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生的语文课

2024-05-05

理科生的语文课(精选十篇)

理科生的语文课 篇1

分析学生的表现与成因:1.理科班学生漠视语文, 对语文的学习抱有无所谓态度的情况比较严重, 还偏科, 重理轻文。这主要是因为理科考试的题目透明度高, 答案标准, 学生做题时成就感强, 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 答案模糊, 就算花了时间去做, 也不知是否正确。因此, 学生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 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 没时间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稍好的学生, 认为自己过去的语文科目学得还不错, 可以先放一放, 临阵磨枪就行了。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 因为就算学得再认真, 平时考试也是那种水平, 不认真学, 分数也低不到哪去。2.学生迫于高考和教师的压力, 大多只是应付式学习,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 课后却不写练习, 要等到教师讲评练习时才跟着听写答案, 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 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 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3.理科生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 又不屑跟着教师的步子学习, 而是自己搞一套学法, 有时心血来潮在语文学习上进行了一些努力, 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还出现倒退, 于是, 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 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4.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 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 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 试题全部来自课外, 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 对教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 只想等到考场“超常发挥”, 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较低。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 我认为,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当务之急。这里所讲的学生主观能动性,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科的信息交流, 唤起学习主体的潜在能量而产生的一种驱使学生自己学好文化知识的内在推动力。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要在对“内因”认识的基础上, 以学生为本,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科学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引导他们学好语文知识, 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那么, 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他们学好语文知识呢?

一、融洽师生关系

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消除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被动心理, 为他们打开思路,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奠定基础。教学不仅是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的双边活动, 它更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教师要摆正教者的位置, 善于传递知识、情感、技能和观念, 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允许学生犯错误和认识错误, 允许学生跌倒了再爬起来, 利用起自己“煽情、鼓动、激励”的语言让每一个学生都品尝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这样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由于语文学科知识结构的特色, 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 充分考虑到理科学生学习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结合他们在理科知识构成下形成的独特的“个性”, 与他们做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上的导师, 理解他们学习理科的艰辛,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语文时遇到的困难, 师生间构建起团结、互助、信任、友好、和谐的关系, 学生肯定能在“亲其师”的基础上“信其道、听其言”。

二、夯实基础知识

对学生而言, 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 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 应试倾向最不明显。语文学科并不是讲什么就考什么, 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很不明显, 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学生只有把语文的基础夯实了, 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诸如字的音、形、义, 词的词性、词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 短语的类型特点, 简单单句的句子成分, 二重复句中用来区分关系的关联词, 以及病句的修改等, 教师都应该系统地做一些讲解。因为,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本就弱化了这方面的知识, 而理科生更是缺乏这些知识, 所以我们仍要规范语法教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学生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 坚持让他们每堂课至少做五题练习题, 每周保证一次测验, 检查他们的答题方式, 教授给他们答题技巧。另外, 虽然高考语文的文言文、现代文总在课文之外出题, 但课本内的文言文和诗歌依然要讲解分析, 尤其是在高三复习阶段。而现代文的阅读则更是自由灵活。不过, 因为知道高考绝对不考原课文, 有的教师和学生就大胆将课文讲解省而略之, 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训练。我认为这实在不可取!其实, 许多考题都是课内材料的拓展。文言文和古诗词的诵读学习是让我们的学生多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 用以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高中三年里, 各版的语文课本中都有数量可观、质量上乘的名篇佳作, 积累多了, 阅读文言文, 欣赏古诗词的能力自会提高。总之, 踏实而系统地学习, 比抛开课本让学生盲目而散乱地去做大量粗制滥造的课外阅读题, 效果要好得多。

三、采用有趣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不仅在于课程的常规展开, 还在于对学生人文储备的引导和建设。语文课的教学可用多媒体形式充分显示形、音、色的直观性、形象性, 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 增加趣味性。另外, 可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 根据青少年争强好胜和活泼好动的特点, 我在课堂上适当组织了一些竞赛, 如语文知识竞赛、一分钟演讲竞赛、小作文竞赛、小组讨论比赛、辩论赛等。这些竞赛活动能活跃课堂, 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很好地发挥出来。除此之外, 开设第三课堂——阅读课, 也很有必要的。理科生平时会花大量的时间在理科做题上, “课外阅读”对他们而言似乎既费时又没有效果, 所以他们很少会腾出空闲去看书, 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写作素材要较同龄人匮乏。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应当加强阅览课指导, 不仅要将阅览课作为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且还应当促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阅读, 使阅览课在阅读的广度中呈现出学习的系统性, 最终在学习的系统性中构建思想的深度。因此, 从高一开始, 我就建议学生在每周一次不间断的阅览课中, 设置对“社会”、“自然”、“自我”等三方面素材的系统分类搜寻、阅读和积累, 在阅读、分析文章时,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 去了解、鉴赏与体会。

四、抓好写字教学

很多理科生的书写能力都不强, 字迹潦草, 根据高考作文档次的划分标准, 光看字就得将他们的作文划入二三类作文之中。学生书写差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小学基础没打好, 比如作业太多没时间练, 比如网络时代键盘输入的普及, 还有就是语文教师的不重视。面对这些情况, 我要求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份硬笔字帖, 利用每天的课余时间或自习课进行临帖练字, 每周交一篇字帖给老师检查, 进步大的贴在光荣榜上。理科生看到自己的作文因为字写得好而上了一个档次, 就会有成就感, 从而更积极地投入语文学习当中。

理科生的语文课 篇2

理科生不重视语文学习固然有学生层面的原因,如理科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态度,思维特点导致的偏科等因素。理科班学生普遍认为语文学习高耗低效,有的甚至认为,花时间学习语文还不如解几道数理化题目合算。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教学者的层面去思考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即机械做题、机械讲评存在的弊端以及教师教改意识的缺乏。

对高三理科班学生来说在高中的最后一学年,挖掘潜力对高三理科学生固然有着诸多的困难,但惟其薄弱,才有提升的可能。教师只有树立教改意识,改变传统的机械练习与机械讲评的教学方法,抓住高三阶段几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结合高三理科学生的思维特点,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优势,积极探索与钻研,实施有效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发现者”,并在“发现”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激发理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望,最大限度地提高高三理科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树立教改意识,改变传统课堂复习模式

有些理科生之所以语文学科成绩落后,与他们对语文学科一贯的态度、缺乏对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外阅读面狭窄等因素有关,更与教师缺乏教改意识、没有结合理科生特有的思维特点进行学法指导、忽视学生的这些非智力因素有关。高三复习阶段,大量的练习与考试、机械的习题讲评几乎贯穿了整个复习阶段,学生对这一成不变的传统模式势必会产生倦怠心理。教师本身缺乏教改意识,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激发,则使高三理科班学生“苦不堪言”。如何实施有效策略,激发其学习语文的热望??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树立教改意识,改变传统课堂复习模式和机械的试卷习题讲评模式,引教学的源头活水进入课堂,让高三语文复习的高效率得到切实有效的保证。

