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冲突事件

2024-05-21

学生冲突事件(精选八篇)

学生冲突事件 篇1

首先, 冲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齐美尔与弗洛伊德都认为 “情感上的矛盾情绪 (爱与恨) 是起源于亲密关系的”[1]。 科塞指出人们正是因为存在深厚的感情, 这种感情可能会使人们趋向于压抑冲突而非爆发冲突, 而这种压抑的、 不爆发的情绪会慢慢积累, 即造成“敌对情感的积累”。 这种情感的积累会使得冲突的爆发更加剧烈。 群体关系越密切, 发生冲突的机会越多, 但也并不代表必然会导致频繁的冲突 (由于密切关系的压抑) , 那么何时会在亲密的关系中爆发冲突呢? 科塞指出应该要将 “原则性问题” (有关关系基础的问题) 与不太重要的问题做出区分。 相信至此大家应明白为何学生与食堂会发生这样的冲突了, 首先食堂是学生每天生活必不可少的地方, 学生吃饭离不开食堂, 因此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 这种密切导致了敌意的积累, 也决定了一旦冲突爆发将会更加剧烈。 由于问题的发生属于“原则性问题”, 因为菜价过高牵扯到学生的利益, 而双方的基础是建立在供求的利益交换基础之上的, 冲突不顾抑制的发生了, 这个冲突也将破坏这种关系, 因为他们由于个人的全面卷入和被压抑的敌意的积累而不可能承受特别强烈的冲突。 因此这个冲突的发生会导致学生与食堂关系裂缝的出现。科塞还指出, 参与者感到他们只是集体或群体的代表, 不是为自己而只是为自己代表的群体的理想而战斗的冲突会比因为个人原因而进行的斗争要更激进、更冷酷无情。 在学生砸食堂事件中, 参与的学生觉得并非代表自己的个人利益而是全体学生的意志使然, 就会使他们做出更加冲动、激烈的行动, 砸食堂、殴打校长的偏激行为就产生了。

冲突可否避免? 如果可以的话, 避免的手段又是什么? 科塞将冲突分为两种, 一种是现实性冲突, 这种时候冲突是为了获得特定结果的手段, 目的在于追求没有得到的目标, 这种手段是一种如果有更有效地实现同样目标的其他手段就可以将其抛弃的手段;还有一种是非现实性冲突, 这种冲突是由原初的不允许表达的现实性冲突转化而来, 此时的冲突是为了释放紧张状态, 通过进攻行为产生满足感, 这种时候冲突无法被替代, 它只是目的而非手段。 分析这个案例可以发现, 冲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学生嫌菜价太贵, 而冲突的目的在于可以有更便宜可口的饭菜, 这是一个现实性的目的, 此时冲突只是学生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 属于现实性冲突, 可以通过其他的有效手段来代替, 如学生可以向食堂管理者或有关校领导反映, 并且能得到答复的话, 相信这一冲突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还有, 冲突源于敌意的积累, 上面也已经阐述过了, 食堂与学生的矛盾相信并非一日之寒, 在这次冲突之前都是在一个敌对情绪的积累过程之中而并未发生冲突行为, 那么为了避免冲突的发生, 从积累的过程也可以着手, 如利用科塞提出的 “安全阀机制”。 科塞认为, 通过释放被封闭的敌对情绪, 和进攻性情绪的制度, 即安全阀制度, 能起到维护社会关系的作用。安全阀制度提供敌对情绪的替代目标以及发泄的手段, 通过安全阀制度及发泄的手段, 敌意虽然没有指向原初的目标, 但这个替代往往还是需要社会系统或个人付出代价。所以可以利用“安全阀机制”找寻一个替代目标来转移学生的敌意, 但究竟选择谁来作为“替罪羊”呢?一定要谨慎选择, 而且也要注意安全阀可以发泄敌对情绪, 转移目标, 但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只能缓和矛盾。 还有一个避免手段是基于食堂与学生同处于学校这一范围内时, 他们同属于学校这一个大群体, 此时属于群体内部的冲突, 可以通过树立共同的“敌人”来转移这个冲突。这种外部的威胁不管是实际上的或者仅仅是虚构的, 相信都会将这一个群体整合起来, 而这个“敌人”的选择与上面的“替罪羊”类似, 都需要谨慎对待。 而这两种方法都只能起到缓和或转移冲突的作用, 我认为更好的方法是增强群体的灵活性, 允许内部一定范围内的“有限冲突”来维护群体的关系, 即在敌意积累过程中允许敌意的部分爆发或对其进行疏导, 而不是等到敌意积累到无法挽救时才采取补救措施。如食堂应多多听取学生意见, 并采取实际行动, 适当调整菜价或每天推出部分特价菜, 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意见受到重视, 或向学生公示目前市场的菜价让学生更理解、包容一些。

冲突一定意味着关系的完全破裂吗?其实大家可以看到, 在此事件处理过后, 校园又归于平静, 学生与食堂之间的关系仍然会很稳固, 也就是说这次冲突也属于学生敌意的发泄, 发泄过后, 这一组织又将拥有一段时间的平静。 所以从冲突论的角度来看, 冲突也有利于关系的维护与稳固。冲突也检验了对抗者双方的权力关系, 双方相对实力的了解只有经过冲突才能获得, 冲突发生后的学生和食堂会步入一个权力平衡的时期, 冲突确实是一种平衡、维持运转中的社会的重要手段。 当食堂与学生作为两个群体时, 显然与学生的冲突增强了食堂的内部凝聚力, 而与食堂的冲突也的确增强了学生的内部团聚力, 使许多素不相识的学生结合起来。而这次冲突最直接的功能应该就是食堂迫于学生的压力将饭菜的价格下调了一些, 当然也引来了各界对“学生食堂菜价”这一古老而永恒的话题的再度热议。

参考文献

突发医患冲突事件应急预案 篇2

为了科学、规范、及时、有效地做好突发事件防范医患冲突事件和应急处理工作,保障医院各科室临床医疗工作正常进行,确保医疗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一)目的

有效预防和及时控制突发医患冲突事件和应急处理工作,规范和指导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及影响,保障医患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及科室正常医疗工作。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积极采取各项综合性防治措施。

2、指挥有力,协调有序。坚持统一领导和指挥,协调科室人员积极应对。

3、提高能力,强化协作,科学应对。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突发事件的预警、处置能力。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五大连池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内突发医患冲突、纠纷事件时的应急处置。

二、突发事件的判定标准、终止条件

(一)判定标准

出现以下情形之一时,应启动应急处理工作:

1、任何原因出现的医患剧烈语言、肢体冲突事件

2、任何原因出现的医务人员与病员家属剧烈语言、肢体冲突事件

3、任何原因发生在科室的其他不明人员对医务人员辱骂,围殴等事件

(二)终止条件

符合以下条件,即可终止应急处理工作:

