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案件速裁运行模式之探讨

2024-05-17

构建案件速裁运行模式之探讨(通用4篇)

篇1:构建案件速裁运行模式之探讨

世纪伊始,“公正与效率是21世纪人民法院工作的主题”这一法治化命题的确立,是基于多年来人民法院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愿望,是新世纪人民法院工作获得健康发展的需要。作为这一命题的实践者——人民法院也在不同程度上进行大量的改革和探索,通过近几年的理论研讨和司法实践,人民法院积累了大量的保障司法公正和提高效率的经验和运行模式。本文着重探讨的是在保障司法公正前提下,如何优化及合理配置审判资源,对简易案件进行快速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一、构建案件速裁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

中国的司法现代化的步伐与民众的呼声及愿望,是人民法院提出:21世纪人民法院工作主题“是公正与效率”的现实基础。效率作为司法制度的一个价值目标,在历史上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如此广泛的观注和重视,追求司法高效已是当今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与司法公正并重的司法改革的主要价值目标,如何在确保公正基础上降低成本,缩短诉讼周期,提高司法效率已是现代司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总结其他国家和地区改革经验,有三个特征:一是法官控制诉讼或主导诉讼的色彩倾向明显增加。这一点在普通法系国家十分突出。管理型法官的文化在美国已确立,法官决定每个当事人用来陈述的总时间,在具体争点上将传唤到庭的证人人数、专家证人的确立和人数,从而把握住整个审判的进行,法官用这些方法使自己来更为有效,从而在不牺牲公正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审判效率。二是简化诉讼程序,扩大司法的容量、使国民更容易接近司法。小额债务庭的设立是其典范。三是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中国国情决定了现代司法改革的进行不能只搬国外的经验和方法,而是应该吸收并移植适合于我国法制发展的先进法律制度,同时司法者必须更新审判理念,注重提高司法效率,改革与完善现行诉讼程序,提高司法为民意识。

最高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司法解释的出台及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是构建案件速裁运行模式的理论基础。“公正与效率是21世纪人民法院工作的主题”就是说要在有限的司法资源与扩展的司法需求和多元的司法评价尺度之间探索一条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司法公正与效率”,就是要求人民法院在司法评价尺度相同的情况下,以最少的资源耗费取得同样好的司法公正的效果,或在司法资源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以同样多的资源耗费取得最大的司法公正的效果,而要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价值的最大化,必须对现有制度中妨碍司法公正与效率价值的习惯与做法进行改革创新,积极稳妥的推行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同时司法的特征之一——及时性体现了国家、诉讼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诉讼过程和结果时间上的期望与要求,关系到司法的公信度。司法的操作及时包括法院操作及时和法官操作及时,法院操作及时与整体管理有关,法官操作及时与个体素质有关,及时体现了诉讼行为的有条不紊,从而保证诉讼行为的快速和有效,而速裁运行模式的绩效正体现了操作的及时性。

二、构建案件速裁运行模式的必要性。

现实生活中,大量的民事案件都是关系到百姓的起居生活、喜怒袁乐,也就是说同百姓的个人、工作、家庭、生活密不可分的。司法作为百姓维护自身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其自身调节矛盾(包含社会调处工作)不能达到目的的前提下,诉讼是其必须的选择。那么进入速裁审理的案件,一般而言是简单的,当事人纷争的焦点较为简单的,只需法官阐明法律的规定,疏通当事人对法律理解的误区,调处当事人之间的矛盾。案件速裁可减少当事人的诉累。

就法院自身而言,面对着日益繁重的审判工作,如何合理优化审判资源,是法院审判工作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简易民事案件速裁的审判方式改革是“公正与效率”的新体现和举措,在保证司法公正和办案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审判效率,降低诉讼成本,减少当事人诉累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同时,因纳入速裁审理的案件均为当事人争议事实较小的案件,法官可以充分运用调解方式审理案件,钝化矛盾,定纷止争。

三、速裁案件的运行机制。

界定速裁案件的适用范围为:①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争议不大的民事案件,具体类型案

篇2:构建案件速裁运行模式之探讨

《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国内外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众多的职业院校和企业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开展了多层次的校企合作项目。但总的看来,国内目前校企合作还不够紧密和深入,校企双方还没有真正实现“互惠共赢”,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

