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创作的审美特性

2024-05-10

油画创作的审美特性(精选三篇)

油画创作的审美特性 篇1

一、从唯物角度

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 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我始终坚信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有怎样的生活, 就会产生怎样的艺术。一位具有创作才华的艺术家, 如果长期脱离社会生活的哺育, 失去时代精神的滋养, 即便是手上功夫再如何了得, 也不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脱离现实的艺术家, 其作品必然是空洞的。比如, 当我们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时, 假如不了解画家本人的生活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 则很难深入地体验这幅作品的现实意义, 欣赏也变成了雾里看花。毕加索虽然热衷于艺术创新, 却从未放弃对现实生活的表现, 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 我从没有脱离过现实, 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1937年4月26日, 纳粹德国的飞机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了一番狂轰滥炸, 毕加索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义愤填膺, 放弃了一幅在创作过程中的作品, 转而将精力用在了《格尔尼卡》上, 并用仅仅六周的时间便完成了创作。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描绘, 而是采取象征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其主旨是没有脱离现实生活的。

二、从唯心角度

1. 思维

“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我们这里所说的“唯心”, 主要是指思维和情感对于油画创作的重要性。艺术家在现实的基础上, 由最初的构思而产生绘画的意象, 进而将客观物象和艺术家自身主观情感高度融合, 从而产生了绘画作品。在这个过程中, 艺术家主观的构思以及情感起到了主导作用。油画创作由于受到创作主体思维方面的种种制约, 其表现形式之中必然包含着艺术家的自我认识, 假如这些通过油画的形式完整地表达出来, 那么艺术家所特有的思想、情感、审美理想、生活经验及个人气质就能够让他寻找到最合适的表现语言。

2. 情感

绘画创作是最能直接表达画家自身以及画家所处环境的情感世界。比如一位我们耳熟能详的画家——梵高, 梵高笔下的向日葵是他自身绘画的语言符号之一, 其作品中融入的激情甚至能通过热烈的颜色、厚重的笔触表现出来。这其中的技法固然重要, 但假如没有情感的注入, 再高明的技法也是无法。

三、从唯美角度

直观性是油画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油画作品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 从而在大脑中产生感觉和知觉。我个人在创作过程中也在探索如何完整完美地表现所要表现的事物、如何在作品之中注入自己的情感。以及如何用美来与观看者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一般来说, 愉悦感和紧张感是画面美感的两大主要表现方式,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视觉感受, 但都需要通过画面的美来表现和传达。愉悦, 是作品能够顺应人类视觉和心理的基本需求, 使人产生舒适平和之感。《米洛斯的维纳斯》这座雕塑作品诞生于公元前一世纪的希腊化时代;当她被发掘出土后, 展现在世人面前时, 没有一个民族的人民面对她崇高的美不为所动。再者, 达芬奇笔下所描绘的《蒙娜丽莎》, 不知多少画家折服在她那一丝若隐若现的微笑之下。还有我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紫禁城、万里长城、敦煌文化, 都是有大美蕴于之其中, 才使得我们的民族文化万古长存。

四、从唯一角度

作品的唯一性是画家自我个性语言与独到思维的完美结合, 是油画作品最为可贵的品质。假如失去这一品质, 甚至对油画作品进行大量的复制, 作品自身的生命力便会降低, 从而失去其应有的光彩;同时唯一性也是油画艺术区别于版画艺术价值和商业油画价值的一大重要特征。既然是唯一的, 那么就离不开作品的独创性, 一幅作品在经过作者独立的构思、独立的创作、绝非抄袭的情况下, 才具有独创性;作品的表现形式也必然与现存的艺术作品存在着区别。只有具有独创性的作品才可能具有唯一性, 这也恰恰是我们年轻艺术家容易犯的错误。在创作一幅作品之前, 一定要有充分的艺术实践活动和充分的思考过程, 即使是别人早就体验过的事物, 我们也要做到亲自去体验, 因为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盲目地追求个性而不具真情实感, 这种情况下画出来的作品最终会陷入语言的无力和内容的空泛。

结论

生活总是向前发展, 绘画艺术也是如此, 人们对美的认识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绘画艺术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时代和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样要求绘画需要有所创新, 我们也必须从传统思想的禁锢中、从学习西方艺术的模式中解放出来, 呼吸新空气, 汲取新营养, 在坚守艺术原则的基础上融入新时代的特性, 不断提高对美的认识与感受, 进而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人生理想及人文价值的绘画作品。

参考文献

[1]刘奇文.画布上的舞蹈——浅谈油画笔触之美[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 (03) .