冲突平息,相关人员得到妥善处置或处理,无安全或纠纷预警。

三、突发事件应急实施细则及流程

(一)冲突发生时

1、及时通知保卫科,科室其他值班人员隔离冲突双方,及时做好沟通、解释工作,做好现场控制,防止冲突进一步扩大或加剧

2、冲突相关医务人员回避

3、通知主管院长出面调解、平息

4、争取院内完成调解,平息冲突

5、为保证医疗工作顺利进行,休息人员可替班或加班

(二)若冲突不能解决或平息

1、通知公安警务室介入

2、通知卫生局、院长、医务科及相关科室介入调解。

五大连池市第一人民医院

医患纠纷来袭 医院紧急处置

73岁患者刘丽兰(化名),因切口疝术后腹壁肿块复发1年入院。在全麻下手术后然出现肺部感染,立即转入重症医学科治疗,当晚患者死亡。家属随即组织人员围堵医护人员,要求巨额赔偿。医院迅速启动医患纠纷处置应急预案,经过一个下午的处理,纠纷基本平息。

这是我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演练的一幕。我院将开展全面演练应对突发事件,包括医疗纠纷、大规模外伤、电梯故障、突发传染病疫情、食品中毒、突发停电、高压氧舱故障、火灾处置等。

2月26日下午的演练井然有序,依下列流程逐一展开:

出现医患冲突后,值班医护人员立即向科室主任汇报,同时通知主管院长、医务科(总值班)、保卫科,到现场了解情况,保卫科到达现场维持秩序。

科主任接到汇报后,立即来科室调查现场情况,向家属解释沟通,立即向主管院长、医务科等相关部门汇报情况,同时安排二线值班医护人员前来科室接替当事医护人员,以免发生肢体冲突。

保卫科人员在现场维持秩序有效后,医务科、科主任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到科内调查情况,向患者家属耐心解释、沟通、交流,建议患者家属按照司法鉴定程序或医疗事故鉴定程序处理纠纷,患者家属愿意通过司法程序解决纠纷。

医务科、科主任、患者家属代表同在病案室复印病历,病历原件封存,由医务科、患者直系家属签署时间及姓名,由医务科保管。做口头解释工作。

患者直系家属递交书面投诉材料,医务科在5-7个工作日完成调查并书面答复患者家属。

学生冲突事件 篇3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学生冲突事件,预警管理

近年来, 校园学生冲突事件发生率逐年增高, 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学秩序和校园安全。由于学生冲突事件具有突发性、群体性、扩散性等特征, 极易危害师生身心健康, 因此有必要采取科学管理措施, 建立预警机制, 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促进校园健康和谐发展。

持续质量改进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CQI) 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注重过程管理、环节质量控制的质量管理论。其核心是运用PDCA方法和质量控制工具对数据进行统计, 为过程管理中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为效果检验提供标准。随着优质护理服务、医院质量万里行等活动的推进, CQI目前已成为医疗卫生行业管理中重要的品质改进工具[1]。作为依托行业办学的中职卫校, 其毕业生大多数就业于医疗卫生行业。基于当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校企 (院) 合作原则, 我校尝试将CQI作为学校管理模式的有益补充, 引入学生管理工作。

1 研究对象

将我校2014级89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以学期为单位, 对学生冲突事件进行整理, 从冲突事件的发生数量、违纪人次、重复违纪人次及重点时间段的发生率4个维度进行统计。

2 研究方法

2.1 评估问题

2014年第一学期, 分析学生冲突事件发生时间发现, 多数集中在17:00—22:00, 其中重复违纪学生8人次。

2.2 原因分析

2.2.1管理因素

(1) 管理体系有待完善。部分教职工认为学生冲突事件只是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 面对学生矛盾、安全隐患时责任意识差, 未予处理或处理不当, 错失解决时机。同时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致使“小事变大”。 (2) 教育方法单一。学生管理部门对违纪学生重批评说教, 轻疏导引导, 事件处理后的跟踪教育不到位, 违纪学生在自控力、行为习惯方面原本存在不足, 单纯的批评、说教等起不到良好效果, 易出现重复违纪。 (3) 重点时间段管理薄弱。晚餐前、晚自习前、晚就寝前, 学生处于兴奋状态, 易发生矛盾和摩擦, 而此时的管理力量薄弱, 只有3~4名值班教师、保安及生活管理教师, 部分自律性较差的学生认为有机可乘, 引发事端。

2.2.2班主任因素

(1) 班主任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责任意识不强、管理策略欠缺的班主任所带班级凝聚力差, 学生冲突事件发生率远高于其他班级。 (2) 一些缺乏爱心、不善沟通的班主任不能走进学生内心, 无法及时知晓学生动向, 为学生冲突事件的发生埋下隐患。

2.2.3学生因素

(1) 缺乏为人处世能力。目前中职生大多15~18岁, 正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其中不乏人生目标模糊、学习不主动、自我要求低的学生, 由于人格、品行发展不成熟, 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再加上这些学生情绪自控能力弱, 缺乏为人处世的方法, 使一些本可解决的矛盾激化, 引发冲突。 (2) 学生力量未发挥。一部分学生干部工作不积极主动, 或缺乏正确的工作方法;有些学生干部面临学生矛盾时缺乏正义感, 使其桥梁作用减弱, 不能及时传递有效信息, 产生累积效应。

2.3 应对策略

2.3.1完善学生管理体系

预防重于处置, 建立完善的预警管理体系, 是学校有效应对学生冲突事件的前提和基础。管理体系由校德育领导小组、学生冲突事件管理小组及学生信息收集小组组成, 充分体现“全员德育”的重要性, 从学生冲突事件“首问负责制”开始, 将值周值班制度深入推进, 使每位教职工积极参与管理, 为校园安全、学生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全员德育”是有效预防学生冲突事件的关键。

2.3.2制订并实施预警措施

预警通常被解释为事先察觉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在学生冲突事件发生前及时察觉、发现和识别潜在的突发事件因素, 在事件发展中掌握主动权, 可以降低学生冲突事件发生率, 从而减轻对学生、家长和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 具体预警管理措施见图1。

预警措施实施过程中, 学校管理部门共同参与, 强化预防能力, 降低冲突事件发生率。

提高班主任执行力:执行力是班主任完成学生管理任务的基本能力。为有效提升班主任执行力, 我校重新修订班主任管理与考核办法, 实施择优选聘方案, 将富有责任心、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聘为班主任;以月考形式检查、督促班主任工作, 将班主任日常工作和管理成绩与班主任津贴结合, 及时奖惩, 提高执行效果;通过学习、培训、研讨交流等活动提升班主任管理理念及执行力。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 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宗旨,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为核心,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举办学生道德讲堂:借助党团共建平台, 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 有效提升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我校道德讲堂围绕“诚信”“友善”“文明”等主题, 每月举办一次活动, 由学生组织策划, 主讲校园道德小故事, 引领校园正能量, 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身边的道德力量, 产生道德认同感, 自觉远离各种违纪行为。

