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化运行模式

2024-05-05

司法化运行模式(精选四篇)

司法化运行模式 篇1

关键词:反垄断,司法救济,特点,运行模式

反垄断法赋予每一位市场经济的参加人与他人竞争,并从竞争中受益的权利。因此,为了保护这种权利,我们就必须为他们提供合理、合法的救济途径。而司法救济作为所有救济手段中的最后一环,拥有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反垄断法的正式颁布与实施,对垄断的规制也将逐步展开。在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反垄断的司法救济问题。因此,反垄断司法救济的特点与具体运行模式也自然地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热点。

一、反垄断司法救济的特点

1. 反垄断司法救治制度具有公益性。

反垄断法属于公法的范畴,其保护着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但传统的诉讼法理论以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为思想基础,以权利本位为最高理念。因此,一直存在着无利益无诉权的私益性理论。但反垄断司法救济制度的公益性,客观上要求对传统的司法救济模式进行改革。而反垄断公益诉讼制度就是对这种改革的具体体现。所谓反垄断公益诉讼就是指当行为人的排除或限制市场竞争行为危害或可能危害竞争秩序时,法律赋予无直接利益的第三人提起诉讼的权利。公益诉讼可分为两类:首先是以行政机关为原告的公益诉讼。行政机关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并拥有较强的人力和经济资源。因此,它是反垄断公益诉讼原告的最佳人选。在美国,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就可以以原告身份向联邦法院提起民事和刑事反垄断诉讼。其次是其他的自然人或者社会团体。他们以自愿为基础,以自己的人力资源和经济力量,通过法院进行反垄断诉讼,维护整个社会的竞争秩序。例如,美国反垄断法中对原告的资格无任何的限制。任何人、商号、公司、联合会都可向对当事人有管辖权的法院进行公益诉讼。因此,无论是行政主体还是自然人或法人,为他们设计的公益诉讼制度都充分说明了反垄断司法救济的公益性特征。

2. 反垄断司法救济具有私益性。

反垄断法虽然属于公法的范畴,但国家权力对社会经济不断渗透,使得公法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原来的刚性,以更为柔和的方式干预市民社会。这样,公法私法化的趋势也逐渐显现出来。反垄断法规制的是限制和消除竞争的行为,而对这些行为最敏感的就是垄断行为的直接受害者。许多国家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将反垄断私益诉讼作为反垄断司法救济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私益主体对自身利益最为敏感,因此,能提起有效的诉讼。其次,私益诉讼可以有效减少反垄断行政执法部门的工作负担,并克服行政机关的失职和懈怠。但在日本,几乎任何反垄断诉讼案件都需要以行政裁决为受理前提。这样就大大地限制了私益诉讼的可诉性,将私益诉讼这种最为经济的诉讼方式排除在外。笔者认为,日本的这种制度设计是不科学的,不能很好地体现反垄断司法救济的私益性。对于任何垄断的受害者,我们都不能剥夺他们直接通过司法而获得救济的权利。

3. 反垄断司法救济体现了正义与效率的相互平衡。

反垄断司法救济的主要方式是诉讼。诉讼最核心的价值是正义。因此,反垄断诉讼中都会赋予控辩双方充分平等的权利和严格的证据规定,以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但没有效率的正义并不是真正的正义。所谓效率,是一个从经济学领域中引入的概念,表达的是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在反垄断司法救济中,我们总是希望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但反垄断诉讼往往费时费力,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这使得反垄断诉讼往往变得不经济、不可行。因此,在许多国家的反垄断诉讼制度中,鼓励并倡导双方进行和解。如美国联邦法院就鼓励司法部与被告达成庭前、庭中和解协议,以提高效率,节省成本。在美国,绝大部分的反垄断案件都是通过这种方式结案的。这无疑是司法救济中正义和效率相互平衡的最佳体现。

4. 司法救济是救济的最后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

司法权拥有中立性、强制性和终局性的特征。因此,其成为所有救济手段中的最后一环。首先,对于反垄断行政机构来讲,无论法律赋予其权力如何巨大,除非行政相对人明示放弃司法审查的权利,那么行政机构的处分都不是终局性的。根据美国反垄断法,联邦贸易委员会审结的任何案件,只要当事人不服,均可向联邦上诉法院上诉。联邦贸易委员会发布的任何命令,除非当事人在法院复审期内没有申请复审,都不能视为终局性命令执行。德国反垄断法规定,任何人不服卡特尔局处分的,可以向卡特尔局所在地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以撤销或改变处分决定。

