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光产生三个条件

2024-04-28

极光产生三个条件(精选9篇)

篇1:极光产生三个条件

产生极光的原因

安全工程学院地质B121 曹宇朋 201210064115

摘要:极光是南北极一种特有的发光现象,他的神秘瑰丽给人们留下无尽的憧憬和遐想,极光现象的产生往往伴随着大气与地磁场的相互作用以及太阳运动喷射出的高速带点粒子流与大气层的相互碰撞,作为频繁发生的自然现象,如何对其中的能量进行开发利用以及从中获利仍然是一个等待人们解决的问题。关键词:极光;地磁场;太阳风;太阳风暴

1.什么是极光现象

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常会出现灿烂美丽的光辉。它轻盈地飘荡,同时忽暗忽明,发出红的、蓝的、绿的、紫的光芒。这种壮丽动人的景象就叫做极光。极光多种多样,五彩缤纷,形状不一,绮丽无比,在自然界中还没有哪种现象能与之媲美。2.从古至今人们对极光现象的探索

极光是怎么产生的呢?许多世纪以来,人们探索其成因的脚步一直都未停止,在中国有付宝看到天空中瑰丽壮观的极光儿怀孕生下黄帝轩辕氏的传说,在希腊神话中被神话成古希腊神泰坦的女儿。爱斯基摩人认为极光是鬼神引导死者灵魂上天堂的火炬,原住民则视极光为神灵现身,深信快速移动的极光会发出神灵在空中踏步的声音,将取走人的灵魂,留下厄运。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试图用各种理论解释极光的成因,但都不尽人意。

2.1本杰明·佛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理论:

神奇的北极光是浓稠的带电粒子和极区强烈的雪和其他的湿气作用造成的。但显然冰晶和湿气的折射带有偶然性,无法完成这样伟大而频繁的工程。

2.2极光的电子来自太阳发射的光束

图1美丽的极光

这是克利斯蒂安柏克兰在1900年提出的说法,她在实验室用真空室和磁化的地球模型,显示电子是如何被引导至极区。这个模型的问题包括本身缺乏在极区的极光、负电荷本身自行散射这些光束、而且仍然缺乏任何太空中的观测证据。2.3破水桶理论:

极光是溢流出的辐射带,这是詹姆斯·范艾伦和工作伙伴大约在1962年首先提出的。他们指出在辐射带内获得的巨大能量很快就会在极光的漫射中耗尽。不久之后,很明显地,陷在辐射带内的都是高能的带正电离子,而在极光内几乎都是能量较低的电子。

2.4光是太阳风中的粒子被地球的场线引导至大气层顶端造成的

这适用于极光的尖点,但在尖点之外,太阳风没有直接的作用。另一方面,太阳风的能量主要都留驻在带正电的离子,电子只有0.5eV,而在尖点上会上升至50~100eV,这仍然远低于极光的能量。

3.极光现象的成因

随着科技的进步,极光的奥秘也越来越为我们所知,原来,这美丽的景色是太阳与大气层合作表演出来的作品。在太阳创造的诸如光和热等形式的能量中,有一种能量被称为“太阳风”。太阳风是太阳喷射出的带电粒子,是一束可以覆盖地球的强大的带电亚原子颗粒流。太阳风在地球上空环绕地球流动,以大约每秒400公里的速度撞击地球磁场。地球磁场形如漏斗,尖端对着地球的南北两个磁极,因此太阳发出的带电粒子沿着地磁场这个“漏斗”沉降,进入地球的两极地区。两极的高层大气,受到太阳风的轰击后会发出光芒,形成极光。在南极地区形成的叫南极光。在北极地区形成的叫北极光。

1890年,挪威物理学家柏克兰认为,离地球1.5亿千米的太阳几乎连续不断地向地球放射物质点。而离地球5万千米至6.5万千米以外有一层磁场将地球罩住,当太阳的质点直射这层磁场而被挡住时,它便向地球四周扩散,寻找钻入的空隙,结果约有1%的质点钻入北磁极附近的质点。每颗太阳质点含有等于1000伏特的电力。它们在100千米外的高空大气层中与原子和多半由氧和氮构成的分子相遇,原子吸收了太阳质点所含的一部分能量时,立即又将这能量释放出来而产生极强的光,氧发出绿色和红色的光,氮则发出紫、蓝和一些深红色的光。这些缤纷的色彩组成了绮丽壮观的极光景象。

