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社会范文

2022-05-22

第一篇:新媒体社会范文

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第四节 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一、技术决定论

A、媒介偏向论

媒介决定论:媒介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

多伦多学派

加拿大的Harold Innis的媒介偏向论:媒介的时空偏向 B、媒介即讯息

加拿大的麦克卢汉(Mcluhan):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 ①重新定义时间和空间 地球村 ②改变人们的感官比率 全感官传播方式

③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 肯尼迪(电视)VS尼克松(广播)

④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 忽视亲近的、面对面的交流,倾向媒介化的交流方式 C、传播时代论

麦克卢汉:传播定代论/传播时代论

通过媒介,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称之为传播时代论。 人类历史的传播分期

口语传播时代(采集、渔猎)→书面传播时代(农业)→电力传播时代(工业生产)

二、社会决定论

A、技术决定论的反思 技术决定论的缺陷:

①简化论/单因论:技术是导致社会变迁的唯一因素。

②单向论: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是单向的,只有从技术到社会,而没有从社会到技术。 ③机械论:技术的发展就像机械一样,是自治的,是可以自己运行的,而不受外来影响的,且停不下来

④中立论:技术是中立的,没有价值偏向,其本身无所谓对错。

在强技术决定论(strong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的基础上,提出了弱技术决定论(weak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认为,技术并不是所有的原因,会和其他社会力量一起产生交互影响。

不论是强技术决定论,还是弱技术决定论,它们的一个共同点便是,技术一定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推动社会发展变迁的一种力量。 B、社会决定论的提出

背景:技术决定论的难题

社会决定论者认为,在讨论媒介技术和社会关系时,除了从技术角度,还有从社会思考的角度。正是一种社会力量,决定了一项技术原型,是否会被人们广为采纳。技术的产生、发展和使用,完全是被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因素所决定,社会的特征在决定何种技术被采纳的过程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

例:彩色电视、传真都是在技术出现几十年后,才广泛使用。 C、油门——刹车模式

对于社会因素,如何决定媒介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英国学者布里恩·温斯顿(Brian Winston)在其力作《媒介技术与社会》中提出了一个颇为重要的“加速器”——“制动器”模式(油门——刹车模式)。该模式认为,进步的实现就像站在向上的电扶梯里往下走,或者如乐观主义者所谓的站在向下的电扶梯里往上走。这种急动的、抽搐式的进步在传播史上不断重复,正好体现了媒介技术与社会的权力互动过程。在这一模式中,加速器就是社会需要,它将“原型”(prototype)转化为“发明”(invention),并将发明推向世界——导致发明的扩散。温斯顿将这种社会需要称为“并发的社会必然性”(supervening social necessity);同时,这里也存在制动器,就是社会压制,即一般的社会制约因素联合起来对发明装置所具有的从根本上瓦解既存社会形态的潜力进行限制。温斯顿将社会决定因素的这种特定集合称为“激进潜力的压制定律”(the‘law of the suppression of radical potential)。这种矛盾互动体现在技术进步上便是,“先加速,后刹车。技术史似乎包含这两种过程,有时处于快速的连续状态:它将人类的生活向前推进,逐渐在一个比以前更高的层次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三、技术社会互动论

A、互动演进模式

互动论的提出:认为技术与社会文化,或者技术与社会和人之间,客观上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单一的,谁决定谁的关系。 三个时期

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在某种特定技术的纵向发展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诞生期、成熟期和过时期。不同的阶段,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不同的强弱关系,表现为不同的决定形式。三个阶段综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互动过程。 1诞生期

在诞生期,社会需要作用于技术原型,决定了原型向发明的转化。在这一阶段,社会因素对技术的影响(用粗箭头表示)大于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用细箭头表示),二者的关系主要体现为社会决定。技术由于还处于实验阶段未经采用和扩散,因而对社会的影响处于隐性状态。

政治经济学派代表学者之一,英国的雷蒙特·威廉斯,提出了技术研究和发展过程中的意图问题,他认为,人们先在心中有了意图和期望,才去寻找和发展出电视这种科技。同时,有些社会需求,取决于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而并不取决于社会需求。同样,一种需求,符合决策群体的利益,它将被摆在优先地位.

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马尔库塞也曾指出,技术本身就是预先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和需要设计出来的,设计本身就包含了一种统治的先验性和控制的欲望 2.成熟期

当原型转化为发明并在社会扩散之后,这一技术便进入成熟期。尽管进入成熟期之后,媒介技术仍然要受到社会权力因素的制约,但此时,媒介技术的内在能量得到了大幅度的释放,其对社会的作用也从隐性转为显性,并逐渐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一阶段,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大于社会对技术的影响,二者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技术决定社会。此时,社会对技术的影响仍然存在,只不过相对于技术的主导作用而言,社会的影响成为一种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社会压制因素对技术的激进潜力进行限制。

这一阶段,技术成为社会变迁的主要推动力,在两个层面上导致社会变迁。

在社会结构的宏观层面上,技术是社会历史变化的主要原因,如贝尔、增田米二等学者提出的“信息社会”(information society)的理论,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使社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使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卡斯特尔进一步提出,信息社会和网络社会的概念,他认为,社会当中,信息生产、处理和传送成为生产力和权力的根本来源,信息传播技术使得网络化成为不断变化的、自我扩展的人类活动形式,并使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发生变化。

在特定工具的日常应用的微观层面上,技术是细微而又深刻的社会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如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认为媒介技术是对人类心理和感官的塑造和延伸。

同样,技术对社会的决定作用,还表现在技术与社会需求的关系的转变上,当人类某方面的基本需求通过某种技术得以满足之后,技术将反过来成为刺激人类欲望和需求的动力之一。例:磁带录像机

技术扩散的前提,只有当某种技术扩散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技术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出来。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在其创新的扩散理论当中,描绘了一条扩散的S型曲线,指出当一种创新,只有在其潜在的市场当中,大概扩散到16%时,扩散率才会急速加升,进入到一个起飞点(take-off point),与技术的扩散相一致,技术对于社会的决定作用,也要在这一起飞点之后方能显现。而一旦技术进入成熟期,社会对技术的作用就显得相对弱化与滞后,使得技术在特定情况下,会凭借自身固有的属性,暂时挣脱社会的控制,而产生人们难以预料的结果。 3过时期