1 校企合作亟需解决的问题

1.1 校企合作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双方利益难以保证。

尽管政府明确提出鼓励职业院校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但目前还没有可操作的校企合作的法规和政策。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合作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解决起来缺乏政策依据,校企双方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1.2 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单一,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限制了校企合作的深入。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等方面仍然无法很好的适应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追求大众化、学科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限制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深入发展。虽然众多院校已经认识到了校企合作办学的意义,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受限于教学理念、办学条件等因素,难以真正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导致校企合作停留在表层,无法深入。

1.3 校企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难以真正形成互动双赢局面。

校企合作的原则是互惠互利、平等自愿。校企合作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求和把握。目前,由于国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还处于探索阶段,政府还没有担当起第三方的协调、监督与服务的职能。因此,企业和职业院校之间完善的沟通机制还没有建立,这无疑成为校企合作深入的阻力和障碍。而且,学校和企业在追求目标、经营理念方面存在差异,如果双方缺乏良好的沟通和磨合,那互动双赢将很难真正实现。

因此,当务之急是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加快实现校企合作制度的新突破。不少地方和行业企业在推进校企合作方面,已率先制订出台了地方区域性政策法规,明确了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通过制定并实施地方性政策法规,比如地方税收优惠、企业办学资金抵税、安全责任分担,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和常态化。

2 战略伙伴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2.1 战略伙伴型校企合作的内涵与构建

校企合作是指在办学模式层面学校与企业的携手共建,重点在于办学体制的创新。战略伙伴型校企合作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是办学理念的更新,强调学校“以他方为中心”的办学行为以及争取企业在办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二是组织结构的设计,即校企之间联系纽带的建立和校内组织结构的开放性构成,校企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校企双方管理人员的相互聘任和兼职等;三是校企资源的共享,学校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同时,企业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校企共同制定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制度,如企业标准引入教学和学校的教学要求在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实施和运用等;四是以企业需求为依据的开放式运作,如校企双方不仅有由双方领导组成的董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等组织,还要有由第一线操作人员组成的学生实践、课程改革、技术革新等运作层面的合作小组,而且建立规范的运作制度,有聘任、有待遇、有项目、有任务、有考核、有例会、有记录、有效果,把校企合作的思想和理念转化为行为规范和具体操作,使办学模式的改革落在实处,真实有效。

基于此,战略伙伴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整体架构如图1。

2.2 战略伙伴型校企合作的实施

2.2.1 共同构建“双定向、双全程”就业教育服务体系。

高职院校的立足之本在于为社会一线岗位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使高职人才培养“对路”,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安排上,需要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采取校企双向互动的方式予以确定和调整,使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完全建立在摸清企业需求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订单”培养服务。

2.2.2 共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职的定位在于职业特色,在于高新技术的教育与培训。企业参与办高职,参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内容的筛选及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提高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相关度、增强专业教育应用性与适应性的捷径。

2.2.3 共同制定以职业能力结构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吸收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并得到他们的认可,坚持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人才培养方案应采取按职业能力结构划分的模块化组合方式编写,突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职业能力结构的划分,应建立在社会劳动力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

2.2.4 携手实施工学结合三段式人才培养体系。

为确保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可通过校企合作,创设三段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分为职业基础技能培训阶段、职业综合技能培训阶段和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三个阶段进行。这种三段式职业技能培养模式,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实习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分散实习与集中实训相结合、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法,使专业课程教学直接进入生产前沿、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直接相连。

2.2.5 共同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双师型”教师的缺乏,使得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难以凸现。为弥补此类缺陷,高职院校所采取的措施是:要求新来的教师到企业的相关部门任职,直接从事企业一线岗位工作,积累一定的企业岗位经验之后再返回学校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由企业与学校同时选派具备一定资历的人组成教学小组,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任课小组单方也许都不具备“双师型”教师的条件,但两者的结合却可以产生比“双师型”教师更大的效应。

2.2.6 共同建设互惠共享型实训基地。

建设高职教育对技术、技能训练要求比较高。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促使合作办学的企业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实训基地建设。