4.极光现象的危害及研究前景

极光不仅仅代表着美丽,由于太阳运动产生的大量带电粒子使得极光现象往往伴随着太阳风在大气层中投射出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不仅会对地磁场产生改变,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干扰,但其中也蕴藏着的大量能源。如何利用这些能源至今仍然是科学家们不断探求的课题。

图2美丽的极光

目前,许多科学家正在对极光作深入的研究。人们看到的极光,主要是带电粒子流中的电子造成的。而且,极光的颜色和强度也取决于沉降粒子的能量和数量。用一个形象比喻,可以说极光活动就像磁层活动的实况电视画面。沉降粒子为电视机的电子束,地球大气为电视屏幕,地球磁场为电子束导向磁场。科学家从这个天然大电视中得到磁层以及日地空间电磁活动的大量信息。例如,通过极光谱分析可以了解沉降粒子束来源,粒子种类,能量大小,地球磁尾的结构,地球磁场与行星磁场的相互作用,以及太阳扰乱对地球的影响方式与程等。极光不但美丽,而且在地球大气层中投下的能量,可以与全世界各国发电厂所产生电容量的总和相比。这种能量常常搅乱无线电和雷达的信号。极光所产生的强力电流,也可以集结在长途电话线或影响微波的传播,使电路中的电流局部或完全“损失”,甚至使电力传输线受

到严重干扰,从而使某些地区暂时失去电力供应。怎样利用极光所产生的能量为人类造福,是当今科学界的一项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管志宁.地磁场与磁力勘探[M].北京:地质出版社

66-68 2.沈长寿 资民筠 王劲松 徐寄遥 刘顺林.关于暴时电离层电流分布的南北半球不对称性[J] 《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第六期

14-18

篇2:浅析产生感应电流的三个条件

关键词:产生,感应电流,三个,条件

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七章第二节: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一节中对电磁感应现象的定义是:电磁感应现象是指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电流的现象。电磁感应中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我们通过定义不难发现, “闭合电路”、“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和“切割磁感线运动”是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感应电流必不可少的三个条件。

(1) “闭合电路”只有当电路闭合时, 它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 才能产生感应电流。如果电路不是闭合的, 即使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导体中也不会产生感应电流, 只会产生感应电压 (此时的那部分导体就是一个电源) 。

(2) “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在满足 (1) 的条件下, 只有让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时, 才能产生感应电流。如图1所示, 闭合线圈ABCD全部在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中, 以速度v向右运动, 虽然导体AB和CD在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且电路也是闭合的, 但AB和CD在磁场中所处的情况相同, 且运动方向一致, 两边产生的感应电流互相抵消 (相当于两节干电池并联) , AD和BC在磁场中没有切割磁感线, 不产生感应电流, 因此闭合电路ABCD中不会产生感应电流。所以在磁场中运动的只能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 电路中才会产生感应电流。

(3) “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在满足 (1) 和 (2) 的前提下, 导体只有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 才能产生感应电流。 (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切割”的意思) 。另外, “运动”指的是导体与磁场之间的相对运动, 它既可以是磁场不动, 导体在磁场中运动, 也可以是导体不动, 而让磁场运动。

例:如图2所示,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 哪些情况能够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 (“o”表示导体横截面)

[解析]因为都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 根据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如果运动导体切割了磁感线, 则导体中就有感应电流, 否则就没有感应电流。

A中, 导体所在区域两磁极间的磁感线是水平的, 导体平行磁感线运动, 没有切割磁感线, 则导体中没有感应电流。

B中, 磁感线方向向下, 导体运动方向与磁感线平行, 不切割磁感线, 则导体中没有感应电流。

C中, 磁感线方向向右, 虽然导体运动方向与磁感线垂直, 但导体本身与磁感线平行不切割磁感线, 则导体中也没有感应电流。

篇3: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关键词:感应电流;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法拉第圆盘起电机;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039-01

在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2第四章《电磁感应》第二节《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中,教材介绍了三个实验。