当某种技术逐渐过时,无法满足新的社会需要的时候,社会的力量又一次超过技术的力量,迫使过时技术做出改进,否则便将其淘汰。这一阶段,社会对技术的影响又占据上风,二者的关系又回归到社会决定。某项技术因为逐渐过时而转向社会边缘,对社会的影响也大大减弱。同时,新的社会需要则又促使新的技术原型浮出水面,被社会采纳、接受并广为扩散,于是开始了新一轮的技术演变。

社会的决定力量,在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喜新:一是新的社会需要对新技术的刺激。恋旧:但同时,与旧技术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社会,对潜在新技术的利用,会产生一种延缓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技术是在社会力量的制衡中以一种逐渐的方式被淘汰或蜕变的。

例:微软的操作系统“进化”而非“革命”

过时技术的淘汰或蜕变并非一夜之间的事情。尽管新的社会需要已经开始对旧技术施加压力,然而经过成熟期后的旧技术通过与社会诸因素的充分互动,已经深植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与社会融为一体,而社会系统自身的惯性和发展的连续性,使得过时技术的蜕变和新技术的引入要以保存现有商业实体和其他机构的基本社会形态为前提,因而新旧技术的交替更多地表现为“进化”(evolution),而远非疾风突进式的“革命”(revolution)。

因此,任何单方向的决定论,无论是技术决定论,还是社会或文化决定论,都无法全面或合理地解释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第二篇:新媒体时代政府社会管理思维的新转变

2012年07月13日 14:27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1期 作者:赵春丽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61 【内容提要】 新媒体时代社会管理面临着突出矛盾:集权治理的惯性与分权善治诉求之间的矛盾、社会组织管理行政化与社会组织方式自治化的矛盾、自上而下的利益聚合与自下而上的利益表达的矛盾、社会稳定和谐的政治愿景与社会问题放大化的矛盾。在此背景下政府应实现社会管理思维的转变,要以放权服务思维取代集权命令思维,以平等合作思维取代单向监管思维,以对话共识思维取代主观专断思维,以柔性开放思维取代以刚性压制思维。

引言

社会管理是指“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①社会管理活动的最重要的主体是政府,社会管理思维是指政府所持有的管理社会生活、社会事务和社会组织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所谓新媒体,主要是指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以有别于传统的传播方式实现传播的新型媒体,具有非线性(超媒体)、交互性、超时空、个性化、虚拟性、即时性等特征。互联网、博客、微博、手机短信、彩信、手机报媒体、移动电视等各种移动媒体是新媒体的典型代表。新媒体不但是社会传播的重要载体,本身已成为特有的社会符号和景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事件交融、重构,成为推动社会前行的重要力量。在社会急速转型的今天,各种社会关系变得异常复杂,不同阶层的利益冲突可能激化,社会问题也日益增多,伴随着新媒体无中心化和不确定的传播,社会矛盾变得更加敏感、胶着和复杂化。如有学者认为:“在当今社会信息化,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网络文化问题日益突出,面临严峻挑战与威胁”。②然而,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管理制度的滞后与不断变化的现实之间的不协调已经日益凸显。作为社会公共权力执掌者,政府应该不断转变思维方式,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方法,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社会转型的要求。

一、放权服务思维取代集权命令思维

1.新媒体时代集权治理与分权善治的矛盾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社会组织与团体涌现,民间社会开始自立于政府之外,构成了除官方和个体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呈现蓬勃生机。但是政府集权治理的惯性并未因此而消解,不少公共管理部门和干部却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金字塔式管理方式,采用政府包办一切的思维和工作方法进行社会控制与管理,管理层级复杂,在面对突发性事件时,比较习惯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去推动工作,容易导致矛盾激化。社会治理中呈现权力过于集中、反应迟钝和被动、手段单

一、矛盾易激化、重管制轻服务、重审批轻监管、政出多门、惯于采取行政手段和强制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等特点。这种方式忽视或不信任民间社会力量在解决社会矛盾中的作用,导致政府集权治理与社会各种力量分权善治诉求的矛盾,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社会【关 键 词】社会管理 新媒体 新思维 生活中的全面渗透加剧了这一矛盾。新媒体具有无中心化、高度互动性的特点,信息中心不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信息不再被垄断于个人或机构。尽管政府仍是最大的信息资源的掌控者,但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运用,使信息流通从单通道向混合型渠道转变,让每个人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每一个人都是中心”③,个体与社会组织均有了信息发布、分享与传播权,信息权力不断扩散,权力的无中心化和分散化触及社会结构最深层,“分权心态正逐渐弥漫于整个社会之中……传统的中央集权的生活观念将成为明日黄花”④,信息等级结构和信息割据被打破,信息互动和共享的民主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信息管理权力与方式也必须随之改变,通过集中管理信息的方式和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实施社会管理显然捉襟见肘。近年来一些地方的社会矛盾随着新媒体的传播酿成更大的群体事件,表明集中管理、命令管制让政府陷入被动和尴尬的境遇。

2.以放权服务取代集权命令思维

一方面,要进行扁平化放权式改革,超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二元对立思维,通过电子政府打造扁平化放权式政府结构,建立整合性、动态性、发散性的电子政府架构体系,压缩政府管理层级,实现现实政府与虚拟政府管理的结合。现实政府管理中,科层制不可或缺,是现代政府管理效率和执行能力的保障,然而,基于互联网的以电子政府为标志的“虚拟政府”组织,则须用虚拟化思维进行政府管理,致力于减少中间管理层级,推动政府的扁平化,减少审批事项和层级,减少不适当的规制。同时,建立网上虚拟社区,利用新技术帮助人们进行自我、自主管理,推进基层社区自治,引领民众直接参政议政。另一方面,放权的同时,利用新型媒体加强公共服务。对社会管理来说,管理是手段、服务是目的,而新媒体的精神就是免费、共享和服务,新媒体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提供了平台和技术手段,新媒体所提供的信息办公平台为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提供了技术条件。应充分利用虚拟组织的灵活性和便捷性,重新构建政府、企业、民众三者的互动关系,建立跨越时间、空间、部门的提供每天二十四小时、每周七天的全天候的“一站式”政府服务体系,实现无细缝化链接,一些临时性的业务可以通过建立虚拟机构,在网上进行办理;一些跨地区跨部门的业务也可通过网络进行协调整合,使公众只要登录某政府网站,就可以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所有网上服务项目,民众不需要进入各个专门的职能部门,而是在统一的网站进行全面的服务。

