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2024-05-25

示范模仿教学策略(精选4篇)

篇1: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优秀文档,精彩无限!

浅谈高三英语范文模仿写作的策略与方法

淄川般阳中学殷玲玲

写作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高考英语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三英语学习的一个难点(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从近几年高考试题中书面表达所占分值比例及其发展趋势来看,其语言写作在高考中占有越来越重要地位。不少学生虽然经过高

一、高二的学习,但由于新授课教学任务重,大多数教师为了赶进度,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写作这一教学环节重视不够甚至无暇顾及写作课。所以多数高三学生还是对写作充满畏难情绪,且写作质量低下,错误百出。如何在高三学生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省时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呢?经过多年送高三的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运用模仿范文写作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一种便捷、有效的途径。下面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俗话说,模仿是最好的老师。“临本描摹”自古以来就是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手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明了模仿在写作中的作用。模仿不仅是母语习得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二语习得过程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在非自然语境下的外语学习,学习者只有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范例,在模仿、对比分析中掌握语言规律,才能有效地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仿写(Imitating Writing),也有人称模写,(模仿作为英语写作的有效方法之一,指的是仿照现成的词语、短语、句子、段落、文章,甚至中心思想来写出与模仿对象相似的英文语言形式。)是指导学生模仿英语中比较精彩的词句、段落进行模仿写作。范文模仿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法提高写作的一个捷径。模仿范例能直接提高学生谋篇布局和衔接上下文的能力。

那么在高三英语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的方法进行范文模仿写作的训练。

一、搜集、并分类整理范文。

高考对书面表达的考查内容涉及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书信、调查报告)、表格及汉语提示类材料作文、看图作文、开放性作文等。由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不同体裁、题材的英语写作范文和模板。范文可选择全国各地历年高考作文,学生优秀习作。英语作文模板有图表作文、书信作文模板、话题作文、对比观点作文。具体内容包括:说明原因型、对比观点类、解决方法题型、明利弊题型、求职信、欢迎词、通知、广播稿图画、个人想法、写信。期中议论文的框架模板包括:(1)不同观点列举型、(选择型)(2)利弊型的议论文(3)答题性议论文 图表作文的框架(4)谚语警句性议论文

二、采取“一读二背三模仿”三环节。

1、对每一篇要练习的范文,首先要理解范文并读熟。反复地大声地朗读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着积极的作用。其次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清体裁,分析文章,讲明各种文体的要求,并给予必要的提示。范文在结构、格式、内容要点、语法修辞、大小写和标点符号与语言习惯上给学生以导向,认真观察注意文章的主体时态和语态。学生了解作文题可分自由式、半控制式和全控制式。高考的“书面表达”题历来采用全控制式,亦称指导性写作。它的体裁、内容和篇幅都有明确的限定。

2、熟背英语范文,出口成章。学习语言首先是模仿,而模仿和背诵是密不可分的,对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帮助,特别是当自己还写不出地道的英语句子时更是如此。通过背诵,熟悉并掌握一些英文的习惯用法,了解英美人的思维方式,使自己的英语表达地道准确,从中可以体会出命题人对书面表达的目的和要求。特别注意范文中好的词、句子结构、过渡词要熟记在心。总结出高考写作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些高级词汇,高级句型,让学生随身携带,随时记忆、随时复习、随时扩充,背诵是增强语感的好方法,也是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方法。

优质文档,精彩无限!

在范文背诵过程中,在写作实践过程中,你可能会豁然开朗:提高写作原来真有捷径!

3、模仿训练

学生通过读、背连个环节,积累了句法、词汇等知识和素材,从范文中得到一些启发,这时再进行模仿训练,熟练运用所学的各方面的技巧,高质高效地完成写作任务。一般计划是:每周安排一种类型的写作,一至二篇范文,先教师课堂讲解,然后学生课堂上或课外模仿范文写短文二至三篇。