2.2.7 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线的教材。

高职教育的就业教育属性决定了其教材应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主线。高职院校可利用校企合作资源,组织力量编写任务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的相关教材。

通过上述的共建过程,校企之间建立起密切的战略伙伴关系,真正达到资源共享,利益均沾,共同提升的共赢。

3 战略伙伴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在战略伙伴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运行过程中,必须把握四对基本关系,即“政、校、企关系”、“学生、学工关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关系”、“人才培养目标与技术创新目标关系”。为了处理好上述关系,确保战略伙伴型校企合作的顺利运行,应该尝试建立以下机制。

3.1“三位一体”的合作协调机制

所谓“三位一体”的合作协调机制,即建立起“委员会”制的校企合作协调、管理机构,例如“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这一机构应由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及学校相关机构或分管领导组成,其职能可以定位于“政府引导,学校主体,企业全程参与”的模式。在“三位一体协同体系”中,学校的主体地位表现为高职院校在国家政策、法律的指导下,负责学生的招收、管理及输入,其客观角色是“学生代理人”。它的职责在于为学生设定培养目标及可行性的实现计划,代表学生与企业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企业全程参与的含义在于,企业不仅仅是高校学生实现的场地,更为重要的职责在于扮演学生的职业导师。它需要从职业的角度为学生提供职业适应的技能、素质目标,并要为目标的达成承担相应义务。企业由“场所”到“导师”角色的转化更大程度上意味着企业在合作中身份由“旁观者”到“当事人”的转变。这要求企业要积极参与到学生教育的课程设置、培养计划的设定等学生教育的具体环节,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培训基地。在这一体系中,政府起到主导性作用,它主要任务是基于国际合作教育的发展趋势,对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发展方向给以引导,从政策上给以扶持和规范。

3.2“双轨制”的人才教育机制

“双轨制”的人才教育机制本质意义在于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有效融合。建立理论紧密服务于实践的教育机制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生命线和价值所在。这就客观要求高职院校在理论教学时,必须与实践对接,而企业应全程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在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选取及教学改革等方面积极参与,企业应形成“我需我参与”的市场参与意识。这客观上需要延长高校和企业的合作链,把校企合作由毕业生扩展到大一、大二阶段,使实践教学成为职业教育的常态。

3.3 市场化的利益分配机制

目前校企合作中一个最为明显的不足在于企业积极性不高,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共同的利益整合机制。战略伙伴型校企合作,需要在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基于市场化利益分配体系。首先,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中,应基于双方的市场需要,整合双方优质资源,提高双方资源使用效率。双方的合作不应仅仅限于学生的实习、实训、教师的实践,应进一步扩展到包括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学院兼职任教,为企业委托培养急需人才,职工的培训及技术难题的攻克和科研成果的转化等。其次,积极探索企业出资办学的产业学院模式,按照市场规律,鼓励企业投资学校,使企业和学校形成双赢的利益共同体,建立起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合作风险,按照约定分享合作收益。

3.4 合作项目驱动机制

战略伙伴型校企合作办学要以项目为载体,签订高职院校和企业产学研紧密合作协议,协议明确了校企双方的责、权、利。通过落实合作协议的内容、项目与合作计划,达到高职院校与企业各取所需、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均沾。

3.5 合作考核激励机制

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企业与学院双赢为合作目标,研究制定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与合作成效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使战略伙伴型校企合作逐步向体制化、实体化、效益化的方向发展,力求发挥产业学院的功能,使双方的合作多出实效。

4 结语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多元化、多样式、深层次紧密型校企合作更是高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人才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双方互相支持、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健全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探索和构建校企之间开放、融合、高效、务实、共赢的紧密型战略伙伴合作模式,可以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同时也为高职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增添活力与动力。

参考文献

[1]张东平,潘效军,耿玉.校企共建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12月上,总第150期:10.

[2]徐辉,郁汉琪,朱军等.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践与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2):188-190.

[3]周忠旺.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教育研究,2009,(12):102-104.

[4]姜立之.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职教论坛,2009,(11):55.

[5]崔凤祥.构建校企合作战略伙伴关系,探索高职教育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2):23.

