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特点

2024-05-02

产生特点(精选十篇)

产生特点 篇1

董海川 (1797-1882) , 享年85岁。董氏家族世代居住在山西洪洞县, 董家先祖董俊曾任龙虎卫上将军左副元帅之职, 明朝初年迁居河北藁城, 到第六代董良辅奉旨迁居雄县, 至今已有八九代传人。董海川原名董明魁, 其父董守业共有三子, 长子董德魁, 次子董明魁, 三子董武魁。据河北文安县文史资料和《雄县志》记载, 董海川家族中许多人均为武将, “将士门第, 武功渊源, 机因实非虚言”。董海川天生神力, 他用的兵器并非人们传言的刀或子母鸳鸯钺, 而是独脚铜人娃娃槊。

董海川约1855年到北京入宫当差, 因多年习武, 时露英气, 后被肃王任命为王府武术总教头, 封七品领衔, 护院总管, 在北京武林界都为之震惊。与其比武后拜师者络绎不绝, 董始祖此时在北京开始首传八卦掌, 凡与宗师比武者均败北。后来有号称杨无敌的太极名家杨露禅大师前来与董始祖比武, 过后也说“我与董先生比武只能比个平手, 胜之很难”。二人比武后就结为好友, 此事后来被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前辈听说, 也来找董始祖比武, 二人最终也只打个平手。从此后, 三人也最终成为好友。

此后, 便留下了一个美好的传说:当时董海川对杨无敌的功法也颇为赞赏, 于是就想把太极拳融入八卦掌中, 试图为八卦掌在以后的习练中找到更好的途径, 用太极行功来加强八卦掌发劲的技巧。此事被杨露禅得知后, 便视为武学中的一大难题来突破。于是两人共同潜心研究, 试图融入更多的太极拳之精髓。然而二人也深知自家拳法的优劣, 论身法、步法、轻灵首推八卦掌;论周身轻柔走化首推太极拳;论发劲刚猛狠毒则首推形意拳。三种拳术有三种不同的劲力, 八卦掌属于弹簧劲, 太极拳有沾粘连随劲, 而形意拳则是崩炸劲或称冷弹劲。

开始是董、杨二位前辈合创, 但总觉得不够完美, 二位前辈特邀请形意拳名家郭云深前辈一同参与研究。三位前辈经过长时间研练, 终于编纂了一套含三家拳法之精华的拳法, 并结合古人传承的名称, 取名为: “太极长拳”。此拳创立后, 却又面临了一个现实问题, 在当时的武林中, 门户之见颇重, 各派门规森严。故只能在各自的门里传授, 此“太极长拳”共有三种格式, 每一种格式又有三种练法。

三种格式: 太极长拳36式, 太极长拳72式, 太极长拳108式。

三种练法分: 养 (健) 身术, 强身术, 技击术。

养 (健) 身术练法的特点是: 伸筋拔骨, 缓慢养气为主。慢练时务使呼吸均匀, 通畅为宜, 给身体注入一种能量, 而不是耗费能量。武术的目的是为了技击, 而技击绝对是损耗身体能量的。所以, 养 (健) 身术是基础功夫。

养 (健) 身术的练习方法特点是: 上下伸拉, 前后伸拉, 左右伸拉, 螺旋伸拉。在各种伸拉中又有上伸下沉之力, 而使身体筋骨在松弛的状态下慢慢舒展开, 同时也能使得经络畅通, 各穴位间不会有瘀堵。如左右伸拉能使心经、小肠经、胆经等得以通畅, 使气血充盈四梢;上下伸拉则能打通任督二脉。总之, 养 (健) 身术练习方法中, 不仅是外在的肢体运动, 更重要的是使身体内在的气血得以畅通。

浅析当前农村矛盾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篇2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党中央把三农问题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之后,社会对农村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农村各种体制性、社会性问题日渐凸现,矛盾纠纷也日渐增多,甚至在有些村(居)表现的非常尖锐、复杂、激烈,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政府的公信力出现

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导致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难以顺利贯彻执行。随着十八大的召开,**镇也在积极地为自身农村的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

**镇位于远安县中部偏西,东西蜿蜒群山为屏,南北沮水贯通,雨热适宜,土地肥沃,水源丰沛,山清水秀。全镇共辖**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个村民小组、**户,24939人,共有党支部26个,党员**名。国土总面积**平方公里,是著名的鹿苑茶乡。近几年随着旧县镇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产生的各类矛盾纠纷都在300件以上。

不断产生的矛盾纠纷严重阻碍了旧县镇经济发展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进步伐。归结原因主要是在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存在责任意识薄弱、能力弱化、工作粗化的现象,村两委凝聚力和配合度不够,导致了各项工作难以开展,矛盾纠纷进一步突出。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找出矛盾的化解方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速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经过多方的走访、调查和总结,矛盾纠纷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经济水平的相对落后,分析如下:

这一矛盾对全国农村来说也是相当普遍,农村的各种矛盾归根结底就是钱的矛盾,倘若经济发展上去了,百姓的口袋里有钱了,生活富裕了,矛盾自然就少了。为什么旧县镇的整体经济水平相对来说较差,也并非无因之果,归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从客观上说,旧县镇虽然耕地面积较大,但是没有像邻近乡镇那样丰富的矿产资源,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来源比较单一。第二,绝大多数村民观念落后。主要表现在对投资环境的看法和认知上,即使有钱了也存在银行抱着不放,大部分群众不能正确的认识投资再发展,小农意识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较为盛行。第三,相关的惠农政策贯彻力度不够,村两委班子成员凝聚力和配合度不够,导致了各项工作难以开展。第四,信息闭塞,信息的通畅与否直接影响到观念的更新。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在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的大环境下,倘若固步自封,闭目塞听,势必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务必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知识的积累,努力强化科学观念,跟随时代发展的大潮阔步前行。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农村矛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矛盾纠纷的多样性

过去农村矛盾纠纷多为民事纠纷,即公民个人之间因借贷、购销、婚姻、继承、赡养、财产分割、相邻关系等引发的纠纷。而现在村民与企业之间、村民与村委会之间、村民与镇政府之间的纠纷正不断增加。

1、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纠纷,农民群众因土地转让承包经营的纠纷。例如,某村五组村民上访反映龙泉村委会于**年**月与村民廖充宝个人私下签订的500亩土地种植意杨承包合同,其中40亩未经村民同意,侵害了五组20多户村民利益,要求给予补偿或归还土地。

2、因修建保宜高速、征地拆迁补偿、乡村债务等引发的纠纷,特别是土地征用补偿造成的纠纷呈上升趋势。例如,今年11月某高速工地施工放炮,导致碎石飞入了红岩村村民的茶园中,损坏了部分茶树,因不同意施工方提出的赔偿标准,与施工方产生了矛盾。

3、因道路通行、排水设施建设、修缮房屋、宅基地权属引发的纠纷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例如,**村四组翟诗荣等12名村民反映村里U型渠建设不合理,条件差的地方和灌溉困难的近100亩田不能享有国家U型渠惠农政策所带来的好处,要求将U型渠建设延伸至他们所在的责任田范围。

4、干群之间、村民与企业之间的纠纷,主要是因部分村干部办事不力、账目不清造成的。例如,造成不良影响的董家村付家华事件,付家华因与邻居王化明通道纠纷、“三万”活动堰塘改造对其责任田灌溉有影响,提出经济补偿的要求,但因为没有得到村里妥善的解决而引起了一连串的上访事件。

(二)矛盾纠纷的涉法性

从我镇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和村级调解组织平时接待咨询来访、受理信访案件及民间纠纷情况看,现在纠纷有相当一部分集中在农村低保、征地补偿、债权债务、土地流转、宅基地使用、山林权属、道路通行、环境污染、水资源利用等方面,这些信访案件及民间纠纷都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而这些问题基本上有相应法律法规可以规范调整。举例来说,徐家庄村村民边忠厚上访反映保宜高速公路的修建征用了邻居禹精炎的山林,而该片山林本属于自己

所有。经过县、镇级相关部门走访和调查,该片山林并不属于边忠厚,虽然司法所工作人员依据我国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多次耐心地进行了劝解,但是边忠厚仍然表示不服。

(三)矛盾纠纷的复杂性

引发矛盾纠纷的原因很多,有体制、政策、观念等各方面因素,有时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纠纷更加复杂,解决难度加大。

如征用土地纠纷,涉及到被征用村组、征地单位和土地承包方以及经流转后的实际土地使用方,牵扯多个群体和多层法律关系。再比如村民委员会选举,涉及到村民意愿和个别抱有不正确想法的个人,若不深入调查,弄清情况,或处置不当,将严重影响村级组织建设,损害基层广大群众的利益。举例来说,当前沮河三桥的修建工作正在积极筹划中,安鹿村村民了解到自己的征地补偿标准与鸣凤镇北门村的标准相比差了近两万元,村民们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因此拒签补偿协议,影响了沮河三桥的施工进度。

(四)矛盾纠纷的激烈性

受利益驱动影响,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阻挠土地承包、破坏村级选举、损坏公用设施,更有冲突双方发生械斗,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比如土地承包过程中,由于双方利益相争,经常发生激烈的争斗。再如农村家庭婚姻纠纷,因借婚姻索取财物、争夺遗产、逃避债务而激化的矛盾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家庭和谐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针对上述矛盾的特点再结合旧县镇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各村(居)开设“百家讲坛”培养称职合格的现代农民,所谓现代农民是指能够胜任建设现代农业这一时代重任的新型农民。鼓励农业大户走上讲台现身说法,传授致富经,帮助村民提高收入水平。村两委领导应该定期聘请农机工作人员传授农业技术,实现农民科学种植、养殖。农民观念落后直接影响农村的发展,要想加速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必须向农村注入新鲜血液,更新农民观念,灌输新思想,注入新活力,而使农民接受再教育是培养称职合格的现代农民的最佳途径。

