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产生质量系统论文

2022-07-03

[摘要]本文在对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系统内涵解释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影响因素,明确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运行机制,从而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提供思路。[关键词]质量质量保障系统运行学校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过对个体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来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实现个体的社会化。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预防产生质量系统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预防产生质量系统论文 篇1:

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的内涵及机理研究

摘 要:借鉴生物免疫的机理,对供应链中的产品质量进行管理,使供应链系统能够快速有效地识别产品的质量变异,对未知潜在的质量危害进行有效防范。从生物免疫的视角提出了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内涵构成的两个理论维度,即由供应链质量文化形成的固有免疫系统和由各种质量管理实践构成的获得性免疫系统,并阐述了这两类免疫系统组成的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模型的运行机理。从供应链质量文化观、人才选拔机制、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组织关系及信息交流平台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防止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缺陷的产生。

关键词:供应链;质量管理;固有免疫;获得性免疫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越来越具有社会化、国际化的特点,竞争方式也从企业之间的竞争向代表利益集合体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转变,质量作为竞争取胜的关键因素也随之一同转变。质量管理在经历了质量检验阶段、统计检验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的纵向变动发展后,目前朝着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横向方向发展。供应链质量管理(SCQM)是指企业通过不断地测量、分析产品性能,协调和整合所涉及的所有合作伙伴供货渠道的业务流程,从而达到为客户创造价值,实现中间商和最终客户满意的目标的管理活动…。回顾质量管理的发展,可以发现质量管理关注的重点已经从组织生产活动的具体结果逐步转移到各类组织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上。

Kuei等指出以质量为基础的模式重心已经从公司转变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starbird从供应链合同契约角度对质量控制进行了研究。Kaynak&Hartley建立了一个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上游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与下游客户关注对质量相关性能的影响。李全喜等提出了质量链与质量链管理的概念。吴绮、许统邦认为核心企业不仅要对自身的产品设计、制造过程进行质量管理,而且还要对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进行质量管理,从而做到对产品/服务形成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与控制。这些研究成果对完善供应链的质量管理均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但还存在一些不足。现实情况下,供应链是动态可变的,影响产品质量变异的原因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方面,因此SCQM并不仅仅是将单个企业的质量管理向供应链方向延伸这样简单。与单个企业相比较,供应链是典型的复杂系统,系统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因此只有从复杂性科学角度出发,才能进一步揭示和把握ScQM的内部规律。复杂性的表现载体是复杂系统,以一般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运行机制难度太大,肖人彬提出借助于一般具体的复杂系统作为认识一般复杂系统运行机制的桥梁和途径。生物的免疫系统是复杂系统的典型代表,在数亿年的自然进化中,生物机体的免疫系统成为了一个可靠的复杂系统,其运行机制使得生物机体能够适应环境的复杂性和抗原的多样性。免疫系统良好的分布性、多样性、耐受性、记忆性、自学习和自适应等特点,正是SCQM需要的极其重要的内容。基于免疫系统的这些良好特性,本文从生物免疫机理的视角来研究复杂供应链的质量管理问题,即从供应链质量文化形成的固有免疫系统和各种质量管理实践构成的获得性免疫系统两个方面,研究供应链质量管理的系统演化。

一、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的理论维度

免疫系统是生物体内一个能从自身的细胞或组织识别出“非自我物质”,从而将其消灭或排除的整体工程的统称,是机体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以及免疫分子组成。按照种系和个体的发育过程可将其分为固有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本文从这两个系统维度对供应链质量管理进行研究。

1.供应链质量管理固有免疫系统

机体固有免疫系统是先天性免疫系统,它是机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防卫机制,其特点是:作用范围广,机体对入侵抗原物质的清除没有特异的选择性;反应快,抗原物质一旦接触机体,立即遭到机体的排斥和清除;相对的稳定性,既不受入侵抗原物质的影响,也不因入侵抗原物质的强弱或次数而有所增减;遗传性,生物体出生后即具有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并能遗传给后代;是获得性免疫发展的基础。