[6]宋专茂.“就业导向、校企合作”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2):30-31.

[7]江玲.新时期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启示[J].学习与思考,2009,NO.6:73-74.

[8]亓俊国,庞学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内涵的多维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11).

[9]陈小虎.多元化、多样式产学融合的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索[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26(1/2):127-130.

篇3:构建案件速裁运行模式之探讨

1 大学生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现状

虽然大学生精神障碍的高患病率, 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求学、 就业, 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 但是, 大学生精神障碍患者的就医、 康复状况令人堪忧。 有研究对精神科门诊大学生的就诊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 大学生占全年精神科门诊首诊例数的2.7%, 33.5%诊断为抑郁症, 31.7%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19.3%的学生被收入住院治疗, 90.7%的学生经过精神科药物治疗。 不少学生在服用治疗精神障碍药物的同时, 仍在坚持上学, 无专人监护, 甚至学校也不知情, 这些学生在学习、 生活等方面遇到不少困难[3]。

由于目前大学生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缺乏有效的组织与监管, 再加上精神障碍临床表现的特殊性, 以及病程反复迁延等特点, 因此, 大多数学生在患病后会采取休学、退学等处理方法。 而学生一旦休学或退学后, 其社会功能受损加重, 反而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因此, 若能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生活、 学习、 未来就业等特点, 进行有针对性地康复治疗, 可以促进大学生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

2 构建大学生精神障碍康复站的必要性

2.1 构建大学生精神障碍康复站是基于社区康复的理念

社区康复是由世界卫生组织于1976 年提出的一种新兴、 有效、 经济的康复途经, 该观点强调利用本社区的资源, 因地制宜开展社区和家庭康复, 为病、 伤、 残者恢复期及后期康复提供服务, 开展残疾预防工作, 同时, 也提供教育、 社会、 职业康复。 虽然社区康复最初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患有慢性疾病或致残性疾病的人群。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 以及人们对精神障碍认识与研究的深入, 针对精神障碍的社区康复, 已成为国内外社区康复领域的工作重点之一。

大学生精神障碍康复站的提出是基于社区康复的理念, 即针对大学生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康复模式。 康复站的工作目标是让患病学生在维持学业的基础上, 定期到康复站参与医学治疗和预防、 心理干预, 以及社会功能的康复, 同时为患病学生的家属提供教育、 宣传, 以及心理干预等多项服务。

2.2 构建大学生精神障碍康复站体现了立法精神

我国政府历来强调社区精神康复的重要性, 20 世纪8年代起, 我国精神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开始转向社区。 2001年召开的第三次中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上, 又提出了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重点干预, 广泛覆盖, 依法管理” 的工作原则, 进一步明确了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的工作重点。 201年10 月26 日,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 进一步明确了社区精神康复的内容, 其中包括建立精神障碍患者的健康档案, 对在家居住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定期随访, 指导患者服药和开展康复训练, 并对其监护人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和看护知识的培训等。 大学生精神障碍康复站的建立, 可以贯彻执行社区精神康复的相关法律规定。

2.3 康复站满足了大学生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需求

社区康复在精神障碍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日益显现[4,5,6], 良好的社区康复环境和有效的康复措施, 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十分重要, 有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 减少疾病的复发及再住院率, 可以节约医疗资源, 减轻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降低危险行为发生率, 对社会安定、 家庭和谐均有积极作用。 以精神分裂症为例, 社区康复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较好的社会功能, 较低的肇事肇祸率, 减轻家庭及政府的经济负担, 提高家属及患者的生存质量[7]。

虽然针对精神障碍的社区康复工作在我国呈现逐年发展的趋势, 但是对大学生精神障碍患者这一相对特殊的群体国内尚无专门针对该群体的社区康复机构。 在继续学业与系统而正规的康复治疗之间, 患病学生往往只能择其一, 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更有甚者, 在患病之后产生羞耻感、 自卑感, 而退学或休学, 回避学校及人际交往。 因此, 构建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精神障碍康复站, 可以整合精神医学、 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方资源, 采取 “生物-心理-社会” 三位一体的精神障碍康复模式, 提高大学生精神障碍患者的治愈率, 降低致残率, 有效促进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