二、平等合作思维取代单向监管思维

1.新媒体时代社会组织管理行政化与自治化的矛盾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经济成分和社会组织不断成长,然而,其管理方式依然具有强烈的行政化色彩,沿袭了以限制和控制为主要取向的民间组织管理体制,存在着大量不利于民间组织发展的制度性因素,如对民间组织寻找业务主管单位的要求、过高的登记准入门槛、年检的规定和请示报告制度、多头管理体制等等,导致我国民间组织发展中存在着官办色彩浓厚、规模实力偏小、资金缺乏、能力不强、效率不高、内部管理不规范等结构性缺陷,尚不完全具备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等民间组织应当具备的基本特征。⑤

近年来,依托于互联网,催生了大量不同于挂靠于政府部门的新民间组织,成为新的社会组织方式,深刻改变社会结构。一方面,社会不再以“单位”为纵向聚合纽带,而是出现太多的“横向”联系。新媒体强化人们的“弱纽带”联系,实现更多联系、更多交往,使得不同阶层、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和主题而自发地聚合在一起,并从线上活动扩展到面对面的线下活动,打破人际交往与人际组织的社会阶层、地理界限和文化隔阂,产生全新的人际交往关系和交往模式。这种模式必将映射在现实的社会结构,并不断地构成社会关系结构重组和再造的动力。另一方面,各类社会组织借助互联网获得了更为强大的组织、协调、沟通等社会动员能力。“社会性软件让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组建群体和共同行动的能力,我们的能力在大幅增加,这种能力包括分享的能力、与他人互相合作的能力、采取集体行动的能力,所有这些能力都来自传统机构和组织的框架之外。”⑥共享、合作和集体行动的障碍被彻底消除,产生了新的集体主义,“人人皆记”且实时协调代替了事前计划,人和人可以超越传统社会和地理与物理空间的种种限制,灵活而有效地采用微博、即时通信、移动电话、网络日志和维基百科等新的社会性工具联结起来,一起分享、合作乃至展开集体行动,协同合作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和社会甚至企业的必需。“知识、权力和生产能力将比历史上任何时刻更加分散,价值创造将更快、流动性更高、变动更快。”⑦借助于新媒体,各种社会组织可以即时发布信息进行组织动员,短时间内即可发起由虚拟到现实社会的行动,“反应快、动员成本低、自我组织、互动性高以及对现实事件进程的干预性强;”⑧各种社会力量都拥有对社会事务的发言权,也昭示着政府作为单一力量进行社会治理的局限性。这一切使得靠垂直的行政管理的方式难以适应具有强大自组织能力的各类公民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管理的行政化方式亟需改变。

2.以平等合作思维取代单向监管思维

身处信息化时代的转型社会,更需要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与协同治理,让国家权力更多向社会回归,充分发挥社会本身的力量,进行合作善治。

一要在社会管理中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公民个体的创造性,实现公民之间的平等。一方面,应充分调动和尊重公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媒体以更大限度解放了个体,“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个人化”,“个人不再被淹没在普遍性中,或作为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子集,网络空间的发展所寻求的是给普通人以表达自己需要和希望的声音。”⑨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更多公民具有了自我实现和被尊重的强烈需要,法治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不同公民应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社会管理中要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二要实现社会组织的平等,实现社会组织无等级化,祛除社会组织的等级制和行政化,依据社会组织的行业性质实行分类指导和管理。三要实现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平等,尊重社会组织和NGO等的主体性。在平等基础上,实现公民在社会管理中的知情、参与和监督,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以及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合作。在社会保障中,除了政府承担的责任外,发挥社会和市场力量的作用。在社会利益协调体系中,让新媒体的便利能够惠及底层弱势群体,通过新媒体搭建利益表达和沟通机制;在权益保障体系中,建立集体谈判和平等协商机制。在社团管理体系中,从政治上防范、限制和控制、由许可审判式的监管到事后监督。

三、对话共识思维取代主观专断思维

1.新媒体时代自上而下的利益聚合与自下而上的利益表达的矛盾凸显

现代政府执政必须要把不同阶层民众的意见和利益要求加以聚合、综合,变成政府的政治主张和政策,并且强化其汇聚、反映表达各阶层政治意向的能量与功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民众拥有了更多自主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和途径。然而,受制于媒介体制和利益诉求渠道,民众利益表达依然障碍重重。进入新媒体时代,借助于互联网论坛、博客、微博等工具,自下而上的利益表达渠道开始畅通。民众开始便捷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真正的利益主张,利益诉求呈现出草根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一般而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利益表达应该具有一致性,然而,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社会急速转型期,建立于传统单一公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威权式政治利益表达机制并未随之迅速完成转变,政治系统的特殊惯性和机制固化与新媒体时代众声喧哗的民众表达形成鲜明的反差,使得自上而下的民意聚合和自下而上的民意表达呈现一定程度的分裂性。这表现为两者拥有各自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政府拥有自己的话语套路,而民众借助于各种新媒体亦获得了更多的表达机会,也形成了自己的思维路径与话语方式。一些官方的话语难以像过去一样获得民众的坚定信任和拥护,而民众诉求未必能够全部倾听。这种分裂性尤其体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舆论中,舆论导向呈现出民众对政府的严重质疑和不信任;而政府在公共突发事件处理时的遮掩和消息发布的滞后乃至话语应对方式都与民众诉求相距甚远。这既昭示出政府在处理社会问题上的失当,也反映着新媒体时代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者、维护者在方式方法上与民众利益诉求直接化、多元化的矛盾加剧。

