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品质

2024-05-02

苜蓿品质(精选三篇)

苜蓿品质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青贮原料:取自甘肃华瑞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苜蓿种植基地, 为种植第一茬的初花期紫花苜蓿, 含水量为65%左右。

添加剂:甲酸、双乙酸钠, 均为 (分析纯) 级, 乳酸菌为青贮专用添加剂, 呈粉末状。

青贮容器:40×60cm食品级聚乙烯袋。

试验仪器:铡刀、抽真空机 (DT300) 、微波炉 (Midea/EG720KG4-NA) 、p HS-3C精密酸度计、UV1902P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

1.2 试验设计

本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试验, 三种青贮添加剂:乳酸菌 (A) 、双乙酸钠 (B) 、甲酸 (C) , 每种添加剂有3个添加水平, 其中乳酸菌 (A1、A2、A3) 添加量分别为10g·kg-1、20g·kg-1、30g·kg-1, 双乙酸钠 (B1、B2、B3) 添加量分别为5g·kg-1、10g·kg-1、15g·kg-1, 甲酸 (C1、C2、C3) 添加量分别为5m L·kg-1、10m L·kg-1、15m L·kg-1, 乳酸菌与双乙酸钠组合为:A1B1、A2B2、A3B3, 乳酸菌与甲酸的组合为:A1C1、A2C2、A3C3, 另设一个对照D (CK) , 共10个处理, 每个处理3次重复。

1.3 试验方法

将处于初花期的第一茬苜蓿刈割后, 铡成3~5 cm的草段并晾晒, 使其水分降至65%左右, 称取苜蓿原料500 g, 与添加剂混匀后装入聚乙烯袋, 用真空包装机抽真空并封口。常温下发酵45 d后开封取样, 制样待测相关指标。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开袋后, 将青贮饲料样品混合均匀, 取20 g样品, 剪碎放入塑料瓶中, 加入180 m L蒸馏水, 将其置于-4℃的培养箱中静置48 h后用4层纱布及定性滤纸过滤, 对浸出液一部分用于青贮饲料p H测定;另一部分滤液保存在-20℃的冰箱冷冻, 用于测定氨态氮 (NH3-N) 和乳酸 (LA) 。将混匀后剩余的青贮样品至于信封袋中与105℃烘箱中烘干24 h, 直至质量不变, 烘干的样品用粉碎机粉碎, 装入自封袋内, 用于粗纤维 (CF) 、可溶性糖 (WSC) 的测定[4]。

青贮料的p H值用酸度计测定[5];氨态氮采用苯酚-次氯酸钠比色法[6];可溶性糖采用蒽酮-硫酸比色测定法进行测定[7];乳酸采用对羟基联苯比色法测定[8];粗纤维采用酸碱分次水解法[9]。

1.5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EXCEL2007对所测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添加剂对青贮料p H的影响

注:图中A代表乳酸菌, AB代表乳酸菌与双乙酸钠组合, AC代表乳酸菌与甲酸组合, 不同数字代表不同添加水平, 下同;

由图1可知:与CK相比, 添加剂对苜蓿青贮料p H的影响差异均显著 (P<0.05) 。A对青贮料p H的影响具体表现为:A1添加水平与A2、A3添加水平之间差异显著 (P<0.05) , 而A2、A3之间差异不显著 (P>0.05) ;AB组合的各添加水平之间差异不显著 (P>0.05) ;AC组合的不同添加水平间差异均显著 (P<0.05) , A3C3添加水平下的青贮料p H (4.05) 最低。

2.2 添加剂对青贮料NH3-N的影响

从图2来看, 添加剂均能降低苜蓿青贮料中NH3-N的含量, 且与CK相比差异显著 (P<0.05) 。除A1与A3添加水平之间差异显著外, 其它各添加剂组合的不同添加水平间差异不显著 (P>0.05) , 其中A3C3处理组NH3-N含量最低, 为96.72 g·kg-1。

2.3 添加剂对青贮料WSC的影响

对照相比, 乳酸菌及其乳酸菌组合对苜蓿青贮料中WSC含量的影响显著 (P<0.05) (图3) 。对于A处理组, 其作用效果具体表现为:均使WSC含量降低, 随着A添加量的增加, WSC含量逐渐降低, 且不同添加水平间差异显著 (P<0.05) ;而对于A与B、C的组合, 受二者叠加作用的影响, 使WSC含量升高, 且随着添加量的增加, WSC逐渐升高, 各添加水平间差异显著 (P<0.05) 。其中, A3C3处理组WSC含量为6.00%, 表现为最高, A3B3处理组次之。