但是,司法救济是救济的最后手段,并不意味着其是司法救济的唯一手段。司法权尽管拥有较多的优点,但是其自身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司法救济永远是被动的和滞后的。因此,不能对垄断进行主动和预防性干预。而且诉讼的时间较长,成本较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各种矛盾。因此,虽然司法救济是救济手段中的最后一环,但却不是唯一的救济方式。只有将司法权和行政权之间有效地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对反垄断进行有效规制。

二、反垄断司法救济的运行模式

反垄断司法救济是反垄断公力救济中最后的保障。但由于各国政治体制和法律习惯的不同,各国反垄断司法救济的运行模式也不同。历史上,反垄断司法救济出现过三种模式。他们分别是司法中心主义、行政中心主义和混合主义。

1. 司法中心主义。

所谓司法中心主义就是指反垄断司法救济处在反垄断公力救济中最核心的位置。它的产生要从反垄断法的诞生历史讲起。1879年伴随着美孚石油公司托拉斯的建立,美国迎来了一个企业兼并的高潮。19世纪80年代,美国爆发了全国性的反托拉斯运动。1888年美国参议院共和党参议员约翰·谢尔曼提出了《抵制非法限制与垄断保护贸易及商业法》。1890年7月20日该法经国会通过,成为了世界上第一部反垄断法,史称《谢尔曼法》。谢尔曼法规定,任何旨在限制贸易或商业的以托拉斯形式或其他形式建立的联合契约或共谋都是非法。任何人垄断或企图垄断,或以与他人联合、共谋以求垄断州际间或外国间的商业和贸易,将被视为犯有行为不端之罪。但从该法颁布之日起,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除了本法措辞含糊、定义不清以外,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缺乏一个科学的执行体制。

1903年2月14日,美国司法部设立了反托拉斯局。同年2月19日,国会又通过法案赋予其直接向美国最高法院起诉的权利。从此,司法中心主义模式的反垄断司法救济体制正式开始实施。司法部反托拉斯局由助理司法部长领导。助理司法部长由总统提名并经参议院任命。反托拉斯局的大部分工作在华盛顿总部完成,但是美国各地还设有若干个办公室。2000年时,反托拉斯局工作人员中有343个律师和57个经济学家。因此,反托拉斯局被称为“基本上是一个在反托拉斯和相关领域代表政府的大型的和专业化的律师团。”

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工作的模式非常简单,有些类似于我国检察院和法院在刑事诉讼中的关系。对于任何涉及到反垄断的案件,反托拉斯局享有调查和取证的权利。在调查取证完毕后,反托拉斯局可以直接向联邦法院以原告身份提起反垄断民事和刑事诉讼。在审理中,联邦法院按照正常的审理程序,对案件进行审理,并最终做出判决。除司法部反托拉斯局之外,私人也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反垄断诉讼,通过法院裁判获得衡平法和普通法上的救济。

但这种以司法救济为中心的实施体制,也有一定的弊病。首先,法院承担了所有反垄断案件的审理,加重了其自身负担,浪费了自身宝贵的司法资源。其次,反垄断案件拥有较强的专业性,但法院的法官不可能在反垄断案件方面都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因此,法官不能很好地对反垄断案件进行审理。最后,司法审判的时间长,成本高,不能对已经发生的垄断案件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降低了垄断案件处理的效率。正是基于以上几个原因,人们对反垄断司法救济的模式做出了两种不同模式的改革,他们分别是行政中心主义和混合主义。

