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

2024-05-10

说话(精选十篇)

说话 篇1

一、激发欲望, 让学生想说

1. 教学形式新颖, 方法灵活多变

在说话教学中要使学生的思维持续保持兴奋状态, 就要不断地变换教学形式,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可通过电化教学手段, 做一些“抽拉”“转动”的复合幻灯片, 看完后再让学生说。由于学生对这样的形式有好奇感, 因此, 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如让学生听录音后复述故事、看图说话, 复述动画片故事情节, 这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使学生有话可说

课本上提供的话题是有限的, 不能完全达到说话训练的目的, 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说他们耳闻目睹的事和熟悉的人;引导他们观察自然, 观察社会, 体验生活。春天来了, 叫他们寻春, 看谁发现最多;秋天到了, 让他们觅秋, 看谁早发现了秋的踪迹, 对于生活中的现象, 笔者常常叫他们谈看法。这不仅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爱憎感情, 使他们爱思考, 爱评价, 有话可说。

3. 开辟第二课堂, 保证说话训练时间

为了达到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目的, 我除了利用好每周一节说话课外, 还十分注意开辟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每天利用早读前10分钟让学生说“新闻”, 每周进行一次故事会, 并选出本周的“故事大王”。鼓励学生勤观察、勤思考、勤参与, 使学生体会说话训练活动的兴趣和意义, “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二、增强信心, 让学生敢说

信心是最大的动力, 是成功的开始。在已经有了想说的欲望, 又有说的条件和内容的情况下, 有的学生却顾虑重重, 欲言又止, 这是说话教学过程的又一个阻碍。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启发与引导, 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激发学生说话的勇气和信心。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做呢?

首先要鼓励学生不怕说错, “敢”说为佳的原则。不论是观点性的问题, 还是语法、语言习惯上的问题, 说后都让学生互相评价, 直到大家认为满意为止。教师对说的内容要放得开, 还要收得拢, 见学生说得“差不多”时要戛然而止, 要有恰到好处的小结, 使学生认识到怎样才算说得好。其次, 要坚持少批评、不指责, 以表扬为主的原则。对说得好的学生, 给予鼓励, 说得不足之处给予指点。教师可就一事一议作鼓励性的小结, 给学生一种以说为荣之感。最后, 在这方面笔者还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 有时对一事一物说反话、错话, 让学生找错, 从而培养学生敢说和能说。

三、提高能力, 让学生善说

敢说不等于乱说, 在敢说的条件下, 学生还应善说。教师要教给学生说的方法, 老舍曾说过, “写文章要有物有序”, 这里的“物”指内容, “序”则为顺序, 或按时间顺序, 或按空间顺序。例如让学生以“我的家”为内容说话, 这个内容对学生来说很容易, 可是, 学生往往不知应从哪说起, 有的介绍家里的摆设, 有的介绍父母的情况。教师可引导他们或按方位介绍家庭的布局, 或按家庭成员介绍父母等每个人的概况, 学生很快就领悟到说话也要按顺序, 并能基本运用这种方法, 这样能使学生说话时能有一定的逻辑性, 想说就说, 说就说清, 善于表情达意。

四、训练思维, 让学生会说

1. 多读

读是说的基础和前提, 是把书面语言变成口头语言的第一步, 它既可丰富学生的词汇, 开拓学生的视野, 又能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学到的知识为己所用。为此, 笔者在班级为学生建立了“小小图书角”, 集书百余册, 每周一下午放学后, 让学生到校图书室阅读, 并定期召开故事梗概介绍会, 比一比看谁读的书多, 看谁收获大。这样, 大大调动了学生读的兴趣。

2. 多听

听是提高说的水平的另一途径, 它不仅可以获得读的效果, 还可以收到情感的效应。语音的轻重长短, 句与句间隔的时间多少, 都对学生的说话有极大的帮助。为此, 笔者每周安排两次录音欣赏活动, 并将与语文书配套的两盒磁带, 让学生录回家欣赏, 还要求学生每周听两次新闻节目, 以提高他们的听、说的能力。

3. 多练

以上训练只是基础条件, 还必须加强练习, 在实践中提高说的能力, 体会说的乐趣。要想达到会说的目的, 还需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入手, 训练学生敏锐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快捷的应变能力, 只有多练, 才能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多读、多听、多练是提高说的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抓住了这个环节, “会说”就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了。

哲理散文:用说话说话 篇2

长久以来,总是有一些仿佛真理在手的人告诫我们:上帝之所以让我们长一张嘴巴、两个耳朵,为的是让我们少说、多听。确实,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少说多听,不管他们说得有理没理,对或是错,都要竖着耳朵听,而且对他们的话表示十分的赞同。稍微反驳一句,立即遭到劈头盖脸的恶骂:“你还不得了了,我说一句,你居然说两句”,“闭掉你的鸟嘴”,“反了你,我抽你丫的”,被骂的多了,我们就不敢再多说话了,说不好话了。至少象我,很多场合都不敢说话,以至于不会说话,慢慢的好象说话功能快要丧失了。比如参加会议我最害怕发言,我常常为参加会议犯愁,因为不知道说什么,每当主持人说在座的各位都谈一谈吧,我的头皮就发麻,心想完了,这回又出洋相了。

如果世上的人都象我这样,就不会有马丁·路德·金那样脍炙人口的演讲,就不会有精彩的大专辨论赛,就不会有脱口秀,总之,大家都拙于口头表达,以至于沉默寡言,世界是了无生趣的。

就象长于说话的人,开篇之词往往是“人长一张嘴,除了吃饭就是用来说话的”,并不是有劈头盖脸的的恶骂,他们就禁若寒蝉,总有一些人不怕抽巴掌,打死也要说,说着说着,就滔滔不绝起来,说着说着,就步步高升起来。滔滔不绝好理解,步步高升未必容易明白,这是我的发明,但我不申请专利,而且还要详细地解说给你听。

我们常听说“用事实说话”、“用作品说话”、“用质量说话”、“用服务说话”、“用实力说话”、“用数字说话”……,真是不胜枚举,这些“说话”的背后依凭的都是一种力量,足以压到对方的`力量,面对这种力量,你只有“闭掉你的鸟嘴”,不服都不行,于是在这些“说话”面前,你只有听的份,找不出任何反驳的理由。用这些力量使“说话”的人步步高升,你也没有脾气,甚至心服口服——谁叫他们能这样“说话”呢。

但我所说的说着说着就步步高升的人,不是靠这些常见的力量说话的,而是用说话说话,没听说过“用说话说话”吧,也没有听说过“用说话说话”能步步高升吧,说实话我也是第一次听自己说的,但是我认为理由充足。记得读过一篇文章,叫《废话的力量》,意思是说生活中有一种在官场上混的人爱讲废话,领导也是人呀,谈完工作不能大眼瞪小眼,需要有人来调节气氛,这种人因为特别善逗笑解闷讲段子,深得领导喜欢,讲多了,讲出了感情,就怎么看怎么好,就觉得他是个人才,知识面宽,谈吐幽默,倘若遇上需要干部的时候,领导的头脑里首先出现的就是他。在我看来,这种人就是用说话说话的人,他们说出来的话,并非金石之言,发表高见,谈不上有含金量,更不是对一问题有多少研究,有多少创见,往往是插科打诨,“述而不作”,“功夫”全用在“诗外”,旨意全在讨好长官,说得形象点,是说话心理按摩,领导自然十分享用。