2.4 添加剂对青贮料CF的影响

从图4来看, 乳酸菌及其组合均能使青贮料中CF的含量降低, 与CK相比差异显著 (P<0.05) , 但各添加剂的不同水平间差异不显著 (P>0.05) 。

2.5 添加剂对青贮料LA的影响

青贮料中LA含量受添加剂的影响, 除A1B1处理组外, 其它各组均升高, 且除A1C1、A2C2外, 其它各组与CK相比差异显著 (P<0.05) 。就添加A处理组来看, 随着A添加量的增加, LA含量逐渐升高, 且各水平间差异显著 (P<0.05) ;AB组合, 受二者的叠加作用影响, A1B1表现为降低, A2B2、A3B3表现为升高, 但后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P>0.05) ;AC组合, 受二者的叠加作用影响, 全部表现为升高, 但升高幅度明显小于A单独作用, 且A1C1、A2C2添加水平与A3C3间差异显著 (P<0.05) 。

2.6 不同处理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由表1可知:各处理的关联度高低排序为A3C3>A2C2>A2B2>A3B3>A1C1>A1B1>A3>A1>A2>D;AC组合的高添加水平与中等添加水平对苜蓿青贮品质的改善效果居于一、二, 其次为AB组合的中、高添加水平, CK位于最后。

3 讨论

青贮饲料调制时添加青贮添加剂能有效改善青贮饲料的品质。添加乳酸菌可提高青贮发酵初期乳酸菌基数, 促进乳酸发酵, 抑制不良发酵, 因而改善了青贮饲料的品质[10]。许多研究[11,12,13,14]表明, 当原料表面附着的乳酸菌数量少时, 添加乳酸菌制剂就可以保证青贮初期发酵所需的乳酸菌数量, 使之尽快尽早进入乳酸发酵阶段, 使p H值迅速下降, 抑制微生物对蛋白质的水解作用, 减少青贮料中NH3-N的生成, 提高饲料的质量和适口性, 使干物质损失降低[15]。

甲酸一直被认为是青贮饲料有效的添加剂, 在青贮过程中起到防腐剂的作用。甲酸的最大优点是保存青贮原料本身含有的水溶性糖和由多糖转化而来的水溶性糖, 这对反刍动物很重要, 因为饲喂青贮料时水溶性糖是瘤胃微生物合成菌体蛋白质至关重要的能源[16]。在青贮饲料调制过程中, 甲酸可以迅速降低青贮料的p H, 抑制了腐败菌的活动, 很好的保存了饲料中WSC含量, 同时也减少了NH3-N的形成, 这与余国辉[17]、杨富裕[18]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双乙酸钠不仅作为防霉剂具有较强的杀死真菌能力保证饲料不霉坏变质, 而且还可起到酸化剂的作用, 有效地调节畜禽肠道的p H值, 提高胃蛋白酶和消化酶的活性, 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 增加畜禽对饲料的适口性, 抑制有害菌生长, 有利于乳酸菌生长, 从而降低耗料, 提高饲料利用率[19]。

研究表明, 当2种或2种以上的添加剂同时配合使用时, 会出现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当出现协同作用时, 其功效会加强;当出现拮抗作用时, 则功效会减弱[10]。本试验结果表明:乳酸菌与双乙酸钠和甲酸复合添加处理后苜蓿青贮饲料的发酵和营养品质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且添加剂组合处理的青贮饲料的品质优于单一添加乳酸菌作用。