[2]陈伊.领悟风景油画中笔触的魅力[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05)

油画创作的审美特性 篇2

本文分别从楚漆器形成的文化背景、造形与纹样的审美特征、楚漆器给予当代油画的创作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楚漆器审美特征形成的文化背景

楚艺术起源于商周时期, 楚艺术的发展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鼎盛期是在战国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 楚艺术从各个方面开始呈现出自己独有的魅力。楚漆器隶属于楚造型艺术范畴,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楚漆器进入重要的发展阶段。

楚漆器是楚人文化意识的精神体现, 包含了“巫、道、骚”的思想根源。

“巫”是指楚人信仰巫术。在“信巫重鬼”的浓厚巫风影响下的楚人, 将巫文化也带入了漆器制品中, 加上楚文化思想的影响, 楚漆器显示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神秘的艺术空间, 楚漆器中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对神鬼的崇拜被反复强调。

“道”是楚地“老庄”思想的反映。楚文化的中心思想深得道家思想精髓, 这一点可以从楚漆器自由抽象的造型和纹样中反映出来。

“骚”是指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所创作的楚辞所体现的特有的艺术风格, 主要反映了楚人的浪漫情怀和高尚人格。

“巫、道、骚”的思想文化根源直接影响了楚漆器中的造型与色彩, 正是有了这样丰富的文化源头, 才会有具独特视觉美感的楚漆器。

二、楚漆器审美特征的探寻

(一) 楚之舞——楚漆器外部廓形之美

战国中后期, 楚国安定富饶, 楚国上层贵族开始追求更奢侈的精神生活, 在漆器制作上便更加要求精美奇巧。如生活所用的木胎漆器质地轻盈, 造型便捷, 赖冷防热, 再加上绚丽的花纹使得漆器更富有特色。

楚漆器种类繁多, 功能多样, 但是在造型风格上较为统一。楚漆器的造型以流畅、夸张的线条为主, 在胜似舞蹈的优美曲线中塑造漆器的特色造型。如“虎座飞鸟”作品中凤鸟形态夸张, 昂首展翅脚踏卧虎, 似要鸣黎而飞, 又似翩然而舞, 造型流畅姿态生动, 追求总体上的平衡美感。

楚漆器的特色还在于造型具象明确, 新颖真实, 丰富的漆器制品中这类造型明确的漆器多用于生活实用上, 多用流畅的线条来表现其形态, 而流畅明确的造型也是根据楚人的生活所需。生活所用的漆器则大多为木胎, 木胎质地轻盈, 造型便捷, 赖冷防热, 再加上绚丽的花纹使得漆器更加富有特色, 也更受欢迎, 在楚地人民生活中大量使用。

整体而言楚漆器的外部廓形具有一种轻盈、婉转的舞蹈之美, 如同楚女小腰秀颈, 这也是楚人审美意识的体现。

(二) 楚之韵——楚漆器纹样装饰之美

楚漆器的装饰纹样附着于楚漆器的外形之上, 以平面造型为主, 其形式韵律美反映楚文化独有的审美特征。

楚漆器的装饰纹样中大多用线条进行勾勒表现, 线条和线条之间互相交错, 主要装饰手法采用色块平涂加单线勾边的方法, 也有的在平涂的底漆上不勾勒轮廓线的, 有的甚至采用平宽的线与穿插切割相结合的方法。如常采用适合形、独立形和连续形三种构成方式, 在连续形中多出现圆卷纹、云纹、点纹等。