2、定期实行村务公开,但是村务公开并不是写在黑板上,而是定期广播,以方便全村人都能了解到村里最近发生的各类事件。坚持定期举办党员代表大会,在会上村两委领导班子要向群众陈述近期的工作成绩,发现不足,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耐心解答群众的疑问,并在党员代表大会上制定下一阶段全村的奋斗目标。通过这种途径凝聚群众的力量,激发大家的斗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增进干群之间良好关系的作用。

3、大力扶持村民自主创业,鼓励先富带动后富。一个地方的发展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外界的投资,内部的发展才是原动力,要大力支持和鼓励能人大户创业,要为创业群体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政策和资金的扶持,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创业氛围。

4、强化村两委选举的公开民主,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村两委班子要进一步给予群众参与村(居)治理的权利,包括对制定村(居)民主选举、监督制约等村民自治制度具体规则的参与权和建议权,充分调动和发挥村民参与村(居)自我治理的积极性,逐步建立一个更为彻底、更具生命力的村民自治制度。

浅谈PLC的产生、特点与发展趋势 篇3

PLC是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简称,它是一种数字运算电子系统,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综合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讯技术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工业控制装置。它具有结构简单、编程方便、可靠性高等优点,已广泛用于工业过程的自动控制中。

1PLC的产生

20世纪60年代末期,随着汽车供求市场的发展,美国汽车制造业工业出现了激烈的竞争,为了适应生产工艺不断更新的需求,GM(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公开招标:开发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采用程序代替硬件接线方式的、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线流程控制的系统。1969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根据以上要求,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控制器,并在GM公司汽车生产线上首次应用成功,实现了生产的自动控制,从此开辟可编程控制器的新纪元。

刚问世的PLC可以说是继电器控制装置的替代产品,由于当时的元器件及计算机发展水平有限,所以早期的PLC主要由分立元件和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组成,它的存储器采用磁芯存储器,具有基本的逻辑控制及定时、计数功能,主要用于单一工序的自动控制。70年代初,微处理器出现以后,便在可编程控制器中得到应用,使PLC增加了运算、数据传送及处理等功能,成为真正具计算机特征的工业控制装置。编程语言是和继电器电路图类似的梯形图。

70年代中末期,计算机技术的全面引入使PLC的功能发生了巨大的飞跃。不仅运算速度快,体积小、工业抗干扰能力强,而且具有了模拟量运算、PID功能,从而PLC进入实用化发展阶段。

80年代以后,由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类型的PLC所采用的微处理器的档次普遍提高。各制造厂商还纷纷研制开发了专用逻辑处理芯片,使PLC在模拟量控制、数字运算、人机接口和网络等方面都得到大幅度提高,这一阶段的PLC逐渐进入过程控制领域,在某些方面取代了过程控制领域处于统治地位的DCS系统,奠定了在工业控制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20世纪末期,可编程控制器诞生了各种各样的特殊功能单元,生产了各种人机界面单元、通信单元,使应用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业控制设备的配套更加容易。就整体而言,不论是硬件还是系统软件都正在向标准化方向发展。

2PLC的特点

2.1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

高可靠性是电气控制设备的关键性能。PLC专为工业控制设计的,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采用严格的生产工艺制造,在硬件和软件上都采用了许多抗干扰的措施:如屏蔽、滤波、隔离、故障诊断和自动恢复等;同时PLC是以集成电路为基本元件的电子设备,没有真正的接点,元件的使用寿命长;这些都大大提高了PLC的可靠性和抗干扰性。

2.2编程简单、易学

PLC作为通用工业控制计算机,是面向工矿企业的工控设备,所以它采用了大多数技术人员熟悉的梯形图语言,梯形图语言与继电器原理相似,形象直观,易学易懂。

2.3功能完善

PLC发展到今天,除了具有模拟和数字量输入/输出、逻辑运算和定时、计数、数据处理、通信等功能外,还可以实现顺序、位置和过程控制。

2.4通用性强

目前PLC的产品已经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具有各种数字式、模拟量的输入/输出接口,用户可以根据需求灵活的对系统进行控制;再加上PLC通信能力的增强及人机界面技术的发展,使用PLC组成各种控制系统变得非常容易。

2.5设计、安装、调试工作量小,维护方便

在传统的继电器控制系统中,逻辑控制功能是通过导线来实现的,要改变控制功能必须改变导线的接线方式。PLC用软件取代了继电器控制系统中各种功能的继电器,内部不需接线和焊接,只要进行外部接线和程序编写就可以了,通过执行存储器中的程序实现系统的控制要求。

2.6体积小,能耗低

对于一些复杂的控制系统,使用PLC后,大量减少了中间和时间继电器的使用,大大缩小了控制系统的体积,很容易装入机械内部,是实现机电一体化的理想控制设备。

3PLC发展趋势

3.1向微型化发展

微型可编程序控制器异军突起,体积如手掌大小,功能可覆盖单体设备及整个车间的控制功能,并具备联网功能,这种微型化的可编程序控制器使得控制系统可将触角延伸到工厂的各个角落。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技术发展的同时,发达国家更加注重了对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国际大型可编程序控制器制造商纷纷加入了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他们利用许多技术标准建立了符合他们经济利益的技术保护壁垒。

3.2向网络化发展

现在各种PLC都在发展自己的网络,一般从结构上有两种,一种在PLC模块上做了一个通信输出口,可以直接与计算机联接实现点对点通信;另一种是通过多点联接,这适用于多层PLC。目前网络是一个发展趋势。网络的控制中心一般有两台计算机,通过电缆与现场的PLC站相连,每个站就放在被控设备的附近,从设备到PLC站之间的电缆很短,从PLC站到控制中心只需一根电缆线,这样成本就大大降低了。

3.3向高性能、高速度、大容量发展

伴随PLC技术的不断发展,PLC扫描速度越来越快,编程指令的功能越来越强,数量越来越多,内部元件的种类与数量不断完善,PLC的处理能力和控制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可扩展能力越来越强。PLC存储设备的容量越来越大,价格越来越低,可靠性却越来越有保障。

3.4向开发智能模块发展

随着市场需要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要求工业自动控制具有某些智能化的功能,以满足特殊控制的需要。智能I/O模块应运而生,以微处理器和存储器为基础的功能部件,其CPU与PLC的主CPU并行工作,占用主CPU的时间少,有很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控制功能,有的模块甚至可以自成系统,单独工作。智能I/O模块的广泛应用简化了某些控制领域的系统设计和编程,作为PLC主CPU的辅助模块,大大提高了PLC系统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宋秀玲.PLC在中国的发展及应用前景[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11).

[2]卞海玲.浅谈PLC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0,(2).

[3]柏承宇.PLC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J].企业导报,

臭氧杀菌特点与产生方法比较 篇4

臭氧杀菌的特点

臭氧杀菌具有以下特点:

(1)广谱性

臭氧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芽孢、病毒、真菌等,并可破坏肉毒杆菌毒素。臭氧在水中杀菌速度较液氯快3000倍以上。

(2)高效性

臭氧杀菌速度是急速的,当浓度超过一定阈值后,消毒杀菌甚至可以瞬间完成。臭氧水消毒由于有OH-参与,消毒杀菌更快速有效。

其杀菌效果见表1。

(3)无污染

臭氧利用其强氧化性能消毒,不产生有害生成物,剩余臭氧会自行分解为氧气,因而不产生残余污染。臭氧气体消毒为常温干式消毒,扩散均匀,应用控制简单、方便、经济。

由于臭氧特有的优势,在食品处理中有很多附加价值:无须使用化学药剂,没有化学副产物,使用环境更安全;无须使用热水消毒,减少成本支出。

常用的臭氧发生技术及应用

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生产臭氧的方法有很多,如:电晕放电法、紫外线照射法和电解法。

电晕放电臭氧制造法(CD法)

电晕放电臭氧制造法,即C D法(Corona Discharge),是模拟自然界雷击放电产生臭氧的原理制造臭氧。具有产量大的优点, 因此, 在国外多应用于大型市政水处理, 但同时存在以下缺点:

(1)臭氧浓度低,不能快速有效的杀菌消毒。

(2)未经过前期处理的空气在产生高浓度臭氧时,如果在高湿度的环境下,会产生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氮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与水中余氯反应,即生成致癌物质——THMs),不适合食品处理使用。

(3)采用高频高压放电,造成使用环境的危险。

(4)因为生成的臭氧不纯,溶解效率低, 不适合于高浓度消毒杀菌。

虽有极少数的电晕放电臭氧发生器加大技术改进,克服了以上缺点,但是由于成本增加,此类电晕臭氧发生器价格昂贵,因而无法满足整个市场的需要。

紫外线臭氧制造法(UV法)

此方法是利用光波中的紫外光会使氧气分子分解并聚合成臭氧,大气上空的臭氧层即是由此产生的。

但是,存在以下缺点:

(1)臭氧发生量小。

(2)核心部件紫外灯管寿命短,需要经常更换。

此种方法目前在国内主要应用于水消毒,但是由于本身的技术缺陷,一般应用于实验室杀菌消毒。无法应用于食品领域的杀菌消毒。

电解式臭氧制造方法

电解式臭氧制造方法分为化学电解和膜电解法等。其中,膜电解法是运用“膜电极电解纯水技术”产生纯的臭氧和氧气,采用低压直流电导通特制的固态膜电极正负两极电解去离子水,使水在特制的阳极界面上失去电子使氢氧分离,氧在高密度电流作用下获得能量,并聚合成臭氧。

电解式臭氧生成法与常规电晕法相比,具有较多的优势,见表2。

电晕法 (空气源) 臭氧发生器, 使空气中的氧气在高能作用下转换成臭氧。如果没有安装前置氮氧分离装置, 氮气等气体也会在电场作用下生成NO、NO2、N2O等氮氧化合物。NO2溶解后生成弱硝酸, 与杂质发生化学反应, 生成物质更为复杂。同时电晕法制取臭氧浓度仅为3%, O2、N2、NOX气体占97%, 因此, 这些气体与水混合后, 浓度极低。然而安装氮氧分离装置的臭氧设备, 设备庞大, 价格高昂。另外, 电晕法多采用的射吸式的混合技术, 难以混入水中的气体多, 使得大多数的臭氧被其他大量的气体携带出水中, 其后果必然是散发到空气中的臭氧气体 (臭氧曝气) 超标。