4 结论

苜蓿品质 篇2

关键词: 不同处理;苜蓿芽苗菜;生长;品质;影响

中图分类号: S551+.7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8-0139-02

芽苗菜是一种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具有药用和保健功能、经济价值较高的绿色食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蔬菜的需求已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芽苗菜因富含营养、质优、清洁无污染、口感鲜嫩和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倍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1]。苜蓿芽苗菜具有利尿、防止便秘、降低血清胆固醇、调节血糖等功能。苜蓿芽苗菜可煮、炒、拌、做汤,也可做成馅,包饺子、蒸包子,色泽鲜美,味道清香。苜蓿芽苗菜的这些优点,正符合了当今社会人们对食品营养价值高、保健功能强、口感风味美的追求 [2]。已有报道围绕苜蓿芽苗菜无公害栽培技术,从生产管理措施、品种选择及播种、生长阶段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全面论述了各种栽培技术措施 [3]。祝美云等采用不同浓度的硫酸亚铁或硫酸锌溶液无土培育苜蓿芽,在温度为25 ℃、相对湿度75%,培育7 d后测定发芽率、芽长、百株质量及苜蓿芽中的铁、锌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浓度升高,发芽率、百株质量降低,富铁、富锌苜蓿芽中铁、锌含量增大 [4]。目前,国内有关苜蓿芽菜的报道多主要集中在如何栽培,重在产量,而对苜蓿芽菜有关的品质及集约化栽培鲜有报道。本试验通过对苜蓿种子浸种时间、浸种温度、播种密度、播种深度对苜蓿芽苗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旨在为苜蓿芽苗菜无公害、集约化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及技术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材料 试验紫花苜蓿品种为先驱者。

1.1.2 试验时间及地点 于2014年5—7月在宁夏大学农科实训基地智能温室试验基地进行。在农学院219园艺实验室观测记载苜蓿芽菜植物学性状,测定相关生理生化指标。

1.2 设计与方法

1.2.1 试验设计 本试验采用4因素3水平L9(34)正交试验设计 [5-6]。4因素分别为:(1)在温度可调的温控箱中设置浸种温度(A)。A1:20 ℃、A2:25 ℃、A3:30 ℃。(2)浸种时间(B)。B1:15 h、B2:20 h、B3:24 h。(3)播种密度(C)。C1:20 g/m2、C2:40 g/m2、C3:60 g/m2。(4)覆土(播种)厚度(D)。D1:1 cm、D2:2 cm、D3:3 cm。试验设9个处理,3次重复,共计27个平盘(长50 cm、宽30 cm、高5 cm)。栽培基质为复合基质(中青5号),用基质装满平盘,盘底用无纺布衬垫防止渗漏,选取饱满、整齐一致的苜蓿种子均匀播撒到平盘里,试验方案见表1。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下胚轴直径;用直尺测量下胚轴长、根长;用万分之一天平称量鲜质量;用叶面积LI-3000A测定子叶面积。可溶性糖、淀粉含量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游离氨基酸含量采用水合茚三酮法测定;可溶性蛋白含量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还原糖含量用 DNS 法测定 [7]。纤维素含量测定采用李合生的方法 [8]。

1.4 数据处理

随机取样,生长指标测定设7次重复,生理特性、营养品质指标设5次重复,试验重复3次。采用Excel 2010、DPS 705软件进行数据记录、作图和统计分析 [9]。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苜蓿芽苗菜生长的影响

苜蓿芽菜的根长、下胚轴长、下胚轴直径和叶面积直接反映芽菜的健壮程度。对所有处理的各项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由表2可知,处理9根系最长,达3.7 cm,与处理1、处理3、处理5、处理7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因素对根长影响大小顺序为播种密度>浸种时间>浸种温度>播种深度。分析结果,不同因素对苜蓿芽菜下胚轴直径大小无显著性影响。处理2、处理4、处理9对苜蓿芽菜下胚轴长影响不显著,而均与处理1、处理3、处理5、处理7差异显著,4个因素影响大小顺序为播种密度>浸种时间>浸种温度>播种深度。处理2、处理4、处理9子叶面积与处理3、处理5、处理7差异显著,4个因素对子叶面积影响大小顺序为播种密度>浸种温度>播种深度>浸种时间。