楚漆器的装饰纹样常常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 如曾侯乙墓鸳鸯漆盒, 就是通过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 生动活泼的表现了乐人演奏的意境。

楚国漆器的装饰纹样中体现了巧妙而独特的构图方式, 独立纹样常常在漆器的中心位置, 四周或者边沿处运用连续纹样构成一个整体, 同时利用云纹与点纹相互穿插的表现手法, 使其在对称中又富有变化, 达到了统一又丰富的视觉效果。

(三) 楚之色——楚漆器的色彩视觉之美

楚人尚赤, 楚漆器常用红色与黑色搭配, 形成了楚漆器的主色调。楚漆器上或红底黑纹, 或黑底红纹的装饰, 似是从黑暗中生起的霞光, 展现出如烈焰燃烧世界。楚人生命激情而张扬, 这都是楚人思想意识的呈现。

楚漆器的纹样彩绘都以简单色彩进行强烈对比, 形成一种极致的美感冲击—红与黑。这是楚人热爱、歌颂生命、追求个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体现。墨即使夜晚, 古人以夜为黑, 同时也是死亡的一种体现, 命运以日出而起, 以日落为灭, 便是赤与墨。这也是巫文化的一种概念, 楚人尚凤重巫, 而赤与墨的交织更象是楚人对命运的感悟, 或者怀着对抗未知命运的隐喻。

楚漆器的纹饰色彩大多是红与黑, 大多以黑色为底, 红色、黄色等在其上勾勒出不同的纹样装饰。在众多的色彩中红与黑的搭配, 形成了一种明快的对比, 尽显朴素而不失大气华美之色。

上述文字是对楚漆器审美特征的初步探寻。可以说楚漆器是楚艺术、楚文化的代表, 它影响了之后中国两千多年的漆器发展, 而其工艺精湛程度、艺术的审美价值, 甚至在楚亡之后再无人超越。

三、楚漆器审美特征给予当代油画创作的启示

随着课题研究探寻的深入, 楚漆器的独特审美特征也给予我多方面的创作启示。

(一) 楚漆器中的形态语言给予当代油画创作的启示

传统楚艺术形式中的“线”语言元素, 传达了柔和、纤细、变化、自由升腾的视觉心理。当代油画创作中的视觉语言形式, 可对其“线”形式进行吸收、提炼与再创造实践, 如提取其中”自由升腾、变化“的形式, 增加“厚重、不屈、光明、自由”的形式特征。

(二) 楚漆器中的色彩语言给予当代油画创作的启示

楚艺术中的色彩内涵对应着“五行”学说, 色彩是思想情感的反映, “红与黑”为标志的楚艺术色彩, 体现的是是一种辨证的思想、是理性与感性的互补体现。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颜色运用上, 我们可进行了色彩内容的延伸与变化、来找寻并确定与现代文化相呼应的色彩。其中“极精简、朴素而又辨证”的世界观是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的。

(三) 楚漆器中的材料给予当代油画创作的启示

楚漆器、油画均为中、西方传统艺术的代表。楚漆器艺术形式以油性漆为主, 附着在不同的载体之上;而油画艺术形式同样为油性材料, 也可附着在不同物体之上。相比较而言, 两者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随着时代的发展, 文化的融合, 我们再对其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概念区分已无必要。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的定义与概念都应该被扩大。故我们将有足够的理由对当代油画材料进行再创造实践, 以至产生新的油画语言形态。

综上所述, 楚漆器的审美特征探索给予了我对当代油画创作以灵感之源, 当然楚漆器的审美特征不仅于此, 在未来不断探索与发现楚漆器审美特征的同时, 将逐步提高、丰富自身的审美意识, 加强自己的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皮道坚.楚艺术史[M].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2]李正光.楚汉装饰艺术集 (漆器) [M].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0.