2. 行政中心主义。

所谓行政中心主义,就是指行政权在反垄断中占有最为核心的位置。而司法救济只扮演辅助或司法审查的角色。这种制度设计主要强调的是行政权效率至上的理念。而行政中心主义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是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于1947年以美国的反托拉斯法为蓝本制定了《反托拉斯法》。在考虑日本国情和美国的压力下,经过十几次修订,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反垄断司法救济模式。在日本的反垄断公力救济中,司法权属于从属性的地位。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是反垄断实施的主要力量。因为该机构属于行政机构,因此,人们常常称日本的反垄断是行政中心主义。公正交易委员会由委员长和4名委员组成。委员长和委员由内阁总理大臣提名, 经过会两院同意,从年满35岁、具有法律或经济学识经验的人当中任命。委员长的任命由天皇认证。委员长、委员都是国家公务员。委员长及委员任期届满或发生职位空缺,因国会休会或者众议院解散不能得到国会两院同意时,内阁总理大臣有权从有资格者中任命委员长或委员,并应在任命后的第一次国会上取得两员的事后承认。首先,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可以利用行政手段要求行政相对人停止有损竞争的行为。法院只能对公平交易委员会做出的决定进行形式性审查。其次,公正交易委员会对反垄断刑事诉讼享有专属揭发权。根据日本《反垄断法》90条规定,只有公正交易委员会向检察总长告发时,才能启动刑事程序。最后,私人进行反垄断民事诉讼必须以公正交易委员会的行政裁决为前提。同时,对具体的赔偿数额,法院必须征求公正交易委员会的意见。因此,无论是在行政权中还是在司法权中,委员会都扮演着重要和核心的角色。这种司法救济的模式的优点是体现了行政权效率至上的原则,可以及时有效地对垄断行为进行规制。其次,公正交易委员会作为专业化的反垄断机关,拥有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可以应对反垄断专业化的需求。但是过度依赖行政机关进行反垄断也有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首先,反垄断具有很强的私益性。因此,私人执行是反垄断的重要推动力量。但行政中心下的反垄断司法救济以行政机关的裁决为民事案件的受理前提,这样就使得垄断的受害人不能直接通过诉讼进行救济,这样无疑增加了私人反垄断诉讼的难度。再者,行政机关受自身人力和资金的限制,往往无法在短时间内对大量的反垄断案件进行审理,这样行政权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不能很好地对垄断进行规制。日本由于其自身反垄断体制上的缺陷,其反垄断司法救济开展得并不顺利。在美国和国内的双重压力下,日本也在逐步改变其行政中心主义的做法。

3. 混合主义。

传统的反垄断司法救济可分为司法中心主义和行政中心主义两大类。但是这两种模式都存在着自身不可克服的缺点。因此,许多国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的方案。美国在经过多年的反垄断实施之后,创设了混合主义的反垄断司法救济制度。所谓混合主义,就是将司法中心主义与行政中心主义两者综合起来。侵害者可以直接通过法院进行反垄断民事诉讼。同时行政机关也可以对垄断行为进行直接规制。

自《谢尔曼法》颁布以来,美国一直依靠司法部反托拉斯局这个行政机关进行反垄断事务的管理。但实践证明,单单通过反托拉斯局进行诉讼,无法适应大量的反垄断案件的出现。因此,美国国会在1914年通过《联邦贸易委员会法》,设立了联邦贸易委员会。设立联邦贸易委员会的目的有以下三点:第一,联邦贸易委员会是具有法律、经济等多方面专业知识的行政部门。反垄断案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委员会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来审理反垄断案件。第二,联邦贸易委员会是一个行政机构。其与司法审判相比,行政裁决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可以有效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以此来应对层出不穷的反垄断案件。第三,行政机关可以制定关于反垄断的行政法规,而不需要通过司法机关的判例来制定法律。这样就能对新出现的垄断行为做出及时地反映,并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自联邦贸易委员会成立以后,美国的反垄断司法救济就进入了混合主义时期。首先,私人可以直接通过法院向垄断者提起基于衡平法或者是普通法上的救济。其次,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可以向垄断者提起民事或刑事诉讼。最后,联邦贸易委员会可以通过其内部的行政法官做出反托拉斯行政裁决。如当事人对联邦贸易委员会做出的裁决不服,可以直接向联邦上诉法院上诉,而无需单独提起行政诉讼。因此,在美国的反垄断救济中,行政权与司法权拥有同等重要的法律地位。

三、对我国反垄断司法救济模式的启示

司法化运行模式 篇2

1 建筑施工安全网格化监管模式运行机制分析

在整个建筑施工过程实行中网格化安全监管模式是保障其安全的基础。网格化安全监管模式主要包括以下4种机制[1]。

(1) 触发机制。触发机制可使安全监管网格体系的正常运作得到有效保障, 对于安全系统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主动发现并及时解决;

(2) 统一监督机制。往往在建筑施工过程发生安全事故属于偶然事件, 通常机率较低, 导致在安全问题上多数安全监督人员没有引起重视, 从而对于某些安全隐患无法预见。而通过实行统一监督机制, 确保施工的安全性, 能够使建筑施工管理的主动性增强, 有利于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