注:OSHA标准为:0.3 (mg/kg) /15min, 0.08 (mg/kg) /8h

根据亨利定律,在一定温度下,气体在液体中的饱和浓度与液面上该气体的平衡分压成正比,电解式臭氧生成技术产生的气体仅有臭氧和氧气,臭氧的浓度在20%以上,气体分压高,水溶解率很高,而电晕法所产臭氧浓度为3%~6%,难以制取1mg/L以上的高浓度臭氧水,臭氧水浓度低就达不到消毒的效果。但增大臭氧发生量又会存在增加功耗、造价高昂的问题。

电解式臭氧发生器由于纯度高,受到臭氧行业的广泛关注。采用臭氧水对食物、器械杀菌消毒的关键取决于水中所溶解的臭氧含量的多少。目前,臭氧生产厂家主要采用将臭氧气直接注入水中的方式,然而此种方法有以下弊端:一方面,臭氧气并未真正溶于水中,必然影响杀菌消毒效果;另一方面,未溶于水中的臭氧气外溢到空气中,造成使用环境的不安全,人体吸入过量的臭氧,会引起身体的不适。百特电解法臭氧技术具有独家专利的气水混合系统和臭氧曝气回收系统,通过气水混合装置,将水细化成为水分子,增大水分子与臭氧的接触面积,从而使臭氧真正溶于水中,瞬间生成高浓度的臭氧水;通过内建曝气回收系统将未溶于水中的臭氧气还原成为氧气,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安全的使用环境。

产生特点 篇5

言或行为上的冲突,这种冲突虽然发生在少数执勤民警与违法者之间,但如果处置不当势必影响警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结合公安工作实际本人就民警与交通违法者之间产生冲突的特点、原因和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执勤民警与违法者之间产生冲突的特点

1、规模小,时间短。这种冲突通常发生在执勤民警和违反交通法规的当事人或乘车人之间,一般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结束,同时在交通干线公路和交通要道上,易引来群众围观。

2、冲突程度易升级。处罚者与被处罚者开始是语言的冲突,但被处罚者往往片面强调已方原因或威胁或引诱,希望执勤民警不予处罚,或从轻处罚,在要求得不到满足后进而上升为对民警进行辱骂或殴打。

3、具有突发性。执法者和违法者事先往往都没有心理准备,违法者在瞬间为逃避处罚而产生错误想法,导致过激行为产生。

4、不满情绪易扩散。冲突结束后,双方对抗心理一时难以随之消失,部分违法当事人会将这种心理转移和扩大,形成对交警乃至整个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的不满进而产生对立情绪。

5、事后报复性。违法者在发生冲突后采取写匿名信或公开举报的方式对民警进行诬告。

路面执勤民警与违法者之间的这种冲突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事物矛盾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管理与被管理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执勤交警与违法者之间的语言和身体上的冲突实质是国家行政管理机关与社会被管理群体之间矛盾的一个具体反映。

二、执勤民警与违法者之间产生冲突的原因

(一)从当前交通管理执法环境的角度来分析

1、不理解交通管理执法现象比较突出。民警上路执勤执法,依法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消除交通安全隐患,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公安交警的一项最基本的法定职责。然而在有些部门看来,交警上路查纠和处理交通违法行为有公路“三乱”之嫌;在一些群众看来,民警上路查纠和处理交通违法行为是为了“创收”;在有些领导看来,民警在搞利益驱动等。这样的认识导致交通管理执法受到莫名的指责,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违法行为得到了不应该的同情和保护。

2、不配合交通管理依法执法现象比较突出。在交警执法的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交通参与者的法制观念淡薄,对路面执勤民警的纠正和处理极不配合,把民警纠正其交通违章看作是与自己过不去,找茬子,把民警依法纠正交通违章,督促违法人消除违法行为,确保安全、文明驾车的善意、善举,错误地予以抵触、敌视和对抗。

3、恶意攻击交通管理依法执法的现象比较多。交通管理执法面宽、线长,频率高,查处的违法对象多,查处一起违章行为,就有可能牵动或得罪一家人、一群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并且执勤执法多在街道公路上,加上一些群众的不理解,经常导致民警依法执法受到不应有的指责和攻击。甚至,有些车主、驾驶员有预谋、有组织地对民警执法横挑竖挑,并采取“恶人先告状”的方式进行不实举报、投诉。

4、暴力抗拒交通管理依法执法现象时有发生。公安交警是公安机关代表党委政府依法履行道路交通管理职责的一支专门力量,在打击涉路违法犯罪方面具有很强战斗力。但由于交通管理执法的强制力保障还不够,部分群众法制观念不强,直接交通参与者成份复杂等原因,暴力抗拒交通管理依法执法日趋严重。

(二)从执勤民警的角度来分析

1、以管理者自居思想严重。执勤民警是代表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管理者和执行者,手中握有一定的权力。一些民警便有一种高高在上以管理者自居的权势心理,认为我是管理者,你就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我的管理、接受我的处罚,因而在查纠当事人的违法行为时不能以平等的态度待人,把违法者的申辩和不合作态度认为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加重对当事人的处罚。

2、重处罚轻教育,执法表面化。在路面执法中,重处罚轻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基本上是违法必罚,交通法规中的警告条款运用得很不够或者基本上不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民警只为了罚款而不纠正交通违法行为的普遍认识,从而得不到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3、存在“四难”现象,执法情绪化。民警在工作中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在心情不好或长期在恶劣工作环境中工作的情况下,火气大、情绪差,将驾驶员作为出气对象,对驾驶员训责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在处理交通违法行为时,部分民警方式方法欠妥,语言不规范,说服不到位,造成不少

驾驶员在接受处罚时产生抵触情绪。

4、没有做到一视同仁,执法随意化。在路面执法中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特权车、关系车、熟人车不处罚或降格处罚的情况,同一种交通违法行为在不同地方不同民警中有不同的处理结果,容易造成执法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

5、执法水平不高,法律意识不强。部分民警对相关的交通法规了解仅仅停留

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程度上,纠正交通违法在执法程序、法律文书的使用上存在错误认识,对于交通管理相关的其它法律法规基本上没有什么概念,也很少涉及。

三、执勤民警预防和妥善处置冲突的对策

1、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在日常交通管理工作中,执勤民警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把思想、立场调整到保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采用“人性化执法、人性化管理”的执法模式,怀着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去执法,按照“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公平、公正地开展执法活动,树立良好的公安形象。

2、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执勤民警在路面执勤纠正和处罚违法者时,应严格依法办事,一视同仁,不能搞暗箱操作,执法不公。在处罚时要做到事实清楚,理由充分,处罚幅度适当,不能乱用自由裁量权,做到“对内对外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城里农村一个样”,消除执法不公现象,让违法者无机可乘。

3、罚教并重,方法灵活。民警在纠正违章时,除了要用简练、规范的语言指出驾驶员违反法规的条款及处罚依据外,还要根据不同的处罚对象选择不同的工作方法,尽可能地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冲突,如:对脾气暴躁、倔犟的人不气不激,避其锋芒,缓而软治;对死缠软磨的人不发脾气亮出底牌,绝其妄想;对明知故犯,投机取巧的人不讽刺,不挖苦,多做工作;对性格内向爱面子的人要因势利导;对知错改错的人要灵活处理,予以方便。

4、文明办案、礼貌待人。执勤民警在路面执勤查纠违法行为时应把自己摆在与驾驶员平等的位置,尊重对方的人格,礼貌待人,以理服人,尤其是当违法者为自己申辨时,要耐心倾听,让对方把话说完,然后针对其辨解的理由向其宣传法律法规知识,指出其违法和处罚的依据。这样做既可使违法者受到交通法规的教育又能避免伤害违法者的自尊心,减少对抗心理。

5、果断处置,化解矛盾。执勤民警与违法者的冲突时,民警也有不妥当的语言和行为。因此,执勤民警在意识到自己有过错后,要及时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方式,化解对方的对抗心理,防止冲突发生,这样做既保护了当事人的利益,也维护了人民警察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6、掌握策略,灵活处理。执勤民警身处交通管理第一线,与形形色色的违法者打交道,在执法过程中要善于灵活运用方式方法,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当执勤民警与违法者发生矛盾时,要学会沉着冷静,正确应对,妥善处理。一是转移处理空间,把违法者带离现场到办公室处理;二是转移处理时间,可约定另外一个时间来处理;三是将违法转交其他同事或上级领导来处理。

信息技术相关专业产生与特点分析 篇6

有一位学者说过这样的话:20世纪50年代以前, 科学是属于物理学科的, 50年代以后, 科学是由计算机科学推动的。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为传统的基础学科如物理学、化学等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手段, 对技术的贡献也是其他学科无从比拟的, 今天“数控”或“程控”已成为“智能”设备或用品不可或缺的用语, 计算机和网络已进入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 成为妇孺皆知的东西。计算机技术也被另一个更广泛的概念——信息技术所取代。因此, 在高等教育领域, 信息技术及相关专业历经十年热力不减。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但促进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专业本身的发展, 也改造了一些传统专业, 派生了一些新专业, 尽管有些新专业不是很成熟, 但面对日益细分的市场, 它们也在寻找自己的角色定位。

2、从信息技术的应用历程来看专业的发展

没有计算机, 就没有今天的信息产业, 也没有与之相关的学科。计算机的最早应用是科学计算领域, 如数学领域的高阶方程求近似根, 各种函数求值, 多元高次方程求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在这些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延伸和开展:气象预报、军事上的导弹控制, 雷达图像分析, 多目标跟踪, 生物方面的DNA计算都属于科学计算的范畴。科学计算的特点是数据量不太大 (现在在往量大的方向发展) , 但计算复杂, 精度要求高, 它的核心是模型或算法。在高等学校, 与之相对应的专业是“信息与计算科学”, 这个专业主要研究各种问题的数学解决方法, 它是其他软件方面学科算法的主要来源。