考试、试卷讲评固然是整个高考复习阶段的主旋律,但语文教师适当调整教学方式,甚至丝毫不考虑学生的心理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却要以其他理科的复习方法试图改变学生的落后面貌,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高三复习阶段,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结合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复习方法,在常规的教学环节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高三理科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要结合理科生语文学习的实际,充分利用理科生的思维优势对其加以良好引导、培养和训练,有效提高理科生的语文能力和水平。

二、营造课堂语文气场,用个性化教学吸引学生

营造课堂语文气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这就对高三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教师要紧紧抓住语文课堂这个师生对话交流的特定环境,创设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语文课堂,用个性化的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高三理科生课外阅读知识面狭窄,因此,教师不妨发挥个人的魅力,展示自己的优势和风采,营造个性化的教育氛围。同时要紧紧抓住课堂这个特定的交流空间,对社会上的一些人和事谈谈自己的深度解读。对素材的思考与解读是对高三学生必备的写作思维能力的锻炼,同时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高三阶段,教师更要有意识地加强备考,加强对学生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了解,努力提高自身教学研究的能力。

三、把握关键的教学时机。实施有效策略 新接手班级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与把握,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和条件。高三起始阶段,对学生整体的语文学习情况有必要做实际的调查与把握。每当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你认为语文学科中薄弱的环节在哪里?你手头还有那些语文复习资料?你在语文方面所花的时间是多少?你有积累素材的习惯吗?你拥有哪些课外杂志?

http:/// http:/// 试卷讲评和分析环节:量化分析,增加认同感

卢梭认为,激发学生自觉自愿学习的最好的也更为可靠的办法是“促使孩子们有学习的欲望”,因为“现实的利益才是最大的动力,才是使人走得又稳又远的唯一的动力”(《爱弥儿》)。可见,现实的成功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高三理科生的思维注重结果,比文科生更功利。在每次的试卷评改后采用量化措施,用数据说话;建立薄弱学生学习跟踪档案。因为理科生对数据和数学分析方法比较认同,所以量化不仅可以让学生知其然、增加认同感,而且能知其所以然。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此方面的分析,激发理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专题复习环节:让学生成为“发现者”,体验“发现”的喜悦

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提高学生的自我价值感。理科生为何对做数学题目孜孜不倦、乐此不疲?主要原因是做这些理科的题目本身具有成就感,如果在我们的语文复习中,也让学生成为“发现者”,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作为发现者的乐趣,体验到“发现”的喜悦,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以小说复习主题探究为例。教师在这一专题的复习中,要精心挑选具有可探究性的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我在小说文本主题探究的复习中,引入汪曾祺的《侯银匠》、卡尔维诺的小说《良心》这些文本。学生通过自行提问、自行答疑的方式探寻小说的主题,有了自己独特的解读,从中体验到“发现”的成就感。

又如诗歌鉴赏复习专题。结合2011年浙江卷的诗歌鉴赏,选取纳兰性德的其他诗词,进行诗歌鉴赏的理论复习。在文本的深入鉴赏与解读的同时,对词人的身世及创作背景进行适当的深入与链接,其中穿插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唤起了学生诗词学习鉴赏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复习文言断句时,选取了《世说新语》中几个有趣的小故事,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不错。

四、虚功实做,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望

在高三的语文复习教学中,教师一般都十分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却没有深入研究学生学习的自觉自愿性。在语文基础基本定型的情况下,关注高三理科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有效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材积累要求学生努力扩大阅读视野,更是高考作文备考的必要环节。但受到时间紧、学业任务重等因素影响,高三理科班的课外阅读和素材积累一直处于困境之中。学生一方面没时间看课外书,一方面也没有相关的课外书可读。许多时候,素材积累环节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从收缴起来的寥寥几本摘记中可见一斑。然而,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对高三理科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在素材积累方面做好示范作用,让教师引导示范和学生资源共享相结合,在课外素材积累方面共同努力。例如,我用抽签的方式,每天要求学生在黑板上摘抄素材,可以是名人名言、可以是人物事件,但要有适当的分析与议论,并指出适用的范围。鼓励学生不定期购买相关杂志,实施资源共享,教师利用上届学生捐献的杂志分发给每个学生,积极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资料。更重要的是如何摘记,教师要交给学生素材积累的方法。理科生思维的单一性导致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不足。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做这方面的引导和示范。积累素材的同时,要照顾素材的广度和深度,对所积累的素材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提炼。

里?你手头还有那些语文复习资料?你在语文方面所花的时间是多少?你有积累素材的习惯吗?你拥有哪些课外杂志? 试卷讲评和分析环节:量化分析,增加认同感

卢梭认为,激发学生自觉自愿学习的最好的也更为可靠的办法是“促使孩子们有学习的欲望”,因为“现实的利益才是最大的动力,才是使人走得又稳又远的唯一的动力”(《爱弥儿》)。可见,现实的成功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高三理科生的思维注重结果,比文科生更功

http:/// http:///

http:/// http:/// 利。在每次的试卷评改后采用量化措施,用数据说话;建立薄弱学生学习跟踪档案。因为理科生对数据和数学分析方法比较认同,所以量化不仅可以让学生知其然、增加认同感,而且能知其所以然。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此方面的分析,激发理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专题复习环节:让学生成为“发现者”,体验“发现”的喜悦

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提高学生的自我价值感。理科生为何对做数学题目孜孜不倦、乐此不疲?主要原因是做这些理科的题目本身具有成就感,如果在我们的语文复习中,也让学生成为“发现者”,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作为发现者的乐趣,体验到“发现”的喜悦,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以小说复习主题探究为例。教师在这一专题的复习中,要精心挑选具有可探究性的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我在小说文本主题探究的复习中,引入汪曾祺的《侯银匠》、卡尔维诺的小说《良心》这些文本。学生通过自行提问、自行答疑的方式探寻小说的主题,有了自己独特的解读,从中体验到“发现”的成就感。

又如诗歌鉴赏复习专题。结合2011年浙江卷的诗歌鉴赏,选取纳兰性德的其他诗词,进行诗歌鉴赏的理论复习。在文本的深入鉴赏与解读的同时,对词人的身世及创作背景进行适当的深入与链接,其中穿插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唤起了学生诗词学习鉴赏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复习文言断句时,选取了《世说新语》中几个有趣的小故事,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不错。

四、虚功实做,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望

在高三的语文复习教学中,教师一般都十分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却没有深入研究学生学习的自觉自愿性。在语文基础基本定型的情况下,关注高三理科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有效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材积累要求学生努力扩大阅读视野,更是高考作文备考的必要环节。但受到时间紧、学业任务重等因素影响,高三理科班的课外阅读和素材积累一直处于困境之中。学生一方面没时间看课外书,一方面也没有相关的课外书可读。许多时候,素材积累环节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从收缴起来的寥寥几本摘记中可见一斑。然而,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对高三理科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在素材积累方面做好示范作用,让教师引导示范和学生资源共享相结合,在课外素材积累方面共同努力。例如,我用抽签的方式,每天要求学生在黑板上摘抄素材,可以是名人名言、可以是人物事件,但要有适当的分析与议论,并指出适用的范围。鼓励学生不定期购买相关杂志,实施资源共享,教师利用上届学生捐献的杂志分发给每个学生,积极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资料。更重要的是如何摘记,教师要交给学生素材积累的方法。理科生思维的单一性导致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不足。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做这方面的引导和示范。积累素材的同时,要照顾素材的广度和深度,对所积累的素材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提炼。

理科生的语文“兵法” 篇3

口述: 周旻

杭州学军中学2007届毕业生

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记录整理: 严晨安

基础题的目标:没有错题

基础部分少失分是语文拿高分的基本条件。如果在基础部分就丢掉了很多分,想要靠阅读和作文拉分,那难度好比在马拉松比赛中从起点追一个快要到终点的人。所以,对于选择题和填空题,我们的目标是:没有错题!