重点对象管理:重点对象是指在学生冲突事件中违纪并受到学校各类处分的学生。成功转化这些学生, 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冲突事件发生率, 但对于这部分学生普通转化方法难以奏效。因此, 要在分析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 综合采用心理疏导、思想引导、行为督导的“三导”模式, 促进学生由内而外的转化, 达到“标本兼治”。其主要内容包括: (1) 与心理辅导站联合, 通过团体辅导、个体咨询学习情绪管理方法, 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理解与尊重, 从而有效预防冲突。 (2) 借助德育导师的力量, 以关心生活、促进成长为基础, 形成以定期书面思想汇报与不定期面对面思想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思想引导。 (3) 通过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 让学生在行动中体验奉献的快乐, 感悟校园生活的美好。

重点时间段管理:强化管理薄弱点, 加强管理力量, 实施“三晚”学生自主管理。“三晚”即晚餐前、晚自习前及晚就寝前。“三晚”时间段是学生冲突事件高发期, 可以组建学生巡逻队, 以自主管理模式, 实行分区域管理, 每周进行总结反馈, 根据巡视情况随时调整, 争取学生自主管理最优化。

2.3.3 落实学生管理细节

中职班主任既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骨干队伍, 也是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 同时还要承担教学科研等任务。为圆满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各项管理任务, 一方面可以建立一支优秀的班团干部队伍, 保证管理工作稳定有序开展;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畅通的学生信息网络, 及时反馈学生信息, 双管齐下, 有效预防学生冲突事件。

(1) 积极建设班团干部队伍。培养学生干部危机意识, 将班级日常工作进行合理分工, 对学生干部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2], 采用合理的奖惩制度调动学生工作积极性, 激发工作热情, 将每个细节落到实处, 消灭安全隐患。

(2) 发挥学生安全信息员的作用。由于身份的局限性, 学生干部并不能全面掌握所有学生信息, 特别是一些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因此, 可以借助活跃于学生之间、最了解学生情况的安全信息管理员的力量。我校设有班级学生安全信息管理员和校级学生安全信息管理员两个组织, 通过有效的信息渠道, 及时上报, 合理预防, 及时处理学生冲突事件。

3 结果

对2014学年学生冲突事件发生率、学生违纪人次及学生重复违纪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详见表1、图2。

注:χ2=19.53, P<0.01

4 讨论

合理运用CQI方法有效预防学生冲突事件发生的关键在于: (1) 实施全员管理。翔实的原因分析给措施的制订提供了坚实基础, 确保不偏、不漏, 做到全员管理, 将管理效力最大化。如全员德育制度、各处室之间的协调措施、值周值班制度的完善等, 为全面预防学生冲突及违纪事件的发生提供制度保障。 (2) 实施细节管理。在措施执行过程中通过不断检查、督促等手段, 落实细节管理, 确保每项措施有力执行。通过采用多种方法提升班主任管理能力, 采取多种途径促进违纪学生转化等, 不断强化过程管理, 有效减少学生重复违纪。 (3) 持续反馈改进。措施实施过程中, 在检查组、评价组共同管理下, 反馈循环改进使数个小目标逐步达成, 最终达成安全大目标。

当然, 在实施CQI管理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其他问题, 如班主任能力的差异性、考核结果反馈的及时性、学生干部队伍素质提升等, 这些将是我们下一轮循环改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舒惠萍, 罗小平, 杨洁, 等.持续质量改进在PACU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吉林医学, 2014 (29) :6588-6589.

事件新闻标题中“冲突元素”的运用 篇4

一、事件新闻中“冲突元素”的运用方式

在事件新闻报道中, 新闻标题的制作需要讲究一定的原则, 特别是在引用“冲突元素”时, 需要根据冲突元素的方法和原则, 来精心地提炼新闻标题, 以有效地提升新闻标题的吸引力, 以有效地提升新闻的传播效果, 以最大化地引发受众对事件新闻的注意力。在事件新闻的标题提炼中, “冲突元素”是比较重要的标题制作方式, “冲突元素”也是非常新颖的标题制作手段。在事件新闻的标题制作中, 通过运用冲突元素, 找出矛盾的对立性, 通过前后矛盾来提振受众对事件新闻的兴趣。在事件新闻标题的制作中, “冲突元素”的标题制作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 反差式、逆向式、对偶式等。

1. 反差式的新闻标题

反差式是事件新闻标题中, 冲突元素运用比较典型, 也是运用比较普遍的标题制作方式。在事件新闻标题的制作过程中, 通过前后对比的反差, 来设置新闻标题中的冲突性。通过冲突来阐述新闻的内容, 通过冲突来吸引受众对事件新闻的兴趣, 通过冲突来呼唤受众对事件新闻的关注度。而且反差如果大的话, 那么事件新闻的标题对于受众的冲击力是非常大的, 受众在看到反差式的新闻标题时, 往往会被调动起很大的胃口, 进而主动地进行新闻的浏览。如在残障小伙用轮椅穷游半个中国的事件新闻报道中, 新闻标题用“9万多公里, 半个中国, 无腿少年用轮椅来穷游”。这样的反差式的新闻标题出来后, 受众在“9万公里”和“无腿少年”的矛盾对立中, 很容易激发他们主动性地阅读新闻。

2. 逆向式的新闻标题

逆向式的新闻标题制作方法, 也是新闻标题中“冲突元素”的主要表现。在事件新闻标题的制作过程中, 为了充分地吊起受众的胃口, 为了造成一定的视觉差效果, 通过逆向式的思维模式来提炼标题, 这样的新闻标题似乎不符合常理, 但正因为新闻标题超出了一般人的正常思维, 才能够吸引受众对其的兴趣, 也才能让受众主动地进行阅读。在事件新闻的制作过程中, 由于事件新闻的关注度大小不同, 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对于事件新闻的传播效果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如在家庭暴力的事件新闻报道中, 孩子的父母由于管教严格, 对自己的孩子打骂严重, 为了凸显孩子的心声, 帮助孩子早日走出阴影, 在这样的事件新闻标题的制作过程中, 用一个逆向式的方式, 能够有效地提升新闻的关注度。如“我好想有一个后妈”, 这样一个反常规的新闻标题, 对于该事件新闻的新闻内容、新闻核心等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3. 对偶式的新闻标题

对偶式的方式也是新闻标题中“冲突元素”的主要内容, 一般反对式的对偶在新闻标题中运用比较普遍和广泛。通过反对来扩大矛盾, 通过反对来强化视觉冲突, 从而加深受众对新闻标题的兴趣, 从而有效地强化记者的采访目的和采访内容。在新闻标题中, 对偶的方式一般是比较工整的对仗式的结构, 但意义却完全相反。通过相反的意义来表达新闻标题中不一样的内容, 可以让受众仅仅通过新闻标题就能够了解新闻事件的整体格局。如在报道某小区居民自筹自建的秧歌队的事件新闻中, 为了全面地报道秧歌队的情况, 在新闻标题中, 可以运用对偶式的方式来全面地阐述新闻内容, 如可以将新闻标题制作为“红红火火的秧歌队, 繁荣背后的隐患”, 通过这样一种对偶式的方式, 既能够全面地呈现事件新闻的内容, 也能够因较大的冲突性而引发受众的思考。

