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基于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普及研究

2022-09-11

一、新媒体背景下的科学传播概况

(一) 科学传播的发展

科学传播的思想最早也发源于西方, 英国学者贝尔纳在其1939年出版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中首次有关科学传播的系统理念, 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认识到科学的内部交流和社会传播的重要性。中国的科学传播始于西学东渐运动, 新中国成立以后, 科学传播和普及一度得到政府重视, 随着科学家、社会学者、传播学者的不懈努力, 科学普及和传播取得了较大发展, 在上个世纪末, 我国的科学普及事业开始与国际科普接轨。

(二) 新媒体时代的科学普及

新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在传播形态日益移动化、多元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 以告知、展示、宣教为主要功能的传统科普方式日渐式微。不少学者都在寻找新媒体时代科学普及的新方式:居云峰 (2010) 指出, 新媒体时代的科普应紧扣时代性, 要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从而更好地让科学为人民谋福利。朱效民 (2008) 进一步研究认为, 结合社会的热点事件进行科普, 有利于使科普真正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徐顽强 (2011) 等学者则指出:社会热点事件的舆论扩散, 既为科学知识的普及带来绝佳契机, 也可以实现科学普及的渠道和传播范围拓展。因此, 如何赶上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快车以加强科普宣传, 是当代社会科学家和传播学者面临的一个全新而重要的课题。本文所谓的新媒体主要是指以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直播平台等为代表的, 依托流媒体、FLASH、VR/AR等新媒体技术传播社会信息的媒体形态。媒介技术发展赋予公民言语表达的权力,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每个公民都条件和平台第一时间将发生在身边的所见所闻通过新媒体公布于世, 并引发公众对突发信息进行转发、弥补、评论、解释, 移动互联网的网状式传播可以在快速席卷网络, 形成公众高度关注的热点事件。

二、社会热点事件重塑科学普及的社会功能

(一) 社会热点事件的选取

社会热点事件主要有突发性热点事件和可预见性热点事件, 突发性热点事件主要有突发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 比如地震、雪灾、突发事故、突发的疫情等等, 面对这一类的突发性灾难事件, 大众传媒的科学普及工作主要是及时提供预防灾害和次生灾害发生的知识普及, 缓解社会恐慌情绪的同时提供科学救援知识, 安抚受灾群众的情绪, 维护社会稳定;近年来, 媒介技术赋予公民更多言论表达的空间和权力, 网络媒体成为越来越多的网络热点事件的发源地, 类似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网络话题升级, 掀起了转基因食品的科学普及热潮;城市雾霾天气引发的对污染排放和能源相关知识的科普等等。可预见性的社会热点事件, 主要指日全食、流星雨等可以科学与之的自然现象, 或者是登月成功、导弹发射等重大科技工程的相关进展和显著成就, 这一类事件的科普价值相对更为学术、专业。

(二) 通过社会热点事件提升科普效应

科学普及需要通过大众媒介将科学知识传播给尽可能多的人, 并期待接受了科学知识普及的人改善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在提升社会生活质量的同时, 营造更为安全、科学的社会生活大环境。所以, 科普效应可以说是通过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传播对公众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科学效应主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思想、精神以及科学的技术的广泛传播和普及, 促进公众的思想层次、学习方式的提升以及行为的改变。对于科普效应的评估可以从社会热点事件的时间跨度和参与受众的规模, 更深层次的效益评估可以通过受众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改变。比如汶川地震发生之初, 公众对地震的科学知识了解较少, 关于为什么发生地震?地震为何无法准确预测?地震是否可以提前预测?地震发生时应该如何自救, 避险?应该如何科学救援?地震后的疫情缘何发生?如何预防?堰塞湖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何消除其威胁?突发灾难事件发生后, 相关的科普知识是公众最为迫切需要的, 此时也科普宣传大显身手之时。同时, 针对公众高度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 从地震发生到灾后重建, 以及之后的雅安地震, 由于地震、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与公众息息相关, 所以科普受众数量大, 其科普内容会持续很长时间, 并作为集体记忆存在。

