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社会再生产

2024-05-10

新媒体与社会再生产(精选十篇)

新媒体与社会再生产 篇1

关键词:社会变革,新闻生产,新媒体,选题,报道方式

随着媒体的社会化进程加快, 导致新媒体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生产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深度报道作为报纸报道的立命之本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而逐渐呈现社会化发展趋势的新媒体, 究竟如何完成新闻生产正是我们所关注的。

一、消息来源:更广泛

美国哈钦斯委员会在其著名的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为“深度报道”下了权威的论述, 即“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 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

根据调查显示, 记者也依靠于微博等新媒体形式进行新闻查询。如“非211、985高校是否是就业歧视”就来源于微博:“深圳某家银行招聘, 规定必须来自211高校。学生写信给章校长, 校长安慰:银行招聘人员素质低, 不必在意。第二天他让学校财务处撤回学校在该银行的所有存款, ‘若再不改, 就号召2万多学生的家长把存在这家银行的钱全部提出来’。涉事银行很快改了招聘启事。

正是因为这样一条微博, 加之网络上对此有很大争议, 究竟是歧视还是正常规定引起了广泛讨论。这才使得我选择了对于就业歧视进行深度报道。

新闻深度报道能不能成功, 取决于选题这个因素。只要新闻信息资源丰富了, 新闻深度报道可选择的余地也会随之增大很多。所以, 如何快速抢夺新闻信息资源一直是新闻报道竞争中的至关重要的战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网络媒体技术和手机客户端技术, 使得社会上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新闻事件的生产。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借助于手机、计算机网络等新媒体形式随时随地发布他们认为重要的身边的新闻。

二、报道方式:更深入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网民喜欢和习惯通过网络评论来表达对某一新闻事件所持有的意见和态度, 这便是网络舆论。网民的出发点是为了表达对社会公共事务及热点信息的关注, 也是为了捍卫公平正义。所以有时他们自己也会直接参与当下热门新闻的调查与考证。种种方式, 都间接为记者们的深度报道打好了基础, 作了铺垫。而在新媒体大环境下, 微博、社区、微信等传播技术所体现出来的“交互性”这一特点, 恰好为网民参与新闻调查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也因此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体的单一的传播机制, 让网民和记者在及时的传播与反馈活动当中, 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界限模糊化, 人人都是自媒体, 使得报道更加深入。

在当前新媒体的时代, 手机、电脑、互联网正在化解时间上束缚, 这给深度报道提供了很好的互动渠道。目前, 新媒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互动: (1) 信息参与式——使用电子邮件、社交网络等方式, 及时与媒体接触; (2) 信息注释式——通过建立论坛, 引起人们的注意力, 产生交流; (3) 现场勘查——直接参与对话; (4) 网上调查——统计相关报告、书记, 以方便对媒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因此, 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来参与报道的深度, 实现与新闻事件的联系, 甚至拉近距离。由于覆盖面大、主题复杂, 报道的事件应该尽量恢复事件原貌, 而且还深度限制了时间、空间和能量, 常常受到影响。“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观众互动参与将有助于防止错误的进一步延伸。

三、传播效果:多层次

新媒体具有消解传统媒体之间边界的强大力量, 它能有效的消解国家、社群、产业之间的边界, 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随着新媒介功能的融合与强大、信息终端的功能和特点汇聚一体化, 尤其是移动技术的发展与成熟, 受众可以通过手机等媒介完成对原本储存于不同传统媒介上同一题材或不同题材的深度报道的阅读。

传统媒体时代, 在新闻信息的提供、采集、写作、编辑和报道的全过程中存在着众多不同级别的把关人, 受众最终看到的新闻报道都是经过传播者的提炼和筛选过的内容。这不仅是卢因“把关人”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 也表明了传播的过程全都严格遵守着“大众传播中的两级流动”传播理论自上而下的传达信息。

新媒体时代的船舶登记则呈现出“一对多、多对一、一对一、多对多”的多级传播通道模式。“传播通道是非线性的, 不单单再试简单线性的;传播层级不再是有量化定义的, 而成为泛化和未定义的”受众在“泛传播”中享有了与任何层级信息对称的权力, 他们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接受或向任何人传播重要的新闻事实, 这就是新媒体带给人们的强大力量。

结语

深度报道力图展现的是事实背后的意义、是社会的整体真实, 从业者努力用报道来拼凑更加全面、真实的“社会图景”, 以向公众提供更加有意义、更接近真相的新闻。而随着社会性媒体对传统新闻生产产生影响, 我们更应该在立足于本身对于深度报道的剖析上, 还应该关注新媒体的声音, 关注网民的声音。因为新媒体时代, 人人都是记者, 围观改变中国。而只有这样才不会在新媒体的时代中掉队, 才能在社会化的新闻生产中永不过时。

参考文献

[1]缪红燕.探析新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J].职业时空, 2009 (11) .

[2]张志安.新闻生产与社会控制的张力呈现——对《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的个案分析[J].新闻与传播评论, 2008 (00) .

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 篇2

2011-9-28

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是目前研究新媒体与社会管理、危机管理、网络舆情、新媒体技术的专业化研究平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经济加速发展、各项制度逐步完善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社会引发的新问题。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正是以此为出发点,以服务政府、服务社会为宗旨,着重研究的应用价值,通过致力于新媒体与社会的深入研究,为政府公共管理提供决策咨询和服务,成为党和政府应对新媒体尤其是危机事件的“思想库”、“信息库”、“人才库”。

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拥有强大的数据支撑和技术支撑。首先,中心基于上海交通大学有力的技术支撑建立,拥有信息获取、信息分析、访问控制等技术研究平台,能够系统地进行网络舆情的预警、监测与分析,提供权威的分析数据,为决策层全面掌握舆情动态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中心拥有4个庞大的数据库支撑:

(1)10年的中国网络舆情数据库;(2)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数据库;(3)中国形象海外报道数据库;(4)5年的中国舆情案例库。并且,该中心基础设置完备,硬件设备齐全,工作经费充足。

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秉承文理交叉、整合研究力量的思路,在整合交大人文艺术研究院、信息安全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等高端研究力量的基础上,围绕新媒体与社会相关研究方向组织跨学科、多层次、相对固定的研究成员,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国家级”的新媒体与社会管理研究团队。

目前,研究中心已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研究中心负责人谢耘耕教授获得2009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已研发出2套指标体系——“政府、企业舆情应对能力指标体系”、“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立足危机管理,业已形成300起突发事件舆情案例库,开通中心网络平台“舆情网”,并发布了《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社会舆情应对能力评估分析报告》、《2010年中国公民的网络表达与公共管理分析研究报告》、《2010中国微博报告》。