一般在基础题的复习中,老师会给大家做分类集中训练。要紧跟老师的节奏,把每一大类知识点各个“击破”。 我们不可能掌握所有的基础知识,但是对于遇到过的知识点,一定要牢牢记住。人脑不是电脑,不可能一次就“保存”所有的东西。大家可以起用“错题集”,闲暇时拿出来看看。考前有时间也应该翻看一遍,临时抱佛脚有时也是很管用的哦!

阅读题:在文中寻找线索

对于现代文阅读理解部分,不要盲目地花大量时间仔细通读全篇。要主动寻找文中的线索,像狙击手一样迅速锁定“目标”;要聪明地做题,尽量在文章中找答案。当然不是生搬硬套原文句子,但思维也不能盲目地发散。要仔细品读关键句子,充分领会作者的意图。遇到实在回答不出的问题,可以用原文去拼凑答案,比自己瞎写一气好。

准确“翻译”文言文

“之乎者也”的文言文通常是同学们最为头痛的部分。要想恰好复习到高考试卷中的古文,这个概率大概和买彩票中大奖差不多。考试时遇到一篇从没见过的古文,如果能准确地用现代文表述它的意思,答题就比较有把握了。这要求大家在平时复习时多注意积累。

理解文言文实词并不难,难的是虚词。把遇到过的虚词的意义、用法、例句整理在一起,做成词汇表,是方便查看、记背的好方法。文言文句型的掌握也很重要,要像记英语句型那样把它背下来。遇到陌生的句子时,要能根据已知的字意、词义、句型推断出它的意思。

此外,多做练习、掌握古文语感也是必要的。培养语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背。学了新的古文名句,最好当时就把它背出来,因为那时的记忆最新鲜,背起来也最有效率。理科生在做累了数理化题目的时候,可以念念诗词名篇,同时放松大脑,一举两得。

放下“包袱”写作文

高考作文时,要放下心理包袱,从容应对。尤其是平时文章写得好的同学,不要刻意要求自己写出高分作文,只要保证自己能够稳定地发挥就行了。当然在高考前还是应该尽可能充分地做好准备。

首先要明确自己擅长写什么文体。根据自己的长处,平时可以训练“有个人特色”的写法。擅长说理的要想办法从题目衍生出一个哲理来,擅长叙述的就要努力制造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平时还可以拿一些习作请老师面批,方便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详细的指导。

语文弱科生的辅导策略 篇4

苗子是一个典型的语文弱其他科目强的偏科生。他很清楚中考、高考语文都占有很重要的分量, 希望自己能全面发展。通过我的努力, 他实现了语文从弱科到强科的转变。现将个人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不断鼓励, 重树信心

期待效应, 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 通常是指在人际交往中, 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较高的期望可以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变化。教师期待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较高期望值可以让学生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

通过和苗子的多次谈话, 我了解到他之所以不能正确对待语文, 还是由于自己的心理障碍。自小学三年级开始, 他沉默寡言, 作文表达平淡, 父母和老师都觉得他偏科, 他自己也逐渐接受了这样的自我。针对这样的情况, 我总是鼓励他, 不要放弃, 要相信自己!既然数学、英语能学得那么好, 证明你很聪明, 语文也一定能学好。现在的问题在于你的学习方法有不当之处。在后面的学习中, 我一方面为他找出语文学习方法的不足之处, 另一方面, 我鼓励他在课堂上多思考、多发言, 每有一点进步都及时表扬。

教师长期的跟踪式督促和鼓励是学生努力学习的不竭动力。

二.充分利用阅读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哪里, 时间就在哪里, 一个学生的成功就在哪里。兴趣是内驱力。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则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 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 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所以我们在课上应该触及学生的心灵, 应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住。

苗子虽然口头表达能力稍欠, 写作水平一般, 看书还是比较多的。只是不喜欢看老师推荐的书目。一开始他喜欢看什么我就跟着他看。再交流读书感受时, 我们有一些共同语言, 为我们之间的友谊增添了基石。再后来逐渐发展到我看什么他也看什么, 他语言积累丰富了, 语言表达能力也渐渐增强了。阅读激发了他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语文成绩逐步提高。在语文偏科生的研究中, 师生共同阅读既沟通了师生的情感, 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利用分数曲线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时候, 没有好的分数是因为习惯了差的分数, 人都是有自尊的, 每一次差的成绩就是一次对自尊的打击。而内心的优越感、成就感, 会引发人的自觉行动。那么教师一定要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用适量学习, 让学生不断享受学习的成果。那么如何利用分数曲线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成功促兴趣, 让学生保有不竭的学习动力呢?

首先, 测试要少。李吉林说:“教学的关键之一是要先做减法, 减去不必要的负担, 减去低效甚至无效的练习, 才有可能使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有效的整体训练。”负担过重就变得肤浅, 对偏科生而言更是如此。

其次, 测试要精。每一次测试, 老师要精选练习。一开始学生做完测试, 老师批阅、评讲, 订正再批阅, 接着还用同一份 (同类型) 试卷考一次, 认真听的学生成绩陡然上升, 没有认真听的孩子成绩上升幅度较小。本来大家认为在同一水平的人也拉开了明显的差距。进步特别大的孩子忽然意识到好好学习就是上课认真听讲, 好成绩是努力得来的。这样既增强了学习信心, 也激发了学习兴趣。教育的最终还是要从老师搀着扶着走向学生独立行走———学生自觉学习。

在连续两次的简单测试之后要做一次综合性考试, 题目难度稍稍加大, 在学生日益膨胀的骄傲思想来临之前, 要教育学生保持平常之心, 不可马虎, 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去学习和钻研。利用分数两次逐步上升和一次回落的交替出现, 引领学生保持对偏科科目的兴趣, 从而多花时间在这门学科上思考、探究, 成绩不断提升。

苗子在经历两次小测试和一次大综合 (期中考试) 之后, 逐渐走进了语文的世界, 开启了他的语文之旅。期末考试考到85分, 他已经从一个偏科生华丽转身为一个全能生。