尚玉钒和席酉民将企业文化视为一种良好的管理预警系统:“企业文化=价值观体系+制度规范+行为模式。”它能把企业运作中从整体到部分、从内在思想到外显行为、从高层到基层以及企业管理职能行使中各个环节的变化都集于一身,并灵敏地表现出来。供应链质量文化可以通过相关企业的价值观认同,并结合规章制度对各自成员行为进行规范,来促使员工行为习惯的形成,它与固有免疫系统有极其相似的特性。首先供应链质量文化是供应链质量管理获得性免疫系统的基础,这体现在其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Kull等认为质量管理的形成是基于组织价值观的。无论是通过对管理方法的选择还是通过供应合同来实施质量管理实践,对提高产品质量并不总是有效,而质量管理实践的假定前提是有一种确定的具有显著特点的文化存在于组织工作空间中,如果这种文化缺失,会影响质量管理实践的作用效果。供应链质量文化比外在的硬性管理实践更具有内在凝聚力和感召力,使得供应链中每个企业中的员工产生浓厚的使命感、荣誉感以及目标服从感,这些感觉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关心供应链中的产品质量属性,并愿意为此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其次,供应链质量文化作用范围广,反应快,这源于其导向功能。供应链质量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质量价值观对供应链中的质量行为主体——员工——的行为引导上。质量价值观是供应链中多数员工的共识,思想意识形态所反映的内容涉及质量管理的方方面面,如果员工能够自觉地把自己的质量行为表现与供应链中的质量价值观进行比对,就能够了解供应链质量管理运营的全貌,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再次,供应链质量文化对质量管理实践的各个方面起到优化作用。当供应链中的企业质量目标及决策偏离供应链质量价值观轨道时,它可以予以纠正;当流程管理运转失灵时,它可以进行调节;当领导者和员工质量行为有悖于供应链质量价值观时,它加以监督和矫正。最后,供应链质量文化具有稳定性。奥瑞利等人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指出稳定性是组织文化的一个重要维度。供应链质量文化作为组织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同样具有稳定性。供应链质量文化的稳定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质量文化是长期积淀的产物,虽然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但与供应链质量获得性免疫系统从时间维度上对比而言,其具有相对稳定性;二是供应链质量文化依附的主体具有稳定性。张光明等认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质量文化建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核心企业的文化一般构成供应链质量文化的基础和主体,核心企业

在供应链中的稳定性使得供应链质量文化稳定性得以延续。

2.供应链质量管理获得性免疫系统

生物机体的获得性免疫是后天性免疫,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病原微生物及抗原异物后产生的免疫力。其特点是:特异性,即机体接受某种抗原刺激后,产生对该种抗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记忆性,即在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分化阶段,部分淋巴细胞中途停止分化,成为静息状态的免疫记忆细胞,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这些长命免疫记忆细胞可迅速增殖,并分化为免疫效应细胞,产生相应免疫效应。

供应链整体质量绩效的提升,是一个包含从宏观层面的质量文化推进,到微观层面质量管理节点具体实践逐步改善的综合过程。供应链质量管理获得性免疫是在质量文化的背景下,对于内外部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抗原)所实施的后天的、特异的应答,因此由质量管理具体实践构成供应链质量管理获得性免疫系统。质量管理实践是质量管理工具、技术和方法的集合。随着对质量管理理解的不断深入,不同学者在学术研究中,对质量管理关键因素的认识也有所不同。Saraph等根据对戴明、朱兰、克劳斯比和石川馨等质量管理大师的质量管理原则的归纳,提出质量管理的8个关键因素。另外一些学者也都对质量管理实践进行过分析总结,见表1。

通过对国外学者质量管理实践研究的归纳,笔者认为质量管理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顾客关系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高层管理支持、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管理、过程化产品设计、统计控制和反馈等七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七个方面,供应链质量管理节点可以对影响产品质量属性的相关因素实施特异性免疫应答,并就相关因素的质量特征、外在表现及对应策略形成知识,并加以记忆。

3.免疫节点

供应链中针对各种质量影响因素发挥特异性免疫效应的主体是免疫节点,它是由各生产管理节点中的人,或由这些人形成的群体所组成。组成免疫节点的个人与其所处的群体进行相互沟通和协作,Takeuchi、Ichniowskih等指出日本制造企业将在质量和成本方面的优势归结为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企业通常采用基于团队的问题解决方式培养员工的能力。通常一个团队有6~8人,团队成员关注于生产中的包括成本、质量、工作环境、安全等各个环节,通过协作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并通过相互学习对生产过程持续改进。Brown认为从组织学习的角度看,群体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共享与创造主体之一,它不仅是将个体知识转化为群体知识,而且通过与组织内其他群体进行知识交流,让其他群体及其成员共享本群体的知识,最后转化为组织知识。群体是组织学习的关键单元,若干“认知”群体在既定的时空领域通过个体间的不断重复的、持续的相互作用,进行沟通和积累知识。