新媒体与社会再生产 篇3

[关键词]大数据;流媒体;内容生产

[作者单位] 李冰,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郄婧琳,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数字环境下的中外版权制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H14JB00080)的成果之一。

《纸牌屋》(House of Cards)是由美国最大的在线影片租赁提供商网飞公司(Netflix)在2013年初推出的首部自制剧集。这部改编自1990年BBC同名迷你剧的电视剧以时下的美国华盛顿为背景,将政客间的利益交换和人性困局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该剧不仅在艺术成就方面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可——第一季播出后先后获得2013年度艾美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选角奖和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奖——同时也因为其对大数据的成功运用成为视频内容生产领域的新的里程碑。因此,本文以大数据为背景,选取《纸牌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探究其内容生产策略,以期为我国的视频内容生产方提供一定的意见和建议。

一、《纸牌屋》与大数据

1.《纸牌屋》诞生:大数据助力投资决策

资料显示,自2012年开始,各大流媒体公司包括网飞、葫芦(Hulu)、亚马逊(Amazon)、Youtube等都加大了原创内容的投入,“亚马逊工作室”甚至早在2010年底就开始了相关运作,但直到《纸牌屋》的出现,流媒体的观看数据才一举超过传统电视媒体。这不仅仅是内容的胜利,更是大数据的胜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正如麦肯锡在报告中指出的,“大数据让企业能够创造新产品和服务,改善现有产品和服务,以及创造全新的商业模式。” 2000年,创办仅3年的网飞公司开始启用推荐系统Cinematch,该系统将基于用户视频点播的基础数据(如评分、播放、快进、时间、地点、终端等)储存在数据库后通过数据分析,计算出用户可能喜爱的影片,并为之提供定制化的推荐。2006年,网飞公司启动了基于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的大奖赛,意图进一步提升Cinematch系统的准确率。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随着Cinematch系统的不断升级和用户数据的不断增多,网飞公司对于用户喜好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007年,随着网飞公司战略重点由原本的主营业务DVD租赁向流媒体视频点播服务转变,原本网站使用的推荐系统的目标和数据特征均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网飞公司则开始进入以分布式计算(Hadoop)为主要架构的大数据时代。与较为私密的DVD观看相比,在流媒体视频的收看过程中,用户不仅会在播放控制器上留下暂停、快进、回看和关闭等收视行为记录,还会在观影后做出留言反馈、收藏、与网友互动或分享至社交媒体等行为。如此一来,网飞公司所能获取的用户个人偏好数据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以《纸牌屋》为例,在决定投拍《纸牌屋》之前,网飞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大数据的帮助下发现用户中有很多人仍在点播1991年BBC经典老片《纸牌屋》,同时这些用户还喜欢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执导的作品和奥斯卡得主凯文·史派西(Kevin Spacey)主演的电影,这些高重合度的数据帮助工作人员进一步明确了庞大的目标受众群体的存在。换句话说,网飞公司通过数据分析准确把握了用户的脉搏,为《纸牌屋》的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确定大卫·芬奇为导演,凯文·史派西为主演后,网飞公司决定投资参与《纸牌屋》的制作。在提出了无需先看试播集、预付一亿美元资金、一次性订购完整的两季内容,以及不干涉剧集的艺术创作过程、制作团队保有最终剪辑权等诱人条件后,网飞公司最终与制片方达成合作,获得了《纸牌屋》的两年独播权,从此,改变了自己多年来仅仅作为电视台首播后的线上播出渠道的历史。2013年2月,《纸牌屋》第一季正式上线后,网飞公司的用户数增加了300万,达到2920万。

2.《纸牌屋》推广:大数据时代的营销手段

网飞公司不仅通过数据挖掘来了解《纸牌屋》的受众基础并确定《纸牌屋》的演职人员名单,更将大数据灵活运用于剧集的宣传推广。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网飞公司主要是通过数据挖掘,进一步明确潜在受众中不同群体的不同偏好属性,从而针对该属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推荐,这种做法无疑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用户的观看欲望。譬如说,基于数据挖掘显示的忠实观众,网飞公司会通过推荐系统将其“锁定”,并為之推送适合其观影风格的“有针对性的”宣传片。而对于那些非忠实观众,网飞公司则不会向其过度推荐,以免形成不必要的骚扰,造成适得其反的宣传效果。

据数据分析的结果,《纸牌屋》的制作团队共剪辑出6版1分钟—4分钟不等的宣传片向用户进行推送。尽管这6版宣传片所选取的素材片段基本相同,但镜头和旁白的多样组接、搭配方式使得每部宣传片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喜爱观看女性主义公路电影《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的用户会更多地看到介绍主要女性角色的预告片;电影《商海通牒》(Margin Call2011)的粉丝则被推送男主角凯文·史派西的宣传片版本;而对于那些喜爱导演大卫·芬奇的用户,网飞公司则会贴心地送上导演大卫·芬奇的凸显人性黑暗且视觉感强烈的特色宣传短片。

在大数据的帮助下,借助这种有针对性的宣传推广方式,《纸牌屋》未播先火,赚足了关注度和话题度。等剧集正式播出后,凭借着优良的制作、紧凑的剧情和便捷的观看方式,《纸牌屋》一跃成为当年度的收视黑马。

二、《纸牌屋》与流媒体平台

网飞公司独家首播的两季《纸牌屋》均采用了全季13集一次性打包上线的播出方式,且上线时间均定为周五(第一季2013年2月1日首播,第二季2014年2月14日首播),以方便用户能够在周末进行“狂欢式”(Binge)观看。网飞公司的这一举措打破了美剧每周一集的播出惯例,更打破了美国观众几十年来每周定时追剧的收视习惯。根据eMarketer最新数据,2013年,美国成年人平均每天花费在手机、电脑等数字设备上的时间为4小时40分钟,首次超过花费在电视上的4小时31分。 通过接入高速互联网的流媒体平台,媒介生态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用户开始从传统的收视模式中解放出来,他们在观看电视节目上拥有了更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一人一个电视台”的时代正在来临。

全集打包上线的播出方式不仅大大增强了剧集订户观看时间的自由性,也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黏合度。事实上,网飞公司的这一举措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由流媒体平台的特点所决定的。首先,作为在线流媒体视频提供商而非电视网或有线电视台,网飞公司长期以来都是通过辛迪加分销系统购买电影和电视剧,而这些在各大电视台经过几轮播出的剧集已经具备了全集打包上线播出的条件;其次,网飞公司作为“付费观看”的视频网站,主要依靠用户购买而不是广告来获得盈利,这就使得网飞公司首先考虑的因素是用户需求而不是广告观看流量;再者,近年来,随着延时收视(Timeshifted TV)、点播收视(Video-On-Demond,VOD)等观看方式的普及,美国观众“攒剧”观看的做法已并不罕见。人们常常使用数字视频录像机TiVo定时录制所追的剧集,并“囤积”至一起观看,而以网飞公司为代表的流媒体播放平台的兴起,更是助长了这一风气。有报道指出,美国观众甚至因为突降的暴雪而在Twitter上向网飞公司请求提前一天放出第二季内容,以便在难以出行的坏天气中打发时间。