3 大学生精神障碍康复站的运行模式

3.1 大学生精神障碍康复站的组织架构与人员配备

与一般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模式相比较而言, 大学生精神障碍康复站的组织架构与人员配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康复站所服务的群体是大学生精神障碍患者, 构建康复站的初衷是让他们在继续学业与校园生活的前提下, 系统全面地接受医学治疗和心理干预。 因此, 康复站的作用类似于精神专科医院与学校之间的桥梁, 以高校联盟的方式, 依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大学生精神障碍康复站的组织建构。 由于高校心理咨询师无法承担针对精神障碍的医学治疗与心理治疗, 因此, 康复站还应配备具备治疗精神障碍资质的精神专科医生, 以及具备心理治疗资质的心理治疗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七十六条的有关规定, 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不得在医疗机构以外开展心理治疗活动。 因此, 如果康复站的性质属于非医疗机构, 则有可能出现法律纠纷的风险。

因而, 大学生精神障碍康复站的构建需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医疗机构的合作, 前者的职责是完成对患病学生学习、 生活、 人际交往、 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指导, 后者的职责是对患病学生进行专业的医学治疗和心理治疗。

3.2 大学生精神障碍康复站的工作内容

3.2.1 开展患病学生个别心理治疗: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对精神障碍的治疗态度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由过去单纯地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生物治疗模式转变为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心理治疗方式。 但由于受到医疗资源的限制, 精神障碍患者在专科医院接受治疗时, 仍然以生物治疗为主, 无法获得完整的心理治疗。 因此, 康复站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就是对患病学生展开专业的心理治疗。 康复站所配备的心理治疗师应具备从事精神障碍心理治疗的资格与能力, 其工作任务不仅可以对患病学生开展心理治疗, 而且可以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心理咨询老师及学生辅导员进行相应培训, 指导他们如何识别学生精神障碍的症状, 做到早期发现、 早期干预。

3.2.2 开展患病学生团体心理治疗: 对患病学生来说, 精神症状的消除只是其中一个治疗目标, 如何尽快地恢复社会功能, 尽早顺利回归学校至关重要。 有些学生由于受到精神药物等治疗的影响, 会出现口干、 嗜睡、 流涎、 记忆力下降等不良反应,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自尊、 自信和生活作息, 给正常的集体生活带来困扰。 产生回避同学、 逃避集体生活等厌学情绪, 甚至提出休学、 退学等想法, 而与社会的脱离反而不利于精神障碍的康复。 通过团体心理治疗, 让患病学生在团体中逐渐意识到自己并非与众不同的惟一, 身边还有很多与自己有着共同经历的同伴, 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倾诉、 相互支持, 共同战胜精神障碍。

3.2.3 模拟学校与就业情境开展工疗活动: 为患有精神障碍的学生提供娱乐和工作的场所, 通过工娱治疗可以提高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 防止精神衰退。 工疗活动的具体设置可以与学生在校时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 或者可以理解为正常学校生活的缩影, 帮助其掌握、 恢复回归学校与社会的社交、 生活技能。 此外, 还可以结合学生未来的工作方向, 模拟一些职业情境, 增进学生求职的信心与必要的技能。

3.2.4 开展患病学生家属团体心理治疗: 精神障碍患者家属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由于精神障碍大多呈现长期、 慢性化、反复发作的病程特点, 因此, 患者家属在承担监护、 照顾工作的同时, 自身也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 此外, 家属对精神障碍的理解和看法也影响治疗效果。 有些家长对精神障碍的认识存在误解, 甚至认为一旦孩子被确诊为精神障碍, 将再也无法像正常人那样继续完成学业, 因此, 拒绝承认孩子患有精神障碍, 甚至排斥正规的医学治疗, 这种偏见直接影响了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 通过家属心理治疗小组, 不仅可以让患者家属正确认识精神障碍的治疗与康复过程, 而且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帮助, 减轻了家属的心理负担, 增强其支持孩子尽早康复、 回归学校与社会的信心。

3.2.5 精神专科医生定期门诊随访: 精神障碍患者需要根据病情定期随访, 由专科医生对药物种类及剂量进行合理地调整, 并指导相应的康复计划。 专科医生的定期门诊不仅可以实现上述目的, 而且省去了每个患病学生前往专科医院的时间和精力。

参考文献

[1]张运生.1496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04, 20 (12) :1523-1524.