高二语文理科的知识点概括 篇5

1、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2、长篇小说《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

作品的主题也没有局限在个人爱情悲剧本身,而是围绕着中心事件,展开了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描绘了一幅极其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说明了整个封建社会已是千疮百孔,摇摇俗坠。深刻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政治吏治、婚姻制度、伦理关系,悲愤满腔地控诉了封建主义的残酷无情和灭绝人性,歌颂了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宣告了这一社会必然走向灭亡。在中国,《红楼梦》被评价为剖析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林黛玉进贾府》是全书的序幕之一,通过一个从未到过贾府的人物——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一个庞大的封建大家族进行了介绍,环境描写细致真实,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栩栩如生。林黛玉的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生性敏感、言行谨慎等,王熙凤的泼辣、精明能干、刁钻狡黠、善于逢迎等,贾宝玉的英俊多情、任性率真和敢于反叛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3、《祝福》围绕鲁四老爷家的几次祝福,塑造了祥林嫂这样一位纯朴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一生勤劳善良,对生活要求极低,到头来却挣不到鲁迅所说的一个“做稳了”的“奴隶”的资格,只能悲惨的死去。深刻的揭露“四权”(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中国妇女的迫害,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

4、《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后期的代表作,1954年凭借此作“精通于叙事艺术”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文通过主人公桑地亚哥与鲨鱼的顽强搏斗的描写,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也许结果是失败的,但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凭借着勇敢坚毅、自信和永不服输的精神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文章赞美和讴歌了不服输的硬汉子精神。

5、科普说明文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以传授一般科学知识为目的,要求有很强的科学性,严格遵循科学的原理,语言简洁、平实,浅显易懂;一种是科学小品,多用文艺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原理,在表达上经常凭借生动的比喻、有趣的联想,在讲清科学道理的同时,还能使读者得到某种感情上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

科普说明文的三个特点为:知识性、趣味性和通俗性。《动物游戏之谜》是一篇综述性的科技小论文,多为客观性的描述;《宇宙的边疆》是一篇解说词,以“我们探索宇宙的旅程”贯串全文,详细介绍了宇宙的组成情况,有议论也有情感抒发,像与朋友促膝谈心,亲切自然;《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是一篇自传性质的文章,讲述了自己童年的两件与科学接触的趣事。

高二语文理科的知识点概括2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注音

庇祐(bì)玷辱(diàn)央浼(měi)酒馔(zhuàn)尴尬(gāngà)絮烦(xùfán)仓廒(áo)赍发(jī)恁(nèn)掇(duō)搠(shuò)剜(wān)

古今异义

(1)少刻便知。古义:一会儿。今义:此词已消亡。

(2)只顾将来。古义:拿。今义:将要。

(3)不见消耗。古义:消息。今义:因使用或受损而渐渐减少。

(4)好歹结果他性命。古义:结束,了结。今义:长出果实或事物发展到最后状态。

(5)这两人来得不尴尬。古义:鬼鬼祟祟,不正派。今义: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6)这个差使又好似天王堂。古义:胜过。今义:好像。

(7)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古义:冒犯;制造。今义:讨厌;惹事。

(8)但有衣服,便拿来家里浆洗缝补。古义:只要。今义:转折连词。

(9)不时间送汤送水来营里与林冲吃。古义:时时;给。今义:此词已消亡;和。

文化常识

施耐庵,中国元末明初作家。相传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是我国文学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

高二语文理科的知识点概括3

一、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二、通假字

1.輮以为轮

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

有通“又”。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天赋,资质。

三、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

3、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

(輮,通“煣”,“使……弯曲”)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5、上食埃土

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6、下饮黄泉

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四、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五、固定格式

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六、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古义: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

七、一词多义

(1)于

青,取之于蓝。(从,介词)

而青于蓝(比,介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介词)

(2)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但是,连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连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

【篇三】高二语文下册重要知识点

《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人被释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_教故事,共三百五十余篇。

钱钟书(1910――):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代表作品有:两部的学术论著《谈艺录》《管锥编》,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人·兽·鬼》和长篇小说《围城》。

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代表作有《爱弥儿》《忏悔录》等。

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少年时期便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作品集为《白洋淀纪事》,其中《荷花淀》等作品是广为流传的名篇。散文《黄鹂》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史铁生:北京人,当代小说家。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

王勃:字子安,初唐文学家。著有《王子安集》。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滕王阁序》是其骈文代表作。

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师说》是其散文代表作。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学家。晚年居住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善用绝句形式讽咏时事。著有《樊川文集》。

理科生语文偏科现象分析及对策 篇6

一、存在的问题

在理科生当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理科成绩很好,但语文成绩很糟糕,这致使综合成绩上不去。他们为了提高语文成绩就拼命做题,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已经疲惫不堪,但收效甚微,此时他们已开始放弃,觉得如此做无效劳动,不如把时间放在数理化的学习上。照此发展,他们的语文成绩就难以得到提高,更谈不上提高语文素养。

其实,他们的失败是由于没有找到恰当的解决办法,而恰当的解决办法必须建立在对造成语文偏科现象的原因有清楚的认识上。

二、原因分析

1.思维原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中间有脑桥连通。人的左右两半球有明确的分工,正常人的大脑左半球主管言语和抽象思维,而大脑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和调节感情。有的人大脑的左半球较为发达,因此他们的抽象思维较发达;有的人大脑的右半球较为发达,因此他们的形象思维较发达。数理化学习主要借助抽象思维,而语文学习主要借助形象思维。一个抽象思维较发达而形象思维较弱的学生,能轻松掌握数理化知识,而学习语文就很费力。

由此看出,有些理科生语文成绩差不是他不认真学习语文造成的,而是他们的思维生理结构造成的。

2.兴趣原因

兴趣是影响一门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有些理科生对语文学习缺少兴趣,甚至很讨厌这门学科,这使他们上语文课开小差,课后不阅读,更不会去主动写作,即使做作业也是敷衍了事。学生们对语文学习兴趣的丧失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和生活中造成的,根本原因是兴趣受到了破坏。比如:有的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对语文很感兴趣,喜欢读童话一类的文学作品,写一手漂亮的小文章,但后来老师不准他们看课外的文学作品,取而代之的是整天大量的习题训练,课堂上不是考试就是进行知识的讲解,没有了文学审美所带来的身心愉悦。虽然他们在当时的各类考试中语文成绩不错,但是他们渐渐地失去了读书的兴趣,也开始讨厌语文了。久而久之,语文成绩也随之下降。再如:有的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语文的时候,偶尔成绩不好,受到老师或家长的羞辱、打击,或者被迫做超量的习题,这些都会严重地破坏他们学语文的兴趣,而兴趣的破坏会导致成绩更差,更差的成绩又招致家长老师更严重的打击,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使孩子在语文学习上兴趣全无,信心全无。

3.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

大凡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都爱好阅读,而那些语文素养较低的学生则很少阅读。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同时也具有母语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就是通过母语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语文课程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要学好语文必须长期地浸润在文学作品之中。