《纸牌屋》推出后,传统电视产业深刻感受到了日益壮大的流媒体公司带来的竞争压力。由于可以不依赖电视网而成为视频内容的推送平台,同时,流媒体可以更加有效和精准地满足用户需求,这些流媒体公司的用户数量增长迅速。更为重要的是,流媒体公司所拥有的大量用户数据使得它们能够在此基础上建立精准的智能推荐系统。这正是流媒体公司最有价值的资产和最大的竞争力所在。据调研公司Parks Associates预测,到2017年,在线视频播放设备将进入超过38%的美国家庭。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在线视频业务垂直整合频率的不断加快和整合程度的加深,在线视频产业也将进入一个视频、语音和数据服务同互联网深度整合的新时代。

三、启示与建议

网飞公司财报显示,2013年公司股价一路上扬,第四季度营收达到11.8亿美元,比2012年同期增长了24.3%;净利润4800万美元,同比增长超过500%。除营收大幅度增加之外,网飞公司的用户数也迎来了高速增长。2013年第4季度,美国国内市场新增用户数量233万,美国流媒体总用户数量达到3342万,付费流媒体用户数量达到3171.2万。除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之外,网飞公司也不忘继续充实自己的内容数据库。除自制剧之外,根据与迪士尼签订的最新协议,从2016年开始,迪士尼出品的电影在影院放映后将成为网飞公司的在线片源,授权范围包括迪士尼、皮克斯、漫威以及迪士尼自然等出品的所有真人及动画电影。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催生了各行各业的变革,网飞公司作为流媒体视频行业的领军者,在内容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正在影响着整个行业。

与美国相比,我国在线视频行业同样处于快速发展時期。从用户规模来看,根据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网络视频用户规模4.39亿,较2013年底增加1057万人。 从产业收益来看,2014年第3季度,中国在线视频季度市场规模达68.2亿元,环比增长9.3%,同比增长83.2%。 尽管用户人群不断扩大、收益不断增长,但面对长期以来习惯了免费午餐的观众们,国内各大视频网站仍基本采用广告主付费模式来获取利润,这种将广告和视频内容简单生硬结合在一起的模式常常会使用户产生反感。特别是由于版权保护的缺失和各项政策的出台,国内在线视频产业的盈利之路更显未知。

近年来,国内各大视频网站虽然在高额版权的重压之下纷纷展开内容自制战略,但却囿于自身定位模糊、专业人才稀缺和数据技术薄弱等原因,导致相关产业的未来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如何利用在线视频收视数据进一步改善用户体验;如何开发更好的盈利模式,在广告主和用户之间实现双赢;如何发展数据技术,改善用户体验?这就需要我们对诸如网飞公司这样的行业领军者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1.借助流媒体平台获取数据

传统媒体由于受到播出平台的限制,在数据资源获取方面处于劣势。随着流媒体平台建设的逐渐完善,用户数据收集显然变得更加简便易行,这些丰富的用户数据作为内容生产方重要的决策参考,能够帮助提升购片和投资决策的精准度,改善用户体验以增加其黏合度,并最终带来不菲的收益。

但需要注意的是,流媒体平台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不应仅仅考虑自身的盈利模式和业务特点,更应在数据解构式的全面收集、数据间相关性的挖掘,以及对算法的不断优化等方面进行灵活处理。

2.通过数据把握受众需求

在传统的影视制作过程中,尽管也会通过焦点小组访谈、调查问卷发放等手段来了解受众,但由于样本范围较小,误差较大,受众的整体面目依然是模糊不清的。借助大数据的帮助,内容生产方第一次能够更便利、更准确地把握受众需求。所谓更准确,不仅指其能够通过社交媒体上的分享和评论来把握受众,也指其能够通过对数据资源的挖掘,将原本集群化、模糊化的受众形象变得明晰可见,受众的个人化特色和分布式特征也将借助数据的力量得以呈现。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所谓的把握受众需求,并不仅仅是根据用户个体的播放记录、收藏评论等明显“表达”推断出的简单偏好,而是在对,如观看时长、播放次数及其他细节化收视行为综合考虑、主动挖掘价值核心点的基础上,对用户真实喜好尽力“还原”。

总而言之,得益于对大数据和流媒体平台的应用,网飞公司从《纸牌屋》前期的投资制作到后期的上线推广,步步为营,打破了传统的电视剧内容生产模式,开创了以分析用户数据为前提、确定目标受众为重点、优化营销推广为手段的视频内容生产新策略。具体而言,网飞公司即是在充分收集数据和精细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了订户的需求分析和数据度量,进而依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进一步明确目标受众并做出了准确的投资购买,同时,在宣传推广阶段同样参照大数据的指引执行了剧集的细分化推广。与政策法规较为健全、市场化程度较为彻底的美国相比,我国的视频内容生产才刚刚起步,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和借鉴,相信我们的在线视频网站也能够在大数据时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1]麦肯锡. 大数据:下一个竞争、创新和生产力的前沿领域 [J]. 赛迪译丛,2012(25).

[2]Janko Roettgers. For House of Cards and Arrested Development, Netflix Favors big data over big ratings [EB/OL] (2013-02-12) [2014-07-20]. http://gigaom.com/2013/02/12/netflix-ratings-big-data-original-content/.

[3]Esther Zucherman. A Snow Day ‘House of Cards’ Release Would Be a Coup for Netflix [EB/OL] (2014-02-13) [2014-07-23]. http://www.thewire.com/entertainment/2014/02/snow-day-house-cards-release-would-be-coup-netflix/358055/.

[4]Netflix. Netflix Releases First-Quarter 2014 Financial Results [EB/OL] (2014-04-21) [2014-07-23]. http://ir.netflix.com.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 2014-07-21.