实验一:向线圈中插入磁铁,把磁铁从线圈中抽出。实验结论,磁铁插入线圈或从线圈中抽出过程中,线圈中有感应电流产生。

实验二:模仿法拉第的实验。如图,线圈A通过变阻器和开关连接到电源上,线圈B的两端连到电流表上,把线圈A装在线圈B的里面。观察在开关闭合瞬间、开关断开瞬间、开关闭合时滑动变阻器不动、开关闭合时迅速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时,线圈B中是否有感应电流。实验结论:开关闭合或断开瞬间,开关闭合时迅速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时,线圈B中有感应电流产生。

实验三:如图,把导体棒AB的两端分别与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相连,于是构成了一个闭合回路,当闭合回路的一部分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其中会产生感应电流。

从以上几个实例可以看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与磁场的变化和闭合导体回路包围的面积有关系。由于闭合导体回路的面积与垂直穿过它的磁感应强度的乘积叫做磁通量,因此以上实验表明:只要穿过闭合导体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回路中就有感应电流。很多教辅材料以及教师在讲解这句话时把它归纳为产生感应电流必须同时具有两个条件:1、有闭合回路。2、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在教材第三节课后习题第七题中介绍了法拉第圆盘发电机,如图。铜盘安装在水平的铜轴上,它的边缘正好在两级之间,两块铜片C、D分别与转动轴和铜盘的边缘接触。使铜盘转动,电阻R中就有电流通过。学生对此提出疑问,闭合导体回路中磁通量并没有发生变化,但回路中却产生了感应电流。在一些习题中也有这样的问题。

一、电磁感应现象中的感生电动势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认为,磁场变化时会在空间激发一种电场,这种电场与静电场不同,它不是由电荷产生的,我们把它叫做感生电场。如果此刻空间存在闭合导体,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就会在感生电场的作用下定向运动,产生感应电流,或者说导体中产生了感应电动势。在上述例题1中,当磁感应强度按图丙的规律变化时,虽然导体回路并没有闭合,但由于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可以在感生电场力的作用下不断定向移动,因此可以产生感应电流。

二、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动生电动势

导体切割磁感线的运动也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在这种情况下,磁场没有变化,空间没有感生电场。如图,导体棒CD在均匀磁场中运动。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会随着导体棒运动,并因此受到洛伦兹力。为了方便,可以认为导体棒中的自由电荷是正电荷。导体棒中的正电荷会沿着导体棒从D向C运动。导体棒一直运动下去,自由电荷总会沿着导体棒运动。如果用导线把C、D两端连到磁场外的一个用电器上,导体棒中会产生由D到C的电流。

在教材第三节第七题中法拉第圆盘起电机产生电流的原理就属于这种情况。虽然闭合回路中磁通量没有变化,但由于圆盘转动过程中切割磁感线运动,圆盘中的自由电子在洛伦兹力的作用下由D向C移动,在回路中形成电流。在上面例题2中,由于导体棒切割磁感线运动能使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不断定向移动,虽然回路不闭合,但依然会有感应电流。

篇4:试论期待效应产生的条件

期待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神奇的效应呢?罗森塔尔认为, 这是因为期待具有一种暗示作用。在交往中, 期待方通过言行向被期待方传达出积极的信息, 使被期待者产生更好的自我意识, 这种自我意识促使其重新塑造自我形象, 调整角色意识与行为, 甚至会对以往的成败采用更积极的归因方式, 从而出现一个全新的自我。

正因为期待能促进人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理论家呼吁在教育实践中要充分发挥期待的暗示作用, 促进学生潜力的发展, 造就自信、自强的时代新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非和古德专门研究了教师的期待效应, 指出教师的期待能够产生效应要遵循如下过程: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态度和期望, 并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学生对教师的不同态度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反应——教师的期待得到加强和印证——学生的学习成绩沿着教师的期待方向而提高或降低。然而, 并不是只要对学生有所期待, 便必然会产生效应, 期待产生效应还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 真诚与信任

真诚是人与人交往的起点, 以诚相待是学生亲近教师的重要条件, 只有愿意与老师亲近, 学生才会真正接受老师的教导, “亲其师, 信其道”讲的正是这个道理。“言传”与“身教”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两大方式, 也是教师向学生表达情感、态度的两种方式。学生对教师的言行十分敏感, 能从其一言一行中捕捉到内在的情绪反映, 教师在“言”与“行”中透露出的对学生的观点是否一致, 是学生判断教师是否真诚的依据。但是真诚并不等于实话实说, 老师在对学生表达真诚时要遵循“一切有利于学生的成长”的原则, “善意的谎言”更能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点, 淡化或漠视一些外在的不利因素, 激发学生的自信, 从而产生进步的动力。