鹦鹉说话鹦鹉说话的秘密 篇3

其实鹦鹉会说人话,只是说它们能模仿人说话的声音,至于所学的话是什么意思,它们可就完全不知道了。鹦鹉主要靠以下3个部分进行发音。

1.鹦鹉的鸣管

鹦鹉的发生器叫鸣管,位于气管与支气管的交界处,由最下部的3~6个气管膨大变形后与其左右相邻的3对变形支气管共同构成。

2.鹦鹉的鸣肌

在鹦鹉的鸣管中有四五对调节鸣管管径、声率、张力的特殊肌肉。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鸣肌收缩或松弛,从而发出鸣叫声。

3.鹦鹉的舌头

鹦鹉的舌头非常发达,圆滑而又肥厚柔软,形状也与人的舌头非常相似,具备这样标准的发声条件,就可以发出简单但准确清晰的音节了。

创设说话情境 培养说话能力 篇4

孩子学习语言是从模仿开始的, 起初的学习是听到人说然后再自己说, 后来是从课堂学习中学说。为了提高学生听、说能力, 小学语文课提供了许多口语教师的素材和形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课堂的优势, 利用教学中的一系列载体, 开展说话训练。

1. 凭借具体教材, 创设表演情境。

语言教材是进行读写训练的基础, 同时也是进行说话训练的基础, 书面语言往往要比口语精确有序, 更注重语法。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师就要注意这方面的训练, 让学生多读课文, 在读中悟“法”, 以后说话时就能有法可依。我在讲《倔强的肖红军》一文时, 先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名读、分小组、齐读、分角色读, 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感知, 然后再让学生自由组合, 就地取材, 虚拟情境, 尽情发挥。这样就使学生除了实现情感的交流, 也真正领会了陈庚同志关心革命后代而肖红军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拖累别人的崇高品质。再如《西门豹》, 这一课的特点是对话生动, 耐人寻味, 所以我请学生们大胆上台饰演文中的人物。由于小学生表现欲望强烈, 生动的表演使他们很快理清课文线索, 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的巧妙之处和体会到巫婆官神的丑恶嘴脸。像这种可以诱导学生参与训练的课文很多, 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 把有待扩展、有待扩大的语言信息创编成各种各样的课文剧, 就能提供学生一个轻松的表演舞台, 充分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 且这种方法打破了语言的固有束缚, 学生能酐畅淋漓地发挥, 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语言梳理的能力。

2. 结合图画, 身临其境讲述。

“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兴奋剂’。”在课堂教学中, 能集合课文内容, 出示有关图片,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凭借画面的形象来开拓学生思维, 启发想象, 入情入境地说话。这样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表达顺序, 从而提高说话能力。

3. 注重音乐渲染, 瘾大“闲谈”。大量的研究课题发现:

音乐是将大脑调到a波顿的最有效的手段。也有人称音乐是通向记忆系统的洲际高速公路。因为音乐最容易撩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袅袅的课堂上让学生即景“闲聊”或就近“现聊”, 可以起到强化、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 提升学生联想的能力, 产生新的语言形象。比如在讲完《黄河魂》一课时, 我精心选了《黄河大合唱》的乐曲片段帮助学生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想象壶口瀑布动人心魂的场面, 使学生在催人奋进的音乐中各自展开想象的翅膀, 大胆设想。这种群体参与的开放式说话训练,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题发挥, 让每个学生都能于晴至高潮处酐畅淋漓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使画面更加丰富并鲜活起来。学生们更加体会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进而激发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开展各种活动, 创设说话氛围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动手、观察、体验、想象、创新。开展活动, 能丰富说话的内容, 提高说话的技巧。

1. 引导“玩”中说。

学生的自我表述只有在自由自在的空间才能得以孕育、诞生。如《丢手绢真有趣》活动课中, 我和学生在草地围圈而坐, 蓝天白云, 绿树草地, 孩子们回到大自然的环抱里, 进入最佳氛围, 学生互相追逐, 出现许多不同的有趣场面。这时引导学生自主看说, 选择观察对象, 摄取说的素材, 然后进行生生互评, 师生互评。这种自由、和谐、愉快的氛围成为了学生表现自我的最佳“土壤”。

2. 引导“做”中说。

凡学生自己经历亲手做的事, 说起来总是那么绘声绘色, 感情丰富。在一次“比比谁的手巧”活动中, 学生利用废弃材料自制小作品, 做做说说, 并开展销会, 推销产品, 创设了交际情境。

3. 引导“议”中说。

根据训练要求, 设计话题, 让学生根据话题, 发表看法, 提出见解。在讲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后, 我组织了一场辩论会, 围绕“圆明园要不要重建”这个话题展开辩论, 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 培养了独立思考, 边想边议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 发起学生创“说”

在日常教学中, 我经常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 力争多说话, 尤其是当众说话。说话交流的时候提醒学生不随便, 不马虎, 还要求他们注意说话的语调、语速、语态等, 注意特定的情景, 并有意识地围绕这几个方面去联系口语表达能力, 即“围绕主题”、“口语表达生动形象”等。引导学生留心各种说话的情境, 让说话训练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培养其口语交际能力。如利用每天的晨会课, 给学生创“说”的机会。学生每天除了通过各种新闻媒体了解国内大事, 还对身边的所见、所闻进行了解, 可以用“新闻简播”的形式讲述昨天或今天身边发生的事, 要求简明扼要。每天小组派一人上台, 按座位轮流进行, 最后由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点评, 由于所讲的都是大家熟悉的人和事, 所以讲的人有话讲, 听的人感兴趣。有时上台的话题相同, 这就要看各人所站的角度或遣词造句的应用能力了, 这种做法不仅练了口才, 还加强了思维训练,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普通话考试说话说话材料 篇5

常州地况:常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文字记载历史的文化古城(历史上有“龙城”别称),同时又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经济较发达的新兴工业城市。常州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行政区。

常州处于美丽富饶的长江金三角地区,与上海、南京两大都市等距相望,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了苏锡常都市圈。

常州风土民情:常州这方土地,人杰地灵。城南的淹城遗址是我国最完整的春秋以前古城,其三城三河的独特形制被誉为世界奇迹。城东有号称东南第一丛林的天宁寺,与天宁寺相邻的是红梅公园,里面有红梅阁,有1500年历史的文笔塔。红梅公园面积之广,在全国城中公园中亦为罕见。古典私家园林近园、未园、约园、意园散置城内。天宁宝塔,在天宁寺斜对面是东坡公园,里面有苏东坡多次来常州的泊船处遗址--舣舟亭,“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这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对常州人才辈出的赞叹。当代学者缪进鸿先生历时数载,对先秦以来全国400多座城市的杰出专家学者的地域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常州位居苏州、杭州、北京之后名列第四位的结论。

常州人文荟萃,古代有季札,齐梁,萧统等

近现代以来,常州人才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展现出新的时代风采。比如有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爱国实业家刘国钧,书画学家刘海栗等。在学术科学领域中,有赵元任、有华罗庚等; “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爱 国七 君子”中的李公朴、史良等为代表的一批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更是时代精英,是常州杰出人物。