(3) 差异化监督机制。差异化安全监管是指根据监督者的不同责任和任务, 实现分类监管建筑项目, 从而合理应用监督资料, 以促进整个网格化管理模式的顺利运作;

(4) 闭环监督机制。在施工过程中, 闭环监督机制是是保证监督工作人员在发现安全隐患的情况下实现信息共享, 并对危险情况进行及时处理。

2 建筑施工安全网格化监管模式构建措施

建筑施工安全网格化监督模式主要针对建筑工程项目, 利用网络监控平台、参照相关标准将不同施工部门、监督对象划分为不同网络结构, 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确保各个网格之间能够协调工作, 保证建筑施工安全监管的质量与效率。目前, 网格化监管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安全监督组织网络;二是安全监督信息平台;三是安全监督任务。不同的建筑施工项目可根据监督任务灵活分为不同层次, 同时根据不同任务层次对监督任务进行合理分配。

2.1 安监组织网格设计

目前, 建筑施工安监网格均属于三级网格, 即:一是市县政府级网格;二是施工项目级网格;三是建筑安监企业级网格。其中, 市县政府级网格中包括了质监机构、安监机构等,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安监机构主要通过执法、监督等职能来保障安全。施工项目级网络包括各安装单位、分包单位等, 是建筑工程的施工者, 直接关系和保障着建筑施工安全。安监企业级网格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等, 虽然在工程项目中这些机构的定位不同, 但在安全问题中, 都负有相应的安全监管责任, 对于项目中的危险源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重点监督。

2.2 安监任务网格设计

为建筑施工过程中提供一种全方位的安全管理模式是网格化监督模式的主要目的, 因此对于整个网格监督模式是否成功会直接受到安监任务网格设计的影响, 而整个模式的价值也由任务完成的质量所决定。其中工程设备、材料等是安全监督的主要对象, 同时也包括监督安全管理工作, 可通过采取任务分配的形式对工程设备、材料进行监督, 尤其是重点监督危险性较大的部分, 将其安全隐患降至最低。

3 网格化安监模式运行的难点

网格中各个系统如何有效运作起来是网格化安监模式运行的主要问题, 并确保在网格内各安监主体能协调工作并完成各自的任务。目前, 我国网格化安监模式正处于起步阶段, 由于在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需要配套专用网络及设备才能实现网格化的监管模式。除此之外, 我国尚缺乏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 因而要有一定的法律基础才能保证整个模式的正常运转[2]。同时, 在网格的各个主体收集到信息后, 不能够对大量信息进行科学分析, 且人员的职业及知识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4 结语

在建筑施工中网格化安全监管模式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 能够保障建筑施工的安全性, 并能使我国安监资源的现状得到有效解决, 从而使安全监管的力度得到有效提高。在网格化管理中通过网格化管理整体框架的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并且在网格化安监管理模式中通过一系列监督机制使其运行得到保障, 使建筑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岭, 何厚全, 丁小虎, 等.网格化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模式的协同机制研究[J].建筑经济, 2013, (3) :13-16.

司法化运行模式 篇3

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 社会对于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加, 做好配电网的调度工作, 对电力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直接影响着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是非常重要的。电力调度工作主要负责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事故处理, 而调度精益化管理工作则直接关系到电网的安全、优质、经济运行, 需要电力工作人员的充分重视。

1 精益化管理模式的内涵

精益管理最终产于与生产系统的管理实践活动中, 目前已经逐渐延伸到了企业的各个生产经营业务中, 并且由原本的业务管理方法, 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战略管理理念。精益化管理模式, 就是要求企业在管理中减少资源消费, 减少管理时间, 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 通过更加有效的管理,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从而实现企业既定的发展目标。精益化管理理论体系的核心, 是“一个目标”、“两大支柱”以及“一大基础”。一个目标指企业应该通过精益化管理, 实现低沉本、高效率、高质量的生产, 以提升客户满意度为目标;两大支柱指员工的自觉工作以及准时化的生产;一大基础指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 要尽量减少资源浪费的现象。

2 配电网调度运行中的精益化管理模式

以保康电力调控分中心的工作为例, 对精益化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在实际工作中, 调控重心以“安全第一、生命至上”、无人身事故年活动为主线, 以调度员“五无”活动、班组无违章、“六复核”等各项活动为载体,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强化安全履责、强化过程管理、强化制度执行;认真抓好两票三制、班组无违章活动等工作。树立“调度工作无小事”、“全神贯注出细活, 一丝不苟保平安”思想, 要求调度全体员工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 把调度安全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2.1 注重细节管理