三、模仿训练(注意事项)遵循的原则

高中起始年级的写作教学大多注重词、句的翻译,而忽略文章的布局结构。所以在训练时,要引导学生不仅要模仿短语、结构词和句式表达,而且要注意篇章的结构的仿写。仿写时,不要盲目动笔,要先分析,仔细审题,包括审体裁、人称和时态等题目要求。写出要点,先找出材料所包含的主要要点,然后尽量选择合适的范文或模板,套用学过的,熟悉的句子结构、范文结构逐一在草稿纸上写出每个要点的英语表达。不要把模仿变成抄袭,而是通过模仿产生自己的见解,并能融会贯通,能通过模仿来产生创新。学生经过比较规范的答卷和自己的作业,可初步衡量出自己的答题的准确度,找出差距,及时查出作业中的毛病。要教会学生根据不同体裁选择适当的行文方式。最后进行必要和适当的检查,加以完善,之后誊写清楚同学们应该根据写作内容列好简要提纲,分清文章的层次,确定详略,写好的单句要重新排列组合起来,使之前后连贯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同时选用恰当的关联词或句子使文章过渡自然,行文流畅。另外,该分段时要分段,这样文章才能中心突出,一目了然,整篇作文才能如行云流水般整齐划一。

四、实例剖析

1、呈现话题作文模板。

Nowadays,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__ _ in __ _.It is estimated that ___.Why have there

The first one is ______.Besides,_____.The third one is _____.To sum up, the main cause of it is due to _____.It is high time that something were done upon it.For one thing,_____.For another thing, _____.All these measures will certainly reduce the number of _____.Personally, I believe that……要求考生列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1)问题现状(2).怎样解决(解决方案的优缺点)2.适用话题:private cars , fresh water, mobile phones, keeping pets,五、及时讲评

落实讲评,及时反馈信息,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教师可以抽查部分学生的习作, 有选择地对个别学生进行面批,也可以让学生互评,组织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并在活动中不断地鼓励学生,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其成就感,从而调动学生的极积性和主动性。批阅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必要的记录,充分准备好讲评内容,及时纠正学生作文中的错误,肯定他们的劳动成果也得不到。有的放矢的讲评,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认真记录习作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错误讲评课时印发给学生讨论修改,然后教师发表见解。要求学生对照自己的习作,将错题收集到各人错题笔记本里去,以便借鉴查阅。将较好的习作张贴出来,或讲评时读给全班学生听,给予鼓励。

经过这样的长期训练,学生在写书面表达时使用语言就会丰富、地道、流畅,写作就会得心应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相信我们会得到属于我们成功。

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并非是一蹴而成的,必须经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必须由浅人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一环紧扣一环地进行训练。要教师重视英语写作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勤于练笔,一定能在高考局面表达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篇2: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一、模仿要有选择性

模仿, 指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模仿是任何人、任何学科、任何学段不可逾越的学习路径。模仿是人类的一种天性, 是儿童最初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写作教学不能违背儿童这一天性, 应从模仿起步。学生的模仿, 不是随意的模仿, 而是在理解和欣赏基础上的带有审美趣味的选择模仿。

1. 单一模仿

单一模仿, 主要是指对某个词、某句话、某段文章或某篇文章的模仿。学生写作普遍存在着“没什么可写”、“不知怎么写”的问题, 如第一学段主要是“写话”, 是一个认识字词———写简单句子——写完整句子———写连贯句子的过程。如学生春游中, 发出“春天真美丽啊!”的感叹, 然后会写下“××春天的景色真美!”等赞美春天的句子。这个句子是受课文中这类句子的启发而学会的。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的习作历程会相遇很多“第一次”, 掌握“第一次”, 多数是由模仿走向熟练。如写人、记事、状物、抒情、应用文等, 必定是从学习、理解、熟悉、喜欢、积累文本开始, 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某段或某篇文本为“蓝本”进行模仿, 从模仿中逐步领悟和掌握写作技巧。写作也是一项“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创作活动, 爬上“巨人”的肩膀就是“模仿”的过程。