信任首先指教师相信学生是发展的个体, 具有发展的潜力。信任是期待效应产生的首要条件, 因为教师的信任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被教师关注和肯定。信任还指教师对学生将取得的进步程度的正确把握。布鲁非和古德的研究证明教师要对不同的学生持不同期望, 这就要求教师要把信任建立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并慎重地表达信任, 既不能信任不足, 又不能信任过度。信任不足会损害学生的自尊, 信任过度会令学生感到自己与期望差距太大, 两者都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什么是适度的信任呢?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出发, 我们认为, 适度的信任要基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学生近期内的发展目标。前者是信任的起点;后者是学生努力的方向。目标与起点之间的跨度太大, 便是信任过度, 学生会因为难以实现目标而受到打击, 从而停止努力;如果跨度太小或没有跨度, 便是信任不足, 学生会因为能力被低估或感到任务没有难度而缺乏动力, 失去动机。

真诚的信任来自教师内心深处对学生的关怀和热爱, 是教师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

2 持久的期待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的进步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呈螺旋状上升的, 有时还会出现循环甚至倒退的现象, 学生的“屡教不改”中也许正包含着学生的进步。如果教师中途放弃了对学生的信任, 便切断了学生继续进步的动力, 使学生的成长受到挫折。因此, 要收到期待效应, 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成长和进步的规律, 意识到期待的长期性。教师必须坚持这样的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力, 只要教师不放弃, 学生便能够得到发展;但是发展的道路不是平坦的, 成长的经历是曲折的;在历尽“千回百转”之后就会发现, 那条成长曲线却始终是向上的!

3 让学生感受到被期待

期待效应并不是单向性的, 我们把它分解为“期待——效应”的形式:期待来自于教师, 效应产生于学生。学生感受到被期待是效应产生的中间环节。学生只有感受到被期待才会产生向上的冲动, 这种冲动来自内心深处的震撼, 是他们学习的动力, 会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正如德国教育学家博尔诺夫指出的那样, 个人态度的改变常常是突变性的, 只要生活中遇到他所谓的“遭遇”, 改变就会立即发生, 并永久产生作用。在博尔诺夫看来, 只要能给当事人内心以强烈震憾和冲击便能够使个体发生改变。教师的期待也可能会成为学生的成长经历中的“遭遇”并促使学生自觉改变, 但这种改变, 只有当学生意识到教师的期待以后才会产生。

4 耐心的指导

教师的指导可以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使学生的进步更轻松。同时, 取得的进步强化了教师的暗示作用, 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的期待就产生了现实的效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 个体正处于社会化的过程中, 如果不加指导, 其发展便处于盲目和放任的状态, 发展进程往往受阻, 成长受阻反过来影响他们的自我意识。而光提要求是不够的, 最重要的是提出要求以后指导学生达到这些要求, 这样学生才会获得成就感, 使期待效应得以实现。

篇5:孕育天才的三个条件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是让他们回归传统,每天去森林里玩泥巴——如果还有森林的话,还是让他们穿越未来,从小坐在电脑前“砸”鼠标?这真是个令父母们作难的问题。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说:我不期待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我只期待孩子过得像个孩子,快乐健康就好。但是,只要看看那些跟野草疯长一般遍地都是的“天才班”里总是人头攒动,还有许多写有“天才”字样的学习用具和书籍都卖得非常好,就可想而知:绝大部分父母说归说,内心还是在悄悄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尽量往天才的方向靠拢一点、再靠拢一点。

可是,究竟怎样的环境与土壤,才能孕育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天才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日本数学学者藤原正彦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并写了一本名为《天才的荣光与挫折》的书。书中讲述了英格兰的牛顿、爱尔兰的汉密尔顿以及印度的拉马努金等九位世界超级天才的人生故事。为了验证到底怎样的土壤才能孕育出真正的天才,藤原多次前往英格兰、爱尔兰以及印度,去天才们的诞生地寻求答案。在英格兰和爱尔兰,藤原看到了古色苍然的建筑物和绿宝石一般梦幻的田园风光。而在印度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庙附近,藤原也终于寻找到拉马努金真正的出生地。面对壮观得令人屏息的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庙,藤原说:“我当时的第一直觉反应是:啊,就像拉马努金的公式一样美丽!”

