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缺陷

2024-05-09

特殊缺陷(精选四篇)

特殊缺陷 篇1

(一) 军婚的概念界定

军婚是指夫妻双方或一方是现役军人的婚姻关系。而我们在婚姻法中所研究的是指夫妻一方是现役军人的婚姻关系。现役军人的婚姻受国家法律的特别保护, 这体现在结婚与离婚的程序和手续要比一般的婚姻关系更为复杂。现役军人在结婚时是有严格的程序限制的。由于军人担负的特殊使命、生活环境和职业特点与普通公民不同, 所以军人不仅应当遵守国家法律还应当服从军队的条令。

依照2001年11月解放军总政治部下发的《军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规定》通知要求, 现役军人应当慎重选择恋爱对象, 军官和文职干部确定恋爱关系后, 应当主动向所在单位党组织报告, 由团级以上单位政治机关对其恋爱对象进行政治审查。现役军人结婚须提前一个月向所在单位党组织或政治机关提出书面申请, 经审查同意后, 填写《申请结婚报告表》作为归档材料;由政治机关出具《婚姻状况证明》, 作为结婚登记的依据。

除此之外, 很多单位也对军人结婚的年龄做了严格的规定。例如, 审核年龄在25周岁的军人方可提出结婚申请, 而战士在驻地找对象, 年龄需要在28周岁以上或者三期以上士官。提出结婚申请后, 男女双方填写申请结婚报告表。多数单位要求双方婚检, 并出具婚检报告。完成这一系列程序后, 取得部队签发的介绍信才能去婚姻登记部队领取结婚证。

这些繁杂的程序无异于是为了保护军婚。因为军人身份的特殊性, 他们掌握部队的军事秘密, 因此需要对程序进行严格的限制来保证部队乃至国家的安全。

当然, 与现役军人离婚时, 也具有非常严格的限制。我国现行《婚姻法》对军婚的规定体现在33条:现役军人配偶要求离婚, 须得军人同意, 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

单从33条, 不难看出, 与军人离婚是何其不易。而对于该条文的解释, 在《婚姻法解释 (一) 》第23条中:婚姻法第33条所称的“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 可以理解为 (1) 重婚或者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2) 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3) 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且不论这样的条文是否合理, 这显然可以看出离婚的主动权并不在军人的配偶手中。

以上是法律对于军人离婚所作出的限制。我们不难看出, 如果军人的配偶由于某种原因提出离婚, 其程序不亚于当时结婚时的繁琐。

(二) 军婚的主体

军婚的主体是现役军人, 是指正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或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服役、具有军籍的人员。

(三) 军婚特殊保护制度的历史沿革

对军婚的保护要追溯到土地革命时期, 至今发展已有78年历史。在土地革命时期, 由于红军常年在外参战, 与妻子两地分居, 因此很多战士的妻子向远征的丈夫提出离婚, 这种情况十分严重的威胁了军队的作战力, 扰乱了军心, 针对这一问题, 各地苏维埃纷纷想办法解决。中国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公布了《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 在第十八条明文规定:“凡红军在服役期间, 其妻离婚, 必先得本人同意, 如未得同意, 政府得禁止之。”而后, 在1934年4月8日出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对军婚规定了一些限制条件, 规定“红军战士之妻要求离婚, 须得其夫同意。”

直到抗日战争时期, 同样的情况再次发生, 只是八年抗战, 导致许多战士与家人失去联系, 他们音信全无, 生死未卜, 此时, 许多战士妻子提出离婚, 共产党为了维护社会和军队的稳定, 颁布了《晋察冀边区婚姻条例》“抗日军人之配偶, 非于抗日军人生死不明逾4年后, 不得为离婚之请求”。同时也规定, 在通讯便利的地方, 如其夫两年之久杳无音讯, 其妻也可以向当地政府登记离婚”这些政策的规定, 使当时的革命军人全身心的投入到抵抗外来侵略, 谋求民族独立的革命洪流之中, 保护军婚政策的实施, 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稳定军心的积极作用。

1949年之后, 虽然新中国成立, 但是我们国家还依旧面临着内忧外患, 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仍然十分重要, 为了加强部队的战斗力, 1950年颁布的我国第一部《婚姻法》继续贯彻了在离婚问题上对现役军人给予特殊保护的立法原则, 正如在1950年婚姻法起草的报告所说, 在当时作这种规定是因为“会得到一切革命军人的配偶和整个社会舆论的同情的”, “表现了革命军人的配偶……能够牺牲个人的暂时利益去服从民族、社会和国家的公共的永久的利益”。但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 为了维护军人配偶的权益, 还在第十九条规定:“革命军人与家庭两年无通讯关系, 其配偶要求离婚, 得准予离婚。”通过以上针对军婚的特殊保护规定, 巩固和发展了新中国的国防和部队建设。

改革开放时期, 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不稳定, 国际环境的恶劣, 在1980年颁布的婚姻法第26条中规定“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 须征得军人的同意”。