2. 组合模仿

写作过程中学生既依赖模仿, 又不满足模仿, 即追求“创造性”。有人说, 创造是“无中生有”。小学生不可能从单一模仿一步到“无中生有”, 需要由单一模仿向组合模仿等多个环节过渡。组合模仿, 主要表现为不满对某一文本单向模仿而追求同类文本的组合模仿。“写话”是这样, “习作”也不例外。语文教材中写作训练都安排在一组课文之后, 而这组课文与写作训练存在着必然联系, 往往也是学生写作的主要模仿对象。但由于课文是文质兼美的经典, 学生纯模仿有困难, 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推荐同类浅显的贴近学生实际的课外读物供学生模仿。可以把课文视为模仿的方向, 以浅显的课外读物为重点模仿对象, 这样做不仅可以降低组合模仿的难度,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模仿的兴趣。

3. 立体模仿

随着学生模仿能力的提升, 模仿会从点、面走向立体。模仿的立体性, 可以是词语的、句段的, 可以是段落结构的, 也可以是选材角度的、拟定题材的, 还可以是文章布局的、情感立意的, 甚至可以是语言风格、修辞方法的。立体模仿是模仿成熟的标志, 只有立体模仿才有可能避免雷同和千人一面。如人教版教材五下《桥》一文, 结构新颖别致, 设置悬念, 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增强表现力。这些学生都想模仿, 但又难以模仿到位, 教师要揭示文本特点, 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写作生涯中逐步领悟、回忆和模仿。

二、变化要有现实性

模仿是写作教学必须跨越的坎。写作起于模仿, 也止于模仿。写作要满足记实、想象、抒发、宣泄情感等交际需要。一般情况下, 成人的写作动机和阅读对象很明晰, 而学生往往是模糊的, 教师要宽容他们的“无知”, 引导他们发自内心来表达, 激发表达欲望, 鼓励学生摆脱“作业作文”、“应试作文”假话、套话、空话束缚的勇气。模仿可以落实规范, 而变化更有利于解决写作的交际需要。

1. 交际需要

写作是一种用书面语言交际的方式, 因为生活中很多时候不可能用口头语言当面交际。这也是写作素养成为人们必备素养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时候口头语言难以把信息及时传递到位, 容易辞不达意, 难以留下备案, 这些可以由写作 (书面表达) 来弥补。书面表达强调的是表达的规范性、完整性和对象性。随着网络等通讯设施的日臻完善, 书面交际将成为传递信息的主旋律。

2. 表达需要

学生是不可能阅读到不同作者完全相同的文本。同类文本始终存在“和而不同”, 如有些是构思、内容、语言风格等某方面雷同, 但始终存在不同, 就如“一母生九子, 九子各不同”, 这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所在。因学生从小受文本差异、社会差异和物种差异等熏陶的影响, 学生写作中自然追求与范文、教师指导和同学作品的不同, 努力自成风格。

3. 抒情需要

“文章不是无情物, 情动辞发方成文。”情动, 一是交际的需要, 二是情感宣泄和释放的需要。小学生写作是记录儿童生命成长的过程, 是儿童与他人进行情感沟通的一种方式, 是儿童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练笔方式。所以, 写作特别要注意学生的写作兴趣、态度和过程, 特别要强调学生对交际对象的真情表露和表白, 满足学生抒发情感的需要。习作追求学生记录真实的儿童生活, 实现真实的儿童学习语言过程, 而不是学生用稚嫩的习作去教育别人, 说大道理。因范文背景与学生生活实际、感情基础的不同, 学生写作中的不同选材、不同语言风格、不同文章结构都是为了满足学生因人、因事、因情不同的交际需要。

4. 审美需要

爱美是人的天性, 小学生更是爱美、审美的天使。学生间会因家庭、经历、兴趣不同存在美感差异。这种审美差异是引发写作差异的法宝。首先, 教师要用美育的视角走进学生的美感世界, 鼓励学生从生活中、阅读中去寻美探美, 以审美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观察世界, 观察他人。其次, 要善于发现学生美中不足的地方, 引导学生向健康、积极、崇高的审美方向成长。最后, 鼓励学生用“美”的眼光、“美”的情怀去发掘身边、自然界、社会中的美, 同时挖掘自身的内在美。用“美”之笔描绘生活、自然和社会。

三、创新要有新颖性

《课标》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三学段习作中指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内容要具体, 感情要真实”;在“教学建议”中又指出:“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由此, 不难看出写作教学中学生想象的重要性。想象是不满足现状的“求新求异”, 想象是创新、创造的基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