1887年生于印度的数学天才拉马努金,家境贫寒,从未受过高等教育,却无师自通写出了4000多条数学公式。最后他受到剑桥大学的聘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发表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据说他每天早上都要带上半打新定理去自己的研究室。1920年拉马努金去世之后,有许多数学研究者致力于拉马努金的数学定理研究,一直到1997年,才总算完成了其中的一部分,并整理成五大卷出版。

在研究过牛顿和拉马努金等许多天才之后,藤原正彦注意到:孕育天才的土壤,有三个共同的特点:

第一,天才的诞生地,都拥有雄壮美丽的大自然。

第二,都有对某种事物充满尊敬与虔诚的“跪拜之心”。

第三,都有看重文学、艺术、宗教等毫无直接利用价值类事物的、且轻视金钱等一切世俗的“尊重精神性的风土”。

对比上面这三点,想想还真是不无道理。当今我们越是发展,大自然似乎离我们越远,而与自然呼吸相通的、拥有某种卓越灵性的天造之才,也随自然一样离我们越来越远。缺乏跪拜之心,看重利益追求的商业化教育,只能诞生“天才教室”和“天才班”,而天才却再也难觅芳踪。

篇6:有氧条件下可产生氢气的细菌

美国华盛顿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发现一种细菌可以在有氧气存在的自然条件下生产氢气,有望成为较廉价的氢气来源。

这种名为“蓝藻菌51142”的细菌在白天和夜晚的生理活动不同。在白天有光线的时候,它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生成氧气和糖分;而在夜晚,它会燃烧白天生成的糖分来提供能量,这个过程会耗尽细胞内的氧气,使得固氮酶可以安全工作,在有氧环境中也可生产氢气。通常,固氮酶只要和氧气接触就会被破坏,因此此前发现的一些可生产氢气的微生物都需要在无氧环境中工作,使得产氢成本提高。

研究人员希马徳里·帕克莱希说,他们正计划对这种细菌进行基因改造,进一步提高其产氢量。

篇7:找老婆的三个条件

朋友一脸惊愕:“人?女人?活的女人?难道别人给你介绍的都不是人,或者给你介绍的是男人,甚至是死了的女人?”

我说:“第一,要求她是人,就是要求她除了有吃饭睡觉等生理需要,还有区别于低级动物的一些复杂思想和情感,懂得关注社会和他人,拥有爱的能力并关爱他人,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生活中自尊自立自强,有自我实现的高级需要,并能清醒认识自我,坦然接受自我,不断提升自我,偶尔看看新闻,思想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说出的话题能让听众兴趣盎然,绝不是一个唠叨没完而又谈话索然无味的怨妇;第二,要求她是女人,就是要求她有女人味,温柔贤慧,扮演好贤妻良母的角色,把家营造成让人眷恋的温馨港湾。如果我每次出差在外,都无法抑制自己归心似箭的强烈冲动,那么,她一定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妻子。第三,要求她是活的女人,就是要求她阳光灿烂活泼快乐。人的情绪情感是最容易传染别人的,如果她快乐,就可以把快乐传染给我,如果她痛苦,就会把痛苦传染给我。不管她有多美,如果她整天愁眉苦脸心情沉重,那么,她丈夫一定很难快乐起来。要让别人快乐,自己首先得做一个快乐的人。”

“我最害怕一种女人,她不会安排自己的生活,没有精神追求,生活得不快乐,可是,她把自己不快樂的原因归结为丈夫没有赚到足够多的钱,或没有给她更多的关怀,没有给她足够多的浪漫,不断地悔恨自己看走了眼,嫁错了人,或总是埋怨自己命运不济,时常跟丈夫吵架闹事,把家庭搅得乌烟瘴气。这是令整个家庭非常痛苦的事情。把自己的幸福快乐寄托在别人身上,不管这个人是你的父母、你的配偶,还是你的子女,都是人生的悲剧,因为幸福快乐永远只能靠自己去争取,完全依靠别人终究会带来更多的失望。如果我将来的妻子懂得依靠自己去争取幸福快乐,并且拥有争取幸福快乐的能力,时常笑容满面快乐如春,那才是婚姻中最大的幸福……可是,这样的要求也许太奢侈了!”我慨叹道。