(四) 现行军婚特殊保护制度的内容

继1980年婚姻法的颁布后, 2001年的婚姻法沿袭了相同内容, 但新的婚姻法在1980年婚姻法26条基础上又增加一句“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除外”这样一条但书体现了几十年来, 我国经济的发展, 赋予了军人配偶一方应有的权利。

二、军婚特殊保护制度的立法目的

(一) 维护军人的利益

军人, 这个词听起来强劲有力, 但在社会或者家庭生活中, 他们却属于弱势群体, 他们中的大多数不在家乡服役, 与自己的父母、配偶分处两地、甚至三地。聚少离多的生活酿造了许多家庭悲剧, 军婚特殊保护制度在此具有存在意义。通过对军婚建立的严格审查, 就保障了军人一方的知情权, 防止一些不怀好意的女子故意接近军人。通过对离婚程序的限制, 在一定程度了能帮助军人挽救婚姻。因此, 对于军人来说, 对军婚的特殊保护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二) 巩固国防建设的需要

巩固国防建设的基础是军人安心服役。试想当军人的婚姻出现危机时, 他们还如何能全身心效力于部队, 通过对军婚的特殊保护, 能够有效的稳定军心, 进而, 巩固我们的国防建设。

(三) 维护社会的稳定

社会的稳定, 需要武装力量为保障。强大的武装力量又离不开安心服役于部队的军人, 因此, 从微观上说, 保护军婚就是保护军人的利益, 但从宏观来看, 维护军婚就是维护社会的稳定。

三、现行军婚特殊保护制度的缺陷

(一) 当前我国对军婚的特殊保护限制了配偶的离婚自由

我国婚姻法中规定公民有婚姻自由的权利, 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 对军婚的特殊保护, 虽然维护了军人一方的利益, 但限制了配偶的离婚自由权。由于军人身份原因, 聚少离多, 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其配偶一方, 她们难免不堪压力所负, 试图结束这段辛苦的婚姻, 但由于婚姻法中对军婚的特殊规定, 限制了她们的离婚自由权。这显然是与婚姻法的原则相违背的。

(二) 违反了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

民法中规定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原则是指在社会关系中, 公民承受的义务与其所享受的利益相一致, 但对军婚的特殊保护, 显然违背了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 众所周知, 军人妻子在家庭中所承受的压力与付出的代价, 但法律却没有过多的赋予其相应的权利, 反而强加给她们更多的义务。如离婚时, 须征得军人一方的同意。对于军人妻子而言, 何谈权利之有?只会让更多想结束婚姻的军人妻子痛苦不堪。

(三) 对军婚的特殊保护流于形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 民主、自由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35年后的今天, 对军婚的特殊保护已经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一段没有感情的婚姻, 就算用法律来禁锢, 也苍白无力。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9条第2款中规定:现役军人的配偶提出离婚, 应按婚姻法第26条规定进行审理。军人不同意离婚时, 应教育原告珍惜与军人的夫妻关系, 尽量调解和好或判决不准离婚。对夫妻感情确已破裂, 经过做和好工作无效, 确实不能继续维夫妻关系的, 应通过军人所在部队团以上政治机关, 做好军人的思想工作, 准予离婚。最高法院的此条意见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因为很多家属不会诉诸于法律来请求结束他们的婚姻, 他们会选择去找军人所在部队的领导, 部队领导为了避免影响部队稳定与工作, 通常情况下, 也会劝说军人。这样就导致婚姻法第33条的设置流于形式, 缺乏了其本身的意义或目的。

(四) 军婚的特别保护规定也会对军人婚姻的缔结造成严重阻碍

由于条件的限制, 军人接触女孩子非常不易, 一旦经历恋爱, 许多女孩又会可能因为一旦缔结军婚就会丧失离婚自由而望而生畏, 这样就增加了军人结婚的难度。

四、现行军婚特殊保护制度的完善

(一) 从立法上, 应废除婚姻法第33条

现行婚姻法第33条带有浓烈的革命色彩, 它是历史遗留的产物, 不可否认在革命年代时, 对军婚的保护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但在倡导自由与平等的今天, 33条的存在是有悖于法律价值的, 它和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不符。

(二) 从政策上, 军人家属随军条件放宽, 为军人家庭团聚创造条件

对于军人来说, 他们大多数在基层, 必须24小时在军队, 有严格的请假制度。对于未婚的战士或军官来说, 客观条件已经成为其谈恋爱、建立婚恋关系的严重阻碍。对于已婚军人来说, 婚后的两地生活让他们非常苦恼, 他们远在异地, 不能照顾千里之外的家人, 饱受相思之苦。我们国家严格的军队政策表面上看是便于部队的集中管理, 实际上不利于部队的稳定。

了解了这些现实情况, 我们应该站在军人的角度, 理解他们的苦衷。放松随军政策, 放宽随军范围, 使更多的军人家庭早日团聚, 让他们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安心服役。

(三) 提高军人的社会地位, 加强军婚保护

军人是个特殊的职业, 他们不仅仅是家庭生活的一员, 更是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的重要使命。可以说, 比普通公民的承担更多的义务, 所以理所应当让他们享受较多的权利。但并不能通过限制其配偶一方的利益来弥补。国家可以给予军人一方特殊待遇, 例如:加强军人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就业安置、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特殊优惠政策, 这样来弥补军人在社会中承担的义务, 这样的一些做法也是对其配偶一方的补偿, 使他们的婚姻更加稳定, 最终使军人可以安心服役。