二、供52链质量管理免疫的效应机理

通过研究供应链质量管理固有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的理论维度,只是提出了“是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二者如何相互呼应,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护供应链组织,避免各种影响因素使产品质量形成变异,是固有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通过各种免疫机理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互相联系,监视内外部环境,保护供应链组织,共同稳定产品质量。本研究根据机体免疫效应机制,设计了供应链中质量管理实践创新,快速识别供应链内外环境变化引起的风险因素的演化机理图,如图1所示。

图1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也是SCQM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自身演化的过程。供应链质量文化能够促使员工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产生对于质量管理实践问题进行交流的动机。所谓动机是指员工愿意理解、执行或者展示某种行为,如果行为人认为该行为的结果有价值,并认为结果可以通过其行动实现,动机即被唤起。免疫系统是分布式自治系统,免疫节点具有自主行动的智能,在这种智能的推动和驱使下,免疫节点对于供应链内外部各种造成产品质量变异的因素加以识别,群体和个人所掌握的质量管理实践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构成了供应链中识别“非我”(不确定因素)的基础。免疫节点在免疫效应的驱使下,通过自身识别和疫苗接种方式对自身环境因素进行识别。疫苗是针对特定问题而提取的,它对于问题的求解具有指导作用,疫苗接种是利用疫苗所蕴涵的指导节点识别自身质量管理实践缺失的信息,启发受种节点对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行局部优化,使供应链中解决策略的质量得到改善并达到最优。组织学习理论认为:成熟的企业会因为学习过时或者无用的知识,而损害企业的动态能力并阻碍其组织变革。基于免疫特性的供应链质量节点避免了学习“过时和无用”的知识,因为免疫节点是在自身的质量管理实践中识别出“非我”内容或者供应链其他节点生成的疫苗接种刺激下,才开展对“非我”模式学习并提高对“非我”因素的亲和度。通过对“非我”因素的识别,免疫节点对其展开联想学习,即不仅学习当前影响因素的表征,而且还对这种表征的可能变异展开学习。

免疫节点通过对供应链中“非我”因素的识别学习,完成质量管理实践克隆变异的进化。质量免疫进化的过程是一个亲和度成熟的过程,即原有的识别技术、质量管理知识、组织制度、质量文化通过学习创新,历经克隆变异后生成新技术、新知识、新制度、新文化,使免疫节点对质量依存环境变迁的亲和度逐步提升。吕萍和王以华在研究组织免疫时指出,对克隆变异后的方案要加以选择,看新方案是加强了现有惯例的效率还是提供了建立新惯例的机会,并给出了两种选择方式,一个为减少考虑问题的维度,降低认知的复杂程度;一个为揭示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与组织学习一样,组织忘记对于改变知识演化方式同样重要。基于免疫理论的供应链质量管理能够避免质量节点应用资源的无限放大。对于供应链免疫节点而言,其学习记忆系统是一个十分有限的资源,在进化创新过程中,为了满足新知识的成长条件,克服新知识应用障碍,必须释放供应链质量记忆空间,避免供应链组织的刚性,从而迅速提升质量免疫节点的认知模式,供应链通过对克隆后的实践内容加以选择的方式控制记忆空间的膨胀。免疫节点对新的克隆变异策略的选取会造成供应链内部协调方式发生改变。为了避免变动对于免疫效果造成的影响,须快速地改进资源配置方式,使整个供应链适应新的选择。

March&0lsen认为组织记忆存储的是过去的事件、承诺、目标、假设和行动。供应链中的免疫节点,把识别、学习的过程,联想的假设,变异的内容,选择的结果和为了适应新的结果所作的协调等一系列隐性与显性知识形成记忆并存储。存储的内容改进了供应链质量管理实践,增强了供应链获得性免疫系统,当供应链中其他免疫节点遇到同样或类似的供应链内外部异己时,可以迅速作出反应识别。

从事件发生的时间维度看,质量免疫的四个

进程是动态有序的过程,任何一个进程的缺失,都会对供应链中产品的最终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就不能充分发挥其防御保障的功能和作用。同时这四个进程也是螺旋改进的过程,任何一个进程的提升,都会对其他进程产生积极的影响。认知指导行为,行为加强认知,质量免疫节点通过四个免疫演化进程,可以改进其供应链质量实践内容,并就此让新的记忆、知识在供应链中形成共享,保障免疫机理的良性循环。同时,也提升了供应链整体向上的质量文化,文化的渗透扩散作用同样会对供应链的免疫实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下面用免疫节点间的形象化模型图对上述内容作一个具体描述,如图2。