篇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探析

一、探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的基本理论前提:概念的叩问与明晰

若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进行探析,毋庸置疑,首先就要对与此相关的概念进行叩问审视。以此就是为了能够明晰概念所指,进而为下一步的深入探析奠定基本理论前提。于此就是,何为马克思主义?何为主观条件?即唯有先对“马克思主义”和“主观条件”的概念进行厘定明晰,此时我们才可以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进行深度剖析。

那么何为马克思主义?由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于此问题,当前学界一直存在着诸多不同的观点。但此中有一种声音,就是马克思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1]于此语境之下的马克思主义就正是言指此种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但若如此简单地去理解,也许还会不够确切。因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或说产生的标志是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发行。由此以来,1848年这个原本很平常的年份由此定格为历史时间轴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在此,之所以去强调1848年这个时间点,就是想着重说明,在1848年及其此年之前的岁月里,被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就早已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笔下得以阐发。终于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公然问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由此正式开始。进入“历史”以后,即从1848年以至1895年恩格斯去世的这段时间内,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均依然在不断阐发当时社会环境下有关无产阶级革命等的诸多方面的理论。另一方面,他们也在总结整理1848年及此年之前已阐发过的一些杂散理论。显然,这些理论,尤其是“历史”后即1848年以后所阐发的一些新内容,这毫无疑问也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范畴视域。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新阐发内容已然不是1848年“马克思主义产生”时的那个马克思主义,而是1848年马克思主义产生后的马克思主义,亦即属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二人自身所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严格地来说,我们探析语境之中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指1848年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产生标志的马克思主义。

那么何为主观条件?所谓主观条件就是指与主体相关的条件,亦即主体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些条件。在此语境中,就是指马克思主义这种理论背后的承载主体即马克思和恩格斯自身具备的诸多相关条件。这种具备,在此主要是言指他们在后天的人生历程中通过学习和实践所获备的一些非天赋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立足五维向度的概述

通过以上对概念的叩问,现已明晰了“主观条件”以及此探析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涵。所以,承此基础,下文将立足五维向度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进行相关探析概述。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具备勤奋刻苦的宝贵品质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勤奋好学可谓功不可没。可以说,这是他们使马克思主义得以产生的良好个人品质。马克思的勤奋刻苦,仅从其所作的“巴黎笔记”即可窥见一斑。在1843年10月至1845年2月的巴黎期间,就在此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内,马克思认真研读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多位经济学者的大量著作,由此写下了七本内容含及政治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史以及关乎现实经济问题的读书笔记。而这些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的手稿笔记无疑都在凝结着马克思的辛勤汗水。与马克思一样,恩格斯也是勤奋刻苦学习的典范。由于工厂主父亲的一再要求,初中还尚未毕业的恩格斯只能无奈地离开学校开始学习经商。但为寻求真理,恩格斯只能刻苦勤奋学习。在忙于商务间隙,他自学了历史、哲学、文学和语言学等学科内容。为此,我们可以不无夸张地盛赞恩格斯为知识渊博之人。总之,仅是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精彩人生的一个细小片段,其实我们就足以观探他们勤奋刻苦的内在品性。就是这种良好的秉性势必会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产生的一个重要主观条件。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拥有坚韧意志和执着精神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岁月里,马克思经历了众多“炼狱”般的磨难。一是由于他经常通过《前进报》宣传革命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在1845年初,他遭到法国反动政府的驱逐。迫于无奈,马克思和妻子只能带着年幼待哺的孩子流离移居。二是物质的贫困使马克思本来就不稳定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他和家人几乎每天都要忍饥挨饿。仅能靠微薄稿费和恩格斯的接济才能勉强度日。三是整天劳碌的生活使马克思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刚至中年,他就已患有气喘、肝病等多种疾病。这些疾病长期折磨着他,严重时他不得不停止工作。就如他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的那样:“我为肝病所苦,以致这星期既不能思考问题,也不能读书写文章。”[2]然而病情刚有所好转,他就又开始忘我地投入工作。