(四) 对军人的配偶进行必要补偿和保护

一味的强加给军人配偶义务来维系这段辛苦的婚姻, 只会让她们愈加想逃出牢笼, 因为军人是她们的丈夫, 使她们承担更多的义务, 我们应该赋予她们相等的权利。例如, 对没有工作的配偶, 我们可以与地方沟通, 给他们提供适合的就业岗位;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家属, 我们可以按年、按月发放津贴;对于自主创业的家属, 我们应该在减免税收方面进行鼓励等等。总之, 为军人的家属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 来弥补他们对社会的默默奉献。只有让他们感觉到社会的关心和享受到切实的利益, 才能让家属全心经营这段特殊的婚姻。最终达到稳定部队, 维护国家安定的目的。

参考文献

特殊缺陷 篇2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特殊普通合伙制

在2010年7月21日的时候,财政部、国家工商局和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大中型会计事务所采用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的暂行规定》(财会[2010]12号),明确规定大型会计事务所转制为特殊普通合伙组织的形式。2010年下半年至今,我国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率先由有限责任组织形式向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转制。立信、国富浩华、中瑞岳华、天健、大信、信永中和6家事务所是目前取得了H股审计资格的8家本土大所中顺利完成转制工作的事务所,其余两家事务所的转制工作也正在进行之中,特殊普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必将成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趋势。

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转制为特殊普通合伙制的必要性

特殊普通合伙制度,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历史性的变革。这项制度极有利于帮助改善大中型事务所做的更强和国际化战略中所遇到的发展方面的瓶颈,这样的制度肯定会对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长期可持续性的发展产生重大而且深远的影响。

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的主要优势有:

特殊普通合伙制强调“人合”。 会计师事务所具有鲜明的“人合”特性,所以事务所的发展肯定离不开个人的发展,事务所的做大和做强,本质和核心都是人的做大和做强。和有限责任制中的“资合”是不同的,特殊普通合伙认为“人”是会计师事务所最大的资产,强调“人合”而淡化“资合”,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降低事务所人才流失率,也提升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

特殊普通合伙制重新界定了合伙人的责任。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方合伙人对另一方的过错行为引起的合伙债务所承担有限责任,而对自己的过错行为承担无限责任,既吸收了普通合伙加大个人责任的优点,也一定程度的协调了无限连带责任给其他合作人造成的不合理情况,体现了对无过错合伙人的保护和公平承担合伙企业责任的原则。

特殊普通合伙制减轻了合伙人的税赋方面的负担。由其合伙人缴纳个人所得税,有效的解决了有限责任制下“双重纳税”的情况发生,缓解了合伙人的税收负担,也激励和加大了合伙人对事务所的投入贡献,极大的提高了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并降低风险,积极促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

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制存在的缺陷

特殊普通合伙制虽然解决了事务所的合伙人对经营风险负担不合理的问题,但是在制度规定上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责任界定标准模糊。特殊普通合伙在立法中的规定:不管是无限连带责任或者是有限责任,从法律上讲并没有直接分配给特定合伙人,而将其转嫁于司法审判,这在无形之中加重了法官的负担。在涉及相关特殊普通合伙的债权、债务纠纷时,除掉甄别、采信证据进行事实判断从而确认责任外,还规定法官进一步的划分执业合伙人的过错是故意、重大过失或者非重大过失,由此区分合伙人是承担有限责任或是无限责任,这与我国现行法官队伍的素质是不相适应的,也是难以实现的。

对债权人保护的欠缺。特殊普通合伙制中无过错合伙人承担有限责任,主要维护了事务所的利益。但是,从债权人的角度来考虑,就会发现极大的不合理之处,特殊普通合伙制实际将债权人承担债务责任财产的范畴缩小了,将一些本应由合伙人承担的经营风险转嫁给债权人,理论实践中就会出现执行合伙业务的合伙人主观过错越大,债权人反而越无法获得充分的补偿,如果执业合伙人主观过错越小,相反债权人可以获得更充分的补偿,很明显的,对债权人反而不利。

加剧了合伙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为了保障利益、控制和防范风险,在交易时,债权人会需要所有合伙人都在相关文件上签字或是要求其出具对该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保证书,使得交易繁琐复杂化,不仅徒增时间消耗,还使交易成本上升。此外,合伙人之间因相互承担责任性质或轻重有别,都会不避免的产生利益分歧。比如,在合伙利益分配方面,希望维持较大的财产份额是从事高风险业务的合伙人,以这种方法来避免被追偿直接个人责任,而其他合伙人则倾向于更多、更高的利益分配。

