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自主化教学

2024-05-20

小学数学自主化教学(精选十篇)

小学数学自主化教学 篇1

课堂教学自主化, 必须突破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 真正做到自主化学习呢?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学生敢于参与、主动参与的重要条件。 传统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课堂发言的权利, 课堂上只有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在学生面前绝对权威, 并且把学生当成接受信息的容器。 久而久之, 学生对老师就产生厌恶情绪, 师生间产生隔阂, 感情无法交流, 造成课堂气氛紧张, 根本没有生动、活泼可言, 更谈不上自主化了。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自己的尊师, 又是最可亲近的人, 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 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情感才能互相沟通, 课堂气氛才会更活泼, 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 例如, 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 我要求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 表示出它的1/4, 操作前先提出三个问题, 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 (1) 怎么折? (2) 有不同的折法吗 (3) 如果有, 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再让前后桌四个同学互相讨论。然后我边巡视边指导或直接参与。 这样学生之间利用互补作用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而且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 师生情感相互融合,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然后再让学生代表发言, 当学生回答正确, 就及时给予鼓励。 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或错误时, 就微笑地说:“不要慌, 请再想一想! ……你能大胆发言很好, 说错没关系, 希望你下一次回答正确。 ”这样就会形成和谐的气氛。

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方面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使学生乐意自觉地参与。 另一方面, 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 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 促使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共同营造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参与、主动参与。

二、创设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的问题情境

学生主动参与是他们的自主行动, 如果学生没有兴趣, “无动于衷”就不可能主动, 参与也就变成一句空话。 因此, 激发学生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启发学生的思维, 这是学生主动参与, 达到自主化的关键。 运用素质教育理论, 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机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例如: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先让学生用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与宽, 再做上记号, 再用绳子把课桌围一圈, 作上记号, 然后拉直, 让学生思考:这段绳子的长和桌子四条边的总和有什么关系?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学生乐意、认真地量一量, 比一比, 想一想, 兴趣盎然。 在实际操作中, 感知到课桌的一周等于四条边的总和, 也初知了周长的含义。 与此同时, 自然而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这种情绪高昂、精神振奋的气氛中, 师生共同讨论, 再引导学生看书自学例题。 这样在求知欲内驱力的作用下, 学生自觉学习, 认真动脑, 并开展“小组讨论”进行知识互补, 学生很快由表象感知, 认识到长方形周长就是两条长与两条宽的总和。 经教师的引导点拨, 学生不难说出长方形的周长= (长+宽) ×2。 这样通过操作、设疑、联系生活实际, 在数学课中创设问题情境, 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 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意向活动都全身心参与投入, 达到自主化。

三、找到会学的教学方法

目前, 在数学教学中, 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重教轻学的倾向。 古人云:“授人以鱼, 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 则终生受益无穷。 ”怎样“教会”和“会学”数学, 从某种意义上讲, “会学”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从学法指导入手是让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手段, 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 如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邱学华老师所创立的尝试教学法, 这种方法,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 而是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地位, 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再以自学课本为例, 过去要求学生自学课本, 只是在教师讲解以后, 让学生看书。 这种自学课本仅是形式而已, 学生并没有做到自主学习, 因此在学法指导上也要有层次。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 第一层次指导学生学会逐字逐句地阅读, 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 然后逐段逐段地阅读, 理解并画出其中的重点内容, 学生自己操作三个实验 (学具课前学生自己准备好) , 整理、比较、归纳出知识, 初步形成知识体系 (初步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第二层次是学生自学后检查, 及时评价, 让学生讨论, 展现和交流各自的认识和收获, 最后统计学生不同见解, 肯定结论 (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 第三层次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 并且将信息与原有知识相结合, 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 教会学生“会学”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教师充分创造条件, 适时适度地培养学生“会学”的方法, 使学生善于自主学习。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化的思考 篇2