2.以对话共识思维取代主观专断思维

新媒体在放大自上而下的利益聚合与自下而上的利益表达的矛盾的同时,也为政府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提供良好的契机和政治沟通环境。一方面,在新媒体力量的倒逼下,官本位的思想和主观专断做法越来越难以畅行于社会管理之中,另一方面,高度互动化、个性化和及时性的新媒体又为官民沟通、消除分歧、误解,树立政府形象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沟通环境。因此,应以新媒体为契机,真正倾听民意,消弭民声与官声的断裂甚至对立。对此,应树立对话共识思维,共识思维不是主观武断,不是天马行空地臆想,更不是代替他人判断,是彼此站在他者立场上的情感沟通、平等对话、理性讨论、利益权衡上达成的共同的见解、判断或者结论。应放弃主观专断思维,转变为民做主的旧式执政思维,有效进行社会利益聚合。

新媒体为凝聚社会共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一方面,新媒体为多元意见表达提供了一个多元化、去中心化的开放公共空间。多元意见是共识的前提,没有多元意见谈不上共识。多元意见既包括主流意见,也包括非主流“异见”,还有弱势群体的诉求。另一方面,新媒体提供了公共商谈机制。以互联网论坛、微博互动为代表的对话沟通机制,提供了传统媒体所无法提供的即时对话、沟通与回复机制,在民众中间以及民众与政府之间架起了双向沟通桥梁,“以商谈为形式,在辩论中产生的公共意见虽然产生在自主的公共领域中,但其影响力作用于制度化的政治系统中的协商活动,影响了法院、国务院、全国人大,并在正式决策中具有了权威的形式……这是一个政治影响转变为政治权力的过程。”⑩最后,新媒体具有强大的聚合功能,为凝聚多元意见,寻求“公约数”、“公意”提供了技术条件。尽管新媒体使得信息越来越分散化和碎片化,但是,通过搜索引擎、网络论坛、社交网络、微博等却为寻求社会共识提供了技术支持,政府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收集、甄别民情民意,对话沟通,凝聚共识。

要进行有效对话需要不断改进对话的方式方法。一要平民化。放低姿态,不说官话。新媒体扭转了传统的传播体系中传者和受众的不平等地位,受众分享了社会的话语权,政府及其官员以平等者与民众对话,才能换取民众理解。以居高临下的官话与民众沟通,势必引起民众的“围观”,造成新的隔阂。二要真心化。真话真情实意,说真话,讲实话,不虚夸,不夸海口,不说大话,言必信,行必果,获取民众信任。三要分众化。不同的受众群体应该有不同的对话方式和语言风格。新媒体时代受众是极度分化的,不同的受众群体的知识水平、社会阅历、认知评价、需求甚至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尤其是面对中国众多年轻的、充满政治热情而思维方式和文化认知都不同的80后和90后网民,使用传统的对话方式与语言表达可能会适得其反。四要行动化。对于政府和各级政府官员来说,不是为对话而对话,更重要的在对话的基础上,了解民情民意,以实际执政行为解决民众所关心的议题和正当合理的利益诉求。如果仅限于网络空间的“空对空”的沟通交流或是“高谈阔论”,则会失信于民。

四、柔性开放思维取代刚性压制思维

1.新媒体时代社会稳定和谐的政治愿景与社会问题放大化的矛盾凸显。社会稳定和谐是政府和民众的共同愿景,也是政府考核中的一项重要指标。社会稳定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经济建设和国力持续提升的前提和基础。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利益分配格局的深刻调整,我国进入矛盾多发的高风险社会,尤其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借助于各种新媒体传播、发酵,社会问题和矛盾有不断被放大化的趋势。

第一,新媒体时代,社会矛盾的焦点增多。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全民皆媒体的时代,信息源难以控制,人人都是一个小媒体,而能量大的意见领袖则成为一个大媒体。在无数媒体的合力之下,曾经单一的舆论空间成为众声喧哗、热闹异常的公共表达空间,成为意见和观点的自由市场。这就意味着社会问题和社会焦点被不断释放,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第二,新媒体时代,社会矛盾焦点强化和无限扩大化。一方面,信息传播过程难以控制,线性传播模式呈现网格化传播、裂变式传播,原有的社会矛盾焦点借助于新媒体传播效应被强化和放大。另一方面,开放性的新媒体使信息传播暗箱化走向公开化,改变传统的信息传播的封闭路径,走向开放多元,加剧信息控制失序。再次,由于表达内容审查的几近缺失,网络表达的随意性增加,感性化、情绪化、焦虑化的表达以及人际关系的倍数传播,使得社会矛盾呈现“火上浇油”之势,极易产生极化效应,使网络民意越来越偏离正常的轨道,走向极端化和偏执化。第三,新媒体时代,社会谣言增多,加剧社会不稳定。把关人的缺失和网络伦理道德的淡漠,各类谣言的传播急剧增多,加剧社会民众心理的不稳定性。第四,新媒体时代,社会动员的力量增强,群体事件借助新媒体变得更加活跃。2011年初突尼斯、埃及等西亚北非国家的社会动荡甚至权力更替中,社交网络(Facebook)成为强大的助推工具,互不相识的人们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互相组织起来,因而这次社会动荡被称为“脸谱革命”。

这一切都使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焦点放大化,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变得复杂化,当然也变得透明化、柔性化,而不少政府及其官员依然惯用刚性思维,追求社会的绝对稳定,习惯封堵、压制方式处理社会问题,对群体的请愿、动员等正当利益表达活动惊慌失措,把一切集体活动都视为违反社会管治秩序、政权颠覆的活动,对一些非政治团体的活动、一些亚文化群体聚会和思想学术交流活动等,抱以草木皆兵的警惕性,而采取强硬手段加以遏制。这些都难以获得公民认可,反而激发民众强烈的质疑和逆向心理,并借助新媒体传播引发更多的群体事件乃至暴力冲突。政府需要顺应新媒体发展潮流,顺势而为,借力新媒体,转变思维方式,革新社会管理方式方法。

2.以柔性开放思维取代刚性压制思维。面对社会矛盾不断放大化的趋势,政府应从刚性压制转向柔性治理思维,寻求社会的柔性稳定。柔性稳定,就是动用一切社会协同力量,法律的、道德的、民俗的,尤其是新媒体的力量,进行有效沟通互动、劝服,推进社会治理中的公开透明。