三、完善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制的建议

成立注册会计师责任鉴定委员会。我国企业合伙法对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活动中的故意与重大过失的判定标准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没有对故意或重大过失、一般过失与轻微过失行为之间做出一个明确的区分界限。如果对于“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判断难以明晰界定,则特殊普通合伙内在价值难以得到真正体现。因此想要更好地推行特殊普通合伙制,建议可以成立专业的、权威的注册会计师责任鉴定委员会,合理界定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完善合伙人与债权人利益平衡机制。虽然我国建立了职业风险基金和职业保险制度,可相关规定过于原则性,所以暂不具备可操作性。为了更好地保护合伙人和债权人的利益,应进一步完善执业风险基金和职业保险制度。建议相关法律部门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缴纳基础和缴纳比例并增加了职业保险业务、扩大保险服务范围、并明确说明保险责任承担的条件。

建立特殊普通合伙制的配套制度。我国的物权法虽已出台,也有相关条文界定私人财产的范围、对私有财产的合法处分及法律保护,但实际操作却缺少配套的法规,建议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个人财产的申报制度,以期为特殊普通合伙制的实施提供有效的制度基础。此外还需建立健全注册会计师执业的信用制度,以每年度为单位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过失行为进行监察和记录备案并且提供给客户查询。

四、结语

特殊的普通合伙制作为一种制度方面创新,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这样的制度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强大发展”战略的实现非常有利。可是,怎样去利用这种特殊的组织形式使之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健全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努力空间。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这一运作模式会成为高效的市场模式,使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在不久的将来具备核心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和跨国经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杭州;310018)

参考文献:

[1] 黄洁莉.英、美、中三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演变研究[J].会计研究,2010(7):65-72.

特殊缺陷 篇3

(一) 特殊教育法治环境不完善

我国现存的特殊教育制度与规则大多是对特殊教育的一些“办法”“通知”“意见”等, 并且多以国务院办公厅、国家教委 (教育部) 等的名义对外发布, 尚未上升到国家法律法规的高度, 这些规定因缺乏相应的法律效力, 不能引起相关部门和人员的重视,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专门法律中也有涉及, 但是缺乏可操作性, 在执行过程中只能停留在设想、鼓励、倡导等阶段, 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 行政领导不到位, 政策难贯彻

国家关于特殊教育的许多法律法规都已零星涉及了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但很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特殊教育认识不清, 加上在国家层面也没有相应系统的特殊教育法律进行监督和制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不作为, 最终导致特殊教育经费不到位, 教育师资短缺等诸多问题的出现。

(三) 传统教育体制与特殊教育规律存在着冲突

1.终结性评价占主导地位

我国的传统教育体制的评价体系中, 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指标往往是学生的分数, 开展特殊教育的学校由于受到这种评价思想的影响, 教师会更加喜欢普通学生, 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会相应冷漠地对待需要特殊教育学生, 这种只重结果的评价方式易导致教师对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平等, 这与特殊教育的教学目标是相违背的。终结性评价占主导地位的评价方式容易造成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心理自卑, 更与实现特殊教育的目标, 诸如共同参与、反对歧视和孤立等, 相差甚远。

2.课程和教学方法难以满足特殊教育的需求

目前, 我国实施的二元制教育体制, 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采用不同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普通学校的教材主要是面向适龄正常儿童的, 并没有兼顾到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生理上或心理上的障碍差异, 给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在普通班级中学习造成很大的困扰。

二、我国特殊教育立法之学术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殊教育法 (1) 学术建议稿

( 年 月 日第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身心障碍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发展特殊教育事业, 根据宪法和教育法, 制定本法。

第二条 所有的受教育者, 无论是否有身心方面的障碍, 都有权利接受教育机构提供的合适教育。

第三条 实施特殊教育, 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并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特性和需要, 全面提高其素质, 为受教育者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

第四条 特殊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特殊教育事业, 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原则, 着重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 积极开展学前教育, 逐步发展高级中等以上教育。

特殊教育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障碍类别和接受能力, 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 充分发挥普通教育机构在实施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第五条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特殊教育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特殊教育工作。

第六条 各级残疾人社会组织、教育社会团体应当积极促进和开展特殊教育工作。

第七条 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身心障碍学生入学, 不得因其身心障碍而拒绝招收。

第八条 身心障碍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处于不利地位时,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特别扶助和保护的义务。

第九条 为发展每个学生的潜力, 教育机构有义务根据身心障碍学生的特点, 为学生提供个别化教育。

第十条 社会各界应当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事业。

第十一条 本法所称的身心障碍, 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一) 智力落后;

(二) 视觉障碍;

(三) 听觉障碍;

(四) 语言障碍;

(五) 肢体障碍;

(六) 性格异常;

(七) 行为异常;

(八) 情绪异常;

(九) 多重障碍;

(十) 其他显著障碍。

第二章 评估鉴定

第十二条 对身心障碍学生进行初次评估鉴定, 评估鉴定内容包括被评估鉴定人身体上与身心障碍有关的所有方面。

第十三条 在初次评估鉴定之前, 评估鉴定人员要以书面形式告知被评估鉴定人的监护人或其他近亲属, 对被评估鉴定人要进行检验的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后果。

第十四条 在征得被评估鉴定人的监护人或其他亲属的书面同意后, 方可实施评估鉴定工作。

第十五条 对身心障碍学生的评估鉴定工作由特殊教育机构成立的评估鉴定专业委员会负责, 委员会成员包括:

(一) 被鉴定或测评学生的监护人或亲属;

(二) 如果该学生在普通班就读, 应至少有一名普通教育教师参加;

(三) 至少有一名特殊教育教师或一位能够提供特殊教育知识的人员;

(四) 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代表;

(五) 一名能解释说明鉴定和测评结果, 并提出相关教育建议的其他专业人员;

(六) 由家长或校方指定的具备特殊专业知识的人员;

(七) 根据需要, 被鉴定或测评的学生也可为评估鉴定专业委员会成员。

第十六条 为保证结果的有效性, 评估鉴定过程要使用被评估鉴定人惯用的沟通方式实施。

第十七条 评估鉴定专业委员会要把评估鉴定结果及时告知被评估鉴定人及其监护人或亲属, 并给予适当的解释。

第十八条 与评估鉴定有关的所有资料都属于个人隐私, 特殊教育机构及评估鉴定专业委员会成员未征得被评估鉴定人及其监护人或亲属的同意, 不得利用工作之便对外公布。

第三章 学前教育

第十九条 学前教育阶段, 身心障碍幼儿应与普通幼儿一起接受教育为原则。

第二十条 身心障碍幼儿的学前教育, 通过下列机构实施:

(一) 特殊幼儿教育机构;

(二) 残疾儿童福利机构;

(三) 残疾儿童康复机构;

(四) 普通幼儿教育机构附设的特殊教育班;

(五) 普通小学的学前班或特殊教育班;

(六) 特殊教育学校。

身心障碍儿童的家庭应当对身心障碍幼儿实施学前教育。

第二十一条 身心障碍幼儿的教育应当与保育、康复结合实施。

第二十二条 卫生保健机构、身心障碍幼儿的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 应当注重对身心障碍幼儿的早期发现、早期康复和早期教育。

卫生保健机构、身心障碍幼儿的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就身心障碍幼儿的早期发现、早期康复和早期教育提供咨询、指导。

第四章 义务教育

第二十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身心障碍儿童义务教育纳入当地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并统筹安排实施。

第二十四条 适龄身心障碍少年儿童的监护人或者其他亲属, 应当依法让被监护人接受义务教育。

第二十五条 身心障碍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年限, 应当与当地普通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年限相同;必要时, 其入学年龄和在校年龄可以适当放宽。

第二十六条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开展适龄身心障碍少年儿童的就学咨询, 对其身心障碍状况进行鉴定, 并对其接受教育的形式提出意见。

第二十七条 适龄身心障碍少年儿童可以根据条件, 通过下列形式接受义务教育:

(一) 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二) 在普通学校、儿童福利机构或者其他机构附设的特殊教育班就读;

(三) 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创造条件, 对因身心障碍不能到学校就读的适龄少年儿童, 采取其他适当形式进行义务教育。

第二十八条 特殊教育学校 (班) 的教育工作, 应当坚持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劳动技能教育与身心补偿相结合, 并根据学生身心障碍状况和补偿程度, 实施分类教学, 有条件的学校, 实施个别教学。

第二十九条 有条件的普通学校招收能适应普通班学习的, 可以设立专门辅导教室。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随班就读教学工作的指导。

随班就读学生的义务教育, 可以适用普通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但是对其学习要求可以有适度弹性。

第三十条 实施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 (班) 应当根据需要, 在适当阶段对身心障碍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

第五章 职业教育

第三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身心障碍者的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 建立身心障碍者职业教育体系, 统筹安排实施。

第三十二条 身心障碍者的职业教育, 应当重点发展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 适当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开展以实用技术为主的中期、短期培训。

第三十三条 身心障碍者的职业教育体系由普通职业教育机构和各类身心障碍者职业教育机构组成, 以普通职业教育机构为主体。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 合理设置身心障碍者职业教育机构。

第三十四条 身心障碍者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 应当根据社会需要和身心障碍者的身心特性合理设置专业, 并根据教学需要和条件, 办好实习基地。

第六章 普通高级中等以上教育及成人教育

第三十五条 设区的市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 可以举办高级中等以上特殊教育学校 (班) , 提高身心障碍者的受教育水平。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广播、电视等部门, 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或者转播适合身心障碍者学习的专业、课程。

第三十七条 身心障碍者所在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身心障碍者开展文化知识教育和技术培训。

第三十八条 扫除文盲教育应当包括对年满15周岁以上的未丧失学习能力的文盲、半文盲身心障碍者实施的扫盲教育。

第三十九条 国家、社会鼓励和帮助身心障碍者自学成才。

第七章 教师

第四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 并采取措施逐步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 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鼓励教师终身从事特殊教育事业。

第四十一条 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 应当热爱特殊教育事业, 关心身心障碍学生, 并掌握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四十二条 国家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四十三条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举办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专业, 或者在普通师范院校附设特殊教育师资班 (部) , 培养特殊教育教师。

第四十四条 普通师范院校根据条件设置特殊教育专业或课程,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以适应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需要。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特殊教育师资的培训列入工作计划, 并采取设立培训基地等形式, 组织在职的特殊教育教师的进修提高。