在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系统中,设置一个监督节点,它由模板库和抑制库组成。监督节点的作用是收集免疫节点的信息,并对质量免疫节点的工作状态进行监督。供应链中出现抗原,某一质量免疫节点受到刺激后,识别当前抗原现象是否首次出现,如若首次出现,节点自身展开学习,同时将抗原的特征、参数加以提取,形成疫苗并在节点间传递,供应链中其他免疫节点根据疫苗接种也对抗原特征展开学习并根据自身实践形成最优策略。监督节点对每个免疫节点的状态进行监督,比对每个节点的最优策略,并将最优策略放入模板库中,供其他免疫节点学习。免疫节点从模板库中吸收比自身更优的策略后,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践开展新一轮的学习,监督节点再次进行比对,并将新一轮最优策略放入模板库中。抑制库记录超过浓度阈值的抗原策略,当关于某一抗原的策略进化迭代次数过多,抑制库就开始对此进行抑制,不再在模板库中存放最优策略。模板库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利用供应链中一切资源,针对某一抗原快速形成最佳策略。抑制库的优点是,为了维持免疫节点对抗原的多样性,防止资源过多向某一抗原倾斜,从而对某一抗原形成局部最优。,当相同的因素再次出现,供应链中的质量节点会根据知识库中的内容快速对其识别,进行有效防御。

三、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实施策略

免疫缺陷是指生物机体免疫系统某方面因为基因缺陷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遭受损害而造成的免疫功能障碍。在实施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过程中,要采用相应的措施防止质量免疫缺陷的产生,保证免疫的正常进行。

1.树立正确的供应链质量文化观

质量管理实践除了需要健全的机制以外,更需要强有力的动力和工具。质量文化会影响员工学习知识的态度,因此是促进组织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没有正确的质量文化观,质量管理实践就会迷失方向。供应链作为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不同企业的质量文化会在供应链上发生碰撞和摩擦。这种碰撞和摩擦会促使整条链的质量文化观发展并引发变革,使其从无序状态过渡到有序状态。在演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企业要树立正确的质量文化观,引导其他企业的质量文化变革。病态、不良的质量文化观不仅不能预防内外部异己对产品质量的侵害,还会阻碍、破坏、干扰质量管理实践的创新。

2.创新人才选拔机制

人才包括管理者和一线员工,作为质量文化的体现载体和质量管理实践的具体操作者,个人是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最重要的有机组成。管理者的知识、能力、魄力、素质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质量文化,优秀的领导者还善于捕捉外部优秀的文化,使其在本企业推广。一线员工的质量意识、知识技术水平、技能熟练程度、工作责任态度对质量免疫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在人才的选拔过程中要进行创新,挑选对维护和发展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具有辅助性功能的员工,避免人才短板成为免疫的缺陷。

3.建立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信任关系

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节点要进行免疫知识的传导、创新、相互学习、协调等就必须与其组织成员建立亲密的信任关系。但是在质量免疫知识传导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个尴尬的局面,当合作伙伴为一个机会主义者时,传播知识的节点会面临自身的成本费用率提升、核心资产丧失的风险,使自身在传播过程中无法得到相应补偿。因此必须建立供应链免疫节点间的相互信任关系,增加节点间的信息交流,使其愿意并积极地传播质量免疫知识。

4.构建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

在质量免疫过程中,免疫节点在搜寻异己的过程中,相互之间要交换信息。在搜寻到异己并作出反应的过程中,要交换和存储信息。信息交流不仅仅是供应链间的交流,还包含企业内部的交流,信息交流系统可以使质量免疫系统形成传播知识或将知识系统化的惯例。进行信息交流是质量免疫有效实行的先决条件,只有提供完善的交流设施,构建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免疫信息才会在供应链中及时有效地传递,才能使各个免疫节点快速联动,使产品质量传导的环境得以保护,维护最终产品的质量。

四、结语

生物免疫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本文采用类比的方法,将免疫系统中的原理机制引入到供应链质量管理中,以提高供应链现有识别风险因素的性能。通过研究,本文分析了在供应链中,固有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的质量免疫运行机理,并提出四个进程。通过对免疫运行机理的详细化描述,提出了质量免疫节点间形象化模型,并对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可能具有的免疫缺陷,提出了供应链的质量免疫实施策略。