一要正确对待新媒体时代民众的利益表达诉求。借助于微博、社交网络等新媒体,民众意见表达和利益诉求变得更加活跃,但并不意味着社会的剧烈冲突,应该习惯性地把群体诉求看成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利益表达机制和社会分配体制的正常推力和正面动力。承认社会中不同社会组织和群体的自主性自治要求,重视各社会阶层的利益表达,充分顾及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把群众利益诉求及群体事件作为社会转型中的正常现象,“尽可能多地倾听社会各方面的声音,兑现社会公众的表达权……在众声喧哗中,尽可能打捞那些沉没的声音,是社会管理者应尽之责。以政府之力,维护弱势人群的表达权,使他们的利益能够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渠道正常表达。”(11)用开放的思维,畅通表达渠道,规范表达方式,是让社会柔性化、稳定化的正确途径。

二是提升政府及各级官员柔性思维的能力。要能把复杂的政治社会问题的解决柔性化、人性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冷静应对,不是简单化、意识形态化,不上纲上线,就事论事。放下对立冲突、压制管治的传统套路,真正站在草根民众的立场,处理冲突柔和化、弹性化,解决问题人本化。着眼于深化改革,利用新媒体平台充分发展民主,建立社会减压阀,充分发挥政府门户网站的作用,设置民主参与平台和政府与民众互动平台,垄断信息、暗箱操作的做法与思维方式将会受到网民的强烈质疑,如果继续在网络空间设置层级、障碍,沿用传统管理思维,不仅阻碍信息、服务的畅通无阻,还会激化社会矛盾,降低政府信用水平。建立社会公平机制,从根本上和源头上减弱社会震荡,探索建立釜底抽薪式的有效减震模式,防范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区别性质,区分轻重。

三要学会利用新媒体进行沟通互动,软化矛盾。新媒体在放大社会焦点的同时,也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一方面,应积极主动搜集和甄别互联网空间所反映出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做好网络舆情的收集和甄别工作,关注各大论坛的网络舆情,做好民情舆论的实时检测。具备敏锐的研判力和预见性,尤其是对于各种突发事件,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和处理,社会管理最高水平是把社会问题与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乃至未萌之前。另一方面,做好透明公开,要依法依规向民众提供最新最快最全的信息,来引导舆论。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和敏感问题上不可缺席、失语、妄语,更不能遏制网上的“众声喧哗”,“捂”、“压”、“盖”只会让真相变得扑朔迷离,并给谣言满天飞创造滋生的土壤,无助于缓和事态、化解矛盾,相反可能恶化失态,导致舆论失控。最后,做好沟通互动。政府主动回应媒体捕捉新闻的需要,主动配合、真实准确、平等尊重、积极引导;主动与意见领袖对话,借力意见领袖引导公众;主动回应舆论中民众最为重要的关切点。

注释:

①徐龙福、邓求发:《社会信息化发展的网络文化安全》,载于《江汉论坛》2010年第11期。

②马凯:《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载于《求是》2010年第20期。

③[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02页。

④⑨[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270、191页。

⑤何增科:《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分析》,载于《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

⑥[美]克莱·舍基:《未来是湿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⑦[加]唐·泰普斯科特、[英]安东尼·D.威廉姆斯:《维基经济学(中文版)》,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⑧陈立辉:《互联网与社会组织模式重塑》,载于《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6期。

⑩陈剩勇、杜洁:《互联网公共论坛:政治参与和协商民主的兴起》,载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1)人民日报评论员:《执政者要在众声喧哗中倾听“沉没的声音”》,载于《人民日报》2011年5月26日。

【作者简介】赵春丽(1982-),女,安徽人,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网络政治与民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三篇:论新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提高与发展,新媒体信息时代已经走入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使我们的闲暇之余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这也使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新媒体,各种各样的平台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彩。本文主要讲解了新媒体的概念以及新媒体的特点,并阐述了新媒体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特征;影响

21世纪是一个以新媒体为传播方式的时代,新媒体主要通过手机来传播信息,为我们的交流提供更快的服务,这种快捷和方便在不断的影响着我们生活,对社会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是基于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式,它通过手机、报刊、微博、电视等形式在不断地转变。他不仅融合了现代互联网技术,也通过无线技术,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信息化,不仅可以通过电脑传递信息,电视,手机都给我们传递着丰富的新闻及娱乐服务。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有几个特点:

一是满足了人们日常休闲与娱乐的要求。现代社会,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人们的压力的不断增加,人们对精神物质需求也不断增加;而且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和日新月??的功能更新,使人们在新媒体上找到了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渠道,新媒体内容样式也制作的多种多样。使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找到快乐,分享压力与喜悦。

二是人存在沟通与互动的需求,而新媒体能及时地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人们不断地有着更多的个性化需求,与以往的信息时代相比,新媒体时代不但可以传播信息。还可以接收信息。建立信息的双向通道。从而满足了人沟通的需求,使得新媒体迅速地领先于传统媒体得到传播和普及。

三是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具有互动性,更容易和快速的接受反馈。不仅信息交流的主动性更强。大众们可以通过新媒体接收和反馈信息,通过新媒体可以更好地交流一些社会现象,得到更多人的关心和帮助。

四是内容多样性。新媒体有着庞大的资源体系,覆盖整个互联网,给广大人民更多的视角,体现新媒体更丰富的一面。新媒体样式创新更新迭代非常迅速,并且已经不再拘泥于固定端,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新媒体更多地从电脑转向了移动端,微博、微信、各类应用等,样式多样复杂并越来越适应受众的需求。

二、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是近些年新生的媒体形式,但它也是基于传统媒体的演变发展的,它抓住了传统媒体的弱点,利用互联网高效传播的优势,使得新媒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以快速发展,对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开放性

大多数新媒体都有发表言论的功能,可以通过多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其速度和体验是以前的传统媒体不可以比拟的,新媒体给人们一个发表言论的平台,实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流,但也因为一些新媒体平台没有设定发表言论的门槛。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流的真实性,而对新媒体信息可信性产生了危害。

(二)传播渠道多元化

新媒体不像传统信息那样单一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开放了更多的信息传播平台。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如博客、贴吧、微博、手机等进行信息共享,这种多元化的信息交流,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三)传播速度快