第四十六条 为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特殊教育教师有适时更新特殊教育知识的义务。

第四十七条 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职工享受特殊教育津贴及其他待遇。

第八章 条件保障

第四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特殊教育事业的领导, 统筹规划和发展特殊教育事业, 逐步增加特殊教育经费, 改善办学条件。

第四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身心障碍者的数量、分布状况和类别等因素, 合理设置特殊教育机构。

第五十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特殊教育的特点, 依据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标准, 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特殊教育学校 (班) 的建设标准、经费开支标准、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标准等。

第五十一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和扶持特殊教育教材的编写和出版, 特殊教育教学用具及其他辅助用品的研制、生产和供应。

第五十二条 特殊教育学校 (班) 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订;教材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定。

特殊教育学校 (班) 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应当适合身心障碍学生的特点。

第五十三条 国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特殊教育机构或者捐资助学, 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要对社会力量举办特殊教育的行为给与帮助与支持。

第五十四条 特殊教育学校的设置, 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审批。

第五十五条 特殊教育经费的预算与实施要高于普通教育费用, 且该经费要在各级人民政府年度经费中单列, 不得与其他普通教育经费混合使用。

第五十六条 对经济困难的身心障碍学生, 应当酌情减免教育费用和其他费用。

第五十七条 提供特殊教育的机构应当具备适合身心障碍学生学习、康复、生活特点的场所和设施。

第五十八条 特殊教育学校 (班) 应主动联系医疗及社会福利机构, 为提供学生学业、生活、职业等方面的帮助。

第五十九条 身心障碍学生可以依照有关机构出具的鉴定结果, 按自身身心发展状况及学习需要, 转入其他特殊教育学校 (班) 或普通学校相当班级就读。

第六十条 人民政府或社会团体有义务向身心障碍受教育者或其家庭提供社会科学、教育技能、心理卫生等方面的服务, 以帮助学生解决所面临的困难。

第六十一条 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和个人, 由各级人民政府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奖励:

(一) 在特殊教育教学、教学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

(二) 为身心障碍者就学提供帮助, 表现突出的;

(三) 研究、生产身心障碍者教育专用仪器、设备、教具和学具, 在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

(四) 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的;

(五) 为特殊教育事业做出其他重大贡献的。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由本行政区域的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一) 未依照本法规定安排特殊教育经费的。

(二) 未及时改进特殊教育学校 (班) 教育条件的。

(三) 侵占、克扣、挪用特殊教育经费的。

(四) 向身心障碍学生非法收取、摊派或者变相摊派费用的。

(五) 拒绝招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招收身心障碍者入学的。

(六) 人民政府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未采取积极措施组织身心障碍者入学或者防止辍学的。

(七) 侮辱、体罚、殴打身心障碍学生的。

(八) 学校选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的。

(九) 其他应当受到行政处罚情形。

第六十三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科书审查人员参与或者变相参与教科书编写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职责权限责令限期改正, 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有违法所得的, 没收违法所得。

第六十四条 适龄身心障碍少年儿童的监护人或者其他亲属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法规定送适龄身心障碍少年儿童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 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 责令限期改正。

第六十五条 学校或者教师在特殊教育工作中违反教育法、教师法规定的, 依照教育法、教师法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六十六条 普通教育机构拒绝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身心障碍学生的, 当事人或者其亲属、监护人、社会团体可以要求有关部门处理, 有关部门应当责令该学校招收。

第六十七条 在评估鉴定特殊教育对象的过程中出现严重错误的, 按照行为人主观错误程度和造成的后果追究法律责任。

第六十八条 身心障碍学生的监护人、其他亲属或者社会团体有权拒绝特殊教育机构、普通学校或者其他机构采取侵害学生受教育权的方式和行为, 有权向上级管理部门申诉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 侵害身心障碍者的合法权益, 其他法律、法规规定行政处罚的, 从其规定;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害的, 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章 附则

第七十条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照本法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七十一条本法自年月日起施行。

摘要:随着教育公平的热议, 特殊教育的公平与法律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 对起草我国特殊教育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特殊教育的规定存在于各种法律法规和行政文件当中, 存在诸多不足, 因而在起草特殊教育法律时, 需遵循特殊教育规律, 完善法律体系, 实现全纳教育。

关键词:特殊教育,全纳教育,立法,法律,学术建议

参考文献

特殊缺陷 篇4

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主要有有限责任公司制、普通合伙制、特殊普通合伙制。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以下简称《注册会计师法》)中,只承认有限责任公司制和普通合伙制两种组织形式。2006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以下简称《合伙企业法》)开始引入“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到2010年,《关于推动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的暂行规定》力倡国内大型事务所采用特殊普通合伙制组织形式。

近几年,特殊普通合伙制转制工作在财政部和中注协的支持下颇有成效,至2013年底,40家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事务所已全部转制为特殊普通合伙制。而目前我国关于特殊普通合伙制事务所民事责任的规定太过于笼统,具体的事务及合伙人之间的民事责任分配问题存在权利与义务不对等,以及民事责任不同带来的合伙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对债权人义务发生的变化等没有明确规定。