新媒体与社会信任 篇4

一、信任信心信念

由于信任是构建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乃至人天秩序的基本因素,几乎所有人文社会学科都介入了有关信任问题的研究,并形成了如下几个共同视角:

一是在道德论视角下,信任被理解为一种内在的道德观念,是基于人伦、情感和交往形成的一种“托付”。“我信任你”意味着“我把自己托付给你”。这种信任观既扎根于日常生活体验,也为一些经典哲学和神学所认同。在日常生活,寻求可信任的人和让自己成为可信任的人乃是我们基本的渴望和冲动,即使陷入轻信和迷信也在所不惜;而从神性或人生之超越性上看,信任是“神恩”或善在人性中的显现,是加拿大学者查尔斯·泰勒所称的人之为人不可破坏的“本真伦理”。

二是从经验论视角看,信任是一种基于既往知识、经验的一种心理定式和行为惯性。“太阳照常升起”“他素来诚实可信,这次也不例外”“他们依旧以腐败的方式运作,依旧在事关重大利益的问题上说谎”“他们一直幻想通过宣传而非品质获得成功”。这种信任实际上是政治学者沃伦所称的“纯预期性解释”,可以内化为稳定的心理结构,也可以外化为对制度规范的期待和依赖。前者是指信任的自我强化和凝结,直到沉淀为某种心理成见——我就信任(或不信任)他。后者是指信任的制度化、程式化和规范化,直到形塑成一种制度理性——正如英国哲学家休谟所言,我们应该设计一系列的政府制度,即使流氓占据政府职位时,我们也相信他将为我们的利益服务。

三是基于功能论视角,信任被归结为一种利益交换和社会资本。我之所以信任你,说到底是因为我期待你为我或我们的利益行事,或者说信任可以让我们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相遇、协商和合作。因此,信任就是风险投资,就是可以生产、流通、增益、损耗的社会资本。如是利益导向的信任观,不高尚却真切、实在:信任作为社会资本可以直接创造财富和价值,亦可与财务意义上的运营资本相互增益和转化。事实上,财务上的破产尚可挽救,信任破产则往往意味着彻底倾覆。就此而论,信任是任何一个社会主体最宝贵、最伤不起的财产。

在对信任的理解上,道德论强调了人性、超越性和托付,经验论强调了心理定式、行为惯性和制度理性,功能论则更看重社会资本的创造和转化。而以融合的视角看,信任在功能层面意味着对利益、行为和制度的信心,在价值或超越性层面意味着对人性、神性、伦理和理想的信念。以危机中的信任救赎为例,危机管理者应同时做好功能层面的信心加法和价值层面的信念加法,前者好比修复断桥,后者有如再续灯火。

二、信任危机与积极信任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走得更远一些,他提出信任乃是人类的“本体性安全”需求,是人类给自己开出的药方,以缓解与生俱来的“存在性焦虑”。吉登斯把信任问题上升或者说还原至人类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上,强调了信任作为人的在世条件、生命价值的终极意义。通俗地说,大多数人都难以承受无人可信、无人信任的生活处境和“存在性焦虑”。

这也大抵解释了为什么一个组织务必守住自己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任底线,如是底线关乎人们的本体性安全。一旦此般安全感幻灭,焦虑笼罩了现实生活和内在的生命图景,人们就可能无可挽回地疏离、背叛、反抗那些辜负信任的组织。

糟糕的是,吉登斯认为现代社会前所未有地陷入了信任困境。他提出了现代性的三大动力来源——时空分离、脱域和“知识的反思性”,而这三者都加剧了信任困境。在现代社会,时间不再与特定的空间相对应,全球共享标准时间,空间的也边界被打破,陌生人远距离、大规模地相遇;每一个主体都不得不把自己从既有的社会关系中抽离出来,并不断地让自己嵌入到陌生的社会关系里去,这种脱域或抽离导致现代人在生活的每一刻、每一处都像是观光客或流浪者;海量的知识生产和革命性的知识创新使现代社会处于持续、剧烈的变迁之中,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一切都建立在流沙之上。

不只是吉登斯这样的社会学家,每个普通人都能感受到由血缘、地缘、文化和宗教提供的传统安全感、信心和信念所遭遇的严峻挑战。无论在地理上还是心理上,人人都背井离乡。我信谁、谁信我和“我是谁”一样,成为现代社会直指心性的一个基本问题。

新媒体改造了人类的时空观、社会关系以及信息、知识的生产方式,也因此放大、加深了信任危机。我们已经见证、体验了如下变革:新媒体把时间压缩到“实时当下”,人们翻滚在信息之瀑中,浅思考、浅交往、急于行动、急于成功;新媒体把空间扩充到“无远弗届”,我们都站在广阔、平坦的世界广场上,大声喧哗,各自孤独;新媒体推动了无量无边的信息、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分分钟都有头条新闻,每刷新一次屏幕都可以看到一个新世界。在变革的激流中,自我认同尚且不易,何况对他者义无返顾的托付?相见易、信任难的时代到来了。

一如前述,信任原本是德性、神性、行为、利益、规程、信心和信念的多元汇聚与整体性凝结,关乎生命的本体和存在的理由,如今却窄化为对特定利益机制(比如消费契约)和规程(比如制度体系)的依赖与托付。“人对人的信任”和“人对超越性价值的信任”被弱化了,只剩下功能层面、实用主义的“人对系统的信任”在维持社会关系。实际上,当人际信任越来越脆弱,超越性价值变得杳渺难觅,利益实现机制和硬性规程就成了人们不得不选择的依靠。

吉登斯把“不得不”的信任称为消极信任,把人们主动创造、心悦诚服的信任称为积极信任。显然,良性的官民关系、民商关系应当筑基于积极信任。如果政府、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把利益和规程上的信任也放逐了,连功能性的消极信任也辜负了,信任危机就会全面蔓延,政治、商业和文化认同的根基就会动摇乃至倾覆。每一个社会主体都将是信任危机的受害者,承受高昂的信任成本和无以摆脱的“存在性焦虑”。

三、对话与重振人际交往

积极信任是再造美好人生和社会团结的基石,是构建能动的政治、能动的商业和能动的社会的前提。令人沮丧的是,现代社会把美好窄化、错解为繁荣,人们丧失了对友谊、理想和超越性价值的主动追求,陷入了成功学式的物质主义、愤世嫉俗的悲观主义和玩世不恭的犬儒主义。面对现代社会的精神萎靡,以吉登斯为代表的很多思想家都主张重建现代性,他们拿出的重建方案是协商、对话。

信任正是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人与“天”对话的结果。当然,这个结果又可转化为对话的前提。吉登斯主张培育多级、多维的“对话民主”:个人生活世界、人际之间的对话;社会运动和民间社团打破等级制度和权力垄断,表达多元利益关切;在国家层面,政党、政府和公众基于程序正义,通过协商、参与成就政治信任和决策合法性;全球对话,即建立“世界主义的民主”,以解释和解决世界性风险问题。

此中,吉登斯最看重的是个人生活领域的亲密关系。他认为在亲密关系中可以提炼、抽象出一种纯粹关系,即抛开外在标准和条件,人与人之间基于开放、平等、诚实的对话建立的交往关系。纯粹关系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原型”,即我们“本来如此”、“理应如此”的交往和关系状态。正是这种纯粹关系孕育着积极信任,让我们靠近彼此、克服焦虑,促进自我认同和相互协作。在吉登斯看来,重振人际交往,培育纯粹关系和积极信任,进而将之扩大到政治、商业和文化诸领域,乃是缓解现代社会危机的一条重要出路。