1. 联想要具体

联想, 是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没有联想不成文, 无论诗歌散文, 写人记事, 小说散文都离不开丰富的联想。写作是对现实生活素材浸注个人情感的艺术加工产物。艺术加工是写作教学的主要成分和过程。写作最少有这样几类:一是因某事某文某人而展开联想, 如背景的充实, 情节的细化, 人物关系的处理, 故事的后续发展等, 即进入情境后的自由发挥;二是因某事某文某人联想到他事他文他人, 属于联系性联想, 如学了《桥》一文, 联想到汶川地震的情景;三是通过某事某文某人中的某点、某片段展开发散性联想, 如《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由唐僧西天取经中所发生的事联想为神魔之间发生的故事。小学生有联想的天赋, 但怎样联想才更具体, 更合理, 哪些联想内容可以纳入写作题材, 怎样恰当有效地表达联想等, 这些都需要教师的具体指导。

2. 幻想要大胆

当今社会是一个鼓励幻想、追求梦想成真的社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嫦娥奔月”的幻想, 变成今天飞船登月的现实。“千里眼, 顺风耳”由如今网络等通讯设备代替。写作教学要与时代对接, 走进学生生活才有效, 才能促进学生发展。因此, 写作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幻想, 不怕离奇。因为小学生的幻想不会造成太大的负面效应。只有引导正确、指导得法、辅导及时、诱导有效, 才能活跃学生思维, 促进智力开发, 为创造发明奠定基础, 更能丰富写作素材。

3. 理想要崇高

随着学生的年级升高, 理性思维将会逐步占据主导。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脚踏实地, 仰望星空”, 树立崇高的理想。如从学生自身特长和条件出发, 设计自我人生, 如“二十年后的我”, 通过社会调查, 设计发展蓝图, 了解社会不足与弊端, 明确将来需要承担的改造社会、保护自然的责任。写作教学要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价值取向。理想是正面的, 与妄想、空想是格格不入的, 这一点很重要。

四、随心要有真我性

作文教学倡导“写真实内容, 表达真情实感”, 排斥“空话、套话、假话”。但事实上这个问题还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在于, 一是“真实内容, 真情实感”理解的偏差, 认为“内容真实与真情实感”要保持原始性, 不容更改。如果真这样做, 写作就会变成“流水账”、“现场直播”。二是对从素材转换为题材和文本缺乏有效指导, 即教师主导的缺位。三是应试教学的功利性, 导致“应试文”的盛行, 放弃了“内容真实, 真情实感”追求, 写作围着考试分数转。写作教学要回归本真, 重点抓好拟题、作前和评价三个环节。

1. 题目真我

《课标》2011年版与“实验稿”相比较在作文命题上降低了要求, 从“实验稿”的“提倡学生自主命题, 少写命题作文”改为“改进命题方式, 提倡学生自主选题”;改“自主命题”为“自主选题”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为此, 作文命题首先要为抒发真我提供空间。命题的空间要放大, 空间越大, 学生可选择的余地就越大, 体现“真我”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 师生拟题尽可能宽泛、自由, 主要给学生提供方向, 减少限定和束缚。其次, 作文命题要为捕捉真我把握时机。时机是一种玄妙的催化剂, 这种催化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拟题时的及时性和生成上。那就是要“让作文题成为儿童作文的诱因”, “贴近儿童生活, 引导儿童去写他们熟悉的、理解的、有触动的、喜爱的、感兴趣的真人真事, 实物实景, 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2. 作前真我