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的第一要务是对“非我”因素的识别,而识别则要通过语义网络、主题地图、实体类分等技术手段,依据问题特征、问题参数和策略文本的模式,对供应链现有质量管理实践进行知识和信息的结构化。如何实现质量管理实践结构化,并选用适合的人工免疫算法对本文提出的模型进行仿真是今后有待研究的内容。

作者:李全喜 孙磐石 金凤花

预防产生质量系统论文 篇2:

试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的建立与运行

[摘要]本文在对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系统内涵解释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影响因素,明确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运行机制,从而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提供思路。

[关键词]质量 质量保障系统 运行

学校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过对个体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来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实现个体的社会化。正是因为人们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才苦心经营学校,使学校按照社会的要求和人们的意愿去发挥最大的作用,产生最大的效益。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吸纳企业质量管理的先进经验和现代学校教育评价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逐渐发展起来。但是总体来说,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措施,范围都比较狭窄,基本上停留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缺乏系统规划和全面控制。就质量管理本身而言,一些相关措施管得过死,反而不利于营造一个有助于人才培养的环境。

一、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内涵

教学质量保障系统是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具体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活动与职能合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二、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影响因素

学校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合在一起,且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系统各个部分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的整体。学校系统的各个要素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都有重要的影响。

1.学校教育质量目标。它包括建立全校性的质量奋斗目标,教育全过程各主要环节的质量目标,如学生培养目标、教师发展目标、学校管理目标、后勤服务目标等,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组织的职责。教育质量目标是对学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高层活动的要求,它可以使学校组织明确其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方向、制订质量保障的战略和计划,在制度上确保其实现并提供信任,表明其能够提供所需的各类资源等。学校教育质量目标明确阐释学校组织的职责,它主要包括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健全组织的文件体系和文件控制系统,展开一系列的质量策划、管理评估、内部沟通活动。

2.学校资源建设。资源建设是学校教育质量控制系统的基础性要素,包括优秀生源、优秀师资和物质保障,它能够识别、确定、配置、提供、维护或开发质量管理活动所需的人力、财力、信息、设施和工作环境等资源。优秀的学校教育必须在明确目的、健全制度、优化组织、完善工具等方面加强资源管理要素的建设,及时满足质量管理活动投入的要求。

3.学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课程编制、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学生知识结构四个方面。教学过程可以通过采取一系列作业技术和活动对教育质量形成的过程实施控制。学校教育质量控制系统正是拥有“教学过程”这一要素,才能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过程采取适宜的控制方法,才能对影响质量的问题迅速做出反应,并使之得到有效的纠正和预防,以确保过程的输出或结果达到规定的目标。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应进行过程因素分析,找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实施因素控制;明确组织内所有活动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制定相应的文化程序,并且加强质量策划和质量审核活动。

三、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运行机制

学校教育活动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要努力满足社会的需求,并从中实现学校质量目标。学校质量以学生为载体,形成于具体的学校教育活动中,学校质量保障系统提供多种帮助和支持,努力增进自身活动的价值。良好的学校质量保障系统从激励成员追求组织使命开始,贯穿于学校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构成质量控制的周期。学校质量保障系统的运行功效,从功能上反应了学校组织的要素结构。学校质量保障系统的有效运行,可以帮助学校确定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学校质量保障系统的有效运作,可以帮助学校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其目标定期进行检查评估,从整体上把握自身的优势,并且时时调整,使学校的办学目标可以不断地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合理地确定办学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要确保学校质量保障系统的有效运行,可以建立学校质量数据系统,采集、保存并及时更新与学校人才培养活动有关的信息,定期发布学校的质量状态数据和质量活动信息,系统记录学校组织的质量活动,为学校质量提供信息支持,为校内外有关机构和个人对学校质量的征询提供信息服务。

综上所述,学校质量保障系统是依据教育目标或计划,纠正实际办学活动与预期目标的偏差,确保计划与目标的实现过程,充分体现了学校教育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在学校系统的运行机制中,这一系统可使学校组织机构的检查监督活动得到控制并日趋完善。在现代学校质量保障系统中,学习型的机制推动学校质量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使主体的有效性大量释放,产生强大的内部推动力,形成主体的革新行为。在学校质量控制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学校要把外部的目标和内部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主体的知识能力系统、情感报酬系统、理智规范系统达成和谐统一,激发和调动学校质量控制系统的能量,产生强大的功能效应。

参考文献

[1]肖川等.办好学校的策略[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杨 光 邢伟杰

预防产生质量系统论文 篇3:

论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系统及其运行机制

摘要:学校教育质量是学校办学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是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影响和学校间竞争的结果。在对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系统内涵解释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影响因素,明确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运行机制,从而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提供思路。

关键词:质量;质量保障系统;运行

学校是历史悠久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普遍的教育组织形式。从根本上说,学校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过对个体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来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实现个体的社会化[1]。正是因为人们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才苦心经营学校,使学校按照社会的要求和人们的意愿去发挥最大的作用,产生最大的效益。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吸纳企业质量管理的先进经验和现代学校教育评价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逐渐发展起来。但是总体来说,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措施,范围都比较狭窄,基本上停留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缺乏系统规划和全面控制。就质量管理本身而言,一些相关措施管得过死,反而不利于营造一个有助于人才培养的环境。

一、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内涵

构建质量保障系统,实行质量保障,是当今我国教育管理中的前沿课题之一,其实质是通过质量保障,把教育者与教育的服务对象联系起来,通过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和依存的关系,使教育的服务对象对教育者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质量感到有可靠保证;教育者则通过质量保障赢得广大的教育消费者,使学校获得最大的发展。那么,什么是“质量保障”和“学校质量保障”呢?这与质量和学校教育质量有关,只有弄清了这些相关概念,我们才能真正揭示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内涵。

1.学校教育质量

国际标准化组织(1SO)在1994年7月正式发布的ISO8402: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标准中,将质量定义为“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2]。这一定义揭示了“质量”内在的本质。“实体”包括产品、服务、活动、工程、组织和个人,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实体满足“需要”的特性通常表现为实用性、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周到性等特性。它们是质量实体内在的固有特性,通过满足顾客的需要,使顾客和生产者相沟通,也使人们对实体质量衡量标准的确立有了真正客观的依据。

学校教育的质量就是学校工作过程和结果满足使用的要求时所具有的特性[3]。任何工作的好坏不是由哪个人来决定的,而是由实践来决定的。从传统上讲,学校教育质量是指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质量,这种理解是不充分的。首先从内容上讲,学校教育质量大致分为业务工作质量和管理工作质量两个部分,传统的学校教育质量只是单纯从业务工作质量出发,而没有涉及对学校各项工作管理的管理工作质量。其次,从过程角度来看,学校教育质量又可以分为标准质量和结果质量。标准质量是指学校的工作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和要求,同时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得到学校人员的认可;结果质量是对学校各项工作结果的质量,这是学校管理的目的所在。

教育质量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由教育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教师素养、学生基础等因素综合发生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有机结合,相互作用,共同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合格人才服务。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高低是考查和评价教育质量的最终参照系[4]。

2.学校教育质量保障

质量保障,是指提供某些实体为使人们确信某一种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的适当信赖程度,在质量体系内实施并按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学校教育质量保障是指特定的实体依据一套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按照一定的过程和程序,对学校教育,主要是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控制、审核和评估,并向学生和社会相关人士保证学校教育的质量,提供有关学校教育质量的信息,其基本理念是对学生和社会负责,保持和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整体发展。

3.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系统

广义上讲的质量保障系统包括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甚至还包括校外办学环境和条件。狭义上讲的质量保障系统通常是指校内教学系统内部所建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它包括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两个部分[5]。

质量保障系统,是指实施质量管理,为保证和提高质量,运用系统的概念和方法,依靠必须的组织结构,把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程序、过程和资源严密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明确、责权协同俱进的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系统,是指为使教育消费者对学校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质量感到确有保证,而运用系统原理建构起来的组织结构与程序系统、过程和资源系统,这是学校教育评估的深化、结构化与系统化,其功能在于组织有关教育管理的各项活动,对教育质量做出评价,及时反馈评价信息,从而保证有关部门准确掌握和进行调节。

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系统是建立在学校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和学校教育质量保障活动的基础之上的,一般由外部保障系统和内部保障系统两个部分构成。学校教育的外部保障系统是指学校外部为了对学校教育质量实施连续有效的质量审计与评估等监控活动所建立的监控系统。它由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专门机构组成,其成员包括高教界及高教界之外的各方面专家。这些机构的主要任务是领导、组织、实施、协调学校教育质量鉴定活动与监督学校教育机构内部质量保障活动。学校教育质量的内部保障系统是指学校内部为实施连续有效的质量控制和不断提高质量所建立的管理系统;它主要负责学校内部的质量管理和自我评估等质量保障活动。学校教育质量的外部和内部保障系统结合起来共同履行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功能,实现对学校教育质量的保障。