在一定意义上,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为吉登斯的理论设计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以商业为例,在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企业与公众的人际交往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当交往的技术障碍被破除后,要看一个企业是否拥有开放、平等、诚实的价值观,是否拥有对话以建立纯粹关系、积极信任的勇气和智慧了。倘若企业仍以宣传、投放乃至“水军”的思维挺进新媒体,就糟蹋了对话机遇和信任资本。

大而言之,前述能动的政治、能动的商业、能动的社会首先意味着开放对话、平等协商和诚实合作;意味着善用新媒体和其他一切可能的沟通方式,重振人际交往和纯粹关系,主动创造和维系积极信任;意味着人对人的信任、人对超越性价值的信任、人对系统的信任协调发展,增益物质主义时代的德性和理想。

(来源:《国际公关》)

新媒体与社会再生产 篇5

摘 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可以从理论阐释、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开展系列主题教育三种途径,认真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方式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以实践为主要形式的主题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1深入开展学习研究阐释活动

按照全面性和准确性相结合的原则,认真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解释工作,为师生全面深入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基础。

首先,开展深入的理论学习。采用竞赛、征文等多种形式组织师生开展学习。成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团,充分发挥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系列课程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师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宣讲方案与教学方案,对师生进行持续性教育,做到“入耳入心”。

其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鼓励大学生组织各类弘扬传统文化的社团组织,开展丰富的课外传统文化活动。教师在指导传统文化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避免活动流于形式。充分体现学校在文学、传统文化方面的师资与研究优势,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2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首先,打造良好的外部空间宣传环境。在校园里设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牌;利用学校公共空间,通过张贴标语、宣传画、卡通画和公益广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通过校园环境的营造,为师生深入理解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外部保障。

其次,充分利用全媒体宣传手段。积极发挥各高校校报、电台、电子显示屏及宣传栏等传统宣传手段以及学校官网、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平台的作用,营造全媒体宣传氛围。在传统媒体宣传的基础上,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栏,用年轻人习惯的语言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校的建设成果、先进个人、先进事迹宣传中,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第三,充分利用高校中文、音乐、美术、传播、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的专业优势,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围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典型人物,创作舞台剧、微电影、微动画、明信片等,用图文并茂、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阐述。

3广泛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教育活动

根据注重情感培养、深入人心、长期开展的原则,举办系列符合各高校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党员干部、师生共同遵守的原则。

首先,加强师德建设。在引进人才、年终考核和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评优奖励等过程中坚持思想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优先原则,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建设一支专业素质、政治素质过硬的辅导员队伍,注重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将“师德标兵”、“感动校园人物”等一系列表彰活动常态化,评选在学校发展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发挥榜样带头作用。

其次,加强学风建设。学风的好坏是衡量学校培养人才质量优劣的重要因素。在学生全面发展,进步教育中要始终强调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一方面,建设完善的学风制度,另一方面,通过开展“阳光考试”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重信誉、守信用、讲诚信的良好品德。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步计划,营造勤学力行的优良学风,将“校园之星”评选常态化,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

第三,加强课程建设。坚持在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课程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具体课程的讲述,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和人文精神阐释,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教学改革力度,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如何进课堂”的问题。

第四、开展主题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系列重要节日为平台,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相关活动,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大学生合唱比赛、迎新生文艺晚会、艺术团汇报演出,开展传唱弘扬时代精神与革命传统的优秀校园歌曲活动;开展主题党日、团日、周末素质拓展活动;将优秀党支部团支部、先进班级等各项评选常态化,邀请全国道德模范等先进人物走进校园开展宣讲活动,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学生政治道德素养的培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社??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师生共同遵守、践行的规范。

基金项目:2017衡水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新媒体视域下弘扬传统文化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对策研究(2017088)。

参考文献

新媒体与社会再生产 篇6

一、“迷乱”了眼睛

如今的思想品德课堂,尤其是一些公开课,似乎无课件不能成课。在许多运用多媒体的课堂上,教师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欣赏图片,一会儿播放卡通,一会儿进生活乐园,让人眼花缭乱。如某位教师执教的《农产品的家园》,课前先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农村的风景,广阔的田野,四季生长着不同的农作物;接着教师又出示农民们劳动的场面和现代化机械在农业上的运用;最后教师又让学生欣赏了各地不同的田园风光。这位教师整节课竟然没有板书,学生面对的都是漂亮的图片,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热闹的背后让我们不得不沉思,频繁的多媒体运用,使课堂被过多的信息所充斥,由于受一些无用的信息干扰,学生容易分不清教学的重点。这样的课不仅没起到强化刺激、巩固知识的效果,相反的,却使学生注意力分散,使教学流于形式化。

二、“冲昏”了头脑

由于多媒体具有精美的画面、动听的声音,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许多教师很容易被课堂教学的这种“热闹”所蒙骗,认为是多媒体的运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如一位教师在《我来画棵家庭树》的教学中,这样设计的:课始,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的画面,播放童谣“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的妈妈叫奶奶,爸爸的兄弟叫伯伯……”这样反复几遍,教师“苦心经营”的这个动人画面,仅仅是用作导入课的“工具”而已。事实上,三年级的小朋友不但早就会念这首儿歌,而且也知道这其中的关系和称呼。这种远离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媒体创设,又怎么能成为教育温床呢?学生又怎能产生积极的学习状态呢?学生的主体意识又如何得到培养?

【反思】

在倡导现代化教育的今天,无可否认,多媒体快速、生动、直观的效果给品德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适当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时,首先应明确使用该课件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教学中的什么问题,如何才能把这些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教学手段无论多么丰富、生动,也只能起辅助教学的作用。

【策略】

1.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因此有些教师把多媒体说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使用功能,致使学生感觉是看教师演戏。多媒体作为实施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得当,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多媒体本是一种教学工具,教师不能只当“解说员”,而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多媒体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探讨多媒体在教学运作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使多媒体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2.投影屏幕不能完全替代教师板书

在《农产品的家园》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已经脱开了粉笔和黑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的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方便增删,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有时会产生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却因没有加到板书中而生出许多遗憾。另外,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但运用多媒体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唯一途径和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3.多媒体教学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

使用多媒体为教学注入了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师在感到惊喜之余,往往会不忍割爱,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中去,其实有时用得不当和过度,反而会成为教学的干扰源,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绝对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用好。

所以,我认为在品德教育中,适时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教师不能片面强调多媒体的作用,而是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如此我们的教学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最佳效果。

(责编 张亚莎)