[3]王祖龙.楚艺术图式与精神[M].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论摄影创作体现审美特性的几个方面 篇3

1 确立构图的趣味中心

这里所指的“趣味中心”并非指画面中心, 而是指摄影家通过视觉形象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也即摄影家力图告诉观众的主要内容和意图。从这个意义上说, 趣味中心引导着摄影家创作的全部过程。

一件成功的摄影作品的趣味中心通常是鲜明突出的, 观众通过直观即能够马上领悟到作品所要传达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 一幅作品只能有一个趣味中心, 即一个主体, 其它物象都是以属于主体或者为了烘托主体。这就是摄影艺术强调趣味中心的“单一性”。作品中的视觉形象可能是整体或者局部, 写实的或抽象的, 也可能是一系列形象的组合, 但一定会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观念将它们统一起来, 否则, 作品就会散漫而疏离, 缺乏视觉冲击力。

例如, 谢海龙拍摄的《我要上学》, 画面中除了突出小女孩苍白的面庞和渴望知识的那双大眼, 其他物体都利用浅景深进行了虚化处理, 使得环境处于模糊而漫散状态, 以此烘托了主体。观众瞬间从画面中领悟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贫困山区学生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

通过这件作品我们看到, 摄影艺术作品内在的意蕴和审美价值, 必须通过趣味中心才会得到体现。趣味中心的确立, 即可能是进入创作过程之前, 也可能是在创作过程之中。这既取决于摄影家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美学观念, 也取决于创作过程中摄影家视觉的选择作用。任何真正的摄影家都是“以我观物”, 带着特殊的“有色眼镜”去发掘生活中符合自己美学理想的物象, 纯粹客观的摄影家和物象是不存在的。通过对作品表现出来的趣味中心的研究, 我们实际上可以发现, 不同摄影作品所展现的是摄影家们“观看”世界的独特方式。

趣味中心的确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创作者本身的思想、观念、感情、生活体验在不断发生变化, 因而它的趣味中心也是会不断变化。但是, 就一特定的摄影作品来说, 趣味中心总是尽力寻找到表现趣味中心的主体。造型手段的选择和运用, 拍摄技巧的运用, 都围绕并突出趣味中心, 抓住摄影作品的趣味中心, 就如同掌握了作品的灵魂, 这是摄影艺术创作的关键。

2 提炼作品中的视觉美点

摄影艺术不是对自然的简单再现, 因为自然本身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 而摄影艺术只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之内运用有限的手段再现自然中的某个特定局部。所以, 摄影者拍摄什么和如何拍摄, 变成了创作中的关键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 拍摄什么和如何拍摄, 同摄影家有意识的选择密切相关。荷兰著名导演尤里斯·伊文思说过:“……要想从眼前的丰富现实中有把握地选择、突出和攫取一切可能得到的东西, 惟一的办法就是长时期的和创造性的观察。比起其它的艺术手段来, 电影摄制者要有所发现更加困难。”从艺术上说, 由于摄影作品是诉诸于视觉的, 因而摄影作品对现实生活教学选择和发现的立足点必然是与趣味中心密切相关的、富有美感和穿透力的视觉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视觉美点。

是否具有视觉美点, 是摄影艺术作品与一般摄影作品最根本的差别所在。“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 与它所用的材料和工艺之间, 只有一部分关系。它的最重要的特点还是艺术家从题材中提取基本视觉美点, 并以感人的方式再现它们的才能”[3]。“摄影家有一对审美的眼睛, 一副审美的头脑, 在对象面前要思索对象的意义”[4]。视觉美点的构成主要与构成形象的光、影、线、形、色彩和质感有关。体现这些要素最根本的要求, 是力求以高度集中的审美的态度将最关键的中心点捕捉到, 感受其视觉上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视觉美点的捕捉总是同拍摄者敏锐的秩序感有关。摄影家对自然形象的选择和把握, 也是主体凭借内在的秩序感对自然形象进行整理和提炼, 这个过程一般来说是从感性直观到抽象概括的过程。但必须指出这种抽象概括是运用摄影艺术特有的造型手段来完成的。