[2]赵云霞, 吴仲江, 刘亚军.浅析大学生自杀心理的综合因素[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6, 27 (4) :472-473.

[3]江长旺, 郑红英.精神科门诊大学生就诊情况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5, 19 (6) :29-30.

[4]徐桂莲, 吴英丽.社区康复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影响的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9) :51.

[5]肖世富.抑郁症的中国社区康复模式[J].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 (17) :2513.

[6]王济华, 刘红岩, 李鑫.健康教育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作用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9) :55-56.

篇4:构建案件速裁运行模式之探讨

关键词:创业,实践,平台,实验室,运行模式

1 淘宝创业实验室的定义

淘宝创业实验室是湖北经济学院构建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是创业教育和创业人才培养、实践的结合体。其建立和使用的目的是希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专业能力培养和社会实践的平台。

1.1 淘宝创业实验室的建立背景

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渐增多。我校作为一个应用型本科院校, 毕业生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大于“211”或者“985”大学, 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增加就业途径, 是学校教育和就业工作的重点。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一种缓解就业压力的方法, 国家、地方出台了各种优惠措施加以鼓励, 但是创业率仍旧很低。2009年上海教育部直属的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协会的统计分析数据显示, 毕业生的创业率大概为2%。从毕业大学生创业项目3年的运行情况来看, 45%左右经营较好, 处于良性发展状态;30%左右经营陷入一定的困境, 考虑更换项目或暂停营业;25%左右已经停业。

大学生创业行为是一个综合体, 不是国家的若干政策、学校的一些课程或者企业的实习就能解决的问题。高校应该从创业知识的讲授到实践经验的积累, 为学生的创业提供一个完整的学习和实践平台。

1.2 淘宝创业实验室的内涵

学校在整体教学规划中, 强调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 充分联系专业实践内容, 最后再和创业教育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升创业能力。在这个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由学校、专业院系和淘宝大学合作建立了淘宝创业实验室, 它是深层次教育改革的结果。实验室采用真实电子商务企业运营模式, 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商业环境、企业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及岗位工作流程。实验室在运行中, 以专业前沿及需求为主线, 积极组织或参与创业教育、创业研究、创业实践、创业大赛等活动, 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为根本目标。学校希望在这个实践平台的帮助下, 将有创业理想的大学生转变为实际选择创业的大学生, 并且将在学校积累的实践经验, 有效地应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去。

2 淘宝创业实验室的运行模式

淘宝创业实验室的运行涉及学校、院系、实验室、企业等多个方面。学校从自身条件出发, 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 组建实验室。实验室进一步结合社会创业实际需要, 引入各种社会资源, 应用和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创造力, 多方面共同构造一个大学生实践平台。

2.1 组织架构

淘宝创业实验室总体框架是由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信息管理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和淘宝大学合作建立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基地, 由信息管理学院和实验教学中心共同管理, 多个院系提供专业支持。

2.1.1 实验室人员组织结构

实验室负责人:指定拥有扎实专业知识以及社会企业资源的教师, 作为实验室专业负责人, 负责项目的选择和引进, 以及实验室的日常事务管理。

实验室教师:包含实验教学中心教师以及院系相关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对项目进行技术上的指导, 以及实验室软硬件的维护。

实验室兼职教师:聘请校外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士, 不定期举办专业讲座以及前沿信息的讲座, 并针对特定项目进行指导。

学生助理:从实验室学生中选择, 要求拥有较好的专业素质和组织协调能力, 负责各方面的沟通协调, 并协助教师进行学生的日常管理。

学生分项目负责人:从实验室学生中选择, 要求在本项目中拥有很好的专业素质, 负责各个分项目的管理, 协助教师保证项目高质量、如期完成。

普通成员:实验室成员, 接受各个方面的培训, 分到各个小组完成项目。

2.1.2 以专业为基础的淘宝创业实验室组织机构

技术部:网页制作、网站运行等计算机软硬件应用。

企划部:企业品牌的推广、产品促销、广告为主要工作。

运维部:企业项目具体运作、管理。

物流部:企业项目输入输出物资和产品的运输、保管、包装、物流信息等业务。

这种创业的团队模式, 有利于教师直接对应于项目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将学生静态、分散、独立的学习状态, 转化为集中、集体的动态过程。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和沟通, 形成知识的学习和共享, 增强对不同项目环境的适应能力, 吸收新的知识和信息。