20世纪70年代以后, 计算机应用进入制造业, 制造业早期以产品为核心, 在产品设计阶段, 出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概念;在生产过程阶段, 出现了数控机床, 自动化生产线。计算机的使用以嵌入式电脑芯片为主, 这个阶段高等教育出现的专业概念是计算机辅助制造CAM, 制造业还有其他非制造性环节:如进料、领料、产成品保管等涉及库存管理的环节;订单、发票、财务、会计方面涉及账表数据管理的环节, 这部分早期都归于数据库的应用领域。

与制造业制造环节对应的专业是“机械涉及制造及其自动化”、“机电工程”、“机电一体化”三个专业, 这些传统专业均增加了CAD、CAM等大量计算机辅助方面的内容。此外“自动控制”专业也涉及这方面的问题。

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逐渐成熟以后, 计算机进入商业和服务业, 由此产生了信息系统的概念。商业的流程模式是进——存——销, 除了没有制造环节, 它与制造业的非制造性部分基本相同, 但数据量更大;服务业如金融、娱乐、旅游、医疗卫生等行业, 其信息系统的特点是基本不与工业产品打交道, 是纯粹的数据管理。商业、服务业与制造业中非制造性部分具有很强的同质性, 早期也属于数据库的应用范围, 是计算机专业的领地。

企业中信息系统用得最好的是会计核算模块, 早期曾出现过会计电算化专业, 现在会计电算化仍然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一个分支存在。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商业和服务业的信息系统成爆炸性增长, 渐渐超出了数据库的应用范围, 逐步规范后, 形成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这个专业从信息收集、存储、处理、传送这个通用过程出发, 以系统的视角研究信息结构、处理、挖掘等宏观信息管理与利用的共性问题, 是一个信息技术与管理学交叉的学科。

20实际90年代后期Internet的成熟使信息技术在商务、贸易领域的应用发生质的突破, 出现了网络商店这一全新的商业模式。生产企业也纷纷建立网站, 宣传产品, 收集客户信息, 与客户直接沟通, 企业管理从“产品”核心转变为“以客户为核心”, 同时贸易行业的EDI应用逐步从专用网络过渡到Internet。商品、服务的交易最大限度地透过电子化手段进行, 电子商务专业实时诞生, 市场营销专业也增加了网络营销课程或方向。

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快了信息流、资金流, 使物流的瓶颈问题更加突出, 于是又出现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 前者偏软, 后者偏硬, 希望培养更多的物流人才。

2004年始的三年, 我国政府在电子政务上投资力度较大, 政府有两个主要考虑:一是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办事透明化;二是促进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推动社会各行各业信息化的发展。在高等学校设置了一个与之对应的专业“电子政务”, 相对于电子商务专业, 这个专业的网络技术含量要少很多, 基本上就是一个行政管理专业加少量的计算机网络方面的课程, 课程难度也只停留在了解的层面。

从信息技术的应用历程看学科的发展与衍生, 可归纳如下图 (图1) 。

3、从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来看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主要由计算机技术 (包括硬件和软件) 、通信技术两者结合而产生的网络技术。计算机硬件的需求拉动了半导体工业的发展, 计算机硬件档次的不断提高有促进了存储技术、打印技术的发展。另一个方面, 网络的广泛应用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典型的就是通信产业。计算机硬件的关联如图2所示。

学习、研究半导体集成电路的专业有三个: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网络的发展带动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 同时派生了一个新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从理论上讲, 这应该是一个非常有后劲的专业。可能因为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三个专业这些年太热, 再加上它们共性太多, 所以在这三个专业的基础上, 形成了一个综合性 (宽口径) 专业:信息工程。其实这四个专业的共性非常多。

计算机软件围绕着方便用户这一主旨发展, 需要严格按标准进行, “软件工程”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也因此, 软件工程从一门课程上升为一个专业。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与专业发展关联如图3所示。

4、专业特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专业主要研究计算机原理、计算机应用的共性问题, 这两个专业虽然名称相差较大, 但课程设置几近相同, 即使有人去思考它们的差别, 在教学中也很难实施这种差别。

信息技术相关的其它专业, 从研究的对象看, 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研究微信息, 如电子脉冲、信号等, 即研究的对象是面向机器、面向传输媒体的, 电子通信类专业、自动控制类专业可划为此类;第二类是研究宏观信息的专业, 即研究对象是面向人、面向最终用户的, 会计、管理、商务、物流、政务方面的专业属此类, 这类专业偏软, 但应用面更广。

研究宏信息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遵循这样一个层次结构:第一层, 对信息技术主要工具的基本了解或深入理解方面的课程, 如计算机原理、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等;第二层, 本专业所研究对象的特性、规律方面的课程, 这方面各专业相差较大;第三层, 应用课程, 即信息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

除了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专业外, 几乎所有专业都把计算机和网络作为本专业的重要工具对待。

5、专业设置的问题

总结这些年的教学实践, 觉得在专业设置方面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热门专业设置过细, 如上述的电子信息类专业, 当考生询问这些专业的区别时, 往往没有人讲得清楚;二是一些专业不专, 如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这些新兴专业, 它们涉及的知识太广, 泛而不专, 容易陷入尴尬。

当然专业的设置是应市场而生的, 但市场变化很快, 大学一旦开设一个专业, 从培养师资、摸索专业规律到成熟, 需要5至10年时间, 如果专业不专, 或市场没看准, 专业一旦开出, 要撤除, 则是一件较难的事, 所以开设新专业应该慎之又慎。

参考文献

刍议继电保护的特点及事故产生原因 篇7

1 微机继电保护的特点

1.1 可靠性容易提高。

体现在数字元件的特性不易受温度变化、电源波动、使用年限的影响, 不易受元件更换的影响:且自检和巡检能力强, 可用软件方法检测主要元件、部件的工况以及功能软件本身。

1.2 使用灵活方便。

人机界面越来越好。其维护调试也更方便, 从而缩短维修时间:同时依据运行经验, 在现场可通过软件方法改变特性、结构。、

1.3 可以进行远方监控。

微机保护装置具有串行通信功能, 与变电所微机监控系统的通信联络使微机保护具有远方监控特性。

1.4 改善和提高继电保护的动作特征和性能.

动作正确率高主要表现在能得到常规保护不易获得的特性其很强的记忆力能更好地实现故障分量保护:可引进自动控制、新的数学理论和技术。

1.5 可以方便地扩充其他辅助功能。

如故障录波、波形分析等, 可以方便地附加低频减载、自动重合闸、故障录波、故障测距等功能。

2 供电企业变电站微机继电保护选型。

对66k V及以下设备保护监测, 选用"四合一"保护装置, 保护监控功能、通信功能应分散到不同CPU去处理, 降低负载率, 提高可靠性。

微机保护装置可靠性取决于软件判据合理和完整, 如备用电源自投装置应当具有进线电流做为闭锁判据, 即当母线三相失压, 对应进线有电流, 此时应报PT断线, 闭锁备自投。

微机保护装置具有完整型式试验报告, 主设备和高压超高压设备还应当有动模试验报告。

保护装置选择时, 应当考虑保护定值误差、测量准确级等。并应当充分利用微机保护装置软硬件资源, 获得附加功能, 如谐波分析、故障录波、故障定位、测量等。

变电站微机保护配置必须满足国家颁发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保护装置适应环境温度必须达到一l5℃~+55℃。温度范围越宽, 装置适应环境能力越强。保护装置对变电所接地电阻无特殊要求, 满足变电站小于4Ω。

微机保护装置跳闸出口应为独立出口、带独立信号, 具有独立遥控跳合闸执行继电器, 以提高保护装置可靠性和符合我国运行习惯。

3 微机继电保护事故处理的一般原则

3.1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继电保护的事故处理不仅涉及继电保护的原理及元器件, 而且现场处理继电保护事故的经验表明:大部分继电保护事故的发生与处理过程与基建、安装、调试过程密切相关。掌握足够必要的微机继电保护基本原理及一般继电保护理论是分析和处理事故的首要条件, 但足够的丰富的现场经验往往对准确分析与定性事故又起着关键作用。

3.2 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继电保护的事故的处理不仅涉及运行单位和个人, 且一旦拒动或误动, 必须查明原因, 并力图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 以便彻底解决问题。这必将涉及到事故的责任者, 甚至可能接受相当严厉的处罚。事故发生后的许多资料和信息都可能被修改或丢失, 给事故分析带来较大难度甚至查不出原因, 存在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系统类似的设备无法吸取事故教训。

4 微机继电保护事故的种类及原因分析

4.1 保护性能问蘸。

保护性能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 即装置的功能和特性缺陷。有些保护装置在投入直流电源时出现误动有些微机保护的动态特性偏离静态特性很远也会导致动作结果的错误。

4.2 插件绝缘问题。

微机保护装置的集成度高, 布线紧密。长期运行后, 由于静电作用使插件的接线焊点周围聚集大量静电尘埃, 在外界条件允许时, 两焊点之间形成了导电通道, 从而引起装置故障或者事故的发生。

4.3 软件版本问题。

由于装置自身的质量或程序漏洞问题只有在现场运行过相当一段时间后才能发现。因此, 继电保护人员在保护调试、检验、故障分析中发现的不正常或不可靠现象应及时向上级或厂商反馈情况。