作前准备是写作教学普遍被忽视的环节。多数教师习惯于细化指导来代替“作前”的学生自主积累。由于这种状况存在多年, 很少有人怀疑, 从而导致了学生习作时要么“无话可写”, 要么“千篇一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一是还原真我环境。习作布置不能依教材“按部就班”, 等上完一个单元课文才布置习作, 应该提前到上单元课文前, 并把相关的活动穿插在其中, 甚至可以在开学初就把一学期习作计划和任务告知学生, 使学生有个长远的规划, 做到“有备无患”, 还原真我环境。二是创设真我体验。如有位特级教师, 上课前准备了各式各样的文具盒, 课堂上自己充当义务推销员, 课上让学生自由挑选自己喜欢的文具盒, 然后请代表说说挑选的理由, 并允许更换。学生们非常兴奋, 有场景、有活动、有交流、有体验, 多数学生一气呵成, 交流中发现多数学生的作文内容和表达有血有肉、有情有感, 处处闪现真我的光彩。三是记录真我的细微。有人认为, 习作教学不理想不在于“怎么写”, 而在于“写什么”, 这是有偏差的。事实上, “写什么”不存在问题, 关键在“有米赖于炊”、“有米当无米”。要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要培养写作主体体察细微之处的自觉意识, 养成作前发现和积累的习惯。

3. 评价真我

习作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功能, 其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写作教学目标的程度, 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 改善教学设计, 完善教学过程。

(1) 珍视学生的真我表达。在对学生习作评改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语言的表达, 不能从自己的角度和喜好对原文表达方式进行大范围的修改, 只要没有太大的原则性错误, 尽量保留原貌, 有不理解的地方应与学生交流, 征得学生同意后再提出修改意见, 当问题比较严重时, 应该推荐学生去阅读同类文章, 开展学生自我和小组合作后修改;其次, 尊重学生的选材。学生选材的视角和兴趣与教师不同, 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内心, 从学生的视角鼓励、尊重学生的选材。小学生作文重点不在“正确”, 而在于有所发现, 表达真情实感, 重在过程。

(2) 关注真我的完善。习作评改中一定要给学生一种自我完善的环境和机遇。作文修改评价重点在“作文内容、文字表达”, “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评、互评, 取长补短, 促进相互了解, 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为此, 习作评改建立“习作修改共同体”, 设立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家长评价等栏目, 每个栏目都要求写上评语, 肯定成绩, 指出不足和修改建议, 并打上星级。习作评价共同体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作评价习惯, 形成唤醒和完善真我的合力, 让学生在评改过程中获得心理认同。

(3) 提供一个习作交流的场所。在这方面许多教师已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可供借鉴, 如小组内评改和交流只限于小组内, 不够开放, 为了打破这种局限, 有教师在教室周围挂起绳子, 全班学生作文本都挂在绳子上, 学生可以随时阅读并交流, 在此基础上定期不定期举办学生作文交流活动。通过大面积的交流, 充分地发掘了学生表达真我的内驱力, 使真我表达成为习作全过程的强大动力。

模仿—变化—创新—随心, 看似写作教学的持续推进过程, 但事实上写作教学中不是这样线性推进的, 他们是糅合在一起的, 只不过有时会对某个学段或某个环节某项要求更突出而已。总之, 写作教学是一项复杂、动态的系统过程, 需要教师精心呵护与探索。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 .

[2]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

[4]张化万.习作教学答问录[J].小学语文教学, 2011 (3) .

篇3:初中作文教学的模仿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A-0042-02

要想写好作文,积累大量的素材是关键,然而初中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或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写作素材,写作的时候只能胡编乱造。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利用模仿创新的方法,让学生从模仿范文的语言、结构、立意等入手,在模仿中尝试创新,解决写作难题,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一、模仿语言,精雕细琢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模仿禽兽,做禽兽的小学生。从蜘蛛身上,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身上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身上学会了唱歌。”由此可见,模仿在人类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从模仿语言入手,精雕细琢,这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作的技巧。

为了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模仿句子或片段入手,让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范文中的句子和片段,从中总结出其语言特点,然后围绕自己熟悉的内容进行仿写,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之后,笔者便让学生着重分析作者鲁迅描写百草园的那段文字,并从中总结其语言特点,学生们很快发现,这段文字的特点就在于作者运用了“不必……也不必”“但是”等连词来将各种不同的场景连接在了一起,起到了层层递进的效果,让人印象深刻。在学生感受到这一点之后,笔者便让学生尝试描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场景或事物,最好也能够利用“不必……也不必”等连词。学生们很快就投入到积极的创作之中,写出了“不必说那高大的乔木、苍翠的灌木、成片的花草,也不必说巍峨的高山、潺潺的流水,单是抬头看那片宁静的天空就有着无限的乐趣。湛蓝的天空有片片云彩,有的如同小羊,有的如同兔子,有的如同海浪……”这段描写模仿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相关语段,写出了在旅途中所看见的美景。