二、事件新闻中“冲突元素”运用的注意事项

在事件新闻中, 运用冲突元素能够有效地提升受众对事件新闻的兴趣, 能够有效地提升事件新闻的传播价值,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事件新闻的传播效果。在事件新闻中, 冲突元素的运用, 需要注意以下事项。首先, 在运用冲突元素时, 切忌不能为了制作冲突而盲目地设置矛盾, 以免丧失了新闻内容的主要本义。在事件新闻中, 运用冲突元素应该紧密地结合事件新闻的内容, 根据事件新闻的实际冲突和矛盾来提炼新闻标题。其次, 在事件新闻标题的制作过程中, 对于冲突元素的把握, 要根据事件新闻的大小来科学的设定。很多新闻采编人员为了扩大新闻的影响力, 为了盲目地凸显新闻的传播价值, 往往不切实际地进行新闻标题的制作, 肆意地扩大新闻标题的冲突性。这种不正确的新闻标题制作方式, 不仅难以起到切实的传播效果, 还容易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 让受众对事件新闻产生抵触。最后, 在事件新闻标题的制作过程中, 还应该注重标题的相关原则, 科学合理地把握对仗和工整性, 以提升事件新闻标题的科学性。

结语

学生冲突事件 篇5

范美忠以一种“并不崇高”的面目出现,他的“异端”言论不断挑战人们的传统价值观:他声称自己没有牺牲自己生命的义务去营救地震中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女儿,甚至他连妻子和母亲都不会救!一位教师公然地挑战全国人民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引起了人们惊涛骇浪般的愤怒指责。他的这番话激怒了网民,其不孝言论,堪比孔融“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其临“震”脱逃,放弃学生,网友送他一个“范跑跑”的外号,也有人赠他“范先生”称呼,暗含“先人而生”的讽意,甚至国外也送他一个“R unner Fan”的称号,不明真相的人们可能以为这是一个2008年北京奥运的田径选手。

简而言之,“范美忠事件”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跑得对不对,既便对专家学者来说,亦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和对峙,时至今日,“范美忠事件”仍然是个充满争议性的话题。本文着眼于范美忠“跑”之行为,试就文本意义上的“范美忠事件”作一讨论。

跑还是不跑?这是个问题

恰如哈姆雷特之疑问:“To be ornot to be:thatis the question.”身处八级地震中的范美忠也面临着这样的生死拷问。从社会角色来看,范美忠面临着多重角色冲突。即作为普通人,他有追求个体生命自由的权利,这种权利神圣不容侵犯。任何无视这种生命权利的人,都是违反人性,极其专制野蛮的;任何声称不保护个体生命权利的法律,都是应当废除的恶法。作为教师,其职业伦理又要求他在地震中不能弃学生于不顾,理应承担警示、组织、疏散、救助的义务。尽管教师职业规范中没有如此详细的规定,但保护学生是应有之义。

这种角色冲突反映在对待“跑”这个问题上,表现为两种针锋相对的态度。作为普通人之“跑”,乃为正常逃生行为,跑得越快就越好,范美忠跑第一不但不应当被批评还应该被大加表扬。作为教师之“跑”,乃为“逃避责任”之跑,可以看成是对学生安全的“无所作为”,应该受到批评和谴责。

作为教师之“跑”,是法律问题还是道德问题

显然,范美忠自我辩护理由基础在于普通人之“跑”。但是范美忠作为教师之“跑”,却导致了法律与道德之争。即教师之“跑”是一个法律领域内的问题,还是一个道德领域内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在发生地震、洪水、泥石流、台风等自然灾害和重大治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教育等部门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转移、疏散学生,或者采取其他必要防护措施,保障学校安全和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第五十六条规定:“校园内发生火灾、食物中毒、重大治安等突发安全事故以及自然灾害时,学校应当启动应急预案,及时组织教职工参与抢险、救助和防护,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关于突发事件来临时,教师应当怎样做,法律是没有明确规定的,反而更多的是关于教育部门和学校职责的规定。

那么教师作为学校的工作人员,是否承担相应的责任呢?应该怎样理解教师的职业责任呢?显然,不能把学校责任和教师责任混为一谈。认为教师是学校的一部分,进而认为教师理应承担责任,这是对法律的一种误读。假设学校侵犯教师权益,那么法律应追究学校的责任,而不是追究学校内部每个教师的责任。因为,学校责任在于建立一套制度和机制,建立与否和执行如何才是判断的依据。如果没有建立这样一套制度和机制,那么学校应承担责任。

质言之,学校和教育部门是否建立一套地震灾害应急预案和防护措施是教师应否承担法律责任的前置条件之一。如果教师没有接受相关专业培训和应急训练,而让教师承担救护学生的义务,显然逾越了教师职业能力。广泛使用的两种类比便有可驳之处:将教师类比为警察或飞机驾驶员,没有看到警察或飞机驾驶员受到的专业训练和配备的必备器械;将教师类比为泰坦尼克号的船长,没有看到泰坦尼克号船长的先前理性选择行为已经为其义务提供了根据,比如选择什么航线、选择什么时间、选择什么船员、以及对可能的风险等级作何判断等等。

不可否认,个人理性选择是教师应否承担责任的前置条件之一。醉汉因为醉酒驾驶致人伤亡,并不能因其酗酒而免于法律惩罚。这是因为,选择是否驾驶前饮酒是其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并不能成为逃避法责的遁词。地震是不可预测、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自然力,范美忠没有前置的可归责于自己理性选择的原因。比如明知教学楼即将倒塌,仍然放任学生在里面学习;理应参加学校组织的防震培训和演习,仍然置之不理拒不参加。

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特别增加了“保护学生安全”的条款。不能把教师这种“保护学生安全”的责任理解为一种无限责任,更不能理解为“以命换命”。否则,即便如谭千秋老师一样,舍命保护学生,哪怕有一名学生出现意外,则师德仍有遭受指摘之处。老师之于学生的救助义务,正如警察之于被挟持的人质,其义务在于克服危险,尽最大努力去解救人质,而非用自己的性命去换人质的命。老师对学生的救助,同样应当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救助,而非“以命换命”。范美忠和学生都是地震中的弱者,都是需要保障安全的对象。范美忠的行为尽管不高尚,与谭千秋的英雄行为具有极大的差别,但是不违法。

范美忠备过课,但没有备过组织学生逃生的课。这不能完全怪他。由上分析可知,范美忠作为教师之“跑”不应当是一个法律问题,而应该是一个道德问题。范美忠在师德方面存在瑕疵,这是一个可以继续在道德领域争论的话题。