与马克思相似,在那段岁月中,恩格斯也历经坎坷与波折。17岁时,他便在工场主父亲的一再坚持下辍学经商。显然,这并非他个人真实意愿所向,读书学习才是他灵魂的归宿。为此,他竭力去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闲时间去饱览群书。很庆幸,恩格斯没有辜负勤勉的自己,他可以通晓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学科领域的庞博知识。进而他便把所学的这些知识凝结成理论去捍卫广大劳苦工人的切身利益,同时这些理论也恰为日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丰实基础。

由上言之,我们知道,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这段岁月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均经历了人生的波折与磨难。但他们都以坚韧的意志力与执着的精神度过了难关。当然,毋庸置疑,也正是这种坚韧意志力以及执着精神,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践行理论宣传和社会实践,并注意把二者紧密结合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除了深入进行理论宣传,同时还进行社会革命实践。此可谓是将理论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光辉典范。:1842年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刊发了《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与《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两篇文章,把矛头直指普鲁士专制政府的相关不合理律令,旗帜鲜明地去捍卫“政治上和社会上受压迫的贫苦群众的利益”[3]。由此可以说,《莱茵报》不仅为马克思进行理论宣传提供了舆论导向域场,还为他深入接触现实社会并进行社会实践提供了广阔平台。这就使他有机会能躬身走入劳动人民中去,从而对资本主义专制统治下的劳苦大众的生活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恩格斯刚到巴门做商务实习生时,就开始经常出入工厂、作坊,去观察劳苦人民的实际生活。通过一段时间的详察,恩格斯深刻体触到了工人们的悲惨遭遇,也看到了工厂主的贪婪和虚伪。这使他从内心里更加痛恨罪恶的资本主义专制制度。至此,他们对专制政府以及资本家和工厂主已不再抱有幻想,而是逐渐地将改变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于理论宣传与社会革命实践。此后,他们一方面进行理论宣传,另一方面还亲自参与并指导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实践。除此之外,他们还注意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这就为此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宣传和社会革命实践的坚实基础。

(四)马克思和恩格斯善于学习借鉴、批判继承和独立思考

“科学学说的创立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是在汲取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1]但这种汲取不是机械被动的,而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力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可以毫不讳言地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那个时代的智者,在此并这不是言说他们的天赋才能,而是指他们善于学习借鉴、批判继承和独立思考的可贵品格。他们在学习借鉴、批判继承和汲取“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独立思考和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科学总结工人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基础上”[1],使马克思主义得以诞生。

(五)马克思和恩格斯拥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人格

在中学时代,马克思就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3],这种崇高理想犹如明灯一样,照耀着马克思未来的人生之路。1841年马克思大学毕业以后就投入到为人类谋取幸福的工作中去。虽然这项工作异常艰难,但他始终不忘初心,铭记理想和担当。他和挚友恩格斯深入社会底层,真切感受到了广大穷苦工人群众的疾苦生活。同时,他们也亲眼目睹了工厂主和资本家利用剩余价值严酷剥削和压榨广大劳苦工人的罪恶情形。这让马克思和恩格斯愤然填膺,对于广大贫苦工人群众顿生怜悯同情之心,继而担负起拯救身处水深火热中的工人群众的社会使命。他们这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人类使命感以及怜悯同情社会底层贫苦大众的高尚人格,不由得让我们肃然起敬。同时,这也正是他们使马克思主义得以产生的内在无形的强大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的基本特性:基于三重视角的透视

于上文所述,我们已知道,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是综合多元的。那么这些主观条件有哪些基本特性呢?为此,下文将以三重视角对这些主观条件进行透视,以探得这些主观条件所具备的基本特性。并相信这些基本特性会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及其产生的必然性。

(一)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包含有多个方面,其中有一方面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均注重理论宣传和社会革命实践。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马克思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强调作为理论形态的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就如那句铭刻于他墓碑上的呐喊,“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此处的改造世界其实就是言指社会实践。然而对于社会实践马克思并不只是呐喊,他和恩格斯均以身躬行。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过程中,他们的实践活动从三个层面得到了很好的彰显。首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断进行理论宣传,他们用理论的武器去鞭挞资本主义的贪婪、虚伪与罪恶。其次是他们还经常躬身深入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中去,去亲身体悟广大穷苦人民的疾苦生活。最后是他们还积极参加并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活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争”[1]。从以上三个层面观之,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有一个很明显的特性便是它的实践性。从这种实践性,我们可以感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改造世界的决然魄力。也能感觉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方面的实践必然性的涌动。