为使特殊普通合伙制事务所达到做大做强及“走出去”的目的,有效规范和完善特殊普通合伙制事务所目前所面临的民事责任问题、加强抵御民事诉讼风险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制民事责任的特征

1.法律界定

《合伙企业法》第57条规定:一个合伙人或者数个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合伙企业债务的,应当承担无限责任或无限连带责任,其他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为限承担责任。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非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合伙企业债务以及合伙企业的其他债务,由全体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第58条规定: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合伙企业债务,以合伙企业财产对外承担责任后,该合伙人应当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对给合伙企业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2.特殊普通合伙制事务所民事责任特征

(1)根据以上法律规定,可将特殊普通合伙制事务所合伙人的民事责任形态分为两种:一是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事务所债务的,首先以事务所财产清偿,若事务所财产不足以清偿所有债务,则剩余部分由该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执业合伙人承担无限责任或者无限连带责任;二是非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事务所债务的,由事务所所有合伙人承担无限责任,即当事务所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时,债务人有权向任意一名合伙人进行追偿。

(2)特殊普通合伙制下,每一名合伙人不仅有可能因自身的执业活动承担有限或无限责任,还要为其他合伙人的执业活动按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这说明特殊普通合伙制事务所的民事责任是二元责任,而且是动态的、变化的二元责任。

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制民事责任的缺陷

1.合伙人过错认定标准模糊

(1)《注册会计师法》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不应具有的若干故意行为,但未对“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作出明确规定,在实务中需要依赖法官对具体事件中的故意或重大过失作出判定。但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由法官(非审计专业人士)判定其执业活动过程是否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难免偏颇。

(2)《合伙企业法》中虽然对于特殊普通合伙制事务所合伙人在发生合伙债务时,应承担有限责任还是无限责任作出规定,但未将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分配某一特定的合伙人。债权人、过错合伙人与无过错合伙人,在诉讼时都会基于自身利益对过失作出不同的证明:债权人倾向于证明执业活动存在一般过失,这样所有合伙人都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其有权向所有合伙人提出追偿责任;过错合伙人为了避免自己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也会证明自己只存在一般过失;而无过错合伙人为了不因其他合伙人的过错承担连带责任,会倾向于证明过错合伙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由于未将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分配某一特定的合伙人,给了过错合伙人和无过错合伙人在诉讼中各执一词的可能。

2.举证责任主体不明确

现行规定中,对于特殊普通合伙制事务所民事诉讼应采用何种举证责任原则尚未明确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谁主张谁举证”的处理原则,意味着在特殊普通合伙制事务所民事诉讼中,债权人需要对合伙人在执业过程中是否存在过失予以证明。而注册会计行业是通过其独特的专业技能来为客户服务的,债权人对于审计业务并不熟悉,无法对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是否遵循职业准则作出判定。若采用“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显然是不公平的。

3.加重合伙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特殊普通合伙制事务所的合伙人,对合伙事务承担的民事责任是动态的、变化的。每一个合伙人都有可能承担有限责任或者无限责任。作为一个理性经济行为人,为了避免因监督或帮助其他合伙人而导致为其他合伙人的过错承担连带责任,会采取消极监督的方式。合伙人与受其管理的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内其他利益相关人员,可能会基于自身利益“抱团”,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每一个利益共同体之间,又会倾向于避免因其他共同体的过错而承担连带责任,从而加重事务所内部矛盾的形成,最终导致事务所合伙人之间形合而神不合。这将有悖于特殊普通合伙制事务所“人合”的本质概念,新形成的事务所还有可能会因民事责任的配置不合理而分道扬镳。

4.对债权人利益造成损害

根据《合伙企业法》第58条的规定,特殊普通合伙制事务所“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发生债务赔偿时,首先是以事务所的合伙财产进行赔偿,不足部分由过错合伙人承担;因一般过失发生债务赔偿时,合伙财产不足以清偿部分由全部合伙人承担。这意味着在发生一般过失时,债权人能够得到合伙人所有财产及全部合伙人个人财产的赔偿保障,而“故意或者重大过失”时,债权人除能够得到合伙财产以外,只能得到过错合伙人的个人财产赔偿保障。也就是说,在合伙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时,合伙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侵权时的赔偿,不及一般过失的赔偿。这显然有悖于特殊普通合伙制对严重过失行为予以更严厉惩罚力度的期望。

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制民事责任的完善

1.明确合伙人过错认定标准

特殊普通合伙制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合伙人在执业过程中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行为应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但现行法律对这一判断标准的界定还不够明确。对此,有两条解决路径:一是在法律上对特殊普通合伙制的过失行为作出明确界定,以便为划分合伙人应承担有限责任还是无限责任提供依据,同时增强司法的说服力。二是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对特殊普通合伙制的过失行为进行界定。这样有利于减轻民事诉讼中法官的负担,也有利于发挥特殊普通合伙制的优势。

2.遵循举证倒置原则

在民事诉讼中,债权人因非审计人员,无法充分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执业质量作出专业的判断,很难提供有力的证据证明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存在过失,也不能区分是哪一个合伙人应该承担主要责任,采用“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是有失公平的。因此,发生民事诉讼时应遵循举证倒置原则,即合伙人是否存在过失由其自身提供证据,只要其能证明自己在执业过程中未违反执业准则,就不应承担主要责任。