诚然,范美忠是挣扎于道德底线边上的,这条底线处于形迹可疑、面目模糊的地方,作为“自然人”的法律权利与“职业角色”的道德义务出现了巨大的裂痕。尽管地震特别强烈,时间极为紧迫,他本人当时的反应只是一种本能反应。但反省自我,特别是范美忠言论有不当之处,甚至滑向“道德虚无主义”,通过对“英雄”的消解,达到逃避道德义务的目的。

“范美忠事件”的文本意义

法律是从维护社会正义和秩序的角度出发,禁止人们“恶”的行为;而道德则是从倡导人们从“善”为出发点,提出了对于人的一般行为准则的更高要求。可以肯定的是,善是人们的普遍追求,但是善必须是个体“理性的自觉和意志的自愿”。如果忘却了这一点,以道德的大棒来驱赶每个人,最终会导致道德的暴政,进而造成“人性的虚伪与伪善”。文革有一个响亮的口号:“狠斗私字一闪念”,尽管它以一种义正辞严的方式,却对中国传统道德起到了最具破坏性的瓦解作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本是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本是人类精神家园最宝贵、最应呵护的花朵,竟然会演变成一场灾难,这就是道德专制的恶果。这么多年,政治和社会观念的一个巨大进步就是,确立“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从牺牲论、代价论到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

随着多元化价值观时代的来临,我们必须学会宽容和理解。诚如《南方周末》载文指出的那样,范美忠是社会中的“异端”,这种异端更多是一种言论上的“异端”。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当下中国也表现出了一种宽容兼包的气度。无可否认,一个国家中既有主流价值观,也有非主流价值观;国际社会中既有西方价值观,又有东方价值观;持非主流价值观的人不需要向持主流价值观的人认错、道歉,正如持有东方价值观的国家不需要向持有西方价值观的国家屈服、遵从一样。多种价值观存在着一种不可通约的现象,主流价值观不能通过强制,甚至恐怖的手段来寻求非主流价值观表面的驯服。民主要求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共和要求多数派尊重少数派,并与他们和谐共处。多数派不能强迫少数派接受自己的意见,即“防止多数的暴政”。

然而,尊重每个人的自主选择,并不意味着个人私德是“怎么都行”的放任自流。范美忠思想带有存在主义色彩,即过分强调个人价值的独特性,个体对道德价值的自主选择、自由意志,从而走向“去道德化”的泥沼。其思想的短板在于没有将个人纳入社群的视域之中,即个人不可能脱离社群而单独存在。社群要求达成多种价值观的和解,维护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只有通过“你我”共同交往对话协商才能形成公共理性和价值共识,从而形成公共道德伦理。

面对这一无奈事实,我们将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刘汉希望小学的监工更是一名无名英雄,他严格地监督管理工程的每道工序,对于沙子里的小石头都要精选出来,为了保证质量不惜天天与人吵架。同样,桑枣中学校长叶至平也是一位大英雄,他不断加固教学楼,坚持地震演练,地震时1分36秒全校学生2400多人全部安全疏散。功夫在平时,只有平时有防范,才能最大效率地保障师生安全。

范美忠的困境在于:在没有可靠保障和时间极端紧迫的条件下,如果保护学生,教师可能面临失去生命的巨大风险;如果自己先跑,学生可能面临更大的失去生命的巨大风险。矛盾尖锐对立,并非毫无破解之处。即在“自己先跑”和“学生先跑”之间达成和解。

学生冲突事件 篇6

关键词:医患冲突,社会转型,调养,医患沟通

2013年10月25日, 浙江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3名医生被前患者袭击, 造成1死2伤的恶性事件。这不仅使医患冲突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而且让医患冲突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在这个标志性案例中, 凶手用杀戮这种极其暴力的手段去报复一个社会群体, 说明患者对医生的仇恨不再是一对一的个人恩怨, 而是上升为对医务工作者这一群体的仇恨, 从这一刻起, 医护人员的职业风险等级进一步提高。事件发生后引发了全国大范围医护人员的抗议和声援, 医务工作者群情激愤, 认为“温岭事件”向世人敲响了警钟, 世人同样群情激愤, 但却认为“温岭事件”向医务界敲响了警钟。难怪有人发出“中国医患关系是一笔糊涂账, 两个受害群”的感慨。本文从医患冲突根源旧说以及新说来探讨医患冲突的根源, 并提出化解医患冲突的突破口, 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减少医患冲突, 化解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

一、医患冲突的根源旧说

导致医患冲突的根源, 网络、媒体、期刊已有成千上万篇报道, 主要集中在微观层面和中观层面。

( 一) 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医患冲突的根源主要集中在以医生、患者及医院为主体的个案分析。如患者素质说、医患沟通说、医生失德说、人文精神缺失说、医院管理说等。各种对策应运而生, 从社会舆论引导到医患沟通规范化培训、再到临床路径研究等。这些研究无疑都是十分有价值的, 但恶性事件的发生率仍在持续升高。中国医院协会等机构的调查表明, 暴力伤医事件逐年递增, 从2008年每年每所医院平均20. 6次上升到2012年的27. 3次。甚至出现“央视反思哈尔滨杀医案6成人持高兴态度”这一怪现象。微观层面学说常常被指为“治标不治本”。

( 二) 中观层面

中观层面医患冲突的根源主要集中在政府角色失当、社会道德滑坡、媒体舆情危机、医改弊端凸显等方面。“温岭杀医案 - 百度百科”的作者给出了这样的反思: 改变医患关系需要“跳出医疗”, 并指出当前最大的问题在于脱离整体性的局部矫正, 失去了最稳固的基础。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也于2012年5月12日发表文章称: 中国需结束医生面临的暴力威胁, 文章指出中国医患关系紧张, 原因在于政府对卫生系统的投资不够、医生薪水及业务培训费用不高、媒体对医生的过多负面报道、公众对医学知识缺乏了解、患者对疗效的期望不切实际以及很多贫困家庭支付不起高额的医疗费用。有人把问题的根源指向政府、社会和媒体, 以期获得改进医患关系更稳固的基础; 还有人把医患冲突归咎于医改。这种出了问题就归咎于改革, 但对医改之前种种问题回避不谈的现象, 只有批判没有任何建设意义, 不值得提倡。

二、医患冲突的根源新说

新华网罗列的今年1 ~ 10月份引起全国关注的24起恶性伤医事件显示: 恶性事件有增无减。尽管微观层面和中观层面不断做出努力, 但是效果微弱, 未能阻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因此, 除了微观和中观层面, 医患冲突的根源似乎还有更具决定性的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是指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全球经济一体化给当代中国带来的冲击与转变。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化、信息化、法治化进程的加快, 社会结构变动剧烈、各类矛盾愈显突出。信任缺失、暴戾成风不仅体现在医疗领域, 还在家庭、亲情、夫妻之间不断上演。沈阳小贩夏俊峰刺杀两城管案、北京韩磊摔死女童案、吉林周喜军盗车杀婴案、蔡世勇妻子米粉店遭枪杀案都发生在眼前。在市场经济、利益纷争的催化下, 人与人之间依靠善良、宽容、理解、信赖构建的和谐关系逐渐分崩离析, 人性的恶不断地释放去填充这些空隙, 并一次次地打破对于人性恶认识底线的记录。人开始变得孤立、敌对、人人自危, “社会诚信”变得无处可寻了。