一、注重学生思维训练,体现课堂教学自主化

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首先需要教师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设计合理的过程和选择适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思维训练材料,在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多方感知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其次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方法与策略;第三要提供创设些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思维,并逐步培养学生具有问题的意识;第四要不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表独立见解,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力的情境,发展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与方法,特别是创造思维的培养。比如在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时,教师可这样安排:出示例题3/5÷3,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这一问题(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提示(如转化成已经学过的整数除法计算)。经过小组讨论、探究,学生想出好多方法:

1/5÷3=3/15÷3=1/15

1/5÷3=(1/5×5)÷(3×5)=1÷15=1/15

1/5÷3=(1/5×1/3)÷(3×1/3)=1/15÷1=1/5

1/5÷3=0.2÷3=2÷30=1/15

然后,老师再让学生观察并研究每种方法有着哪些局限性?哪种方法最方便?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弄清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得到很好的思维训练。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认识其推导方法的共同点是将新学习的图形转化为已知的图形,诱导学生自觉迁移,为新知顺利的学习作好准备。然后谈话激情,小组合作,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探究出好多创造性的方法。接着,让学生思考:(1)拼成图形的面积与原梯形面积的大小怎么样?(2)拼成图形的形状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3)从上述几种不同方法中,你发现了什么?不管你用什么方法,采用‘分’还是‘合’的策略,最后都能推导出s=(a+b)×h÷2。整个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小发明家,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渗透在学生探求知识的尝试活动中,渗透在思维过程的展示中,渗透在课堂练习的设计,渗透在小结评价中。因为不管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其头脑中的数学观念、思维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能力,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课堂教学自主化的灵魂。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实现课堂教学自主化

教师必须用全面的素质教育思想,统帅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地选用教法,把教材知识固有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顺序有机的统一起来,设计合理的科学的过程。在教材使用上要自主,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局限于教材。教材是我们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据,所展现的是知识的逻辑发展的顺序,与学生认知顺序有一定程度的差距。同时教材本身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憾,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照本宣读,甚至被束缚住手脚,势必会造成因教材提供感性材料有限,而使学生对知识难以理解、掌握;或因知识跨度过大,形成空档而造成迁移困难,增大学习的难度。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地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为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处处为学生的提高与发展创造条件。教学过程设计的自主化是课堂教学自主的基础,是教师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的标志之一。

教师自主还表现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控是否最佳。应充分调动学生注意力与积极性,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面向全体学生,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媒体,让学生主动观察、讨论、探索知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口、脑、眼、手)参与教学,坚持启发教学,在知识衔接处、转折处巧妙设疑,显示出高超的课堂调控水平。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分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自主化

我们在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同时,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即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水平,设定几个不同层次的学习组,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同进抓好“两头“,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创造条件,使他们脱颖而出。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成功的机会,真正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教学的自主化。分层教学就形式而言一般可分两类,一类可归纳为显性分层设计,指教师预先将内容与学生划分不同的学习组,明确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规定哪些必修内容?哪些为选修内容?使学生达到不同的水平。如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让基础较好的学生,直接做较难,灵活性的习题,而让大部分学生在完成基本题时可选做带星号的习题,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干脆只做基本题。这样既减少学生无效的学习,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并且获得相应的成功。特别增强了学有困难学生的学习信心,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卑感,促使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另一类可称作隐性分层设计,即教师不明确划分小组也不提出不同要求,采用开放式弹性的教学,同样可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多用在同一内容的探索活动中。比如,第十一册分数应用题教学中可出示探究题:修一条400米长的公路,修了4天,正好完成全长的2/5,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共需多少天?可怎样解答?小组讨论并将自己思路说给同学听,然后小组汇报,集中交流,现取几种说明:⑴400÷(400×2/5÷4);⑵4×[400÷(400×2/5)];⑶4÷(400×2/5÷400);⑷设共需X天完成X・(400×2/5÷4)=400;⑸400÷X=400×2/5÷4;⑹1÷(2/5÷4);⑺4÷2/5;⑻4×(1÷2/5)。

