书馆的资源共享[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44.

[3]汤涛,陈志鸿.何左.高校教师资源共享途径与模式调研[J].管理天地,2002,(3):49-51.

[4]周敬业,林爱菊.地级市建立高教园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思考---以温州茶山高教园区为例[J].理工高教研究,2006,(1):131-132. (编辑郑云东)

上一篇:格物致知道法自然优秀演讲稿下一篇:小学英语教师经验交流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