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与其家庭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学生的家庭有着较高的文化层次,文学底蕴深厚,孩子耳濡目染,渐渐地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家庭文化背景上落后于城市学生,由于条件限制,他们没有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因此他们语文水平相对较差。

4.缺少生活的体验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更离不开生活,叶圣陶曾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道出了语文教育与生活关系的真谛。人首先在生活中学会了听和说。人的阅读和写作都必须以生活的体验为前提。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体验,才能表达出具有真实生命状态的文字。

当今的孩子(特别是城里的孩子)生活面非常的狭窄,一道道墙把他们同纷繁复杂的社会隔离,他们除了在学校里上学就是深锁在家里。这样,他们缺乏生活的体验,从而严重影响语文的学习,特别是写作能力的提高。

5.对语文课程的认识误区

有些理科生语文成绩不理想是由对语文课程的错误认识造成的。有些学生认为,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其成绩差别不大,不如把学语文的时间抽出来用在数理化的学习上。不可否认,语文学习的效果难以立竿见影,在短时期内加强学习不一定能提高,短时期内放弃学习也不一定会有多大影响。语文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如果长期不间断地努力学习,语文能力就会实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反之亦然。

6.学习方法不当

当然,有些理科生语文成绩不好并非态度问题,而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他们为了尽快提高语文成绩,就按照数理化的学习方式,试图通过做大量的语文习题来实现,但收效甚微。语文课程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这决定着它有着独特的学习方法。

三、对策

1.帮助学生分析语文成绩落后的原因

绝大多数理科生对自己语文偏科的原因不太清楚,而且造成偏科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必须要分别对他们进行“诊断”,帮助他们找出原因。考试是诊断的方法之一,它是一种终结性评价,要全面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情况更要注重形成性评价。但考试不等于诊断,我们可以与学生直接交谈,来了解他们对学语文的看法,并能了解到他们是否有学语文的兴趣,是否有读书的爱好,以及目前学语文的方法。我们还可与他们的家长交流,以了解学生们以前学语文的情况,以及目前在家学语文的状况。教师可综合来自不同方面的材料,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找出该同学语文薄弱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2.树起学好语文的信心并培养起学语文的兴趣

信心是一个人对自己有能力从事某事的一种认可,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教师要让那些语文偏科的理科生树起学好语文的信心。如何让他们树起信心呢?首先,语文教师要真正去关心他们,经常了解他们的语文学习情况,并经常进行鼓励。其次,语文教师也要让他们有学习语文成功的体验,一开始对他们的要求放低一点,只要在某一点上取得进步就适时表扬,如作文中某个片段写得好也可特别提出。兴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培养的,特别是在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后。

3.让偏科学生重视语文学习中的积累

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有两种途径。其一从生活中积累。人通过生活的积累会形成一定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又是进一步进行积累的基础。如何使生活的积累固化为学生稳定的心理结构呢?最好的途径是把对生活的体验与及时练笔结合起来,通过练笔可加深对生活的体验,从而使之顺利地融入原心理结构,形成新的心理结构。我们可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把生活中有感触的东西及时写下。其二从书本中积累。我们教材里所选的文章绝大多数属于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其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包孕着丰富的人文素养。通过经典作品的学习,学生的语言素材会逐渐丰富,情感体验也得以丰富。所以,我们应要求那些偏科的理科生重视课文的学习。另外,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情感体验,语文老师可向偏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书刊。

4.练习贵在精,练习后要及时反思

老师要指导语文偏科生如何对待语文的书面练习。语文能力虽然不是通过大量练习来提高的,但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做适当的练习也是必要的。现在的习题可谓五花八门,我们应帮助他们挑选一些最能体现语文能力的习题让他们做,并帮助他们进行练习后的反思,让他们知道题目做错的原因及正确思维方法。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通过“练习——反思——再练习——再反思”的练习模式,语文的应试水平定会有较大提高。

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要多多关注那些语文偏科的理科生,要研究造成他们语文薄弱的原因,并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这样,理科生语文偏科现状会大有改观。

理科班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篇7

关键词:高三理科生,个案概述,反思与讨论

一.问题的由来:

最近网络流行一种说法:

文科生的口号:我思故我在!

理科生的口号:我猛故我在! (“猛”意为拼命做题)

文科生在家的烦恼:这么闲, 做点什么好呢?

理科生在家的烦恼:这么多习题, 什么时候能做完呢?

文科生的双休日:读书、踏青、放风筝。

理科生的双休日:做题、补课、搞竞赛。

以上说法虽有些戏说的成分, 但理科生埋头于题海而无暇或无心顾及语文却是客观事实。从每年高考来看, 总有一些理科生, 由于语文成绩不理想而不幸“落马”。“4-1=0”, 虽有点夸张, 但不无道理, 语文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体水平。下面以高三理科生刘惠民、刘砾、陈晓灵为例, 重点谈谈如何在理科班提高语文成绩, 帮助理科生走向成功。

二.个案概述

佛山市南海区高考总分状元刘惠民语文进步显著喜获118分好成绩, 从高三起点时的年级198名 (92分) 上升到年级第8名;偏科生刘砾语文103分, 实现了从60分到103分的跨越圆了上华工梦想;临界生陈晓灵取得126分的高分名列年级第一, 成为“语文黑马”。

刘惠民在接受“珠江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我的理科成绩一向比较稳定, 能成为南海区总分状元得益于语文的显著进步, 是语文成绩的提升增加了我的竞争实力。”

三.问题回顾与诊断

刘惠民:语文基础比较扎实, 写作和阅读理解有待提高。据她自己分析, 每次考试自我感觉不错, 但分数不尽如人意, 久而久之对语文产生畏难情绪, 想提高又不知如何提高。

刘砾:同学们给他的评价是“数学巨人, 语文矮子”。对于语文, 他在随笔中写道:“我一向不喜欢语文, 但我知道‘4-1=0’的道理, 也知道所谓的‘木桶效应’。这门课的确令我头疼。”

陈晓灵:对语文感兴趣, 花了不少时间, 但成绩一直不理想。主要是基础较弱, 方法欠妥, 学习效果不佳。

以上三位同学碰到的问题在理科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归纳起来有三点:1、重理轻文, 对语文不感兴趣;2、急于求成, 而又力不从心。3、方法不当, 想提高进展缓慢。

四.辅导策略与过程

1、激发求知欲,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寻幽探胜。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 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刘砾曾骄傲的说:“由于强烈的兴趣, 我会很自觉地学习数学, 只要是数学题目, 我乐此不疲, 乐在其中。”作为语文老师, 怎样激发这一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呢?