常州土特产:大麻糕始于清道光年间,传说是当时长乐茶社王长生师傅所制,后经历代师傅改进和提高,便成了流传于世、脍炙人口的名点。其色金黄,香脆松软,常州人走亲访友,常以此糕点作为馈赠佳品。

常州梳篦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清时,苏州织造府官员为了谄媚皇上,每年旧历七月,总要到常州定制一批高级梳篦进贡皇宫。常州梳篦因此享有“宫梳名篦”之称。常州梳篦选材讲究、精工细作。齿尖润滑、下水不脱。这既是日用品,又是工艺品,获过很多奖。

谈谈美食/我的假日生活/我的业余生活/我喜爱的职业/我的愿望(或理想)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

凉拌蒜汁肉皮冻

肉皮是一种富含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可以补充和合成人体胶原蛋白,改善皮肤细胞的贮水功能,滋润肌肤,增强皮肤弹性,减少皱纹,光泽头发,延缓衰老,是低价高营养的美容益寿佳品。对于女人来说就更是百利而无一害了,所以经常性的啃啃猪爪,吃吃肉皮冻都是对咱们有好处的。

主料:猪肉皮,最好是把油去的比较干净的——纯肉皮(这些一般超市里卖猪肉的地方都有卖的,而且人家刮的很干净,以很便宜。偶买的这些才1块多钱)

配料:葱、姜、大料、花椒、桂皮、香叶、盐、料酒

全部熬煮完成耗时大概2个半小时

我这次做的是单纯的水晶肉皮冻,喜欢吃带有黄豆和花生口味的也可以加入泡好的黄豆花生;喜欢吃里面带有素菜口味的,也可以加入各种颜色的素菜;喜欢吃稍微有些肉肉的,也可以加入煮好的肉丝等等等等随自己的口味喜欢。

锅里注水,肉皮冷水下锅,开锅后在热水里烫上2、3分钟,撇去浮末。

用刀轻轻的将肉皮上的油刮去,刮的越干净越好。这样做出来的肉皮冻不油腻,口感清爽。

锅里重新加入开水,将刮干净的肉皮切成5厘米左右的大块,放入锅中,水开后再次撇浮末。之后加入配料,开锅后微火熬煮。

为了避免花椒等调料最后不好捞出,最好将这些调料装入炖肉用的调料盒里。葱姜等这些比较好捞,直接放入锅里就成了。

大概熬到1个半小时的时候,将锅里的肉皮捞出,切成小条。

将切好的肉皮小条重新放到锅里,放一些盐调味(可以不用太多,因为最后成品凉拌的时候我们还要调味)。

肉皮熬到2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了,将里面的葱姜等全部捞出去,将肉皮熬出来的汤连同肉皮一同倒入容器里,搅拌一下使肉皮分部均匀。

这样的天气就不用放到冰箱里面了,晚上很冷,直接将其放到没有暖气的阳台里自然放凉就成。从冷却到完全凝固至少需要4、5个小时的时间。

凝固好的肉皮冻轻拍非常有弹性,吃的时候最好将肉皮冻最表面的那层有油脂的切去。再加上蒜泥、酱油、盐、香油调好的汁,吃起来巨香无比啊!学习普通话的体会/我的学习生活

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是我们日常交流沟通的工具。我认为学好普通话很重要,那么什么是普通话呢?普通话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一口字正腔圆的标准的普通话能给人一种美感,给人一种无穷的享受。

学好普通话,说难不难,说不难还真有点儿难呢!记得在小学一年级时,天天读a、o、e,想不到这对我们后来学好普通话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呀。可以想象,拼音不过关,想读好说好普通话是何其之难,简直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学好普通话极为重要,不然的话,就不能把你正确的意思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听说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个骑兵在作战中不幸被俘。“我们会杀掉所有俘虏,”敌军首领对他说:“不过由于你在作战中表现英勇,令人佩服,我可以三天后再杀,在此之前满足你三个要求。现在,你可以提第一个要求了。“ 骑兵想也没想,说:“我想对我的马说句话。” 首领答应了,于是骑兵走过去,对他的马耳语了一句。那马听了后,长啸一声,疾驰而去。黄昏时分,马回来了,背上驮着一个漂亮女郎。当天晚上,骑兵便与女郎共度良宵。首领啧啧称奇“真是一匹神奇的宝马!他说:“不过,我还是要杀你。你的第二个要求是什么?骑兵再次要求和马说句话。首领答应了,于是骑兵再次跟马耳语了一句,那马又长啸一声,疾驰而去。黄昏时分,马又回来了,这次背上驮的有是个女郎,比上次那个更加性感动人。当天晚上,骑兵与这位女郎又度过了欢乐的一晚。首领大为叹服:“你和你的马都令人大开眼界,不过明天我还是要杀你,现在你提出你最后一个要求吧.骑兵想了一下,说:“我想和我的马单独谈谈。” 首领觉得很奇怪,不过还是点头应允,带着随从离开了,帐篷里只剩下骑兵和他的宝马。骑兵死死地盯着他的马,突然揪住它的双耳,气冲冲地说:“老大,求你了!我再说一遍,带一个旅的人来,不是带一个女的人来!”

要学好普通话,我觉得有这么几条要领:第一,就是学好拼音字母,掌握发音部位,对于局部个别的方音要反复练习直至完全到位为止。第二,多读些拼音报上的文章等,锻炼说普通话的感觉,或者看到一个字后,就是暗暗地朗诵其标准音,并注意与方言音的对应关系,争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第三,不懂就查。字典是我们很好的老师,若有不懂,要虚心请教,直至完全正确为止。尤其要注意一些字的多音与多义等。第四,读辞典,翻开现代汉语辞典,一字一字、一词一词、一句一句、一页一页地朗读,极为有效。

另外,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会话。有人说:语言取决于环境。在一个大家都说普通话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近朱必赤。即使你方音浓重,逐渐你也会受感染的。总之,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把普通话说好。

通过普通话的学习,使我受益非浅。上课用普通话,课下与学生交流也尽量使用普通话,自我感觉,我的普通话水平在不断提高。

我喜爱的文学(或其他)艺术形式

我喜欢对联,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就是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在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末年,我国才出现最早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一般说来比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那么怎样作对联呢?

一、上下联的自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这是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归纳的作对联的规律。

我喜爱的书刊

我喜爱的书刊是《读者》,我想《读者》正被许多人所喜爱着。下面我来说一下我为什么喜欢读者。

我觉得《读者》的读者定位很清晰,它定位在“知识界和青年学生”。然后以此为中心,为《读者》设计总体形象,达到从稿件选取到栏目创立,从封面包装到版式设计,从卷首语到读者来信等等诸多细节的浑融一体,别具一格,形成鲜明的个性特色。

《读者》在内容上追求大俗大雅,既明确高尚的文化品位,又不脱离大众的视野和欣赏水平。《读者》的栏目丰富而相对稳定,“文苑”介绍秀美清新的散文、小诗,“知识窗”选摘新奇生动的知识,“幽默小品”让人读后忍俊不禁,会心一笑,“人物”、“科海揽胜”等也撷英选粹,悦人耳目。内容的安排极富节奏感,轻重适宜,庄谐杂出,使人们读而不倦。