新媒体与社会再生产 篇7

1 关于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认识

传统的新闻生产主要是指由专门的新闻单位对于新闻事件进行采集、整理和传播, 其具有单一性的传播特征, 即新闻内容主要是由生产主体所决定。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 新闻生产不再是由专门的生产主体进行生产, 受众也能够参与到新闻生产之中。

传统的新闻生产内容, 主要是由新闻媒体所决定, 受众只能被动的对有限的新闻内容进行关注。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如今受众对新闻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 受众的了解新闻的方式也发生变化, 传播方式也更加丰富, 因此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

传统新闻生产虽然也注重受众的需求, 但其仍然以媒体为主体, 而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 则以受众为主体。随着互联网及相关技术的发展,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受众平时阅读新闻的习惯、内容等都会通过数据的形式记录下来, 并进行分析, 从而使推广的新闻内容更加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虽然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内容质量比不上传统新闻生产, 但其仍然对传统新闻生产产生影响。因此新闻行业要更加注重受众的需求, 以服务受众为主要发展方向。

2 关于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创新与思考

2.1 新媒体时代新闻产品的创新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 传统新闻媒体占主体的时期已经过去, 现如今更加注重新闻内容的创新。新闻行业产生危机主要体现在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等广电媒体上, 传统新闻传播媒介需要受众通过付费的方式, 才能够了解到相关信息, 而且传播形式的方式比较单一。如今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 受众能够免费了解新闻信息, 且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 使更多的人群喜欢阅读新闻。

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 受众也对可以参与到新闻生产中, 如发生突发新闻事件时, 在现场或了解新闻事件的受众, 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或帖子的形式将新闻事件发布到网络上, 从而让更多的受众可以了解到新闻事件的发生及发展。新媒体环境下, 有效打破了传播者与新闻受众之间的界限, 新闻的传递和传播更加便捷, 受众也成为新闻传播的一个链环。而且新闻内容可以是视频、文字或图片, 更加具有真实性和时效性。受众虽然能够参与到新闻生产中, 但他们毕竟缺乏专业的新闻知识, 因此只能对新闻事件的表面情况进行简单的传递, 无法使其他受众更加深入的了解到新闻事件的本质。因此新闻生产还需要具备专业性, 如调查性报道。

我国传统媒体开始注意与互联网的融合, 即通过建立网站、开通微博等形式, 与受众进行互动, 并从群众评论中了解到更多的新闻事件。

2.2 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流程再思考

传统新闻生产主要是由记者发展线索, 并进行采访, 然后通过编辑和整理, 将新闻事件以文字、报道等形式传播。而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可以使人和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 实现生产主体多样性和自由性的状态, 从而使新闻生产更加具有效率。如今新闻内容的生产更加多元化, 同一新闻内容有多种生产途径和生产主体, 因此要促进新闻行业持续的发展, 必须通过建立评估中心的方式, 对不同生产途径和生产主体的新闻内容进行汇总和整理, 从而再进行传播。新闻受众在新媒体环境下, 起到了公民记者的作用。任何一名新闻受众都可以变成公民记者, 大量的公民记者所记录的内容, 为媒体创造了更多的新闻。随着新媒体的发展, 新闻受众逐渐成为新闻生产的主力。

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还要注重与互联网的融合, 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一般都是定期定时进行传播, 从而与实际新闻事件的发生时间拉开距离, 而通过与互联网的融合, 如微博, 则可以实时进行播报, 从而缩短新闻发生与发布的时间差。网上新闻信息的传播之所以受到受众的关注和喜爱, 因此其主要是靠众多网友的力量, 信息量足、传播范围广, 传播速度快。新媒时代新闻要结合网络这些特点, 通过网络进行新闻信息的采集和传播。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采集方面, 要对庞大数据进行处理, 新闻受众是新闻的发现者与传播者, 新闻受众发现新闻线索, 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 新闻人对线索进行查证。同时在新闻生产方面, 要针对不同的新闻内容和受众特点进行新闻的编写, 从而使受众能够有更高的兴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 人们对新闻事件可以采用多种记录方式, 因此要加强对先进技术的运用。在未来新闻生产中, 必须注重大数据、互联网的思维, 以及受众主体和底线条件等, 从而实现新闻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传统新闻生产方式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 而逐渐受到制约, 因此新闻生产方式要注重转型。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要注重媒体与受众的结合, 即保证新闻内容的深度和时效性。

参考文献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新媒体与社会重构 篇8

一、人才重构:高校新设专业, 传统媒体人才流失, 新媒体人才需求旺盛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 新型媒体对于人才的重构就是市场经济中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理论, 高校是人才的生产者 (供给者) ,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就是需求者。

首先, 高校为了培养新媒体专业人才, 2011年开设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 后又进一步升级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更加适应新媒体人才的需求, 顺应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潮流, 从2013年开始招生。高校因为新媒体对于专业人才的渴求, 且新媒体发展前景好, 人才的价格也合理, 所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顺势而生。其次, 传统媒体人才流失严重。传统媒体外部面临经济下滑态势以及新媒体携互联网大鳄资本蚕食市场, 广告收入逐年下降, 特别是报业集团形式更为严峻, 规模效应和广告收入大幅缩水, 甚至只有自断其臂才能勉强生存。传统媒体对于人才的需求可有可无, 更不能留住自己培养的人才。大量的传统媒体人才流入新媒体或者转行。如今, 普遍高校对于新闻与传播相关专业的人才就业前景担忧。最后, 新媒体发展如火如荼, 它需要专业的人才, 需求旺盛。崔保国教授《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2016) 》中预测今后的传媒产业的两大亮点是电影和移动媒体, 而且在过去的两年以及2016年IP剧席卷整个寒暑假档期。新媒体除了快速获取、分享信息, 更重要的是它对于传媒产品的营销作用。例如, 2016年8月的IP剧《微微一笑很倾城》开播之前, 官方微博就时不时以图片或文字来预热市场, 男女主角番位之争, 不放任何预告或花絮的饥渴营销, 无限最大化受众的期待。自开播后热度不断, 收官后百度指数更是超219万, 播放量超88亿, 评论量超90万, 弹幕量超70万, 网络评分高达9.9, 以超强姿态成为2016年暑期最强档。

二、投资和广告重构:互联网企业“倒融合”, 广告主改变倾向

经济学中, 消费选择理论是决定需求的消费者行为理论, 而消费者的个人效用以及预算约束将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资本雄厚的企业选择优良项目扩张, 而资金短缺的传统媒体只能划出一部分人、财、物组建新媒体工作中心。广告主作为投放广告的消费者, 投放预算以及广告效应是主要的衡量标准。