2.2 运行模式

2.2.1 课程和培训平台

学校对教学模式和教学课程设置逐渐进行变革, 以专业知识为基础, 对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比例进行合理调整。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比例调整为2∶1, 甚至达到全程实验课水平, 例如网络创业课程全程在实验室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创业教育, 向学生介绍创业前沿信息。学校也通过开设创业课程和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 例如通过与阿里巴巴公司、淘宝网的深入合作, 对电子商务认证、网络创业等课程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在完善专业培养方案的同时, 也多层次、立体化地进行创业知识的讲授, 使同学们对创业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见表1) 。

2.2.2 实践平台

模拟的创业环境和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 但是缺乏真实感, 不能很好地反映商业项目的运行流程和需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一般的校外实习, 花费较大、与学校距离较远, 一旦实习就不能同时进行学校专业课程的训练。一般来说学生实习时间较短、资历较浅,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也很难接触到企业核心项目。

淘宝创业实验室转变思路, 将专业实习基地从校外的公司搬到校内, 将企业真实电子商务项目引进实验室。整个实验室采用公司化管理模式, 拥有丰富企业管理及项目管理经验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 带领学生团队参与多种创业项目, 为学生提供实践实训平台。

在招商引资方面, 实验室一方面对外通过多种渠道, 利用已有的良好声誉, 引进创业项目。另一方面, 对于主动联系合作的企业, 通过严格筛选, 选取有价值的项目。负责教师根据项目难易程度和风险程度, 指定专门学生团队、学生团队负责人和专业教师, 进行项目开发。整个开发过程由学生团队独立完成,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专业能力。学生团队和教师定期进行项目讨论, 对于项目的实施情况分析汇总后向教师汇报, 再由教师提出专业建议。同时在运行过程中, 由学生团队负责人记录成员专业表现, 作为以后考核的资料。

由分项目负责人、学生负责人对于成员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具体评价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生的工作学习态度以及考勤情况, 以此作为主要的考核标准。实验室有专门的打卡机, 每周规定学生必须出勤的时间, 每次会议和培训的时间也详细记载。学生的课堂专业学习成绩也纳入考核标准。二是专业知

淘宝创业实验室以本校为中心, 建立多个专业实习基地, 其中包括本地多家新型的电子商务企业。实验室与这些企业签订了实习协议, 每年暑假都为团队成员提供见习岗位, 到一线生产部门实习实训, 并开展电子商务项目实训。实验室教师和学生, 还充分利用暑期社会实践、专业调研等机会, 赴各地大学进行交流学习。将各类高规格的创业大赛也作为检验学生的舞台, 在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 也是对创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检验和补充。识和实践能力。根据同学每次项目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确定下次在小组中的任务和考查是否有带领团队的素质。第二项指标作为专业素养和领导能力的考核, 如果有一定欠缺可以通过继续学习来弥补。如果学生出现专业成绩不及格, 或者工作学习态度方面的问题, 将由教师对同学提出警告或者由教师直接劝退。通过管理和评价机制, 保持整个队伍的学习和工作始终处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

2.3 取得的成绩

淘宝创业实验室组建至今, 已有来自全校10多个院系的近300名学生先后参与电子商务实践实训。通过在实验室长时间的熏陶与实践, 同学形成了正确的专业思想, 有效地提升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学员通过真实项目的实践实训, 将课本知识用于实践, 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功底, 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养成了务实的工作作风。实验室有10%左右的同学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 进入企业工作的毕业生也受到高度评价。