新媒体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传播速度快,并且现在的新媒体操作也趋于简单。在发送信息的时候,只需几步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快速的发布信息,能传到每个城市。并且事情的发生和传播几乎同步,这就使得新闻更具有新鲜感,更吸引人们的眼球。

三、新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新媒体的存在。改变了人们以往的交流方式,我们只需要电脑、手机等通信工具就可以实现快速的交流,许多人已经开始利用新媒体的环境。改变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但新媒体这种交流方式也是有缺点的,使我们交流的时候没办法看见对方真实的感情与情绪,可能由于某条信息的发送错误,产生一些误会,也有很多人利用新媒体进行欺诈。

由于新媒体发展突飞猛进,主要载体依托于移动设备,使得很多人过分的情感依赖于手机等移动设备,在实际生活中变得冷漠,甚至有“不要让你的孩子被手机带大”这样的宣传语来警示人们新媒体内容对我们有巨大的吸引力,但凡事应该懂得适可而止,不要让它影响了你现实的生活。

(二)新媒体对人们文化兴趣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人们开始采用电子阅读方式。根据调查报告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成人手机阅读比例达到52.1%,同比增长9.8%,并且我国人均手机阅读时间超过半小时。

人们阅读的大部分是微博、微信等软件,这里的信息具有丰富、全面、有趣,也有通过视频收看方式,传统的电视没有办法快进。并且总有广告的出现。通过网络观看有快进功能,还具有选择性。

(三)新媒体蕴含了巨大的商机

由于新媒体传播快、受众广、开放性、多元化的特性,使其蕴含了巨大的商机,催生了一系列的产业,直播、购物、各种交易平台等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新媒体信息的时代不断进步,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我们的生活也提供了便利。作为一个网络编辑,正因为有新媒体的存在,才有了我的工作,因此,作为新媒体的接收和传播的双重身份,我将更加努力,提高信息传播的真实有效性,为我们的新媒体生活提供一个健康文明的平台。

第四篇: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以“晋城在线”为例

目前,以电脑终端和手机终端为载体的新媒体已经成为我市市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据统计,2013年‚晋城在线‛网民达130万人,点击量近21亿次,日点击量500-700万人次,‚晋城在线‛成为我市新媒体用户的第一大载体。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一步迅速传播和广泛应用,新媒体已经广泛渗透到我市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作为当下意识形态的重要信息载体和主要传播工具,新媒体因其独特性和巨大影响力,对意识形态领域产生着一系列重大而复杂的影响,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一、‚晋城在线‛在我市意识形态宣传工作中的作用 ‚晋城在线‛作为我市主流网络媒体,理应在意识形态宣传和引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3年以来,‚晋城在线‛积极宣传和报道党和国家、我市的重大事件、重要理论。通过在网站首页制作通栏标题、制作相关专题、采编人员随时更新信息或撰写评论员文章等,传播主流思想,用正面的舆论引导全市人民。组织报道十八届三中全会、‚一争三快两率先‛建设美丽晋城、同心共筑中国梦、创建国家文明城市、纪念建党92周年、党的群众

- 11.新媒体的强交互特性催生的‚自媒体时代‛的诞生。纸质媒体、广电媒体在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是单向性的,大众只能单向、被动地接收信息。与这种传播模式相适应,逐渐形成了集中统

一、自上而下的传播体制。而新媒体可以便利地实现媒体与受众之间顺畅的双向传播和互动交流——网民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创造者、发布者,新媒体催生了‚自媒体‛时代,这就为人们传播和获取各种信息、理论观念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比如,‚凤城论坛‛是提供市民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人人可以发布信息,人人‚自媒体‛。因此,其中不乏一些损害党和国家形象的过激言论,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挑战。

2.信息内容的可选择性接受导致的文化多元传播。在新媒体出现之前,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报刊、书籍、广播、影视作品等,除信息渠道把控外,也比较容易实现信息内容的筛选。而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受众可以关注多个信息节点,获取内容更丰富、更灵活、更具变化,这一特点满足了受众的多样性需求。新媒体的开放性、多元化,决定了各种观念和‚主义‛都借助互联网在意识形态领域寻找自己的位臵,扩大自己的影响。这就造成人们信息选择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所有这些,都对意识形态原有的宣传功能、教育功能造成强烈冲击。

3.载体传播的跨时空性引发的非主流意识侵入。传统媒体由于受信息采集、筛选、播发制度和程序上的影响,更易受时空所限。而新媒体借助数字化通信平台,打破了这种时间、空间上的

- 3所有的宣传报道,都旗臶鲜明地反映党的主张,生动深刻地阐释党的主动。

(一)加强网站功能建设。

通过网站升级改版,增加应用,反映社情民意,更好宣传党的政策,做链接社会的连心桥、政府工作的公示板和公民办事、掌握政策的便捷路。通过这些方法,完善晋城在线网站功能,更好地服务受众。目前,已将升级‚晋城在线‛后台发布系统列入重要议程,将打通网络与手机平台壁垒,沟连微博微信互动,催生晋城市党政信息网APP。

(二)注重方法提升效果。

主要在‚宣、解、参”三方面发力,提升网站的核心竞争力和舆论引导力。

1、宣:在稿件编排上,同步实现‚量的精简‛和‚质的提升‛。重点刊发准确传达中央精神的稿件,同时大量刊发来自基层一线、反映群众心声、回应社会热点的稿件。我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晋城在线‛充分发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题网站作用,信息采编人员分工包口包单位,主动衔接,搞好信息发布,传播活动成果和典型经验,为全市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助力加彩。‚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自2013年4月至今共有栏目和版块18个,现有信息1200余条。制作‚山西省省委班子教育实践活动首批整改制度‛专栏,开设栏目10个,报道信息300余条。

- 5百题知识竞赛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题知识竞赛活动、‚学党史、颂党恩、践行群众路线‛网络竞赛活动、‚晋善晋美 美丽晋城‛摄影大赛等,通过知识竞赛、拍摄影视作品等方式方法,进一步增强市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了解度和认同度。通过‚三参‛活动,不但壮大了队伍,增加了正能量传播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凝聚了人心,形成了合力,造就了骨干人员视网如家、爱网如家的强大力量。