小学数学课堂自主化教学探索 篇3

關键词: 小学数学    自主化教学    教师主导    参与意识

素质教育是注重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重视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集中体现了自主教育思想。因此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自然需要自主,提倡以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的开放型、自主化的教学模式。下面我就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实现自主化教学谈谈认识。

一、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主动灵活地驾驭课堂,是实现课堂教学自主化的基础和前提。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自主探究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中。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于自主探究。

教师的自主首先表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教师必须用全面的素质教育思想,统帅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选用教法,把教材知识固有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顺序有机统一起来,设计科学合理的过程。如在一节研究市场营销的数学应用课中,引出这样一段开场白:今天这节课,大家都是商场经理,商场里现在有10元的1200毫升的可乐和2元的200毫升可乐,你能推出优惠措施进行促销吗?学生异常活跃,教师再根据学生回答展示三条措施:买大送小、一律九折、满30元一律八折。然后推出:班级野炊班委准备为每位同学准备约200毫升可口,该怎么买?转换角色,又一次激起兴趣。教师设计的生动的问题,不仅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教师自主还表现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控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与积极性,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面向全体学生,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媒体,让学生主动观察、讨论、探索知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口、脑、眼、手)参与教学,坚持启发教学,在知识衔接处、转折处巧妙设疑,显示出高超的课堂调控水平。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实现课堂教学自主化的重要条件。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内因,教师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师设计再好的方法也是徒劳。有人说: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素质教育本来就是个性发展的教育,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我们教学的自主化才可能有落脚点,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如在教学“四则运算的顺序”时,可以进行如下设计:为了满足班级活动需要,班委决定购一些器材:35元的足球,12元的羽毛球拍,20元的小篮球,2元的跳绳,15元的乒乓球板,2元的象棋……请你帮助班委计划一下该怎么买,并算出总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得到自主探究的机会,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并且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能够得出结论。教师再板书出几种方案,如有的同学说买足球2只、跳绳20根,就列式35×2+2×20。教师稍加点拨:你是怎样算出来的?此时学生已完全明白此种四则运算的顺序。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仅享受到了乐趣,而且探究得出了规律。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优化教学过程,提供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机会,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自主性。

三、注重学生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体现课堂教学自主化的核心和关键。

数学的本质是思维,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指标是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落实素质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力是核心,也成为课堂教学自主化的核心内容。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首先需要教师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设计合理的过程和选择适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思维训练材料,在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多方感知获得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其次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方法与策略;再次要提供创设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思维,并逐步培养学生具有问题意识;最后要不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表独立见解,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力的情境,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特别是创造性思维。

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先让学生上黑板画两个长方形,想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哪个大?为什么?再在长方形演示器上演示这两个长方形,再在学生推导出长方形面积公式后提问:长方形面积与什么有关?再出示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想:怎么求面积?又出示已知周长和长的长方形,思考:如何求面积?还可以出示已知面积和长(宽)想:怎么求周长或宽(长)?最后出示:怎么才能用最小的篱笆墙围成一个最大的长方形面积?整个教学过程层层深入,认知冲突不断,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尝到了自主探究的乐趣,而且开启了自主探究的源泉,始终保持很强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

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课堂教学实现自主化的有力保证。

学生在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素质教育又要求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在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同时,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即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分为几个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抓好“两头”,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创造条件,使他们脱颖而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敢于提出新的想法;使全体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探究者,进而实现学生自主参与,教师积极引导,师生互动互助,动脑动手相结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自主与创新中形成发展性、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自主化教学模式浅探 篇4

一、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主动灵活地驾驭课堂,是实现课堂教学自主化的基础和前提。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自主探究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 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厚的兴趣, 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中。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 ,才能自主探究。