现在的期刊大多以美女头作封面,色彩浓重而俗艳,与此相比,《读者》淡泊宁静的封面装帧又是一大特色。它采用摄影或绘画作品为中心,长期保持了一种基本样式:以纯粹的白或蓝作为底色,长方形图片用线框起,放在正中偏下的位置,毛笔所书“读者”刊名位于正上方,小巧的期号则标于右下角。1998年,《读者》又在刊名上方增加了自己的刊徽,一个绿色的蜜蜂图案,使封面形象更具标志性。岁月流转,《读者》封面那东方文化的神韵和素雅秀丽的视觉美感却始终如一,以至于人们匆匆走过,也能一眼发现报摊上摆着新一期《读者》。

另外,《读者》杂志在广告的选择上,始终把握住“杂志是办给读者看的”一条主线,更可贵的是,《读者》杂志并不汲汲于经济收入的增长,而经常把广告版位作为一块宏扬正义、倡导公益的阵地,勇敢地承担起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历史使命。我喜欢的明星

在填写各种资料或者做测试的时候,总有这样的问题,你最喜爱的明星是什么,最喜欢什么歌,类似,在填我们的白领俱乐部会员资料时也是如此。每每这时候,我总是会发一回楞,因为我竟找不到我最喜欢的那些,只能说,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有那么一些人,一些歌曲感动了我。

当然,在这里谈音乐,有点力不从心,以我的水平,还无法到对古典音乐或者一些阳春白雪的作品如数家珍的地步。只是随大众地喜欢一些流行音乐。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向往的生活,而每当问起这个问题,我会希望有一个小小的属于自己的套间,一套非常好的音响,很多的CD唱片,还有喜欢的书籍。总是被旁人笑,可是,有时候越简单的愿望,却总是因为生活的不纯粹而无法实现。也许因为有一点避世,所以选择了上网,到底还是不能做到在生活里游刃有余。

有音乐真好。不过,我欣赏的歌手大都是现在已经不怎么活跃的,比如齐秦、齐豫,还有熊天平等。不过喜欢的都是他们早期的作品,而现在,他们即使有新专辑出来,可是已经风格大变,掺杂了太多流行元素,不再是我喜欢的那个样子,不再是我欣赏的那样,当然这不能怪他们,每个人都必须要生存。不过,还是觉得应该有自己的特点才好,适应了市场,可是却失去了欣赏他们的那群执着的歌迷。

齐秦的歌是很早就听过的,不过真正喜欢是在上大学的时候。那时,教我们语音和听力的老师,在每次上听力课之前,总会放一段齐秦的,经常播放的是《世界末日》,那种感觉很是荡气回肠。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大约在冬季》,那种细水长流,一种平实里轻轻道来的感动,很淡却深深的感动。还有就是他翻唱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可以说是这首歌所有版本里的经典了。磁性、深情的声音把那种境界演绎的非常纯净。尤其是看MTV时,看到那一张张笑脸,不美丽却可爱的容颜,会不由自主地自心底微笑,那种温馨是这世界上最珍贵的宝贝。张国荣也唱过这首歌,也是别有韵味,但是相比之下,张的声音里有着太多的尘世浮躁的气息。

喜欢齐豫,是因为她的《橄榄树》。其实在没听到她的声音时,我在KTV里也听过别人翻唱的橄榄树,而且自己也唱过,而且自以为蛮不错。也许是习惯了那种柔柔的声音,所以当第一次听到齐豫的原版《橄榄树》时,我吓了一跳。从音箱里传出的是一种女巫般的声音,空旷,寂寥,仿佛天籁之音,好象是走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那种感觉想飞,想大声叫喊。没来由的喜欢。

熊天平,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跟齐秦的声音很象。确实,他们的声音都是属于很出尘的那种,不过熊天平的更纯净,好象是年轻时的齐秦,不过他没有的是齐秦的叛逆,但是比齐秦多了一份空灵。他的成名曲《火柴天堂》,我是在朋友家里听的,很诧异,世上竟有如此纯净的声音。后来跑到音像店去找这张专辑,可惜没有,只买了几张后来的作品。不过里面有几首还是蛮好听的。印象最深的是《每一分每一秒都给你》。那时,经常出去喝茶,每次去的时候,我都会带CD,在茶馆里幽暗的灯光下,合着那时的气氛,听这首歌心中充满柔情,歌词是这样的:

你我相遇在刹那 我感受却是永远 每分每秒 堆积在心扉 你我重逢在何年何月 我为你珍藏一滴眼泪 那是感谢 那是了解 有缘才相会

配上吉他纯纯的伴奏,很美。

现在,每回,放这首歌的时候,还是会触动。不过那种痴迷少了很多,觉得他的声音美中不足的是,太过纤细。而近期,他出的专辑里,已经很少再有让人感动的歌曲。

当然,现在的流行音乐也很好,比如小刚和阿杜,有一两首歌还是非常好听。只是还是有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

还有好多记忆里曾经影响了自己一段时期的歌曲。

陶子的《太委屈》。第一次听到是在杭州的公交车上,好象是浙江电台的音乐调频。拥挤的车厢里,流动着她如水的声音,原来一个人的伤心还可以被演唱的如此随意却刻骨铭心。后来专门为了这首歌,买了她的专辑,不过还是只喜欢这首,她的其他另类风格的歌曲实在不能说喜欢。

顺子的《写一首歌》。其实她有很多值得一听的歌,不过最喜欢还是这首,也许是性格使然,喜欢简单而又纯粹的。

张洪量的《广岛之恋》。他的成名曲是《你知道我在等你吗?》现在听来还是蛮有味道,他的声音,严格意义上说,不算好,尤其是在大陆这么多实力歌手面前,但是,很有特色,他的那些歌曲只有他演唱,才有那样的味道,非君莫属的感觉。广岛之恋,好象有这样一部电影的,讲的是一王子和日本一平常女孩的故事,不过没看完。喜欢这首歌,也是缘于别人的介绍,张洪量和莫文蔚的声音真是绝配,唱出了那种欲罢不能,有段时间,曾经翻来覆去的听,整个晚上就放这一首。这个世界变得太快,也许,歌曲里的狂热的爱恋也只是一时,就让它在歌声里永恒吧。

张学友的《李香兰》。对于所谓的四大天王的歌,我不怎么听,张学友也是,但是他的《李香兰》却让人对他刮目相看,不愧是歌神的称号,唱功很好。而歌声里的那种寂寞更让人深深感动。

还有孟庭苇,虽然也不过是商业炒作的产物,但她在我心目中,还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很多时候,听她的歌曲,有种云淡风轻的意境。

在家里做家务的时候,放点音乐放松是最好的。通常是比较轻快的英文歌曲。沉静下来的时候,窝在沙发里,听着《卡萨布兰卡》,《爱情故事》,心随思绪飞扬。

写到这里,忽然觉得,其实自己,真的很幸福。因为还有这么多喜欢的。正如有人说:活着真好!而我想说的是:能够去喜欢,真好,至少还可以感动。购物(消费)的感受 超市购物六大秘诀

去超市购物,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我也一样,每个周末都少不了要光顾超市,久而久之,竟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1、轻装上阵:轻松购物

去超市最好只带一个随身的小包,这样做可以尽量避免存包。一是存包之后,钱包和手机在手里拿着很不方便,既影响挑选商品,也易遗失。二是存包取包很耽误时间,万一忘了,出了商店还得再折返一回。