三、‚晋城在线‛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距离‚正向信息一站式传播平台‛有差距。

‚晋城在线‛作为晋城最大的在线信息平台,信息量颇具规模,采集传播渠道已趋于稳定,目前信息总容量数以T计,2013年发布信息3万条,为网民提供大量的政务信息、社会信息、服务信息。同时党政网站所具有的正向信息选择性发布的特性和机制,使‚晋城在线‛成为独一无二的正向网络信息集散地。但目前存在的信息采编人员少、属性单

一、采编能力较弱等弱点,限制了‚晋城在线‛作为我市舆论引导第一阵地的发展前景。

首先在信息采编上关注发展动态、报道领导活动的方式偏于刻板,关注‚是什么‛而缺少‚为什么怎么样‛,缺少对新闻内涵的解读,公众阅读共鸣感较低;其次是信息形式较单调,对网络多媒体载体的应用还不够圆融贯通,网站内容对普通网民的粘

- 7需要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网站采编人员政治敏锐性和把关意识。

尤其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新载体的影响力逐渐增大,‚晋城在线‛也注册了新浪、人民网官微和微信等,但目前来说,微博微信影响力还较为薄弱,‚晋城在线‛网站也未与微博、微信形成集合效应,市信息办规划中‚新媒体信息发布圈‛也仍在配臵与尝试中,距离成为可以收集、分析和引导网络意识形态的‚晋城在线同步信息圈‛仍需时日。

3.距离‚晋城网络一站式服务平台‛有差距。

目前‚晋城在线‛共涉及13大领域便民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税收等等方面,网站还集合了在线办事栏目、市长热线精品栏目、网络行政大厅等子栏目或网站,为晋城百姓服务。为方便对晋城感兴趣的广大网民,‚晋城在线‛还设立‚今日晋城‛栏目和本地服务,全方位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信息服务。随着网络的日趋普遍、上网公众群体越来越多和服务网络化的发展,‚晋城在线‛将日益发挥其‚功能强大,服务面广,易与公众沟通‛的优势。但目前这些优势发挥得还不够,网站服务人群和服务领域有限,服务形式较单调,直接服务能力弱,服务程度较浅,在服务规范、效应和整合上仍处于上升阶段。网上服务从政府角度出发,按照政府机构设臵提供服务项目,实现从网站到用户的信息发布,以公开办事指南为主,一站式在线办事内容较少,网上办事功能不完善。而且,行政划分、技术瓶颈等问题致使政府网站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和整合力度不够,信息孤岛现象还较明显,

- 9面和应用系统。

(2)建设智慧晋城。智慧城市是全国都在推进的战略计划,哪个城市在这个进程中不够积极,就将一定程度地缺乏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目前正以全市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为核心,以智慧政务为先导,以信息资源整合和基础资源共享为支撑,协调各职能部门,开展前期调研,确定了以‚13320工程‛为主体的《关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规划了2013-2017年智慧城市建设蓝图。

(3)一体化政务通讯平台。云服务和研究所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技术和环节,市信息办正部署全市电子政务云平台‚栖凤云‛。通过对虚拟化技术的使用和应用部署测试,从现有硬件资源和应用出发,以信息安全共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信息共享、提升服务、优化投资为目标,采用云平台技术,集成存储和备份解决方案,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市、县、乡统一的电子政务集约型资源池(IAAS)、共享平台(PAAS)、创新服务(SAAS)三个云计算服务,全市电子政务云服务平台‚栖凤云‛基本实现了资源池的集约化。目前数据中心已达成1.8T内存,220个微CPU,40T(+40T)的双活存储容量和运算能力,数据双活中心也在建设规划中。

(4)大网络构架。市政务基础网络建设和市党政信息门户网站建设都采用大一统的架构思路,横连市里60余个部门、纵及市、县、乡3级,涵括纪检、党委、教育、公安、教育、城建

- 11(2)高度融合多媒体形式内容载体。天生网站具有融合多种信息形式的优势,无论文字、图片、音视频、超链接还是其他的组合形式都方便为内容服务。晋城在线信息报道通常图文、视音频融合使用,并设臵专门图片栏目‚高清大图‛和视音频栏目‚在线访谈‛,通过从内容粘度和互动强度双向入手进一步提高内容数量质量,提高与网民互动活跃感,使更广大网民对网站内容保持期待度。

(3)严格践行深入群众‚走转改‛路线。网站要从形式和内容上更好地为民众服务,使其成为晋城在线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国家、省市政策解读力度,让百姓了解发展的大政方针;其次,从群众所需所想搜集和发布信息,畅通信息渠道,做到及时有效更新;再次,提高凤城论坛网友互动程度,融合走基层名镇名村采访活动挖掘和传承晋城文化,集结各业精英,通过版主培养制度和个人专栏使凤城论坛成为我市意见领袖的集结地,提高网站和论坛的意识形态引导和净化能力,为城市稳定发展服务。

3.服务为本,打造高效、亲民在线政府平台。建设‚服务型政务网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是‚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政府网站的根本属性和提高网站影响力与可信度的必然要求。

(1)提高在线办事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在推动十三领域服务、在线办事、网络行政大厅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推进政府

- 13风格上共生为网站的性格是一个较为高深和艺术的话题,晋城在线还在摸索和成长中,并将以更为人格化和风格化的良好形象取得民众的好感和信任。

4.宣传为先,打造我市引领网络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开展主要平台。宣传是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工作方法,抓好宣传方向和典型事例,选好宣传方法,强化宣传效果,打赢我市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意识形态之战。

(1)以关注社会、传递正能量为重点,以回应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为重点,以关注青少年成长和传承文化为重点,加强政务网站宣传工作。注重信息关注节点,如无车日、节水日等公益节日,以及春节、端午、清明等传统节日,和法律颁布、历史回顾等重大日子,制作专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让百姓了解重要节日,提高公益意识,亲近我国和本地优秀文化,防止意识形态西化,尤其是关注青少年教育,多发布正向方面信息,关注学校家庭教育,建立教育范本,引导市民进行未成年人教育大讨论。大力宣传我国我省尤其是我市涌现出的乔香平、诚信夫妻等先进人物,以生动的事实和高尚的人格去吸引和感染群众,树立可学可信的正面形象,强大我市正能量声音。