4.4 定值问题。 (1) 整定计算的误差。 (2) 人为整定错误。 (3) 装置定值的漂移。

4.5 电源问题。 (1) 逆变稳压电源问题。 (2) 直流熔丝的配置问题。 (3) 带直流电源操作插件问题。

4.6 TA饱和问题。

作为继电保护测量TA对二次系统的运行起关键作用, 随着系统短路电流急剧增加, 在中低压系统中电流互感器的饱和问题日益突出, 已影响到继电保护装置动作的正确性。

4.7 抗干扰问题。

微机保护的抗干扰性能较差, 对讲机和其他无线通讯设备在保护屏附近的使用会导致一些逻辑元件误动作。

5 微机继电保护事故处理的基本思路

5.1 运用正确的检查方法

(1) 逆序检查法。如果利用微机事件记录和故障录波不能在短时间内找到事故发生的根源时, 应注意从事故发生的结果出发, 一级一级往前查找, 直到找到根源为止。 (2) 顺序检查法

该方法是利用检验调试的手段来寻找故障的根源。 (3) 运用整组试验法

此方法的主要目的是检查保护装置的动作逻辑、动作时间是否正常, 往往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再现故障, 并判明问题的根源。

5, 2事故处理的注意事项

(1) 对试验电源的要求。在进行微机保护试验事要求使用单独的供电电源, 并核实用电试验电源是否满足三相为正序和对称的电压, 并检查其正弦波及中性线是否良好, 电源容量是否足够等要素。

(2) 对仪器仪表的要求。万用表、电压表、示波器等取电压信号的仪器必须选用具有高输入阻抗者继电保护测试仪、移相器、三相调压器应注意其性能稳定。

5.3 正确充分利用微机提供的故障信息。

对经常发生的简单事故是容易排除的, 但对少数故障仅凭经验是难以解决的, 应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步骤进行。

(1) 正确对待人为事故。 (2) 充分利用故障录波和时间记录。

6 提高继电保护事故处理能力的途径

6.1 掌握微机保护事故处理技巧。

在微机保护的事故处理中, 以往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 它能帮助工作人员快速消除重复发生的故障, 但技能更为重要。

(1) 替代法。 (2) 对比法。 (3) 模拟检查法。

6.2 掌握足够必要的理论知识。

(1) 电子技术知识。由于电网中微机保护的使用越来越多, 作为一名继电保护工作者, 学好电子技术及微机保护知识是当务之急。

(2) 微机保护的原理和组成。为了根据保护及自动装置产生的现象分析故障或事故发生的原因, 迅速确定故障部位, 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微机保护的基本知识, 必须全面掌握和了解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性能, 熟记微机保护的逻辑框图, 熟悉电路原理和元件功能。

6.3 具备相关技术资料。

要顺利进行继电保护事故处理, 离不开诸如检修规程、装置使用与技术说明书、调试大纲和调试记录、定值通知单、整组调试记录, 二次回路接线图等资料。

结语

微机继电保护必将随着各种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呈现更新的特征, 也在供电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过程不像模拟式保护那样直观, 造成了微机保护事故发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分析与总结微机继电保护事故处理特点的目的在于掌握一般规律, 快速有效地处理事故, 避免因继电保护原因引发电网或设备事故, 确保供电企业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产生特点 篇8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导向, 合理配置审计资源, 对风险较大的环节或区域实施重点审计, 提高效率保证效果的一种审计方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发展影响的日益加深, 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进行财务舞弊的动机和压力日益增大,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随之也越来越大。为了应对日益增大的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执业质量, 在充分借鉴国际审计准则的基础上, 财政部2006年颁布了48项CPA执业准则。新准则采纳更先进的审计理念对CPA审计予以指导, 将引导中国CPA实务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转变, 对我国的CPA审计理念、审计程序及审计责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新准则体系要求CPA在审计中, 使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合理分配审计资源, 降低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质量。文章就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进行探讨。90年早期毕马威率先组织了研究小组为对付日趋严重的财务欺诈和管理舞弊, 有效的降低审计成本, 合作改进了目前的审计技术, 被称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随后被各大会计师事务所普遍采用。目前, 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还在致力于对这种审计技术的完善和改进工作。另外, 佛罗里达大学会计学院审计学教授罗伯特·奈切尔W.Robert Knechel在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进行深入地研究后, 将这种重要观点融入了其编写的教材《审计:鉴证与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概念传播到我国, 在思想上实现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转变, 主要源于我国奉行的拿来主义。2004年学术界开始进入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阶段。陈毓圭 (2004) 发表了《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 文中回顾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 分析了传统风险审计方法的特征、局限性以及职业界进行的探索和完善, 并提出了我国针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应当采取的策略。谢荣、吴建友 (2004) 发表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 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观念引入我国, 并对我国未来的审计走向提出了展望, 从而展开了学术界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讨论。2007年在我国正式施行的新审计准则也为我国全面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创造了良好的理论环境。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背景

(一) 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组织之间相互依赖性加强

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世界经济急剧变化,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各种文化相互渗透, 全球性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人类开始迈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 企业与其所面临的多样的、急剧变化的内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急剧增强, 内外部经营风险很快就容易转化为会计报表错报的风险。这种环境的快速变化使审计师逐渐认识到被审计单位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主体, 它是整个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将被审计单位隔离于其所处的广泛的经济网络, 审计师就不可能有效地理解被审计单位的交易及其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 对于一套会计报表, 只有研究其所反映的企业及其所处的整个“系统”, 审计师才能够对其取得充分理解。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为审计重点, 通过综合分析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风险因素来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和重点, 将大大改善制度导向审计方法 (包括传统风险导向审计) 由于其固有的内向型特点, 以分析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审计的基础, 而较少考虑内外部环境风险对企业及其会计报表影响的不足之处。

(二) 战略管理思想的发展为新的审计方法提供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后, 西方管理学者对在全球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行了深入地思考, 形成了一些新的思想。最主要的包括: (1) 从过程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 即战略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 并开始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战略管理使得企业管理从内向管理向外向管理转变, 以适应迅速变化和日益苛刻的生存环境。 (2) 从产品的市场管理向价值管理转变, 即企业管理的每一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要使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升值, 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3) 从行为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 以使整个组织的战略理念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部门和环节。战略管理最根本的着眼点就是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以及企业对待风险的对策。财务报表的风险说到底实际上是企业战略风险及相关经营活动风险的副产品。所以要充分把握审计风险, 审计师必须首先理解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内外部环境、基于这些环境而制定的发展战略目标以及所包含的风险, 从而理解内外部战略风险对于财务报表认定的影响, 只有这样才能对财务报告的认定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战略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为新的审计方法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实践基础。

(三) 重大管理欺诈和舞弊案例的日益增多, 审计期望差距的扩大

社会对审计需求在不断扩大, 社会公众对审计作用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成立的科恩 (Cohen) 委员会调查表明:社会公众 (包括会计报表的使用者) 认为, 审计人员应对舞弊行为的揭露以及关于受审企业管理人员欺诈和违法行为的报告负有更大的责任;应增进审计的时效性;应向有关利害各方详尽报告审查过程中的发现;应向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多的关于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方面的信息。但审计人员却认为, 他们无法保证能够察觉所有的舞弊行为。即使是最勤勉的审计人员, 也极易被管理人员的舞弊或包括第三方在内的欺诈所蒙蔽。由此, 审计期望差距的存在和扩大对审计职业界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也引发了审计理论界对审计的思考。显然, 面对社会和公众的批评以及新的需求, 审计职业界不能视而不见, 更不能固执己见。审计职业界积极主动的寻求新的审计模式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应是解决审计期望差的根本途径。同时, 科恩委员会的调查还表明, 社会公众对审计人员承担更多揭弊查错责任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因此, 揭弊查错将成为了现代财务审计中与确定会计报表公允表达并重的审计目标。而制度导向审计方法 (包括传统风险导向审计) 在揭露企业重大管理舞弊和欺诈中表现出来的审计技术上的力不从心, 加快了人们对新的审计方法的探寻。

(四)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缺陷加快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产生

无论是制度导向审计还是控制风险导向审计, 都是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他们都只对企业管理控制方面的审计风险进行了有限的控制, 但缺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宏观环境和战略风险的分析和评价, 无法从源头上把握和控制审计风险的大小和范围。这就使得注册会计师无法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审计期望的差距不断扩大。审计期望差距是指社会公众期望注册会计师应毫无遗漏的发现被审单位的严重舞弊行为, 但注册会计师无法保证察觉所有舞弊行为。现实的情况是由公司财务舞弊导致的审计失败案例不断发生, 审计期望差距不断扩大, 这就必然会引起公众的不满和诉讼。

(五) 注册会计师诉讼风险增加

当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 而利益相关者根据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和决策而导致自身利益受损时, 他们往往会通过诉讼的方式向注册会计师提出赔偿。在法庭上, 注册会计师即使证明自己在对会计报表进行独立审计时已经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履行了职责, 法官也可能判定注册会计师存在重大过失。其主要原因是注册会计师并没有注意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舞弊动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而是为了追求审计工作底稿的“外观质量”而未尽到其应尽的“关注”义务, 即注册会计师负有失察的责任。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与优势

(一)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 合理配置审计资源, 对风险较大的环节或区域实施重点审计, 提高效率保证效果的一种审计方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具有以下特征: (1)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从宏观上把握审计面临的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侧重于对整个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过程的分析, 并将被审计企业置于社会经济体系中, 分析其面临的经营风险及对风险的控制措施, 从而形成对会计报表的预期, 根据预期对会计报表进行判断。它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 通过“战略分析——环节分析——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 决定实质性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并建立了企业会计报表风险与企业战略风险之间的逻辑联系, 使这一方法更科学、有效。 (2)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从源头上, 从企业的治理结构、发展战略、经营决策、外部环境上来分析、发现、把握风险。即首先运用“自上而下”的思路, 从企业的战略管理分析入手, 通过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导向和严密的逻辑推理, 一步一步地推导和落实审计的范围和重点, 从而确定相关的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 然后通过实施审计程序及取证的结果, 结合重要性的判断“自下而上”地归纳和判断整个财务报表的风险并形成最终的审计意见。 (3)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系统论作为指导思想, 运用战略管理分析工具。审计师运用战略系统观对企业风险进行分析、测试、评价和决策, 将被审计单位置于广泛的经济网络中进行考察, 并通过对企业保持和加强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战略及其恰当性的分析评价, 来对审计取证的重点、范围、目标和程序予以指导, 从而系统的改进了审计方法在新社会经济环境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能运用分析性程序, 识别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源。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而目前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由于薄弱的控制环境引起的重大错报等等, 审计风险仍然不能从整体上更好地控制与把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为注册会计师整体上把握和控制审计风险提供了基础。注册会计师可以从风险源分析入手, 以风险源为导向, 在风险导向审计过程中充分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 进而确保更好地识别潜在的重大错报风险源。