一方面, 在2014年融合之初, 传统媒体将其优势资源向新兴媒体市场转移, 网络新兴媒体只是把传统媒体的内容简单的复制粘贴, 但随着其他专业客户端的技术发展和内容创新, 进一步蚕食市场、抢夺受众, 传统媒体逐渐举步维艰。而BAT三巨头已今非昔比, 在资本、受众、技术包括数据资源方面有绝对的优势。以三巨头为领头羊的互联网企业把握融合的主动权, 主动收购或兼并传统媒体。据不完全统计, 近两年阿里巴巴已经入股或收购25家媒体, 其中包括《京华时报》《北京青年报》等。互联网企业作为投资者, 资本雄厚, 主要考虑投资项目效用而不是资金预算。另一方面, 广告主投放广告综合预算根据广告效用而定。广告主的广告要么集中于央视和一线卫视, 要么下沉至地面频道。而高收视综艺节目、电影和电视剧广告并未受行业总体形势影响, 依然保持高增长状态。但是由于预算约束, 只有大型企业才有资金选择好的广告资源。比如伊利11亿元冠名《我是歌手4》《爸爸去哪儿4》;蒙牛投8亿元取得《全员加速中》《夏日甜心》的冠名权。小型企业只能望洋兴叹, 若把广告下沉至地面频道, 广告的效用则得不到最大的发挥。新媒体广告能够在有限的预算中最大化广告效用。网络自制剧、网络节目、视频直播、微博大V或网红产业链等, 都为企业的广告投放带来了无限可能。消费者选择理论认为, 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 你不能买你想买的一切, 必须考虑各种供销售的物品的价格, 并在财力约束下购买最需要、合意的一组物品。所以, 之所以出现“倒融合”现象就是资金导致的, 而广告主投放广告也不是随心所欲, 必须在预算既定的情况下选择广告效用最大化的投放方式。

三、结语

新型媒体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 如投石一般, 寻求传统媒体的发展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两者互相融合, 一方面传统媒体改变其生产方式和传播渠道, 适应新的媒体环境, 另一方面, 新媒体也应寻求舆论引导之法, 完善法制法规。笔者从供给与需求理论分析融合过程中的人才重构, 从消费者选择理论分析投资和广告投放的重构。只有把握了新媒体重塑的结构, 才能保持传媒产业的持续增长, 从而更好地引导网络舆论。

摘要:新媒体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而来的, 并进一步向移动互联网转移, 所以新媒体也会对社会结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甚至重新塑造其结构。对此, 只有充分明确新媒体重塑的结构, 才能保持传媒产业的持续增长, 从而更好地引导网络舆论。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着重以人才结构、投资以及广告两方面分析新媒体对社会重构的影响。

关键词:新型媒体,经济学,社会重构

参考文献

[1]崔保国.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1.

[2]主流媒体“两微一端”正改变舆论格局仍有隐忧[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16-07-29.

新媒体与社会再生产 篇9

1 新媒体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新媒体”则是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与报纸、书籍等传统媒体存在着诸多不同。从信息传播载体的角度来看,新媒体主要是通过网络传播的媒体;就信息传播的方式而言,新媒体是多向性、互动性传播的媒体;就信息传播的主体而言,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的媒体,即,新媒体中的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可以相互转换的。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新媒体就是所有的信息交流者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当前,新媒体可以理解为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形态,不仅指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还将各种网络平台、各种信息传播系统等涵盖其中,是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局限,能够适时地、交互地向使用者提供各种信息的媒体,包括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数字互动电视媒体、车载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具体形态。

当前,中国新媒体发展可谓是异军突起。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7次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可见,当前我国已经有一半的人口接入和使用了互联网。并且,《报告》还显示,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国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手机端集中。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这标志着中国新媒体已经进入了移动化时代。另外,数字互动电视、楼宇电视、车载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在中国的发展也是方兴未艾。新媒体在中国的发展不仅影响着国人的思想和言行,也深刻影响着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理念与行动。2014年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2014年8月,《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2015年3月,“互联网+”行动计划载入《政府工作报告》。种种现象表明,中国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

2 新媒体发展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带来契机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社会、企业以及个人等多元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协调不同主体利益关系、促使不同主体保持协同行动,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过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尊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强调通过多元主体协同行动、多种治理方式的综合,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随着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各种局限,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带来良好契机和全景式服务。

2.1 交互性治理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由于受到技术发展条件的限制,传统媒体呈现出的是一种金字塔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在这种传播方式之下,信息往往呈现出单向线性的传播,这可以称为一点对多点的或者是点对面的传播。新媒体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媒体这种单向线性的传播机制,实现了多点对多点、立体化的发散性传播,即信息不再单纯依赖于社会精英或国家宣传机构的单方发出,而是任何拥有新媒体设备的大量普通受众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自主地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这就使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成为现实。在新媒体时代,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方式能够打破单向的信息传播方式,开创出一种交互性的治理方式。

2.2 即时性治理

一般地,传统媒体要受信息采集、编辑和交通手段、发行环节的限制,其出版或播出都有固定的周期,不能实现即时传播。新媒体运用通讯卫星、微波、光纤电缆和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所受到的时空限制,只要具备基本的接受设备,在地球的任何角落都可以随时传递信息,实现了信息的“零时间”即时传播和实时更新。新媒体这种即时性的传播优势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的环境突发事件面前,表现得非常突出。新媒体可以第一时间播出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文字和图片,同时可以发布相关的视频和音频。通过新媒体即时传播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相关信息,将带来治理主体最及时的实践行动,由此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即时性治理。

2.3 数字化治理

数字化是新媒体发展必备的技术条件,也是新媒体的重要特征。无论是手机媒体、网络媒体还是数字互动电视媒体,都是依附于数字化而存在的,甚至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新媒体说到底就是数字化媒体,如果没有数字技术的支撑,也不会有新媒体的发生和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将引起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无论各个治理主体处于何时、何地,都能够随时随地通过新媒体了解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关注农村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即,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可以通过数字化方式实现“6a”模式:anyone(任何人)可以在any time(任何时间)以及any where(任何地方)通过any media(任何媒体),传播any message(任何信息)并采取any measure(任何行动)。

3 新媒体视阈下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路径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

3.1 新媒体视阈下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路径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方式,也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方式带来了重大发展契机。当前,必须从多方面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3.1.1 形成新媒体治理理念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问题,需要借助媒体为时代发声。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要形成与时俱进的治理理念。当前,要高度重视互联网、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作用,通过发挥新媒体交互性、即时性、数字化优势,加强政府、企业、个人的互联互通,不断提升其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运用新媒体进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城乡一体化原则。在中国这个大生态系统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密切相关,不可孤立。因此,在利用新媒体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必须做到基于全局、城乡联动。第二,适宜性原则。中国广大农村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异,各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农忙农闲时间等都各不相同,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因农制宜,而绝不能一刀切。第三,渐进性原则。新媒体是新生事物,虽然在中国的发展方兴未艾,但在广大农村,其普遍利用和效能发挥还需要长期的过程。因此,既要高瞻远瞩,又要立足实际,要循序渐进地予以推进。