更进一步地说, 视觉美点的感染力不单纯来自对视觉形象的提炼概括和造型手段的运用;它也是一种“富于包蕴性的瞬间”, 即现实生活中最耐人寻味、最能激发想象力和灵感的那一顷刻。例如摄影师李仲魁1957年拍于广西凭祥的《在结婚登记处》, 画面中心只有即将做新娘的姑娘, 单纯简洁。拍摄者的趣味中心定焦在姑娘喜悦而羞涩的面部表情上, 周围大面积的阴影部分有意地烘托出处于亮部的人物丰富动人的表情。新郎、登记员和结婚证书全被省略, 使视觉美点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从这件作品中我们可以领悟到, 视觉美点内在的感动力恰恰在于形象的包蕴性, 从摄影作品以尽可能少的形象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意蕴, 是摄影师在创作中必须解决好的关键问题。

3 表达特殊的意蕴——诗情画意

摄影艺术作品不是现实生活的机械翻版, 不是对自然形象的单纯记录, 它除了用形象本身说话之外, 更包含想象之外的某种特殊意蕴, 即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源于摄影家从对拍摄对象和现实生活深刻体验中产生出的独特情思和意趣。中国传统美学中所说的“诗画相通”, 其实正是说诗与画都能借独特的表现媒介来传达媒介之外的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意趣, 给人以无穷的遐想与回味的余地。例如我国著名的摄影家陈复礼的作品《千里共婵娟》就是这样一例。这幅作品拍摄于太湖, 取意苏东坡的著名词句, 以宁静的湖水、轻盈的月光、飘浮的芦苇、远泊的小船。创造出一种静谧、悠远和深沉的意境, 表达了“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诗词意境, 使人感到仿佛可以进入画境, 沿着那条波光铺成的水径驶向远方, 去与亲人共叙天伦, 共享人间和平美好的生活。

摄影创作过程中要想体现诗情画意, 离不开意境的体悟。所谓“意境”, 是艺术家独创的、凝聚着浓厚情思和意趣的艺术世界。体悟意境离不开物象, 但物象要经过艺术家心灵的咀嚼和吐纳, 并且有机地构成一个充满生气的整体, 才会有艺术境界的诞生。“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5], 这一说法深刻地道出了摄影作品生发意境的奥妙所在。

体现作品的诗情画意, 要善于领会虚实关系。虚, 是指作品中的空白之处。实, 是指作品中的物象。虚实相生, 不仅是自然物象固有的演变规则, 更是艺术家力图以有限的艺术手段去把握无限的自然的独特方式。虚, 并不是空白一片, 而是要让人从空白中体味到无穷;实, 也不是密密麻麻不可透风, 而是要让人从密实中感受到虚实转化的空间与契机。虚实相辅相成, 互相转换互相生成, 作品会由此产生无穷的意义空白与想象空间。

体现作品的诗情画意, 还要充分让作品利用节奏空间和韵律感, 形成独特的张力结构。节奏是事物在时空中存在的普遍形式, 它由不同事物间长与短、强与弱的相互交替而形成连续性的变化。视觉上的节奏通常由形状大小和方向的交替、线条的变化、明暗与色彩的搭配交替构成, 与事物节奏变化相对应的是摄影者内在情感的变化和律动, 这两个方面的相互呼应造成张力结构上的和谐, 便会产生“韵外之致”。韵律总与节奏密切相关, 它是事物在时空中的存在方式与演变。节奏与韵律的和谐, 不仅能引起视觉上的快感, 而且也能有力地表现和激发情感, 丰富想象力。

4 研究和重视画面构图布局

摄影是在二维平面中塑造三维形象艺术创作, 其必定要研究和重视构图布局。构图布局不同, 艺术效果便会产生极大差异。构图布局的目的是把各种造型手段和要素在二维平面中组成一个完整和谐的有机整体, 其基本原则是通过对比、均衡和统一突出兴趣中心与视觉美点, 创造艺术意境, 使作品整体贯注生气。“气韵生动”可以说是构图布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4.1 对比烘托