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而这种技能与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只有不断模仿,在实践中尝试调整自己的语言,借鉴参考优秀范文,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借鉴结构,移花接木

其实很多古人在创作的时候也尝试过模仿,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过自己曾经“窥陈篇以盗窃”,宋代大学者朱熹也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由此可见,模仿对于写好文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尝试借鉴文章的结构,通过阅读、分析范文,学习借鉴其结构,尝试创作自己从来没有写过的文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一些自己以前从未写过的文体,如新闻等,在这种情况下,与其枯燥地讲述这种文体的结构,还不如给学生一个效仿的对象,让学生可以移花接木,通过观察和分析范文的结构来总结出该文体的结构,从形似做起,渐渐地做到形神兼备,写出好文章。就以新闻为例,笔者让学生以“校园新事播报”为主题来尝试创作一篇新闻,在写作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从报刊上找一些新闻,然后重点阅读并分析,总结一篇新闻应该具备怎样的基本结构。学生很快就对新闻的基本结构有了了解,接下来就是模仿该结构进行创作了,他们有的以校园运动会为主题进行赛事报道,有的以校园中发生的好人好事为主题进行写作,文章写出来后,大家都发现,其实新闻创作也并不是那么难。

学生借鉴范文结构,能够很快地掌握新文体的创作方法,从而取得写作方面的进步。

三、参考立意,思维求异

一篇优秀的文章自然少不了一个好的立意,然而学生的见识不够广博,对于事物的理解也不够深刻,他们很难从生活事件中得到鲜明的立意。张志公先生说:“模仿是写作的必由之路。”学生如果能够从模仿入手,参考别人的立意,就容易启发思维,获得灵感,从而促使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便让学生思索这篇课文的主题是什么,然后参考其立意写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创作出有自己特色的作文。学生在经过小组讨论之后,从文章的句子中得到启示。文章中提到不要小看那最初小小的一步,这一步很可能是未来遥远旅程的起步,到最后回过头来看的时候,自己也会为自己走过那么多路感到震惊。学生从这段论述得到启发,想到了一个写作的话题,那就是不管遇到了多大的困难,都要勇敢面对,从第一步走起,这就是迈向成功最重要的一步;还有学生又从中深入下去,联想到解决任何大问题都要从解决小麻烦做起,这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要告诉我们的。他们在思索文章立意的过程中受到了启发,激发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参考范文的立意,从中获得启发,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思维求异,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这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思维,促使他们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尝试创新,老调新曲

陶行知先生提出:“解放儿童的创造性,以从事创造之工作。”由此可见,单纯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是不够的,最关键的还是要让学生在模仿的同时以范文为镜,对照自己,吸取经验,从而借鉴创新,用老调演奏新曲,写出有创意的作品,“始于学步,终于创新”,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的同时,笔者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尝试写出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的时候,笔者让学生参考这篇文章来写自己身边的人,这让有的学生为难了,书中所说的“叔叔于勒”身上发生的事情是他们身边的人从来都没有发生过的,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模仿。此时笔者便让学生展开想象,让他们以课文作为自己灵感的源泉,激发想象,主要观察课文是如何描写人物的,重要的是参考其方法,而不是模仿其事例,那样的话,就不是模仿,而变成抄袭了。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展开了思索,他们尝试创新,通过观察和思考写出了很多精彩的文章,例如有学生受到文章“吃牡蛎”这个细节的启发,写出了名为《我的吃货妹妹》的作文,描写了妹妹吃东西时候的馋相,写得颇为天真可爱;还有学生从一家人对待叔叔于勒的态度引发了联想,想起家中也有穷亲戚来串门,但是自己的父母却热情款待的事情,从中受到启发,将其写成了名为《家有来客》一文,写作效果也非常好。这样的写作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在模仿的同时进行创新,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全面提高。

创新作文指的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激发想象,抒发情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要让学生学会创新,就要让他们从模仿起步,在模仿中突破窠臼,写出有自己个性特点的作文,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模仿和创新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而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大量模仿和借鉴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丰富自己的写作技巧,才能最后破茧成蝶,突破创新,写出新意。所以,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模仿练习,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写作,提高语文素养。