教师的自主首先表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教师必须用全面的素质教育思想,落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选用教法,把教材知识固有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顺序有机统一起来,设计科学合理的过程。如在一堂研究市场营销的数学应用课中,引出这样一段开场白:今天这节课,大家都是商场经理,商场里现在有10元的1200毫升的可乐和2元的200毫升可乐,你能推出优惠措施进行促销吗? 学生异常活跃,教师再根据学生回答展示三条措施:买大送小,一律九折,满30元一律八折。然后推出:班级野炊班委准备为每位同学准备约200毫升可口,该怎么买? 转变角色,又一次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设计的问题,创设的情境不仅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教师自主还表现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控是否达到最佳效果。应充分调动学生注意力与积极性,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面向全体学生,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媒体,让学生主动观察、讨论、探索知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口、脑、眼、手)参与教学,坚持启发教学,在知识衔接处、转折处巧妙设疑,显示出高超的课堂调控水平。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实现课堂教学自主化的重要条件。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内因,教师只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师设计再好的方法也是徒劳。有人说: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再说素质教育本来就是个性发展的教育,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只有这样,教学的自主化才可能有落脚点,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如在教学“四则运算的顺序”时可以进行如下设计:为了满足班级活动需要,班委决定购一些 器材 :35元的足球 ,12元的羽毛 球拍 ,20元的小篮球,2元的跳绳,15元的乒乓球板,2元的象棋……请你帮助班委计划一下,该怎么买? 并算出总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得到自主探究的机会,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并且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能够得出结论。教师再板书出几种方案,如有的学生说买足球2只、跳绳20根,就列式35×2+2×20,教师稍加点拨: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此时学生已完全明白此种四则运算的顺序。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仅享受到乐趣,而且探究到规律。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优化教学过程,积极提供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机会,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自主性。

三、注重学生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体现课堂教学自主化的核心和关键。

数学的本质是思维, 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指标是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落实素质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力是核心,也是课堂教学自主化的核心内容。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第一,要教师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 设计合理的过程和选择适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思维训练材料, 在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多方感知获得较丰富的感性认识;第二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方法与策略;第三要提供创设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思维,并逐步培养学生具有问题的意识;第四要不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表独立见解,为学生创设发挥创造力的情境,发展和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与方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

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先让学生上黑板画两个长方形,想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哪一个大? 为什么? 再在长方形演示器上演示这两个长方形, 再在学生推导出长方形面积公式后,提问:长方形面积与什么有关? 再出示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想:怎么求面积? 又出示已知周长和长的长方形,思考:如何求面积? 还可以出示已知面积和长(宽)想:怎么求周长或宽(长)? 最后出示:怎么才能用最小的篱笆墙围成一个最大的长方形面积? 整个教学过程层层深入,认知冲突不断,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尝到自主探究的乐趣,而且开启自主探究的源泉,始终保持很强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

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课堂教学实现自主化的有力保证。

学生在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素质教育要求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在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同时,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即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水平,设定几个不同层次的学习组,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同进抓好“两头“,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创造条件,使他们脱颖而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探讨问题,敢于提出新的想法,使全体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探究者,进而实现学生自主参与。教师要积极引导,互动互助,动脑动手相结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自主与创新中形成发展性、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摘要: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探究、尝试”。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只有这样,教学的自主化才可能有落脚点,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初探小学数学自主互助式教学 篇5

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刻苦钻研精神,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那么,我们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下面结合实践谈谈我的体会。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育氛围。

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笑着去学,教师决不要板着脸更不能训斥学生,真心尊重每个学生,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一种民主的学习生活,以民主化的教学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

二、多让学生亲手操作,提高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指导学生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原理时,就是要为学生创造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

三、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

试析小学数学课堂的自主化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化;方法

小学数学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它能够对学生有着很好的启蒙作用,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学生的兴趣为着手点,全面加强自主化教学,使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一、以人为本,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生处于启蒙的关键时期,各种意识和能力都在开始萌芽,他们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从而培养独立学习和探索的意识。所以老师应该尊重学生,一切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案的制定以及教学计划的实施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为目的。