3 淘宝创业实验室的特色

3.1 学习型创业团队的建立

建立学习型创业团队, 有效地将专业技术和经验资源整合, 共同参与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团队中建立的学习中创新的制度, 以团队为单位, 进行实习、调研以及定期组织教育和培训, 有利于团队知识的共享和更新。团队成员在遇到问题时, 互相鼓励、共同分担, 更容易解决问题。同时团队在保持核心成员的基础上, 适当引入缺乏项目经验的新同学, 形成新老互补, 加快学习和适应的速度, 共同研究完成新项目。

3.2 创业教育和实践紧密结合, 引进企业项目实现真实盈利

学校实行了多元的创业教育模式, 如单纯的课堂教学模式、企业实习型教学模式和项目实践型教学模式。借助学校与企业的联动、大学生创业比赛以及商业项目的开发等多种平台, 将创业教育嵌入到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中。学校尤其重视实践环节, 在创业实验室的主要学习和工作中, 都是围绕真实商业项目进行。具有较好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的同学, 组成团队, 承接商业项目, 成功完成后, 会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广告效果。在这种效益的带动下, 企业会带着项目主动找到创业实验室。学生和带队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 完成后又会带来较好的效益, 整体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据统计, 创业实验室有80%左右的项目是由企业主动找到实验室洽谈合作。对于商业项目的盈利, 绝大部分在参与的学生中分配, 体现劳动和专业技能的价值, 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实践。

3.3 建立创业评价和管理体系, 合理引入淘汰机制, 保持团队活力

如何对参加团队的同学进行系统管理和综合评价, 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也是实验室需要不断完善的问题。建立创业评价体系, 可以有效地对团队进行管理, 杜绝同学进入实验室后, 产生懈怠的思想。将进入实验室的机会, 留给更努力的同学, 始终保持团队积极向上的氛围。实验室采取多层次、多角色的管理方式, 以分项目负责人、学生助理管理为主, 教师管理为辅。这种管理方式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 同时也可对学生进行更加细致、符合实际的评价, 有利于学员今后在团队的定位和发展。

4 推进淘宝创业实验室建设的建议

4.1 提高创业项目的技术含量, 力争推出自主产品参与社会竞争

淘宝创业实验室涉及的企业项目, 大多是基于网络的产品推广和代销。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会学习与运用多方面的技术和专业知识, 例如:网站的构建和维护、商品的网络营销方式、淘宝店铺的运行等, 也为以后的创业提供了非常实际的经验。并且这种创业项目风险不大, 一般是按照销售比例提成, 出现亏损的情况几乎没有, 学生收入水平大部分都高于普通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但是这些项目, 缺乏独有的技术, 与高新技术产业成功创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比, 还只是停留在解决基本工作问题的层面。为改变这种局面, 大学需要通过长期的积累过程, 提高自己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水平,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技术力量和创业层次。

4.2 学校加大投资力度, 推进实验室的总体发展

学校对于创业实验室的投资力度有限。在硬件上, 初期投资了一个专业实验室场地并配置了计算机。学校只是从总体上划分了实验室的管理, 规定了实验室的大概运行方向, 其余的由院系自行安排和解决。而院系相对于学校来说, 影响力和资金有限。所以学校应该加大投资力度, 扩大影响, 邀请更多的学者和企业投入到创业实验室的建设与教育中去。继续扩大淘宝创业实验室规模, 在性质上将其从一个创业实验室转变为企业孵化器。

4.3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带动学生能力的提高

要加强指导创业队伍教师的自身素质。对教师进行创业教育的同时, 鼓励教师进行社会创业实践, 成为真正有创业经验, 能够进行创业指导的高层次教师。也可以有计划地选送部分教师去一线企业挂职, 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和碰到的诸多问题, 培养他们的市场运作能力, 增强市场意识, 积累市场经验。同时在以学校教师为参与主体的基础上, 以名誉教师的方式, 聘请有经验的企业人士、成功创业的校友、甚至优秀的学生, 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创业项目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陈彦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及体系构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5) .

[2]段远鹏.大学生创业学[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7:81-85.

[3]贾涛.建构活模块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 :25-27.

[4]牛长松.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9:36-40.

[5]谭菊华, 韩桥生, 邱东升.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探究[J].教育学术月刊, 2008 (3) .

上一篇:单位个人英文自我评价下一篇:班主任工作总结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