2、周末购物:带回特别的惊喜

如果可能的话,尽量将购物的时间安排在周末。周末虽然人多一些,但商家由此也会推出一些酬宾活动。周末的牛奶和面包多是买大送小,其他的商品也会有一些类似的优惠。

3、打折商品:优惠多多实惠多多

现在超市商品打折,有的是快到保质期了,但很多一部分则是单纯的促销。饼干、糖果一类的零食,若没有特殊的偏好,在看清楚了保质期后,既然是特惠酬宾,不妨趁这机会买上两袋。

4、新品上市:不是我不相信你,是广告太玄乎

这里主要指的是不知名品牌的商品。不是盲目崇拜大厂家,也不是无端歧视小厂家,以前我总是被包装宣传所吸引而慷慨解囊,可是这些小厂家的新产品,给我的失望总是要比希望要大。

对知名品牌的新产品,经常试试也无妨;但对不知名品牌的新产品,最好还是品尝后再作决定。

5、购物抽奖:平常之心不可缺

有的超市经常举办一些满多少元就可以抽奖的促销活动。商家刺激的是购物热情,买家在诱惑之下应保持一颗平常心。买该买的东西,抽个奖、拿个小赠品,当然皆大欢喜,但千万不要为了抽奖而盲目凑钱,最后奖没有抽到,不需要的商品倒购买了一堆,就得不偿失了。

6、核对帐单:酷不酷不吃哑巴亏

核对帐单是为了避免由于收银员的疏忽,而将所购物品的数量打错。当场核对,虽然不是太“酷”,但发现问题可以当场解决,省得回家后,再跑一次不值得,更何况离开柜台也说不清了。挣钱不易,怎可浪费?会挣还得会守。

谈谈个人休养

我们经常可以听见这样的评价:这个人的修养真好,和他交往是一件快乐的事,或者也有人说:这个人的修养真差劲,太粗俗了。

修养常常与个人的文化水平有关,有文化气息的人,在谈吐举止之间,自然地流露出一种高雅,一种文质彬彬的感觉。古人形容一个世代文人之家为书香门第,事实上,门是绝不可能透露出书香之气的,即使在屋里堆再多的书。真正能透出书香,能够让人一眼,一交谈就感受到那种浓浓的书香气息的是人,只有人才能在那种举首投足之间就闪现出修养这两个字。当然,修养也包括了举止,仪态,谈吐等。但文化气息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如何提高自己的修养,我想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谈吐和举止,不做不文雅的举动,不说不文雅的话,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要让自己多看点书,从书里沾一些书香气息回来,总是有那样的一种感觉,文化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它不是有形的,你在看它时决不会有任何的感觉,但它却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也许你自己也不会那么深刻的感觉到那种变化,但是别人却会感觉到,发现你的变化,发现你的改变,发现你的令人刮目之处。

一个有修养的人,是一个你乐于交往的人,与这样的人交往,不论是谈古论今,或是只谈谈家常琐事,都会是人生快事,在这样的交往中,你会发现时间过得很快;反之,如果和一个毫无修养的人交往,则你会感觉如坐针毡,时间过得太慢,分分秒秒都是一种折磨。相信这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感觉吧!谈谈社会公德/谈谈个人休养/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谈谈卫生和健康

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也已经越来越近了,人们都习惯于在春节前进行一次大扫除,清除一些垃圾,那么思想上的、行为上的“垃圾”又怎么扫除呢 ?咱们来谈谈社会公德的问题吧。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关于公德的概述,几乎人所共知。

可能有人认为,与人的其他品德相比,社会公德的自律水准属于较次要的地位。我们不能因为简单就忽视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细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当这些细节被单个社会个体所忽视,它就会不断放大,进而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就会造成污染环境、破坏公物、不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扰乱人们日常生活,甚至更为严重的后果。

环境保护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现如今却成为我们国家的头等大事。不可否认,环境保护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的工程,关系着千千万万人的命运,所以,这也需要所有人的配合与努力。我们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但是它非常脆弱,现在更是受到各种灾难的威胁:水污染、空气污染、江河断流等等。看看98年的洪水、04年的海啸和05年的飓风吧,我们就会知道,地球其实已经千疮百孔。如果有那么一天,地球不堪重负,我们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呢?毫无疑问,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作为地球上的一员,我们不能仅仅担忧和抱怨,而必须加紧行动,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地球。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应该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用品: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牙刷等等。虽然这些物品给我们带来了短暂的便利,却使生态环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其次,我们应当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具体来说就是,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乱扔垃圾,同时注意回收和循环再利用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透支我们有限的资源,才不会给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留下遗憾。

然后,我们应当学会保护动物,保护植物,与其他生物和平相处。因为,其他生物也是地球上巨大生物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缺少了它们,我们的生活也将受到影响!

人之立身,所贵者在德。在我们当今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形势下,不仅要重视保护环境,发扬助人为乐,扶贫助困,爱护公物社会公德这些都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试想,每个百万富翁如果能够慷慨解囊帮助贫困,每一个强壮青年都能细致入微帮助老弱病残,就不仅会使生活在贫困中的人过上幸福温暖的生活,而且这些发扬公德心的人也会赢得社会的认可,每个工人如果都能关心集体,爱护公物,做集体的主人,那每个集体定都能蒸蒸日上。每个游人如果多走些路把垃圾丢进垃圾箱,每户人家都不把垃圾弃在马路旁,那就会拥有整洁的环境,也可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而不是污浊的空气,垃圾的恶臭。每一个企业如果都能改善废水处理和废气污染,他们就不仅会获得大家的信任,而且产品也畅销。如果发扬社会公德已蔚然成风,我们的祖国定会是人们互帮互助,生活美满幸福,环境整洁清新,风景优美怡人的国家。社会就像一部大机器,要使其实现良性运转,前提就是每一个部件乃至每一个螺丝钉都要处在良性的状态。在现代社会中,无数行为个体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公共秩序基石,当人们有意无意淡化和漠视公共道德信条时,当人们在合理的公共价值观面前放任自流时,其损害的不仅是个体的道德形象和个人修养,同时也是对整个社会公德堤坝的冲击与侵蚀。

教弱智儿童说话 篇6

(1)舌头的灵活性的训练由于弱智儿童学说话时舌头很不灵活,所以先要进行舌头灵活性的训练。可以让他们模仿成人;咀嚼稍硬的食物,如:肉、苹果、糖块等;吹轻物,如吹羽毛、吹蜡烛等;咯咯作声,做舔唇、舔牙,舌头伸进伸出等动作。

(2)模仿声音多引孩子听动物的叫声、街上的喧闹声、汽车声等,听到声音时要告诉他这是什么声音,还可以用录音机把这些声音录下来,多让孩子听,并鼓励孩子模仿。

(3)对口型当儿童有学说话的动机或意识时,可以让他模仿成人说话的口型。儿童与成人对坐在桌前,桌上放一张图画卡片,上面画的可以是水果,也可以是玩具,如桃、球等。然后用夸张的口型告诉孩子东西的名称,让孩子模仿。此时的重点是要让孩子看着家长的口型变化。用这个方法需要家长有耐心和信心,多重复,特别是对于智力落后程度高的孩子,有时可能要重复数百次,甚至上千次。单个字会模仿以后,再教两个字的词,如:红花、钢笔等。这一步是最困难的。开始,孩子可能不是只模仿第一个字,就是只模仿第二个字,很难把两个字连起来。这时就需要先把两个字拖长发音,然后再连起来。例如,教“钢笔”时,成人先说“钢—”,让儿童模仿,然后成人再说“笔”,让儿童模仿。重复多次以后,成人就可以改说“钢——笔”,儿童也会跟着模仿。两个字的学会了再学三个字的,就会相对进展快一些。