注重调度工作细节, 是调度安全管理的必要前提。调度细节管理要求每位调通中心员工, 不仅要用力做事, 更重要的是用心做事, 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 严格按照各种规章制度进行操作, 增强安全责任心, 做到严、勤、细、实, 不漏过每一个细节, 把每个细节都按要求做到位, 确保调度工作零投诉、零事故。

2.2 规范日常调度

在日常调度工作中, 应该做好“三抓”工作:

(1) 抓作风:一是树立调通中心无小事的理念, 无论什么事, 都要当成大事、重要事去做;二是抓执行力, 安排的事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若无特殊事情, 自己挤时间来完成;三是抓组织纪律。

(2) 抓现场:一是每天坚持开晨会, 督办前一天安排的事情落实情况, 安排布置当天的工作;二是坚持早课, 提前10分钟上班了解电网运行方式, 必读运行日志;三是了解电网运行是否存在问题, 是否有需要协调及督办的事情;四是主任、班长汇报前一天履职情况。努力把月工作分解到周, 把周工作分解到天的工作落实好;五是确保班前班后会取得实效。通信自动化班在现场工作, 要认真落实好班前班后会。

(3) 抓流程:修订完善相关安全规定和制度, 保证安全生产流程畅通, 真抓实干, 务求严细实的作风, 落实责任, 采取科学管理手段, 提升管理效率。要敢于抹开情面, 把问题说清楚, 不留情面的处罚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 严格考核。一是对不按流程进行交接班、调度操作票不认真审核等, 必须严格考核;二是对执行不力、管理不畅导致的工作延误和信息失真严格考核;三是认真对待事故和违章。时刻用镜子来照自己的行为, 即防范事故和违章要用反光镜来照, 举一反三;分析事故和违章要用显微镜来照, 细致入微;处理事故和违章要用平面镜来照, 实事求是;对待事故和违章要用放大镜来照, 小题大做。

2.3 开展“六复核”工作

根据襄樊供电公司提供的最新短路阻抗, 结合农网、城网改造提供的最新参数, 每年在6月底前制定出全年保康电网阻抗图, 对全网继电保护重新进行校核。严格保护定值的执行、回执和复核工作, 把“六复核”工作做实做细, 确保全网无误整理定事故。

2.4 开展的“四项”活动

一是坚持开展反事故演习, 提高调度员驾驭指挥电网的能力及处理电网事故的应变能力;二是坚持员工轮流授课;三是组织调度员到变电站、发电站、大用户、部分手拉手线路现场调研, 了解电网的实际运行和接线情况, 增强对现场设备和实际接线的感性认识;四是坚持开展“四个一”, 班组坚持每周一次安全活动、每周一题技术问答、每月一次的安全生产例会, 每月一次事故预想。坚持每天开晨会、每天检查, 并在周安全活动时, 把上周及当月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制订措施, 把各种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2.5 强化事故处理

一是故障分析。通过SCADA系统发现故障时, 要及时询问现场电流、电压、开关保护动作, 开关位置等情况;变电运行人员汇报故障时要仔细询问电流、电压、开关保护动作, 开关位置等情况并查对SCADA系统;其它人员报故障时要询问故障发生的地点, 时间, 大致情况, 然后询问相关变电站运行情况, 查对SCADA系统。二是故障处理。对于一般缺陷, 不影响电网运行时, 要及时通知相关部门, 并做好记录, 根据安排进行计划检修;对于重大缺陷或设备已跳闸时首先隔离故障, 防止事故扩大;变电设备发生故障时通过改变变压器运行方式、改变电网运行方式等手段尽量保证停电范围最小。拟票、下票、下令操作停电, 做好安全措施;接到事故申请票、工作票或事故抢修单后核对工作范围、安全措施完备后下令检修。三是故障恢复。下达开工令后要及时拟定送电票并下票;事故处理报完工时应询问故障是否已处理, 是否具备送电条件, 现场安全措施是否已撤除, 抢修人员是否已撤离;对于不能投入运行而需要报完工的, 应做好记录。及时汇报领导, 并通知相关单位派人处理。

3 结语

总之, 精益化管理模式在配电网调度运行中, 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以有效保证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应该得到电力工作人员的充分重视。

摘要:本文结合精益化管理的相关概念和内涵, 对配网调度运行中精益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配电网,调度运行,精益化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曾珍.新环境下电力企业中配电网的调度运行工作[J].企业技术开发, 2014 (11) :98-99.