三、社会转型带来医患冲突的必然性

( 一) 社会转型促使医疗体制改革成为必然

建国后几十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封闭发展只能落后, 而且越落越远。历史最终选择了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尤其是加入WTO, 参与全球竞争, 经济快速发展, 走上国富民强。但作为“入世”的条件, 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市场要对外开放, 境外医疗服务提供者显然具有优势, 包括: 比较雄厚的资金、先进的医疗技术与器械装备、优秀的医学专业人才、科学的医疗管理措施等。来势汹汹的外资医药, 使我们运行几十年的医疗保障体系不堪一击。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 1994年, 国务院决定在江苏镇江、江西九江进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试点, 为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索经验, 医改序幕由此揭开。

( 二) 社会转型中医疗市场与技术非等价交换的弊端

经过近20年的医疗体制改革, 我国医疗卫生系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 医疗服务机构数量、医生数量以及床位数量显著增长, 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改善, 医务人员业务素质迅速提高, 新的诊疗项目、诊疗技术不断增加, 全民医保格局正在形成, 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从质和量上全面提高, 居民健康状况达到历史新高。然而, 这种快速的发展仅解决了时间和效率的问题, 国内医药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先进的医疗设备、器械、耗材、药品严重依赖国外技术, 造成医疗费用奇高。国家发展战略所设计的用市场换技术的方针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拿出市场换不来技术, 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外资企业对先进技术的转让严格控制, 尤其是一流技术; 第二, 国内企业没有解决“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问题。

( 三) 垄断技术冲击导致医患积怨加深

国外企业技术垄断、国内企业缺乏创新, 致使我们无法让国民在享用现代高科技医疗卫生服务的同时, 减少向外资企业支付巨额药品和材料费用, 不能大幅度地降低医疗成本。不难想象, 国人通过辛勤劳动刚刚脱贫致富, 却在就医过程中被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材料把钱收入囊中, 虽说命运不像虎妞那样凄惨, 但也有受盘剥的感受, 民怨及冲突因此而生。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垄断技术资本对医疗服务市场的冲击和盘剥。这种冲击是“入世”之初想到的, 但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高技术”躲在医生的背后, 导致患者不明白该向谁讨说法, 只能迁怒于医生、护士、医院管理者, 甚至整个医疗界。替罪羊是多么的无辜?

四、化解医患冲突的突破口

医患冲突最根本的原因体现在宏观层面, 即国内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而受到的“冲击”或者“盘剥”, 但从某种角度讲这种冲击是正常合理的。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社会转型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是为了应对冲击全体国民共同选择的道路, 这是正确的, 不容置疑的。找到问题的根源, 似乎于事无补, 解决医患冲突的最终出路在于“调养”。

所谓调养就是调治保养、调理滋养, 就是扶正祛邪、生津通络, 使身体健康。医患冲突的调养是国民认识逐渐提高, 行医不断规范, 自主知识产权不断创新, 医患逐渐一体的过程。具体来说:

( 一) 加强医患沟通, 化解医患矛盾

社会转型期因医患沟通障碍导致的医患矛盾日渐增多, 究其原因, 皆因沟通机制不健全, 沟通渠道不畅, 沟通方式欠妥而导致矛盾的产生和进一步激化。我们要建立合理长效的沟通机制, 健全和完善沟通诉求平台, 个人层面、单位层面、公众层面同时开展医患沟通, 最大限度地畅通堵塞医患积怨的“下水道”, 使积怨得以有效疏散、化解。此外, 掌握医患沟通技巧至关重要。细心地观察、耐心地倾听、机敏地交谈、热情地鼓励、认真地解释等沟通技巧, 可以从根源上预防和减少医患冲突的发生。医患沟通是构建医患和谐的必由之路, 是解决医患冲突的突破口, 也是广大医护人员的护身符, 深谙此道者才能称为真正的医生。

( 二) 强化宣传教育, 提升认识水平

随着社会发展, 公众维权意识逐渐增强, 对医疗期望愈来愈高, 加上媒体片面宣传, 公众对医务人员、医疗机构的态度逐渐偏离客观。医方和患方的认知存在偏差甚至扭曲是医患冲突的又一根源。解决医患冲突, 需要对社会各个层面加强宣传教育, 医患双方树立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对于恢复医患信任、重建医患关系至关重要。

( 三) 建设医德医风, 规范行医过程

医德医风是医院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的综合反映。不良的医德医风损害的是患方的合法权益、平等价值与人格尊严, 会直接引发患者的怨恨表达。深化医德医风教育, 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水平, 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 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 避免追求经济效益, 弱化社会效益的短期行为。

( 四) 积极改革创新, 深化知识产权

国内医疗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 以及国外先进的技术资本对医疗服务市场的冲击和盘剥是医患冲突的根源。积极改革创新, 生产制造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减少对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依赖, 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是我们的目标。国内医疗行业在打开市场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同时, 要消化吸收先进的技术, 并勇于开拓创新, 生产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学生冲突事件 篇7

一天上午第三节课下课没多久, 我班的班长突然急急忙忙地跑来告诉我说“老师, 你赶快去一下吧!再不去的话曾平就要和李老师打起来啦!”李老师担任我班的数学课, 我作为班主任, 一向挺欣赏李老师的教学能力和佩服他的严谨教风。听了班长的紧急报告, 我不由得一愣, 马上赶到了教室去弄清事情的原委。原来是李老师在最后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要求全班学生交作业, 而交上来的作业却唯独没有曾平同学的。而曾平却一口咬定说他交了作业, 所以李老师断定他在撒谎。因此, 两人相持不下, 闹得不可开交。首先, 我让曾平去办公室等候, 同时向李老师和班干部进一步了解事件的细节, 然后我马上赶回办公室。

1.“过度自我防卫”的心理行为

在去办公室的路上,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曾平同学拒不承认未交作业。虽然以前他也曾没交作业但他至少还敢于承认自己的行为, 但这次他竟然公然和老师叫板。我把他的这种过激反应归结为“过度自我防卫”的不良品行。即当有这种行为的人受到询问、批评时, 他们都会产生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往往会使他们与周围的人闹对立, 认为是别人“与他们过不去”“整他们”“不给他们面子”。因此, 当他们面临“严重威胁自尊”的经历时, 就产生了逆反心理, 而这只不过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自尊不受伤害而在内心建立起的一套心理防卫机制而已, 从而过度地使用自我防卫。曾平认为李老师故意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他难堪, 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丧失了应有的“面子”, 因而他产生了强烈的对立情绪。因此, 我认为曾平同学向老师的“公然叫板”是由这种“过度自我防卫”的心理行为造成的[1] 。