(二)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优势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传统风险审计从控制风险入手, 野过于陕窄, 并主要依赖实性测试, 这种自下而上方式有坐井观天之感;SSA强调自上而下的审计, 但这种审计也有缺陷, 所以它也强调交易事项和战略系统审计结合,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提倡是两条线同时作战,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 相互印证, 提高效率, 这也叫并行作业, 非常有效, 可以形成对客户的前后夹攻。 (2) 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 并规定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首要的审计程序, 这为整个审计工作找到了正确的起点及导向, 并为发现重大错报提供了有益的线索及方向。 (3) 风险评估由直接评估变为间接评估。传统风险评估直接评估发生重大错报的概率, 也就是直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 现代风险评估不再直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 而是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之所以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 有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持续经营的考虑, 即经营失败往往带来审计失败;二是经营风险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即经营风险越高, 审计风险也越大, 也就是管理舞弊可能性就越大;三是从经营风险中能更有效地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 因为财务报表是经营的反映。如果经营风险未能在报表上得到体现, 则财务报表很有可能失真。 (4) 审计重心前移, 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不能适应现代报表审计的需要, 就在于其原有的风险评估不到位, 未能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 造成审计过量或审计不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重点是风险评估, 新的方法建立起来的企业会计报表风险与企业战略风险之间的逻辑联系, 使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满足了战略管理思想的要求。 (5) 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传统的标准化审计程序中存在重程序、轻风险的倾向, 忽略了对审计项目风险的评估, 审计工作采取标准化的流水线作业方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对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采用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这样, 审计测试程序就能够克服传统测试的缺陷, 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及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采用个性化的审计程序。 (6) 风险评估以分析性复核为中心。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于信息的再加工重视程度不够, 分析性复核主要运用在报表分析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分析性复核为中心。风险评估包括检查、调查、询问、穿行测试等多种审计取证手法, 但核心是分析性复核程序的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测试具备其他实质性测试的功效, 所揭示出的差异可引起审计人员的注意, 有助于得出更加合理的审计结论、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是在系统论和战略观基础上的重大创新, 作为一种新的审计基本方法为量化审计风险、减轻审计责任、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评估体系的构建

(一)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所普遍没有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 不利于风险评估程序的进行, 而这又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所强调的。因此, 建议一方面可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牵头, 与国际审计准则制定机构或大型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合作研究风险评估方法体系为实务提供指导, 另一方面, 事务所可根据自身积累和研究、借鉴外国或外资事务所的方法经验、事务所联合开发形成适用的风险评估方法体系。由于修订后的审计风险模型与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相比, 对审计风险形成因素的考虑更为全面。但如何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因素分解, 以及如何对各因素规定一定的权重和系数进行汇总, 并最终实现量化评估, 使之更具科学性和精确性, 仍然悬而未决, 为此应加强审计风险各要素评估的量化研究。

(二)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评估体系架构

本文对重大错报风险难以量化的问题试建立的风险评估体系:

(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图1) 。

重大错报风险为目标层, 用M表示报表层次风险和认定层次风险为一级指标, 分别为U1和U2;宏观经济风险、行业风险、固有风险等分为二级指标分别为U11, U12...U21;下一层即为三级指标。形成了重大错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2) 建立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 设立一级指标集UM= (U1, U2) , 二级指标集为Ui= (Ui1, Ui2, …, Uik) , 三级指标集为Uij= (Uij1, Uij2, …Uijm) , (其中i=1, 2;k=1, 2, 3;j=1, 2.3;m=1, 2, …, 6) 。依据行业标准, 评语集为V2= (0.1, 0.3, 0.5, 0.7, 0.9) , 分别表示风险{很低, 低, 中等, 高, 很高}。

(3) 计算层次的综合评价结果。

首先, 确定模糊评价矩阵。对每个因素集中的诸因素进行单因素评价。则Uij与V便组成一个模糊关系评判矩阵:

其次, 对Uij上诸因素给出权重分配Aij= (aij (1) , aij (2) ...aij (m) ) 。再得到Uij层次的组合评判结果:Bij=Aij○Rij。

(4) 计算层次的组合评价结果。

将每一个Uij作为一个评判因素, 用Bij作为它的单因素评价, 便可得到Ui到V组成的模糊关系评价矩阵。取权重, 得到Ui层次的综合评价结果Bi。

(5) 计算UM的综合评价结果。

再将每一个Ui作为一个评价因素, 用Bi作为它的单因素评判, 则得到UM与V组成的模糊关系评判矩阵B.按此计算结果, 求得重大错报风险发生的概率P=B×V2T下。

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过程是一个由数学模型计算、审计人员经验判断、主观估计相结合的过程。新准则提出:对于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 注册会计师应作出整体反应, 而对于交易或账户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 注册会计师则应确定下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进行控制测试, 实施实质性程序, 测试表达和披露的充分性等。因此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 综合评价的同时应注意各层次评价的结果, 这样才能对重大错报风险真正量化, 进而全面实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参考文献

[1]陈毓圭:《关于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由来与发展的认识》:《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年第4期。

[2]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本内涵分析》, 《审计研究》2004年第5期。

乌特勒支学派的产生及基本特点 篇9

关键词:乌特勒支学派,兰格威尔德,现象学教育学

马克斯·范梅南教授的现象学教育学思想自21世纪初传到中国以来,在中国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并掀起了现象学教育学的研究热潮。有学者认为范梅南就是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其实,现象学教育学的源起之地是荷兰,乌特勒支大学乌特勒支学派的现象学教育学对范梅南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1]可以说,对现象学教育学进行追根溯源,让中国读者更清楚地了解现象学教育学的原初样貌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正是乌特勒支学派的教育学者播下了现象学教育学的“种子”,现象学教育学才得以在20世纪中期之后在荷兰之外的其他国家蓬勃发展,直至目前对教育学的研究产生重要的国际影响。笔者以为,对其进行溯源性探究是非常重要的,是回到现象学教育学的“事情本身”,这本身就是一种现象学的态度。

一、乌特勒支学派(the Utrecht School)的产生

(一)兰格威尔德对现象学的学术倾向

荷兰教育学家兰格威尔德对乌特勒支学派的创立功不可没,是这个学派的创始人。“二战”结束后,兰格威尔德是乌特勒支大学社会科学领域唯一的教授。1946年,兰格威尔德被任命为乌特勒支大学的教育学(pedagogy)、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和教学论(didactics)的联合教授。

兰格威尔德的教育学研究具有现象学倾向。求学时期,在导师恩斯塔姆(Philip Kohnstamm)的帮助下,兰格威尔德与荷兰哲学家亨德·瑞克(Hendrick J.Pos)[2]

(二)兰格威尔德在乌特勒支大学“招兵买马”

“二战”之后,面对乌特勒支大学社会科学方面师资欠缺的现状,兰格威尔德开始“招兵买马”,但是,其重新纳贤的政策只对有现象学倾向的学者开放。

1946年,兰格威尔德邀请同样有现象学倾向的心理学家拜滕狄克(Frederik J.J.Buytendijk)(1887~1974年)去乌特勒支大学担任理论心理学的教席。可以说,拜滕狄克的加盟是乌特勒支学派获得声望的开端。1951年,兰格威尔德又任命精神病学家范登伯格(Jan Hendrik van den Berg)在乌特勒支大学担任牧师心理学的教席。范登伯格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为乌特勒支学派声誉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兰格威尔德还邀请了其他领域的一些有现象学意向的专家林肖顿(Jan Linschoten)、范伦内普(van Lennep)等人来校任教,他们在乌特勒支大学逐渐形成了一个有着相似意向的学术团体。

这个学派是一个具有相似现象学倾向的学术团体,该学术团体的成员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领域,它的成员包括心理学家、教育家、儿童教育者、儿科医师、社会学家、犯罪学家、法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等,使他们聚到一起的理念是用现象学的方法理解自己的研究领域,在自己的领域进行现象学的实践。兰格威尔德将自己用现象学的方法进行的“教育学”(pedagogy)研究叫做“现象学教育学”(phenomenological pedagogy);拜滕狄克将自己用现象学方法进行的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叫做“现象学心理学”(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医学领域的研究者称自己的研究为“现象学医学”(phenomenological medicine);精神病学家范登伯格将他的研究称之为“现象学精神病学”(phenomenological psychiatry),等等。兰格威尔德可以被称为这个学派的创始人,他不仅使“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这所大学得到确立并发展,而且在整个社会科学课程的设立中也起到了主要的决定作用。

(三)对乌特勒支学派的简单说明

前面的叙述已经表明,乌特勒支学派学者所进行的研究并不仅是关于“教育学”方面的研究,“教育学”只是乌特勒支学派众多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维度,也可以说是一个学科。毫无疑问,在“教育学”方面,兰格威尔德是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进行现象学教育学研究的第一人,也是“现象学教育学”这一词语的首次使用者。此外,通过与范梅南教授的交谈,笔者了解到:“乌特勒支学派”(也被称为“荷兰学派”[2]但是,他们拒斥胡塞尔的建构一种“先验主体性”的哲学主张。在他们看来,胡塞尔的“先验主体性”是局限于先验自我范围之内的,它妨碍了个人与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之间的联系。这与人类真正的具体生活是不一致的。他们批评胡塞尔“把熟悉自己世界的人类转换成了一个先验的陌生人”。[4]可以说,乌特勒支学派接受了胡塞尔的发展出一门主观性的、生活世界的科学的愿望,对胡塞尔现象学描述的方法也表示赞同,但是对其哲学主张却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现象学必须一直保持将其关注点放到具体的日常生活世界中。