在小学数学课上,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而并非为老师或家长学习。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不断努力和积累,一定可以取得好成绩。老师也要将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地位,要意识到老师并不是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的辅导者和监督者,同时对待学生需要一视同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平等,从而逐渐培养自主意识。

二、积极引导,发挥老师主导作用

老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小学生虽然在不断发展,但是各方面的能力都还比较欠缺,特别是自律意识和辨别能力还很不足,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不自觉。所以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比如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是小学生开始接触图形的基础,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所以老师积极引导,让学生能够很好地入门,以便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老师拿出一个三角板,然后问:“同学们,请问我手里的三角板有几个角?”此时学生们会答:“三个。”“那么这三个角是什么情况呢,哪个是直角?那其他两个角又是什么角?”此时学生就会有疑问,然而老师的引导却恰好将学生引入本课的主题,让学生提前就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感知,这对于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有重要意义。

三、创新模式,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喜好,当他们对一件事情有兴趣时,就会将精力和时间集中在此,并且积极主动去思考和探索。一直以来应试教育体制过于注重考试分数,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很多学生的兴趣都遭到了压抑。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要改变创新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全面激发学生对于地理的兴趣,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

比如三年级下册的《位置与方向》,这是小学数学的一个基本内容,然而一般的学生只知道前、后、左、右等生活中常用的一些方位,却很少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所以老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坐标,然后标出一些圆点,向学生提关于方位的问题。有的学生会认为在坐标圆点右边即是右边,上边即是上边,这虽然不错,但是老师此时告诉学生以自己为原点,右边为东、左边为西、上为北、下为南,这就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改变了原来的方位认识。在最后,老师进一步设疑问:“那么在左上方、右上方、右下方、左下方是什么方位呢?”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索。

四、联系生活,提高学生自主能力

课堂的学习能够增加学生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对于小学数学有更多、更全面的认识,然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它绝不仅仅是纯粹的理论知识,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每一个生字、发音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应当联系生活,鼓励学生不断创新、不断突破,并且利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三年级的《测量》是数学中经常用到的内容,也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生活中的长度、重量、距离等都需要用到测量的知识。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完测量的基本方法、数量单位,然后让学生去测量学校篮球场的长和宽,有的学生会用尺子测量,但这样既费时,又误差大,而有的学生则自己思考了新的方法,他们先用尺测出平时玩的橡皮筋的长度,然后再用橡皮筋去测花坛,这样既方便又准确。当然在学其他的内容时,老师同样要鼓励学生参与实际,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实际生活,更要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自己去面对存在的问题,并且不断探索,寻求突破,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自主能力。

总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这既是时代对于人才发展的需求,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学生自身学习和成长的必然要求。所以,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之下,应当将教与学进行合作,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黎明.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自主化[J]. 教师,2014,13:89-90.

[2]咸玉喜. 对开展小学数学自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考试周刊,2014,55:83.

[3]陈厚勇. 论小学数学自主化教学[J]. 教师博览(科研版),2015,06:68-69.

[4]魏香芝. 小学数学课堂自主化教学模式浅探[J]. 考试周刊,2015,43:71.

[5]吴忠香. 小学数学课堂自主化教学探索[J]. 考试周刊,2015,45:94.