3.1.2 大力发展新媒体技术

科学技术是新媒体发展的动力,也是新媒体时代进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依托。当前,推进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手机媒体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功能、发挥其他新媒体的治理作用,都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为此,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端服务器研发、推进云计算以及大数据应用的进程;需要针对农村生态环境实际,推进各种治理技术研制、运用和普及;需要加大对科研人才培养和科研资金提供的支持力度,等等。

3.1.3 为新媒体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良好的制度环境是新媒体发展的土壤,是新媒体时代进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条件。当前,必须及时清理不利于新媒体发展的制度障碍,为新媒体产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空间,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各种创新平台,保障各个治理主体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能够得到顺利发展,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真正实现人人主体、万众创新。另外,针对新媒体时代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要加快网络信息安全建设,通过法律法规等预防网络风险、惩治网络犯罪,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创造健康、有序的新媒体环境。

3.2 新媒体视阈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农村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仅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通过新媒体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农村的生态环境状况,建设美丽乡村,将会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3.2.1 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是我们的既定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城乡一体化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的一体化、社会保障的一体化,更应该体现为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体化。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城乡生态环境治理存在明显的信息脱节和信息不对称现象。而在新媒体条件下,城市与农村链接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真正实现了信息的互联互通,有利于实现城市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良性互动,极大地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3.2.2 有利于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建设生态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重大任务。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除了要求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要求生态环境的改善,尤其是广大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但是,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对于农村广大地区,无论从思想理念还是从人力物力的投入,相对来说都比较欠缺。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及新媒体在农村的广泛应用,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日趋数字化,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有力地推动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3.2.3 有利于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了将美丽中国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并将其纳入“十三五”规划纲要。所谓“绿色”发展就是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经济暂时的发展。当前,通过手机等新媒体的传播,“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重要遵循和自觉行为,大大地推动了美丽中国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峰,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2]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M].洪佩郁,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3]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M].何道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匡文波.新媒体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5]葛洛蒂.数字化世界[M].张国治,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6][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新媒体与社会再生产 篇10

一、安全生产宣传应认清形势

首先要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指示,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对安全生产意识形态及安全工作的指示(即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红线意识,底线思维;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三管要求;企业主体责任等。)为宣传的主旋律。

二、安全生产事件(事故)及安全生产有关的网络舆情分级

按国家安监总局办公厅《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应对预案》(安监总厅宣教〔2014〕52号)文,根据网络舆论可能造成社会影响的大小,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划分为一般网络舆情、较大网络舆情、重大网络舆情和特别重大网络舆情。

1、一般网络舆情。指网民对某项政策或某个事故处理进行询问、提出质疑、表达诉求,仅有少量围观的舆情。

2、较大网络舆情。指同一言论在不同网站出现,跟贴点击次数在1天内超过1000次,或者在微博、博客转发超过100次,有可能造成较大负面影响的舆情。

3、重大网络舆情。指同一言论在不同网站同时出现,点击次数在1天内超过1万次,或微博、博客转发超过300次,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舆情。

4、特别重大网络舆情。指同一言论在不同网站出现,1天内点击次数超过5万次以上;或微博、博客转发超过500次以上,有可能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或造成重大围观事件的舆情。

三、安全生产事件(事故)及安全生产有关的网络舆情信息发布与舆情应对策略

1、针对不同等级的网络舆情,坚持分级应对的原则,必要时应通报宣传部门、公安部门,及时成立新闻发布小组,网络舆情发布要严格执行保密、新闻、宣传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行应对处置,较大网络舆情信息发布应由地级市宣传部门确定发布内容。

2、安全生产事件(事故)及安全生产有关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1)应对网络舆情时应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依法告知事实真相或事件处置情况。正面引导积极面对(应对),有效引导网上舆论,掌控舆论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2)关注舆情,高度重视,统一口径,但不应作过多技术处理。快讲实事,慎讲原因,优先发布信息应简单、简短、简捷,尽量不使用具体数据,用词应慎,不使用多音多义字词,尽量能一次将现场消息发布完。精确传达信息,未确定的信息或未授权的信息不发布,不要轻易使用“事故”一词,现场回答不宜超过一分钟。

(3)尽量不能将“一把手”先推到一线接受采访或发布信息。

(4)危机应对的初期应认真、诚恳、真实,中后期据实持续报告。

(5)善管媒体,关注舆情动态,高度重视,及时管控舆情,调控网络舆情,对不利信息可采取关闭网站、屏蔽、删帖等手段应对。对恶意炒作、涉嫌违法犯罪的,报请网络安全监察机关依法予以处置。把握宣传方向,积极有效引导舆论导向,全程有人参与媒体活动至结束。

(6)提高同媒体打交道能力,不能以应对等心态对待记者或新媒体人员,不要怨媒、恐媒、恶媒,应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尽量成立媒体接待站,应掌握记者或新媒体人员姓名、单位等采访人员基本情况,重要媒体的采访提纲、动态清样应掌握。尽量能使媒体发布被发布的信息,尽量满足从媒人员需求,但应转移媒体关注度。

(7)网上热点问题可保持沉默,但应及时收集意见建议,为我所用积极应对,集中专家研判形势,定性定调要准。

(8)完善与媒体应对的预案,首先明确内部分工,然后与相关部门的分工与合作也应有明确的分工。

四、安全生产事件(事故)及安全生产有关的信息发布与舆情应对常见问题

1、不能及时有效发布信息,反映迟钝、贻误良机;时机选择不对,自说自话、缺乏公信力,避重就轻、难以服众。

2、抓不住要害、隔靴瘙痒;定性不稳、激化矛盾;缺乏诚信、处理方式简单。

3、无视网络舆情,热点应对不及时,对舆情缺乏敏感,造成误判;网络应对时乱说,前言不搭后语,简单的故作高深(创造新词汇)等。

五、结束语

快速、准确了解社会公众关切网络上的安全生产问题,有针对性地发布真实、权威信息,及时回应、解答网络上与安全生产工作有关的言论、热点和疑虑,积极稳妥化解网络舆论危机,有效预防、减少和消除网络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维护安全生产工作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切实提升应对网络新媒体的能力,增强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意识,有效引导网上舆论,掌控舆论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化解和降低不良影响,使网络宣传服务于安全生产工作大局,服务于安全生产事件(事故)的妥善处置,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也是各级安监部门的应尽职责。

上一篇:E+模式下一篇:农业和税收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