与传统的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方式相比,基于全面教育质量管理之上的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系统体现了质量保障的六大特点:一是变过去的以事后检查和把关为主的管理方式为预防为主的管理方式,即从目标管理转变为过程管理和强调制度创新;二是变过去的就事论事和分散管理为以系统观点为指导的全面综合治理;三是突出质量中心,围绕质量开展学校工作,或从教育质量保障的层面重新审视和设计学校的工作;四是变单纯符合学术标准为满足社会和教育消费者的需要;五是强调通过不断改进过程控制来提高教育质量,进而达到保障教育质量的目的;六是注重教育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全程性和全员性。

二、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影响因素

学校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合在一起,且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系统各个部分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的整体。学校系统的各个要素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都有重要的影响。

1.学校教育质量目标

它包括建立全校性的质量奋斗目标,教育全过程各主要环节的质量目标,如学生培养目标、教师发展目标、学校管理目标、后勤服务目标等,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组织的职责。教育质量目标是对学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高层活动的要求,它可以使学校组织明确其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方向、制订质量保障的战略和计划,以及在制度上确保其实现并提供信任,表明其能够提供所需的各类资源等。学校教育质量目标明确阐释学校组织的职责,它主要包括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健全组织的文件体系和文件控制系统,展开一系列的质量策划、管理评估、内部沟通活动。

2.学校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是学校教育质量控制系统的基础性要素,包括优秀生源、优秀师资和物质保障,它能够及时识别、确定、配置、提供、维护或开发质量管理活动所需的人力、财力、信息、设施和工作环境等资源。优秀的学校教育必须在明确目的、健全制度、优化组织、完善工具等方面加强资源管理要素的建设,及时满足质量管理活动投入的要求。

3.学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课程编制、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学生知识结构四个方面。教学过程可以通过采取一系列作业技术和活动对教育质量形成的过程实施控制。学校教育质量控制系统正是由于拥有“教学过程”这一要素,才能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过程采取适宜的控制方法,才能对影响质量的问题迅速做出反应,并使之得到有效的纠正和预防,以确保过程的输出或结果达到规定的目标。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应进行过程因素分析,找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实施因素控制;明确组织内所有活动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制定相应的文化程序,并且加强质量策划和质量审核活动。

4.学校质量文化

学校培育和发展质量文化是学校质量控制系统持续改进的必然要求。从根本上说,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所有努力,只有通过学校组织成员积极自觉的行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而文化就是学校成员经长期实践所创造的并共同遵循的精神准则,是师生所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学校文化指导着师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使成员潜移默化地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因此,将质量的概念引入学校文化建设中,使质量成为组织所有成员共同信服的价值,成为学校成员的内在追求时,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系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显然,建立学校质量文化,通过质量文化及其活动唤起学校成员的质量意识,并在学校生活中影响人的精神取向及价值追求,这是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必然要求。

5.学校成员团队学习

团队学习贯穿于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全过程。因为只有当组织及其成员认识到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作用和运行机制时,学校教育质量控制系统才能真正地得以建立,并且有效地实施。团队学习可以提高组织及其成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能力,还能够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共享和不断积累,在整体上提高组织运作的“群体智力”,使学校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潜力。学习中要加强质量教育工作,注重领导者的学习和培训,要建立组织学习系统,完善学习所需要的学习计划与方案;要建立学习型的组织机构,实现管理的重心下移,建立扁平的组织管理体系,促使学习者的个人智慧融入组织整体的发展之中。

三、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运行机制

学校质量保障系统运行必须依照学校的办学要求,覆盖学校教学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学校教育活动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要努力满足社会的需求,并从中实现学校质量目标。学校质量以学生为载体,形成于具体的学校教育活动中,学校质量保障系统提供多种帮助和支持,努力增进自身活动的价值。良好的学校质量保障系统从激励成员追求组织使命开始,贯穿于学校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构成质量控制的周期。学校质量保障系统的运行功效,从功能上反应了学校组织的要素结构。学校质量保障系统的有效运行,可以帮助学校确定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学校质量保障系统的有效运作,可以帮助学校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其目标定期进行检查评估,从整体上把握自身的优势,并且时时调整,使学校的办学目标可以不断地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合理地确定办学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学校质量保障系统的有效运行,可以建立学校质量数据系统,采集、保存并及时更新与学校人才培养活动有关的信息,定期发布学校的质量状态数据和质量活动信息,系统记录学校组织的质量活动,为学校质量提供信息支持,为校内外有关机构和个人对学校质量的征询提供信息服务。