浅谈小学数学自主教学 篇7

一、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亲其师而信其道”, 学生自主探究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 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厚的兴趣, 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中来。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 才能自主探究。

案例:昊昊是班里的小男生, 老实听话, 可是在学习上有些吃力, 总对自己没有自信。刚入学的时候, 上课几乎从不举手回答问题。我决心要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于是, 有一天上课的时候, 我让学生们根据情境编一道应用题。有几个学生前面示范过了, 他在下面手举起来又缩回去, 于是我鼓励他, 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当他清楚、大声地说完之后, 我便对他竖起大拇指:“你真棒!看, 只要勇敢站起来回答问题, 你也一样能行!”并带领全班同学用掌声鼓励他。他笑了。其实那并不是一道很难的题, 我在用了“你真棒!”“你能行!”等拔高评价语, 把兴奋点转移到了优点方面, 使他很容易接受了我的行为指导。晚上, 他的家长打电话感谢我。从那以后, 他在上课的时候总是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 这一点让我很欣慰。

二、关注学习兴趣,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儿童的世界是情绪化的世界, 外在的刺激直接影响儿童的情感。积极的情感能够使课堂充满人文魅力。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在学生学习时, 给予适时、适当的鼓励、表扬、赞许,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口算练习时, 把题目制作成课件, 答对了, 则会出现一个跳跃的小星星, 答错了, 则出现一个哭泣的小星星。这种充满童趣的评价, 拉近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案例:在教学“年、月、日”时, 我提问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 一般的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 可是淘气满12岁的时候, 只过了3个生日, 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 个个情绪高涨, 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 我抓住学生求知的迫切心理, 及时引导他们进入新课。这样就很自然地为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营造了氛围。

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态度等诸方面应获得和谐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真正积极参与的关键是教学方法情感化。因此, 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动力的支持,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让学生学会学习, 提倡自主尝试

“学而不思则罔”, 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 自学就是两者的桥梁, 这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前提。教师要创设自学氛围, 提供自学空间, 提出自学要求, 要尽量找到新知识的生成点, 直接或间接提供与新知有关的旧知停靠点,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自学, 为学生自主尝试创造条件。例如, 在教学“通分”时,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思考:为什么要学习通分?通分能在学习当中带来什么方便?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通分有什么样的关系?通分时怎么选择分母?通过自学, 学生经历了算法的学习过程及算法的优化, 使其通过自学获取要学习的知识。

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后, 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充分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例如, 在教学“四则运算的顺序”时可以这样设计:青少年活动中心准备购置30元的足球、14元的羽毛球拍、15元的小篮球、5元的跳绳、45元的乒乓球板、10元的象棋等体育器材。请你帮助设计一下该怎么买, 并算出总共需要多少钱。这样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仅享受到了乐趣, 而且探究到了四则运算的规律。所以, 优化教学过程、积极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自主性。

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疑难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最优化就是教师设计的一切活动都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大的收获。”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生活实例出发, 用学生最感兴趣的形式, 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保证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时间。这样学生就可以从生活中感知数学, 在收集整理信息中发现、抽象数学规律, 用数学眼光观察、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二年级教学《时分秒》时, 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收集材料, 写一篇数学日记。

附日记一则:

星期天, 妈妈带我去吃牛排。牛排馆离我们家不太远, 我们出门向北走500米后左拐, 继续走200米后就到了。

吃完牛排后妈妈问了我两道数学问题:“我们11:30从家里出发, 路上走了20分钟, 到牛排馆是几点钟?”“11:50, 这个简单, 30分钟+20分钟。”我回答道。“嗯, 不错。我们11:50开始吃, 吃完的时间是12:30, 我们吃牛排用了多长时间?”我思考了一会回答:“11:50到12点是10分钟, 12点到12:30是30分钟, 所以总共40分钟。”妈妈对我的回答非常满意。

回家的路上我一边走一边想:吃顿牛排还能吃出数学题, 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啊!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时间是比较抽象的知识, 特别是计算经过的时间, 学生通过生活, 亲身体会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和方法, 真正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小学数学自主化教学 篇8

在教学中,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 探索新知, 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 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 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 我出示了这样一道补充问题的应用题:饲养场买来黑兔9只, 白兔36只, ?并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想法, 提出不同的问题。思考之后学生提出:“黑兔是白兔的几分之几?白兔是黑兔的几倍?黑兔比白兔少几分之几?白兔比黑兔多百分之几?白兔占买来兔子总数的几分之几?黑兔占买来兔子总数的几分之几?”短短几分钟, 没有经过老师任何提示, 学生积极主动, 自主学习得出了6个问题。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 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好得多。