对胡塞尔现象学“先验主体性”的拒斥是后来的现象学家以及乌特勒支学派学者与胡塞尔现象学的明显分歧之所在。精神病学家范登伯格、儿科医师贝茨(Beets)、教育学家兰格威尔德、心理学家拜滕狄克等学者都是将现象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专业学科当中,他们回避专门的现象学哲学问题,对理论哲学的现象学并不热衷,只是对描述的现象学、对平凡的日常生活感兴趣,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当代现象学哲学非常熟悉,而且甚至一些人参加过一些现象学家的讲座。兰格威尔德曾明确表示,他“并不想在先验现象学或哲学现象学上有所贡献,而是要建立一门植根于现象学方法的教育学”。[5]他说:“胡塞尔的‘现象学’有两层含义: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哲学思想,我们使用这个词只是指一种方法,同时完全公正地保留胡塞尔对现象学哲学发展的看法。”[6]拜滕狄克也曾指出,胡塞尔经常提到的“回到事情本身”对心理学来说有两层意思:一方面,它要求一种无偏见的调查,也就是一个人没有理论预设、没有对所经历之事的形而上的现实(metaphysical reality)的疑问,仅仅是基于即时体验;另一方面,胡塞尔是指只有在朴素的生活与体验之间存在一定“距离”时,为使事情的意义—结构(meaning-structure)被理解,我们才需要“回到事情本身”。[7]

“二战”前,荷兰的哲学基本是哲学人类学,对哲学人类学的关注使得荷兰哲学家更看重法国现象学家的观点。他们认为,以萨特和梅洛-庞蒂为代表的存在哲学是坦率明朗、充满自由和直面现实的,它把深邃的人生哲理变成人们易于接受的通俗的人道主义理论,并且用艺术的形式加以表达。存在哲学这种对人的现实存在性的关注使其学说在国际上有着广泛影响。巴斯·莱维林和范梅南甚至认为,“法国现象学,尤其是梅洛-庞蒂的哲学思想控制了当时整个荷兰的哲学景观”。[4]在乌特勒支学派学者看来,存在哲学反映了人的情感需求,更贴近普通人的日常思维,更能解决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而且,人类生存的知识应该在对日常生活情境和事件的观察中得到。正是在法国存在哲学的影响下,乌特勒支学派的教育学学者认为,作为教育者,更多地了解儿童的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事情是很有价值的,关注儿童“生活世界”的“事情本身”,就是关注儿童的日常体验。

(二)强调情境分析———情境是意义产生之处

在存在哲学看来,“情境”是人在世界中“存在”的一种观点。“存在”意味着“存在于情境中”和以个人自由的方式来“解释这个情境”,尽管其受偶然的真实性的限制。也就是说,一个人因其自身的实际情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言说,尽管这种真实性并不一定要表达一种相关链接或一种因果性影响的重要性。情境的真实性应当被看成是人类行为的时机,而不是人类行为的因果性。

乌特勒支学派学者对情境的理解是开放性的。兰格威尔德曾强调,“通过事先预设的理性前提是不能走进教育情境的,因为它受到先在的社会形态稳定的影响,也受到赋予教育关系以实际形式的方法论的影响”,[9]人类在具体的情境中,必须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真正达至事物本身。因为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有其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在人类的行为、行动和际遇等诸多情境中,教育学实现了自身。也就是说,在不断改变的具体情境中,教育得以发生。

乌特勒支学派学者认为,情境分析是一种方式,在这种方式中,现象学教育学开发出大量的关于教育的科学知识。针对教育学领域来说,教育学情境只有是作为教育者积极干预的结果时才会形成。通过对生活世界具体情境灵敏的感知、分析和判断,教育者可以获得对一些现象的深层理解,从而有助于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提升教育能力。通过对具体的情境进行分析和重新建构,教育者能够掌握教育情境的方向,从而获得对教育现象的本质洞见,这种洞见能够帮助教育者在教育情境中产生具有教育学意义的行动智慧。同时,在乌特勒支学派学者看来,教育学规范就暗含在教育情境之中,它通过清晰具体的情境分析而显露自身;而且,只有在成人或教育者与儿童或学生相遇的具体情境中,所有教育学或教育知识的意图才是实践的和有意义的。兰格威尔德曾经不无担心地指出:“如果教育者并没有将其来自儿童的信息放在儿童存在的情境中,如果他没有努力尽可能完整地理解儿童,那么教育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10]对于乌特勒支学派学者来说,进行现象学研究,最根本的是让人们知道怎样立足于这个世界以及怎样行动。乌特勒支学派的学者降低了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抽象性,把它具体到了“家庭、街道、厨房”等具体而有形的具体情境中。

(三)关注普通的日常体验

在梅洛-庞蒂看来,“我所知道的,也是通过科学所知道的关于世界的一切,是根据我对世界的看法或体验才被我了解的,如果没有体验,科学符号就无任何意义。整个科学世界是在主观世界之上构成的,如果我们想严格地思考科学本身,准确地评价科学的含义和意义,那么我们应该首先唤起对世界的这种体验,而科学则是这种体验的间接表达”。[11]正如梅洛-庞蒂赋予体验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样,乌特勒支学派成员的研究兴趣涉及日常生活世界中平凡生活体验的方方面面,例如“旅馆房间”、“怕黑”等。

现象学关注生活体验,正是在生活体验中意义得以产生,没有任何遮蔽,完全向人敞开,而又正是意义使得某物被理解。乌特勒支学派学者认为,人类就生活在一个体验的世界中,现象学研究试图理解别人在实际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所建构的体验,并记录下在其中可能发现的主题。它关注特殊的情境和那些在特殊情境中的个体体验。现象学在日常生活世界中,通过认真对待体验本身来表达它的理解。“在人类体验的世界中,我们主观上所经验到的那些日常的个人生活体验,是非常值得信赖的。我们所进行的生活,就像我们相信别人看到的东西与我们所看到的是一样的。进行现象学研究,除了依赖主观建构的体验、我的体验、你的体验、我们的体验之外,我们别无选择”。[12]如果我们怀疑主观体验的可信性,那么我们就必须把日常的事件解释为不可靠的和特殊的。

乌特勒支学派学者对普通的日常体验的关注,使得乌特勒支大学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日常生活现象学”的研究中心。

(四)文学作品成为乌特勒支学派进行现象学研究的资源

在乌特勒支学派学者看来,文学作品可以被当作一种资源加以利用。林肖顿曾经指出,小说、诗歌、电影艺术等可以将我们带回到生活体验的前判定性领域(pre-predicative spheres)。[4]甚至有时,诗歌和小说等文学作品能够帮我们恰如其分地表达我们想要的意义,而其他方式则不一定能够被清楚、明白地阐述。科克尔曼斯认为,诗歌和小说“两者会使一些现象离我们更近,它们帮助我们理解自身以及我们所生活的世界”。[14]在《现象学心理学:荷兰学派》这本文集的《前言》中,科克尔曼斯提醒读者注意,乌特勒支学派的这些学者在自己的作品中是怎样运用诗歌和文学手法的。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在现象学文本中采用诗化语言并不是科克尔曼斯书中所提到的荷兰和德国的现象学者的特例,具有欧陆传统的现象学哲学家像海德格尔、伽达默尔、梅洛-庞蒂等现象学者在其作品中都展示了诗化语言的巨大力量。他们的文本能够传达普通社会科学领域内通常不被关注的存在意义。从这些现象学家的著作中可以看到意义与文本的结构是紧密联系的。诗化语言是现象学探究必要的维度,它有助于唤起现象学文本中特有的认知和非认知意义,进而使文本意义更为丰满。

(五)植根于现象学方法

与哲学现象学者倾向于将关注点放在现象学理论上、对现象学中的一些论题进行研究和分析相比,实践现象学者更关心现象学的实践与应用。乌特勒支学派成员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对“做现象学”非常感兴趣,他们主要是将现象学作为一种获得体验的描述方法,而且研究多是以文本写作的方式“直接描述”体验和理解,因为对现象的“描述”是现象学的生命线。[15]他们用现象学描述的方式对具体的生活情境做出细微的描写,收集生活体验的原始资料,然后提取出主题,获得主题性的根本结构,进而进行深度阐释,[12]将一个看似简单的、普通的日常现象的丰富意义显现出来,从而使教育者的理解能力获得提升,对一些教育现象产生富有智慧的深刻洞见。这种现象学教育学是一门植根于现象学方法的教育学,被看做是在具体的教育学情境中寻找其起点的实践科学。

三、乌特勒支学派的衰退

(一)乌特勒支学派衰退的内部原因

1. 一些代表人物的先后退休和离世

1957年,乌特勒支学派在现象学心理学领域的代表人物拜滕狄克退休。此后,该学派其他领域的一些学者也相继退休或离世,这使得乌特勒支学派在心理学、法学和精神病学等领域的声誉开始衰退;而且,乌特勒支学派后来的年轻教授并不像老一辈那样出色和有影响力。此外,在兰格威尔德时代,进行现象学研究的主要是那些博学的、有文学素养和天赋的知识分子,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将现象学作为一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正因如此,乌特勒支学派后来青黄不接,先前代表人物的现象学实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2. 林肖顿表面上的背叛

林肖顿是拜滕狄克的学生和继承者,他思维敏捷,在20世纪50年代是现象学心理学运动中最有才华的代表人物。1964年,林肖顿出版了《心理学的谬论》(Idols of Psychology)。人们以为林肖顿在书中要表达的是:如果你想理解心理学,就用美国行为主义的方式来进行;你可以批判现象学,因为在行为主义的意义上,现象学并不科学。但事实上,林肖顿并没有真正抛弃现象学,他在文章中曾指出,“现象学心理学是一门尤其适合在不同领域内研究生活世界中的反思方面的哲学学科”。[17]兰格威尔德也曾经亲自询问林肖顿是否放弃了现象学,林肖顿当时对此矢口否认,他认为现象学非常重要。这一回答使得兰格威尔德非常高兴。[12]拜滕狄克等学者的思想也渐渐被淡忘。到了20世纪70年代,乌特勒支学派除了在教育学领域中仍然还保持一定的生机之外,在其他领域已经基本衰退了。