对比烘托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来突出主要的视觉形象和趣味中心。缺乏对比的结果是单调呆板, 而对比本身是事物的变化和差异的反映。在自然物象中, 变化和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但艺术创作中, 为突出趣味中心和视觉美点, 摄影作品则要有意识地、有时甚至是夸张地运用对比烘托手段, 以造成特殊的视觉效果。例如我国著名摄影家江波拍摄的表现抗日战争时期, 支前模范戎冠秀清晨敲钟号召农民下地生产的作品《黎明的钟声》, 利用逆光的特点表述了深远的寓意, 近乎平面的造型只有黑白两大影调, 没有中间过渡层次。但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与拍摄主题十分吻合贴切。

对比烘托手段的运用是多种多样和变化无穷的。我们必须充分注意到事物大小、明暗、色彩、形状、方向、位置、质感、内容上的种种差异所形成的对比。对比适度, 会强烈地突出艺术效果。

4.2 均衡对称

在一个有限的二维平面中, 一般来说都有一个视觉中心点, 通过这个中心点的一条假想的垂直线, 往往是二维平面的平衡线 (或称中轴线) 。在创作构图布局时, 摄影家的镜头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假想垂直中线的强烈影响, 按照中线来表现画面上的物象, 使物象围绕中线如同跷跷板或天平一样保持平衡。倘若失去平衡, 画面就会出现别扭或不舒服的感觉。均衡对称始终是为了寻求一种稳定性, 这与人类天生需要安全感的本能有关。

均衡对称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绝对的或对称均衡, 即中心线两边的物象相同相等。它的特点是体现庄重肃穆, 整齐稳定, 简单明快, 但有时会显得呆板沉闷。这种形式适合表现重大庄严的主题。另一种是相对的或非对称的均衡, 中心线两边的物象不相同不相等, 但它通过相互呼应而建立起力量的均衡, 类似杆称称重时秤砣与重物间的关系。这种形式的特点是打破了整齐呆板的格局, 画面有了变化, 通过变化和呼应达到稳定, 因此显得活泼生动。

均衡对称式应用广泛的构图原理, 但构图必须服从趣味中心和视觉美点的表现, 有的作品完全可以为了后一目的而有意识打破均衡对称。

4.3 和谐统一

任何一幅完整的艺术照片都包含有许多不同的造型因素, 如明暗、色彩、线条、形状、质感等, 将它们组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是构图布局中最终的目的, 也是构成艺术美的必要条件。

和谐统一的实质是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一”是指统一性、整体性、基调, 它与主题和趣味中心密切相关。统一性要求单纯、明确、肯定。“多”是指构成整体的各部分、变化、运动, 它必须服从主题和趣味中心的表现。只有统一性而没有变化会缺乏生气, 只有变化运动而缺少一致性会显得杂乱无章:既统一又有变化运动, 才符合构图的审美要求。确立统一性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例如通过线条寻求统一, 通过形状寻求统一, 通过色彩寻求统一, 通过对比寻求统一等等, 目的都是在突出主题的前提下将作品各部分结合成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 做到“一”中有“多”, “多”中有“一”。艺术家在创作时应充分注意这一点。

总之, 一幅完整的摄影艺术作品是综合运用各种造型手段的结果。作品的审美价值体现, 在于摄影艺术家在创作中趣味关注、造型手段、拍摄技巧等方面, 从而形成了摄影艺术不同的风格和审美特性。

参考文献

[1]范文霈.艺术摄影审美特征的新构想[J].扬州大学学报, 1998 (4) .

[2]夏乾丰.略论摄影艺术的审美特性[J].学术月刊, 1999 (5) .

[3][美]本·克莱门茨, 大卫·罗森菲尔德.摄影构图学[M].姜雯, 等译.北京:长城出版社, 1983:6.

[4]叶浅予.绘画与摄影[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 1984:8.

上一篇:哮喘病人下一篇:心血管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