二、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

1. 大胆猜想。

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思维, 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例如, 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 我通过指导学生用等到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作量沙试验, 在我进行操作实验的过程中, 我同时引导学生思考, 并启发学生能提出问题?善于勤奋思考的学生就主动提出问题:在圆柱体与圆锥体不等底不等高的其它情况下, 圆锥体各也是圆柱体各的三分之一吗?我就再引导学生对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高不等庥的圆柱圆锥体积的转化, 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通过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教师再作适当引导, 使得学生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理解得更深刻。

2. 充分的思考。

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例如, 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 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 把它折出面积相等, 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的兴致很高, 很快得出4种折法。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 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别的折法, 造成了悬念, 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 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考、尝试, 终于又得出了3种折法。

三、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 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 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 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 作为教师首先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 怎样想就怎样说, 说错了再重说, 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 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 锻炼学生去说。

四、放手让学生去做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对于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点, 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集中注意力。

五、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交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犹如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数学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学生一旦科学地掌握了数学思维的方法, 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便大大增强, 他们就可以运用数学思维方法的“武器”, 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 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因此交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最现实的目标和具体途径。另外, 我认为应充分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具体体现在:第一, 教师应当深入地了解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第二, 教师不应充当知识的“授予者”, 而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总之, “主动探究”旨在将学习更多地看作独立地获得问题的解决, 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 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与创造, 真正使今天的学习成为明天适应、参与和改造社会, 从而获得发展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自主学习的探索 篇9

一、课前试学, 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我们现在教育改革的实质就是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 让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 发挥自己学习的潜能, 自己有计划有步骤地把知识装进自己的大脑, 使“知识被嵌入学生”转化为“知识被学生积极内化”, 并在这一过程中能力得到提升, 潜力升华。基于此, 笔者尝试让学生“课前试学”。通过课前布置有层次和有趣味性的预习作业, 营造多种问题情境, 让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 以问题为中心, 围绕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学习主动性、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合作沟通能力等都得到了升华, 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实施“课前试学”, 主要是考虑学生间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差异, 其目的是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 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有个自学的过程,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主探索。自学的过程是按老师课前的预习作业, 有的放矢地自主探索新知识, 充分调动挖掘自己的潜能, 经过自己的试学新知识, 在课前进行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走入课堂, 学生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学习就显得顺利多了, 表现欲也变得强烈了。

二、课初交流, 把说话的机会让给学生

课初交流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根据预习作业,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看看谁有不懂的地方, 然后让会做的“小老师”来教不会的学生; 进行讨论, 发表意见, 相互交流、学习, 完善自己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这个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倾听、欣赏、尊重和表达的过程, 从而使学生思维和个性在交流与合作中得到激活, 是学生间思维碰撞、智慧碰撞的过程, 是真正有效培养思维、形成能力的过程, 最终得到学习的成功。

在学生开展课初交流的时候, 教师不应“袖手旁观”, 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 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 在组间巡视, 观察和介入各个小组的交流, 对各小组交流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 教师还应针对学生交流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交流技巧, 顺利完成交流任务。

三、课中展示, 放大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中展示是指在课初交流后, 根据每个小组交流讨论的结果, 由小组全体成员或代表上台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 并接受别的小组自由提问或质疑学习成果, 孩子们在课中展示活动中渐渐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学会了肯定别人, 学会了热情助人。教师与学生平等参与、全员参与的学习过程, 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具体体现; 是学生对问题深入探讨、共同解决的过程。通过学习积极优秀的学生, 来带动消极被动的学生。课中展示能够提升思维的深度, 还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价值。通过展示让数学课堂精彩纷呈, 互不相让。生本教育理论认为: “儿童人人可以创新。”“每堂课都有大量创造机会, 上课就意味着创造, 而创造就意味着成功和成就”。课中展示正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大胆举手发言, 提出不同寻常的创新问题、意见和想法, 在小组展示中求得互动, 在互动中达到互补。