司法化运行模式 篇4

1 围绕节能环保加强管理

要想真正实现装置节能环保这一目的, 其关键就是装置的长周期运行, 而要想实现装置长周期运行, 就一定要对其加强管理, 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首先, 需要对装置运行管理进行加强, 一旦发生异常现象则需要立即对其进行处理, 这样就能避免其扩散发展。然后则需要对运行设备加强管理, 在运行过程中, 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对设备加强监督和管理, 定时对设备轴承振动进行检测, 对于一些出现问题的设备要及时对其进行检修, 保证设备运行有效性。之后还需要对运行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 提升其专业操作技能以及素质, 避免因为操作失误所带来的影响, 在对运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五班联席会议的模式对其进行培训, 使工作人员意识到规范操作的重要性, 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减少因为操作所带来的失误。最后, 如果有需要的话, 可以进行适当的技术改造, 以此来提升装置运行的稳定性, 这样也能保证装置的安全可靠性。

2 在日常工作中贯穿节能环保

开创油化联合的节能环保型装置运行新模式就需要在日常工作中贯穿这一理念, 在实际工作中做好相应的工作, 具体工作如下: (1) 在工作过程中, 可以积极开展节水减排活动, 在工作中, 可以制定相应的节水目标, 然后在实际工作中实现这一目标, 这样就能使得水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 真正实现对水资源的节约。除此之外, 在排放污水的过程中, 也要保证其合理性,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在工作过程中, 对装置运行中跑冒滴漏等现象加强处理, 在运行过程中加强检查的力度, 对装置运行进行二十四小时的巡检, 这样在发生跑冒滴漏等现象就是及时的发现, 进而就能有效的对其进行处理。 (3) 在工作过程中, 加强对安全阀、空调节阀等阀门的管理工作, 避免出现泄漏现象。

3 优化工况

开创油化联合的节能环保型装置运行新模式, 其基础工作就需要优化工况, 因此, 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对其工况进行优化, 做到以下几点: (1) 优化空分工况。空分工段运行情况会对空压机、氮压机的运行负荷造成直接的影响, 因此, 在空分装置优化运行过程中, 其关键就是要合理的对空压机、氮压机及膨胀机的负荷进行分配, 降低其冷损。在优化过程中, 要按照实际情况对其氧纯度进行控制, 如果氧纯度过高就会使得加工空气量上升, 而其下塔则会因为有太多的氮气被冷凝而导致氮压机的负荷上升;但是, 如果其氧纯度过低, 就会对气化工况造成影响, 就很难起到降低消耗这一目的, 因此, 一定要控制好氧纯度, 确保综合能耗达到最低。 (2) 优化气化工况。气化工段其主要有氧油比、炉温、汽油比等参数, 其最终控制目标就是为了提升有效气体的含量, 因此,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对其参数进行有效地调整, 确保总体有效气成份较高, 这样就能使得单位产品消耗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 (3) 优化大机组的运行工况。在整个装置中, 大机组占据80%的动力消耗, 因此, 要想最大程度降低整个装置的消耗, 就需要做好汽轮机的高效运行, 在开创优化联合装置之后, 其系统由于供氢, 经常会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中压蒸汽量不足, 应该要对其空压机的抽汽量尽可能的增加, 然后在对其自备发电机的负荷进行合理的调整, 这样就能使其装置运行情况更加合理。 (4) 优化循环水系统的运行工况。就目前而言, 相关工作人员都会对各个换热器的循环水分配量进行定期调整, 以此来保证各个换热器出水温度的合理性,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可以按照循环水的温度对冷却风机进行合理的启停, 这样就能降低电力的消耗, 从而就能起到有效地节能减耗这一目的。相关研究调查显示, 如果将装置的一台电泵调到CFB装置中, 就能有效地将2个循环水场联合在一起, 最大程度上起到节电节水的目的, 同时还能降低循环水温度, 有着较为良好的经济效益。

4 结语

综上所述, 要想真正开创油化联合的节能环保型装置运行新模式, 就需要在日常工作中贯穿节能环保这一运行理念, 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 优化工况, 以此来实现油化联合的节能环保装置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国琳.镇海炼化油化联合降本增效[N].中国石化报, 2001-11-28002.

[2]刘震.大型空分装置先进控制与优化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 2010.

上一篇:煤矿床水文地质下一篇:体验老王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