2.采用柔性措施处理师生冲突

美国知名学者McDaniel曾建议教师在学生犯错时采用一些简单的管理技巧以避免和化解一些师生冲突。例如, 教师可采用柔性措施小心谨慎、毫不唐突地进行处理, 那么就不会导致大规模的口角之争。如果教师彬彬有礼, 学生就会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师生冲突的发生和升级。所谓柔性管理就是依靠激励、感召、启发、诱导等方法进行管理, 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 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 采用非强制性方式, 在管理对象的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 从而把组织或是管理者的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2] 所有的学生都渴望归属感和获得认可, 我认为曾平也不例外。我决定利用柔性管理措施具有内驱力的特点, 促使其心理发生转变, 引导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的自我认识, 发自内心地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 最后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评教育。沉思片刻后, 我决定采用“迂回包抄”的方式。

3.“迂回包抄”的柔性管理措施

我这里所采用的“迂回包抄”的方式就是“柔性措施”管理技巧中的一种。当我来到办公室, 他仍然以一副怒气未消的表情站在我的面前, 我知道他可能已经做好心理准备等待着我对他的严厉批评。为了避免在曾平情绪激动的时候去批评教育他, 我决定利用他的“定式思维” (已经准备好了迎接另一场暴风雨到来的心情) , 采取了“迂回包抄”的反心理战术——不是马上雷霆万钧地批评他一通, 而是“欲擒故纵”, 先抛开我此时的愤怒, 面带微笑地叫他坐下, 询问有关他周末的一些生活琐事。我发现曾平脸上愤怒的表情慢慢消失了, 同时低下了他那高昂的头, 脸上微微泛出红色, 不再是刚才的桀骜不驯, 取而代之的是满脸悔意的表情。此时我知道“迂回包抄”的反心理战术已经在起作用了, 决定以平等商讨的询问方式回到冲突事件上来, 一方面指出他自己的错误之处, 另一方面让他承认自己的错误。最后, 他终于向我坦白了他的谎言, 并留下了悔恨的泪水, 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并向我和李老师赔礼道歉。

二、处理师生冲突事件的策略艺术

1.控制情绪, 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

当师生发生冲突事件时, 教师此时应首先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老师身份, 避免直接用一种批评者的口吻去教训学生。教师应把学生当成一个鲜活的个体、一个没犯错误的学生来对待, 把师生之间的关系放在一种“我——你”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关系中。控制自己急躁的情绪, 避免自己认为学生的行为是对你尊严的冒犯和挑衅。这就需要班主任具有良好的师德涵养, 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 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 和学生平等相待, 与之平等交流, 询问其原因, 倾听其感受, 设身处地地体谅, 将心比心地感知, 以平等的身份去对待, 以真诚的心灵去理解, 再以合适的方法加以处理。在处理上述事件中, 如果我控制不住自己愤怒的心情, 把学生对老师的反抗完全视为对老师尊严的公然叫板和藐视, 那么该事件的解决也许就没那么轻松。[3]

2.以退为进, 缓和短兵相接的局势

常言道:“冲动是魔鬼。”对于涉及教师本人的师生冲突事件, 我们大可以先退一步, 勿急于一时之愤而乱了师道之尊。班主任要学会在学生情绪失控的情况下采用以退为进的方式, 避开学生的冲动情绪, 让学生那已有的心理战备防线崩溃, 自乱其阵脚。

实际上, 采用“迂回包抄”的反心理战术就是利用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知识, 在揣摩学生心理状态后反其道而行之, 使学生捉摸不透你的心理状况, 不停地揣摩你的心思, 从而将他那“勇敢”地接受老师批评的信念击碎, 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 给学生来个措手不及, 击溃其心理防线, 使其主动承认错误, 自觉接受批评教育。班主任在处理师生冲突事件时采用这种“迂回包抄”的柔性管理措施可以避免在学生冲动的情绪下火上浇油, 避免因师生冲突的再次升级而导致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从而成功地解决师生的冲突事件。

3.以爱为核心, 批评也是甜的

批评不讨人喜欢, 大多数学生都会觉得听老师批评是一件挺尴尬的事。当班主任在处理冲突事件时, 要让学生感受到你是从关爱他的角度出发, 毫无偏见地公平公正地处理事件。班主任应抓住事情的要害, 要让学生打心眼儿里佩服你所做的一切。[4] 只有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师爱,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你对他的关爱, 学生才会对你以诚相待, 向你打开心扉之门。“亲其师”才会“信其道”, 学生才不会对你产生敌对情绪, 一些涉及师生冲突的问题也才会迎刃而解。

班主任工作艺术灵活多样, 我们要善于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认真总结, 科学分析, 以形成自己独有的班主任工作艺术。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美]Kay Burke.与问题学生“过招”[M].郑莉,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25-28.

[3]周保英.新课改视域下班级管理案例析[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35-140.

学生冲突事件 篇8

近些年来, 我国的群体性事件呈迅速增长的趋势, 性质和内容已呈多样化、复杂化, 即增加了非直接利益冲突的成分, 即所谓的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它严重地影响了各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引起了政府和社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

1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现状与涵义

1.1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现状

据2005年《社会蓝皮书》和一组公开报道披露的统计数字显示, 近年来,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一直保持上升势头:1993年全国发生群体性事件共0.87万起, 2006年超过9万起。从1993到2004年的11年间, 我国“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也由年73万增加到377万。从近几年爆发的“群体性事件”来看, 性质和内容呈现多样化、复杂化。事件中出现了非直接利益冲突的特点, 且比例越来越高, 参加人数越来越多, 危害也越来越大, 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1.2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涵义

1.2.1 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是指社会冲突的众多参与者与冲突事件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利益诉求, 而是因某些社会不公现象触发个体的结构性压力, 进而引发心理失衡, 从而参与其中发泄不满情绪以实现对政府的某种意愿表达, 而导致的群体性事件。

1.2.2 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1) 利益的非直接性。

从群体性事件主体参与的利益相关程度看, 可以把群体性事件分为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和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强调的不是参与者利益“有无”问题, 而是强调参与者利益关系是否“直接”的问题。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大部分参与者是与事件本身无关, 即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群体。

(2) 冲突的隐蔽、突发性。

此类事件引发的导火索往往是个别人或部分人的直接利益受到侵害, 在围观者不满情绪堆积蔓延后, 又找不到正常的渠道来表达和发泄, 民众意见进入了信息盲区, 可能由于一件不起眼的小事而突然爆发严重的大规模的冲突。这类冲突后果与起因之间落差大, 时间间隔短, 突发性、隐蔽性强。

(3) 后果的严重破坏性。

从群体性事件针对的对象类别来看, 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往往是一种针对基层政府、官员行政不作为和腐败、官僚作风而引发的官民之间对立性的群体性事件, 参与者利益诉求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党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 其涉及面日益复杂, 对抗色彩日益强烈, 一些事件得不到及时化解与妥善处置, 造成局部动荡甚至警民冲突和政府公信力缺失, 直接影响基层党群、干群关系, 带来的潜在的危害更大。