(1)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愿望, 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刘砾爱好阅读, 对武侠小说情有独钟。有一次讲到古代侠士的“侠义”性格, 请他谈谈自己的看法。他侃侃而谈, 同学们热烈鼓掌, 他受到很大鼓舞。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生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2) 开展互助活动, 同学之间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作文讲评让学生互评优劣, 课堂练习侧重得失总结。很多同学乐意参与其中表现自己。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不断发掘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质, 而潜质的发现会让他们获得自我肯定的积极体验, 由此带来的巨大的心灵力量又会激励他们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良性循环促使学生语文成绩一步步提高。

2、帮助学生了解语文科特点, 增强耐挫力, 培养坚持的良好品质。语文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质的飞跃离不开积累和坚持。语文学习贵在坚持, 持之以恒方能进步。

刘惠民前4次月考语文都有不同程度进步, 第5次月考成绩有所回落。找她谈心, 一方面让她明白语文科的特点, 另一方面根据她的薄弱点帮助她制订下一步学习计划。经分析, 问题出在写作方面, 天马行空, 扣题不紧, 文体不明。对此, 先进行“入格”训练, 侧重于审题立意、结构布局、材料选择和论证分析;再进行“出格”训练, 即创新思维训练, “稳中求变”是她的下一步目标, 主要从立意、材料、语言三方面寻求突破。立意新颖、材料新鲜、语言清新是写作的三境界, 高考作文只要某一点突出就有了亮点, 有了亮点, 就有了“增值“的“资本”。

3、让学生知“法”懂“法”依“法”。学习贵在得法, 得法者事半功倍, 不得法者事倍功半。理科生理科任务繁重, 花在语文科的时间确实有限,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呢?

(1) 不同的知识板块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基础知识的归纳整理注意长短线结合, 第一轮复完之后还要在后面各专题的复习中不间断训练。诗歌鉴赏分三步:一是让学生熟悉高考题型, 分析出题角度归纳答题方法, 消除其神秘感, 克服畏难情绪;二是按题材分类复习, 抓意象, 体会思想感情;明写法, 以便举一反三;三是强调答题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完整性。

(2) 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和方法, 让学生“有法可依”。数理化有公式定理, 语文学科能否把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出来让学生做题时有“法”可依呢?答案是肯定的。如小说阅读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可以这样总结:

常见题型:1、结合全文, 简要分析人物形象。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解题思路:XX是一个……的人物。他有哪些表现, 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考题示例:通观全文, 分析酒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4分)

酒婆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下层小人物 (总起, 1分) 。从她的外貌、拿钱时的动作, 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穷困卑微的人;而喝完就走, 从不赊帐, 也不多事, 又说明她虽嗜酒却很老实本分 (具体分析, 2分) 。她最后被荒唐的现实吞噬, 是一个可怜的小人物 (小结1分) 。

五.反思与讨论

1、爱理科是理科生的特点, 要尊重他们的天性与爱好;对于那些偏科的学生, 要有爱心和耐心。

2、文理科在思维方面存在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 语文老师要针对理科生的思维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3、理科生理科学习任务繁重, 语文教学要在有限时间内力求有用有效, “精益教学”才是明智之举。

4、对于那些暂时落后存有自卑心理的理科生, 要多鼓励,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对高中理科生写作教学的思考 篇8

在语文教学的传统观念里,作文是偏向文科的东西,所以理科生写不好作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自从2009年兼任文理科的语文老师后,我发现,其实作文并不都是偏文科的内容,而应该是文理科在思维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都忽略了这一重要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性,尤其没有针对理科生的思维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故而,理科生对语文,尤其是作文失去兴趣,作文成绩没办法提升。而理科班的语文老师也觉得理科生的语文,尤其是作文很难教。

当然,理科生在作文方面的构思写作能力普遍比不过文科生,这是我们必须承认和面对的事实。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散思维能力弱。面对一个命题,许多理科生从大脑中提取出来的有用信息材料太少,不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思考;二是聚合思维能力弱。面对一个材料群,往往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引发观点,即使有所概括,也往往缺乏深度与高度;三是直觉思维能力弱。不善于观察、发掘生活的美。四是不会横向、侧向和逆向思维,不会辩证思维,不善于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对立统一的方法把握事物的纹理。

二、原因探讨

为何理科生的作文总是不如文科生呢?我认为可以主要从学生的思维方面来探讨。

从生理学上来分析,语言方面的知识从属于形象思维(或称艺术思维),而数理化等则从属于抽象思维(或称逻辑思维)。文科生长期进行语言一类的知识熏陶,自然对这一类知识有一定的敏感度,因此他们学得更轻松、更自由,加之文综学科与语文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给文科生学好语文提供了一个先天条件。在写作过程中,文科生也可充分利用其综合学科所获得的知识给其作文增色,而这些又都是不需要他们另花时间就能获得的。再者,文科生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更愿意去主动涉猎一些课外读物,这自然为他们作文水平的提高筑起了坚强的基石。有人说,语文成绩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学习取得的。而高效地引导学生去主动有分辨地猎取课外读物就成了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

理科生则与文科生相反。理科生相对来说对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更感兴趣。他们长期沉于浸于加减乘除和静电、化学方程式中,只有做出一道数学题或其他理科的一道难题才激得起他们的充分满足感。长时间的逻辑训练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们学习语言的时间和精力。未加以充分的学习和训练必然造成他们语言学科的成绩下降,成绩的不理想使他们误认为自己学习语言的能力不强,结果就出现了我们所见到的“理科生学不好语文或不愿学语文”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探讨

我们应该充分挖掘理科生抽象思维的潜能,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思维优势。

1. 两种思维方式的联系

逻辑是文学的基础,而文学不过是以形象来演绎逻辑而已。从词的性质方面来理解,艺术思维的关键词是温柔、细腻、丰满,逻辑思维的关键词则是严谨、深刻、雄辩。前者属于阴柔,而后者则为阳刚,文章要写得好,需两者融合,刚柔相济。所以有老师说,学得好理科的学生,也学得好语文。学不好是因为他们的认识问题或厌学情绪在作怪。

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也叫艺术思维),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方法。高尔基在论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时曾说:“思维和认识,就不外乎是我们的‘生活印象’、‘体验’,经由技术及许多手法———观察、比较、研究,依着哲学而完成或形态化为思想,依着科学而完成或形态化为假说和理论,依着艺术作品而完成或形态化为形象和技术及手法。”他还说:“在科学和艺术文学之间,是有很多共同点的: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文学,其中起主导作用的,都是观察,是比较和研究;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都必须有想象和推测———‘直观’。想象和推测,可以补充在事实的连锁中不足的和还没有发现的环节。”这就是说,不论是抽象思维还是形象思维,它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都是通过实践由感性到理性,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但由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手段、方法不同,抽象思维是借助于科学推理去揭示真理,形象思维是借助于形象塑造去揭示真理,因而作家、艺术家的思维活动,除了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之外,还始终离不开具体可感的物象形态,并且要饱含着感情、发挥着想象,把思想、感情、想象和物象形态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来进行艺术思维。所以,理科生如能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充分利用自己生长期积淀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样能写出一手好文章。“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就是认识到了这两种思维方法的共通之处才写出了感人至深的《红楼梦》。