(4)指图说字儿童学会对口型说话以后,可以让他们说图画上的东西。方法也是成人与孩子对坐桌前,但桌上可以多放几幅图片,图片对着孩子。成人逐一指点图片并告诉孩子:“这是……”让孩子跟着重复。此时,尽可能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图片上,以建立声音及其所代表的物的意义联系。

(5)边做边说在孩子学会了40~50个名词以后,就可以开始教动词了。如走、跑、推、拉等等。可以用图片方式教发音,在让孩子做这些动作的时候教孩子理解词的意义,即让孩子边做动作,边说出相应的词。这样就有了学说句子的基础了。

(6)说句子一般是用有动作情景的图片做教具。比如,一只小白兔在森林里跑,一只大灰狼在后面追。教句子时要从只有两种成分的简单句开始。如:“小白兔跑。”“大灰狼追。”也可以教他身边的事,如:“老师再见。”“谢谢阿姨。”当然,在开始教句子以后还得教孩子许多介词,如上、下、前、后、里、外等,这样才能使句子丰满起来。

(7)认读汉字这个过程是教弱智儿童能根据字型读出相应的声音,而不去要求他们会写或会解释。这个方法始于美国的一个弱智儿童训练中心,笔者也在教学中使用过,效果很好。先把字写在12厘米见方的白色卡片上,然后按每天一个字的速度教孩子。根据孩子的反应决定是加快还是减慢认读速度。当孩子形成识字习惯后,每天的认读量有可能增加到2~3个字。和正常儿童一样,弱智儿童非常喜欢读自己的名字。家长可以把他的名字写在卡片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他,然后再拼起来。由于每次识字目标明确,就读一个字,当重复的次数多了以后,每个字都会在儿童的脑子里留下深刻的印痕,这对锻炼孩子的脑力,激发其潜力很有好处。以后当儿童看到广告牌、报纸或电视上的字以后,就有可能读出来,给孩子以成就感。家长在孩子具有了这一点“本领”以后,要加以赞赏,以激励孩子的认读兴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许多弱智儿童是在认读字以后,才开始大量说话的。

(8)问与答弱智儿童开始学说话就像鹦鹉学舌,你说什么,他说什么。你问他:“你吃饭了吗?”他也跟着问:“你吃饭了吗?”当孩子大约掌握了50个句子以后,成人就要和他做问答练习,让儿童学会听问题,然后说出与问题相应的答案。这个过程也需要耐心地教,并且要先从贴近孩子生活的简单问题开始训练。训练弱智儿童说话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家长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时可能一年也没有什么变化。这时就需要坚持,需要系统地制定训练计划,循序渐进。

看对象说话与看场合说话的教学思考 篇7

一、什么是对象, 什么是场合

课文关于看对象说话, 表述如下:“对不同性别的人说不同的话, 对不同年龄的人说不同的话, 对不同文化程度的人说不同的话, 对不同工作岗位的人说不同的话, 对不同民族的人说不同的话, 对心境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1]这里罗列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民族、心境等可以区别对象的因素。那么, 什么是对象呢?

听你说话的人是对象。面对面是对象, 电话那一端是对象, 电视屏幕的前面是对象, 网络世界里那边敲键盘的人是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 对象可以分为有明确特征的对象和没有明确特征的对象两大类。所谓明确特征, 就是确切知道听话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等身份因素。所谓无明确特征, 即不知道对象的上述因素, 甚至你在说话, 以为有人在听, 结果那人早已断了线, 关了电话。

对象可能是一个人, 也可能是一群人。这一群人可能有相同利益 (接受说话时) , 也可能有不同的利益要求。

课文关于看场合说话, 也有一段表述:“场合有庄重和一般之分, 有喜庆欢快和悲痛沉重之分, 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 有自己熟悉的人与陌生人之分 (即内外有别) , 场合有适宜多说和不适宜多说之分。”[1]这里总共罗列了八种场合, 其区别的核心因素大概是“情况”二字。那么, 什么是场合呢?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一定的时间、地点、情况。[2]进一步推究, 场合包含有下列因素: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时间和空间是人物时间存在与发生发展变化的基础条件, 没有这个基础条件, 人物与事件只能是一个抽象概念。人物和事件是时间与空间的具体内容或表现形式。人物可能是个体, 也可能是群体。事件是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不同状态。在同一种场合中, 不同的个体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说话的对象有可能是场合的必然因素, 也有可能跟这个场合无关。

二、对象与场合的关系

(一) 对象与场合在侧重点上有所区别

对象重点指的是人, 场合重点指说话时的具体“情况”。对象强调人的因素, 场合强调环境因素, 具体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因素。

(二) 对象与场合在繁简度上有区别

对象往往比较具体, 容易找到交流的共同点, 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场合有情况区分, 有大小之别。小场合, 单一情况较好把握, 大场合, 复杂情况则难以驾驭。即使是小场合, 如果是复杂情况同样不好把握。

(三) 对象与场合在与说话内容的关系上有区别

说话的内容与对象必然有关。对象没有选择性, 是必然的。说话的内容有时与场合有关, 有时无关。场合可以选择。因此, 场合有偶然性。当场合可以选择时, 一切以沟通效果最大化为选择场合的依据。

三、说话要注意的几个原则

会说话, 有效果地说话非常重要。“有关统计资料表明, 在社会交际活动中, 口语的占有率为90%, 书面语占有率为10%。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口语可以被录制、复制、保存, 人们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传递口语。‘口语加现代技术’已经成为信息革命的重要内容。因此, 人们对口语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口语的训练越来越重视, 对口语性质、功能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口才’已列作选用、聘用人才的重要条件。现代人才观认为, 没有口才便不是完美的人才”。[1]

美国作家、画家刘墉总结自己三十多年关于讲话、沟通的诸多心得与丰富经验, 专门阐述说话的理论。[3]李屹之追远览今, 罗列了古今中外口语交际的有趣故事。[4]可见, 会说话, 说好话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说话呢?笔者以为必须明确对象与场合的概念, 正确把握对象与场合的关系, 并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 要说对方能听懂的话

要充分考虑对方的用语习惯, 避免发生歧义。有时, 沟通双方使用的语言相同, 但在对言语所包含的诸多意义的认知上有差异, 也会发生歧义。大陆和台湾同说汉语, 用语习惯和语词意义还是有一些差别。中国地域辽阔, 民族众多, 用语习惯和词语意义差异随处可见。

(二) 要明确说话的动机与目的

说话应该是有目的的活动, 没有目的, 就成了自言自语, 言不由衷。有目的才能明确说话对象, 才能进一步选择沟通场合。动机与目的决定了说话者的利益要求。

(三) 要明确对象的利益要求

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说话同样如此, 知道自己为什么说话远远不够, 还必须知道对方为什么要听你说话, 他 (们) 的利益要求是什么。双赢应该是沟通双方沟通的利益平衡点。