四、乌特勒支学派在当时产生的国际影响

乌特勒支学派的成员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犯罪学、精神病学、医学、法律等众多领域,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范登伯格尽管后来去了杜肯大学(Duquesne University),但是他仍然进行现象学的研究工作。杜肯大学甚至提供了一个专门供他写作的别墅,这点能够说明乌特勒支学派当时的影响力。兰格威尔德退休后曾经多次去日本,和他20世纪60年代在乌特勒支大学招收的日本学生Shuji Wada一起亲密工作,他的《简明理论教育学》一书也在其帮助下翻译成日语,并先后出版6次,对日本的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此外,兰格威尔德还前往牙买加、印度、南非和埃及等地积极开展教育活动。

20世纪60年代,当乌特勒支学派在心理学、法学和精神病学领域衰退的时候,在教育学领域却并非如此。在70、80年代,兰格威尔德的学生比克曼带着自己的学生进行着现象学教育学的实践研究。甚至在比克曼的影响下,美国密西根大学的教育学者巴里特(Loren Barritt)来乌特勒支大学任福布莱特学者时,也学习了乌特勒支学派的“做现象学”的方式,进而了解了兰格威尔德、拜滕狄克和林肖顿等学者的现象学。乌特勒支学派“做现象学”的方式对巴里特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在回到美国后,开办了一个现象学研讨班,开始尝试用现象学方法进行教育学研究。巴里特甚至还和比克曼等人一起合写了《教育的现象学研究手册》(A Handbook for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in Education),并在自己的课上使用,这本书在当时一度成为进行现象学研究的指南。

但是,因为乌特勒支学派学者大多使用的是荷兰语或德语而非英语,在某种程度上由于语言的障碍,“乌特勒支学派的影响并没有在专题论文中凸显出来”。[19]这的确让人深感遗憾。

产生特点 篇10

1、受众的需求

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眼球,此后全国刮起了一阵选秀风,草根民星、平民歌手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星光大道走出了阿宝,快乐男声走出了陈楚生、张杰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众已不再满足“我说给你听”的模式,而是更倾向于“参与到其中去”的模式,平民性、草根性、互动性已成为时下的流行词,受众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参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也在不断的改革来适应受众的需求,而互联网在与受众互动参与方面有其特有的优势,但是电视媒体中的“脱口秀”却是更为正式、严肃、离受众比较远的节目,受众需要更轻松、平民、草根的“脱口秀”节目,因此,社会的发展,受众的需求是网络“脱口秀”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web2.0技术的发展

Web2.0是相对于Web1.0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的特点是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而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不仅是内容的浏览者,也是内容的制造者。因此,web2.0的技术平台为网络“脱口秀”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互联网使用者从当初web1.0的单纯的接收者转变成了贡献者。例如在web1.0时代我们观看“脱口秀”的方式是去某电视台的网站,观看这个电视台所播出过的“脱口秀”节目,我们成为了互联网资源的使用者。

来到web2.0时代有了诸如优酷、土豆这样的互动视频网站,开启了民间“脱口秀”的大门,我们可以把自己制作的视频上传到互联网,和广大网友见面。因此,诸如《B哥“脱口秀”》、口才帝小河北以及杨鹏等一些网友自制的民间“脱口秀”有了自己的平台。

3、监管制度宽松

2010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颁布《广电总局将加强电视上星综合节目管理》的文件,正式下发限娱令,限制过度娱乐。近日,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意见》重申,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是以新闻宣传为主的综合频道,《意见》对娱乐节目、新闻节目以及思想道德建设类节目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广电总局对电视节目的监管一直比较严格,但是对网络节目的监管却比较宽松。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郭国庆认为“中国社会是一个民主开放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事实上中国对互联网监管手段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网络节目的审批并没有专门的法律”,因此,有些在电视平台上不能播出的节目可以在网络上播出。因此广电总局的监管宽松也是网络“脱口秀”产生的一个原因。

4、广泛的互联网受众群

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总结过去五年中国网民增长的情况,从2006年互联网普及率升至10.5%开始,网民规模迎来一轮快速增长,平均每年普及率提升约6个百分点。互联网的受众群越来越多,客观上为受众观看到网络节目提供了条件,这也是促使制作团队或网友自己去制作网络“脱口秀”的一个原因。

二、网络“脱口秀”的特点

1、成本低

相比较电视“脱口秀”来说,网络“脱口秀”的成本要低很多,例如《麻辣书生》的林白身兼记者、编辑、主持人三个职位,灯光、音效、剪辑、上传也都是自己一人完成,而且节目录制是在自己宿舍,两个摄像头、一个切换仪、一把塑料尺就完成了节目录制。各大网站所做的“脱口秀”例如《腾讯微播炉》,也是充分利用自己网站的各种资源,来完成自己的节目制作。而电视“脱口秀”往往需要聘请专业主持人,邀请嘉宾,场地、灯光、音响、嘉宾出场费都是不菲的开销,所以一般情况下,电视“脱口秀”的制作成本要大于网络“脱口秀”成本。

2、风格平民化

网络脱口秀节目和电视脱口秀节目相比风格更加平民化。以《麻辣书生》为例,整个节目是在林白的宿舍录制,背景是一个书架,书架上随意的放着一些书,并在书架的摆台上放着一台小电视。在节目的录制过程中,电视机就播放着不同的节目,整个录制环境非常随意、亲切,容易让人产生共鸣。而且小白一改内地电视台正襟危坐的姿态,每次录节目的时候就开始摇头晃脑,有时表情夸张,有时故作端庄,并且语言幽默睿智,用词很是犀利。因此整个节目就好像一个朋友和自己在唠家常,这种平民化的风格更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另外搜狐《大鹏嘚吧嘚》的节目风格也是以主持人的侃侃而谈为主,节目的核心就是它的主持人大鹏。《大鹏嘚吧嘚》以“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娱乐”为节目口号,大鹏以其独特的“鹏氏”语法点评娱乐热点,诙谐幽默、妙语连珠。另外,主持人大鹏的衣服和桌子上的玩具也随着节目的风格而进行变换,大鹏侃侃而谈,十分随和。主持人就像是和网友在面对面拉家常,他不时语出惊人,网友也会不时被大鹏引得捧腹大笑。因此很多节目的热心网友把它当作工作后“解压”的场所。

3、互动性强

网络“脱口秀”不仅是信息的提供者,而且是以平等的姿态与网民交流的对话者,新时代的网民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而网络“脱口秀”则为网友与节目进行互动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腾讯微播炉》现在开始在节目中利用微信和观众进行互动,首先微信是腾讯自己的产品,在节目中利用微信互动无形当中也为自己的产品做了一个媒介推广。在采访车模李颖芝时主持人邱玉用ipad接收网友的微信进行互动,现场提问李颖芝一些大家非常想了解的诸如“是不是车模穿的越少挣得越多”等问题。

在《大鹏嘚吧嘚》中大鹏建立“脸盆帮”,许多热心的网友自愿加入其中。网友通过博客、飞信、贴吧等方式进行互动。为了给予广大支持《大鹏嘚吧嘚》的网友一个平台,把节目与广大关注娱乐圈的网民更紧密的结合起来,《大鹏嘚吧嘚》设立《原创搞笑短片》环节,让广大网友把自己对娱乐圈的看法以节目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可以发帖爆料娱乐圈的各种八卦,或者发表个人对于热点话题的看法,上载个人制作的视频短片,并且会邀请部分网友参与《大鹏嘚吧嘚》节目的录制。

4、主持人形象突出

国内的电视节目很少有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的节目,往往都是先策划好节目然后再请主持人,为主持人量身定做的节目很少。一档节目可以频繁的换主持人,例如《面对面》由最开始的王志变为董倩、柴静等,再如《实话实说》也历经了崔永元与和晶等主持人。而网络“脱口秀”往往是以主持人为核心,为主持人量身打造节目。许多网络“脱口秀”都是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而且主持人的风格定义节目的风格,一提到《北美崔哥“脱口秀”》大家就会想到崔哥操着一口浓重的京腔儿又说又唱;提到《麻辣书生》大家就会想到一个摇头晃脑、聪慧睿智、言辞犀利的书生形象;而《大鹏嘚吧嘚》中的大鹏则是面带微笑,侃侃而谈,点评中带着玩世不恭和诙谐幽默。

三、结论

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有着传统媒体不可取代的优势,作为依托互联网平台的网络“脱口秀”节目也有着乐观的发展前景。目前,国内电视“脱口秀”节目低迷,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网络“脱口秀”节目作为一种新兴的形态有其特有的优势:成本低、平民化的风格、主持人形象突出、互动性强等。虽然网络“脱口秀”的市场潜力很大,但是也有些节目存在着内容粗制滥造、庸俗不堪,节目形式单一,节目内容缺乏深度等问题,因此,为了使网络“脱口秀”节目健康发展,广电总局要加强对网络节目的审批,制作者应严把内容关,尽量减少粗制滥造的节目,并且在保证节目质量的前提下尽量丰富节目形式等。由于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所以此篇论文存在着一些不足,在网络“脱口秀”节目类型的划分以及盈利模式上研究的不够专业,希望今后会有更多的学者能对网络“脱口秀”节目进行研究,让这种节目形态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关注。

参考文献

[1]刘扬.网络节目走红的原因及发展对策研究[J].新闻传播,2010(8).

[2]丁亦周.江苏“口才帝”:拒绝炒作,不学韩寒——记网络脱口秀红人林淏泽[J].初中生世界,2011(28).

[3]谢毅,陈冠兰.网络传播基础[M].北京商务印数出版社,2008:72.

[4]胡智峰.电视节目策划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97.

上一篇:水平铸造机下一篇:安全管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