(二)人文性

纵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整个历程,我们会从中明显地感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浓重的人文关怀情愫。马克思和恩格斯具有高尚的人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极度同情、怜悯广大悲惨无助的工人民众。因此,他们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倾注于为整个人类,尤其是为广大劳苦大众谋取福利的崇高事业上。他们为此,经常出入社会底层的“牢笼”,去倾听来自底层穷苦人民的无奈心声。于此,尤要提到恩格斯,他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直接深刻地揭露了资本家对广大工人群众的残酷剥削,同时也挚情表达了对于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深切同情,他告诉工人们:“我愿意在你们的住宅中看到你们,观察你们的日常生活,同你们谈谈你们的状况和你们的疾苦,亲眼看看你们为反抗你们的压迫者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统治而进行的斗争。”[4]由点窥面,可以郑重地说,他们的所思所行每时每刻都与改变社会底层民众的悲惨命运密切相关。至此,透过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的人文关怀性,不仅可以碰触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生而为人的高贵灵魂和人格品性,同时也强烈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必然产生背后人文正能量的支撑。

(三)综合性

通过上文概述,我们已经知道,对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在此文境域下,笔者主要提及了五维向度的主观因素。当然,除此之外,还会有其他层面的一些主观因素笔者尚未谈及。但撇开于此,现在已经可以充分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绝非是单一孤立的,而是综合多元的。对于这些综合多样化的主观条件,在此还需要特别强调一点,就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这些主观条件绝不是分散、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它们作为水乳交融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形成集体协作的合力去发挥强有力的作用。总之,通过透视这种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的综合性,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会是多重主观条件凝成合力后的一种历史必然。

摘要: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产生,除了当时历史境遇之下固然的客观条件之外,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具备的多方面的主观条件也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所以,于此,探析他们所具备的诸些主观因素,势必会有助于更加科学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及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篇9:找老婆的三个苛刻条件

我朋友一脸惊愕:“人?女人?活的女人?难道别人给你介绍的都不是人,或者给你介绍的是男人。甚至是死了的女人?”

我说:“第一,要求她是人,就是要求她除了有吃饭睡觉等生理需要,还有区别于低级动物的一些复杂思想和情感,懂得关注社会和他人,拥有爱的能力并关爱他人,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生活中自尊自立自强,有实现自我的高级需要。并能清醒认识自我,坦然接受自我,不断提升自我,偶尔看看新闻,思想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说出的话题能让听众兴趣盎然,绝不是一个唠叨没完而又话题索然无味的怨妇。第二,要求她是女人,就是要求她有女人味,温柔贤慧。扮演好贤妻良母的角色,把家营造成让人眷恋的温馨港湾,如果我每次出差在外,都无法抑制自己归心似箭的强烈冲动,那么她一定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优秀妻子。第三,要求她是活的女人,就是要求她阳光灿烂活泼快乐,人的情绪情感是可以传染的,如果她快乐,就可以把快乐传染给我,如果她痛苦,就会把痛苦传染给我。不管她有多么宽容无私,有多么博爱伟大,如果她自己整天愁眉苦脸心情沉重,那么她的老公一定很难快乐起来。要让别人快乐,自己首先得做一个快乐的人,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我最害怕一种女人,她不会安排自己的生活,没有精神追求,生活得不快乐,可是她把自己不快乐的原因归结为老公没有赚到足够多的钱,没有给她足够多的陪伴,没有给她足够多的浪漫,没有给她足够多的宽容和爱护,不断地悔恨自己看走了眼嫁错了人,天天跟老公吵架闹事,把家庭搅得乌烟瘴气,这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把自己的幸福快乐寄托在别人身上,不管这个人是你的父母,你的配偶,还是你的子女,这都是人生的悲剧,因为幸福快乐永远只能靠自己去争取,依靠别人终究会失望和痛苦。如果我将来的妻子懂得依靠自己去争取幸福快乐,并且拥有争取幸福快乐的能力,整天笑容满面快乐如春,那真是婚姻中最大的幸福。可是,这样的要求太奢侈了!”

上一篇:生活贫困生补助申请书下一篇:纪录片疆之魂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