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制民事赔偿机制的完善

1.建立执业合伙人个人信用体系

在特殊普通合伙制中,故意或重大过失行为合伙人需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即当合伙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时,需要以过错合伙人的个人财产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但我国对于个人财产的认定制度尚未建立,很难对个人财产进行认定,导致过错合伙人可能通过转移财产的方式逃避责任,而损害债权人利益。

特殊普通合伙制事务所要发挥其不同于有限责任公司制或普通合伙制的特点,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合伙人个人信用体系。在推进特殊普通合伙制组织形式进程的同时,相关部门应建立与之相应的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和公共财产分割制度,这样才能切实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此外,还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出台具体的配套措施,使合伙人的个人财产透明化、合伙人的个人信用担保和保险制度得到完善等。

2.建立和完善注册会计师职业风险基金

建立和完善民事赔偿的替代机制,不仅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而且能增强事务所抵抗风险的能力。《注册会计师法》第二十八条、《合伙企业法》第五十九条,以及财政部的相关法律已明文规定,有限责任制和合伙制事务所,都应为注册会计师建立职业风险基金。但这只是为建立职业风险基金提供了一种思路和途径,而没有完善、具体的配套措施,使得在实践中对职业风险基金的提取和管理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为防止事务所合伙人以其个人全部财产承担无限责任为由,拒绝提取额外风险基金的现象,应通过法律手段,强制事务所以其营业收入为基础,按一定比率提取足额职业风险基金。

(2)应根据事务所的规模、盈利能力、经营风险、发展能力和民事诉讼情况,给不同层次的事务所提取职业风险基金设定一个最高限额,且这个最高限额主要与审计收入相联系,与法定资本无关。

(3)严格事务所对所提取职业风险基金的专项管理,允许事务所以职业风险基金购买国债、基金等,实现资本的保值、增殖。

(4)不能将职业风险基金在事务所合并、破产清算,或者合伙人退伙时当作所有者权益来支付,应当保障在诉讼有效期内留有足够的职业风险基金,用以履行民事赔偿责任,最后多余的职业风险金才能为相关权益人所有。

3.建立和完善注册会计师执业保险制度

建立执业保险制度,使事务所在发生合伙债务纠纷时有资产来偿还债务,是债权人获偿的保障。我国法律虽然对事务所执业保险作出了规定,但执业保险现状仍不理想。保险范围的局限性、保险对象的单一性、保险标准的差异性,都是发展执业保险所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1)通过法律规范,强制事务所合伙人办理执业保险,在事务所合伙协议中也应规定,只有办理执业保险的合伙人才享有有限责任的保护。对保险人实施严格责任,无论被保险人在民事诉讼中承担的是有限责任还是无限责任,都需要对第三人承担保险责任。

(2)将执业保险业务拓展到事务所的财务报告审计、验资和其他鉴证业务中,而不仅仅限制在注册会计师的一般过失导致经济赔偿的业务。执业保险的标的包含事务所的全部鉴证业务,有利于增强事务所执业保险的赔偿能力。

(3)增加职业保险的力度,保险公司也应相应地提升单次保险赔偿限额。

(4)保险公司应综合评估事务所的性质、规模大小、盈利能力强弱、内部治理水平高低以及民事赔偿记录好坏,对不同事务所制定相应个性化、浮动的保险费率。如此,执业保险制度才能提高事务所的赔偿能力,真正做到为事务所服务。

结论

建立和完善特殊普通合伙制事务所的民事责任;建立和完善特殊普通合伙制事务所合伙人个人信用体系;建立和完善特殊普通合伙制事务所注册会计师职业风险基金、执业保险制度,对于增强特殊普通合伙制事务所抵御民事责任风险的能力、保障债权人的利益,积极促进特殊普通合伙制事务所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目前,虽然已有40家会计师事务所实现了由普通合伙制、有限责任公司制,向特殊普通合伙制的转制,但还需要在明确相关概念的界定标准、建立和完善执业合伙人个人信用体系、建立和完善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基金和执业保险制度等方面予以完善,为特殊普通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提供保障。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制,民事责任,缺陷,完善

参考文献

[1]秦荣生.对我国特殊普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若干问题的思考[J].当代财经,2010(12):114-119.

[2]蒋尧明.特殊普通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民事赔偿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当代财经,2012(10):108-120.

[3]蒋尧明.特殊普通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民事责任的特征及其合伙人民事责任的配置研究[J].当代财经,2013(11):110-119.

[4]李奉林.特殊普通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合伙人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的界定[J].商业会计,2014(22):25-2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特殊缺陷】相关文章:

故障缺陷05-05

缺陷成本05-07

缺陷透视05-08

安全缺陷05-11

生产缺陷05-15

护理缺陷防范05-22

零缺陷工作04-12

缺陷整改报告05-14

网站缺陷报告05-15

设备隐性缺陷05-05

上一篇:住房政策下一篇:中小型工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