学校质量保障系统的运行是建立在明确学校质量标准的基础上的。质量标准既是展开工作的依据,也是评价工作优劣的尺度。由于教学质量取决于学校的每个工作部门的每一个人,取决于学校管理工作、教师教学工作及后勤员工服务工作的质量,因此,质量标准应包括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质量标准、教师教学工作的质量标准及后勤服务人员的工作质量标准。通过各项质量标准的制定,使所有人明确各自在质量改进过程中的职责,以便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实施并实现质量改进。所制定的各项工作质量标准应科学合理、明确具体,科学合理的标准易于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明确具体的标准易于理解和操作。

为保证学校质量保障系统的有效运行,可以制定学校教育质量政策,将组织使命转化为可以从质量操作的角度加以理解的内容,使学校成员都可以清楚地理解质量控制的目标;建立并定期修订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基准,指导、帮助各级组织建立健全教育质量控制系统;领导、组织和协调校内重大教学质量改进活动,为学校及其成员改进学校质量的努力提供帮助和支持;协调外部组织的各种评价活动与校内学校质量活动的关系,协助外部机构实施对学校的评估,检查监督各级组织及其成员贯彻执行学校质量政策的情况;分析诊断学校人才培养的问题,向学校组织提出改进意见;鼓励组织和个人的教育质量成就,组织校内教育质量培训、研究和经验交流活动;处理好各个部门的质量申诉意见和建议,对有关质量评价结果提出仲裁。学校质量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可以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建立学校共同愿景,从而促进学校工作的展开,对学校领导的工作起支持作用。学校领导依照质量控制系统的目的,在共同愿景的支持下有效处理组织和个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输问题,使有关方面彼此了解对方的期望和自身活动的效果的评价,获得进一步思考和行动的可靠信息,并且消除因信息沟通不畅或信息沟通错误而产生的系统冲突。

学校质量保障系统的运作过程实际上是组织成员持续不断学习的过程,通过学习使组织成员充分理解体系的思想和要求,并以创造性的努力和高度的自觉性投入到质量管理活动中。高质量的学校教育产生于高质量的组织学习,组织自身的学习努力是任何外部因素不能替代的,质量控制保障将学校旨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各种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组织成员人人参与的、动态的、开放性的组织学习系统。学校质量保障系统的运作过程就是为组织成员提供鼓励和支持,激发和促进学校成员努力追求学校质量的过程。没有积极的工作态度,任何知识和技能都无济于事。质量控制系统在不排斥人的理性的前提下,高度重视情感在质量控制系统中的作用,它通过目标激励、榜样激励、领导行为激励等等方法,创设富有挑战性的环境和充满意义的工作,充分利用和妥善解决组织内的各种冲突,形成最佳激励氛围。

在建立和完善学校质量保障系统时,学校要特别注意完善各项质量管理制度,依法管校。规章制度是学校领导、师生员工必须遵循的硬约束,是强化质量意识、确定工作规范的必要手段,是保证工作质量、实现教学质量目标的有效措施。完善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就是要建立和健全学校的各项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管理和奖惩制度。通过各种制度的建立,使学校的各项工作规范化,做到依法治校,依法管校。各项制度的建立,最终应达到职责到位、任务到人、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要求,使学校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发挥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学校质量保障系统是依据教育目标或计划,纠正实际办学活动与预期目标的偏差,确保计划与目标的实现过程,充分体现了学校教育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在学校系统的运行机制中,使学校组织机构的检查监督活动得到控制并日趋完善。在现代学校质量保障系统中,学习型的机制推动学校质量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使主体的有效性大量释放,产生强大的内部推动力,形成主体的革新行为。在学校质量控制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学校要把外部的目标和内部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主体的知识能力系统、情感报酬系统、理智规范系统达成和谐统一,激发和调动学校质量控制系统的能量,产生强大的功能效应。

参考文献:

[1]劳凯声.重新界定学校的功能[J].教育研究,2000(8).

[2]刘广第.质量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肖川,等.办好学校的策略[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陈树生,徐运火,周道春,张建华.论现代大学的教育质量管理——兼论西华大学教育质量管理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04(3).

[5]苗军,单振东.高等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交通高教研究,2004(3).

〔责任编辑:徐光宗〕

作者:白 磊

上一篇:电子商务安全管理论文下一篇:年表资源高中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