在中国的人际交往中, 讨好对方, 或者让对方留下好印象是许多人不经意就能流露出的沟通倾向, 也往往能取得非常理想的沟通效果。有人研究过中国的官场语言, 总结出几大特点, 其中, 顺着对方的需要说话是主要特点, 往往可以保全性命, 把官做大, 把官做长。[5]我们不要求学生讨好对方, 但要求学生必须明白对方的需要是什么。

(四) 要选择恰当的说话方式

说话的方法很多。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多明辉从生活中人际交流的实际需要出发, 研究总结了87种说服人的技巧, 50多种言辩对策。[6]一样的话, 对象不同, 方法不同。场合不同, 方法也会不同。对象相同, 场合相同, 时间地点不同, 方法也不相同。要根据对象、场合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说话方式。

(五) 要充分利用时间、地点、场合等有利因素

把握住对象与场合的关系, 可以有效利用场合因素。当对象是场合的必然因素时, 对象表现出如下特点:当下情况的参与者, 当下情况的主导者。这时, 场合是特定的。如果特定场合有利于沟通, 就在特定场合沟通。如果不利, 就要想方设法引导对象到有利于沟通的场合说话。当对象不是场合的必然因素时, 沟通的自由度会更高。必要时, 说话者还可以创造一些有利于沟通的场合因素, 以此追求说话的最大影响效果。

(六) 要有积极自信的说话态度

情感与态度是做好任何事情的重要因素。说话也一样, 态度积极, 才有可能分析说话的各种因素, 取舍说话的各种方法, 努力追求说话的最大效果。说话自信, 听话者才有可能注意和重视说话者, 才有可能思考话语所传达出来的各种信息, 进一步明确自己当下的具体情况, 从而选择正确的应对态度。

在明确了上述概念、关系、原则的基础上, 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听话练习、说话练习, 并组织学生开展可以提高口语的校内外活动, 看场合说话和看对象说话才能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语文 (基础版) 第一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6月版.

[2]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3] (美) 刘墉.说话的魅力——你不可不知的沟通技巧.接力出版社, 2006年11月版.

[4]李屹之.语林趣话.新世界出版社, 2010年2月版.

[5]完颜绍元.古代官场流行语.读者欣赏, 2012年, 第一期.

说话 篇8

《青蛙看海》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文中的小青蛙为了实现理想不怕困难的精神激励着学生, 小松鼠助人为乐的高尚品格感染着学生, 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篇童话故事。教学时,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故事特点, 创设系列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语言, 积累并运用语言, 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

一、浸生活体验———让儿童有感而说

生活, 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源泉;学习只有建立在学生感性的生活经验之上, 才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体验。在课堂中创设学生心中的生活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 为有感而发奠定基础。

教学课文中青蛙登山的段落时, 我们可以围绕“青蛙登上山容易吗”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能很快从书本中找到答案, 认为从“不知不觉”一词中看出登山是容易的。然而青蛙登山的“易”实则是“不易”的, 其中的“不易”要让学生感受, 就要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教师联系课前让学生跳上四楼的过程, 学生能从自身的体验出发有感而说:“青蛙要登上这么高的山是非常不容易的, 虽然它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跳上去的, 但是也会累, 也会渴, 非常不容易。”创设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 将学生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 学生对于青蛙登山的艰辛和困难就有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 创设生活的大背景, 让学生浸润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 学生的说才会真实、有效, 学生才能在这种体验中找到语文的言语, 表达自己的感悟。

二、展生动情境———让儿童由趣而说

生动, 是学生学习的情感催发剂, 能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 让学生对课堂充满活力和饱满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情境, 能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发展, 学生的说就多了一份真挚的情意。

笔者在教学青蛙和松鼠的对话部分时, 在学生理解人物对话的内容、感受对话中包含的情感、记住课文语言的基础上, 请两位同学上台分角色表演, 边讲边演, 演出青蛙的自信与快乐, 演出松鼠的热情与耐心。学生在分角色表演的情境中, 自行加入了适切的动作和表情, 让青蛙和松鼠的对话在表演中更富有情趣;这说明他们能在情境表演中感受到自由发挥的乐趣, 并将课文语言内化吸收后, 在情境中提升表达能力。

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内化文本的语言, 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发展。

三、建形象角色———让儿童因理而说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形象的力量能让学生进入课文里的角色, 去思考, 去感悟, 去表达。

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时, 我们可以用“青蛙登上山看到大海后要感谢的是谁?”这一问题为抓手, 用采访的方式让学生化身青蛙说一说。学生有的认为应该感谢松鼠, 因为是它的鼓励和帮助让自己登上了山顶;有的认为应该感谢苍鹰, 因为是它的指引让自己明确了实现梦想的方向;有的也认为应该感谢苍鹰, 但更应该感谢松鼠, 还应该感谢青蛙自己的努力与坚持。在这种角色转换的情境中, 学生把自己当成青蛙, 就会更加投入地思考问题, 更加设身处地地去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 也会对故事中人物的精神品质有更为深入、更为全面的认识。

四、润情智陶冶———让儿童因智而说

情智, 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情感和智慧的和谐共生。人的情感得到熏陶的同时, 智慧必能得到开启。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激发学生情智发展的说话训练, 能让学生在情感的浸润中获得言语智慧的发展。

教学了青蛙克服各种困难登上山顶后, 笔者让学生用“只要……就……”的句式说说青蛙成功登顶后明白的道理。学生围绕句式说话的同时, 懂得了有时将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 克服起来就容易得多的道理。我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困难, 用“只要……就……”写一句话送给自己。学生联系自己练钢琴、学书法、踢毽子等生活实例, 有的说:“只要我每天坚持练习一个小时的钢琴, 就一定能顺利通过考级。”有的说:“只要我利用课余时间努力练习踢毽, 就一定能实现连踢30个的梦想。”这样的说话训练, 不仅让学生进一步懂得了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还明白了自己在生活中理应具备的智慧。

说话 篇9

会说话的人不止一种:言之有物, 实为心声, 一謦一欬, 俱带感情, 这是第一种;长江大河, 源远莫寻, 牛溲马勃, 悉成黄金, 这是第二种;科学逻辑, 字字推敲, 无懈可击, 井井有条, 这是第三种;嘻笑怒骂, 旁若无人, 庄谐杂出, 四座皆春, 这是第四种;默然端坐, 以逸待劳, 片言偶发, 快如霜刀, 这是第五种;期期艾艾, 隐蕴词锋, 似讷实辩, 以守为攻, 这是第六种。这些人的派别虽不相同, 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普通人喜欢用“口若悬河”四个字来形容会说话的人, 其实这是很不恰当的形容语。泼妇骂街往往口若悬河, 走江湖卖膏药的人, 更能口若悬河, 然而我们并不承认他们会说话, 是我们把这“会”字的标准定得和一般人所定的不同的缘故。

应酬的话另有一套, 有人专门擅长此术。捧人捧得有分寸, 骂人骂得很含蓄, 自夸夸得很象自谦, 这些技巧都是可以意会, 而不可以言传的。尽管有人讨厌“油嘴”的人, 但是实际上有几个人能不上油嘴的当?和油嘴相反的是说话不知进退, 不识眉眼高低。想要自抬身份, 不知不觉地把别人的身份压低;想要恭维别人, 不知不觉地使用了些得罪人的语句。这种人的毛病在于冒充会说话, 终于吃了说话的亏。我有一次听见某先生恭维一位新娘子说:“人家都说新娘子长得难看, 我觉得并不难看。”这种人应该研究十年心理学, 再来开口恭维人!