2.2 不同处理对苜蓿芽苗菜品质的影响

可溶性糖、还原糖、淀粉、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纤维素含量基本可以反映苜蓿芽苗菜的品质水平。从表3看出,处理2和处理9苜蓿芽菜可溶性糖含量与处理1、处理3、处理5、处理6、处理7和处理8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因素影响大小顺序为播种密度>浸种时间>浸种温度>播种深度。处理1还原糖含量与处理9差异显著,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各因素对还原糖含量影响大小顺序为播种密度>浸种时间>浸种温度>播种深度。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不同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游离氨基酸含量处理4、处理3与处理5、处理6差异显著。各因素对游离氨基酸含量影响大小顺序为播种密度>浸种温度>播种深度>浸种时间。处理1、处理6和处理8的纤维素含量值较高,与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5、处理7和处理9间差异显著。各因素对纤维素含量影响大小顺序为播种密度>播种深度>浸种温度>浸种时间。

nlc202309011506

2.3 不同处理对苜蓿芽苗菜鲜质量的影响

通过正交试验结果极差分析可以看出,处理9的鲜质量最高,为3 708.1 g/m2。不同因素的影响作用依次为播种密度>覆土厚度>浸种温度>浸种时间。由正交试验得出的最佳组合为处理9。当苜蓿芽菜浸种温度为30 ℃,浸种时间 24 h,播种密度为40 g/m2,覆土厚度为1 cm时苜蓿芽苗菜鲜质量最高。

3 讨论与结论

在芽苗菜的集约化生产中,受到许多因素影响,而浸种温度、浸种时间、播种密度、覆土厚度(播种深度)是经常遇到的问题。将上述4个因素设置3个水平采用正交组合试验,处理9根长、下胚轴最长,叶面积最大。可能是由于浸种温度、浸种时间和播种密度比较适宜,再加上覆土较薄更利于种子萌发与相关报道结果 [10]吻合。

不同因素对苜蓿芽菜品质影响中可溶性糖、还原糖影响大小顺序为播种密度>覆土厚度>浸种温度>浸种时间。表明播种密度影响最大,其次为覆土厚度,芽苗菜密度过稠或过稀都将影响芽苗菜的品质,密度过大采光不好,芽苗菜嫰弱,品质差;密度过小,芽苗菜生长迅速,宜老化,纤维素含量高,产量低。芽苗菜覆土过深影响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同时也影响种子发芽的整齐度,间接影响芽苗菜的鲜质量,降低了产量。

不同处理对苜蓿芽苗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9的根系和下胚轴最长,子叶面积最大。各因素对根长和下胚轴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播种密度>浸种温度>浸种时间>覆土厚度。

不同处理对苜蓿芽苗菜品质的影响,不同因素对苜蓿芽菜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影响大小顺序为播种密度>浸种温度>

浸种时间>覆土厚度。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不同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因素对游离氨基酸含量影响大小顺序为播种密度>浸种温度>覆土厚度>浸种时间。不同因素对纤维素含量影响大小顺序为即播种密度>覆土厚度>浸种温度>浸种时间。

不同处理对苜蓿芽苗菜鲜重的影响作用依次为播种密度>覆土厚度>浸种温度>浸种时间。正交试验最佳组合为处理9,其次为处理2,再次为处理4。当苜蓿芽菜浸种温度为 30 ℃,浸种时间24 h,播种密度为 40 g/m2,覆土厚度为1 cm时苜蓿芽苗菜产量最高,为3 708.1 g/m2。

参考文献:

[1] 许 彬,张应华,范眸天. 不同处理对豌豆芽苗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19(5):613-615.

[2]薛 勇,颜 玉. 苜蓿芽苗菜无公害栽培技术[J]. 中国农机化,2007(4):99-100.

[3] 许丽平. 苜蓿芽苗菜的栽培技术[J]. 河北农业科技,2007(9):14.

[4]祝美云,王艳萍,王成章,等. 富铁和富锌苜蓿芽的培育试验[J]. 浙江农业科学,2007(4):389-391.

[5]战欣欣,王百田. 正交试验法筛选新型种衣剂配方试验[J]. 北方园艺,2009(7):22-25.

[6]冯骁骋,格根图,李长春,等. 青贮条件对天然牧草青贮饲料饲用品质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5):9-13.

[7]胡琼英. 生物化学实验[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8]李合生.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唐启义,冯明光. 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0] 沈生初,范林洁,周南镚. 播种期对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和生长特性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2009(5):1006-1008.