(三) 社会热点事件为科普提供鲜活素材

互联网的海量知识和数以亿计的网民在每一天都可以产生无数的舆论热点, 引爆舆论的重大热点事件往往也是公众特别关注但是信息又非常不确定的事件。在科学传播的角度而言, 社会热点事件恰恰提供了很好的科普素材和传播契机。比如2015年发生的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提供的科普素材包括:一是名词类:什么是氰化钠、硝酸铵、危险化学品爆炸的后果和仓库建造规定。二是知识类:化工产品在极大地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 也可能会给人类健康安全和自然环境造成危害。突发事件的爆发可以在最短时间聚焦公众的关注, 公众对于相关科普知识的需求无疑为科普提供了绝佳机会, 科学普及事业的重要性也将得到最大重视。

三、优化突发公共事件与科学普及互动的路径

(一) 组建科普团队

科学普及的核心任务在于弘扬科学知识和精神, 思想的传播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过程, 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 虽然当下的新媒体传播环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氛围, 使得社会各界学者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参与到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工作中来, 但是专业的科普团队也不可或缺, 建立一支由科研机构、科学家、政府、新闻记者、专业科普工作者和民间科普为量等组成的科学传播团队, 并提高科普作品在评价机制中的重要性, 并利用只有当科研机构组织科普活动, 科学家发表更多科普文章, 政府成立专门科普机构并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 新闻记者报道优质科普新闻, 才能让科学传播这个生态系统良性运作。

(二) 打造科普网站平台

据统计, 公众主要通过新闻网站、双微和SNS、报刊杂志等渠道了解社会热点事件, 其中新闻网站占比超过80%, 由此, 在新媒体时代的科学普及必须走进公众视线聚集的地方, 打造科普网站是时代之所趋。现有的果壳网以及科学松鼠会都是很好的例子, 尤其在社会热点事件的借势科普上赢得公众的偏爱。笔者强调的科普网站是指互联网科普遍在化的一种状态, 一是在百度、腾讯、搜狐等门户网站设置科普板块, 门户网站庞大的用户流量有益于科学知识的传播;二是打造以公共科学服务体系性质的, 满足公众科学文化需求为主, 平等互动的科普网站。

(三) 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 提供精准科普

大数据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 物联网指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我国人口众多、公众的科学素养参差不齐, 很难分辨哪些网友有什么样的科普需求, 科普组织提供的信息和公众所需要的信息存在一定的差异。然而大数据通过公众的网站访问和搜索引擎以及注册网站提供的用户基本资料, 可以简单勾勒出用户的私人画像, 据此推送相关的科普资讯, 以提高科学普及的使用率。

四、总结

媒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基于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普及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实践过程中必然存在很多问题, 但是科学普及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笔者认为新媒体背景下的基于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普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国家虽然有建立公共科学服务体系的相关政策, 但是进程缓慢, 政府在人力、无力、财力上的支持非常微弱。二是传播主体分散、没有形专业科普团队, 在社会热点事件发生后科学权威和大众传媒并未形成合力。

大众传媒在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把关不严谨, 留有谣言制造的空子, 使科学传播的阻力增加。三是科普内容上,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衔接不够完善, 传播内容不接地气, 没有融入公众的话语体系。要提高科普质量, 首先需要政府支持, 其次是科学权威和大众传媒合力, 最后是要尝试运用新媒体技术提高科学普及的深度、广度和效度。

摘要:随着科学与社会生活之间关系的日益密切, 科学知识普及中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的方式也开始发生变化, 随着人们对真实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加深, 传统的学院的、实验室中的科学逐渐开始走出校园, 慢慢演变成“大科学”、“后学院学科”等新型传播方式。核技术、互联网技术、转基因技术等新兴科技的发展助推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 同时也极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图景, 然而, 科学技术在渗入社会经济与生活的同时, 也加大了社会生活环境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环境污染、信息爆炸、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风险时刻潜伏着并且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生活。风险社会的到来引起了民众对专家体系的不信任, 先前的缺失型科学传播已经引起人们的反感, 强调“知”“信”合一的对话型的科学传播才是当下的主导的传播方式。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热点,普及

参考文献

[1] 居云峰.中国科普的六个新理念[J].科普研究, 2010 (09) :52.

[2] 朱效民.30年来的中国科普政策与科普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08 (02) :106.

上一篇:基层医院319例腹腔镜手术的体会下一篇: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