2. 充分发掘逻辑思维的优势

有的老师向学生宣传文科的学习规律与理科不一样。理科强调逻辑思维,文科只需要艺术思维。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同样也体现着逻辑性。例如,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论证的过程需要严密的逻辑性;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同样需要有逻辑思维的头脑。而长期的逻辑性思维的训练,使得许多认真学习的理科生具有较文科生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同样需要有逻辑思维头脑。理科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这种思维优势。只要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积极训练,定能将之化成作文得分的增长点。

3. 加强形象思维习惯的培养

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着重理轻文、重理性轻情感、重灌输轻体验、重逻辑思维轻形象思维的弊端,导致学生人文的缺失、精神的贫乏和情感的萎缩,于是写出来的文字少情寡趣、干瘪无味,即使有些独到的见解,其表述也显得直露而无魅力可言。这些都是理科生在形象思维方面能力还不够的表现。虽然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具有共通之处,但二者所借助的手段、方法不同,因此,加强理科生的的形象思维能力还是很有必要的。

形象思维需要学生多阅读,积累一定的知识作为储备。那么,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就尤其重要。而阅读的第一精神是指导学生走进作者,走进文本,读懂文本的精神内核。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4.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高中学生平时的“习得”并不多。“以学得促进习得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习得就必须有阅读的习惯。

一定量的阅读量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定的阅读量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情商,促使他们获得文学作品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内心的创作欲望。没有阅读,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没有涟漪,没有激情,学生的生活只剩下枯燥的逻辑、公式、定律了。这种学习生活状态不但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整体提高,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命价值的提高。我们很难接受一个心理孤僻和没有健康的生命价值观的孩子,而要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让他们去读书就是最好的方法。有人说:会阅读的人的心境永远都是充实的。充实就会快乐,快乐就会健康。《中学语文教学》认为:“以学得促习得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自我阅读其实就是学生的一个习得过程。如果没有课外阅读,学生的习得就无从实现,那么在学校里的“学得”就相应地失去了它的意义。

理科生的语文课 篇9

一、教学情境贴近理科生, 引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或生活情境的活动。教学情境贴近理科生是激发理科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只有将干干巴的政治理论融入理科生的生活中, 才能让理科生置身于情境之中, 激发其思考, 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在设置情境时可以以理科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如在讲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时候, 笔者用理科生最熟悉的数学来设置情境, ax2+bx+c=0这是一元二次方程吗, 你在分析这个方程的时候坚持了什么样的方法论原则?很显然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在数学中叫分类讨论, 用抽象的哲学思维概括就是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还有在讲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时, 笔者设置了12岁的帕斯卡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情境, “请同学们思考当一个12岁的小男孩告诉你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你会信吗, 如果不信怎么办?”帕斯卡是理科生了解的伟大的物理学家,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熟悉的人物入手, 激活课堂气氛,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哲学, 把学生带到他们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中, 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设置情境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 如图片、音乐、视频、活动等, 同时要注意内容的选择要贴近理科生, 平时要注重对于生活信息的摘录、整理, 以此来引发理科生的学习兴趣。

二、语言幽默吸引理科生, 诱发学习兴趣

语言幽默是一种艺术, 有吸引学生的魅力, 它表现为趣味核心是智慧。透彻精辟的说理可以带给学生以启迪。语言的幽默可以诱发学生的兴趣, 大大增加课堂的魅力。一节妙趣横生的政治课, 可以让理科生“乐”起来, 变乏味的政治知识为有趣。因此在政治课中合理的运用幽默的语言, 不仅可以创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 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理科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政治学习的趣味。如在讲实践的含义时, 笔者引用了西安动物园大猩猩托尼的例子, 为了增强趣味性, 笔者用了拟人的手法, “托尼在她的丈夫和儿子相继离开她之后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中, 为了排解痛苦,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托尼学会了抽烟, 以排解痛苦。请问托尼可以成为实践的主体吗?”又如, 在讲文化生活时, 用身边的小案例, 讲解在中西方文化中, 中国人不习惯AA制, 于是请客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请”、“你请”, “好, 你请”。用这样的幽默的方式展现中国人的文化, 而在西方我的美国朋友在中国留学时, 过生日的时候他爸爸从美国飞来看他, 结果结账的时候他们AA制了, 你能接受吗?这反映了什么问题?用这样的语言启发学生,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以情育人激励理科生, 强化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学生来说, 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视为朋友的那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师生之间情感交融, 教师以情育人, 爱护学生、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 关心学生, 理解学生, 鼓励学生, 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 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课堂上会出现一些在教师预设之外的情况, 理科生会说我们不喜欢政治课, 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灵活面对, 不仅不要对学生发脾气, 而且要笑着接受学生去谈他们的感受, 抓住这次机会有效的激励理科生。再有就是在看图片时, 理科生关注的点不是教师想要的, 要积极去引导学生, 有耐心, 多鼓励学生, 尊重学生的思想和个性。

四、方法贯彻指导理科生, 深化学习兴趣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教师除了能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来传递知识还能指导学生如何学习, 为理科生提供高效的学习方法, 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高效学习, 有利于使理科生在政治课上找到自信, 找到成就感, 从而深化学习的兴趣。如在帮助理科生记忆冗长的知识点时, 可以让学生们采取关键词记忆法。比如, 文化的力量是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时候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这样的知识让学生记住关键词“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就可以了。另外就是组织理科生进行小组学习, 让理科生们在一起用思政的原理来分析理科案例, 从中挖掘和找到知识的共性, 体会文理知识之间的关系。让这些心灵相通的理科生在一起, 互相交流思想, 自主解决疑案问题, 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从而让政治学习“活”起来, 理科生“动”起来, 把知识“用”起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 从而强化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解小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J].青海师专学报, 2007 (4)

理科生的语文课 篇10

(一)文理分科与我国高中教育制度的现状

当前文理分科背景下,大部分学校都从高二下学期开始分文理科,有的学校从刚入学起就分科,有的从高一下学期,也有的是从高二上学期,各个学校情况不一样,但都面临着文理分科。分科前,每个学生统修思想政治课,学习思想政治课必修一《经济生活》,必修二《政治生活》,必修三《文化生活》,涉及的都是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分科后,由于理科生高考不考思想政治一科,只在高中会考中才考,而且在会考中所占的分值也偏低,只要过及格分数线就可以通过会考,要求比较低。理科生在通过会考后几乎完全不学思想政治课了。这些因素造成理科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程度逐步下降,思想政治教育在理科生这一知识群体的覆盖中就存在了很大的漏洞,没有更加全面地对所有即将成人的高中生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高中理科生思想政治课学习现状调查

现阶段由于理科生高考不考思想政治这一科,所以在分科后,理科生只要通过会考就可以不再学习思想政治这一课了,这样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经调查研究,目前大多数理科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不高,对思想政治相关常识知识(如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和时事政治)都了解甚少,对国家时政新闻关心甚少,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严重不感兴趣,很多理科生都没有了思想政治课教材,连最基本的政治常识都不知道,这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里很严重的一个缺失现象

二、现阶段高中理科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查发现,文理分科下高中理科生在思想政治课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经归纳如下:

(一)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偏低

由于理科生高考只考语文、数学、英语、理综(生物、化学、物理),不考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科,所以这一科就不能引起他们的重视,对它的学习就只局限在应付上;另一方面,很多理科生觉得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门课理论性知识太强,背的内容太多,学起来很枯燥无味,加上有的思想政治老师教学方法不当,这些因素都影响了理科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

(二)对思想政治课存在偏见

由于现行的教育制度实行文理分科,理科生在高二文理分科后就几乎不再学习思想政治课了,大多数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只是文科生的事情,因此很多人认为,思想政治这一科对于他们来说相当于一门副科,不仅学生自己不重视思想政治这一科,学校甚至社会也不重视对理科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都对思想政治课存在严重的偏见。

(三)理科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纯粹为了应付会考

有的高中在高一下学期,有的高中在高二上学期开始,由学生自愿选择文科和理科,分科后,文科生学习语文、数学、英语、文综(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生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理综(生物、化学、物理),这样文科生学习文科生的科目,理科生学习理科生的科目,文理分家造成理科生不能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习。分科后会在高二下学期进行一次会考,这次会考要求所有高中生必须参加所有科目的考核,只有所有科目考试及格才能准予通过。这样,理科生也需要考思想政治这一科。这一次考试或许就是理科生在高中阶段进行的最后一次思想政治课的考试了。由于会考要求低,只需通过及格线就可以了,所以很多理科生考前突击只是为了应付这一次的会考,只要考试及格就万事大吉。

(四)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水平低

在一些高级中学,有些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水平比较低,教学方法落后,采取的教学模式比较呆板,专业水平不达标,知识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教研水平跟不上,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教师培训不到位……这些因素都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的下降。

三、影响高中理科生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因素

关于高中文理分科这一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实行文理分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好兴趣,根据兴趣培养擅长的专长科目;但从长远来看也存在很多问题,实行文理分科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型人才。所以从长计议,取消文理分科是未来大势所向。教育部发出公告决定在2017年全面实行取消文理分科,近三年是个过渡阶段。

(二)学生因素

在文理分科的背景下,理科生对学习思想政治课存在很大的偏见,由此导致他们不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不注重学习基本的政治常识、经济常识、文化常识和哲学常识,不了解国家时事政治。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知识正是每一个青年学生所必备的,而理科生在这一领域的学习存在很大的偏见,这样不利于他们德育的培养,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如果取消文理分科,正好可以弥补理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可以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知识的普及,使他们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在道德上不断完善,从而培养成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教师因素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过程当中,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巨大,不仅在教学上,还在言行举止上都对学生产生很多有形与无形的影响。教师教得好不好,对学生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的学生会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这个老师所教授的科目,有的学生因为某个老师讲课好而喜欢这个老师。这些都表明,一个老师会直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思想政治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等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有的思想政治教师道德非常高尚,有的思想政治教师教课讲得非常好,这都会让学生产生很大的学习兴趣。相反,有的思想政治教师教课枯燥、课堂上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模式单一,这就会极大降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得兴趣。

(四)学校因素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主要领导人是学校方针政策的制定者,各科任课老师是具体的实施者。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学校所提倡的理念通过教师、学校宣传,就会传达到每个学生,对学生进行有形和无形的教育。有的学校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在校园里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标语、“中国梦”、榜样人物事迹等,在校园广播中播报国际、国内新闻,一切校园活动紧跟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走,对学生进行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校园气氛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然而有的学校则不注重创设这样的氛围,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发展。

(五)社会因素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一切活动都要跟党和国家的步调保持一致。我们要积极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四个全面”等党的先进理论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在社会上普遍宣传伟大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扬正气,树新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下,不论对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机遇。社会氛围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无形中受到了思想道德的教育。

四、改善高中理科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现状的策略

(一)完善高考制度,推进教育改革

“高考”一直以来被人们称为“鲤鱼跃龙门”,只要通过了这一关,以后就是光明大道。但是这一决定莘莘学子命运的“高考”也一直以来备受人们争议。作为一项选拔优秀人才进入高校进一步学习深造的考试制度也存在很多弊端,只拿这一次考试分数高低衡量一个学生的水平显然是不恰当的,所以完善高考制度,推进教育改革也是迫在眉睫。取消文理分科,使高考没有文科和理科之分,设立多项衡量指标。在高中阶段日常学习生活中,可以对每个学生都进行德、智、体、美、音等方面的综合考评,成绩一直累计到毕业,最后的高考可以考核学生所有的科目,最后,综合学生的平时成绩加高考成绩从高依次往下排,高校可以参考着这个最终成绩,以此作为录取学生的标准。

(二)学生要重视思想政治课,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取消文理分科对理科生来说也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理科生可以更加全面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从而一改往日对思想政治课的偏见。所以在这一过程当中,理科生更要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全面学习政治知识、经济知识、文化知识和哲学知识,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师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教师不仅要在自身的道德修养上有很大的提升,平时的言行举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同时,在自己的专业水平上要有很大的改进,不仅要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等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政治学、经济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这些知识都要全面涉猎,把自己的专业基础打牢,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给学生讲课时要有更多的题材案例给学生讲解。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每个学生的性格气质,施以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形成与学生良好的互动,以学生为主体,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融生活教育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

(四)学校要创造良好的德育条件,平衡理科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

学校要照顾到全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兼顾文科生和理科生,针对理科生的学生特点,创造适合他们的德育条件。理科生本来对文科性知识不太敏感,所以学校要创造良好的德育条件来平衡理科生的思想政治。在观念上,学校领导者以及思想政治教师首先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师队伍上,学校要注重对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对思想政治教师的定期培训;在评估上,加强思想政治教师的绩效考核,创建多个考核指标,让学校领导、教研组老师和学生都参与进来,对老师进行定期的考核;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多张贴弘扬党的思想理论的言论、榜样励志名言等,校园广播每天播报当日国际、国内时政新闻等等。学校可以在这些方面加大力度进行改进,创造有利于全体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热情。

(五)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提升理科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

在社会上,要对党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进行大力的宣传,张贴有关党的思想理论宣传海报,宣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讲文明、树新风、扬正气的良好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扫除不良社会风气。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社会的正气所在,从而更好地被感染,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更加认可思想政治教育。

五、结语

文理分科对于理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不利的影响,使他们得不到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理科生这一群体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使理科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与现代教育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和全面教育正好相适应,从而可以更好地对所有学生实施全面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顺利进行。

摘要:当前文理分科分科背景下,理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被忽视,严重影响理科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严重影响理科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鉴于此,取消文理分科会对理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很重要的影响,促进高中理科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身心的健康发展。本文从文理分科背景下理科生的思想政治课学习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改善高中理科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现状的策略。

关键词:文理分科,理科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陆育红.让理科班的政治课“活”起来[J].文教资料,2014,16.

[2]孔德胜.搞好高中理科思想政治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0(11).

上一篇:体验老王的情感世界下一篇:用心走专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