四、总结评价, 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生命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的人, 是集生活、学习和审美为一体的活生生的人。总结评价, 不仅能够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形成全面的能力素养, 更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品格、较强的社会适应力、健全的体魄, 特别是以自信心和责任感为核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总结评价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 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 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 不是让学生马上解决问题, 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主动提出问题, 有勇气面对问题; 不是追求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 而是追求学生发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总结评价, 对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一环节上, 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建立自我激励的评价机制。通过互相反馈和评价, 学生学会了评价别人, 也更学会评价自己, 学生在自评与互评的过程中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在此基础上, 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重点对表现出色或有闪光点的学生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样一来,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等, 非常的和谐、自然。总结评价的尝试, 激活了课堂, 激活了学生, 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通过总结评价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 总结过去, 使学生不断调整自我、超越自我。

教学实践证明: 给学生一个空间, 让他们自己去走, 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就会富有效率, 学生就会不断得到发展。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要打破“包办”观念束缚, 放开学生的手, 让学生自己学。笔者的做法:课前试学, 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课初交流, 把说话的机会让给学生;课中展示, 放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达标检测, 把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总结评价, 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新课程

参考文献

[1]田德超.对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研究[J].学周刊, 2013, (05) .

小学数学自主化教学 篇10

一、创设情境, 培养问题意识

实施“问题解决”策略的教学方式, 首先要针对新课内容设计出富有激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 营造“敢问”“好问”的学习氛围。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的积极性,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的, 甚至是教学目标之外的, 教师都要鼓励和保护, 尤其是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有较高价值的问题, 要及时表扬, 并组织学生讨论。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时, 教师创设情境 (演示) , 将长方形的的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 (如下图) :

然后, 向学生提问:现在是什么图形?看到这个图形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情绪高昂, 纷纷提出不同的问题:

(1)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面积相比谁大?

(2)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与长方形的有什么关系?

(3) 平行四边形面积怎么计算?

这时, 教师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开始新课的探索、研究,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二、探索问题, 培养主体意识

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以尽可能大的兴趣和热情自己去操作实践, 自己去探索真理, 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真正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问题, 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自己能独立思考的问题, 教师绝不暗示。例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 可以让学生先填写下表:

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

(1) 表中被除数、除数变了, 商为什么没变?

(2) 从左往右看, 被除数和除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商呢?有什么规律?

(3) 从右往左看, 被除数和除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商呢?有什么规律?

让学生大胆猜想, 并小组合作进行讨论, 讨论后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介绍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猜想怎么变化的除法算式商不变, 试着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 然后指导学生验证猜想, 这样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商不变性质”这一规律。以上教学通过小组学习、尝试、讨论、猜想等活动, 让学生主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学法指导, 培养策略意识

“问题解决”应重视渗透运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从不同角度探求多种解题途径。在教学上给学生多创造一些思考的机会, 使学生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比较3/4和5/6的大小。

(1) 出示例题,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 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 提供学具, 如圆、正方形、长方形、线段图等, 让学生选择所需学具, 再讨论、操作, 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3) 选派代表到讲台介绍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有的是同参照物比较;有的是把3/4和5/6都化成小数来比较;有的是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来比较;等等。

(4) 问:这几名同学的做法不同, 但最后都正确地比较出两个分数的大小, 那么, 你最喜欢哪一种做法?你认为哪一种做法最好?为什么?

所有这一切都旨在促进学生形成“探索性”的学习方式,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从而让学生学会利用归纳、转化、推理、比较等方法解决问题, 真正感悟到“问题解决”的策略。

上一篇: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研究下一篇:岩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