苜蓿品质 篇3

关键词:松针,苜蓿,混合青贮,干物质,青贮品质

紫花苜蓿( Medicago Sativa L. ) 是世界公认的优质豆科牧草,素有牧草之王的美称[1],含有较高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而粗纤维含量较低、适口性好、消化率高,是高产奶牛养殖必需的饲料。若苜蓿以干草形态收获,含蛋白质高的花蕾和叶子损失很大,维生素的损失也多。青贮则可避免这些损失,还可增进家畜的消化利用效率。但是由于苜蓿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低,水分含量高,缓冲容量高等特性使其不易青贮。目前国内外关于苜蓿青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向青贮中添加发酵液、乳酸菌制剂和酶制剂等[2],但基本都是实验室内基础性和理论性的研究,推广应用难度较大[3]; 生产上可利用的半干青贮技术,由于水分要求严格( 45% ~ 50% ) ,实际操作不易掌握[4]。

松针是松科松属植物的叶,别名松毛,是松树类植物的主要副产品之一,也是一种来源广泛、再生速度快、采收时间长、储蓄量大的天然可再生资源[5]。 松针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同时含有生物活性物质植物杀菌素等[6],具有广谱抗菌的作用[7 - 8]。植物杀菌素青贮法的理论根据是由于寄生在植物性饲料上的一些生物含有抑制酶、抑制细菌,并具有杀菌和防腐功能的生物学活性物质,它们相互发生作用,能抑制厌氧环境下青贮饲料中微生物的生物活性。M. T. 塔拉诺夫等将苜蓿和具有植物杀菌素特性的植物落叶松、雪松松针按1∶1的比例制成的青贮料,试验时间为30 d,结果表明,其p H值和产气量最低,说明添加了松针后该青贮料中微生物区系的发酵过程和生命活动都受到极大的抑制。试验以松针和苜蓿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二者不同比例混贮的营养成分及青贮品质动态变化规律,确立合理的混贮比例,为苜蓿青贮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现报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 1苜蓿、松针

苜蓿,由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试验田种植, 于第二茬初花期收割( 7月下旬) ; 马尾松松针,于石河子大学校园采摘。

1. 2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动态设计,共4个处理,纯苜蓿( M) 和松针、苜蓿混合比为1∶9( H1) 、3∶7( H2) 、5∶5( H3) ,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用青贮罐青贮,分别于发酵0, 1,3,5,7,14,30天打开青贮罐取样。

1. 2. 1青贮饲料的调制将苜蓿和松针切碎至1 cm左右,按设计比例混匀,填装,使用玻璃密封罐保存, 压实密封,于室温下保存。

1. 2. 2样品预处理在青贮的第0,1,3,5,7,14, 30天分别打开青贮罐,用四分法从中取约20 g样品, 放入200 m L的广口三角瓶中,加入80 m L纯化水后, 置于4 ℃冰箱内浸提24 h。然后通过2层纱布和滤纸过滤,将滤液置于20 m L的塑料管,在- 20 ℃ 冰箱中冷冻保存,待测。

其余的青贮料于70 ℃ 烘箱中烘干,粉碎,过40目筛,放于样品自封袋中,置干燥、阴凉处避光保存。

1. 3测定项目

1. 3. 1外观品质评定依据我国农业部下发的《青贮饲料质量评定标准》[9],从色泽、气味、质地和霉变等方面对青贮饲料的品质进行评定。

1. 3. 2青贮指标p H值: 取青贮饲料鲜样20 g,加入80 m L纯化水,置于4 ℃ 冰箱内浸提24 h制成青贮浸提液,用p H计测定浸提液的p H值; 氨态氮采用苯酚- 次氯酸钠比色法测定[10]; 乳酸采用对羟基联苯比色法测定[11]; 可溶性碳水化合物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12]; 粗蛋白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13]; 干物质用烘箱烘干法测定,在70 ℃下烘48 h。

1. 4数据的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Excel软件整理,用SPSS17. 0软件进行ANOVA方差分析,用邓肯氏法进行多重比较。

2结果与分析

2. 1青贮原料的化学成分( 见表1)

%

注: S为松针。

松针中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显著低于苜蓿。松针和苜蓿按不同比例混合后,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随着松针比例的增加而减少。

2. 2青贮饲料的感官评定

从感官上来看,随着青贮时间的延长,各试验组青贮饲料的颜色逐渐由绿色变为黄绿色,无霉变情况发生,质地较好,无黏手现象,有酸香味和淡淡的松针清香味。对照组前期的变化和试验组一样,但14 d以后开始发生霉变,青贮料茎叶结构不完整,结块,黏手,颜色逐渐变暗,发黑,有腐臭味。