2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诱因分析

近几年来, 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影响也越来越大, 参加的人数越来越多, 那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为什么会有今天的态势呢?据我们课题组的调查, 此类事件与当地存在着的亟待解决的各种社会公共问题和矛盾有着密切联系。其中基层治理软弱、公权使用不当和社会不公等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导致了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频发, 其主要根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基层治理软弱、公权使用不当导致其合法性流失

2.1.1 基层政府官员公权使用不当

现如今我国政府的行政权力正不断膨胀, 而政府官员行使权力又缺乏有效监督, 在权力缺乏有效监督下的政府是很容易造成“寻租”现象产生的。正是由于这些原因, 我国近年来基层政府的腐败案件层出不穷, 其中基层官员腐败渎职使得公民对基层政府合法性产生了极大的质疑。我们从对广西博白和贵州瓮安县的公民访谈得知, 群众A说:“当地群众有事找政府时, 有钱就好办事, 没钱就很难办事。去年有很多公民上访的结果就是被推脱, 最后不了了之。而且当地‘两抢一盗’和打架斗殴等事件时常发生, 年发刑事案件频繁, 破案率却很低。”这就是典型的渎职行为, 而渎职也是另类的政府官员的腐败形式。这也就造成了政府公信力流失, 公民很难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2.1.2 基层政府与公民之间矛盾长期积累`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 大量的利益矛盾都难以在基层就得到解决, 这样就会形成大量的矛盾积累。再加上我国一些基层政府, 还继续以单中心的权威模式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公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激化。因此一有适当的机会, 公民就会伺机宣泄从而引发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

2.2涉及民众利益的信息不够公开导致谣言传播

政务活动的透明与公共事务管理信息的公开, 是保证公民知情权、知政权, 进而促进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和化解民众积怨的基础。而我国一些地方的基层党委政府对社会矛盾普遍表现出“体制性迟钝”, 也犯了很多常识性的错误。

2.3公民上访回应性较低, 加剧了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冲突

基层政府缺乏让公民利益有效表达的机制是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间和市场经济条件下, 虽然发生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毫不奇怪, 但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化解矛盾、解决冲突的正常机制来化解矛盾、解决冲突。

2.4基层政府行政执法暴力化引发民众与政府的直接对抗

近年来, 我国许多基层政府在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没有依法行政, 往往采用的是“匆忙出警, 警力一到, 高压处置”的简单做法。有时甚至像甘肃陇南事件那样基层政府暴力执法打压群众、与民争利。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东江镇30多名拆迁户集体到位于武都区新市街的陇南市委上访, 随后武警、警察前来维持秩序, 而群众越聚越多事态开始升级, 一批闹事者打砸抢烧市委大楼, 并与当地武警部队、警察发生激烈冲突。正是这些暴力执法使得部分公民积怨很深, 成为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也促使无直接利益的群众参与到群体性事件当中了。

3预防和化解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对策与思考

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化解是一个长期治理的过程, 然而人们往往只重视事件发生后化解, 而忽视了事前的预防, 只重视治标, 而忽视了治本。从治理理论来看, 只有建立基层治理机制, 实现善治, 做好事前预防才是遏制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

3.1协商治理基层公共事务, 增强民众与政府的共识

3.1.1 让公民参与基层治理, 增进政治团结和相互信任

在今天, 公民不仅是基层公共服务的消费者, 他们更是社区公共服务生产者的一部分, 这标志着公民正由被动的、消极的参与逐步转变为积极的, 主动的公共参与角色。

基于此, 我们首先应倡导“积极的公民资格”理念, 要在观念上相信公民是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部分, 然后政府应采取分权化和向社区公民授权的措施上来, 鼓励公民与政府协商解决某些矛盾。其次, 是基于老百姓的政策素质和法律素质存在较低的问题, 可由一个正规的非政府组织出来, 联系政府与公民, 帮助公民参政议政, 帮助政府了解民意。

3.1.2 构建“多中心”的基层治理结构, 预防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

构建“多中心”的基层治理结构, 有效的进行公共事务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 实现持续发展的绩效目标, 通过政府分权给其他组织和相互沟通、相互协商、共同参与合作等互动关系, 形成多样化的公共事务管理制度和组织模式, 以预防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3.2建立信息公开责任制, 保障信息的及时、准确发布

建立政务信息公开责任制就是落实信息公开一把手工程, 要把政府信息公开层层抓落实, 并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规定责任人必须定期通过正确的媒体 (电视、报纸等) 舆论引导、官方信息 (官方网站、短信平台等) 或者督促非政府组织及时、准确的向公众发布信息, 对不作为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使信息公开走上正规化。

3.3加强回应性政府建设、及时回应民意诉求

3.3.1 增强基层政府官员的责任心, 建立高效廉洁的干部队伍

基层政府缺少责任性, 其中主要原因是基层政府官员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缺乏责任心。增强其责任心除了加强对基层公务人员服务公民意识的宣传教育外。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必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要使广大基层干部站在公民维权第一线主动协调、支持、帮助利益主体实现正当的维权诉求 , 这样才能有效化解群众的不满情绪 , 降低非直接利益冲突的风险。二是加强对政府公务人员的行政监督和绩效反馈机制的构建。加强对政府公务人员的有效监督, 并做到有功就奖励, 有过错就处罚, 无作为就“下课”, 促使政府公务人员责任心提升。

3.3.2 健全公民的利益表达机制, 保障公民的法定权利

尊重和保障民众的利益诉求和权利表达 , 构建畅通有序的利益表达渠道 , 使广大民众拥有平等的话语权 , 是缓解非直接利益冲突的重要手段, 为此, 我们认为当前政府要化解长期积累的矛盾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 就是要建立由政府、公民和民间组织三方代表组成的委员会, 来健全对社会舆论的收集和分析。其二, 建立由政府监管各方协调的公民权益维护机制, 坚决纠正损害公民利益的行为。其三, 就是不断完善信访制度 , 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 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

3.4强化违法行政责任追究, 增强基层政府柔性管理能力

首先, 强化违法行政责任领导责任, 并签订责任状, 对出现违法行政的地方和部门, 应首先追究领导的领导责任。

其次, 严肃追究违法当事人的责任, 对于行政违法现象, 一经发现, 对违法行政者当事人进行依法处理, 该纪律处分要纪律处分, 该刑事处分的要刑事处分。并加强对政府公务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 坚决抵制“匆忙出警, 警力一到, 高压处置”的简单工作方式。

参考文献

[1]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我国出现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参与者只为发泄[EB/OL].新华网2006-10-17http://www.sina.com.cn.

[2]陈相光.非直接利益冲突与社会心理优化[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8, (5) .

[3]黄顺康.非直接利益冲突何以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J].甘肃社会科学, 2008, (5) .

上一篇:网络营销策略下一篇:大学生村官爱上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