篇4:小学体育课示范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示范教学的情境

生活中我们发现, 现在的孩子不会玩了。打乒乓球不会发球, 打篮球拍不住球, 跳绳动作像鸭子……新课标下的体育课, 提倡健康第一, 提倡开放式课堂, 体育课既要让学生活动的高兴, 又要规范学生的动作。根据小学生比较好奇、乐于模仿的特点, 我在示范教学前首先创设情景, 让学生置身浓厚的氛围之中, 学到规范的动作, 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常常带领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比赛、生活中美好的形象, 激发起模仿、表现的强烈欲望。然后, 带领学生分组活动, 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 让学生进行自学积极地思维, 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边整理、边删改、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 最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正确的动作要领, 使学生在充满热烈探讨的交谈气氛中和积极参与思维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新教授知识的内容。对有些简单的动作, 我干脆让学生示范, 实行小组内边示范边实践的办法, 效果更好。教师只是担当导演和指导的角色, 当学生对动作初步掌握时, 教师和学生往往成为活动中平等的一员, 在活动中引领学生熟练、协调, 达到趣味性和规范性的有效结合。

二、做示范要突出目的性

教师示范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教师形体动作的观察, 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记忆表象, 并使之“内化”, 经过思维的加工, 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因此, 教师的每次示范都应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如示范什么、怎样示范等都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步骤以及学生可能接受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教分腿腾跃技术示范, 是让学生看助跑踏跳, 还是看推手顶肩? 是看动作的幅度, 还是看的速度? 这些都必须向学生讲清楚,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 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三、设计示范的形式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示范形式。对结构简单、难度不大的动作, 可采用完整示范形式, 以便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 领会动作的美感。对那些难度较大的动作, 要分解示范, 重复示范, 适当地做慢些, 同时要结合讲解进行示范。当学生接受出现困难时, 老师要领做老师要经常和学生一起练习, 这样既可以使师生情感沟通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 同时还可有更多的时间, 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学习、模仿老师的动作。其次, 结合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教学, 效果会更好。讲解的语言要通俗易懂, 生动形象, 富有趣味性。给小学生讲解知识概念和动作技术, 应多用与生活接近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如跑的后蹬“趴地”“滚翻”像球一样滚动等, 以引起学习兴趣, 逐渐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使用术语。再次就是示范与讲解相结合。生理研究证明, 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感知动作练习可以扩大直观效果, 运用两种感官的效果要比一种感官的效果好。因此, 教学中示范要和讲解结合运用, 使直观与思维紧密结合, 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选好示范方位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巧妙地安排队形, 充分考虑动作的性质及安全要求等因素, 来确定示范的位置和方向, 尽可能做到多方位教学。如体操内容的示范应让学生左右两横队站在示范点的3米之外。武术则可采取站在学生密集队形 ( 前高后低) 的前点。示范前, 还应注意分析动作的结构和要求, 要考虑学生观察动作的角度, 讲究动作示范的各个“面”。可采用正面、镜面、侧面、斜面和背面等。在实际教学中, 为了显示动作的左右距离, 可采用正面示范, 如篮球防守中的左右移动。为显示动作的前后部位, 可采用侧面示范, 如跨栏跑的“摆动腿”上栏动作和“起跨腿”后蹬, 提拉动作等。

五、教学要体现美的教育

正确的示范可以使学生在体验到体育动作的形体美、力度美、娴熟美和健康美的同时, 获得一种满意的心理感受。并由此而产生学习体育技术动作的极大兴趣。因此, 教师的示范动作要过硬, 应是动作的典范。一般要力求做到准确、熟练、轻快、优美、大方,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一开始, 就能受到教师示范动作的感染, 在欣赏示范动作的同时受到一种力的鼓舞和美的熏陶。在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的影响下, 使学生油然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气氛, 从而提高学习动作技能的积极性, 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切忌在教学中的哗众取宠、夸张卖弄, 以免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

上一篇: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如何创设情境教学论文下一篇:三字经读后感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