2. 3青贮发酵过程中p H值动态变化( 见表2)

由表2可知,随着青贮时间的延长,p H值也随之发生变化。青贮0 ~ 3 d,p H值急剧下降,3 d后p H值虽略有波动但基本处于稳定状态。青贮0 ~ 7 d,各组p H值持续下降,至青贮第7天M组p H值达到最低值,为4. 65。青贮7 ~ 14 d,M组、H1组和H2组p H值均略有上升,H3组p H值略有下降。青贮14 ~ 30 d,M组p H值大幅上升,H3组p H值略有上升,H1和H2组p H值略有下降。青贮过程中相同时间点各组的p H值存在一定差异。青贮1 ~ 7 d,M组p H值均低于试验组,差异显著( P < 0. 05) 。青贮第30天, M组p H值显著大于各试验组( P < 0. 05) 。青贮0 ~ 30 d,p H值下降幅度分别为M组3. 97% ,H1组15. 15% ,H2组14. 69% ,H3组13. 81% ,M组p H值下降幅度显著低于试验组( P < 0. 05) 。

注: 同行数据肩标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 < 0. 05) ,含有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2. 4青贮发酵过程中氨态氮含量动态变化( 见表3)

%

注: 同行数据肩标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 < 0. 05) ,含有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由表3可以看出,苜蓿青贮过程中氨态氮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青贮0 ~ 3 d,各试验组氨态氮含量增加趋势很缓慢,第5天至青贮结束,氨态氮含量增加的幅度变大。在整个青贮过程中,M组氨态氮含量始终高于各试验组; 青贮7 ~ 30 d,M组氨态氮含量大幅增加,青贮结束时,M组氨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各试验组( P < 0. 05) 。各试验组之间,青贮1 ~ 30 d,H3组氨态氮含量始终低于H1和H2组,且差异显著( P < 0. 05) 。从青贮开始至青贮结束时,M组氨态氮增幅为75. 66% ,H1增幅为66. 48% ,H2增幅为64. 16% ,H3增幅为59. 97% ,M组氨态氮的增幅显著大于各试验组( P < 0. 05) 。由此可见,所有试验组氨态氮含量较M组低,从而减少了饲料蛋白质的分解。

2. 5青贮发酵过程中乳酸含量动态变化( 见表4)

注: 同行数据肩标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 < 0. 05) ,含有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由表4可以看出: 青贮0 ~ 7 d,M组和各试验组乳酸含量变化趋势趋于一致,即随着青贮时间的延长,乳酸含量呈稳定上升趋势; 青贮7 ~ 14 d,M组乳酸含量略有下降,而各试验组乳酸含量继续呈稳定上升趋势; 青贮14 ~ 30 d,M组乳酸含量急剧下降,各试验组乳酸含量显著增加( P < 0. 05) 。各试验组之间, 青贮第1天,H3组乳酸含量显著低于H1和H2组( P < 0. 05) ; 青贮第3天,乳酸含量H3组< H1组< H2组; 青贮5 ~ 30 d,乳酸含量H3组< H2组< H1组,差异显著( P < 0. 05) 。青贮3 ~ 14 d,M组乳酸含量均高于各试验组,差异显著( P < 0. 05) 。青贮结束时,M组乳酸含量达到最低,为1. 64% ,显著低于H1、H2、H3( P < 0. 05) 。

2. 6青贮发酵过程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动态变化( 见表5)

注: 同行数据肩标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 < 0. 05) ,含有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由表5可见,对照组和各试验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在整个青贮过程中呈逐渐下降的趋势。青贮第1,7天,M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与各试验组差异不显著( P < 0. 05) 。青贮第3天,H1和H2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青贮第5天,H2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 05) ; 青贮第14天,H2和H3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 05) ; 青贮结束时( 第30天) ,H2和H3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 05) 。各试验组中,H2组的青贮料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下降幅度最小,从青贮第3天至青贮结束时,其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一直相对较高。对照组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下降幅度最大,达到55. 94% ,H1组下降了49. 97% , H2组下降了37. 56% ,H3组下降了38. 58% 。

3结论

上一篇:对中学素质教育下一篇:对比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