(2)建立一支优秀的新媒体采编和宣传报道队伍。市信息办通过每周一讲、部门讨论和邀请讲师等形式进行新媒体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并有了相应成效,但仍存在着目前新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与采编宣传人才的紧缺的矛盾,并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原因

- 155.互动为纲,加速我市媒体间的沟通合作,互融共生。 (1)聚合力、聚财力、聚人才,着重在全市建好一个新型网站。‚晋城在线‛以政务公开、关注民生为重点,以服务群众、传播文明为纲领,平均日在线人数130万,平均日点击量850万次,传播圈辐射全省全国甚至还存在相当数量的国际网民,2013年与外交部、商务部、上海市门户网站等并居全国政府网十强。无论从信息质量数量还是网站影响力来看,‚晋城在线‛已逐步构建起一张巨大的新媒体正能量网,已经完全具备成为晋城市数字传播的首选节点的条件与资格。在已有优势的基础上,如何集合政策技术资金优势继续提升网站层次,强化政府网站存在感和网民依存感,切实加强政府网站对民意民心的宣传引导作用,把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工作关键环节,是市信息办目前考虑的工作要点。

(2)加强信息共享和媒介联合,开拓网站、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强强联合新时代。加速我市报社、电台、电视台等传统主流媒体与党政网站的合作互动,将内容丰富、功能强大、受众集中的新媒体作为前继发展的战略平台,‚晋城在线‛也要充分挖掘与重点新闻媒体的合作空间,融合主流媒体的信息优势和新媒体的载体优势,对报社、电视台的重要政务或民生信息进行‚二次传播‛,实现传播效应的最大化,使新兴媒体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放大器,实现双方的共生双赢。

(3)‚晋城在线‛和晋城新闻网、广电网等同步联动,有序

- 1718 -

第五篇:关于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摘 要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自十八大以来,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与实践。当下中国信息技术发展快,以网络为支点的新媒体异军突起,因此,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从2个方面阐述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分析了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二是促进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 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0-0044-02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主要以网络为支点,引出了很多新的传播载体。新媒体传播具有交互性、及时性、覆盖广、传播快、费用低等特点。目前,新媒体占据着消费市场半壁江山,因而,如何利用新媒体有效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下值得研究的问题。

1 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

1.1 传播效率高、互动性强、信息反馈及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需依赖于有效的传播方式,这样才能保证更多的公众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媒体的产生,新媒体融合了较多的艺术形式,包括影像、文字、图片、声音虚拟和人工智能等,使数字式的语言推向一个更高的领域,新媒体应用于大众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新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采用多种多样的节目形式进行宣传,即丰富了传播的途径,又起到了传播的效果。新媒体传播效率高,互动性强、信息反馈也及时,通过新媒体这个载体,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电视节目、网络文章、微博、微信等了解到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一些电视节目中或是微博中可以与大众进行互动交流。

1.2 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易于接受

新媒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创造了一个巨大的空间,主流媒体传播的政治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而且传播速度极快,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快速普及最新的政策。很多人民群众都参与其中并进行宣传,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才能使其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才能深入到人民群众内心。人民大众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形式把自己身边所见所闻的感人的故事,通过不同的新媒体平台分享出去,虽然缺少一定的专业性,但是更易于让大众接受。

1.3 新媒体传播速度的实时化

由于新媒体具有双向互动性,因而所有参与的人都是传播的策划者,就算是一件小事,经过新媒体的传播,都极有可能成为全国性的热点话题。新媒体传播速度的实时化,还可以实现人文精神的关怀,比如雅安地震、温州动车事故等,群众利用网络技术,通过手机短信,微博、微信、各种各样的网页贴吧等方式,引起全国关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体现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更是展示出社会的人文关怀。

2 促进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策略

2.1 重视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作用

应重视提升监管新媒体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员工素质,让工作人员掌握新媒体特点好对新媒体进行监督。群众在使用新媒体载体时,可以进一步实现实名制个人注册,这样方便政府部门监督掌握传播者的信息,也就是要传播者对自己传播的信息负责。在新媒体上可以建立公共参与的平台,在线处理投诉、咨询政策、公众反馈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网络环境的满意度。同时重视加强网络监管部门的工作能力,加强队伍建设,引用专业技术人员监控网络或是培训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也就是在网络环境中,利用相关的权利营造一个较好的网络环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做好前提准备。

2.2 新媒体在网络监督上遏制不良思想

在网络环境中,利用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速更新有关网络方面的法律,用法律形式巩固网络的道德建设,在网络中也是一样的,有了一定的行为准则,道德准则,就会让人们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进而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在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对网络环境进行监督,信息源是否可靠,是否有人对此信息承担一定的责任。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可以说每个人都是舆论的监督者,网络为大众提供一个互动平台,大众可以利用新媒体形式进行建议交流,对好的信息进行宣传与传播,对于一些不良信息,及时进行处理并投诉,及时清理不良信息,免得他人再度传播。网民可以依据自愿原则,把一些正能量的故事传播到网络上,让更多的网民观看,这样就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得以传播。

2.3 新媒体在节目内容形式上传播社会主义价

值观

新媒体节目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而且新媒体节目有大量固定的大众,可以利用新媒体节目的优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传播,形成一定的舆论话题。新媒体形式的节目不需要搜索,就能直接观看,人民大众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还可以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比如在湖南卫视的亲子节目中《爸爸去哪儿》,以一个全新的角度让观众对“爸爸带小孩”有一个新的认识,这个节目引发了很多家长对孩子应该如何教育而进行谈论,在不同的网页上、微博中、微信中等都看到了这样的讨论,最后得出应该培养诚信、友爱、爱国等这样的孩子,才是社会的希望,国家的希望。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媒体依靠着网络平台进行传播,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克服了传统媒体的一些弊端,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互动性传播。新媒体数据库巨大、信息多,而且传播的即时性强,能及时有效的向人民大众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当然,在传播的过程中要慎重的选择信息的宣传,这就是需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网络监督,有效的遏制一些不良信息的传播,才能更好的利用新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杨宜修.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作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2]张凤祥.自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功能研究 [J].法制与社会,2014(13):188-189.

上一篇:箱梁的预制范文下一篇:学高数感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