有些人太不爱说话了, 大约因为怕说错了话, 有时候又因为专拣有用的话来说。其实这种人虽是慎言, 也未必得计。越不说话, 就越不会说, 于是在寥寥几句话当中, 错误的地方未必比别人高谈阔论里的错误少些。至于专拣有用的话来说, 这也是错误的见解。会说话的

人, 其妙处正在于化无用为有用, 利用一些闲话去达到他的企图。会着棋的人没有闲着, 会说话的人也没有闲话。

有些人却又太爱说话了, 非但自己要多说, 而且不许别人多说。这样, 就变成了抢说。喜欢抢说的人常常叫人家让他说完, 其实看他那滔滔不绝的样子, 若等他说完真是待河之清!这种人似乎把说话看做一种很大的权利, 硬要垄断一切, 不肯让人家利益均沾。偶然遇着对话的人也喜欢抢说, 就弄成了僵局。结果是谁也不让谁, 大家都只管说, 不肯听, 于是说话的意义完全丧失了。

打岔和兜圈子都是说话的艺术。打岔往往是变相的不理或拒绝。“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就这样地让孟子碰过一回钉子。兜圈子往往是使言语变为委婉, 但有时候也可以兜圈子骂人。兜圈子骂人就是“挖苦”人;说挖苦话的人自以为绝顶聪明, 事后还喜欢和别人说起, 表示自己的说话艺术。但是, 喜欢“挖苦”的人毕竟近于小人, 因为既不大方, 又不痛快。

说话的另一种艺术是捉把柄。人家说过了什么话, 就跟着他那话来做自己的论据。这叫做“以子之矛, 刺子之盾”, 往往能使对方闭口无言。不过, 如果断章取义, 或故意曲解, 也就变为无聊了。

上面所说的打岔, 兜圈子和捉把柄, 相骂的时候都用得着。打岔是躲避, 兜圈子是摆阵, 捉把柄是还击。可惜的是:相骂的人大多数是怒气冲冲, 不甘心打岔, 不耐烦兜圈子, 忘了捉把柄。由此看来, 骂人决胜的条件是保持冷静的头脑。泼妇和人相骂往往得胜, 并不一定因为她特别会说话, 只因她把相骂当做一种娱乐, 故能“好整以暇”, 不至于被怒气减低了她平日说话的技能。

说话比写文章容易, 因为不必查字典, 不必担心写白字;同时, 说话又比写文章难, 因为没有精细考虑和推敲的余暇。基于这后一个理由, 象我这么一个极端不会说话的人, 居然也写起一篇“说话”来了。读

(选自《龙虫并雕斋琐语》)

杂文包

读着这篇由语言大师王力先生写就的小文章, 字字句句, 都让人感受到老先生扎实、严谨的文字功底, 赞叹那些看似信手拈来信服力却十足的旁征博引。文章由说话的难易切入, 而接下来的六种“会说话”, 就已经让我们拍案叫绝了。但老先生却笔锋一转, 从反面讲起那些不会说话和不好好说话的人与事。从“太不爱说话”到“太爱说话”, 再到“打岔”、“兜圈子”和“捉把柄”, 我们就如同侍奉在先生左右一般, 将先生的睿智幽默尽收眼底。

让细节说话 篇10

同学们立刻响应号召, 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了, 忙着制作发射器。同学们制作出来的发射器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有的是一个制作精美的弹弓;有的是一具竹筒, 不过挖了长条形的孔洞, 用弯曲的竹条作为弹射装置, 设计精巧;有的是改装了一个手枪;还有的是用几块木板钉成了一个手持的长条形, 用橡皮筋儿作为动力;有的借用弓箭的方式, 用可以吸附在乒乓球上的箭杆来瞄准目标;还有的用几双筷子搭成一挺机枪, 射击时非常稳定……这一切让人感慨同学们中蕴藏的巨大的创造潜能。

然后是苦练射击本领。一下课几个同学凑到一起就来个比赛, 打中目标者欣喜若狂, 打不中者也没有垂头丧气, 毕竟不是真实的比赛;大家谈论的话题只有一个——百步穿杨;大家都在期盼着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比赛的时候, 我碰巧有事不在。回来的时候, 看到的是一片惨淡的愁云, 往日练习时的兴奋已经烟消云散了。结果不问可知。我却在考虑如何让同学们能够正确地对待比赛中的失利, 让同学们从这阴影中走出来。私下无人之时, 问问学生, 都说自己太紧张, 连手都在发抖, 还怎么射得准?最起码的心理素质都过不了关, 想在众目睽睽之下表演, 还要做到百发百中, 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大多数同学都想再来一次, 于是我们就把此次比赛在班级里重放一次。比赛开始了, 同学们忙着选发射器的有之, 不断指导者有之, 呐喊的、加油的有之, 甚至于捣乱的、喝倒彩的亦有之……总之已经没有了比赛时的沉重负担了, 大家表现出来的都是快乐。

而选手表现出来的情况也是异彩纷呈:赵雨秋同学旗开得胜, 成了第一个神箭手, 一下子让全班同学的士气大增;潘热光力气大, 怎么也瞄不准, 只能打哪儿指哪儿, 射出去的球反弹出很远, 大家都忙着躲闪, 唯恐避之不及;我看到岑敏媚把弹弓拉斜了, 忙叫后面的同学躲开, 果不其然, 她子弹打在弹弓的边沿上, 反弹回去, 幸好大家躲避及时, 不然可真要成为“神箭手”了;孙宇峰打中后非常得意, 走路都要向天上跳, 还大声疾呼, 让他们组的鲁仕林一定要打中, 让鲁仕林紧张得不知所措, 拿着弹弓半天不知道发射……

那么如何来表达这次比赛的盛况呢?这才是我们同学们最关心的事了。

“拥有一双慧眼。”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把这次活动“看得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真真切切”, 抓住文章中最激动人心的关键时刻, 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典型场面, 深入细致地刻画, 突出比赛的紧张激烈的氛围, 或者是最能让人开怀大笑的举止, 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呈现活动过程。”要按顺序把活动写具体。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才能写出自己的独到之处。如你是参赛队员, 则应写自己参赛的经过, 写活自己的内心感受。

“让细节说话。”抓住关键人物在比赛瞬间的动作、神态、语言进行描写, 让细节说话, 会让文章非常细腻, 决定成败的往往是细节, 感人至深也还是细节!如果抓住细节, 你的作文就成功了一半!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文就是要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情动于衷而发于言”。在文章中坦露自己比赛时的紧张、好胜、后悔、坚持、得意、喜悦以及自己在比赛中的教训和收获, 让人读了如身临其境, 让大家跟着你的情感经历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非常有趣的比赛。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在结构层次安排上要注意“详略详略”的错落有致, 要注意“胜利、失败、胜利”的回环, 更要注意情感的变化过程的表述。果能如此, 则文章定会引人入胜, 让人爱不释手。

“语言生动优美。”诗化的语言, 幽默的语言, 会让文章富有情趣, 会给我们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 并将整个游戏过程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使读者仿佛亲身经历了那场有趣的活动。

上一篇: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下一篇:排水管网建设与管理